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逊破碎群岛建筑遭到攻击了攻击但也得到了支持请你概括一下他获得的知识分成几点写下来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知识点热点透析:第24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知识点热点透析:第24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67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2.37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24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纲下载]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轻巧识记]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美元地位
[易误指正]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两大机构的不同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体系,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只是一个国际性的多边贸易协定,而非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它一直发挥着国际组织的作用。
③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轻巧识记]
1.欧洲一体化
2.亚太经合组织
3.经济集团化的结构
[概念阐释]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
[辨析比较] 经济多极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由美、西欧、日三足鼎立代替了美国独霸,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基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形式。
①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概念阐释]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轻巧识记] 图示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何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史论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
(1)积极作用: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主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结合上述史料,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史论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影响:
①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②经济区域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据以上史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史论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经济利益进一步失衡。
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③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转移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
[题源材料] 摘自2009年江苏高考T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问题设置]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
[答案提示] 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归纳升华]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比较
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点 原因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4年浙江嘉兴高三测试
联盟确立下列目标:
——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最终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界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
——特别通过实行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同一性;
——通过联盟公民身份的引入,加强对其成员国国民之权力和利益的保护;
——发展在司法和国内事务的紧密合作关系。
[问题设置]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 欧盟成为与美、日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之一,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归纳升华] 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3)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三、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天津高考T13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问题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答案提示] 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归纳升华]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要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浪潮。
(2)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稳妥地推进本国经济体制改革,健全防范风险体系。
(5)提高综合国力,维护经济主权,保证经济有序发展。
(6)积极参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学争鸣(六)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下的“经济全球化”
[史学前沿]
目前在中国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有三种,并且代表三种不同的全球史观。第一种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超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或新的发展阶段;第三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或美国化。
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观点,是一种整体史观。中国存在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这种观点的核心是“欧美中心论”。中国存在的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核心是“美国中心论”。
[典题印证]
(2012·天津高考)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全球化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和图片材料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由于在全
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故①②正确。③说法与史实不符,④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思考感悟]
全球史观早于全球化概念的出现,全球史观指导下的全球史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相对独立的史学编撰体系。它打破以往世界史是国别史、地区史或各文明史组合的传统写作方式,强调全球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客观上有削弱西方中心论的作用。这种史观更重视各地区、各文明之间横向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而不是纵向发展。
[五年考情统计]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5年2考)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5年2考)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年3考)
布雷顿森林体系(2) 关贸总协定(0) 欧洲一体化(1)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
考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例1] (2012·)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二战后初期,建立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抓关键: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① 体系化、制度化,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 错误选项
② 购买美国产品,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正确选项
③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错误选项
④ 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正确选项
[考题演练]
1.(2011·福建高考)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解题提示:①抓关键:定好时间,年;②关键信息: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图中黄金价格经历了稳定——剧烈波动——波动不大的变化过程。
2.(2009·广东高考)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目的;②关键信息:“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
考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例2] (20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抓关键:一是要有“共同的商业政策”,二是“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三是“汇集各国资源”,四是“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该组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二是该组织的运作有统一的规则 正确选项
B 只是以论坛的方式,以协商一致为基本模式,没有统一的运作规则 错误选项
C 组织规则考虑到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实际问题,商业政策应该是有区别的 错误选项
D 欧洲联盟的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0·江苏高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之处”,特别注意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制度情况。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直接原因;②关键信息:1950年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对欧洲联合的态度不同应从他们之间自身的差别找原因,注意结合时间背景。
3.(2013·天津高考)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经济组织;②关键信息:结合右图中的国旗,判断国家名称;根据有三个国家在签字,判断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是哪一个。
考点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例3] (2011·)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据人物推断是二战后。
抓关键:“全球化”“同一条船上的乘客”,“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不公正的事太多了”。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全球化显示了“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A项正确,不合题意 错误选项
B “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说明B项正确,不合题意 错误选项
