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明月刀 江山谁为主 江山暗换人 什么意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什么意思?是单纯的抒情还是有所寄托,或者有象征意义?
小山曾是我最喜欢的词人。
小山词一言以蔽之,所谓“殷勤理旧狂”而已,是一种绝美的要去细细体味的少年情怀。至于什么象征意义,恐怕有点多事了。
不知红叶兄以为然否?
其他答案(共9个回答)
典型的借景抒情
+∣∣--(韵)+∣--(韵)
+-+∣∣--(韵)
+∣+--∣∣(句)+∣--(韵)
+∣∣--(韵)+∣--(韵)
+-+∣∣--(韵)
+∣+--∣∣(句)+∣--(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
雨丝风絮一番新。
上已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华发已无端,何况花残?
飞来蝴蝶又成团。
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清 蒋春霖
(1)唐时原为七言绝句体,二十八字,至李煜始改双调,长短句。本调共十句,五十四字,前后片共四平韵。
(2)例一作者李煜作于亡国破家、变皇帝为囚徒之际,故能一洗花间脂粉之气,而寄以故国之思。"梦里"二句和"流水"二句,皆用白描手法,而意境自远。可见填词和吟诗、作文一样,首先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动人的作品来。
例二作者生于清嘉庆年间,一生不得志,早年致力于诗,中年时悉数烧毁,全力填词,终于取得成就。这首词头三句写出河失色,风雨频催,喻家国多难,接下来说虽然过了上已、清明,寒气还是未消,实指家国之多难。后片进而表示对时局的不满。春天本来是百花怒放的季节,可是现在花开得不是时候,何况花已经凋谢了!只有蝴蝶还在忙忙碌碌,成团地飞来飞去(可能指一些钻营者)。结尾两句明显地道出了作者冷对世道的心情。通篇比兴,层层深入,写得从容自然,能代表清词的新成果。据谭献说:"此词本事,盖感兵事之连结,人才之惰窳而作。"(《箧中词》)嘉庆以后,清廷政治日趋腐败,以作者的处境而有此托意比兴之作,是可信的。
+∣--+∣-(韵)+-+∣∣--(韵)
+-+∣--∣(句)+∣--+∣-(韵)
-∣∣(句)∣--(韵)+-+∣∣--(韵)
+-+∣--∣(句)+∣--+∣-(韵)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代人赋)
(1)本调五十五字,九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2)前片三、四句,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3)例词题曰"代人赋",不过是虚晃一枪,其实处处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感表。当时作者被朝廷撤了官职,隐居农村。词的前片通过柔桑、幼蚕、黄犊、暮鸦等事物写出农村早春的一派生气,表示自己是乐于过田园生活的。过片三句,实际上还是前片意思的补充,就是说,这春天的气息,还表现在山路边酒家门前的酒旗之上。接下去意思有了转折。莫看城中开着桃李,它们却在愁风愁雨呢,结尾回写一笔,说真正的春天却在那野菜花上,同前片的春意前后呼应。此词结尾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城中桃李实指南宋君臣在敌人面前的妥协投降,而溪头荠菜花上的春色则暗示真正的力量在老百姓的身上。言近旨远,平中见奇。从这首小词里,也可看出作者工力之深厚。又此词前片第二句的韵脚"些"属"麻"韵,读作"虾"(xiā)。
+-+∣--∣(仄韵)+∣--∣(叶仄)
+-+∣∣--(换平韵)+∣+--∣∣--(叶平)
+-+∣--∣(换仄韵)+∣--∣(叶仄)
+-+∣∣--(再换平韵)+∣+--∣∣--(叶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 蒋 捷
(1)本调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2)第四句九字,以一气呵成为佳,语气可于二字、四字或六字处作逗,视具体情况而定。
(3)例一为李煜名作。从作品的内容来说,李煜思念的故国无非是过去那种供他个人享乐的封建小朝廷,他的哀愁是亡国之君的哀愁,没有什么社会意义。问题是作者在这首词里表现的感情是真切的,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很成功,特别是词的结句,把抽象的"愁"比作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滔滔滚滚、永远流不完的春江之水,既贴切,又形象,不愧为千古名句。
例二的格局系从稼轩《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脱胎而来,用今昔对比手法来表现一生的经历。开头两句写少年时的浪漫生活,三四两句记壮年的流浪生活,以上写过去。后片"而今"两句转入现在,两鬓斑白,寄身僧庐,听着外面的雨声,已经无动无衷,言外之意,是自己因经受了亡国的创痛,感情变得麻木了,词中的"雨",隐寓着国家的变故,温庭筠《更漏子》:"桐梧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结句反用其意,化个人离愁为亡国之痛,大大加深了题意。这是由作者在宋亡后不愿仕元的高尚人品决定的。
+∣∣--(韵)+∣--∣∣-(韵)
+∣+--∣∣(句)--(韵)
+∣--+∣-(韵)
+∣∣--(韵)+∣--∣∣-(韵)
+∣+--∣∣(句)--(韵)
+∣--+∣-(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1)本调五十六字,十二句,前后片各四平韵。原为单调,始自欧阳炯,冯延已演为双调,宋代词人多从之。
(2)例词为稼轩晚年作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恢复中原之志,不减当年,讴歌孙权,为的是借古讽今,以示胸中不平之气。末句出自《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史》中曹操的话。曹操看见孙权指挥的军队非常整肃,便慨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是孙权的字。
