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东岳大帝五月初一出巡所封的五个太子是什么封号

五岳大帝,周易开光吉祥物连锁,开光吉祥物连锁
发布时间:( 22:33:21)&阅读:(1745)&推荐(是)
  五岳大帝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情水秀,云缠霉绕,地大物博,五岳大帝,周易开光吉祥物连锁,开光吉祥物连锁高峻
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如《礼记o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公羊传o僖公三十一年》“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对五岳的祭祀,殷周以来便有之,《周礼o春宫o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o王制》:“天子祭
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从汉代开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据《汉书o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
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然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形成观念却在汉武帝前后,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
,形成祀典。《重修纬书集成》卷三《礼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则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风惜通义o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长也,万
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
山虞长守之。十月日合冻,腊月日涸冻,正月日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南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满县”。西
岳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衣华阴县” 。北岳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岳嵩山名日嵩,嵩者,高也,庙在
颖川阳城县。以后随着神仙信仰的发展和深入,五岳不断被神化,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总仙洞天
,北岳名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并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
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
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岳为中天王。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东岳为天齐王
。天宝(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大中祥符(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
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廿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日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封五岳后
号:东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肃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自此五岳之神有了帝号,但还不够全面,元至元(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东岳
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然明太祖洪武(年)年问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
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间,所以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  东岳泰山居五岳之首,《月令广义o图说o五岳真形图》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说:泰山者,乃群山之
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可见秦汉以前,古人认为泰山峻极于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极,都必须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隆长久,尊泰山之
神为东岳大帝。  对于东岳大帝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汉代《重修纬书集成o龙鱼河图》曰:东方泰山神,姓圆名常龙。晋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o段承根传》
则称泰山神之子与段晖同学。道教创立后,亦十分尊崇泰山神,并对其神历作了详细的概括。如东方朔《神异经》称: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
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
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后称东毕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又《三教搜神大全o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被尊为太华真人。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
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见东岳大帝当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民间祭祀泰山神,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泰山神则是阴间鬼魂的最高主宰。汉代《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后汉书o乌桓传》其惜谓人死,
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方技传》亦曰: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三国志o管辂传》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刘桢《赠五官中郎将》
诗云:常恐游出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亦有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又《古乐府》诗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三教搜神大全》说得
更为明白,称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故《岱史》引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
,各有攸属。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又《风惜通义o正失》称:惜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修短。《五岳记》则称:东岳泰山神
天齐王,领仙官仙女九万人。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说法,出现的时间不一。据《日知录》卷三十称: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
,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汉以上无鬼论也。《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日天孙,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许峻自云尝笃病,
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   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这种论述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然这种只论鬼职不论神职,或只论神职不论鬼职的观点,似乎不能统一,于是《茶室香丛钞》引《封禅书》的
内窖,将神泰山神的神职与鬼职统一在一起,文称: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故有天主祠,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祠。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
地主耳。从此泰山神有了双重的神职。五岳大帝,周易开光吉祥物连锁,开光吉祥物连锁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时,亦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日: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
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在泰山神被晋升为帝后,道教亦赋予其更高的神力,《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
命妙经》称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灵死注生,化形
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从而使东岳泰山神从掌管阴魂的阴王—跃而为掌人间善恶 注生录死的大帝。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历代均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括动。所谓封禅,据《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
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
里诸山有鬼道矣。简单地说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同时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积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
