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学生的想法的方式属于课程雅思强化课程的什么类型

课程与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实验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就开展了直接针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能力课程”的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实验。陆续形成能力课程、七个主题活动周、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的目标打造拓展型课程,在摇篮综合课程、摇篮兴趣课程、摇篮团队、主题周活动、专题教育和体育活动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爱好、特长,给个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个人梦想融为一体,让学生终生受益,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铁丝加工”已经成为区级共享课程,并且在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上和杨浦区公共资源服务平台进行交流共享。
“玩泥看世界”校本课程的开发,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推进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课程内容。
”摇篮”综合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调整;
“陶艺”“铁丝加工”科目等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丰富学校拓展课的内涵。
“摇篮”文化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奠定基础,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摇篮”课程、主题活动周、兴趣小组、“摇篮”团队和体育活动。
“摇篮”综合课程
“摇篮”综合课程一览
“摇篮”兴趣课程
“摇篮”兴趣课程设置一览表
“摇篮”团队
“摇篮”团队设置一览
“五会”)
“五会”:会踢毽子、会跳绳、会游泳、会打羽毛球、会打乒乓球。
“摇篮”综合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各个年级每周
“”兴趣课程,一、二、四、五年级每周各“异国风情”兴趣课程,一、二、三年级每周各
“摇篮”综合课程实施要求》:
“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对学生在限定拓展和自主拓展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等第制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用等第表达。详见表
“摇篮”课程、兴趣小组进行评价。
“摇篮”综合课程实施要求
“摇篮”综合课程简介
“学校综合实践课”的设想。我们力求在完成好基础型课程外,适度地、逐步地调整学校原有的一些课程内容,对主题性教育活动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拓展人文学科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基本道德养成内容。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发了十门“能力课”,通过课时调整,使课程纳入规范、有效、持续发展的轨道。
“能力课”进行了整合和二次开发,在华东师范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将其转变成五门课程,并将其名称改变成“摇篮课程”。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摇篮”课程,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我校的学校文化是以“摇篮”命名的,学校课程与学校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学校课程,这五门课程承担着我校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是我校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奠定基础的“摇篮”的含义。这五门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分别为《生活与礼仪》、《游戏与健康》、《我与科技》、《艺术博览》、《三味书屋》。
“玩”、“学”、“做”的过程,坚决杜绝知识灌输。
“摇篮”综合课程的授课教师,执教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形成备课组。教师与课程保持相对稳定,教师与授课班级每学年相对固定。
“摇篮”综合课程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内容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板书)、班级情况等。
“篮”综合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要做到专课专用,不得随意占用,主题活动周等若需要在本时间段组织全校性的活动时需经校长室同意。
1.总体目标
基于学校课程的总体要求,我校确立探究型课程总目标如下:
学会探究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创造能力,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培养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态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现价值。
2.年段目标:
积极合作的探究
探究核心技能
“疏散演习方案”的设计中学会火场自救、逃生等方面的消防知识,懂得消防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消防有一个新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宝贵,树立“远离火灾、珍爱生命”的观念。
“消防观察站”,通过实地考察活动以及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收集,对消防知识与学校校舍建筑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是“当警铃响起时”,在活动中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初步尝试设计“疏散演习”的活动方案中的活动准备环节,从而
我校开展探究型课程,希望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探究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事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开放性原则:探究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开放性,要能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探究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指导教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家长或校外导师。
趣味性原则: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要能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通过主题式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逐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与学统一原则:探究型课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探究型课程的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习者。在开放性学习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小组化原则: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保证探究型课程的有效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建议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单位。同时建议教师在学生分组时,能将兴趣、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以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列的总星数,将总数直接填写在记录表相应栏中。
