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成项目保障能力战时野营保障任务

“影子部队”走出综合保障新路径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影子部队”走出综合保障新路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专门列为一个重要部分,勾画了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蓝图。《决定》提出,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为此,记者走进沈阳军区某应急保障旅,探寻这支预编的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提升综合保障能力的创新实践。
   20分钟,一个具有群车加油功能的野战加油站开设完成,一座多功能野战弹药库拔地而起;40分钟,一座具备手术、洗消、远程会诊等10余种功能的现代化野战医院展开完毕,开始接收伤员;60分钟,主副食加工方舱里的饭菜已然飘香……
   这是预编于沈阳军区联勤某分部保障旅演练时的场景。保障旅由弹药营、油料营、物资营、卫生营、汽车营和给水连整合而成。“五营一连”都是从分部所属的仓库、医院抽调组建的,单位是“预编”的,官兵是“预任”的。尽管被人们称为“影子部队”,他们却按照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要求,优化整合为指挥快捷、协同顺畅、保障高效的综合保障实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综合保障需求。
   平战转换没有“休止符”
   战机转瞬即逝,紧急转换要与时间赛跑。
   为了提高应急保障旅平战转换的速度,保障旅建立起战、管、修、供、训有机融合的联勤保障战备常态化机制。同时,运用自行研发的集保障指挥、物资管理、人员管控于一体的保障旅指挥管理平台,对保障旅人员及装备技术状况实现了由概况了解转变为精确感知;采取改进方法、精简内容、优化物资器材补充等方法,将应急保障旅平战快速转换流程由过去的20余项精简到现在的不足10项。
   野外驻训转场过程中,运输车上不再是散发的各类物资,取而代之的是堆放整齐的箱组。据保障旅政治部主任李铭介绍,针对平战转换中物资领取快速准确的问题,他们将零散战备物资划分为通信、医疗、军需油料、野营装具等6大类,制作了外线工具箱、多功能医疗箱、野战政工箱等21种49个箱包囊袋,形成了一套一旦遇到紧急突发情况即领即走的箱组化配载模式。
   据介绍,这个保障旅组建20年来,先后完成了抗震救灾、援外维和、中俄联演、跨区机动等30余项重大演习和实战性保障任务,并完成了一整套保障法组训课题研究和数十种应急预案的编写,探索出在营训练、营连合练、抽组训练、综合演练等10余套全新后勤保障训练模式,为保障打赢未来战争开辟了快速通道。
   协同优化实现1+1>2
   “命令你部对红军穿插分队实施油料补给,并配送热食保障。”那年深秋的一场演练,保障旅配属“红军”某师战役后勤,油料营和综合物资营闻令而动,从不同配置地域向“红军”穿插分队途径区域转移。
   15分钟后,物资营最先与“红军”穿插分队相遇。然而,分队官兵刚接过热食没吃几口,油料营也抵达保障地域。为了不影响下一轮进攻,大家只得放下手中饭菜,跑回装备进行油料补给,眼看热腾腾的早餐在寒风中变成“冷面”。
   与此同时,弹药营按照导调指令正向某炮兵团配置地域前行。由于携带弹药数量较多,辎重装备在泥洼道路机动缓慢,结果比原定时间晚了20分钟。随着弹药补充完毕,问题接踵而至:原来,炮兵群只需1个基数弹药补给,而弹药营所带数量供过于求。粮草官不得不把大批剩余弹药重新运回。
   保障考核最终被判不合格。败走麦城归来,复盘演练轨迹,旅政委张文教一语破的:多种专业类型的保障分队组成的综合后勤保障集群固然强大,但是,现代战争时不我待,要想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一线作战部队的大批量保障需求,必须实现同一时间、多种地域、多项任务保障,用最优组合方式产生1+1>2的保障效能。
   随后,他们综合分析联合集群行动特点,考虑未来战争环境下联合行动一线兵力投入巨大、纵深攻击时间紧凑的特性,及时研究确立了“提前预置与主动配送一体,一站直达与网络聚焦一体,伴随机动与立体投送一体”的保障原则,深度切合战役决心,真正实现决策同步、行动联合、保障一体,消除了“时滞”。在此基础上,坚持信息流引导物资流,加大智能辅助决策运用深度,全时野战目标跟踪定位,运输平台全数加固伪装,进而初步达到了精确感知需求、精确调配物资、精确控制行动,使保障按需前送、按时抵达、按量补充。
   2013年深秋,保障旅再次亮剑军区“联合―2013”实兵演习战场。那天夜里,大雾弥漫,旅预备保障群接到联合集群指令,保障群指挥员轻点鼠标,打开一体化保障信息平台,很快完成了人员、装备、保障物资抽组编成。10分钟后,全副武装人员和一车车保障物资便直奔保障地域。
   战场保障无缝衔接
