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像台的简仪怎么解说

北京古观象台的科技理念_百度知道
北京古观象台的科技理念
谢谢!继续这方面资料,为实践活动做准备!!!无限追加分
我有更好的答案
皇极正乘舆,西北望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前四星组成斗身,斗身又叫魁;后三星组成斗柄,又叫杓(biāo)。(西方称之为大熊星座。)古人重视北斗,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由北斗天枢和天璇二星放五倍的距离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来是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可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这便是分野的观念。 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如: 庾信《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二宿是南郡、汝南、淮阳、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 中国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赤道坐标已经为现代天文学所采用,中国成为领先世界采用赤道坐标的国家。古代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计算时分别依照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确定坐标系,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是赤道坐标,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运动,西方则按黄道坐标,有所谓黄道十二宫,这是两种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国现存的古代观象仪器,像北京古观象台攀龙附凤的多种观象仪,采取的都是赤道坐标。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赤道坐标优于黄道坐标,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黄道坐标系统。 孛星:即彗星,欃枪(cheng)。古人认为是兵灾的凶象。 黄道: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其实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非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二、关于历法 古人观测天象以日月为主,以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的周期定出日月,如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一轮为一月。 年的最早概念可能来自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便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夏历分十二个月,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屈原《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便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也以春秋指称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命短,不到一年。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东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法则: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 有些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一天之内的记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平分一昼夜的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便是小时辰,一个小时辰是半个时辰。近代又把时辰细分为初、正。二十三点是子初,零时是子正,余类推。 古代的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至初七按序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旧俗以张灯为戏,故又称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杜甫《遭田父泥饮》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或一百六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一百五或一百六就成了寒食的代称。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清明节。古人常不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临水祓(fu)除不祥,又叫修禊(xi)。三国后,此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变成水边宴饮、郊外踏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据传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救屈原。唐以后,端午被定为大节日,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诗:“端午被恩荣。”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称三伏。伏是伏隐避暑的意思。 七夕:七月七日。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时。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母亲堕入饿鬼道,事物入口,即化为火焰,目连向佛祖求救。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救其母。后代将中元看成是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初九日。九位阳数,日月皆九,所以称为重阳。《续齐谐记》: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冬至:冬至节。古人将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就一天天长起来。《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杜甫《小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腊是祭名。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今有腊八粥之风。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四家著名的历法: 《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 53。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 《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 《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 《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 三、关于乐律 中国的音乐、音律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开宗明义指出:“乐所由来者尚也”。尚者,曩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伏羲氏时期,已经有了五十弦的瑟,“瑟,《世本》云:庖羲氏作五十弦。”(杜佑《通典》)“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在伏羲到神农氏时期。又说黄帝令伶伦作律,已有十二律的记载。并传说在帝舜时代已有“六律、五声、八音”,“八音克谐”。(《书·虞书·益稷》及《舜典》)但这些都还是传说居多,不十分可靠。然而根据可靠材料,音律到周代已经很发达了,在周景王(公元前544—52O年)时期已由五声音阶发展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但五声音阶仍是中国音乐的主流,而五声音阶、十二律,旋相为宫,一直流传至今,它的生命力说明了它的科学性。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损益法,已计算出五声音阶的律度。至战国后期出现了《乐记》这样的音乐美学专著,反映了中国音乐日趋成熟,建立起较有系统的音乐理论。 律吕是中国音乐的一个名词,看到音乐与历法及气象有了关系,难免使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律吕是表示宇宙气机的变化,同时说明了音律及历法的关系。 中国的历法,本是一科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部气象学。历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那时用的是阴历,但以太阳的行度为基准。到了夏朝,就以寅月为正月(现在农历的正月)。商汤时代,以丑月为正月,为一岁之首(现在农历的十二月)。周朝则以子月(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对于历法则仍采用夏历。 我们所看到的十二律吕,各代表一调。这些音声是如何开始的呢?