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三大案漫是什么 我见识少 貌似字错了 但听同学说是叫明宫三大案漫

明宫漫是什么 我见识少 貌似字错了 但听同学说是叫明宫漫-明宫三大案是什么? _心理健康资讯
明宫漫是什么 我见识少 貌似字错了 但听同学说是叫明宫漫
明宫漫是什么 我见识少 貌似字错了 但听同学说是叫明宫漫
民工漫,指的是火影死神海贼这类不管喜不喜欢看动画都有看过或者听过的漫画,就是受众特别广的漫画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6我承认我见识少了_日本动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1,066贴子:
我承认我见识少了
↑出处,宅神来吧~
我只是笑笑[SMILING FAC...
@权限骗子狗 @青霜等骗...
上海张学友、王菲演唱会一站式购票!票品安全且真票!立即订购!
和研发推广和法规和购房规划符合规范和规范和规范和法国恢复规划
→_→前几天才有人问过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儿童画谁说我见识少-儿童漫画-赛事-中国少儿艺教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谁说我见识少―儿童漫画
&&&&&&&&&&★★★★
儿童画谁说我见识少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3:52:40
作品名称:
谁说我见识少
所获奖项:
作品序号:
作者代码:
&3305019******
作品代码:
单位/学校:
&湖州市辖区白雀乡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
辅导老师:
组织老师:
参赛届次:
&《》第05届全国
共性评语:
评委评语:
作品活动跟踪
第05届中国精品入网
第32届世界大赛
《少儿画苑》第05届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品种多彩纷呈,尤其在国内,漫画品种被划分的十分细致,例如,感想式漫画、抒情性漫画、哲理性漫画、水墨漫画等等不一而足,漫画种类十分繁多,它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以至人们无法辨别。然而,当我们对这些所谓漫画种类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种类繁复的漫画除了名称和形式上略有区别外,他们的创作规律和精神内核基本上是一致的。
(少儿画苑编辑整理&&)&&(声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来源或作者标注难免有疏漏之处,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本站予以更改或删除以保护版权。)
上一条信息: 下一条信息: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少儿艺教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朋友们,本书是笔者“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二部,书名《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主要讲明代太监(当然是大太监)的隐秘故事,它上接在天涯煮酒连载的《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这是第一部,讲的是明代帝王家的家事。简单说,先讲主子,再讲家奴。
  其实,明代太监享有很大的政治权利,构成明代中央和地方体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抛开宦官政治而进行的明代政治研究必然是不完善的。明代太监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家奴,也是官员——被称为内官、中官等。
  我曾经系统研究过明代宦官制度,辑考了《明代宦官史料长编》一书,190万字,即将由江苏南京的凤凰出版社出版;并写出《考证与研究:明代宦官制度》一书,40万字(未出版),对明代宦官制度的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独见。如我率先提出明代地方体制中以镇守太监为重要一极的“三堂体制”概念,这一概念渐渐得到学界的认为,最近有学者在研究明代北边军镇时,正式袭用了这一概念(他称之为“三堂会政”);我还写出《明代司礼监研究》《都知监考》《明代东厂新证三说》《司礼监文书房考》《九门提督原是宦官》等一批研究宦官的专论,引起学界的重视。
  以上皆是研究宦官制度。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间,践行、发展这一制度的,是人,是二百多年间不计其数的太监、大太监以及所谓权阉。明代宦官研究是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关论述非常多,但研究、写作及观点的片面性也非常突出;泛泛而谈,拿起短枪、匕首喊打喊杀之作非常多,依靠史料,做细致研究的作品,却异常少见。所以,一方面我们所知明代太监太少,总不过大闻人郑和,以及大坏蛋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少数人;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明代太监,几乎全像是从烂污泥里提出来的,个个臭得很。比如曾经有人写过一本书,其中提到刘瑾,说他是世界首富,对其财富进行了没边的论证,而事实并不如此。我也写过一篇小文《太监刘瑾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对此进行了考察,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吃了闲话无聊,为太监大佬刘瑾清点家产,而是使所有“事实”尽量回归史实。
  通过对明代全朝太监的全面的掌握,我知道,不为人所知、所熟悉的太监非常之多,他们的出身、生活、对政治的参与,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写出一部明代太监的全史。但《揭秘100太监秘史》如其书名所喻,不是一部研究制度的书,而是近于一篇传记的组合或合编。
  我要说明的是:100太监是个虚指。在章节上,我不会按照一人一传一章的方式来安排,而是按“历史事件中的太监”来写他们的故事,会有一些主要的太监“牵头”,而引出更多的太监。我想这本书里出现的太监,总量肯定要超过100名。我还敢保证,本书所写的大多数太监都是读者朋友们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是未曾识荆的,正因为此,称之为“秘史”,并无不当。
  我同时要说明,本书将延续《明宫闹鬼》的风格,所有内容均建立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感谢朋友们慷慨赐给予我的赞誉),所以冠之为“正说”;但与《闹鬼》相比,这本书的繁琐考证及史料分析内容将大为减少,行文将更加注意史料的“融入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准确地说,应是复原),以符合“揭秘”之文的可读性需求。
  我特将这部历史故事书奉献给宜昌的乡亲们(与煮酒同步连载),希望继续得到朋友们的喜爱和支持!
楼主发言:14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支持!
  占个广告位!
  抢个小板凳等着看  
  坐等精彩文章!
  啤酒饮料矿泉水,瓜子花生八宝粥…  
  楼上的,这不是火车车厢,我们这是茶馆好不好!!!
  来给我做个指压。
23:47:00  来给我做个指压。  -------------------------  九妈妈你是要69的还是89的还是109的?  
  下面呢?  
