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副将有什么用民忠有啥用

和的另一面之罪一罪:篡改:李世民在位期间,无数次看起居注,此期间还大量修改实录,甚至连的功绩和的功绩全盘抹杀,实为中国改史第一人。说当初起兵造反是李世民自己的主意,李渊不从,李世民用计将其父灌醉和宫人睡了一夜,李渊起来后被迫造反。李世民当初才几岁?十四岁的毛孩,你懂个屁,居然能把五十多岁的政治老油条李渊逼反?李渊入仕四十多年,久经风霜,实属政治上绝对的老油条。二罪:引兵乱国:李世民为了夺取天下,向北方突厥称臣,借的突厥兵乱中原!实属重罪!首创中原汉人王朝向北方游牧称臣的时代!李渊和李世民三十多年向突厥称臣,卖国求荣,“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大兴城破日,城里的孩童妇孺,金银珠宝,尽数被夺。奸淫掳掠,惨绝人寰。三罪:为臣不忠:隋末天下大乱,四方,李渊父子作为人臣,还是皇亲国戚,久食隋禄,待李渊也不薄,官拜太原留守,太原重镇“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这么重要的要地交付李渊管辖,足见对李渊的信任,可是李渊父子不助天子平乱党,竟然造反,助纣为虐!四罪:玄武门变:作为人臣,不尊兄长,竟然在假传李渊文书,无辜,在玄武门前交完兵器后,进去就被李世民叛军包围,更是被李世民亲自用箭射死,李元吉也被杀。自己叛变再先,还百般抵赖,竟然说是昨晚到府上做客,喝了李建成给的毒酒,不死才被迫将其杀死。李世民喝毒酒,然后不舒服回到家里,吐血数升,幸好抢救得以不死。昨天晚上“吐血数升”,今天早上就能骑马射箭,还亲自把李建成给射死。你有多少升血可以吐啊,吐完以后第二天就恢复精神。恐怕连神仙都没那么神啊。五罪:犯上逼宫:李建成被射死后,立马带领军队前去找李渊,逼迫李渊交权,李渊不得以被迫退位,最后被软禁至死。六罪:夺人妻妾: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妻妾大小全部被李世民奸.淫。七罪:残杀幼孺: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子女尽数被杀,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八罪:复辟旧贵:夺取政权后,为了证明其合法的政权,编撰氏族志,这其实是复辟关陇旧贵族的重要措施,这是科举选官制度的严重倒退。这也为后世武则天灭唐建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而密切相关。九罪:宠信权臣:宠信一帮老权臣,以为首,立李治为世子。既辅立李治,深所忌嫉。造成在李世民死后,李唐一族第一次被血洗,自己也未能幸免。李渊、宇文氏、长孙氏等鲜卑复辟势力,引突厥兵进中原,将中原财物,粮食朝贡可汗,军阀把持隋朝粮仓,战争使庄稼绝收,中原人饿死、战死3000多万。李渊借突厥兵扰乱中原,搞得中原文化奄奄一息,得天下财物妇孺皆归可汗,土地归唐公。突厥可汗死时,唐朝举国要哀悼三日,李渊要在太极殿下跪磕头。李世民时代,突厥军临长安城,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桥受辱签了城下之盟。李世民不得人心,李晋大骂李世民反贼,后被诛杀。中原汉人宁愿战死也不归附卖国贼李世民,所以中原人口在唐初锐减百分之七十!茫茫千里,人烟断绝,中原地区,十室九空!李世民编撰氏族志就是为了复辟士族门阀制度,后来武则天灭唐建周,得到人民的支持,关陇门阀几乎全部被诛!李唐一族第二次被血洗,除武则天两个儿子外全部被诛!武则天在李治时代就开始偷情,而武则天连自己的儿子都杀,就李显李旦没杀,估计是武则天和御医的种。当然,这是后话了。不要以为唐朝多强盛多富庶,其实唐朝大部分都是乱世,用宋人的话说:“凡唐之世治如此其少,乱日如彼其多。其治安之久者,不过数十年。”以明人的话说:“唐自高宗以后,非弑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 宋朝大部分是治世,用元人的话说:“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用明人的话说:“宋之富盛,过今(明)远矣。” 唐宋差距有多大?是乱世与治世的差距!唐朝三百年,军事不及汉,经济不达宋,科技不比明。有唐一代,政变不断,首都沦陷次数历代最多。李世民玄武门政变,武则天政变,政变,甘露政变等等。李世民时代,突厥围攻长安,李世民匆忙撤离。,逃亡四川。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李豫逃得逃往陕州避难。建中四年,唐将朱泚军变,李适逃亡奉天,唐将李怀光与朱泚联合,李适又逃亡梁州。中和元年,围攻长安,李儇逃亡四川。光启元年,逼近长安,李儇再度出逃…………在李家成立之初就是充满耻辱的,李渊为自己夺得政权,出卖祖国的利益无耻的对突厥称臣:“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渊时代的唐朝就是给突厥朝贡不断,突厥人还闲不够亲自又掠夺中度过。“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李渊时代的唐朝整个都是耻辱的。突厥大军兵临长安,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桥受辱签了城下之盟,此时唐朝要“空府库”把财宝(不是李家自创的而是隋朝遗留的)进贡给突厥,李世民亲口承认唐朝要给突厥进贡:“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 ”李世民也自称为“渭水之辱”。时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出兵抢走了唐朝西域四镇的鬼兹、于阗、焉耆、疏勒。其后唐朝两次派大军去想夺回失去的领土,唐朝派大将薛仁贵率10万大军进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军打得大败。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中书令李敬玄率兵18万与吐蕃军又战于青海,唐军再次惨败。无奈啊!!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八九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咤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被坑杀八、九万,被掠夺无数。