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2魅者拓本魅者拓本七弦琴和奔雷威哪个好看?

您好,分享的企鹅
中国七弦古琴艺术源流
主持人(王建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上午好!“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183期现在开讲。本期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七弦古琴艺术源流》,说实在话,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做这期主持的,因为,我太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全身上下没有一个艺术细胞,也没储存一个音乐概念,所以,就像是拿惯了锄头的粗人突然要一下子拿起绣花针,很是为难。但我最终还是来主持了,这是因为我在接触了“古琴”这一圣物以及把古琴融入自己生命中的琴人——也就是今天的主讲嘉宾以后,我才明白了,古琴虽是音乐,但远远高于音乐,它确实需要有很娴熟的艺术手法,但更需要天人合一的心灵感应,而这感应并不需要我们具备太多的乐理知识,只需要在心中装上一根感受天籁之音的天线,我们就能读懂那音符跳动的缤纷世界。这天线不是别的,就是我们一颗向善向美的心、一颗纯洁平和的心,一颗亲近自然融入天地的心,而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一颗心来听、来感受、来洗礼,当然也是来主持的。我相信在座的大家,也一定和我一样,是怀着这样的心来领悟这样一场古琴神韵的,相信各位与嘉宾分享了这场古琴盛宴后,也一定会像孔子说的那样“三月不知肉味”。中国古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相传为中华始祖所造,到底是哪个始祖所造目前还在争论,反正离不开三皇五帝。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人陶醉性情的专有圣洁之器,为什么叫圣洁之气呢?因为它一直是我国历代各路文豪大家所爱,春秋以来,琴就成为文人墨客的必修乐器,就像今天考公务员一样,不懂得申论就别想进庙堂,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善琴而著名。古琴七根弦,琴音圣神高雅,古代文人常用它来须发情怀,寄托理想,选找知音。这样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它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真实写照。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知音”一词由此而来。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就是新时代的伯牙,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是钟子期。很显然,一把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孔子曾在那个时代感叹“礼崩乐坏”,说的就是在一个缺少礼仪、音色萎靡的时代就是一个社会失序、价值失落、道德失范的时代,他要“克己复礼”就是要复兴周朝时那种“礼乐兴盛”的理想社会。正所谓“大音希声远,盛世古琴兴”,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琴声”是和“盛世”连在一起的,所谓盛世,一定是“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一定是“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这种美乐无时不在感发善念,导正人心,调和人心,移风易俗,提升生命,觉悟自己,它不再仅仅归属于审美,而在于帮助每个人个体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可见古乐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地位,正因为这种魅力、地位和价值,2003年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遗产”,是我国继昆明之后第二个入选的项目。今天,在这个声色犬马、浮躁喧闹的社会,懂得抚琴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能弹出古琴神韵、疏漫空灵、沁人脾肺的琴人更少了,而既能抚琴、识琴、修琴、斫琴,又精于各技艺并能培养不少高徒的大师级任务就更少了。很荣幸的是,我们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了生性闲逸,只醉心雅好,淡泊名利,谦逊宽容,差不多是城中“隐士”的古琴传人,他就是中国古琴学会乐器制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古琴研究会顾问、岭南天虹琴馆创始人区君虹先生,以及他的儿子——“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现在的天虹琴馆馆主区宏山先生(起立)。区先生是地道的广州人,出生于广州三代中医世家。我第一次走进他家时,感叹的不仅仅是对他琴理、琴乐和琴声的独特领悟,更有那扑面而来的淳厚的古味,满屋的古琴和书法字画,就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向我们诉说着各自厚重的历史。区先生有太多的成就,他深谙中医,大半生的职业就是提壶济世,治病救人;又精通武术,刀戟剑棍样样都行,年轻时曾在全省武术大赛中拿过大奖;娴熟太极,得杨氏真传;醉心金石篆刻和行草书法,其字形如虎斫之印,如龙蛇之舞,国学根基十分深厚。当然最值得骄傲的还是他现在的古琴功底。75年师从岭南古琴大师杨新伦后,就不断磨炼自己,开创了岭南琴派修复、研制古琴的先河,修复的传世古琴,独创的古琴制式和新琴的斫制世间少有,被国家权威部门收入。我曾问他一个很俗气的问题,他修复收藏的这些古琴价值如何?他只跟我说,2011年一家拍卖行拍出的一把唐代“大圣遗音”琴为1.15亿元。我听后真的骇然,但老先生淡淡一笑,对我说“我不为钱,我只把它们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分外珍惜”。