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高寒战地2 特种部队教学法

是美国与新成立的联合国组织的首次合作。共有22国向派遣军队或医疗部队,16个国家派出了军队。土耳其就是首批主要参之一,派出了一个旅。由亚兹吉统率的土耳其第一旅是一个团,有三个步兵营,还有支援炮兵和。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它是惟一一支配属于美军某个师的旅一级的联合国联合国部队。日,土耳其第一旅共5000余名士兵(包括联络组和先遣组)在南朝鲜的釜山登陆,接着前往位于大丘城外新启用的联合国接待中心。土军士兵大都来自土耳其东部山区的小镇和村庄。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祖国,也是第一次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第一次和非穆斯林打交道。土军指挥官亚兹吉将军是位上了年纪的准将,曾于1916年在加利波利指挥土军的一个师与英军作战,在土军内备受尊敬。为了能够到朝鲜指挥军队,他自愿降了一级。土军来到朝鲜半岛,激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他们凶悍的外表.飘动的胡须以及佩带的大刀,使希望一睹他们雄姿的战地记者美梦成真。因为尽管土军士兵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打过大仗;但他们的粗野强硬却是闻名遐尔。他们在战斗中更喜欢进攻,而且不给对手留丝毫余地。大多数土军士兵都年纪轻轻,随身携带一把匕首。对美军和其他联合国部队的土兵来说,这匕首就像是一把大刀。联合国的其他部队都不佩带这种刀,实际上,除了常规武器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别的武器。在赤膊战中,土耳其士兵能够娴熟地运用大刀,很具危险性,这使其他盟军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交战双方这支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部队主要由美国人组成,领导这支部队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将军突然接到命令,要他们发起强大攻势,力争早日结束战争。麦克阿瑟放出话来,要换下两个师,让 孩子们回家过圣诞节。他的许诺推动了向鸭绿江挺进的错误想法。来自北方的刺骨寒风肆虐着北朝鲜陡峭无情的山区和变化莫测的山谷。40年来最寒冷的严冬笼罩了这块大地。冻僵了的士兵苦痛不堪,围着 50加仑空油桶里临时点起的火堆,想要暖和一点儿。医疗队开始处理第一批冻伤病员。在朝鲜,士兵们真正领略到了“地冻天寒”。要想使车辆和装备里的油管不结冰,必须把酒精与汽油混合在一起。血浆也得加热90分钟后才能使用。晚上,水溶性的药品冻成了冰块,士兵靴子里积聚的汗水也冻成了冰块。北朝鲜地形恶劣,狭长的山谷呈V型,山脊又高又陡,又没有一条清晰可辨的公路,寒冷扫掠着前进的队伍,这一切都是酿成后来这场战争悲剧的因素。美陆军第七师以及其他部队对在高寒地区作战毫无准备。作战部队中几乎无一配发毛皮风雪大衣。但是,他们接到的命令却是继续前进。11月21日,上边下令他们渡河,还跟他们说,河水只有脚脖儿深;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头天晚上,这条河上游的大坝被打开了,河水流泄下来。士兵们艰难地涉入冰冷刺骨、齐腰深的水里,水面上还漂浮着许多冰块。他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后来,渡河的命令取消了。共有18名士兵患上了严重的冻伤,不得不砍掉他们身上已经冻成冰疙瘩的军装。在坚持继续前进的过程中,随着朝鲜半岛渐渐变宽,沃克的队伍也拉得越来越开。他们越往北走,所要控制的地盘就越大。他的战斗序列包括由美军第二十四师、英军第二十六旅和南朝鲜第一师组成的美第一军;由美军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和土耳其第一旅组成的美第九军;南朝鲜第六、第七和第八师以及陆军预备役的第一骑兵师。沃克用兵非常谨慎。情报机构也竭力去获取一些有关中国军队的兵力及其动向的切合实际的评估。在西线,在沃克的第九军前方集结的是中国第四野战军的第八兵团,包括 18个步兵师,至少 18万的兵力。