23:47:00  来给我做个指压。  -------------------------  @正大路57 10楼
02:14:00  九妈妈你是要69的还是89的还是109的?  -----------------------------  就69吧
  我来也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一
宦官特务头子  广袤的华北平原,被稀疏的林木分割开来,极目望去,千里荒凉。除了偶尔成群结队,步履蹒跚,匆匆行走的难民,几乎看不到人烟和较大的聚落。  前年仲秋,正是田作收获的时节,朝廷兴数十万大军来伐燕王,一家人自己打起来,今天你打过去,明天我打过来,彼此在北平、河南、山东数省反复鏖战,天天过兵,庄稼地里就容不下农夫耕作的脚印,全被马蹄践得稀烂,人民生活陷入极端的痛苦之中。  昔日镇守北边雄镇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如今已成了朝廷集重兵讨伐,必欲绳之诛之的叛逆。他已经被削去王爵,朝廷诏书称之为“燕庶人”。但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一纸削藩诏书,并没能剥夺燕王的权利,燕王被朝廷逼反后,打出“靖难”的旗号,在险恶的环境下,顽强地为生存而战,靖难军(或称燕军、北军)像哪吒一样,越长越大,生出三头六臂,硬是把紧紧包裹他的蝉蛹,捅出来几个大窟窿,彻底击破了朝廷倾其全力组织的几次大围剿。  建文元、二年(),朝廷官军(或称南军)在真定、白沟河等地(均在今河北北部一带)接连遭到惨败,损失了数十万人马,粮草辎重器械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廷毕竟拥有万里的版图,物力充沛,在经历了最初的败绩后,渐渐从颓势中复苏。建文二年末,盛庸在山东东昌重创来犯的燕军,斩其大将张玉,燕军败回北平。  这是用兵2年来,朝廷难得的一次完胜。为此建文帝在建文三年正月祭享太庙时,特将东昌的胜利向祖先告捷。太庙里,供奉着朱元璋的神主,不知他在获悉朝廷讨逆胜利的消息后,作何感想,是为孙儿朱允炆快慰呢,还是替四儿子燕王朱棣不开心?  朝廷借东昌之捷,重新振作,试图重新凝聚对北平的合围。七月间,平燕副将军平安由真定(今河北正定)进攻北平,这是自建文二年夏曹国公李景隆白沟河大败后,官军首次如此近地接近燕军根据地北平。  北平城里,不安焦躁的情绪随着大批难民与败兵的涌进在蔓延,许多人对燕王是否能继续坚持发生了动摇。这两年,仗打得实在太苦,虽然燕军铁骑纵横华北,看起来锐不可当,但只能像北虏一样四处行掠,所占城池,往往是今日占领,明日即失守,几乎无法稳定一条战线,更莫说扩大它呢。没占到太大的便宜,还损折了张玉和谭渊等数位重要将领。  燕军方面在保持兵力上还不成问题,大量失业的流民可以随时补充所缺兵员,入关助战的兀良哈三卫骑兵尤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攻击武力,但粮食供应却时常发生困难,饷道时刻面临着官军的威胁。北平城内,种种令人不安的流言随着高涨的物价、迅速扩大的粮荒而加速传播。  军中已发生好几起小规模的哗变,燕王朱棣非常担心,害怕内部出现反抗他的分裂势力。  消灭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铲除引发恐惧的一切萌芽。为此朱棣密令府中内侍刘通,迅速组织一支秘密的“侦缉队”,专门刺察市井坊间及文武将吏的各种情报,直接向他汇报。这支小型的特别侦察队,即是后来东厂的前身。  明代第一位宦官特务头子刘通,其实早已出了茅庐,还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时,即奉燕王令旨,在开平、大宁等处修筑城堡,那时他年仅16岁。只不知对于这些重要的国防工程,他是担任监理呢,还是工程师?刘通以其精明能干,受到燕王的信任。  刘通不是汉人,而是女真人,父亲名阿哈,世居东北,为“三万户大族”。他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概是在明军经略辽东时,将还是儿童的刘通兄弟俘虏,阉为内臣,令其侍奉燕王于北平府邸。  刘通保存了骑射民族的彪悍性格,他的墓志称他“性刚毅,及长,勇略过人”。这从他后来参加靖难之役,以及多次从驾北征,屡建战功上,可以看得出来。但朱棣尤其看重他的,是他的“忠谨”,既对上忠诚,又为人谨慎,不好虚饰夸诈,很令主子放心,所以“委以腹心,俾察外情”,成为燕王府军统局的特务头子。
  @燕九 16楼
18:31:00  小顶  -----------------------------  感谢飘红啊,第一次享受这待遇!
  大顶顶顶
  使劲顶
  都怪 李景隆那个饭桶啊。要不然这么多国军也不会败的这么快啊。  和盛庸在一起的是不是还有个铁炫啊,忘记了 求楼主科普。
  马克一下,养肥再看  
  @宋尕岗上的人 21楼
16:44:00  都怪 李景隆那个饭桶啊。要不然这么多国军也不会败的这么快啊。  和盛庸在一起的是不是还有个铁炫啊,忘记了 求楼主科普。  -----------------------------  李景隆的确饭桶。铁铉镇守山东济南,盛庸是一直坚持抗战的人
  医生宣布我的一颗牙死了,我觉得还需要另外一位第三方医生再开一份死亡证明,才敢相信。但牙疼得实在厉害,由于牙兄弟痛,不得不抑制住咕咕喊饿的肚皮兄弟,是俺的牙,就得同甘苦、共患难哪!  本因为牙与肚子哥俩闹矛盾,周末打算休息,可版主那么细心地为我修改标题,一位叫神仙的姐姐不惜开荷包打赏了我,还有那么多鼓励我的乡亲们,故此掩着腮帮子勉力更它一帖。
  上文写到,宦官刘通非常光荣地接受任命,成为燕王府的特务头子——  其实啊,使用宦官来刺探外情,从洪武时代即开始了,朱元璋除了从“出差”宦官那里了情宫外事务及舆情,还专门差宦官到地方与军中,让他们充当自己的耳目,搜集各种情报。  有这样一个例子,还在明朝建国以前,大都督府参军郭景祥镇守和州(今安徽和县),有人向朱告发,说郭景祥的公子仗着父亲的权势,所为多不法。朱元璋先派按察司书吏唐原嘉前去探察,回报确有其事,还说郭景祥因为儿子实在不像话,生他的气,要撵他走,这逆子竟然抄起一支长矛(矟),欲刺杀他父亲。朱元璋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郭公子抓起来,回宫后愤愤地对马皇后说:“我一定要宰了这小子!”马皇后却有些担心,说:“滑吏所言恐不实。况且老郭只有一个儿子,杀之若不实,岂不冤枉,还绝了老郭之后。”朱元璋于是改派心腹宦官佛保再去探查。佛保回报说,郭氏父子的确发生过冲突,但并无儿子持矟杀父之事。这个事实非常关键,因为以子弑父,属于大逆不道,罪在十恶不赦之条。朱元璋听说没这回事,才将郭景祥之子释放,而杖责了奏报不实的书吏。  可见朱元璋两口儿不信外臣而信阉奴,是久有心理基因的。  明朝建国后,宦官组织迅速扩张,朱元璋甚至可能开始尝试建立以宦官为头领的情报机构,成立于洪武九年八月的一个名叫绳顽司的机构,值得注意。  “绳顽”之义甚明,绳是绳之以法的意思,顽指“奸顽”,绳顽司记载在官书上的职掌是“掌治内官、内使之犯罪者”(《皇明祖训录·内官》),相当于今天专门查办内部纪律的纪检监察部门。  《明实录》记载了它行事的一件实例:洪武十年六月的一天,有一名“圬者”,即粉刷墙壁的工匠,带着家小上京役作,不幸病死了。这是芝麻大一点儿的一件小事,圬者地位低下,如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所说:“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一个小工匠之死,竟然被绳顽司“上渎天听”。朱元璋觉得此人可怜,赐给他一口薄皮棺材,还资助路费,送他家小还乡。  绳顽司干了一件“包打听”的事。由此事来看,该司不单负责惩治犯罪的内官、内使(内官是指有职务的宦官,内使则是职务较低者,而一般宦官,称为“火者”)。  想来也是,好比今天的政法机关办案,首先不得侦查吗?绳顽司也得先派出干探,四下缉访,才能掌握一些内臣“犯罪”的事实。  朱元璋设立这样一个机构,明里是加强对日益庞大的宦官队伍的监察,对外挂这样一块牌子,而事实上该司的职掌,却可能是侦缉京城内外之事(称“缉事”,后来的厂、卫校尉,都被称为缉事,或行事),事无大小,凡事都必须向朱元璋奏报。皇帝放的眼线多,耳聪目明,才聪明嘛!  绳顽司后来并入司礼监,至于它什么时候取消的,史籍并无记载。这也好解释,秘密战线工作嘛,自然不会那么张扬的。  帮皇帝打听臣民隐情,不是一般外人都能做的,必为皇帝的亲信。刘通以此对自己曾领导地下工作的经历,显然非常得意,在他的墓志里曝了光,还不忘添写一笔,称他接受“俾察外情”的“心腹”之任后,“广询博采,悉得其实以闻”,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将他探听来的情报,如实地向燕王做了汇报。
  光看开头,就觉得信息量巨大,脑子不够使了。  看来我得先回去把《明朝那些事儿》看一下,否则跟不上楼主的节奏。
  @燕九 1楼
11:28:00  支持!  -----------------------------
  @皇帝不称朕 顶
  来了。  
11:28:00  支持!  -----------------------------  @燕妈 27楼
00:17:00  -----------------------------  燕妈,你知道吗,斑竹燕九也称九妈,你们有缘,呵呵
  @燕九 26楼
23:31:00  光看开头,就觉得信息量巨大,脑子不够使了。  看来我得先回去把《明朝那些事儿》看一下,否则跟不上楼主的节奏。  -----------------------------  最怕如此啊,我已尽量写得通俗,可可可……一头大汗!