全词风格豪放,笔墨挥洒,是辛词代表作之一。豪放派词易懂不易学,学填词者宜掌握这个特点。
+-+∣(句)+-+∣(句)+∣+-+∣(韵)
+-+∣∣--(句)∣+∣(豆)--+∣(韵)
+-+∣(句)+-+∣(句)+∣+-+∣(韵)
+-+∣∣--(句)++∣(豆)--+∣(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揽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宋 范成大(七夕)
(1)中国民间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夜,天上织女牛郎相会,使鹊为桥云。本调即由此得名。十句,五十六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首二句都入韵者。
(2)首二句多作四字对句。第五句七字,上三下四。后片句法均与前同。
(3)例一为秦观名作之一,词牌名与内容一致,都是讲的牛郎织女相会事。词的头三句写织女在七月七日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金凤"二句是对他们相会的肯定。后片头三句写好景不长,织女与牛郎才相聚,便又要踏上"鹊桥归路"了,她真是不忍回头啊,结末两句是用以自慰的话,即倘若双方永远相爱,又何在乎一朝一夕呢?语里行间歌颂了真诚的爱情,是可贵的,关于这两句的解释,俞平伯先生认为,"牛女虽一年一度,毕竟地久天长;人世虽暮暮朝朝,却百年倾刻"。这样解释可以补足前片"天上人间"意,并有《高唐赋》字面(见《唐宋词选释》),做到前后贯通,特附录于此作参考。少游此词有叙有议,柔中见刚,在《淮海集》中很少见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豪放词风。
例二题材与例一相同,立意和写法上有别。前片言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为群仙所妒。后片指出这种草草相逢还不如没有为好,否则是旧愁之上又加新愁了。从内容来看,这首词通篇用的借喻,可能有寓意。
+-+│--│(韵)+│+--││(韵)
+-+││--(句)+│+--││(韵)
+-+│--│(韵)+│+--││(韵)
+-+││--(句)+│+--││(韵)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抬翠暮忘归,秀野暗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 张 先(乙卯吴兴寒食)
东城渐觉风光好,(左士冖系右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词。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晓照。
--宋 宋 祁
(1)又名《木兰花》,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实则由两首七言仄韵之绝句合成,唯首句要平起,前后片词。
(3)例一是一首记寒食节春游的作品。作者写此词时已经八十六岁,笔力仍很旺健。前片通过吴儿赛龙舟、游女荡秋千、妇女们拾翠忘归和踏青的人来往不定等四方面的题材组成一幅热闹的游春图,后片通过"遥山暝"、"池院静"和"月色正清明"、"杨花过无影"等句子描绘出一种夜晚游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同前片的气氛相比,又是一番风味,两者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作者所欣赏的,所以写得都很出色,同时也说明作者写作小词的技巧很高,能用不同的图景,使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类小词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模仿,要做到工稳,自然需要一段时间。
例二内容很多地方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惟有"红杏"句,脍炙人口。一句之中又妙在一个"闹"字。诚如王国维所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不但使人想象出杏花满枝,而且看到了蜂围蝶舞、万紫千红的春意场面,好不热闹。由于这个"闹"字用得活,当年人们曾把作者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见《苕溪渔隐丛话》)。填好一首词,要从全篇着眼,又必须从字句入手,每一个字都得仔细斟酌,精益求精,不可随便放过。从句到篇,都要精采,谈何容易!若做不到,则一篇中尽可能有些警句,这方面古人已作出范例了。
+│--+│-(韵)
+--││(豆)│--(韵)
+-+││--(韵)
-+│(句)+││--(韵)
+││--(韵)
+--││(豆)│--(韵)
+-+││--(韵)
-+│(句)+││--(韵)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 岳 飞
(1)本调又名《小重山令》,五十八字,十句,前后片各四平韵。
(2)例词为岳飞所作,据陈藏一(郁)《话腴》称,此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七月南宋向金屈膝求和之后,而作者是非常反对议和的。前片说,半夜里,我那回到中原去的好梦被一片蟋蟀声惊醒了。注意,第一句是托词,即使万籁俱寂,他为国事耽忧,还是会睡不着而独自在明月下徘徊思索的。后片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故乡始终被金兵占领着,道路阻隔,无法回去,自己的头发白了,还建不了功名, 要想把心事用琴声来表现,又缺少象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即使把弦弹断又有谁来欣赏呢?同作者另一首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写法不一样,这首词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托体比兴的。例如,作者不直说自己要恢复中原,而托言"千里梦";不直说愿望不能实现,而托言空阶明月;不直说自己的一片忠贞不见谅于当朝,而托言心事付瑶筝而无知音,等等。这首词虽小,而寄托遥深,发人深省。
