如何调整角色游戏环境设置,让幼儿感兴趣并符合幼儿认知方式差异水平和个性差异

不断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自主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不断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自主
作者:未知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不断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自主
不断调整让幼儿在角色中更自主& & & &角色游戏是们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孩子们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和个人生活经验。如何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社会性和自主性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呢?在角色的开展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针对游戏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不断反思并及时予以调整,通过多次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断增强幼儿自主交往、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等能力。一、调整游戏的空间设置,丰富幼儿自主游戏的内容。& & &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创设了愉快的游戏环境,有他们最爱的娃娃家、汽车总动员、水果屋等区域游戏,“娃娃家”是最受小班幼儿欢迎的游戏之一,所以在准备创设角色游戏时,我选择了娃娃家为重点,让幼儿在家庭化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会生活和游戏,由于本班场地较大,所以在班级设置了三个娃娃家,每个娃娃家都以厨房设施为主,每次玩娃娃家时,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都乐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由于娃娃家场地较大,孩子们在进入娃娃家后,都选择了自己的,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孩子们之间很少有交流。& & & 反思:根据这种现象,我同班级老师商量,对娃娃家的场所布置重新调整。由原先的三个小娃娃家变成了两个大的娃娃家,为了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我们请幼儿在观察自己家都有几个房间吗,分别都有什么用处?和孩子商讨后,知道了睡觉的地方叫做卧室、妈妈烧饭的地方叫做厨房、宝宝洗澡的地方叫做卫生间ooo所以我们的娃娃家就变成了有厨房、卧室、客厅ooo场地的更改孩子们更加有兴趣了。娃娃家里的角色现在也增多了,有爸爸、妈妈、宝宝、姐姐、哥哥ooo调整:空间设置的调整,极大的增加了孩子们在游戏之中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们自我社会属性中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角色的增多,给了孩子们更多选择的余地,使得幼儿社会属性中各角色认知感更加清晰,在娃娃家里孩子们充当自己家庭成员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角色该干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情时是什么身份,充分发挥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二、调整幼儿游戏经验的获得方式,提高幼儿的自主交往能力& & &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 & 又到了娃娃家的游戏时间,孩子们都知道自己的角色进入到游戏区内进行游戏了,只看爸爸、妈妈、在厨房低头忙碌着,也不管宝宝、哥哥、姐姐在干什么?这时,几个自由人的小客人也来娃娃家做客了,她们在门外呆了很久也不敢敲门进入。我就问他们:你们是来娃娃家做客的吗?孩子们纷纷点头。我说进入别人家之前可以先敲门,你们试一试敲敲门,爸爸妈妈就会出来迎接你们的。芊芊就带头敲起门来。妈妈奇奇就问:谁呀?只听见一个小朋友小声地说:“是我”!妈妈奇奇继续问:“你干什么”随后几个小客人转身就跑走了ooo& & & 反思: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交往背景,一些幼儿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在认真分析这些孩子的个性特点后,应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树立起他们交往的信心。小班幼儿本来就是刚入园,刚从家步入这个大家庭,突然面对老师和很多的小朋友,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不会与同伴交往。& & & 调整:我找到一个很好的绘本《报纸上的洞》,并根据我班孩子情况设计了一节,重新创编了故事,故事中的丑小兔可爱又胆小,它对外面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朋友但又胆小害怕、缺乏自信。利用故事《报纸上的洞》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小洞洞”的逐渐变大,引导幼儿大胆、主动的与同伴交往,克服害羞、害怕的心理。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这样才能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为此课后我还根据此故事创编了《打招呼》的儿歌:苹果猪,咪咪笑,见了朋友说“你好”,兔小妹,羞答答,不敢招呼往后逃,小兔小兔别害怕,主动招呼人人夸。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让孩子们边玩边记,乐中学,乐中记,使幼儿在充满无穷乐趣的儿歌中,知道了,只要大胆的接纳别人,一切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 & 根据幼儿特点,通过对游戏主题进行因材施教的设置,使得幼儿在游戏的过程加强了自身的角色融入感,并使得幼儿自身的自主性差异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性格成长更加全面。每天早上幼儿与教师的交谈、角色游戏中“娃娃”与“父母”的交谈、宝宝水果屋中“老板”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增加了幼儿交往的兴趣。作为教师,还应不断创造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们更加地学会自主交往。三、提供丰富合理的材料,激发幼儿自主地尝试与探索& & & 幼儿对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了解事物。那么教师就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尽量让他们在角色游戏中有更多的选择。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对家中材料的确认,发动家中与幼儿一起收集这些家中所需要的材料,基本上就是一些塑料模型的水果、蔬菜、鸡、虾子等等,但是单单在这些材料的烘托下,幼儿还是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他们都停留于对材料单纯的摆弄上。& & & 反思:我就对照目前我们准备的材料,大多数都是模拟实物的形象玩具,由于它的逼真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投放的材料只限制于单纯的摆弄。& & & 调整:于是我再次带幼儿进行商讨“你们家里还有什么?每天爸爸妈妈在家都会干什么呢?”媛媛说:“老师,我们家冰箱里一直有好多的东西,可以烧什么拿什么”动动说:“我喜欢吃鱼,妈妈烧鱼的时候要放酱油,我爸爸还放糖呢!”可亦说:“妈妈有时候还会扫地呢,还会擦桌子呢!”孩子们海阔天空的讲述,让“家”的模板又一次丰富起来,调味盒,烤炉,冰箱里的食物,扫帚等,这次的调整让我感受到简单的材料是不能满足孩子们对游戏的需要,于是进行了第二次的材料收集,把家中的废旧瓶罐、香蕉牛奶的盒子、生活中原本不起眼的废旧物都带来了。我们用废旧的调味盒装入了不同颜色的废纸屑当作调味料供幼儿烧饭时用,用泡沫板做了一个烤炉,用香蕉牛奶的盒子做了冰箱、还制作的扫帚给幼儿用完餐后进行打扫。幼儿将用塑料袋制作成娃娃家用的青菜、用无纺布制作成了荷包蛋,还有那些废旧的地垫被孩子们切成块用来当一些蔬菜丁。& & & 收获:现在,家增加了好多供幼儿自由选取的材料。记得又一次小客人来家里吃饭,点名要迟鸡蛋,但是制作好的荷包蛋已经没有了,只见娃娃家里当妈妈的蓉蓉,从一堆备选材料中选了一个兵乓球来当做鸡蛋用。