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三国志 诸葛亮里除了三个国的君主外,独立立传的臣子只有蜀国的诸葛亮和吴国的陆逊,其他都是合传,不知是不

三国猛将之正史《三国志》_百度知道
三国猛将之正史《三国志》
各位豪杰,听我一言:我熟看三国演义,人家说它有些颠倒拉剧情,我想了解三国志,三国群雄的武将我大多都知道或听过,西蜀的张任 雷同 严颜 吴兰 刘巴 李严等名将,三国志里马超形象如何,赵子龙是不是长胜将军,空城计是曹操还是孔明的事,关羽,张飞的名气是三国志大还是三国演义大,三国志周瑜是怎么样的人,三国志是孔明写的详细还是曹操写的详细,三国志有五虎上将吗?速告我,感谢,慢慢讲。
提问者采纳
《三国志》是纪传体的史书,一般每个君主单独一篇,其他文臣武将选几个写一篇。张任、雷同、严颜、吴兰在《三国志》中没有专门立传,只是在事件中出现了一下,文字不多。刘巴评价还是蛮高的,和马良、董允放在一块儿写的。李严确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最后被治罪丢官,所以和刘封、魏延、杨仪这些处境差不多的人写在一篇里。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他魏延写在五大将中。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周瑜文武全才,气度不凡,绝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他是在为入西川做准备的路上病死,把机会留给了刘备。空城计没有的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在襄阳呢,不可能的。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4条回答
马超,是一个孝子,武艺高超,深得羌人之心,世代王侯。赵云本来带兵次数就少,其中救主及攻陷桂阳胜利,然而兵出萁谷失利(北伐)。诸葛亮之空城计不存在,曹操的是真的,另外赵云还有一个“空营计”。关张名气……其实都很大,但演义大肆渲染了。周瑜胸怀大志,英姿勃发,沉着冷静,军事大才,并非演义之小肚鸡肠。实不相瞒,诸葛亮传与太祖传都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关、张、马、黄四人分别是前后左右四将军,赵云官职低一级。“五虎上将”可能是民间传说中的。
1.马超在三国志中也是一员猛将2.赵子龙在三国志中名气不是很大,也不全胜的记录3.空城计的原形出于曹操跟吕布作战的时候,不同的是曹操为攻方而非守方。4.关羽、张飞的名气,毫无以为三国演义里面大5.周瑜在正史上是个的确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但才华横溢7.曹操写的详细,当时是根据人的地位来写的,地位越高当然越详细8.好像有五虎将,但是是魏国的,蜀国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将军友情提示,楼主下次请不要给0分悬赏,还问这么多复杂问题!
我的一点粗略的见解
《三国志》是国别体的史书,一般每个君主单独一篇,其他文臣武将选几个写一篇。 张任、雷同、严颜、吴兰在《三国志》中没有专门立传,只是在事件中出现了一下,文字不多。 刘巴评价还是蛮高的,和马良、董允放在一块儿写的。 李严确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最后被治罪丢官,所以和刘封、魏延、杨仪这些处境差不多的人写在一篇里。 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 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魏延写在五大将中。
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更为辉煌。
周瑜文武全才,气度不凡,绝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他是在为入西川做准备的路上病死,把机会留给了刘备。
没有空城计这一事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在襄阳呢,不可能相会。
三国志里马超形象还可以赵子龙不是长胜将军空城计是孔明的事关羽,张飞的名气是三国演义大三国志周瑜是挺厉害的儒将三国志是曹操写的详细三国志没有五虎上将
让偶来一一分析第1个问题西蜀的张任不投求死,无奈处死他风光大葬,&刘巴 雷同就是一废物)雷同一刀就被张翎(翎字打错)斩与马下第2个问题那时代谁能知道古人的形象据说身高七尺英姿勃发第3个问题子龙是我的偶像基本都是长胜英雄事例如 子龙六旬之时,出征连斩韩德与韩得五子为千古称赞第4个问题空城记是诸葛孔明和司马仲达的事,那时曹操已在天堂呢第5个问题这个问题有点不理解貌似是说张飞的名气大还是关羽的名气大,我先声名下古人的事情我们不能随便猜测,两人基本相同关羽的在白马之战和水淹7军能显示出来了,张飞在汉中之战用计谋大败曹洪与张翎(翎字打错)还有长板之战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情景凭想象就能知道了第6个问题周喻是个心胸狭栽的不要听能些,喻迷是话他们也找不出根据说公勤心胸宽大,写公勤心胸狭小的故事有草船借箭和借他们的力量来打曹操的江陵气得周喻吐血第7个问题要说么里面诸葛亮和曹操都没写三国志里面写的是历史而不是人物第8个问题应该是没有五虎上将有的是五虎大将因为时代不同,上将是历史的后半才有的而大将是从春秋就有了谢谢拉虽然不会打标点符号但还是希望你能采用我的加加分给偶!!!
