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的谁使的形容乘胜追击的诗句

三国志 诸葛亮传(节选)翻译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_百度作业帮
三国志 诸葛亮传(节选)翻译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鶘鎖0438惪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具有非凡的器量,于是三次去诸葛亮所住草庐拜访他;诸葛亮深以为刘备非常杰出,有英雄之姿,于是便出仕并表示诚意,两人很郑重的互相结纳.等到魏武帝曹操向南征讨荆州以后,刘琮以全荆州出降并效忠曹操,因此刘备战略形势变的很差,而且军队规模也比曹操小很多,连容身的地方都没有了.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向刘备提出了出奇制胜的策略,孤身前往孙权那里,以求得吴军的联盟和支援.孙权本来就敬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凡的雅量,便非常敬重他,当即派遣三万人用以支援刘备.刘备依托孙权的帮助和魏武帝曹操决战,完全的击溃了曹操的军队,接着乘胜追击克敌制胜,把江南地区(意指荆南地区)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扩张占领了益州(四川地区).掌握了益州之后,刘备便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册拜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兼任录尚书事的管制.等到刘备死后,继承他的刘禅岁数很小,所以无论大事小事的决定,都由诸葛亮来执掌.于是诸葛亮外交上联合东吴,内部又平定了蛮蛮地区,整编军队,建造各种军事武器,凡事都追求完美,教育百姓严格英明,奖赏和处罚都说到做到,只要是干了坏事的都会去惩罚,做了好事的都表扬.
其他类似问题
那时当左将军的刘备因为知道诸葛亮有特殊的才华,于是就三顾茅庐聘请住在茅庐中的诸葛亮;诸葛亮深知刘备的雄姿英才,又如此地表示诚恳,非常愿意与刘备结交深厚的情谊。正逢魏武帝南下出兵征伐荆州,刘琮带领全城百姓投降,因此刘备的势力由强到弱,没有容身之地。诸葛亮当年才27岁,于是就创建了一个奇妙的计策,亲身出使孙 权,请求吴国帮助。孙 权本来就敬仰刘备,又目睹诸葛亮的奇特的文雅,更加敬重刘备,立即派了三万人...
网上有的是
建议不要看只要明白重点词其实意思好懂
那些整段翻译的都是用现代的语序翻译的 不是特别的准确~~~~~~~
扫描下载二维码《三国志?邓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三国志?邓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土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轨:大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之为掾&&& &&&&&&&&&&&&&&&&&&&&辟:调职
&&& B.宜遂乘之&&& &&&&&&&&&&&&&&&&&&&&乘:趁机
&&& C.则应涪之兵寡矣&&&&&&&&&&&&应:呼应
&&& D.并退还&&& &&&&&&&&&&&&&&&&&&&&&&并:一块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邓艾有智慧的一组是(3分)
&&& ①贼去未远,或能复还&&& &&&&&&&&&&&②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 ③艾即夜潜军径到&&& &&&&&&&&&&&&&&&④今贼摧折,宜遂乘之
&&& ⑤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⑥乃叱忠、纂等,将斩之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亲,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远,读陈碑文而
自定名字;胸怀大志,见到高山大河,常常指点规划建立军营的地点。
B.邓艾跟随征西将军郭淮迎击蜀国大将姜维部队,击退姜维后,在郭淮向西进攻的时
候,他认为应该分兵防备不测,随后他又识破了姜维的声东击西之计。
C.各路大军对西蜀发动攻击。姜维在剑阁阻止了钟会前进的步伐。这时邓艾献上奇袭
蜀国腹地的大胆计划,避实就虚,以绕过姜维主力,让姜维大军腹背受敌。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
