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镇西大将,祖姓赫赫我祖 来自昆仑哪里

百家姓的起源及简介
我的图书馆
百家姓的起源及简介
百家姓的起源及简介
赵姓起源 赵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赵姓血缘始祖----少(白皋)氏 鸟夷族为赵姓的先祖氏族。 伯劳鸟,赵姓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赵县。赵是少(白皋)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白皋)氏的赢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贝鸟)或(快-忄+鸟),《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贝鸟)”。就是说:七月到了,(贝鸟)这种鸟就鸣叫开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白皋)、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 少嗥金天氏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姓的血缘始祖。 少嗥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国的古籍之中,有关少(白皋)金天氏的记载非常多。《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记载,少嗥金天氏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当今著名学者何光岳研究员经考证研究后,何先生认为:少睥金天氏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凤凰崇拜。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国的上古语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历史的事实。 少皓金天氏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少嗥金天氏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睥金天氏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白皋)金天氏领导下的鸟夷族,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少睥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的原始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白皋)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通典》所记:“北辰为睥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白皋)金天氏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帝王世纪》中言:少嗥金天氏“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今时的渤海;因少(白皋)金天氏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嗥金天氏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路史》一书《注》引休子云:“少昊 (嗥)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即是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曲阜市。所谓登帝位,实际上是被鸟夷族人正式推举为鸟夷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2.受姓始祖----造父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的长子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他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汤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部落葛(今河南宁陵北),并先后灭掉了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今河南濮阳县),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氵+橘-木),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中洁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尽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赢。 蜚廉退隐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由此而得姓为赵氏。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 造父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孙。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买下了这六匹骏马,若留下自己来用,其品种优于周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妥;若送与周穆王,又还少了两匹。若不买下这六匹骏马,造父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这样,造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 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正义所云: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骝”“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周穆王自从换了新坐舆后,喜欢得不得了,对造父更是倍加宠爱。周穆王有时高兴,还常赐造父与自己同乘。一日,周穆王召造父与自己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纵马西向,八匹千里骏马如腾云驾雾,不一会就将随行的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不出半日就来到了西域。两人第一次来到西域,见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激起了他们射猎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赶兽,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骏马又十分贴近人意,真乃随心所欲,意到车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车舆上就堆满了射猎的珍禽异兽。 其时天色已晚,难以辨别回关中之道。君臣二人决定在西域寄宿一夜。二人已感疲惫,于是不讲君臣之礼,二人并肩躺在车舆上,任凭千里骏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驰骋。良驹识途,千里骏马通神灵。八匹千里骏马奔驰了近半个时辰,将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瑶池。瑶池乃凡人难以见到的仙境,主宰西域的土地娘娘西王母就住在这里。《史记》中《赵世家》篇的《索隐》记载:周穆王与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在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觞”,三人对饮仙酒“作歌”,周穆王与造父都“乐之忘归”。正在此时,传来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造父受周缪王(即穆王)赐,得赵城为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 二、皇帝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在赵姓的发展史上,由于赐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径加入赵姓的也不少。 中国历代帝王为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国姓来达到目的。宋代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口瓦)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 (今青海湟中县)知府。辽政权光禄卿马植,本燕人,为辽国大族,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代,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17姓 (其中两李、两金、两张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 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 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 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 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赵。