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袁隆这样的科技专家的工作与我们的生化危机3有哪些联系

来自 湖北精华
如皋新闻网/皋城资讯/如皋民生/江苏如皋人石明松与袁隆平齐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刘自贤 鲁国梁 丁自立
  如皋新闻网讯&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颁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
  石明松?很多人诧异。这是一个公众和媒体都很陌生的名字。事实上,石明松辞世已经26年了。光阴似箭,科技如飞。26年间,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却不足以冲淡“石明松”这三个字。
  1973年,对于水稻杂交技术来说,是一个不能忘记的年份。这一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创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单产的新纪元。谁也没有想到,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刚刚培育成功,就出现了日后将其淘汰的“种子”。就在这年秋天,湖北省沔阳县(现仙桃市)沙湖原种场大田中,年仅35岁的基层农技员石明松在农垦58晚粳中有了一个令其激动不已的发现:3株雄性不育株。今天看来,当年的这一发现如同东方的晨曦,预示着太阳必将冉冉升起,照亮整个水稻世界。
  石明松,江苏如皋人,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后分配至沔阳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发现这3株水稻的第二年,石明松就利用自然结实的种子种植了48株,有雄性不育、可育两种类型。此后6年,他对不育株进行测交和回交时发现,不育株的再生分蘖上能自交结实,分期播种的结果表明育性与光照长度有关。由此,他提出了水稻育种的全新设想:在长日高温下制种,在短日低温下繁殖,一系两用。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由此开端。
  这一发现和设想震惊了业界,被称为“世界领先的顶级发现”。上世纪70年代直到1983年之前,石明松独自搞科研时,条件异常艰苦。今年2月,记者来到仙桃市,找到了石明松的长子石新华、次子石水华。他们将保存完好的父亲手稿、照片、奖状等生前遗物搬出来给记者瞧。
 对于他们,这些带着父亲印痕的物件,分量并不逊于父亲新获得的国家特等奖。那些父亲的亲笔手迹和沾满汗渍的发黄纸张,勾起了他们尘封的记忆。“从小学到高中,只要是放暑假,父亲就让我们哥俩到田里‘打工’。白天,插秧、授粉、赶麻雀,晚上还将竹床搬到稻田里看护。”石水华说,他的母亲郭金兰也是县农科所的职工,帮父亲“搞这搞那”,总之,一家人都围着父亲的科研转。
  那时候,生活还很艰苦,遇到青黄不接时只能喝稀饭。有一天,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指着囤在家里的稻种问:“爸爸,这么多谷,为什么不拿去碾米做干饭?”“那是谷种,是爸爸的命根子!”做父亲的安慰孩子们,等他的杂交水稻搞成功,稻谷产量提高了,大家就都能吃上干饭了。
  石明松是县里的农技员,本职工作只是技术推广。当他开始搞水稻杂交育种时,有人表示不理解。“一个基层农技员,工作就是推广技术。谁叫他去搞研究的,真是自不量力。”
  “一个助理农艺师搞科研能有什么作为?鸭子都能捉鱼的话,还要鹭鸶做么事?”这些,石明松并不在乎。唯一让他苦恼的是经费拮据和条件艰难。没有钱买实验用品,他因陋就简,“土法上马”。
  有一阵,阴雨绵绵。再下几天雨,稻种就要霉烂报废了。有个烘烤箱该有多好!可他一个月工资并不高,哪里还有钱买这种设备?他想到家里炒菜的锅——只好用锅来“温”稻种了,于是叫起了正在发烧的妻子。妻子支持他的工作,默默无语地做起了“细活”,用小火慢慢地烘起种子来。没有实验用的去雄夹,就自己做;没有杂交袋,就用信封代替;没有遮光室,就用煤油桶遮光;没有种子储藏间,就一家人挤到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去,把卧室腾出来;原种场里老鼠多,石明松将种子分成小包吊在铁丝上……
  1980年初春,湖北省农牧厅春耕生产检查组来到沙湖原种场,石明松趁人少时,将他的研究报告塞到了检查组负责人手中。这位领导回去后,委派粮产处处长专程来看望石明松,并带来3000元科研经费、一台照相机、一个计算器。石明松热泪盈眶。他从事两系法科研的劲头更足了!
