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亡灵战士换成兽人和亡灵dk或者牛头?各位看官怎么看?从动作造型穿装备上分析吧。最后再说说种族天赋…要求是

点击复制文章地址,推荐给QQ和MSN上的朋友
关键词: >> 相关新闻
404_52pk游戏网 www.52pk.com
您打开的链接不存在,请返回!
404_52pk游戏网 www.52pk.com
您打开的链接不存在,请返回!
404_52pk游戏网 www.52pk.com
您打开的链接不存在,请返回!
404_52pk游戏网 www.52pk.com
您打开的链接不存在,请返回!第一百八十七章 亡灵印记(二)
更新时间:
字数:2028
本书连载自免费原创小说网站”不可能的世界”www.8kana.com,中国最有爱的年轻小说网站!各大市场下载官方免费APP,享最快更新。
方天闭上了眼睛,企图感知对方的气息。
没有。感受不到。
方天重新睁开了眼睛,他感受不到任何的气息,难道对方已经退走了?
很有这个可能,方天慢慢向前挪动脚步,同时也进入潜行状态。
刚才遇到刺客的攻击,这让他对蜘蛛洞穴四层愈发的好奇,他很想要深入内部看一看。
进入潜行状态之后,方天压抑着自身的气息,慢慢向前靠近。
前方的暗黑色迷雾之中出现了一个影子。
是刚才的那个刺客?
不对,对方身上穿着的一层厚厚的铠甲,还有魁梧的身形。
那是个战士。
方天立刻做出了判断。
那战士漫无目的的在迷雾中游荡,像是一个孤独的野怪。
“试一试!攻击他!”
方天觉得对方并不能够看清自己的潜行,他猛地向前一窜,手上的匕首也跟着递了上去。
“背刺!”
“割裂!”
两刀伤害从战士后背爆出,正当方天准备挥出第三刀的时候,对方战士已经做出了反应。
这个技能释放的极快,而且战士根本没有回头,只是依靠着预判做出了这次攻击。
方天冷哼一声,手中匕首叠了过去。
匕首和战士的长剑击在一起,发出一声长吟。
对方的力量也不低。
没有花哨的技能,也没有多余的动作,战士的动作干净利落,每一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少有破绽。
这一刻,方天有了一种以前游戏模式的那种感觉。
方天后退两步和对方战士隔开数步,同时扔了一个侦察术过去。
生物:复活的残缺灵魂(战士)。
说明:受到亡灵之力感召而复活的灵魂,由于灵魂的缺失,失去了记忆的他们只剩下对于战斗的本能。
属性:???
技能:???
提示:由于亡灵迷雾的影响,你无法通过侦察术获得更多信息。
亡灵迷雾?这又是什么东西?能够隔绝侦察术?
侦察术得到的情报很少,但方天起码知道,这战士并不是精英生物,而是普通生物。
刚才的攻击激怒了对方战士,他张嘴发出一声怒喝,抡起长剑向方天逼近。
很奇怪,这种声音用耳朵听不见,但方天却能够感受到对方在吼着些什么,这种感觉更像是对方从灵魂中发出的怒喝。
古剑斜向挥出。
方天目光愈发凝重,对方的这一刀居然是封锁了他大半部分的闪避方向。
那就试试看好了。
对方的攻击激起了方天的好胜心,他同样是挥出匕首迎了上去。
两件铁器再次发出一声长鸣。
换做几个月前的方天,他自然不会和这么一个战士比拼力量,但如今,在自然印记的加成之下,他的力量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方天的目光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隐隐的兴奋。
以前的对手都太弱,以至于他感受不到自身的提升,如今,在面对和以前差不多同等对手的时候,他居然可以不使用念,而是光用自身的属性去压制对方,这怎能让方天不感到兴奋?
闪避,抵挡。
在做到这两点的同时,攻速极快的方天是不是找到机会在战士身上砍出几刀。
双方交错而过,剑光肆逸。
一个个红色数字从战士身上冒出。
高额的护甲使得战士能够承受住方天几次几番的攻击,可他血量终究还是在方天的攻击之下缓步降低。
十分钟之后,战士倒在方天的脚下。
和往常不同的是,战士的尸体并没有化作一团白光,而是在短短瞬间变成一具枯骨,甚至是连枯骨都变得腐朽,化作一团飞灰。
紧接着,一道灰色的气息从大地上冒了出来。
这是什么东西?
还没等方天反应过来,那团灰色的气息就融入了方天的体内。
被那股灰色的气息钻入身体之后,方天顿时就有一种冰冷彻骨的感觉。
“提示:玩家吸收亡灵之魂,亡灵印记经验值提升。”
接到游戏提示,方天下意识的看了看技能栏,亡灵印记这个技能下方的技能经验值这一栏变成了(37/100)。
也就是说,在经验到达100的时候,亡灵印记这一技能就能升级了?
方天忽然意识到了,击杀蜘蛛洞穴四层的生物就能够提升亡灵印记的等级?
那么如果自己一不小心死亡以后呢?亡灵印记的等级会不会消失?
方天并不是很确定,但亡灵印记经验值提升这件事让他再次动起了心思。
亡灵印记能够提升的虽然不是基础属性,但附加属性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方天现在是主力量附敏捷的加点,他现在的发育有些畸形,智力这个属性有些跟不上。
亡灵印记提供的全属性正好能够弥补方天现在最大的短板,体力和智力。
体力这一属性和力量一样能够增加血量上限,同时还能够增加少量负重和伤害减免,而且对于血量的提升更为明显。
还有就是智力了,方天的智力点数很低,这导致了他的魔法值上限也是很低,以前因为技能等级低,耗蓝并不明显,但如今随着技能等级的提升,他也开始发现长时间的战斗魔法能力恢复会跟不上节奏。
之前方天还在担忧这个问题。
如果能好好的提升一下亡灵印记的话……
想到这里,方天已经是进入了潜行状态,向前方摸索过去。
一路上,方天逐渐的遇到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圣骑士,萨满,法师,弓箭手,甚至是在玩家中的隐藏职业德鲁伊……
按照之前在校队里秦玥的说法,刺客的职业定位是爆发的物理伤害,在战斗中,最好下手的目标莫过于血量低,物理防御低的法师类职业。
可师傅的说法就完全不同的,师傅说过,现在的自己如果面对同等级的法师,最好是有多远跑多远。
以前方天不明白两个人究竟谁说的是对的,不过现在,似乎可以印证一下。
方天眯着眼睛,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前方一个法师的身上。
法师没有意识到正在从他背后靠近的方天,慢慢的向前走着。
改版后不管是PC还是APP都没有书单的位置,再加上最近没什么时间,故此书单暂且改成一月一更,条件不变。
by:白学家
是否清空书签
正在努力更新中,敬请期待~2,426被浏览459,028分享邀请回答11K1,99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流逝了的岁月已在记忆中模糊了轮廓  那纸告丧的电报愈发使人触目惊心  对自己感觉的怀疑成了生命的一种常态  已无法改变的铁定了的事实  也无法改变我对你仍旧一往情深的执著    经常性地你在我梦里介入生活  我用成倍的清醒时光续补着由梦提示的段落  从此生活一步步深入沉重  我也从此意识到真实与虚妄之间其实没有隔膜    一意孤行我走进梦里找你  是否因为太多的过去时光被你带进虚无缥缈的部落  理智不住地教诲我们惦念过去是一种不健康情绪  毕竟我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对自己大声说  你不是在同过去一道正从无法猜测到的方位压榨生活    由此醒悟自己一直在过一种缺少底气的生活  再因为缺少了你那更成为一种无根据的漂泊  现在看来你当初也决不比我多一分清醒  只不过那时你与我结伴并且引导着我  你的缺席开始让我的世界扭曲  阵阵滚雷在我耳畔轰响————  被遗弃的恰好是我     真正只有自己才知道被遗弃是耻辱的标记  曾经傲气过的脊梁也开始向外透出虚弱  我还剩下什么  或许只有无从递交的爱意无缘表述的忏悔  以及被它们轮番鞭笞显得伤痕累累的魂魄    你的缺席也将混沌的世界洞开了一个缺口  或许世界因此不再混沌  或许世界因此更加混沌  就在无从确认无从定位无从把握的状态中  生活变得茫然存在变得渺小生命成为一种困惑  人生积攒起的万种艾怨不时从生命的积淀中提取出来  全部涌向你留下的缺口并在那里碰撞交错    从此开始恍然缺憾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状态  即便将所有的依恋所有的失落所有的追悔折叠成小纸船  又怎能奢望它们会自行漂入你的梦河    我已习惯了你站在梦的尽头看我  透过你影影绰绰我看见无数祖先构成的天幕  一条通向久远的路渐渐浮出我心海  或许我就快要触摸到存在中潜伏着的古老脉搏    或许我就是前人向未来放飞的一只风筝  你则是刚刚断掉的那个线头  你正代表着全部前辈在生命的彼岸看我  已经飞得十分疲惫我还将振作精神继续远扬  且负着沉重的眷念替代你们去搏击生活    
楼主发言:35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古史杂识 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5月出品  作者简介  菜九段  男。生于一九五八年。  县上山下乡先进个人(安徽省当涂县 1977)、医学学士(安徽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皖南医学院)、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著有诗集《混沌外的乡愁》,历史研究专着《秦楚纲鉴》(稿本)、《史记求真》(稿本)、《先秦列国史料汇编》(稿本)等。电子邮件
.cn   假設或者太大膽  求證難免不小心    古史雜識 懇請您的指正。    写在前面  菜九推出这个小册子是因为有话要说。而这些话大半是这些年来拉拉杂杂说过的,只是想以这个形式合在一起大说一通。  菜九乃菜九段之省称,而菜九段作为网名,则是超级菜鸟之意。本意是说上网的水平极差,但也不妨推广到其它各个方面。然而水平极差不等于没有说话的权利。人总是要说话的,说多了总是会出错的。我是菜鸟我怕谁,说错了也不会引起太多的讥讽。而一旦说对说中,则颇能受到好评。这个小册子中曾经刊发过的部分,或者表示超级菜鸟有时也会说出一些被人认为有点道理的话。  人这种动物总是会有历史癖的。这一点也为网络上各历史论坛都人气鼎沸、高论低论层出不穷的景象所充分印证。记不得是接受了什么高人的提示,自菜九也信奉了将人类的苦闷归结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后,才渐渐对这个人性特点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个所谓的历史癖,其实也与解决人自身的苦闷有关。原来,因为到哪里去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出来的皆当不得真;所以不由自主且较为执着地关心起相对明确的从哪里来的问题。于是,想搞人性研究的菜九跑到历史的故纸堆里挖山不止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来有趣,菜九本因学医不爽,便有心在人性方面作点探索;本来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性而熟悉历史,不意发现了若干问题;本来只想挑几个问题攒论文评职称,结果职称没评上,问题倒攒了一大堆;本来想置这些问题于不顾,结果良心不安,便想尽己所能把这些问题统统揪出来,却不曾想越揪越多,也就越陷越深,一直纠缠到现在,还不知到哪算是头。一个毫无学术渊源的门外汉想解决一些学术问题肯定是自讨苦吃,其间的磕磕绊绊以及重复了别人的劳动难以计数。但也有一个好处,即在这个过程中毫无顾忌,自得其乐,搞错了也不会丢谁的脸,伤害到什么人。好在有历史癖的人性支撑,以及我们安徽胡适前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的指点,这些年下来,自认为也小心求证出若干问题,同时也知道存在一些无法求证、只得存疑的问题。其实菜九求证问题的办法很笨,但很管用,即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材料抄在一块,问题往往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有时候,最笨的办法常常就是最见效的办法。