降。可贵的是,进驻成都后,邓艾严控部下,对官民进行安抚,受到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5分)
&& (2)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分)
4.&&& D(A征召。B追击。C救援)
5.&&& A(②主语不是邓艾。⑥是表现邓艾愤怒)
6.&&& D(马邈投降,不是被击败的)
7.&&& (1)敌兵撤退(离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 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5分,划线处每&&&&&&&&&&&& 处1分,意思对1分)
&&&&&& (2)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 人都称赞邓艾。(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
邓艾,字士载。从小就失去父亲。魏太祖曹操攻破荆州后,他也迁移到汝南,为当地农民放牛。十二岁那年,邓艾随着母亲来到颍川,读到故太丘长陈的碑文,写道:“做的文章成为世人所推崇的典范,做人的准则为士大夫所效法。”邓艾于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则。他的宗族亲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又改掉这个名字。后来任都尉学士,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文书,于是为稻田守丛草吏。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就指手划脚,认为军营该安在何处等,别人常常嘲笑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于是出使朝廷,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邓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
嘉平元年(249),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败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邓艾对诸位将领说:“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当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驻守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幸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魏军得以战斗不败。
景元四年(263)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右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三国志】:吴魏征伐
&作者:长河落日圆siy&&&&& & 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三郡之后,从根本上,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刘备伐吴,其实是在作最后一次挣扎。只能集结区区四万兵力啊,当然是徒劳的,以失败身死告终,也就注定了蜀帝国的灭亡。刘备伐吴前曾经作了一次和魏建交的尝试,也是三国史上唯一的一次蜀向魏伸出橄榄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失去荆州三郡之后,蜀无论争天下还是守成,第一大敌已经不是魏了,而是吴。这里大家千万不要上老罗的当,出兵的意义绝对不是为关羽报仇,一个把自己最重要一块地盘搞丢了的饭桶手下死了,报个屁仇啊。不鞭尸三百就够宽容的了。&
&&&&&这里可以提一下地利方面的事。曹操建立帝国,或者说魏帝国根基吧----怕严谨者提醒我称帝是他儿子的事----对汉中是最晚动手的。占领汉中后,大军无须费事调动的情况下,对进攻益州根本不作考虑。这可以侧面说明蜀国之弱小,在曹操眼里,得一益州无关紧要。倒是把刘备集团的主力逼出去了,增加了荆州方面的的压力问题更大些。如果刘备失去了益州,那时候他手里荆州四郡还没丢,又成荆州方向孙刘共抗曹操了。所以,争天下的焦点,只有荆州。当然益州利守不利攻的地理情况也是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第一因素。如果益州对争天下举足轻重,曹操那时候那么有利的情况下,当然是要拿下来的。&