1983年,在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火烧房子时,这支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曾任清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发音问题,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改姓赵,取名赵良弼,成为元代名臣。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将错就错,改姓赵。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康熙帝时,将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出自这支。清朝廷后又将汉军正蓝族人一支改为赵姓,清末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出自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姓的人数。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 据《汉书》中的《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匈奴赵氏 坚侯赵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赵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国的相国,有“胡小王”之称。“胡小王”赵信初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赐将军名号。当时,匈奴国的皇帝伊稚斜单于十分器重赵信的才干,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并封赵信为匈奴国次王。故此赵信叛汉投匈。其时,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进攻匈奴,匈奴国君伊稚斜单于几番交战,都大败而归。赵信于是建议伊稚斜单于率领所部先迁移到漠北,以迫使汉军罢兵归朝,然后再率领所部返回漠南的塞外故地。伊稚斜单于从其计,将所部迁往漠北。不料,赵安稽的家臣探知此计,向赵安稽报告了此计。赵安稽于是建议骠骑将军霍去病将计就计,利用赵信误以为汉军不会出击漠北的思想,遣大军远征漠北匈奴,杀了伊稚斜单于一个措手不及。骠骑将军霍去病从赵安稽之计,率军直捣漠北,远征伊稚斜单于而大获全胜。单于被迫派赵信为使者与汉室和亲,西北边境由此安定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坚侯赵安稽一脉赵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繁衍发展的大好时期。 越族赵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 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白族赵氏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之时,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长和国的小国。在这个大长和国之中,有一位名叫赵善政的白族贵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据《新唐书》与《南诏野史》的记载,白族之中的赵姓是一个资深的贵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赵姓早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成为白族贵族的记载。关于赵姓是如何进入云南大理一带,并成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史书的记载不一,其主要的观点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中原一带社会动乱,加之当时黄河发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赵姓家族成员之中的一支就举族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来。 中原赵姓迁徙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人到当地,使白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为此,中原赵姓在白族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不久就被白族的酋长赐为贵族世家。赵姓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员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赵善政的后人,成为了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的清乎官。赵善政世居剑川(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颇有交情。杨于贞认为当时的国君郑隆嬗不听话,于是杀死了郑隆嬗,由赵善政继为骠信(国王)。赵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长和国的国号为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赵善政在位仅两年,公元929年又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而被节度使杨干贞所废。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其后裔之中有明代的著名文人赵炳龙。据有关史籍记载,赵炳龙自幼勤奋好学,擅长古文,名于诗词,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灭亡后,赵炳龙追随当时的抗清名将杨畏知赴肇庆(今广东省肇庆)抗清,担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南明政权被清军灭亡后,赵炳龙见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隐居在肇庆的郊外向湖村,以教书为生。赵炳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作,所著颇多,其著作《居易轩诗文钞》8卷、《宝岩居词》等至今流传于世。又有赵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赵姓家族的后裔。赵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赵汝濂为官清廉不贪,严于律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其时,朝廷佞臣赵文华党羽甚众,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赵汝濂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书责谏佞臣赵文华,因而名扬四海。赵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风洒脱,落落大方,其诗文有“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的美誉,颇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中的清代名人,比明代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以赵淳、赵廷枢、赵辉璧等人最著风骚。赵淳,白族赵姓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辞句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传下来的不多。赵廷枢,为赵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远诸县知事,晚年辞官归乡定居。赵廷枢所撰诗文颇多,今有《所园诗集》4卷,有诗文五百余首,流传于世。赵辉璧,洱源风羽(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人,因其祖居之地与后唐时当了两年大天兴国国王的赵善政是同地,而赵善政被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废后,就隐居下来,其后事不明;因而,赵辉璧有可能是赵善政的后裔。赵辉璧是清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故里。其著述颇多,《古香书屋诗钞》12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与反动的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其撰写的《读诗管见》,是一部关于诗歌精辟的理论性著作,为同朝学子们所称赞,对今日的诗歌爱好者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蒙古族赵氏 据《元史》一书记载,在内蒙古境内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有赵姓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赵氏,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其中一位名叫赵国宝的族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赵国宝统率元军的先锋部队直攻四川境内的重镇重庆,经过几十天的激战,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赵国宝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为蒙古军汉军的元帅,并同时被赐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达鲁花赤的头衔只有蒙古的贵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说,从赵国宝开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赵姓已成为蒙古国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国的贵族。 