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打完了怎么出去崴近海封冻了吗

热门搜索:
海山副本门锁了崴近海封冻了吗
外东北,又称俄占大东北,是指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加上江东六十四屯和库页岛合计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曾先后为夫余、室韦、黑水靺鞨、女真等部族与辽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政权所占。到了19世纪,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地取得了这片相当于中国九分之一面积的土地。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Amurrivermap.png    1689年,清朝跟沙俄签署第一份关于边界的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明确表示整个外东北皆是中国领土。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1858年5月,沙俄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边界,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5月28日,奕山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这条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江东六十四屯由中俄共同管理,而在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把整个外东北归于沙俄。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无暇兼顾东北情势,俄国遂派兵取得江东六十四屯。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出去吃饭
  现在才吃饭?
  这次美国打叙利亚,俄罗斯一定参与,这样美国一定会合英国法国等横穿俄罗斯,那时,我们的神圣领土自然就回来了.  希望这一天早一点来到.因为每一寸土地都可以长食物或其它的国宝
  先收南海,藏南,台湾吧,现在谈外东北和外蒙不是时候。
  收回外东北就像棒子收回天池一样困难。
  总有那么一天,俄国会妥协这一切。  
  只要还有一寸国外强占的领土没有收回,这个民族就还没有真正崛起,屈辱就还没有真正扫平
  研究并秘密使用基因武器,是中国收回外东北的唯一办法
  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1644年吴山桂不降清,中国人就守着山海关往北看,白山黑土,都是满清鞑子,和我有何干系?那又何来罗刹国侵占领土一说呢?
      - -    
  罗刹国才是我中华的大患
  老大都没着急你急什么,再说了五m们同意你这么做了吗  
    《明代东北》(李健才)扫描版[PDF]  http://ishare..cn/f/.html    作者: 李健才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书号:
      发行时间: 1986年1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1368年,元朝被推翻后,明朝乘胜进军东北,平定故元割据势力,招抚东北女真各部,在东北建立了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以及许多卫所等地方政权机关,接管了元在东北的全部版图。明在奴儿干都司境内,设官置守,征收贡赋,建立驿站等大量事实,同碑刻、墓志、卫所官印互相印证,无可辩驳地证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岸等广大地区,是明代的领土。       明代东北各族人民,通过迁徙和马市交易,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他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共同斗争,以及互相交往中,在经济、文化以及居住地区方面,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银质令牌        直径63mm;厚4mm 重55克 银质。令牌正面铸有“大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背面刻“世袭建州左指挥使都督同知正统七年”(建州卫:明永乐元年,在今吉林省东南一带所居女真人置建州左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不久又于今珲春和朝鲜庆宁会宁一带置建州左卫,正统年间又置建州右卫,故此有建州三卫之称。建州三卫所属女真人后裔,后来构成了满族的主要部分。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儿后裔)    明朝建立后,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置辽东都指挥司使。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总兵官周兴等进军到脑温江(今嫩江)、忽刺温河(今呼兰河)和斡朵怜(今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派官招抚,始建卫所制,设指挥使和千户。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太监亦失哈从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视察,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梁锦秋  20:03:28    1644年吴山桂不降清,中国人就守着山海关往北看,白山黑土,都是满清鞑子,和我有何干系?那又何来罗刹国侵占领土一说呢?  -----------------------------  舜帝封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辽宁北镇因此而得名      ==================================  闾山历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国十二州,并各封一山为镇山,闾山即为幽州之镇山。