&&&&&&&当刘备失去荆州后,在汉中方向,基本情况是他攻不出去,魏也攻不进来。攻不出去可以用诸葛亮五出祁山五败为证据。魏攻不进来呢,没有证据。非要我提出证据的话,只能用诸葛亮死后,凭姜维这么个蠢材,自己找死还折腾了那么些年才灭亡来说话了。当时还没有诸葛亮五出祁山,刘备确无愧战略家,对攻不出去看得真准。只不过对攻不进来估计得保守了点,因为和魏建交失败,使者被曹丕杀了,形势使他不得不安全第一。不然他伐吴的兵力,该可以不止四万的。&
&&&&&&&荆州方向呢?刘备想争天下,就一定得占据到一块立足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军事要点。如果占不到荆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从荆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数万兵,刘备自己就刚成功过。所以最后结果只能是魏灭吴再从荆州方向出兵灭蜀,或吴灭蜀。至于是吴先灭魏再灭蜀还是先灭蜀再灭魏或被魏灭,那已经不是需要蜀首脑考虑的事了。总之对荆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两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若魏吴联手从汉中荆州两面灭蜀的话地利原因吴得利将比较大。因此,魏是不愿意和吴两家瓜分蜀的。如果情况反之,当时最强大的是吴,魏是老二,蜀早被吴灭了。&
&&&&&&&&所以刘备要以四万兵力伐吴,在刘备的设想中,四万兵也差不多够了。他的目标,显然不是要灭吴,而是要吴迫于当时魏很强大这一形势,还他荆州数郡。如果进军顺利,直接攻占了几郡最好,可以和吴换荆州地盘。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敌对态势,一定时间后----因为在刘备伐吴的同时,魏必在荆州方向不停集结兵力,魏集结兵力到一定程度,吴抗不住压力之下必向蜀退让,还刘备荆州。三郡不错,两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决定于魏方动作速度和力度,和刘备手里当时还剩下多少筹码。比如攻占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万兵损耗得只剩两万了,谈判合同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可惜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刘备直接败,咱弟兄们在游戏里把这种战局叫秒杀,当然史书上就无法出现这一纸合同了。&
&&&&&&&即使刘备伐吴得利,他也不会傻得去攻打东吴重要城市,和吴军主力硬碰。以四万兵灭吴,可能吗?岂不知打仗不怕败,只怕胜吗?古今中外,哪一场极惨烈的大败仗,不是在连战连胜步步进攻最后导致战线过长才出现的?也正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灭吴,所以他根本没有急于攻击,而安于相持状态。&
&&&&&&&&&因为刘备伐吴只用了四万兵,魏根本不会考虑在汉中方向对蜀动手,刘备的主力显然放在汉中防御上。所以刘备不用担心汉中,而且败了,也不用担心吴乘胜追击大举伐蜀。因为魏不考虑从汉中方向对蜀动手,汉中方向蜀军又处于纯防御态势,则魏军的主力必在荆州方向待机而动。如果刘备大胜或两败俱伤吴有比较大的损失,魏会趁机伐吴,一举灭吴都有可能,准备的兵力绝对是很强大的。刘备只有四万兵,根本不可能跟魏争什么战果。倒是吴急忙还荆州给刘备求和,吴蜀再次联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刘备败了,魏是不会让吴趁机灭蜀的,准备的兵力也足以保证,吴不敢大举伐蜀。&&&&&&&&&刘备就是在胜得利,平亦可得利,败无忧的形势判断下,以争天下为目标,做最后一博。冒险吗?四万兵,可以说冒险。但这仅是一场局部战争,吴不可能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刘备这次攻击,而且败亦无忧,也可以说一点都不冒险。唯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在与魏建交的尝试失败后,刘备还是作出了这一博。刘备的志向显然是争天下,确是英雄。而对形势的判断,如同眼见。无愧大战略家!可惜作为战术家,刘备太差劲了,竟然速败在陆逊这后生小子手里。嘿嘿,刘备的悲哀,就是作为一个战略家,一生却在做自己才能的最弱项----战术家的工作。手下无人之苦啊。&