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帝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岱史o历代儒臣封禅
论》日: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因此,封禅被帝王视为国家旷世盛典。秦始皇统—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就曾亲自率领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礼。秉始皇逝世后,秉二
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据《史记o封禅书》记载,秦二世东巡历泰山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彰始皇之功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祭华山、嵩山,
又东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后汉武帝又多次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均曾柴告岱宗。隋文帝虽没有封禅泰山,但东巡时曾因祭泰山。唐
朝时虽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禅泰山,但封泰山神为王的帝王却不少,如武后垂拱(685-689年)二年(686年)七月初一封东岳为神岳中天王,万岁通天(696-697年)元年(696年)
四月初一又尊封为天齐君,唐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加封为天齐王。然对泰山封禅超历史规漠还是宋真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称天
书降于泰山,对泰山进行封禅,时迎接天书的仪仗就有1600多人,仪式中诏封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从宋真宗后,金元明清几代
虽然没有对泰山进行封禅,但都相继给泰山神较高的封号以荣神之威势。  东岳虽然只是泰山之神,但自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全国各地礼敬东岳亦蔚然成风。全国各地建有许多东岳庙,如山东泰山脚下豪安市的岱庙,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等。相传
日历三月廿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各地庙观都要举行盛大庆典,祝祷括动十分隆重,香火异常旺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明日汝成《熙朝乐事》载: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
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见东岳大帝在民间的香火之盛。  东岳还有炳灵公的传说,据《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典》卷二二引《玉堂闹话》称炳灵公为东岳大帝的三儿子,唐以前为恶人形象,骑从华丽,俨若侯王,鲁人畏敬,过于天齐。
《旧五代史o唐书o明宗纪》载:后唐长兴(930-934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进药,小康,应僧之请,封泰山郎为威雄将军。《事物纪原》卷七则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
月十五诏封为炳灵公。《铸鼎余闻》卷一曰:道书云五月十二日为炳灵公诞辰。并案曰:后来吴地有以炳灵公为火神祖者。现在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数龛,其中就供
奉有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和炳灵太子的神像,镌刻十分精美。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史记o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前110—104年)五年(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日南岳。这个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
,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为湖南南岳衡山,据《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日:唐太宗贞观(627-650年)中定祀南岳
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  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三教源流搜神
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神姓崇,讳。《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天
昭圣大帝。  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
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道教沿袭这种信仰,据道经《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记载:南岳君讳祝昌,南岳衡山君,姓讳洋光,头建八朗宝光玉冠,衣赤锦飞裙,披
神光绯文之表,带封灵制魔之章,乘赤霞飞轮,从南岳仙官十二人。《云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
龙。并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日: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另据《癸辛杂识》记载:衡岳之庙,四门皆有会郎神,唯北门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则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哲《寓简》亦日:衡山南岳庙,国家每大出兵,则遣使祭告。 旧时
全国各地均建有南岳庙,以湖南衡山南岳大庙最为著名。   西岳大帝为五岳大帝之一,至于其来历,《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经》引《恒岳志》曰:“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引东方朔
《神异经》又称神姓善,讳。《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亦云:“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一云华山君浩元仓。”其中浩即是昊。  《隶释》卷二称东汉光和(178-184年)二年(179年)《樊毅修华岳碑》谓:“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祯祥,荒***臊秽,笃
灾必阵。因渎祭地,岳以配天。”  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职,《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典》引《云笈七羲》曰:“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秉之分野。”《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
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禽之类。”  西岳大帝的形象,据《云笈七羲》卷七称服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唐玄宗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宋大中祥符中,追尊为金天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了华山三郎的故事。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较低,其山指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但在清顺帝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恒山,而是河北大茂山。原因在于舜去祭祀恒山时,走到河北曲阳县的大茂
山,天下起了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走,加之大茂山不时又有石头飞坠而下,于是舜就在大茂山祭祀一番,不再往北去祭祀恒山了。后来,舜干脆在大茂山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
北岳祭祀起来。据《续文献通考o郊社考》卷十日:明孝宗弘牿(年)六年(1493年)七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卅。礼臣议以为祀北岳恒山于曲阳,历汉唐宋
以至国朝凡三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定议仍祀曲阳。据《清朝文献通考o都社考》十载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才改祀北岳恒山于
山西浑源州。  关于北岳大帝的来历,说法亦不一,《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曰: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
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荫。《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亦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洲无极真君晨颚。”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还记载了
北岳大帝的神职,文曰: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同时《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
河湖海淮济径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蝓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道教对北岳大帝亦加尊崇,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时追尊为安天玄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梅经o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可见中岳神的形象是半人半兽,这种形象很符台
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由此还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同时也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