参考资料:
五虎上将,是指在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军团所拥有的五员猛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合称。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于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于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三国时期的刘备,既无天时,又无地利,最终保证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手下有一大批精明能干的谋臣武将。得人心者得天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名誉天下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们各自特点突出,以下分别介绍他们的生平和评论:编辑本段■关羽
[关羽]关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量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曹操攻击刘备,备败逃依附袁绍,关羽及刘备妻室被围于下邳,羽降曹,诏为偏将军,待以厚礼。七月,羽探知刘备在袁绍部下,遂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随之与刘备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联络刘辟击曹。建安十二年 (207),刘、关、张兄弟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始请得孔明(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列“ 五虎上将”之首。八月,羽乘孙权与曹操交兵之机,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阳,放水淹杀曹军,斩杀曹将庞德,收降于禁,威镇华夏。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时,同年十月,孙权遣吕蒙抄其后路,袭取荆州。羽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处境危艰。十一月,羽从樊城撤军,企图夺回荆州,途中连遭吴军截击,部卒走失,战斗力大减。羽见夺回荆州无望,且战且退,先抵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欲逃往西川与刘备会合。十二月,羽从麦城败退临沮章乡(今湖北省安远县北),被孙权伏兵所擒,与子平同时遇害,时年59岁。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但关羽身上也有一个瑕疵,那就是大意失荆州.
关羽没有杀华雄,那是罗贯中编的。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所以,华雄是孙坚杀的。编辑本段■张飞
五虎次席,勇力过人,但智谋不足,是一个可任用,但不可重用的人物!但是他还是粗中有细的。当阳疑兵,义释严颜显示其攻于心计的一面。[张飞]张飞
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刘备称帝,张飞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后主刘禅时追谥为桓侯。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现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收为将领。
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不听。果然张飞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张飞比较可爱,属于,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那类型的人!对待文官时比较虚心,但可能因为自己武力比较高,就瞧不起士兵和一些武将,(就是因为这点才导致了他的死亡)他生凭除了武力以外,喝酒也是非比寻常。让他最听话的人,除了刘备就是诸葛亮了,然后是关羽,听刘备的话,因为他是老大,当小弟的不都要听大哥的话吧,这说明了他的忠!对诸葛亮呢,因为他深刻了解到此人的智慧,说啥对啥,所以打心眼里佩服。论个人缺点,张飞对小人&暴而无恩&,且又令其左右,性格过于率真,缺乏世故。张飞治理川中,受人爱戴,死后百姓立即为其立庙,口碑很好。不论如何,比起被神化的关羽,张飞这种粗豪直爽的形象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贴近人心。就好像「张飞是屠户出身」的说法虽然在史传中找不到根据,但正所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这样的张飞毋宁是可爱的。