很显然,一个把生命全部融入古琴的人,钱财早已没有了意义,他只希望琴学不要成为绝学,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可喜的是,他的儿子加入到了这一队伍,得到了他的真传,还培育了不少高徒,今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全国招收的唯一一个古琴专业学生就出自他的门下。看来复兴古琴,后继有人了。现在,我们就有请取区氏父子上台来为我们演绎来自远古的人生画卷。掌声有请区氏父子!区君虹:我说广州话。各位在座的朋友、嘉宾,各位领导,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个讲坛上跟大家讲一讲《中国七弦古琴艺术的源流》。我不是演讲家,我只不过是很普通的一个古琴爱好者,如果我有说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包涵,谢谢大家。在没讲之前我首先弹一首岭南的古琴名曲《怀古》。为什么我要选这首曲来弹,因为我跟我老师学琴,杨新伦老师教我的第一首琴曲就是这首《怀古》。既然今天是讲《中国七弦古琴艺术源流》,那《怀古》的曲名就很适合今天讲坛的选曲,因为我要将《怀古》的思古之情寄在这次的讲坛里面。这首《怀古》的古琴曲是一个写情的曲,是写怀古之情,希望大家喜欢听。(弹琴环节)中国七弦古琴,在远古的时候,不是叫做古琴就是琴,因为已经是在古时候,古时候不会说自己的琴是古琴,所以古琴是我们对它的名称的讲法。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一个历史最悠久,艺术体系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十分之珍贵的古琴文化。中国的古琴文化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沉淀的,如果将古琴的文化几千年以来的文化在今天1个多小时是讲不完的,如果要讲就要讲三日三夜,但是要将这么长的历史文化浓缩到这么短的时间讲,只能够是比较粗略。中国的七弦古琴是中国的弹拨乐器有过很多种的雅称:瑶琴、绿绮、蕉尾、焦桐、丝桐等等。在下面说到一些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印证为什么会有这么美丽的称谓。我想把这次讲坛分为七个部分来说,我讲其中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中间就由区宏山老师讲。第一部分.始祖造琴的传说:其实古琴自古以来,它的产生就是非比寻常,和三皇五帝有十分大的关系,主要就是说皇帝做的琴。而这种讲法有6种之多,有伏羲说、神农说、炎帝说、黄帝说、尧说、舜说。我今天重点是讲讲伏羲、神农和舜是比较有关系的。(PPT)那我们看这一幅,这幅图就是讲神农做琴和他发明的弓箭,神农尝百草,他自己的子民造福的一些事情。好像他发明的陶罐,房屋、织布、耕种这种,都是给他们的子民带来的一种福音。那说到做琴,其实就是最主要的弓箭,我们先组一些人是以狩猎为主的,那么如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弓箭,那么就很自然听到弓箭涉猎时所出现的声音,这个最早的音就是在弓箭发现,这个弦乐的最早的音是在弓箭里面发现的。我们可以想象一弦琴应该是在弓箭之后而产生的。为什么呢?当他在射箭的时候能够有音,那么我可以不可将条弦附在木板上面也有声音?同时也可以他又发现长一点,短一点,绷的紧一点的,远一点的声音都不同。那么好自然的产生了一弦琴,二弦琴,三弦琴或者五弦琴,那么这个就是古琴产生的一种过程。我们再讲讲伏羲造琴,这个是美丽的传说,那是古琴的传说。伏羲在东方创建了他的王国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西山梧桐林里面看到远远的一朵彩云,其实这朵彩云飘来,并不是彩云而是两只大鸟带着一群鸟飞过来,就降落在梧桐林里面的一棵梧桐树,那么这个场景伏羲就觉得这两只大鸟是凤凰的神鸟,如果凤凰是非竹不食非梧不栖的,那么它能降落在这棵树树上,那这棵树一定是神木来的。于是,他就命人把梧桐树伐下来,就做了一个琴。他还把这个情景作了一首叫做)“驾辩”的琴曲,之后他就在天上的瑶池弹奏这首琴曲,所以以后的古琴有时称为瑶琴就是这样的意思了。(PPT)在没介绍舜造琴的时候,我们看看我国出土的那些实物。而古琴产生的传说只是传说,没有事物的证据。伏羲造琴是五千年之前的一件事,传说就不能够证明古琴是怎么样产生的,出土实物就可以有个考证。那中国最早出土的琴是战国初期的十弦琴,它是在湖北的擂鼓墩侯乙墓出土,距离现在有二千四百多年了。你看这个出土的琴,它的琴身是起伏不平的,有宽有窄,而且是一只脚,没有按音的徽记,和现在的琴有13个徽的按音位是不同的。(PPT)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湖北荆门郭家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的七弦琴。它的形态和之前我们上面的琴的形态差不多,但是长一点,没有那么宽,都是没徽位的,一只脚的。(PPT)这个就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距离现在又近了2000多年左右。(PPT)我们以上看到几个的出土古琴,它们的共同特别是什么,是弦数不定,一只脚,没有徽位的半箱式的琴,这个时期出土的琴都是这样的形态。那么这种一只脚的独脚琴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原始乐舞时代,我们想到原始乐舞时代的“巫神”祭祀的时候,可能这种独脚一足琴是一种“巫神”祭祀的巫器。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无徽一足”的独脚琴,我们可上朔到舜时期的巫神“乐正夔”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中这个“夔”指的是民间的传说的一个神兽:无角大如牛,其声如雷,出水入水必风雨同行的单足神兽“夔龙”。我们可以想象部落的先民,他狩猎完打到猎物回来的时候一定是围着篝火庆祝。那有时候打猎之前一定会求神问卜,那么这种一足的琴可能是仿夔龙的形态去做的。因为我们看一下这个琴这么厚,也不是很长,也没有按音,就是弹那个散音,那么它的声音一定是很低沉。那么伴着一帮巫神去求神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断这这种夔一足琴,早期可能不是一种乐器,可能是巫神代表神明发出声音的法器。上述的记载都把古琴的发明归之为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那到底是哪一位皇帝的杰作?