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重生发家致富文只为本致富俭当头是指哪个职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怎样写好对联
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本教材第一讲曾指出:对联“是由两行相互照应、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文字联合体”。这里所说的“相互照应”就是指上下联内容上的关联;这里所说的“对仗”是广义的说法,指文体语句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形成的对偶关系。对联的字音平仄对仗关系已在第二讲学习过了,本节着重讨论对联在内容上的关联,下一节再讨论由字义形成的对偶关系。
一、上下联内容关联的对应方式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在第一讲里大家已经知道,从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不论是哪一种,都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同样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毫不相关的事物。例如: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这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可以组成一副不错的对联。要是改成: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义就相隔甚远,不能算对联了。又如:
故乡千里月同此,
十年劳碌又一天。
这两个句子不仅内容对不上,词性也对不上。再如:
出句: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
对句:两岸秋波朝北动
此联不仅字词对仗生硬,内容亦不知所云。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出句中的部分词句就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山须厚土
大厦要良材
此联用正对的手法来阐述同一个深刻的哲理。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同样是用正对的手法,讽刺那些办事不踏实、只会夸夸其谈的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此联用反对手法来刻画一种人际交往的普遍现象。
莫学杨柳半年绿
应效松柏四季青
此联通过“莫学——应效”这组反义词形成上下联句的反对关联。
才听骏马踏花去
又见金羊献瑞来
这是一副音律、意境都很优美的流水贺岁联。如果单看一句意义显然是不完整的。
一般说来,正对和反对多是指上下联句中对应字词的相关关系,串对则一定是指上下联整句意义的关联。
此联“有——无”是反向相关的,“大——刚”却是一种正向的关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长沙岳麓山联)
此联上下联都省略了主语,各自作为独立叙事都是不完整的。只有把他们“串”成一体才会形成一种自然的承接关系,从而组成一副完整的情景。
总之,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某一事物的完整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这一事物;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二、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
上下联的内容关联从逻辑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分别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是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形成整体结构。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作中应用较多。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比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
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宁以义死,
不笱幸生。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以上各种联句的逻辑关系如果从对偶手法上来分析,都可以分别归入联句整体意义上的正对、反对或串对。一般说来,凡是上下联具有空间方位上的某种关联的,就可以归入正对或反对;而具有时间顺序上的某种关联的,就可以归入串对。读者不妨自己分析。
三、“合掌”禁忌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对应的地方使用了同义词,犹如佛家礼节的 “双手合十”。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是上联的重复。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形成文字的浪费者,则在对联作品中时有所见。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从对联的应对创作手法来讲,“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应该引起注意。下面这些合掌例子,联友自己体会分辨:
发家勤为本,
致富俭当头。(“发家”和“致富”是什么关系?)
黑白颠倒几时了,
上下欺瞒何日休。(“几时了”与“何日休”有什么不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有区别吗?)
附:“内容相关”课外必读文章
一、“内容相关”的具体阐述:
阅读思考: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如何做到关联?
二、“内容关联”与炼句:
阅读思考:对联有必要炼句吗?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作品和雕琢出来的作品哪个更好?
三、“内容相关”还应该注意什么:
阅读思考:对联创作是否应该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你对网络即兴对联的功能和现状如何看?艺无止境,联艺同样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提高联艺?