   “前方机动部队急需600人次热食”、“后方运输物资遇敌袭击”、“后勤指挥系统受敌干扰”……在某野外驻训地域,面对突如其来的道道指令,保障旅从容应对。
   只见油料分队在浓烟沙尘中抢占有利地形,迅速铺设野战加油平台,20管群车加油车开始对过路车辆实施接替保障。
   物资分队在水源地带迅速支起野外炊事车,开展起热食制作。2小时后,1000多份热食及时送到了一线官兵的手中。
   突然,指挥部与作战部队无线通联中断,敌军开始强磁干扰。只见粮草官运用某型无线网络加密设备,搭建起公网密语通联系统,迅速开通网络。
   保障旅旅长赵显民告诉记者,他们对现有装备、设施保障载体进行信息化改造,采取革新与研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出了“快、变、避、骗”4种通信保障方法,能在野战条件下10公里范围内解决有线可视通联难题。
   战场瞬息万变,保障过程必须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在探索战役后勤保障训练方法过程中,他们把“对接训练”作为重头戏,先后开展了“保障旅与战役既设后勤保障力量衔接”、“保障旅与战术后勤力量衔接”、“战时后勤保障手段与部队实战需求对接”等课题的研究。为使战时后勤保障手段与部队实战需求对接,保障旅先后组织几十名指挥员走进被保障部队和地方相关部门调查论证,先后修订了11份后勤战备方案,重点探索战时后勤应急保障组织与实施的程序、方法,细化信息传输等各类保障要素。每次部队演练,都可以看到保障旅官兵在一线作战部队的“中军帐”内参加联席指挥。
   随着研究攻关的深入,该旅针对无缝对接保障,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自主开发了后勤物资“三色”消耗监控系统,实现对前方部队物资消耗实时动态感知;展开一体筹划、一体保障、一体防卫等一体化保障课题研究;开展接替保障、伴随保障、越级直达保障等课目训练;并与陆海空、二炮等多个兵种部队开展了20多次实兵联演,探索出一系列紧急情况下对接保障的新训法、新路子。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武警山西总队全面做好冬季野营大拉练后勤保障工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SPECIAL REPORTS
武警山西总队全面做好冬季野营大拉练后勤保障工作
连日来,武警山西总队后勤保障基地官兵士气高涨、战车轰鸣、势如长龙,拉开了冬季野营大拉练综合保障任务的序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拉练中注重“后勤”变“前勤”,全面磨练了部队“走、打、吃、住、藏、修”等保障重点,实施多元多点多种保障,“一组五队”全程参训,有效检验了保障打仗能力。(孙玉山、乔茂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Copyright (C) mo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浅析_论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浅析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趋增多,对武装力量的需求和应用走向多元化,也使得我军担负的任务趋向多样化.随着国家利益的扩展、安全威胁的多元化,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我军完成新时期使命任务的一种常态方式。本文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内涵,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野营保障的对策。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二维码为野战器材“上户口”_新浪军事
二维码为野战器材“上户口”
  本报讯 孙学东、特约记者戴岳报道:盛夏,一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演练在夜幕下悄然打响。演练正酣,一台电站挂车突遭“敌”炮火打击,指挥所、医院等顿时漆黑一片。节骨眼上,远在后方的野营装备配件需求信息终端红灯闪烁,保障指挥员判读需求信息后,迅速派出野营保障车携带启动开关、电磁执行器等配件迅速前出实施维修,保证了演练顺利进行。