收获与启示: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span style="color: rgb(32, 40, 32);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0..11
观察点/程度(1→5:程度由低到高)
拓展型课程中目标有课程总体要求也有针对学生的分析归纳;探究型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还进行了分年段的梳理。
基于学校课程计划中的目标而设定的。
探究型课程中不仅有
无论是探究型课程还是拓展型课程,课时设置都是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的要求制定的。
探究型课程以及拓展型课程都有详实的实施方案,还设计了“快乐拓展日活动方案”和“大课间活动方案”等。
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遵循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课程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趣味性原则: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要能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除了结合《学生成长手册》进行评价外,还有书面的调查,面对面的访谈,甚至是对执教老师进行考核的考核表。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都有明确的学校领导管理小组。
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学校尽可能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每学期尽一切可能,选送青年教师参与区级探究课程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探究意识与方法,指导与评价落实育人价值,切实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2)对刚接触探究型课程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基准教案,以帮助教师能够尽快走进课程,更快投入到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过程中。
(3)探究主题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探究型课程推广的重中之重,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在多个层面上加强“专业引领”:依托“中高团队”合作坊的形式,为本校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利用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服务于教师的工作,积极为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平台;使教师的经验及时得到分享与推广。
“校本课程”点评
以学定教,点燃智慧课堂——有效对话交流,充满思辨智慧的课堂
“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自评报告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等相关文件,结合学校传统与师生情况,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课程建设总目标,指导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完善,指导全体教师通过“基准教学”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要求,创设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摇篮”。
“丰富童年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综合素质”的学生培养目标,编制和执行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基准教学”课题研究、中高合作团队研究等,引导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完善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养,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基准教学”的准入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四个环节形成了“教学准入”的规范化制度:①备课准入:人人参与、说课交流、骨干把关、学情适调、教学建议;②课堂准入:团队听课、教研反思、分析提高;③作业准入:作业设计、作业分析、改进教学;④常态辅导:课内分层引导、课外跟踪辅导、建立学困生档案。准入制规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随便,只有拿到骨干教师签字认可的“基准教案”方可进入课堂,根据“基准教案”组织学习活动;作业布置也不能随便,只能布置骨干教师认可的“基准练习”。
①“一查二评三看”。“一查”即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抽查,评价教学效果;“二评”即每学期开展两个方面的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议和教师业务情况评价;“三看”即看教师的备课情况、看作业的批改情况、看教学随笔的质量。“基准”备课的有效性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随堂课”事先通知教师,监控教学进度和“基准教案”落实情况;“评议课”对象为青年教师,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教师以“基准教案”为蓝本,独立适调和答辩,监控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调研课”类似于“飞检”,由校长领衔,不事先通知教师,监控常态下“基准教案”落实情况。“基准听课”面向全校教师,分享好的教学经验。听课者进行书面评课,关注执教者如何使用“基准教案”、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问题、学生的反馈以及师生的互动等,便于执教者反复阅读,认真推敲,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
“零起点”教学的“五不制”。“零起点”教学,学校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入学准备期”工作,经家访发现问题并梳理问题,立足课标,保护好“一张白纸”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同时引导全体教师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出了减负增效的“五不”要求:不可以违规抓质量拼分数、不可以加重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不可以阻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不可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不可以忽视学生的合理诉求。
“等第”方式。
“基准教学”为载体。“基准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根据上海市“课程标准”制定了“各学科教学要求”,通过“全员参与、骨干把关”的方式研制出覆盖小学学段全部国家课程的“基准教案”,通过“课堂教学”对“基准教案”进行了“适调”与“再适调”的一步步完善,并通过“基准练习”检验教学成效,追求“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入课、知识训练合理、教学效果可见”的实施目标,由此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与“基准教学”的思考不谋而合。学校曾先后在全区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多项阶段性成果荣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
