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虚构一个白姓的武林门派名字大全,包括城名,招式名

改我的吧名【昌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6,225贴子:
改我的吧名收藏
怎么改不了求指教
我原来叫雅痞a了,现在改了!
应用吧活动,
一旦注册就改不了
登录百度帐号白 姓_网易新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关于白姓的起源,史载主要有三:一是白阜之裔。白阜,号应龙,雍州南塬(今陕西省凤翔县尹家乡槐原村白家台)人,被尊为中华白氏始祖。白阜辅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擒蚩尤,为炎黄通水脉,随“二帝”南下繁衍生息,已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美谈。二是出自姬姓。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春秋时秦国名将,其小儿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因春秋时秦国建都于雍,故此支白氏形成于今陕西省凤翔一带。三是封地为姓。白公的后裔子孙以他的封邑为氏,逐步繁衍成为楚国的大姓。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汉时,白氏有迁徙今山东省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有迁徙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白耸。宋明时,有迁徙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福建、河北及东北、西北、江南、西南等地。全国各地白氏有许多堂号。如,河北南宫、河南洛阳白氏堂号分别为“思命堂”和“白香山”。
白姓入闽始于唐末。明嘉靖河南《固始县志·隐逸》载,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18姓中有白姓。据《白氏尚贤堂家谱》记载,白氏入闽始祖为白兴,逸宇(应顺公)为其第三子。现福建境内的白氏集中居住于泉州、厦门、漳州地区。
(杨秋香 刘雅铮)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浪图片_手机新浪网
正在加载...作者:李元茂 日 来源:海南日报
 经过多年的观察,可知我国各界人士的用印品位,一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多数的中青年治印家只知以劣石创作(其实只是习作而已),不知名石治印,且不被人重视。这是我国印文化的现状,是之历经了一个时期衰落的反映。更深一层的、也是预料中的后果,终于在近几年中出现了,面临灭绝的名贵印石严重流失,有的雕钮名手也流向海外觅寻用武之地。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印人,心中甚感不安!经常在脑子里翻腾这几种因素的关系,寻求着解决的办法。不由得想到几十年来接触过的老先生们,不管其从事何种行业,只要与文化有关,他就或多或少地会有几方名石印章。喜欢书画的能多至几十方、上百方,无书画爱好的,少者也有三五方、一两方,哪怕是小印,却都是名贵印石,名家篆刻,有的还是名家雕钮,他们视之如生命。这是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厚度,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派人士,多缺乏这种厚度,而缺乏这种厚度的一种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曾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发展,沉沦数十年的印文化开始复苏了,近年来我国国内以名石治印的现象出现了,开始有了觉醒的人问津名石,购藏名石,使用名石印章,还要寻觅合适的印家治印。不久前我曾有一部名为《名石治印》书籍出版,此书就是在这种“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一派生机下写出的。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巩固和提高各界人士的用印品位,加强人们保护名石的意识,使人们不但认识到名印的重要,雕钮之难,还要认识到治好一方印更难,一切都要归结到治印上来,没有治印,名石只是材料,加上雕钮作工,充其量是一件“艺既有之,文则不足”的工艺品,通过治印,才是一件完整的文物。《名石治印》所谈的是名石治印,不算介绍印石的专书,不能全面地详说印石各方面的情况,只能指出名石的要求,以一喻百,望能激发更多的同志进行钻研。
(本文作者为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员)
、黄、红、青、花等多种。五十年代时,北方的玩石者称之为“白寿山”、“黄寿山”、“花寿山”者,乃延民国以来之旧名而统称之。而不知其贵重。
&&& 在清时它是一种仅次于田黄的石种,二百余年来享有极高的声誉,乾隆时与田黄等价,清末时已被誉为“印石三宝”之一(田黄、昌化鸡血、芙蓉)。究其原因,缘于清代文人有“贵石而贱玉①”之癖,而芙蓉正好符合这种审美口味。清陈亮伯《说印》谓:“马之似鹿者,贵也,真鹿则不贵矣。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对于文人的“贵石而贱玉”之癖,主要体现在治印上,文人喜欢亲自动手治印,以反映心境。自明文彭开创了以花乳石治印以来,开创了文人治印之风,彻底摆脱了以牙、玉、铜等硬料为印材。请工匠代为治印之苦,“似玉而非玉”的芙蓉石,自然就倍受文人喜爱了。芙蓉石较之寿山山坑之石凝而细、润而腻,肌里隐有白色块,俗称“芙蓉屎”为其特征。近代印石鉴赏家龚纶《寿山石谱》称:“温润凝腻,山坑之石无其比。名曰芙蓉,岂以类初晓之木芙蓉花耶。”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说:“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雄峙寿山。”
指白色芙蓉石,旧日以色白者最为普遍、典型。在“白芙蓉”中,有白玉白、猪油白、月白、通常称藕尖白,粉白等数种。白芙蓉似和田羊脂玉,不可名状。清郭伯苍《闽产录异》说白芙蓉:“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在旧日有以老坑的白高山冒充者,老坑白高山,其质软凝润者,与白芙蓉相似。因质松光泽差而不逮。也有以白半山冒充者,半山与芙蓉一个山系,易混,唯质松,上好之半山也难辨。
色浓如红牡丹,娇艳夺目,光彩照人,又似玛瑙,而比玛瑙更鲜艳。古人尝以“琉璃满地玛瑙堆盘”,以喻。然出产甚微,且无大者。龚论说:“红者尤难得”,笔者一生只见过两方小印。
黄芙蓉有淡黄、米黄、牙黄、朱黄等,近似于田黄中的桂花黄与枇杷黄,大多通灵明媚,莹如黄玉。然内里泛白,偶有红筋,产量甚少,上品尤稀。
即红花冻,在白色“芙蓉石”中,质地通灵凝结、肌里晕红色斑点者,在芙蓉石中更为难得。
将军洞芙蓉
是以洞得名的“芙蓉石”,该洞又名“天峰洞”,位于加良山顶,洞由上直下,深三十多米,十分险要,开凿于清初,乾隆时归某将军所有,易名“将军洞”。所产之石皆为上品,今见的许多芙蓉上品旧石,皆产于此洞。清时因洞陷遂绝产。
邻于“将军洞”附近的“天面洞”,所产石称“上洞芙蓉”,质地则逊于“将军洞”所产,也有白、黄、红色,然色泽灰暗而杂,有些人则不把其当“芙蓉石”看待。
与芙蓉类似的印材石,产于“将军洞”上方山腰的“花羊洞”,亦称“花羊洞芙蓉”,质地较之芙蓉石坚脆,有裂纹与砂钉,亦有白、红、黄各色,白者上品与“白芙蓉”无异,以刀试之即知。黄者色多带赤者,可辨,红者多深浅不均,粉红色者为多,也不难别之。半山与芙蓉其实是一个石种,只是产洞的区别,质地自然也不同。无怪石贾常以上洞及半山所产之石充作芙蓉。鉴石者多以有“芙蓉屎”亦称“卧虎屎”,即肌里隐白色者,来定“芙蓉”;以有粉白色粒点及银红格来定“半山”。另有在加良山峨嵋村一带开采的“峨嵋石”佳者也似芙蓉石,但石质多坚硬、多砂。色泽有乳白、浅黄、青灰及土红色杂交者,不难辩识。近多有以“峨嵋红”充红芙蓉者,不可不察。今之所见芙蓉多为百年以上旧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凿的芙蓉新洞,位于加良山腰,所产之石多为碱性,性燥多裂,石贾常以油养之,离油石裂即现,不可不知。偶有老性者,因得之不易,故价甚高,亦为稀罕之物。
①方宗《寿山石全书》35页
二、青田石精品
&& (一)青田石概况
&&& 在我国浙江省南部的青田县出产的印章石,旧称“图书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田石。青田石作为印章石料来说最为普通,一般的青田石印章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价格也最便宜,但是刻章效果却最好。这一点,其它印章石无法与之相比及,难怪其在印章史上名声显赫。青田石在外观上多呈现青白色,也有浅黄色、紫褐色、白灰色,但基本色调泛青,正如黄色是田黄石的基本特点一样,青色是青田石在色泽上的基本特点。而这种青色,不同与其它印章石的青色,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高雅、清丽的青色。“不仅在非叶腊石类印石中不可求,即使在同类印石中也难遇①。”这种色调为区别青田石与其它印石在外观上的重要依据。
&& 青田石的石质,给人的感觉很细腻、洁净,有一种油腻感和光滑感,一般呈不透明状,即使是青田石中的最贵之石也只是微透明状。这种石质是由于它的矿物成份构成。它在地质上属叶蜡石矿物,不同于其它属地开石、高岭石的寿山、昌化所产的印章石②。其主要矿物成份是叶蜡石,在叶蜡石矿中,含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石英等多种成分的硅酸盐矿物,由于各种的成份含量不同,所形成的色彩和质地也就有异。这种质地上的特点是区分青田石与其它印章石的主要质性依据。
在青田县所产的叶腊石中大部份为工业用石,有少量质地纯净、颜色鲜艳、致密成块状的石料能用来作工艺雕刻原料。这种石料在青田产叶蜡石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而能加工印章的石材,尤其是能制名贵印章的青田石,产量就更为稀少了。
