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无双4进不去之王三区为何进不去

庆阳为什么叫庆阳?曾经庆城为什么也叫庆阳?_庆阳宁县百通合作社-爱微帮
&& &&& 庆阳为什么叫庆阳?曾经庆城为什么也叫庆阳…
最近《芈月传》热播,义渠在庆阳,那就了解一下这个小知识:庆阳西周时期,称北豳。春秋战国时期,庆阳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地名由来:(一)“庆阳”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间。宋太祖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乾德初又升为庆州。到英宗治平年间改设环庆路。乃合环州和庆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1117年)在庆州设“庆阳军”节度。“庆阳”这一名称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二)庆阳因庆州州治城址位处马莲河上游环江(二河中位居西又称西河)与柔远河(又名东河)汇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内(即今庆城县所在地),古人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庆阳”。庆阳:庆阳位于陇东山区,地处泾河上游,黄土高原中部。一说因此面靠山,在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而得名庆阳。一说庆阳在远古时为不窟城,夏王二十二年,不窟的孙子公刘迁居陕西旬邑,后代为祭祖下榻方便,在庆阳该地修了庆阳行宫,而取名庆阳。庆阳的历史沿革:夏商时期,庆阳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西周时期,称北豳。春秋战国时期,庆阳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西魏时改置朔州,辖彭阳(今西峰区境内)、阳周(今正宁县境内)、豳州赵舆郡、定安县、襄乐郡、襄乐县、独乐县(同属今宁县境内),北周时废弃。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庆州,炀帝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7县,唐初复为庆州,后改安化郡、顺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庆州、并升安定军,统辖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同川、华池、延庆、怀安、洛源、方渠10县;与分设的宁州(辖彭原、彭阳、安定、襄乐、真宁5县)、原州(辖今镇原及平凉部分地区)均属陕西关内道。五代梁时改为武静军,后又复为庆州,辖顺化、同川、彭原、乐蟠、华池(今合水县境内),通远(今环县境内)、真宁(今正宁)、安定、定平、襄乐、宁州(今宁县境内)、通远军等8县1州1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初复置庆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彭阳3县,与分设的环州、宁州同属永兴军路,原州(今镇原)属秦风路。金初改庆阳为安国军,旋改定安节度;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置庆原路总管府,庆、环、原、宁4州同属庆原路。元时仍为庆阳府。明时隶属陕西布政司,并增庆阳卫,辖宁州及安化、合水、环县、真宁4县。清康熙四年分隶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卫归并郡县,统辖1州4县,即宁州、安化、合水、真宁和环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归属陇东道(后改属泾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甘肃省在西峰分设第三区行政督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原、宁县、正宁6县。日,在南梁乡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随之,建立了华池、庆北县的革命政权。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宁县的革命政权。同年11月,成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成立关中特区,辖新正、新宁等县。1936年夏,建立了环县、曲子两县苏维埃政权。将庆北县与华池县合并为华池县。同年,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省址由陕北迁环县河连湾,冬季又迁曲子镇,辖华池、曲子、赤庆、固北、定环等县。1937年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3县。1940年春,成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庆阳、合水、镇原3县。秋季,庆环,陇东分区合并为陇东分区,辖华池、环县、曲子、庆阳、镇原、合水6县。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新正、新宁县归三原分区。1949年6月,新正、新宁县改称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专员公署,辖西峰市及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正宁、宁县8县1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属甘肃省人民政府。日西峰解放,成立庆阳专员公署。1955年9月庆阳专员公署并于平凉专员公署,1962年1月庆阳与平凉分设,复为庆阳专员公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收看上期精彩内容★ & &内容来自网络 我们重在分享, 对原作者表示敬意!文章仅供参考或娱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声明:消息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回复说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关于百通免费发布招聘、出租、转让等信息。代理发布各类商业广告,建设、推广企业微信公众平台。 广告发布微信、QQ: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庆阳市本地新闻、文化、土特产、乡土风情、法律法规宣传、信息服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有关屈原!!_百度知道
有关屈原!!
?请详细说明你认为该与不该的观点?在屈原当时的社会!!!大家认为屈原是否应该选择投江自尽呢
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娴于辞令,位为左徒,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顷襄王三个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丹阳(今湖北秭归)人,遂自沉汩罗江,张仪由秦至楚。名平、威震诸侯的局面,以重全收买靳尚,屈原悲愤难捱。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纵则楚王。 怀王十五年(前304),屈原回到郢都,又明于治乱、楚襄王三个时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威震诸侯的局面,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两度向秦出兵,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 屈原,又明于治乱,流放江南。名平,到了汉北,娴于辞令,均遭惨败,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最终客**秦国,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怀王二十四年、子兰。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同年。 怀王三十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怀王遂被秦扣留,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前278,纵则楚王,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郑袖等人充当内**,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三闾大夫。”屈原因出身贵族,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致使齐楚断交、楚怀王屈原(前339,“横则秦帝,“横则秦帝,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字原,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秦楚黄棘之盟,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亦被逐出郢都,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位为左徒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屈原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他的死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解脱,肯定是孤独得无以弗加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照当时他思想的局限性,他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他投江没什么意义,对当时楚国的国君和人民来说,说实在的,生活定是非常不如意的
(理想的政治既没有人可以协商,我要死了去依就殷代的彭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诸子兴学,学派林立;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改革之风的盛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突飞猛进,作为当时的社会存在,必然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从四面八方一齐涌进屈原的脑海,使屈原的大脑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载体。第一,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被称为“世之显学”的儒、墨、道三家学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流传甚广。而儒家学说从传世的时候起,便被统治阶级奉为经典,各派学说的正宗。屈原见闻广博,又是楚国贵族,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儒家学说。从《史记·屈原列传》和《新序·节士》篇里那个屈原小传及屈原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屈原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儒家色彩。儒家主...