还要留给考古学者、历史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论证,今天不在这里讨论。但传说归传说,我认为一种高尚的音乐文化载体。这种“七弦古琴”琴器的形成,它必定要经过历史长期洗练变革才会逐步完善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琴”是巫师用来祭祀鬼神时和鬼神沟通用的“巫神法器”。这个时期“琴”是没有很明显是用来演奏琴曲的一个乐器界定。以上说了上古时期的,现在讲先秦时期的古琴文化。第二部分:《中国七弦古琴》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特点:从周朝时期看,古琴的型制还是不定形的,从周朝到汉,琴的弦数可能变化很大的,从一弦、五弦、十弦、十三弦再到七弦的这些变化。但是我们发现由半箱式到全箱式、独足琴到双足琴。音位标记从没有音位标记到有十三个徽位标记的变化,直到汉古琴的形制就开始慢慢定了下来。(PPT)我们看一下这两个红色的就是唐朝时期的古琴,现在在故宫博物馆里珍藏着,就是“全箱式、双足、有十三个徽位、七条弦的七弦琴”的型制。这种造型已经非常稳定了,我们现在的琴已经都是这种形态。那么从汉唐到我们这个时候已经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一个琴器的形态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构造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你看这种乐器的稳定是多大,也可以看得出它们的科学性。(PPT)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出土的古琴,两种的琴的形态是相差十分之大的。很多的历史文献有说到,周代礼乐盛行,统治阶级用礼乐严格区分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下》: “士无故不彻琴瑟”。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些记载都说明是在周朝时代,那些士大夫是必定会有琴瑟相伴。那么这说明礼乐治国的一种手段和目的。当时那些司掌各种乐器的乐工,包括弹琴的琴师,徐了奏乐供贵族享乐之外,主要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来显示贵族们的身份地位。先秦时期有名的琴人,包括:钟仪、师曹、师旷、师涓、师襄、孔子、伯牙、雍门周等。这个师襄就是孔子的老师。谈到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先秦的钟仪,他是中国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左传·成功九年》记载了他的故事。在公元前582年,相当于是春秋时期的中期。晋侯到军府中视察,见到一个戴着南方楚国瓜皮小帽的囚徒,他问左右知道是两年前郑国献来的囚犯钟仪。晋侯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自己是伶人,一家世代都是搞音乐的。于是晋侯拿一张琴命他弹奏,钟仪弹奏的琴曲都是南方的音调,晋侯认为钟仪没有背弃本职,不忘故土。为促进两国的和好,就把他礼送回国。从这记载可以看出晋侯本身都有很深的古琴修养,而这个钟仪弹奏的的琴曲,已有很鲜明的地方风格。古琴独奏的魅力谈到古琴独奏的魅力一定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故事了,刚才王主任也讲了这个故事,我就不重复了。弹琴的人心境想什么,听琴的人能够听得出,这说明他们是知音。这故事说明在那个时期,古琴的演奏所表现的艺术表现力已经非常鲜明了。说到这里我给大家弹一首《流水》,也都说明古琴的表现力是如何。那么这首古琴曲《流水》是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根据《天闻阁琴谱》加工演绎的,他充分发挥了古琴滚、拂、绰、注的演奏手法,使流水的形象更加鲜明。在乐曲的开始表现了大江的浩瀚和恢宏的景象,乐曲中段我不用写实的弹法去单纯模仿流水声,而是通过七十二滚拂,用抽象的神意来表现清泉时而欢乐流淌,时而静静迂回的意境,因为我更加喜欢流水平静的一面。(弹琴环节)其实这个《流水》曲不是单指表现流水的一种形态,其实这个曲有一个很深的哲理在里面。人生就像流水一样,有平静的时候,也有很曲折的时候,我们是怎样面对这个人生,在流水的琴曲里面我们会慢慢体会出来。(二)秦汉魏晋时期的古琴文化先秦的琴师多为传说中的人物,而两汉的琴师多来自民间,更加专业,他们有琴学的著作。先秦的人弹琴主要显示和维护士大夫的身份,来借以升官。两汉的文人琴家多出于本人的爱好。最具代表性的琴人: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蔡邕、蔡琰等,还有其他很多有名的琴人。说到西汉的司马相如,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很美丽的爱情故事,弹了一首就感动了卓文君,大家结为夫妻。据司马相如所弹的琴叫做绿绮,所以古琴有时可以叫它是“绿绮”,司马相如这个“绿绮”琴是中国是的四大名琴之一,所以古琴的别名很多时候会与代表性的人物有关。到了魏晋时期,文人用“琴”来陶冶性情的现象就更为突出。这个时期社会政治推行士族门阀制度,出身于庶族寒门文人由于门第限制,每每郁郁不得志,于是在这个时期愤世嫉俗,以隐遁的方式与社会抗争,常与琴书自娱自乐,这一批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最具代表性的琴人,如竹林七贤的稽康、阮咸、阮籍等。(PPT)我们看一幅砖刻的拓本,右上角的就是嵇康,嵇康的大腿上放着一把琴,那个琴的徽位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也反映了当时的古琴的形态已经很稳定了。那说到嵇康,就离不开《广陵散》。嵇康这个人相貌堂堂,七尺八寸高,他的性格很固执,也很有才华,他有很多著作,他不单是一个古琴家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家、音乐的理论家。由于他的性格高傲不羁,而且他是曹氏那边的人,由于当时司马氏当时掌了权。嵇康是曹操的孙的女婿,他那时的地位被排挤,但是他有才华。司马氏当初是想拉拢他,但是他看不起他们。得罪了当权者,那么当权者非常妒忌他,所以设计陷害他,结果他被人判了斩首,就拉到了市曹里斩首。