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网徐公阶传》的版本

去年从网上下载了《“奸相”严嵩质疑》一文,该文从七大方面用大量的史实论证对严嵩“奸相”的质疑。近日来在网上宗祠见众宗亲都很关心严氏的历史,所以觉得有必要登录在严氏文选,让众宗亲共赏。如历史能还严嵩以清白,则是我全体严氏家族之一大幸事。同时感谢作者对我严氏之巨大贡献。 日“奸相”严嵩质疑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村学究嘉靖朝是朱明王朝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明史不可不研究嘉靖朝。明世宗在位四十五年,首辅十人。任职仅二、三月者如蒋冕、毛纪,任职不过数年者如夏言、徐阶;唯独严嵩,入阁二十年,任首辅达十五年之久。因此,研究嘉靖朝不能不研究严嵩。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本传列于&&明史·奸臣&&中。而“奸臣”条下有“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生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之语。这便是对“奸臣传”传主们的判词,分宜不幸,落入彀中。然检读记嘉靖朝事之正史、野史,严嵩不应列入“奸臣传”。奈何众口铄金,己成定谳。一代名相严嵩究是奸相、贤相亦或庸相,实在是应该重新认识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一、关于严嵩“窃弄威柄”问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取消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余年的丞相制度;洪武十七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大学士制,秩正五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侍从左右,只备顾问,“不得平章军国事”(《春明梦余录·内阁》)。至明成祖始设内阁,&&明史·职官志&&载,内阁大学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可见朱棣是遵祖制,未授予内阁以丞相之权责的。因此,内阁大学士不是政务官,不过是代笔之人、制诰之官而已。“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实录》卷110)有明一代,还不曾有哪一朝天子违背过明的这一政治设计的。  
  《四库全书总目》卷58“嘉靖以来首辅”条称,“至嘉靖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又称“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矣。”这种表述是大可商榷的。世宗执政的前期是很勤政的,自嘉靖十八年即不上朝,即便如此,也不曾出现威柄下移、权臣专政的局面。《明史·严嵩传》载,严嵩任首辅后,“帝虽甚亲礼嵩,亦不尽信其言,间一取独断,或故示异同,欲以杀其势。”这说明世宗虽居大内,却是紧握皇权的。因此,任何一位“权臣”在世宗朝绝无“窃弄威柄”的可能。关于此,从其他的记载亦可旁证。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世宗)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世宗实录》亦有相类记载,称其“晚年留意玄理,筑斋宫于西内居之,乃宸衷惕然,惓惓以不闻外事为忧。”《国榷》卷64引李维桢曰:“(世宗)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又引范守已曰:“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醮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揽乾纲如帝者,几何人哉!…..以故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严嵩不可能窃弄威柄,于史比比可证矣。又如《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误八》载,嘉靖十八年时,世宗南幸承天府,在卫辉行宫住宿时不慎夜起大火,侍卫官陆炳从火中背负世宗而出,于是世宗对陆炳信任有加,当即授都指挥使,继擢升至锦衣都督。陆炳不过一介武夫,凭借世宗对他的宠信,竟能“独其阴操吏、兵二部,每文武大选,岳牧进退,时时与之。而给事、御史、翰林、吏部多有出其门下者。”严嵩倒台之后,也未见清理出多少严党,王世贞的上述记载,恰恰是对严嵩所谓“私擅爵赏”再好不过的注脚。再如《宾退录》卷四载,“欧阳必进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与严分宜为密戚,会吏部尚书缺,当推补。严欲欧阳得之,┅┅遂推必进居首,上果大怒,掷之于地。”经嵩哀求再三,世宗仅让欧阳做了半年的吏部尚书即斥去。严嵩欲安排一下儿女亲家都如此不易,又何谈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呢!由此观之,说严嵩“窃国柄政”不过空穴来风而已!  
  二、严嵩与世宗的关系  世宗是个极难侍候的皇帝。  陈登原先生在《国史旧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笫三分册“明世宗”条下有这样的评说:“(世宗)刚愎自用,用法愈为深刻。”世宗猜忌、多疑、嗜杀,不仅如此,他待人冷漠,对自已的妻儿、侍婢、臣僚无不无情无义,以至宫中一群弱女子要将他勒死。这就是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的“宫婢之变”。又曰:“盖以多疑之人,行隔绝之政;以高高在上之智为愚,以察察为明之视为暗,则臣道不得不流入脂韦,不得不熟谙世故,不得不但恐抉剔,不得不俯首鞠躬。世宗之信严嵩,此即可推知矣。”这说明在世宗这种极端的皇权专制之下,有操守的臣工是很难跟进的。《春明梦余录》载有因“大议礼”而受世宗器重的张璁一席话:“臣历数从来内阁之官,鲜有能善终者。盖密勿之地,易生嫌疑,代言之责,易招议论。甚非君臣相保之道也。”这番话的潜台词无异于是说,当首辅的要为皇帝的过失承担后果责任,要甘于背黑锅、当替罪羔羊。当徐阶扳倒严嵩擢升为首辅时,他的朋友王维桢曾对他说:“夫宰相位绝百僚之右,至尊至重矣。然今时有三难称至苦焉:天子圣明,群臣莫能及而思有以裨益之,一难也;事下中书,责应于斯须,得失轻重关焉,二难也;造膝之言,廷臣不得闻,廷臣所得闻,远臣又不及知,而拟议转注,易动唇吻,三难也。此三难者又不敢以告人,故曰至苦也”(《王氏存笥稿》卷16)。这就是说,皇帝刚愎自用,臣下难以有所作为,甚至背了黑锅,也不能诉之于人。从以上情节来看,我们似应从另一视角来看严嵩了。  
  严嵩任首辅十五年,与一位脾性暴躁而又嗜杀的皇帝能相处如此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世宗崇奉道教,力赞玄修、进献青词几乎是任阁臣的要件,因此“谀”、“媚”是阁臣们的共性,严嵩并不见得比别的阁臣更谀更媚了。例如宫婢之变后,世宗避居西苑,所居西苑永寿宫发生火灾,世宗欲重修宫殿。严嵩考虑世宗久不视朝,营建又要花费巨额资财,故不同意重修宫殿。而另一位阁臣徐阶竭力主张重建。对此,时人“颇善嵩对,而微谓阶之谀旨”(《献征录》卷16)。严嵩对世宗的谀媚又是善始善终的,不像世宗的末任首辅徐阶,徐在世宗生前力赞玄修,而世宗死后尸骨未寒,在其代拟的遗诏中,对世宗崇道修玄大加批判。当时朝臣对徐阶的前后不一、大耍政治手腕多有指斥;大学士郭朴甚而说“徐公谤先帝,可斩也。”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认识到严嵩性格的另一面呢!《明史纪事本末·严嵩用事》在分析世宗宠信严嵩之由时说:“况嵩又真能事帝者;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惟其如此,才能将世宗那暴戾的脾气平和下来,使朝政不致变得更坏。关于这一层,世宗应该是心中有数的。因此,世宗对严嵩亦多有褒奖,如赐严嵩“忠勤敏达”的银印,赐其藏书楼曰“琼翰流辉”,奉玄之堂曰“延恩堂”,赐字幅曰“忠弼”等。即是令其致仕时,世宗在谕旨里还是说“嵩小心忠慎,”致仕后的待遇,较其他首辅亦见优渥,“其致仕去,仍令驰驿去,有司岁给禄米百石资用”(《世庙识余录》卷22)。说明这位薄情寡恩的君主,是颇善严嵩的。  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污秽不堪,本无所谓忠奸;那么,率意说严嵩为“奸相”,就匪夷所思了。