有了这些材料的加入,我发现孩子们的交流也多了,不但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同时也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四、调整教师的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 & 作为教师要在把握好时机的情况下,并以不干扰幼儿为前提,进行隐形的指导。& & & 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时间又到了,大宝、冉冉和蕊蕊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娃娃家,可是不一会儿,却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才不想当爸爸呢”,紧接着我赶紧来到了娃娃家看看怎么回事,经过询问,才明白原来是大宝、冉冉小朋友都争着当妈妈,而蕊蕊小朋友准备好了要当宝宝,在旁边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非常不解孩子们为什么这两个孩子不想当爸爸呢?我蹲下身子问大宝、冉冉:“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我知道冉冉平时是个比较强势、不罢休的孩子,冉冉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这时候大宝也不甘示弱的赶紧说:“我也喜欢当妈妈,不想当爸爸,爸爸不好玩。”听到这里,我若有所思,平日里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少,妈妈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 & & & 反思: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相比之下,爸爸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小班孩子已具备初步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我想这也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有关。我觉得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加以引导,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能很快投入到游戏中,这也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同时对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 & 调整:我问孩子们:“家里有些什么人呢?”冉冉说:“有爸爸和妈妈。”大宝补充道:“还有小朋友!”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大家在一起相亲又相爱!”大宝像个小大人一样赞同的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又看看大宝、冉冉说:“老师有个好主意,大宝是姐姐,姐姐让着妹妹,今天咱们让冉冉来当“妈妈”,大宝当“爸爸”,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换一下角色怎么样?”我转过头看看边上的蕊蕊说:“蕊蕊小朋友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准备好要当“宝宝”了,来,“宝宝”亲亲“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吧!”这个主意冉冉同意了,大宝最终当上了“妈妈”,冉冉当上了“爸爸”。刚开始“爸爸”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爸爸”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极易转移,一旦投入就会很快融入到角色游戏中。& & &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差异,通过对角色游戏的场景变化、主题设置以及对孩子在游戏之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导性干预,减少和避免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和强制性的干预手段,使得孩子们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可以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的全面性及社会融入性。同时,作为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如何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了解幼儿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相关幼教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幼教资料
推荐幼教资料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市机关苍梧幼儿园 于蕙宁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指导 问题 对策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市机关苍梧幼儿园& 于蕙宁
关键词:角色游戏&& 指导&&& 问题&& 对策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所谓的角色游戏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游戏内容、分配游戏角色和制定游戏规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幼儿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角色游戏与其它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的想象活动。从而引申出角色游戏最主要的教育作用就是:通过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模仿,有助于幼儿学习生活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游戏指导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对游戏材料的投放尺度拿捏不准。
众所周知,玩具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隐性指导,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并引起做游戏愿望的。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越喜欢,太过于片面追求时髦、仿真的游戏材料,而忽略了材料投放的操作性。
案例一:教师为中班角色区&亲亲热热一家人&提供了全套仿真家具,其逼真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全班幼儿,他们争先恐后到这个区角玩。可没过多久,孩子们渐渐厌烦了这里一成不变的摆设,&床铺&只能给娃娃睡觉;&电视机&只能用来观看;&冰箱&只能用来放水果&&
显然这些仿真材料的单一功能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
(二)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真正的观察者。
观察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纳,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观察的质量。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加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观察静态的情景,因此难以观察到动态游戏中的幼儿究竟在干什么。或者有的教师将观察仅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这种观察只观不思缺乏质量,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但是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观察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之中,象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可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是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
