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BIM 能力技术成熟度度模型(BIM CMM)的汉化版本。 。拜谢!

查看: 105|回复: 0
“2D实现BIM核心能力”不等于“2D是BIM”微BIM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21:15签到天数: 6 天[LV.2]偶尔看看I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2 积分
作者:何关培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发展联盟关于《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中国BIM新标准研究项目实施计划》和《中国BIM标准研究课题信息表》等资料陆续发布以后,引起了同行对中国BIM标准做法和走向的很多关心和讨论,其中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是关于2D和BIM的问题,有同行认为标准研究和提倡用2D实现BIM是一种倒退,也有同行认为标准所说“2D也是BIM”这种说法是和全球公认的BIM定义相违背的,是不正确的,等等。
  当把“中国BIM标准、2D、BIM”三件事情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一件那么简单能说明白的事情了,牵涉的面很广,引起的歧义和讨论甚至争论也自然比较多,因此觉得有必要把作者参与上述工作过程中的理解和认识跟同行们做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其中的背景材料以及编制组的思路和计划。
  讨论之前先做一个统一说明,2D和3D在很多时候不是可以区分得很清楚的,很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本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简单地把CAD技术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专业应用软件称之为2D,把AECOsim/ArchiCAD//Tekla等BIM软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专业应用软件称之为3D。
  一、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在用什么软件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目前主要使用以CAD为平台的专业应用软件,CAD平台以国外软件为主,专业软件绝大部分为国内软件,这些专业软件覆盖面广、门类齐全、与我国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紧密结合,大大减轻了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引进了一种叫做P-BIM的工作方式,这里的P就是指完成国内工程建设各种专业任务的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大家对P-BIM的误解,《指南》第3页专门准备了一段文字对P-BIM进行解释(红线里面的文字):
  这里我们把软件的能力拆成了P和BIM两个部分,P表示满足国内从业人员完成专业任务的能力(简称专业能力),BIM表示BIM能力(我们在后文讨论),目前普遍情况是国内的专业应用软件P的能力强,BIM的能力弱,国外软件正好相反。中国BIM发展联盟技术总监李云贵先生把这种现状戏称为国内软件上不了天,国外软件下不了地,并形象地把使用国外软件的情形比喻为坐豪华邮轮旅行,最后一公里需要游泳上岸。
  二、这些专业应用软件能在短时间之内全部更换吗?
  整个工程建设行业在各个岗位上使用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数量应该有数百种,全体从业人员每天都不同程度地依靠这些软件来完成自己的日常专业工作任务,其中大部分软件是以CAD技术和平台产品为基础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些软件都更新成基于BIM技术和平台产品的软件呢?
  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从技术角度分析,这些专业应用软件本身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而是长期研发和应用积累出来的,融合了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各个专业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标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软件使用习惯。无论是把所有专业应用软件移植升级到BIM技术和平台产品,还是让从业人员更换目前已经使用习惯的2D(基于CAD)专业应用软件,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其次,从经济角度分析,要求所有从业人员更换新的基于BIM技术的专业应用软件以及新软件要求的新硬件,同样也不是一件短时间企业有能力承担的事情。
  因此,从整个行业角度考虑,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使用现有专业应用软件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不是短期可以完全更新过来的。所以,中国BIM的推广普及以及以此为目的的BIM标准的编制必须考虑这个现实,考虑这个现实以后碰到的问题就是以现有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是否可以通过BIM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呢?或者说是否可以以现有国内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实现BIM技术和方法的部分能力和价值呢?