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
一、重复用字规则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其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重复用字规则主要有:
1、允许“同位重复”
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简称“复字”。
春回大地春阳暖,
国至新元国运昌。
此上联重复“春”,下联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国”。
春回大地春阳暖,
岁至新元国运昌。
此下联一、五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
岁岁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曲曲弯弯走路,
堂堂正正做人。
重复用字能突出被“重”的字,从而强化联句的思想感情。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此联出自《清末民国讽喻联集》。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宾馆、旅店用联)
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朝朝暮暮时时鼓鼓钟钟。(福州西禅寺玉佛阁)
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某恋家学生妻代对塾师)
2、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同位重字病例1:
春安夏泰人长寿,
秋福冬祥人进财。(“人”同位重字)
同位重字病例2: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
此联“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力图避免。
作为特例,某些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之”字可以重复)
异位重字病例1: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不”异位重字。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异位重字病例2: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玉”异位重字,应改为“雪”之类的其他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都属于联句句法上的大错或曰“硬伤”。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异位重字则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偶有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书穷亦富,
胸无点墨富也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
白云飞去青山在,
青山常在白云中。
此联“白云”“青山”换位互重不错,但“在”异位重字是不允许的,读者不妨自己斟酌、修改。
二、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汇按词性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但是古汉语虚实划分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要分别对应。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金山词霸软件来查阅汉字的词性和词义,非常方便。
对联创作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多种词性,如以下这些字:不、有、了、红、一、香、下、东、要、着、须、好、来、如、胜、似,等等。
三、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
各类词组举例:
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并列: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
偏正: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
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振兴中华
动补: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
此外,词组还可以按词性分类。
名词性词组:地震(主谓)、声音(并列)、铁路(偏正)、红男绿女、炎黄子孙
动词性词组:祖传(主谓)、飞腾(并列)、歌唱(并列)、吹拉弹唱(并列)
形容词性词组:面熟(主谓)、性急(主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
两个字的词组有时看成一个整体,有时需要分开来分析词性和词义,可根据需要而定。
对应规则: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
羊毫舒远志,
虎胆壮雄风。
“羊毫”、“远志”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舒”是动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下联结构相同,词性对仗工整。
欢歌笑语辞旧,
爆竹花灯迎新。
“欢歌”、“笑语”分别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组成“欢歌笑语”后具有并列结构名词的属性;“辞旧”是动宾结构(动词性词组,在这里应该分开看作两个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下联结构相同。
出句:春回大地诗行绿,
对句:日耀长天画卷红。
出句“春回”是主谓结构,“大地”是偏正结构,组成“春回大地”后则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式(划分为“春/回/大地”或“春/回/大/地”均可,“大”形容词修饰名词“地”,语法中称为“定语”),“诗行”是偏正结构,“诗行绿”则是主谓结构。具备主谓语就构成完整意义的句子,故联句整体由两个完整的分句组成,前后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联句字数极少,一般不作为分句看待,而是看作两个节奏或者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三个节奏。
对句具有与出句完全相同的语法结构。
对句病例: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万里明。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