封祀者。《中岳嵩山太室石阀铭》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  中岳大帝的名称,《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曰: 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昔生。《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典》卷二五
引《五岳真形图》云:中岳恽。引东方朔《神异经》云:神姓恽,讳善。引《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  另外《古今图书集成o神异典》所引《五岳名号》《神异经》中还记载了中岳大帝的神职。《五岳名号》称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异经》则称:中岳者主
于世界地泽川谷沟渠山林树木之属。  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后,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并说中岳为五
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无上秘要》亦云:中岳嵩山君,头戴黄龙衣冠,衣黄锦飞裙,被黄文裘,带黄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黄霞飞轮,
奏真仙名录,上言于帝。  据《日唐书o礼仪志四》记载,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雍卅永安人唐同泰伪造瑞石于洛水,献给武则天。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
山与洛水接近,因馥嵩山为神岳,授中天王,并为之置庙。唐玄宗时,改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时封为中天崇圣帝,元时加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  | |  |  |  |  |  |  | 
中国加盟总部: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副29号(极乐寺、极乐小区1号楼)全国免费电话:400 白天热线: 1
晚间热线: 1
       
备 案 号:黑ICP备号区县政府网站
地市政府网站
国家部委网站
Copyright 2009 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
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备案号:号
如您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568367
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整为浏览本网站大埔玉皇三太子诣泉州元妙观及东岳大帝进香梧坑玉皇三太子伴驾编辑推荐-在线观看-风行网
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安装PC客户端
把想看的剧下载到本地吧~
点击立即下载就可以下载当前视频了哦~
我来说两句
播放:1,517,134
播放:4,533
播放:232,503
播放:6,254
播放:50,129
播放:20,260
播放:4,463
播放:1,430
播放:1,188
播放:2,392
播放:7,615
播放:16,712
精选视频号
播放:14,889
播放:2,443&  泰山,的象征,地处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南临“圣城”,东连“齐都”,西滨。1987年被列入名录。&概况&&&&&&&& 泰山日出  泰山贵为“五岳之首”,是因为它是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  ,寓意“国泰民安”。境内有“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气候 &&&&&&& 泰山气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凉爽,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阴凉舒适,到山顶时,还需携带寒衣。夏天虽是泰山的多雨季节,不过若能赶上夏季的雨过天晴,就可在山顶上领略到山上红霞朵朵,脚下云海碧波的壮丽景色。春秋两季较温和,平均气温10℃,但春季风沙较大。秋天则风雨较少,晴天较多,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为登山观日出的黄金季节。冬季虽天气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机会较多。&泰山文化天外村天地广场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1545米。  泰山,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在25亿年左右,被称之为“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使泰山第一次露出海平面。  而在3000万年前的新构造运动中,泰山南麓发生山前断裂,所处的盆地下沉,而北麓大幅度抬升,形成了如今泰山巍峨高耸的雄姿。  泰山花岗岩、科马提岩、三大断裂,还有人们熟知的“稳如泰山”、“醉心石”无不显示着泰山在地质、地貌上的神奇。  缘于泰山地层的清晰,岩体的复杂,自1868年起,已拥有130多年的地质研究的历史,并被世界界所公认。  至于泰山西麓桃花源的彩石溪,几十亿年岩体和岩脉彼此侵切的印记,显示在咫尺方寸之间,故称五世同堂。十里山涧,泰山彩石平铺溪底,如天工神笔绘就的一幅瑰丽长卷,徜徉其中,感叹、欣赏自然的造化神工,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大多都有着“恋山”的“情结”,这是世界性的。登山即登天。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  然而,一座大山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却是罕见的。  中就有七十二王封禅泰山的史传。远古时期的、、、、、等,无不来泰山祭祀天地。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说:舜在春季的二月登上泰山,在山巅烧火祭祀,这是一个王者成功后取得最高祭祀权的标志,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在封建社会里,大凡帝王都会自命为“天子”,是受命于天的。而要祭天,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就是到泰山去封禅,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是万物始生之地。  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帝王。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泰山封禅。&&&&&&& 泰山雪景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则把封禅作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前后八次登封泰山。  、、、、、、、宋真宗、、清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  泰山封禅意味着受命于天,昭示着国家统一,彰显着国泰民安,因此,历代帝王莫不竞相效仿。泰山封禅这一“旷世大典”,在中国执着的演绎了数千年。  由此,也就形成了泰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禅祭祀文化,或曰帝王文化。  “登泰山而小天下”,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不仅仅是孔子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而是泰山启迪了这位文化的巨人,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峰,对文化空间的一种俯视。故云:“泰山是岳中之孔子,孔子是圣中之泰山。”  泰山是精神和文艺的源泉。诗圣杜甫,正是以一首,跻身于唐诗之顶峰。“一览众山小”,成为仁者乐山的绝唱。而诗仙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千古佳句,则给泰山平添了智者乐水的空灵。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的定格。  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在泰山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  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柢,泰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佛教东来,泰山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名山之一。有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三大精神支柱。那么可以说,在泰山,佛道同宫,儒释相依,“三教合一,合而不同”达到了极致。  普照禅寺的高僧元玉,以“三教一理”的现身说法,曾为前来泰山祭祀的清代康熙皇帝讲经论道。  登泰山,保平安。  平安,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在泰山文化的语境中,平安是一个关键词。在泰山的信仰里,最普遍、最虔诚的则是平安信仰。  泰山神——东岳大帝是神界的王者。他诠释着生死的真谛,被历代帝王所崇奉,称为“天齐仁圣帝”。  碧霞元君,是人们生活的保护神,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泰山老奶奶”,只要有所祈求,她就会像老人一样呵护着人们。让人们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充满信心,生命更具意义。  “泰山石敢当”,也是泰山信仰中所特有的一位神祗。成为“登泰山、保平安”这一理念的进一步物化和延伸。&& 革命烈士纪念碑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文化。  从泰城通天街到泰山极顶,这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上,古建筑星罗棋布,从山下到山上,110余处的宫、观、祠、亭、坊、楼、阁、塔、桥等各式建筑,让人们坚贞不渝的营造了上千年。这不仅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绝无仅有,同时也被称为世界文明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山下的岱庙,是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宋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海内三大宫殿式建筑。而天贶殿千年的历史,则是其他两大宫殿所望尘莫及的。  如果说太和殿象征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大成殿象征的是经世安邦的儒学,那么,天贶殿象征的则是上苍对国泰民安的赐予和佑护。  