C “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说明C项正确,不合题意 错误选项
D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等于就要抵制。D项错误,符合题意 正确选项
[考题演练]
1.(2009·江苏高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D.①②③④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全球化导致了;②关键信息:“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反映了;②关键信息: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3.(2010·新课标全国卷Ⅰ)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经济全球化;②关键信息:“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常州调研)下面这幅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二战后英镑、法郎等退出世界金融市场
B.美元确立了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C.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推动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D.不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解析:选B 材料形象说明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通过这一体系,美元确立了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故选B项。从图片中可知A项错误;C项说法和图片信息因果关系倒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2014·金陵中学测试)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
解析:选D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在地区范围内实行“一体化”,在发达国家间建立超国家机制。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D项符合题意。A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项是世界银行,C项是联合国,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3.(2014·扬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下表所示的三种模式,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属于模式1的应该是(  )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具体组织。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唯一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只有欧盟。
4.舒建中的《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说,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的规则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日内瓦(关贸总协定)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是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
B.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C.关税壁垒的消除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D.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解析:选A 二战后世界形势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实力大增,欧洲传统强国实力则大大削弱。美国凭借强大实力积极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通过相互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以促进自由贸易。多边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扩大世界市场,有利于维持其世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地位,故选A项。
★5.(2014·镇江中学质检)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
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解析:选D 依据图片中的文字一一进行排除。依据“减免关税”排除属于金融组织的A项;依据“南北合作”排除都是发达国家的B项;C项不属于国际组织,而是框架和协定。
6.在亚太经合组织《温哥华宣言》中,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愿而不是强制的“APEC方式”被形容为“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全新方式”。亚太经合组织实行“APEC方式”的依据是(  )
A.团结一致才能应对欧洲的挑战
B.成员国数目众多难以团结
C.亚太地域广阔,各成员之间差异大
D.强制性措施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解析:选C “APEC方式”的特点是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愿而不是强制,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努力,这正是考虑到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情况复杂的实际而进行的合作模式的创新。
7.“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并且在法律和风俗中得到体现,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在此后半个世纪终于演绎成“欧盟”。这主要因为(  )
A.经济联系日趋增强
B.民主制度广泛建立
C.国际局势日益动荡
D.民族特性最终消失
解析:选A 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
8.(2014·无锡中学质检)下图漫画作于1992年。最符合漫画寓意的选项是(  )
A.经济全球化迎来新一轮浪潮
B.英德竞争阻碍欧洲一体化
C.欧共体成立加速欧洲经济发展
D.欧洲一体化道路将充满波折
解析:选D 从图片信息看,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前方的路曲折而坎坷,形象地说明欧洲一体化道路将充满波折。A项不符合图片信息;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不是竞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而不是1992年,故C项错误。
★9.(2014·海门一模)下表是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导致美国进出口贸易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代 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B.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
C.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欧共体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欧共体与日本的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美国与日本、欧共体的贸易随后出现逆差,故选B项。
10.(2014·泰州模拟)对下面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民主党和共和党忙着砌砖,都说“我的比较高”,他们砌的是贸易壁垒。(中国在壁垒外面)
A.中美全面对抗加剧
B.区域集团化发展
C.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D.全球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C 观察图片可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砌的都是贸易壁垒,其实质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故选C项。
11.纸币的版型和设计一定程度上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如七种面值的欧元纸币均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这一风格透露出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信息是(  )
A.区域集团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
D.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材料“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故答案为D。
★12.下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
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
苹果(Apple美) 设计 —
东芝Toshiba(日) 内存、触摸屏 $40.00
三星Samsung(韩) 应用处理器 $14.46
英飞凌Infineon(德)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11.80
富士康Foxconn(中) 组装 ≤$6.50
注:$是美元的简称
A.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B.推动信息技术的更新
C.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D.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iPhone手机设计、生产过程中,世界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分工,获得不同的收益,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故选D。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盐城期中)人类货币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一部“编年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4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这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币制改革”的影响。(6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当今欧元的现状与当初的的设想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图表材料即可回答,秦朝统一货币,可以看出货币发展体现了从多元性到统一性的过程;从三幅图可以看出从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贝币到金属到纸币的演变。第(2)问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以回答,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法币改革可以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结合材料“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可以看出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危及日本在华经济利益。第(3)问,第一小问回答关键是结合材料“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由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可见欧元区的建立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当然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民众的身份认同感;第二小问回答关键是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材料“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可以看出出现反差的一个原因是欧元赋予了太多政治含义;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答案:(1)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元性到统一性。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各地经济交流。
(2)影响: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危及日本在华经济利益。