11:28:00  支持!  -----------------------------  @燕妈
00:17:00  -----------------------------  @皇帝不称朕 30楼
17:49:00  燕妈,你知道吗,斑竹燕九也称九妈,你们有缘,呵呵  -----------------------------  握手,握手
  楼主我来了
  @头家顶斤薄壳 33楼
05:42:00  楼主我来了  -----------------------------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自己站这儿打鼓欢迎您儿,就不组织小学生了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一
宦官特务头子(3)  上文说到,宦官刘通接受“俾察外情”的“心腹”之任后,“广询博采,悉得其实以闻”。  建文三年七月,正是朝廷官军再次兵临城下,战局遽然而危之时,一个人夹在逃难的人群中混入北平城内。此人姓张名安,说话是北方口音,他却来自南京,他的真实身份是锦衣卫千户。  锦衣卫与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合称“厂卫”,都被认为是特务机关。其实锦衣卫的职权范围非常广,说锦衣卫校尉是特务,实在是以偏概全,只有“行事校尉”才称得上是特务。张安此次脱去鲜艳的红色官服,不骑高头大马(锦衣卫士因这身艳丽的行头,又被称为“缇骑”),易容微服来到北平,确是承担着一项重要的“特别任务”。他贴肉的衣服里面缝着一封密信,收信人不是别人,正是燕王世子朱高炽,而写信人,却是建文皇帝的老师,著名学者方孝孺。  刘通的情报工作的确富有成效,张安刚刚进城,只在燕王府前踅摸了两圈,他的行迹已在特务们的严密监视之下,张安却惘然不觉。刘通很快摸清,张安打南方来,此行的目的是要面见世子朱高炽。  由于事关燕王世子(世子是亲王的法定继承人,如同太子之于皇帝),刘通不敢马虎,赶紧将此事上报。而此时燕王朱棣正率军在外,与朝廷大将平安激战,留世子高炽在北平城内“居守”,全面主持城防和前方粮饷供应事宜。刘通将朝廷派奸细秘密北来,试图与世子接触的情报,报告了燕王府承奉正黄俨(承奉司是亲王府宦官机构,承奉正、副是其首领),请示是否收网逮捕张安。  黄俨正坐在王府南门端礼门内右侧的承奉司衙门里,他得报后,起身离座,背搭着手,在厅事里溜了一圈,然后返回身,叮嘱刘通,暂时不要触动张安,但须对其保持严密监控;他还告诫刘通,王爷让你察访外事,虽然此事牵涉到世子,你也不要有任何疑虑和忌讳,朝廷来使有任何举动,你都当速速来报我知。  在燕王府中,黄俨是宦官中的前辈,极得王爷宠信,他是燕王驾前说话一口吐沫一颗钉的人物,王爷不在,他替王爷交代公事,也是作数的。刘通连忙称是退出。  张安哪里知道,他一到北平,就像落入玻璃瓶中,被一双双监视的眼睛透视着。他通过旧识的引见,秘密谒见世子朱高炽的情报,第一时间摆在黄俨的案头。
  @甜蜜的nwl 29楼
14:45:00  来了。  -----------------------------  您的到来,带来甜蜜。谢谢支持
  支持老兄
  明朝有哪几个特务机关
  @燕九 38楼
13:38:00  明朝有哪几个特务机关  -----------------------------  特务机关是现代人的说法,明朝叫缉事(缉访),或行事,东厂算一个,头头是宦官,干事的都是锦衣卫调来的官校;西厂也算一个,但西厂存在时间较短;还有一个内行厂,都称为厂,是刘瑾开设的,存在时间更短。  锦衣卫则是职能很全的一个京卫,比如北京城的城管,它就负责一大块。它有东、西司房,则是负责缉事的,所谓特务,是这一部分。大概如此吧,斑竹大人!
  下面会随着讲太监的故事,慢慢介绍
  宜昌版块高手多,幸事  
  @或小 41楼
15:54:00  宜昌版块高手多,幸事  -----------------------------  或小好!