其实在野史中张飞还有另一种显为人知的面貌。据说张飞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倍受后世书画界推崇。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
清代还有张飞的字帖传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铭」的拓文:「汉将军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篇「八蒙山铭」乃是张飞大破张郃之后,意气风发而书,并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巅。武侠小说巨擘查良镛先生就有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中引用这段典故,让这篇石刻化作书中人物秃笔翁的一门厉害武功呢!编辑本段■赵云
[赵云]赵云五虎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单骑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实写照!但其谋略也相当了得,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大将。从事小心谨慎,人称常胜将军!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但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坂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四人,砍倒象征军威的大旗两面,夺去镇军长槊三条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但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他的优点有: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之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趋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自此军民安堵。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不是私自买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自己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赞赏!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编辑本段■马超
五虎之四,名门之后,相貌堂堂且武艺高强,但心计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刘备入主西川的功臣。[马超]马超
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卫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曹操在与韩遂、马超单马对话,马超恃勇欲捉曹操,但见许褚瞋目而盼,未敢妄动。曹操遂密遣徐晃、朱灵率四千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截断马超退路。接着,曹操安排船筏,欲率大军渡河北。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预先到北岸驻军,阻挡曹兵,使他们不得渡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粮尽,曹操的部下一定会大乱溃逃。”韩遂却说:“可以让他们渡河。兵法云:‘兵半渡可击。’待他们渡到一半,我们从南岸击之,岂不痛快!”马超的计策没有被施行。曹操后来知道此事,叹息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尽得陇西所有部队,又得到张鲁派大将杨昂所率援军的帮助,集中1 万余人进攻冀城。马超军将冀城重重围困,从正月一直猛攻到八月,朝廷救兵也没到来。韦康便派别驾阎温出城向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夏侯渊告急。阎温乘夜从水中潜出,第二天,马超的士兵发现了水迹,捉获了阎温。并斩杀阎温。