每当这个办法不断奏效时,就不禁想起程千帆先生在评价《中华大典》工作性质时说的话:只要将材料以新的形式排列,就能产生新的价值(大意)。程老先生可能没想到的是,像菜九这样把一个问题的全部材料集中并列,就无意中用上了胡适之先生的“以经解经”法,从而使得原本雷打不动的事实,也成了问题,并有可能给出全新的解释。菜九的好运就在于,先是误打误撞用上了胡老先生的这个办法,然后才知道胡老先生的这个说法。这或许应了那句老话,瞎眼的家雀天照应。但运气归运气,暗中摸索的麻烦还是省不掉的。于是常常有今是昨非之憾,接下来是补不尽的漏洞,纠不完的错。  尽管如此,菜九的感觉并不充满苦涩,而是充满欣慰。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大胆假设每每蒙对了,更因为自己上佳的运气。在菜九看来,如果想捣鼓出点玩艺儿,运气比才气更重要。须知,从古到今,比菜九根基好、才气大、用力勤的人多到不可胜数,但皆因没用上胡老先生的以经解经法,或归于无所作为。所以菜九向读者诸君大力推介这个方法,如果你有历史癖,又对现有解释不满,还想搞出点名堂,只要把能找得到的材料全部排开,你总会有所收获,而且可能不小。这也是菜九出这本书的用心之一。同时菜九也期望这个小册子能给腐败猖獗的学术界注入一点生气,给如菜九般有志向学的门外汉一个振奋,给菜九膜拜久远的太史公一个交代,也算给菜九的安徽老乡胡适之先生投个门生帖子。读者诸君至此定会大笑不已——区区一小册居然能被赋予如此多的负载,然而菜九自有痴人说梦的权利。  痴人说梦,出错出丑是免不了的。在菜九以为自己蒙对了一些玩艺儿的时候,心里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底气。十多年前菜九写歪诗的时候曾有《考古》一篇,有句云:“古应当考/我们岂能没有自己的出处/古不可考/我们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十多年下来,菜九肯定还是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但也被考据癖驱使着捣鼓出这些篇什。人生的尴尬或许在于,即使没有把握,也不能不作为。真要因为高度不够而出丑露乖,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读者诸君如发现菜九的小册子中有什么说错的地方,一定要给指点出来。拜托了。我的信箱:   .cn       目录  西周楚国初封及迁移原因解  僖十七年鲁师灭项解  苏秦相六国辨  乐毅破齐期间齐地存在状况考辨   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  《史记》秦史献疑拾误  秦二世少子身份考辨  《史记》秦二世朝史实窥谜  秦二世现象论  陈胜故里阳城考  秦代楚地吏治松懈刍议  有关吕后的神话  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  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  试论三户亡秦的历史应验  千古谁识《鸿门宴》  附秦楚之际称臣考  项羽分封新论  楚怀王心的历史地位述略  附寻找楚怀王  《汉书》辨误二则  汉李必季必考   汉灭齐战役考释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附解读项羽  霸王别姬解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秦楚之际月表》考释  《项羽本纪》识读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释读  附读《惠景间侯者年表》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汉高祖三题  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古风探求  汉孝惠皇后身份辨  透视贾谊的小人本相  不可鄙薄司马迁  皇帝的家谱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金庸先生的猫腻  项桥失忆    不许有权人操历史(代后记)杂识古史古史杂识 古史杂识     
性      既然过去的一切无法重新来过  就这样你是你我是我  象被风吹散的两片树叶  分别停留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如果曾经炽烈过的情  还不曾被重重叠叠的岁月吞没  那就将它珍重收藏折叠成帆  随时准备悄悄泛舟心海  为印证过去而进行没有结局的漂泊  
  可能私下里的无形偷渡  一启动就会把方向弄错  生命本来就是一团理也理不清的乱麻  再增添一点小小的混乱  才使得存在看上去更象生活
  千古谁识司马迁  生死抉择费思量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菜九段/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可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一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一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因为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因为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可以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就如孟子曾经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所以一旦人们在可以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一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这一观念的提出,对于后人在解决这道难题时或者有一定的帮助。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对不朽理念的进一步诠释。而不朽理念本身就包含了对死亡的原始恐惧。据笔者可以查找到的这种恐惧的最初表述,当是出自孔夫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有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然而欲使名垂后世,也不是一件容易如愿的事。比如《伯夷列传》就记载了伯夷、叔齐因相互辞让君主之位而相偕去国;又因反对周武王以暴易暴,不食周粟而死。司马迁指出,如果不是因为孔夫子记录了他们的事迹,他们就会如许多怀有同样情操者一样湮没无闻了。所以司马迁在传末又一次引述了孔子的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司马迁才情既高,追求不朽正是他本人及家族的梦想。但他本人肯定也是时时刻刻受到达不成不朽的恐惧胁迫的。本来作为一个朝廷小官,司马迁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没有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予以提携,达成不朽应该是相当困难的。但达成不朽的机遇还是出现在了司马家族的面前。这个机遇是,他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承平时代,又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有条件继续自孔子以后中绝的著述事业。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就着手为开创家族的不朽事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可惜天不假年,司马谈只好以临终嘱托的方式将使家族不朽的接力棒交到了司马迁手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在司马迁时代,这个生命还属于父母、家庭、家族。正是背负着家族与先人的重托,司马迁开始其对不朽的追求。当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述进行到第七年时,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也因为为李陵说情,而使他的不朽事业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后人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算是他的人生污点。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正是允许发生的。无论如何投降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为了张扬光大生命的价值,以期有更大的建树以达不朽之境,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类似的屈辱又是可以接受的,早先的先贤就这样做过。当时去古未远,古代遗风的影响不容低估。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李陵之降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逆不道行径。毕竟大一统国家时间不长,大汉民族的概念尚未形成,还没有形成忠于民族大义的铁律;毕竟为国捐躯与张扬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时受到推崇。大汉立国之初,就曾认可了这种因势不敌而降的人,如韩王信、堂阳侯孙赤都曾因战败而投降项羽,后重新加入汉阵营而继续受重用。就是司马迁时代的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就未闻失侯夺爵。此事记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因此,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难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过去是通行的做法,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至少汉武帝就没用这个名目给司马迁定罪。大概司马迁在为李陵说情时提到了李陵之败与其上级二师将军李广利之败的联系,因为后者在李陵失败的同时也折损了五分之三的人马。李广利是因为与汉武帝的裙带关系而受到重用的。所以汉武帝给司马迁定罪的名目是,攻击皇帝用人不当而造成李陵之败。  其实,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本身就是极具勇气的表现。他看不惯李陵败讯传来,满朝文武群起而攻之的丑恶场面。因为此前李陵捷报传来时,正是同样一批人在大唱赞歌。同时,以他对李陵为人的了解,他认为李陵之降只是为了今后能更大地报效国家。所以,他挺身而出为李陵说公道话。由于他站到了满朝文武及最高当局的对立面,就注定了他要为他的勇气付出代价。诽谤皇帝是杀头之罪。所以从司马迁为李陵开说那一刻起,就基本上宣告了他不朽事业的终结。这个代价是他承受不起的。就在这时,那道生还是死的选择题摆在了司马迁的面前。而这所谓的生,却是以生不如死的阉割为前提。