“五步十问”为导向。“五步十问”,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渗透,成为教师实施国家课程的操作要领。“五步十问”即在①课前准备: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目标?②课堂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教学意味着什么?③课后小结:我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作一些调整?④作业布置:我的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⑤学生辅导: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是否清楚?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素质教育实验校”,从上世纪“十门能力课”实验。经过“五门摇篮课程”,同兴趣小组、主题周活动组成三大“摇篮”校本课程系列。《为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一书作为研究成果,被评为上海市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创新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引进“元智课程”,开发“爸爸课堂”,深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完善“铁丝加工课程”,统整为当前的“摇篮”综合课程,还参加了上海市小学校本课程展示。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的目标,打造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爱好和特长,给个体生活带来情趣,与个人梦想融为一体,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实施过程中打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着“课程社会化”的思路,按照“学一学、做一做、玩一玩”的原则,以“活动”为核心组织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活动的参与程度。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三个系列课程的持续开发,尤其是通过学校“摇篮”综合课程的整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执行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基准教案”,使其从共性走向个性,学校施行了“说课教研”的活动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由负责适调“基准教案”的教师进行主讲,针对教材内容,详细研究每一课时的课时目标、教学环节设计等内容,研究基准作业、考试命题如何体现教学目标。通过“说课教研”,使组内教师更加明确“基准教案”背后的设计意图,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如地使用“基准教案”并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研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意义更为显著,使其不再停留于“依样画葫芦”,而是更加清楚如何备课,并且这种“清楚”依托的是集体智慧。
“学生学习分析”和“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学改进分析”。前者注重知识点学习效果的分析,后者是对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分析,指向“基准教案”与课堂教学的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这种“以学定教”的学习分析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分析框架,例举如下:
“学生的快乐成长”为价值追求,和学校长期倡导的教学理念相一致。各学科教研组围绕《绿色指标》,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给组内教师分发复印本,组织解读和讨论,做到应知应会。《“我的质量我做主,我的教学我负责,我的学生我担当”,要求直面问题,找出原因,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追求“学生在减负中进步是《绿色指标》的最好体现”。
“中学高级教师合作团队工作坊”的成立源于“心”,即“以中高教师为中心、以主题研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在组织方式上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不设置门槛的“开放型”;第二,以中高教师带准中高教师的“骨干型”;第三,带教青年教师的“青年型”。在运作步骤上体现三个过程,即“先团队内部研磨”。在教研文化上追求三种共识,即“没担当不成团队、无意见不成研讨、无进步不成合作”。不同的中高教师合作团队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但对团队内部的成员是一种促进与提升,对团队以外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与学习。目前课题研究已结题,但我们的工作仍在继续,并且不断从中高合作团队中走出新的中学高级教师。
“师徒结对”。“导师带教制”,倡导“新教师培训从职业素养开始”的理念,逐步形成了“浸润式培训、全方位提高”的培训教程,要求带教老师做到:学习教学技能,懂得业务规范;注重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的学习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入学校文化活动,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展开,强调“教学规范的学习与实践培训”、“领会教学要求学习教学技能培训”和“学校德育的规范与实践方面的培训”,把见习教师融入到学校教师群体中,浸润在“基准教研”等教育教学氛围中,使其在带教导师指导下得到全方位提高,为快速“走入教师行业、进入岗位、站住讲台、站稳讲台”保驾护航。两年来,学校积累了带教见习教师的有效做法,并在“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了交流,“优秀带教导师”,学校被评为“见习教师培训优秀基地”。
“造血机制”,沉淀为以下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与做法:①“一查、二评、三看”;②“五步十问”教研;③学历进修;④读书活动;⑤人文讲坛;⑥艺术教育;⑦教育教学论坛;⑧教学观摩交流;⑨专业知识测试;⑩学校文化活动;(11)教育技术培训;(12)教材通识培训。这十二个方面的内容一直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教师
“五个二”工程(即:学历上两级;个人藏书两千册;撰写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科研论文两万字;学会两门课,“区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区级认定校级骨干教师、集团认定校级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的骨干教师梯队。
“道理”》、《让我们因课堂而更加美丽》、《在有效管理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科建设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做好一个教书匠》、《提高教学水平,重在文化素养》、《用学校文化引领师生发展》。这些主题的确立,引领全校教师智慧地执行着课程,同时也引发教师对学校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思考:学校要求教师敢于放下架子、放下身段、解放天性、让学生爱上老师、让学生爱上课堂,“基准教案”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在演绎时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如何创设一种浸润文化、轻松幽默、倾情投入、灵活机动的课堂?