  @头家顶斤薄壳 33楼
05:42:00  楼主我来了  -----------------------------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二 惑主的奴仆(1)  上文说到,刘通把朝廷来使秘密接触世子高炽的情报通报了府中老宦官黄俨——  黄俨50上下的年纪,长得瘦小枯干,一身皱巴巴的黄皮紧绷在棱棱的骨头上,露出像老树根一样虬劲盘踞,色略偏黑的血管,深凹的眼窝里,一对黄眼珠略为外突,显得干练而充满精力。  他以内臣的身份追随燕王,已经20多年了,陪侍着燕王由意气风发的少年王子,成长为一位姿貌奇伟、不怒而威的雄边塞王。如今他年已近老,但与其说他是一只皱了皮的老哈巴狗,不如说他是一只褪秃了毛而益发老辣狡猾的狐狸。  如今他已升做燕王府的承奉正,是燕府大总管和宦官的头牌。平时燕王爷对府中事务管得不多,许多事情都托付给黄俨,只要是燕王不管,或一时管顾不到的,就是他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黄俨是燕王府的“假主”,是影子王爷。  黄俨不会像野兽一样,在自己的领地四周撒尿,宣示主权。但人们只要闻到这只老狐狸身上散发出来的浓烈“骚味”,无不恭敬趋附之。莫说府中宦官、宫人争相巴结讨好他,以成为他的义子、养儿为荣耀,就是王爷的妃和夫人们,也都高看他几眼,拿他当府中老人看觑,而不敢以奴仆卑视之。  此时,黄俨刚刚写完一封信,濡笔的墨是上好的黄山松墨,几乎随着落笔,点画的墨汁已经凝固,但做事素来谨密的他,还是将信纸对着灯火烤了烤,才折好装进一个信筒封好。他非常兴奋,疏淡的眉骨映着油灯,闪闪发光。  “父亲,我来啦。”一个20多岁,头戴乌纱软巾帽,身穿团领衫,乌角束带的宦官走了进来。  “狗儿,来。”黄俨呼着他的小名,将亲笔信用个小匣子封了,交给养子王彦。“你立刻动身,赶到军前,将它亲手交给王爷。”  王彦弯腰,双手过顶,郑重地接过信。匣子上挂了把金澄澄的铜锁,王彦知道,匣中所封是义父的密启(臣下对亲王禀事称为启,对皇上才称为奏),锁有两把钥匙,义父与燕王各持一把,他不敢马虎。  “十万火急,不可耽搁。”黄俨一边交代,一边顺手将书案上的纸币文具理了一下,这是他在宫里学书时就已经养成的习惯。他把爱好整洁,喜欢凡事条理清楚的习惯带到燕王府,对下人要求很严。每次写完字都会净手,然后在公事房东壁的佛龛里上一炷香,飘渺氤氲的香气使人宁谧,那是他与佛共享的。  “我马上到厩上挑一匹快马。”王狗儿一开口就见出他是快人快语。  他与刘通一样,都是女真人,属于海西女真部落。与府中许多女真族宦官一样,王狗儿也是在很小的时候为明朝的北征大军所掳,阉割进宫,分配到燕王府供事。王彦这个大名还是黄俨给取的。游牧民族的基因天生就融在他的血管里,他的骑术非常好。“城门快开了,”他将信匣放入怀中,瞥一眼窗外已稀释许多的夜色,估量道。“在午刻时应该能见到王爷。”  黄俨满意地点点头,王狗儿是他忠实的义子,为人精明能干,勇力过人,他相信他能很好地完成信使的任务。  “你到了军前,就不要回来了。”黄俨道,“我跟王爷多次提起你,说你骑射都是好手,是可造的将才。如今正是用人的时节,你就留在军前效力,也好历练历练。能不能出息,就看你自个的造化了。”  “孩儿一定不负恩父的荐举。”王彦欢喜道。自从朝廷与燕军在北方大战,许多府中宦官都投军从戎,随燕王殿下带兵打仗,而他却一直在府执事,听说马和、王安等伙伴都已经做到大总兵,马和还因为在郑村坝一役中立功,得到“郑”的赐姓,改名叫郑和。王彦十分艳羡。现在有义父抬举,总算有机会出人头地了,他喜极了,扑到地上磕了个响头。
  马和就是郑和  下西洋的郑和
  @墨斗池 46楼
11:44:00  马和就是郑和  下西洋的郑和  -----------------------------  郑和不打算多写了,仅在必要时提他几句
  来顶老乡  听斗斗说楼主是博导,我万分仰慕
  @所因 48楼
16:46:00  来顶老乡  听斗斗说楼主是博导,我万分仰慕  -----------------------------  老乡是确实无误的,博导是确实有误的,非博导,“万分仰慕”不敢收货,这一点在天涯宜昌群里已经辟谣了,呵呵
  其实楼主不仅是博士导,还是博导导。
  今天才找到这个帖子,继续支持楼主。  
  @赶超鸡的屁 51楼
23:50:00  今天才找到这个帖子,继续支持楼主。  -----------------------------  赶兄你好,又见面了,这个帖子在煮酒也发着呢。谢谢老朋友的支持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二
惑主的奴仆(2)  上文写到,王彦奉义父黄俨之命到燕王军前传送密信——  王彦并不知道密信的内容,但义父交办的事,比天还大。城门一开,他即以追日的速度往南疾奔,刚刚过午时,已顶着烈焰骄阳,人与马大汗淋漓地驰入北平南郊的燕军大营。  朱棣为了鼓舞士气,常常亲自披挂上阵,但这几日的仗好没打头,朝廷平燕副将军平安的大营就扎在燕军对面,但从不主动攻击,燕军挑战,只是不理,燕军来攻,简单接战后,即有秩序地往后撤退,燕军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两下里就这么熬着,形成缠斗之势。朱棣心里十分着急,他最怕战事陷入胶着,他作为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必须通过不断的主动出击与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才能平衡双方力量的天平,不使其倒向朝廷一方。  而今他仿佛拳拳打在一只空布袋子上,出拳时,凌厉的拳风能把袋子撩起,可拳一缩,那袋儿也随之荡回来。正当这边相持着,大同守将房昭趁机率兵从山西紫荆关入关,占领易州西水寨,以此为基地,向南攻略保定。保定与永平二府(在今河北与辽东的交接处),是北平一肩横挑的两个桶,分别保护着北平的南北两翼。当房昭进攻保定之时,辽东总兵官杨文同时攻击永平。燕军腹背受敌,燕王欲救两边,可眼面前却被平安绊着,动弹不得,令他有举足无措、拳脚难施之感。他的坏脾气时常发作。  当王彦进入燕王大帐时,老远就听到燕王在发怒,走进帐内,燕王的咆哮声骤然增大,帐内兵器、排架嗡嗡作响,他吓得不敢说话,屈身立在一个角落里。  待众将回完公事,鱼贯退出,站在燕王身后的二郡王朱高煦发现了王彦。  朱高煦是燕王的二儿子,他虽然还没封王,但朝廷制度,亲王之子均封郡王,以此人们都称他为二郡王,称呼他的三弟朱高燧为三郡王。  朱高煦是世子高炽的弟弟,这两兄弟虽然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但他们的性格,乃至外貌都有很大的不同。世子是有名的肥胖,还跛了一只脚,走起路来,仿佛一座肉山在艰苦地移动,十分可笑。而眼前这位二郡王,却是龙行虎步,腋下生风,膂力过人,含有一股英武夺人之气。