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得很清楚,阉割是人可能遇到的所有十种凌辱中最不堪忍受者。碰到这种情况,即使是非常惜命的寻常奴仆都会自行了断,以避免凌辱。我们后人或者难以理解,为什么阉割是那样难以忍受。而在当时及以前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其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羞。所以司马迁痛心疾首地慨叹:“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 即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而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就极有可能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圣物,所谓的不朽事业能否为后人认可也就大成问题。既然司马迁敢于替李陵开脱,就应该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按他一贯推崇的英雄志士的行为轨迹来看,他说了应该说的话,做了应该做的事,因此而受到责罚,也是求仁得仁,无怨无悔。于是,当这个所谓的生还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时,舍生赴死正是应有之义。司马迁死的理由非常充分,父母先他而逝,又无兄弟之亲,对家庭看得不甚重,选择生的代价实在太大。唯一不能割舍的是,丧失使家族不朽的机会,与无法完成父亲的临终嘱托。  是生还是死。甚至于两千年后,我们都能透过《报任安书》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受到的煎熬。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撕裂、灵魂的窒息;死,固然一了百了,但罪名不当,身份不显赫,且会被认为罪有应得,更何况家族几百年才出现的不朽机会也就永远地丧失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孰轻孰重,谁能说得清,就连司马迁本人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肯定自己的选择。因此,在《报任安书》中,这个选择题被提起放下,放下又提起,难以启齿,又必须说透,以至于千载之后读之,仍能感受到是生还是死、活着值不值这类生死难题在无时无刻地折磨着司马迁已受到重创的心灵;仍能感受到生与死的理念纠缠从四面八方对司马迁无休无止地压迫,令人不胜唏嘘。据此可以肯定,甚至于在这个选择做出后的全部余生,司马迁都一直受到是生还是死的无穷压榨,缠绵不解,挥之难去。追求不朽的极度抱负与超级凌辱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司马迁备受煎熬。就是在这样一种肉体与精神状态下,在与不朽基本无缘的状态下,司马迁耗时十年,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太史公书》。如果没有极其坚韧的毅力、不具备极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没有超人的勇气及无与伦比的才情,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司马迁在著述过程中接触到的前贤事迹,使他的不朽事业有了精神支柱:“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伍子胥列传》)“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感士不遇赋》)  对我们后人来说,幸运的是司马迁终于做出了选择,幸运的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毕竟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做出任何一种选择,而他终于放弃了那个最容易做的、被他界定为“轻于鸿毛”的死,中华民族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确认的轮廓。我们可以认为,经此一役,司马迁已完全经受了生与死的轮回。所以他的生死观不仅是灵与肉的不断撞击的结晶,也是维护尊严的信念与追求不朽的信念不停撕扯的结晶。  是生还是死。这个问题也被司马迁溶入了自己的作品。除了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的面临生死抉择的前贤外,《史记》中还有大量的在生死关头及重大凌辱面前如何抉择的事迹。如陈胜起义前的“等死,死国可乎”,起义时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的宣言;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幽囚受辱终建大功的自白;伍子胥兄弟一人随父就死,一人忍辱负重活下来报仇的过程;蔺相如敢于冒生命危险叱责秦王,却不愿意与廉颇发生冲突伤害国家元气的思考;韩信为了日后建功立业甘愿忍受胯下之辱的事迹;等等。由于司马迁本人对这类抉择及场面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当这些事迹从他笔下流出,就宛如发生在眼前,令人血脉贲张,精神振奋,欲有所为。  如果不出李陵事件,司马迁就可以平平静静地完成其不朽事业。而这类不测事件又岂能是司马迁的个人意愿所能左右。所以,司马迁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这类不测命运的慨叹。而这类不测命运降临其身,这就注定了司马迁要在巨大的屈辱中完成其对不朽的追求。或者也正因为此,其作品才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或因为如此一来,其作品才极具震撼力,而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以选择的其他题目  生死拷问司马迁/
  生死对质司马迁/
  遗恨千古的生死棋局    本文系应约请之作,收入高中语文必修教师参考书的相关资料,以文章副题为主题,定名为《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似不及原拟定名好。    与本文相关的孔子价值观皆出自论语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本文网络用名  《报任安书》正解   千古谁识司马迁    署名菜九愚,是因为有些人认为菜九段是不是自以为水平高。其实是菜到无以复加的意思。但为了免除联想,菜九愚较好。就如华山派的陆大有说、名字叫个什么英雄豪杰的,总会让人生气。这点菜九起先考虑不周。现改正。  
  经  验      我们生活在经验下面  我们的生命  就是用经历编织起的语言  经验的保护伞  并不足以遮挡生活的雷电  我们难免被不时击中  生命的昨天  就会裂变成  令人难堪的碎片                   撕 裂    过去和未来把现实撕裂  现实与幻想把理智撕裂  理智和良心把真诚撕裂  真诚和需求把感情撕裂    就这样  我被撕的片片缕缕  撒落在破碎了的世界    血从伤口流出  开始将生命谱写  我怀疑笔蘸着的血  能否涂抹成一张膏药  再将我的伤口敷贴    也许  生命只是一个包裹严密的躯壳  只有将它撕开  才能走进世界  命运撕碎了一个又一 个躯壳  也撕出了人与人的区别    我不再囫囵  看见了自己的残缺  我便开始疯狂的寻找  为了找回  失落的那一 半感觉    我不知道  能找着什么  也许只是找到梦的破灭  如果真是这样  那就从我心上再撕下一个明亮的梦  把它扔进黑夜    理智与良心不停地撕  把我撕的缕缕片片  就让这些碎片落进土地里  去长出一个收获的季节                
      古史杂识之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唐武后光宅元年,爆发了一场由徐敬业等人发动的旨在反对武后称制的叛乱。这场叛乱因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而闻名于史。尽管这场叛乱很快被讨平,但因骆宾王的这篇杰作,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笔力雄健,行文流畅,其名垂千古的文学价值向为学人所尊奉。或许其历数武氏罪状极具文献价值,在最终将武氏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功不可没。如果将此文印证于其创作时代,又会从其文里文外,体味出它隐涵深刻的历史文化命题。其中尤以社会权力的形成与维系、知识分子与当权者的关系,最为令人警醒。这方面的严酷,不仅构成了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困惑,同时也与几千年来知识阶层沉重而扭曲着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难解。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巨大人文价值集中体现在其篇首,即历数武氏罪状的部分,不仅为历史提供了一个丑恶的统治样本,也提示了一些历史未解之谜。为方便叙述,将这一部分内容分句标识。其文曰:“①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③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④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⑤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⑥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⑦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⑧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⑨近狎邪僻,残害忠良。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够了。引文至此,已基本体现了该文的巨大价值——其可证实内容已足为世人提供一个道德败坏的掌权者的标本;而其不可证实部分,则给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内容都是些什么。①句文章开头就将当时的现状与历史结合到了一起。现实是什么?皇帝已经成年,太后临朝称制于与古制不合。更值得诧异的是,这个违制称制的太后的品行也很成问题。“性非和顺”确有所指。早年唐高宗为立武氏为后,欲废当时的皇后王氏,为此与大臣褚遂良见解不合。高宗出言叱退遂良,一直藏在帏帐之后的武氏出言道“何不扑杀此獠”。“地实寒微”或有数解。武氏之父地位本不甚高,她在自己家里因非正室所出,就更见低微。正因为此,武氏在太宗宫中只是一介才人,此其一。武氏被唐高宗从沙门超擢入宫,此其二。皇后、太后,都是应以母仪天下之面目面世,武氏显然与此无缘。此等人物临朝,实在是开了历史的大玩笑。②句进一步张扬武氏的来历。既然武氏曾为太宗所御,高宗再以其为妃为后,显然是高宗的不是了。当然,骆宾王的着眼点,并不在编排两位先帝的不是,只是着重强调武氏的尴尬出身。③句费解。昔人以为此晚节是相对于太宗朝而言。武氏以事太宗之身,再事高宗,确实称得上秽乱。但以武氏日后的荒淫习性来看,如果在高宗宫里,有秽闻传出亦属情理之中。