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法医阿比盖尔尔和集市王国有难的关卡吗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中文版下载_飞翔游戏
单机游戏下载单机游戏下载基地
当前位置: →
→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Abigail and the Kingdom of Fairs)中文硬盘版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Abigail and the Kingdom of Fairs)中文硬盘版
游戏语言:中文
游戏大小:135.2M
更新时间:
发行时间:
游戏类型:经典
游戏标签: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是由Nevosoft-Breeze制作的一款模拟经营类游戏。本作采用了《地产大亨》类游戏模式,玩家要通过不断建造房屋来累积资金,策划购买的先后顺序,合理运用金钱来完成任务。游戏中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全新的魔幻世界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中文版下载是款很好玩的模拟小游戏。讲述了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Abigail的女孩,她发现了一本可以穿越两个世界的奇书。在新世界里,她遇到了一只蝙蝠,这只蝙蝠是一个污师并很快成为了她唯一的朋友,并帮助他拯救王国。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游戏采用了《》类的游戏模式,玩家要通过不断建造房屋来累积资金,策划购买的先后顺序,合理运用金钱来完成任务。游戏中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全新的魔幻世界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在游戏初始,详细的教学指导将带领玩家完成每一个步骤,从基本操作到新增加的元素都有讲解,使游戏的上手非常人性化。你需要在规定时间,根据列表中的任务进行建造,完成全部目标才可以过关。  游戏中神奇的异域场景结合细腻的质地描绘,不仅刻画出精美的图象效果,也打造出充满魔幻风情的童话环境。游戏中包括幻想般的建筑,可爱的角色,以及充满卡通风格的故事插画。  同Abigail一起探索这神奇的世界,帮助她在这个危机王国中建设集市。运用新掌握的魔法能力完成50个关卡,建造糖果商店、魔法学校、神谕帐篷等特色建筑。指导新的魔法师、召唤补给魔力,维持客流人数。5个风格场景,多变的任务,会说话的蝙蝠,会使你沉浸在迷人的策略游戏中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Abigail and the Kingdom of Fairs)中文硬盘版
327.2M / 05-10
RPG角色扮演
261.1M / 05-10
RPG角色扮演
183.5M / 05-10
RPG角色扮演
本类游戏下载排行
SLG策略棋牌 / 49.3M
STG射击游戏 / 276.8M
STG射击游戏 / 132.8M
SLG休闲益智 / 156M
STG射击游戏 / 61.9M
ACT动作游戏 / 25.7M
STG射击游戏 / 2.03G
RPG角色扮演 / 1G
RPG角色扮演 / 1.03G
模拟器游戏 / 310.9M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
众多小游戏分享第一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免安装绿色简体中文版
中文名称: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英文名称: Abigail and the Kingdom of Fairs
游戏类型: SIM 模拟经营类游戏
资源格式: 压缩包
版本: 免安装简体中文版
发行时间: 2011年
制作发行: Nevosoft-Breeze.地区: 美国
语言: 简体中文
thumb3.jpg (111.64 KB, 下载次数: 10)
11:57 上传
thumb2.jpg (101.23 KB, 下载次数: 7)
11:57 上传
thumb.jpg (95.07 KB, 下载次数: 3)
11:57 上传
从前有一位名叫Abigail的女孩,她得到了一本古老的书。打开后,她被传送到一个神奇而陌生的国度。Abigail以为这只是一个梦,但一只会说话的蝙蝠和她成为了朋友,她意识到这是现实。要找到回家的方式,只有一位老巫师能帮助她。在此之前,Abigail必须恢复集市国度,打败怪物并拯救王国。
游戏画面具有不错的展示,神奇的异域场景结合细腻的质地描绘,不仅刻画出精美的图象效果,也打造出充满魔幻风情的童话环境。游戏中包括幻想般的建筑,可爱的角色,以及充满卡通风格的故事插画。伴随着活泼欢快的背景音乐,和各种真实而丰富的建筑音效,为本作营造出一个轻松而生动的游戏环境。
本作采用了《地产大亨》类游戏模式,玩家要通过不断建造房屋来累积资金,策划购买的先后顺序,合理运用金钱来完成任务。游戏中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全新的魔幻世界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同Abigail一起探索这神奇的世界,帮助她在这个危机王国中建设集市。运用新掌握的魔法能力完成50个关卡,建造糖果商店、魔法学校、神谕帐篷等特色建筑。指导新的魔法师、召唤补给魔力,维持客流人数。5个风格场景,多变的任务,会说话的蝙蝠,会使你沉浸在迷人的策略游戏中!
下载地址:/6rS0TzUUjK
中文名称: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英文名称:Abigail and The Kingdom of Fairs
游戏类型:SIM模拟经营类
35511.jpg (88.99 KB, 下载次数: 5)
12:03 上传
35262.jpg (43.96 KB, 下载次数: 6)
12:03 上传
37220.jpg (56.16 KB, 下载次数: 7)
12:03 上传
【游戏指南】
部落智囊中文版是一款模拟游戏,类似虚拟村庄和我的部落,玩家乘坐过山车穿越到过去,成为萨满预言中那个改变世界的人,和部落群众一起努力打造一个远古桃源吧,游戏全部是Q版人物,而且画面唯美,任务过程中有提示,是一款难得的模拟游戏。
很久很久没有玩到过这么欢快的经营游戏了。别以为只有一味的建造房屋和采集材料。
乐妹子不会让你消停的,在她的伴随下,你可以深深体会到当一个部落首领的快乐与满足!各种突发事件与任务也相当的诙谐,时常还能发现那些受你指挥的小野蛮人在暗地里嘀咕你和乐妹子的这个那个。细节方面和小人的操控都非常的细致到位,简单愉快。没体会过边打游戏边傻笑的就下了试试乐妹子的功夫.你绝对还会再次光临的!
具体游戏画面请点击本页中“安装截图”按钮。
【游戏介绍】
“DivoGames”带来新游戏邀请你前往石器时代去揭开它的秘密!故事开始于Jack在游乐园中乘坐一种名叫“命运隧道”的过山车,当车子出现故障,他通过时间旅行来到了一个原始部落!根据Jack不同寻常的容貌,部落酋长认定他就是萨满法师预言的救世主。你需要协助Jack使部落摆脱压迫统治才能回家!