+│--(句)+-+│(韵)+-+│--│(韵)
+-+││--(句)+-+│--│(韵)
+│--(句)+-+│(韵)+-+│--│(韵)
+-+││--(句)+-+│--│(韵)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 观(郴州旅舍)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峰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燕燕轻盈,莺莺娇(左车右西大),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 夔(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1)本调五十八字,十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类似七言仄韵诗两首合并而成,仅变其首句七字为四字对句。
(3)例一写征人在旅途中所见和所想。前片写征人的感受,后片写征人相象爱妻(或意中人)对他的怀念。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对方的离愁,再由此推想对方会因离愁而登楼远眺,却又不忍心凭着高栏凝望不止,因为即使看到草原尽,还是被春山挡住了视线,何况行人还在春山之外,怎能得见呢?心理刻画极为细腻。
例二为作者贬官湖南郴州时作,一种孤苦的心情溢于言表,"可堪"两句,历来被认作景中寓情的名句,春寒料峭,远徒僻地,人在孤馆,闭门独坐,兼以日落西山,暮色苍茫时不断传来的杜鹃鸣声,尤觉苦闷寂寥,哪里还忍受得了这种离愁呢?情调低沉,是秦词的特色之一,但它常常是同精湛的语言艺术伴随在一起的。后片"郴江"两句系从唐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两句脱胎而来,指郴江本来(幸自)是绕着郴山流的,现在为什么(为谁)要向潇湘(湖南二水名)流去呢?一种去国怀乡之情,不讲自明。与戴诗相比,秦词注意烘托,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故情调虽较低沉,艺术上却有创新,相传苏轼对此颇为赞赏,曾把它写在自己的扇头上。
例三名为咏荷花,实是托物言志,可能是为自已的遭遇而鸣不平。"断无"句从反面写荷花的不媚世俗,"红衣"句从正面写荷花的刚正不阿。后片"当年"两句,一写自己的高洁,二写自己的遭遇,都是围绕上述主题来展开的,从形象塑造到语言的应用均属词之上乘。
例四写作者对在合肥的情人的相思,篇幅虽短,情思的变化,却写得错落有致。开头两句借燕莺喻情人体态和语言之美,第三句说自己因思念对方而再次入梦("华眉"指梦里)。四、五两句是作者设想对方亲昵的言语:"我长夜不眠,你薄情郎怎会知道?入春以来,我早就想念着你了。"过片两句,写梦醒后回忆情人别后来信,目睹临别时的针线。"离魂"句是作者想象对方虽与我分处两地,但其魂魄早已离躯暗随自己(郎即作者自己。郎行即情郎,行,音háng)远离家门了。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有"梦随风万里,寻郎远去"之句,"离魂"句可能化用此意。结处两句,词人缘情写景,对情人在冷月千山中独自归去怎么也放心不下,"冷千山"的"冷"字,是使千山为冷之意,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个冷字,表达了作者在一片凄冷景色中饱含着无比的热情,予人以清空峭拔之感,耐人寻思。可谓一字得力而使全篇生色。王国维说他在姜词中最欣赏这两句。古人作诗词非常注意炼字。值得注意的是,姜氏在词中常爱用一"冷"字,如《扬州慢》中的"波心荡,冷月无声",《暗香》中的"香冷入瑶席",《念奴娇》中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翠楼吟》中的"月冷龙沙",等等。这些"冷"字,有的是形容词,有的是使动用法,对作者以健笔写柔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韵)--│(叶仄)│--│--│(叶)
--│(换仄)--│(叶二仄)
+--│(句)│--│(叶二仄)
│(叶二仄)│(叠)│(叠)
--│(叶首仄)--│(叶首仄)│--│--│(叶首仄)
--│(叶二仄)--│(叶二仄)
+--│(句)│--│(叶二仄)
│(叶二仄)│(叠)│(叠)
(1)本调原名《撷芳词》,取名于北宋政和间宫中之撷芳园。南宋陆游因无名氏词有"可怜孤似钗头凤"句,乃改现名。六十字,二十句,前后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
(2)首起两句和第四、五、六、七句各自相对。末三字各为独立词句。后片与前片全同。
(3)例词为陆游记自己爱情悲剧之作。据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耆旧续闻》等书记载,陆游原娶舅父之女唐琬为妻,感很很好。但他母亲不喜欢唐氏,唐被迫分离,改嫁赵士程。后来他俩在绍兴禹迹寺的沈园偶然相遇。唐琬送酒肴致意。陆游非常感伤,就在园壁上题了这首词。唐琬看到后非常伤感,不久抑郁而死。词的开头三句从现场写起,正当满城春色,宫柳飘指之际,唐琬用红润的手,斟着黄封酒来款待我。以下四句,虚实并用,写夫妻被迫分离,几年来自己一直满腔哀愁。东风一词,暗指破坏他们美满婚烟的制度和人。末句连用三个"错"字,语气十分强烈,表示迫使他们离散,是大错特错,千错万错,错上加错。后片头三句从今昔对照说起,进一步诉说自己的痛苦。满眼春光,风景依旧,可是眼前的唐琬,面容却明显地消瘦了,只见她脸上的红泪(泪水沾湿了胭脂),把绢帕都湿透了。作者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景因情迁,这时在他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样:桃花零谢,庭院冷落,一片凄凉代替了原先的"满城春色"。纵有同过去一样的山盟海誓,也难用书信表达了。结尾的"莫"字,是罢了的意思。连用三个,表示无可奈何,语气也是异常强烈的。