与世子不善言语,较为木讷相比,二郡王谑笑如浪,十分风趣。他上马能战,在这场与朝廷的生死之战中,表现得十分勇敢,经常率领兀良哈精锐骑兵充当破击战的前锋;他下马还能作诗,与一帮文人唱和,时常赢得满堂彩。大家拍他马屁,称赞他是“才兼文武”。  朱高煦对府中宦官都比较客气,尤其是对黄俨,从来不摆王子的架子,他虽然明知黄俨与三弟高燧走得很近,常在父王面前说三弟的好话,但他依然屈尊与黄俨套交情,走动也较勤。他认得王彦是黄俨的义子,招手让他上前来回话。  “你是王狗儿吧?来干什么?”高煦问。  “奴才叩见王爷、三郡王!”王彦疾步走近燕王箕坐的短几,爬在地上,用头顶戴着,呈上黄俨的亲笔信匣。  燕王面无表情地接过信,取过一把钥匙打开镶金包铜红漆木匣,将密信读罢,没做声,将信递给高煦,让他看。“你说说,”他脸色突然十分难看。“你大哥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吗?”  黄俨的信写得很简单:据缉访得知,朝廷秘密遣使北来,与世子进行了秘密接触,所谈内容不详,因事关重大,不得不报。信后附上了刘通的报告,详细记载了锦衣卫千户张安在北平的活动情况。  狡猾而经验丰富的黄俨深知,燕王性格狐疑多猜,世子背着他与朝廷接触,已足以对他世子的地位构成杀伤力了。所以他在信中,没有加进任何主观的评论,以免造成对事实证据的不必要干扰;他只是把事实摆出来,让王爷自己去猜疑,去做出判断。他相信,素来嫉妒大哥世子之位的二郡王高煦,也会对这封信做出适当评论。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二 惑主的奴仆(3)  “大哥可是在城里居守!”高煦拧着眉说道。  “他要真把咱老窝子卖给朝廷,那可了得鸟!”高煦带着嘲讽的口吻,语速很快,说话一惊一乍,但语气果断。“要说不可能,孩儿也不敢保证。记得当年皇帝在世时,召各府王爷的长孙进京,亲自教习,那时建文皇帝还是皇太孙,他与世子的关系就相当莫逆,他俩要好得很咧。这可是世子的大本钱,如今仗打成这样,说不得大哥生出抱粗腿的心!”  朱棣听了,沉默无语,两颏奇出的两绺长须翘了起来,这是龙要发威,电闪雷鸣前的预兆。  朱棣虽是个狐疑之人,但若搁在平日,有人说他的亲生子会出卖自己,他绝对不会信,可是在这当口,用兵不利,战局出现自起兵以来前所未有的动摇之势,假若留在后方居守的世子发生动摇,对他将是致命一击,他不得不认真对待。  况且,这儿子在他树旗造反时,还反对他这么做。  那时,朝廷削藩的步伐,随着愈来愈密的鼓声,一步步逼近。老二高煦不敢继续留在南方,从南京擅自逃回,他却骄纵如故,在涿州因为一点小故,捶死一名驿丞,为此被朝廷抓住把柄,引发了针对燕王的更大声势的弹劾浪潮。  朱棣得到情报,说朝廷已派太监北来,将入王府逮捕王爷左右不法之徒,这明摆着是削他藩封的第一步;而北平地方文武守臣也都奉到密旨,要求他们配合朝廷钦使太监,严密监视燕王的行动,然而被北平都司的都指挥佥事张信密告了燕王(此事详见《明宫闹鬼》第三章《三雄争嗣》)。  朱棣见大事紧急,不敢再有耽搁,忙召集儿子们与少数亲信将领,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讨论此事——其实他已经定计起兵了。  密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大家都很亢奋,但没人主动说话。朱棣眼望长子高炽,说道:“你是世子,你先说说,该怎么办?”  朱高炽像平时一样,动作不急不慢,恭恭谨谨起身,未回话,先举手,道:“父王,朝廷对我们实在不公。”朱棣点点头,听他继续说下去。下面高炽讲了许多燕王尊奉朝廷、遵守礼法,并无逾越法度的情况,他讲得很慢,还时常停顿,似在仔细整理思路。他始终耷着眼皮,没有正视父亲,所以没能发现父亲眼睛里闪烁着不快。  “大哥,你在读经吗?快些说不行啊!”高煦不耐烦地催促迂腐的世子。  “孩儿以为,当上疏奏辩……”高炽提出自己的意见。  “那要朝廷听得进去才行!”高煦按捺不住,双手往膝盖上一拍,从座椅上弹起来,打断世子的话。“难道被削爵的那几位王爷,都是大逆不道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守不守法,还不就是个借口!”  “你听他说完。”朱棣制止住二王子。“你说下去,世子,如果朝廷要削我藩,你我父子当束手就擒吗?”  高炽觉察到他的讲话与整个屋内的气氛难以融合,但一时之间,却难把话头收转回来,他有些结舌了:“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父王以至诚事上,朝廷岂可……可不以公道还我?”  朱棣明白了,他长子是要逆来顺受,接受不管何种的命运呢。尽管世子的话很快被众将剑拔弩张、愤愤不平的喧闹所淹没,他也最终决策起兵,用武力反抗朝廷,但世子的态度令他非常不悦,他认为,作为长子兼继承人,世子高炽没有在最应该效忠的时候表示出忠诚。  他竟然还和朝廷的密使勾搭上了!  这是朱棣看完黄俨情报后的第一反应。记忆和现实瞬间联成一条线索,驱使他相信,世子表现软弱,他非常有可能背叛自己。他怒火中烧,有那么一刻,甚至动了杀心。
  友情顶
  @老树桩桩 55楼
09:55:00  友情顶  -----------------------------  谢老树公公!
  顶,千斤顶!
  @坠入凡尘的杨戬 58楼
12:54:00  顶,千斤顶!  -----------------------------  想说“谢顶”,忽觉这个词不妥,还是“谢千斤顶”吧
  @皇帝不称朕
  谢老树公公!  -----------------------------  我是东场总管吗?
  @皇帝不称朕
谢老树公公!  -----------------------------  @老树桩桩 60楼
17:59:00  我是东场总管吗?  -----------------------------  哈哈,真没想到。因为您老是老同志(你千万别以为我说的是基友),所以亲热地喊了一声公公,老公公的公公
  @皇帝不称朕
  哈哈,真没想到。因为您老是老同志(你千万别以为我说的是基友),所以亲热地喊了一声公公,老公公的公公  -----------------------------  公公,太监也。明朝最著名的太监魏忠贤。  公公,媳妇对丈夫老爸称呼。  我属那种?别把我绕到跳进坑里。
  从前有个太监,突然大叫:郑和造反啦!郑和造反啦!皇上听见后 说:来人啊!!把郑和这奸臣的小鸡鸡给砍啦,然后,侍卫把皇上的小鸡鸡砍了,问:皇上?奸臣在那???【古代人皇上称自己为朕]
  @夷陵天狼 63楼
20:20:00  从前有个太监,突然大叫:郑和造反啦!郑和造反啦!皇上听见后 说:来人啊!!把郑和这奸臣的小鸡鸡给砍啦,然后,侍卫把皇上的小鸡鸡砍了,问:皇上?奸臣在那???【古代人皇上称自己为朕]  -----------------------------  狼啊,你彻底把俺绕进去了。两旁太监何在?拖出去,小鸡鸡砍啦!