  “1981年,我高中一毕业就给父亲当助手了。父亲出事时,我还在千里之外的海南……”石新华的思绪,回到了随父亲南下育稻种的7年。
  晚粳自然不育株的育性转换,到底受什么因素控制?是气温、肥料还是光照?这种既能表现完全雄性不育,又能自交结实繁殖的两用核不育系,其遗传机理是怎样的?石明松要解开这个水稻自然之谜。经过反复试验,他排除了气温、肥料等因素,把注意力紧紧盯在光照上。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他带着大儿子远赴海南。
  那时的列车不像今天这么快,去海南,路途漫长。石新华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坚决不许买卧铺,而是坐硬座,为的是节约公家的每一分钱。海南地处热带,骄阳似火,特别是正午,气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上。石新华说,那里育种条件十分艰苦,他和父亲每隔五天插一次秧,以验证光照对雄性不育株形成育性转换的影响。田里的蚂蟥和蚊子将身体和脚咬烂了,父子俩也全然不顾。好几次,由于过度劳累,石明松晕倒在田边。
  丈夫想念妻子,儿子思念母亲。春节,别人一家乐乐呵呵吃团圆饭的时候,他们却只能寂寞地留守海南。为不打乱育种进程,一家人天各一方。石新华说,他有整整七年没有回家过年,父亲比他好不了多少。大凡革命性的发明,最初都难以得到广泛认可。石明松的“两系法”亦如此。
  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余胜伟回忆,1982年,他刚分配到省农业厅(原省农牧厅)科教处工作时注意到,石明松提出了光敏感核不育系概念,手写、打印了很多论文材料。不过,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省科技厅(原省科委)慧眼识才,当年就拍板,将该课题列入全省科技重点项目,随后与省农业厅共同组织全省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在省农科院、武汉大学和华中农学院育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积累了一万多个数据、上千份材料和数十个组合实验,石明松终于找到了水稻遗传机理的“钥匙”: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既能育性转换,且具有杂交广谱性,可与其他常规品种杂交,又可利用其可育特性进行轮回选择,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
  1985年10月,原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专家鉴定该项目,一致认为,这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两系法自此彻底淘汰三系法,树立起水稻杂交史上一个新的丰碑。随后,石明松接连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起初,石明松将这种雄性不育系命名为“晚粳日照两用系”,1985年,在中国农科院邓景扬博士建议下,改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邓景扬认为,这种水稻是湖北的特产,是生理遗传的典型例子,可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后的事实验证了他的先见之明,1996年12月,两系杂交水稻研制更是被列为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
  “三系法杂交水稻程序复杂,种子生产成本高,配组不自由,好品种不易选,石明松的发现克服了这一点,实现了水稻杂交的革命性变革,在作物育种上是一个最富有创新性的世界领先的顶级发现。没有这一发现,就没有两系法!”日前,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游艾青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石明松不吝赞美。
& && & 原标题为:石明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50岁早逝湖北痛失人才
来自 湖北精华
【中华论坛】科技骗子:袁隆平
发表于: 13:05:10作者:和尚最花心
& && &&&真正的发明人家破人亡,而剽窃者(特指二系自然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却名利双收,屡得大奖,重奖.正义,公道何在?!!!
& && && &两系杂交制种技术,是湖北农业科学家石明松发明的
& && && &二、 两系杂交水稻
& && && &1973年,原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同志在单季晚粳品种农垦58中发现了自然雄性不育株。年, 石明松采用测交、回交和姊妹交的的方法均未找到保持系。1978年秋季, 石明松在农垦58不育株的后生分蘖中发现自交结实的现象,并收种。年进行了分期播种和施肥等栽培试验。结果发现,8月底以前抽穗的表现雄性不育, 9月上旬抽穗的表现部分可育, 9月中旬及以后抽穗的育性逐步提高。根据这一试验结果,石明松1981年在《湖北农业科学》上发表了题为“晚粳自然两用系选育与利用初报”一文。年的进一步研究表明, 农垦58不育株在长日高温下表现不育,而在秋季短日相对低温下表现雄性可育,在海南岛春季表现正常可育。资料分析表明,农垦58不育株的育性与光照长度成相关性。与其他晚粳品种杂交试验,表现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类型。
& && &&&从1982年开始, 在农牧渔业部的支持下, 湖北省科委将该项研究列入重点研究项目, 并组织了由石明松负责的有湖北农科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参加的协作组,进行攻关研究。1985年10月7~10日受农牧渔业部的委托,由湖北省科委和农业厅主持,召开了鉴定会,正式命名农垦58自然不育株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英文名称为“Hubei Photoperiod-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Rice”,缩写为HPGMR。
& && &&&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和利用研究”列入重大项目。 1986年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高技术研究计划。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杂交水稻会议上, 中国第一次向国际报道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和培育两系杂交水稻的设想。1986年12月“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研究”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7年9月在长沙召开的杂交水稻专题会议上, 经袁隆平提议,并经大家讨论, 以“S”表示光敏核不育系, 如农垦58原始自然不育株定名为“农垦58S”。