前后片各用三个独词句,节拍短促,朗读时更增加了词的忧伤气氛。这首词从字面看,是作者对被迫离婚的前妻唐琬的无限怀念,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它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意思,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都认为是追忆过去的美满生活的。笔者细玩文义,却认为以讲作描写现场为更好。从字面看,作者对唐琬的殷勤招待深为感动,所以首先抓住"红酥手"和"黄(左月右关幺小)酒"这两个特点来写,这是切合这次招待的实际情况的。如果是追忆过去,则过去的生活中内容很多,就未必光抓住这两个特点来写了。再从表现手法来看,如果先写现场,再由现场回忆过去,比单纯地写回忆,内容要饱满得多。也就是说,唐琬的招待,勾起了作者痛苦的回忆,使他更痛恨东风之恶,更想倾诉几年来的孤苦寂寞(第四至第七句),从而使结尾的三个独词句都具有一字千钧之力。确实使读者同样感到拆散这样的婚姻是千错万错的。如果把开头当作回忆,这种感情的深化就体现不出来了。
+--+│-(韵)+│--(句)+│--(韵)
+-+││--(句)+│--(句)+│--(韵)
+│--+│-(韵)+│--(句)+│--(韵)
+-+││--(句)+│--(句)+│--(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地,月满西楼。
花目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宇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 蒋 捷(舟过吴江)
(1)本调六十字,十二句,前后片各三平韵,亦有句句叶韵者。
(2)句子由七言与四言相间而成,前后片之结尾两句,有在后片用叠句叠韵者(例一),有前后片皆用叠句者(例二)。
(3)例一为李清照名作之一。据伊士珍《琅(左女右皿中一下哀去亠)记》载:"易安结(左衤右离)(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常常想念,便在锦帕上写《一剪梅》词送给他。词的开头三句摄取了在荷花凋谢的水边,她的爱人独自上船离去的一个镜头,形象生动。接下来写词人多么盼望爱人来信!"月满西楼",暗示自己对月怀人,景中含情。后片用花的飘零和水的奔流来借喻人的分离,与开头照应,并引出下面一层意思:闲愁纵分两处,"相思"却是一种。这种相思怎样缠绕着人呢?作者巧妙地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和"却"本来是两个能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用在这里,前后贯穿,把心头的相思写活了。过去有人称赞开头"红藕"句为"精秀特绝",这一句诚然是好,但同这两句相比,还是要逊一筹的。
例二从整首词的意境来看,属于一般,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却是神来之笔,发前人之未发。"红"和"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一样,给人以形象鲜明之感。清刘熙载评蒋捷(竹山)词"语多创获",当指这类新鲜词句。
创作一首词,最完美的是从思想、意境到语言都很出色,构成和谐的统一,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象例一例二则是篇以句名,结尾这两句反复咀嚼,其味隽永。这两首词的结尾两句,看似容易,其实非一日之功,欲语说:"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成果。
+│+--││(句)+-+│--(韵)
+-+││--(韵)
+-+│(句)+││--(韵)
+│+--││(句)+-+│--(韵)
+-+││--(韵)
+-+│(句)+││--(韵)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后蜀 鹿虔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 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宋 晏几道
为作者追念情人之作。开头两句写梦回酒醒后的寂寞感觉。由此两句引起去年春天伤别的情思。"落花"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无知的燕子来反衬有情的人,前者成双成对而后者却孤孤单单,能不更加忆着意中人?后片重在回忆,前三句写初见小时的印象:她穿着一件有两重心字纹组成的罗衣,从琵琶弦上透露着恋情,当初照着小归去的明月还在,可人却不知去处了。结尾这两句绕有余味。这首词的写作特色也是善于通过形象说话,娓娓道来,曲折多情,其中尤以"落花"两句,最优美动人。但这两句却非出自作者之手,而是五代翁宏《残春》中的两句诗,翁诗的前两句为:"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从全篇来看,翁诗平谈无奇,故虽有此佳句,仍显不出光彩,放入晏词,却似锦上添花,成了"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收束,写小归去时明月曾经映照,也写当年明月虽然仍在,但伊人已渺,如此时空交感,更觉深情绵邈。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宋代另一位词人晏几道的传世佳句,其情其意,亦无出苏东坡之右。显然,渴求美好,追求幸福,是古今中外所有善良人们的共同心愿。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望月怀人或因月怀旧,都是习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引兴手法。词人用明月贯串今昔,用彩云之冉冉归去暗寓迢迢不断的思念。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萍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原句见小晏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不是单纯的写景,古人评词说:一切景语即是情语,一切情语也是景语(大意)。也就是说,没有单纯地写景写情的,如果是单纯的叙述景或情,达不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不是所谓大家。