  三、关于严嵩“屠害忠良”  何谓 “忠良”,其实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不确定的概念;长期以来,中国哲学将中国人的思维按“价值二元”的文化取向训练,使得一些中国人面对复杂的现实和历史,采取非善即恶、非正即邪、非白即黑,冰炭不同炉,水火不同器的价值取向,往往会扭曲事实,令历史失真。所谓严嵩“屠害忠良”,正是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结下的令国人至今还在咀嚼的一枚历史的苦涩之果!  严嵩入阁后,弹劾他的大臣甚多。如御史王宗茂、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巡按御史赵锦、锦衣卫经历沈炼、给事中厉汝进、南京给事中王烨、御史陈绍、给事中童汉臣、伊敏生、喻时、刑部郎中徐诗学、巡按四川御史谢瑜、巡按山东御史叶经等等。这些大臣中,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削职,其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是杨继盛、沈炼等人。  沈炼,嘉靖十七年进士。《明史》本传载“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传中未见记载沈炼有何才识。沈炼与他的上司锦衣帅陆炳颇善,与严世蕃过从甚密。沈炼嗜酒,“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区区小事,致生积怨,可见沈炼性格偏狭之一斑。嘉靖二十九年北虏逼近京师,“致书乞贡。”世宗令廷臣议,沈炼附议司业赵贞吉坚决反对。事后严嵩劝世蕃不要与沈炼往来,说沈炼不是好人。此话传到沈炼耳中,他怕前途无着,于嘉靖三十年正月上疏劾严嵩。疏中历数嵩十大罪状,详文本传中有载。世宗阅疏后,“大怒,廷杖之,谪佃保安。”沈炼在保安并不安份,常常詈嵩父子;当地不明就里的民众亦“争詈嵩以快炼,炼亦大喜,日相与詈嵩父子为常。且缚草为人,象李林甫、秦桧及嵩,醉则聚子弟攒射之。”这种“游戏”似不类“思想者”或君子所为。沈炼与地方当局常闹纠纷,被总督杨顺借口杀之,时年三十六岁。反对严嵩的人称是严嵩授意杀害沈炼的,这也是于史无据的,且杨顺亦非嵩党。  
  沈炼罗列严嵩十大罪状,徐学谟以为“数嵩十罪,俱空虚无实”(《世庙识余录》卷15)。谈迁在《国榷》中论曰:“沈纯甫(炼)气吞逆胡,当庚戍(1550年)秋,怒目而斥严氏,其强直自遂,固己不可一世矣。投身荒塞,隐约潜晦,何必不自得,至于传檄京师,欲清君侧之恶,以视请剑咏桧,尤为过之。”可见沈炼之死,完全是狂傲、不安份、意气用事等性格上的弱点所致,这与忠奸有何关涉焉!  杨继盛,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据《明史》本传载,颇精律吕之学,此外不见他有甚所长。在国子监时,为徐阶门生;与唐顺之往还甚密。  杨继盛性格与沈炼颇相似,我们不妨摘引唐顺之致杨的一封书信:“执事豪杰士也,忘身许国,不回不挠,使满世间脂韦淟涊全躯保禄之士,闻风缩颈,羞愧不暇。执事之志则然,而才足济之。自丹阳奉晤,令人叹羡不己。然窃有少致爱助于执事者。颇觉慷慨,激发之气太胜,而含蓄沉机之力或不及焉…..”(《荆川先生文集》卷6)这实则是一封规劝信,暗示杨的才识不足,很见诚挚。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列嵩十大罪五奸,详文见《明经世文编·早诛奸险巧佞贼臣疏》。杨的指控,大多空疏无实,与沈疏并无甚区别。如说严嵩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世宗可能会认为是影射他的,因为很多事嵩是按他的旨意去办的;又如杨继盛《疏》曰:“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这无疑是认为世宗昏聩,因此,“疏入,帝已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杨继盛为兵部高官,一不了解行政程序,枉控严嵩,二不理解帝王心态,杨疏上后,嵩一再请求休致,世宗挽留再三,说杨“邀誉卖直”,该疏是冲他而来的。疏文空泛,此即为无才识也。因此,杨继盛必死无疑,嘉靖三十四年,杨与张经、李天宠同处决西市,时年四十,令人惋惜。或曰杨死是嵩做了手脚,此说之悖谬在于,一是还不甚了解世宗,二是时至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证支持。  另一个较有影响的人物是夏言。夏言在嵩之前曾二度出任首辅,与严嵩在内阁共事。嘉靖二十四年言覆出阁揆后,有司报告世蕃“通赂遗,且代输户转纳钱谷,多所朘削。言知之,欲以上闻。嵩惧甚,挈世蕃诣言求哀。言称疾不出…..嵩父子愈恨之。”又,“言凡所拟旨,行意而巳,不复顾问嵩,嵩亦唯唯。虽斥逐其党,不敢救,心甚恨之。”知言、嵩间颇多龉龊。都御使曾铣议复河套,言力主之,而嵩极言不可。于是吏部尚书闻渊等劾言误国,二十七年春罢夏言首辅。是年杀夏言、曾铣。《明史纪事本末》称“明杀辅臣,始于夏言;明杀谏官,始于继盛。”知此为震动朝野的大事。《明史·严嵩传》说嵩借复套事件构陷夏言至死,《明史·夏言传》指称嵩与陆炳、驸马都尉崔元联手倒言。然而,谈迁在《国榷》中认为,“贵溪(夏言)不死于败而死于谗,又严氏之代为之受螫也。”可见严嵩是背了黑锅的。在严嵩的《奏对录》里,曾载有嵩再三为夏言求情免死的札子,至于出诸何种动机且置而不论,至少说明嵩没有必要置言于死地,亦见嵩未必是“心迹俱恶”之人。  
  被世宗杀掉的还有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王杼。王杼是位精通军事、很有责任心的将领,嘉靖三十六年春,因一时不察让入侵的数万北虏进入至三屯营,使不少中贵和宫人的家人财产遭受损失。这些天子身边的人难免不向世宗投诉。在调查此事时,又牵出王杼疏于练兵等情况。于是世宗震怒,手批“诸将皆斩”。三十七年王杼被杀于西市,时年五十三岁!事载《明史》本传。然传末又指称王杼之死责任在嵩。是非曲直尚有公论,《世庙识余录》如是说:“杼恂恂长者,悉心体国,通州之役,不避死亡,划策守城,以全国储,帝眷日隆,洊登枢佐。蓟州边备久弛,整顿良艰,屡至失律,遂于极典。┅┅华亭(徐阶)乃予罪严嵩,至方秦桧之杀武穆。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对支大纶的判语谈迁是极赞同的:“王中丞坐疆事死,非死严氏也。”这些史料正说明有人要使严嵩“恶居下流”,令严嵩身前身后背负沉重而可怕的恶名。  《罪惟录》有一段令人深长思之的话,“然上在位久,要威福自操,事事出上意。嵩承夏言之后,不敢有可否,间有所左右,直微引其词;至上所必欲杀,无所匡诤而已。….则凡上意所欲杀者,天下竞指嵩。”严嵩“屠害忠良”之秘藉尽在彀中矣。而严嵩恶名之远播,话本小说、传奇戏曲功莫大焉。写嵩陷害沈炼的“沈小霞初会出师表”(《今古奇观》),历数嵩陷害忠良的戏曲《呜凤记》、《一捧雪》、《丹心昭》、《狂鼓吏》、《出师表》等,在民间反复播演,国民不仅认同了严嵩之“恶”,而且接受了“鉴识”忠、奸的认识论。  
  四、严嵩与抗虏御倭政策  朱元璋推翻元朝,驱蒙古于大漠,北方边患困扰明朝竟二百余年。蒙元北迁之后,仍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明史纪事本末· 故元遗兵》),这始终是朱元璋的心腹之患。朱元璋曾数次用兵,把蒙古兵驱赶至陕、甘、宁一线以北,但始终未能消灭北元的军事力量。几次征伐,损伤惨重,耗资甚巨。朱元璋深感平定北元不易,因而改变策略,以防御为主,在长城以北置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以阻蒙古南下。成祖继位后,曾五次御驾亲征,亦未摧毁其游牧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而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蒙汉关系,甚至有时关系异常紧张,以至后来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由于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影响着蒙古人的生计。据《明史·鞑靼传》等载,蒙古人“人不耕织,地无他产”,釜锅、衣帛等全赖边贸甚至掠夺供给,当时牧民无锅,“不得已,至以皮贮水,煮火以为食。”其时蒙古首领俺答也说,“生齿日多”,因“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这对牧民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自孝宗时起,当时的蒙古首领达延汗就多次遣使求贡;至嘉靖十三年起,蒙古首领俺答几乎无年不请求明朝“封贡”,并保证“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世宗实录》卷251)然而,俺答求贡却屡遭明廷拒绝,俺答便率兵大举犯边,企图迫使明廷让步,以达通贡互市之目的。其中最严重的事件是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10万精骑攻至北京,全国震动,史称“庚戍之变”。