原冀城属吏杨阜不满马超残暴,借为妻子办葬事之机逃出,投奔驻军历城(今甘肃西和北)的表兄抚夷将军姜叙,劝说他以所属兵力铲除马超,为韦康等报仇雪耻。姜叙又联络赵昂、尹奉、李俊等人,秘密磋商讨伐马超的谋略。他们先派人进入冀城暗中结交梁宽、赵衢,使他们在城中作内应。九月,杨阜与姜叙率兵袭击卤城(今甘肃礼县境),赵昂、尹奉进兵占据祁山城(今甘肃西和东北)。马超闻讯大怒,赵衢趁机故意怂恿马超亲自出城进击。等马超一出城,赵衢和梁宽立刻紧闭城门,把马超的妻儿老小全部屠杀。马超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遂突击历城,掳杀姜叙的老母和赵昂之子赵月。杨阜率军与马超决战,身负五处重伤,终于将马超击败,马超向南投奔汉中张鲁。经此战,马超拥兵割据的势力被翦除。
马超见张鲁难成大事,又遭到张鲁部将杨昂的嫉妒,心中抑郁不平。时刘备正围攻成都(参见益州之战),日久不下,知马超情况后,派江宁督邮李恢前去劝说。马超便从武都逃入氐中,给刘备写密书请降。刘备得信大喜,派人迎接马超,让他先停下来,暗地拨给他不少士兵,增加他的兵威。然后,命他率兵直逼成都城下,屯驻城北,城中震怖。不到十天,慑于马超的威名,便打开北门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并让他沿袭了曹操封的都亭侯。
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马超为左将军,授予符节。章武元年(221年),马超升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漦乡侯。昭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去世,亨年四十七岁。临终,马超上书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刘备追谥马超为威侯,其子马承嗣。马岱后官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神威天将军”这是羌人给与马超的评价,马超一个15岁跟随父亲征战沙场的少年英才,一个响当当的西北汉子,一生的武勇事迹早已是众人皆知,只不过又是寿命影响了马超在历史上的存在,虽然40多岁就去世了,但是其征战的30年里少遇敌手,威名更是传遍中原。编辑本段■黄忠
[黄忠]黄忠位列五虎之末。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虽然黄忠无疑称的上是三国勇将,但年岁不饶人,因此也只能排在最后,但他是五虎将中唯一战死沙场的,死的惨烈,让人平添敬佩之情!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于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盘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郃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于落入刘备手中。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于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于事业的颠巅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公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马超谥威侯、庞统谥靖侯、黄忠谥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盘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郃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编辑本段■五虎上将的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归结出五虎上将的标准:
首先应该是武功标准。在整个三国,关张赵马黄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现代战场不再讲究微观上的马步功夫,但仍然通过参与和指挥作战、打硬仗打恶仗、斩杀名将及名军、创建名军等方面来体现其卓越“武功”。
其次应该是战功标准。经常打败仗的将军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将。相对于其他人更多的战功和战绩应该是跻身五虎上将的重要指标。
再次应该是作用标准。是不是经常受到重用、有没有独立担当一个方面作战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体现出自己在特定地区的主角地位,这是从作用的角度来品评五虎上将的标准。
第四应该是资历或履历标准。资历和履历是一种长时间、多阶段、不同场景下战功与战绩的体现。所谓身经百战、百炼成钢者,此之谓也。
第五应该是文才武略标准。五虎上将不应该只会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将军,而应该是能文能武且颇具洞察力熟谙战争规律的智者。编辑本段■五虎将之正史篇