赵国宝之子赵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潜心研究中原儒家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赵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监察御史。其时,元朝丞相桑歌处事专横,包庇凶犯,赵世延于是当廷指责丞相桑歌,请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严办凶犯。赵世延与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伤。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将赵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其时,江南正逢水灾,赵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区之内设立多处义仓,并主持修复了澧阳县(今湖南省澧县)的环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铁木耳之时(公元年),赵世延任中书左司都事、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安西路总管等官职。元武宗海山时(年),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晋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时(公元年),赵世延作为少有的四朝元老进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历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赵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书请求辞官。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让其告老还乡,于是将其诏进京城与当时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赵世延因病卒于成都。赵世延是元朝达官,也是元朝贵族之中少有的几位颇得民心的好官。赵世延为政历时九朝,共五十余年,编有《风宪宏纲》流行于世。 藏族赵氏 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姓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据《元史》一书的记载,世居在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在金朝本年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即甘肃临洮一带)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之后,赵阿歌昌率领部众占据甘肃莲花山,称王一方。后见元朝国势日盛,赵阿歌昌于是顺势而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叠州(今甘肃境内)安抚使。赵阿歌昌到叠州赴任之时,叠州城内空无一人。原来,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乱,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赵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抚逃亡在外的叠州居民,亲自带领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请来内地汉人讲授耕桑技术,使叠州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为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昌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阿歌昌一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逝世于官职任上,终年八十岁。 赵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取道经过临洮。其时,赵阿歌潘为临洮府事,受命随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为蒙古军大元帅,十分赏识赵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将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谋南征大计。后蒙哥统军攻四川,授命赵阿歌潘为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领先锋部队屡立战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临洮府元帅。后又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蒙古语,意为大元帅),成为元帝国声名赫赫的大元帅。拔都,不仅是大元帅,而且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赐拔都头衔之后,世居甘肃临洮藏族之中的赵姓家族就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贵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赵姓除了赵阿歌昌一支外,还有其他几支,其中南宋恭帝赵(口+丝-一+灬)、的后裔一脉人藏族也是藏族赵姓的主要支脉之一。 赵(口+丝-一+灬),公元1271年出生,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南宋度宗赵(礻基)之子。度宗病逝后,赵暴继承帝位之时年仅4岁,是为宋恭帝。继帝位后,因年岁太小,朝政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实际上仍由专横霸道的奸臣贾似道专权。公元1276年1月,元军打败宋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昆随同谢太皇太后投降。当年2月,赵(口+丝-一+灬)和生母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抵达元朝大都(今北京)。赵(口+丝-一+灬)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暂居大都。公元1282年12月,12岁的赵(口+丝-一+灬)又被迁居到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别苏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公元1288年,赵(口+丝-一+灬)已年满18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留着他将造成后患,准备杀掉赵(口+丝-一+灬)。赵(口+丝-一+灬)、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忽必烈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虑。元世祖忽必烈应允,于同年12月遣送赵屠、进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赵(口+丝-一+灬)长期居住在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独的庙宇生活。赵(口+丝-一+灬)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几年之后成为萨迦大寺的学问僧,一度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赵(口+丝-一+灬)在佛经的翻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译成了《因明人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重要的经文,被藏学史学家誉为翻译大师。 赵暴老年,与一回族女子做伴。据传说,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赵王经过萨迦大寺时,见赵孱、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与其做伴。不久,赵(口+丝-一+灬)与回族女子奉诏迁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时,元明宗巡行至赵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见山寺之上有龙文五彩神气,于是下令随行官员人寺访查,得知山寺之中别无他物,只有一小儿刚出世。元明宗正好无子,得此消息大喜,当即下诏,收赵(口+丝-一+灬)之子为太子,赐名妥好欢贴睦尔,即后来的元顺帝。故此,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应则之诗文云:“虽因浪子失中国,世为君长传无穷。”意思是说,南宋王朝虽被西湖的歌舞所断送,小儿皇帝赵(口+丝-一+灬)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这岂非天意乎?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赵(口+丝-一+灬)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其子多人,除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姓始祖之一。 