严嵩对北虏的立场如何?这里有二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世宗欲效法成祖率军巡边。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三月,世宗两次召见严嵩谈到想亲率大军“巡边”的想法,均遭严嵩婉言反对:“皇上圣谟弘远,欲上法祖宗甚盛心也。但今时非前比,只严督将臣守御,自可无事,巡驱之典,似不必尽同于昔也。”(《世宗实录》卷346)可以设想,如果世宗率军巡边,其结果可能比英宗的“土木之变”还惨。作为首辅的严嵩在此重大问题上并未一味顺从邀宠,想必是予料到后果的严重性,故设法阻止之。二是世宗一直想以军事手段解决北方边患。例如嘉靖二十六年,首辅夏言、三边总督曾铣力主收复河套失地,得到世宗批准;而严嵩及翁万达、唐顺之等富有学识和军事经验的大臣,对“复套”是很不赞成的。二十九年八月上旬,边境形势十分紧张,世宗曾两次召严嵩讨论对策,严嵩曰:“目今虏患,但边臣戮力防御为守之计,令不能深入,即为得策。若欲驱扫远遁,恐力非昔比也。”又曰:“伏蒙密谕,中国屡被狄侵,不可不振,欲一大败其类。圣谕诚是也。今抱忠怀赤之臣,岂亦无此念!笫时势诚有不同于昔者,兵不素练,将未得人,馈饷屡乏,即无可持之资。且太上曰:‘佳兵不祥’之器;自古帝王治世,夷狄之患,亦不能无。当事之臣,自任其责,防守边疆,令不得患,虽犯不得利。此即御戎”之策矣┅┅”(《奏对录》卷4)严嵩主张重在防御,这完全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以戍守京城的军力变化为例,土木之变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明史·于谦传》)自此明朝守卫京城的军力损失惨重,因大伤元气而每况愈下。嘉靖二十九年吏部侍郎王邦瑞上疏云:“国初京营劲兵,不减七八十万,┅┅今武备积弛,见籍止十四万余,而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比敌骑深入,战守俱称无军。”(《典故纪闻》卷17)庚戌之变时京城的实际军力是“仅四五万,老弱半之。”(《明史·丁汝夔传》)至于军事装备,因主持军械制造的官员侵吞料价,以致造出的装备不堪使用。如甲“中不掩心,下不遮脐,叶多不坚,袖长压臂,全不合式”;“盔太重”、“弓力不过一二斗,矢长不过七八把,平昔尚不能射远,披甲后,手不能举,射只过数十步而止。刀尤短小,亦无锋。”(马文升:《明臣奏议·修饬武备疏》)试想,这样的军队和装备怎堪俺答十万精骑一击!这也是严嵩不让丁汝夔出兵迎战俺答的理由。曾任过兵部车驾司员外郎的杨继盛未必不了解此时的军情,他在《请诛贼臣疏》中,将俺答犯京时严嵩不让兵部尚书丁汝夔出战,指为十大罪状之一,这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倭寇并非起于嘉靖朝,但嘉靖朝倭患最烈。倭患的直接起因是海禁。谚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民众向以海上贸易维持生计,明初以降,实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严禁民众出海贸易,这无异于断绝其生计,也激化了社会矛盾,诱使民众(也包含豪强、官宦、商人等)铤而走险违禁从事海上贸易。《明史·职官志》:“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后为首辅)奏,倭寇起于市舶,遂撤浙江、福建二市舶司。”嘉靖朝倭患由是而滋。撤市舶司的后果是夏言辈始料不及的,如万历时人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所指,“嘉靖初,市舶既罢,流臣日严其禁,商市渐阻。浙江海道副使傅钥申禁于六年,张一厚申禁于十七年;六年之禁而胡都御使琏出,十七年之禁而朱都御使纨出。视抚设而盗愈不已,何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愈严而寇愈盛。┅┅向之互市,今则向导;向之交通,今则勾引。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鉴于此,严嵩对倭寇的政策是与夏言不同的。夏言重作首辅时,主张像对待北虏那样以强硬手段剿灭倭寇,嘉靖二十六年他推荐朱纨总督闽浙倭乱事。朱纨在闽浙大肆屠戮,矛盾大为激化,而利益受损的官宦交章弹劾,朝中又失去夏言的支持,他担心会受到惩罚和屈辱,而不得不含愤自杀。死前曾悲叹曰:“纵天子不杀我,闽浙人亦必死我。”(《明史·朱纨传》)严嵩推荐赵文华督察军务,颇有建树。徐学谟《世庙识余录》称:“顾江南当兵兴时,士享承平,人习豢养,因循玩愒,无肯为朝廷出气力者。以故师老兵疲,地方残创益甚。文华一出,以贪狠故,督抚诸臣,皆畏之如虎,不敢不效命恐后,始问立战功。”在赵文华的整治下,军队已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对平定倭患起了一定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赵文华认为海上贸易关系国计民生,应受到国家保护,使之合法化,事见“癸丑疏”(《赵提督奏疏》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严嵩对倭寇的政策在赵文华那里得到最好体现。赵文华又启用抗倭名将胡宗宪,先后又网罗了一批将才,如戚继光、俞大猷、刘显、谭纶、唐顺之、王崇古、卢镗等等,他们对平定嘉靖后期的倭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南偻平定后,如戚继光等调到边关重镇,成为抵御北虏的重要将领,而这些将领又多是主张解除海禁的。  
  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污秽不堪,本无所谓忠奸;那么,率意说严嵩为“奸相”,就匪夷所思了。      ??????//????/
  清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污秽不堪,本无所谓忠奸;那么,率意说穆章阿为“奸相”,也是匪夷所思。    宋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污秽不堪,本无所谓忠奸;那么,率意说贾似道为“奸相”,也是匪夷所思。
  对古人要一分为二分析,但要分清主流支流。
  又是一个来翻案的。
  严嵩最大的失败是得罪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百姓.当今经济最发达的也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上海(宁波人的后代)    他想翻身,难啊!!     其实忠奸只在百姓的一念之差, 如果他对百姓做过一点点好事,百姓也会明白,但是他肯定没有.    也许对皇上,或者对江西,或者对其他地方有些好处. 权术上有点功劳,这远远是不够的.
  都TMD是好人,  马上岳少保,文少保都是有问题的拉
  中国人动不动就喜欢给N多年以前的老祖宗翻案,仿佛这样才能尽到孝子贤孙的责任,这也是一种劣根性. 前一段时间因为电影&霍元甲&,天津跳出来一个号称霍元甲后人的农民,嚷嚷着要跟李连杰打官司. 这里楼主又声称&近日来在网上宗祠见众宗亲都很关心严氏的历史,所以觉得有必要登录在严氏文选,让众宗亲共赏。如历史能还严嵩以清白,则是我全体严氏家族之一大幸事。同时感谢作者对我严氏之巨大贡献。& 此话让人仿佛感觉时光倒流了几百年, 我们仍然还处在封建宗法制的阴影之下.看来中国的思想解放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啊!!
  无聊啊。  俺戳
  五、关于严嵩之贪鄙  严嵩之“贪鄙”是令他声名狼籍的原因之一。严嵩之贪在正史中颇多记载。  王宗茂《皇明经世文编·纠劾误国辅臣疏》:“嵩挠吏部之权,则每选额要二十员名,州判三百两、通判五百两,天下名区,听其拣择。┅┅嵩揽兵部之权,则每选亦额要十余员名,管事指挥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自指挥而上以至总兵,┅┅果价或至千金。”  “如己酉(嘉靖二十八)年,因人论劾,自分莫逃,欲潜搬家属回籍,其他财物玩好,不暇殚述,但闻治装之时,有一家人请检点金银器皿以纪入库之数。前列数十桌,嵩坐于后,愈出愈奇,惟见桌之前增,椅之后退,尚无置处,盖不知其数目。有一门官窥见其间发蓝金银美人高二尺五寸者,并金银溺器,狼籍桌下,皆云南之物,而远集于此。”  邹应龙《皇明经世文编·贪横阴臣欺君蠹国疏》:“嵩父子故籍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以豪仆严冬主之。抑勒侵夺,民怨入骨。”  《明史纪事本末·严嵩用事》:“二十年秋七月,交城王绝,辅国将军袁柚[木田]谋袭之,遣校尉任得贵至京,以黄白金三千两赂严嵩。┅┅永寿共和王庶子惟燱,与嫡孙怀熷争立,以白金三千赂嵩。”  赵善政《宾退录》:“严世蕃之籍,有金丝帐,累金丝为之,舒卷无异细[糸由]绢,又有金溺器等物,执政者以为不可闻,令销之以金数报。”……  严嵩之贪,正史稗乘比比可征。然仅贪污一项,是不足以论奸、忠的。  严嵩家被籍没时的财产究竟有多少?《世宗实录·四十四年三月》条月:“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节上籍没逆犯严世蕃江西家产数:金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有奇,银二百二万七千九十两有奇,玉杯盘等项八百五十七件,玉带二百余条,金厢瑇瑁等带一百二十余条,金厢珠玉带绦环等项三十三条、件,金厢壶盘杯箸等项二千八十余件,龙卵壶五把,珍珠冠等项六十三顶、件,府第房屋六千六百余间,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  陈弘谟《继世余闻》:“严嵩籍没时,金银珠宝书画器物田产,共估银二百三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七两余。又直隶巡按御使孙丕扬所抄京中家产,亦不减此数。”  