《全辽志》则以“医巫闾山为灵秀最”来赞美它。因此被称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历代的封建王对医术巫闾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为广宁公:金世宗大定年间封其为广宁王;元成宗封其为贞德广宁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为“医术巫闾之神”,可见历代帝王对闾山的重视程度。据史料记载,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亲自或派遣官员来闾山告祭。清代帝王对闾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曾亲自到过闾山,焚香祭祀,遍历胜迹,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关天闾山在娄地还有一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西幸东游,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后又听说医巫闾山形秀,风景优美,很想一游,可遗憾的是闾山远在幽州北部,道路难行,便想出一个办法责令方士用“赶山鞭”将闾山跨海赶来,这个方士昼夜兼程来到闾山脚下,举起赶山鞭,对准闾山,左一鞭,右一鞭,连打了三天三夜,从山头打到山尾,直打得闾山鲜血淋漓,遍体鳞伤,但仍丝毫未到,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气极几坏地来打山尾,又连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个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华里,再也赶不动了,赶山鞭打断了,方士也累死了。闾山每到深秋季节,满山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中,真如条条鞭痕,令人回味。           山门 :闾山的山门采用了悬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门由北京清华大学古建的吴焕嘉教授指导,汪克、高林设计,为中国八十年代最高建筑艺术之一。四根悬臂立柱再现也著名辽代建筑的风格。山门中剪影部分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剪影。山门底部的八幅壁雕,记叙了从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闾山文明史,下面在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几幅壁雕:左侧正面第一幅为《舜封医闾图》,舜即位于全国十二州,封闾山为幽州之镇山,画面中舜身骑青龙,手托日月,遥望祥云掩映的闾山,正是舜封医巫闾山的因史记载         山门浮雕舜封医闾图      闾山山门      闾山介绍      
  @梁锦秋  20:03:28    1644年吴山桂不降清,中国人就守着山海关往北看,白山黑土,都是满清鞑子,和我有何干系?那又何来罗刹国侵占领土一说呢?  -----------------------------  远古时期,舜帝曾经册封天下十二座名山,医巫闾山就是其中地理位置最北端的一座。《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后舜帝又析为“十二州”已把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肃慎故国是东北地区的最早起源,肃慎为商周时北方部族,在《国语》、《左传》、《山海经》、《史记》、《大戴礼记》等书中多有记载,称其为东北夷、东夷。《左传》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淮南子·原道训》又记载说舜时曾“纳肃慎”,《国语·鲁语》说周武王克商时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尚书·周书序》说周成王伐东夷,“肃慎来贺”。可知从虞、夏、商、周以来,肃慎一直与中原保持密切的关系。自周秦以后,靺鞨、勿吉、挹娄、女真各族均为为肃慎后裔,而其活动地区则远在辽水、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流域,最远至远东滨海地带。   辽代统一北方,人们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变化,就是将东北方向看作是一个大区域。这从辽代的军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应。据《辽史·兵卫志》载,分“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统所辖诸民族军政。其《百官志》又有“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的说法。显然,在辽代已把地理方位——东北,引用为建制名称,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金代继承了辽代的习惯用法,仍以东北路设官职和机构。实际上,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比起建制虽属完备而名称各异的唐代,的确是一个进步。这它表明,辽金人已把同处一个地理方位的东北向之地视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东北引为机构建制名称。这不仅仅是个名称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的地理观念的飞跃。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东北地区劳动、生息和繁衍。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当时东北地区为幽州境内,夏商周时期,劳动、生息在东北地区的有肃慎、东胡、华夏等民族。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辽宁是燕国的辽东郡和辽西郡。        