  当然,上面基于整个行业角度的分析丝毫不妨碍有条件的企业立即全部或部分采用基于BIM技术和产品的专业应用软件。
  三、BIM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BIM的核心能力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两份资料:
  第一份资料是美国builgingSMART联盟主席Deke Smith先生2012年6月在给住建部《勘察设计和施工BIM技术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考察团介绍美国BIM发展情况时使用的一张片子:
  这张片子总结了BIM的10个核心原则,其中的关键词(绿色部分)如下:
    协调
    生命周期视角
    照模型建造
    详细数据,概括
    一次性输入数据
    数据维持
    信息保证,元数据
    数据合同
    被保护前提下的外部访问
    国际标准
  上述10个BIM核心原则里面第3条“照模型建造”跟3D(图形和模型)有关。
  第二份资料是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其BIM成熟度模型把BIM能力划分为以下11类:
    1. 数据丰富性(Data Richness)
    2. 生命周期(Lifecycle Views)
    3. 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
    4.角色或专业(Roles or Disciplines)
    5. 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
    6. 及时性/响应(Timeliness/Response)
    7. 提交方法(Delivery Method)
    8. 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
    9. 空间能力(Spatial Capability)
    10. 信息精细度(Information Accuracy)
    11. 互用性/IFC支持(Interoperability/IFC Support)
  BI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11个指标或要素中第8项“图形信息”和第9项“空间能力”跟3D(图形或模型)有关。
  根据上述资料以及对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软件应用现状的分析,编制组把BIM的核心能力归纳为三个部分:
  信息共享能力(主要对应Smith BIM核心原则10和NBIMS BIM能力11):是BIM的核心和IT能力,包阔信息内容、格式、交换、集成和存储等
  协同工作能力(主要对应Smith BIM核心原则1、5和NBIMS BIM能力5):是BIM的应用过程和方法和管理能力,包括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流程优化、辅助决策等
  专业任务能力(主要对应Smith BIM核心原则5和NBIMS BIM能力4):是BIM的目标和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标准、完成专业任务的效率、效果和所付出的代价等
  由此我们认为上述三种BIM核心能力是现阶段为实现应用BIM技术提升全行业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采取的BIM标准技术路线
   就“信息共享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任务能力”三种BIM核心能力来说,国内专业应用软件主要缺少前两种,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上不了天;而国外BIM软件主要缺少的是后一种,称其为入不了地。编制组采取的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国内软件上天,即增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能力;帮助国外软件入地,即增加专业任务能力。这样的做法不同的产品会出现三种成功的可能:
    1、国内软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改造(包括重新开发基于BIM技术的新软件和新版本),打通天地线(即同时具备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专业任务三种BIM核心能力)。
    2、国外软件实现与中国工程实践需求结合的本地化,打通天地线。
    3、国内软件和国外软件在空中某个地方对接,打通天地线。
  当然也存在不成功的可能性,就是还是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每个任务都有相应软件去完成,软件之间没有数据共享。
  目前引起同行争论的2D BIM主要是指上述第1种情况,有人认为在3D和BIM全面到来的时候《统一标准》编制组还提出2D实现BIM的途径是一种倒退。我想到现在这个问题应该基本解决了吧,而且应该不难理解,上述三种成功的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在目前基础上的一种进步。
  到这里,标准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即广泛邀请国内各类工程企业和国内外软件厂商用实际案例证明每一个软件经过改进(包括少量新开发)以后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专业任务”能力。
  这样一条技术路线在《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中国BIM新标准研究项目实施计划》中被冠以了“P-BIM”这样一个说法,正如这两个文本说明的那样,这样做并不是要改变BIM的内涵和本质,在3D环境中实现BIM是行业共同的目标,而全行业通过改善国内现有专业应用软件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能力来实现BIM的核心能力和价值是最终实现3D BIM(或者准确地说实现BIM的所有能力和价值)的其中一条无法跨越的途径,原因我们在上面已经都分析过了,不再重复。
  五、“2D实现BIM核心能力”不等于“2D是BIM”
  写到这里,再来这么一个标题,明显感到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提出的“二维BIM工作方式”指的是“2D实现BIM核心能力”的一种工作方式,既不是要重新定义BIM,也没有“2D是BIM”或者“2D也是BIM”之类的提法。