瑶族赵氏 赵姓不仅是汉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瑶族的赵姓为代表。瑶族的赵姓与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部分 的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没有关于赵姓始祖传说的文献记载,而瑶族的赵姓则有其姓氏始祖的详细的文献记载。依据瑶族史话《过山榜》文献的记载,瑶族的赵姓始祖是一只名叫盘夸的龙犬;盘夸与评王的公主结婚后生了12个子女,其中的第八个儿子取名叫赵瑞封,即是瑶族的赵姓的始祖。 传说,瑶族早年有一位评王。一日,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到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讲人语。评王十分宠爱,为龙犬取名盘夸。其时,有一位高王,兵强马壮,率兵侵略评王。评王被打败后,只得将爱犬盘夸献给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盘夸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略劫夺,令评王的民众无法为生。盘夸龙犬是一只神物,对高王的霸道行径十分不满;加之盘夸与评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决定惩罚高王,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祸首。一日,盘夸龙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边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王,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冲破敌人的追杀,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的首级献给评王。盘夸龙犬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昏倒在评王宫殿的大堂之上。评王急忙宣太医急诊,将盘夸从危亡之中救活。 评王见盘夸为一龙犬,竟如此感恩图报,甚是感动,决意给盘夸以重奖。评王问盘夸龙犬要什么赏赐,盘夸龙犬回答:“评王曾有令,谁能除去高王,谁就可以与公主成亲。我要求评王信守此诺。”盘夸龙犬的要求可把评王给难住了。不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岂不断送了公主的一生。评王左右为难,终日忧心忡仲。公主深被盘夸龙犬的行为所感动,评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决心与龙犬成亲。盘夸龙犬与公主成亲后,双双进入深山老林。盘夸龙犬进入深山老林与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几年之中,公主一连生下六对龙凤胎。评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12个外孙,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于是传下圣旨,敕封盘夸为瑶族始祖盘王。与此同时,评王还给自己的12个外孙分别敕姓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被敕赵姓的是第八子,名叫赵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 其时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赵瑞封出外独立谋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赵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小名大赵;小妻生子赵宗县,分下银香炉,小名小赵。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赵瑞封后裔迁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两代以后,赵姓瑶人又从桂林迁居到了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祸,赵瑞封的后裔被迫迁出八宝村,迁到上五堡京子村,与另外七姓瑶人合居。赵宗先有子五人,赵宗县无后。赵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就是瑶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赵金龙和赵福才。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强了对瑶族人民的剥削,当时迁居到湖南江华居住的瑶人赵金龙和赵福才决定举行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两人秘密联络了近三千瑶族人民,以红布缠头作为义军的标志。起义军起事后,迅速占领了蓝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杀贪官、斩污吏、夺田地、扶贫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赵金龙有勇有谋,率领起义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围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户部尚书禧恩亲自坐镇指挥,对赵金龙和赵福才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进行大规模镇压。赵金龙和赵福才率领瑶族义军,与强大的清军浴血奋战了二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中华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家族历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篇章。 壮族赵氏 在清朝时期,壮族赵姓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是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赵姓郡望堂号 堂号“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爱日”等为堂号。赵姓家乘谱牒 赵姓家谱介绍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 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 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辈谱与领谱字号。&&赵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一、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姓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二、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姓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有所扩大。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 (今陕西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 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三、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1)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2)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赵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赵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赵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赵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赵孟