“面对面”交流,各位名师针对教师在新教材施教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详尽解答。名师借班上课,还深入课堂听随堂课并给予精彩点评。名师亲切的教态、创新的设计、娴熟的技巧、全新的教材诠释,让教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同时,备课组还利用网络,观看特级教师的授课视频,通过“听名师的课”等一系列环节,向名师看齐。骨干教师把从名师课堂中学到的教学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公开展示,虽然这些课还不能与名师课堂相比,但从中能感受到教师的成长。
“摇篮”是全校教师一直在认认真真做的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率,关注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和成就感。学校通过绿色指标测评、问卷、座谈会、推选“我喜欢的好老师”等调查途径,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以学生对学校课程和教学的满意度为抓手,推动和谐课堂的建设和优良学风的形成,促进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
“绿色指标测评”问卷调查。“绿色指标”中关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相关要求,学校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知度、满意度甚至是意见想法。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汇总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来自教育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对于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改进工作。
“课程满意度”学生座谈会。“摇篮”综合课程、兴趣小组的活动反馈,以改进课程设计。近两年,主题活动周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革,面向家长和社区开放,在了解学生评价的同时也获取家长的反馈。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老师更用心了,学生更开心了,每一次主题周都成为学生的期待,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有了更多的创新。“主题活动周评价表”如下:
“我喜欢的好老师”与“优秀基准教师”评选。“基准教学”的要求。对于评选结果,学校主要从“教师素质、工作态度、师生关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喜欢的好老师推荐表”如下:
“优秀”,专家的评价是:课程设置规范有特色,实施过程扎实和精细,管理是有序和到位的,呈现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校合并”后客观存在的。“基准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教师教学质量的差异正逐步缩短;通过学校文化浸润中共同的学习、共同的教学经历、共同熟悉的人和事,教师团队凝聚力逐步增强,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逐步提高,但个别教师仍然需要在群体发展中进一步自我提升。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语文学科教研组自评报告
【教研组概述】
“充分关注表达,提升语言素养”为切入点,有效开展各种研课活动。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量化评价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注重发挥先进教研组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扎实开展中高团队主题研讨系列活动,带教青年教师也取得成效。本教研组是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文明组室,多次被评为区语文优秀教研组,区特色联合教研组。
一、全面规划,制度保障。
为了明确团队和个人的努力方向,自参加上届优秀教研组评审后,我们于<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0.年制定了团队又一轮三年发展规划(<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0.9——20156)。在此基础上,学科组每个教师从教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出发,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全面、具体、合理的规划指明了学科团队和教师个体的发展方向。
二、突出重点,完善“基准”。
“充分关注表达,提升语言素养”,开展主题式研究活动,“基准教学模式”:分工备课、共同研磨、骨干把关、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适调循环、说课教研。事实证明,基准教学着眼于教学全过程、精细化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还提倡教师要分析班级学情,针对本班情况,结合课例做好充分预设,对基准教案中的某些环节可以做适当调整,努力体现“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敏感度”。
教师们的目标意识、年段意识都有所提升,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并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较为有效的指导。老师们认识到,在今后的语文课上,要注意删繁就简,帮助学生提炼出有思考价值的核心问题,有效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开展各种语言实践互动。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质疑,以“问”促“思”,运用学习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
2.重练习。在“提升作业品质”的专题讲座后,我们结合课标、年段目标和课例目标,结合“绿色指标”的理念、测试方向和测试形式,对各年级的基准练习进行修正和微调,删去了机械性的操练,强调练习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把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好,体现分层的理念,使学生通过有效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开拓思路的目的。针对班级学情的不同,一、二年级设计了挑战题,给学有余力的孩子予更大的发展空间。三至五年级的基准练习也给老师“加一加,减一减”的个性化空间,即可以在基准练习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减题或者加题。我们还“呱呱乐园”里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快乐词语宫”里做有趣的词语游戏,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