其实,他之前也有朋友说他的性格一定会出现问题的,果然应验了这个人的讲法。嵇康在临刑的时候,他看了太阳,因为当时是午时抄斩,一看还有时间,就命人给把琴给他,想弹一首曲。于是,那些人就给了琴给他,他就弹了一首曲,就叫做《广陵散》。当时弹了这一首曲真是惊天地兮泣鬼神。他弹完之后,他说“《广陵散》从此决绝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曲是有一次在山上面半夜弹琴的时候,遇到一个逝去老者的幽灵,这个幽灵听了嵇康弹琴,就觉得嵇康弹得好,就不禁的在后面喝采“好”。然后嵇康才知道,所以和老者交谈起来,老者就又在他面前弹了一首《广陵散》。嵇康就要求他可不可以传给他,老者很乐意的传给他,但是他说了这一首曲不要传给别人。在天亮之前嵇康已经将《广陵散》就学好了。到了天亮鬼魂就走了,嵇康之后就练好了这首曲。他答应了这个老人家,到了他临刑的时候他都没有把这首《广陵散》传给别人,所以他说“《广陵散》从此绝矣”,就是这样的意思。(PPT)我们看看下面这幅画,就是东晋的顾恺之这位大画家所画的斫琴图。在东晋时期,能够画出一个制琴图,那么齐整、完善的制琴图。你看那个在做琴弦,有人在刨木,还有人挖木,中间那个在画图,下面那个试音。那整个的斫琴图在那个时候,能够那么细致,那么完整的画出来,确实不简单。因此说明了东晋时期,古琴是多么盛行,而这些人穿着也都是非常好,是宽袍大袖一些文人雅士的形态,所以那时候古琴是文人的雅好。(三)唐宋明清时期的古琴文化唐宋明清时期的古琴的制作,古琴艺术已发展到了顶峰,唐、宋、明到清代,历代都有古琴传世,这些老琴散布在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民间的个人手中收藏 这些古琴。(PPT)就像这个《九霄环佩》唐朝的琴,那时的琴形已经很稳定了。(PPT)在1964年,北京古琴研究会出版的《中国古琴精髓粹》里面就刊载了很多的传世老琴的照片。从唐代开始,古琴琴体上的琴名和琴款等的书刻艺术,是中国诗词文学、书法艺术、篆刻艺术、雕刻艺术,在古琴那优美的琴体造型、漆灰断纹上的完美展现。我在《精粹》里照了一些照片给大家欣赏。这些都是唐琴,它的书刻有篆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琴体上面的展现。(PPT)我们看看,这边这个琴,它是钦赐的道教琴,钦赐是皇帝赐的。你看这个琴琴形道味十足,你看颈里面的刺真是,一看就觉得有种神道的感觉。这个篆刻章是“御书之宝”,这个是皇帝的章按,右边一个宝袭,这些行草。我刚才讲的传统文化在唐朝的时候是非常的成熟和灿烂。(PPT)我们看看这一幅图就是宋徽宗《听琴图》。到了宋朝,古琴简直到了发疯的地步,因为皇帝喜欢。这个宋徽宗是十分的琴痴来的,他在全国南北搜罗所有的古琴,自己做了一个万琴堂。皇帝那么痴琴,你说民间当时的情况是不是很鼎盛?那是肯定的。我们从这幅图我可以看到,到底弹琴的弹琴者画得比皇帝大,这个不得了了,这个也证明了这个皇帝没有所谓的,弹琴至上,琴人比他还厉害。所以我觉得这幅图很有趣,因为当时那些画皇帝的画,那些臣下和侍从没有理由比他大。从以上的资料和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古琴的发展到了唐宋元明清的时候,那个形制确实是很稳定的。从汉唐到现在,那个形制都不改变,这个就说明了这种形制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完全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国七弦古琴”艺术在唐代发展得淋漓尽致。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得比较快,所以当时的古琴琴谱、琴学理论书籍、古琴制作等书籍得到大量刊刻流传,现在我们整理出来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琴谱中记载的琴曲就达三千多首之巨。这是古琴有声艺术的载体。它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任何乐器可与古琴媲美。从古琴的创制历程和它所展现的文化,就可以看出它真的不单只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集中的特殊载体,更是中国文人一种陶冶性情的道器。下面我请区宏山老师讲讲七弦古琴的“文字谱”和“减字谱”。区宏山:大家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这部分做一个比较简短的阐述。古琴的字谱方式有个独特的体系,在唐代以前古人记录是用“文字谱”的方式。什么叫“文字谱”?“文字谱”就是用文字一字一句的把左手和右手的弹奏方法用说明记述的方式记录下来。大家现在看到我左手边的这个就是现存唯一的一本“文字谱”,叫做《碣石调·幽兰》,它现在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非常珍贵,现在只有一本。但是这种文字谱非常繁琐,很累赘。古人说动则10行未成一句,就是说,我看了10行还没有一句完整的,《碣石调·幽兰》一本书一首成曲,可见非常的繁琐。基于这个原因,直到唐朝晚期出现了一位大的琴学家,叫做曹柔,曹柔基于“文字谱”的基础上发明创作了一种新的记谱方式,就叫做“减字谱”。简单的说“减字谱”就是将“文字谱”的各个字拆分成部首,然后提取一个部首重新拼合组成一个新的减字。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个就是一个减字谱的字。(PPT)这就是一个“减字谱”的字,它的读音读“散打三”草花头表示散,“丁”字表示打,其中“三”字表示第三条弦,读音就读散打三,“文字谱”是记录成右手名指打三弦散音。足足有九个字,九个字在“减字谱”里仅用一个字就可以表示了,取左右手配合的“减字谱”。(PPT)这个字的读音读“ 大九挑六”,走字底表示挑的意思,译成减字谱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食指挑六弦。足足有14个字,14个字在“减字谱”里面用一个字就可以表示了,这个可以很充分的表示出“减字谱”的科学性和古人字谱的一种智慧。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了,这种字谱方式一直延用至今。现在流行的减字谱和五线谱都依然没有办法把它取代,可见它的重要性。刚才说的是字谱方式,很多琴学著作不单单这么枯燥,刚才的减字谱就是我们《红楼梦》里面林黛玉所说的“天书”,但是不至于天书这么难懂。我们学习指法的时候还会很形象的学手形,除了指形有画出来之外,古人还会画一些很形象的动物的姿态来帮助我们记忆。比如这个“挑”采用一种仙鹤的形象来帮助大家记忆。