  世宗令将籍没财产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而当时仅10万两入库,世宗问道:“三月决囚后,今已十月余矣,财物尚未至,尚不见。一所巨屋只估五百两,是财物既不在犯家,国亦无收,民亦无还,果何在耶?”(《世宗实录》卷519)当时主持籍没事的是首辅徐阶,徐阶是否故意虚报,以张大严嵩父子的过恶呢?从史料来看是有的,连徐阶主持编修的《世宗实录》也难掩其真相。卷544称:“比籍没严氏,赀财巳稍稍散逸,按臣奉诏征之,急不能如数,乃听孔(彭孔,被徐阶定为严氏‘逆党’)等指攀,于是株蔓及于无辜,一省骚扰矣。”时间稍久,事情便更为明暸。万厉年间籍没张居正时,《明史·赵锦传》载左都御使赵锦曾上疏规劝神宗:“方圣祖肃皇帝时,故大学士严嵩,特受眷知首参机务,每不能仰体圣祖所倚毗之心,而专怙宠行私。其子世蕃,复大为奸利。于是中外切齿,言者四起。而圣祖方旋悟疚逐,命收捕世蕃。而言者犹忿恨不巳,至谓世蕃有谋叛状。于是正世蕃之罪而籍其家。时承勘者与抚按诸臣,惧无以上应明诏,重干不测,则虚上所当籍事,而其实不符,则又株连影捕,旁搜近取以足之。圣祖以为所籍之物,而不知其强半出于无辜之民、闾阎之间。至今疮痍未起,哀怨未平。今日久事明,世蕃实未尝有叛状而徒流毒江西一省之民。论者亦尝谓其时大臣未能为圣祖一言之者,臣等每窃恨之┅┅”他还说道:“初抄没世蕃,命下仓卒,所得犹仅若此!”为此,他规劝神宗以前事为鉴:“世宗籍严嵩家,祸延江西诸府。居正私藏未必逮严氏,┅┅今人心愤恨,言常过当,而圣意所向,鲜克有持,万一复有世蕃往日之事,则其所得,当不及世蕃十分之一。若加搜索,恐贻害三楚十倍江西民。”严氏巨额资财既不在犯家,国家亦未收,也未隐慝流失,这只能说明它根本就不存在,是被政敌徐阶恶意夸大了!受害的不仅是严氏家族,而且株连江西一省无辜之民。这便是被《明史》称为“贤相”徐阶的“善政”。  如果说严嵩之贪“犹仅若此”,那么,我们对沈练、杨继盛、邹应龙等所指控严氏贪黩的真实性,就不能不大加怀疑了。  严嵩素有贪名,而徐阶素有廉名。而作为“廉吏”的徐阶却有田产四十余万亩,仅在他的家乡苏、松地区就多达二十四万亩,这些田产多是以“投献”为名巧取豪夺、强占周围农民的。在华亭一地,他每年收租谷一万三千石,敛银九千八百两;同时,他还拥有众多织妇,于慎行《谷山笔尘》卷4记之颇详,称徐“纺绩求利”,“与市为贾”。徐阶究竟有多少资财,虽是无法统计,却令时任应天巡抚的海瑞也叹为观止:“产业之多,令人骇异。”(《四友斋丛说》卷13)海瑞接到许多农民控告徐阶夺田霸产的诉状,即勒令徐“退之过半”,否则不予结案。其时徐阶致仕家居,慑于海瑞威名不得退还农民些许田产,暗中却行贿于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渔肉缙绅”,将海瑞罢官,保住了他庞大的田产。  《献征录·大学士严公嵩传》载,严嵩降生于小家子,“其父不过小吏”;同书“大学士徐公阶传”载:徐阶家“世世受耕,不仕,至父蔽而补邑椽吏。”说明两人起步时家业相当,严嵩任了十五年首辅,而徐阶仅任了六年首辅,田产却是严家的15倍﹗仅以田产相比,孰贪孰廉岂不昭然若揭了吗﹗  
  六、严嵩之为人  钱谦益《列朝诗集·严少师嵩》:“少师初入词垣,负才名,谒告返里,居钤山之东堂,读书屏居者七年,而又倾心折节,交结胜流,如杨用修辈,相与倚合,名满天下,以公辅望归之。┅┅少师当国日,江西士绅以生辰致贺。少师身长耸立,诸公侧身趋谒,高新郑拱旁睨而笑,少师问故,新郑曰:‘偶思韩昌黎斗鸡诗,大鸡昂然来,小鸡悚然待。是以失笑耳。’京师人称江西人曰‘鸡’,相与哄堂而散。”这说明严嵩是颇有文才,诗文典雅清新、深入浅出,李梦阳曾说:“如今词章文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四友斋丛说摘抄》)以这样的文才撰写青词,当然会受到世宗的赏识;《明史·严嵩传》称严氏“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看来,这也是不实之词。此外,严嵩待人亦算随和。严嵩待人也有度量,《罪惟录》载:“林一新者,以佥事分巡,嵩仆有不法,执笞之。一新入贺京师,嵩甚加敬礼,其能重贤大夫若此也。”约束家人,顾及大义,与徐阶纵恶子弟横行乡里,何啻天壤之别。  严嵩很注意奖掖擢选人才以为国用。《列朝诗集·唐顺之传》:“顺之于学,无所不窥,大则天文乐律,小则弧矢勾股,莫不精心究诘。既而受知分宜,僇力行间,转战淮海,遂以身殉,可谓志士者矣!”同书“尹耕传”:“(尹耕)字子莘,嘉靖壬辰进士。尝谓汉之患在外戚,唐之患在藩镇,而本朝则以备虏为急;当以有宋为殷鉴,盖痛乎其言之也。分宜能用子莘,能用胡瓒宗,其识见亦非他庸相所及也。”崇祯年间做过大学士的黄景昉在《国史唯疑》中说:“徐华亭(阶)语张襄惠(岳)儿曰:‘严氏当国二十年,制阃不入一钱,没,得完其身者惟尊公一人耳’。犹使贤者得完身名,知此老未全毒乎!严嵩雅善诗文,收罗知名士,间能抑情沽誉,有可怜恕者。”事过数十年,当黄景昉路过袁州时,还听到当地人对严氏的好感和怀念之词,尤其是他的政敌在私下与相知所说的一席话,是否意味着严嵩还有一种人格魅力呢?这是颇值得治史者玩味的。  《列朝诗集·胡瓒宗传》:“家居数年,而有诗案之狱。户部主事王联,瓒宗在河南所笞贪令也,上书讦瓒宗‘闻大驾幸楚’诗,有‘穆天湘竹’之语,世庙大怒,下之狱。严分宜、陶恭诚力救之,乃得解。”事在嘉靖二十九年,朱国桢《皇明大事记》卷32载,因王联的诬陷而罗织成大辟,株连一百一十余人,“是时,上意不测,大学士严嵩为之申释,圣怒少解。”这类颇值嘉许的事,竟在《明史·严嵩传》中缺载。联系到严嵩曾颇为救解夏言、丁汝夔等,说明此老无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之恶。比起徐阶整死仇鸾、张经,罗织“严党”瘐死胡宗宪,以“叛逆”罪构陷严世蕃死罪等等要高尚得多。  《皇明大事记·严嵩》载有一些严嵩家事,如“嵩妻欧阳氏甚贤,治家有法,驭世蕃尤严,嵩亦相敬如宾,旁无姬侍。比权势愈盛,谓嵩曰:‘不记钤山堂十二年清寂乎?一介书生得此已过,过而不挹必倾。’嵩甚愧之,世蕃亦畏惮。”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内阁·居官居乡不同》条中亦有相似记载,“严分宜作相,受世大垢,而为德于乡甚厚,其夫人欧阳氏,尤好施予,至今袁人犹诵说之。”严嵩在故乡的口碑,朱国桢《涌幢小品》中亦有记叙:“分宜之恶,谭者以为古今罕俪。乃江右人,尚有余思,袁人尤甚,余过袁问而亲得之。可见舆论所评自有不同处。”严嵩并非恶人,又家有贤内助,能坏到何等地步?!
  七、余 论  世宗之初,对百年积弊和朝政是颇多革新的。谈迁在《国榷》(卷64)中予以很高评价:“世庙起正德之衰”,“厘正诸儒,严迪德之选;革藩镇之诸阉,废畿甸之皇庄,夺外戚之世封,抑司礼之柄用,┅┅”朝政为之一新。其最大成就莫过于果断革徐镇守中官,正如《明史·张忠传》所言:“(世宗)尽撤镇守内臣及典京堂仓场者,终四十年不复设,故内臣之势,惟嘉靖朝少杀云。”嘉靖十年行“一条鞭”法,变革赋税,社会经济大有发展。如果说嘉靖初年君相有鼎革之力,那么,与世宗厮守了十五乃至二十余年的严嵩,岂能无守成之功?  先圣孔子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吾辈读史,感慨良多。在极端专制王权之下遑论忠奸!是故读中国古史,大可不必以“史”来读,而以“文化”来读如何?以本文所论及的严嵩、徐阶二位名相,其文化的意味难道不比历史的意味更有价值吗!  
  有待研究
  天涯真牛~~~~~~~~~  HJ真牛。。。  都翻案吧。。。。  
  严嵩哪是奸相
  倒,世宗初期之新政,完全是张、桂这些大礼议新贵的功劳,关严介溪什么事
  要说入阁二十年,任首辅达十五年之久的严嵩没干一点坏是也不可能,但说他是奸臣就说不过去,许多人就是干15个月首辅做的坏事也恐怕不比严嵩少!
  严嵩是佞臣而非奸臣,呵呵。
  严家的后人也加入翻案大军了!
  天啊。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严嵩可能不是奸臣,但是绝对干过坏事!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翻案风盛行,浮躁也.