&&&&&&&&&刘备死后,到了诸葛亮时代。上文已经指出了,刘备这最后一博失败后,蜀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诸葛亮的目标,就已经降到只求保蜀,不被灭就是成功。我也说过,对荆州方向,蜀是没有能力防守住的。如果以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荆州方向,三分之一兵力守汉中,其结果只能是两面都守不住。那么诸葛亮怎么还能终其一生,不但保住了蜀国,更有余力五出祁山呢?&
&&&&&&&&&&有一句话是&战场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盟友&,这话对。如果两国是处于竞争状态,同以争天下为目标,怎么可能真正的结盟呢?所以在荆州战场上,吴第一次夺蜀三郡,第二次全夺走,并全歼蜀荆州方面军团,根本没有什么可指责。但是,当存在着三方以上势力的时候,某一势力退出了争天下,仅满足于割据,那就成了任何一方的拉拢对象。谁与之结盟,就相当于多了个附庸国。于是结盟又产生了。&
&&&&&&&&所以其实问题很简单,诸葛亮伐魏,是建立在对荆州方向不设防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抽出兵力来伐魏。对三国历史军事比我内行的人多了,可以算一算,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刘备伐吴四万兵几乎也是全军覆没,蜀国到诸葛亮手里大概还能剩下多少兵。南方叛乱不断,少数民族对蜀政府敌视反抗,各方向卫戍部队派出去后,诸葛亮还有兵力够伐魏吗?或者问得不客气点,诸葛亮手里还会有兵吗?&
&&&&&&&&&既然已经退出争天下,只求守成,那么为什么还要伐魏?对荆州方向不设防,其实是对吴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如果吴攻蜀,则蜀是可能立即降魏的。所以诸葛亮大概只会在巴郡,雒城这样的防御要点上,派上薄弱的守军。其意义仅是不让吴能速灭蜀,比如只花了三五个月就攻下成都。给自己从汉中回兵和魏接受和谈或投降后出兵攻吴足够的时间。这样的态势下,吴还敢攻蜀吗?对荆州方向防守薄弱,吴就越不会随便攻蜀。而对诸葛亮自己,这样布局,就等于直接说,吴什么时候被灭,蜀也就什么时候被灭。所以,必伐魏。&
&&&&&&&&&&伐魏可以有以下几个意义:一,牵制魏兵。使其不能全力攻吴,吴保则蜀存。二,鼓舞士气。象我本文这样的观点,在诸葛亮时代的蜀国,是绝对不可以泄露出去的。漏出去一丝半点,诸葛亮必杀我。呵呵,我不是高估自己,也不是自认观点绝对正确。我也许错了,但就这观点本身,是绝对不允许在蜀国被传播开去的。杀我的,也许就蜀国一小警察吧。如果蜀国人民都被我这种&对吴守不住&,&可能降魏&之类的邪说所惑,军队还能有信念保卫国土吗?人民还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吗?大概将军领兵叛国,人民结伙逃亡的事会常有发生了。所以诸葛所谋略就算恰被我言中,也绝对不能承认,不可以被任何人看破。伐魏,保持一种进攻态势,正可以掩盖这一点。三,拓疆。以当时蜀的情况是没有资格拓疆的,可是有了对吴的不守,就能抽出力量伐魏了。&
&&&&&&&诸葛亮伐魏,所面对的,是魏的第二主力部队。魏第一主力,永远是放在荆州方面的。祁山打得再热闹,魏也基本不会从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兵过来。这也就是以这么弱小的蜀,诸葛亮敢伐魏,也虽然每次都败,但总能够打上一打的原因。魏是有能力两面用兵的,这可以用魏后来是先灭蜀然后晋才灭吴来做论据。只是汉中的地形利守不利攻。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只求死守,诸葛亮用来伐魏的部队,就该放在荆州方向对吴的防线上。其实际上产生的效果就是吴蜀对耗,相当于三方互不结盟状态。则魏的第二主力集团大部能开赴荆州战场,恐怕荆州局势早变了,吴灭则蜀亡。&&&&&&&&&&诸葛亮在祁山用兵,想从魏手里抢下一块地盘来,难度非常大。这不光是实力方面的问题,而是吴对于从荆州方向出兵,吃掉蜀这块肥肉,从来没有死心过,也永远不会死心。我已经说过,诸葛亮对荆州方向的防守是非常薄弱的。结盟也好,表示降魏意向以恐吓吴也好,只能使吴不会轻举妄动,而不是绝对不动。只要出现机会形势有利,吴觉得有一定把握,那是毫不客气,而且一动手必雷厉风行。&
&&&&&&&&&诸葛亮每次伐魏,几乎都通知吴,要求吴配合出兵,或是趁吴魏在荆州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伐魏。不过吴从来都没有真正配合过,要么砌词推搪,要么虚张声势。明明和魏打得正热闹,诸葛亮一出兵,荆州方向两家停火了。为什么呢?在魏来说,如果祁山诸葛亮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魏完全有资格两面用兵,荆州采取守势,先灭蜀。而吴呢?呵呵,则是要在魏灭蜀前抢先灭蜀,荆州同样守势。吴比魏有两大优势,路线上有刘备成功的先例,防守上蜀荆州防线比汉中方向薄弱,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