  希望上面这些文字能对同行了解《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有关BIM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路线有所帮助,并请同行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思考、讨论这个涉及全体从业人员切身利益和行业发展的中国BIM标准的编制工作。
BIM,BIM论坛,Revit,Inventor,archicad,lumion,grasshopper,建筑产业化,建筑模型论坛,参数化建模,工程管理,建筑模型,3d建筑模型,cad二次开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已经记住了我们的网址:微BIM【】
Powered by“2D实现BIM核心能力”不等于“2D是BIM”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关于《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中国BIM新标准研究项目实施计划》和《中国BIM标准研究课题信息表》等资料陆续发布以后,引起了同行对中国BIM标准做法和走向的很多关心和讨论,其中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是关于2D和BIM的问题,有同行认为标准研究和提倡用2D实现BIM是一种倒退,也有同行认为标准所说“2D也是BIM”这种说法是和全球公认的BIM定义相违背的,是不正确的,等等。
当把“中国BIM标准、2D、BIM”三件事情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一件那么简单能说明白的事情了,牵涉的面很广,引起的歧义和讨论甚至争论也自然比较多,因此觉得有必要把作者参与上述工作过程中的理解和认识跟同行们做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其中的背景材料以及编制组的思路和计划。
讨论之前先做一个统一说明,2D和3D在很多时候不是可以区分得很清楚的,很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本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简单地把CAD技术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专业应用软件称之为2D,把AECOsim/ArchiCAD/Revit/Tekla等BIM软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专业应用软件称之为3D。
一、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在用什么软件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目前主要使用以CAD为平台的专业应用软件,CAD平台以国外软件为主,专业软件绝大部分为国内软件,这些专业软件覆盖面广、门类齐全、与我国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紧密结合,大大减轻了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引进了一种叫做P-BIM的工作方式,这里的P就是指完成国内工程建设各种专业任务的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大家对P-BIM的误解,《指南》第3页专门准备了一段文字对P-BIM进行解释(红线里面的文字):
这里我们把软件的能力拆成了P和BIM两个部分,P表示满足国内从业人员完成专业任务的能力(简称专业能力),BIM表示BIM能力(我们在后文讨论),目前普遍情况是国内的专业应用软件P的能力强,BIM的能力弱,国外软件正好相反。中国BIM发展联盟技术总监李云贵先生把这种现状戏称为国内软件上不了天,国外软件下不了地,并形象地把使用国外软件的情形比喻为坐豪华邮轮旅行,最后一公里需要游泳上岸。
二、这些专业应用软件能在短时间之内全部更换吗?
整个工程建设行业在各个岗位上使用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数量应该有数百种,全体从业人员每天都不同程度地依靠这些软件来完成自己的日常专业工作任务,其中大部分软件是以CAD技术和平台产品为基础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些软件都更新成基于BIM技术和平台产品的软件呢?
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从技术角度分析,这些专业应用软件本身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而是长期研发和应用积累出来的,融合了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各个专业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标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软件使用习惯。无论是把所有专业应用软件移植升级到BIM技术和平台产品,还是让从业人员更换目前已经使用习惯的2D(基于CAD)专业应用软件,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其次,从经济角度分析,要求所有从业人员更换新的基于BIM技术的专业应用软件以及新软件要求的新硬件,同样也不是一件短时间企业有能力承担的事情。
因此,从整个行业角度考虑,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使用现有专业应用软件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不是短期可以完全更新过来的。所以,中国BIM的推广普及以及以此为目的的BIM标准的编制必须考虑这个现实,考虑这个现实以后碰到的问题就是以现有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是否可以通过BIM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呢?或者说是否可以以现有国内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实现BIM技术和方法的部分能力和价值呢?
当然,上面基于整个行业角度的分析丝毫不妨碍有条件的企业立即全部或部分采用基于BIM技术和产品的专业应用软件。
三、BIM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BIM的核心能力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两份资料:
第一份资料是美国builgingSMART联盟主席Deke
Smith先生2012年6月在给住建部《勘察设计和施工BIM技术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考察团介绍美国BIM发展情况时使用的一张片子:
这张片子总结了BIM的10个核心原则,其中的关键词(绿色部分)如下:
生命周期视角
照模型建造
详细数据,概括
一次性输入数据
信息保证,元数据
被保护前提下的外部访问
上述10个BIM核心原则里面第3条“照模型建造”跟3D(图形和模型)有关。
第二份资料是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其BIM成熟度模型把BIM能力划分为以下11类:
1.&数据丰富性(Data
Richness)&
2.&生命周期(Lifecycle
3.&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
4.角色或专业(Roles or
Disciplines)&
5.&业务流程(Business
6.&及时性/响应(Timeliness/Response)&
7.&提交方法(Delivery
8.&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
9.&空间能力(Spatial
Capability)&
10.&信息精细度(Information
Accuracy)&
11.&互用性/IFC支持(Interoperability/IFC Support)
BI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11个指标或要素中第8项“图形信息”和第9项“空间能力”跟3D(图形或模型)有关。
根据上述资料以及对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软件应用现状的分析,编制组把BIM的核心能力归纳为三个部分:
信息共享能力(主要对应Smith BIM核心原则10和NBIMS
BIM能力11):是BIM的核心和IT能力,包阔信息内容、格式、交换、集成和存储等
协同工作能力(主要对应Smith BIM核心原则1、5和NBIMS
BIM能力5):是BIM的应用过程和方法和管理能力,包括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流程优化、辅助决策等
专业任务能力(主要对应Smith BIM核心原则5和NBIMS
BIM能力4):是BIM的目标和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标准、完成专业任务的效率、效果和所付出的代价等
由此我们认为上述三种BIM核心能力是现阶段为实现应用BIM技术提升全行业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采取的BIM标准技术路线
&就“信息共享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任务能力”三种BIM核心能力来说,国内专业应用软件主要缺少前两种,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上不了天;而国外BIM软件主要缺少的是后一种,称其为入不了地。编制组采取的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国内软件上天,即增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能力;帮助国外软件入地,即增加专业任务能力。这样的做法不同的产品会出现三种成功的可能:
1、国内软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改造(包括重新开发基于BIM技术的新软件和新版本),打通天地线(即同时具备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专业任务三种BIM核心能力)。
2、国外软件实现与中国工程实践需求结合的本地化,打通天地线。
3、国内软件和国外软件在空中某个地方对接,打通天地线。
当然也存在不成功的可能性,就是还是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每个任务都有相应软件去完成,软件之间没有数据共享。
目前引起同行争论的2D
BIM主要是指上述第1种情况,有人认为在3D和BIM全面到来的时候《统一标准》编制组还提出2D实现BIM的途径是一种倒退。我想到现在这个问题应该基本解决了吧,而且应该不难理解,上述三种成功的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在目前基础上的一种进步。
到这里,标准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即广泛邀请国内各类工程企业和国内外软件厂商用实际案例证明每一个软件经过改进(包括少量新开发)以后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专业任务”能力。
这样一条技术路线在《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中国BIM新标准研究项目实施计划》中被冠以了“P-BIM”这样一个说法,正如这两个文本说明的那样,这样做并不是要改变BIM的内涵和本质,在3D环境中实现BIM是行业共同的目标,而全行业通过改善国内现有专业应用软件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能力来实现BIM的核心能力和价值是最终实现3D
BIM(或者准确地说实现BIM的所有能力和价值)的其中一条无法跨越的途径,原因我们在上面已经都分析过了,不再重复。
五、“2D实现BIM核心能力”不等于“2D是BIM”
写到这里,再来这么一个标题,明显感到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提出的“二维工作方式实现BIM核心能力或价值”指的是“2D实现BIM核心能力”的一种工作方式,既不是要重新定义BIM,也没有“2D是BIM”或者“2D也是BIM”之类的提法。
希望上面这些文字能对同行了解《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和中国BIM发展联盟有关BIM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路线有所帮助,并请同行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思考、讨论这个涉及全体从业人员切身利益和行业发展的中国BIM标准的编制工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含变更、BIM模型导入)
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含变更、BIM模型导入)(10.4.0.1185版本 )
适用地区:江苏
更新时间:
文件大小:
下载次数:10498