据史料记载,青田石早在我国六朝时期已被人采用,至宋代已较多的开采,以制作文房雅具及图章,到明代有文彭以灯光冻治印,开了文人治印之风,至清代,青田石的开采已大具规模。据清光绪时的《青田县志》载,其中枫门洞在康熙时已“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今见为数不少的旧青田石上等印章,皆产于此时。直至今日,青田石的矿点还是以山口、方山一带的叶蜡石矿区为最大。该矿区呈北东至南西向,全长约六公里,分尧士、旦洪、丰门、白土羊、老鼠坪五个矿段。另外还有县城西二十五公里的季山矿点和城西北三十五公里的武池矿点等。随着采矿业生产的发展,产地分布越来越广,石材品种越来越多,石材的质地与色泽有了极大的差别。所产石的品种与名称或因地名而命名者,或以文人学者所定其名者,或以纪念开凿死难事迹而命名者。然以石材产量的多寡、质地、名气而论,其价值也千差万别。以市场情况来看,佳石印章越来越少,普石印章越来越多,名贵印石数年不产一方,造成有其名而不见其石的现象。故以次充优,借他山劣石冒名石以高价出售并能获大利者,屡见不鲜;也有藏家以真石以示人,却遇叶公好龙使却步而不敢问津者,比比皆是。前者是名石需求者因无识别知识而留给了谋利者有空可钻的现象;后者是名石需求者因缺乏名石价值知识而怕上当,遂充当“叶公”的现象。可见掌握名石的鉴别与价值知识是名印石需求者刻不容缓的需要。
①、②见夏法起《青田石全书》107页。
(二)青田石的精品分类
在上百种的青田印石中,大多数的普通印石因无大的经济价值区别,只要明了品种与产地即可。而青田石中的少数近于寿山田黄、芙蓉、昌化鸡血价值的精品,则需要心中有数,不至于见之不识而被蒙混。由于青田石的地质成份大致相同,故一种名石不止于一处生产,只是在某处产的质量更佳而已。
&&& 灯光冻
&&& 又名灯明石,在青田石中最负盛名者,为青田石的极品。在封门、旦洪、白洋、西山一带皆有所产,封门所产更佳。该石藏于洞中岩层的夹缝里,大块石材难以采得,故自古以来,灯光冻所制的大印章极为罕见。灯光冻在明代称灯明石,郎瑛《七修类稿》说:“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灯光冻是青田石中一种较之冰糖色微黄的、半透明的石材,灿若灯辉、莹洁如玉、晶莹可爱,用于治印,由来已久。据清代青田学者韩锡胙《滑疑集》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即指此石,可知在宋元之际已被书画家重视。至明代篆刻鼻祖文彭遇购灯光冻以治印的雅事,更为数百年印家的趣谈。由于文彭的倡导,印人争相购之,致使灯光冻价格飞涨,晚明的篆刻家甘队≌录怠分械募窃乜杉话悖骸暗乒馐⒒啤⒋拷唷胪该鳌⒓嶂孪该埽鄣然平穑嗵锸钌掀贰!比缃裼质鼻ㄊ倌辏乒舛乘湮淳挥惺笔暝洳坏靡皇南窒笠巡皇前倌瓴挥龅氖拢实乒舛橙肺奔淦妨恕
&&& 鱼脑冻
&&& 亦称鱼冻,青白微黄,即带杂质之灯光冻。在灯光冻中,肌理中有呈浅色斑点者,其石泛白,多含格纹,即所谓之筋瑕,然其质地温润,与灯光冻无二,有人认为是灯光冻之次者。明沈野《印谈》中记载:“灯光之有瑕者即鱼冻,鱼冻之无瑕者即灯光,最是易辨。”此石除封门、旦洪、白土羊 、西山一带有产之外,旧日处州松阳亦有所产。
&&& 兰花冻
&&& 亦名兰花石、兰花青田。此石天生丽质,淡绿而微黄,色如兰花、或云色如嫩兰叶,实为封门青之偏绿而微透明者。石质明净温润,最为雅净清妍,适于奏刀,得心应手。产于山口、封门各矿洞及尧士山南光洞。然产量十分稀少,一般“多夹于顽石而生,惟大块者难得①”,凡能加工为印者,藏家则视为珍璧。
&&& 艾叶青田
&&& 色如艾叶绿者,莹洁通灵、温润如玉,产量绝少,清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记所得艾叶绿青田小印说:“石极明澈,中含绿艾绒”,现为以芥菜绿称之,亦青田石之上品,罕见。产于白洋水洞者为最佳。
&&& 黄金光& 天&&&&&
&&& 色黄质纯,艳丽而洁净,温润而脆软,为黄青田中之最佳者。多零星生于顽石之中,封门各矿洞及尧士南光洞偶有所产,但难得大块石材。
&&& 金玉冻
&&& 青黄两色,自然过渡,温润明净,通灵光洁,质地细腻微冻,产于封门各洞及尧士南光洞。
&&& 封门青
&&& 又称风门青,色泛淡青,微透明,兰花冻偏青者。其质地极细腻、坚实,软硬适宜,肌理常隐有白色或浅黄色的线纹。清光绪年间《青田县志》载:“枫门洞……出冻石温润如玉。中有五塘,其水冬夏不竭,莫知其源,听之泠然有声,石产塘中者甚佳,士人呼为五塘冻石云”。上等的封门青多产在塘中。
&&& 封门蓝
&&& 封门蓝分软硬两种,硬者名蓝钉,含有红柱石及钢玉,可达摩氏硬度6.5至7.5;质粗坚硬,不堪奏刀②;软者名蓝星,在青色、黄色石料上有蓝色星点,蓝点密集者为片状,称为蓝带。外地玩石者统称为封门蓝,或俗称“蓝花青田”。封门蓝色泽绚丽,可爱,适于奏刀,更有蓝色星点分布如鸡血红之密集者尤为好看,蓝点如泉水泛出,色活而鲜艳。自然量少价高。产于山口一带各矿洞。
&&& 黑青田
&&& 俗名牛角冻,墨田,黝黑发亮,纯洁温润,肌理中常见格纹,产封门各洞,大块者难得。
&&& 五色青田
亦称五彩冻,即在一石之上,混杂多种颜色者,称为五色青田,莹洁绚丽,通灵细润,赵之诚《骨董琐记》说:“五色冻,尤不易致。”西泠八家之陈曼生,在阳作宰时,曾刻一方明代出土的五色青田巨印。民国时在旦洪羊栏坑出产一批上好五彩冻石,现已多年不见。
见夏法起《青田石全书》16页。
②见韩登安《浙江印章之研究》《西泠艺丛》13期。
&& 三、昌化石精品
&&& 昌化石为我国第二著名印石,产于浙江省西北的临安县境内上溪乡玉岩山,因沿用旧称,仍名昌化石。
&&& (一)昌化石概况
&&& 昌化石的地质成份属高岭石与地开石,近似寿山石而略腻。其质地有各式各样的冻石,如:“羊脂冻,藕粉冻、桃花冻、牛角冻、暇青冻、五彩冻。也有非冻石,如:砺灰白、肉糕黄、荸荠糕等。往往在这类的冻石与非冻石中渗有如鸡血似的鲜红色彩,这是因为该地多汞,鸡血色泽就是硫化汞的化合物。硫化汞渗入高岭石、地开石中之后①,呈现出一种矿石中又生有如鲜红鸡血色的矿石,二者融为一体的天然状态,故昌化石有血红色者称为鸡血红石。这种天然的鸡血红宝石、鲜艳可爱,在国内外是极为罕见的。过去只有昌化县生产,据记载,明朝初年就开始采凿鸡血石报官进贡,清朝初年已成为皇宫收藏的珍品。当时有献鸡血石而得官者,人称“玉石官”。可见当时人们对鸡血石已相当重视。清代将鸡血石与寿山田黄、芙蓉列为印石三宝。清末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加之经济不振,好的鸡血石大多流往国外,特别是近百年来日本人对其尤为重视,且能认真研究,不惜重价而求购之。昌化鸡血红石开采较早,康山岭一带的矿洞经过数百年的开采,佳石渐少,有时数月采不到一方上等佳石。
&&& 近年来在我国内蒙古的巴林右旗也产出鸡血红石,初看也很美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人也很重视,凡来华旅游者见之即购。然由于此石石性偏嫩,容易褪色,故台湾学者将其视为假鸡血者,最终无法取代昌化鸡血石,如此一来,昌化鸡血石便更显珍贵。
在旧昌化县康山岭一带的坑矿间,有老坑与新坑之别,而老坑又有水坑与旱坑之分,水坑所产鸡血红石,质地细腻,地张多呈透明或微透明,血色鲜艳且活,如鲜血流动欲滴,所谓质老而血活。旱坑产石多枯燥坚顽,且多砂钉,钉多坚而不受刀。新坑所产鸡血红石,血色或暗、或淡、或散、或死,地张或明透而若粉冻,给人以清薄而乏味之感,或质重而若豆渣,似觉干枯而坚燥。故昌化石精品当以水坑所产鸡血红石为贵。
①夏法起先生《青田石全书》182页
(二)昌化石精品分类
品评昌化石的高下,在于石之质地与血色。质地俗称“地张”。所谓地张,就是鸡血色的硫化汞结晶在什么样的石头上①,地张以藏家与品鉴家们的长期比较鉴别,共认为以羊脂冻地张为最上乘。白如羊脂玉,凝腻出油;乌冻地张次之,呈深灰色近黑色,半透明状;黄冻地张又次之,黄色,微透明状;灰冻地张又次之,亦称牛角冻地,淡灰色、微透明状或不透明状;蓝地和绿地为最下。血色则以色鲜而正,血多而厚,血活而欲滴者为上。若以图章而论,全红者为上,四面红次之,对面红又次之,单面红、顶脚红、局部红为下。据邓散木记载:“其羊脂地而全面红、四面红者,价过田黄,余以次递杀。”现将几种鸡血红精品分述如下:
&&& 羊脂地鸡血红印石
亦称“白玉地鸡血红”地张如和田羊脂玉,如月白芙蓉冻石,纯净、凝灵,无丝毫杂质杂色。鸡血红斑中又泛有更鲜之红点,如泉中之泉,向外溢出,其鲜艳夺目可想而知了,为昌化鸡血红之极品。
&&& 桃花地鸡血红印石
在羊脂地鸡血红的地张上多了一层粉红色的中间色,如桃花瓣之中又布满细细的红斑点,满洒在印石的四面及顶端,如“落红缤纷”,血点有大有小,凝结重叠,其重叠处如血中之血,鲜艳夺目不言而谕,此为昌化鸡血红之神品。
&&& 豆青地鸡血红印石
质地近似青田之封门冻,半透明,纯净无砂,洒以红斑,红斑甚者,连成一片,成血中之血状,爽朗亮丽。据说此鸡血红只在清光绪年间出产过一批,在此前后均未见过,四面红者甚为难得,可列为昌化之上品。
&&& 荸荠糕地鸡血红印石
此鸡血红有两种,其一为地张色如蒸熟之荸荠糕,呈微黄色,透明度如寿山之都成坑石,微坚而通灵,洒以鲜红血斑,血班活如血流,如美人之艳装,倩影飘然,为昌化难得之佳品。清以后出产者均为此类。其二为血瓣亦为透明色,只是血色为枣红色,由若干细小红点组成。地张色略浓,此类鸡血红为明代所产,品鉴家称为老性鸡血红石,并非出坑后血色变暗。
&&& 肉膏地鸡血红印石
好的肉膏地鸡血红地张为鸡油黄和栗黄中略泛茶黄色,冻地透明,其血斑色正红而鲜艳,且有大片者,产量较其他精品鸡血为多,目前能见到的佳品大多为清乾、嘉时所产。明朝所产肉膏地,血斑透明,地张上带有细小的红点,血斑透明与荸荠糕地鸡血红相仿,只是地张不同,这点是明朝坑肉糕地之特色,现极为罕见。此种鸡血,多有水银斑,亮光之下,银光闪烁,为其特征,但也为石病,不宜多。
&&& 红花地鸡血红印石
在布满红色花斑的地张上,有大片状的鸡血,但大多不为流动状,地张不带粉红色,接近满红色,但地张为花纹状,殊为可爱。
&&& 全红鸡血印石
全体通红,俗称“大红袍”。此种鸡血红分死血与活血两种,所谓死血,是指满块印石通红无变化,给人以死红之感,有的人不明此理,认为凡是全红者即好,这种鸡血价值不一定高。所谓活血是指在通体全红的地张上,又泛出如泉水一样的红血色,所泛血色往往更鲜艳,且为动状,使人感到是一股红流在红石中翻滚,娇艳动人。这种鸡血乃为稀世珍宝了。
&&& 藕粉地鸡血红印石
地张或泛粉白色,或泛灰白色,但明净不俗,鲜红血斑洒其上,醒目可爱。但此种鸡血红亦有差者,地张有杂质、花纹。无杂者亦为上品。
&&& 牛角地鸡血红印石
深灰色地张,尤如水牛角抛光之状,无杂者为上。血块有流动者,有大片者,有细线形者,以血片大而流动者为上。
&&& 刘关张鸡血红印石