山上的,铜的世界,铁的王国,是我国高山建筑的典范。  泰山古建筑在彪炳着文化,也在延展着文化。  石刻,是文化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文化。  泰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刻艺术宝库,泰山上镌刻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泰山现有刻石2200余处,从秦代延续至今,无论时间的跨度还是书法艺术的流变,堪称中外首屈一指的天然书法博物馆。2006年,泰山被评为中国书法第一山。  秦代的泰山刻石,是中国“书同文”的见证,被视为稀世之宝。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两石并立,寓意高宗与武则天共掌天下,碑文中还有武则天自己创造的文字。被称为“碑中一绝”。  唐玄宗的刻石,以其巨大的形制,成为中国最大的帝王摩崖刻石。经石峪的北齐摩崖刻石,是我们所知的中国最大的佛教经典刻石。被金石学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卧龙松  在这里,文化找到了依托,石头注入了文明。  在泰山,树木是自然的,同时也是文化的。现有上百年的古树名木近2万株,其中有23株古树名木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它们都是泰山重要的生态文物。  汉柏,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连理柏,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悠悠千载,生生相依,自是忠贞不渝。  “五大夫”松,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给这组松树的封号。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竟感恩戴德于这一组松树。  望人松,已是泰山的标志性景观。同样见证着历代帝王的来来去去,迎送着不同时代数以亿计的登山者。  在泰山,古树若以“群体”取胜,尤以对松山及后石坞的古松园堪称奇观,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响中国。泰山青松,已成为中华情操的象征。  “造化钟神秀”,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泰山独特的自然风光。  春日萌动着生命的活力;&&&&&&&&& 岱庙   夏日绽放出生命的热烈;  秋日衡量出生命的质地;&   冬日昭示着生命的尊严。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这是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对泰山云发出的惊叹。  旭日东升,既是一幅瑰丽的画卷,又是生命的肇始,生命的向往,生命的蓬勃,生命的礼赞。  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  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在中国乃至世界,还没有一座山像泰山一样,在数千年持续不断的历史发展中,始终维系着一个古老民族“国泰民安”的信念与对“和平”、“统一”的企盼。  泰山,已成为一种象征。在人们生生不息的活动中,泰山一直在寄托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对生活“和谐”、“平安”的期盼与向往。  泰山,是和平的承诺,和谐的保证。在她的伟岸身躯默默地保护下,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都会感觉到来自泰山的力量,听到她一声平安的祝福!&泰山神话&&&&&& 盘古开天头化泰山钓鱼台  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神。为历代道教妙真道重要道场,景区里有众多道教遗迹和道观。道教五行学说,泰山神统管天下九州人类之生死,官员职位之升降,四海伟业恒泰安康。  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唐高宗、武则天封禅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只大神被祈祷,《道门定制》卷二《申东岳状》,即有“谨具状申闻东岳天齐仁圣帝,……乞体行符命,告下有司,释放亡魂来临法会,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语。随着泰山神之封号由王晋升为帝,道教赋予它的威权也愈来愈大。的曰:“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应乎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彼幅员之域,与天齐久。……奉行天令, 子 阴司,……知人寿之短长,设七十五司,以掌权衡。有三十六岳以惩凶恶,永绥邦社,大庇民区。”AE《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曰:“泰山元帅累朝节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录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AF由只管鬼魂的阴王变为“掌人间善恶之权”“注死录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为了推尊东岳大帝,更为之编造了一个离奇的谱系,曰:“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经此改造后,东岳大帝便成为“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东岳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旧时全国各地皆有东岳庙,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传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该日,各地皆于庙中举行盛大庆典。明田汝成云:“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顺天府宛平县)城东有古庙,祀东岳神,规模宏广,神像华丽。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神)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盛设鼓 幡幢, 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女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庙。”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城中玄妙观有东岳帝殿。俗谓神权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祈恩还愿,终岁络绎。至诞日为尤盛。虽屯 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娄门外者,龙墩各屯人,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俗以诞日前进香者,乡人居多,呼为草鞋香。”  碧霞元君  的来历: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为“泰奶奶”。   碧霞元君,现在史学界认为其源起于泰山南部大汶口文化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得早期女首领!也有认为是女娲和早期中原女首领的演变融合统一。但不能就确定是一人!只能说是先祖母系的伟大人物的融合祭拜!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另一传说为辅佐建立了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却说他让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姜子牙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黄妃赶到后两人争论起来互不服输,她建议自己住山上让哥哥住山下。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她的一个女随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很象簪子的石头。岱宗坊相传,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用各种方法,战胜了很多对手,终于成了一山之主。虽如此,碧霞元君仍贪得无厌。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这样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愤慨,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一天,姜子牙带着来到泰山,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从泰山极顶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当场就和姜子牙争吵起来。姜子牙不气不火,好言劝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们可以再作商量嘛!”“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问。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说:“你可以找件东西来,往山下扔,东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碧霞元君心想,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扔个百儿八十里是没问题的!便答应说:“好,就这样办!不过,咱可要说话算数,谁也不许反嘴呀!”“一言为定,绝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经,十分认真地说。这时,碧霞元君弓腰拣起碗口大的石块,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拦住,说:“慢!石头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别家神仙不承认也不好办啊!依我看,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碧霞元君也觉得这话有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喃喃自语道:“这可叫我扔什么东西好呢?”姜子牙慢吞吞地启示道:“依我看,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你将它扔出去,既好寻找,别人也不敢不认帐!”碧霞元君听了,心想:对,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谁敢不认帐?!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用上全身气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绣鞋以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齐在山脚下,找到了那只绣鞋。只见那只绣花鞋跟朝上、头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他们一算里程,从这地方到极顶,只不过二十来里。