春回大地诗行绿,
莺歌燕舞山河新。
以上病例词性和结构问题都十分明显,联友不妨自己分析。
四、词性的工对与宽对
工对与宽对在“词性相当”要素中是个相对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同一义类的词汇形成的对仗关系。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地理类: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类:晓、时、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
方位类: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等;
动物类: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类: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文学类:诗、词、歌、赋、篇、章、诏、檄、书、联等;
人伦类:父、母、兄、弟、姐、妹、舅、婶、侄、孙等;
身体类:眼、耳、鼻、舌、口、手、腰、脚、肩、背等;
宫室类: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类:帽、领、袖、鞋、衫、裤、袜、巾、玉、佩等;
器用类:笔、墨、纸、砚、剑、锄、刀、勺、钩、筷等;
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菊”,“雨-霜”,属于义类相对。)
秋听鹿鸣(“春-秋”,“鱼-鹿”,属于义类相对。)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工对”和“对仗工整”并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网络即兴对联常见的毛病。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两河秋波朝北动”。这种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对仗、不顾联句是否通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有人会提出:“无情对”难道不是这样吗?须知,无情对也必须有通畅而不生涩的完整意义。关于无情对的知识将在本校中级班讨论。
初学者尚须注意另外一个问题:简单地将固定词组拆开后放在上下联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中的“流动”,往往就因此造成联句的不通顺。因为“流向东”是通顺的,而“动朝北”却费解了。词组拆开分别放在上下联中,是称为“嵌字格”的一种技巧,但必须嵌得通顺自然,所谓“天衣无缝”。
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
桂下诗朋满,
杯中玉月圆。
此联中,“桂”对“杯”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是文学对服饰;“朋”对“月”则是人伦对天文。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李白)
此联中,“树”对“溪”是植物对地理;“鹿”对“钟”是动物对器用。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
此联中,“岭”对“树”是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是服饰对器用。
必须指出,前面划分的各义类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关系比较接近的叫做“临近义类”,它们往往又可以归入某一个更高层次的“义类”。
天文和地理:可归入“自然风光”类;
时令和方位:可归入“时空”类;
动物和植物:可归入“生物”类;
服饰和器用:可归入“日常用品”类。
这种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的对仗似乎介于狭义的工对与宽对之间,在对联创作中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毫不相干的义类之间形成对应,如天文对身体、地理对人伦,这就不是工对、宽对的问题,而往往被认为是“失对”了。
2、词组结构和句式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就前面列举的词组构成作进一步的分析。
主谓结构:
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
地震、祖传(名词+动词)
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偏正结构;得-意,动宾结构)
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
声音、朋友(名词性词组,名词+名词)
飞腾、歌唱(动词性词组,动词+动词)
甘苦、好歹(形容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结构)
红男绿女(整体为名词性词组;红-男、绿-女为偏正结构)
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词组,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结构。和“山欢水笑”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结构:
铁路、春风(名词性词组,名词+名词)
晴空、丽日(名词性词组,形容词+名词)
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
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词+形容词)
炎黄子孙(名词性词组;炎-黄、子-孙,并列结构)艰苦创业(动词性词组;艰-苦,并列结构;创-业,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
司令、革命(动词+名词)
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结构;实-际,名词性偏正结构)
述补结构:
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
好得很(形容词+助词+副词)
交代清楚(交-代,并列结构;清-楚,并列结构)