抄了这么多,自己有无看啊
三、屈原思想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无论屈原的思想受战国思想界的影响有多深,但屈原思想的主体是爱国主义。可是在屈原谢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居然有人说屈原的思想“本质上是反动的”,是迷恋“旧时代的魂”。理由似乎很充分,因为秦国代表了当时的进步势力,屈原力主抗秦,反对由秦国统一中国,阻碍了历史的前进。这种思潮遭到郭沫若先生的严正批评。郭老说:“周秦诸子同是主张大一统的,但大别也可以分为两派,主张德政的人例如家则大抵反对秦国,而主张刑政的人例如法家,则每每不择手段,而倾向于维护秦国。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中国实在已经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地步,只等有一个国家来收获这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功绩。当时的列国中最有资格的便是秦国、楚两国。”“屈原怀抱着德政思想,想以...
屈原——湖北姊归人
秭归----诗人之乡
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秭归与香溪...
按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屈原应该投江当时是一个十分讲究忠君的时代,臣子进谏不能得到采纳,又感到国家无望,&死&就是最好的选择,即表现了自己与国家共存亡,又在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自己忠君的愿望.像伯夷,叔齐那样.回答完毕
端午节纪念他.爱国大臣.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义乌市 下王三区 青口附近 哪里有淘宝摄影的想拍几张 主图的 照片 ,,,多少钱一张呢 ​_百度知道
义乌市 下王三区 青口附近 哪里有淘宝摄影的想拍几张 主图的 照片 ,,,多少钱一张呢 ​
电话多少 ,,具体位置
提问者采纳
好日子对面好像有家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8条回答
人民共摄,青口十字路口那,我也摄影,业余爱好
拍几张自己拍就好了
我在考虑要不要爱你
我这里有大师
拍好一点的4.5块钱一张 再好的10多块钱
差的自己拍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义乌下王三区50寸豪华立式液晶广告机 展会出租出售 - 金华58同城
义乌下王三区50寸豪华立式液晶广告机 展会出租出售
(归属地:
尺寸(寸) 50"屏参 液晶类型 LG A+屏 分辨率 显示面积 1110mm×716mm亮度(标准值) 350cd/m2对比度 1400:1(Typ)可视角度 178;178;178;178(L/R/U/D)响应时间 8ms颜色 16.7M 电源 功耗(较大) 160W电源输入 110-240VAC, 50/60HZ规格 产品净重/毛重 72.1kg/120kg机身尺寸(宽*高*厚) 1998mm*728mm*450mm包装尺寸(宽*厚*高) 2222mm*872mm*552mm屏幕保护材料 钢化玻璃其他 音响 10W+10W功能 支持RTC实时时钟,定时开关机;自由分屏功能,不同区域不同显示;支持视频/图文区域/滚动字幕/天气及日期区/LOGO区;32bit真彩OSD,能显示在任意位置;支持图文混合,较高叠加可达5层;通过网络接收媒体内容,存储本地播放;支持组播/点播/rlsp/mms实时流播附件 遥控器、说明书、保修卡、合格证、钥匙、电源线显示方式 落地
淘宝网址:
张先生 义乌东越电子
地址:义乌下王三区68幢2单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58同城看到的,谢谢!
服务一条龙
热门推荐:第二篇&春秋战国之部(上)
【春秋始末】
西周未叶,中国已有明确可据的编年历史记载。
而史记三代世表则始于西周共和元年,相距百十有九年。史公既极称孔子传疑之慎,则史公记年自必有所本。故知中国古史纪年,至迟造始于西周末叶,必已明确可依据也。【惟不得据此谓西周共和以前必无明确年岁。如史记鲁世家载伯禽以下诸君年数是也。岂有鲁室已有诸君年岁之记载,而周天子王家顾无之?盖因史文散佚,史公未之见。史公既师孔子之慎,故遂不之论耳。】
孔子作春秋,则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后世即名此时期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东周史之第一段落。此段落约占三百年。
凡二百五十五年。若自周平王东迁一并计入,共三百零三年。
此三百年的历史,可以称为“霸政时期”的历史,仍可本此分三段落:
一、霸前时期——迄鲁庄公八年,【翌年齐桓公立。】凡八十五年。
二、霸政时期——自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元年。】起,迄鲁襄公十五年,【晋悼公卒。】凡一百二十七年。
三、霸政衰微时期【即大夫执政期。】——凡九十一年。
<img NAME="image_operate_84570" HEIGHT="625" WIDTH="460"
ALT="第二篇&春秋战国之部(上)"
TITLE="第二篇&春秋战国之部(上)" />
周室东迁,引起的第一个现象,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
【鲁为东方姬姓诸侯之宗国,平王之立,鲁盖不之拥戴,王室命令因此不行于东诸侯。故桓王继位,乃竭意联欢于鲁也。】【平王之东,与晋、郑诸国相狼狈,惟至平王晚年,似有转亲虢国之意。(殆恶郑之专。)故左传谓:“王贰于虢,郑伯(庄公)怨王,王曰:‘无之。’周、郑交质。”及平王卒,周人终用虢公,与陈、蔡、虢、卫伐郑,为郑所败。盖王室既东,亦渐有意转变其往日之地位与关系,而卒于不能自拔也。虢于惠王二十二年为晋所灭,申则于庄王时为楚所灭,自是王室益不振。】
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个现象,则为列国内乱。