历史中没有五虎将,也没有四虎将的说法。
五虎将来源是否有些根据?陈寿《三国志》中作传原则,历史地位相同的人为一传。《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也足以说明这五人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为汉中王时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一事是否无中生有?《三国志》中没有具体记载, 而在《华阳国志》就提到: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皆假节钺。又以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其余各进官号。也就是说华阳国志认为当时这五位受封的将军是蜀中最重要的将军。不就像所谓五虎将吗?
这里赵云翊军将军为杂号,但杂号将军有什么权利,有多大权利?那只有封他的刘备知道了。另外当时诸葛亮也只是杂号,却已行丞相之事。编辑本段五虎将相关史料
历代名臣录 ーー乾隆元年 朱可亭 蔡梁村
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号五虎将。陈寿以其强挚壮猛。比於灌滕。
同姓名录 明 余寅
西蜀赵云 三国骁雄 号五虎者 关羽张飞黄忠马超 而赵云为之配
南宋赵云 两河豪杰称五帅者 李进董荣牛显张峪 而赵云为之魁
初得两赵云 作俪语存之 意甚快
四史评议 李景星 清末--民国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编辑本段五虎将生卒年及死因
关羽(162?-220) 在麦城外被孙权军队所执,不久被孙权所杀。据《三国演义》关羽卒年58岁。
黄忠(?-220) 病逝。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黄忠是在伐吴一战中不幸被吴将马忠射伤,不治身亡,当时是公元222年。有的文献记载他活了75岁,岁数是不小了。
张飞(167?-221) 伐吴之前被部将范疆、张达所杀。据《三国演义》张飞卒年55岁。
马超(176-222) 病逝。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超死于诸葛亮南征归来之后,也就是公元227年。
赵云(?-229) 病逝。
其他我就不多说了我只为关羽抱不平并非关羽那么没用三国志 作者陈寿云: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虑臣”。 陈寿我也不用说了吧。 关羽并非只有一般名将英勇战斗的作风,以及武艺超群的素质,而且具有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此点,试以关羽的北伐为例证。关羽在全面负责荆州军政事宜后,为了待机北伐,经过周密考虑,作了三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为了防备吴国进攻,大筑江陵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第二、除积聚粮食军用物资外,大造舟船,操练水军,以便北伐时利用汉水步、骑、水军联合作战,以加强战斗威力。第三、联合魏境反曹势力,作为内应,以便北伐时扩大声势。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对许昌少府耿纪起兵的援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与南阳守将侯音起兵的联合,皆属此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临北伐前,除增兵加强公安、江陵的防备外,又在公安、江陵附近沿江置“屯候”,以便随时侦察吴军功向。实际上,对吴国形成沿江屯候、公安、江陵内外套城四道防线。而且江陵距樊城前线只有180公晨,当时轻骑一日一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就能赶回。在关羽看来,对吴国的防范,可说是万无一失了。 关于北伐战略战术布署,可以分为五点:第一、这次北伐的战略目标,乃是夺取曹魏在荆州北部的两个据点襄阳、樊城,以便作为将来北上宛、洛的基地;第三、襄阳在汉水与淯水合流处的北面,樊城在襄阳沿汉水上溯的9公里处,两城皆依傍汉水,故决定秋季雨水季节北伐,可以充分利用汉水发挥水师的优势;第三、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襄、樊守军,尤其是曹仁在樊城的主力守军;第四、致函汉水上游的刘封、孟达,请其派兵从西北面支持,使樊城两面受敌;第五、派小股游军北进,威胁许昌,以动摇襄、樊守军。 战争开始后,关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亲率大军围曹仁于樊城。曹操先派汝南太守满宠援助曹仁,又遣于禁等七军助仁。八月,暴雨,汉水平地涨数丈,于樊七军和曹仁别部庞德军被水淹没,于禁、庞德避水登高堤上。