(3)理解:欧元的诞生是战后欧洲一体化的产物,它进一步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增强民众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原因: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欧元诞生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义。
★14.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曾说:“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等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年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年 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据《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4分)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8分)(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的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的世纪”预言的看法。(8分)
解析:第(1)问,第一段反映了哥伦布对黄金的迷恋,第二段材料反映了哥伦布希望拥有独占的天主教传播权和对土地的统治权,即对当地殖民统治的权力,他为此进行的努力即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第(2)问,可从材料二的调查来分析,从中可以研究当时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思想倾向等,故有一定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现代化国家”梦,可从当时的民族危机、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民族富强的愿望、现代化的曲折艰难、国民政府的经济成就、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等分析。第(3)问,本题是开放题,无论持同意或不同意、肯定或否定的观点,都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进行说明,要言之有理,符合逻辑。
答案:(1)梦想: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或开辟殖民地)。努力: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原因: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现代化国家”梦: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3)论断符合实际。理由:19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主导地位。
欧洲中心论者的预言落空。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形
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
(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3)“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瓦解以来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不结盟运动 欧共体、日本
不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曾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不同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不同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三、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历程 时间 推动原因 主要表现
雏形出现 15、16世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初期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 世贸组织;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括: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战后国际风云变幻和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编写缘由] ……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一些国家或地区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美国高层与菲律宾、日本高层会谈,强调深化同盟关系。美国“重返”亚太动作频频,一时搅得亚太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引起国际社会密切关注。补遗二战后国际风云变幻和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史实,完整理解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能够从中获取诸多历史启迪。
一、二战后国际风云变幻
1.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新的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不同,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首先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2.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
②最终确立:到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特点: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3)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
①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②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③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④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3.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②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④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二、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
(1)在国际金融领域,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通过该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在世界贸易领域,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贸总协定,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3)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控制了西欧。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5年联合国成立,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三、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1.宏观把握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条主线: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个时期:即两极格局时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
两大特征:以美苏的对抗为标志,由此构成了二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美苏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亚洲等地则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热战”。
三个步骤: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军事上,北约和华约。
五个重大事件: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解体。
三个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与两极格局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种力量的发展变化与多极化趋势的关系,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关系。
2.多极化趋势中的“极”
在国际关系中,“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某一方面力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已走出低谷,在国际事物中,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国际事物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不断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且军事力量日趋膨胀。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级;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金陵中学质检)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
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的“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都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2.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二战后实力下降,战后英国曾鼓动欧洲联合,但直到70年代才加入欧共体,材料中“with”和“of”的区别反映了英国对大国地位的怀念和现实的无奈。
3.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西方现代化在二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修补和修正,“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其中的“修正”开始于(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欧洲共同体成立
D.欧洲联盟建立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依据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国家要超越民族国家,建立国家联合面向现代化的合作组织。题干强调“开始于”,因此C项符合;A项是军事组织;B项是援助计划;D项晚于C项。
4.(2014·镇江中学模拟)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D.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渐趋多极化,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之外,出现了亚洲的中国、印度,南美的巴西、阿根廷,非洲的南非,西亚的伊朗、土耳其等地区性大国;20世界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答案选B。
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它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故选A项。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谈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国际力量失衡引发冲突
B.恐怖主义猖獗
C.跨国犯罪增多
D.金融安全受到威胁
解析:选A 苏联解体对美国是个灾难,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带来了负面影响。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解体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国际力量失衡,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金融安全等问题因而增加,B、C、D三项都包含在A项之中,故选A项。
7.“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该材料的观点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牢固
B.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C.美元应该与黄金保持着固定汇率