以上对词组和句式结构的分析实际上是采用了“从外到内、层层深入” ,即“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清晰,也符合人们一般的思维习惯。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和“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或者说可以被忽略)。然而若“丰功”对“言论”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英雄”对“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容词+形容词”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短命”却是偏正或动宾结构的词组(“短”是可作动词用的形容词)。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著名的题词是个典型的宽对例子。有人认为这不是对联,因为一是“上平下仄”,二是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不同词性。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它仍然能算得上是对联。原因:一、上平下仄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二、整体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状语+动词结构;三、“天天”(名词)、“好好”(形容词)这样的叠字词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
类似的例子:
四面荒芜权向此间来坐坐,
一肩行李果缘何处去匆匆。
江苏南京雨花台楹联。形容词“匆匆”与动词“坐坐”形成宽对。
再看前面提到过的一个例子: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在这个例子中,“过”(动词)和“家”(名词)词性是不同的;组成“难过”(动词性偏正)和“无家”(动宾)以后结构也是不同的。但是当它们再被名词性叠词“年年”和“处处”修饰时就都扩大成了主谓结构,这种宽对在对联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
对联中常常可以见到动词和形容词形成对仗关系的情况,但这种情况都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词性的活用,实际上也是一种借对。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就是这种活用的典范。二是词语本身就同时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即属于形-动“兼类”),例如:
昔日茅棚随流水;
今朝瓦屋伴高山。
在这个例子中,“流”一般是动词而“高”却是形容词,似乎词性是不同的。实际上“流”就属于词性兼类,具有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多重属性,这里就是形容词用法。
以下两联都有词组结构宽对的地方,留给大家自己分析:
天下三分明月夜,
杨州十里小红楼。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应当指出,掌握和拥有大量的词汇可供提炼和推敲,是我们在对联创作实践中实现严格工对的保障。要做到这样除了多看多学、博闻强记外没有别的捷径。如果为追求严格的“工对”而舍弃一个意义关联绝佳但对仗嫌宽的词汇,通常被认为是“因律害意”;反之如果因为辞藻的枯竭不能实现工对而以不“因律害意”来作为宽对乃至失对的托词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达到某种“工对”的目的去生造词则更是对联创作之大忌了。
第一节 平仄初步
对联要求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一.初识平仄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何谓平仄?“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在诗词和对联中怎样算是相谐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看下面的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春蚕”对“蜡炬”,是平平对仄仄,“到死”对“成灰”,是仄仄对平平,“丝方尽”对“泪始干”,是平平仄对仄仄平。这就是对立。例如:(以下所列举的,皆是正格。没有特殊标注的均为今音。) (1)一言联(仄==平)雨==风 地==天 海==山 绿==红。(2)二言联(仄仄==平平)大漠==长河 柳色==泉声 好友==良朋讲道==读书。(3)三言联(平仄仄==仄平平)齐竞秀==尽争春 鱼饮水==燕衘泥 云写意===水留痕(或平平仄==仄仄平)千秋月==万壑云 山蝉响===彩燕飞 (4)四言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群蛙闹夜==百鸟喧春 天寒地冻==月朗星稀(或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梨花春带雨==柳叶晓含烟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壮士空怀笔==将军善倒戈 (6)六言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火树银花盛景==红梅绿柳新春 (7)七言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人间喜气随人转==户外春风入户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8)八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东风浩荡春光似海==政策英明盛世如花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两分句联或按意节点)社会和谐,民丰物阜===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有关平仄交替的规则,第二三节还要详细讨论。二、关于新四声所谓新四声是指现代汉语中普通话四声。新四声平仄是按照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划分的。例如:春风荡暖三江水平平仄仄平平仄红日照开万树花平仄仄平仄仄平又如:桃夭柳翠春无限平平仄仄平平仄花好月圆岁有余平仄仄平仄仄平现代汉语的声调是从中古语音的声调平、上、去、入四声演变而来的。古入声字已经分别派入阴阳上去四声里去。 三、古四声问题(简单考核)古汉语中有部分汉字的平仄归类和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的平仄归类称为“古声”或“古韵”。在前人的对联作品中,有些字用“今声”(普通话)来判别是不合声律的。今天仍有不少人习惯使用古声创作对联。近年在大部分正式征联大赛中大多都允许使用古声,但是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今天我们学习对联,不强要求学习用古四声撰联,但是对古四声应有所了解,便于判别前人联作中的声律运用情况,同时便于鉴赏今人使用古声创作的对联。需要说明的是:
1.我们在撰联时用今古音皆可,但是在同一幅联中今古音是不能混用的