④句又一次提到武氏身事两帝之事,并表明其原有的皇后地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联系到当年的皇后废立风波,武氏的个中伎俩当是朝野皆知的。⑤⑥句回顾了武氏登上皇后之位的简要过程及关键所在。确实如此。一向庸懦的唐高宗在废后立后一事上,表现了他绝无仅有的刚毅。其结果昭示,朝野的一片反对之声,也挡不住皇上的一意孤行。⑦句是⑤⑥句的结果。后半句前人解为,因武氏以一身事父子两帝,从而陷太宗、高宗父子于兽行。确实,若武氏只是隐事高宗,不示丑于世,纵使这种乱伦行径为人不齿,但若隐晦行事,总较之冠冕堂皇张扬于世让人容易咽下这口气。怎奈唐高宗喝了武氏的迷魂汤,非示丑于天下,这也叫无可奈何。或许前人的解释还不充分,高宗朝前期,曾由武氏授意,赐其长子、废太子燕王李忠死。而李忠的谋反罪名又显然不为朝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宗的此等兽行又是拜武氏所赐。⑧句为武氏品行定论,非臆断。武氏之毒也是大大有名的:为了搬倒王皇后,她不惜闷毙亲生女儿;如愿称后,她又将王皇后及萧妃斩去手足扔进酒缸溺毙;至于毒死亲生的儿子太子弘,饿死儿媳等事,更是令人发指。⑨的前半句,前人多解为武氏重用李义府等奸人。此解不确。李等人士毕竟还是朝廷大臣,不能一概指为邪僻。在高宗干封年间,武氏招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行巫祝之事,被高宗发觉,差点酿成了一场废后风波。自汉武帝起,巫祝之事就被皇室严厉禁止。作为皇后,武氏以身犯事,尽管至骆宾王写此文时,年代已远,但仍是大罪一件。后半句无需解。长孙无忌、来济、韩瑗、褚遂良、于志宁都相继遭武氏陷害。⑩句的“姊、兄”可以指出其证据:姐指韩国夫人——武氏的同母姐,因与高宗有染,被武氏毒死;兄指武氏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堂兄武惟良、武惟运——此四人因早先对武氏母女无礼,及武氏立为皇后,升他们的官,他们毫不领情,终被武氏找罪名处死。而“君、母”二字一向无解。史料中也找不到武氏谋害高宗的明证。但武氏的长子太子李弘被毒死后,曾由高宗破例尊号为孝敬皇帝,这或可给弑君一辞提供弱证。鸩母一说,则没有丝毫痕迹。或许是骆宾王写作时为了与前句配对凑音节而作。但在此之前,其所列武氏罪状足以骇人听闻,骆宾王及其主使似没有必要编排一条伪证,使武氏罪状的整体真实性受到破坏。在没有证据而只能臆断的情况下,笔者猜测此事可能与韩国夫人之死有关。武氏毒死其姐,或会受其母杨氏的诘难,母因此而遭毒手。究竟如何,恐怕已成千古无解之谜了。  行文至此,武氏之罪大恶极已无可辩驳。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固然是昏君暴君层出不穷,但可以肯定,像武氏这样有如此之多的品行低劣、公开罪恶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从理论上讲,皇帝应是天下道德伦理的准绳。毫无疑问,以武氏为首的政权在道德上已经破产。即使以前没有破产,经过骆宾王这一番张扬也必定破产无疑。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道德破产的武氏政权曾有过任何意义上的权威削弱。据此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政权的生存与否,道德因素并非至关重要。这样说确实令人吃惊,然而却是严酷的事实。那么,维系一个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或曰,是权力带来的利益分配——当一个权力可以有效地予人以好处时,它总是能有效地运转,正是武则天时代,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武则天不以杀功臣著称,但她杀功臣的数量之多,在历史上亦可名列前茅。这里所谓功臣,是指为其取得权力出过死力之人,其中有一大半为她所杀,过河拆桥的意味极重。值得一提的是,她如此作派,竟毫不担心会无人替她的政权效力。据传,确实有人为此提醒过她,可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她以飞蛾扑火为譬,指出,尽管有飞蛾因扑火而死,并不能阻挡其它蛾子继续向火扑来,因为只要是蛾类,就非如此不可。原来如此,社会培养的士人都必须通过入仕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难怪他们义无反顾地以能入朝为官为毕生追求。所以,尽管中国古话里就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感叹,迫不及待以求伴君者,仍然多如过江之鲫。这或许与供需关系有涉,因为由皇权决定社会地位分配的数量,总是远远低于社会显在与潜在的求职人数。而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欲为社会服务,除了入仕一道,竟再无其它出路。所谓“练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除了皇上的“恩典”,人们并没有其它途径。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是靠了笼络住唐高宗才一步一攫取权力、扩大权力的。深谙权力三味又修成正果的武则天之流,从骨子里轻贱知识分子和其它人才,先是使用他们,然后毫不留情地干掉他们,而绝无人才断档之虞。于是,在很多人还愿意为这个政权效力时,它是很难垮台的。这就是武氏政权岿然不动的秘密所在。同时,这种现实又印证了这样一条严酷的社会法则——不论社会精英受到何等程度的摧残,都不会使一个政权迅即崩溃。它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只是社会发展的停滞与社会生活的黑暗,而这一切灾难恰好是由社会底层,包括被摧残阶层最为深切地感受着。既然施虐者在施虐时没有任何直接损失,又怎能奢望这些暴虐会停止下来呢?  除了对武氏的揭露,骆宾王文章还揭示了一个反抗者自身的问题,即,武氏的种种劣迹并非到骆宾王写作时才广为人知,为什么到徐敬业起兵时才一下子提出清算总账呢。原来徐敬业等人因触犯了武氏之法,遭到贬黜,一些心怀不满分子聚到一处,才酿成了一场大乱。那么,如果不是这样,武则天再有十倍罪恶,徐敬业等也不会起事。于是,徐敬业等人的反抗,并非是出于公心义愤,完全是因为武则天革命革到了他们头上,严重损害了他们个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动了私心私愤,最终铤而走险。最妙不可言的是,他们居然也做成了这篇慷慨激昂的公论,尽管骨子里并不硬气。难怪武则天之流要看不起知识分子,只要他们可以依附,他们总是会安之若素,依附不成时,才会发难,而这种发难又多半成不了事。所谓秀才造反,十九不成。  更有甚者,徐敬业造反不成,自己人头落地、全家灭门不算,连祖坟都让武则天扒了。想当初,正是徐敬业的祖父李绩一言九鼎,为武则天当上皇后铺平了道路,并为武则天主持史无前例的封后加冕仪式,其对武氏的贡献应是无与伦比的,其最后竟落得个掘墓鞭尸的下场。凡为武则天出力的人,多没有好下场。不知是报应,还是为虎作伥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已提供了太多这方面的范例。也许正是这种不良预后,使得整个社会保持了一份良知,也使恶势力的膨胀有度可限。无论怎么说,武则天政权持续时间之长还是令人惊异的。由于武氏早先的卑微以及其追逐权力的行径,受到绝对多数的朝廷正统势力的强烈抵制,故武氏政权对所谓的正派人士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如同武氏本人唯权是务、品行俗劣一样,武则天时代朝中的下三滥也异乎寻常的多。并且这些下三滥根本不屑以假仁假义的面目出现,处处以丑恶本色招摇得势,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有正义感及有才干的人处处受倾轧,常常处于下风,且人材凋零。就在这种状态下,武则天的政权经历了诸多的内忧外患,策动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竟是无往而不利。是不是那些品行极差之人身负治国之才呢?当然不是。那些败类充其量只能是构成武氏权力,并为其壮大声势,而事关天下气运的国计民生料理,又非正派人士料理不可。于是,历史又产生了一个奇异现象,即,尽管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有才干的正直人士饱受摧残,仿佛生物生理上的代偿功能一般,那些幸免于难的知识管理人才超负荷超水平的运作,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完成了那些看来无法完成的事,终于维系了社会不至于崩溃。  如同历史上多数暴君一样,武则天的政权基本上没有输给任何政治势力,只是由于时间的自然法则而终结。于是,一千多年前由骆宾王《讨武氏书》揭示的诸多命题,始终占据着人们的思考。人们沉痛地发现,此问题尚未因时代的演进而得到彻底解决。所幸的是,现在的知识阶层已可以不通过仕途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古史杂识之  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当今有点旧学功底的老先生在说到不赞同某事时,常说什么“期期以为不可”,以表示自己不赞成的较强烈态度。而这个“期期以为不可”即典出汉初名臣周昌之口。有个描述口吃的成语“期期艾艾”之期期,也典出此人。出典的具体场景是,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遭到众臣的一致反对。其中周昌因为口吃的缺陷,在表达不赞成时就说了这个“期期以为不可”。于是,在后人的心目中,周昌是个正派的梗直之士。近有程念祺先生的《高祖托孤》一文也是持此认识。该文重点写了周昌,基本上是按照司马迁的路子写的。给人的感觉是,此周昌(不幸也可能是菜九的远祖)是个梗直之士。但菜九恰好也通这一段历史,认为司马迁的本意未必是要将周昌写得多好,只是想通过周昌这个个例,反映刘邦的容人之量。周昌并未忠于刘邦之托,在程文中也体现出来了。从这个结果上来看,我们说周昌是个伪君子,并不算是冤枉他。  周昌的伪具体表现在他的会察颜观色。他对刘邦敢于事事顶真,那全是因为他吃定了刘邦的脾胃,知道刘不会真的为难他。于是他顶撞皇帝之事,为他捞到了敢于直谏的美名。这个假像骗过了刘邦,刘以为周昌可靠,就把心爱的儿子托付给他,以求自己百年之后,小儿如意或可得周昌之庇护,得以极自然寿命。可是刘邦的知人之明,在这里算是走了眼。司马迁记得很清楚,周昌被吕太后一顿痛骂之下,连吭都不敢吭一声,当初的与皇帝抗争的气概荡然无存。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初周昌的所谓抗上直谏,并不是用骨头做成的,而是用心计做成的。刘邦不会杀他的头,不抗白不抗。吕太后敢于杀他的头,他就不会自讨没趣了。在刘邦面前,心机与骨头都能派用场,周昌就倾其所有。在吕太后面前,无论是心机还是靠了心机而长出的骨头,都归于无用,索性也就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故周昌一言不发,老把戏穿帮了嘛,尚何言哉。所谓一物降一物,周昌能吃定刘邦,但吕太后又能吃定周昌。  如果说周昌仅仅是未能完成刘邦交下的任务,那还只是个能力问题,于人害处不甚大,换了别人,或者同样完不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那么,他的画皮披着也不碍谁的事,索性让他披着。可就是这个周昌,还干了一件陷害功臣的事。就在周昌领了刘邦的重托赴任不久,他就上书告诉朝廷,赵代地相国陈豨图谋不轨。于是朝廷令人侦察陈豨,终于逼陈豨反叛。这个陈豨是信陵君魏公子的崇拜者,他不过是效仿战国魏公子招揽了几千门客而已。朝廷的侦察结果是什么,《史记》说得很清楚,无非是陈豨的客人当中有人干了些不法之事,从理论上说,与陈豨的关系不大。陈豨怕牵连到自己,于是反了。这个陈豨在战争年代应该是有大功之人,他在反秦胜利后便受汉封为侯,又与刘邦臭味相投,都是魏公子的崇拜者,所以地位相当高。反观周昌,其在战争年代的功劳基本上不值得一提,而其受封地位之高,多半是因为其兄是汉的烈士,沾了这个光而已。用句俗点的话来说,当陈豨出生入死的时候,周昌这样的人或者还在为刘邦提夜壶呢。就是这样的人,要以莫须有的罪名乱咬功臣,将有大功的陈豨逼反,并从功劳簿上将战功一笔勾销,这等罪过,岂可不提。故司马迁对陈豨事件是痛心的,他说:“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于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韩信卢绾列传》)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难怪司马迁要惊叹不已。周昌逼陈豨造反,也直接给人民带来苦难,因为在汉初的几次造反中,以陈豨之反最难平定,其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甚至连刘邦亲自出马都不能讨平。可见周昌此举,实有祸国殃民的成分在内。故不得不指出来。  周昌的貌似梗直骗过了刘邦,但未能骗过吕太后,也未能骗过司马迁;骗过了程先生及很多后人,却未能骗过菜九。所以前贤有言,一个人可以行骗于一时,不能行骗于一世;可以骗过许多人,但不能骗过所有人。印之于周昌事迹,诚哉斯言。    补白:程念祺先生的文章碰巧与菜九的《历史打假》刊于同一期杂志,而被菜九看到,而持程先生之见者,举世皆是,故菜九此作非专门与程先生过不去。    