武则天时期还被处在原始阶段的契丹人欺负,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科元年),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功契丹,全军覆灭,大将都成了俘虏。公元696—697年,契丹首领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率部起兵,对河北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唐境,攻占了几座大城市,重创唐军。公元697 年(神功元年)三月,唐朝又遣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17万往讨,战于东硖石(今河北卢龙附近)。契丹将孝杰军引至悬崖,回兵猛攻,孝杰坠崖死,宏晖逃遁,将士死亡殆尽,万荣乘胜入幽州。“万荣进屠幽州。”唐朝又以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威卫将军沙咤忠义为前军总管,率兵二十万击契丹。懿宗军至赵州(今河北赵州市),不敢进,退至相州(今河南安阳)。万荣领军鼓行而南,兵势甚锐。“万荣乘锐,鼓行而南,残瀛州属县。”契丹人深入河北腹地狂屠包括今北京在内的数城,唐军无能为力被吓得了逃窜到河南安阳。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朝不仅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一年后唐睿宗还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从此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这可算是唐朝和亲史上最赔本的一次屈辱和亲,这也是唐朝割地的开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还霸占了唐朝一块水草肥美的战略要地。而且还照样掠夺唐人。能享受这种天大的美事吐蕃人真是幸运。唐玄宗进贡给契丹人的几个和亲公主都被契丹人给宰杀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唐玄宗时代两次惨败在南昭蛮手里,第一次唐军死六万人,第二次战死七万人。“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唐朝对小小的南昭都胜少负多,屡次被南昭打得大败。虽说南方多瘴气,但中国历代很少有军队大败于南方民族的,只有常不敌于北方民族,在宋朝时的宋军也打败了现在的越南,越南的地理环境不会比南诏好多少的。这些都是以前。以后成都居然被南昭沦陷,公元831年(大和五年),南昭犯四川,陷成都外城,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后撤退,几万唐人被掠去成为亡国奴。唐朝不止被南昭蛮欺负竟还被西原蛮欺负,西原蛮是广西的少数民族。公元763年(广德元年),西原蛮攻入湖南道州城,占领道州城一个多月。“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西原蛮掠居人万数去,遗户裁四千。”第二年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永州(今湖南零陵)和邵州(今湖南邵阳)唐军屡次大败于燕军(安褖山的军队),才不得不求助于回纥。唐肃宗竭力讨好回纥不惜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唐朝还答应每天供给回纥军羊二百头,牛二十头,米四十斛。东京洛阳被回纥人大掠三日,无数美女财宝被回纥人掠走。“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贺,又纵横大辱官吏。”后来唐肃宗竟又答应每年给回纥进贡“岁遗回纥绢二万匹”,还把自己肃宗的亲生小女儿宁国公主进贡给回纥60多岁的老可汗为妾。唐朝时常被吐蕃打得大败,竟被吐蕃攻占首都,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大军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干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仓皇逃到陕州避难。结果唐朝首都长安不止被吐蕃攻陷而且吐蕃人还立了伪皇帝,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河西、陇右等大片地区成为吐蕃领土,从此几百万汉人为吐蕃人亡国奴,吐蕃趁乱夺去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镇,十四军,唐人子孙皆为奴才。“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唐朝从心里惧怕吐蕃和吐蕃签订了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割地卖国条约。公元783年唐政府被迫与吐蕃签订了《唐蕃清水盟约》。唐朝无能政府竟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弃)其故地,弃利蹈义”为理由,无耻的承认吐蕃所占领唐朝的州县为吐蕃领土,并表示坚守盟。盟约规定:“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左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从此以后,陇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县俱废全部成为吐蕃的领土。河西、陇右等这些地方的人后来都蛮夷化。唐朝有一大半时间国家处在被异族凌辱欺负的时期,突厥、契丹、吐蕃、南昭、回纥都曾几万几万的掠夺唐人,甚至连西原蛮这样的广西野蛮小邦也曾掠走唐朝几万人。这样的事情真是无以言语!这就是真实的唐王朝。——————————————————————————————————————————————————————————恶心许多意淫唐朝的人,这和把列为救世主一样让人恶心。