画 面:&&
游戏画面使用了传统的2D渲染效果,Q版人物造型俏皮可爱,各种建筑平滑清晰。不仅场景区域有着丰富变化,每个关卡背景结构和装饰都有所区别,注重细节上的变化,展示出精心雕琢下的童话世界。&&
声 音:&&
背景乐旋律多变,整体音乐风格轻松明快。游戏中建设、劳作等效果音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上手度:&&
详细的游戏指导会提示你每一个操作步骤,对玩家上手具有很大帮助。帮助部落酋长创建新的家园,建造房屋和各种娱乐设施,吸引新成员加入,获取食物,木材和金币,建造防御塔,攻击入侵的敌人。&&
创 意:&&
本作同《我的公主王国》、《地产大亨》、《岛屿国度》都作品的玩法都比较接近,采用了近期比较流行的限制过关时间,和充满策略性的建造类模拟形式。不仅全新的主题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剧情,玩起来也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显著的乐趣。&&
可玩性:&&
游戏中包括40余个关卡和众多提高技能的奖章,你需要通过穿插在关卡内的图形寻物环节进行收集。简单的逻辑关系使游戏过程更为放松,互动式的对话任务增加了游戏的娱乐效果。《Jack of All Tribes》将带给你充足的休闲趣味性。&&
部落智囊 下载地址/2jI0X7BvId
期待更多好玩的小游戏
部落智囊 下载地址
期待更多游戏资源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小游戏不错
谢谢分享!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关注我们:近期游戏大作推荐
热点内容图文推荐
近期热点内容回顾
精彩视频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内容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免安装中文硬盘版下载
&145.00 MB
&XP/Vista/Win7 x32/Win7 x64
【游戏封面】
中文名称: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
英文名称:Abigail and the Kingdom of Fairs
游戏类型:模拟经营类 SIM
游戏制作:Nevosoft-Breeze
游戏发行:Nevosoft-Breeze
发行时间:2011年
版本说明:游戏完整无删减,已整合猛犸汉化。解压即可玩。
【安装说明】
1、解压压缩包
2、运行“开始游戏.exe”进入游戏
【游戏介绍】
  《阿比盖尔和集市王国》是由Nevosoft-Breeze制作的一款模拟经营类游戏。本作采用了《地产大亨》类游戏模式,玩家要通过不断建造房屋来累积资金,策划购买的先后顺序,合理运用金钱来完成任务。游戏中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全新的魔幻世界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同Abigail一起探索这神奇的世界,帮助她在这个危机王国中建设集市。
运用新掌握的魔法能力完成50个关卡,建造糖果商店、魔法学校、神谕帐篷等特色建筑。指导新的魔法师、召唤补给魔力,维持客流人数。5个风格场景,多变的任务,会说话的蝙蝠,会使你沉浸在迷人的策略游戏中!
【游戏截图】
【相关问题】
分享次数:
本站下载资源全部转载自各大游戏论坛及游戏下载站,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举报邮箱:。
资源安全说明:
本站资源不会集成任何流氓插件,但下载后仍请大家自行查杀以便决定是否使用。
资源纠错反馈:
若您下载的资源有问题,请到论坛的发帖告知,以便尽快解决。
Copyright&2003- All rights reserved. 游民星空 版权所有
冀ICP证B2-斯卡堡集市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斯卡堡集市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斯卡堡集市(Scarborough Fair,也译作“斯卡布罗集市”),著名英文金曲,最初的版本是诞生于十三世纪的一首英格兰民歌。1965年,保罗·西蒙从一位民歌手,马丁·卡西那里学会了这首歌的旋律,二次创作改编成了现在的“斯卡堡集市”,并成为永恒的畅销金曲。
斯卡堡集市中文歌词
——“南阳历尘”作词
心中有过多少梦,梦中落下多少花红,春风吹呀吹落了花红;吹散了我的梦,
一滴相思,化作一抹血红,我的梦围绕着你春夏秋冬 ,过去的点点滴滴,牵出心中的多少痛
(心中有过多少梦,梦中落下多少花红,春风吹呀吹落了花红;吹散了我的梦,
一滴相思,化作一抹血红,我的梦围绕着你春夏秋冬
过去的点点滴滴,牵出心中的多少痛)
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何事西风悲画扇。青青的苹果青青的草,往事梦中几多萦绕?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我泪流满面,我静思尘澜,一水不复还
一江东水不复还,一江东水不复还…
注:花红,花瓣。 青青的苹果青青的草,寓意爱情的青苹果,和青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是引用“木兰词&&一江东水不复还&是暗引,《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云海晓雾”作词
冰城晚来多冷风,残雪未消露华浓,寥廓夜空何处征鸿;风拂杨柳入梦中,
几番惆怅,而今往事如风,歌声常伴着今宵别梦 ,今日依旧万里无云,荡不尽绵绵心声
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人生何处不相逢,昨夜寒蛰似曾鸣。春寒料峭晨曦微照,离别之际唯有淡淡一笑.