  在去年的一次演习保障中,该部指挥帐篷立柱、野营淋浴车自吸泵面板出现故障,虽然现场有3名维修人员伴随保障,但苦于在一大堆战备器材中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零配件,维修技师怎么鼓捣也无法修好。这次教训引起该部领导深刻反思:“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战场,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他们结合野营装备配件信息化管理试点任务,大胆探索实践,通过电脑联网方式将每个配件都贴上二维码标签,上面有配件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6种基本信息。平时,器械发出多少、库存多少,通过电脑显示一目了然,省去了靠人力逐个清点的麻烦,实现了野营装备物资精确化管理;战时,损坏什么、需要什么,用手持扫描器一扫二维码,后方信息终端实时感知需求,派出野营保障车将配件保障直达战位,提升了战时快速保障能力。
  该部还着眼战场保障需求,对整个保障流程进行实战化升级改进。他们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在信息终端显示屏上划分多个子画面,每个画面对接一个战场,实现了多个方向战场需求保障实时感知;组织军地科研人员合力攻关给二维码加密,防止被敌截取解密,保证了装备物资信息安全;他们还针对维修人员少、保障任务重的特点,研发了野营装备远程可视化维修系统,形成了覆盖白山黑水的野营装备维修保障网络平台,只要用数据采集器读取二维码,取得配件原始生产数据,就能使野营装备足不出户得到及时维修。
  战场配件保障亟待信息化
  ■高志文
  当前,后勤管理正在从管理物资流向管理信息流转变,相应的,后勤管理也必须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美军提出了“速率管理”的概念,其目的是取代传统以数量为基础的后勤作业模式,采用高效、稳定、灵活的作业方式,对“物资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缩短军用物资从供应者到使用者之间的输送时间,提高后勤保障的时效性和精确性。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面对海量的战场配件保障需求,如果没有与作战要求相适应的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在保障任务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就无法建立起顺畅的信息流,也就难以对部队实施有效保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托其在本土和海湾战区所建立起的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保证了海量物资补给的快速及时和有条不紊。实践充分证明,无论保障任务如何复杂多样,后勤保障只要始终紧跟任务走,就能确保后勤保障方向不偏,赢得打好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硬仗的主动权。
(新浪军事)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新闻源 财富源
为战而研 心系打仗
&&&& 09:33
  ■南海岛礁远离大陆,建筑材料匮乏,后勤补给困难,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岛礁工程建设变得异常艰难,严重阻碍我国南海权益的维护和驻军官兵的安全。用海水集料替代传统骨料制备混凝土的新技术则改变了这一现状,突破了制约南海岛礁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瓶颈。
  ■住房装备由原来的十几种优化到现在的几种,集约保障、精干高效,实现了野营保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新型框架帐篷将住宿、餐饮、淋浴、防护等多种帐篷结构整合优化为1种,实现南北方通用、多种功能互换,提高了装备的通用性和功能集成化水平。
  ■采用静压传动,8×8驱动研制的水陆两栖应急抢险救援车,具备山地丘陵、草地沼泽、雪地和水上等全地形机动能力,搭载模块化抢修机具箱组,可完成破拆、切割、撑顶、牵拉等抢修作业,满足战时工程抢修、灾害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物资和人员运输要求。
  八一前夕,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多种为打仗研制的新型装备和技术让人眼花缭乱,振奋人心。
  而前不久刚视察完这些装备后,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没有什么能比让指挥员看到打仗需要的这些高技术成果更高兴的事情了,你们取得的成果,对我们作战、对部队保障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从心里面感谢你们,也为大家所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
  这番话是对该所的高度褒奖,更是对长期“为战而研、为兵服务”的科研人员们的高度评价!