钱姓起源钱姓起源有三 一、彭姓钱氏 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 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我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 (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吴回之子陆终成年后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女贵)为妻,怀孕三年却总不生产,无奈之下,陆终只好为妻子剖腹产子,结果得子六人。六子中的第三子名筏,字铿,史称筏铿。后来帝尧封筏铿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建大彭氏国,从此,他便以彭为姓而称彭铿。彭铿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长寿者,相传他在唐尧时就与夏禹、皋陶等人同时被举荐入朝任职,夏商之时,任守藏史,至周为柱下史,同时又是拥有侯伯之位的大彭国君,活了八百多岁,遂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祖之孙彭孚,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其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事迹,就以他的官职为姓,称钱氏。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虽出生于彭城,而任职于京城,所以钱姓的一部分最早形成应在今陕西关中和江苏彭城一带。 相传彭祖筏铿子女众多,而按照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彭祖的长子长孙一系才能继承彭祖的名位和封地,其余诸子诸孙则无法享有这一权利。因为宗法制度规定,任何一个家族中只有嫡长子得以承袭父亲的一切权力和地位,世代保有本家族“大宗”的地位,其余诸子在分得一部分财产和土地后,另外分成若干新的别宗,称为别子,各有自己的氏号。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筏”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筏氏。彭祖姓筏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少数民族钱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满族钱姓 满族原本没有钱氏之姓,清代之前满族又称女真,是居住于东北长白山一带的少数民族,所用姓氏自然也都是本民族所固有的,如完颜、叶赫等等。明末清太祖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出于战略上的需要,他创制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八族制度以统辖女真各部。以后随着统治地域与人口的扩大,清太宗皇太极又以境内汉人和蒙古族为基础创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清军入关后,汉军八旗大量吸纳中原汉人,规模不断壮大,钱姓也相应出现于其中,由于经过清代的长期融合,汉军八旗中的汉人大多满化成为满族,而不少满族人户则因汉化开始采用汉姓,尤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清王朝倒台,迫于形势压力,大批满族纷纷改姓汉姓,作为汉人大姓,钱姓自然是选择之一,满族钱姓因此大为扩大,并出现了不少名人。如北京近代著名表演艺术家钱金福就是其中之一。另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河北隆化县有关资料记载,满族的钱姓世居烂泥河,后来又迁徙他处,其姓氏一直使用至今。 哈尼族钱姓 哈尼族钱姓出现也相对较早。据《明清土司通纂》和《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等书记载,哈尼族钱姓在明清时就是一个势力较大的姓氏,居住在临安府一带的钱姓人中还有人担任过土司副长官的职务,其后裔一直到今天在当地仍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有一些由改姓而来的少数民族钱姓。中国当前不少的少数民族钱姓人,其姓氏历史上并不是钱,而是通过同音转译等形式改姓钱的。如据《中国人的姓名》等书记载,蒙古族的钱姓来自蒙古姓“敏罕氏”,由于“敏罕”一词的蒙古含义是数目字“千”,与汉姓“钱”谐音相近,因此这些人在与汉人交往时,往往将本姓简述为钱,以至相沿至今未改。此外彝族钱姓也同样是由本族旧姓“都普”转音而来,成为天下钱姓中的一支。另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和《清代台湾之乡论》等的记载,台湾的赛多族人原有以沙拉湾为姓者,后来也都改姓钱。 三、赐姓钱姓 赐姓,是中国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仪,昭示荣宠,笼络、褒奖臣属,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时钱谬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吴越臣僚先后都被赐以国姓“钱”,而改姓为钱。《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称,吴越王钱谬“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傲临朝称制,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皆称同宗”,都自认为属于钱姓之人了。目前属于这种赐姓的钱姓人仅见于台湾高山族土著中,据《台湾姓氏源流》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台湾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于朝…廷,有功于国家,被乾隆帝赐姓为钱,此后相沿不改,迄今仍为钱氏。 合姓,即是合并而成的姓氏,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变异现象。钱姓的合姓是钱姓与其他姓氏合并或联姻的结果,以钱王、钱赖两姓人数居多。如钱王姓就是由钱姓和王姓协商合并而成,最早出现于浙江崇德(今桐乡)一带,以后又迁往浙江的其他地区及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甚至台湾、香港等地。钱王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年崇德两姓族人出于人员互补、消除纠纷的目的而试图通过平等合作的方法寻求共同发展的最佳手段。 至于钱赖姓,基本也是由钱姓和赖姓合并而来。据《台北文献》所载《犹他家谱学会在台搜集族谱报告》一文报道:在目前的台湾,便生活着一些以钱赖为姓的人。不过他们大多是钱姓与赖姓通婚后的主妇及子女,尤其是受西方从夫姓的文化传统影响,很多赖姓女姓婚后在保持自己原有姓名的同时,在前面又冠以夫姓,形成复姓。钱姓郡望堂号 堂号“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郡望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家乘谱牒江苏:崇川钱氏世谱不分卷、吴越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吴越钱氏京江分支六修宗谱、润州南朱钱氏族谱十卷、郭村钱氏宗谱十二卷、文林钱氏宗谱十六卷、钱氏宗谱三卷钱氏湖头宗谱二卷浙江:武林钱氏宗谱一卷、钱氏家乘十四卷附录一卷、吴越钱氏象派宗谱六十卷首一卷、钱氏家谱一卷、临安钱氏宗谱四卷、钱氏家乘六卷、文安钱氏宗谱三卷、钱氏家乘不分卷、吴兴钱氏家乘三卷、武林钱氏宗谱一卷、华圆钱氏家乘不分卷安徽:钱氏家乘不分卷、彭城钱氏宗谱五卷、唐昌钱氏宗谱八卷江西:钱氏家乘六卷、钱氏分房支谱、钱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三卷钱氏世谱、钱氏宗谱十六卷、钱氏宗谱备要不分卷、钱氏宗谱二卷钱姓家乘谱牒 钱姓家谱介绍作为中国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乘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概言之即家谱,因其专以特定姓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和人物事迹为中心内容的撰述特点,往往是古代封建宗法制度辨亲疏别贵贱的重要依据,一向受到历代名门望族的重视而不断以增补和修订,社会影响至为深远。 尽管钱姓得姓甚早,但其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却无从可考。不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全面兴盛,谱牒之学泛为盈学,以致“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史实来看,钱氏家谱至迟于此时即已出现,只可惜皆亡佚无存。现存钱氏家谱多修纂于清代与民国时期,这些家谱大多有比较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官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最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核心。对了解和研究这些家族支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极高的现实和学术价值,可补正史之不足。&&钱姓迁徙分布 钱姓迁徙史先秦两汉时期 虽然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但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却是寂寥无闻、无所作为,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仅有隐士钱丹一人而已,且语焉不详、事迹不清。而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关中钱姓则已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今江苏雎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委命为御史大夫,由于御史大夫在秦代是专门负责掌管朝廷监察、纠劾百官之权的三公要职,位尊而权重,一般非皇帝股肱亲信不得担任。故而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雀起,饮誉一时,一向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然而就在钱产及其钱姓的发展渐入佳境之时,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却因长期的暴政苛刑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并很快崩溃垮台,此后项羽刘邦楚汉相争,天下大乱,一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是时钱产业已亡故,其后人为躲避兵燹之苦,便纷纷离开京师咸阳重返家乡下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之后,钱姓宗族尤其是江南乌程、长兴等地钱姓却面目一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这时中国北方仅仅经历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就再度陷入到持续不断的割据纷争之中,进而形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分裂时期,但中原百姓为躲避北方日渐频炽的战乱而大规模南迁所引发的“永嘉南渡”却给原本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契机。