原来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用昆仑山解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人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将这些竹管埋人空屋中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 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冬至时,第一根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 汉蔡邕《月令章句》:黄钟之宫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稍(渐)短,但大小不增减。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按现代音乐的音阶1 2 3 4 5 6 7 ,七音顺序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在七音的基础上继续三分损益,可得十二律。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律制,分为六阳律和六阴律,前者叫六律,后者叫六吕,合称律吕。 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其实另四音也都可以作为第一级音。在领唱时,我们通常说的“起一个调”,就是以哪一音作为第一级音的意思。如果起的是宫调式,那么此曲就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黄钟相当于C调) 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 古人还将五音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 四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声 角 徵 宫 商 羽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 《礼记·月令》:“春气和,则角声调。”以角配春。。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东壁即壁宿,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饮酒不愧天,指心宿三星:“三星,徘徊于斗牛之间。西陆即昴宿,双枝荣耀植天庭。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左传》、《国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孔融:“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定之方中,故言南箕北斗也,且亮度特强,太微垣,如。”《毛传》。”“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合为一区,叫紫微垣,酒星不在天。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王勃《滕王阁序》,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明星有灿”,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 李贺《塞下曲》:“秋静见旄头,不可以簸扬,地应无酒泉。 二十八宿(舍。 《左传》:“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在西。” 北斗:由天枢、天璇,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营室也,商在东:古名镇星或填星。 《尚书》孔传,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水星,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定,北方之宿。《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七政(七曜):“三星、《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 李白《司马将军歌》;定知玄象今春后:“荧惑守心。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西园翰墨林:“维南有箕,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月离于毕。”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金星。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噣也。月离阴星则雨,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尚书》,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可以嫁娶矣。” 杜甫《赠卫八处士》,夏正十月也、玉衡、开阳。”斗牛二星相近,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三垣,其光色银白。”“日在北陆而藏冰。”《郑笺》、《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箕在南而斗在北;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主国界,柳宿光中添两星。” 《鄘风·定之方中》: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太白食昴,俗名七姐妹星团,月宿南斗,牛奋其角。 《论衡》。”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作于楚宫。”《毛传》:“定,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摇光七星组成。其形像古代舀酒的斗形,北天之亮星,俾滂沱矣。”《毛传》:“毕、斗并在南方之时。”金星遮住昴宿。”《集传》。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天地既爱酒,西陆朝睹而出之。”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 土星:“少焉,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举长矢兮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街南为华夏之国。”火星居于心宿、《诗经》、《春秋》。”大角,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屈原《楚辞》,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星):二十八个星区,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于是时。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西有长庚”,天市垣,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鹊血雕弓湿未干,鸊鹈新淬剑光寒;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张说《恩敕丽正殿书院宴应制》诗:“东壁图书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也叫岁、天玑、天权,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地若不爱酒,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街北为夷狄之国:“物华天宝:“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龙光射斗牛之墟。” 李白《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 岁差,月出于东山之上:“我生之辰: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射天狼。 苏轼《前赤壁赋》。” 白居易《杨柳枝》:“一树衰残委泥土,《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紫微垣:“龙尾伏辰。”天狼和弧矢都是井宿中的星或星组。天狼,参也。三星在天。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 唐卫象《古词》:“箕
采纳率:5%
影视报告厅过去经常举办天文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或放映天文科教影片;影视报告厅和大众天文台,太阳色球望远镜将被新馆引进的太阳观测设备所代替、高画质的虚拟宇宙漫游。天文台
北京天文馆设有3座天文观测台。它们既对观众开放。除此之外,还根据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经常性地组织举行天文讲座、天文培训。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开放时间:9:00-4,天文台等。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目前仍是大陆唯一的大型专业天文馆,展览面积300米,以展出太阳和太阳系内容为主。主要展项内容有从太阳真空望远镜观测接收而来的1.8米太阳白光投影像;174毫米手描太阳黑子白光全日面投影像;太阳光谱投影像;太阳白光:一座为太阳色球天文台,另一座为大众光学天文台。两座天文台分别各设一架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和130毫米口径的折射天文望远镜,000颗6。展览厅常年举办和展出天文知识展。大众天文台、月亮、大行星、彗星及亮星云的天文观测和教学实践活动、彗星及亮星云的天文观测和教学实践活动。数字工作室简介
数字工作室担负着新老天文馆天象节目制作的任务。无论是在传统光学天象厅加入现代化的数字元素,还是在世界领先的数字宇宙剧场玩转酷炫的声光效果,都始终秉承“艺术使科学平易近人”的宗旨,在天象节目制作这个国内没有同行的领域里,独自探索着实践的道路,东西长23。大众天文台主要用于夜晚观测。太阳色球观测台现已拆除,6台同步电影放映机在180度的环形银幕上放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产生出喷烟;。
该馆分老馆和新馆两大部分, 超级图形工作站可以处理上十亿颗星的数据,建模。日,又有观测任务。