(三)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没有保证指导行之有效。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活动中,常常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还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在游戏中因怕乱、怕出事,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给幼儿的束缚太多,因此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出现了几种典型的&重轻失调&现象,即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重游戏的预成结果,轻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重游戏的逼真性,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发挥;重直接的语言指导,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探索;重游戏的结果,轻游戏的过程体验;重游戏环境创设的规模,轻实际利用的灵活性。
(四)无法正确把握介入角色游戏时机。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然而常常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或遇到一些情况会让教师处于介入和不介入的两难境地。有些教师独断的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幼儿原来的计划,或者通过强行中断游戏以教导规则和概念,这样只能是毁了游戏,既令游戏脱轨,又遏制了幼儿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案例二:大班角色区,女孩2:&大夫我咳嗽,给我开药吧!&男孩1听了听,就对拿药的男孩2说:&给她拿一些阿莫西林吧!&男孩2说:&你过来呀,我给你拿药。&这时老师问:&谁是大夫呀?&男孩1答:&我是呀!&&你们换一换玩,不要一个人老当大夫,来!你来当病人(教师指着女孩1说,并给其他孩子都分配了角色)。&老师说:&你先去拿卡,再挂号,然后再去找大夫看病。&当大夫的男孩2说:&我不想当大夫,我就想给小朋友拿药,我就能记住药放在哪里。&教师制止住他说:&你现在是大夫。&男孩2反对道:&我不喜欢当大夫,大夫不能给小朋友打针,我当护士吧&&&教师觉得很难导演幼儿的游戏就离开了角色区。
本案例中,孩子自己发起和组织了角色游戏活动,有故事情节,角色分配也合理,玩的也很开心,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但是教师的介入不仅没有使孩子的游戏向高一级层次发展,反而打乱甚至破坏了游戏的进程,影响了幼儿的情绪。
案例三: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先分工(佳烨是看护、大宝是病人、鑫鑫是医生),再布置游戏环境(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老师走并对孩子们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第一次介入)。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看护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佳烨,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第二次介入)游戏照常进行。
很明显上述案例中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反而对幼儿游戏的发展产生了干扰性影响。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影响,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佳烨,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三、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然而游戏又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怎样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呢?可以说,角色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同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幼儿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
(一)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的材料。
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习,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学会确立主题。例如:某班娃娃家的建立,是创设的第一个活动区。孩子们在玩娃娃家的同时发现娃娃家里缺了很多东西,宝宝吃的奶粉,家里要用的日用品都没有,于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又开设了超市的游戏,孩子们还是觉得不满足,他们觉得买东西的时候需要用钱,于是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又开设了小银行,在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下,又开设了理发店,麦当劳。这些角色区的建立,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意愿,他们游戏起来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吸引幼儿参加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通过提供主题的玩具和材料,以及相应的游戏情景,幼儿会自然地玩游戏。陈鹤琴曾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提高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在幼儿有了相关游戏经验后,接下来就是要丰富他们的游戏材料了。然而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更能长时间的吸引幼儿,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案例四:某角色区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非常逼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麦当劳里买的东西由于不需要孩子们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了。于是教师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教师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慢慢的又出现了冰块、披萨、汉堡的种类也丰富了起来,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了。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由此可见,游戏材料是幼儿操作、探索的工具,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并不完全是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收集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并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功能,使幼儿在自由操作、实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不同玩法,做到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如:扮演的妈妈的小朋友用玩具积木给家里添置了饮水机,她说这是给客人喝水用的;扮演奶奶的小朋友用纸盒做了电视机和电视遥控器,她说这样客人到家里就有事情干了;理发店的小朋友又找了个大塑料盘子说这是烫头发用的机器;扮演爸爸的小朋友不仅将蛋糕盒做成娃娃家的&火锅&,又将它铺上桌布,则可变成小巧的餐桌等等。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二)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实施有效的观察策略。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这种指导方法在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直接指导方法,如指示、直接教、具体指挥等是不同的。