【史记谓:“成王命鲁得郊祭文王,有天子礼乐,以褒周公之德。”礼记明堂位则谓:“成王以周公有动劳于天下,是以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其说信否不可知,要之鲁在东诸侯中,实居首领之地位,则可断言也。】【此以平王得政之来历言之,亦不可为非,惟鲁、卫诸邦亦并不能封王室有所尽力匡正。】【隐公。】【郑首先承认。】【桓二年。】【三年。】【五年。】【七年。】逐昭公立厉公,【十一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
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二个现象,则为诸侯兼并。
【见公羊疏。】【此据晋书地理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鲁、卫、齐、晋、楚、宋、郑、秦、陈、蔡、曹、燕、吴。(索隐:“篇言十二,实叙十三。”)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载,楚并国四十二、晋十八、齐十、鲁九、宋六、其它不具举。】
又自列国内乱、诸侯兼并下引起一现象,则为戎狄横行。
当时中国本为一种华、夷杂处之局。
【如左文九年秋:“楚自东夷伐陈”,似东夷在陈、楚间。魏策:“楚破南阳九夷”。则九夷在南阳。陆浑蛮在伊、洛上源,故晋荀吴欲灭陆浑,先有事于三涂。哀四年夏,楚谋北方,袭梁,围蛮氏。隐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今山东曹县境)秋,“公及戎盟于唐。”(今山东鱼台县)僖二十四年,王子带以狄人伐王,上举诸例皆可见。】
【此观上篇论周人封建真相便知。】
【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管仲云:“戎狄豺狼。”魏绛云:“戎狄荐居。”】【燕策有“北夷”。】【春秋有“戎蛮子”。】
【生重耳晋文公。】【时人谓“同姓相婚,其生不蕃”,遂以晋文公为异征。又齐灵公有戎姬。】【左传襄公十四年。】【韦昭曰:“庐,妫姓国。荆妫,庐女,为荆夫人。”
】【楚灭之,为庐邑。汉置中庐县,属南郡。】
【周襄王娶狄后。齐桓三夫人,曰王姬、徐赢、蔡姬。徐则当时目为夷者。晋献公娶戎女。已见前。晋文公娶叔隗。以季隗嫁赵衰,生子盾,隗系北戎姓也。潞子婴儿之夫人,乃晋景公姊。吕相谓:“白狄,我之婚姻。”越襄子姊为代(北狄)王夫人。狐犯为晋文公外舅,其子狐毛、狐偃、偃子射姑、即贾季,晋乱仍奔狄。】
【肴之役,晋有姜戎。鄢陵之战,楚有东夷。齐、卫、鲁、鲜虞联师伐晋,尤著者,则如申、缯、西戎联师杀幽王。】
所谓诸夏与戎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种界线,乃耕稼城郭诸邦与游牧部落之不同。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左襄十四年。】则如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也。自战事上言,则如郑人与北戎战,曰:“彼徒我车”,是也。凡此诸别,言语一项似不重要。
故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左庄二十八年。】【左襄四年。国语谓“与之货而易其土”。】
【如春秋僖二十七年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杞乃禹后也。】【如楚自称“蛮夷”,其后与于中原诸侯之会盟,盖不复有以蛮夷视楚者。】
西周封建,本为一种耕稼民族之武装拓殖。【此已祥前篇。又乐记谓:“武王既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
除却错落散处的几十个【乃至百数十个。】城郭耕稼区域以外,同时还存有不少游牧部族纵横出没,只不侵犯到城郭诸邦的封疆以内,双方可以相安无事。现在则乘城郭诸侯之内外多事而来肆其侵扰。
【郑伯曰:“彼徒我车。”是戎皆步卒。如旧说,北戎在无终,(今河北玉田西)不能远侵及郑;败后亦将不获仍返故居。】【此戎东侵齐、鲁、南侵郑,居地盖略可推。】【此当为南燕,与宋、卫地相近,即在今黄河北岸。旧说谓在蓟、(今河北北平)易、(今河北雄县)亦非。】
【公羊传:“齐侯来献戎捷,旗获而过我。”正义:“凡言‘过’,谓道所经过。”齐伐山戎过鲁,则此山戎不在齐北。】【闵元年,齐救邢。】【僖元年,邢迁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诸侯城楚邱,封卫。】
当时诸夏所最感威胁者,南方有抱帝国主义兼并政策之楚国。
【史记楚世家。】【依宋翔凤过庭录所考。】【武王立在周平王三十一年。】
北方有抱掠夺主义的山中之北戎。
又称北戎者,据当时中原诸夏之称呼。后人以见有“北”称,遂谓必远在北塞之外,此皆以后代眼光读古史之误也。
故云:“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语见公羊传。】
在此形势下,产生齐桓、晋文之霸业。
霸者标义,大别有四。
葵丘之盟,“壹明天子之禁”。当时霸者号令,即替代已衰之王权也。周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命“无下拜”,齐侯卒为下拜。【僖九年。】【僖十二年。】
葵丘盟辞:“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皆为此发。
正为针对上列时代病之特效药。
自周室东迁,西周封建一统之重心顿失,诸侯如网解纽,内【篡弑。】外【兼并掠夺。】多事,亟亟不可终日。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苟延。霸政可以说是变相的封建中心。其事创始于齐,【其霸业之大者,为伐山戎、救燕、存邢卫、伐楚、盟于召陵,定襄王之位。】赞助于宋,而完成于晋。【其霸业之大者,为纳襄王、杀王子带、(召狄攻周者。)救宋、败楚城濮、召周天子盟于践土。】
大率在东部与中部,乃黄河下流东部一带及黄河中游南岸之结合也。