产品介绍:
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是基于公司自主平台研发的一款算量软件,无需安装CAD软件即可运行。软件内置全国各地现行清单、定额计算规则,第一时间响应全国各地行业动态,远远领先于同行软件,确保用户及时使用。软件采用CAD导图算量、绘图输入算量、表格输入算量等多种算量模式,三维状态自由绘图、编辑,高效、直观、简单。软件运用三维计算技术、轻松处理跨层构件计算,彻底解决困扰用户难题。提量简单,无需套做法亦可出量,报表功能强大、提供了做法及构件报表量,满足招标方、投标方各种报表需求。
版本新功能:
产品介绍:
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是基于公司自主平台研发的一款算量软件,无需安装CAD软件即可运行。软件内置全国各地现行清单、定额计算规则,第一时间响应全国各地行业动态,远远领先于同行软件,确保用户及时使用。软件采用CAD导图算量、绘图输入算量、表格输入算量等多种算量模式,三维状态自由绘图、编辑,高效、直观、简单。软件运用三维计算技术、轻松处理跨层构件计算,彻底解决困扰用户难题。提量简单,无需套做法亦可出量,报表功能强大、提供了做法及构件报表量,满足招标方、投标方各种报表需求。
版本新功能:
请使用3.5.及以上版本的加密锁驱动。
下载地址:
GCL.1.1185
---------------------
1、增加“变更算量”模块,是市面上第一款深入施工过程的算量软件。清晰的数据追溯、生动的变更可视化表达、智能计算影响量,让繁琐的变更变成简单的编辑操作。
2、新增BIM应用,通过导入/导出算量数据交换文件(GFC文件)实现BIM算量。增加了“导入Revit交换文件”、“导出GFC文件”、“导出BIM文件(IGMS)”功能,可以将revit软件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到GCL2013软件中进行算量。
3、增加“栏杆扶手”构件,建模灵活且多样,轻松布置和计算。
4、优化天正CAD一键识别功能,整楼框架一气呵成。
5、【工具】菜单→【选项】→【其他】下增加“兼容AMD显卡”功能,如果您的电脑为AMD显卡,且软件操作很卡,请勾选此项。
----------------------
计算规则说明:
剪力墙构件,增加“剪力墙体积”、“异形柱体积”、“剪力墙模板面积”、“异形柱模板面积”等工程量代码,用以对剪力墙和异形柱的工程量划分
---------------------
1、增加报表预览页签,报表预览中可图文并茂查看变更前后工程量及其变化所在位置;
2、增加打印变更图元明细功能;
3、实现钢筋变更工程导入土建变更工程,勾选“仅导入变更修改图元”按钮即可实现;
4、增加合并/导出变更工程功能,实现多人协作配合做变更的业务需求;
5、土建变更增加“量差及幅度设置”功能,实现对变更量差幅度大于设定值时的警示;
6、变更工程及其变更单附件等封装到一个文件中,方便拷贝。BIM与相关技术方法(二)&-&BIM和CAD
BIM(建筑信息模型)和CAD是两个天天要碰到的概念,因为目前工程建设行业的现状就是人人都在用着CAD,人人都知道了还有一个新东西叫BIM,听到碰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用的项目用的人在慢慢多起来,这方面的资料也在慢慢多起来。
BIM和CAD这两个概念乍一讲好像很清楚,仔细一琢磨好像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如果您不同意这个说法的话,请一起来看看下面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AutoCAD或Microstation是BIM吗?
回答:不是。(特有信心)
为什么:因为只是几何图形,没有关于建设项目本身的信息。
问题二:天正或Speedikon是BIM吗?
回答:应该不是吧。(有点犹豫)
为什么:因为软件厂商没说是。
问题三:AutoCAD Architecture (ADT)是BIM吗?
回答:这还真不好说。(开始晕了)
为什么:因为厂商自己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
问题四:Revit, Bentley Architecture, ArchiCAD是BIM吗?
回答:是。(信心又恢复了)
为什么:因为软件厂商自己说是,大家也都说是。
问题五:Revit, Bentley Architecture,
ArchiCAD和其他BIM软件的BIM程度有什么区别吗?
回答:说不出来。
为什么:不知道怎样衡量。
事实上,美国国家BIM标准(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提供了一套衡量产品或者应用BIM到什么程度的模型和工具-BIM能力成熟度模型(BIM Capability
Model),可以根据以下11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一个BIM产品或BIM应用达到了什么样的BIM程度(还不能叫BIM,最低BIM标准,BIM认证标准,银牌BIM,金牌BIM,白金BIM),这11个维度包括:
数据丰富性(Data Richness)
生命周期(Lifecycle Views)
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
角色或专业(Roles or Disciplines)
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
及时性/响应(Timeliness/Response)
提交方法(Delivery Method)
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
空间能力(Spatial Capability)
信息准确度(Information Accuracy)
互用性/IFC支持(Interoperability/IFC
在下无意在此展开非常细节的讨论和科学的论证,试提供如下两张图来给大家一个关于BIM和CAD的直观感觉。
第一张图表示现状,把CAD和BIM两个圆画成相切而不是相交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二维图纸仍然是表达建设项目的唯一法律文件形式,而目前的BIM软件完成这个工作的能力还有待大大提高。因此目前CAD做CAD的事情,BIM做BIM的事情。中间的过度部分就是我们不容易说清楚是不是BIM的那部分建立在CAD平台上的专业应用软件,用美国国家BIM标准的判断方法,达到一定的指标就是BIM,否则还不能称得上是BIM。至于那个具体的衡量指标应该是什么,我觉得还需要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第二张图我想用来表达理想的BIM环境,这个时候CAD能做的事情应该是BIM能做的事情的一个子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熟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