都说他坑儒不对,而儒家也在抹黑他的功绩。可是事实上他坑儒的政策是对的,儒家一直看不起秦国,这是事实。因为秦不用儒,他们用法。所以儒家发挥了特长到处诋毁秦国,这对秦国的统治是有害的,所以被坑是必然的。历史证明法家那怕是亿万年也不会倒。正是因为有了儒家才把法的公正,公平取缔了。自从儒改了法,法就从来没有公正过,现在也是如此。纵观中国的王朝,光明正大的帝王有几个啊,明着该杀杀,该奖奖的也只有秦始皇一人而已。中国了历史抛开法的残暴不谈,那么无疑秦朝是最伟大的时代。他的一生都是在战斗。他的对手从六国到南越,匈奴,全部倒下了,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这样的朝代比之唐朝不知要强大多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都说他坑儒不对,而儒家也在抹黑他的功绩。可是事实上他坑儒的政策是对的,儒家一直看不起秦国,这是事实。因为秦不用儒,他们用法。所以儒家发挥了特长到处诋毁秦国,这对秦国的统治是有害的,所以被坑是必然的。历史证明法家那怕是亿万年也不会倒。正是因为有了儒家才把法的公正,公平取缔了。自从儒改了法,法就从来没有公正过,现在也是如此。纵观中国的王朝,光明正大的帝王有几个啊,明着该杀杀,该奖奖的也只有秦始皇一人而已。中国了历史抛开法的残暴不谈,那么无疑秦朝是最伟大的时代。他的一生都是在战斗。他的对手从六国到南越,匈奴,全部倒下了,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这样的朝代比之唐朝不知要强大多少。
换句话说你最熟悉的语言是汉语,过的是汉人的节日,吃饭你用的也是筷子,心里把自己当做一个汉人的都是汉人!56个民族真的要分那么清楚吗?在我眼里大家都是汉人,都是中国人,我会去恨那些满清鞑子,他们屠杀我们的祖先,试图摧毁我们的文化,他们想让我们一无所有,我恨那些满清鞑子,他们在我眼里和日本鬼子没什么区别,可我不会去恨现在的满族同胞,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蓝天和白云,我们会在一起欢笑,一起舞蹈,我们都是中国人。我想满族的同胞们你们甚至可以为清朝这个由满族人建立起的王朝而骄傲,当请你们不要为那些屠杀汉人的满族人们辩解,请给我们一些尊重,我相信大家也会尊重你们的。可能我说的话很幼稚吧,但我真的很讨厌你们也跟日本人那样试图隐瞒历史真相,有必要么?
科举制度越来越规范和普遍,科举越来越重要,代表的是庶族地主阶层政治势力逐步扩张,和国家权力的逐步集中。贞观初年,这一进程相当快。我们先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和推荐权力在地方,察举官是中央的,但是他要察举的人却是地方官员推荐的。士族势力庞大,他们的地方官员经常串通一气,在举荐时就倾向于士族出身的,久而久之士族出身官员成为了绝对多数,九品中正制举官也沦为视门第而定。当然,我们也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读书本身就是社会地位的标志,这在各个文明都已经得到体现。士族无疑拥有更多的资源以教导子弟。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弊端是各级权力被名门官员分割。在隋朝时,科举的名字已经有了,但是其过程与被后人熟知的逐级应试经义大厢径庭。举人确实都要进行考试,合格后方为进士。但是,参加试策的举人却是各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的。因此千万不要高估了隋朝科举的价值,它是一个伟大开端,但是与其他所有新生事务一样,问题多多。隋朝同样是一个政治权力被士族集团把持的朝代。科举制度得到改良,成为埋葬贵族政治和庶族地主阶层、皇权扩张的工具,就是从唐太宗的时代开始的。唐太宗时,科举有很多科目,比如进士、秀才、明经、明算等,其中进士和明经科是考得最普遍的,进士偏重诗文,明经重经义。但是与后世不同(尤其是变态的八股),此时的经义考试主要是填空题和简答题,不需要依据“经典著作”及其“集注”搞多大的发挥,不似后世直接就是论述题加命题作文。因此,明经科比进士科要好考多了,进士考试更需要综合素质,所以当时有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是进士科出身的人被高看一眼,能够做到宰相,因此到了明代进士逐步把其他科目挤到没人知道的地步了。当然以上并不是唐朝科举改革最重要的地方,举出来只是要说明,千万不要以明代时的科举概念去说隋唐的事,他们八杆子打不着。以明代的要求去看待唐代,自然怎么都是“科举的倒退”。从太宗时开始,生徒和举人出现,这是科举演进的关键一步。生徒是在各级学馆学习后,送往尚书省考试的;举人是不经州县学馆,但是经过州县解试及第后送尚书省考试的。当时的人口远没有明朝时那么多,府试这东东还没出现,秀才是个与进士同级的科,也没搞出两大级,大级分3小级的变态考试过程。这种在州县一级也通过送学和考试选定科举考生的举措,才是最关键的。想象一下,如果在明朝的科举中某科应试举人全是地方举荐上的士族子弟,那么到底是谁得了进士还很重要吗?朝廷可以通过补助,扶持学馆;学馆可以靠着公费大量培养寒门人才,不再如以前那样,只有士族养得起读书人(在没印刷机的时代,很多书是家族珍藏不示外人的,寒门想读书得去借来抄)。解试中,各种出身的人可以一起公开考试,削弱了考官的主观作用。这样,寒门士子和庶族子弟才真正是和士族基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这些人充入官僚队伍,就能逐步淡化士族势力影响。科举不是简简单单的统一考试,它意味着全国拣拔人才标准由中央掌握。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员,当他们的官足够大后,他的家族必然会借助他的权势成为新兴地方势力。但是,由于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选官的权力也属于中央,这些官员仕途乃至其家族利益的根基,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历代承袭发展,不再会有如崔氏一般,大隋在时是数郡郡望,大隋倒了转头就投窦建德,大夏完蛋立马跟随大唐的超级地头蛇。这才是科举的最大价值,而不是统一应试。
你又算什么东西,你不过是只跳梁小丑罢了,以为自己厉害无比,聪明无比,对手愚蠢不堪,不和逻辑,头脑简单,世上所有的人都让你想的这么简单,那谁都能像你这德行,你就是头脑简单。你患有唐氏综合症,所以才到处黑唐,只能怪你智商太低,不了解历史,连原创也不会写,拿着其他帖子到处转。
你丫懂毛!