人生何处不相逢, 昨夜寒蛰似曾鸣,又行将归去,回首望校园,烟笼长亭渐行渐远,烟笼长亭渐行渐远,烟笼长亭渐行渐远…
斯卡堡集市歌词简介
斯卡堡本是由于人经常的登陆、作一些交换而形成的一个定期集市。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每年的秋天持续一个半月,现在的,还有这么一个小镇。
斯卡堡集市这首歌的歌词至少追溯到十三世纪的,至于曲调则更早,产生于,很有可能受到了维京人和另一支伟大的蛮族凯尔特人的影响。维京人是那种大无畏的民族,而凯尔特则有着很多神秘难解的传说,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象当中,更多的是诡秘和传奇,但是就是这些野蛮人创作了那首充盈着敏感的诗意和微妙的幽怨的歌。时常出现在脑子里的图像,是秋天的干草温暖的气味夹杂着野花的芬芳,被的秋风挟裹着,掠过大地和田野,掠过即将封冻的河流和永远叹息的大海,一个孤独的男人,独自唱着忧伤的歌,消失在天地之间。
斯卡堡集市的第二句唱到了四种花朵,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据说分别代表爱情的甜蜜,力量,忠诚和勇气。也有说法这四种花都有代表“死亡”的隐藏意,暗示远在天涯的爱人早已逝去。而目前《斯卡堡集市》最著名的版本,也就是西蒙与(Simon and Garfunkel)为电影《》所创作的主题曲(当年曾超过了披头士乐队的白色专辑,登上了1968年畅销歌曲排行榜的榜首),主要使用了“原版” 中“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这一小部分。
在歌曲的二、三、四段,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声音在唱着另外的一套歌词,副歌的歌词是西蒙写的,而旋律则出自加芬克尔之手,副歌开始时如同秋天昏黄萧索的天空,沉静的讲述战争当中的种种苦难,艰辛,这使得这一曲《斯卡布罗集市》不再仅仅是一首哀伤的恋歌,更是是一首尖锐的反战歌曲。那套歌词的内容讲述了一场战争。结合当时的背景,可能与反对有关。
斯卡堡集市歌词翻译
(女版,其中最有名的是演唱的,添加了很多装饰音,的09新专《Njord 》也演绎了此歌。更为正统的是男版。由和演唱。括号里的句子是男版的伴音。男版的歌词把所有的He改为She。)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您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代我向那儿的一位姑娘问好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她曾经是我的爱人。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叫她替我做件麻布衣衫
(On the side of a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绿林深处山冈旁)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Tracing of sparrow on the snow crested brown) (在白雪封顶的褐色山上追逐雀儿)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上面不用缝口,也不用针线
(Blankets and bedclothes the child of the mountain) (大山是山之子的地毯和床单)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她就会是我真正的爱人。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熟睡中不觉号角声声呼唤)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叫她替我找一块地
(On the side of a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从小山旁几片小草叶上)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Washes the grave with silvery tears) (滴下的银色泪珠冲刷着坟茔)
Between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s 就在咸水和大海之间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士兵擦拭着他的枪)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她就会是我真正的爱人。
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叫她用一把皮镰收割
(War bell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 (战火轰隆,猩红的枪弹在狂呼)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将军们命令麾下的士兵冲杀)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将收割的石楠扎成一束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they`ve long ago forgotten) (为一个早已遗忘的理由而战)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她就会是我真正的爱人。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您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代我向那儿的一位姑娘问好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她曾经是我的爱人。
斯卡堡集市诗经版
译者“莲波”,早期中文互联网上的才女:
闲来无事,听歌,听老歌。Scarborough Fair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老歌。它不像美国,因为它是那种幽怨的低唱。我总觉得它和诗经有一种很微妙的契合,纵然一个是公元之前,而另一个是百世以后。它的旋律,仿佛是一阵清风,夹杂着野草野花的苦寒轻香,在大地上缓缓掠过;而我更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摇着木铎,边走边呼唤着苍穹,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与村庄之间采集梦幻。真的很难忘却这种莫名的联想。很喜欢在异邦的文明之中,还能寻出这样令我心折的古中国的意韵。试着用诗经的格式翻了下,填到原曲中,竟也能唱。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伴唱】: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 on the side of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 tracing of sparrow on snow crested brown.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 blankets and bed clothiers the child of maintain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良田所修,大海之坻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伴唱】: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 on the side of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涤我孤冢,珠泪渐渍 washes the grave with slivery tears.
惜我长剑,日日拂拭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嘱彼佳人,收我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伴唱】: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 war bellow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将帅有令,勤王之事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 they have long ago forgotten.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斯卡堡集市“斯镇的颂歌”详解
斯卡堡集市深入考证辨析
(By 弓枚)
由歌星Simon & Garfunkel演唱的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从60年代开始,成为了全世界歌迷最喜爱和熟悉的优美歌曲之一,在听众中流行也有十多年。原本以为并不很艰深的歌词,或者原本并不需要理解很深的歌词,竟然引起非常多人的好奇,引来各式各样的诠释。
最初接触到这首歌是80年代初期的事情,在陶醉于动听的歌曲旋律和婉约的歌词蕴意之后,我尝试从自己质朴的感受和肤浅的角度理解并评介这首歌,文字先后出现在1990年出版的音带《美国选编》(出版社令人尴尬地把几乎全部不属于乡村歌曲的歌带命名为这样)所附的小册子上,《英文新歌100首》(1991)和《吉他弹唱技法》(1996)上。措辞虽稍有改动,但理解和感受基本沿袭了最初的内容。此后随着网络带来的方便,才不断接触到关于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和英美的历史文化背景,再回顾从前的文字免不得有些汗颜。所幸当时对歌曲的评论多出于一己感受,分析理解多虚于委蛇,尤其对“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一句用了较为保险的说法,因而即使今天读来也并无严重的偏差。这期间也看到他人对此曲的评介,但多不涉及词句或附和通常的说法,自己也就一直懒于对此再做深入评述。
然而日前浏览一个评介英文歌曲的网站时,赫然发现评论Scarborough Fair的文章中有对我从前文字大加挞伐者。后据网站声明该文原载于《疯狂英语》,出自一名为“若非”者手笔。其文云:
听歌重在听“歌眼”正如文章标题题旨的“文眼”。这一首Sacrborough Fair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老歌了;然而,迄今在国内出版界尚未见过对此歌透彻精当的剖析(但愿我是孤陋寡闻)。译本颇为畅销的流行歌曲书中竟这样写道: “歌中Parsley Sage Rosemary Thyme四种芳香类的花草反复插入,将琐碎的问话和旧事重提截断,引向一种弥散着甜蜜气氛的悠远画境中。”牵强得叫人哑然失笑,但也不经意的道破了此歌的歌眼,即Parsley Sage Rosemary Thyme 这一句在歌中反复萦绕的衬词。歌者在Sage 与 Thyme上的有意延长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注意:Sage既指鼠尾草,同时又有“贤哲/圣哲”之意;而Thyme则与Time谐音。为何如此?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度回头审视歌名,原本熟悉的歌名似乎也变了面目:Scar-Borrow-Fair。Scar与Fair昭示了歌者的本意----战争与和平(Anti-War)。
歌曲以一位在战火中亡故的士兵的口吻唱出,他再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乡,再不能与心上人一同享受生活的甘甜了。心中的悲愤化作一声声催人泪下的控诉: Parsley Sage Rosemary & Thyme。成千上万的普通士兵如野花一般被战火摧毁在沙场上,那些战争的作俑者们最终难逃时间的淘洗。野花自在芳香;然而,唯有时间才能检验出谁是真正的贤明圣哲;或许,更古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圣哲!Time Is Fair!
歌曲作于六十年代末,是奥斯卡奖影片“毕业生”的插曲之一,联系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越南战争),不难领会歌曲的内涵,作者保罗·西蒙是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的代言人。他曾在英国修习,文学功底深厚,因而其歌词文字意境深邃。本歌歌词改变于一首十七世纪的。演唱上西蒙和加丰科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在往来寂静的清夜里,让歌声流入你的心田,Touch The Deep Of Your Heart!