【其实平王之东,晋已开始为兼并之野心企图。曲沃篡位,正从晋人向外作非义之兼并所此起。】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遍历齐、宋、曹、卫、郑诸国,南至楚,西至秦,而返国得位。其在外及见齐桓、宋襄,既熟知天下大势,返国后乃一变晋国以前之态度,【晋灭同姓国极多,然皆在献公前。】【由襄、(御秦、侵郑,又败狄。)】灵、成、景、(为楚败于邲。)厉,(胜楚鄢陵。)而至悼,抗楚和戎,复霸。平公立,与楚平,弭兵。】
【太公封营丘,六世徙薄姑,七世徙临淄,地望皆近,即今山东临淄县也。】【齐孝公伐鲁,鲁使展喜稿师,曰:“鲁人何恃?”曰:“恃先生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恃此不恐。”齐竟回师。柯之盟,曹沫劫恒公反鲁侵地,桓公亦卒听管仲谏许之。周天子以南阳赐晋,阳樊不服,围之,或呼曰:“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耶?”乃出其民。此可见当时诸夏间之关系。惟楚曰:“我蛮夷也”,坦白主兼并,到底因此失诸夏同情,不能心服,而楚之势力亦终难北进。】
入春秋以来,内乱外患更迭相乘,无时或息,赞助齐桓,独出诚意。齐桓亦属其太子孝公焉。惟宋国四围,无可发展,其势本弱,故谋霸不成,为楚所败。
【晋文公初居蒲,又从狄君田渭滨,是“奔狄”在晋西。在狄十二年,去狄,行过卫,是“去狄”在晋东。晋国不啻在狄之怀抱。】
楚既野心勃勃,秦亦刻意东伸。韩原之败,秦始征晋河东。【左传。】【图霸则可挟诸夏之力以抑楚、秦,而吞狄自广也。】
惟齐桓仅能阻止狄势不侵入大河之南岸。【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左衽矣!”其时苟非诸夏之大团结,则狄患不可设想。管仲告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实为当时一最重要之观念,可以使历史命运为之转变,故孔子称管仲之仁。】
北岸自邢、卫沦陷,诸夏势力竟难复兴,而晋、狄斗争,遂为当时一要事。
【此在胜城濮后,以狄皆步卒,便于山险,故晋亦编练步军也。】【惠公。】【此在文公死之翌年,晋虽幸胜,而元帅先轸死之。】【据此狄人虽各分部落,而亦戴共主,别成系统,故得兴诸夏抗衡。此下狄势遂衰。】【潞氏、甲氏、及留吁。】【魏绛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可见其时狄尚是游牧,而其势犹强,故绛曰:“戎狄事晋,四邻震动。”】【昭十二年晋伐鲜虞,人昔阳。灭肥。又十五年,伐鲜虞,围鼓。二十二年,灭鼓。杜注:“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昔阳,鼓都。”“钜鹿下曲阳县西有肥累城,今正定东。”】【旧说谓是白狄,因前赤狄已灭,而推测言之。惟狄是否只分赤、白、殊无据。】
大体西自河、渭之间,东达太行山两麓,黄河北岸,皆为顽强之群狄所出没,其势力又时时越大河而南。诸夏得齐桓、晋文之霸政而稍稍抑其凶焰,实为春秋时华、戎交斗一极剧烈之战阵。
晋人所以能胜此廓清群狄之重任者,一则因久为诸夏盟主,【自文公至平公,凡八世。】多得贡赋,国力充盈。
其义务则如国际间之服役,一国有寇患,各国在霸主领导下会师戍守,或助城筑,及共同作战。每逢盟主出师,例得向同盟国乞师。平时则需对盟主纳相当之贡币。
【诸侯官司各于齐受其方所当贡天子之物,齐桓责楚:“尔贡包茅不入”,即责其贡周天子以方物也。】【僖十一年。】【昭三年郑子太叔语。】【昭十三晋叔向语。】
【襄八年。】【昭十三年。】【襄二十九年女叔侯语。】【昭十年。】
一则晋自献公以来,即不畜群公子。【献公听士荐说,尽诛群公子。在惠王八年。】故晋大夫多用异姓,得因材器使,较之鲁、卫、齐、宋诸邦多用宗臣者为优。
【史记赵世家。】
一面北方的狄患逐次解除,一面南方的楚人亦逐渐觉悟,【亦可说是逐渐同化。】改变其以前极端的武力兼并主义,【即“我蛮夷也”的主义。】而渐次要求加入诸夏之集团。
既克郑,亦退而与之平。既败晋于邲,其围宋,宋人告以【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宋向戌提倡弭兵,晋、楚交权,城郭诸邦的和平联盟益形扩大。
【在襄二十七年。】【楚公子贞侵宋。】【郑罕达伐宋。】【齐崔杼伐北鄙。】【齐国夏伐西鄙。】【齐侯伐卫。】【齐侵卫。】【衡石买伐曹】【卫公孟彄伐曹.。】【楚子、蔡侯、卫侯伐郑。】【鲁定公侵郑。】
总观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
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
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西方秦国。】帝国主义者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持封建文化,使不致即进为郡县的国家。
其大势为文化先进诸国逐次结合,而为文化后进诸国逐次征服。【如晋代齐,楚代晋,吴、越代楚,最后统一于秦。】
同时文化后进诸国,虽逐次征服先进诸国,而亦逐次为先进诸国所同化。【此为第二种冲突之消解。】
其文化落伍诸部族,则逐次消灭,或逐次驱斥。【此为第一种冲突之消解。】
在此进展中,诸夏结合之团体亦遂逐次扩大,为中国逐次形成中央大一统郡县国家之酝酿,而上古史亦逐次宣告结束。【第一、第二、第三期结合已于前言之,第四期则加入吴、越。吴、越本东南方小蛮夷,武力既胜,转慕文事,亦争为诸夏盟主,于东、中、南、北诸部外又加入东南部,即长江下流是也。自战国秦孝公后,秦人又渐次加入诸夏团体,为第五期;又加入西中部,即河、渭流域是也。】
霸政衰微,变而为大夫执政。大夫执政,一方面可说为封建制度继续推演所产出,一方面亦可说是封建制度却因此崩倒。
封建初期的国家,其先只限于一个城圈。
【鲁颂闷官:“锡之山川,上田附庸。”左定四年,卫祝佗谓:“分之土田陪敦。”召伯虎敦:“余考止公,仆塘土田。”附庸、陪敦、仆墉,乃一事。然则西周初封,惟周、召大国始许有附墉,即一国可以不止一城圈】
因此当时的中国,【其实大体只限于今豫、鲁、晋、燕、陕、鄂、皖、吴诸省,而犹非其全部。】可以有近二百国。【春秋大事表并古国计,凡二百有九。】