(PPT)这个是右手的勾,它采用孤鹜的形象,孤鹜飞翔,中指弯曲,就像孤鹜的脖子,非常形象。(PPT)左手刚才有演示,这种是蜻蜓点水式,属于左手的指法。轻轻的轻碰琴弦,非常形象,学习起来完全不枯燥,所以古人是非常精致的、玩古琴玩得非常极致。第三部分:古琴弹奏艺术说到古琴的弹奏艺术,又不得不说古琴的声音。古琴的音域非常宽广,一共有四个八度再加一个大二度。七条弦上有七个散音、91个泛音、147个按音,总共有245个音位。在众多乐器当中,它的音乐和它的音位是数一数二多的。音色分成三种,分为泛、按、散三种音色,象征天、地、人。散音浑厚如钟、刚劲沉洪;泛音玲珑剔透,清远飘逸;按音细腻圆润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宏亮,变化异常。非常委婉动听、娓娓道来,犹如人的吟唱,这是古琴最有味道、最区别于其他乐器的一种音色。当然,古琴指法非常复杂。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劈等。左手指法主要有吟、揉、绰、注、进、退、撞等。通过这几类的指法结合运用,充分的把古琴音色的音乐表现出来,古琴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色,极具情感表达。我们一般说古琴琴韵的高、洁、清、虚、幽、奇、古、澹的琴音,既优雅含蓄又细致入微,而古琴曲之所以能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古琴的音韵仿佛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琴声悠扬古朴,恬淡静远,带你进入到返璞归真的空濛意境。对比其他乐器我们可以感觉,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之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而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感觉,古琴是细腻含蓄的,吟猱卓注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古琴的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所以,为什么说古琴是一种独奏的乐器,它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也就是修行养性、自我修为、自我提升,从它的音色、音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简单说说古琴的结构、部位名称古琴的结构是依人身凤形而制,有琴头、颈、肩、腰、尾、足。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直立的人,弹奏的时候是平放。最上面是琴额,然后有琴颈,最宽的部位叫肩膀,也叫美人肩,下面这个部位是琴腰。大家可以看到有额,有颈,我肩,有腰,都是人的称位。常见的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和蕉叶式等。以仲尼式居多。它是由面板和底板所构成,面板一般采用桐木或杉木,底板一般采用梓木,天桐地梓。它的形状是圆弧形的,代表天,底板是平直的,代表地。从古琴的形状可以表现出来他们把世界观的形象融入到古琴的形制当中。我们再看看琴面。琴面之上有七根弦,外侧为低音,依次向内渐高。弦定宫、商、角、徵、羽。七根弦由外而内依次定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称为正调。弦有丝弦、尼龙钢弦、人造丝弦三种。古用丝弦,音量小而韵味足,今用尼龙钢弦,韵味逊而音量大,人造丝弦介乎两者之间。琴额上有琴额,上面有7个琴孔,有岳山,岳山是整个琴弦最高的地方,犹如高山。下面有龙龈,龙龈和岳山这两个点是张着七条弦,七条弦之间我们分成13个不同等分,就是13个部位,13个圆点是泛音位的标记,也是按音的辅助标记。有时候用玉,有时候用金子来做,这13个点代表12个月加一个闰月,代表一年的时间。琴长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的365天。七条弦分别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文王武王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各增添了一条弦,所以现在是七条弦。底板:底板的最上方有两个护轸,是用来保护七个轸的,轸是调节弦的松紧。护轸下面有轸池,还有龙池和凤沼,还有雁足,这里面有龙池、风沼,这些都是水,地面都是有水的,这个水也是包含了古人的一种哲学思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谦和,要放低姿态,表示弹琴人要放低姿态,平和的去对待万物、事物。所以,整个琴是包罗万象的,有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观。从古琴的各个部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古琴寄予了很多的思想内涵。下面把讲坛交回给区老师。区君虹:我现在和大家讲讲近代中国的古琴艺术状态。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百年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那时候国内军阀混战,1937年日军侵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八年,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胜利后,成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有关部门对各地的琴人作了全面的调查,同时对传世的琴谱、琴书和各琴派的琴曲全面收集,并系统的进行整理,取得了很辉煌的成果。我们可以想像在解放初期,不同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那时候是没有电脑科技的帮助,都是靠人工去编辑,去搜集,全国各地搜集的范围这么广,可想而知当时的工作量有多大。他们总结了很多地方各派的琴人、琴谱,出版了很多有关的琴曲盛行类的书籍。所以,我们要向老一辈的古琴工作者、老琴家们致敬!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深重的劫难!