这时,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计,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认了。&泰山传说  “泰山传说”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具有鲜明的泰山风味,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战胜自然和现实困难的愿望。泰山神话传说的最早记录见于,时期曾任泰山太守的写过名为的民俗专着,此后的、的《集异记》等都记录了泰山的神话故事、风物传说和绮丽多彩的民间故事,其中是第一部泰山故事书集。  “泰山传说”故事以山川名胜传说最为着名。从泰山东路的岱宗坊直至南天门、玉皇顶的每一处名胜、每一块山石、每一条山溪,可谓一步一奇景,景景有传说。此外,泰山民间故事传说中还大量保留了自秦皇汉武以来唐宋明清等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留下的轶闻掌故以及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传说、历代文人传说、工匠传说等。  “泰山传说故事”是泰山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流传广泛。中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见民风。”《白虎通义·巡狩》引《尚书大传》云:“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俗。”说明当年周天子东巡,至岱宗而观民风,泰山地区不仅民间诗歌的创作很盛行,而且采诗之风也很盛行。  泰山神话传说的最早记录见于,东汉时期曾任泰山太守的应劭写过名曰《风俗通义》的民俗专着,此后晋代的《搜神记》、唐代的《集异记》、宋代的《稽神录》、《述异记》、《太平御览》、明代的《剪灯余话》、《泰山纪事》、《茶香室丛钞》等都记录了泰山的神话故事,风物传说和绮丽多彩的民间故事, 其中《泰山纪事》是第一部泰山故事书集。我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着,如、、、、、、、《老残游记》等均吸取了泰山丰富的民间文学宝藏,都有对泰山的描写。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国内外名山大川中绝无仅有。  从建国之后到新世纪之初,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泰山传说故事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从1986年开始,泰安市按照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部门和省有关部门的部署,把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当作重点科研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工作,陆续搜集整理出版了各种泰山传说故事集,如、《泰山大观》、《泰山区民间文学集成》、《泰山传说故事》、、《徂徕山民间故事》、等,此外有关泰山的着述如《泰山大全》等均收录了泰山传说故事。&&&&&&& 泰山传说故事基本内容&& 郭沫若题  泰山传说故事具有鲜明的泰山风味,主要有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王母娘娘、吕洞宾等民间神仙人物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战胜自然和现实困难的惩恶助弱主题。  泰山传说故事以山川名胜传说最为着名。从泰山东路的岱宗坊,经王母池、白鹤泉、万仙楼、经石峪、斗母宫、回马岭,西路的“三笑处”、普照寺、香油湾、白龙池、黑龙潭、悬云寺、扇子崖,到中天门两路归一之后直至南天门、天街、碧霞祠、玉皇顶的每一处名胜、每一块山石、每一条山溪,可谓一步一奇景,景景有传说。这些传说多是对风景名胜名称和特征由来的艺术性解释。  有关泰山周边的风俗习惯、动植物特产,如秦松、汉柏、赤鳞鱼、泰山灵芝、四大名药(黄精、、紫草、四叶参)等也有相应的故事传说。  此外,泰山民间故事传说中还大量保留了自秦皇汉武以来,唐宋明清等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留下的轶闻掌故;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传说、历代文人传说、工匠鲁班传说、爱国将领在泰山等故事。&&&&&&& 泰山传说故事特点  泰山传说故事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题材多样:泰山传说故事几乎涵盖了神仙、人物传说、风景名胜传说、动植物、特产传说、风俗传说等民间文学的所有领域。如中国民间流传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说他死后,头化为东岳,向着东方,东岳泰山即成为盘古精魂的化身。有关碧霞元君的传说也很多,群众一般把她称作“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泰山石敢当传说是我国流传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的镇物传说。  流传广泛:泰山民间传说故事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大,内容不断丰富,既有原始记录较完美的故事,又有同一母题的异文与“综合整理”的故事、还有同一题目又各自独立的故事和讲述者各具特色的故事,充分显示了泰山传说故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如关于泰山碧霞元君的出身,有玉皇大帝之女或妹妹说,石敢当之女说、东岳大帝之女说等等,是当地普遍信奉的女神,作为一位具有正义感的民间保护神,碧霞元君的影响越来越大,明清时期大江南北官府、民间纷纷为其建庙修宫。  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全国的泰山传说故事都具有文化的同源性,这就是被民间广泛接受的发源于泰山的平安文化。泰山传说故事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中,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如、习俗等,这一点正是泰山传说故事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体现。  开放性特征:泰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响在唐代就已跨洋过海传到国外,至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其他海外华裔居住地都有泰山神、碧霞元君庙宇,说明泰山传说故事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现象。&&&&&&& 泰山传说故事保护计划  近年来,泰安市人民政府及泰山主管部门对泰山传说故事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列支了专项经费,采集整理了部分录音录像资料,编排了、《泰山碧霞元君》等地方,并于2007年8月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在泰山召开了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为泰山传说故事的保护、传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泰山景区管委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未来五年,将对泰山传说故事进行原真性、完整性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 &传说摘录&&&&&&& 店小二写“山”   岱庙汉柏院内,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着“第一山”三个雄浑的草书大字。这三个字看上去象是出自一人之手,其实是两个人合写的。  相传在时候,京里有一位老到泰山游玩,他下山以后,对他的随从和地方官员说:“天下的名山大川我几乎都游遍了,我觉得没有一座山能和泰山相比,泰山真乃天下第一山啊!”地方官员就请老宰相题字树碑留念。老宰相谦虚地说:“我虽然很喜欢书法,可惜手拙写不好,我想请一位名书法家写‘第一山’三个字,刻碑立在岱庙里。”于是马上写信,差人去京城请当时的大书法家米芾来泰安州写这三个字。  当时年事已高,身体有病,但一看是老宰相的手谕,也就抱病勉强启程。来到泰安州,见过老宰相,抱病提笔。他蘸饱了浓墨,凝思片刻,接着手起笔落,眨眼之间,一个笔力遒劲、结构严谨的“第”字,便跃然纸上。大家看了,无不拍手称赞。接着又挥笔写了个“一”字,当他落笔写“山”的时候,顿觉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忽然眼前一阵发黑,出溜在桌子下边。大家一时惊慌,连忙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在床上,不多时便断气了。老宰相十分懊悔,一方面忙令人给米芾安葬,一方面另请书法家续写“山”字。  老宰相在里呆了七八天,全国有名气的书法家都请遍了,但都配不上米芾写的这两个字。有几个书法家写了几个“山”字,但和米芾的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觉得不很协调。老宰相为了这事很伤脑筋,心愿实现不了,有些闷闷不乐。他在岱庙里住着感到无聊,便换了便衣,叫上一名随从人员,出岱庙南门,往通天街走,想看看市容,散散心。走不多远,见有一家酒馆,酒馆门口有一个招牌,上写“泰山酒家”四个字。老宰相抬头一看,愣住了:这四个字是哪位书法家写?字很有功力。他本不想喝酒,但为了寻访那位写招牌的书法家,便信步走进了酒馆。老宰相刚坐下,就见一个年轻的店小伙走过来问到:“先生,要多少酒,几个菜?”老宰相喝酒只是引子,所以随便回答:“半斤酒,两个便菜。”不一会,年轻的小伙计用盘子端了来。把酒菜摆好,退到一旁坐下,一面等着应酬客人,一面用手指蘸着水在桌面上不停地横写竖划。老宰相因为隔的较远,也看不清他划的什么,觉得这个店小伙怪有意思,就问他:“我看你们门口招牌上的字写得不错,是请哪位书法家写的?”店小伙脸一红,笑了笑回答说:“写得这么孬,还算书法家?”说完不好意思地走到里间屋去了。  老宰相听了点小伙的回答,很不满意,觉得这店小伙有点目空一切。因为他急于打听写招牌字的人,酒也没喝下两盅,就喊掌柜的算账,在算账的时候,又借机寻问:“掌柜的,你门口的招牌是请哪位书法家写的?”掌柜的一看面前这位老先生相貌不凡,知道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不明白他问的意思是褒还是贬,怕实说了降低他酒馆的名声,就故意回答说:“这是本街一位老先生写得,不算什么书法家,只是喜欢笔墨。”老宰相一听说当地人写的,很高兴,忙问:“他叫什么名字?我想请他给我写个字。”这一问,把掌柜的问住了。“他……”“他”了半天没说出来。这时,跟随宰相来喝酒的人忙说:“这是当朝相爷,今日来逛泰山,见泰山气势雄伟,壮丽可观,想立一块石碑,写上‘第一山’三个字。可是请了当代大书法家米芾写了‘第一’两个字,‘山’字还没写,他就不幸去世。急于找一个写好字的人续写这个‘山’字,不想你和相爷捉起迷藏了。”掌柜的一听,“扑通”跪到在地,说:“小民有眼不识泰山,向相爷赔罪!刚才我说的是假话,这招牌上的字,是本店小伙计自己写的。”老宰相心中大喜,这才明白刚才店小伙为什么不好意思回答的原因。忙叫掌柜的把店小伙叫来,当场表演,重写“泰山酒家”这四个字。老宰相叫人把纸裁的和米芾写字的纸一样大,当店小伙写到泰山的“山”字时,老宰相不禁拍手叫绝,连说“好,好,好!”因为他写的这个“山”字,和米芾的字体一样,象出自米芾一人之手。老宰相立即命人请工匠镌刻,并问店小伙:“你写这样一手好字,是怎样练的?”店小伙说:“我是个穷人,从小一天学屋门儿也没进过,因为我喜欢写字,买不起纸,抽空就用手指头蘸着水在桌子上练。