但想完全禁锢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些思想走在前面的人,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百姓的思想就会被打开而这个爆发点就是天灾,接着就是人祸,再就起义,进而席卷全国但西方列强来了后,我国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被打破了所以满清得以多活了几年
任何一个王朝,只要爆发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第二次就会灭亡,这个王朝最多再生存30年从秦朝开始,先有陈胜吴广,再有刘邦项羽也就是乾隆年间爆发白莲教起义,30年后的太平天国就会把他推翻只可惜就是有西方列强,变相让他多活了几十年
以下就是你所谓的隋朝的功绩,睁大你的眼看看,注意这可不是什么网文,网上随手一抓一大把,是学术文章:第一,隋炀帝规模浩大而频繁的巡狩已基本失去了古帝王巡狩的本意, 成为纯粹的疲民之举,极大地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增加了民众的痛苦。虽然他所到之处有时也存问高年、 蠲免赋税、赦宥罪人,但这与他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首先,隋炀帝的巡狩极大加重了民众的徭役负担。他每次出巡,场面壮观,都要役使大量民夫修造器具、转运粮秣。如大业五年(公元608年)西巡以后,为了继续经营西域,炀帝下令“ 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巨亿万计;经途险远及遇寇钞,人畜死亡不达者,郡县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业, 西方先困矣”。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之乱时,乱兵将停泊在运河的水殿龙舟全部焚毁,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底,隋炀帝准备再次南巡,“诏江都更造,凡数千艘,制度仍大于旧者”。至于三次征辽前后,徭役则更为沉重。其次,隋炀帝的巡狩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他的巡狩需要耗费大量的财物,这当然只能靠加重赋税来解决。从条文规定上看,隋朝的赋税并不比前朝重,但那只是字面的定,隋炀帝经常法外用刑、度外加赋,地方官也趁机上下其手、从中获利。所谓“每急徭卒赋,有所征求,长吏必先贱买之,然后宣下,乃贵卖与人,旦暮之间,价盈数倍裒刻征敛,取办一时。强者聚而为盗,弱者自卖为奴婢”。到隋末,炀帝甚至让百姓预交 年的租税。现在的教科书总是把府库充实作为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称赞到唐初有些粮仓的粮食还没用完,实际上,充实的府库除了民众应纳的正税外,很大一部分都是暴敛苛征而来。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鉴于“ 户口逃亡,盗贼繁多”,下令“ 民悉城居,田随近给。郡县驿亭村坞皆筑城”,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但是城边的土地毕竟有限,居住在城里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造成了“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的情况,而各地的官仓却“犹大充 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绵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难道这就是繁荣的隋朝经济?只计国家收入而不看民众的收入情况和生活水平,是不能真正反映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富民穷不是治世,这个道理古代有远见的人们是很清楚的,隋末祖君彦为李密写的《讨炀帝檄》中,在指责炀帝的罪状时就指出,“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民,无藏于府。而科税繁猥,不知纪极”。唐朝君臣对此也有清醒地认识,如唐武宗在《雨灾减放税钱德音》中说:“众贫国何云富?人瘠君安得肥?”第二,隋炀帝企图通过巡狩来实行威慑战略,本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这既可以显示国家的实力和决心,又可以表明朝廷的民族政策,通过直接和民族首领的接触而抚纳之。 实际上,古帝王巡狩的本意主要是关心民瘼、宣行教化,也就是侧重于内政问题,如果给它加上威慑四夷和敌国的内涵,就使它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但是,隋炀帝的巡狩方式不对头,过于频繁、规模过大、太过奢华,所以其巡狩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促使隋朝很快灭亡的重要因素。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行为的动机,更要看客观效果。隋炀帝的巡狩或许一时在表面上对敌人有所震慑,如大业三年(公元606年)第一次北巡时,“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 千里不绝”,为了“夸示”突厥启民可汗,炀帝让宇文恺造大帐,帐中可容纳几千人,他在榆林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他还让宇文恺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但真正能够威慑戎狄的不是千人大帐和观风行殿,而是朝廷实力与戎狄实力的对比,如果中央王朝实力超强,就能威慑敌人,如果双方力量相差并不悬殊,那就谈不上什么威慑。大业初年由于突厥内部的分裂,启民可汗投附隋朝,但是启民部落仍然有相当强大的实力,所以他虽然表面上对隋炀帝很恭敬,实际上却并不听话。就在大业四年(公元609年)第二次北巡后不久,隋炀帝以薛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启民可汗合兵攻打伊吾,薛世雄“师次玉门,启民可汗背约,兵不至,世雄孤军度碛”。启民可汗死后,他的儿子始毕可汗更加猖獗,到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时,“颇为寇盗,缘边诸郡多苦之,诏世雄发十二郡士马,巡塞而还”。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炀帝第四次北巡时,始毕可汗亲率几十万骑兵将炀帝包围在雁门长达个月。还有陇右的吐谷浑也是一样,趁着隋末天下大乱,“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御焉”。 石冬梅(2005)——《再论隋炀帝的巡狩》第76页
