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星际迷航 诺兰穿越》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电影《星际穿越》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71,383分享邀请回答8.5K77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关于《星际穿越》里的科学错误,诺兰说他是故意的_娱乐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娱乐关于《星际穿越》里的科学错误,诺兰说他是故意的
《星际穿越》在国外上映之后,引起了关于影片中科学错误的讨论。诺兰倒是很淡定,一方面承认影片并不是处处都遵照科学事实,并称是“故意这么设计”的,另一方面则劝影迷多看几遍,最好把书也一块儿读了。
《星际穿越》11 月初在北美上映以来,除了影迷,最兴奋的恐怕是那些“死理性派”们了。一部发生在外太空,讲述时间旅行和黑洞的科幻电影,简直就是提前到来的圣诞节礼物。
他们认真的观看电影,可能还会用小纸条记下电影中可能出现的事实错误,回到家用电脑查询资料验证自己的判断,并发布在博客和社交网站上——正确指出任何影片中关于科学事实的错误都可能换回 Twitter 上陌生人的大量转发和 Facebook 上朋友的热情点赞,“瞧!我指出了诺兰的一个错误”,这事儿听上去还真挺酷的。
其中被转载最多的是 Slate 网站上由 Phil Plait 撰写的文章,标题为,这些错误包括电影中黑洞对潮汐的影响,重力表现程度等等,图文并茂,确实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我的电影好像总是特别招这些讨论,” 在时,诺兰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直接的回复,“很多只看了一次电影的人发了一些(关于科学的)评论,不过如果你真的想看懂里面的科学,或许你还得多在这部电影上花点时间,甚至得读一下基普的书。”
诺兰口中的基普是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也是《星际穿越》的执行制片人之一,整个项目都是基于索恩的关于虫洞理论而产生的。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索恩说诺兰自己“想要一部不违反目前任何的物理定律的电影,哪怕只是图像都是完美的建模——精确地表现了我认为人们在虫洞附近追逐光束时会看到的情形。他们也符合诺兰想让画面全部符合广义相对论方程的愿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诺兰在项目开始后连续 5 个月的时间里,每几周就会见索恩一次,而在电影最终上映后,由两个人联名的图书也同时上架。
“关于(电影里)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测——当然里头有大量的推测,一切都是说得通的。”诺兰说。
去年另一部成功的太空电影——《地心引力》,也引起了科幻电影中错误科学事实的争论。包括《福布斯》在内的多家媒体引用了一名从 NASA 退役的宇航员 Garrett Reisman 在问答网站 Quora 上的回答,指出了《地心引力》中包括轨道速度计算在内多个错误。
从《 2001 太空漫游》、《阿波罗13号》、《阿凡达》再到最近的《星际穿越》,如何来处理科幻电影与现有科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好莱坞最热门的话题。如果完全写实,那么电影就失去了”想象力”和“再创造”的魅力,而如果完全基于编剧们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而罔顾科学,也很难让观众看懂和理解。
“任何一个观众都有能力辨别出按一定规律连贯的故事和完全无序和瞎编的东西。”诺兰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于是他和索恩决定,把关于这部电影里的科学事实出版成书籍,帮助有兴趣的人更好的地理解这部影片背后的科学依据。
对于诺兰而言,一部电影所有的环节都必须为电影的内在逻辑服务,而对于《星际穿越》来说,诺兰需要遵循对于现有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去帮助他更好地建立对于时空的想象。“我知道我们在电影里撒的那些必须要撒的谎,同时我也保证基普知道这些。”诺兰说。
现在你知道了,《星际穿越》里的那些科学并不是完全准确的,用诺兰的说法,它们本身就是故意被设计成那样的。不过我相信,许多人会跟我一样,看了几遍都发现不了那些 bug 。“挑错” 这个任务还是交给更有科学精神的同学去做吧!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登录查看你的好奇心指数
根据你的好奇心指数推荐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星际穿越》中的几个科学问题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星际穿越》中的几个科学问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正如罗胖说的,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跨界,但是将科学研究,尤其是理论科学研究,更尤其是理论宇宙学的科学研究与电影结合起来,恐怕诺兰的新片Interstellar尚属首次,况且还结合的如此之完美,经典就这样产生了。虽然不同偏好的观影人对影片分歧很大,但这部才上映三天(原文发布于11月10日)的电影已经毫无悬念的载入史册。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影片和出于对宇宙学的爱好,今天动笔写一篇文章来初略的解释下影片中的物理原理,水平有限,专家勿拍。
  问题1:为什么Cooper乘坐的飞船要不停的旋转?