  寻找立身的凭据――读菜九段的《混沌外的乡愁》    叶橹  菜九段作为一位医学硕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在江苏古籍出版社担任了文学编辑,竟投奔到缪斯门下,当起虔诚的信徒。他的诗集《混沌外的乡愁》所收的诗,大抵都写于近三年内。由此看来,他是最近几年才归依缪斯门下,故而一般人可能并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的诗虽然并不惊世骇俗,但却可以从中读出一些人生的真味。他是在经历了某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之后才来写诗的,故而与那种为了写诗而去着意装饰人生的人不同。  人生是一个大题目,因而有无穷无尽的诗可写。但是每一个人在介入生活的时候,却是以不同的角度投身进去的。菜九段这一代人的人生启蒙时期大概介于文革和新时期之间,因此他的诗所表现出的那种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便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矛盾和多向的选择。他不象那些曾经气吞山河的一代,自以为重任在肩而傲视一切;也不甘心情愿地以张扬平民意识为荣。他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探索着人生底蕴的求索者。《朦胧人生》一诗开宗明义地宣称:“昨天不会重复/遗留作今天的痛苦/今天不会重复/衍生为明天的觉悟”,这种“痛苦”和“觉悟”都是“今天”的感受和展望。这首小诗对“生命”所作的某种诠释,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对“错误地活着”和“活着的错误”的缠绕与困窘的思考。这一“形而上”的命题是无法在诗中得到解决的,所以他只能抽象地用“生命也会自行启程/带着对我们的鄙夷/独自踏响归途”这样的诗句来“自我安慰”了。  我之所以特别指出他这首诗来作为例子说明他的矛盾的人生态度和面临着多向性选择的人生困境,是因为我从他这本诗集的全部诗作中都隐隐地感到,无论是宣泄内心的感受,或者是评价历史人物或社会现象,他都处在一种价值观的冲突之中。我并不认为这种现象对诗人是绝对的坏或绝对的好。我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来看待这种现象的。所以我认为菜九段的这本处女诗集,它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已经达到了何等的高度,而是它首先真实地呈现了自己。  菜九段的诗,从语言传达和表现的方式而言,当然是很“传统”的,但是他所流露出的那些“意识”和“思考”,又不能不说具有相当浓厚的现代意识。只是他的这种现代意识还包裹在一层朦胧的面纱之中,使人一时无法把握其“主导”的意识而已。他对“生命”的意义,对“死亡”的态度,乃至对项羽和李陵的评价,从诗的表现来说都是允许的,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一旦进入“价值”的判断,就很难说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也许,在我们这个价值观念失衡的时代,他的这种诗的表现,恰恰是一种最真实的披露吧。  据我的印象,菜九段属于哲思型的诗人,他的某些思考不能不说具有闪光的蕴涵,但是在凭借诗的手段来传达和表现时,他运用的都是典型的传统方式。因而从语言方式上说,他同当今很多新潮诗人是走在两股不同的轨道上。或许他的这种方式更能为一般人所接受,但却难以避免流入俗套的危险。怎样才能避开这个陷阱,恐怕是菜九段今后所面临的一种抉择。  他在“古歌”一辑的序诗中所写的那种“迫使我们刻意寻找/立身的凭据”,有一天如果真地“寻找”到了,他的诗或许也会有大的改观。  我祝愿他有一个成功的明天。    原刊于《淮海文汇》1996年11期  责任编辑田秉锷    按  叶橹教授是承其老师程千帆之请为菜九写序的。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菜九的名字是后来才有的,当时署的是本名。菜九不是文学编辑,大概是用了《古典文学知识》的信封给叶橹先生,所以造成了误会,不过说是文字编辑可能还差不多。叶橹先生对菜九的评价远远低于菜九的自评,菜九并不满意,而且叶橹的老师程千帆的评价就高得多。但程老大概是为鼓励后进而给予过高的褒奖,也未可知。所以叶橹先生的评价还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但菜九的不满还在于叶橹先生选了书中较差的一首,以为据此而评,想好也难。这可能是图省事的做法,老师托付的事,不办不好,但也不想费力太多。这是菜九以小人之心在瞎猜,不能算数。      老人与海      ――致程千帆教授  菜九段    升腾起云朵  丝毫不减你的广博  任万舸竞渡  更能展现你的辽阔    你就是沧桑  凝聚了岁月的精魄  你就是巨溟  包容了百川  又全部将出  与人共酌    经历了无数潮起潮落  饱览了无数日出日没  你仍是那样虚怀若谷  你仍是那样超逸洒脱  为了开拓一个共同的诗世界  你敞开胸怀  任千百队征帆驶过    录自96.12.27  录旧作。具体创作时间应该是92年以前。91年年底开中华大典会议认识程老,即呈拙作,受好评,心里一高兴就写了吹捧诗。现在看来不怎么好,原因是三段论,开头、过渡、结尾。但老先生颇高兴。可能比这好的也难。
    古史杂识之  皇帝的家谱  菜九段    菜九读《史记》成痴,也不知不觉接受了司马迁的主张,以为但凡立了大功的人,其后世或者不会默默无闻。按这个逻辑,像司马迁本人及李广家族因蒙受了不小的屈辱,其后世就没有理由不发达起来。在李广家族,自有李唐皇室自承为其后人,而司马迁的后人就无声无息。菜九对此心有不甘,决心从皇帝的家谱中找到有利于菜九痴迷的证据。本来古代正史就被后世诮为帝王之家谱嘛。或者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从司马氏皇室及李氏皇室的家谱从看出若干破绽。  先来看看司马皇室的家谱。《晋书·宣帝纪》将世系一直上溯到秦末汉初司马卬,其曰: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司马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隽,隽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而在《三国志·魏志》司马懿之兄司马朗的传记里,仅仅说了个河内温人也。裴松之注引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隽字符异……父防,字建公。司马彪本人就是司马懿的侄子,他就没有把司马氏的族谱上溯到《晋书》提到的那么远。而与司马懿是同时代人的陈寿,也没提到过司马氏有如此显赫的祖先,那么,这个显赫祖先说法显然是后出的。大概司马氏后人觉得自家的皇帝之位是从曹氏手中不那么光彩地夺得,面子上不那么好看,为了强调自己的高贵血统,就把家谱上溯到司马卬。但比较一下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看出,两者的一脉相承之处。在司马迁的笔下,重黎及程伯休甫都是提到的,但后者的情况就与司马皇室的说法有异,司马迁说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然后分为在卫在赵在秦的三支,司马迁本人是从在秦一支延续下来的,而司马卬这一支则是从在赵一支延续下来的。但司马皇室的家谱没说的那么详细,从其续家谱的出现距司马迁数百年时间跨度来看,多半是抄袭了司马迁的家谱。于是问题来了,其上溯到司马卬或为冒认,或为有所讳,或者兼而有之。说其冒认,是因为其没讲清楚是从司马卬以下哪一支衍生而来,因为据《汉书·高帝纪》的说法,司马卬死得不明不白,其是否有子嗣传下来就很可疑。如果有子嗣传下来,又是其哪一子,没交代,看来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说不清。司马迁序家谱,自司马错而下,总能还出几个名字;而皇室的家谱,司马卬上面光秃秃,下面也是光秃秃,到了八世后才突然冒出了个司马钧,这个连司马彪都没有提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如何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只有被司马迁提到的人才出现在皇室的家谱中,而司马迁没提到的人,皇室家谱也还不出来,这就摆明了是照抄太史公的家谱。  联想到司马迁所说的“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的说法,会不会因为司马皇族与司马迁有什么瓜葛,觉得没什么面子,有意略去这一节不说,而将家谱挂靠到司马卬那一支名下?联系到李唐皇室的作法,这种可能是有的。从司马昌到司马迁传了四代也不过百年的光景,而从司马卬传到所谓的司马钧仅仅八代就传了三百年,好象不那么谐调。司马迁有外孙杨恽,其有女儿是肯定的,没有司马迁儿子的记载,但《汉书·司马迁传》称王莽时封司马迁之后为史通子,则其族香火未息也是可以肯定的。按司马迁家族的传承速度,从司马迁往下两百年,则有传八世的可能。这样的推测可能过于大胆了,但如果两者没有一点关系,司马皇族抄司马迁的家谱干什么?总不能因为所谓的司马卬家并没有家谱传下来,就只好到司马迁那里去抄。而真要抄的话,至少前面应该抄抄对,却偏偏抄个错的,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其家谱是刻意做出来的。所以菜九总存了这样一个念头,即司马皇室的家谱是冒认司马卬为祖先,他们甚至可能就是司马迁的后人。这个连史学大家、司马皇室后人司马光都没议过的问题可能太匪夷所思了,但至少可能对一半,即《晋书》的提法不可信。     
   混沌外的乡愁后