其时列国人口极少,【闵公二年:“卫为狄灭、遗民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诸侯为立戴公以庐于曹。”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秦取之。”梁君以扩城而无民以实之,梁民以讹言而递溃,梁竟以亡,则梁之户口可知。】旷地极多,【封疆郊关之外皆成弃地,此即戎,狄所由出没,华,夷所由杂处也。左襄四年,魏绛称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此盖于茂草之中,经启九道以通往来,故周语单襄公谓周制“列树以表道”,道路非列树表明,即茫茫不可辨。“司空不视涂”,即道茀不可行,“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即行李有困乏之患。】故各国亦常见迁徙。
【自丹阳迁郢、(江陵)迁鄢、(宜城)】【自许迁叶,迁夷,迁白羽,(内乡)迁容城。(叶县)】【自梅里(无锡)迁姑苏。(吴县)】【(见后。)】如齐师迁纪郱、鄑、郚;【庄元。】【庄十。】【闵二。】【僖二十二年。】
以后人口渐繁殖,国家规模日扩大,不仅对旧的有吞并,对新的也亦有城筑。
【见旧唐书礼义志。】
于是列国遂各自分封其大夫。
春秋初,大夫尚无世爵,其后渐有赐氏。
【国君之子为大夫者称“公子”,公子之子为大夫者称“公孙”,其次(公曾孙以下)只有称名,如鲁在隐、桓之间有无骇、柔挟是也。】【公子展之孙。】【如舜居妫汭,姓妫氏。】【古孝经纬:“古之所谓氏,即国也。”禹贡“锡土姓”,土即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可见世卿、采邑和氏族,乃相联并起之事。】【于是鲁有仲孙、叔孙、季孙、臧孙,齐有高氏、国氏、崔氏、陈氏,卫有孙氏、宁氏,晋有却氏、乐氏、韩氏、赵氏、魏氏,郑有罕氏、驷氏、游氏,皆世卿也。】
渐称“子”。
【三桓如共仲、僖叔、成季。】【鲁惟三家称“子”,余亦否。】【其后学者称“子”,如孔子是也。又后学者之门人称“子”,如有子、曾子、乐正子是也。】
又因当时联盟各国,会聘频仍,诸侯畏劳,常使卿大夫代行。
【多在隐、桓以前。】【多在文、宣以后。】次大夫主诸侯之会,自锺离之会始。【先有大夫特会,乃有大夫主会。】
卿大夫既有外交,往往互相援结,渐渐形成大权旁落之势,于是大夫篡位,造成此后战国之新局面。
【襄元在鲁僖三十三年。】【僖元在鲁襄三年。】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紧张的时期;但别一方面,则古代的贵族文化,实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重。
大体言之,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均已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左传所记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等事迹虽多,然当时一般见解,实已不见为十分迷信。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鬼神不享非礼”等诸观念,已普遍流行。】
因此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看法。
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因此能造成国际间的和平团体,继续历有二百年之久,而当时的国际公法,亦极为高明可贵。】
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显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当时往往有赋一首诗,写一封信,而解决了政治上之绝大纠纷问题者。左传所载列国交涉辞令之妙,更为后世艳称。】
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一披读当时诸大战役之记载,随处可见。】道义礼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此乃春秋史与战国史绝然不同处。】左传对于当时各国的国内政治,虽记载较少,【此指涉及一般平民社会者而言。】而各国贵族阶级之私生活之记载,则流传甚富。【一部左传,尽于列国君卿大夫私生活之记载,以及其相互间之交涉。(即是内政与外交。)故可称当时十足是一贵族社会也。】
他们识解之渊博,【对于古代历史文化的遗传之认识与阐发。】人格之完备,【对于实际政治、人事问题之应付与理想。】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亦复普遍于各国,几乎稍有名的几国,均有他们极可敬慕的人物。】
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贵族阶级之必须崩溃,平民阶级之必须崛兴,实乃此种文化酝酿之下应有之后果。
此下战国兴起,浮现在上层政治的,只是些杀伐战争,诡谲欺骗,粗糙暴戾,代表堕落的贵族;而下层民间社会所新兴的学术思想,所谓中国之黄金时代者,其大体还是沿袭春秋时代贵族阶级之一分旧生计。精神命脉,一气相通。因此战国新兴的一派平民学,并不是由他们起来而推翻了古代的贵族学,他们其实只是古代贵族学之异样翻新与迁地为良。
此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渊深博大处。
【战国始末】
春秋以下,【自周贞定王二年,即鲁悼公元年始。】迄于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告成,其间共二百四十六年,后世目为“战国时期”。
本时期的历史记载,因秦廷焚书,全部毁灭。西汉中叶司马迁为史记,已苦无凭。
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其后诗、书复见。【此以流布民间,故虽经秦火而未绝,春秋及左传等皆幸存。】【此云藏”周室者”,乃以偏概全之辞,当时各国史记各藏其国政府,而民间无流传,故一火而灭也。】余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按,史公本秦记表六国时事,本属不得已。惟秦自孝公以前,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中国诸侯以夷翟遇之。【此亦史记语。】载东方事必略而不免于多误。今六国表于秦孝公前几于无事可载者以此。至宋司马光为通鉴,托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自左传终至通鉴始,中间缺去六十四年,无详确之编年史。又通鉴虽托始周威烈二十三年,而记载殊疏略,至周显王三十五年【魏、齐会徐州相王之岁。】谓此一百三十三年,史文缺佚,考古者为之茫昧也。