  飞船之所以在离开地球大层之后需要旋转是为了制造重力,这样Cooper和他的队员们就可以像在地球上面那样正常的生活,可以正常的喝水小便而不会有液体飞溅,此外演员们在3个小时的影片中也不需要假装飘来飘去。当物体绕着圆心旋转的时候,速度作为一个向量始终沿着圆形的切线方向不停的变化,宇宙飞船的外环会对物体(宇航员)形成一个向心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重力。在影片的末尾我们看到土星轨道的大型空间站做成卷饼状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向心力与物体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越是靠近圆心,向心力就越小(重力越小),所以打飞的棒球很容易就飞到&头上&的建筑打碎玻璃了。
  问题2:Cooper航行的目的地是哪?离地球有多远?
  Cooper的航行目的地是Gargantua,是一个电影虚构出来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黑洞,距离地球有100亿光年。一百亿光年有多远呢?众所周知,一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走一年时间的距离。1977年人类发射的旅行者号飞了三十多年才勉强飞到太阳系的边缘,而太阳系的直径也才0.003光年,而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直径也仅仅才10万光年。现代物理学的假设是任何物体的飞行速度不可能超过真空光速,所以飞船依靠飞行在可能的时间范围内是不可能到达Gargantua的,这便需要利用虫洞(wormhole)穿越到宇宙的另一头。
  问题3:什么是虫洞?虫洞真的真实存在吗?
  电影中Cooper的队员其实向观众已经简单解释了什么是虫洞,不过是在二维条件下。我们大家熟悉的空间是三维结构的,所以我们的认知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低于三维的空间存在。一维就是一条直线,只需要一个数字(坐标)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二维空间就是一个平面(假设为一张白纸),需要两个数字(坐标)来确定物体在平面的位置,而三维空间就是我们存在的世界,需要三个数字(长、宽、高)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二维条件下(平面白纸),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连接两点的直线,如果我们打破维度的限制,将一个二维平面在一个额外的维度(第三维)下进行弯折,两点的距离就可以无限接近。这样连接两点的通道就是虫洞,在二维条件下是一个圆形。而在我们所处的三维世界中,要用这种方法来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同样需要额外的维度(第四维)来实现,而在三维的世界中(我们以及电影所处的世界),虫洞则以球形存在,理论上可以从任何角度进入虫洞。作为虫洞外部的观察者,我们可以看到虫洞另一端扭曲之后的景象。
  虫洞目前为止还仅仅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测,从来没有被真实的观测到。宇宙物理学家认为虫洞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只不过非常不稳定和存在的时间很短,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稳定虫洞来达到穿越时空的目的。影片并没有脱离科学假设来人为的制造虫洞,而是在导演的安排下somehow就在土星周围出现了一个稳定的虫洞,这样的安排确实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且符合目前的物理假设。
  问题4:为什么Miller行星上面会有巨浪?
  Miller行星上的巨浪非常壮观,差点让Cooper有去无回,而这巨浪也仅仅是Miller表面的普通潮汐而已。众所周知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以制造潮汐,由于Miller行星靠近附近黑洞的引力场,再加上Miller行星表面的引力场较弱,形成巨浪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5:为什么Cooper从Miller行星返回后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并且Romily已经老了?