我在惊骇之中一口气读完这段“透彻精当的剖析”,却释然发现其中充满严重的臆断和妄言,非但断章取义,竟煞有介事地拆字取义。而这种对史实缺乏考证,甚至连阅读理解应融会贯通和自圆其说都做不到的辩驳,居然还如此肆虐流行,使我颇为不解。
这首原本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经典英文歌曲,又因选用它作主题曲之一的电影《毕业生》(The Graduate)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势必引起更大的关注和流行,而对它的理解却还存在如此谬误流传,如此等等激发了我深入考证和辨析的兴趣。
斯卡堡集市斯镇溯源
多年来我一直将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歌名译为“斯镇的颂歌”,也注意到有不少人同意并沿用这种译法。另一个与此分歧较大的译法为“斯卡波罗夫集市”。但很显然,像这类音节较多的地名,类似将Philadelphia 处理为“”的译法要稍好,Scarborough译为“斯镇”似为妥当。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里将“集市”演绎为“集镇”,所以误将 Scarborough Fair整体理解为一个“斯镇”。这是我颇感汗颜之处。
其实Scarborough是英格兰东北部一自治镇,毗邻。该镇人口4万多,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以铜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和公元四世纪罗马人的信号塔吸引游人,是著名的海滨度假地。英国著名的女诗人Dame Edith Sitwell()和著名作家Sir Sacheverell Sitwell()都是Scarborough人,美国电影演员Charles Laughton也生于此镇。歌曲Scarborough Fair中所指的无疑是这里。
既然Scarborough是一个地名,那么 Scarborough Fair理解为举办于该地的集市较为合适。如此,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译为“斯镇的集市和副歌”似乎最妥贴。但这可能会使人误解为“斯镇的集市”和“斯镇的副歌”,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副歌的内容与“斯镇” 是毫无关联的,更准确的翻译应为“斯镇的集市和一段副歌”或“斯镇的集市(外一首)”。作为歌名,这样的译法又显然太过冗赘,相比之下倒不如“斯镇的颂歌” (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或“斯镇的集市”(Scarborough Fair)。其实当我们在后文了解到这首歌的来历细节之后,就会发现Scarborough Fair的歌名对整首歌的内容是全然无关紧要的,Scarborough Fair也好,有的版本记载的Cape Ann也好,完全是信手拈来,是不同的民歌手演唱时随意改动的地名。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Scarborough Fair作为歌名是远在美国歌星Paul Simon(保罗·西蒙,1941— )百年之前的事情,Simon不可能如“若非”所言在60年代末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Scarborough Fair做成“歌眼”。而Scarborough这个词作为地名,更是古已有之,至少在我考证这首歌由来一直到中世纪,也没有见有将Scarborough Fair拆解为Scar-Borrow-Fair,再以Scar与Fair昭示战争与和平(Anti-War)的说法。
就算再推至上古, Scarborough是由scar(伤疤)和borough(自治镇)构成的词,也不尽然就如有些人可翻译为“创伤之城”。谁知此地名是不是因领地所有者脸上的疤而来呢?而且,Scarborough这个地名不仅在英格兰久已有之,而且受其文化影响的美国()甚至特利尼达和多巴哥也有同名的城镇,再小的地名如加拿大的Scarborough Civic Centre等更是多不胜数。试想一个人们如此认同的地名出现在歌中时,谁又会去解谜似地剖析它的含义呢?即便可以拆字取义,谁会把“合肥的故事”联想成 “两个胖子做古文”呢?
斯卡堡集市歌曲原型
Scarborough Fair的歌曲原型来自The Elfin Knight (Child #2),即“妖精骑士”(查尔德民歌集第二号),最早见诸记载是在英格兰1673年。这首民谣主要流传于英伦三岛和,在美国东部一些州和加拿大也有传唱的记载。在不同记载中不同的歌词版本有近二十种,不同的歌名也有十多种。歌名为Scarborough Fair的版本见于十九世纪。尽管如此,歌曲最初的内容情节大体相似,只是越到近代原来的情节线索越不明显,妖精骑士的身份被淡化甚至去除。下面就是最初版本的The Elfin Knight歌词。
The Elfin Knight
MY plaid awa, my plaid awa,
And ore the hill and far awa,
And far awa to Norrowa,     
My plaid shall not be blown awa.
[1]The elphin knight sits on yon hill,
Ba, ba, ba, lilli ba
He blaws his horn both lewd and shril.
The wind hath blown my plaid awa
[2]He blowes it east, he blowes it west,
He blowes it where he lyketh best.
[3]’I wish that horn were in my kist,
Yea, and the knight in my armes two.’
[4]She had no sooner these words said,
When that the knight came to her bed.
[5]’Thou art over young a maid,’ quoth he,
’Married with me thou il wouldst be.’
[6]’I have a sister younger than I,
And she was married yesterday.
[7]’Married with me if thou wouldst be,
A courtesie thou must do to me.
[8]’For thou must shape a sark to me,
Without any cut or heme,’ quoth he.
[9]’Thou must shape it knife-and-sheerlesse,
And also sue it needle-threedlesse.’
[10]’If that piece of courtesie I do to thee,
Another thou must do to me.
[11]’I have an aiker of good ley-land,
Which lyeth low by yon sea-strand.
[12]’For thou must eare it with thy horn,
So thou must sow it with thy corn.
[13]’And bigg a cart of stone and lyme,
Robin Redbreast he must trail it hame.
[14]’Thou must barn it in a mouse-hell,
And thrash it into thy shoes sell.
[15]’And thou must winnow it in thy looff,
And also seek it in thy glove.
[16]’For thou must bring it over the sea,
And thou must bring it dry home to me.
[17]’When thou hast gotten thy turns well done,
Then come to me and get thy sark then.’
[18]’I’l not quite
It haps my seven bairns and my wife.’
The wind shall not blow my plaid awa
[19]’My maidenhead I’1 then keep still,
Let the elphin knight do what he will.’