在东线,与美第一军对峙的是中国第三野战军的第九兵团,有 12个步兵师,约 12万人。中国军队总兵力约 30万,另外还有北朝鲜人民军的 12个师、约 6.5万的兵力。在联合国军后方作战的约4万游击队也使这支队伍的力量更加壮大。中国军队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成功调动了大量部队。他们靠牲畜和背扛运送供给,不受简陋公路的限制。他们没有卡车或其他机械化装备可以享受,在陆地上徒步跋涉,因而享有更大的机动性。而另一方面,联合国军却拘泥于基础路面,非要靠改善现有的公路来运送部队和装备。工兵连打前阵,竭力设法使公路能够让坦克和车辆通过。对联合国和美国极为不利的另一个差异在于对交通线、二战思维和战术的依赖和固守上。中国军队要求士兵随身背上至少6天所需的全部食品。他们的干粮是压缩的熟米饭和豆腐以及其他食用时同样不需要加工或加热的食品。后来发现的中国士兵的日记里讲到,由于这些极为有限的口粮,饥饿阵阵袭来。然而,同样是在使联合国军束手无策的刺骨寒风里和恶劣地形上,他们却实现了自己的作战目标。中国军队通常在夜间行军,平均每天至少18英里,连续行军约18天。白天,他们就隐蔽在崎岖的山地。只有侦察小分队可在白天活动。这种禁令极为严格,任何人违反隐蔽命令,军官都有权将其击毙。中国军队的许多运动战术都与一个半世纪之前拿破仑所使用的战术有相似之处。出击不利11月19日,美军第二十五师于早上六点离开开城,是夜两点左右宿营在矿业城镇军隅里。次日,未配备卡车、基本上是个步兵部队的土耳其旅被派遣编入军隅里的第九军后备队。21日,该旅接到命令与美军二十五师一同北上。22日,他们完成了在指定区域压制北朝鲜巡逻队的任务。在与美国同伴一同前进时,土耳其旅被命令与第九军右翼的美军第二师建立联系,并掩护该师的右翼和后方。这时;该旅得到消息,在德川西北部有中国军队的一个团,但关于中国军队和驻守德川的南朝鲜军的详细情况并没有告诉他们,怕影响他们的士气。11月26日,中国军队向美第一军和第九军发起猛烈反击,气势骇人。土耳其士兵受命保护联合国军的右翼。该旅第一营被用派来的卡车运送到军隅里以东15英里、距德川约一半路程的瓦院。由于派来的车辆不够多,卸下一营之后,才能再返回来接二营,于是,土耳其旅的一些部队便开始步行。各种各样的命令、与前令相反的命令以及乱七八糟的传令使得整个局面乱作一团,难以明辨。土耳其旅受命封锁公路,并夺取云兴里。后来,在解释当时的混乱局面时,亚兹吉写道“根本没有时间把我部运送到云兴里,并在天黑之前将其部署到位。另外,美军推测我们的敌人应该在新兴里,但实际上,他们距离美军要求我们防守的战线太近了。我部在到达指定位置之前受到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太大了。”正如亚兹吉明确指出的,土耳其旅处境不妙。他们不得不向东南撤退。这一撤退进一步暴露了土耳其旅自己的东翼以及美第二师的东翼。亚兹吉命令部下紧接着向东北方向的瓦院运动。土耳其旅此时已经与美军失去了联系。因此,亚兹吉担负起指挥任务。部队到达瓦院后,在没有坦克掩护的情况下,亚兹吉命令土军徒步向德川发起了进攻。美军第二师的空中侦察发现成千上万的中国部队正在朝德川方向运动,判定那就是他们将要攻打的地方。但实际上,中国在整条战线上发起了反攻。不管怎样土耳其旅己经实现了一个目标,他们牵制住了敌人。 中国军队数次要夺取土耳其旅的阵地,伤亡较大;每次进攻都被土耳其旅击退。土耳其旅被孤立在零度以下的气温里。夜里,中国军队使用鼓号、口哨、长笛.牧羊笛和钹制造出阵阵噪声,又喊又说又笑地对他们进行了连续密集的干扰。逡巡溃退原本采取攻势的联合国军此刻变成了全军溃退。势不可挡的中国军队不断地变换战术和攻打方向。军部与土耳其旅的通信恢复了。由于语言不通,有些命令搞明白了,但大多数则没有。该旅接到命令,与美军第三十八团会合,掩护该团的侧翼;并夺取一条向西撤退的路线。但在撤退的慌乱之中,文电信息被错传延误,杂乱无章,因此,当这条至关重要的指令传到时,已经晚了两个小时。部队只好在一片混乱中,在拥挤不堪的公路上慌忙掉头。在向瓦院回撤途中,土耳其旅再次遭到了敌军火力的猛烈攻击。该旅还没能来得及重新集结防御,中国军队就已经来到了。他们对这支凌乱无序的纵队发起猛烈进攻,土军九连不得不再次掉转头攻击,掩护大部队撤退。十连受命负责该旅的全面警戒。九连负责保护十连和十一连的侧翼。中国军队放松了对十连的包围;但对九连和十一连继续实施包围。11月28日十时左右,中国军队成功突破,大举进攻九连阵地。该连被彻底打垮,连长及其众多手下战死。中国军队的增援部队想要包围整个土耳其旅。