.2.国粹网默认今音,若用古音需注明古四声:平、上、去、入。较为通行的标准是《平水韵部》。在《平水韵部》中,所有的汉字被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在对联中归入“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对联中都归入“仄声”。今四声与古四声大致的对应关系:今声 - 古声 ----------- 上平 - 阴平(极少数除外) 下平 - 阳平(极少数除外) 上声 - 上声(极少数除外) 去声 - 去声(极少数除外) 入声 - 分别并入今声的上声、去声、平声中从这个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差别最大的是古四声中的入声,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归入今四声平声中的那部分字,因为这些字从古代的仄声变成了今天的平声。下面是“古仄(入声)转今平”的常用字列表:B:八捌拔白薄雹逼别勃渤脖舶伯魄(落魄)柏(柏林)泊博搏拨剥箔瘪鳖憋蹩铂
C:擦插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得德滴迪的度独读狄涤敌笛跌谍蝶碟迭叠督毒笃犊渎椟咄铎夺掇(揣度)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弗拂福幅袱蝠 G:割胳格阁搁疙鸽革隔刮郭国咯骼膈嗝聒蝈
H:哈喝合盒涸核黑忽惚滑猾活蛤(蛤蟆)劾嘿豁
J:疾迹积激击缉绩及汲极级圾急嫉辑集给藉籍脊棘即亟夹颊截杰竭碣揭捷睫婕洁结拮接节劫掬鞠菊桔局掘崛倔撅厥獗决诀抉角(角色)觉谲爵噱攫 K:嗑瞌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煞勺芍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刷说俗缩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檄侠狭峡匣狎辖瞎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凿则责帻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濯此表可用于查询对联中的入声字。如能记住当然最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可以这样来判别:如果在古联中看见应当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普通话读音为平声的字,那么这些字多半是入声字。不放心的话可以查询上表,上表中没有时可到《平水韵部》中再查。 例: 因荷而得藕(得。古声 平平平仄仄合律) 有幸不须梅鳦鸟传长发(发。古声 仄仄平平仄 合律)苍龙协永绥(协。古声 平平仄仄平 合律)推荐一个网上工具可供使用:中华国粹网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
第二节对联的平仄规则
一.1 3 5不论,2 4 6分明规则对联要求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 这个规则总结为一句话就是“135不论,246分明”。例如第一节新四声举的两个例子的下联。
不能死搬硬套这个规则,其中尚有不少奥妙,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来探讨。
1、“135不论”不包括3、5、7等单言联句的句脚字。看下面的例子:
春来眼际 平 仄
喜上眉梢 仄 平
春风荣草木 平 仄 瑞雪润河山
鞭炮声声报喜 仄 平 仄 红灯盏盏迎春 平 仄 平
五星赤帜迎风展 平 仄 平 十亿丹心映日明 仄 平 仄
很明显,其中的5、7言联脚必须“上仄下平”。
2、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平尾”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许多年来一直套用到对联中。
病例: 满园芳草绿 万户春联红(仄仄平平平,须将“春”换仄声字)
春风春雨引春色 新岁新年开新篇(平仄平平平平平,此例须将“新”换仄声字)
上下联的分句中也不允许出现三平尾:
盛世千山红 祖国扬鞭已跃马(千山红 三平尾) 新春万里艳 人民折桂再腾龙
改革开红花 呈中国特色(开红花 三平尾) 小康铺富路 通人间天堂(间天堂 三平尾)
3、尽量避“孤平”。
“孤平”是律诗中以五言为基础提出的,指的是“仄平仄仄平”这种格式(除句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在前面加上“仄仄”或“平仄”后成为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仍然是孤平,因为后五字已经形成了孤平。
“孤平”是诗家大忌。近年对联界有不少人提出对联不必忌“孤平”,正规赛事评选中也偶有孤平句被入选,但尚未得到公认,初学对联者仍然有必要了解并尽量避免。注意两个问题:
1、单独的五、七言联作尽量避免“孤平句”,多分句联作中可以适当放宽。 2、不能将“孤平”概念扩大到其它句式中,诸如五言句式“仄仄仄平仄”、六言句式“仄平仄仄仄平”等等,都不是孤平。
病例: 对酒歌丰岁 举杯庆小康(仄平仄仄平,须将“举”或者“庆”换平声)
辉煌长创人财旺 锦绣又添事业兴(仄仄仄平仄仄平,须将“又”或“事”换平声字)
4、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
病例: 风和日丽花争艳 山青水绿鸟竞歌(青-和、绿-丽 粘律,此例调整为“水绿山青”即可。)
通常,我们只说下联某字和上联粘律,或者对句的某字和出句粘律。粘律是下联(或对句)的偶数位“平仄失替”造成的。如果出句(或上联)平仄失替,而对句(或下联)平仄合律,也必然出现粘律。失替、粘律常被统称为“出律”。
5、带“领字”的联句不能简单套用“135不论,246分明”规则。
先看例子: 欣 文坛喜溢
看 艺苑花荣
经 世上几番风雨
看 人间别样春秋
类似这样的例子中,第一个字称为“领字”,带领字的联句应除开领字后考察后面的双字词汇的平仄情况。如上面第一例应将后四字看成一个4言句,,第二例将后面六字看成一个6言句。绝不能死板地划分单、偶数,如“经世/上几/番风/雨”,就大错了。上两例除开领字后的平仄交替和对仗情况:
欣 文坛喜溢
平 仄 看 艺苑花荣 仄 平
经 世上几番风雨
仄 平 仄 看 人间别样春秋 平 仄 平
领字有两个字的,称为“两字领”,也有三个字的“三字领”。通常一字领、三字领的平仄可以相对随意,两字领最好和后面的句子结合起来进行平仄交替。例:
欣看 大地千重秀
笑望 巨龙四海飞
懒看 风潮随起落
厌谈 功苦任西东
不忍看 花闲玉瑟
也曾弹 剑泣金鞍
领字起到“统领”后面句子内容、加重语气的作用,在整个句子中领字通常不是必需的部分,其后的句子已经具有完整意义。有些两字词很容易被看成领字,需要按上述概念仔细分辨。以下例子各位试加分析:
千选不烦随你意
百挑不厌称君心
静看湖莲参妙谛
闲翻贝叶悟真经
中间的分句含领字的例子:
日月循环 堪喜 人间换岁 仄 平 平 仄 风云际会 欣逢 世纪更新 平 仄 仄 平
凤舞龙飞 喜看 大好河山 生机无限 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云蒸霞蔚 遥望 骨肉同胞 团聚有期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此例后八字应分为两个分句单独安排平仄,美中不足的是“肉、胞”粘律!