  翻吧,翻吧,晚清以来的有名的汉奸,贪官,奸臣比牛毛都多  小丑们可要受累了~
  美国人苏均炜在&大学士严嵩新论&(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早就为严嵩翻案了.时间是1982年.
  zt至于严嵩,作为“奸相”家喻户晓,在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三,列于秦桧、李林甫之后。但考究史实,严嵩“奸臣”论值得商榷。早在明朝,大儒艾南英读王世贞四部稿书后,指斥王世贞为报个人私怨,不顾史实,“罪状相嵩,独可信乎” 。雍正13年(1735)撰修《明史》时,史家李绂强烈主张“严嵩不当入奸臣传”。近代胡适也认为有必要对严嵩重新予以评价。近年来,海内外史学界对严嵩是否是奸臣提出了置疑。如美国苏均炜的《大学士严嵩新论》与《夏言与严嵩》 ,澳洲李焯然的《从〈鸣凤记〉谈到严嵩的评价问题》 ,香港马楚坚的《严嵩文集序》 ,台湾周启志的《奸相严嵩质疑》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曹国庆的《严嵩评传》、《严嵩年谱》 ,郑建明的《严嵩——历史的“替罪羊”》 ,王建成的《荣辱人生——严嵩话本》 。1989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在严嵩故里分宜召开首届有国际人士参加的“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后汇入《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 。1995年,明史研究会会长刘重日在香港举行“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总结认为,评价严嵩应当一分为二,不宜一棍子敲死。     严嵩确实有不少非议之处,如位居首辅二十年,慑于专制皇权的淫威,不敢仗义执言,大胆谏阻,未能成为乱世之秋的救时伟相,并卷入残酷、激烈的官场斗争,以致成为明世宗的替罪羊被目为奸臣。但我们应当看到,在世宗常年不理朝政,沉迷神仙方术,漠视民生军国大政,却“威柄自操”,喜“用重典以绳臣下”,动辄拒谏、廷杖杀戮大臣的情况下,严嵩竟能伴虎二十余年,并代行积极有为之政,是相当不容易的。严嵩实行与民休戚的守成政策,他关心民瘼,积极革除弊政,赈灾济民,反对大兴土木,尽量节约民财。针对当时国弊民穷的社会状况和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促使世宗否决了收复河套等不切实际的主张,在“庚戌之变”蒙古兵临城下时力主坚守不战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对北虏要实行以防为主、辅以通贡互市的羁縻之策,对倭寇则要用安抚与镇压并举之方略,并知人善任,为国家擢拔任用了大批社稷之才,如翁万达、杨溥、赵文华、胡宗宪、戚继光、尹耕、唐顺之、湛若水等,对有效控制当时的“北虏南倭”之患起了积极的作用。尽管严嵩恪守忠君之道,夙兴夜寐,勤政爱民,但在绝对专制皇权体制下,严嵩不敢大胆谏阻世宗崇道修斋,不敢对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仅仅依靠节约守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严嵩未能成为乱世之秋的救时伟相,年老不济时即失去皇帝宠信而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严嵩(介溪、贵溪)是明代一流的诗人,其诗多有可观,《感述》:  结茅楚水枫林下,拥膝长吟任此身。  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  溪圃秋身菊言淡,石田春暖药庙新。  时危献纳思无术,怅望中原伤战尘。  中国士人多为人格分裂,讲道理人人都有一套,表现出的思想之尚也令人肃然,文笔幽雅后学也很佩服,但严嵩出生官宦,少年得志,跟贫穷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这“感”来自何处?严嵩早年据说也算正直,平时待人接物一贯十分和蔼可亲,脸上根本没有涂白的意思。他也许一直把自己当作好人的,在临死时写道:“平生报国惟赤忠,身死从人说是非”,“晚节冰霜恒自保”,诗集中的严嵩清高、认真、忧国忧民……真是斯当与之同怀。依照现在的资料看,严嵩忠奸尚且不论,嘉靖估计对严嵩平时的所作所为很清楚,后来以儿子严世藩通倭叛逆罪处分实是冤案,只是明亡,明朝的中组部不会平反了。    清代李绂是严嵩的老乡,他替严嵩辩护。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说:“李穆堂绂记闻最博,而持论多偏。在明史馆日,每谓严嵩不当入奸臣传。纂修诸公争之。李谈辩云涌,纵横莫当,诸公无以折之。杨农先学士椿,独从容太息曰:‘分宜(号)当日,尚可为善,独恨杨继盛无知小生,猖狂妄言,织成五奸十罪三疏,传误后人,使分宜含冤莫白。吾曹今日修史,但将继盛竭力抹倒,诛其饰说诬贤,并将五奸十罪,条条剖析,且辨议恤议谥之非,则分宜之冤可白。’穆堂闻之,目怡神谔,口不能答一字,自此不复申前说。”  
      作者:surf_yan 回复日期: 21:59:45 
    一、关于严嵩“窃弄威柄”问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取消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余年的丞相制度;洪武十七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大学士制,秩正五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侍从左右,只备顾问,“不得平章军国事”(《春明梦余录·内阁》)。至明成祖始设内阁,&&明史·职官志&&载,内阁大学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可见朱棣是遵祖制,未授予内阁以丞相之权责的。因此,内阁大学士不是政务官,不过是代笔之人、制诰之官而已。“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实录》卷110)有明一代,还不曾有哪一朝天子违背过明的这一政治设计的    -------------------------------------------  
楼主,内阁大学士固然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力,但加了任差---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后就大不相同了,具有了宰相之实,虽权力有限,但毕竟有了参与机要的权力,应是.就如同唐初加参预机务.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翻个JB案!  这种垃圾人物.老子一听到就恶心.  暂还没对他的后代恶心,所以请自重.
  曹蛮比严嵩好多了吧??可现在还是个大白脸,大奸臣一个,谁让他得罪老百姓了??所以说,认命吧。。
  清明追思严惟中--转载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称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无论在&明史&上,还是在影视舞台上,都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贪污受贿、迫害忠良、揽权误国的形象.但是,历史的评价往往是以好恶来偏颇的.如果去以明政治体制和政治风云变幻的特点来研究的话,对他的评价恐怕非得改写不可!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明江西分宜人.时严嵩的去世后,对其&奸臣&的评价,文人多有不忿.&前七子&李梦阳称:&如今诗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大学这顾东桥亦云:&弘治以还,作者翩起挺望,南北承学,翕然成风,宗为领袖,南楚则介溪先生称特焉......其诗寄兴情远,结体温厚,意深妙解&.那怕将严嵩列为&奸臣&的&明史&,也不得不称其:&...为诗文辟,颇著清誉&(卷308).史载当时学者堪若水、邵宝、杨慎、李梦阳、王守仁均与之结交,唐顺之、何俊良、吴鹏对他执弟子之礼.清朱彝尊&明诗综&选其诗一十六首,入篇名列前茅.    历古以来,提及严嵩,只谈如何迫害忠良,不说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此结症犯了中国人特有的&以事取人,衣冠取人&的毛病.我们能推翻&封建、蒋记、美帝&的&三座大山&,能摘掉&四类&&右派&之类的高帽,而历史上的严嵩、秦桧&之流&的&奸臣&乌纱&,始终不敢去掸掸灰尘!    明嘉靖中叶,政局变幻,朝政腐败.北有鞑靼骚扰于外,内有刘六、刘七的&流寇&泛滥,更有宁王宸濠在江西叛乱.时严嵩身患多病,仍以身作则,与赣巡抚都御史王守仁赞议平叛.虽对&流寇&式的义军多有镇压,但基于他自身的阶级立场,属于理所应当.据戏剧中常与清官海瑞作对,现实中海瑞也并不多少高尚,只不过是官场中&好派&与&屁派&的性质斗争.王世贞与严嵩之间的恩怨,也只是王一直视严为杀父仇人,&家恨&那是有的,国仇就谈不上了.况王世贞所作其文也称:&嵩为好诗,清雅有态......而不能为沉雄之思&.严嵩在位二十余年间,关心国事,为官比较清廉.只是对亲友门人少与管教,以至死后历史将其子孙的恶名全套在他头上.
  历史上的严嵩,文学创作一直是坚持不懈的.就当时被御史邹应龙参倒后,怀着家被抄没,儿子处死,孙子发配的官场失意和家道衰落,仍笔耕不息,在他所著的&钤山堂集&诸序中,名人张文邦、王之衡、刘介夫、杨用珍皆序文称赞.其中孙伟云:&其格之高古,韵度深远,略无齐梁以下光景,及近时肤脆之习,疑其有从入手处而气机圆转,精采华妙,往往自见与绳法之外,有非前人漂沫所沾泥.盖汉魏以来,作者门户窥闯已熟,而思以奋起,立别为一体者&.    清代朱彝尊在自编的&明诗综&汇集不少明人对严嵩作品的评价,同时对如此高的评价又觉得殊为不解,以为是&不意讲学者贡谀乃若是&.其时在清代严嵩已被&盖棺定论&,更何况严嵩为官以前,李梦阳、何景明、邵宝、王守仁早已成名.&钤山堂集&在严嵩死后出版,其时堪若水已年届九十,杨慎因&大礼仪&被发放荒野,对严嵩也就更无所求,更没有必要去不顾惜身份对严嵩大加吹捧.    严嵩的文章,现在我们难以看到,对严嵩的了解也就&奸臣&两字.而在明时期的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享有很高声誉.据文史资料统计,严嵩著有:&钤山堂集&、&钤山诗选&、&直庐稿&、&直庐续稿&、&南还稿&、&留院逸稿&、&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    在&诗文研究&类目中,考证严嵩除刻苦积学、饱览经史外,还远涉潇湘,游历名山大川、古寺宝刹,每至一处,寄景咏物,抒怀吐磊.同时对风云变幻的政治气候密切注意.嘉靖四十五年,严嵩在振笔写就&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后,不久与世长辞......    &钤山诗选&其一&感述&,对时局、仕途、人生的看法:  结茅楚水枫林下,拥膝长吟任此身.  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  溪圃秋身菊客淡,石田春暖药庙新.  时危献纳思无术,怅望中原伤战尘.     其二&不寐&,时宁王叛乱,驻于江西南昌不远的慧力寺:  羽檄连宵至,征兵列郡闻.  乾坤遂戎马,云日更炎氛.  食禄宁辞难,临危好策勋.  灯残僧阁夜,孤忧百忧纷.    其三&题太守周公劝农图,予始至家,见秋谷登场,民皆乐生,太守之力也,喜而题此&.时罢官退居田园:  桐花初发雨初晴,处处惟闻布谷声.  正是宜阳贤太守,彩旗风里劝春耕.  王政由来在重农,使君忧国原年丰.  皆言此且民安乐,禾黍秋登四周同.    清明将近,谨已此文,缅怀严老惟中......