不过,亚兹吉在对战场局势进行分析之后,采取措施来保护他的侧翼,以免被全面包围。中国军队势如破竹,突然停止了进攻,这样土耳其旅又陷入了他们布设的圈套。中国军队的伏击对土耳其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11月30日,该旅战斗力被摧毁。他们从美第九军得到的惟一援助就是一个坦克排和运输卡车,再加上该旅的火炮,使该旅部分力量得以幸存。以失败告终撤回瓦院的土军主力11月27日被团团包围,他们的大刀与中国军队的刺刀之间展开了白刃战,约 400人受伤。土耳其旅在瓦院一直坚持到当天下午,而后向西南方的另一个阵地撤退。在遭到中国军队的再次迂回包抄之后,他们又向军隅里撤退。部队损失了大部分车辆。当幸存下来的士兵再也没有其他的逃脱办法时,就都匆匆爬进了山里。此时,中国军队已经控制了所有的公路。土耳其旅继续进行了阻滞战斗,想要为其剩余的部队争取时间来重新编队,并组织一次多少像样的防御,但都没有奏效。在二师司令部,有关土耳其旅及其实际行动的消息越来越难以获得。派往土耳其旅阵地的坦克一次次被挡了回来。混乱导致了惊人事件不断出现,美军士兵干脆放弃了阵地和装备,甚至连武器也丢掉了。中国军队好像遍地都是,同时又到处找不到影子。他们的动向很少能够得到证实。即便是确认了,也常常是错误的。比如有消息说,中国军队就在前面,结果他们却从后面发起了进攻。土耳其旅决定撤消战地指挥所,因此往后开始的完全是一场新式又古老的战争。在联合国军的进攻和中国军队的反攻过程中,土耳其第一旅伤亡3514人,其中741人战死;2068人受伤,163人失踪,244人被俘。另外,还有非战斗伤亡298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土耳其的第一场真正战争中,由美军顾问武装和训练的土耳其旅在恶劣的条件下,虽然表现得勇敢卓越,但对他们的要求或期望恐怕也只能如此了。(原作者: guangming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其实这场战争最大的失误点就是毛岸英的意外,可以说这件事直接影响了老毛的后期统治,以及老彭的命运.武警8753部队高寒山地练处突硬功
本报讯刘德权、特约通讯员吴邦纯报道:6月上旬,海拔3000多米的某高寒山地气候变幻莫测,一支全副武装的武警小分队悄然开进,在大山深处迂回穿插,将藏匿在山上的数名“歹徒”一举抓获。这是武警8753部队为适应高寒山地处突维稳需要进行的一场实兵实弹演练。
近年来,该部结合高寒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和高原缺氧等特点,把快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作为军事训练重点,经常深入周边地区勘察地形,组织官兵进行战地研讨和适应性训练。此次部队开进高寒山地演练,海拔高、山势险、气候多变,他们组织工兵、防化、侦察和通信等诸兵种协同演练,检验多种处突战法在特殊环境下的运用能力。
笔者在演练现场看到,高寒山地时而暴雨倾盆,时而烈日当头,莽莽山林中,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侦察兵攀岩走壁,除险破障;战斗分队在不同地域、不同作战条件下练生存、练捕歼、练协同、练保障。连续两昼夜的演练,部队转战多个生疏地域,对20多种处突战法进行了检验论证。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1921条
评论22735条
评论15079条
评论12205条
评论11534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CTV-科技频道-战场上的生存
流动的营盘&
  然而,当101师进入伊拉克之后,出乎谢尔顿预料的问题出现了。这里除了高温熏烤之外,漫天的沙子和灰尘无孔不入。而且,蝎子、沙漠蝮蛇等剧毒性动物,也对士兵们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也许对着吹风机吸气的训练,可以使他们适应这里的酷热天气。但面对狂沙和剧毒动物的侵袭,这些号称身体素质最棒的美国大兵却一筹莫展。
  后来,后方基地调来的2500顶气肋式野战帐篷,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这种野战帐篷不但挡住了漫天的风沙,同时也挡住了蝎子、沙漠蝮蛇等毒性动物的侵袭。美国大兵们走出了生存的困境,还过上了舒服的战地生活。