记      诗是一面光荣的旗帜,写诗却是件危险的事。此话决非危言耸听。最好的诗或早已写就,或者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够诞生,仅此两条,就足以让所有有志为诗的人为之气短。另一方面,写诗需要真诚,正是这个真使人感到可怕。在直面人生口号喊得震天价响的今天,我们并不真正具备这种素质。甚至在单独直视自己内心深处时,我们也没有勇气辨认所有的东西。因此,在每个诗人的所谓成就感上都免不了会蒙上一层忐忑不安、底气不足的疑惑情绪。  既然写诗是件危险的事,将诗公诸于世,也多少带点险象。然而,丑媳妇也要见公婆。要在诗这面旗帜下立脚,就容不得藏头露尾。任何单一诗歌,都是社会历史文化在某一阶段的特殊反映。因此,作品也不能视为纯个人的。将纷纭的社会现象提炼归纳,再还给社会,是每个热衷于诗道之人的职责所在。今天,我在履行这一职责的同时,谨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批评过拙作的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1993年4月  
————致虞积丽      题记:1992年底,皖南医学院讲师虞积丽在赴美就读前夕,死于车祸。我于半个月后得知噩耗心中大悲。虞是我研究生时同学,为人朴实,勤奋过人,有学者风范,总是一派来去匆匆、席不暇暖的劲头。同届同学曾一度戏称其为教授。      教授  你总是匆匆地走  就这样一成不变  纵然是走向生死关头    教授  你总是匆匆地走  生命原本短促松散  却被你弄得格外紧凑    教授  你总是匆匆地走  等着你处理的事情  好象永远没有尽头  谁也弄不清楚  你究竟是否真有  休歇的时候    教授  你总是匆匆地  走向命运讨生活  你的气力也许远远不够  再投进你难以置信的顽强意志  去从事人生的搏斗    你累了,教授  你还是这般匆匆地走  我实在记不起  你曾经索取过什么  你到手那份不起眼的报酬  已化作世人  引以为恨的歉疚    教授  你总是匆匆地走  域外的橄榄枝  也不能让你停留  你已走得远了  你经历平凡的一切  却沉甸甸地留在了世上  留在我们的心头            
————致虞积丽        送你  我们这帮还活着的家伙  怀着敬畏怀着惋惜  看着你  心头朦朦胧胧地感觉到  命运的过错    送你  我们这帮也不算走运的家伙  在你面前  非得收藏起那种  还活着的庆幸  虔诚地注视着你  从这个世界凋落    送你  我们这帮没少吃苦头的家伙  看着你与世界作别  我们也体验了生活的冷漠  生死原本是个人的事  就连这点可怜的权力  我们谁都有觉着  没有把握    送你  我们这帮自顾不暇的家伙  就在这无话可说的时候  才发现许多  早该出口的话语  正无情压榨  我们的魂魄  虽然近在咫尺  却隔着一个世界  我们再也弄不清  究竟是你  还是我们自己  被这个世界冷落    送你  我们这帮惊魂未定的家伙  根本无法想象  你是如何步入天国  看着你  世界就开始倾斜  我们已不能确定  不幸的究竟是你  还是我们这帮————  还活着的家伙    注
为虞积丽送行,我不在场,不论在场与否,上述心情大致相去不远。  1993*1    
  刺头  ________-致李白    菜九段    不给你恩宠  你抱怨不得出青天大道  给了你显耀  又见你成日价沽坊酒肆瞎胡闹  欲待不理你  你已经声名显赫气焰高  一心服侍你  怎奈你狂放懒散无从调教    不能说你不入流  论孔孟论老庄  谁也不能似你这般无所不晓  真要期盼你担大任  你又会寻思着  浮海入山探云揽胜访仙问道    年复一年  听够了你说鲁连夸谢安  算来为帝王师  应是你的一生襟抱  私下里你又不住口羡葛洪赞楚狂  好似终生一无牵挂  也成了你的理想目标    你不安于仕不安于隐  不能守寂寞  也不配享受荣耀  你究竟想干什么  没有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就连你自己只怕也难衷一是莫名其妙    恨只恨 生命太短  无法让你一一试招  怨只怨 心念太活  你便不知该向何处落脚  怪只怪 你气盛才高  竟无法将任何一个平凡角色  扮演得唯妙唯肖  叹只叹 两相欢愉的时代  从来不曾为你单独营造    其实对付你  也无需殚精竟虑力疲神焦  富也罢贫也罢  你都不会输却那份孤傲  贵也可贱也可  都挡不住你的奇思奇想奇情奇气  在天地间繁茂    到头来世人终将明白  你只想卸下才华的重负  径去山林逍遥  如果一定要犒劳你  任何看得见的酬谢  都会显得唐突可笑    你只需有笔和墨  就可以惊风雨泣鬼神  将一腔诗情酿成冲天狂涛  你只需有酒和月  就可以引吭长歌  将你自己的醉影舞弄上碧霄   
  『煮酒论史』菜九段看项羽之三——论项梁翦除异己         作者:提交日期: 11:40:00
    ??    告诸同好,这些都是菜九做《秦楚纲鉴》之余事。只是本事还没找到出路,如有人有办法,告诉则个。    菜九启        [4] 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项梁击秦嘉事,实际上是一个正名问题。此举虽属内哄,但在当时是允许的。而只有在确立了统一名号之后,楚地才有可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对秦作战。    [5] 项梁杀朱鸡石之举实在卑鄙。朱也不过是打了一次败仗,而对章邯作战,楚军还无胜绩。此前的周章、田臧、李归、张贺、邓说、房君蔡赐、伍徐等皆败给了章邯,此番朱鸡石之败正是情理中的事。项梁杀朱鸡石不仅表现出残暴,而且还相当歹毒。此举或有翦除异己之作用。朱是陈胜时期的老将,项梁杀之,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并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项梁声称陈王生死不明,或不足以取信于人。因为陈婴起事即几为东阳少年拥戴为王,项梁渡江渡淮亦达数月,不可能丝毫不知陈王战死的消息。陈胜之死,并非诡秘。秦将知之,楚将宋留知之,吕臣知之。秦将知,则当大肆宣扬;宋留知,则退兵降秦;吕臣知,则为陈胜行安葬,谥曰隐王。项梁一起二月渡江,基本上活动于淮北一带,距陈胜死难地并不远,较之于宋留在南阳要近得多,完全可以听到很多可靠的证据。何况吕臣已归顺了项梁。之所以说陈王“未闻所在”,其目的在于为消灭对手制造借口。        [6] 有关项羽还报时间,唯《汉书高帝纪》明确写作五月,实从《高祖本纪》“从项梁月余”推得。只是沛公从项梁为四月初、中还是末,未得其详。如果是月末,则月余将届六月,而不是五月。            八、        项梁渡江后曾派项羽西征,不知项羽所部是否在八千人之限。项羽初试用兵,即拔襄城坑其人,看来他在攻坚方面有一套办法。但克服襄城即还报项梁则无战略规划,来之不易的胜利随即置之,所有的努力完全白费。这也许是初出道时的率性而为之举,在刘邦初出道时的战斗中,此等现象也时时发生。即此一事就可看出项羽的残暴非同寻常。或许因为项羽的率军西击,项梁部与章邯交战不利。项梁在项羽班师前未敢贸然放手搏秦。由此可见,项羽在项梁阵营中确实有爪牙之功。若无项羽,项梁亦无能耐。项羽确实 不同凡响。        [7] 项梁尽召别将[49]居薛。诸别将可指认者当有:吕臣、黥布、刘邦、项羽、陈武、陈婴、司马龙且、蒲将军、番君吴芮。而可能为别将者或有吕泽、共敖。        九、    项梁至此方称闻陈王定死,是有意隐瞒事实的。黥布与吕臣曾共同作战,此人属项梁,则陈王之死真相大白。何至于到六月才知。    项梁得陈胜确实 已死的信息后,召集所属各部军事首脑于薛议事,刘邦亦列席其间。此事为秦末战事之重大转折。项梁事业有了刘邦的加盟,如虎添翼。在此之前,项梁只有一项羽可独当一面,所有的战绩也仅攻襄城为胜绩,且无关痛痒。与秦军主力作战,项梁尚未尝胜果。陈胜身后楚对秦之威胁皆在此次政治会盟之后。    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首届“卓智杯”幻想小说网络征文大赛参赛  ZH.OUOU.COM  长篇组    奖项 名额 获得奖金   特等奖 1名 两万六千元整   一等奖 1名 一万元整   二等奖 2名 七千元整   三等奖 3名 四千元整     短篇组    奖项 名额 获得奖金   特等奖 1名 一千五百元   一等奖 2名 八百元   二等奖 4名 五百元   三等奖 6名 二百元   优秀奖 10名 一百元
  [体育杂谈]伟大领袖评点李昌镐这只老虎落了单         作者:菜九段 提交日期: 11:19:00
    ??                     一只老虎落了单,而且是失了威风的虎。而爪牙锐利的狼倒有五只。虎落平阳,狼们那个高兴啊,真是没的说。不过狼的高兴尽管溢于言表,但相对还是比较含蓄的。但狼的粉丝们以及与狼们关系较近的媒体就真的来劲了。还等不及狼虎会战的开始,就嚷嚷着结束老虎时代,并推出各种老虎肉的烹饪方法。各级的论证会更是层出不穷,在大家看来,这头虎的资格本身就有待重新界定,因为这头虎的雄风早已不再,被那些新长成的虎打得威风扫地,怎么看都像是一只病猫。既然那些厉害得多的虎都被狼们收拾掉了,一只病猫应该不在话下。在这一出打虎上山戏里,谁来干掉这只虎,它会不会死得很难看,这些话题也引发了不少热烈的讨论。    闲谈误事,空谈误国。纸上谈兵终归无用。这些道理在狼虎大战里同样适用。在最初的高兴劲过去之后,在当事狼的心里慢慢清楚地认识到,那个老虎还是不好对付的,谁也没有把握咬定是由自己去完成最后一击。说不定这头虎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而历史好像也是这样的。毕竟战胜过这头虎的主要都是老虎窝里的虎们。而这只大王的名字是李昌镐。    果然,虎瘦雄心在,瘦死的老虎比狼大,虎死架不倒,何况虎还是活的。大战开始后,老虎轻描淡写地就干掉了两只狼,剩下的三只开始尿裤子了。因为那只虎怎么看也不像病猫。这时金庸笔下的场面出现了,与真正的高手对垒,那些对手恨不得能逃跑,但又跑不掉。以后的主办方应该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即,打不过时可以在开战前弃权。最后,老虎以举手之劳干掉了剩下的三只狼,一切都在老虎的步调中展开。而既然老虎肉吃不成了,原先讨论怎么烹饪老虎肉的话题,就转向了嘲笑失败的狼的喧嚣。而所有的嘲笑,当以伟大领袖评点得最好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前些天,菜九聊发少年狂,草得一小段子《千古忽悠鸿门宴》,在网上到处乱贴,感觉超爽。但在发狂发颠的同时,就难免与认真无缘。因此上菜九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居然也丢人现眼地自己把那顶最不认真的中国人的帽子公然戴上了头。好在菜鸟不怕丢人,现在就将菜九的不认真检点一番。  有人以为菜九拙作是下战书,而下战书的对象,不应该是专家教授老师们,而应该是那个沽名钓誉之说。正是因为有此一说,那些教案上的说法才顺理成章了。作为最不认真的中国人,菜九当然也说错话,比如“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就是一句错话,嘲笑的时间实则只有几十年。项羽不杀沛公,确实让那些拥项贬刘的人感叹了几百几千年,看来范增的同党为数不少。尽管如此,他们也被有识之士奚落了几千几百年,以致连个具体的名字都没留下来。至于那个沽名钓誉之说,在几百几千年的感叹中只存在了五六十年,算是一个后来居上的说法。而此说一冒出来,即压倒一切,使得那些一向被奚落者倒成了有先见之明者。沽名钓誉之说出自当代顶级诗人笔下,当年诗人写歪诗时有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人也不一定是学问家,但到了顶极就不好说了。到了这个境界,就对也是对,错还是对。因为他成了一切学问的仲裁者,自然举国上下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一般来说,诗句主要是用来凑成诗篇的,至于说对还是说错,并没有太严谨的考虑,更何况诗人写出此诗后感觉非常不满意。据说都是因为田家英多事,从废纸篓里将此诗抢救出来,如若不然,则可以肯定之后就不会有什么沽名钓誉之说了。所以,好事者历来不乏其人,好事而不落好也在情理之中。就如菜九现在的所作所为就跟好事者没什么两样,因此,除了要做好被骂得狗血喷头的准备,还要准备如此这般不停地为知今是而昨非地来检讨谢罪。  