1.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开展的情况,幼儿的表现及游戏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幼儿还不会开展游戏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对哪些主题比较熟悉或有兴趣,如喜欢玩&汽车&游戏,就可通过讲故事,木偶表演或者带领幼儿参观其它班幼儿玩&汽车&游戏,以启发幼儿开展游戏。
其次,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教师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1)要观察幼儿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幼儿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幼儿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幼儿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观察他们的游戏情况,又可以找出不足,对他们进行指导。
案例五:小班幼儿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在各玩各的,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行为。教师这时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爸爸的朋友,到你们家来做客,快来欢迎啊!妈妈在忙什么呢,是为我做好吃的吗?&之后&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爸爸&给&客人&倒茶;&妈妈&就忙着在厨房里做饭;&奶奶&就拿着好吃的零食招呼&客人&&&
在隐性指导中,教师始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幼儿游戏,这种方式也更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在游戏时就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游戏就开展起来了,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2.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的幼儿游戏的前提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教师要对游戏进行指导,首先就要很细致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观察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要求教师捕捉幼儿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困难、情绪),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有目的的观察要求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案例六:某班商店生意一直不太好。教师看到营业员总在商店里无所事事。因此请营业员把商品整理好,并建议营业员想想办法来卖商品。这时小营业员超超可是有他自己的好办法,他搞了个促销活动&买一送一&,顿时娃娃家的孩子&倾巢而出&全去买东西了,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许多。
本案例中,教师原本只是想让营业员卖力吆喝一下,吸引别的孩子的注意,但没想到幼儿有着比这更好的想法。由于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自由度较大,有时教师预设的观察内容可能出现没人玩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给予幼儿一个&点&,幼儿就能将此扩展成一个&面&。而在游戏观察时,教师应该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每次观察前要有目的、有重点,它是提高观察成效的主要方法。并且教师应该视幼儿游戏情况,随时调整观察重点,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便可以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
(三)尊重幼儿的游戏水平,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指导幼儿游戏。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以模仿为主,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平行游戏法&特别适用于小班。中、大班的幼儿可自己商量和确定游戏主题,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则可以用&交叉游戏法&&游戏经验分享法&进行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1.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角色游戏以日常生活的主题为主。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小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当幼儿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也可以角色身份加入游戏中,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并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多为独自游戏。教师应参与到游戏中,教幼儿如何正确抱娃娃,如何喂娃娃吃饭,进一步引导幼儿分清自己的角色。此外,我班还开展了&小舞台&&糖果屋&&建筑区&等游戏,这些游戏对合作意识的要求不是很高,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中班幼儿的游戏能力相对小班有所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不管是规则上、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首先,中班幼儿往往是边游戏边构思,游戏情节简单,还会随时变更内容和角色。对于实物、形象玩具、半成品、废旧物品和替代物品等游戏材料,他们还不能充分利用。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玩多种主题的游戏,游戏环境的设计要营造开放式的氛围,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其次,中班幼儿虽已有交往意识,但语言交流简单,不会用角色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最后,通过讲评游戏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
3.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积极参加角色游戏活动。大班角色游戏的主题比小班和中班更广泛、丰富,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游戏内容向广泛的社会生活扩展,更有时代性。如幼儿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开展&麻辣烫&&必胜客比萨屋&&出版社&&银行&等游戏,并且使各个游戏之间能相互联系。幼儿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也增强了,角色间的关系更复杂了,游戏的集体性增强了。而大班幼儿能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独立地提出主题、选择伙伴、发展情节,能够充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大班幼儿广泛地与同伴交往,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设计游戏和评价游戏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游戏经验分享法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