“好话”的无效评课,不讲空话、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使评课能真正促进对教学的再反思,由评课再反顾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尤为提倡“捉虫式”的问题研讨,多找问题,寻找有效的对策。我们发现,强调了课后评课的重要性后,教师在听课时就加强了对教学细节的关注,这种有意识的边听边思所取得的收获和只是完成过程的记录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的。
“教学基准反思”,在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充分”,“练得扎实”。老师们从课堂教学中提取一个个鲜活的素材,每学期参加打一教育集团案例(论文)比赛,将思考推向一个理性和纵深的境界,在交流和分享智慧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汇集学科组全体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凸显了学科特点,年段要求:关注了具体的语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表达训练和课文阅读理解相结合,体现了学习策略指导性;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凸显了整体性。
三、骨干引领,分层递进
1.中高团队——重引领
“有效教学”过程中有更为直观的学习与参照,打一小学充分发掘校内资源,组成了以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为领衔人物的教学合作小组,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又为其他老师作教学示范,每个“中高合作团队”每学期围绕一个研究问题,面向整个集团的教师上公开(展示)课。在细化“有效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团队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教研。
执教老师在课后结合研课主题,对自己所开展活动的设计意图、课后反思等向听课教师做深入的剖析。同时,通过组织评课,与观课老师平等对话,积极研讨。“观课评议表”,并就课堂教学中某个环节进行“微格研究”,旨在形成一种过程化的观课文化。
“压担子”激发年轻教师工作热情和智慧。年轻教师担任备课组长,虽然工作经验还不足,但他们工作干劲足,善于学习,通过岗位锻炼,加快了专业发展的脚步。
<span style="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0.年,我校被评为上海市见习教师实习培训基地、杨浦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在多年的带教经历中,导师们积累了丰富的带教经验。带教导师根据要求,从师德修养、学知基础、专业技能、人文内涵、合作互勉这五个方面开展好带教工作,并在带教工作中与新老师互勉互励,共享成长快乐。我们尝试以导师带教为主,团队带教为辅的新带教方式,让新教师参与到中高团队课、基准随堂课、教学展示课,在研课、听课、评课中提高教学能力。导师之间的合作带教也让青年教师博采众长,获得全面成长。
四、课题研究,促进转型。
五、创建特色,提升内涵。
盘点我校语文学科组的特色“品牌”,我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凝聚着学校领导对学科组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凝聚着全组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它以文化的积淀为滋养,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关注点,不断引领着教研组教师迈向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专业天地。
1. 名师大课堂—— 名师引领我践行
让更多的教师受益,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名师借班上课,还深入课堂听随堂课并给予精彩点评,让老师们大饱眼福,受益匪浅。“面对面”交流,各位特级教师针对老师们在新教材施教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了详尽的解答。名师们亲切的教态,创新的设计,娴熟的技巧,全新的教材诠释,让老师们耳目一新,收获甚多。
2. 语文主题周—— 快乐成长大舞台
对人的关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学校每学年都安排一周的时间,根据每个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了丰富每年的语文周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收获了“成功感”和“幸福感”。语文组的教师也提高了策划、组织和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能力。师生共享成长的快乐。
3.《摇篮》校刊、校报——耕一方育苗沃土
集团师生共同参与。栏目丰富,荟萃习作精品、灵动反映办学特色。
“阅读小站”时间,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开展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进行读书指导,
作为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内涵底蕴、学识素养,学校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人文讲坛”、“读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读书品位,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智慧、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自评报告
工作目标:
数学学科组在学校基准教学的引领下,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以“有效教研为载体”,以“经验共享为依托”,通过交互开放的学习与实践研讨,共享教学智慧,体验数学文化。从而不断提升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促成学科教研组健康地、持续地发展。