6、一至四字联的平仄问题
一字、两字的对联很少,只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中才能成其为“对联”。一字联肯定是上仄下平,二字联尾字上仄下平即可。
单独的三字联,同样是尾字上仄下平。但是在多字联中当作领字、分句或者语义节奏时,可以根据联意需要适当放宽要求。例:
看菩萨 添颜料
照题目 作文章
笑不了 古今事
看得见 去来人
大大肚 能容万物
微微笑 看破群生
四字联尽量遵循“13不论,24分明”,特别是作为分句时。单独的四言联因字数太少,死板地遵循这一原则束缚手脚。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失替”的例子(联脚除外,下联尽量避免三平尾):
明月前身(故宫:乾隆题竹香馆)
衡量百家(老舍赠刘子衡)
问花笑谁(昆明:华亭寺)
7、关于律诗、对联中两种特殊而常见的平仄格式(即变格)
在律诗中,有两种“特许犯规的”平仄格式被经常使用,在对联中也有不少例子。这两种格式打破了“246分明”规则并造成上下联偶数位“粘律”,但并未破坏整体声律平衡。故在此作为必读的补充知识介绍给各位学员 (不作为考核内容)。
五言:平平仄平仄
(由正格“平平平仄仄”3、4位平仄互换而来。下联常用“○仄仄平平”格式)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此格式是五言格式前面加上一节“仄仄”,偶有加“平仄”的情况。下联常用“平平仄仄仄平平”及其变格)
以上两格属于律诗中的“拗救”。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必须注意: 1、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须用平声,否则五言成为十分拗口的单平仄交替(仄平仄平仄),七言后5字也一样(仄仄仄平仄平仄)。 2、尽管这种格式在诗词、对联作品中不乏其例,但诗家、联家并非有意为之,通常是因为必须使用某些特定词汇才如此。换句话说,只有在特定的修辞环境下,才使用这一特殊平仄格式。律诗中的例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第3、7两句即为“平平仄平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第7句)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第7句)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送瘟神(二)》。第7句)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答友人》。第7句)
古今对联中的例子: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据说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节,古仄)
僧归夜船月
龙出晓堂云(镇江:康熙题文殊殿。出,古仄)
松间觅云径
石罅眄壶天(南京:乾隆题栖霞山行宫。罅xia4:裂缝,眄mian3:斜视)
层轩静华月 修竹引薰风(扬州廋西湖。竹,古仄)
苍山韵风月 奇石吐云烟(昆明世博园。石:古仄)
四百年来五开府
九龙山下一祠堂(无锡惠山:应敏斋题周忱祠)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纪昀挽刘统勋)
月似丹光出高岭 鹤因梅树住前山(阮元题杭州葛林禅院)
千树桃花万年药(第1字换了平声) 半潭秋水一房山(江苏苏州圆妙观七星潭阁联。集唐句。)
烟雨湖山六朝梦(第1字换了平声) 英雄儿女一枰棋(江苏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现代春联:
东风遍天下 春色满人间
江山万年固 天地一家春
朝霞映红日 新雨润春蕾
高歌庆新岁 强音颂早春(对句“平平仄仄平”不常用)
爆竹声声庆丰岁(竹:古仄) 梅花点点报新春
盛世欢歌乐十亿 丰年美酒醉长春
日耀千祥万家乐 雨滋百卉九州春 二、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如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虽然“春”和“悲”都是平声,但整幅联作从声律上说是没有问题的。 对联声律要求在一个语句中(上联或下联的各分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如何交替?因为汉语两字词居多,这里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应用到多数联句中的基本规则: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例:
春来眼际 平 仄喜上眉梢 仄 平
春风荣草木 平 仄瑞雪润河山
鞭炮声声报喜 仄 平 仄红灯盏盏迎春 平 仄 平
五星赤帜迎风展 平 仄 平十亿丹心映日明 仄 平 仄
多分句联单独安排每个分句的平仄,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
红梅献岁,鹊立枝头歌盛世;(“岁、立”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仄绿柳迎春,莺穿陌上唱中兴。(“春、穿”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平
执法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虹昭日月;(“公、生”,“气、贯”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河山。(“暖、似”,“风、行”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 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