十年浩劫古琴当然不能幸免,我有个学生是乡县里的古琴世家。红卫兵破“四旧”抄家的时候就将他的一把古琴抛进火堆,还好他还有几把琴藏了起来,她的姑妈当时冒着生命危险,趁红卫兵不注意的时候把古琴抢救出来。可想而知,“中国七弦古琴”艺术在那个时候几乎陷入断层!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宣布:“中国古琴艺术”被入选“人类口传与精神遗产”,之后的十年“中国七弦古琴”再度迎来新生!第四部分:古琴艺术的流派 古琴琴派的形成必然受到地域的文化、艺术、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它的风格自然就有千差万别、各具不同、各具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在这样的情形下于是便渐渐形成不同的古琴艺术流派。唐代的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所谓吴就是江浙一带蜀就是指四川,都说明它们的风格各有不同,很有地方特点。明末清初直到近代相继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之前琴派的风格是比较鲜明的,现在是高科技发展的数码时代,通讯技术十分发达,交通又方便,现在更有强大的网络系统,文字音像资料能及时传递。所以使各琴派之间的琴艺很容易相互交流、互补长短、学习非常方便,琴派琴风的特点相互融和,集各家之长而形成个人的自我风格更为突出。第五部分:岭南派古琴艺术中原的文化传入对岭南的古琴艺术是有很大的影响,中原的文化传入的痕迹,最早可见于西汉南越王墓(公元前122年)的出土文物。一个文化的流动必定会对流动地区有一定的影响。相传在南北朝时期,广东的曲江人侯安都(518&#年),就有很高琴艺造诣。到了南宋末年,宋帝昺南逃,他先逃至冈州后至崖门(今天的新会)一带,再次带来中原宫廷琴艺,对广东的琴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的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诸流派中自成独特的一派——岭南琴派,其形成的时间应在清代道光以前。有籍可考并有论著传世的早期琴人对岭南琴派形成和发展,起开创作用。值得重视的就是黄煟南,字景星,他自号悟雪山人。少时善弹琴,他的琴艺是继承其父及其兄黄观炯学习的。黄景星是我们岭南琴派的始祖,而他的父亲可以想象就是前一辈的,所以,岭南派虽然说是在道光时期形成的,它的存在实际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在道光八年(1828年)陈绮石和彭芷卿、昆季等人在广州组织琴社授徒,切磋琴艺,授徒传琴,影响也很大。到了近代岭南琴派更有众多的琴家,像容心言、郑健候、卢家炳,以及我老师杨新伦,这些琴家的涌现使岭南琴派得以进一步的发展。(PPT)这个是杨老师传给我的琴谱:岭南派近代的琴家容心言选揖于《古冈遗谱》其中的五首琴曲手抄本。而《古冈遗谱》已经散失了。(PPT)这个就是黄景星编辑的岭南琴派的《悟雪山房琴谱》。(PPT)我的老师,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他当时拍这幅相的时候是40多岁,在文化公园照的一张相。他弹的琴是一把明琴,叫龙吟,落霞色的古琴,明朝的琴。 我老师杨新伦(),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他是广东番禺鸦湖乡人,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也是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是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收授学生教古琴,授徒有谢导秀、关庆耀等人。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古琴艺术机乎陷入灭绝境地。七十年代是杨新伦古琴艺术可以说是达到最高峰年代。一九七五年他带领了入室弟子袁建城、区君虹开创了岭南古琴修复和研制的先河,在那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复兴的年代里杨新伦肩负着岭南古琴传承重任,在岭南古琴曲目、弹奏技巧、以及古琴的修复、研制、杨氏太极拳传授等多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取得了很骄人的成绩! 杨新伦少年时代就喜欢舞枪弄棒,到了青年时期,他曾先后在霍元甲创办的上海精武体育会、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我老师是武术家出身的。到了20年代中期,老师是在东北美亚保险公司任职其间,公司派他去全国各地出差,所以老师有很好的机会能够去到世界各地搜集全国的老琴,他每到一个地方的兴趣就是找古琴,不管这些古琴是否完好他都买回来。有一次他在精武会的晚会上,他第一次听到古琴名家吴纯白先生在晚会上演奏古琴,他听了之后,从此被古琴的天籁之音迷住,深深爱上了古琴,很希望能找到教琴的老师。1928年老师回广东之后,寻访到一个广西琴人叫王绍贞,老师就马上拜王绍贞为师,学习了古琴的基本指法及《仙翁操》、《陋室铭》等曲子。后来经王介绍,老师又师从中山人卢家炳学习了《白雪》等琴曲。由于卢家炳准备移居去香港,有一次卢家炳对老师说曾经认识一个叫郑健候的古琴高手,你可以找他学琴。卢家炳去了香港后,老师就设法找到郑健候并拜郑健候为师。那时候听老师说,当时郑健候是单身一人,生活无依无靠,老师就接了郑健候回家,奉养了二十年。老师的品格十分清高,十分爱琴。在这个期间,郑健候就将岭南的琴曲教授给了我老师,所以老师能得到郑健候的悉心指点,学习了《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所以,老师深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第六部分:岭南古琴的承前启后在这里我向在座的各位介绍我拜师学艺、继承岭南古琴文化艺术的经历。同时,汇报一下我传授岭南古琴文化艺术的情况和收获。在继承方面,我是1975年,我30年的时候拜岭南派古琴。(PPT)这是我30岁时的照片。(PPT)后面这个琴就是老师给我拿回家修理的一个无名的清琴。(PPT)这张图中间的一位就是我,旁边这位是杨新伦老师,这位是我师兄袁建城。这是杨新伦老师给我们传授古琴弹奏技艺时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黑白照片非常珍贵。