  Copper此行所到达的恒星系与我们的太阳系有很大的区别。太阳系是一个出于青年期的恒星系统,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恒星,通过表面的聚变来为周围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提供光和热。而Miller行星所在的恒星系统极有可能是一个晚期的恒星系统,质量巨大的恒星塌陷后形成了Gargantua黑洞,而在黑洞的周围有大量的高温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吸积盘(accretion disk)来为恒星系提供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黑洞的表面有光盘。Gargantua的质量非常巨大(100万个太阳的质量),导致了Miller行星处于巨大的引力势能中。根据相对论中的描述,引力势能可以改变时空扭曲率而导致时间流逝发生改变。在影片中,以地球或者Romily作为观测者的话,Miller行星的时光流逝变慢,所以才是地上一小时,天上数十年。这种由于引力场造成的时间膨胀,已经在现实中被实验证实存在。
  问题6:真实的虫洞和黑洞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虫洞只是被理论预测存在而黑洞也仅仅是被间接证据观察到,但是若是宇宙中存在黑洞和虫洞的话,那也将和影片的特效极为接近。影片由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Kip Thorne担任执行制片人,影片中关于虫洞的特效都是依据理论方程计算得到。即便这些特效出现在科幻电影中,Kip Thorne所描绘的黑洞和虫洞视觉效果可以作为严肃的科学数据与理论模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效还产生了两篇科学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宇宙学和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期刊上。
  问题7:Murph的鬼魂是怎么回事?为什么Cooper在虫洞中可以观察到所有的历史事件?Cooper和Murph是怎样实现通讯的?
  这是这个影片最难解释和最难理解的部分,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理论物理的时空观里,Cooper在虫洞中的行为是可能的。先来回到我们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到虫洞中的五维时空的问题。我们现实生活所处的时空是四维时空,而由于我们观测的限制,我们只能感知三维空间和线性的时间维度。而五维时空则是四维空间加上非线性的时间维度,在影片中,诺兰将时间维度物理化,这样Cooper在五维时空中可以向翻书一样查看各个四维时空中的历史事件,理论上讲,Cooper所处的就是上帝视角,能知晓这个五维时空中所有信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猜测的是这个虫洞和五维时空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未来人类为了拯救过去人类而专门为Cooper和Murph建造的。Murph在五维时空中以引力波的形式向Murph所在的时空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了Murph所处时空的引力异常(gravity anormalty)。Murph之所以感觉有鬼魂在她房间是因为感应到了引力异常带来的结果(书架上的书及物品掉落, 带有坐标信息的细砂排列等)。当时Cooper以为这只是偶然事件,而Murph从小就感觉到这个&鬼魂&非常特别。在影片的最后,Murph终于明白这是父亲通过时空隧道向她传递信息。
  问题8: Cooper向Murph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为什么拯救了人类的未来?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知道Brand教授一开始就知道完成他的理论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理论需要知道黑洞中的重要数据,而在Brand教授看来,采集到这样的数据几乎是不现实的,所以虽然设计了计划A(完成理论,拯救人类)和计划B(携带人类DNA到另一个行星来重新繁衍人类文明),但其实最后Brand坦言自己其实是想实现计划B。影片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Brand和Murph研究的理论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到应该是爱因斯坦晚年想解决的的统一场理论。统一场理论试图通过联系电磁力、强力、弱力和引力来解释宇宙本质,而这其中最难以解决的就是引力问题。Cooper在五维时空中将机器人收集到的重要数据传递给Murph,让Murph得以完成统一场理论来解决反重力飞行,这样便可以建立巨大的空间站将全部人类送入太空,并通过虫洞到达新世界。