The wind’s not blown my plaid awa
我们可以看出歌词中的故事讲的是:妖精骑士与一位相好的姑娘调侃,他答应娶姑娘,但她必须做到一系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姑娘答应做到这些事情,但矮骑士必须先做到她要求的种种无法实现之事。这种起源于男女情人相互诘问的民谣形式,显然广泛存在于许多民族的民间文化当中,《刘三姐》中无数的对唱便是此类。在此后的版本中,变化最大的是诘问的内容,可以想见这是因为诘问往往是即兴变化的。1810年版本中的此部分既保留了原歌曲的主要情节,又接近今天我们听到的 Scarborough Fair的内容,大意为:你能否为我做一件亚麻衬衣,但不能有褶缝和针角?濯洗于远方的枯井,晾于从未开花的荆棘?好,你提了三个问题请先回答我的问题,能否为我在之间找一方土地?用羊角耕地,播一粒胡椒种,收割以皮镰刀,束以孔雀羽?做完了这些事你再来取你的亚麻衬衣。
而我们今天听到的Simon & Garfunkel的演唱录制于1965年,相互诘问的情节已支离破碎,很难看出,读起来倒像是昔日情人间的私语。另外妖精骑士完全消失,主人公可以引申为一般的普通人。这是这首古老民歌被赋予新意的所在,全无Paul Simon加入或更改的词句,60年代美国的背景又如何被植于字里行间的呢?
斯卡堡集市鼠尾草和百里香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版本中都有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另译作)、、迷迭香和百里香)这一句,较早出现于记载中的是1810年的版本,还有的版本中甚至是ivy and holly(常春藤和冬青)等完全不同的东西。据分析这些字句在早先的民歌中未必不存在,只不过它们是以和声副歌或过渡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即兴的变化较多,因而不易记载而已。这在它们出现的版本中也可以窥见端倪,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或sing ivy,sing holly出现往往在第一段,在其后段落中就省略不记了。
有学者认为像parsley、sage、rosemary、thyme、ivy或holly等植物常出现在英国文学中艳情或诱惑类的描写里,因而带有明显的煽情意味。如此解析直观感觉已有些委曲,再如“若非”解sage为“贤哲”,thyme为“时间”则实数荒诞不经。
我依然觉得自己在10年前将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理解为不相干插入的四种植物,是一个更可信的思路,只是当时没有旁征博引地展开罢了。
其实我们在关注今日世界上各种文化间的千差万别之时,应当注意到它们在最初阶段和原始形式时有非常多的共性,民谣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古典诗词评论者们将诗歌的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和“兴”。比即譬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是兴,而不是比。然而随着诗歌日渐从劳动人民口头传唱衍化为文人案几上的玩意儿之后,兴的手法便逐渐消失。文人们觉得不在“兴”中兼蓄以“比”便不显其骚客本色,以至于今天无数在文人教化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新文化人,若非在“兴”中找出些“比”意,则食不能甘味而寝不能安枕。sage寓意为“贤哲”,thyme比拟为“时间”,然后二者勾连,如此方觉“精当透彻”。
在文人墨客们摒弃兴的手法而自得于其繁荣时,兴的表现方式仅存于依然野生的民歌当中。新疆民歌中“达板城的石头圆又平,西瓜大又甜”;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儿背洼上开,你有什么心事慢慢来”;美国民谣“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就都仍保留着明显的只兴而不比的词句。任何试图用比来解析它们的做法都会是很荒唐的。睿智的民歌继承人或Pete Seeger等也都不刻意追求意兼比兴。
假如我们用兴的表现手法来解释出现在Scarborough Fair中的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一句时,这四种常作调味香料的植物与内容的不相干岂不是非常好理解吗?再想象这类的词汇即兴出现在原始的和声副歌或过渡句中的情景,还有什么理由非给它们找个说法,非把它们说成是“歌眼”?
斯卡堡集市士兵生死争议
在“若非”的评论中乍读到“歌曲以一位在战火中亡故的士兵的口吻唱出”时,颇感意外。Scarborough Fair主歌显然并没有“死去士兵”的痕迹,而从副歌Canticle看,我一直理解是一个士兵从回忆山乡童年到面对战争现实。考虑到这一段歌词才真正是 Paul Simon创作于60年代并加入Scarborough Fair的,我还真有点相信士兵已经死去的说法。可是当我反复在Canticle中演绎这种说法时,并不能完全自圆其说,总有一些细节相互矛盾的感觉。
“若非”评论中一面称Scarborough Fair是一首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民谣,一方面又说歌曲作于60年代末,他可能实在不清楚歌中哪些来自十七世纪,而哪些来自60年代。正因如此他才替 Paul Simon拆解Scarborough Fair、Sage和Thyme的吧?
确实Scarborough Fair是在Simon & Garfunkel加入了Canticle演绎之后才开始风靡全球的,但Scarborough Fair的词、曲甚至吉他伴奏指法都是Simon在圈盘桓时期从英国歌手Martin Carthy那里拷贝过来的。多年之后Carthy起诉Simon侵犯其吉他伴奏编配版权,还以胜诉告终。Scarborough Fair既不是Simon的手笔,也非Carthy原创。出自Simon之手的只是Canticle和崭新的编配。
Canticle是 Paul Simon一首旧作的片断,原作名为The Side of a Hill,曾先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于1965年出版,收录在Simon在英国出版的一张独唱专辑PAUL SIMON SONGBOOK。当我将这首歌词找来读过之后,Canticle中的内容情景才清晰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The Side of a Hill
On the side of a hill
In a land called Somewhere
A little boy lies a sleep
In the earth
While down in the valley
A cruel war rages
And people forget what a
Child’s life is worth
On the side of a hill
A little cloud weeps
And waters a grave
With its silent tears
While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That ended a life
At the age of seven years
And the war rages on
In a land called Somewhere
And generals order
Their men to kill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They’ve long ago forgotten
While a little cloud weeps
On the side of a hill
山坡上一个无辜的孩子被枪杀,因为山谷里正进行着一场战争。枪杀孩子的战士正擦着枪,他也将是无谓战争中的一个无辜牺牲者。当Simon把这样的情节与 Scarborough Fair混合在一起之后,战士的心里自然而然又出现了一位远方的恋人,又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笼罩在战争残酷的阴影当中。两个原本不复杂的故事被这样的交织,造成了重重叠叠想象的余地。这是Paul Simon特别擅长而在60年代特别喜欢使用的手法。在那张出版于1966年的专辑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中,第一首歌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使用了两首歌重叠,而最后一首歌Silent Night / Seven O’clock News则将歌曲“平安夜”与1965年某晚七点的新闻重叠在一起,谋杀、越战、运动、反战示威、政客的嘴脸和镇压行径与圣诞前夜的圣洁气息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Paul Simon令人称奇的是他超凡的想象力而远不止是他的文学功底,不仅混合歌曲,经他片断处理过的The Side of a Hill也给人们的理解平添疑云。
让我们再看一看选用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为主题曲之一的电影《毕业生》,这部由Mike Nichols(迈克·尼克尔斯)执导,Dustin Hoffman(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本身也是一个层次重叠,反差交织的故事。60年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与中产阶级小生活圈的平静无聊,年轻人理想主义的真诚与中年人的虚伪和堕落,健康的恋爱激情与畸形的肉欲刺激,……在这无数重的反差当中再加入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的曲意重重,反过来电影再加于歌曲的重重曲意,其复杂和耐人寻味程度实在令人赞叹不已。这是Simon追求的,Nichols追求的,也是Hoffman追求的艺术的错综复杂性,是崛起于60年代“思想大解放时期”的许多共同偏好的追求。这岂是一个“反越战”所能涵盖的主题?