一、整体平衡,活用声律规则
由于对联字数不定,内容宽泛,技巧格式多种多样,因此无法用格律诗词那么严格的声律来约束对联创作,“句中偶数位应该平仄交替”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则,不能一概而论。古今流传的优秀对联作品中,出律之作并不鲜见,包括三平尾、孤平、联脚上平下仄的例子都有。学员在掌握一般规则基础上,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会活用规则。
1、划分语义节奏,灵活安排平仄交替
语义节奏在朗读时有明显停顿,使得完整的联句被分割,形同多分句联。这种情况可以分开来安排平仄交替。带领字的联句朗读时也有明显停顿,领字也可算作一个单独的节奏。这里只举一些非领字联的例子。
山青水秀 春艳 平 仄 仄 花好月圆 谷香 仄 平 平
6言句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调换前四字的两个双字词来满足整句平仄交替的要求(水秀山清春艳,月圆花好谷香),但是大众化的春联还是使用习惯的词汇顺序为好。因为朗读时第四字后有明显停顿,并且后两字一般会降低语速,因此4、6位未作平仄交替对音韵美感的影响并不大。下例类似:
福临 寿星门第 平 平 仄 春到 致富人家(2、4位没有交替,无不可) 仄 仄 平
春到处 乾坤锦绣 仄 平 仄 运来时 门第生辉 平 仄 平 前三字类似领字的作用。此例决不能划分为“运来/时门/第生/辉”的节奏!
以下例子请大家自己分析:
羊歌拜拜 情 切切 猴舞翩翩 意 浓浓
飞雪迎春 千家暖 东风送暖 万户春(此例在大众化春联中或用语义节奏来解释无不可,赛事中建议慎用)
八言以上一般拆分为两个以上的完整分句,略举几例:
春满人间 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 四季长安
户迎春 春桃妆绿柳 门有喜 喜鹊闹红梅
白雪映红梅 春回大地 凯歌偕丽日 福满人间
春风得意 草木 增秀色 时雨润心 山河 添笑颜(此例在大众化春联中或用语义节奏来解释无不可,赛事中建议慎用)
2、运用整体平衡概念,保证节奏点平仄相反
当对联中必须使用偶数位没有平仄交替的成语、成句、专用名词时,或因联意需要无法做到上下联偶数位平仄相反时,可将整个词看成一个节奏,尽量做到节奏的尾字(节奏点)有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相反,以求得上下联声律的整体平衡。甚至三平尾对三仄尾也可以。
四面花 果然好样 平 仄 一肚草 格外大声 仄 平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平 仄 从 无字句处 读书 仄 平
三吴明清 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 五湖四海 平 平 仄 仄 仄 千载华夏 不二地 市肆双雄 来朋万国九州 仄 仄 平 平 平
春夏秋冬 八百标兵 四十年 电波荧屏 荟锦绣 平 平 平 平 仄 东西南北 数千志士 九万里 雄关漫道铸辉煌
仄 仄 仄 仄 平
小康有望 老百姓 全凭 三个代表 仄 仄 平 仄 大地回春 新千年 更看 九州风云 平 平 仄 平
以下两例属于可以不受声律限制的机巧联(前者为异字同音技巧,后者为复字叠字技巧)。下一节将专门讨论机巧联的声律问题,这里仅用来说明声律的整体平衡。其中最后的四言句遵循了严格的“两两交替”规则,使得整幅联语读起来仍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羊年 阳春 扬州 杨柳 飏絮 洋洋洒洒 燕乐 艳日 雁塔 彦英 宴宾 嬿嬿姝姝(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全平对全仄是一种极端的例子,原则上也认为上下联声律是平衡的: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3、以联意为重,允许适当“出律”(非考核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古今都不乏其例,但以下例子初学者仍然不宜刻意模仿。这些例子中的大部分都能找到上下联整体声律平衡的理由,但已非本教材论及的范围。
高谈阔论参天地 平 仄 平 顾此失彼问鬼神 仄 仄 仄 (联嵌“高参”“顾问”,是一幅讽喻联。其中下联“彼”出律实因成语不可换字。)
愿作春蚕,丝未尽,吐未止; 仄 平 仄 仄 甘当黄牛,日不落,走不停。 平 平 仄 平
提高 医疗质量 平 平 仄 增进 人民健康 仄 平 平 此例虽然上联2、4位、下联4、6位无交替,且4位粘律,但因联意需要不宜换字,下联有“健”字的仄声过渡,无不可。
酒胆海样大 仄仄仄仄仄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题李白纪念馆) 平平平仄平
花开三章清平调 平平平平平平仄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楹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仄仄仄仄平仄平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联脚上平下仄)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以下几个例子除了声律不够严谨,连词性也有不工之处,是典型的只注重联意合理、通顺的例子:
青年,中年,老年,三部人生曲; 学习,工作,事业,一支奋斗歌。
血洒老山,捐躯为谁?为九州十亿幸福; 身居猫洞,吃苦为啥?为千家万户团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争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