  【相关阅读】
&#x5176;&#x4ED6;&#x5206;&#x7C7B;热门文章
&#x5176;&#x4ED6;&#x5206;&#x7C7B;最新文章电影《星际穿越》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71,383分享邀请回答zh.wikipedia.org/zh-cn/天平動)的一部分。根据Thorne的估算,晃动的周期差不多是一小时,如果幅度足够大的话,这意味着潮汐的频率也会高很多,来势完全可以更凶猛。另外,即使是月球微弱的引潮力,都可以导致地球的固体部分发生形变,也就是固体潮(),幅度可以达到几十厘米。对于片中的星球Miller,黑洞的潮汐力带来的很可能是大规模的地壳形变,强烈的海地地震会引起更具破坏力的海啸。在地球上都能达到10m级高度的海啸,在Miller上有更强烈的地震作动力,再加上黑洞潮汐力的加成,形成滔天巨浪也就不难理解了。2.想产生1h=7年的效果,星球必须到离黑洞非常近的位置,而那么近已经没有稳定轨道了吗?引力产生的时间膨胀可以简化为(无自转黑洞):r_sch代表黑洞的史瓦西半径,所以要产生1h=7年的效果,时间需要膨胀6万倍,所以上面的r~1.r_sch,基本就在视界表面了不过因为星球本身也在相对黑叔叔所在空间站运动,所以还会有个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假如空间站飞的很慢,这两个效应叠加的时间膨胀是:这个式子来自wiki:,由于本人也没认真学过广相,所以还望各位大牛验证。这样一来,这个星球只需要呆在差不多1.5倍史瓦西半径处就可以产生1h=7年的效果,依然在洛希极限之外,也不会被撕碎。那么这么近会不会有稳定轨道呢?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是只有广义相对论才会出现的名词,简而言之就是距离视界比较近的时候引力已经和牛顿理论出现不少偏差,最终导致距离太近的轨道不稳定,但这个值和黑洞自转有关,自转越快(和公转天体的公转方向相同的话),这个稳定轨道的最小值就越小,差不多是这么个关系:这里用了自然单位制,M=GM/c^2,所以r=6M代表r=3r_sch,而黑洞自转达到最大可能值(可以理解为黑洞表面速度达到光速)的80%,稳定轨道的最小值就可以在1.5个视界半径以内,所以依然可能有稳定轨道。补充:上面的计算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譬如用史瓦西黑洞(无自转)去推断片中的Kerr黑洞(自转黑洞)的情形。Thorne在他书中给出的结果比我要极端,譬如为了达到1h=7年同时保证稳定轨道,黑洞自转速率只能比理论上限慢一千亿分之一!只是这样一来黑洞从视觉上会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为了不让观众犯糊涂,影片中的黑洞图像是基于60%最大自转绘制的。3.影片中的黑洞图像非常好的表现了广义相对论效应,但是对狭义相对论效应缺乏表现。在另一篇回答 里也提到过,当时我觉得这可以由吸积盘足够亮,能谱足够宽解释影片中没有体现吸积盘视觉上的(左右)不对称。不过读到Thorne的书,顿时觉得自己被打脸:特效组刻意没有表现这个效应让大多数观众不被迷惑。好吧,看来这个错误是板上钉钉了。那么狭义相对论的效应具体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朝向你移动的球形光源,由于相对论性多普勒效应,向你飞来的光子频率升高,也就是变蓝。同时,你单位时间接收到得光子也会增多(类似普通的多普勒效应,你可以把每个光子等效成一个波峰),所以这个光源还会变得更亮。相反,背向光源一侧看到的情形就是这个光源变暗变红。如果光源的速度相当接近光速,大部分的能量就会集中辐射到光源的前方,如同一束很窄的光束,所以叫做相对论聚束效应(relativistic beaming)。这个效应作用在吸积盘上,得到的情形差不多是这样的:假设这个盘是逆时针旋转,我们又是从下往上看盘的侧面的话,盘的能量/光谱分布对我们来说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具体到电影中的情形,除了弯曲,我们应该能看到右侧的的盘更蓝更亮,左侧更红更暗一些。