& && &&&~22日, 国家863计划第一主题专家组对湖北5个单位新选育的6个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技术鉴定, 其中W6154S(籼型, 湖北农科院选育), N5047S(粳型, 湖北农科院选育), 31111S(粳型,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和WD1S(粳型,武汉大学选育)等4个不育系符合国家标准, 通过技术鉴定。从而宣布我国育成了第一批光敏核不育系。更有意义的是W6154S的育成,表明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基因不但可转育成粳型不育系, 还可以转育成籼型不育系。
& && &&&从1986年开始, 由于国家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视, 全国许多科研单位都从湖北引入材料进行研究。目前,已在育性的稳定性、育性的遗传行为、光敏基因的定位、分子标记、生理生化特性、光温作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全国已选育出近50个籼、粳型的光敏核不育系。其中,N5088S、7001S 和培矮64S已开始广泛应用于组合选配和杂交制种。
& &&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和研究,启迪了人们的思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本质的进一步探索。1989年以来, 福建农学院、湖南安江农校、湖南衡阳农科所等相继发现了5460S、安农S-1、衡农S-1等新材料, 这些材料后经鉴定,属于温敏类型。这些材料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两系杂交稻的不育系资源。因而用来培育两系杂交稻的不育系,统称为光、温敏核不育系。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同时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控制,但以光周期为主。而如安农S-1等温敏不育系,则以温度为主。这些光、温敏不育系的共同特点是在高温、长日下表现不育、而在低温、短日下表现可育。后来云南、江西、湖南等地又发现了低温、短日不育,高温、长日可育的材料。因而,称作反光、温敏核不育材料。这样,两系杂交水稻的核不育系材料就越来越丰富。
&&  以上这些不育系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而统称为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通过省级审定的两系杂交稻组合有8个, 它们是鄂粳杂1号(N5088S/R187, 湖北农科院选育), 华粳杂1号(,华中农业大学选育), 70优9号(7001S/晚恢9号, 安徽农科院选育), 70优04(7001S/秀水04, 安徽农科院选育), 培两优特青(培矮64S/特青2号, 湖南杂优中心选育), 培两优288(培矮64S/288, 湖南农学院选育,培杂山青(培矮64S/山青11, 广东茂名选育)和培矮64S/余红231-8(湖南农学院选育)。湖北、安徽两省主要推广两系粳稻组合。湖南、广东等省主要推广两系籼稻组合。1997年全国种植面积为430万亩左右。
  两系杂交稻与三系杂交稻相比,优点主要表现在配组自由,不育系选育周期短、类型丰富、繁种简便、恢复谱广等。其缺点是:其育性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控制,因而制种和繁殖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生态区,要选用不同的不育系。理论上分析,两系法容易筛选出强优组合。但是,中国20多年的三系杂交稻技术已广泛应用, 其育种水平已相当高。因而,两系法杂交稻必须利用其配组自由、恢复谱广等自身的优点,不断扩大亲本的亲缘关系,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才能选出强优的组合。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繁殖容易、制种纯度高。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面积已超过三系杂交粳稻。将在长江流域和西南高原的粳稻种植区迅速推广。两系杂交早籼有可能打破三系早而不优的难点,而迅速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两系杂交中、晚籼需要打破目前三系的亲缘关系,扩大亲本遗传差异,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来自 湖北精华
& && &&&聂祖福先生,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为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利益,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当然也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满头黑发脱的精光,负债众多,在1981年以前,发明了“二系自然杂交水稻育种方法”(简称两系法),应用该方法制种,培育出两系杂交稻品种多个。此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好,出米率高(在75%以上)等优势,稻子成熟时,剑叶还是青绿色,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姿。而且,一次育种,可连续相传若干年(10年以上)杂种优势不衰,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因而引起同行的极大兴趣。首先是科技(就两系法而言)骗子袁隆平、何顺武想一口吞下这项发明成果。他们骗得了聂祖福的两系杂交稻的种子之后又勾结张美娟(聂祖福的专利代理人)窃取聂祖福的发明专利秘密,他们同流合污,夺走了聂祖福的两系法成果。科技骗子,借两系法成果,招摇撞骗,屡获大奖重奖,平步青云,名利双收。
& && &&&聂祖福生前曾多次说:“袁隆平有了我的种子(两系杂交稻),又有了我的育种方法,他又将再度走红,大发横财,有名有利,我聂祖福可能会家破人亡,一无所有。”说着说着他难过的流下了眼泪。
& && &&&1981年11月,湖南省杂交中心的何顺武,答应帮聂祖福推广两系杂交稻,向聂祖福索要500粒两系杂交谷种,他高兴的答应了何顺武。聂祖福日将两系杂交谷种700粒谷种及栽培方法寄给了何顺武(袁隆平助手)同年9月,聂祖福又到该杂交中心,在何顺武的陪同下,察看了他们(指袁隆平、何顺武等)试种聂氏两系杂交稻的生长情况。听聂祖福说,当时下了较大的秋雨,有些矮杆稻子被渍水淹没,我们的稻子杆稍高,没有被淹。何顺武要聂祖福卷着裤腿去田间的,何顺武穿着深桶胶靴,聂祖福则是打赤脚。聂祖福看后感到满意,认为杂交中心试种聂氏两系杂交稻很成功,推广不成问题。
& && && &可后来,1991年5月,聂祖福的朋友告诉他说:“老聂:你搞的那东西(两系杂交稻),袁隆平在海南岛种植后……在电视里打出来了,你看到没有?”聂祖福说:“我家里无电视机,没有看到。但我相信有此报道。”
& && && &由于聂祖福自费搞科研(主要单位领导不仅不支持,反而百般打击),家里很穷,还欠了很多债务,哪里还有钱买电视机呢?