关羽利用强大“舟兵”,乘大船攻击,四面放箭,战斗异常激烈,从早晨战至日中,于禁势穷投降,庞德被俘杀,共俘曹军3万余人。关羽消灭了于禁援军后,围禁城数重,内外断绝,樊城粮食将尽,危在旦夕。又遣别将围曹仁别帅吕常于襄阳,以阻止其援救樊城,并迫使曹魏荆州剌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 关羽先派游军北上颍川郡郏县(今河南郏县)地区活动,此地离曹魏都城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约75公里,当时轻骑兵一日便能到达。于是,北方震动。十月,弘农郡陆浑县(今河南嵩县北,离洛阳约60公里)民孙狼以吏民反役“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盗,自许昌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曹操“以汉帝在许,近贼”,“议徙许都以避其锐”。经蒋济等劝止。曹操急派徐晃督大军助仁,以解樊围。又派赵俨以议郎参曹仁军事。关羽派别军屯樊城之北五里的偃城,以阻击徐晃援军。徐晃因“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离偃城西北十里的阳陵陂屯营,犹豫不进。曹操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等助晃。此时,曹魏群情汹汹,皆以为曹操如不亲征,曹仁、徐晃等必败。曹操自洛阳南下,欲亲征关羽,驻军摩陂(在郏县东南)。此处距许昌45公里。曹操驻此,实际上一则为镇慑北方,捍卫都城安全;再则遥控襄、樊前线战事。曹操驻军摩陂后,又接连遣殷署、朱盖等十二军诣晃助阵。仍恐徐晃等军为关羽所破,又密令驻守在居巢(今安徽铜城县南)防吴的张辽军,以及衮州剌史裴潜、豫州剌史吕贡等率军赶救曹仁。当各路援军陆续前至,在樊城北双方一场大战后,军事形势逐渐向对关羽军不利方向发展。关羽当机立断,决定有计划地主动撤退。先从偃城退至樊城北面的围头、四冢屯营,然后又利用汉水舟师撤樊城围,退至襄阳。正当此时,江陵、公安失守。 在五个月北伐战争中,关羽按照预定谋略,利用汉水以步、骑、水师联合作战,重点围困襄、樊,阻击援军,并派游军北上,联合反曹势力,从而使北伐军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曹操先后派满宠、于禁、徐晃、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张辽、裴潜、吕贡等共11人(将领7人,参军1人、剌史2人、太守1人),其中除张辽、裴潜、吕贡等军因关羽撤围未到樊城外,其余8人都参加了樊城战役。于禁七军被关羽所俘3万余人,加上死亡逃散的,当不下4万人,每军在5千人以上。徐晃同夏侯渊以重兵守汉中,夏侯渊战死后,徐晃率重兵屯宛,当不下万人。殷署、朱盖等12军,殷署一军为5千人,其余11军仍以每军5千人计,徐晃、殷署、朱盖等军共约7万人。曹仁、吕常所领樊城、襄阳守军,当不下1万人。曹魏方面,最后阶段守军和援军,总共大约有8万余人。关羽荆州军大约总数5万人,除留守后方外,北伐主力军约有4万余人。以此前后对抗曹军12万,中期以后对抗曹军8万余人。在战斗中,俘降其将领1人,剌史、太守各1人,俘杀其将领1人,消灭曹军主力近4万人。而关羽荆州军无论进攻或撤退,都按预定谋略进行,井然有序,无重大伤亡。应该说,其战绩是显著的 关于关羽的败亡,元代郝经曾咏诗说:“关羽祠前重回首,荆州底事到今争”。这里“底事”当指吴蜀荆州借还之争,以及关羽由威镇华夏而顷刻败亡原因的众说纷纭。前者姑且不论,而关羽败亡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五点:一、在襄、樊遭遇强敌,甚至曹操遥控指挥,不能尽快结束战斗;二、后方孙权违盟,亲率超一流统帅吕、陆二人乘机偷袭;三、关羽矜骄凌人,江陵失火烧军器,又严责糜芳,助其临阵投敌;四、刘封、孟达不和,未派援军相助;五、在五个月长期北伐中,前有强敌,后遇偷袭,刘备、诸葛亮竟然始终未发一兵一卒相助。此点千载为人所不解。黄恩彤云:“蜀之君臣,但喜其(羽)胜,不虞其败”。吕蒙、陆逊“用奇兵而蜀不防”。曹操前后共遣徐晃等十二余军以救樊城,“而蜀不闻遣将,增一旅以援羽……岂非失事机也哉”。姚范也说:吕蒙“袭江陵”,陆逊“守峡口以备蜀,而蜀人(指刘备、诸葛亮)当时之疏忽如此。吴人之耽眈于荆州,而忌关羽之成功,不待智者而知,而当时(蜀君臣)若付之度外……蜀之谋士,当不若如是之疏,陈氏(寿)或不能详耳”。黄、姚二人都认为,关羽失败主要责任在刘备、诸葛亮不派援兵,我基本同意此说