项羽生前就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评价,而司马迁则给出了“背关怀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评价。到了沽名钓誉之说新鲜出炉后,便压倒一切,其他所有的评价趋于沉寂。于是乎,不仅仅是鸿门宴,乃至于项羽的成败、项羽的总体评价,都以沽名钓誉之说为纲,其余都是目。于是乎,从来不是问题的鸿门宴史实也成了问题,从来不是问题的项羽成败也成了问题。为什么压倒一切了,还会成问题?无非不是纲还硬要作纲,统不住还硬要统,让人觉得矛盾、不好解释,所以费了无数口舌,浪费无数笔墨纸张,耽误了好几代人,还在看不到尽头地争吵着,沽名钓誉之说也还在雷打不动、莫名其妙地为纲着、统治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把原本不是问题的事都搞成了问题的情况一点都不稀奇,比如怎么种田,怎么吃饭,要不要消灭麻雀,不一而足。相对而言,鸿门宴只是那个时代不应该成问题而成了问题之最微不足道者。对于其他问题,菜九可能讲不好,也没有义务讲。而鸿门宴一事,菜九知之甚详,既然司马迁他老人家不方便出来讲,作为司马迁的走狗,菜九责无旁贷。  为什么沽名钓誉之说统不住?无非是与事实不合,因为鸿门宴的一切实在与沽名钓誉之说拉不上关系。鸿门宴不是个沽名钓誉的场合,也不含沽名钓誉的因素。难道不杀人就是沽名钓誉,这是什么混帐逻辑。杀人是要有能站得住脚的理由的,如果刘邦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当然该杀。如果仅仅是因为刘邦可能影响天下之权而杀他,就太无耻了。刘邦灭秦有功,为什么要杀,难道妨碍项羽称雄天下就该死?那么,生活中许多人挡了我们的路,是不是都该杀了?难道我们没杀那些校长科长局长部长,是在沽名钓誉?看来那些个校长科长局长部长现在能好端端地活着,还真得感谢人们想沽名钓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确实要山呼沽名钓誉万岁万岁万万岁了。为什么没人喊万岁呢?显然是因为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说,因为别人妨碍了我们,并不是杀人的理由。以此为由头而杀人,太不正常了。因为我们大体上都很正常,所以我们没去杀人。既然我们都没去杀人,为什么偏要项羽去杀?既然我们不是沽名钓誉,为什么项羽就是?可能有人会说啦,我们用不着杀人,就可以把事情搞定。但为什么偏要认定项羽不杀人事情就搞不定?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杀人总是不对的,即使因不杀人而丢了天下,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当然,以此为由头而杀人的事也并非罕见,时下确实发生了副局长雇佣杀手杀局长,局长怕副局长取代自己而雇佣杀手杀了副局长,结果呢,除了被绳之以法外,还让天下人笑破肚皮了。  鸿门宴是怎么一回事呢。菜九杂七杂八写过一些,题目附在后面,看官们自己去找可也。简单地说,在鸿门宴之前,刘邦是可以如约王关中的,而鸿门宴之后,刘邦的这个权利没了。就如同比尔*盖茨在一场饭局之后就变成李嘉诚了,资产大大缩水了。这说明鸿门宴不是像我们今看到的这么简单,其中是有交易的。这个交易就是刘邦在项羽的威迫下出让了王关中的权利,其资产也是大大缩水了。又关沽名钓誉什么事?鸿门宴前后刘邦确实经历了一个从死到生的轮回。当他拒绝诸侯入关时,就有了把秦政权屯积的财富据为己有的嫌疑,于是犯了众怒,大家要合力把他干掉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他愿意把一切都拿出来重新发落时,就没有杀他的理由了。如果项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所说把刘邦杀了,可能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因杀猴儆鸡,其余诸侯王诸侯将更加听命于项羽,天下从此太平;一是那些诸侯王诸侯将看项羽连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战友与结义兄长都能杀,担心自己的脑袋也随时会保不住,便一齐拔出刀来,上前把项羽剁成肉泥。菜九以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刘的功劳大,实力强,与项羽的关系又特别铁,尚且被杀,项羽的刀杀到其他人头上也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没杀刘邦,项羽又被戴上了头脑简单、愚蠢的帽子。以至于现今的白胡子,花白胡子,没有胡子,乃至于乳臭未干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头脑简单的蠢家伙。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须知,古往今来可能还没有人比得上项羽聪明,司马迁说其“才气过人”是有事实根据的。项羽刚出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此前学书学剑学兵法都弄了个浅尝辄止,就这样还是当世诗词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统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聪明人联起手来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换了今天的年轻人,这个年纪不是在焦头烂额地忙着考研,就是失魂落魄地忙着找工作,哪里谈得上搞定天下哟。可以肯定地说,所有以为项羽愚蠢的人,其聪明程度都比项羽不知差了多少个数量级。但这并不妨碍所有的人都指责项羽蠢。其可笑程度就好比李昌镐不小心输了一场棋,全天下的人都以为让自己上去也能把石佛掀翻在地一样。  在沽名钓誉说的主导下,自然而然把项羽听信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话,从而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当成了没有远见。但项伯所言确为实情。大家为什么要灭秦,就在于秦无道,而刘邦先行入关灭秦算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刘邦愿意完全服从的情况下,杀刘就是大不义大无道,就是樊哙所说的亡秦之续,因杀刘而众叛亲离的后果是可以预期的。而这个连项羽都不愿意干的事,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看来觉得无所谓。啧啧啧啧,说他们误人子弟都是轻的,是污人子弟喽。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沦丧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专家教授老师们可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哟。  沽名钓誉说不仅牵涉到对鸿门宴的定性,甚至一直延续到对刘胜项败的评价,因此用不着另费一番手脚,就在这里也顺便把那些个通行评价横扫一通。在对项羽的评价中,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项羽逆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搞分封。菜九不敏,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如果当时不分封怎么办,更没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为了让项羽当大一统的皇帝,而他偏偏不愿意当。像这类没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乱意淫。当时的情况是,秦政权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给灭了,灭秦以后怎么办,只能是走着瞧。谁要是想当皇帝搞大一统,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会答应。当然,如果让我们那些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专家教授去和那些诸侯王诸侯将忽悠,说些诸如历史潮流、天下大势、时代规律什么的,没准还真能起作用,可惜他们不在场。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面,如果项羽召集各路诸侯开会,要当什么大一统的皇帝,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按专家教授的如意算盘,各路诸侯王诸侯将欢天喜地地将兵马交出,回家享受项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诸侯王诸侯将拔出刀来,一拥而上把项羽剁成肉泥。从项羽没有被剁成肉泥这一点来看,至少说明他的举措没有大错。而我们的专家教授根本没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险,当然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俗话所说的“站着说话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这类情况。如果他们在场并面临被剁成肉泥的危险,我们的专家教授何等聪明精明,肯定会乖巧而识时务地把这些正确无比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束之高阁、提也不提了。  在菜九看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非常全面,想不服也不行。但一到面对具体问题,就七扯八拉、指鹿为马,搞得驴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项羽没杀刘邦失败了,如果杀了刘邦还是失败,到了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里还是能说得头头是道,或者说不该杀啊,或者说没学主体思想啊,总是有话说。其实,菜九也是喝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奶长大的,但感觉味道极差,一想起来就泛恶心。即以最负盛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家翦伯赞为例,他在评论刘邦灭秦时,把这个过程说得比旅游还轻松;又把楚怀王之死说成是罪有应得。如果翦某没看过史记就是在胡说八道,如果他看过史记,就是在满嘴喷粪。大概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身就是被一些不严肃的人给忽悠出来的东西,所以那个圈子里的大人物说话没边没沿、惹人耻笑也属正常。既然这个圈子里的招牌人物就这副德行,这个所谓的史观最好到一边歇菜去吧。曾经一度,菜九一看到有人拿历史唯物主义来忽悠人,就想上去抽狗日的。后来渐渐明白,这些人也是受害者,被历史唯物主义忽悠得脑筋不好用了,弄得菜九不如。  菜九孤陋寡闻,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唯心主义历史观,如果有的话,在菜九心目中,这个应该歇菜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可能给所谓的唯心主义史观提鞋都不配。当然,如果那个唯心主义史观也是这么不上路子的话,他们就加在一起也不配给司马迁他老人家提鞋了。  