晋代【太康时。】于汲县古冢【当时考知系魏襄王冢。】发见竹书,【共七十五车。】内有纪年十五篇,实为未经秦火以前东方仅存之编年史,惟后亦散失。【今世流传之竹书纪年,乃宋后蒐辑之本,多有改乱。】
因此本时期史事,较之上期,【春秋时代。】有些处转有不清楚之感。【著者曾據纪年佚文,校定史记六国表,增改详定不下一、二百处,因是战国史事又大体可说。惟颇有与史记相异处。一切论证,谇所著先秦诸子系年一书。此下论战国大势,即據此书立论,故与旧说颇不同。读者欲究其详,当参读该书也。】
大略言之,本时期历史,又可分为前、后两期。
第一期是周代宗法封建国家之衰灭。
【魏、韩、赵。】【田氏本陈公子,因乱奔齐,“田”、“陈”同音之转。】郑灭于韩、史记所谱春秋十二诸侯,能继续保持其重要地位者惟楚、秦二国而已。【越、宋虽存,于战国全时期不甚重要。】【鲁得周室大量文物之分封,卫则承袭殷商旧都之流风余韵。故诗经所收十五国风,以邶、鄘、卫为盛。河北之卫虽为狄破而迁河南,惟文化依然可观。故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又曰:“卫多君子。”孔子出亡在外十四年,大半淹留在卫国。】【故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弟子,鲁、卫最多,次则齐人。】【故孔子曰:“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孔门弟子,晋籍甚少,孔子亦未过其境。】【春秋时期群目楚人为蛮夷,以楚主武力兼并最烈,与诸夏宗法封建势力根本相冲突也。及战国中期以后,群目秦人为夷翟,而再不见斥楚为蛮夷者,因其时抱兼并野心者乃秦,而楚人则久与东方诸国联盟一体也。可见当时所指斥为夷翟者,并非就种族血统立说。】
其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较浅者,其改进较易,故齐、晋相继称霸于春秋,亦不能如鲁、卫之久保其君位之传统,而见篡于大夫;而经君统篡弒以后,更得急速改变其国家之内部组织,自宗法封建国家激转而为新军国,秦、楚则以受封建传统文化之熏陶更浅,故其国家可以不经内部君统篡易而亦追随改进为新军国焉。
最要的是齐、晋两国之君统篡易,维持春秋以来二百数十年封建文化之霸业,遂以中歇。【“诸夏亲昵,尊王攘夷”之后面,有一姬、姜宗姓之观念。及晋、齐篡夺后,此观念遂不复有。】
诸夏和平联盟之锁链已断,各国遂争趋于转换成一个新军国,俾可于列国斗争之新局面下自求生存。
此一时期中,春秋城郭联盟之旧国际形势已破坏,以后军国斗争之新形势未完成,在中间成为一个过渡时期。即是春秋末以迄于魏武侯卒年,【周烈王五年。】凡共九十年。前一段亦可说是越国的称霸期;【春秋末乃至战国初之吴、越称霸,即是“霸政时期”之尾声,“军国时期”之先兆,而为其间之过度也。】后一段则是三晋分立,魏国渐盛期。
第二期是新军国成立以后之相互斗争时期。
此时期又可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梁惠王称霸时期,【魏之全盛期,自惠王迁大梁,魏亦称梁。】亦可说是梁、齐争强时期。此期自梁惠王元年至齐、魏徐州相王,凡三十七年。
【文侯五十年,武侯二十六年,父子前后共七十六年,文侯自正式称侯(在第二十二年。)以来,亦已五十四年。史记误短二十二年。】【其后吴起入楚、商鞅入秦,皆承袭魏国已成规模而变法。】【魏初居安邑,文侯都在邺;武侯则都魏县;惠王即位,迁大梁。】【此在梁惠王早年,史记误谓在梁惠土晚年,畏秦而避。其时旧的国际形态已变动,新的国际形态未完成,各国皆迁都以争形势。如赵则自晋阳迁中牟,(此中牟在河北。)又迁邯郸,志灭中山以抗齐、燕。韩则自平迁阳瞿,又迁新郑,意在包汝、颖以抑楚、魏。秦孝公自雍迁咸阳,以便东侵。宋亦自归德迁彭城,以承越之衰而图泗上诸小国,皆是也。】【粱惠王初起即攻赵,围邯郸三年,拔之。韩则慑于梁威而相从。齐乘其弊,败魏桂陵,秦亦乘间取梁河西地。粱不得不仍归赵邯郸以和。此为梁国图霸初次所受之挫折。其后韩亦不复服梁,梁遂伐韩,为再谋统一三晋之奋斗。五战五胜,韩几不国,而齐又徐起乘其弊,败粱马陵。梁之霸业再挫。】【史记误以为是襄王时。】【当时惟楚自春秋以来已称王,梁亦先自称王,至是乃与齐互称,为国际相王之开端。自是各国相继称王,共凡九国,即梁、齐、楚、秦、宋、韩、赵、难、中山是也。】
第二期是齐威、宣、湣三世继梁称霸期,【齐之全盛期。】亦可说是齐、秦争强时期。此期自齐、魏相王下迄齐灭宋,凡四十八年。
【后魏文侯四十年。】【侯剡与桓公。史记漏田和以前悼子,及田和以后侯剡,凡两世。故六国表齐年亦多误。】【桂陵与马陵。】【史记误以为在宣王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至子惠王亦称王,后齐、梁相王九年。】【时梁尚强,惠施为相,主与齐和,梁、齐联和则可以弭兵息争。惠王误信张仪。折而入秦,欲减西顾之虑,东向报齐。又齐、楚方睦,张仪两使楚,楚怀王亦误信仪,绝齐入秦。此当时外交上形势也。史记误谓在张仪前有苏秦合纵,并谓苏秦合纵以赵为盟主。赵武灵王称王最在后,其时为赵肃侯,尚未称王,无为盟主资格。又其时大国有九,若东方合纵,应有八国,不应预先排除以后先亡之宋、中山二国。盂子仅言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以两人更迭为秦、梁二国相,在国际形势上足以引起变动也。苏秦仅为燕往来奔走于齐,无牵动国际力量。】【秦昭王约齐湣王称东、西帝,其事未果,正犹梁约齐称王,皆未果,不敢一国独称也。】【齐为第一等强国,故积极的主侵略。齐宣王告盂子“有大欲,欲并诸侯一天下”是也。(齐宣王伐燕,史记误以为齐滑王。)秦次于齐,故仅在外交上用手段孤削齐势。其时若燕、赵欲合纵,当合纵对齐,用不着合纵对秦。至苏秦时梁势尚强于齐,故知苏、张纵横乃此后策士伪造,非常当时情实。】
第三期为秦昭王继齐称强期,【秦国全盛期。】亦可说是秦、赵争强时期。此期自齐灭宋下至赵邯郸围解,凡二十九年。