都是豪杰……《三国志》是纪传体的史书,一般每个君主单独一篇,其他文臣武将选几个写一篇。张任、雷同、严颜、吴兰在《三国志》中没有专门立传,只是在事件中出现了一下,文字不多。 刘巴评价还是蛮高的,和马良、董允放在一块儿写的。 李严确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最后被治罪丢官,所以和刘封、魏延、杨仪这些处境差不多的人写在一篇里。 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 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他魏延写在五大将中。 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 周瑜文武全才,气度不凡,绝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他是在为入西川做准备的路上病死,把机会留给了刘备。 空城计没有的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在襄阳呢,不可能的,是三国演义在颠倒拉剧情。关羽并非只有一般名将英勇战斗的作风,以及武艺超群的素质,而且具有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此点,试以关羽的北伐为例证。关羽在全面负责荆州军政事宜后,为了待机北伐,经过周密考虑,作了三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为了防备吴国进攻,大筑江陵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第二、除积聚粮食军用物资外,大造舟船,操练水军,以便北伐时利用汉水步、骑、水军联合作战,以加强战斗威力。第三、联合魏境反曹势力,作为内应,以便北伐时扩大声势。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 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魏延写在五大将中。 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更为辉煌。 我知道的简单问题吧。三国志里有自己列传的都是名将,马超乃是羌族的军神,赵云是刘备家将护卫不是无人可当的将军,以刘备识人之能不会把演义里神乎其神的赵云排列在四将军之外(没有五虎将,只有前后左右四大将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周瑜是国之大材,吴国基本上是靠他一个人撑着,他是病死的。再加一句郭嘉是三国奇才就是死得太早了,要不曹操早就统一全国了!!! 还有啊 马超他堂弟马岱(斩魏延那个)也算个人物吧!!!!!!!!!再说赵子龙是虎威将军,不是常胜将军,一出岐山的时候在三国志里貌似是对自己军队战败负有责任而被惩处;空城计是赵云在汉中时候用过的,曹操打吕布时候也用过空城计,诸葛亮没用过;周瑜是个非常大度的君子,三国演义歪曲了;还有好多,单刀赴会其实是鲁肃赴关羽的会,三国演义篡改了。关羽名气确实很大,一度依靠老天帮助擒于禁斩庞德攻襄阳打樊城威震天下,蜀国第一战将。 再就是马超,是一个孝子,武艺高超,深得羌人之心,世代王侯。 赵云本来带兵次数就少,其中救主及攻陷桂阳胜利,然而兵出萁谷失利(北伐)。 诸葛亮之空城计不存在,曹操的是真的,另外赵云还有一个“空营计”。 关张名气……其实都很大,但演义大肆渲染了。 周瑜胸怀大志,英姿勃发,沉着冷静,军事大才,并非演义之小肚鸡肠。 实不相瞒,诸葛亮传与太祖传都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 关、张、马、黄四人分别是前后左右四将军,赵云官职低一级。“五虎上将”可能是民间传说中的。 我只能这样回答了!!!楼主看着办吧……
不采纳也没关系~~~~~~~~~我送上真心的祝福…………哈哈哈
马超 曹操评:在某些程度上 马超远远超过吕布。不是 总有输 不过是不为人知的小仗。
聪慧而忠心
赵子龙不是长胜将军,有点像文官类型.空城计是曹操的.关羽,张飞的名气在2本书里名气都很大,演义是夸张.三国志里描写周瑜是个性格开朗,不拘小节,谋略过人的俊男,并非演义里写的气度狭小之人.演义的本质就是强化蜀国,弱化东吴,恶化曹魏 ! 正史上并没有五虎上将之说,这是演义根据明间流言加进去的.正史中只有曹魏的 五子良将. 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三国时曹操部下五员大将,他们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因称五人为“五子良将”。而蜀国只有四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前后左右四大将军) 而赵云最多是个杂号将军,地位与上诉四人无法相比,都是干打小仗,护主这类活.
推荐你看看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讲得挺好的。空城计是曹操的事,当时是曹操与吕布。周瑜度量极大,绝对不会被气死
我回答几个我知道的问题吧。三国志里有自己列传的都是名将,马超乃是羌族的军神,赵云是刘备家将护卫不是无人可当的将军,以刘备识人之能不会把演义里神乎其神的赵云排列在四将军之外(没有五虎将,只有前后左右四大将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周瑜是国之大材,吴国基本上是靠他一个人撑着,他是病死的。再加一句郭嘉是三国奇才就是死得太早了,要不曹操早就统一全国了!!!