因为南渡不仅使江南宗族、人口大增,也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同时由于这些人口南迁后仍大多保持着分宗别姓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这就使江南钱姓伴随北方钱姓的南来得到了长月的发展,不但人丁兴旺、福祚良多,而且名人贤士层出不穷,出将入相者甚众,逐渐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影响日益扩大。如三国曹魏时,长兴人钱盛官居庐江 (治今安徽合肥)太守,钱瑞历任青冀二州刺史、龙骧将军。入晋,汉高密侯钱咸九世孙钱弥迁家于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官至大司农、辅国将军,封豫章县(今江西南昌)侯。约于同时,长城人钱宠积功封授东迁县 (今浙江湖州东)开国侯,钱迪升太子太傅,钱祥拜伏波将军,钱岳任步兵校尉,钱凤任大将军铠曹参军。此外,钱端、钱广、钱象等人也都是这一时期知名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直到此时,江南钱姓仍以乌程、长兴以及附近的长城、东迁等地为主要聚居区。由于这些地方从三国孙吴时就隶属于吴兴郡管辖,所以吴兴自然也就成为当时天下钱姓最为瞩目的地区,进而跻身于钱姓著名郡望之列。 南北朝时,钱姓的发展特点变化无多,衣旧以传统的几个聚居地为中心发展。不过,随着钱姓宗族的日渐活跃,江南钱姓已不再拘于吴兴一地,而开始向南方的其他一些地区发展,足迹渐遍于今湖南、广东等地。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用兵江南,掳获陈后主陈叔宝,灭亡陈朝,结束了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复归于统一,是时南北畅通,社会安定,经济渐趋繁荣。其后不久,李唐代兴,因袭隋制,继有四海,通过隋唐诸帝的不懈努力,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迎来了以隋唐盛世为标志的全盛期。而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钱姓宗族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因此钱姓族人往往以出仕、经商等形式,开始流向北方,出现北迁趋势,并逐渐遍布于中原各地。 隋代由于国祚短促,钱姓宗族尚不彰显,仅有长城人钱秀卿与钱伯仁二人入朝分别担任伏波将军与散骑常侍之职,影响颇为有限。但进入唐代,钱姓不断壮大,活动范围相应拓展。唐初,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行有不少中原钱姓将佐,后多在福建落户生根,成为福建钱氏的先祖。而随后出现的钱九陇与钱起这两个一武一文家族,则成为唐代钱姓的代表。 宋元时期 经过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北宋建立时,整个钱姓宗族已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态势,影响日大。尤其吴越是因忠懿王钱弘(亻叔)明识大局,主动向北宋王朝献国纳土而隆,并不像其他割据政权那样被武力平灭,所以吴越钱氏王族不仅没有遭受通常改朝换代时国破家亡、惨遭杀戮的厄运,反而在入宋后大多仍能入仕为官,继保荣华,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虽然公元 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中国北方一度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人口损失严重,并出现了南宋与金朝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但由于 钱姓宗族分布最为密集的江南地区远离战火,且南宋定都于杭州,因此,钱姓的发展并未受到大的影响,甚至还出现了昌盛的势头。不过,两宋钱姓的发展特点基本上还是建立于隋唐五代的基础之上,即以吴越钱氏王族为核心,其他支系则遥相呼应。 公元1276年2月,元军兵进临安,俘南宋恭帝赵黑及其宗室,南宋军民虽经顽强抵抗,终无法扭转颓局。1279年,南宋最后灭亡,天下复归于一统。应当说,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无论从各方面都促进了中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巩固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果,而钱姓宗族也借此形势,在两宋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壮大,并随元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政策向西域、蒙古等边疆地区发展,活动范围相应扩大,影响更为广泛。不过,元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各民族的反抗,维护自身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全国各族人民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或归顺时间上的先后,划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每一等级都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而原属南宋统治的江南各族人民因抵抗元军最为激烈,时间最长,所以被定为最低一等的南人,处处受到歧视与压制,出仕为官更属艰难,因而有元一代,钱姓宗族多不忘故朝旧主,纷纷弃政隐居,潜心于文教与工商事业之中,政坛上显得沉寂一时,无所作为。但由于经过南宋百余年的经营,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尤其是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江浙地区,更成为当时天下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人口盈盛,社会繁荣,文化教育极为发达。入元后,这一地区虽因兵燹纷扰,发展一度受到延滞,但很快就得到恢复,发展势头更炽,甚至成为元代繁荣与富足的象征,被喻为天堂之地。钱姓宗族便是在这一种背景之下,立足于江浙原有各居住地经商从教,发展文化事业,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逐渐向周边一些新兴的城市和地区迁徙辐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松江钱壁,华亭钱全衮、钱惟善,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莫不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向江浙日、浙繁荣的新兴地带迁徙已构成元代钱姓宗族发展一大特点。 明清时期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整军誓师北伐。宣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经过殊死战斗,至翌年7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被迫北遁,历时99年的元朝至此结束。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一面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统治,一面则安定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恢复自元末就已废弛的封建经济,使国家形势迅速得到好转。针对遭受元末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中原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多是无人之地”的惨状,他以江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元末少经兵燹,经济发达,人烟辐辏,土地已渐趋紧张为由,下令向中原地区移民屯垦,目标主要集中在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不久,太祖又诏令向湖南、湖北等兵民逃死流亡殆尽的省份移民驻戊,规模相当宏大,影响深远。所以至今在湖北京山县仍流传着“洪武开坎”的故事,便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应当说,移民不仅对于恢复、发展战乱区的经济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使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姓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活动范围,进而形成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迁徙浪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江浙钱姓自五代以来便罕遇战乱,生活相对富足稳定,加之又极富文化传统崇尚学术,特别在元代其更以文教工商为业,勤俭治家,所以到明代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据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仅其知名者便已百数,分布地区已不再限于江浙而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或官或宦,或文或武,都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壮大、印证了钱姓“自古多才俊”的声势。 