“以基准教学研究”为指导,制定课堂准入制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五步十问”扎实地落实课堂教学流程管理五环节。让“打一”校园逐步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打一小学数学学科组共有教师18人,88%拥有本科学历;其中1人研究生毕业,拥有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3人占18%;小学高级教师11人占61%。曾获上海市科教系统文明组室、上海市巾帼文明岗、杨浦区优秀教研联合体、区优秀教研组、区示范教研组、文明窗口标兵、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共青团号等荣誉称号。数学学科组拥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有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评定区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评定校级教学能手3人,以及集团校骨干教师6人。秉承以专业为引领,以实践为载体,在学科教学研究之路上18位教师共同前行。
“打一”教育集团的成立,为我们的教学研讨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教师的整体师资与学生的学习程度也更显得参差不齐。如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浸润于“打一”这一学习的土地,是我们一直思考与实践的主要目标。
三、推进教学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常规教学研究工作与学科活动的开展
“依托基准教学研究,打造智慧课堂”为学科组的研究主题,以分工备课、共同研磨、骨干把关、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试调循环为核心操作流程,通过各个基准备课组的“说课教研”,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充分贯彻基准教案进行有效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教学与学生特点,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案、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微调,以基准备课组为单位对各自执教年级的基准备课进行说课教研(且落实到每一课),让备课组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吃透教材、领会精神,团队的智慧与个体思考相互结合,为课堂实践提供了保障,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为教师提高解读教材能力提供了可能。从
? 基准教学评议课
对于数学组的青年教师,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要参与学校基准教学评议课的比赛。青年教师以学校的基准教学为基础,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微调,独立完成备课、教学、反思,并且在课后对授课情况及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答辩,可以说这是对教师解读基准教案、使用基准教案能力的一种检验,每次基准教学课堂评议活动是我们基准教学研究的延续,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上好每一堂课。
? 基准教学展示课
对于教研组内其他教师,每学期则要进行基准教学的展示。围绕基准,教师们从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策略选择,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开展“师本化”的解读,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则是检验教师们解读“基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基准教学展示”,丰富了“基准”教学研究的策略。
? 基准随堂调研课
为及时了解教师们对基准教案进行解读和运用的实际情况,我们以随堂听课的形式开展基准调研(基准调研课预先是不通知相关教师的)。基准随堂调研课课堂观测的重点在于:教师们如何从基准教案出发,结合教学实际,落实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度;如何通过有效的练习设计,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这些也体现了基准教案研究价值与实践价值。
(2)借助现代技术,助推教师不断学习
打一小学的“数学周”活动开展已经有十多年了,每次活动都能吸引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为了能真正的体现“数学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周,每个班推荐一名学生作为“数学周”的“小小志愿者”,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协助数学老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充分体现我的活动我做主。我们的传统活动有一年级的“听算接龙比赛”,二年级的“口算接龙比赛”,三、四、五年级的“‘巧思妙算’大比拼”;我们还结合各个年级的教材,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小探究,一年级结合认识时钟制作一个美丽的钟面,二年级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制作一个小小礼品盒,三年级结合年月日的知识制作<span style="line-height: 125%; letter-spacing: 0.35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0.年的年历,四年级结合统计做了一次小小节水员,五年级每个人都成为了新能源建筑的设计师;我们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多的走近数学,去了解课堂外的数学知识,还特意增加了“数学里的小秘密”二十分钟队会和数学知识小广播;另外,我们的“24点大王赛”、解答各类数学思维谜题的“智闯数学宫”以及“数学游戏大本营”都是学生最喜爱的数学活动,我们还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数学周”活动中,也让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多的去影响我们的家长。学生们在“数学周”里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更是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和奥妙,学校也通过搭建各种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个性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
多年来我们还在学校的摇篮兴趣课程中开设了数学“方正训练棋”这个项目,将四则运算融入游戏竞赛,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将课堂知识的学习与课余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2.学科特色研训工作的展开