4.飞船依靠自身动力就可以进入第一颗星球的轨道?这里不得不说是个BUG,前面提到过,第一颗星球有着非常高的时间膨胀,意味着其必然非常靠近黑洞视界。而我们的飞船刚从虫洞中出来的时候,距离黑洞还是相当远的。这两个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因为黑洞的存在,可以达到变态的程度。用人造卫星的例子打个比方,一个质量为m的卫星围绕一个质量M的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取无穷远处为势能零点,总能量(引力势能+动能)为(我知道又有人吐槽我只会牛顿力学了。。。):考虑到黑洞的情形,假如r刚好是史瓦西半径(r=2GM/c^2),那么这个能量是: 所以我们的飞船起先在距离黑洞两个史瓦西半径的位置,要想到达Miller星球,需要想办法把八分之一的自身质量变成“负能量”,假设ranger上有足够反物质进行湮灭的话,倒是有这个可能。Thorne在书里提到的办法是利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的引力把飞船“拽”慢下来,这个的确可行,只是飞船必须得距离这个小黑洞足够近,所以这个黑洞也得比较大才能产生比较小的潮汐力不把飞船撕碎。据说Nolan为了不让观众迷糊把这个中等质量黑洞换成了中子星,可惜电影里完全没有看到相关描述,所以可能是被剪掉了。5. Ranger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动力?(跑题部分)先说结论:依据现有技术,在地球上能达到影片中ranger水平的最有可能的是 化学火箭+变循环冲压发动机。影片中则更接近化学火箭+电化学火箭/电火箭,但几乎可以肯定需要核聚变提供能量。首先,关于人类的火箭技术,一个让人伤心的事实是,目前还没有只靠单级火箭就可以把有效载荷送上太空的例子。这幅图非常好的给出了发动机效率(Specific Impulse,比冲)和可工作速度区间的关系。比冲,简单来说就是单位重量(注意大家一般用重量)的燃料可以产生的冲量。由于冲量的单位是kg*m/s,而重量单位是kg*m/s^2,所以比冲的单位是秒,所以比冲=450s的意思就是1kg燃料可以产生450*9.8=4410kg*m/s的动量。因为火箭发动机的向后排出的质量几乎完全由燃料(还原剂+氧化剂)组成,所以这就意味着1kg燃料以4410m/s的(有效)速度向后喷出,这个速度超过音速十倍,接近爆轰波在TNT中的传播速度(6900m/s),已经是很让人震惊的数据了,但是,即使如此,火箭发动机的比冲依然在上述引擎中垫底,为何?因为它自带氧化剂啊!跟它相比,别的引擎的排出气体(工质)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外界的氧化剂。比如比冲最高的大涵道比(风扇流量:涡轮流量)涡轮风扇发动机,除了内部的核心机靠燃烧排气做功之外,外面还有个大风扇,只靠吸进空气再加速就能产生非常可观的推力,所以这类引擎的效率非常高,卓越的经济性让它成为了大型民航客机的唯一选择。那影片里的ranger是不是可以做成涡轮风扇(or更简单的涡喷)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结合?我看不行。因为无论是涡喷还是涡扇,都太重了。为了达到足够的推力,都有一套笨重的涡轮压气机用来吸进足量的空气,燃烧室后面又有一组高温涡轮消耗一部分推力用来驱动压气机工作。用更简单的参数描述,就是推重比太低,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量产型涡扇,用于F35的PW-F135,在加力状态下也就能达到接近12的推重比,而火箭发动机,比如现在常用作商用的RD180(就是普京威胁要向美帝禁运的玩意儿之一),推重比能达到78,而苏联人为了登月搞出来的NK33,更是有逆天级的136,这个记录多年来未被打破,直到最近SpaceX的Merlin D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159。所以,我认为更可行的是冲压发动机(ramjet)和火箭发动机的结合。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苏联人很早就在超音速反舰导弹上使用了火箭助推+冲压发动机巡航的组合。尤其是最新的P800 宝石,已经实现了将冲压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融为一体,从外形上已经看不出助推器的存在了冲压发动机取消了复杂的涡轮结构,直接利用进气道的锥面压缩空气,大大减轻了重量。通常认为,冲压发动机的推重比可以达到20-30(来源:),比涡扇高很多,接近“低端”火箭发动机的推重比。只是为了有效压缩进气,冲压发动机需要达到较高的速度(2到3马赫)才开始工作,所以需要火箭发动机作为助推器。