  该所所长程志军、政委陈福东深有感触地说:“打仗是我们的职责使命,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前提,军人可能一生没有机会打仗,但军人不能一天不准备打仗。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弘扬‘一切为战场、一切为部队、一切为打赢’的建工精神,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检验我们装备、检验科研能力的最高标准,切实把打仗的事搞清楚、解决好,让全军官兵满意放心。”
  筑牢使命,让科研更贴近打仗
  电磁屏蔽帐篷、淋浴车、挂车电站、多功能叉车……走进该所营区,不大的草地上,摆放着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野营、仓库及抢修抢建装备,将营区塞的满满当当,更像是走进了后勤装备展览馆。所有这些,都是该所科研人员的杰作。
  “能打仗、打胜仗”是习主席对军队提出的要求,也是该所长期以来坚持的科研目标。记者曾几次采访该所,每次都能发现新变化,每次都能看到科研人员最新研制的为打仗服务的新型装备。
  早在我国南方某边境作战期间,建工人在前沿阵地出色完成了19项研究课题,为保障作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荣立集体二等功。
  为解决高原部队供暖难题,建工人跋涉生命禁区,又研制出高原暖风机系列装备,在海拔4500米的高寒缺氧地区使用热效率达85%以上,零下40℃自动点火成功率100%,这一技术为世界首创。为高原部队的长期驻防提供了有力保障,再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一代代建工人先后出色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0多项。其中,国家发明、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8项,二等奖66项,70多项成果填补了我军后勤装备空白,近百项成果定型列装,并陆续装备部队。
  站在功劳簿上,建工人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快速发展中的建工所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现有装备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如何更好地为部队服务?如何打赢未来的每一场信息化战争?
  装备要能保障打胜仗,就要问打过仗的人。去年,该所专门请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将军给大家上了一堂课。
  “建工所的科研成果很多,而且产生了很好的军事效益。但我认为,有些装备只适合野营,而不适合打仗。”课刚开始,参加过多次实战和训练演习的粟将军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制约该所发展的症结。近4个小时的授课中,粟将军结合自己多年带兵打仗、指挥演习、组织部队外训等切身体会,对野战部队在野外工作或长期住训、长途机动和连续作战时对帐篷的使用环境、基本性能要求和具体细节要求,以及帐篷架设的位置选择、隐蔽伪装方法技巧等进行了系统讲解。
  一席话,让该所科研人员脊梁上直冒冷汗,“如果这些‘不实用’的装备上了战场,如何能保障将士们的生命安全,如何能打胜仗?”他们陷入深深思考……
  “军队科研单位就是要为打仗服务,就是要得到一线广大官兵的认可。”日,该所新一届党委班子成立后,第一时间在全所叫响了打仗的号子,把“紧盯战场、聚焦打仗”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着眼点。一场轰轰烈烈的、向自己“开刀”的“战斗”随即打响——全所人员分成小组,轮流去一线部队调研,检验装备使用情况,倾听官兵呼声,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个基层反映的问题让建工人顿感担子沉重,也坚定了他们为战而研的决心和信心!
   深入调研,让科研人员“接地气”
  个别人对这样的活动不理解,认为这是给自己找麻烦,“下基层年年都有,问题也发现和解决不少,有必要再专门进行这样的活动吗?”
  但新一届党委班子却认为,“脚上沾满多少泥土,思想就有多深。要想更好地为战而研,就必须更进一步‘接地气’,科学系统地分析官兵和战场所需。这样的活动以前搞的不够,还要继续深入。作为军队的科研单位,一定要为未来的战场做足科技准备。”
  3个月里,建工人结合总后“走改促”活动,完成了12类69个典型作战部队调研,赴藏参加了高原综合试验演练,对7类30种58台件装备进行了高原适应性检验,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梳理保障问题近100个,进一步摸清了保障瓶颈和打仗需求。
  今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该所又抽组了多专业、全要素的野营装备应急技术保障分队,历时5天行程近2000公里,前往成都军区某仓库、川藏兵站部等相关单位,加班加点抢修救灾装备物资,同时开展装备调研。
  在此基础上,新一届党委班子通过“高工论坛”等形式组织全所科研人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由所长带头,让所有高工轮流上台讲思路、讲规划、讲发展,通宵达旦,反复研讨。对于因出差不能到会的人员,则在会后印成小册子发到每个人手里。最终,该所梳理和筛选出了41个“打仗”项目,基本覆盖打仗全过程、全要素,实现了项目研究与打仗保障的紧密对接——
  为解决我军帐篷等织物类后勤装备防护能力弱、战时高危环境无法保证住用人员安全的问题,提高我军织物类后勤装备防护能力,该所野营装备研究室把防弹复合涂层织物材料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军事工程水下未爆弹探测技术研究是一个新课题。过去,我海上工程保障部队主要依靠潜水员下水摸排,不仅效率低,而且对潜水员生命造成威胁。该所抢修抢建技术研究中心把水下未爆弹探测技术研究作为研究室列编后的第一个课题,解决战时水下未爆弹药的探测查找难题,保障抢修施工中的人员安全,提高军事工程水下抢修保障能力。