  主持人:二十世纪末的时候,美军在气肋式野战帐篷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一种叫做“力量提供者”的野战帐篷。这是一种多功能综合性帐篷系统。这种帐篷可以像集装箱一样被车拉着迁移,士兵在里面可以就餐、喝咖啡、打扑克,还可以健身和洗澡。在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和2003年的美伊战争当中,美国士兵一边打仗一边能够享受像宾馆一样的“星级服务”。这种野战帐篷被美国大兵称之为战场上的“星级宾馆”。
  我军生产野战帐篷的历史,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生产仅仅是仿制。到了1960年,随着后勤装备技术部队的组建成立,我军的野战帐篷才由单纯仿制转变为自主研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研制生产的野战帐篷,主要以住宿为主,而且品种单一,伪装性和隐蔽性根本就谈不上了。
  现代战争中,一些高科技的武器装备,把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夜视仪在战场上的应用,让对手无处可藏,即便有伪装色、即便是在夜晚,都躲不过夜视仪的捕捉。这样,对于野战帐篷来说,仅有住宿功能还是远远不够。
  战场上的规则: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把保存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没有了战斗力拿什么去消灭敌人?那么保存战斗力的先决条件,就是让对方找不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军研制的这种新型“班用迷彩野战帐篷”,就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涤纶材料。它除了具有防晒、防雨、防蚊虫以及良好的通风隔热性能外,关键的是它能让夜视仪也变成了瞎子。
  【同期】[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茂功]在夜视仪里头,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如果是在外面,这个人的轮廓是非常清楚的,一进到我们帐篷里面,完全就消失掉了。
  在现代战争中,真正的大兵团运动战并不多见,反而像这样单独、或少数几个士兵执行的野战任务比较普遍。对于单兵作战的战士来说,能否休息好?同样是直接影响到战斗力的关键。
  这种便携式双人帐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他们的休息问题。瞧,两个战士可以同时出入和坐卧。住在里面,不仅通风好,而且防止了蚊虫的叮咬。收起来,一个士兵就可以轻松地携带走。
  再配备上这种既防潮,又隔热耐冻的充气床垫,住进去就更加舒服了。折叠起来的冲气床垫只有书本大小,重量也仅有800克。
  【同期】[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所长:宋天军]我们国家的地理环境,跨度很大,既有高寒缺氧也有非常炎热这样一些地区。我们就要适应各种地理环境,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给我们的官兵提供一个能够生存的住宿环境。
  我国疆土辽阔,南北横跨35个纬度,在同一个季节中,气象会有天壤之别。为了部队执行好任务,就要提供适应不同气象和适应不同需求的帐篷。
  这种像自动折叠伞一样,展开和撤收只需一两分钟时间的帐篷,是建筑工程研究所在上个世纪末研制成功的新型帐篷,它实行展开式网架结构,可以在八级左右的强风地区安全使用。并且帐篷的大小能够根据战时需要随意变动,最大的可以放进一架军用飞机或者坦克。同时,这种帐篷还可以组合成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综合帐篷群。
责编:戴昕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2 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任务型教学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