只是普通的冲压发动机虽然可以在5马赫的区间工作,但速度继续升高就会感到吃力:为了保证稳定的燃烧,进气口进入的超音速气体要降到亚音速才进入燃烧室,速度更高的话,亚音速燃烧可能就无法保证。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Scramjet)直接绕过这个问题,直接想办法在超音速流场中进行燃烧!这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从某种角度说,这种燃烧简直就是可控的连续爆炸,挑战到了燃烧学的极限!目前超燃冲压发动机成功的例子不多,公开报道中最快的应该是NASA的X-43:在2004年11月的测试中达到了9.65马赫,接近3km/s,虽然比第一宇宙速度慢很多,但至少可以望其项背。某些资料中甚至提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极限速度可能高达24马赫,也就是&7km/s,这个时候火箭发动机再次启动,就可以轻松达到轨道速度。片中ranger外形和这个很类似,除了下方的大斜面可以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进气进行提前压缩之外,类似乘波体的造型也让Ranger可以水平着陆而不需要降落伞。所以在我看来,在目前的地球上想造出类似ranger的航天器,比较靠谱的设计是:使用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用于起飞及最后的加速。中间主要使用变循环冲压发动机:低速时作为普通冲压发动机,超过5马赫切换为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直工作到20马赫以上的速度。当然,变循环冲压发动机技术上是否可以实现是个问题,但总比可控核聚变之类来的简单。这个方案的缺点是基本只在地球上可行,因为你也搞不清楚外星的大气成分如何,所以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对本电影没啥帮助。。。。其他的回答里有人提到了离子推进器,这种看上去非常酷炫的发动机利用电磁场加速离子(通常是氩,氙或者氪的离子,因为最外层的单电子很容易被剥离),由于喷出的离子束可以由电磁场约束在一个小角度内,只有很少的能量被浪费在热运动中,这种发动机的效率(比冲)高达6000以上,部分可以超过10000。随之而来的缺点,就是小的可怜的推力:譬如在Deep Space 1上使用的NSTAR发动机,最大推力只有92毫牛顿,即使是NASA正在试验中的NEXT,最大推力也仅为670毫牛顿,也就能举起一个鸡蛋,这还不包括发动机本身。不过近年来有一种可变比冲离子推进器(VASIMR)的设计,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高比冲/低推力和低比冲/高推力之间调节,目前造出来的200千瓦样机的推力可以达到惊人的5牛顿!所以,电火箭想要做为起飞的动力,没有几百几千兆瓦的动力源是不太可能的了,还是等可控核聚变成功后再说吧。最后扯一点关于Aerospike火箭发动机的事情。它和普通的火箭发动机没有本质区别,优点在于大范围的高度是英雄,也就是在不同的高度均能保持比较高的效率。普通火箭发动机如果工作在较高的环境压强下,喷气的有效截面会受到压缩而变小,不仅损失效率,而且会造成火焰不稳定。相反,在高空稀薄的空气中,气体又会过于发散导致大量能量浪费在非推力方向上。图中的Aerospike是所谓的线性设计,也就是很多小喷口被分成两排。低空时火焰会仅仅贴在“喷管”的墙壁上,墙壁会起到一定的引流+稳定作用,同时底部平面会反射一部分火焰弥补推力损失。高空时火焰会发散到比较大的角度,但由于小喷口本身就是向内倾斜的,所以推力损失不会太大。这里有个youtube视频,算是当年Aerospike的商业宣传吧在我看来,Aerospike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这种扁平的喷口外形使得它更容易和之前提到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开个脑洞,在那张对比发动机比冲的图里,最上面的虚线是液氢液氧燃料理论上的最高比冲,如果燃烧学进步,使得人们可以轻易控制火焰的方向的话,意味着化学火箭也能达到离子火箭的比冲,那么只使用化学火箭达到ranger的性能也是轻而易举。1.8K2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5K77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兰星际下一部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