士兵真的死了吗?在歌曲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至少还没有,也许明天,因为战争还在继续,因为无谓的战争还将无休止地再起。
斯卡堡集市克拉里昂号
们总爱用完美主义来形容Paul Simon,他从事音乐的投入精神和他较低的作品产出数量便能说明一些问题。具体到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这首歌,您便可以对他的精益求精略见一斑。
您以为我单指歌词意象的重峦叠翠吗?岂止于此。这首歌的演唱和伴奏同样处理得错落有致。这许多年一直听录音,认为歌曲是由主声部、和声声部,再加上 Canticle三重声部组成。高音的主声部和Canticle由Art Garfunkel司唱,主歌和声声部由嗓音略黯的Paul Simon唱。可后来在他们演唱的原配乐谱上发现,原来主歌的两个声部根本不是我们听上去和想象中的主与和的关系,而是由Garfunkel和Simon 两人各自由主音到和声,由和声到主音交替穿插演唱的。Canticle完全不同的曲调与歌词再由Art纯净的嗓音单独演绎、合成。
如此丰富表现的人声演唱,为伴奏提出了难题。Simon使用吉他伴奏时在第七品位上使用了变调夹,使通常接近人声的吉他音色被拔得缥缈,如晴空上的流云。另外若隐若现的弦乐则像是更远处淡淡的山水。音乐上如此分沓的层次处理与内容的层次交织,构思之巧妙与严密真是匪夷所思。常好奇歌词中Clarion call的声音,心想要是能将其加入伴奏或为可观,可已然如此缜密的结构层次里,哪儿还能加得下呢?
斯卡堡集市何谓牵强
何为“牵强附会”?把不相联系的事物强说成有某种联系。
我在十年前解释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时明明是相反,把“原本有某种联系”的所谓“歌眼”说成是不相干的“四种芳香类花草”,怎么我反倒成了“牵强得叫人哑然失笑”?我原本用的是一种保险的说法,因为大不了自己落一个理解不透的名声,而决不会背“牵强”这个自己更厌恶的名誉,谁承想这个屎盆子还是给扣了过来。
而这位自诩“点睛”者,只是在Scarborough Fair、sage和thyme这四个词上点了点,便声称龙已升空,便煞有介事地提醒读者联系60年代的大背景。怕您对60年代美国了解得太全面还要加注为:越南战争。就算他真的有点睛绝技,也先得把龙描清楚,至少也得把离“歌眼”近切的眉毛胡子分清楚。就算sage(鼠尾草)可以解为“贤哲”, thyme(百里香)可以解为“时间”,那紧挨着的parsley(芫荽)和rosemary(迷迭香)总得给个说法吧?是“蹲在芫荽和迷迭香中耗时间的贤哲”?
如此解析作品的手法使我觉得分外眼熟,想来查去,在《人间词话》中找到:
张惠言评《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对此评论道:)“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原来“抢眼”的人古已有之!而这里张惠言的牵强尚能在整体上自圆其说,若非的“歌眼”之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一直希望看到研究和评介英文流行音乐的人多一些;评论的时候翻译转述少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多一些;感性的东西少一点,理性的东西多一点。想不到我见到的一个符合条件者,竟像是做的高手和分子。也许是我错了,现今流行的文风是口没遮拦,,只求快意而没想吃肉。
我在这里长篇大论一通,把艺术作品当作出土文物一样来考证其实很乏味无聊。怪只怪有人先不满足于不求甚解的欣赏,偏要从字缝里看出点深度,我于是依样画葫芦挖点深度看看。真正欣赏艺术作品,全然不需要先研究研究再欣赏欣赏。背景知识多了可能感受会更敏锐,感受会更多样化和更深切,但背景知识少的人得到的感受同样可以是美好、真挚、强烈和快慰的。任何一个艺术家也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给所有人完全一致的感受。当我觉得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就是四种芳香的花草,将眼前事引向一种弥散着甜蜜气氛的悠远画境中,在我的脑海里有一幅协调的画面,我何其乐融融耶。而当“若非”之类听 Scarborough Fair / Canticle这首歌时,他看到的是个别的单词,记起的是人所云、书所述的背景概念,想到的是与歌曲内容扯不上关系的意象“成千上万的普通士兵如野花一般被战火摧毁在沙场上”,我真的想不出这样的欣赏快意何在?“在往来寂静的清夜里”,你根本不需要歌曲流入你的心田,而是The Deep Of Your Heart tears the song words,rapes the image,然后你快哉其意?
假如有人将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解释为四种调味植物,而女主人公为一家名为Scarborough Fair餐馆的女老板或女招待,这倒是非常可信与生动的理解。因为我在网上的确看到过名为Scarborough Fair的美国小饭店。成千上万的普通读者、听众从他们个人经历的角度,从他们知识层次的角度感受文艺作品,能基本上完整地感知作品全貌,重要的是能找到特别的感动,何必要求他的感受符合什么说法呢?更何必要求他的感受符合作者的初衷呢?文艺作品的目标只有一个,没有对与错,那就是感动。
斯卡堡集市“斯镇的颂歌”辨义(续一)
在回击过一篇曲解“斯镇颂歌”的文章之后,我留意寻找了一下对这首歌的各种评论文字。原来有这么多人对这首歌如此钟情,这么多花样别出的评论。我把找到的误解汇集在一起,在每一段文字之后的括号里加上简短评语。不过在此之前,你得先读过“斯镇颂歌详解”,清楚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和每一句的含义。
廖明涛,《英文抒情歌曲赏析》:“歌中主人公让人代他向过去的爱人问候,并希望爱人能给他做一件衬衫,给他买一块沙滩,并为他收割一束石南花。”(可惜连这是三桩无法实现的事都没能看懂,扑朔迷离的词句被演绎得简单而庸俗。)
廖明涛,《英文抒情歌曲赏析》:“接着孩子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士兵。”(这是我曾经犯的错误。此君本知道Canticle来自Paul Simon的另一首歌The Side of the Hill,为什么不找歌词来读读?)