(四)适时介入,促进角色游戏深入开展。
在幼儿游戏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矛盾,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教师的介入游戏应该经过设计,目的是让游戏持续而非令游戏脱轨。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并且角色游戏是幼儿当家,教师的介入是为角色游戏聚焦并且予以扩充。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都应本着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
案例七:医院角色游戏时,幼儿先进行了分工:朵朵是护士,俊俊是医生,轩轩是病人。医生给病人量了量体温,然后告诉护士病人需要打针。护士为病人打过针后,病人说自己还是不舒服,于是医生建议病人做手术。但是医生发现医院里还没有可以做手术的病床,他就走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我们没有病床可以做手术。&老师走过去说:&病床没有,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搭一个?&(第一次介入)幼儿就搬来小椅子搭病床。当老师第二次来到医院时,正遇到病人和医生在大吵,因为病人想出院了,但医生让位病人刚手术完还不能出院。老师说:&你们认为病人刚做完手术应该做什么?&(第二次介入)医生说:&留在医院进行观察。&病人听到后点点头说:&好,那就观察一些时间吧。&
1.当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
幼儿在遇到问题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这时幼儿会想到叫老师来帮助解决,往往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当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求助等作出回应。因为幼儿出于对老师的信赖感才会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教师一旦置之不理,幼儿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当然在教师回应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敷衍了之,也不能直接告诉幼儿方法。案例七的第一次介入发生在两个幼儿主动寻求帮助的情景下,教师的做法是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解决办法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如同这样的正效介入,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也使游戏顺利的开展下去。又比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等待时间过长后&服务员&就向老师反映了情况。这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点了几份&点心&,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当幼儿间产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
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之后,才真正有了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交流的活动。然而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此时,教师不能立即介入,可以在一旁仔细观察,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跟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无法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时。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以帮助幼儿消除冲突继续游戏。在案例七的第二次介入就是因为幼儿之间的发生了冲突,教师就在介入时给幼儿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提示,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3.当幼儿游戏中产生困难时。
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客观条件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继续开展。此时教师要在观察与判断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幼儿。如果遇到缺少游戏材料及其他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幼儿没有求助,教师也应该适时提供帮助。案例七中教师第二次介入时给幼儿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提示,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案例七中的两次介入都是在对幼儿游戏观察的基础上,使用了恰当的介入方式。
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让幼儿自行探索解决方案。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教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五)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议活动。
通过评议可以引导游戏方向,肯定良好的行为,对游戏中有教育意义的言行予以强化,还可以解决争议,提出改进措施。这是教师影响游戏、增强游戏教育作用的很好形式。角色游戏的评议应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应给幼儿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让幼儿互相交流,再集体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有助于游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促进角色游戏的深入发展。如:教师发现一位幼儿扮演&司机&很认真,他能模仿出&公共汽车&的刹车、启动、转弯、停站时的种种声音,而且还使用了礼貌用语&车站到了,请下车,下车请走好。&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芳.探析区域活动指导的误区[J].早期教育,2008,(1).
2.刘萍.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J].早期教育,2008,(12).
3.包文霞.区角游戏中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早期教育,2009,(2).
4.张照英.角色游戏的指导[J].早期教育,2006,(12).
5.陈琦.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时机及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2007,(2).
6.周兢,王坚红.幼儿教育观察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伊丽莎白&琼斯,格雷琴&瑞诺兹.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三、四、五章.
9. 中国儿童教育网.幼儿园角色游戏与指导. first.net/.
10.月亮船教育资源网. 浅谈教师在全园开放的角色游戏中的指导. /Article/HTML/.shtml.
11. 徐尧. 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post_9_.html.
12. 早教无忧网.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zaojiaolilun//article_1208.html.
13.中国幼儿教师网.幼儿园角色游戏教学活动经验分享. /Index.html.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认知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