(2)基于课程标准,有效开展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教学研究
市教委提出了“零起点教学”要求,这是减负增效最显著的体现,我们学校的基准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所以也时常提醒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一年级的老师,从入学无作业、无批评、无考试这三无开始,给一年级的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适应小学的学习。我们还设计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练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边玩边学,在愉快地氛围中学知识,同时在每学期期末采用游艺宫闯关的形式检验教学效果,并参考日常学习情况给予等第制评价。我们的练习,改变评价方式,以优秀、良好、及格和须努力作为评价的标准,老师们公正的进行评价,更好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
(3)凸显学校功能,发挥教学研究与辐射的作用
我们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全体数学老师多次策划、组织、承办了市、区各级层面的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比如:国培计划教学研讨、二名成果展示、市小数联研讨、“三新”研讨、名师课堂、沪港两地教学交流、小班化教学交流、区级课题研讨交流等。对于老师们来说,这些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期望在交流互动中能激发、聚焦、辐射、共享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打一数学教师经常参与“现场反思性说课和评课”活动,教师们敢想敢说,对教材的剖析,对课堂的反思,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充分展现了打一数学教师所具有的思辩能力,浸润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教师的智慧不断被激发,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不断得到更新。这些能力的体现其实得益于我们学科组长期以来开展的中高团队教研活动和基准说课教研,有了这样的教研活动为基础,培养了老师们善于思考、敢于评价的能力,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智慧得到了更高的升华。
我们的学科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团队,我们的组员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不断地汲取教育教学的养分,“基准教学研究”的实施更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的目标,通过基准研讨我们逐渐完善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了一个不同的课堂;“基准教学”实施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基准教学”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教案的预设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设计的配套练习是否适量、有效?教师教学素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基准教学研究”正常实施,但我们也在这些问题出现的同时能够不断反思、不断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就是将基准教学研究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体现它的价值,使师生都获益。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英语学科教研组自评报告
“基于单元统整的内容整合研究”,“基于单元统整的单课的有效实施“等。在教学评议活动中,老师们不仅要参与课堂教学,还要参与课后的答辩。老师们的课堂设计都践行着上海市小学英语最新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情感语用这四个部分展开单元教学。大家都在原有的基准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自己对最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创新的教学尝试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老师们的这种创新意识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欢呼的。
“单元统整和内容整合”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在教研活动中,团队成员会进行课前的说课,然后由“课堂辅助教学行为研究”“走进牛津教材“等,以此培养骨干教师主题研究的意识以及研究的能力。
“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理念学习实践已经跨入了第五个年头。一路走来,有过失败,有过彷徨,但我们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目前已渐入佳境。英语组每学期会组织教师学习朱浦老师新的教学要求,让老师及时地了解最新的教学动向。教研组会要求各备课组基于主题进行实践研究,“如何有效地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立主题或话题,整合教材文本,是当下老师所关注和探究的。学科组要求教师将主题研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到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今年教研组教师根据主题研究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和随笔由三联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为主题实践研究的过程留下了扎实的足迹。
“单元整体设计和文本再构”,“单课时的有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以此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潮流。
“火鸡”和写信给圣诞老人的的活动。“火鸡”传递了自己对至亲至爱的人的感恩之情,三年级的孩子制作了一张张富有创意的贺卡,并在贺卡上表述了他们的圣诞祝福和圣诞愿望。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快乐说英语”的口语练习;有的备课组让学生根据文本制作