廖明涛,《英文抒情歌曲赏析》:“不过这首民歌最初是用来描写邪恶的,歌中插入的‘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四种香草实际上意味着‘evil eye’,也就是一种邪恶的势力。” [不知在哪里读到只言片语便毫无逻辑地演绎!有人在解释‘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时认为它们是作为“避邪的符咒”(charms against the evil eye),想不到被反着拧着理解为“邪恶势力”。]
鲍尔吉.原野,或coolgun(不知是谁原创):“与战争有关的歌曲,颂扬多于反对(立论绝对脱俗!),就我接触而言如此(就接触过这一首,还理解错了)。人在抽象意义上反战,但歌曲几乎都在颂扬战争。(看你怎么颂扬?)这是社会价值与文化之间产生的乖张之处之一。(怕是你逻辑乖张!)所谓颂扬战争的歌曲,大多是通过歌颂英雄主义来表明对这场战争的态度,雄壮豪迈是其特色。(立论太脱俗,曲高和寡,没法支持,只好违背众意硬来。)反战的歌曲较少,它也不是直接反战,其中主题必然有与死亡相对立的爱情,比战争更感人。(有爱情便冲淡了反战?总之再反战也能给说成是颂战,这是你的逻辑。)
鲍尔吉.原野,或coolgun:“在绿林深处的岗上,那里白雪封顶,泥土深褐。雀儿相互追逐。山是山的儿子的地毯与呼唤。”(可以由歌曲归纳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却读不懂歌中的词句。这出自Caticle的第一段大意应为:“在绿树成荫的山坡,新雪上鸟儿褐色的足迹,覆盖着山里的孩子。他长眠而不觉号角哀鸣。”)
yesky.yesky:“大意若为:‘告诉她为我在海滩找一英亩地,她将成为我的爱人。告诉他用皮镰刀收割,收获一束石南花,她将成为我的爱人。’”(同样将不可能的诸事简化为可能。大意是“大致意思”,不是“粗心大意”。太多的字句在理解时而不是表达时被省略了。)
辰尘,《联谊文学》第四期:“人们仿佛已经被淹没在《斯卡堡集市》中如梦如幻的永恒的熙熙攘攘里了。”(大概全世界的集市都不外乎那样:熙熙攘攘?没读歌词就这么联想,你怎么着?我不敢怎么着,大家都这样,彼此彼此。就怪信息爆炸吧。话说回来,我真的很羡慕此君有机会亲临Simon在的那次演唱会。)
,“中华校园网”:“另一首名曲‘斯卡堡集市’,演唱上独具创意,西蒙的歌声仿佛在请求朋友为远方心爱的姑娘带去真挚的问候(还是仿佛!),没有一句甜言蜜语(还要如何甜蜜),但款款深情在质朴而生活化的歌词中若隐若现(生活化的歌词?却少有人能理解!),同时加芬克尔的和声叙述的却是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的场面,勾勒出一个热爱生活但甘愿为国捐躯的普通人形象。”(确实是自己阅读理解歌词,确实错得出格,确实能令我们开心。)
.查里斯,《西蒙与加封凯尔》:“这首歌原名叫“卫镇颂歌”(Whittington Fair)。”(我并未找到这样名字的版本。名为Whittingham Fair的版本也称源自Elfin Knight,估计就是有Whittington Fair版本,渊源也必相同。想来查里斯沃斯不知,否则不会不提源头,不提男女诘问的故事内容。美国传记作家也有查考不周之处!)
南航,月光书屋:“特意看完它的出处——《毕业生》电影(有此误解的人亦不在少数),愕然只剩下叹息:‘有没有搞错’。那叮叮咚咚,粒粒可数的晶莹guitar 声中,怎么说光荣毕业的达斯汀.霍夫曼偷情、通奸、歌德式母女通吃。”(《毕业生》之所以为经典就如此而已吗?读不懂“斯镇颂歌”的人多,看不懂《毕业生》的人也为数不少,只不过我们今天的时代尚自信,人人以为自己是皇帝,穿着“新装”。)
普罗艺术工作室:“让她用麻纱为我做件衣裳/弥漫着迷迭香草的芬芳/假如它缝合得‘天衣无缝’/那她一定就是我的爱人(在生长着绿色丛林的山丘那边/在白雪覆盖的原野上寻找小鸟的踪迹/大山之子的毯子和床单/沉睡而不知道演讲和号召)”(这就是翻译?!我很不赞成翻译歌词,又翻得这样“天衣无缝”……我撕了你的本子!)