&&& 在一方印石上,有黑、白、红三种色并陈者,以喻戏剧脸谱中的刘备、关公、张飞。此石中的黑与白色,有时并非全黑,或泛灰黑,或紫灰。白者有时为黄色,或粉色。总之以三色搭配得当,血色鲜艳而动态者,红色与白色多、黑色少者为昌化石精品。
&&& 五彩鸡血红印石
此印石以黄、白、蓝、黑四色作地张,渗以鸡血红斑者。出坑于雍正、乾隆间。各色或浓或淡,地张或透明、微透明或不透明状。白者为粉白,蓝者为天蓝或泛灰,黑者为紫黑,黄者如都成坑石。以红、黄色多、黑色少者为佳。
①见蔡国声《真假鸡血石》(《珍宝鉴别指南》258页)
&& (三)昌化石的假冒与伪造
&& 昌化石无血色者迄今尚未发现有假冒和伪造者。而有血色的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奇缺,价值越来越高,其假冒伪造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现由浙江昌化、青石一带的石贾将内蒙巴林右旗所产的鸡血矿石购回,将地张接近昌化石者,以昌化鸡血红出售。另外,用尽各种手法制造假鸡血红。其作伪手段之高明,用心之良苦,好的足可以假乱真,玩石者不可不慎之。现将其假冒和伪造方法及辨别办法分述如下:
&&& 以他山之石假冒昌化鸡血石目前可知者有二:
&&& 其一、用寿山旗山矿脉产的花坑石冒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的三界黄等花坑石、有黄地和藕粉地,地张均与昌化石相似,光泽较昌化亮、红色也不是硫化汞而似玛瑙红。试刀时有坚、脆感而无昌化之韧感与腻感,在旧石中曾见到过此种石,据说在三四十年代以此冒昌化鸡血红。改革开放后也有以此假冒者,由于血色不正,很快被巴林鸡血取代。
&&& 其二、以巴林石假冒。七十年代初,在我国内蒙古巴林石旗所在地的印章石中,亦发现有鸡血红石,后来又发现浙江昌化、青田一带的石贾将巴林鸡血矿石购至当地,将地张接近昌化石者,以昌化鸡血红出售。鉴别时首先对巴林石的质性要做到心中有数,巴林石不及昌化石的质地细密,巴林鸡血最大的特点是血色不稳定、不成熟,似乎还须要若干万年才能开采。其实它与昌化鸡血石是同族而异种。其地张、多冻而不纯,血色粉而不鲜,鲜者也显嫩,且淡而不浓,并易氧化,见光不久则变暗。血的形状分布,一般多呈散状和条筋状,而且纵横交错,并多与杂质生于一处,杂质多呈海底沉积之污杂物状。再是巴林石的含水份量高于昌化石,这是给人以“嫩”感的原因。在北方气候下,极易干裂。就是在南方天旱时也显干燥,仔细观察就会心中有数。
伪造法可知者有下列数种:
&&& 挖嵌法
&&& 旧日传统的鸡血挖嵌法是用不成材的鸡血红斑点镶入成材而无血或血少的昌化石上,以胶粘之,接口处涂上颜料与清漆合济,然后打光上蜡。后来发展为在一方无血色或有小量血色的昌化印石上,挖出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小坑,然后用几种颜色深浅不一致的硫化汞或红颜料涂入,待阴干后再涂,直至涂满,干后打光上蜡。这两种挖嵌法已盛行数百年,为传统造假法,但并不难辨认。
&&& 铸造法
&&& 清代晚期,水泥铸造术传入中国之后,开始用于修补牙齿。鸡血造假者,用它来混入寿山石粉(使凝固后不坚硬),加入少许灰色颜料研细,铸成印材再另加入红朱并渗入少许洋红、铸成鸡血红斑点,有大有小,有不规则形,红斑颜色有红有淡,将铸成的红斑点镶入铸成的印材,再加工磨细,上蜡,伪造出光泽即成。此法盛行于民国时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售者。伪造之印,了无矿石生气,不难分辨。以上两种均为第一代造假法。
&&& 树脂胶侵渍法
&&& 用一方普通昌化石或巴林石,用红色颜料根据需要涂其上,一次不行再涂,涂数次,泡入浓度大的树脂胶中,全部浸渍过后,拎起晾干用水砂纸的打光即成,此法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普遍应用,只因树脂胶易老化变色,表皮有较大毛孔,五倍放大镜下立即暴露。再者因石被树脂包住,握在手中,无石质感,温度较热,此为第二代作伪方法。由于破绽多,很快被人们所认识。
&&& 切片贴皮法
&&& 据云:此法始自澳门一位陈姓的石贾,他以先进的切割机器,将石章之六面分别切割出薄如纸的六面。在其内喷涂上硫化汞,待晾干后再将切割下的六面薄片用热烫办法按原样贴回去,再以油蜡处理胶合处,然后将线角磨光。这样鸡血红看上去似乎生在石章里面,如果红色喷涂分布自然的话,几乎接近真鸡血红。但是血的层次毕竟只能停留在一个平面上①。再者,此法只限于正方形与长方形印,其他圆形或畸形、带纽形石章都无法切贴。此法发明后曾骗不少人,后来有人购去不慎摔至地上将贴面打掉,才被识破。再者,此造假之石,无法刻制边款。
&&& 假贴面法
&&& 根据切片贴皮法,浙江昌化青田等地的石贾们又发明了假贴面法,也就在贴面法的基础上又改进一步。选色彩较理想的石料,喷涂透明的化学合剂,乘湿喷涂鲜红颜料,颜料也用该合剂调出,鲜红的点状合剂喷涂后红点少许渗向周围,好像鲜红色点周围还有少许中间色,给人以非常自然的感觉。最后再喷数次合剂,凉干后打磨光即成,这层合剂干后可代替贴面,红色也自然,也能制椭圆形印,制的好的几乎看不出,用50倍放大镜看也不见气泡,但人工者毕竟不能代替天然,多看即可发现不真,再者也不能刻边款。
&&& 新一代铸造法
&&& 在假贴面法的基础上,再经过石贾们的改进,用化学等透明的新型合成材料铸造出来的人工鸡血红石,克服了贴皮鸡血石的缺点,就是刻到印章里边,也能看到鸡血红。曩有友人告有浙江石贾带来一方很大的鸡血红石,索价数万元。可否一鉴。因多年未见好鸡血,出于好奇而应之,等拿来一看,见有3×12公分正方,羊脂地张,整体效果纯净,细腻而微透明,六面红血色鲜艳而活泼,凝聚而有厚度。若以真鸡血论,可列为上上品,然数十年在民间从未见过如此上好的鸡血红。但对地张总觉不对,无矿石感,待入手试之,立即明白,比重不够,手感温度也不对,比石章初入手时热,再审视、方知为新型材料浇铸而成。伺后友人告曰,以砂布试磨之,有化学气味。但是还有一种不是以化学材料制成,而是以石粉制成,地张十分逼真,惟血色略显呆板,血色有鲜有暗,亦略见板。
&&& 拼接添补法
在传统造假“挖嵌法”的基础上,大胆设想,以若干块小鸡血拼成一块大鸡血红印章或摆件(印章难度更高),曩闻浙江石友厉岳珍先生云:一位青田石贾从昌化以十万元购得一大堆小鸡血,拼了一对大鸡血红印章,以五十万元在香港出售。在拼接的基础上再加上局部以硫化汞添补,表面罩上一层极薄的树脂便可锦上添花,这样一方真中有假,假假真真的上等鸡血红印石便制成了。购者稍不注意就会上当,这点更须留意,凡见上好鸡血红石,必倍加慎视。
①见蔡国声《真假鸡血石》(《珍宝鉴别指南》260页)。
&& 四、巴林石精品
&&& (一)巴林石概况:
&&& 巴林石为我国图章石中的后起之秀,其精品稍逊于寿山冻石、昌化鸡血石。笔者第一次接触它是七五年春天的一天,有友人韩奇石从哈尔滨寄来两方黄色石章料,初视之似寿山石,但从未见过,不敢确认,以为是寿山新坑之石,友人告曰为赤峰石,后来接触多了,才知它的正式名称叫巴林石。
&&& 巴林石产于我国内蒙古赤峰市北约二百余公里的巴林石旗的雅玛吐山,矿区距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北面约五十公里。
&&& 巴林石开采的历史简单而短暂,据云:八百年前,在我国元朝建立以前即有开采的文字记载,并说成吉思汗曾赞美巴林石为“天赐之石”。清朝初年,当地人就已有小规模的开采,巴林王曾将石雕制品献于康熙皇帝作为贡品①。
&&& 巴林石制为图章是三十年代的伪满时期的事,当时日本侵华,曾由巴林右旗伪满公署雇工开采,制为图章及文房用具,运往日本,但条件所限,终未成规模。之后时有少量开采,但直至一九七三年才由国家地质部门正式勘探,七四年建矿开采。
&&& 巴林石自开采以来,开始加工图章与石雕工艺品,投放在对外旅游商店销售,有的商店竟标名为寿山石,由于价格标的较高,多数人不知所以。确实巴林石的性状与寿山石大致相同,化学成份也类似,主要成分含硅和铝,矿石属高岭石与辰砂高岭石,从外表看上去,巴林石多带冻性,即使是完全不透性的石料,也似乎觉得有冻意,这个特性,给石贾们带来了似乎能代替寿山石与昌化石的可乘之机。
&&& 巴林石以它产量大、价廉、物美的优势,开采不到十年,几乎占领了全国所有的印章市场。据载:“巴林石矿开采的方式有竖井、斜井和露天开放式,目前正在开采的矿脉有二十余处……,鸡血石脉鲜艳无比,储量也大,开采面极为壮观②”。由于产量大,高档印石容易选出,除大批普通石料大量充斥市场外,上好鸡血石多假冒昌化鸡血石销售,上好的冻石常冒充寿山坑的冻石蒙人,反而不以巴林石的身份面目出现。
&&& 巴林石的品种繁多,优劣悬殊不一,销售价格也差别很大,但总体来说,还是不能与寿山、昌化石相比。在巴林石中,鸡血红石售价最高,每吨可达数万元至数十万元,若遇到极好的“跑窝”石料,则以单块估价销售③。尽管如此,还是与寿山、昌化石的上品价格相去甚远,这样,除以大量批发形式销售外,石贾常以高档巴林石顶替寿山石、昌化石出售,自然可获大利,而用户也以较廉的价格购到想像中的“鸡血石”或“都成坑石”而欣慰,这种状况的有增无减,致使巴林石精品,始终充当着“替身”。
见胡福巨《巴林石志》第2页
②见胡福巨《巴林石志》第4页
③见胡福巨《巴林石志》第8页
&&& (二)巴林石精品分类:
&&& 由于巴林石开发不久,专门研究巴林石的人还不多,相对有关专著还很缺乏,目前,可知者有胡福巨所著《巴林石志》,将巴林石分为鸡血石类、冻石类及彩石类等三类,命名也分三个方向,一为借用寿山石名称命名,限于与寿山石相似之石者。二为以巴林石的色彩形象命名,根据巴林石的特色,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名者。三是以约定俗成的直观名称。夏法起著《青田石全书》,在常用外地印石一节中,根据《巴林石志》将巴林石名称作了简明整理,并在名称前冠以“巴林”二字,以作权宜。窍以为,冠以“巴林”二字是较为客观的。如鸡血石,既然昌化、巴林均产鸡血石,且质量差别很大,冠以地名,便于区分,即:“昌化鸡血石”、“巴林鸡血石”为宜。方宗硅所著《寿山石全书》对巴林石限于篇幅只作了少而精、画龙点睛的评判,其余在一些介绍印章石的文章中,对巴林石偶有提及。本书不涉及巴林石的所有名称,更不是研究巴林石的专书,而只限于各大名印石的精品,使它们成为各大石种的领头石,以便振兴各类印石。区分巴林石精品的名称,重在与其它名石精品的区别,以至能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兹按《巴林石志》的分类名称加以析比。
&&& 1、鸡血石类
&&& 在巴林鸡血石中,以颜色分类也可分出十余种,各品种其石质几乎相似,比较色相以灯光黄冻鸡血石、羊脂冻鸡血石及黑冻鸡血石可算精品。
&&& 灯光黄冻鸡血石:
&&& 在黄色巴林石上生有红汞石,以色纯不杂,红而不淡者为佳,难就难在往往在黄地上杂有斑纹,红色血上又加以白色或粉红色,无法使其纯黄或纯红。
&&& 羊脂冻鸡血石:
&&& 在凝腻的羊脂冻地张上生有鲜红色,以血多、纹路自然流动者为佳,往往红白分明者不易,总是杂以它色不能尽如人意。
&&& 黑冻鸡血石
&&& 黑非纯黑,如牛角色,以地张色纯、血色红正凝聚者为佳。杂以别色者不可取,血散者也不可取。
&&& 巴林鸡血石在玩石家看来,不把其与昌化鸡血石等同看待,认为蒙古鸡血不是真鸡血,“蒙古鸡血不过是巴林石的一种,巴林石质向来较差,含杂质多,不少有砂钉,地质不如真鸡血般幼细,而且不大适刀,其血色差的很,不鲜、无灵光,也很淡,不少档摊便以这些淡红条点或斑纹以蒙古巴林石充鸡血骗人,谋取暴利①”。这是由于巴林鸡血在各方面都不及昌化鸡血,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固有观念所致,总觉得某地已产有理想的鸡血石,如果另一地也产出同名而不同质的鸡血石,而且又有以别地所产来冒充此地所产者以射利的现象,即会产生别处所产为假货的观念。
&&& 从石质上看,昌化鸡血石与巴林鸡血石是一致的,只是巴林鸡血石的硬度,低于昌化鸡血石,不能如昌化鸡血石抛光后出现如镜面般的“硬光”而显示清亮,而是再抛光也带有“混浊气”。以刀试刻,昌化鸡血刻落的石屑为不定形的“粒状”而巴林鸡血为粉状。以外表观之,由于质地软多呈现粉冻状,且欠灵气,少沉着,明显感觉是另外一种石料,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地子不纯净,几乎没有纯一色的冻地,往往在一色的地张中杂有别色,即使是基本一色,也杂有斑纹而深浅不一。血红部份,成份也为硫化录,但可能孕育时时短而显嫩,沉着度不够,往往伴以淡红、粉红及白色,血色不能凝聚,或呈丝状、散状、点状,绝少大片状,更少如泉水涌起状者,血色最大的缺点是不耐光、易氧化,见光不久,即变红为黑暗色。
鉴于以上原因,巴林鸡血的身价始终不能与昌化鸡血相比。但又鉴于当前昌化鸡血产量极小,几乎面临灭绝,佳石不易得,且价过田黄,收藏者每秘不示人,若从治印的角度看,在巴林鸡血中,觅寻较纯净质地的黄地鸡血,羊脂地鸡血,牛角地鸡血,血色鲜艳纯正,相对凝聚者,只要价格适中,也不失为明智之选。
见李英豪《保值田黄与印石》84页。
凡巴林石中半透明者为冻石,品种繁多,约二十余种,现选以下数种精品:
巴林黄冻:此石常生于其它冻石之中,为一带状,故得大块者,常被人再染色,将两面似皮处作薄意雕刻,充作田黄出售,行内人一见便知,色有深浅,通灵度较田黄石远甚,清亮度不及寿山水坑石,多显混浊,肌中偶有黄色石糕,故以鸡油黄,无杂质者为上品。
巴林灯光冻:较巴林黄更为透明、灵气的一种黄冻石,色有浅黄至棕黄,在冻石中往往杂有不透明的黄石斑纹,如鸡蛋汤中浮游着的鸡蛋黄。以无杂质者为佳品。
巴林羊脂冻:亦属巴林石中的精品,有如和田羊脂玉而得名,以通体奶白如羊脂、纯洁无瑕者为佳,稍次者以色泛浅黄且糕者次之,泛粉色者又次之。
巴林桃花冻:与寿山石中的水坑“桃花冻”,概念不一,巴林桃花是淡粉红色的冻石,为半透明状,寿山桃花是在透明地子上有许多深粉红色的细点,鲜艳可爱,巴林桃花冻以越似桃花色越名贵,有糕者次之。
巴林“芙蓉冻”,近似巴林桃花,亦为淡粉色,因靠近鸡血矿脉,石中常带有血丝,俗称“散血”,略以寿山芙蓉,以无杂或红白分明者为佳,但白色为糕者次之。
巴林冻中的“杨梅冻”,淡红偏紫,如熟透的杨核果以块大,质纯者为佳品。
巴林藕粉冻,浓粉色略带青紫,以无石糕,色彩均匀,无杂色者为佳品。
巴林瓜瓢红,以色如西瓜瓢红而红筋明显者为上品。
巴林牛角冻,以深黑灰无杂色,不脆不裂者为上品。
巴林五彩冻,以半透明无杂质,色彩分明,便于作雕工者为佳品。
3、彩石类:
巴林石中凡不透明,色彩丰富者称彩石,有一色者,有多色者,有各种天然图像,现于石中,而大有观赏价值,但有石彩花纹者,作印章并不见佳。以大块色者或一色者为佳。现择优而述之。
巴林山黄,近似寿山连江黄,而色泽逊之,但无裂,以无杂质及无斑纹者为佳。如雕工古朴,也可为精品,惜乎大块难得。
巴林石榴红,色如石榴皮将熟之色,红中带黄,黄中带红,色彩沉稳端庄,以色彩不杂者为佳品。
巴林朱砂红,色如丹枣,沉着稳重,肌里隐现细微的肉光点。
巴林水草花,此石为古植物化石,生有天然水草及松枝,若再有鸡血红色惨杂其间,更显其妙,此地子不杂色者为佳。
巴林巧色,以两种色彩分明便于巧雕的石料,若遇良工巧雕,堪称精品。以色彩中无杂色杂质为佳。
巴林美石,此石作印章,不需雕钮,也不强求作方印,其石中有天然图画、花纹、景致、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应有尽有,以有图画景致者为佳,花纹者次之。
其余在巴林石中还有多种品种,鉴于作印章不够理想,故不在此论述。
&& 五、名石雕钮
&& (一)雕钮缘由
&&& 名石印章,除鸡血红石因有天然之美而无需雕钮,上好无瑕的田黄、芙蓉、封门青、自俱丽质也不需雕钮,此外一方完整的印章,皆以有钮饰而增色。
&&& 名石制钮,缘由有三,一为实用,二为增美,三为掩瑕。印章需以手持之钤于纸素,为便于抓持而作纽,可知上古印钮与印同步产生。从现今出土古代印章实物为证:在其顶端的凸高部份可以手抓持,并有小孔,可穿带以配身,因古印多为铜制,印身较矮,携带方便,无钮而不便抓持。今日石印印身有高有矮,矮者自与古印钮功能相同,高者其印钮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
&&& 古印肇始,只最简单之鼻钮而已,随人审美,逐见加精,渐有瓦钮、桥钮、台钮、霞斗钮,之后或动物或器物应用尽有。寿山石制钮最早实物见于明代中早期的帝后诸玺。故宫博物院编的《明清帝后宝玺》一书就载有大量石质玺印,如用寿山石镌制的“皇帝之宝”瑞兽钮方形玺,(见图一)“御前之宝”螭纽方形玺即是这些都是为了增美而制钮。在石制印章的实际生产中,自然首选佳石,但采石时并非能独采佳石,为成本合算,就是石质稍差,也施艺术修饰不影响石材价值,此为石印钮的增美功能。
&&& 名石在开凿出土之后,其大小、形状皆不能尽如人意,天然裂痕砂格,难求纯洁无疵,为此,利用瑕疵,补救石中之病,变缺撼为完美,变劣为优,技巧渐臻完善,至清初康熙间,达至高峰,雕刻名手,应运而生,所雕技巧,鬼斧神工,变化莫测。竟使身为王孙达贵的玩印家们,忘乎所以然,而只求其然者比比皆是。此为石印制钮的掩瑕功能所致。
&&& (二)钮饰述要:
&&& 印章钮饰以其顶部的装饰为印钮,印钮以下直至印底之间称印身或印体,印钮与印身接触处出现呈90度的平面者称为印台,一般印身矮的印作台,如古玺印,印身高,印钮矮的印作台后,需在印身最上端的四周加以装饰,称“印边”,印边有宽有窄,有简单,有复杂,多从古器边饰借用而来。印身上加浮雕博古锦纹,最早见于清早期皇帝的便玺,这种刻法俗称“麻花”或“麻边”,凡在印身上刻麻花装饰者则不另加边饰。有的印章不刻印钮而在四周通体刻浮雕或薄意者,也归于印章钮饰。
&&& 以石印的钮饰而言,在我国的寿山、青田、昌化、巴林四大名印石中,当推寿山石的钮饰作工最好,寿山石的钮饰,数百年来大多在福州雕制,人称“福州工”,经数百年来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钮饰工艺体系。
&&& 寿山石钮饰的品种最多,无法统计。方宗《寿山石全书》将其分为古兽、动物、翎毛、鱼虫,人物、花草和博古图案等七种类型,并将薄意雕刻单列介绍。古兽钮饰中分龙钮,古狮、螭虎等三大系列。龙钮系列中,有水龙、云龙、戏珠龙、龙凤呈祥等,还包括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痢Ⅲの恰K搅抛优ィ⒂辛氚谆⒅烊浮⑿湎嗯涞摹八牧椤迸ィ坝胗α⑼A龙、Ⅲ戳嘟坏摹拔辶迸サ龋ㄒ陨纤牧戳谋渲郑
&&& 在古狮钮系列中,有单狮、双狮、三狮、五狮、群狮多种,形式有立、蹲、卧、滚、(睡)及衔珠,戏球抓耳,伸腿,弹还多态皆备。往往以“狮”与“事”的谐音,象徵吉祥之意,如双狮钮象徵“事事如意”,母子狮钮象徵“子嗣昌盛”等。
&&& 在螭虎钮系列中,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群螭多种,还有与古器相配的鼎螭、博古螭、蔓藤螭、汉瓦螭、顶钱螭、衔牌螭等多与人类文化相结合的钮式。
&&& 此外还有凤皇牡丹钮、夔钮(怪兽)、獍钮(恶兽)、f端钮(奇兽:形如狻猊而有角(f:lu,音鹿),分单f端、双f端、斜f端三种)、辟邪钮(神兽,如古狮有双角),还有单角辟邪钮者名“天禄”以示“永绥天禄”饕餮钮(凶兽)、& (似狸之古兽)、獬D钮(似羊神兽)、麒麟钮(独角吉祥兽)鳌钮、蛟钮(常作“蛟龙吐水”)熊钮(三足鳌)等。
&&& 在动物钮系列中除有多种野兽家畜钮、生肖钮外还有乌龟钮,取其“贵”音,以寓吉祥富贵,千年长寿。蝙蝠钮(取其“福”音)双蝠钮即“双福”钮,蝙蝠加古钱者以示“福在眼前”等。
&&& 翎毛钮系列中有鸡、鸭、鹅、鸳鸯(忠贞)、鹭鹭、鸵鸟、喜鹊(报喜)仙鹤(长寿)等。
&&& 鱼虫钮系列中有鲤鱼、金鱼、螃蟹、蜘蛛、蜜蜂、蝴蝶、蚕蝉等。
&&& 人物钮系列中多以仙、佛、寿星、弥勒、罗汉、八仙等内容。
&&& 花钮中瓜菜、牡丹、玉兰、菊花、水仙、荷莲、桃花及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 博古图案钮中变为夔形图案及钟鼎彝器、古钱、瓦当等,多刻平顶印章。
&&& 寿山石钮饰的雕刻的技法最完善,无论圆雕、浮雕、薄意雕、莫不精练而纯熟,其原理多从印章实用中来,代代相传,已成法则。
&&& (三)印钮选择原则:
&&& 凡通体丽质、纯洁无瑕大度适于比例的高贵印材,如鸡血石,上好田黄条章,上好封门青石,及寿山水坑、山坑中的六方平印章(印底、印顶及印身四面皆为平面),一般不需装饰,除此而外,印钮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 一为耐压实用,所谓实用,就是以掌压钤时,无割手之弊,印钮不能犄棱犄角,无法压盖。在青田石及巴林石有不少有犄角的印钮,实为印钮大忌,有的印钮刻龙钮,不但龙角上伸,旁边也要伸出印身面,如旧日龙头拐杖,皆是不知印钮奥旨使然。
&&& 二为饱满完整。所谓饱满是指钮饰要庄严稳重,小中见大,力求丰满圆浑,尽力不空凿透雕,有人求其玲珑剔透,实俗见也。所谓完整,是指尽力不损石,尤其是靠近印台的四个角,特别强调丰满完整。选古兽钮,形象宁求拙笨,勿喜轻巧,印钮艺术不同普通石雕摆件,无论古兽、动物、蔬果人物大小安排上,绝不能按大小比例,凡接近比例的,均为败钮。如兽钮有的其首超过其身的体积。
&&& 三为虚实相合。是指刻工繁简而言,刻工细而繁者为实,简而略者为虚,在钮饰上既不能一味的精细繁杂,否则俗气、匠气,又不可一概简而略,否则简单无趣、单调乏味,如刻兽钮,兽头需精细,但不繁锁,兽身要简略流畅而不生硬,有简方能体现精。
&&& 四为构通人情。钮饰通心性,朴实而惹人喜爱,轻滑而招人厌倦,人物以庄重憨厚为佳,古兽动物以情趣可爱为上,蔬果鱼虫,薄意浮雕莫不如此。