D.美元的国际地位事实上得到加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理解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A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迄今尚未建立,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现象,没有体现主张,C项错误;“其实相反”,说明美元地位加强,故选D项。
8.某国际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该组织应是(  )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理解的能力。从“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该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A项为亚太经合组织,B项是世界贸易组织,C项是欧盟,D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2013·泰州模拟)观察下面漫画,其中合理的解释是(  )
(场内)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比赛中,加拿大和墨西哥打得美国毫无还手之力。
(场外)奥巴马:通常一个失败源于一个错误规则。
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拖累了美国经济
B.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
C.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时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有强大的后盾
D.美国自身“疾病”缠身,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解析:选D 美国在国际竞争中被“击败倒地”,主要原因是自身出了问题。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秩序和游戏规则主要由美国制定,美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无所顾忌,以致累积起来诸多经济问题,并最终酿成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故选D项。
10.(2013·南京二模)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43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讨论中,与会者多次提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加德更是表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危机时刻,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会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也没有地方躲避。”这表明(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全球化 ②金融危机促进全球化的进程 ③克服危机必须加强合作已成共识 ④当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
A.①②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①错误;金融危机会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11.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1%~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为此应积极提高本国的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2.福特公司应用最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机器撞开了大门,其成果就是制成了各种“全球性汽车”,通过这些汽车,福特公司再一次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标准,表明汽车的制造竟可以怎样达到尽可能最大的效益。所进行的改造节省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开支,并可望削减成千上万个高技能的报酬优厚的工作岗位,它们原属于那些经理们、工程师们和推销人员。这表明(  )
①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②全球化统一了制造业的标准 ③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④全球化带来了失业等问题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结合材料信息“应用最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机器撞开了大门”,“表明汽车的制造竟可以怎样达到尽可能最大的效益”,“削减成千上万个高技能的报酬优厚的工作岗位”,判断①③④正确。结合材料信息“福特公司再一次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可知②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溧阳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4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战”。
——摘编自浙江博客网《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材料二 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冷战”示意图
材料三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积极作用,说明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大阵营经济上“冷战”的影响,举出两例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体现世界紧张局势的重大事件。(5分)
(3)据材料三,归纳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7分)
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在于对雅尔塔体系的演变有一个全面而精准的掌握。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理解材料,归纳出材料观点并用史实论证观点即可;论证过程中,要抓住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这一基本点。
答案:(1)实质:美苏等大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作用: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的爆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2)影响:不利于两大阵营国家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了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事件:年朝鲜战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观点: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多股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
论证: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下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受争霸、扩张和经济的影响,美苏实力相对衰落;西欧国家的联合增强了自身实力,不断摆脱美国控制;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对苏联地位有所冲击;日本在经济上形成与美、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积极反霸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它们还通过各种限制措施,承担起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进口冲击的重担。……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
——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前看·在路上》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但它仍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原由。美国就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无理地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三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材料四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怎样的贸易政策,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8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世贸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报复性、防御性措施的出台”不难概括,第二小问由出处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前看·在路上》判断其论述的事件与大危机有关,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应从关贸总协定的不足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等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应从材料四中逐一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归纳。
答案:(1)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因: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果: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2)必要: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的规则不严密(贸易保护主义有空可钻);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3)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作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提高各国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通史滚动检测(四)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日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为此,他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的任务是(  )
A.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没收垄断资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行使人民民主权利
解析:选B 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采取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任务,因此A项错误,选择B项。C、D两项都是十月革命胜利后采取的措施,排除。
2.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B 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的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
3.“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  )
A.个人崇拜愈演愈烈
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C.赫鲁晓夫的功绩高于斯大林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赞美
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远远超过斯大林可知,个人崇拜现象愈演愈烈,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4.奥巴马上台伊始就表示要步罗斯福“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由此可知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主要特点是(  )
A.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B.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C.国家干预经济
D.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C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奥巴马上台要步罗斯福“新政”的后尘,说明奥巴马的“新新政”的特点也是国家干预经济。
5.(2014·洪泽模拟)赫鲁晓夫在黑海海滨度假时突然意识到,在黑海另一边的土耳其境内,部署着美国的导弹。他遂对手下说:“我要放个刺猬到美国人的裤子里。”此后赫鲁晓夫(  )