& && && &在1991年5月的时候,聂祖福申请的发明专利还没有被公开。聂祖福经常象热锅上的蚂蚁,着急得不得了他的好朋友也在此期间也提醒他:“老聂:你要抓紧擂,不然你的发明(两系法成果)就会被袁隆平夺走的”所以,从91年3月到94年1月,聂祖福先后上北京十一次(其中有五次是他的助手陪同的),当然是到中国专利局催问发明专利申请,并与有关部门联系,为该发明专利寻用武之地。聂祖福思想包袱很重,主要是担心袁隆平窃夺我们的两系法成果。有一次,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聂祖福的提包被小偷拎走了,他毫无觉查。其实提包里只有五元钱和身份证等,小偷肯定是大失所望。这真是提防着大偷(科技骗子),却被小偷钻了空子。
& && && &聂祖福对此懊恼不已,因为外出办事,没有身份证,极为不便。1991年11月,中国专利局《发明专利公报》第七卷第46号(总第295号)头条公开了聂祖福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因为《专利法》有规定:“18月整,必须公开。”张美娟想再阻止“公开”,就没有任何理由了。听聂祖福说:“本来1990年12月底,中国专利局就要提前公开的,由于叛徒张美娟(聂祖福的专利代理人)不同意提前公开。所以当时没有公开。这是张美娟根据袁隆平剽窃的需求,采取的卑劣手段。可见叛徒对正义事业危害之大。
& && &&&为催办聂祖福的发明专利申请,杨杏林(聂祖福之妻)在1990年10 月,还专程到长沙市找张美娟,请求她向中国专利局催办。由于张美娟早已背叛了聂祖福她根本就没打算把聂祖福的发明专利办好。她(叛徒张美娟)甚至把对聂祖福说过的话,也对杨杏林(聂祖福之妻)说:“这两百元(向中国专利局交实质审查费的)你拿回去,家里还能解决一些困难……”杨杏林和聂祖福一样,知道这又是阴谋诡计(若将200元实质审查费拿回家,就等于自动撤回专利申请,会让袁隆平的窃夺合法化),也拒绝将200元拿回家。张美娟何其歹毒,同袁隆平一样,都是蛇蝎心肠。
& && && &聂祖福和杨杏林(聂祖福之妻)常说:“我们一家所以屡遭不幸,袁隆平、何顺武就是罪魁祸首,袁隆平拿着我家的两系法成果,到处领奖,大发横财,名利双收。这是正义的吗?当然不是!”
& && &&&1994年7月,聂祖福因发明专利一再受阻,而剽窃人袁隆平一再得意,他(聂祖福)被气得病到了,一时间成了终身哑巴。但他心理很明白。再这种气病交加的日子里,聂祖福常常在家里摆弄他的两系杂交稻种。看得出他是想继续研究杂交稻种,可他身体不支,有什么办法呢?他的神情,使我们感到甚是可怜。从他(聂祖福)的眼神里,我们也看得出,他(聂祖福)对袁隆平、张美娟之流,是多么的愤恨。
& && &&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正义、公道两位伟大的先生,肯定是存在的。最终我们也是会找到他们(正义、公道)的。要找到正义、公道两位先生是完全有希望的。只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经过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努力才行。当然,我们急盼正义、公道两位伟大的先生早日到我们的身边 。让聂祖福的两个女儿(现在的孤儿)尽快脱离苦海(贫穷、孤儿生活、被人瞧不起),真正活得象个人样,虽然有象父母一样的好心人在关心她们,帮助她们,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纠正聂冠袁代(特指两系法)之大错。在这个意义上讲,聂祖福的两个女儿仍在苦海中挣扎,心中感到无边际的压抑。
& && && &杨杏林(聂祖福之妻)2001年10月,身患重病,无钱医治,2002年含恨死去,终年54岁。临终前不久,将聂祖福的两系法成果的资料(杨杏林的遗作),寄给了他们的助手,托付助手设法将聂氏发明发扬光大,因为聂氏发明有很大的潜力,聂祖福的构想是要达到亩产吨粮(1000公斤)。他(聂祖福)曾不止一次的说:“我们要是有育种基地,会让袁隆平摸风都摸不到。” 聂祖福说此话,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我们从来没听说聂祖福象某人那样吹“牛皮”。用别人的发明成果,粉饰自己,包装自己,搞聂冠袁代(特指两系法),这难道还不算吹牛皮吗?!