&&& 五为趋雅避俗,制钮不在精工奇肆,而在天然之趣,精工者易,古雅者难,脱俗殊难。达此境界者,而绝不是只凭技艺纯熟所能解决的,没有超脱的思想,何能达到人天合一的艺术境界。旧日制钮者,多为民间艺人,靠雕钮换钱养家糊口,所制印钮只为迎合世人所好,其作何能不俗,故真正达到人天合一的印钮家,百年不出一人,真正脱俗高超印钮(包括薄意)作品百年不出其一。
&&& (四)雕钮名手及流派:
&&& 在寿山石石钮饰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制钮高手代不乏人,由于旧日从事该行业的艺人,大多为糊口从小学徒。凭着师付的传授,凭着自己的灵性,熟能生巧,逐步成为雕钮艺人。他们读书无多,上升不到仕人行列,社会地位不高,不为仕人所重视,文人们著书记载他们者实在有限,因此,多数的雕钮高手的事迹鲜为人知,明朝以前的艺人已是无法稽考,明未清初有潘子和与谢弈二人,高兆《观石录》说他们是“砚工高手,攻石能得理”。这二人便是雕钮艺人见诸记载的开始。
康熙时出了一位雕钮高人杨璇,本为福建漳浦人,客居福州。由于他制钮技艺精湛,冠绝当时,将制纽艺术推向顶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后人将其推为制钮“鼻祖”,从他开始在印钮上落名款,当时的皇宫中就收藏他不少的佳作,多是当时的地方官吏作贡品进献的。在民间,他的作品历代都被递相收藏,传至今日,钮饰本身已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加之材料多为名贵印石,再加之印主人的身份及与之发生的历史事件,已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物,其价值不可估量。
&&& 较之杨璇成名稍晚的周彬,字尚均,福建漳州人。制钮古朴而华茂,厚重而生动,多作“云中龙凤”或“龙翔波中”或“群螭蜿蜓”钮,印身周围多作博古锦纹,或夔形锦纹,有暗款“尚均”二字,或作小篆文;无绵纹边饰者,多作隶体“尚均”阳文明款,人称“尚均钮”。故宫藏寿山石印中,凡巨印中印身刻绵纹者,多出其手。周彬除作博古纹饰外,还多刻山水、花卉、松竹等景物为纹饰,开创了后世薄意雕刻的先路。有人说他是杨璇的学生,并还传说他被招为供奉内廷的“御工”,虽无原始文献可证,但他的大量作品被宫廷收藏,确为事实。从他的作品风格看,是在杨璇古拙朴实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汲取杨璇的艺术养分是可以肯定的,是否杨璇的学生或被招为“御工”就均显得不太重要了。
&&& 在与周彬同时,还有杨璇的学生王生,魏开通,其艺术风格均接近杨璇,在当时都享有盛名。此外还有董沧门、许旭也是见诸记载的名手。之后至同光时期的一百六七十年间,除了有载可稽的在乾嘉间出过奕天,妙巷鉴(因住妙巷而得号)二人,道咸间出过薛文藻、陈德滋二人之外,均没有什么高手出现过。直至同光间的潘玉茂及林谦培出,又将制钮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 潘玉茂居福州西郊,制钮精研尚均法,在钮雕、浮雕、博古雕,皆有很高造谐,与其兄弟玉进、玉泉共创了“西门”流派,被后代尊为西门派的“鼻祖”。
&&& 林谦培以雕海兽、仙佛、神话人物为题材的印钮著称,尤刻圆雕人物及博古均有独特风格,晚年将其艺传与东门弟子林元珠,后被东门学人尊为“东门派”鼻祖。
&&& 由此而不难看出,西门、东门两派区分,不光是因为西门派艺人,居福州城西凤尾乡一带,东门派艺人居福州城东后屿村一带,更主要的是他们的雕刻艺术各有所特色,西门派以刻薄意、博古、钮饰见长,东门派以圆雕见长,所谓圆雕,即追求立体效果的人物、鸟兽为主。偶作“薄意”也以圆雕法,较之西门近代薄意刻层深而厚,有立体效果。
&&& 从西门鼻祖潘玉茂的艺术风格看来,是在继承尚均法的基础上,精益求粗有所突破的,从尚均的博古、浮雕发展为薄意,经过弟子潘玉进、玉泉的发展,又经过了再传弟子陈可应的发展,奠定了薄意的雏形,需要特别提出来的在陈可应之后,出现了个划时代的高手林清卿,他以绘画的手法去表现薄意,加上在他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恰逢寿山出产了一大批的鹿目田和掘性都成,其材特点是后皮极薄,愈里愈差,这样便造就了林清卿将“薄意”雕刻推向新领域的成功。使他的薄意作品淡雅灵巧,妙趣横生。同行称他为“西门清”。
&&& 而观其东门派鼻祖林谦培的艺术风格,则是在直接取法杨璇古朴浑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过弟子林元珠及再传弟子林元水、林友清、郑仁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圆雕工艺。东门在郑仁蛟之后,无珠的次子林友清与西门的林清卿并列齐名,所作薄意与浮雕相结合,古朴雄健,便能体现杨璇遗意。同行称他为“东门清”。
&&& 此后,西门、东门两派的艺人,各树一帜,数十年来,高手不乏,流传至今,驰骋雕钮艺坛者,多为他们的孙辈传人。
&& 六、名石养护:
&&& 最后略谈一下名石的养护问题。有人得名石印章后,束之高阁,经年不顾,不与重视,更不知养护,历久则见之干裂,殊不知即为名石,即大自然赋与天性之谓,田黄、鸡血各有其性,顺其性者则生,违其性者则死。名石在未脱离山石母体之前,既不断裂,也不干燥,何以脱离母体之后,则干裂色暗。原本山石地气本为一体,水气流通,精华自在,出山后,水气中断,精华一时无以收敛,干裂在所难免,尤其南方山石,运至北方,气干风动,多不适应,干燥愈盛。加之人为知识缺乏,不知养护,时过不久,便成死石。名石如同婴儿,未出胎时,与母连体通呼吸,养份自然随时供给,脱离母体之后,呼吸虽能自理,然哺乳养育当不可断,与养育之人息息相关,长大成人,虽可断奶,而饭食则不可断,与家人亲朋息息相关。旧日有人得名石者,则昼夜玩于掌中,久之精华内敛,英气焕发,厂肆加工印石众多,权宜以白茶油养之,虽不及“人油”,也不失哺乳一方,有人不知其理,见石恶油,以为石贾以施油而行骗者,实则不明其理也。
&&& 保养名石,既保且养,保者须避 日 丽 、避风、避尘,不论何种印石必须遵循。日 丽 则变质、变色,风则脱水、干裂,尘则质污、少神,故需平日置玻璃橱中避免通风,避免灰尘侵入,并且置水杯于橱中,以保持湿度。养者置掌中把玩摩挲,即可精其内敛、英气焕发。田坑之石,不软不硬,温润腻结,石性稳定,只要常以手摩挲把玩,即可焕发英气。高山矿脉及吊笕矿脉之石,石质稍松,含水量高,需常以油养,人称“财主石”,尤其避免风吹日日 丽& 及强光照射。其余如都成坑矿脉,金狮峰、柳坪、旗峰、旗山、加良山矿脉,皆宜封蜡养护。青田石、昌化鸡血、巴林也不宜上油。尤其鸡血石不宜上油,不宜见光,不宜常用手把玩,避免手汗浸渍红血使之不鲜,可以施蜡后常以软布揩擦,平时置于暗匣之中养之。封蜡方法是以黄蜡七成白蜡三成,熔后将印章浸入,以浸透为度,取出以软布擦干即可。
附录1、寿山石种类表
附录2、青田石种类表
注:印举释文在后记的后面
印释名石治印印举诠释
&&& 1、白文“霍泛之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旗降石,虽透润度稍逊,却为老坑凝重之石,石面有泐,兽纽。制印构思:小篆“霍”字从雨,下l,其本义《说文》作“飞声”解,乃群鸟雨中疾飞之声。用于姓者,周武王弟霍叔处之国,在山西霍县西南,后灭于晋,其后人以国为姓。小篆“泛”从水乏声,本义《说文》作“浮”解,乃漂浮水上之意。引申为“游”、“浅”等意,小篆“之”从屮从一,初生草木直出地上之意。本意作“出”解。故是作变小篆为汉篆,以严格、精密凝炼处之,掺以黄牧甫法,以冲切刀并举为之。
&&& 2、朱文“霍泛审定真迹”六字方印,印材为寿山善伯冻,旧石、纯白透润,薄意雕山水人物《道者策杖图》,石质纯净,受刀极好。制印构思:斯印将钤于千古名迹,与先贤名印为伍,笔画尽力精详妥贴,工稳无懈。故以小篆文字入印,小篆“审”字从宀从番,本义作“悉”解,乃完全了解之谓,并有“定”之意。小篆“定”,从宀从正,宀为“文履深层”,正有不偏不倚之意。小篆“真”从匕从目从]从八,匕即化,有变化之意,目具辨识之功能,]为古隐字,作“藏匿”解,从八者即分别之也,即审慎之意。小篆“迹”从u亦声,本意作“步处”解,乃步行时所留之印迹。文字既定,取法赵之谦、王福厂稍变而为之。
&&& 3、白文“代振宇印”四字方印,印材为黄太极头冻石,温润透亮,有萝卜纹,红筋极似田。刻薄意雕山水人物,石质细润,受刀极好。治印构思:小篆“代”从人弋声,本义作“更”解。用于姓者,赵襄子灭代,其遗族以代为姓。小篆“振”从手辰声,本义《说文》作“举救”解。乃出入于艰危之意。小篆“宇”从宀于声,本义《说文》作“屋边”解,引申为上下四方,器局品格。小篆“印”从爪从卩,本义《说文段注》作“执政所持信”解。全印求稳健、果断、利落,印文光洁挺拔。遂以汉篆文字入印,以双冲刀掺以黄牧甫法为之。
4、白文“陈有安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制印构思:小篆“陈”从阜木,申声,本义作“宛丘”解,宛丘为地名,在河南淮阳县东南。用于姓者,乃秦灭陈国,子孙以国为氏。小篆“有”从肉从又或从又声,其本义徐灏氏以为“持肉为有也”。小篆“安”从女在宀下,本义《说文义证》作“靖”解,为清静而不慌张之意。小篆“印”以3号辞解,变小篆为汉篆。鉴于“陈”字为左右偏旁,占地则取方形;“有”字为上下偏旁,使宽之以适陈字;“安”字为外包内形,故外框紧缩,内涨其里,以使饱满;“印”字为上下偏旁字,使窄之以适安字。取法汉“军曲侯印”等铸印之饱满,兼取“殿中都尉”等凿印意识。取汉急就印法、变单凿刀为双刀冲切并举而为之。
5、朱文“吾不知谁之子”六字方印,印材为青田官洪石,受刀极好。印文斯句“吾不知谁之子”见《老子》第四章。其句应译为“我不知道‘道’体是从哪里产生的。”制印构思以古玺式,“吾”字见《商尊》,金文吾与小篆吾略同,从口五声,古音通于,与余、予同音,故从五声,本义《说文》作“我自称”解。“不”字见《齐陈曼》,金文不与甲文不略同,罗振玉氏以为象花胚形,《说文》解其本义为“鸟飞上er翔不下来”已失其本义。“知”字金文作“智”,见《中山王& 壶》,小篆“知”从口矢,口谓表白,矢谓疾速如矢,以示人遇知事理,必了于心而疾于口,以表白其识见,故本义《说文》作“识”解,“谁”字见《梁鼎》,谁字从言隹声,本义《说文》作“何”解。“之”字见《W儿钟》,金文“之”以训“人行而往”,小篆“之”从屮从一,屮象初生草木,一象地,为草木滋长之意,故本义《说文》作“出”解。“子”字见《盂鼎》,金文“子”象小儿形,本义《说文》作“婴孩”解。文字出处既定,一致笔法,以细边框之,以求内奇而外秀,以较之斯篆入印为古拙劲挺。双冲刀制之。