  第二十二章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正德十六年(1521)以藩王入继帝位,年  号嘉靖.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佑杬,与孝宗朱佑樘是亲兄弟.因武宗朱厚照无子嗣,朱厚熜入继大统.由于这种特殊因素,造成了他的特殊心理,也给嘉靖朝的政治涂上一种特殊色彩.  第一节 议礼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丙寅(4月20日),武宗因溺水得病而亡.刚  袭封兴王的朱厚熜入继大统.四月,当朱厚熜与迎驾的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太监谷大用等一行从安陆驻地到达京师附近时,突然被挡了驾.原来是朝中主事的大臣们要朱厚熜由东安门入文华殿,待百官三上笺劝进,再即帝位.这是皇太子即位礼.然而,朱厚熜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人,他以武宗遗诏上&继统得人&和&兄终弟及&的话为据,声明自己是来当皇帝,不是来当太子的.他自己确定了由大明门至奉天殿的入宫路  线,登上皇帝宝座.首辅杨廷和原想藉拥立之功控制这个年轻的皇帝.在武宗死后,杨廷和曾用计擒获拥有重兵的武臣江彬.朱厚熜入宫前,他已总理朝政几十日.在他看来,以自己的功劳和朝中实力制约皇帝没有问题.谁知第一个回合就遭到失败,这也预示着一大批正德朝老臣的失败.  世宗即位伊始,又在议兴献王封号的问题上与杨廷和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较量.初,礼臣议孝宗皇帝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世宗不允,要臣僚们再议,他明确对杨廷和说:&至亲莫如父母,卿等宜体朕意.&①七月,四十七岁的新科进士张璁上疏:&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②这正合世宗之意.世宗立刻将张璁的奏疏颁下,命廷臣再议.杨廷和等抗疏力争,世宗皆不听.杨廷和只得退一步,在起草给礼部的敕书中称,奉圣母慈太后懿旨,世宗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蒋氏宜称兴献后,祖母邵氏称皇太后.  嘉靖元年(1522)正月,杨廷和等利用宫中火灾制造舆论,迫使世宗称  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和兴献后为本生父母.  然而,世宗也并非是孤立的,除张璁之外,一批中下层官僚,如主事桂  萼,霍韬,同知马时中,员外郎方献夫,给事中熊浃,郎中黄宗明,经历黄  绾等,以及个别上层官僚,如前朝老臣杨一清,湖广巡抚席书等,赞同和发展了&继统不继嗣&的理论,形成了相当大的声势.  接着,世宗又把张璁,桂萼从南京召入朝廷,准许杨廷和致仕,还责备  他&因辞加咎,非大臣道&①.嘉靖三年,皇考之争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遂了世宗的心愿.为了争取保留&本生&二字,也就是争取孝宗—武宗系统的延续,二百多名官僚聚集在左顺门跪伏哭谏.有人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表示强烈的抗议.这使世宗非常恼火,在劝谕无效之后,将二百多人逮系入狱,为首八人编伍,其余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杖责,有十七人先后受杖而死.这是世宗对反对派官僚的第一次重大报复行动.另一次重大报复行动是兴李福达之狱.山西人张寅通晓烧炼术,与武定侯郭勋交往.官府怀疑他是参与谋反的白莲教徒李福达.郭勋为他辩护,受到大臣弹劾.张璁,桂萼认为,这是借故诬陷支持议礼的郭勋,欲图波及议礼诸臣.世宗有意保护议礼诸臣,于嘉靖六年(1527),命桂萼摄刑部事,张璁摄都察院事,方献夫摄大理寺事,重新审理此案.张,桂等完全推翻旧案,有关官员被惩治,谪戍极边,遇赦不宥者五人,谪戍边卫者七人,罢官为民者十一人,革职闲住者十七人,张寅获释,告发者被处死.后来有事实证明,张寅的确是李福达.不过,这无关紧要,世宗通过李福达狱达到了目的.
  嘉靖七年(1528)六月,完成《明伦大典》的纂修,对议礼作出权威性  的总结,并定议礼大臣之罪:杨廷和为罪之魁,革职为民;毛澄病故,削生前官职;前阁臣蒋冕,毛纪,前吏部尚书乔宇,前礼部尚书汪俊俱已致仕,各予革职,冠带闲住;前刑部尚书林俊革去生前职衔;前吏部侍郎何孟春,  前吏部文选郎中夏良胜发原籍为民,等等.  兴献王称帝,需要立庙奉祀.嘉靖四年(1525),在太庙旁立世庙,后  改献皇帝庙.到嘉靖十七年(1538),才奉兴献帝入太庙,称睿宗.为了将  睿宗配享上帝,把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另外,在嘉靖九年(1530)还发起了天地分祭或合祭的讨论.将近四百名官员发表了意见.给事中夏言主张分祭,与世宗意见相合,成为定论,于是在京师分设天坛,地坛.  世宗对议礼似乎有特殊的嗜好,议礼成了嘉靖朝政治的一大特点.杨廷  和等奉迎世宗之初,想到外朝完全不能限制武宗,因而希望通过登基仪,议皇考等一系列事件来加以制约皇帝.结果却适得其反,一批议礼的下层官僚很快取代前朝老臣,成为决策人物,张璁,桂萼,方献夫以及夏言先后入阁,熊浃,黄绾,席书,霍韬,黄宗明等升任尚书,都御史或侍郎.在这个意义上说,议礼不仅仅是对封建礼法的争论,而且是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
  第二节 &嘉靖新政&    
所谓&嘉靖新政&,指嘉靖前期整顿朝纲的措施.这应当从杨廷和主持  朝政时说起.他在几十天的时间里,不但消除了江彬这一隐患,还革除了专为皇帝私人开设的店铺,遣散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工务,把武宗行宫中金银收归内库,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减少漕粮,罢斥恩幸得官者.仅裁革冒滥职员十四万多人一项,每年就省太仓粟二百五十万石.连世宗后来也承认:&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①杨廷和被除,却没有否定他采取的一些措施,甚至还扩大了整顿的范围.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就整肃朝政发表过一些更为深刻的意见.  世宗从正德朝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训就是防止宦官权力的膨胀.他撤回天下镇守内臣,基本不曾再设;宦官犯罪,则鞭挞至死,陈尸示戒.这并不是说宦官在政治舞台上丧失了作用.在某些问题上,甚至于对辅臣的评价,世宗都仍受到宦官的影响.严嵩与夏言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宦官所进之言决定胜负的.  世宗也比较注意以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他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  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若有才识优异堪以任重者,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遇缺,酌量请简用,不许避嫌推托&②.多年以后,世宗懊丧地对徐阶说:&君知人惟尧舜与我耳.若(严)嵩者,朕所自简,不才若此.&③应当说,世宗是努力按照他的贤能的标准去任用人才的.  整顿朝纲还包括整顿朝仪.某御史弹劾某官员在奏事时咳嗽失仪,世宗  认为,此人并非故意不敬,可以不追究.同时,他又说了&近屡旨禁肃朝仪,廷臣多故违以唾者&.④禁城内不许吐唾,明初有规定.世宗把这一条提到禁肃朝仪的高度.  土地失额在嘉靖朝已十分严重.明初土地总额是八百五十万余顷,弘治  年间是四百二十二万余顷(一作六百二十二万余顷).从弘治到正德,间或有人提到土地失额的严重性,但尚未引起普遍的注意和讨论.嘉靖八年(1529),霍韬奉命修会典.他指出,从洪武到弘治,天下田亩已减强半,&若湖广额田二百二十万,今存额二十三万,失额一百九十七万.河南额田一百四十四万,今存额四十一万,失额一百三万.……广东额田二十三万,今存额七万,失额十六万&.&田亩之失,或拨给于王府,或欺隐于滑民,或委弃于寇贼&①.丈量土地是朝廷解决土地失额的最主要手段.嘉靖初年,丈量土地的舆论相当强烈.但世宗皇帝不同意通行丈量,理由是&恐纷扰&.这或是因为他对土地失额的严重性尚无充分的认识,或是因为他缺乏同豪势家族作一番较量的勇气和魄力.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条鞭(编)&法,嘉靖时期已逐渐在各个地区实施,这对于解决土地失额问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二十四 章严嵩徐阶高拱    第一节 严嵩    《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①这个结论概括  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是全部.一方面,并非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这两方面也都应引起注意.    