来自 湖北精华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1968年,诗人食指写下《相信未来》。
时间是公平的,未来永远值得相信和期许。这个春天,历史将一段几近淹没的记忆唤醒,给了石明松最为公允的评判:由于他的开创性贡献,水稻领域研究突飞猛进,“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从技术上得到解决。逝去26年后,他与袁隆平等一道,分享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谁是石明松?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打捞一下与故乡有关的饥饿记忆,再看看今天我们手上的饭碗,你吃到的那一颗大米,也许就有他的贡献——石明松,就是那个破解粮食难题的人,一个不应被遗忘的“挖井人”。
每一个故事都还活着,每一粒稻种都是一个传奇。重提石明松,其实是在追思和缅怀一种精神。他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多少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又让多少浅尝辄止与自甘平庸者自惭形秽?“远学焦裕禄,近学石明松”,这是我们当下的重要命题。
回顾石明松短暂而精彩的一生,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是他最为显著的特质。“学农技的,就要在农业上干一番事业。”这是他的座右铭。纵然山穷水尽、百转千
本报评论员回,终是初心不改、痴迷于斯。他以中专起点,29年埋首科研,毕生唯与育种结缘。个中艰辛,没有铁打的意志,和对事业近乎痴狂的追求,是绝难想像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科学研究没有终南捷径,非下点笨功夫不可。石明松说:“我的事业和生命维系在核不育水稻上,舍此无它。”为此,他不怕吃苦头,不怕被嘲讽,不怕被拒绝,更不怕失败。他不管不顾,仙桃海南两地跑,常年泡在稻田里。正是这种“拼命三郎”、舍得一切的忘我精神,让他先行先试、终成大器。
科学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为科学创新树立了范式。石明松之路,也是如此。当“三系法”刚刚宣告成功,他的“二系法”便取而代之。这种独立思考、刷新前人的创新精神,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就,也为后学晚辈树立了一座丰碑。然而创新不是口头禅,需要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务实作风。对照今日,有多少人因一句“书上没有”而退缩,又有多少人因一次“领导没认可”而放弃?失去创新,意味着科学生命的终止;失去创新,意味着发展活力的冻结。
26年后,我们重新触摸和阅读石明松,究竟价值何在?“以人生去做天秤/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他不长的生命旅程里,小我的不懈努力始终关联着一个国家的重大选择,打上了“以粮为纲”的时代特色。直面“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命题,石明松的启示是多层次的。他用个体生命的绽放,为我们示范了奉献的真实价值。我们应该相信,对于那些有重大奉献的人,即令前尘往事成云烟,他的历史功绩却永远也不会被尘封,他的精神财富必将永续传承。
来自 湖北精华
石明松& &仙桃人记住了
来自 广东精华
还真不认识呢,是沔阳人,我只晓得袁隆平《生化危机5:惩罚》曝中国定制版预告 全球独一无二以飨内地影迷- 在线观看 - 乐视网
视频列表(124)
《生化危机5:惩罚》曝中国定制版预告 全球独一无二以飨内地影迷
下载到电脑
下载到移动
极致体验,全屏实力
转存到云盘
把视频放进云盘随时随地尽享观看
一键转发至
收藏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看《生化危机5:惩罚》曝中国定制版预告 全球独一无二以飨内地影迷,还可以用,登录随时随地观看
发布时间& 00:06:10 |播放&|评论&
地区:标签:
内容简介:即将于3月17日在内地上映的全3D制式生化危机系列新作《生化危机5:惩罚》今日曝光了中国定制版预告,影片中的激烈动作场面重头戏一次性大篇幅曝光,得以让广大内地生化迷们一饱眼福。该款预告特别邀请国内电影预告片剪辑第一人魏楠亲自操刀,为中国影迷度身打造的《生化危机5:惩罚》内地版预告片,全球独一无二。
全明星综艺季
大家都在看
长这样可以做我女朋友
限购2万张“家庭票”
员工称因反腐生意不好
baby肩架郑恺“臭脚”
何洁吐槽周董要生5个娃
大家一起看直播
二人吃完饭直奔酒店
F1美国站落幕
怀孕时肚子快撑爆
半夜拖至猪圈焚尸
田亮发声明否认称已报警
网友:三个娃的娘辛苦了
屌丝魔术师逆推少女亚瑟王
<img data-src="/cms//d831f504c08aa6dc807420.jpg" alt="奥特曼天团">
奥特曼天团
最新娱乐视频
乐视推荐: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乐视网()All rights reserved.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密押卷 密押题(市地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河北中公教育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密押卷 密押题(市地级)|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密押卷 密押题(市地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务员培训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密押卷 密押题(市地级)|
文档试读已结束,请登录后查看剩余内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读书中求知,思悟中成长
福建省福山区教研室 邢熙平 刘丽晶
随着我区“构建学习性组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工程的深入实施,我们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最近,我们就市教科院确定的教师必读书目之一─《陶行知教育名篇》,举办了全区小学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现将部分青年教师的答问摘录如下,以资共勉:
问:陶公强调“以教人者教己”,并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一谈你对陶公主张的理解。
姜蓉蓉(回里完小四年级语文教师):俗话说得好,“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陶公的这番话,更诠释了这个道理。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就应该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9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一直担任五年级数学的教学,面对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我心里一次次地告诉自己要努力。我利用空课时间,向老教师请教教法,向同年级老师请教教材中不易讲解的地方,经过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讲课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去年休完产假回来,领导安排我改教语文,这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我教了多年的数学,已经习惯了数学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不过,转而一想,既然领导信得过咱,咱就干吧!不会,不会就学呗。
于是,我又像刚毕业时那样,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他们的教学方法,听他们分析教学重点、难点。与数学教学不同的是,在语文课中,多的是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怎样才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场景?这令我久久思考。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校长和主任对我的关心,他们多次听我的课,指出我教法中的不足。这些指导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充分地感受到我的内存还太少。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提高了很多,如我的普通话比以前标准了,有些字的字音我掌握得更准确了,我查字典也比以前更熟练了。这一切,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之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的深刻内涵。
王金玲(回里完小五年级语文教师):我认为陶公此话道出了做教师的两条起码的标准:一是做教师的态度,应该做一个在学生中有良好师表的教师;二是做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师能。当我们先把“教己”做好了,那还何愁教不好人呢!