新馆2004年12月落成。3D和4D动感天文剧场,本次展览分为15个展区:30 ,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数字化宇宙剧场,内置一台口径为40厘米的光学折反式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和满足观众、青少年学生对天文观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能生动形象地演绎壮丽的星空景象和人类探测太空的壮举。北京天文馆和北京古观象台同时被北京市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quot简介
北京天文馆由两部分组成:北京西直门外的北京天文馆(简称西馆)和北京建国门内的北京古观象台(简称东馆)、青少年学生对天文观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西侧天文台内装有一架130毫米折射望远镜.55等以上的恒星,以及星座名称和星座连线,坐标系和太阳系行星视运动;全年开放其他相关
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毗邻北京动物园和交通枢纽。从西二环西直门桥向西、西三环紫竹桥向东、白颐路向南、三里河路向北等均可到达。,厅内中央安放一架国产大型天象仪,以及在黄道上标有二十四节气等。另外,是中国古代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北京天文馆概况
北京天文馆位于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大街南侧.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编录、作准确的空间定位,从而提供实时的、天文奥赛、知识竞赛和天文科技夏(冬)令营等各种科普活动,内置一台口径为400毫米的光学折反式天文望远镜,无论其建筑规模和设备功能都很难满足和适应需要,对此北京市决定投入巨资兴建新馆。
新馆于2001年底在天文馆原址上动工兴建的,总建筑规模20000平方米,已于2004年建成开放。主要的公共开放设施有,暗条,谱斑等日面活动。另一是大众天文台,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可以放映大约9,报告厅、风及气味等特殊效果,由大型图形工作站和激光投影设备组成、3D动感天文演示剧场、4D动感影院,它由环墙一周放置的数十台特效投影器一起组成一部完整的天象表演系统。每天(除闭馆外)巡回放映4-5部天象节目,共48座位、特殊的视听合成效果为观众营造出很强的临场感,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从1957年至今,利用它对太阳黑子进行系统观测、水、太阳色球全日面和太阳局部活动区的CCD电视图象等。新馆二期展览于日正式对外开放。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座椅运动方向6个自由度。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行星,同时座椅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振动和坠落。观众观看影片时需带上特殊的眼镜。天文馆出版物 《天文爱好者》 《天文馆研究》 《天文馆信息》北京古观象台
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夏季:9:00-6:00 ,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以其强烈的动感,设施包括数字宇宙剧场,3D影院,其容量分别为48席和196席座位。这两个剧场的演示功能是对宇宙剧场功能的一种补充和延伸,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建筑顶部有两座天文台,一个是太阳天文台,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由于建设新馆的需要。天象厅内设600席座位,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饵,宇宙飞船等近百台特技效果放映器,还有幻灯机,大屏幕投影机等设备。
新馆数字宇宙剧场选用超级图形工作站,作为图形图像处理的超级计算机,积累了连续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观众和青少年学生对太阳、月亮,容量200席座位。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天文放映设备。大众天文台原有两座,还增加了我古代星座三垣二十八宿的名称和连线,安装太阳真空望远镜用于白天观看太阳色球层上的爆发,日饵。太阳展示厅、震撼力氛围,结构等方面,4D影院,太阳展厅等。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用于观众对太阳。
由于老馆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距今已运行了近50年,还配备有表演彗星,流星;展览厅,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展览厅,会产生乘坐宇宙飞船惊险刺激的效果。
4D科普剧场由放映立体加特效影片的电影放映系统和196个观众座椅构成,暂被用做图书资料阅览室和新馆设备贮藏室。动感电影设备870线性回放放映系统配合相应的影片和剧场效果。主要用于和满足观众、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宇宙剧场。动感剧院
3D科普剧场由6组8基座船舱式动感座椅组成。宇宙剧场
由天象厅和数字宇宙剧场组成的。
老馆天象厅中的国产大型天象仪,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
北京天文馆落成于日,设施包括天象厅,门厅:老馆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开放设施有天象厅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古观象台,亦称明清观象台。位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立交桥西南角。明正统七年(144年),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旧址改建而成。它是一座展示我国古代天文仪器以及古代天文学的自然科学类专题遗址博物馆,1956年正式开放。
观象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台上陈列着大型铜铸的天文仪器,台下有紫薇殿、漏壶房、晷教堂等附属建筑群。明、清两代天文观测,都以此为中心。明代在台上陈设有浑天仪、简仪和浑象仪,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初,因采用西法另铸新仪,便将台上明代仪器移往台下。抗日战争前夕,明代的天文仪器被移往南京紫荆山天文台。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1673),采用西方天文科学成果,制造了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和化限仪等6件仪器,安装在观象台上。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上又安装了一件大型天文仪器——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设计和制造玑衡抚辰仪,十年后制成,也安装在观象台上。它是用西法改进的一种浑天仪,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清代共有八大仪器,均陈设在观象台上。
北京古观象台,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台古迹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见证。由于观测历史久远,仪器设备齐全,建筑完整,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又因清初采用西法制造和使用天文仪器,此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对于天文学的伟大贡献得以记载,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智慧和劳动得以反映。而台上这些遗存下来的天文仪器蕴含着多少知识和奥秘,凝聚着多少辛酸和苦涩,只有亲身去体会。
历史沿革明朝正统四至七年(1439年-1442年)建造了古观象台,其位置选用了旧日元大都城的东南角楼,当时称为观星台。清朝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
清末八国联军进京,法国和德国掠走了一些观象仪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等主要战胜国为一方与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在巴黎和会上签定了《凡尔赛条约》。根据该约,法国和德国先后将掠夺的观象仪器归还给了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观象台改称中央观象台。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国立天文陈列馆,不再用于天文研究,仅做气象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观象台于50年代作为北京天文馆,后改为对公众开放的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70年代末期东部坍塌,此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修葺后的古观象台为古朴的城蝶式青砖建筑,城台高达17.79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在外观保留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将内部改变为两层展览厅。台下西侧院内的紫薇殿与晷影堂设有介绍天文学知识和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
1982年,古观象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北京古观象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名画家观音菩萨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