  为解决目前军事工程伪装设计施工周期长、无法实现战时应急伪装的难题,该所总工程师、三级专家、总后科技金星陈宏书通过研究战时工程伪装数码迷彩智能设计实施及遮障伪装的快速搭设技术,开展战时快速伪装器材与技术研究,以加强工程伪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工程设施战时伪装及生存能力。
  一个个官兵提出的建议,变成了真材实料、具备实施意义的科研课题,一个个部队急需解决的保障难题,成为了科研人员们优先攻关解决的重点项目。
  去年年底,该所新一届党委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核心、两场战略、三个方向、四个计划”的总体思路,即,一个核心,就是以科研为核心;两场战略,就是聚焦战场保打赢、紧贴市场促发展;三个方向,就是聚焦战场、建设现代营房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四个计划,就是实施“提升”“跨越”“强盾”“推进”计划,以野营、仓库、抢修抢建装备和工程伪装技术研究为重点,以满足大规模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全类型部队、全疆域、全过程、全天候作战保障需求为目标,以新一代装备建设发展思路为牵引,努力提高后勤战时保障能力。
  特别是,该所根据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视察该所后,对军事工程伪装、海水集料等6个项目提出的明确要求,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凝练出了10个方面的重点课题。
  新班子、新气象、新发展。记者了解到,2013年上半年,该所已经启动了国防工程快速伪装技术研究等15个项目,占41个“打仗”项目的36%。
   突破创新,关键技术添打赢底气
  海拔4400米的羊八井,空气稀薄,电力供应不足。可在野外执行演习任务的成都军区某连队的野营帐篷里,晚上却是灯火通明,各种信息化设备运行良好。这缘于该连使用了两台新型高原型便携式柴油电站。通过几个月的使用,部队官兵对该电站的性能反应都很好。特别是两台电站可以并联在一起使用,大大方便了实际使用。这是2012年7月,“砺剑2012”军事演习中的一个场景。
  这种电站是该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总后科技银星程志军牵头,联合后勤工程学院相关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野战系列便携式柴油电站中的一员,主要用于保障营连以下部队在野营条件下全疆域的办公生活用电。
  营连以下部队用电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等特点,是战时野营供电与照明保障的重点。第一代便携式电站可靠性较高,但也存在不能智能组网、高原功率衰减、电气性能不高、重量重等问题,已不符合智能化、模块化、轻量化和全疆域的保障要求。针对这些难题,程所长带领科研团队,历时七年,攻克了数字逆变发电、智能组网和高原增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便携式电站一体化设计理论,创新研制出新一代系列高性能便携式电站。尤其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实现了便携式电站的智能组网和数字化,不仅实现了便携式电站由模拟到数字的跃升,电气性能由国军标三类提升到一类,而且解决了战场供电一体化的技术瓶颈,奠定了智能微电网的技术基础,为我军第三代供电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012年10月,“野战小型柴油电站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6月,已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
  该所科技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潘晓春告诉记者,“紧盯战场、聚焦打仗”其实是该所长期以来坚持的科研标准,这次新一届党委班子重新把它提出来,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与部队一线的紧密联系。然而,仅仅下部队调研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科研课题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也需要进行开放式的创新,借鉴国内外的研发思路。
  野战便携式柴油电站就是他们在下部队调研过程中摸准了部队的需求,与其他科研单位优势互补、展开协作研究的。正是这种强强联合才得以保证问题快速、完美解决。无独有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多维高仿真伪装技术,也是该所与空军有关单位强强联合研究的。
  在长期为战而研的过程中,特别是去年“走改促”活动中,该所采取机关、部队、科研院所三结合的方式,重点对作战过程中的机动伴随保障怎么办、快速部署式“前进物流基地”和海空战略投送情况下的物资装卸怎样实现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梳理了一批打仗项目,实现了项目研究与打仗保障的紧密对接。
  同时,该所打开思路,按照瞄准关键技术突破、瞄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瞄准综合集成技术运用,促进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和保障效能跃升的思路,调研了国内外125所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确定了优先开展应用研究的21项关键技术。他们还以全球化视野,采取战略协作等方式,与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强强合作,突破关键技术,为提高研制起点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弥补基础理论性研究的不足,该所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2011年挂牌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15个军地院所签订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2012年9月,该所招收了第一批博士后人员。