秋水灞桥,“灵魂低语”:“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反战歌曲。(人人都知道这是一首反战歌曲,但是从Canticle看出来的,而不是《》中所用方法。)从题目来看,scarborough,可以解释为谐音scar-borrow,而fair,则是一语双关。那一句反复歌唱的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几种香草的名字并不仅仅是为了给人以悠远的芬芳的感受,它们也含有深意。parsley我不大清楚,但 sage为智慧, rosemary为女子的名字,thyme则为time的谐音。‘公平,时间,智慧’,‘爱情,伤痕,亏欠’,这些都是隐藏得很深的弦外之音啊。”(“我个人认为”,这是“若非”观点的渊源。那位剽窃了这位的观点,居然还装得像是有精辟发现似的,在很多出版物中“楚楚留香”。我注意到这位灞桥是在美国写下的此篇,怎么不问问朋友,查查资料再发话,单凭人在美国并不能以理服人,即便就是美国人查里斯沃斯,也不能。)
下面该检讨一下我自己了。我的确是把诠释这首歌想得简单了,10年前是,不久前也是。在写过前一篇“详解”之后,继续密集的考证这首歌不仅使我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美国学者也意见不一,而且发现了关于“斯镇颂歌”更诱人的秘密。
一开始我将Elfin Knight (Child #2)理解为“矮骑士(童谣之二)”,可后来发现Child原来是一个人名:Francis J. Child()。他所编纂的五卷著作《英格兰、苏格兰流行歌谣()》是民谣音乐的巨著,其后的都喜欢用他书中作品编号来指具体作品,如查尔德第2号指的就是“矮骑士”。我也犯了个臆断轻言的错误。但我还要指责别人,也等着被指责,如此才能进步。
接着我发现围绕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的种种不同解释。根据民俗学和植物神话研究,有的香草被认为具有魔力。它们既被巫师用于诅咒,又反过来被人用于解咒。“斯镇颂歌”中的四种香草或暗指死亡的厄运,或被用作避邪物。Child认为由于矮骑士很可能与另一首歌Lady Isabel and the Elf Knight中是同一人,他垂死的命运在此便以香草暗示。但Ann Gilchrist认为“暗示生死攸关的战争怎么会用香草?必是其它什么。”Sir Walter Scott回忆他听到过一首叙事曲,“魔鬼正待对一位姑娘施咒,但看到她胸前神圣的香草而慌忙作罢。”Lucy Broadwood更认为四种香草可能是当时当地拒绝求爱的符饰。看来都与我说的“兴”的修辞手法无关,当然更与“秋水灞桥”或“若非”的拆解无关。
然而峰回路转,Child在搜集歌谣时格外强调歌词和故事的线索,他认为这首歌更古老的故事与亚洲和的民间故事有关,如其中“无法实现的要求”等特别因素与东方文化有关。歌曲或故事可能是由十字军在15世纪前后传入的。“斯镇颂歌”很可能与中国扯得上关系!这不啻是一个惊喜,对所有本能地喜欢这首歌的国人,尤其对我。我的“兴”的说法未必无理,尚有未竟事业可做;胡乱将“斯镇颂歌”与“”联系,或许真有相通的血脉。
斯卡堡集市“斯镇的颂歌”辨义(续二)
在以前文章中曾说过,Scarborough Fair还有进一步考证的余地。为了不食此言,我想把阶段性的进展简要地归纳一下。一来有一些发现很有趣,二来或许我能找到一些同志。
一、版本考证问题
我已经提到民谣研究的经典著作Francis Child的《英格兰苏格兰民歌集》(简称305),它是考证的权威著作,Scarborough Fair的原型是其中第二首(简称Child #2)。在305中Child #2有多达12个版本记载,哪一个版本最权威成了一个问题。
很自然会认为最早的版本(1673)是最权威的、最接近原貌的。那怎么解释我们感兴趣的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它出现在1810的版本中,而1673版的此句却是Ba, ba, ba, lilli ba?直接的联想出的解释是parsley sage必是在日后发展演变中,或在某地域中,从“啦啦啦”演化出的。如果这种解释合理,那么此句的意思便只与英伦文化有关。但有人怀疑这首歌来自外国。
碰巧网上搜索结果中有一本从植物角度考证parsley sage的书《来自异域的英格兰花草》,上面指出sage rosemary thyme都是原生长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由罗马人引入英伦。由此可以联想到,这首歌仍可能来自异邦,只是传入当时有的人对parsley sage rosemary thyme四种异域的植物陌生,因此含糊其辞,将此句省略为“啦啦啦”。
这似乎提醒我们,最早的版本未必如实记下最权威的内容,而保留在百姓口头的可能比保留在古旧书籍中的版本更可信。这是不是与文本考证有很大的不同呢?民歌版本的考证是不是别有蹊跷呢?
二、歌曲渊源考证问题
在我原先的概念中,歌曲渊源考证似乎只能依靠文本,305中也正是对Child #2做了大量的文本考证,试图从各种民间故事中找到这首歌的渊源。可惜Child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他的资料罗列只给人明显的感觉:这首歌从故事情节和表述方式看渊源在东方。
有人提到这首歌是时期流传到英伦的,于是我将目标转向。因为土耳其不仅是十字军东征的目标,是东方国家,还有使用parsley sage rosemary thyme作香料、调料和药材的传统,以及有演唱谜语式歌曲的传统。再次碰巧由此发现了著名民歌研究学者Bartok,他用考证音乐特点的方法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匈牙利民歌主体与土耳其民间音乐同源,可能都来自东方某地区。1984年,这种假设被中国学者证实。他发现并从许多特点证明了匈牙利民歌与许多中国风格一致,属于同一源流。如此一来,中国民间音乐与土耳其民间音乐的渊源也得到了证实。如果再能证明Child #2确实缘自土耳其的话,那么它与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证实Child #2缘自土耳其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Bartok的方法从五音律等音乐特点分析,其二是在土耳其民歌中找到非常类似的歌曲。我目前正止步于此,有音乐理论知识丰富的朋友愿意提供帮助吗?
三、词句意义考证问题
尽管英美各方人士对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一句有各种说法,我固执地认为它不过是中国人所谓的“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为此,考证Child #2与中国传统民歌的关系使我觉得别有意义。但是当我回过头来在我们国人对兴的论述中找支持时,却发现这当中似乎也存在问题。在比较近期出版的《中国诗歌发生史》当中,作者总结性地认为“赋与比在兴之前”,兴是更高阶段的修辞手法。可这如何解释在当今的诗歌中这种高级的修辞已荡然无存,而那些低级的修辞手段却依然存在?所幸我又是从民歌考证的旁门左道涉及到兴的,我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即:兴不过是一种韵律或曲调的模式,原始人要创作的时候必须依调而作,这种调便与最初产生的文字一起被沿用下来了。
我会继续为这个假设考证下去的,可以想见它会对现存的很多说法以冲击的。
四、歌唱的发生问题
在涉及到兴的发生问题之后,很自然就追溯到诗歌发生、语言发生的最根本性问题。问题简化一下就是:原始人类为什么要歌唱?我发现最有意思的是,假如我在此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解释,它不仅可以解释赋比兴,还可以解释文字产生以及诗歌发展对歌唱的正负面影响,摇滚乐产生发展的得失,甚至可以解释Bob Dylan和Lou Reed、Jim Morrison谁更伟大些,解释我为什么不喜欢杨一,为什么可敬的一边决心为人民大众歌唱,一边唱着小资的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假如我们想认真地为民谣做点事的话,其实可以有很多。如果年轻十几岁,我会选择写歌而不是写字,但没有写歌的心境未必不能做有意义的事。我所做的,结果也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过程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比盖尔和布列塔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