&&& 6、朱文“江豹鉴藏书画”六字方印,印材为寿山珠砂红石,薄意雕山水人物,红朴可爱。制印构思:小篆“江”字从水工声,工古音读缸。小篆“豹”从豸勺声,本义作“似虎环文”解。小篆“鉴“从金监声,本义作“镜”解(见广韵)引申为“识断”之意。小篆“藏”从H,亦从臧声,木义作“隐匿”解。徐铉曰:“汉书通用臧字,从H后人所加”。小篆“书”字从聿者声,本义《说文》作“箸”解,乃书写字使著于竹锦之称。小篆“画”从聿从田有四界,本意作“区分”解,引申为图画。文字既定,以小篆入印,朱白力求妥贴,笔划力求工稳、有力而见灵气,掺以让翁印风,贴近巨来法,拼除虚怯,一气呵成。
7、白文“雷鸣印信”四字方印,印材为鸡血红石,无纽。制印构思:白文、规正、活泼。构思以汉印文字入印,小篆“雷”从雨,从& ,象雨时雷在云气中回转之形,其本义作“阴阳薄动生物者也”解。用于姓者,黄帝臣有雷公为雷姓之始,又“方雷氏”,古诸侯国,女为黄帝妃者,其后以国为姓,复省为雷氏。鸣字从鸟口,鸟口吐者为鸣,本义《说文》作“鸟声”解,引申凡发声之曰鸣。小篆“印”字以3号辞解。小篆“信”从人言,本义《说文》作“诚”解,即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以汉铸印,掺以汉凿印意识,以调整气息。全印密其笔画,求光洁、挺拔、快速制成。
&&& 8、朱文“张敬峰鉴藏印”六字方印,为张敬峰先生属制,印材为黄太极头冻石,林勇制薄意雕纽。此石不软,不脆,受刀极好。敬峰先生为我国企业界一代伟人,遇事严于己、宽于人,平日远恶嗜,能愤发,此乃能成大器之先兆也。万机之余,潜心古物之深研鉴赏,加之天赋过人,过目不忘,故能眼力超凡入圣。制印构思:斯印将钤于千古名迹与前贤名印为伍,构思制以小篆朱文印,小篆“张”从弓长声,本义《说文》作“施弓弦”解,乃拉开弓弦之意。用于姓者,为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始制弓矢,主犯张星(星座名),因姓张氏。小篆“敬”从攴苟,苟者从羊省(省作j)从包省(省作勹)从口,读同急,本作“自急敕”解,即自律勿怠之意,其本义《说文》作“肃”解,乃慎重自持之意。小篆“峰”从山馍疽遄鳌吧铰Z(端)”解,乃山顶之称。鉴、藏二字以6号辞解,印字以3号辞解。以求工稳中见灵气,朱白分布均匀,笔画圆融中见挺拔,掺以让翁印风,冲刀制成。
&&& 9、白文“鲁宝栋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龙纽。此石质佳色纯,刀感爽利,诚为难得。制印构思:小篆“鲁”从白鱼声,本意《通训定声》作“钝词”解,乃迟钝不慧敏之词。用于姓者,乃周公子伯禽受封为鲁侯,其后国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小篆“宝”从宀从玉从贝,缶声,本义《说文》作“珍”解。小篆“栋”从木东声,本义《说文》作“极”解,乃屋舍正中之木梁。变小篆为汉印文字入印,鉴于“鲁”字、“宝”笔画繁多,故全印采用细笔铸印式,界格分明,略掺凿印之潜动意识,以增清秀之感,以冲刀快速制成。
&&& 10、朱文“旭飞印”三字自然形微型印,印材为绿冻石,产于辽宁,无纽,称自然形,抛光极好。制印构思:小篆“旭”从日九声,本义《说文》作“日旦出貌”解,九为个位数之最大者,有极尽之意,故从九声,小篆“飞”为象形兼指事字,象鸟振翼上飞之形,本义《说文》作“鸟翥”解,乃鸟类飞翔之意。印字以3号辞解。此印三字均以横画为主,竖画、斜画为辅以调济,因其印面自然形状而置宜,掺以封泥意韵,细其笔画,冲刀以制之。
&&& 11、白文“张晓宇印”四字方印,印材为金砂长白石、光下闪耀金花、兽纽。制印构思:小篆“张”从弓L声,本义《说文》作“施弓弦”解,乃拉开弓弦之意。用于姓者,为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主犯张星(星座名),因姓张氏。小篆“晓”从日尧声,本义作“明”解,乃日出天明之意,又以尧本作“高”解,晓有日出渐高之意,故从尧声,引申为高明,通晓之意。“宇”字以3号辞解。文字既定,以汉文字入印,以汉急就章为基调,以玉工碾玉手段,以现既漫不经心而又认真制作的矛盾统一效果,以双冲刀法急就而成。
&&& 12、朱文“一鸿羽客”四字方印,印材为长白绿冻,似岫玉、略硬、兽纽。构思以汉印文字入印,小篆“鸿”从鸟江声,本义《说文》作“鸿鹄”解。即天鹅,乃白色之大水鸟,又江有长大之意,故从江声。小篆“羽”象鸟两翅形,本义作“鸟长毛”解。乃鸟翅上长而扁之毛。小篆“客”从宀各声,本义《说文》作“寄(寄)”解,乃寄有彼此而非一人,故从各声。文字既定,以明快、不加修饰为旨,掺以封泥、瓦当意韵以冲刀方笔为之。
13、朱文“一泓秋水”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浮雕纽。制印构思:小篆“泓”从水弘声,本义《说文》作“下深貌”解,乃水下深广之称,引申为聚水之量词解,《吴融?忄竟 山泉诗》:“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处碧寒天”。小篆“秋”从禾& 省声(& 读若焦,省为火)本义作“禾Y熟”解。小篆“水”象形字,象众川并流,本义作“流津”解,即江河中流水之称。文字既定,为避“水”之肖形写实之俗,故上下二水字以借边处理,变曲为直,单双冲刀并举以求信刀驰骋而又不使支离汉朱文之规,以求心手合一之境界。
&&& 14、朱文“三江林川藏书”六字方印,属制细朱文印。印材为南光冻青田石,受刀爽利。制印构思:小篆“三”为指事字,本义《说文》作“天地人之道”解,是指天、地、人为世间之最大者而言,故从三个一以指其事。小篆“林”从二木,其本义《说文》作“平土有丛木曰林”。用为姓者,殷比干子坚避难于长林之山,遂姓林氏,一说周平王次子林开之后,一说孔子弟子林放之后。小篆“川”为象形字,象水迁流之形,本意《说文》作“贯穿通流水”解。江、藏、书三字均以6号辞解。文字既定,以斯篆入印,掺以让翁意,冲刀制成。
&&& 15、白文“麦穗宜春”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麦”从来从夕,本义《说文》作“芒Y”解,即有芒刺之Y为麦,用于姓,乃春秋时齐麦丘老人之后。小篆穗从禾,惠声,本意作“禾成秀”解,乃指Y类开花结实所成之条状物而言。小篆宜字从宀从一,多声,本义作“所安”解,乃得其所在之意。小篆春字从屮屮从日屯声,本义作“推”解,乃寒气至春转温,草木至此日而蔓生兢长之意,四字文字既定,以斯篆入印,力求文字醒目、古朴沉雄,以小篆盘旋流畅中偶见方折以传递阳刚信息。排列仍以汉印格式、笔划粗细参差、紧中有松、外收内放、点划转换,信手为之。
&&& 16、朱文“梅砚”二字方印,与“麦穗宜春”印相配套之朱文书画印。印材为寿山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梅”从木每声,本义《玉篇》作“”解,乃楠木。“某”本为酸梅之梅的本字,后假借为某某之某。故以“某”入印不悖。小篆“砚”从石见声,本义《说文》作“石滑”解。二字皆为左右偏旁字,若以常规入印则如四字并列,患板而难以构图,某为上下结构字,并可顶天立地,再与“砚”字相配,则为二字分三,宜于朱白相间,且取石鼓文字入印。石鼓文为秦篆之祖,与秦篆相配不悖。笔划写法,某字以甘字略斜,砚字石旁借边以调整气息,以双冲刀信手为之。
&&& 17、朱文“小龙”二字方印,印材为鸡血红石。构思以古玺式,“小”字见《毛公鼎》,金文“小”字象雨点形,本义作“物之微也”解。“龙”字见《龙伯戟》。从肉,& 象龙飞形,童省(省童为& )声,本义《说文》作“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解。二字悉备,稍变其法,使协调,重视朱白分布,以细笔冲刀以制之。
&&& 18、白文“徐正胜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徐”从彳余声,本义《说文》作“安行”解,乃安步慢行之意。用于姓者,乃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后以为姓。小篆“正”从止一,本义《说文》作“是”解,乃极当之称。小篆“胜”从力& 声,本义《说文》作“任”解,乃承当之意,奋力乃能任事不差,故从力,又以&& 即朕,本作“舟之缝理”解,含有必使密合始足防水渗漏之意,凡任事必与事密合方能胜任,故从& 声。以小篆入印,力变汉印模式,只求汉印之古朴沉雄;把握刀法与线条,以凝炼书法,开拓与篆刻之联姻,以双冲刀信手制之。
&&& 19、白文“刘泽民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都成坑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刘”从刀金、J声,本义《说文系传》作“杀”解,杀赖利器,故从金刀,又以J音有为酉字初文,J以“秋门”解,含肃杀之象,故从J声。用于姓者,有谓出自祈姓,帝尧陶唐氏子孙者,有谓出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之后于刘邑,其子孙以父祖封邑为氏。小篆“民”为象形字,象草木萌芽之形,本义《说文》作“众萌”解。略似民众对君上顺服之状,王筠氏以为:“言众庶无知也”故借为民众之民。小篆“泽”从水G声,本义《说文徐笺》作“光润”解,引申为德泽、恩惠。“印”字以3号辞解。以汉印文字入印,打破汉官印严格的四字界格。笔划多者,如“刘”字、“泽”字,占地跨度亦大,笔划少者,如“民”字、“印”字,占地跨度亦小,且笔划少者笔划加粗,然笔划多者却不有意细之,如“刘”字的“刂”,“泽”字的“水”旁,仍使粗壮,只是在具象处自然细之。兹则印面当会通盘一致,再以汉凿印式为基调,冲切刀并举而制之。
&&& 20、朱文“振钦藏书”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高山冻石,兽纽,纯净细润。制印构思:小篆“振”从手辰声,本义《说文》作“举救”解。乃出入于艰危之意。小篆“振”小篆“钦”从欠金声,本义《尔雅》作“敬”解,乃敬仰敬服之意。藏字、书字以6号辞条解。构思以斯篆入印,笔划圆中见方,工整中见金石意。以汉朱文印再变化,以冲刀法快速制之。
21、白文“高占祥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高山珠砂红石,王孝光雕薄意山水人物。制印构思:小篆“高”从冂口,冂示界址,古文作眨硐笃渲ǎ云湎筇ü壑危杉绺咚柿⒅狻1疽濉端滴氖屠纷鳌俺纭苯猓褐甘挛镏摺S糜谛照哂卸担浩胩螅巢捎诟撸蛞晕希凰祷频鄢几咴鞴遥蔽呤现肌P∽罢肌贝硬房冢废蠊瓯成现孜模谀肆僬字鏊担疽濉端滴摹纷鳎骸笆诱孜省苯猓肆偈诱孜模晕是蟛氛咚识稣紫嘀狻P∽跋椤贝邮狙蛏疽遄鳌案R病苯猓攀币愿N喜运停蚀邮荆质茄蛭蜕萍倚蠖谆窀O檎吖蚀友蛏S∽忠3号辞解。字义既明字形稍变,以汉篆文字入印,以工稳、平和、简洁为旨导,取法铸凿之间,冲刀信手为之。