当时老师教我们怎么弹琴,我记得老师教我的第一首琴曲是岭南古琴名曲《怀古》。 (PPT)这幅照片也很珍贵,老师带领我们研制新琴,这个新琴是一个日本的古筝改制成古琴的,中间这位就是我,这是我学艺其间与老师一道开创岭南修复传世老琴、斫制新琴的先河,中间的这位就是我。由于老师平时搜集了很多古琴,也有很多残破的古琴,在那段期间我很有福气、很有幸能够帮助老师修复了很多残琴,在修复的过程中我就学习了很多修琴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修复了很多传世的老琴,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很深深的感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这是我传承的一些过程。下面讲讲我是怎样启后的。(PPT)这是传统的琴斋式的师徒传承。(PPT)这是我们组织学生古琴雅集,互相交流。(PPT)每年的清明节学生们都去拜祭杨师爷,明天我又组织学生去拜祭杨师爷,这是部分学生拜祭老师的合影。(PPT)这是我弹奏技艺的传授以及雅集的一些照片。(PPT)我谨守传统,将我古琴的收获修复、古琴制作技艺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和下一代,因为我们传承是分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家族传承,一种就是师徒传承,这两条路线也是要坚持的。我在古琴艺术传承上不遗馀力,带徒数以百计,我的儿子区宏山已经全面继承了我的古琴弹奏和古琴制作技艺。区宏山制作的“融和”、“天之韵”两个古琴,获得了2012年、2013年二届工艺美术大展的最高奖两个金奖。2012年12月在澳门举办的〖今天八十后—未来国大师·八十后工艺美术师作品展〗上,区宏山斫制的“融和”古琴参展,在会上区宏山表演古琴独奏《酒狂》,澳门报纸等媒体对区宏山的古琴制作工艺和古琴演奏给予高度的评价报道!这些也属于我传承的一个成绩。(PPT)现在区宏山主持“岭南天虹琴馆”的古琴教学,我的学生已在全国各地从事古琴教学。第七部分:古琴的修复和斫制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古琴特殊音色的产生,有赖古琴的琴体,而修复好传世的老琴的和制作高质量的古琴则非常重要。宋代朱长文盛赞琴有四美:良质、善斫、妙指、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所以良材经过善斫大家的精心斫制后,古琴才能发出让弹琴者和听琴者共鸣的正音。以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古琴修复和斫制艺术。(1)修复明代的殘破传世老琴“亚绿绮”及修复“亚绿绮”的故事十几年前一个收藏家知我有修旧琴的技术,他请我帮他修复一个清琴,答应送给我一个残破明琴。因为他知道只有我才能为这个无头明琴“亚绿绮”起死回生,我也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我就答应了。(PPT)之后我对着这个无头的残琴,从这个图片可以看出,“亚绿绮”之前就是这样的,没有头,这个烂板已经被侵蚀成一个山形。我就对着这两块烂板深思熟虑了几个月,制定了周密修复方案之后就开始修复了。这个琴的修复两大点,一个就是驳琴头,一个就是纠正驼背。这个琴颈烂了,我驳琴头用了一种胶齿,这种胶齿不是我们那种横平竖直的,那么容易做的胶齿,胶齿就是那种公母吻合的两道,而是不规则的胶齿。所以,在这个琴头镶嵌的时候不是刨平了来镶嵌,而是不规则的吻合,然后再用胶弄好。图下面就是粘好时的形态。另一个就是修驼背,修驼背比较讲究修旧如旧,我们传世古琴属于一个文物,而这个文物跟其他文物又不同,要好弹,要弹出好的声音。我们修复文物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保留原漆灰是绝对要保证的,但是琴如刨去了漆灰的驼背,就伤害了原貌了,“亚绿绮”的驼背已导致琴面和琴弦严重贴紧,是不能弹奏的?,但是又不能刨平它,所以我就采用了鲁班的嵌劈的技术,在琴的两边企墙,两边对称的嵌上些小三角(劈)形硬木进去,将这个背慢慢嵌平,每嵌一次就量一次,不够的再嵌。这种方法就是从我自己修琴的经验中得出来的。我这种修“亚绿绮”的秘技我也没有保留,在我的《区君虹古琴书刻艺术》集里面有修复的过程,这个是遵从老师的教导。因为在修琴的时候老师也讲过修琴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而且不要那么保守,有技术要大家分享,这是老师的教导。(PPT)这是我修好后的“亚绿绮”的琴面。修了“亚绿绮”之后我写了一篇修复记,我读给大家听听。公元一千三百七十四年,杜镜湖居士制琴于皇明洪武甲寅年。此琴历六百二十八年之沧桑,(至今有三十八年了,)归吾时琴头岳山已缺,底板残裂,见者无不叹难复生,上苍知吾有回天之术,故有缘暂得。吾则倾平生所学,尽注琴中,如今不单复其原貌,更令其飘出古润澹静之琴音,幸善也。细密之冰裂梅花流水断纹,弥足珍贵,实不忍刻损,谨于新补漆灰处志记。岭南天虹琴馆区君虹刀笔公元贰千零贰年元月 准备出版的叫做《中国民间古琴典藏》,这个典籍在北京准备出版,里面搜集了100多个古琴。而出版的编辑社打电话给我,他说你这个“亚绿绮”古琴我希望你给我一个录音,在书里面一起结合起来。因为这个CD只能够搜几首琴曲,他说“亚绿绮”非常好,非常特别,就要求我将“亚绿绮”的录音给他。(2)修复元代的殘破传世老琴“调元”古琴。这个不详细介绍了,(PPT)大家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它烂成这样,修成之后就是这样的。刚才讲的是传世古琴的修复,下面讲讲古琴的斫制。在我几十年的过程里面,我制作了很多古琴,我所喜欢的制式我都能做到,像伏羲式、仲尼式、蕉叶式、连珠式。但是这种“古木琴”是前无古人、闻名全国的名琴。我创制这个“古木琴”是在十多年前,我回家乡祭祖,发现了一段腐朽的木头,我们造琴的人对木非常敏感。当时一看到这块木,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材,这是一种冥冥机缘。看到这天然剥蚀的古木纹理,满脑子是古朴思想的我一时灵感迸发,因为我是一个古朴的人,突然间一张天然古朴的琴形就在我脑海里,还没有定形,但是一种自然的、强烈的思想就吸引了我去设计这个琴的做法。所以,很快一张前无古人还未知叫什么的形制的琴就出世了。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制式,之后就叫“古木琴”。