1形象还行比夏侯敦好看2是长胜将军3曹操的4三国演义5气度大的不小气6曹操7有
关于赵云 现在人们一直误认为他一是个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的长胜将军 但在正史里面 却不是这么说的``说简单点就像 中国的雷锋 在国内不管是谁都知道`一但出了国门 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赵云也一样
在蜀地确实算是比较有名气 但一但去到外面
知道他的人就比较少了```罗贯中对于三国时期较多事件做了修改
例如三英战吕布
其实是孙坚带他的四健将打的 诸葛亮在赤壁主导战场也没有这回事
当时主将是周俞
诸葛亮那时候好象还在荆州避祸 而且相当的神化了诸葛亮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一个人才
但却不是全才
他拿手的是内政后勤 对于军政一系列并不是他所在行的``呵呵
楼主只要记住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并不是正史
别把小说跟历史对号入座就行了
三国志》是纪传体的史书,一般每个君主单独一篇,其他文臣武将选几个写一篇。 张任、雷同、严颜、吴兰在《三国志》中没有专门立传,只是在事件中出现了一下,文字不多。 刘巴评价还是蛮高的,和马良、董允放在一块儿写的。 李严确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最后被治罪丢官,所以和刘封、魏延、杨仪这些处境差不多的人写在一篇里。 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 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他魏延写在五大将中。 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 周瑜文武全才,气度不凡,绝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他是在为入西川做准备的路上病死,把机会留给了刘备。 空城计没有的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在襄阳呢,不可能的。
五虎上将是没有,只有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不是,马超人言锦马超,武艺高强,赵云一生好像不得志
《三国志》是纪传体的史书,一般每个君主单独一篇,其他文臣武将选几个写一篇。 张任、雷同、严颜、吴兰在《三国志》中没有专门立传,只是在事件中出现了一下,文字不多。 刘巴评价还是蛮高的,和马良、董允放在一块儿写的。 李严确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最后被治罪丢官,所以和刘封、魏延、杨仪这些处境差不多的人写在一篇里。 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 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他魏延写在五大将中。 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 周瑜文武全才,气度不凡,绝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他是在为入西川做准备的路上病死,把机会留给了刘备。 空城计没有的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在襄阳呢,不可能的。 《三国志》是纪传体的史书,一般每个君主单独一篇,其他文臣武将选几个写一篇。 张任、雷同、严颜、吴兰在《三国志》中没有专门立传,只是在事件中出现了一下,文字不多。 刘巴评价还是蛮高的,和马良、董允放在一块儿写的。 李严确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最后被治罪丢官,所以和刘封、魏延、杨仪这些处境差不多的人写在一篇里。 魏蜀二国中,每一国都有一篇,描述了五名最有战功的武将。蜀国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是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吴国则是把甘宁、黄盖、周泰等十几个人写了一篇。 马超在正史中也是很很能打的,但是归蜀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赵云实际上没有单独指挥过大战斗,这点比起其他四人有所不如,而且他的官职也比其他四人低。如果不是魏延最后是被诛杀的,估计把他魏延写在五大将中。 关羽、张飞史书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确实是一流的战将。 周瑜文武全才,气度不凡,绝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他是在为入西川做准备的路上病死,把机会留给了刘备。 空城计没有的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在襄阳呢,不可能的。
锦马超的名号很响亮,肯定帅;赵子龙是虎威将军,不是常胜将军,一出岐山的时候在三国志里貌似是对自己军队战败负有责任而被惩处;空城计是赵云在汉中时候用过的,曹操打吕布时候也用过空城计,诸葛亮没用过;周瑜是个非常大度的君子,三国演义歪曲了;还有好多,单刀赴会其实是鲁肃赴关羽的会,三国演义篡改了。关羽名气确实很大,一度依靠老天帮助擒于禁斩庞德攻襄阳打樊城威震天下,蜀国第一战将。
1个1个来.马超是厉害的一个.赵云呵呵,那就不是真的 了.赵云,只是刘备的贴身保镖.诸葛亮分2路进益洲的时候.就没让他单独带1路兵马,而是放在自己身边.空成计是诸葛亮的.关羽和张飞,历史上他们都不怎么样,当然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大呵呵.周俞是很好的统帅.写孔明比曹操多.但是内容还是曹操详细.五虎上将是历史出现的事,作为一本史书,当然有.
马超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割须弃袍水分太多,不过还是有其事的。而赵云就是水气球了- -~,他的事十有七虚的。诸葛亮就更“近妖也”了,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而且是赤壁后,孟获更是点被~~关羽,张飞的名气是不用说的,而赵云就相当与刘备的亲卫将。
打完才看到悬赏。憋气
二楼的答案较好。想要知道具体较真实的历史的就看志吧,演义是初中生的水平。顶二楼的,踩六楼的。
自己去下 三国志翻译的
我想把话题扯开啊,马超他堂弟马岱(斩魏延那个)也算个人物吧~!还有7楼8楼的,强烈鄙视你们,这么多看演义的,你们怎么说?
空城计是假。 - -赵子龙木有跟非常nb的角色打过。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逊 诸葛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