入阁之前    
严嵩(),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分宜人.  他出生于寒士家庭.自小学习声律,少年聪慧,善于作对.如地方父母官口占一联:&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他随口应对:&帝阙九重,圣  寿万年,天荡荡.&②对得很是工整.弘治十一年(1498),中乡试;十八年  (1505),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读,初露才华,  阁臣李东阳在内的不少士大夫&咸伟其才&①.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编修.不久,以病请归,在分宜县境内的钤山隐居读书,有十年左右②.刘瑾执政期间,在焦芳的挑唆下,对南方士大夫采取排斥的方针,特别提出&毋得滥用江西人&③.严嵩辞官与此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但他长期养病,可能是受到朝中斥退江西籍官僚的影响.  严嵩在钤山过着相对平静和清贫的生活.据他自己说,是&一官系籍逢  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④.&近知理俗事,学种南山田&⑤,这也是他当时生活境况的写照.在钤山时,李梦阳曾经拜访过他,赠诗曰:&问奇颇类扬雄宅,醒酒真轻李相庄.&⑥严嵩和诗为:&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⑦过着这样的田园式生活,&颇著清誉&也是自然的.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还朝复官.复官之初,严嵩对朝政多持批评  之论,他多次提到,&正德间,天下所疾苦莫如逆竖妖僧&⑧.对于武宗的其他许多做法,他也持批评态度.关于运楠木北上,他写道:&今湖南运殿材巨楠数千株,联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围丈余,长可五十尺,诚天地间奇声.然此木一株,山伐陆挽水运至此,费数百金矣.&①  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即位几个月之后,严嵩升南京翰林院侍读,  署掌院事.嘉靖四年( 1525),升国子监祭酒,又由南京回到北京.至此为止,可以说,世宗对他并没有特别注意,也没有迹象表明,他积极参与了嘉靖初期围绕议礼而展开的激烈斗争.尽管他也写过&濮园仪礼伸舆论,代邸崇恩本圣情&②,尽管他在南京任官,与同在南京的张璁,桂萼有接触的机会,他与桂萼同是江西人,儿子与桂萼之子同延请一师等等.严嵩与桂萼有诗书往还,多所颂扬,这在士大夫中极为普遍,不能作为加入党争的凭证.③当时反对内阁和部院大臣的安排,赞成皇帝尊崇兴献王的主张的,多是一些地位很低的官僚,即不但品秩低,而且是非清要部门的官员.议礼一案,给他们创造了改变地位的极好时机.严嵩在最显贵的翰林院任职,没有与张璁,桂萼等采取同样的行动,是合乎逻辑的.另一方面,他也不像大多数翰林官,坚决拥护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官僚集团的主张,而取审慎的态度.与批评正德朝政相比,这时的严嵩在为官做人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将利禄看得重了,常说起&禄不逮养,学未有成&④之类的话,也有人批评他,任祭酒时就不清白了⑤.  嘉靖七年(1528),严嵩以礼部右侍郎步入上层官僚的行列.他被世宗  派往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监立显陵碑石.还朝后,严嵩上了两道奏疏.一道奏疏叙述了河南灾区的情况,称&所在旱荒,尽食麻叶,树皮,饥殍载路.市易饼饵则为人所攫取,子女鬻卖得钱不及一饱,孩稚至弃野中而去.闻洛阳,陕州,灵宝诸处尤甚,人相残食,旬日之内报冻死二千余人&①.另一道奏疏叙述了途中所见祥瑞,称&白石产枣阳,有群鹳集绕之祥&,&碑物入江汉,有河水骤长之异.&立碑时,&燠云酿雨&,&灵风飒然&.他提出撰文立石以记之.②一呈祥瑞,一报灾异,反映了严嵩既有阿谀圣上的一面,又有关心民情的一面.两篇奏疏都收到了好的结果.对于前一疏,世宗批道:&这地方既灾伤重大,将该年勘过有收分数起运钱粮暂且停止,待次年收成之后带征,其余灾轻地方照例征解.&③对于后一事,世宗批道:&今嵩言出自忠赤,诚不可泯.依拟撰文为纪,立石垂后.&④进献符瑞,是世宗所乐于接受的,救灾安民,是当年的世宗所关心的.可以说,这一次外差,使严嵩得到世宗的欣赏.  后来的几年里,严嵩先后改任户部,吏部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  升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严嵩赴京朝觐考察,被世宗留下,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由于世宗对议礼的重视,礼部尚书在部院大臣中地位尤其显赫,往往成为进入内阁的阶梯.严嵩和世宗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据他自己说,当时世宗忙于同辅臣及礼部尚书等制定礼乐,有时一日召见两三次,有时至夜分始退.他住在城西约四里,乘车驱隶弗及,往往是单骑疾驰.  
嘉靖十七年(1538),有人上疏请献皇帝庙号称宗,以入太庙.朝中大  臣,包括严嵩在内,欲加阻止.世宗怒,著《明堂或问》,严厉质问群臣.  严嵩尽改前说,并且&条划礼仪甚备&①.献皇帝入庙称宗之争,是大礼议的尾声.严嵩在这件事上碰到了小小挫折,也学会了如何应付性情乖僻多变的世宗.勤勉加上温顺,严嵩博得了世宗的好感.当时在西苑值宿并不时得到召见的官僚有:武定侯郭勋,成国公朱希忠,驸马都尉崔元,阁臣夏言和顾鼎臣,以及礼部尚书严嵩,严嵩作为世宗亲信的地位被确定下来.角逐庙堂  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辅夏言革职闲住,严嵩加少保,太子太保,  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仍掌礼部事.这是他经历第一场重大斗争所取得的结果.  夏言是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严嵩曾为该科会试的同  考官,两人有师生之谊.夏言以议礼贵,比严嵩早发达.他建议立南,北二郊,实行天地分祀,得到世宗的赏识,一年中,由正七品的都给事中升至正二品的礼部尚书.入阁以后,他推举严嵩任礼部尚书.因有引荐之恩,夏言对严嵩傲慢无礼,以门客视之,两人关系迅速恶化.而此时,夏言又因拒服道冠法服等事,招致世宗不满.严嵩适时地利用世宗的不满,攻击夏言,更使世宗下决心除去夏言.    
嘉靖二十三年(1544),首辅翟銮因事削籍,严嵩成为首辅,先后加太  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师,少师,获得了文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地位.但这并不是说,他的地位就完全巩固了.  威胁仍然来自夏言.世宗曾在案几上写下&公谨&(夏言字)二字,表  现出对夏言的眷恋之情.严嵩闻知此事,主动提出,&故辅臣夏言可诏用&①.或称,世宗复思夏言,是因为&微觉嵩贪恣&.  夏言再次成为首辅,仍一如既往,不以同列待严嵩.凡有批答,他独自  拟稿.凡是他憎恶的官僚,或与严嵩亲近的官僚,一概逐斥.严嵩知世宗眷宠所在,噤不敢言.与夏言相反,严嵩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世宗一直保持谦恭的态度,并注意不让世宗感到他在独执朝政.他曾声言:&臣每次独蒙宣召,人情未免嫉议,窃不自安.……今臣希忠,臣元,臣赞,臣璧,凡有宣召,乞与臣同.&②在生活细节上,他也颇为留意.他后来对徐阶讲过一个故事:&贵溪再相,每阁中令馔,不食大官供.家所携酒肴甚丰饫,器用皆黄金,与某日共案而食.某自食大官供,寥寥簟具相对,乘二载未尝以一匕见及.&③这种情况反映给世宗,他自会有一番想法.谦恭,不但是严嵩打败夏言的主要手段,也是他长期维持世宗恩宠的主要手段.  直接导致夏言失败的因素是&复套&事件.嘉靖二十五年(1546),陕  西三边总督曾铣议复河套,夏言极力支持.世宗本来也赞同此议,对持反对意见的官僚严加训饬.但在朝廷一片&复套&的呼声和积极筹办之中,他又改变立场,提出一系列疑问:&不知出师果有名否 及兵果有余力,食果有余积,预见成功可必否 &世宗思想的变化未必由严嵩引起,而严嵩的机会却由此而得.他立刻声称,&复套&之议不当,且借机攻击夏言的专擅:&臣与夏言同典机务,事无巨细,理须商榷,而言骄横自恣,凡事专制……一切机务忌臣干预,每于夜分票本,间以一二送臣看而已.&①嘉靖二十七年(1548),世宗命夏言致仕.严嵩又利用掌管锦衣卫的都督陆炳与夏言的矛盾,总兵官仇鸾与曾铣的矛盾,联合陆,仇二人,确立夏言与曾铣交结为奸的罪名,置他们于死地.  