我做好这个琴的时候,当时广东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谢澧老琴家,他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长辈,他差不多80岁了,他知道我做好这个古琴的时候,他就马上来看,看完之后他回去有感写了一封信给我,并对“古木琴”撰文评说:“琴形方朴古拙,其特点是琴侧舍弃人为的对称线条,匠心独运、顺应材形、尽留旧迹,木纹结节如龙鳞、如霞彩、气度非凡,展现了古木斑驳苍古的形貌。琴面弦位用传统方法髹纯鹿角灰胎:深、中、浅多层次的棕色调自由混和,宛如一幅大写意泼墨山水画。”2004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琴鉴赏大家郑珉中先生,在《收藏家》的杂志中写道:“在广东的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先生弟子区君虹,研制古琴近三十年,探索出能发古音的原理,为岭南制造了一批精美的古琴。其最得意之作,就是一段古木制成一张琴材半裸露的“古木琴”,识者谓其发音苍古清淡,形制超凡脱俗,是前无古人的高雅艺术珍品。”郑珉中现在是我们中国古琴鉴赏的大权威,他是这样介绍我这个“古木琴”的。十几年前的一段烂木头,绝对不知道它日后竟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琴,一个被全国各地的古琴厂或是制琴人士都想争相仿造的知名古琴,但那些仿制的结果都只能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为什么呢?因为我创制的“古木琴”是用一个上天赐给的、是无法复制的天然琴形的古木来制造的。我本人也很想能有缘再遇,但可遇不可求是真理,所以至今还未能造出第二个。而那些人工刻意仿造的所谓“古木琴”是绝对无法与天然的“古木琴”相比的,更不能同日而语!(PPT)这是“古木琴”的正面和背面。所以,谢澧老琴家早在2002年撰文预言:“在造琴史上,如此古朴独特的琴形和难以重复的制式与古琴本身清静自然的琴义更相得益彰,其意义是深远的!”。我制作这个琴10年之后真的展现出了它的深远意义。凡是有缘能亲抚到“古木琴”的琴人,都无不被其形音所倾倒。这次出版的《中国民间古琴典藏》摄影大家董建国先生,董建国先生是64年出版《中国古琴精髓》,里面的古琴是他摄影的,这次出版的古琴他特意来到我家摄影我的“亚绿绮”和“古木琴”。这次出版的是《中国民间古琴典藏》,是讲传世老琴,但是他们北京的出版社首先邀请我将这个“古木琴”印在书籍上,作为一个重点的介绍。我觉得真像是谢老所预言的,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我从事中国古琴艺术四十年,著作计有《师竹斋印谱》、《古琴教学资料汇编》、《区君虹古琴书法篆刻艺术》集、《太极与古琴—岭南古琴家区君虹正宗杨氏太极拳》DVD、《区君虹古琴书刻艺术》集、《怀古:区君虹古琴名曲系列—岭南古琴名曲》CD等。2006年举办《区君虹古琴书法篆刻艺术展》、《岭南古琴演奏会》、2008年举办《山月松风鸣天籁—区君虹古琴独奏音乐会》。我在古琴艺术传承上不遗馀力,带徒数以百计,我的儿子区宏山全面继承了我的古琴弹奏和古琴制作技艺,区宏山制作的“融和”、“天之韵”两个古琴,和我制作的“闲云”、“祥虹”、“深云”三个古琴,先后获得了二○一二年—二○一三年历届工艺美术大展的最高奖,共获五个金奖。这一系列的成就为古琴的修复、斫制、传统创新等作出了不寻常的贡献。由于我做出了这么多成绩,所以我被媒体被誉为“岭南古琴、修复、斫制第一人”。(PPT)这是2006年3月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二沙海岛岭南会举办的“区君虹古琴书法篆刻艺术展”,受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自接见。同时,聆听了我用“亚绿绮”弹奏的“阳关三叠”。(PPT)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临《区君虹古琴书法篆刻艺术展》参观。几十年来,我凭着深厚的修琴经验,修复了各朝代不少的传世老琴,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修复了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明代古琴“亚绿绮”。创制出前无古人的“古木琴”名琴,更独创了不少古琴新制式:区氏“古木式”、“古竹式”、“蕉叶式”、“闲云式”,“青石式”等。研制创新了古琴结构的新技艺:“一体式琴头”。日我被广州日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主办的“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中评选为“古琴修复、制作能手”。以上我和区宏山老师们讲了这么多,我们大概可以有一个印象,就是古琴真不简单,不是一般的乐器!古琴是与古代的宗教、军事、经济、哲学、文学、诗词、歌赋、书法、篆刻、国画、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结合,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到今天。古琴有着深厚艺术内涵、浩瀚的历史文献资料,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确实是其它乐器不能与之媲美之王者,所以“中国古琴艺术”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到今天已是十个年头,当时是2003年。我作为这个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一份子,对她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是责无旁贷的。今天很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方日报社、广东岭南文博研究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和重视,谢谢在座的领导、嘉宾、各位朋友,谢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年底买车优惠多只是噱头吗?经济适用男支招怎样买车最省钱。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倩女幽魂2魅者拓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