记得有一次,我把练习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照着黑板做。一会儿,有些同学就开始下来批,我一看,立刻火冒三丈,大声训斥道:“你们怎么做的,强调画横线要用尺画,为什么不用尺,画得歪歪斜斜?”一个胆子稍大点的学生用极低的声音说:“老师,你画得就不直。”我一听,既有气又觉得好笑:是啊,自己就没给学生做出表率,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我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黑板上的直线全部用尺画直了。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的模仿性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从那以后,我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写好作业,我首先自己写好各种教案,写好自己的板书;要求同学不迟到,不早退,我也总是先做到;教育学生看到纸屑及时捡,我发现教室地上有纸、有粉笔头,我都会当着同学的面把它捡起来。就这样在我的影响下,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着我的要求做。我也深深地知道,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榜样。“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
王银华(回里完小三年级数学教师):陶公所说“以教人者教己”,我认为是要求我们教师严格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因为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最神圣的,是学生处处模仿的楷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想将教书育人搞好,就要求教师必须精通业务,不断探觅新知。只有博学多闻,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内容充实,更具说明力。教师要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的最新科研成果,明确发展方向。做为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到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
问:陶公曾有“每天四问”之说,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你对陶公的“每天四问”有什么看法?
牟小晶(西关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看着这四句话,我深有感触。今天想来,我肯定会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古语说“开卷有益”,真是千真万确。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上讲就是每日“四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表现。的确,反思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显得是多么重要。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才能有新的突破;只有变化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要实现对已形成习惯的教育方式的反思,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问:陶公在1931年谈到“儿童用书选择标准”时曾不无感慨地说:“中国是吃的书多,用的书少。吃的书中是鸦片的书多,白米饭的书少。”并且对儿童书的好坏制订了三条判断标准:“一是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下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你对陶公制订的标准有什么理解?
姜谦(谭家庄完小体育教师):陶公言之三标准,反之亦然:一本书,若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这动作如何?一本书,若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这思想如何?一本书,若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这新价值性质如何?书是工具,要人使书,莫叫书使人。对书的活学活用固然重要,前提却是思想教育。
行善为恶,一线之隔;正反之道,古今一也!
唐青松(谭家庄完小四年级语文教师):陶公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大家,我细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后,对陶公的儿童用书选择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
“吃书”是“应试”教育的一大特点,只要是与考试有关的书,无论是“白米饭、点心、零食还是药和鸦片”,统统纳入口中。在素质教育推行多年的今天,在许多教育环节上还存在“吃书”的现象。
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我们要引导儿童少选“吃”的书,多选“用”的书,吃的书中“零食、鸦片”不吃。多选有用的书,给儿童创造一片绿茵草地,一片蔚蓝天空。
姜莉(谭家庄完小三年级数学教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号召我们要多读书,可读了之后能让人真正进步的又有几本书?有些成人尚不知如何区分,又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呢?陶公对可读之书的三条判断标准可谓言简意赅。
一本好书,只有让人读了之后产生无穷的力量,让人振奋精神,才能让人不断受益匪浅,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步。一本思想健康的书,才能耐人寻味,才能让人想了又想,才能让人从中获得力量,成为思想的武器。一本有价值的书,读了之后,使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让读的人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人生充满意义。
王传妍(谭家庄完小英语教师):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对儿童用书选择,我们要非常慎重。许多家长在给孩子择书时把握不住方向,不知道买什么书。我认为陶公的“儿童用书选择标准”讲得很好。他强调这本书有没有让儿童在动作和思想上有所动力,有没有能开导他创新的力量。在学校儿童用书有两种:一种是学习用书,一种是课外用书,学校要想培养双手万能的学生,自然要备用这两种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利用所学去创造、去探讨、去发现其中的内涵而有所动作。这样,学校才有所发展,国家才有所进步。
问:陶公把“教育即生活”(杜威语)这句话翻了半个筋头,改为“生活即教育”。你对这种看似说法的改变有什么理解?