湣王走死,自是齐遂不振,而秦势独强。其时赵国经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其事在齐灭宋之前十五年。赵、中山皆第二、第三等以下国,故两国相并,对整个时局,不如齐灭燕、齐灭宋之足以惹人忌嫉。】【苏秦说赵曰:“山东建国,莫如赵强。”移之此时,乃合实情。】【六国(宋、中山已灭。)合纵抗秦,以燕为发动,以赵为盟主,必此时期中策士所伪造。】【此为战国二百年最大、最烈之战事。】
第四期为秦灭六国期。此期自秦解邯郸围后迄秦始皇二十六年,凡三十六年。【按:史记载战国事,于初期最晦,如越勾践迁都,韩、魏、赵分晋,魏文、武两世霸业之经营,皆未备。故于战国中期事亦多昧于情势,于当时各国国势升降及杂合聚散之间,往往不能言。而梁惠之霸业,齐威、宣与梁争衡,徐州会后各国称王,与夫秦人之因利乘便以培植其东侵之基础者,皆不能详。独于晚世策士伪造苏、张纵横之说,娓娓道之,去实远矣。以上分期,庶稍近当时真相。读者欲知其详,当阅先秦诸子系年。】
<img HEIGHT="589" WIDTH="453"
ALT="第二篇&春秋战国之部(上)"
TITLE="第二篇&春秋战国之部(上)" />
从春秋以前之宗法封建,转移到战国时代之新军国,相应而起的,有政治、社会各方面激剧之变动。
第一是郡县制之推行,政府直辖下的郡县,代替了贵族世袭的采地。
献公患桓、庄族逼,尽杀群公子;骊姬之乱,又诅“无畜群公子”,故晋无公族。而并地日大,于是,遂行县制。【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僖三十三年,齐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皆其证。】【左昭五年,楚薳(w&#283;i)启疆言:“韩赋七邑,皆成县。”又曰:“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则晋制一县出兵车一百乘,大率万户方百里为一县,则十户而出长毂一乘也。】【如吴起为西河守,西门豹为邺令。】【宣十一年,“县陈。”十二年,郑伯出降,曰:“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周书作雒(lu&):“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四郡盖指百里之四边也。故赵简子之誓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甘茂言于秦王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之曰县,其实郡也。”】
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绝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性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
故相随于郡县制度而起者,第一即为贵族世卿与游仕势力之更迭。
【孟子:“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又上士、中士、下士,凡六等。”】【公羊隐元年:“诸大夫扳隐而立之。”左定元年:“若立君,则有卿士、大夫舆守龟在。”国语:“厉王虐,国人逐王。”左传:“晋惠公虏于秦,国人卜立其太子圉。”盂子:“贵戚之卿,君有过,谏不听,则易位。”周礼有“致万民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此种改变,一在君位继承法之渐趋确定,一在兼并与郡县之日渐推行。】【并非以一宗族建国。】【战国游仕分析,一大学者及其弟子,如荀卿、李斯等。二庶孽公子及先世仕宦,如商鞅、乐毅等。三资产在中人以上,如吴起、吕不韦等。四贫士,如张仪、范睢、虞卿等。五贱臣下吏,如申不害、赵奢等。要之非亲属贵族。贵族地位降低,世臣消灭,君位转尊,实为郡县新国家一要征。】
其次,则有军民之渐趋分治。
【魏文侯。】。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李克。”将军与守臣之分职特派,此即军民分治之见端。封建时代贵族即军长,无此分别也。
又有食禄之新制度。
:“奢,赵之田部吏,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曰:‘纵君家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诸侯加兵,君安得有此富?’平原君贤之,言于王,使治国赋。”据此则战国贵族纵有封邑,仍必向公家纳租税,与春秋封建采邑不同。【亦与汉代封邑制有别。】
食禄者必受职,其有禄无职者,则惟当时之养贤制为然。
第二是井田制之废弃。
分田选受,并非难事。即如近世一垦牧公司,圈地招垦,亦必均派一家若干亩,不令随便多少。故封建制度下之农民无兼并,无贫富。若已有兼并贫富,则封建制亦复失其存在矣。【欲明古代井田制度之真相,必先了解古代封建国家之规模。(已详前篇。)井田乃是一种小方格块内之划分,周礼所言,则大整块千万顷耕土,已非封建时代之形态也。】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土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
现在政治上已由封建变为郡县,自可打开格子线,铲除田岸围墙,化成一片。此即李悝“尽地力”之教。
【此外尚别有促成之原因。一、人口之繁殖。左襄十年:“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襄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一年兴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此必郑国地狭民稠,故已渐破弃井田之格子线,乃至于田无封洫,庐井不伍,而子产为之整顿也。
二、耕器之进步。孟子云:“许子以铁耕乎?”以铁耕,则一夫之治田能力随之增大。国策:“秦以牛田通水粮。”牛耕,春秋晚期已有,(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牛)亦到战国而渐盛。
三、水利工程灌溉事业之发达。如魏有西门豹、(文侯时。)白圭、(惠王时。)史起。(襄王时。)秦有李冰、(孝文王时。)郑国。(一始皇时。)周礼遂人所记遂、沟、洫、沧、川等制度,亦是井田制破弃以后,大规摸水利网之描写也。其先所谓井田,“井”或乃灌溉单位,八家共一井,即是一井之灌溉量也。(公羊传有此说。)】