A.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对抗美国
B.联合中国与美争霸
C.开展了以农业为核心的改革
D.在古巴部署了导弹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分析,材料所述的核心内容是美苏两国的直接对抗。“要放个刺猬到美国人的裤子里”说明赫鲁晓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即1962年在古巴部署了导弹。
6.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关键信息“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可知,美国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方式和对世界发展有利的措施。综合各选项,D项最符合,它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7.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内容属于这次会议决议的是(  )
A.“立即、无条件地承认完全独立权利”
B.“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D.“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并未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能力,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故D项正确。
8.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是(  )
A.摆脱苏联的经济制裁
B.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
D.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
解析:选B 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抵制苏联的威胁是西欧一体化的重要原因,A、D两项说法错误;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C项说法与题干不符。
9.(2014·淮安模拟)在2008年11月关于金融危机的国际峰会召开之前,罗伯特·佐利克表示,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可能会沉重打击较贫穷和中等收入的国家。对此,下面漫画应是“###将在未来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亿美元新援助”。其中“###”代指(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A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亿美元新援助”的做法符合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均衡增长的宗旨。
10.(2014·邗江模拟)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曾发表评论指出,从抽象的范畴而言,消灭潜在敌人的最好办法不是传统的对抗,而是双方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非洲谚语所说的那样:“给他一座塔,他就能成为你的兄弟。”符合以上评论的国际组织是(  )
解析:选D “消灭潜在敌人的最好办法不是传统的对抗,而是双方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这说明该组织的建立结束了各成员国之间的敌对关系,走向了共同发展的道路,这与欧洲一体化的史实最为相符。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源于舒曼计划,目的就是通过法德经济联合,缓解法德世仇,消除战争隐患。故选D项。
11.下表所列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实是(  )
类别 极端全球主义者 怀疑论者
观点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是民族国家的终结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
A.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
B.欧盟的成立和发展/巴以冲突
C.跨国集团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加入WTO/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极端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导致传统意义的民族国家消失,欧盟发展超越了民族国家主权,可视为全球化在欧洲的发展;怀疑论者认为民族及宗教纠纷等问题不利于全球化,巴以冲突便是典型,故选B项。
12.早在1962年时,美国的卡逊(R.Carson)出版了《静寂的春天》(Scient Spring)一书,书中有标题“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耸人听闻杞人忧天
C.靠科技人类能克服它
D.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解析:选A 科技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水平质量提高,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由此可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郴州一模)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
(1)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发展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根据美日关系发展的轨迹谈谈你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美日关系来分析;原因从战后美国利益需求以及日本实力变化来思考。第(2)问从经济上贸易伙伴,相互依赖性;政治上相互支持与帮助的角度思考。第(3)问从美日关系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妥协与斗争,而妥协与斗争又是与综合国力、国家利益相关。
答案:(1)变化特征:由二战后美国控制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扶植日本;再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政治上日本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二战后初期美国控制日本的原因:日本战败,美国独占日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扶植日本原因: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冷战”的需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竞争的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2)原因: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
(3)认识: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言之有理即可)
14.(2014·常州调研)阅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体。因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其表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支配下,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是现实,而且还有加剧的趋势。
——周敏凯《多极化格局与中国外交的理论思考》
材料二 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需要有霸权国家的维护,但是要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霸权国家必须能够提供相应的国际公共产品(诸如在联合国与维和部队承担最大份额的经费、开放自己的市场等),允许其它国家“白搭乘车”。这一现象的结果是“白搭乘车”国家迅速发展并接近霸权国力量,霸权国则因“经济剩余”逐渐减少,必然出现衰退现象,于是新的挑战国便会向现存霸权国挑战,以改变现存国际秩序。因此,霸权国与挑战国的地位在不断变化着,国际秩序稳定也是相对的,它需要霸权国维护,但不会只是一个不变的霸权国。
——[美]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材料三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为三个部分。……世界以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划线。冷战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全球政治已变成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吉尔平的观点。(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为‘哪’三个部分”?(4分)
(4)据上述材料,指出三个观点讨论的共同问题。它们的角度有何不同?这种讨论有何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抓住题中“战后”,结合具体史实说明日本、西欧、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有霸权国家的维护”“霸权国与挑战国的地位在不断变化着”“国际秩序稳定是相对的”等信息归纳。第(3)问,“冷战时期”的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第(4)问,三则材料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多极化”,分别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秩序的稳定、文明的冲突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其意义结合多极化进行回答。
答案:(1)情况: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一度直逼疲软“滞胀”的美国经济;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使其又一次振作。
(2)观点:国际秩序的稳定需要有霸权国家的维护;霸权国家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而变化。
(3)部分: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不结盟的第三世界。
(4)问题:多极化。角度:材料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二是霸权(或国际秩序);材料三是文明冲突。意义:有助于人们对多极化现象或趋势的理性思考。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史料一 美国前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世界货币”,具有特殊地位。
史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史料二评价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史料一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西欧已经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史料二 日,墨西哥7万农民在市中心集会,抗议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控制不力,使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饼价格上涨,由每公斤7比索上涨到15比索,个别地方上涨到28比索。墨西哥加入NAFTA后,美国玉米大量涌入墨西哥市场。近年因美国用玉米造乙醇代替汽油,进口玉米涨价,引起墨西哥玉米涨价。
史料二表明因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墨西哥在合作中处于不利局面。
史料一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教你读史]
通过阅读史料一,可提取以下信息: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世界经济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性的产业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
史料二 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 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史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如吸引外资。
史料三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冰岛、巴基斯坦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在此情况下又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
史料三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威胁世界经济安全。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师塔遭到攻击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