在现代对联创作中,特别是一些实用联、白话联、谐趣联、讽喻联、机巧等联中“意节律”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单纯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更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三个代表),因而使用“意节律”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
关于“意节论”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
二、关于“马蹄韵”
1、马蹄韵及其“句中平仄规则”(不作硬性考核)
马蹄韵是湖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在其专著《对联格律》中提出的对联声律规则,已被楹联界广泛接受和运用。马蹄韵规则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因状如马蹄的节奏而得名。 马蹄韵规则包括“句中平仄规则”和多分句联的“句脚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第二节中已经讨论过的“135不论,246分明”规则的相关内容,建议联友回头再复习一遍。
关于句中平仄规则,除了前面重点介绍的“135不论,246分明”规则外,有不少作品严格遵循了“两平两仄”交替,且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成为声律上的“工对”。但是,“135不论,246分明”作为相对意义上的声律宽对,从美学和联评角度,和工对具有同等地位。 以下是几个声律工对的例子:(第一节中已经有过介绍)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大地春风劲 长征战鼓催
处处明山秀水 家家笑语欢歌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画卷红
凡思炼就千秋句 胜地留存万代歌
春回大地山欢水笑 日暖神州物阜民丰
瑞雪纷飞大地萌春意 东风浩荡神州跃巨龙
此外,5、7言联作中还有一种来自律诗的常见平仄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清音歌盛世 妙笔著华章
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
虎跃龙腾 全民歌盛会 羊欢马啸 胜纪上新阶(第二分句)
盛世长春 喜看东方腾紫气 神州大治 欢呼法制振雄风(第二分句)
当然,也有很多在此格式基础上遵循“135不论,246分明”而作了变化的声律宽对,不再举例。
2、马蹄韵“句脚平仄规则”和“平仄杆”
马蹄韵句脚平仄规则要求分句的句脚平仄应尽量做到“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例如: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眉雄梦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步艳邦心:仄仄平平)
马蹄韵如何规定各种分句数量联作的句脚平仄格式?这里引入“平仄杆”的概念。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句脚平仄有两种排列规则(下联平仄和上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平仄杆”: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平仄杆”: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管多少分句的联作,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脚平仄举例: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余德泉教授是在对大量明清两代对联作品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马蹄韵规则的。前人的对联作品大多数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有些虽然不是所有分句都严格遵循两两交替,但其中部分是遵循的;有的划分为几个部分来考察,每个部分仍然遵循了马蹄韵规则。感兴趣的读者建议阅读余教授的原著。
现代对联的句脚平仄偶有打破两两交替的例子:
金枝玉叶 双建花开 艳如国色 芳若天香 根系防城港 仄 平 仄 平 仄 (2003年8月防城港市楹联学会征联出句)
世纪坛上 视际** 侍祭列祖 试寄情思 示计春秋 事记历史 誓继先烈 势济中华 (2002年世纪坛征联。句脚: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后六个分句符合马蹄韵规则。)
必须注意:马蹄韵“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原理在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规则中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句中平仄可以“135不论”,而句脚平仄规则要求必须“两平两仄交替”。
马蹄韵句脚平仄规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规则,许多正规赛事都用它作评选标准,建议联友在创作时尽量遵循。在联意需要时可以适当变化,一般情况四个分句以上应避免一平一仄交替或所有分句同韵。三个分句时,上联“仄平仄”,下联“平仄平”是允许的。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小媳妇的发家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