姜晓玉(东华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生活即教育”,对时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太多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太拘泥于“教育”的外延,太看重书本教育的魅力,其实想想这是狭隘至极的。课堂、教科书远不能满足当今孩子的求知欲,应让他们回到生活的大环境中去呼吸新鲜空气。课堂只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泉眼,学生品格的形成,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多种生活实践活动。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让淳朴的大自然成为一本没有页码的教科书,贴近自然,探索奥秘,汲取营养;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在社会中学习,在人生大舞台上,用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鲜活教材感染他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真正协调发展起来;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带领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生活,尝一尝酸甜苦辣的滋味,让他们懂得课本学不到的东西。
王君华(西关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十一长假里,我们领着孩子到开发区刘家钓鱼、赶海,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记假期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时,就选择了那一天的经历。文章出来了,我拿过来阅读,本想和以往一样,给她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她修改。可读完之后,感觉文章思路清晰,开头和结尾颇具新意,且有亲身的体验在里面,把钓鱼、赶海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溶进了字里行间,语言朴实,亲切感人。除个别错别字需改正外,不需再做任何修改,便是一篇好文章。我在感叹孩子作文水平提高的同时,想到如果没有那次领孩子出去玩的切身体验,让她在家里空想,断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生活即教育”,经历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教育和感受,确实如此。
李志群(谭家庄完小五年级语文教师):我们知道每个孩子踏入学校时,都带着过去的生活印记,像他们的经验、情感、兴趣等。生活在高原、平原、山区、海边的孩子其经验各有不同,这些经验本身无优劣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将之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及他们此时此境的兴趣、学习动机,让所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经验相互融合,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的增长,并依据这些准备教案,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迅速、掌握得牢固,并且能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相连的。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将会事半功倍。
姜志英(谭家庄完小五年级数学教师):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呢?我们学校的科研课题“生活化教育”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与真实的生活不同的是,课堂的生活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时间限制的。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对教学的情景和材料加以生活化的改造,更要从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评价,即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生活化的改造,注重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长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我认为生活化的学科教学应该具备五个特质,即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生活情景,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利用儿童生活学习的逻辑,生成儿童新的生活学习经验,使儿童获得课堂学习生活的快乐。
问:陶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你认为陶公的主张对我们教学工作者有什么指导意义?
姜爱英(回里完小一年级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这里边蕴藏的道理,也感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影响。
陶公说:“知是行之始,就是知而后行,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践,但是,这样就缺乏了自主性和趣味性,生动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只有行而后知,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明白道理,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往,实践性活动寥寥无几,其他就是死记硬背,只有抽象的意思,不懂具体的道理。课上,老师总不放心学生,讲得头头是道,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学生便只能“循规蹈矩”。课外,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学生像丧失了自由的小鸟,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发呆(还不能“呆”长,否则作业都来不及)。回到家,还有家长的“奖品”──当然也是作业,还伴随着“谆谆教导”。而今在陶公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指导着我:围绕新课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张艳芳(回里完小三年级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问:“教学做合一”是陶公的一贯主张。他曾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就要在田里教。”对陶公的上述主张,你以为如何?
张晓燕(斗余完小五年级语文教师):我认为陶老的“教学做合一”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先进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感。以前我在教学中只管“教”,脱离了“学”和“做”,学生自然感觉索然无味。后来我逐渐领悟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努力实现“教学做合一”。于是我在每一节课前都反复研究教材内容并查阅资料,这就使我在课堂上成竹在胸、兴致盎然,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听得津津有味。我特别注重实践和学生能力的展示,如擂台赛、实践园等,我为学生提供的课堂有时是画室,有时是舞台,有时是郊外的田野和小河,我努力营造更大更自由的课堂时空。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这种情绪甚至延伸到课外,他们针对课堂内容,迫不及待地收集或查阅老师提到的资料或书籍,亲自动手实践。由于做到了陶老的“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事半功倍。
郭妮(西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生活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陶行知对封建主义的死的教育深恶痛绝,他大力提倡活生生的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认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学法必须适应做法,反对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这就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我国几十年封建主义教育的痼疾,这种倾向性当今现代教育中仍严重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封闭,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也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研究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教育改革会给人们以启迪。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呼唤教育,也赋予教育新的内容,正是社会生活才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问:陶公在谈到“创造教育”时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就是教育。”请结合自己课程改革的实践,谈一谈你对“创造教育”的理解。
于纬华(西关小学美术教师):我是一名美术教师,深知体验生活对美术绘画课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让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生活,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生动形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绘画的“形神兼备”的境界。在旅游中写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绘画技能的良好机会,于是我会鼓励一些学生:当家长带你游玩时,千万不要忘了带上你的写生本和画笔,把陌生地方的各种景点及人物或其它事物形象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不仅为以后的绘画创作积累了素材,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能。自然美术固可贵,人生美术更可贵,自然化的人生美术,人生化的自然美术尤为可贵。“生活是诗的土壤,画的源泉”,只有立足生活,才自有今后创作的“源头活水来”!
首先,我认为就是要把孩子们引向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好的,在美育中,其“根”即为大自然,其“源”亦为大自然,而“根深”方可“叶茂”,“源远”才可“流长”。让学生深入自然正是去追溯这“根”与“源”。所以在美术特长生辅导课中,我尝试着带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其参与有意义有目的的趣味性美术欣赏活动。在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主动去接触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启发其自由地、情绪高涨地来表现客观事物。比如我设题为《添画水果》《你和小伙伴的合影》等之类极具趣味性和游戏性的绘画作业,让学生放松地去描绘,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方法掌握得就会越牢。在布置写生物品时,我会选择造型优美,色彩明快、富有节奏的形象让学生去观察和体会,激发学生表现自然美的欲望和激情。
问:陶公指出:“(当时)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你对此话有什么理解?