  @情有千千劫2012 65楼
00:01:00  顶  -----------------------------  谢千千之顶!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二 惑主的奴仆(4)  上文讲到,当朱棣骤然得知在北平城担任居守的世子高炽竟然偷偷会见朝廷秘史,不由得动了杀机——  幸而不久,世子派人将朝廷密使张安连同他所投的书信,一并押送来了。  原来黄俨太急于传送情报,竟没顾上理会世子的反应。  自从在决策起兵的密会上讲了错话,朱高炽一直懊丧不已,他本是个敏感的人,而这种性格无形中加剧了他对父王冷淡的感知,令他2年多来痛苦不堪,拼命表现,力图挽回严重损耗的印象分。当锦衣卫千户张安被领到他面前,当着他的面从衣角缝里取出书信呈上时,他惊得几乎昏厥过去,仿佛每一个窗棂里都射进来父亲严厉的目光。父亲在外苦战,而他却坐在书房里一杯香茶地接见朝廷的密使,这要传出去,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来人!”他全身的肉被紧绷的神经勒得直哆嗦,当即下令,将刚刚亮出书信的张安以及他的引见人一索捆了,即刻押送到父王军前,听候父王处置。  那封由翰林院学士方孝孺拟稿,署以建文帝之名,已经皱皱巴巴的密书,很快原封不动地落到燕王手中。“好险诈的奸人!”朱棣一边读信,一边感叹。  信中以忠义二字做题,希望以此激励燕王世子朱高炽,促使他改旗易帜,归顺朝廷;建文帝向当年的小朋友保证,等事平之后,即封他为燕王。这封信出自著名道学家方孝孺的手笔,探讨的又是他拿手的忠孝问题,所以写得慷慨淋漓,非常动人。朱棣此时还不知道,他将来求方先生代笔写一纸登基诏书而不可得,为此大开杀戒,灭了方孝孺的全族;此刻他并无心思漫品文字,朝廷这枚重磅炸弹变成一发臭弹,被他持在指间把玩,这让他非常开心。  “我父子至亲至爱,奸人尚且谗间,”他晃着书信,向两旁人说,“何况我与建文皇帝,君臣之间,奸人还不极力构陷吗!”  朱棣做出定论:这是朝廷的离间计,世子高炽仍是我至亲无二的好儿子。  其实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双重的离间计,它为朝廷所发,而为老阉黄俨所利用,都试图达到离间燕王与燕王世子的目的,只是建文帝、方孝孺与宦官黄俨,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不同。  燕世子朱高炽幸运地挽回了父亲对他的信任,可是他没法摆脱那些嗡嗡地追他,中伤、危害、蜇他的马蜂们。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三 “清宫”突击队(1)  就在朝廷离间计失败的第二年六月,朱棣亲率大军,向南实施“蛙跳式”突击,劲击千里,骤然兵临长江之北,南望便是帝都南京。  朱棣此举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他率领一支人数并不太多的军队,离巢南下,背后一路硬钉子未拔,如北方由兵部尚书铁铉(他因为多次击败燕军而被升授尚书衔)固守的山东会城济南,以及驸马梅殷坚守的淮上重镇淮安,他这么做完全是孤掷一注,狼不顾后。  但精于谋略、意志坚强的燕王并非忍耐不住3年战争的煎熬,决心拼死一搏,鱼死网破;或者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盲目制定饮马长江的狂妄计划。他做出这样的决策,基于两个重要的理由。  首先,是来自南京的“朝廷空虚”的情报。  燕军的情报来源非常广泛,除了大批探子像流星一样在南北穿梭,搜集各地粮米供应、军事调动、天灾地变等信息,以及从俘获的官军、州县官员那里得到的口供,还有通过不同渠道从朝廷内部泄露的大量更具价值的重要情报,它们来自两类人:燕王的同情者,和政治投机客。  同情燕王的,以一部分宗室成员以及勋贵戚臣为代表,他们因为利益关系牵涉很深,对朝廷削藩持有很大的意见,几乎从燕王竖起“靖难”大旗的那一刻起,这个与朝廷最亲的亲贵集团,即已发生分裂。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大明的头号功臣兼皇亲魏国公徐家。徐达的3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其中长女便是燕王之妃。但徐达的嫡长子,即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却是建文帝的忠实拥护者,他甚至不避嫌疑,直接领兵与他的姐夫燕王大军作战;可是他的弟弟都督徐增寿,则倾心于燕王,当初建文帝对是否向北用兵举棋不定,是他向建文帝力保燕王不会反,使朝廷低估了北平对削藩的可能反应。  长安道上从来不乏终南捷径上下来的投机客。这些人除了操兵而执两端的勋戚贵臣,主要就是一些较有权势的宦官。
  我想进展快一点,快一点,快一点。。。。
  @燕九 70楼
14:42:00  我想进展快一点,快一点,快一点。。。。  -----------------------------  一天到晚都是扯皮拉经的事,想快快不起来呀九妈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三 “清宫”突击队(2)  上文说到,朝廷中有许多投机客,随时准备投向胜利者一方,其中就包括一些有权势的宦官——  从洪武初年以来,在朱元璋的一手操持下,大明王朝建立起庞大的宦官之厦。得到皇帝特殊信任的阉人,不仅全面掌握皇城内的各项事务,还充当皇帝的耳目和使者,直接干预京城千里之外的地方政务,乃至于军政。  建文帝即位后,继承了留下的政治遗产,其中就包括对内府“二十四监”机构的全盘接受及对宦官的广泛任用。由于建文初年政治的动荡,建文帝对阉人的寄信还有了一定的扩大。建文元年八月,奉朝命来到北平,入燕王府逮捕王府护卫官属的,就是朝廷内官。他们连同北平三司主官,一齐被燕王全歼,成为朝廷征燕战争的第一批殉难者。  当靖难兵兴时,北方几乎所有的重镇,即便是亲王的辖区,都派有太监监军,或太监作为钦使来往于军前与南京之间。作为皇帝本人代表的各类钦差太监,承担着监视藩镇、传递朝廷使命的重大责任。  建文帝任用宦官,甚至成为叛王的口实,燕王在造反的宣言书中就指责朝廷“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建文帝“倚信阉竖,与决大事,凡进退大臣,参掌兵马,皆得专之。陵辱衣冠,虐害良善,御史皆被捶挞”。这并非尽为燕王的诬词。  随着与燕王展开激烈的战争,朝廷布设在北方的太监们纷纷逃回。  我们可以举出具体的人名,例如辽东就有一个叫赵琮的宦官,此人是永平府滦州人,洪武中选入内府,因为“小心慎密”,得到长随的官职。他在辽东时,曾随总兵官都督刘真,参加过对他家乡永平的进攻,失败后乘船从海上逃回南京,复入内府供职(见《赵琮墓志》)。  在朝廷控制的一些重要的大城深堡,也有太监作为朝廷的使者,监视地方守臣作战,甚至直接参与到军事行动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忠于朝廷,如在山东的内官胡伯颜,同铁铉一道坚持抗燕,即便在燕王进京称帝之后,他仍然在兖州等地展开游击战,阻截南北来往的使者,后为朱棣所擒杀。  不要说,太监一定都是奸的!  建文三年正月,燕军在真定击败马步官军3万余人,俘获监军宦官长寿。随着燕军在广大范围内攻城略地,俘获了大批“监军内侍”和“守城内官”。第二年四月,朱棣亲率大军南下展开生死攻势,攻破了朝廷深沟高垒、粮草充实,极力固守的灵璧城(今安徽灵璧),在所俘的大批朝廷官员及官军中,内官即有4名之多。  朝廷征燕之战,颓势难挽,燕军越战越近,这使得众多的出使宦官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特别是其中一些肆意妄为、具有劣行的宦官,被认为要对战败承担责任,从而掀起明朝建国以来第一次反阉的高潮。这表明,军事行动的不利,进一步损害了朝廷的威信。  建文帝迫于无奈,只好在建文三年十二月下诏,命“内官出使放纵”者,许地方有司械送到京。宦官出使暴横,由来已久。洪武中,一位姓鲁的宦官经过江西广信府弋阳县,他纵马于田,任意糟践农田里的庄稼,佃户不知他的身份,拿起锄镐打伤了马脚。然而鲁阉忍忿不发,他问明田主是富户周氏,就派人把所乘之马受伤的事告诉他,周富户大惧,不仅赔了一匹马,还花了很多钱来消灾。鲁阉囊饱而归,可他回宫后仍然把佃户击马的事奏知了朱元璋,最后竟将周富户谪戍贵州铜鼓卫。  显然,没有主子撑腰,阉人是没有那么大胆气,敢如此胡作非为的。如今地位危如累卵的建文帝居然敢诏所在地方官员,但遇内官奉使暴横虐害士民者,即擒缚送京师问罪。这不等于太岁爷头上动土么!宦官们虽然一时“夺气”,但对建文帝怀了极深的不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许多人开始“密谋推戴”挟战胜之威而来的燕王。于是有内官密言于燕王,可直捣南京,约为内应,天下可定。这是朱棣在建文四年突然不顾一切地向南冲来的重要原因,他执行的是捣巢战略,必在一击中的。  然而,经过数年鏖战,朝廷空虚的状况,岂待宦官透漏而后知?据说,南京还有20万的兵力呢!朱棣虽然兵过淮河,直杀入朝廷统治的腹地——京畿,但在长江北岸仍遭到激烈的抵抗,特别是浦子口一役,几乎令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朱棣功亏一篑。  朱棣虽然长期盘踞在北方,但他不可能不知道,燕军所长者,在骑射与野战,一旦军锋进抵长江,这一道天堑他将如何克服?总不成插了翅膀飞过去!自古北朝灭南朝的典故甚多,诗云“一片降幡出石头”,第一句是什么?“王濬楼船下益州”也!简单说,就是必须掌握长江航路的“制江权”。  对此,朱棣心中有底。他之所以敢冒这么大的风险,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与负责江防,相当于朝廷水师提督的都督佥事陈瑄取得秘密联络,陈瑄答应,只要燕军铁骑一出现在长江江滩之上,他立刻率领所部水师反水,载运大军过江!  在朝廷危难的时刻,越来越多地投机客开始将大注转投向燕王一方。陈瑄这一注下得好,他因为背叛而得到世袭平江伯的封爵。  朱棣放眼南望,从北平直铺向帝都南京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所以他抓住时机,在大雁北飞的季节,率领全部精锐,倾巢而出,凶猛地向南扑来。
  明天一天的课,果金,不着家,更了吧先
  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劳资额,哈是些狠人。
  都是狠人!