因为天天练,掌柜的看我写得不错,他不愿意花钱请写家写招牌,就叫我写了。”  老宰相听店小伙这么一说,十分感慨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从此,老宰相便把店小伙请进相府,专门练习书法,后来这位店小伙真的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孤忠柏& &&&&&&&&&&&& 铜亭  岱庙天贶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树,其西南的一侧有一疤痕,据说,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祈福则得福,想发财的则可以发大财,但是游人多不能摸准。  此柏虽然其貌不扬,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却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传说,自从被召进宫后,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须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恩&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  太子显逐渐长成以后,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招至杀身之祸,追逐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武后的不满,拔剑剖腹。  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泰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于殿前,日夜守护着山神,赐名孤忠柏。  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鲁班修岱庙(三则)  (1)斩木剑  天禧年间,宋真宗,,修建岱庙。动工那天,全国各地有名的木匠都请来了。大家不分昼夜,紧张地忙碌着。其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整天在工地上转悠,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可从不见他伸手干一会儿。许多木匠虽有些不满,可又看到他这般年纪,也不好把话说明,便都无可奈何地说:“就让这老头混碗饭吃吧。”  这一天,老头吃完了饭,对大伙说:“我不能光闲着,做几个给大家用吧。”不一会,老头就做了几十个,趁大伙休息的时候分给了大家。许多人都觉得好笑:这老头真是的,墨尺谁不会做,总共不过一拃长,一袋烟的功夫就能做几个,谁稀罕!许多人接过来都扔了,只有一个姓李的木匠细心地收了起来。  过了几天,李木匠的墨尺断了,就拿出老头给的墨尺来用。奇迹出现了,李木匠用墨尺在木头上划线,木头即刻顺着墨线分成了两半。大伙一见,都纷纷去找自己的墨尺,哪里还能找得到。大伙这才明白,原来那老头就是鲁班师傅。  从那以后,木匠就开始把墨尺叫做“斩木剑”了。  (2)飞斧  天贶殿修好了,所有的工匠们都怀着既高兴又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总监工的验收。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总监工围着大殿察看了一周,突然发现东北角的一根檐椽长出来半寸。怎么办呢?众人面面相觑,一个个吓得脸都白了。要知道,尽管是这点小小的差错,可有着杀头的危险呢!总监工来回踱着步子,两眼射出逼人的寒光,四周静静的,众人连气都不敢出了。这时,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长者,大家一看,正是那个多日不见的白胡子老头,只见他手提一斧,抡起右臂,“嗖”的一声将斧子扔了上去,不偏不斜,正中檐边,刚好把那多余的半寸檐头削了下来。人们都被老人的举动惊呆了,总监工也怔住了,回头再找那人,却早已无影无踪了。  众木匠对鲁班十分感激,都高兴地说:“多亏鲁班爷这一斧,救了大伙的命。”  (3)石头嫁妆  天贶殿主体修完了,石匠们又开始忙着铺台阶。白胡子老头又回到了他们中间,整天背着锤子在工地上逛来逛去。一位石匠刚把一块石头凿方,“乒”,另一位石匠的锤子脱把,飞来的锤头正好落在方石上,砸去了一个角。“唉,多可惜,不能用了。”那石匠懊丧地说着,赌气把石块搬起扔到了一边,白胡子老头走了过来,一声不响地把石块重新砸得方方正正,抱着走了。  老头来到岱庙对门的张石匠家,笑着说:“张石匠,我给你闺女送嫁妆来了。”原来,张石匠家很穷,尽管他参加了修岱庙的工程,可工钱太少,办不起嫁妆,这几天,他正为此发愁呢。  张石匠闻声出来一看,是位不认识的老头送来一块石头,心想:我再穷,也不能给女儿陪嫁石头阿,张石匠没好气地接过石头,当场就扔在院子里。  整个岱庙的台阶就要修完了,全是一色的大理石,谁知最后一块石头,石匠们却找遍了石料堆,也没找到对色的。一块石头安不上,整个工程就不能竣工,这可把众石匠愁坏了。大家吃过饭,来张石匠家歇凉聊天,忽然发现了那块石头,不大不小,颜色正对,石匠们高兴得不得了,有人上来就要搬走,只见张石匠的老伴从屋里赶了出来,一屁股坐在石头上说:“这是人家送我女儿的嫁妆,谁也不能动。”大家一问缘由,立时明白了,原来是鲁班师傅扶助穷人。石匠们立刻禀报工头,工头闻知,愿出高价收买。就这样,张石匠便用这笔钱为女儿购置了嫁妆,高高兴兴地送走了女儿。  天贶殿的传说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中国三大宫殿(另两处是的和曲阜的)之一。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堂皇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每逢雨天,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还滴答。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道士甭提有多高兴,他的笑声和银元的响声一样清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再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  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  第二天,道士发现后,象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晚上,道士哪里还有心思吃饭,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说:“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里皇姑得了重病,请了各地的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时,庙自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递给道士。道士一睁眼,原来是个梦,可手里确有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收拾进了京。  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帝的女儿生了人面疮,说是谁能治好,要什么给什么。道士这下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  到了,道士一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龇牙咧嘴的怪吓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听到那疮还吱吱哑哑地叫着讨饶。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女儿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世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问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人,哪里见到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孬,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  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过矮三砖而已。&泰山名人&&&&&& 汉武帝刘彻  (前 156~前 187年),沛(今)人。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太始四年(前89年),八至泰山,行封禅礼。  祖籍建州左卫(今一带)人。(公元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月十日,谒东岳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一月十七日, 谒东岳庙;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一月登泰山,有、《百丈崖观瀑》等诗及《泰山龙脉论》文。  (前 259~前 210年),秦王朝建立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年)登封泰山,刻石立岱顶;禅梁父山。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泰山与名人结缘,肇始于孔子。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这不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文化借泰山之力发扬光大。同时,孔子也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使后人竟起仿效,接踵而至。“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的文化中的一大景观。孔丘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时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孔子自称是“殷人”。他的先祖是,乃殷纣王的庶兄,殷灭以后,被周王封于宋,世奉商祀。孔子十三世祖孔子父嘉时始有孔姓。孔父嘉为宋国上卿,任。因公室内乱,被华督所杀,其子奔鲁,始为陬人。孔丘曾祖孔防叔为鲁国防邑大夫,其父叔梁纥为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征在生孔丘。“丘生而叔梁纥死”()。其后不久,他随母迁居曲阜,过着贫贱的生活,这就是孔子自称的“吾少也贱”(《论语·子罕》)。他自述“吾十有五而志学”(),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并有谦虚好学的精神,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十二岁时为季氏家臣,二十二岁设教于闾里,有鲁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登门受业,大约三十岁时私学比较兴旺,所谓“三十而立”。三十四岁时,接受鲁君赏赐的车马、仆役、资助,由南宫敬叔陪同赴东周王都洛阳,问礼访乐,历郊社,考明堂。访周归来,孔子的私学更加兴盛。  九年,孔子五十一岁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孔子相定公与齐景公举行来谷之会,获胜而归。返鲁后帮助定公发动“堕三都”之役,起到了强公室、弱季氏的作用。此时齐国施计离间鲁国君臣,孔子不得不在五十五岁时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处的周游列国之行。  