丙申,契丹酋长帅其部落来降。颉利遣使请以梁师都易契丹,上谓使者曰:「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
唐朝在历史上那海纳百川的胸襟,没有一个朝代能和他相比。铁勒契必何力,吐蕃论弓仁,突厥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执失思力、哥舒翰,契丹李光弼,高句丽高仙芝,百济黑齿常之,都是大唐的名将,也只有大唐那魄力敢如此大胆的使用外族将领,其中吐蕃突厥和大唐关系一直紧张,但大唐对于这些将领从不怀疑。你什么时候见过宋朝敢如此重用女真、契丹、蒙古人?你什么时候见过大汉敢如此重用匈奴人?你什么时候见过大明敢这么信任女真人?辫子朝倒时候用过洋鬼子,不过不是信任他们,而是怕他们的国家发动战争当然凡事皆有两面性,过分相信外族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李隆基如果能知人善用,远离李林甫、杨国忠,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不搞出节度史这么个比土皇帝还牛X的怪胎产物,安禄山还能嚣张的起来么?至于唐朝走向衰败,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封建社会的必然性。随着每个朝代开始的那100年休养生息,直接后果便是人口巨增,同时使得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宋朝例外,他还没等到这天便给女真、蒙古给灭了)楼上那个独孤X,总是拿着唐朝的短处和其他朝代的长处相比,不知道你是不是心理或者生理不健全?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河朔节帅有的本人就是胡人,有的在安禄山的统治下早已胡化,他们对于粟特人显然采取了优容、庇护的政策,粟特人在这里不仅不受猜忌,而且有的甚至坐上节度使的宝座。在这种环境下,粟特人也把他们习惯于在自己的聚落或聚居地所设立的祆祠,移置于河北地区,继续他们已经变种的祆神崇拜,并且影响到当地居民,使之成为一定范围内的各族民众的普遍信仰。以上均转自荣新江先生的《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不知道这群胡人在河北取得了这么高的政治经济地位算不算得上优待?算不算河北这群胡人节度使代表的是这群胡人的利益,安史之乱的性质还真的只是地方反叛中央这么简单吗?难道不算有民族斗争的性质。唐代中国之内,自安史乱后,河北藩镇实行胡化割据,其政治军事财政与中央政府实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文化之影响,不以长安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安身立命之归宿,“唐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今日我们读唐诗,中唐马戴、贾岛皆河北人,皆因向往中国文化而归唐;马戴《寄贾岛》诗云:“海上不同来,关中俱久住”,自言与贾岛先后从河北取道渤海东海海道归唐,而非取道河南河东陆路,可见河北与唐实为二国。引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稿》“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新唐书·史孝章传》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便说:“当日河北社会全是胡化,非复东汉、魏晋、北朝之旧。”这些胡族虽然“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但其人犹在,且更益壮大;他们与当地业已胡化的土著汉人重新组合,共处于“河北蕃镇独立之团体之中。”(陈寅恪语)一为其人之氏族本是胡族,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而久居河朔,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唐代安史之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陈寅恪虽然很不喜欢满清,但说实话,河北这群异族能够做到几乎断绝汉文化的地步,满清虽然统治了中国268年,但还没有他们这么大的能耐。
5L7o3q/z Y:E-
《曹闰国墓志》记:“公字闰国,含州河曲人也。公行旅边蓟,幼闲戎律,于天宝载,遇禄山作孽,思明袭祸,公陷从其中。为(伪)署公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俛仰随代。夫天不长恶,二凶殄丧,皇威再曜,公归顺本朝,不削官品,改授公试光禄卿,发留河北成德节下,效其忠克,守镇恒岳。”[127]曹闰国本是六胡州的粟特胡人,安史之乱前到幽州地区,成为安史的部将。安史之乱后,曹闰国随李宝臣降唐,继续在成德军节下任职,成为镇守恒岳的将领。可见,成德军也是粟特人的安全堡垒,即使跟从安史叛乱,也仍然可以继续生存,继续任官。:K(e)u2w9m"
同样的情形还有石神福。《大唐故成德军节度下左金吾卫大将军试殿中监石府君(神福)墓志》称:“父何罗烛,试云麾将军、蔚州衙前大总管。有子四人,公则第二子也。生于雄武,长在蔚州。遇安史作乱,漂泊至恒阳。君主亦知,收于戎伍,频经战伐,累效疆场。悦畅君心,迁授大将。为征马事,重委在腹心,兼令勾当右厢草马使事。去元和八年(813)正月十七日奄然大谢于野牧,时春秋五十有五。”[128]根据石神福的年龄推断,安史之乱时他年纪还很小,所以其从河东迁至恒阳的时间应当在安史乱以后。也可能是墓志所记年龄有误,因为内容明确有“遇安史作乱,漂泊至恒阳”这样的文字。无论如何,他在安史乱后继续任成德军节度使手下战将,勾当右厢草马使事。"W+z4w6L0F"E.