  今天什么课!!借口!全是借口!!!!
  @燕九 76楼
16:31:00  今天什么课!!借口!全是借口!!!!  -----------------------------  九妈,快回群吃饭,大家都在找你咧!
  原来楼主是老师,难怪学识这么渊博呢。
  @情有千千劫2012 78楼
20:54:00  原来楼主是老师,难怪学识这么渊博呢。  -----------------------------  刚听了千千阙歌的歌,技法很好嘛,祝你健康!
  @春行早 74楼
08:51:00  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劳资额,哈是些狠人。  -----------------------------  阁下在我的贴,评《明朝那些事》,不怕伤额么?也是狠人啊 啊 啊 啊!
  @情有千千劫2012
20:54:00  原来楼主是老师,难怪学识这么渊博呢。  -----------------------------  @皇帝不称朕 79楼
21:00:00  刚听了千千阙歌的歌,技法很好嘛,祝你健康!  -----------------------------  谢谢,我是没有章法的乱唱。祝你的帖子点击率步步高升!
  @春行早 74楼
08:51:00  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劳资额,哈是些狠人。  -----------------------------  没看过,就听“高鹤”读过。不过,没楼主这般细。大多数人都简述了一下。
  不够!!!远远不够!!!
  楼主今天没完成任务。
  @情有千千劫2012
20:54:00  原来楼主是老师,难怪学识这么渊博呢。  -----------------------------  @皇帝不称朕
21:00:00  刚听了千千阙歌的歌,技法很好嘛,祝你健康!  -----------------------------  @情有千千劫2012 81楼
21:24:00  谢谢,我是没有章法的乱唱。祝你的帖子点击率步步高升!  -----------------------------  您那儿啊,比街头大妈们跳舞不知好过多少倍,又有技术含量,啥时开个小型演唱会,我们来捧场
  @春行早
08:51:00  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劳资额,哈是些狠人。  -----------------------------  @坠入凡尘的杨戬 82楼
21:54:00  没看过,就听“高鹤”读过。不过,没楼主这般细。大多数人都简述了一下。  -----------------------------  您眼力果然非凡,谢喽!
  @情有千千劫2012
20:54:00  原来楼主是老师,难怪学识这么渊博呢。  -----------------------------  @皇帝不称朕
21:00:00  刚听了千千阙歌的歌,技法很好嘛,祝你健康!  -----------------------------  @情有千千劫2012 81楼
21:24:00  谢谢,我是没有章法的乱唱。祝你的帖子点击率步步高升!  -----------------------------  LZ是教什么的老师啊?崇拜。。。
  @情有千千劫2012
21:24:00  谢谢,我是没有章法的乱唱。祝你的帖子点击率步步高升!  -----------------------------  @魏王朵朵 87楼
17:47:00  LZ是教什么的老师啊?崇拜。。。  -----------------------------  额仰慕的朵朵哟,额教的系新闻传播噢
  @皇帝不称朕 88楼
17:53:00  额仰慕的朵朵哟,额教的系新闻传播噢  -----------------------------  嘿嘿,还以为你教个数,理,化什么滴,可以教教我家姑娘~~话说,早了点啊,俺家姑娘才上一年级~`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三 “清宫”突击队(3)  上文写到,朱棣与负责长江江防的水师都督陈瑄取得联络,率孤军南下,直向南京杀来——  朱棣的决断奠定了他一举成功的基础。北骑有了渡船,全军从瓜州起航,击败老对头历城侯盛庸仓促拼凑起来的,由运粮和打渔的海船组成的“联合舰队”,渡过大江,占领镇江。只用了五天时间,燕军前锋已进抵南京城北的龙潭。  在这里,朱棣接见了建文帝派来求和的亲王、大臣,极尽能事地嘲讽了建文帝提出的“割地”条件,拒绝了任何退兵的提议(这一情节在《明宫闹鬼》中有详细介绍)。  又一个五天之后,朱棣的乘舆在千军万马的护拥下,出现在南京北门金川门。虽然燕军并无攻城的大型战具,京城高大的城墙却几乎是一呼而堕:负责该门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未发一矢,即开门纳降了。  南京就这样轻易地陷落了。  朱棣随即挥兵进城,先在城门楼上接受了降臣的叩拜。只见那座下一颗颗俯仰的虔诚面孔,朱棣多识得,有些不久前还征伐过他呢,好比那位威风八面的征燕大将军李景隆——他是追封陇西王李文忠的儿子,论辈分是燕王的表侄——此刻正跪在第一排,紧挨着谷王朱橞,把头在城砖上磕得蓬蓬响。  朱棣对所有这些人都笑脸相向,一副不计前嫌的姿态,受了降臣们的拜,然后笑吟吟地挥手令他们起来。他先抚手慰问了十九弟谷王朱橞。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比他小了20岁,在四哥面前诚惶诚恐,一句话都说不出。李景隆与燕王年纪相仿,在朝做尊官多年,在口词方面颇为捷迅,远比打仗有能耐,他见朱棣和谷王握完手,向他转过身来,连忙俯身,说出一番恭维话,中心意思是燕王爷进京,实为朝廷之福。作为曾经征燕的主帅,他觉得很难措辞,尤其是燕王此来,到底是将学周公辅政,还是取成王而代之,他也拿不准,这番话他早已打好腹稿,留有很大的余地。  燕王的长须在曹国公的额顶抖动了一下,李景隆忙又告罪,称过去兴兵犯驾,实为死罪。  “大家都是亲戚,不打不相识,咱们也算相识一回。”朱棣的话像是打哈哈,不等对方咂摸出滋味,他已抛下还打算继续致辞的曹国公,兀自顺降臣的队伍往下去了。  下列是几位武将,都光着头,把摘了缨的盔夹在腋下。他们与燕王面生,地位又悬殊,不敢多吱一声,只把手叉了,尽量俯身垂首,显示无尽的恭谨。  朱棣走到一个下巴溜溜光的年轻宦官前,此人面貌年轻,身材高大。“你叫什么?”朱棣问时,将他上捧朝天的双手往下一按,示意他抬头。  “奴才叫姚铎。”宦官答道,嫩皮的脸上泛着油光,一看就是个活泛之人。  “你是什么官?”朱棣问。  “奴才只做得一个长随,”姚铎道。  “多大年纪?”  “奴才洪武十九年生人,洪武二十五年进宫,侍奉皇爷爷,从来小心谨慎,不敢有过……”姚铎语速极快,这一套念词像快板书一样蹦跶出来。  “你小子才17岁。”朱棣笑着打断他的话。“你在城上作甚,也是来守城,打我的么?”  “万死不敢!”姚铎笃地跪倒,觳觫着说。他年纪虽然不大,但自打6岁入宫,在洪武皇帝的后宫里,也算久经风雨,况且还替朝廷办过不少差使,他很懂得说话。“王驾来了,朝廷命文武臣仆都上、上城候……候驾,奴才在此,替王爷把着城门哩。”他语声低微,气若游丝,生怕燕王优容亲王、贵戚和大将,拿他一个小宦官出气。  “建文皇帝用些孩儿来抵挡我大军,能不败乎?”朱棣笑道,“这小子会说话,如此说来,他还守城有功哩!本王升你一官,请你做奉御,你可愿干?”  姚铎喜出望外,连连叩首称谢。  “谢什么!”朱棣大笑起来,长须被一口龙气吹得向两边飞撩起来。“有过者罚,有功者赏,这是你自己个挣来的。”  两厢降臣听在耳朵里,知道燕王这是借给小宦官封官,传话给大伙呢,个个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  燕王在一群亲信将领的护卫下,匆匆进入临时指挥部——金川门高大的三层箭楼里。随即传出令旨,让降幡下的官员们各归私第,等待新朝的任用,城头上只留下谷王朱橞一人。
  @魏王朵朵 89楼
18:06:00  嘿嘿,还以为你教个数,理,化什么滴,可以教教我家姑娘~~话说,早了点啊,俺家姑娘才上一年级~`  -----------------------------  不还有中文、英文、历史、政治、地理么,总有一门用得着,朵朵!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三 “清宫”突击队(4)  当姚铎杂在降官队中,从马道上走下去时,看见一名顶盔掼甲、征袍束带的将军在一群铁甲武士的簇拥下,快步走上城墙。此人年纪不大,虽然穿着全副盔甲,腰跨长刀,但一眼可看出来,他也是一名阉官——“与我为同类也”。  姚铎早听说,燕王部下有许多宦官担任大将,想必那便是其中的一人吧。想到这里,他感到眼热心艳,而对于未来,突然增加了许多信心——改朝换代了,好日子却正长咧!  姚铎不知道,与他擦肩而过的,正是燕王的心腹战将,特务头子刘通。  在靖难之役的最后一年里,刘通多数时间都随军作战,参加了东阿、汶上、小河、齐眉山、灵璧、泗州等战役,有胜有败,皆与燕王共之。五月里,他随驾渡过淮河,参与了盱眙、扬州、仪真等地的作战。过江后,他复应燕王之召,参与了对南京的进攻。  燕王召他来,是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要交给他,唯有交给他,才能令燕王放心。  当刘通走进金川门城楼时,燕王正从楼内的箭孔里往南张望,在远方层叠的灰色瓦脊后面,一道浓烟劲升到半空,那里显然有一爿很大的火场。刘通在登城时已注意到了,他预感到燕王急召他来,应与此事有关,心中顿时感到沉甸甸的。  “那是皇城,看来皇帝老子要把自己烧死了。”刘通步伐虽快,落脚却轻,他首先听见三郡王朱高煦在说话,还咯地笑了一声。这位王子喜欢开玩笑,但他戏谑的口吻里经常渗出残酷。  昏暗的室内无人随高煦发笑,刘通发现燕王脸色沉郁,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都准备好啦?”朱棣看见他,马上问道。  “点齐了,一千马队,全在门洞里候命。人不下马,马不卸鞍。”刘通道。  朱棣点头,对诸将说:“你们立刻按布置,分头占领京城各门,对出入者严加盘问,不许任何一名奸臣逃脱。”诸将齐声诺道:“遵旨!”朱棣拿眉眼一扫,众将会意,雁行退了出去,唯有三郡王高煦留了下来。他抱着手,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意,对刘通说:“你要干大事了。”  刘通不敢接话,只把头低着,手心捏一把汗。  “你立刻率一千骑兵,去占领宫城。”  刘通脑袋里重重地一震,他所料没错,果然是这件事!  听燕王接着道:“你把四个门的防务接过来。我已经传旨,别部人马禁止一人一骑进入大内,逃出来的都给我搂住,一个不许放跑。”  “是,王爷。”刘通接令。  “你进宫之后有两件事要你办,”燕王继续传令。“第一,把囚在西内的五王爷和七王爷救出来,一定要保证周、齐两位殿下的安全。第二……”  不知是否因为紧张,朱棣在下达第二道指令时,忽然咳嗽了一下。刘通额角的筋同时一秃噜,棘手的任务向他头顶砸来。  这件任务,必然是关于建文皇帝的!不管王爷做出怎样的安排,刘通知道,他必须忠实地、毫无疑义地去执行;他同时也明白,不管他忠诚与否,都可能送掉性命。刘通深知宫廷政治游戏的规则,没有什么事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他很可能成为“靖难之役”这场华丽的造反盛宴的最后献祭——一只遭万人唾弃的替罪羊。
  顶一个
  @皇帝不称朕 切,怕什嘛怕?你写你的,他写他的,各有各的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你伤的哪门子心嘛?  实在要不行,需不需要九妈来抚慰一哈您儿受伤的小心灵?
  @春行早 94楼
18:17:00  切,怕什嘛怕?你写你的,他写他的,各有各的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你伤的哪门子心嘛?  实在要不行,需不需要九妈来抚慰一哈您儿受伤的小心灵?  -----------------------------  墨子的第一位伯乐,您说的是啥意西,暂时没懂耶
  @皇帝不称朕 晕,我不就提了个《明朝那些事》嘛,害您儿老人嘎伤心哒
  @春行早 96楼
22:19:00  晕,我不就提了个《明朝那些事》嘛,害您儿老人嘎伤心哒  -----------------------------  晕,没有伤心,所以忘了伤心这回事,呵呵。祝你明日上班好心情
  @皇帝不称朕
呵呵,没有就好。谢谢你。同祝同祝。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
  奴才,奴才,奴才这个词是哪个朝代开始流行起来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宫三大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