移居台湾及海外 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向海外移民早在秦汉时期便不乏其人,如徐福东渡扶桑、卫满北奔朝鲜等等莫不如此。不过直到明清之前这种移民规模都很微小,不成气候,且移民大多以经商逐利的商人为主。至明朝中晚期情况方有所变化。当时由于明廷内部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迭相而至,朝纲废弛,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广等省份,土地兼并更为激烈,赋役繁重,剥削峻苛,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陷入无立锥之地的困苦窘境,于是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移到海外谋生。清朝初期这种形势虽一度有所改观,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加上同期南北美洲以及东南亚等欧美国家殖民地急需廉价劳动力,因此闽、粤等沿海地出洋华侨人数剧增,而清政府为了弥补巨额对外贸易赤字、稳定货币,也希望通过海外移民减轻社会压力,赚取可观的外汇收入,所以转而采取放任移民的政策,故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华侨队伍的壮大,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侨裔已达四百多万人,作为东南名门著姓的钱氏宗族自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从迁徙方向看,目标主要集中在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 由于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距离最近,故而往往成为移民们的首选之地。仅明末崇祯年间,福建沿海饥民迁往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形成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至 17世纪初期,在台湾的汉族人数便已达到十万多人。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又有大批反清军民相继来台,据粗略统计,当时来自福建、广东的汉人移民几近20万,台湾钱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定居的。按照《台湾省通志?人民志》等书记载,南明桂王永历年间 (1647— 1-661),福建同安人钱某入垦凤山县观音里竹仔门庄及后庄仔庄,首开钱姓迁居台湾之先河,惜其名已无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平定郑氏政权,海峡两岸宣告统一。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巩固海防,清廷下令正式解除源自清初的禁海令,采取措施鼓励大陆百姓入台垦荒,东南沿海省份遂又掀起了新的一轮移民浪潮,其中尤以福建、广东两省为著。到乾隆年间,台湾已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全岛人口成倍增长,嘉庆时,台湾人口跃至200万,大部分都是闽、粤移民。与之相应,入台钱姓也空前活跃起来。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县泰山乡大山科村钱厝坑,成为台湾钱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五十九年 (土794年),大陆钱姓又分别有钱登选、钱 o(名无考)和钱子白等人率族众分三批入台,定居于凤山、苗栗、湖口等地。嘉庆四年 (1799年),钱桐迁居凤山县。道光七年 (1827年),钱兴和钱头等人迁居基隆。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总计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钱姓人约有8次入垦台湾,不仅开拓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为台湾带去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失败、被迫败退台湾,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姓人,如国学大师钱穆、化学教育家钱思亮、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钱怀源等等都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到来,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在台的钱姓人数和影响力。如今,钱姓位居台湾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台北、凤山、苗栗、新竹等地区。 在迁往台湾的同时,钱姓宗族中也有不少人漂洋过海,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从目前来看,其最主要的海外聚居地为东南亚和欧美诸国。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并通过不懈努力,与所在地各族人民一道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钱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钱谬: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钱起:唐代大诗人,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钱易: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十七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宋末元初有画家钱选、明代有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有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 暂无!& &钱孙姓起源关于“孙”字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先秦时期,中国孙姓出现,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圭阝)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前852—前 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一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一季历一文王姬昌一卫康叔一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一昌意一颛顼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芈)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目旬])—王子(艹为)章([目旬])—(艹为)叔伯吕臣--?--(艹为)贾伯嬴—(艹为)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 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今湖北境内),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 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 楚(虫分)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 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赢,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贾之子蔫敖,字艾猎,即楚国名臣——孙叔敖。 孙叔敖约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聪明仁厚著称。其父蔫贾官至工正后被权势所杀,孙叔敖率全家避难迁至期思(今河南淮滨)隐居,后在楚王亲信虞丘子的推荐下,出来辅助楚庄王。楚庄王因得孙叔敖辅助,国力大增,后打败晋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虽贵为楚相,但生活相当俭朴,没有多少积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儿子回乡种田,生活贫困,不得不砍柴以补贴家用。后有宫廷艺人优孟模仿孙叔敖计说楚庄王,告之孙叔敖家后人穷困状。楚王乃召孙叔敖子,封以寝丘(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四百户。孙叔敖后人为了纪念一代贤相,就以孙为姓,从而先秦时期的寝丘一带又出现一支孙氏族人。 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齐田完的四世孙桓子的孙子,因为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姓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 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古又称胡公满。