夏言死,严嵩与仇鸾的矛盾开始激化.仇鸾曾被曾铣弹劾,逮捕下狱.  他在狱中与严嵩约为父子,请严嵩子严世蕃为他起草弹劾曾铣的奏疏.曾铣被杀,仇鸾有宠,不甘心为严嵩掣肘.他上密疏,揭发严嵩与严世蕃所行事,引起世宗的重视.嘉靖三十一年(1552),严嵩受到冷淡,大臣入值,他有四次不曾被宣召,当随同其他阁臣入西苑时,也被卫士拦阻.他回到宅中,与严世蕃相对而泣.所幸仇鸾不久病重,陆炳乘机把刺探到的仇鸾的不轨行为向世宗汇报.世宗立即收回仇鸾的印信,使他忧惧而死.皇帝和首辅间的芥蒂自然消除.    
严嵩相继除去了政敌夏言,仇鸾,朝中一时无与匹敌,但他深知世宗对大臣的猜忌心理,为了保住他的权位,他对所有弹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残酷的打击,轻者去之,重者致死.沈鍊,杨继盛之死就是突出的例子.  沈鍊(),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明  史 沈鍊传》说他&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名士徐渭也赞&以  奇惊一也&,始补府学生,以文奇;始知溧阳,以政奇;擢经历锦衣卫,以  谏奇;最后,谪斥为民,以憨奇.①他上疏,罗列严嵩十条罪状.主要指责严嵩&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妒贤嫉能&,&阴制谏官&,&擅宠害政&,  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严嵩由此大恨,反击说沈鍊在知县任上犯有过失,想借建言得罪,受些小处分,一来避考察,二来取清名.世宗被打动,谪发沈鍊至口外保安.沈鍊在塞外以詈骂严嵩父子为常,嵩闻之大恨.嘉靖三十六年(1557),严世蕃嘱咐新上任的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合计除沈,许以厚报,&若除吾疡,大者侯,小者卿&.恰逢白莲教徒阎浩等被捕,招供人名甚多.杨,路列上沈鍊的名字,经兵部题覆,沈鍊被杀.②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北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任兵部武选司郎中.他上疏论严嵩十罪,五奸.把世宗最头疼的北边安危与严嵩联系在一起;又说,去春雷久不发,主大臣专政,去冬日下色赤,主下有叛臣,把世宗最相信的天象说与严嵩联系在一起.奏疏十罪五奸的内容主要仍是贪贿纳奸,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这些都摸准了世宗的心理,很有力量.但他在结尾处写道:&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或询诸阁臣,重则置宪,轻则勒致仕.&这就犯了大忌.一来,世宗听信道家者言,根本不愿见二王;二来,藩王不当过问政事,询问二王是何用意 史载:&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罪,密构于帝.帝益大怒&,遂将杨继盛送镇抚司拷讯.①为杀杨继盛,严嵩故意将其名字附在坐大辟的都御史张经和李天宠之后,一并奏上.世宗报可,严嵩就轻而易举地杀了杨继盛.  严嵩被论,主要在贪贿和揽权方面,而特别是揽权.虽然一时未起作用,  但潜在的影响是存在的.一旦世宗因某些小事对严嵩产生恶感,曾经提出的这些重大问题会促使他早下决心.因此,言官对大臣的弹劾,也是一种形式的较量.在与夏言的较量中,严嵩主要依靠他的谦恭,而在与言路的斗争中,他更多是依靠对世宗心理的揣度.议处政事
  江西人很穷,没有什么名声,于是想借名人说事。严嵩是江西人的骄傲,不得了!
  江西人,作为南逃汉人的后裔,历来是以什么“最纯的汉人血统”自居的,自认为比之别人,当然是最讲究民族大义的、最勇敢的。只可惜祖宗不争气,出了严嵩这个么千古名人。
  严嵩可比秦会
  楼上的错了,如果我记的没的话,好象东蒙古曾在嘉靖年间多次兵临城下,而严松貌似还是把北京保住了,至于那时为什么不管城外,很大原因是北京的诸营战斗力都不是很高也.
  作者:王母娘娘的外遇 回复日期: 22:33:09 
    江西人很穷,没有什么名声,于是想借名人说事。严嵩是江西人的骄傲,不得了!       作者:王母娘娘的外遇 回复日期: 22:39:26 
    江西人,作为南逃汉人的后裔,历来是以什么“最纯的汉人血统”自居的,自认为比之别人,当然是最讲究民族大义的、最勇敢的。只可惜祖宗不争气,出了严嵩这个么千古名人。  ----------------------------------------------------  
阁下,说严嵩就说严嵩好了,别搞扩大化好不好!!!照你的逻辑是不是还要说"中国人怎么怎么的啊..."???
  祖宗做过的烂事,本来与自己无关,当作个教训也就算啦,偏偏还要翻案,把死人从棺材里拉出来涂脂抹粉,以为这样一操作,马上就能指鹿为马唬弄人了?  
你们宗亲倒是挣了面子了,恶心了其他亿万万人算什么事?  
弄俩马甲来互相吹捧混淆是非,这种掩耳盗铃的智商真不简单,简直是意YIN的专家!  
忽悠,接着忽悠!就算他这辈子哪天莫名其妙神智不清做过一两件好事,就能够得上翻案的资本?  
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无恶不作的财主死了,圣彼得说:让他下地狱去。财主争辩:我做过好事的呀!某年月日我给了一块钱给一个乞丐的呀!圣彼得不耐烦的说:给他一块钱,让他下地狱!
  分宜(号)当日,尚可为善,独恨杨继盛无知小生,猖狂妄言,织成五奸十罪三疏,传误后人,使分宜含冤莫白。吾曹今日修史,但将继盛竭力抹倒,诛其饰说诬贤,并将五奸十罪,条条剖析,且辨议恤议谥之非,则分宜之冤可白。’穆堂闻之,目怡神谔,口不能答一字,自此不复申前说。”  ------------------------------------------------------------此论经典,想为严嵩翻案,先为杨继盛的死劾作解释
  真是太不要逼脸了,严嵩的王巴但龟孙子后代,  忽悠,接着忽悠!就算他这辈子哪天莫名其妙神智不清做过一两件好事,就能够得上翻案的资本?  你们王八祖先害了我们善良的祖先  很多怨念都期待你们严家在2020年后代绝种。不过我更希望严嵩家后代世世代代为奴为娼也不错。
  这种臭不要脸的严嵩后代,想翻案啊,那你死后一定是进地狱 。因为对你诅咒的怨念太重 咯
  老乡啊,省省吧。今天的介桥严式再出一位牛人,比翻案神马的强太多了
  老乡啊,省省吧。今天的介桥严氏再出一位牛人,比翻案神马的强太多了
  先声明一下,在下并非翻案一族,但是对于历史上对于严嵩定义为奸臣的也存在一点质疑。我对这段历史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只是根据一些常识进行推断。首先,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奸臣,我觉得应该看他干过一些对国家是否真正有害的事,如果仅仅是因为为了国家利益,损害了个别人的利益,我认为是无法定义为奸臣的!其次,在我国历史上,如果皇帝不是很昏庸,那么低下出现特级奸臣的可能性还是不太高的。虽然嘉靖不上朝,但是很多历史学家已经论证得很清楚了,他并未因为不上朝而丧失真正的权利,相反,他对朝臣的控制还是很得心应手的。作为一个很聪明的皇帝,尤其是难伺候的皇帝(这个也有很多人论证过),怎么可能会任由下面的人胡来呢。再者,在严嵩当政期间,明朝的经济并未出现大的问题,相反,抗倭还胜利了,同时涌现了一大批名将。我认为这点也说明严嵩还是做了事的。在文化方面,好像也不是很差劲。所以我总是对将严嵩列为奸臣存在疑义,我觉得他很可能只是个背黑锅的倒霉蛋而已。
  观点很独道
  因神宗实录为其政敌编纂。故严介溪的面貌也是否如此不堪也难以为信。至少在严为政时期,民间赞誉也颇多。    倒是徐阶此人,疑点颇多。虚伪凶残之心颇多诟病处……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王母娘娘的外遇  22:39:26    江西人,作为南逃汉人的后裔,历来是以什么“最纯的汉人血统”自居的,自认为比之别人,当然是最讲究民族大义的、最勇敢的。只可惜祖宗不争气,出了严嵩这个么千古名人。  -----------------------------  你嘴巴放干净点,你是个什么东西,在这BB江西人,看你就不是个东西。
  @王母娘娘的外遇  22:33:09      -----------------------------  看着你这鸟样就来气。
  千斤力顶!  
  @jdzheng_sh
19:33:54  中国人动不动就喜欢给N多年以前的老祖宗翻案,仿佛这样才能尽到孝子贤孙的责任,这也是一种劣根性. 前一段时间因为电影"霍元甲",天津跳出来一个号称霍元甲后人的农民,嚷嚷着要跟李连杰打官司. 这里楼主又声称"近日来在网上宗祠见众宗亲都很关心严氏的历史,所以觉得有必要登录在严氏文选,让众宗亲共赏。如历史能还严嵩以清白,则是我全体严氏家族之一大幸事。同时感谢作者对我严氏之巨大贡献。" 此话让人仿佛感觉时光倒流了几......  --------------------------你说这话显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自己姓什么,你有族谱,有家族荣誉感,你有吗?你知道宗亲,家族的意义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士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