因为有沽名钓誉一说,也因为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在胡乱忽悠,菜九以为对鸿门宴及项羽的主流评价是一个错案,既然是错案,当然要还原其本来面目,这就免不了会得罪一大批人。于是就用得上白牛兄所说的话:“可见翻案不得一部分人的人心呀,可见走资派还在走呀,可见两个凡是还是凡是呀,可见宜粗不宜精还在粗呀。”由此不禁恍然,吹得天花乱坠的沽名钓誉一说不过是两个凡是道上的边角料,只是此说原本差一点被弃置,称其为废纸蒌里的两个凡是可矣。当然,较之寻常意义上的两个凡是,此又等而下之矣。由此想到,菜九又说了错话,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既不是范增的同党,也没拿范增的钱,不过是搞了个等而下之的两个凡是而已。御用文人历来有之,但那些人至少是在做本职工作,他们卖力地宣扬御主张,鼓吹御思想,多少还能讨个御欢心、博个御青睐什么的。而为废纸蒌里的见解自觉或不自觉地搞两个凡是,能得到什么,可能只有天知道。纵然如此,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凡是着,在忽悠着,在误人误己并快乐着,这又算是哪一出哟。进一步想到,之所以菜九说了那么多恶毒的话,也是因为两个凡是——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套用伟大领袖的话来说,两个凡是也分正确的两个凡是与不正确的两个凡是;不正确的两个凡是当然不能坚持,正确的两个凡是不坚持不得了,正确的为什么不坚持。  至少菜九以为,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就是正确的那种。君不见,两千多年了,人们还在学司马迁的书,而且要继续学下去;而众所周知的两个凡是则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为人不齿。因此,对司马迁其书其学还应该再增加两个凡是,即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这不,本来错误的两个凡是,与菜九的两个凡是,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凡是着并快乐着,也没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动不动就要来忽悠司马迁他老人家。比如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常常故作大度地说什么“不应要求作者(司马迁)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来就把司马迁的走狗变成疯狗了,虽千万人吾咬也,既然咬了,就索性咬得面目无光、斯文扫地。杜甫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尚且不能轻薄,对司马迁说三道四被咬了抽了,也是应有之义。  关于鸿门宴,司马迁他老人家没有评论,而对刘项胜败是有评论的,项羽之败是“背关怀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什么败了,无非是不让刘邦王关中,自己也不称王关中,而是回到楚地,真是损人不利己,贪天功为己有,没有金刚钻非要揽磁器活,能过头了,所以失败。就事论事,非常明白,根本用不着扯什么历史潮流之类的劳什子。刘邦的胜利则是“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高祖本纪》)。“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秦楚之际月表序》)。为什么胜了,这一通话司马迁说得文绉绉的,现在人可能不得要领,如果让黄健翔老弟来喊一嗓子,可能全世界都懂了:  刘邦同志立功了,刘邦同志立功了!不给项羽任何的机会。他可以提早谢幕了!伟大的刘邦同志!他继承了正道领袖的光荣传统。尧舜禹汤、周文王、孔夫子这些伟大先驱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刘邦同志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华儒学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本来这个段子可以就此结束了。可能有人会问啦,既然项羽杀不杀人都不讨好,那么项羽究竟应该怎么办?因此,画蛇添足的功夫还是省不掉的。菜九以为,项羽既然不能杀刘邦,就应该对他好一点,不该剥夺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硬生生搞出个对立面来;也不应该出头主持分封,他上面还有楚怀王嘛。项羽击秦有大功,分封时自己的那一块绝对不会小的。而他自己主持分封,又把自己的这一块搞得特别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分银子还会有人骂娘,何况你自己给自己多分了。于是,嫌分少了的,没分到的,一齐冲着你来,又如何能招架得住。如果你不出头分,最后保住自己的那一块还是没问题的。以项羽之才,他不去打人,人家就该谢天谢地了,又有谁敢动他的脑筋。老子说,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项羽的问题出在争字上,想当皇帝,因时局不允许,便退而求其次当霸王,搞渐进式的大一统。最后驾驭不了局面,兵败身死。    既然两个凡是还在继续,鸿门宴问题的纠缠也将继续,下期预告《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      相关段子可上网搜索  有关鸿门宴参见  古史杂识之
千古谁识《鸿门宴》  古史杂识之
汉书辨误二则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千古谁识曹无伤  有关项羽参见   古史杂识之
项羽分封新论   古史杂识之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古史杂识之
解读项羽  千古谁识刘项情  军事天才属刘项  千古谁识汉张良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有一天刘三正在路上走着,突然闪出个持刀大汉,让刘三交出钱来,否则就要他的命。刘三情知不敌,就乖巧地将钱包交出去了。日后,刘三又带警察将劫匪绳之以法。这件事到了让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评论时,多半就会众口一词地笑话这个劫匪留下了后患,当时一刀把刘三干掉,钱不就都是你的了吗,后面不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吗。各位看官可能会说啦,菜九把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当白痴啊。菜九当然没狂妄到如此地步,他们当然不是白痴,不过有时有点拎不清倒是真的。比如鸿门宴这件事,与上述情况就很相似,但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鸿门宴的结果难道不就是项羽拿到了钱,刘邦保住了命吗。到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嘴里就是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同理,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眼里,被抢了钱的刘三显然占了大便宜,而抢了钱的劫匪却是缚手缚脚吃了大亏。看来,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要么是范增的同党,要么就是拿了范增的钱,否则怎么非要教唆项羽把刘邦干掉不可呢。也许是人性之一的强人所难在这里起作用了。本来人家只是想抢钱,可那些不相干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非要人家去杀人。还一个劲地提醒劫匪,你不把他干掉,你抢到手的钱可能会保不住。作为斗争对峙中的弱势一方,我们总难免会碰到劫匪,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感谢那些个劫匪幸亏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调教出来的好学生,如果劫匪们都听了大人们的教诲,既要钱也要命,岂不糟糕之极。    鸿门宴是刘项斗争的一个眼,其包含的变数最多,根本没有预伏下日后胜利者的胜机,刘邦从一个最风光的战胜者,变成了仅仅保住命的失意者,又在什么地方占到便宜了。他又何尝能像阿Q一样,钱被抢了还要自我陶醉一番呢。大概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可以陶醉,反正刘邦和我们这些被抢劫的菜鸟肯定陶醉不了。        鸿门宴其实真不适合作课文来教学,如果象菜九这样简化为抢劫说,就没什么可讲了。但真要从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上讲,显然也不是课堂上讲得了的。而且这个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专家教授老师大人们从来就没搞清楚过,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鸣得意。菜九倒是比大人们清楚一点,但也不想细说,因为他们听不进去。早年菜九作《千古谁识鸿门宴》,就被一些教师骂得狗血喷头。原因很简单,不是菜九说得一点不靠谱,无非是跟他们不一样,当然啰,仅凭这一点也确实就该骂。试想,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或者几十年一贯,或者辛辛苦苦备了半天课,正准备云里雾里、唾沫横飞在课堂上神侃,误己误人并快乐着,给菜九一搅和,就索然无味了。因此上,菜九被骂得狗血喷头不亦宜乎。菜九为什么与大人们的见解相左呢,这还是要看鸿门宴的事实。简单地说吧,鸿门宴之后项王、范增不让刘邦王关中,还“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杀了之呢。显然,诸侯叛之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杀刘邦只会增大这种可能性。从结果上看,鸿门宴之后,项羽既负了约,又风风光光地主持了分封,显然他是鸿门宴的大赢家。鸿门宴上如果不是项羽,而是我们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掌握局面,肯定先杀了刘邦,至于诸侯叛之,分封不了,大人们根本不予考虑,留给项羽考虑可也。于是乎,燕雀安知鸿鹄志,水平的高下,一下子就分出来了。但项羽水平高又有什么用呢,留下了隐患,最后不还是死在刘邦手上了吗。人生哪能步步算到呢?总不能早知百岁死,不如不出生吧。世局如人生,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项羽在鸿门宴的处理上根本没错,他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后事。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也不是神仙,但他们知道后事。只是从结局上立论,也没有什么高明可言。    菜九可能对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刻薄了一点,这是因为菜鸟也有好生之德,刻薄刻薄无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亡灵战士和兽人战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