  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博士后王占锋去年9月进站后,在导师陈宏书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军事工程伪装理论和设计效果仿真评估研究。陈总工在军事伪装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他牵头研制出的工程伪装材料,实现了由单一伪装向多波段伪装的跨跃,已得到广泛应用。研制出的工程伪装效果检测系统,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校就从事军事伪装研究的王占锋扎实的基础理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而该所扎实的应用研究又为基础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在陈总工的指导下,他负责的“工程伪装设计效果的仿真”课题前不久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王占锋说:“建工所的科研氛围浓郁,与其他单位的科研协作多,导师陈宏书科研功底深厚,视野宽广,我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理论感觉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与部队和打仗贴合的更加紧密。相信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的研究一定能更好的为打仗服务。”
  军民融合,为“打仗”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南极,天寒地冻。数只装满5000升航空煤油的油囊在直升机吊挂下稳稳地从雪龙船左舷场地飞往内陆集结地。随后,这些油囊被装上雪橇,从中山站出发,经过1260公里的长途运输,顺利完成了科考途中车辆和发电机的油料补给任务。接近零下40℃的低温中,路途颠簸起伏,但这些油囊依然柔软完好,没有出现任何渗漏油状况,甚至外表连磨痕都没有。
  这是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后勤保障现场的一个场景,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该所科研产品首次在国外登台亮相。见证这一幕的南极科考队员中就有油囊的研发者——该所化工材料应用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忠东。这种油囊是他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PU(热塑性聚氨酯)涂层织物制备的。
  众所周知,南极科考中能源补给主要靠油料,美国每年向南极运送的物资中,油料占到近一半。由于南极气温低,以往中国南极科考的油料保障只能选用油桶灌装并运输。采用油囊后,以往需要30人次4天的吊运工作减少为5人两天即可完成,劳动强度下降了90%;由于油囊重量轻,每次可多吊运1400升,运输效率提高了38%;回收空囊时,所占体积和重量从4个雪橇变为半个雪橇,运力下降了78%。
  李忠东牵头研制的这种TPU涂层织物,耐低温、耐老化、耐磨损、无污染,原本是为了满足部队运油、运水需要而研制的。由它制成的软体储水、储油罐和容器,运水、运油容器,空投供水、供油容器以及40公里远距离供水管线等已经在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大显神威,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这种技术由于具备军民两用的特质,已经部分用于民用装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该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典范。
  长期以来,“为战而研、为兵服务、为民奉献”是该所科研的方向。在该所,科研不仅与战场急需、部队急用对接,与信息化、高科技对接,而且还坚持与战场、市场“两场”对接。
  “以战场为核心、以市场为保障的‘两场’战略是强所之要。就是要适应科研机构社会化改革形势,在大力抓好科技创新、服务战场的同时,利用衍生出的产品和技术,积极拓展用途,开发市场,为民服务,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造血机能,为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可以说,军民融合的‘大装备体系’建设为我们所面向打仗搞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所长程志军说。
  正如1998年“三江”抗洪,该所受领紧急赶制13000顶御寒帐篷的任务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将帐篷全部送达灾区。为确保青藏铁路十几万建设大军宿营、供暖,3年时间里,铁路修到哪里,该所就把装备技术保障到哪里,装备完好率、服务满意率达100%。
  近年来,该所积极发挥科研优势支援地方建设。在“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暨牧区草原新帐篷试点”中,应当地政府邀请,专门针对当地风俗、生活习惯、需求意愿等特点要求,深入调研、集智攻关,设计完成了10万顶藏区牧民帐篷、5000套牧区草原新帐篷及生活设备,受到了藏区牧民群众普遍欢迎。
  如今,在该所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成了为战而研的坚强后盾。正因如此,该所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名至实归!