&&& 22、白文“陈光瑶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兽纽。小篆“光”从火在人上,火在人上则取照者广且远之意,其本义《说文》作“明”解。小篆“瑶”从玉& 声,本义《说文》作“玉之美者”解,陈字以4号辞解、印字以3号辞解。以汉官印排列,加以局部变化:“陈”的“阝”旁趋简,“光”字的两点增繁,“瑶”字的“”旁连笔,印字的“爪”旁带弧形,以调整气势。再掺以汉凿印之意,单双冲刀以制之。
&&& 23、朱文“池深”二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池”实本为“沱”字,朱骏声氏以为“池”即沱之变体,隶书池从水也声,(见广),作“停水曰池”解。构思以汉篆池字入印,左右并列,以显平和简静,笔划排列均平无奇,只局部调整:池字水旁略带斜势,也旁贴边,穴旁点通向上边框,“火”旁下端称横形,以协调也字末笔,上下边略粗,但不明显,以显平静。以涩刀为之。
&&& 24、朱文“清心阁”三字长方印,印材为封门青石、浮雕龙纽。制印构思以金文入印,古清字从水从静。心字见《师望鼎》,小篆“心”与金文“心”略同,象形字。本义作“人心,土藏在人身之中”解。小篆“阁”从门各声,本义作“所以止扉也”解。金文阁缺,故以秦篆变体以充而为之,不失其意。文字出处既定,一其笔画,框以粗边,着眼点在于内奇外平,冲刀以制之。
25、白文“邵华泽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都成坑石、米黄色泽、亮丽温润、薄意雕山水人物。制印构思:小篆“邵”从邑召声,本义《说文》作“晋邑”解。用于姓者,在春秋与召为一姓,后分为二,以汝南安阳之族从邑。华字本义作“荣”解,乃开花之意。此处为中国之略称,见《左传?定十年》“夷不乱华”句,又《书经?武成》“冕服采草曰华,大国曰夏”,疏:“华夏为中国也”。小篆“泽”从水G声,本义作“光润”解,见《说文徐笺》,引申为“光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美泽可以鉴”;也可引申“恩惠”,《汉书?食货志》:“德泽加于万民”。小篆“印”以3号辞解。文字既定,以汉铸官印式为基调,力求朴茂拙实、工稳均衡、端庄刚正,以冲切刀而为之。
&&& 26、朱文“陈克勤藏书”五字长方印,印材为寿山高山白冻石,薄意雕山水。制印构思:制以古玺式,“陈”字见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载古玺《陈高白攵玺》,为约有数形,下增土者,林义光氏以为“从土,& 省(省为陈)声”。“克”字见吴大徵《说文古籀补补》载古籀文字《克鼎》,金文“克”象以肩任物形,指上部之古字,象征重物,有能胜任之意.“勤”字《说文》:“劳也”,乃耐辛苦以奋全力任事之意。金文“勤”本不从力,见《宗周钟》为“堇”,古以堇通勤,堇为黏土,其质耐旱耐寒,勤取其能耐之意。为易布局而取《说文》“勤”与本义合,“藏”字见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载古玺《巾正 藏》,“书”字见《颂鼎》略变其法,五字出处既定,一致笔法变圆笔为方而入印,取其平直,框以粗边以协调印文,双冲刀以细笔文字制之。
&&& 27、朱文“曾为赵榆所得”六字方印,印材为寿山高山巧作工冻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曾”从八从日& 声。本义作“词之舒也”解。小篆“为”上从爪,上象头身四足及短尾形,本义作“母猴”解,即母猴之称(见许著说文)。小篆“赵”从走肖声,本义《说文》作“m()赵”解,乃疾行以赴之意。用于姓者,帝颛顼后有造父,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山西赵城),其后以赵为氏。小篆“榆”从木俞声,因俞含有大木之意,榆高数丈,粗者合抱,实为大木,故从俞。小篆“所”从斤户声,本义《说文》作“伐木声”解,谓斧斤砍木之声。又以户为半门,含不断启闭之意,伐木时须连续施斧斤,故从户声。引申常用以助词,如《左传?昭公廿五年》:“君无所辱大礼”,此处用“所”亦然。小篆“得”从彳& 声,本义《音员 会》作“取”解,即拿到手之意。六字文字既定,制印以小篆稍变入印,规范笔法,均其疏密,掺以王福厂风,冲刀制之。
&&& 28、白文“林明印信”四字方印,印材为山东白软玉、兽纽。是作构思以小篆文字稍变而入印,小篆“林”从二木,其本义《说文》作“平土有丛木曰林”。用为姓者,殷比干子坚避难于长林之山,遂姓林氏,一说周平王次子林开之后,一说孔子弟子林放之后。小篆“明”有二,一从日从月,二从状釉拢渍呶爸蔚迷露罩狻S∽忠3号辞解、信字以7号辞解。取法以汉“骑部曲督”印为基调,曲部之名,见之于汉魏,汉书对将军李广有:“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之记载,可见部曲当为亲兵之属(私军),而不为正规军,然而“骑部曲督”为一级军职。其印以工稳饱满为特色,然此饱满又与地道的汉铸印不同,已带有凿印意识,却不完全为凿印。再掺以“殿中都尉”等凿印意识,变单凿刀为双冲刀,迅速制之。
&&& 29、朱文“书道千秋”四字长方印,印材为巴林冻,浮雕纽。构思以古玺式,书字见《颂鼎》,字义以6号辞解,稍变其曲形为直,并宽之与道字相当。道字见《曾伯》,笔划取直。千字、秋字见《古玺文字征》所载,千字李敬斋氏以为“古代伸拇指为百,指自身为千,故千从一”,本义《说文》作十百解。书字、道字占印面三分之二,千秋二字占三分之一,四字以疏密均之,以宽边框之,以求外平内奇,文字以曲而修直,圆而趋方,已是奇中见平,只保留少数斜笔以示古玺特色。以双冲刀直冲,取挺拔意,画如壁立而为之。
&&& 30、朱文“道法自然”四字椭圆形印,印材为巴林冻。斯句见《老子?二十五章》,其本义为道之取法于事物自身规律,故应解为“道法自也”、所谓“然”者,“然也”,当以“如此”解,即:“道的规律即遵循其内部的规律,这个道理就是如此的呀”!诸书择斯句,只当求法于“自然”,即自自然然的那个“自然”,即不合老子之本意耳。斯印构思以古玺形式制之,“道”字见《师邕隹 父鼎》,李敬斋氏以为:“从行从止会意首声。”小篆“道”从u首,亦从首声,u谓之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本义《说文》作“所行道也”解。即由此达彼所行经之路道。“法”字见《师酉敦》金文“法”与小篆“法”略同,从水从D去,D谓解& ,即獬豸,论衡:“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V陶治狱,有罪者令羊触之”,故从D,水为易见其平者,本义《说文》作“刑”解。谓“自”字见《宝尊敦》,“然”字见《然虎敦》。四字悉备,统一笔调,以冲刀法制之。
&&& 31、白文“孙平长寿”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暇背青高山冻,薄意雕人物图。制印构思:小篆“孙”从子从系以会意,本义《说文》作“子之子”解,用于姓者,周卫武公曾孙孙仲后,其子孙以父祖字为姓,又齐景公赐陈子占姓孙,又楚孙叔敖本姓& ,其子孙以父祖字为氏姓孙。小篆“平”从于从八,本义《说文》作“语平舒”解,即语时气由平适之意。小篆“长”从兀从匕从&& 声,象长发绵延之形,一以束之,引申为久远。小篆“寿”从老省(省老下& )&& 声,本义《说文》作“火”解。再以铸印“长贵亭候”“巩令之印”,凿印“勇武司马”等印为基调,旁参“孙阳私印”“孙延寿”印,“新安平政单印”等印风,以双冲刀求挺拔、光洁见随意,快速制成。
&&& 32、白文“庐功胗 彼淖址接。〔奈土侄呈⒘ΑV朴」顾迹盒∽奥贝庸懵疽濉端滴摹纷鳌凹囊玻锒ィ合睦础苯猓刺锛湫∥荨!妒ば⊙拧罚骸爸刑镉新∮泄稀毙∽肮Α贝恿ど疽濉端滴摹纷鳌耙岳投ü苯猓腹毕子诠兴删驼摺P∽搿贝恿ρ疽濉端滴摹纷鳌澳艹赏豕Α苯猓竞杖豢杉鹿χ狻1湫∽鹤淖秩胗。院汗儆∥鳎遄叛鄣阍诨肫印⒆匀弧O咛踝叛鄣阍谥朐渲洹B侄啾识跫跻孕胱郑肮Α弊纸肮ぁ迸砸葡蛏喜恳允省坝 弊帧⒈驶>胶停运宓段
&&& 33、白文“李振生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李”从木子声,本义《说文》作“果”解。用于姓者,乃V陶之后,为尧理官,理、李古通遂为姓。小篆“振”字以3号辞解。小篆“生”从屮从土,本义作“进”解,即向上长出,生生不已之意。以小篆变汉篆文字入印,以工稳为主调,以李字的左坚略称斜势,振字“扌”处连笔,生字末笔较短,印字爪旁略带弧形,以调气息。再以冲切刀并举而为之。
&&& 34、朱文“冯海龙”三字方印,印材为昌化鸡血石,无纽,其血虽为丝状环形,然血活如流,且环之以冻,莹润半透明,地张为浅灰色,冻处为羊脂,白红分明,十分可爱。制印构思:以古玺式,“冯”字见古玺《郁冯玺》、“海”字见吴大徵《说文古籀补》之古玺文,金文“海”从川从母,本义《说文》作“天池”解,乃接百川之大水域名,古从川从水相若,从每之字亦省而从母。“龙”字见古玺《右酉龙》,“龙”字从龙首龙身之形象。小篆“龙”本义《说文》作“从肉飞之形,童省声(省童为辛)”解。然三字悉备,统一金文笔调,以细笔体制之。
&&& 35、白文“杨唯之印”四字方印,印材巴林冻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杨”从木[声,[为杨之初文,有昌盛之意。用于姓者,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其后以杨为氏。小篆“唯”从口隹声,本义《说文》作“喏”解,为答话时之敬辞。“之”字以1号辞解。印字以3号辞解,四字形体变以汉篆入印,按格编排,不使超越,以文字本身之局部变化,或掺以鸟虫意识,或参以凿印拙笔,以调整气息。以双冲刀快速为之。
&&& 36、白文“郑行顺”三字方印,印材为寿山黄太极头石,薄意雕山水人物。制印构思:小篆“郑”从邑奠声,本义《说文》作“京兆县”解,指汉时属京兆郑县而言。用于姓者,郑本为古国名,见《国语?郑语注》:“郑,姬姓,周厉王之子,宣王母弟桓公友封于咸林,今京兆郑邑是也”,战国时郑为韩灭后,其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小篆“行”从彳从亍,左足为彳,右足为亍,两足交互前进为行,本义《说文》作“人之步”。引申为“走”,“行为”,“行动”等。小篆“顺”从页从川,亦从川声,本义《通训定声》作“理”解,指人面所现和同之文理为顺,引申为和顺、安乐、温顺等。以汉铸印式制之,取和平简静,浑穆、自然、以笔画之均匀、饱满,充实之抽象质感,求以与其人格气象构通,内涵契合。