《新唐书》卷一四八《康日知传》记:“康日知,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日知少事李惟岳,擢累赵州刺史。”按李惟岳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儿子,建中二年(781)李宝臣死时,惟岳任行军司马、恒州刺史,三军推为留后,但唐廷不许,遂叛乱,至明年为王武俊所杀[129]。《新传》不说康日知事李宝臣,而是事其子李惟岳,时间不明,但推测应当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永泰二年(766)立于恒州(今正定)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的碑阴,有“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食实封三百户、榆林郡王康日知”的名字[130]。但这个碑阴的题名年代,未必就在永泰二年,根据康日知显赫的头衔,特别是任节度副使一点,应当是李宝臣在位的末年[131]。康日知于建中三年(782)正月背叛李惟岳,举赵州投降唐朝。二月,唐朝以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132]。;|&b$w/U''O-]!E《新唐书·康日知传》没有提到其父的任职。但康日知子《康志达墓志》补充了相关的情况:“自曾族曰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安人也。祖曰孝义,皇朝万安府折冲,累赠户部尚书。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书、左威卫上将军,赠尚书左仆射,以忠信奉上竭诚。建中三年将赵州,拔城赴阙,拜晋、慈、隰等州节度使。公即仆射第四子也。”[133]延庆应即康植,大概因平六胡州之乱而得以从灵州徙居为京兆长安人。康孝义任折冲的万安府,在河东道晋州[134]。虽然开元以后的折冲府官已是虚衔,但表明他仍在唐朝任职。这样一个已经入籍京兆的家族,为何在康日知时又迁到河北,可能也是与安史之乱后粟特人的处境有关。在经过一番政治变动后,康日知在建中三年又回归唐廷,兴元元年(784)徙为奉诚军节度使,又徙晋绛,彻底回到中原。而他的封号也从榆林郡王转为会稽郡王,其家族也称会稽人了。:V9U,V.M&L3W
上面提到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碑阴题名中,还有孔目官安都滔、节度押衙康如珍、左厢□□□将安忠实、右厢马军□将何□、左厢步军十将何山泉、衙前将康日琮、曹敏之、史招福等[135],很可能都是当地的粟特裔将领[136],则表明成德镇的兵将中也有不少粟特人。3. 幽州卢龙3q0J(h(P T9V国学论坛
幽州是安禄山经营多年的老巢,原本就有许多胡人生活在这里。安史之乱后,由于安史部将内部的斗争,曾出现杀胡事件。《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上元二年(761),幽州城内叛军将领阿史那承庆与高鞠仁相互攻杀,“承庆不敌而奔潞县。鞠仁令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137]安史之乱后唐朝任命的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就是“柳城胡人也”[138],照理在他手下应当有其他胡人将领,但我们在史料中所见到的幽州其他胡人将领的记载却很少,这或许是由高鞠仁杀胡事件所致。-x)T0n/A-j8q但这种突发的事件影响不会很长,对此后大多数幽州粟特人的生存更不会造成直接影响。幽州应当和魏博、成德镇一样,对胡人采取优容的政策。幽州境内的民众在房山石经上留下的题名,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后的文字,其中即有大量应当是粟特后裔的题名[139],表明当地民众中有大量胡人的继续存在。#D,G6n9D1h+C以上所举的河北三镇粟特胡人的材料和我们的分析表明,在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节镇对于胡人采取优容的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被继续留用,许多原本在关内、河东等地生存的粟特人也迁到河北,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有些得到新的发展,甚至坐到节度使的高位。这和唐朝直辖地区的粟特人纷纷改变自己姓氏、郡望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V8O;O8O-g m#i0j四、河北胡人祆祠的建立及其文化的传存河北地区不仅为粟特胡人提供了生存之地,也为胡人文化的继续存在提供了条件。国学论坛1E%F-l A!r2r9l7o'd3h因为宗教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持续时间最久的文化因子之一,所以我曾在《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一文中,考察了长安波斯人坚持自己的祆教和景教信仰的情况[140]。目前所知,长安有五座祆祠,分别在布政、醴泉、普宁、崇化、靖恭坊。洛阳有四座,分别在立德、修善、会节坊和南市。姚宽《西溪丛语》卷上记:“唐贞观五年(631),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141]可知是粟特何国人何禄所建。而布政坊的祆祠是武德四年(621)立,“祠内有萨宝府官,主祠祓(祆)神,亦以胡祝充其职。”[142]萨宝为粟特队商首领的称号,这里的祆祠也应当是粟特人的祭祀场所。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我们看不到长安和洛阳新立祆祠的记载,也没有明确的胡人祭祀祆神的记录,但我们从《苏谅妻马氏墓志》得知,这个波斯家族直到晚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祆教信仰。而建中二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元和十四年的《李素墓志》,都证明另一部分波斯人也坚持着自己的景教信仰。5y5h,J6?+W3b$