此两名是讲当年两人相偎相依,如彩云伴月不分离,与落花人独立一语相比,形成较大的落差,当年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相聚与分离哪个更甜蜜不必细言,意味自在其中。
一对不知时务的比翼双飞的檐子,穿过微细雨帘,从头顶掠过。由于看到这双燕子,使词人更加的愁不可堪着,他在想:无知的燕子,尚且知道比翼齐飞的欢快,而有情的我们两个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是什么意思?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它是在感叹人与人之间初次见面的那种美好的感觉难以长久,情人的...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出自《诗经·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答: 有出版过的,《尖锐湿疣的诊治》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发行,是一部专注于尖锐湿疣预防、诊断与治疗等健康知识讲解的医学书籍,该书对医学工作者带来了很...
答: 鲁迅对老师的印象总体来说是正面的....
答: [89]他说:“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诸儒“皆窃吾佛书”
答: 金庸没有问题,你的文化好象有点问题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小说搜索:&按书名按作者二次元搜索搜全站&热门搜索:
送鲜花:133784朵催更票:259票打&赏:47.7万点投月票:1票下载到桌面248次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作者:&&内容介绍&&作品信息&&最新章节更新: 15:00  已有人读过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小说已写3791422字...目前仍在拼命写作中... 9.9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作品相关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图][图][图]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初临秦时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小说VIP章节部分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初临秦时[]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初涉乱世[]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且试天下[]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空山鸟语[]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现代为王[]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回到秦时(杀神归来)[]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天龙八部篇[]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神雕侠侣篇[]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倚天屠龙篇[]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宝莲灯篇[] [][图][图]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大唐双龙篇[]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鹿鼎记篇[]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楚留香篇[]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陆小凤篇[]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画江湖篇[] []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风云篇[] []
武侠玄幻之帝御苍穹 玄幻我为天[] []
newnew第232章 半面铜镜【求订阅】new05月05日 00点1刻
&&武侠玄幻之帝小说评论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本类人气榜
166951026063293552863451574554819106473267744720483142769302886102860021127380812270860
&读者还喜欢读..类别:作者:类别:作者:类别:作者:类别:作者:类别:作者:
&喜欢本书的网友&级别:皇钻书友&级别:皇钻书友&级别:钻石书友&级别:钻石书友&级别:高级书友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京腾飞克科技有限公司&京ICP证:140236号&京网文[1号&京ICP备号-3&京公安网备72号
&&&b.faloo.com&飞卢小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山明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