&&& 37、朱文“罗成方”三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龙纽。制印构思制古玺式,以金文入印,罗字见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载古玺《缔罗》,“罗”字金文从网从糸从攴,小篆“罗”从网从维,维本作“车盖维”解,即系车兽之绳。本义《说文》作“以丝罟鸟”解,乃以网绳捕鸟之称。用于姓者,罗即熊姓国,颛顼末胤所受封者,灭于楚,其子孙以国为氏。一说祝融后立罗国,周末徙长沙,国灭,以国为氏。成字见《师田父尊》,字解见44号辞条。方字见《录伯戎敦》,“方”字为象形字,金文“方”林义光氏以为丙之变形,方丙古同音,本与丙同字,边际也。小篆“方”本义《说文》作“愦苯猓史阶钟小安币狻R晡鞍罟薄⒎轿坏取N淖旨榷ǔ龃Γ嬲湫危越鹞摹奥蕖弊至绞试谟遥勺帧⒎阶衷谧螅幌蛞槐骋砸栏街斐善嬲季郑钙浔驶蛞源直撸宓吨浦
38、白文“张虎生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兽纽。制印&&&&&& 构思:小篆“虎”,象形,从虍从&& “虍”象虎头及体躯,下之“入”象其足,本义《说文》作“山兽之君”解。张字以8号,生字以33号、印字以3号辞解。以汉印变法式,即以汉印文字,掺以斯篆笔法,以调整气息,又掺以玉印笔调,斯印四字皆以横画为主调,竖笔、曲笔、斜笔以辅助、调节之笔,以冲刀制之。
&&& 39、朱文“津才审定真”六字长方印,印材为寿山水洞高山石,色白、莹透,有网状萝卜纹,受刀极佳。制印构思:小篆“津”从水& 声,本义《说文》作“水渡”解,今从汉篆省& 为聿。小篆“才”为象形字,象草木初生之形,本义《说文》作“草木之初”解,小篆“”为象形字,本义作“步处”解,审字、定字、真字以2号辞解。以斯篆文字入印,求工稳、妥贴,掺以王福厂法,冲刀制之。
&&& 40、白文“曾祥熙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曾”从八从曰& 声。本义《说文段注》作“词之舒也”解,即乃之意,乃谓认可,语时词意申长& 达而气也分散,故从八从曰,又以& 为k之古文,读若芩,有明通之意,故曾从& 声。用于姓者,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侯于曾阝,后灭于莒,其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小篆“熙”从火声,本义《说文句读》作“燥”解,即 日丽 之使干之意。祥字以21号、印字以3号辞解。以汉印为基调,调整线条变化为传递,四字结构,每字之间界线分明,或以横线突出,或以笔划碰撞,或以疏密偏旁之特点作处,制之以速度为着眼点,若订好格子以刀写字,胸中自有字形偏旁,即不能出格,笔划必向内挤,挤而奇则由生。故把握刀速,为全印效果之关键。
&&& 41、朱文“无为”二字椭圆形印,印材为巴林冻石,浮雕龙纽。构思以古玺式,“无”字见《盂鼎》,金文“无”与甲文“无”略同,为舞之初文,从大(人)两手持嫠象形。“为”字见《陈逆敦》,金文“为”,象形字,罗振玉氏以为“作手牵象之形……古者股象以助劳”。二字均分,“无”字造形上小下大,“为”字造形上大下小,正合椭圆形,加以粗犷之边框,不加修饰,安排停当,冲刀以制之。
42、朱文“廖静文精鉴悲鸿真”九字方印,印材为寿山白高山冻石,半透明,薄意雕山水图。制印构思;小篆“廖”从广声,本义《广》作“人名”解。用于姓者,周文王子伯廖之后,以为姓。小篆“静”从青争声,本义《说文》作“审”解,乃详明得宜之意。小篆“文”为象形字,象两纹交错之形,本义《说文》作“错画”解,即交错之画文。小篆“精”从米青声,本义《说文》作“择米”解,乃精采米使纯洁之意。小篆“悲”从心非声,本义《说文》作“痛”解,引申为与人仁惠之意。小篆“”从足责声,本义《通训定声》作“步处”解,乃行时足所蹋蹑处之称,引申为事物之。鉴字以6号、鸿字以12号、真字以2号辞解。兹以斯篆入印,求工稳精当,冲刀以制成。
43、白文“张建军印”四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对章,兽纽。制印构思:小篆“张”从弓长声,本义《说文》作“施弓弦”解,乃拉开弓弦之意。小篆“建”从聿从廴,聿为律省(省彳为聿)即朝廷之定法,廴为古引字,有循是而行之意,本义《说文》作“律”解。即建立法度之意。小篆“军”从车从勹,车即兵车,勹音包,即包合相裹之意,其本义作“环围”解,即兵营之意。印字以3号辞解。以汉凿印为主格调,掺以铸印之平稳有序之布局,求遒劲有力,以单双冲刀快速制之。
44、朱文“心想事成”四字不定形印,印材为巴林冻石,浮雕纽。构思以金文文字入印,掺以封泥印式,“心”字见《师望鼎》,“想”字《说文》从心相声,本义《说文系传》作“冀思”解,即对心所希冀者之思,相本作“省视”解,有望而知其底蕴之意,故想含推测将来底蕴之意,故从相声。“事”字见《多父& 》,从史之省(省之左右笔)声,本义《说文句读》作“职”解,乃记识其微不使遗漏及淆乱之意,故从史,又以之有循其道而往之义,记微必循正道,故“事”从之省声。“成”字见《师田父尊》稍变之,金文“成”字,林义光氏以为“从戌、丁声,即 木丁& 之古文,撞也,……打击也”。高鸿晋氏以为:“成之本义应为休兵言和也”;故从戌字,戌为古戚字,乃罢兵器斧钺之属也。成有和好意,故春秋经传求和曰求成。“想”字金文无载,然以斯篆变曲为直、为折,以一致其它三字,掺以卜辞刻法,框以不定形之封泥式边以制之。
&&& 45、白文“李应修印”四字方印,印材为青田尧士浅紫坛花,产于青田山口或季山矿洞,无纽,抛面如镜。制印构思:小篆“应”从心雁声,本义《通训定声》作“合”解,双方一致须心意相合,故从心,又雁为合群之候鸟,飞翔有序,求众相合,故从雁声。小篆“修”从彡攸声,本义《说文》作“饰”解,彡有刷拭而除尘垢之意,攸本作“水行攸攸”解,为水流自适貌,饰已重在自适,故从攸声,引申为修行、涵养。如《礼?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以汉法为宗,取平实一路之汉印式,笔划尽力取简,以双冲刀以现潜动之意,笔画之壮实,文字分布之均匀,乃为契合汉韵之手段。
46、朱文“南天一柱”四字椭圆印,印材为蓝带封门青,巧作工围龙纽。制印构思:小篆“南”从 &&&声,本义《说文句读》作“任”解,为壮实可用之意。引申为方向南者,与暖有关,太阳在南方而暖,且南与暖音声均同。小篆“天”从一大,徐灏氏以为“天者……谓在人上至高之处。”故从一在大上,指事,大象人形。小篆“柱”从木主声,本义《说文》作“楹”解,即竖地以承梁之本。小篆“一”为指事字,从一横置,本义《广音员&& 》作“数之始也”解。以汉篆文字入印,掺以斯篆意识,文字安排以顶天立地形,文字两边留白,边框粗细与文字大致相当,以冲切刀并举为之。
&&& 47、白文“刘志和印”四字方印,印材为金砂长白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刘”从刀金、J声,本义《说文系传》作“杀”解,杀赖利器,故从金刀,又以J音有为酉字初文,J以“秋门”解,含肃杀之象,故从J声。小篆“志”从心之,亦从之声,本义《说文段注》作“意”解,即心所专注之一种意向。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说文》作“相应”解,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引申为和谐、和睦、不刚不柔之称。见《礼?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印字以3号辞解。以方正、平和为旨,布局四字皆满白平直,使皆为两部份的字浑为一字,略掺凿意,用刀不疾不徐,欲抛还置,古法谓之挫刀,实则涩刀为之。
&&& 48、朱文“心随笔运”四字长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浮雕纽。制印构思:小篆“心”为象形字,本义《说文》作“人心,土藏,在人身之中”解。小篆“随”从u惰声,本义《说文系传》作“从”解,乃紧跟其后以进之意。惰本作落解,即自上向下坠之意,随为自後移向前跟,亦有顺乎自然之意,故从惰声。小篆“笔”从聿竹;聿音鹬,作“所以书也”解,本义《说文系传》作“秦谓之笔”解,史称笔创自秦之蒙恬。小篆“运”从u军声,本义《说文》作“移徙”解,乃移动迁徙之意。以四字竖排为布局,以斯篆变其形而入印,“心”字短而宽之以少占印面,“笔”字宽之以适“随”字、“运”字,掺以汉篆方笔,疏密均匀,不求奇险,但求出规入矩,元气周流,如端人佩玉,以涩刀缓进取意而制之。
&&& 49、白文“通州刘氏”四字方印,印材为长白石对章,兽纽。制印构思:小篆“通”从u甬声,本义《说文》作“达”解。金文“州”象川流,小篆“州”从重川,本义《说文》作“水中可居曰州”解,即水中高地。周代称众诸候之国曰州,后世有州县之称。小篆“氏”,一象地,中之斜出地下者象根,本义《通训定声》作“木本”解,即木根之称。引申为姓氏。刘字以19号辞解。以汉篆文字入印,因“氏”字笔少,故“州”字取古文“州”变体入印,以适“氏”字,如此全印为上紧下松式,掺以铸印之平正,凿印之爽利,以双冲刀制之。
50、白朱“唐阔印章”四字方印,印材为寿山芙蓉红花冻,具五彩,甚难得,半透明,温润可爱,雕以瓜果草虫纽。制印构思:小篆“唐”从口庚声,本义《说文》作“大言”解,庚古音读“冈”,又具“大”意,故从庚声。用为姓者,帝尧陶唐氏之后,又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孙亦以唐为姓。小篆“阔”从门氵昏& 声,本义《说文》作“疏”解,因有通意,故从门,氵昏& 本作“水流声”解,水声具有疏散之意,故从氵昏& 声。引申为“宽”、“广”之意。小篆“章”从音从十,音谓音乐即乐曲,十为数之终,终了为章,本义《说文》作“乐竟曰章”。印字见3号辞解。构思以汉铸官印稍变为之,取其满白,求工稳,规正,掺以牧甫法,冲刀制成。
&&& 51、朱文“李金海藏书印”六字方印,印材为巴林冻石,兽纽。制印构思:小篆“李”从木子声,本义《说文》作“果”解。小篆“金”从土,右左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本义《说文段注》作“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 不生衣,百练不轻,从革不f”解。小篆“海”从水每声,乃接纳百川之大水域名。藏字、书字以6号,印字以3号辞解。文字既定,以斯篆入印,取顽白“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法,掺徐袖海意以布其局,冲刀制成。
&&& 52、白文“冯冠之印”四字方印,印材为长白石,兽纽。字体在小篆汉篆之间,制印构思:小篆“冯”从马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林门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