孔子去鲁适卫,先后至赵、匡、曹、宋、陈、蒲、郑、蔡、晋、楚,辗转徘徊于,希图倡导“文武之道”以平息天下之乱,结果是四处碰壁,屡受挫折,几无容身之地。但他似乎毫不灰心,即使在危难之中,仍弦歌不绝,“知其不可而为之”()。十一年,孔子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以罗学与收集整理文化典籍为业,把《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得以流传后世。孔子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哀公十六年春,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边。孔门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辑成《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在泰山一带有较多活动。泰山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两国之门文交武备,朝盟赴告,往返频仍。鲁国是周公封地,设周朝祖庙,可以用天子礼乐。所以周朝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在鲁国保存得较为完备。孔子一生尽管颠沛流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鲁国度过,这为他在泰山一带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泰山处于我国东部,称东岳。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东方主生,所以泰山主生死交代,后来又扩大为帝王朝代嬗递的“禅代”之意。历代帝王在改朝换代,并致太平以后,都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中有“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的记载。封禅的内容,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土为坛来祭天,以报答天功,叫封;在泰山脚下梁父山祭地,以报地功,称禅。这种隆重庄严的封禅大典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这对十分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以恢复周朝政治和礼乐制度为己任,准备随时辅弼国君实现这一主张,则封禅大典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国礼。《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隆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反复对照,发现历代封禅的具体仪式差异很大,为他掌握封禅礼仪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当时的封禅与祭山活动都要由国君举行,诸侯以下举办是不合礼节的。据《论语·八佾》,鲁国掌权的大夫季孙氏要祭泰山,孔子急忙去问季氏当管家的学生冉有:人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讥笑说:难道泰山也不懂礼仪,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孔子在泰山一带从事政治活动,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在泰山东侧莱芜境内的夹谷之会。载: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任鲁国,开始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并逐渐安定强大起业,这使齐国十分不安。为了治服鲁国,采纳大夫等人的建议,邀请定公在夹谷聚会,想趁机以武力使鲁国屈服。鲁定公答应赴会,孔子以司寇代行相事随行,按照“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方针,调集军队随行。按照“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方针,调集军队随从。齐国随景公赴会的是着名政治家。  会见开始后,齐国请演奏地方歌舞,于是“於旄羽祓矛戟剑拔鼓噪而至”,意在威胁定公。情况紧急,孔子不顾常礼,一步迈上台阶,扬起衣袖盛声喝道:我们两国国君正在庄严地会见,为什么会有这种野蛮的歌舞?请问齐国方面该怎么办?景公觉得很不好意思,示意退下。过了一会儿,齐国要求演奏宫廷雅乐,于是有“优倡侏儒为戏而前”,以此侮辱定公。孔子又迈上台阶大声说:戏弄诸侯者要依法斩首,由于孔子态度严正,掌握礼节严密合度,军事上又有充分准备,使齐景公感到鲁定公不是可以轻易挟持的,便匆匆结束了会见。  归国以后,齐景公余悸未消,埋怨臣下说,孔子是按照礼仪辅佐国君,而你们却以旁门左道教我,现在失礼得罪了鲁国,该怎么办?于是只好归还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田、龟阴田,表示谢过。现泰城东十余里傅家村附近还有谢过城遗址,就是因此事而修建的。  在此以前,晏婴是非常瞧不起孔子的,曾对齐景公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史记.孔子之农》)。这”四不可“、”两不能“,把孔子贬得一无是处。夹谷会盟,充分显示了孔子的政治与外交才能,也证明晏子对孔子的看法非常狭隘片面,低估了这位政治对手。爱新觉罗·弘历  夹谷之会后的第四年,担心”孔子为政必霸“,会吞并齐国,便接受那位黎钼的提议,送给鲁君;八十名妖艳美女,皆善唱靡靡之音,三十匹高头骏马,鞍辔全优濯金光。想以此消磨鲁君意志,又离间鲁君与孔子的关系。果然,”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史记。孔子世家》),猴急之情、轻薄之态跃然欲出。孔子见鲁君如此荒唐,只得辞职,带领弟子,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精心治理初见成效的鲁国。途中经过泰山以南,今新泰以西的龟山,看到肥沃的龟阴田,夹谷之会的胜利成果犹在,而自己却被迫去鲁,胸中郁愤难平,遂作《龟山操》一曲。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龟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圣贤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鲁有龟山蔽之,辟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山蔽鲁也。伤政道之陵迟,闵百姓不得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于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哀公遣使以重金迎孔子自卫返鲁。 其时孔子在各地奔走飘泊十四年,阅历更加深广,政治经验更加成熟。他看到鲁国当前外有吴国入侵之忧,内有季氏三雄争权之患,召他回国实出无奈,不会真正予以重用。况且自己已是六十八高龄,在进退惟艰的处境中很难有大的政治作为。壮年的精力都在奔波中白白消耗了,老年归国心情十分复杂。因而当他路经泰山,登高远望时,不禁感慨系之,遂作以抒怀: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此诗历代皆传为孔子所作。如是,则为孔子第一首专门吟咏泰山的诗歌,也是他继之后第二首有关泰山的诗。它开创了咏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诗中运用以”山道“喻”仁道“的比兴手法,形象寓意十分恰切。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就明显受到孔子诗的影响。  孔子游泰山,还有观览名胜,开阔眼界,增强道德文化素养的目的。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览遗迹。  瞻鲁台。在岱顶南侧,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面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讲知识境界要不断递进,才能有更高的道德修养。“此处曾有”孔子小天下处“刻石,以志纪念。”  虎山。在泰山南麓王母池东侧。《礼记.檀弓》篇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慨叹“苛政猛于虎”。不过此处地势开阔,山峦疏旷,似非虎狼出没之地,“虎山”之称或系后人附会。清乾隆皇帝在此立“乾隆射虎处”石碑,声称曾在此亲射猛虎,不少人信为史实,其实是附庸风雅,借题发挥,寓革除“苛政”之意罢了。  季札子墓。在泰山以东莱芜口镇。是吴王的第四个儿子,曾三次放弃继承王位,周游列国学习礼乐,是吴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八岁时,季札曾专程赴鲁观看同代乐舞,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后来出使齐国,返途中长子夭折于泰山脚下,只好就地安葬。《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认为季札是吴国最熟悉札乐制度的,曾专程前往观看季札长子的殡葬仪式。现在季札子墓旁,仍立有“孔子观礼处”石碑。  盗泉峪。在新泰木厂峪乡以南十五里,以“盗泉”得名。载:“孔子至于暮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之说。后人因恶其名,改“盗”为“道”,今称道泉峪。  郕邑。在宁阳县东庄乡境。《列子.天瑞》篇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荣启期是隐士,已经九十岁了,身披鹿皮,腰束草绳,正在弹琴唱歌。孔子问道:“什么事情使先生这样高兴呢?”荣回答说:“使我高兴的事太多了。世间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能生而为人,是第一件乐事;人又分为男女,男尊女卑,我能作为男人,是第二件乐事;有的人寿命短暂,甚至夭折于母腹、襁褓之中,我有幸活到九十岁,是第三件乐事。生活贫寒是贤德之士的通常处境,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我能在正常处境中度过一生就很满足了,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呢?” 孔子听了深有感触,说:太好了!真是能自我宽慰的人!这件事情给孔子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泰山还有关于孔子的建筑。孔子庙有两处,一处在泰城岱庙东南,始建于宋代,一处在岱顶天街东首,碧霞祠西侧,始建于明年间。庙中除奉孔子外,还祀颜回、曾子、孟子、子思,是为“四配”,另有“十二贤哲”列祀。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题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孔子登临处”。在红门宫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都察御史等人建。坊上镌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不过汉代以前,登山是走泰山东路,入山须走大津口乡。明人在此建坊是以儒家文化晓喻游人,“代圣人立言”,扩大孔子在泰山的影响。  孔子弟子中多有与泰山相关者。其中首推大弟子。《孔子家语》载:“颜子与孔子上鲁泰山,孔子东南望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以示之 :若见吴阊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白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止之。”