   四力合一,用“打仗”精神育拔尖人才
  2009年,硕士生徐磊和一名博士生同时到该所参加优秀人才评鉴会。有个领导为博士打了招呼,这名博士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但人才评鉴委员会经过全面考量,觉得徐磊思维活跃,文字功底扎实,并且创新意识强,更适合科研需要。负责此事的政治部主任史海潮把情况向所党委作了汇报,提出采纳评鉴委员会建议,最终选调硕士生留所工作。后来,硕士生徐磊果然不负众望,进所时间不长就很快成为骨干,现已担任了全军“两化”学会机械化专委会秘书长。
  不拘一格科学“选才”,为该所人才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近年来,该所积极探索和构建了“推、选、训、管”四力合一机制。即,针对科研军味浓、保障任务重的特点,着力构建配套的“推才”机制;针对编制员额小、引进人才难的特点,着力构建科学的“选才”机制;针对专业门类多、标准要求高的特点,着力构建系统的“训才”机制;针对岗位差异大、对外交往广的特点,着力构建合理的“管才”机制。
  朱从民,70后,该所仓库机械化自动化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两年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再次见到他,那张黝黑的娃娃脸丝毫未变,可胸前的履历牌已经从团职升为师职。
  那年,战备任务紧急,一些应急保障部队配备了内贮十几吨的集装箱,为了实现箱内物资装卸机械化,所里派朱从民和另外两名同志共同研制箱内作业叉车。这时,他刚到所里没几年。在样机制造的一年多时间里,3个人吃住在工厂里,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有时累得晚上睡觉脱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合衣倒床就睡。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样机试制,这种叉车不用借助站台,不用吊装设备,依靠自身动力就能自如地上下汽车,当时还是世界首例。
  如今,朱从民又基于在部队的调研,开始了新的“打仗”项目的攻关,10吨混合动力牵引车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对洞库内环境的高要求,在洞库对武器和特种装备进行牵引,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蓄电池牵引车和内燃牵引车等装备联合作业。而10吨混合动力牵引车将既可在洞库内作业,也可在洞库外作业,一种装备即可替代以往的几种装备,优化了装备体制,提高了保障效能。
  从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到独当一面的业内知名专家,朱从民的成长历程,恰恰是该所敢于压担子,给位子,架梯子,催生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拔尖人才的缩影。
  为加速培养造就研究所长远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今年该所又实施了“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并专门成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项基金,给予培养对象10万元经费资助。
  按照规划,该所将优秀人才培养与装备科研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行“项目聘用”制度,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通过竞争主持和承担国家、军队重大课题;重点资助培养对象出国培训、研修,鼓励支持培养对象组织举办各层次学术交流、科技成果交流会,优先推荐培养对象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专业)组织、学术会议和装备展览会;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样机试制、装备定型等时机,加强沟通交流,争取技术支援和参观见学机会,促进培养对象丰富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仅有百八十号人的小单位,承担任务几乎是同类研究所的3倍。为了更好地与时间赛跑,该所要求周二、周四晚上和周日全天,所里中层以上领导和机关自觉加班。同时要求,一级做给一级看,领导必须带头加班,如果领导不来,下属可以不来。但几乎每个人都视加班加点为正常工作时间,不用要求自觉遵守。就拿该所陈宏书总工来说,多年来,除非出差,办公室的灯几乎每天晚上都亮着。偶尔电灯不亮墙壁亮,也是因为他正在和项目组成员用幻灯讨论课题。领导和高工们以身作则,年轻干部也潜移默化地被感染了。
  “‘一切为战场、一切为部队、一切为打赢’是建工精神和建工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所‘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打仗’的精神状态,铸造的是我们的战斗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培养研究‘打仗’装备的科技人才,构建‘推选训管’四力合一的机制,才能使我们在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任务十分繁重的新形势下游刃有余。”该所政委陈福东如是说。
  “能打仗、打胜仗”,站在这个历史的新起点,建工人枕戈待旦,不敢松懈。记者看到,他们把打仗作为使命任务,作为检验科研能力的最高标准,在科研方向上聚焦打仗,在科研创新上瞄准打仗,在科研成果上服务打仗,打仗思维已经融注建工人的血脉!
编辑:罗伯特
高清图集赏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成项目保障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