相反,在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地区,却有新的祆祠设立的记载。目前所知,至少有两座:国学论坛;` G1k9K%k's+L!_+F一是立于恒州西南五十里获鹿县(原名鹿泉县)的鹿泉胡神祠。宋人陈思《宝刻丛编》卷六著录《唐鹿泉胡神祠文》:“唐来复撰并书,宝〔历〕二年(826)四月立在获鹿。”[143]既称胡神,且用祆祠常用的“祠”字,不难让我们认为此处之“胡神祠”是一所胡人崇奉的祆祠[144]。可惜的是碑文已佚,不得其详。恒州是成德节度使衙所在之地,我们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揭示,恒州附近的确聚集了许多粟特人,因此在这里为胡人设立祭祀他们的祆神的祠庙,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国学论坛&{'F+}(I b&N/L*U二是定州东瀛州寿乐县祆神庙。宋人王瓘《北道刊误志》记载:“瀛州乐寿县亦有祆神庙,唐长庆三年(823)置,本号天神。”[145]瀛州属于幽州节度使管辖,这里明确说是祆神庙,为长庆三年设置,表明幽州地区大概随着粟特民众的增加,甚至有了新立祆神庙的必要。此处特别提到祆神本号“天神”,正是地道的祆教传统说法[146]。国学论坛!]$g(R;K*o由此连带地应当提到唐宣武节度使衙所在的汴州(开封),宋代史料记载从晚唐到北宋,这里的祆祠不止一座。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的记载很值得分析:“东京城北有祆庙。祆神本出西域,盖胡神也,与大秦穆护同入中国,俗以火神祠之。京师人畏其威灵,甚重之。其庙祝姓史,名世爽,自云家世为祝累代矣,藏先世补受之牒凡三:有曰怀恩者,其牒唐咸通三年(862)宣武节度使令狐给,令狐者,丞相绹也。有曰温者,周显德三年(956)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王所给,王乃朴也。有曰贵者,其牒亦周显德五年枢密使权知开封府王所给,亦朴也。自唐以来,祆神已祀于汴矣,而其祝乃能世继其职逾二百年,斯亦异矣。”[147]宣武并不是像河北三镇那样的跋扈藩镇,但有时也不完全听命于中央,其地与魏博辖区接近,所以很可能有一些粟特胡人在晚唐时进入汴州地区。这所祆庙建于何时不知,但至少在咸通三年以前,审其文意,可能更早。这里提供给我们的更重要的信息,是负责祆庙宗教事务的庙祝姓史,显然是粟特史国的后裔,他们世代任职,使这座祆庙的圣火一直不灭,持续两百年,至宋代还为京师人所敬畏。宋人董逌《广川画跋》卷四《书常彦辅祆神像》条记:“元祐八年(1093)七月,常君彦辅就开宝寺之文殊院,遇寒热疾,大惧不良。及夜,祷于祆神祠。明日良愈,乃祀于庭。又图像归事之,且使世知神之休也。”这里说北宋时常彦辅在佛寺得病,因为祷于祆神祠而痊愈,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所祷的祆祠是否即史家所主持的那座,但祆比佛灵,正好为“京师人畏其威灵,甚重之”的说法提供了例证。9]7E0~1L4y9R$I1p可以说,除了敦煌之外,我们很难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地区找到纯正的祆神祭祀活动,更未见到新设立祆祠的记载。而随着粟特人向河北地区的移徙,新的祆祠在河北地区得以建立,并且为胡汉民众所敬事,有的一直延续到北宋。可见,直到中晚唐的河北及其周边地域,胡人的文化在此继续顽强地生存。 !Y+B6k"h)
玄宗开元四年(716),由于契丹的内属,唐朝重建营州地区的统治秩序,《旧唐书》卷一八五《宋庆礼传》所记开元五年(717),“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110],就是唐朝的一系列措施之一,这必然吸引了一些粟特人前来。天宝初,突厥第二汗国内乱,又使得一些原在突厥境内的粟特胡人归降到河北地区,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颜真卿《康公神道碑》所记康阿义屈达干的事迹:“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曾祖颉利,部落都督。祖染,可汗附马、都知兵马使。父颉利发,墨(默)啜可汗卫衙官,知部落都督。皆有功烈,称于北陲。公即衙官之子也。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等部落五千余帐,并驼马羊牛二十余万,款塞归朝。……属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潜怀异图,庶为己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111]既然康阿义屈达干仍然任部落都督,则其所率五千余帐应当随之入居幽州地区,人数不在少数。《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记河北道羁縻州:“降胡州一:凛州,天宝初置,侨治范阳境。右隶幽州都督府。”这很可能与康阿义屈达干率部到来有关[112]。以后,在安禄山的经营下,更有不少胡人将领和胡商陆续进入河北地区,聚集在范阳节度使的麾下[113]。/F!_%U6@%s X6\6c/|3I