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桓公卒后,其弟佗杀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厉公,立跃为利公。利公立5个月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为庄公:庄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逃到了齐国,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 (桓子),官为“上大夫”;五世孙、无宇之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帝一昌意一颛顼一穷蝉一敬康一句望一牛一鼓叟一虞舜一虞阏父一胡公满 (封 )一申公犀侯一相公皋羊一孝公突一慎圉戎一幽公宁一厘公孝一武公灵一夷公一平公燮一文公圉一桓公鲍一厉公佗一公子完(奔齐)—山巨孟夷一泯孟庄一文子须无一桓子无宇一田书(赐姓孙)。 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比干是殷末纣王叔父,官至少师。纣王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五、孙姓在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苟,名况,。又称苟卿,是苟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代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苟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之讳,他下令苟姓子孙不得姓苟,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的苟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苟姓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战国策·楚策》、《韩非子·显学》、《汉书·艺文志》、《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六、《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夏侯婴(?—前172年),西汉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七、赐姓和改姓:孙姓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姓行列之中。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 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 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因而改姓。 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作《萤火赋》行于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扬州以北)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另外,有因政治避难而改姓孙氏。今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 孙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这类含“孙”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他们都改复姓为单姓孙氏,这些家族于是又成为孙姓族的又一庞大来源。 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姓。 八、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其中有些孙姓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 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有部分汉人沦为满人奴隶,后多与满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 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顺治、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姓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并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州旗分内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玉兰,镶蓝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其孙杭爱,任头等护卫。 在景颇族26个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为孙。 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姓。孙姓郡望堂号 郡望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堂号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孙姓家乘谱牒 孙姓家谱介绍孙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据《三国会要·职官》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书上见其名而已。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孙氏家谱。《新唐书·经籍志》载有南朝贾希镜所著的《孙氏谱记》15卷,也许是能够见其名的最早的以“谱”命名的孙氏家谱。唐宋两代孙姓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家谱文献。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谱之风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孙氏族谱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编修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孙氏族谱总数四百种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闽四省之家谱为多。 山东鄄城《孙氏族谱》发现于山东鄄城红船镇孙老家村,该谱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奉孙膑为家族先祖的孙氏家谱。修纂于清光绪年间,现有部分残缺。它奉孙膑为家族始祖,完整记载了孙膑至清代65世孙的繁衍、迁徙及分布状况;它还明确记载孙膑原名叫孙伯灵,受膑刑后改名为孙膑。 江西《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是一部记载孙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谱。修撰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记载了孙中山先祖孙(言利)的生平事迹及孙氏家族繁衍、迁徙、分布等情况。 广东中坝《孙氏族谱》是一部记载孙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谱。卷首载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孙继周所作谱序,详细记述了孙氏的迁徙过程,所载人物世系与《宁都孙氏族谱》所载人物世系完全衔接。 孙姓家谱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阐明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关于家谱修撰的意义和作用的言论;“图像”即绘制的祖先画像;“思荣录”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赠送的能够光耀家族门面的各种文字材料,如赐字、御制谥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族规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孙姓迁徙分布 孙姓迁徙史秦汉以前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姓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姓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姓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 秦汉之际,已有孙姓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阳)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出自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姓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孙姓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姓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1.四川孙氏: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族的祖先来自甘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