“欢乐谷”的方式设计练习,让学生边做练习,边赢游戏币。另外,他们针对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学生,还策划了学子课堂活动,邀请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其内容包括基准备课、基准说课、撰写基准使用体会、基准随堂课展示等等。基准教学工作使老师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显规范。由于基准教学活动是基于基准备课组的团队活动,所以在一系列的基准活动中,老师们通过相互的讨论和交流,不断的思考与研讨,促进每一位老师的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校施行的基准教学已经整整六年。对于老教师来说,这六年除了备课组中的经验分享,也是促进自身教学能力保持与提高的过程;对青年教师来说,这六年是一个极好的在备课组中相互学习的时间,也是对教材和教案进行思考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教案集合了几乎备课组所有老师共同的智慧。从每个备课组的活动记录中能够看到老师们一丝不苟的说课研讨、深入细致的评课交流。以上所有,都是基于教师个人或者备课组团队对基准教学工作的反思能力,因为我们知道:若有反思,便会提高。
“一桶水”,而应是“源头活水”。每学期的备课组活动,老师们都会在组长的带领下除了学习专业书刊,如《科学课》、《大自然》、《实践创新,探索发现》等,还学习同行的视频课、进行课题研究等。因为我们都知道若是不能与时俱进增进自身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的话,与学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摇篮课程”系列。科任大组的老师们承担了我校六门摇篮课程中的四门,分别是二年级的《体育与健身》、三年级的《我与科技》、四年级的《艺术博览(音乐、美术)》。在课程开发的最初,科任组的老师们与华师大的研究生合作,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设计规范的课程方案;摇篮课程日益成熟的过程,也是老师们在其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至今,摇篮课程实施已经近十年。十年的磨砺,使老师们在教学之外的课程意识有了长足的提高,更提高了教师研发教材的能力。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专业指导老师,传授我校的老师指导学生团队的经验;送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如区舞蹈中心组、区合唱中心组等。
“我们的梦想是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学校的各类活动正是学生发展特长,实现梦想的最好时机。除了参加各级各类的校外竞赛活动以外,我校每学期举办的主题周活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科任大组主要承担健身周、科技周、艺术周活动。每次活动,老师们都会事先在学生中进行小调查,选取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然后以备课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进行细致的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持续一周的活动中,老师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下,看着学生们兴高采烈、收获满满的样子,所有的辛劳都烟消云散。
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教学语言相对规范,鲜明,生动;教学环节较为严密,系统,清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杜绝了课堂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好地提高了三十五分钟的效益。
中大家进行积极研讨,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使老师们的教学和教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促使中高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促进与提升。
“申遗”;现在又将走向国门,面向国际,重新整合成为国际交流的课程。
……打一小学科任教师在带领学生参加课外比赛中都能认真努力、无私付出,就学生获取的荣誉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以上是目前学校所取得的荣誉,这些荣誉不是终身制的,是每一到两年都要重新评定的。而打一小学保持这些荣誉已非一、两年的事了。在这些荣誉的背后,集聚了我校学生无数的奖状、集聚了打一科任老师无数的汗水。
课题研究一直是科任组的薄弱项,组内多数教师对待撰写案例、进行课题研究的意识比较薄弱,这源于自身的科研能力,更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的意识。我们将多向专业书籍请教、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积累。在今后今后工作中对“研究报告”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循序渐进地深入课题研究,巩固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力争成为一个思考型的教师。
“四定”。定时间:每月中旬的周五中午开展活动;定地点:二楼会议室;定主讲人: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等;定内容。
“基准调研”随堂听课,如火如荼。教研组长随堂听课并和任课老师课后交流,探讨课堂呈现的问题和对策,并给予课堂评价。
“问题”的三阶段式进行。目前这个中高团队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展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的学习,以及杨浦区网上教研活动,发帖、研讨、评论的活动。
“”“”“——”“——”3
“心”意》;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出版彩虹小报(《小鬼初入学》,低年级版的《性别教育》宣传,中高年级的《安全教育》小报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沈芝瑾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品社教研活动独具风采。
版权所有: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 Dahushan Road, the first primary school, Shanghai All Rights Reserved.地址:上海市打虎山路138号&&&邮编:200092&&&电话:021-&&&工作时间:8:00-16:30&&&沪ICP备号-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网络营销课程的想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