唐朝为了尽快结束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在宝应元年、二年间(762-763),陆续接纳安史部将的投降,并划定各自的统辖范围,形成了以魏博、成德、卢龙为主的河北藩镇割据局面。河朔地区,自立节度使,贡赋不入朝廷,而且拥有重兵,与朝廷分庭抗礼[114]。8S)u1A5S4t(r-D国学论坛
安史之乱以后的河北地区,由于统治者仍然是安禄山、史思明的部下,有些本人就是胡人,如李怀仙即“柳城胡”[115],他们自然会对境内原有的粟特胡人采取优容的态度,安史之乱以前就生活在这里的粟特人,不会像唐朝境内其他地区的粟特人那样,主动地改变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在中原地区的粟特胡人,转而进入河北地区,寻求生存和发展。以下将安史之乱以后进入河北地区各个藩镇的情况,略作表述。"I5u,@6T,G ~/r%k1f1. 魏博镇&p#A0k)y&r,a1y1]'Y.K;m H国学论坛
长庆二年(822),史宪诚取代田氏任魏博节度使。关于史宪诚其人的来历,《旧唐书》卷一八一《史宪诚传》称:“其先出于奚虏,今为灵武建康人。”《新唐书》卷二一○《史宪诚传》则说:“其先奚也,内徙灵武,为建康人。”这里称史宪诚原为奚人,后为灵武建康人,从奚人的活动范围,很难理解这种说法。其实,新旧《唐书》的记载不够确切,刘禹锡撰史宪诚子《史孝章神道碑》云:“仆射名孝章,字得仁,本北方之强,世雄朔野。其后因仕中国,遂为灵武建康人。考宪诚,早以武勇绝人,积功至魏博节度使。”[116]可见这一家族来自北方朔野,应当是指突厥汗国,而非东北的奚族。罗丰先生曾论证过,史宪诚所自出的建康,不是指六朝都城建康(建业,今南京),而是指河西的建康,具体位于甘州西二百里处。前凉张骏设郡于此,属凉州。唐朝设建康军,隶属河西节度使[117]。比较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史宪诚一家原本来自河西建康,先东迁灵州,然后进入北方突厥领地,或许曾在突厥所辖的奚人中栖身,因而在奚、契丹强盛时冒称奚人,以后进入河北。经过这样的辗转迁徙,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具体出身并不太清楚,但却始终不忘来自西方,因此,史宪诚一家很可能是粟特史姓的后裔。《旧唐书·史宪诚传》记:“祖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父周洛,为魏博军校,事田季安,至兵马大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柱国、北海郡王。”《史孝章神道碑》则云:“曾祖道德,赠右散骑常侍,封怀泽郡王。祖周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北海郡王、赠太子少保。”这里史道德、史周洛的结衔,显然是最后的实职和追封。从史周洛最初以军校效力于魏博节度田季安(796-812年在位),其家迁入河北地区应当在安史之乱以后[118]。经过祖孙三代的努力,这个粟特家族不仅在河北得以立足,而且最后还担任了魏博节度。大和三年(829)史宪诚被杀,其子孝章入长安,后历任三镇节度,开成五年(840)卒[119]。5w;l"z+K/r"[9c!d5P)|"k/?
继史宪诚为魏博节帅的何进滔,《旧唐书》卷一八一《何进滔传》称“灵武人也”[120]。其子何弘敬的《墓志》虽然自称“庐江人也”,但又说何进滔是何妥八世孙[121]。《隋书·何妥传》称:“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号西州大贾。”“西城”据《通志》卷一七四《何妥传》当作“西域”[122]。从何进滔娶康氏为妻,何弘敬取武威安氏为妻来看,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粟特胡人家族,所谓“庐江人”,显系后来的伪托。9S(w"I*t6X*z%p#C《旧唐书·何进滔传》记:“曾祖孝物,祖俊,并本州军校。父默,夏州衙前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试太常卿。以进滔之贵,赠左散骑常侍。进滔客寄于魏,委质军门,事节度使田弘正。”田弘正元和七年至十五年(812-820)任魏博节度,何进滔既然是客寄于魏,为田弘正效力,表明他是在元和七年至十五年间来到河北的[123]。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曾祖和祖父都任灵州军校,父亲任夏州衙前兵马使,照例是颇有前途的,可是何进滔却转投河北,这或许就是粟特人在唐朝境内的压力使然。而进入河北以后,何进滔最终在大和三年被推为魏博节度使(829-840年在位),其子何弘敬(841-866年在位)、孙何全皥(866-870年在位)相继连任,统治其地垂四十年。%k'k#N2J3F!]0F9@
史宪诚、何进滔父子孙以粟特后裔身份任魏博节度,应当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虽然相关的史料很少,但仍有迹可寻。《何弘敬墓志》记其六代祖令思因与乔叔望、执失思力争功,为叔望所诬奏,于是“并部曲八百人迁于魏、相、贝三州”[124]。乔叔望、执失思力都是贞观时人,所以此时何弘敬祖即已迁到河北是不可能的,也和上述“进滔客寄于魏”的记载矛盾,显然是因为何氏后人要强调何氏在河北根基深远的说法。但是,正如森部丰所指出的那样,这条记载也有合理的一面,即何进滔进入河北时,可能是率领相当数量的粟特人一起来的,这从他娶康氏,弘敬娶安氏的事实也可以看出来,何进滔获得节度使的地位,应当有粟特人集团的帮助[125]。4u+o%i(i3J"W2P"R |6_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乱世练兵有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