其地在岱顶孔子庙前,明人于此立“望吴圣迹”石坊。此处又称望吴峰、孔子岩。在泰山西南、汶水以北的汶阳田中,有一处“颜子坡”,是师徒二人下山后到过的地方。这位学深而命短的颜回,引起了泰山人的怀念。  曾子,是孔门弟子中研究忠、孝最有成效者,称为曾子学派,着有、等,被后代奉为“宗圣”。曾子又是早期泰山民歌的作者。据《琴操》载,曾子微时“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作”。其曲调沉郁苍凉,富于哀婉之情,后遂流传广泛。后世的诸葛亮、李白等都善于吟唱此调。这应当说是曾子对泰山文化的贡献。  有若,亦称有子,孔门十二哲之一。在中,孔门弟子只对曾参、有若称“子”,足以说明他在当时的地位。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孔子死后,弟子们日夜思念。因有若貌似孔子,子夏、子张、子游等人遂相商议,立有若为师,一如孔子生前那样恭敬地侍奉请教。有子故里在泰山脚下肥城有家庄,是有若后裔聚居之地,有子墓在有家庄附近,清五十年(1785)曾出土宋代碑碣,证明其为有子墓地无疑。  ,字伯牛,十二哲之一,以德行与颜回、闵子骞、仲弓并称。孟子门人认为冉耕大致接近孔子,只是没有孔子那样博大精深。后来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伤心地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冉耕故里在肥城冉家庄,冉氏后裔聚族而居。村内有冉子祠,是族人奉祀祖先冉子之处。清十三年(1735)专为冉氏族人设世袭五经博士一员,奉祀生十二年,以示对这位贤哲的优抚。  ,是一位学识渊博、精通礼仪的学者。《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当季氏要祭泰山时,孔子气愤地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乎?”林放故里在今新泰放城乡,地望即以林放得名。清乾隆六十年(1736)。当地出土一块残碑,证明其为林放故里。当地人称为“泰山林放”,作为泰山人“知礼”的杰出代表,并专门在其故里建起一座先贤林放祠,供人们祭祀瞻仰。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礼乐,由此得窥封禅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开阔的眼界胸襟审度自己德才学识的修养;孔子临终,孔鲤,颜回、子路相继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后歌声,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 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  孔子在泰山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夹谷之会,是儒家政治的成功范例,证明儒家绝非“盛容服而饰辩说”、“博学不可仪世”的虚妄之徒;、《邱陵歌》,引出屈原、李白等人行路难的千古传唱;长期奔走齐鲁,对比中悟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似乎已涉及到文化地理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在细致的观察中体味到“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山水欣赏对人的心理与健康的作用,无疑是对旅游心理学、旅游审美学最早的启蒙认识。如果说有谁在山川游览中留下了最为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那么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后人把孔子与泰山紧密联系在一起,誉为“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明。严云霄《咏孔子庙》),这一见解,是相当深刻的。&&&&&&& 李白&&&&&&&&&&&& 李白  是伟大的诗人,开元、的诗坛上的煌煌巨星。他的光芒一直辉耀着古代诗坛,被誉为“诗仙”。他以天纵之才,谱出雄奇瑰丽、豪壮奔放的诗篇,反映着盛唐的时代精神。天宝初年,他来到泰山诗文,也留下了他在那一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成为泰山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李白(701-762),字,是凉武昭王暠的九世孙,与李唐室同宗。其先世在隋末时远谪西域,居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城附近)。至中宗神龙初年(705-707),李白之父才携家迁回内地,居于绵州昌隆县青廉乡(今)。父李客终身未仕,但很有文化修养。李白自述“余小时家大人令诵”,并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年龄稍长,便走出家门,结识了一些豪侠之士和隐者、道士。开元八年(720)李白二十岁时,宰相苏颋因事被出为益州(今四川)大都督府长史,李白中途以诗文谒见,苏大加赞赏,称李白“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这给李白以极大的鼓舞。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已是满腹经纶,制作盈笥,习得一身才艺,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出三峡,到江陵,泛洞庭,登庐山,直下金陵、扬州、会稽一带,最后到达湖北安陆,与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从此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为时约十年之久。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移家山东任城(今),直至乾元二年(759)移家梁园,共寄家山东达二十三年之久。纵游泰山。同年秋被召入京,供奉翰林院,受到玄宗礼遇。李白原以为得到君臣遇合的良机,可以施展抱负,大济苍生了。如果不过是文学侍臣,未见重用。李白以诗人的敏感,透过大唐的繁荣表象,看到朝中的黑暗腐败,社会潜在的危机,使他深感失望痛心,终于上疏求去,于天宝三年初被“赐金放还”,实际在京时间仅一年有余。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爆发。李白避乱隐居庐山屏风叠。永王璘东巡,招人幕府。后永王在与肃宗的争斗中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下狱,被流放夜郎(今一带)。乾元二年(759)行至巫山,遇赦东归。上元二年(761)秋,率军抵抗史朝义,李白入幕府请缨杀敌,途中因病返回金陵,投奔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冬,李白逝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临终以手稿付李阳冰,阳冰编为,并为作序。  李白携夫人许氏、女儿平阳,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移家任城。其时李白的六叔父为任城县令,族弟李凝为单父(今单县)主簿,近世族祖李辅为鲁郡(今)都督,从祖为济南太守,另外还有族弟李幼成、李令问等亦在鲁地供职。李白在此结交各地名士,与杜甫、高适漫游。齐鲁山川名胜,多有其游踪足迹。  天宝元年(742)四月,李白来到泰山,作较长时间的浏览逗留,并写下了一批关于泰山的作品。  :  其& 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 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 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 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 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  缅彼鹤上仙,去天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 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观。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歌。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怳忽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星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  长啸梁甫吟,何日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淮公。  入门不拜聘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 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调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屼当安之。  :  晨登泰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人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没。  昔如汉祖龙跃,群雄竞奔,提剑叱咤,指挥中原,东驰渤,西漂昆仑,断蛇奋旅,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 ,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  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帐中剑舞,泣挫雄威。骓兮不逝,喑何归。  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远仇始皇,拟报太子。奇谋不成,愤惋而死。  若夫陈后失宠,长门掩扉。日冷金殿,霜凄锦衣,春草罢绿,秋萤乱飞,恨桃李之委绝,思君王之有违。  昔者屈原既放,迁于湘流,心死旧楚,魂飞长揪。听江风之&& ,闻岭&之啾啾。永埋骨于渌水,怨怀王之不收。  及夫受戳,神气黯然。左右垂泣,精魂动天。执爱子长别,叹黄&之无缘。  若乃错绣毂,填金门。烟尘晓沓,歌钟昼喧。亦复星沉电灭,闭影潜魂。  已矣哉,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灭兮蝼蚁聚,碧台空兮歌舞稀。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同归。  李白游历泰山期间,还有一批酬赠之作。游泰山之后,李白即于初秋到泰山南麓的徂徕山。这是他第三次到徂徕。早在开元二十四年冬,他到任城刚刚半年,即到徂徕山,结识了孔巢父。开元二十八年秋,再至徂徕,与孔巢父等人隐居。据《旧唐书·文苑传》:李白“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于,酣歌纵饮,时号竹溪六逸。”竹溪遗址在徂徕山乳山之下,今尚留有李白“独秀峰”题刻。孔巢父字弱翁,孔子三十七世孙,自幼勤学,长期隐居徂徕山。据本传载:“永王起兵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巢父知其必败,侧身潜遁,由是知名”,看来他的政治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子侧妃封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