&&&&&&&&&如果诸葛亮祁山大胜,比如采用魏延&子午谷奇兵&计划并成功,魏荆州兵团一部可以开去救火,荆州守势。那么吴呢?吴竟然有两个选择,可以攻魏,也可以攻蜀。一切取决于吴决策层形势判断后的攻击意向。如果吴最后的决定是攻蜀,他甚至可以不必攻克成都,而是抢占对防守诸葛亮回军有意义的关口。这时候诸葛亮要回军去对付吴是有困难的,因为魏未必同意停战。当诸葛亮把魏逼得不得不动用荆州主力军团,其显示的战局影响力过大,就是所谓的心腹大患了。魏也许会决意拖住诸葛亮主力,力求消灭,或尾随追击。最后诸葛亮主力在前有吴后有魏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吴魏两面夹击下被消灭。&
&&&&&&&&&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诸葛亮即使降魏也没有意义了,比如吴已经攻下益州,或扼住对汉中方向的防御要点,地利已经属于吴。魏急攻荆州方向吴也不怕,就算荆州被夺走几郡,攻下了益州,所得比所失大。只要益州荆州江南能连成一线,战局主动稳操手中。所以诸葛亮伐魏想占领一块地盘,几乎就等于想做成功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五战五败一点不奇怪。不能说诸葛亮军事水平极差,更不能据此怀疑他政治水平管理国家的能力,指责他徒耗国力等等。&
&&&&&&&&&&&诸葛亮伐魏就等于一场高明的玩火,对火候的控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主力既不能有损,也不能被拖住,更绝对不能冒进。他的目的,只能是击溃消灭魏的军事力量,并不停打击消灭魏能从其他方面调动来援的部队。而且必须是低代价,自己损失极低。一旦魏不得不动用荆州第一主力集团来对付诸葛亮,荆州吴魏军事力量平衡被打破,即吴参战点。如果吴决定的用兵对象是魏,吴蜀联手灭魏的契机产生。要使吴选择魏作为开战方,首先诸葛亮自己的实力绝对不能有大的损失,另外不可以把战火烧得过旺,如果荆州魏第一主力全部开去对诸葛亮开战,那诸葛亮就真的是引火烧身了。&
&&&&&&&&本来这火候就够难掌握了,而更大的问题,蜀荆州方向对吴防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就好象下棋,在那个角上,诸葛亮欠着一手棋,一直不能补上。这就不能不把帐算到刘备头上,怪刘备损失那四万兵了。四万不够,但多了四万总好些。欠着这一手棋的意义,就是当魏蜀拼上火形成绞缠战局时,吴参战更大可能是选择蜀作为攻击对象。所以,诸葛亮伐魏稍受挫马上退军,从来不打主力对决的仗。占了三郡只迁其人口入蜀,根本不守。如果派部队守,那就成消耗战了,诸葛亮没这本钱。请注意,诸葛亮伐魏是不动用汉中方面守卫部队的,所以每次失利,退回来就没事了,魏的追击根本不能动摇他构筑完善,早有准备的汉中防线。&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军事计划被否决,就是当然的事了。前些天在轩辕看到篇论证子午谷计划军事可行性的帖子,有什么意义呢?这计划从根本上就错了呀。与战略计划相背,战术性计划再完美,又怎么可以去实施它呢?如果从子午谷出奇兵,诸葛亮的主力就必须急速攻出斜谷与之配合,那就是主力决战了。子午谷的奇兵再成功,就算攻克潼关,甚至攻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馒头虽大,问题是你吞得下吗?魏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过来对蜀作战,同时吴以倾国之力从荆州方向攻蜀请问谁去阻挡?即使吴的选择是对魏开战,吴蜀联手顺利灭魏,可这灭魏后的战果,诸葛亮还有余力跟吴争吗?那不就徒为人做嫁衣,帮吴灭魏,接下去自己马上也被吴灭了吗?&&&&&&&&&子午谷奇兵也许是个完美的战术性计划,但是实施它,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交战两国实力大致相当,一战成功即能完全改变战争态势;二,没有第三方势力窥伺在侧。当时蜀的情况跟这两条件要求的差得不可以道里计了。以当时蜀的条件诸葛亮如果实施它,其结果,只能是蜀立即灭亡。就和关羽的水淹七军一样,单独来看,是个完美的战例。可是,攻樊城,战略上已经错了,水淹七军体现的战术再完美,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安部乘胜追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