井田制度之破坏,另一原因,则在税收方法之改变。
大抵最先有一种公田制的“助”法。
【制度皆有活变,记载则不能尽详。其实一井尽可为七百亩、八百亩或一千亩。】【此乃为一种雇佣性质,如近代为富家看守坟墓而得耕食其墓地田也。】【如周官大司徒、司稼、草人、庶氏、剪氏、赤友氏、蝈氏、壶涿氏诸官,可觇其消息。吕氏春秋有任地、辨土、审时诸篇,即古代农稷之官之农学也。】【若叛离此封疆邱邑之外,则茫茫禹迹,夷狄禽兽,纵横交徧,更非家人夫妇生活之区。】
其次,则为“履亩而税”。
【周礼地官司稼所谓“巡野观稼,以一年之上下出敛法也。”此相当于盂子所谓“彻”。至“贡”法,则只就数年中数立一税额,较更简单。论语:“鲁哀公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曰:‘曷彻乎?’哀公曰:‘一,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其时鲁已用田赋,赋与税为二。有若欲哀公因岁饥薄敛,故曰:“民不足,君孰与足?”孟子言贡、助、征三制,皆非凭空私造;惟附会之夏、商、周三代,则误。】【此亦公羊说。】【春秋宣十五年,“初税亩”,此即履亩而税也?鲁国如此,各国先后可推。云“初”税亩,则其先不然,故知应为公田而助矣。】
履亩而税,则可以只认田,不认人,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或谓:助法时期,公田外之土地,为村落所公有,及至履亩而税,则田土尽归公有。然履亩而税,则耕者可以活动。八家共一井,则死徒不出乡,同井相助,耕者无活动余地。又公田为助之制度下,田里不鬻,一家百亩。履亩而税,则耕者各自独力经营,可以超过百亩之上。故履亩而税,确为自由私产形成之先声也。】
第三则为农民军队之兴起。
封建时代,贵族为采邑之大地主,同时亦即成一武装集团。
【“宗”指同一庙宇下祭祀,“族”指同一旗帜下作战。】
军器制造,如车、如甲,及战马之养育等,皆为贵族保持地位之一种事业,平民无力参与。
【即城圈子中人,皆贵族也。】【事在庄四年,为楚用兵车之始。考工记:“兵车弋、殳、戟、矛四等。”吴子图国篇:“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然仍是贵族别使专匠造之,非民间自造也。
农民耕田纳税,遇战事征车、【非战车。】牛,捉夫力,【非甲士。】谓之“赋”。农民只为军队中之附随,并无正式编配入军队之权利与资格。
【淮南兵略训云:“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连什佰,明鼓旗,此尉之官也。收藏于后,迁舍不离,无淫舆,无遗辎,此舆之官也。”】【仅称“尉”,则军尉。】
贵族阶级渐次奢侈安逸,国际战争渐次扩大剧烈,农民军队之编制,遂成一种新需要。车战渐进而为步战,即为贵族军队与农民军队交替之一种表记。
晋、楚“城濮”、“邲”、“鄢陵”之战,晋、齐“鞍”之战等,皆当时贵族式的战争,可说为一种艺术化的战争。【即商礼的战争,楚子玉告晋文公,谓:“请与君之士戲(h&#363;),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预目焉。”交战如游戏,真可到处此中情况。】【僖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是也。昭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亦以步卒。“魏舒请毁车为行,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见车、徒有贵贱之分。】【见隐四年、襄元年、昭十二年。】【亦有骑兵,车战遂变成不重要之地位。至是始有真赌生命之剧烈战争也。】
三晋与田氏以大夫篡位,旧贵族失其地位,渐次设立以军功得官之制度。
遂者得进仕,免者去厮役,此即商鞅“尚首功”之先声。【是役公孙龙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徒”即平民军队也。】【注:“斩首,虽战败亦赏,不斩首,虽战胜亦不赏。】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
,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费族之崩溃。
第四是工商业大都市之发展。
春秋时,工商皆世袭食于官,盖为贵族御用,非民间之自由营业。
昭二十二年,王室乱,“单子盟百工于平宫。百工叛,伐单氏之宫,败焉。反伐之东圉。”杜注:“百工所在。洛阳东南有圉乡。”故知工商皆居国中,世袭,食于官,仅去贵族一等也。
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
【惟非贵族。】
旧贵族没落,“商贾”与“军人”二者代之而兴。而商业大都市亦陆续兴起。
【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渐崩溃,而商业都市乃渐兴起,非由商业都市兴起而而封建制度崩溃乜。】
大抵东方各国,渐从商业资本转入文学游仕,始终奖励农战的国家惟有秦。【秦以地势关系,可以闭关不与东方通贸易。】
因此竟以并吞东方。
第五是山泽禁地之解放。
与商业发展有相互关系者,尚有禁地解放一层,亦为当时一种极重要之变迁。
封建时代之贵族采邑,除井地外,一应山林薮泽,大概全列为禁地,农民惟有耕稼为生。
【又有迹人、圃人等。】
农民渐渐游离耕地,侵入禁地,寻求新生业,贵族不能禁阻。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是也。【昭二十年。】
新生业之分化,与民间工业之进步,亦为自由商业促进之一因。
第六是货币之使用。
因商业发展而货币之使用遂兴,亦为一新形态。
【齐、燕刀币,三晋布币,楚鬼脸钱,近代出土极多。】
总之春秋以至战国,为中国史上一个变动最激剧的时期。政治方面,是由许多宗法封建的小国家,变成几个中央政权统一的新军国。社会方面,则自贵族御用工商及贵族私有的井田制下,变成后代农、工、商、兵的自由业。而更重要的,则为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义乌市下王三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