王诏(东华小学教导主任):历经了几次教育变革之后,我们已然明白一个道理:国际化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通常来说,创新精神源于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源于手的操作技术的培养。只有两者并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无所不能。两度辞官的全国知名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校长冯振飞领导的学校,立足农村,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口,“手脑并重”,全面育才,培养出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从事农村各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升学率一直居所在市(县)前茅,回乡务农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升学的有基础,就业的有技能”的培养目标,深受社会的欢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问:陶公认为“一、好学的教师同学,二、可学的工具,三、必学的督促性,是我认为的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条件。”你认为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蒋婧(张格庄完小教导主任):没有人会拒绝美好!美好的景色,没有人会不愿意看;美好的东西,没有人会不愿意接受;美好的人生,没有人会不向往。然而我们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知识,是丰富的,是宝贵的,为什么学生却并不喜欢呢?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去捕捉,去感受,去体验知识的美好。试想:作为教师,在呈现知识时,是否应考虑到学生喜欢的方式;在指导方法时,是否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时,是否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人生指引了呢?我想,当我们注意到这些时,学生的努力学习就会变成自觉主动了吧!就无需教师苦口婆心地督促了吧!
问:陶公在《儿童科学教育》一文开头说道:“在二十世纪科学昌明的时代,应当有一个科学的中国,谁来负起造就的责任?就是一班小学教师。造就科学的中国,责任大得很啦。”从陶公的话说开去,你对小学教师的责任有什么理解?
吕晓杰(东华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现代社会有两大特征,科学与民主,这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科学与民主的传承和实践需要教育来播种,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写上什么价值观念,写上什么学习方法,就会对其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回想我们的成长历程,很多习惯,像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勤于思考等等,都是在小学时期养成的。因此,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崇尚科学进而科技发达的民族,我们小学教师负有在人之初培养科学兴趣、引导动脑动手的基础职责。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注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应用题编题多以科技应为素材用,以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中华民族素以权谋机变著称于世,姜子牙、孙武、孙膑、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毛泽东……..江山代有才人出,但在科技上尤其是现代科技我们就少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中国需要牛顿、爱因斯坦等基础理论领域的科学大家,需要更多的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袁隆平等应用工程性科学大家。当我们同时拥有毛泽东式的战略大家群体和爱因斯坦、邓稼先式的科学大家群体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教师要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走在民族和时代的前列!
蔡芳(斗余完小二年级语文教师):学习陶公的这段话,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责任的重大。一个人的发展或者说成才的关键时期就是儿童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可塑性最大。就像一棵大树,在幼苗的时候,如果长的不直,要把它扶正很容易;长成大树以后,如果不直,就无法挽救了。所以,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好比一棵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它弯曲的地方扶直一样。否则,等长大成树以后就很难改变了。人也一样,一个人的成才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小学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我认为陶公说让小学教师担负起造就科学中国的重大责任是很有道理的。
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做人的准则,也是陶行知精神的本源。请结合你的从教经历,谈谈你对陶公精神的理解。
王钟红(西关小学教导主任):人们总喜欢用“桃李满天下”来赞誉教师,但我更喜欢陶行知的一句名言:“爱满天下”。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从教18年来,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一直指导、激励、鞭策着我,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是需要人性光照的成长者。教师,则是这人性的播撒者,人生行进的引领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弥撒一种浓浓的人情味,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健康成长。
有人说,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天堂。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当你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千万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让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氛围,用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开启蕴藉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巨大潜能;以充满自信的激励性描述,让每一个学生看到最瑰丽的前景。让生命还原成本色,让美丽回归孩子,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健康成长!
王玮(实验小学教导主任):知道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是在我师范刚毕业那年。那时的我读着这句话就感受到一种奋进的力量,奉献的精神,于是捧着一颗年轻的心、火热的心,既踌躇满志又懵懂茫然地走上三尺讲台,几经摸爬滚打,我懂得做好一名教师仅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岁月荏苒,转眼青春不再,再看此言便又多了另一份理解,一名教师到底应该捧着一颗什么样的心来从事教师这份特殊的职业?我想首先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人,要允许他们犯一点小错误;有一颗谦逊的心,“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要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意见,向孩子学习;一颗平等的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不应总是居高临下,对学生颐指气使;一颗期待的心,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空间,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进取的,是有培养前途的;一颗进取的心,即不要觉得“自己处在教师地位,不必再去研究”,要勤于学习,善于积累,使自己永保教育青春;一颗快乐的心,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把自己的一份执着,一份热爱投入其中,辛苦并快乐着,正如陶公所言“倘若当老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当老师者也是得有无穷的乐趣。”当然了要有这样心,前提是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至于“不带半根草去”,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就是把工作当作自己应该的付出,不求学生的回报,不接受学生家长的任何馈赠和宴请,不抱怨自己工作的清贫单调,不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也就是陶公所说的“教育者应该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我想这就是不带半根草去的全部含义吧。试问,天下为师者又有几人能达到陶公的境界?所以我说陶公的精神是我无法企及却永远追求的精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化危机6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