东北是汉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营州自古与中原同步发展,是中国的一部分。营口金牛山猿人化石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属旧石器时代,辽西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有共同的“之”字陶纹,辽东半岛原始文化与龙山文化类似,可见辽宁远古即与中原联系。            《尚书·舜典》分十二州,其幽州(冀东北)、营州即今辽宁之地。(禹贡)分九州,其冀州、青州即辽宁地域,其时夏朝建立。《诗经、商颂》“相土(王)烈烈,海(渤海)外有截”指辽宁。喀左出土商代涡纹铜垒,饹文“父丁,孤竹,亚微”,孤竹国在辽方西部,从兴城到北票,包括喀左,孤竹国君亚微为父丁铸铜垒。周朝建立,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周朝封建辽宁为燕国,喀左出土燕侯盂,饹文“匽侯作馈盂”。燕国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统治辽宁八个世纪。燕在辽河、大凌河两岸,辽阳、锦州、朝阳农业发展。春秋时代,燕为北方大国,战国燕为七雄之一,《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国名将秦开打败东胡,修筑燕长城,设上谷、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东胡,保护中原先进文化。可见,从舜帝时起,夏、商、周、春秋、战国,辽宁属于中国的侯国、州郡,是中国在北方的一部分。   秦统一,于燕故地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六郡,秦长城东至辽东。西汉设辽西、辽东两郡,人口六十二万。汉武帝用兵卫满朝鲜,荀彘率辽东兵从辽阳出发渡鸭绿水攻占卫满朝鲜。汉分其地,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玄菟郡乃今辽宁的一部分。《汉书•地理志》记辽宁郡平郭县(盖县•熊岳)“有铁官、盐官”并在辽阳、鞍山、营口、大连、抚顺、清原、喀左、凌原出土汉代铁器。并出土汉代半刃钱,五铢钱。            东汉初,北方、西北的匈奴、鲜卑、乌桓和东部高句丽等少数民族进犯中原,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祭彤为辽东太守,坐镇三十年,大败鲜卑。东汉末赵苞任辽西太守,于柳城(朝阳)“弃母全城”大败鲜卑封鄃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任辽宁太守,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分辽东为辽西、中辽二郡,设太守,度为营州刺史“王辽东”。度死,子恭封永宁乡侯,子康嗣位斩袁尚,封襄平侯,相继为辽东太守。三国魏文帝拜康子渊为大司马,公孙氏在辽东统治了三代,公元238年灭。时为魏明帝景初二年。辽宁地处东北边,秦末两汉中原避难人口东来,辽宁、辽西、右北平及玄菟一部分,为辽宁地区,人口百万,带来中原文化,发展了辽宁经济,开辟了辽宁到山东的海上交通。魏晋南北朝,鲜卑人慕容氏魏初入据辽西,晋太康六年285年慕容廆建前燕,占辽宁大部分地区,以柳城(朝阳)为中心,鲜卑化的汉人冯跋称北燕,北票发现冯跋弟冯素弗墓葬,出土“辽西公章”金印      
    辽阳行省      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东靠北海(今鄂霍次克海,一说最东到白令海),南靠鲸海(今日本海)和渤海、东海(当时东海包括今黄海),最北到北冰洋,最东一说到西伯利亚东部的勘察加半岛,一说到白令海。西接岭北行省。  
    岭北行省            地理位置    中国元代行中书省之一。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宁(见和林),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包括西伯利亚中部、外蒙古大部,西南至也儿的石河,西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东南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以勒拿河东接辽阳行省;凡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和诸王地等均归统辖统辖漠北、漠西诸地,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地接。本为中国北方民族蒙古族等族领地。元朝皇庆元年(1312)始称此名,但早在13世纪60年代 中国皇帝忽必烈改国号蒙古为大元时就已经是中国领土。  历史沿革    建岭北行省的原因和影响成吉思汗至蒙哥四朝(),漠北地区是蒙古帝国的内地。1260年,留守首都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即大汗位,[2][3]据有漠北。忽必烈在开平城也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经过四年的争位战争,阿里不哥败降,漠北地区尽为忽必烈所有。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在漠南汉地,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后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成为元朝的边区,只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但漠北地区作为蒙古统治者的“根本之地”,在政治、军事上仍具有重要地位。阿里不哥虽败,蒙哥和阿里不哥诸子还各统所部军民散处其地。窝阔台孙海都则雄踞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以西,抗命不朝。他们都不甘心失去父、祖的汗位。忽必烈为保持其汗位的稳固,必须控制漠北,以为藩屏。至元三年(1266),封皇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北方;七年,置断事官于益兰州,以管辖吉利吉思等西北诸部。八年,那木罕率漠北诸王军队移驻阿力麻里,防遏海都;十三年,以蒙哥之子昔里吉为首的随军诸王发动叛乱,执那木罕,奉昔里吉为汗,据有漠北西部和吉利吉思等地,次年,攻掠和林及其以东地区。忽必烈急遣伯颜统蒙、汉诸军北征,平定了昔里吉之乱。二十一年,那木罕还朝,改封北安王,仍镇漠北,并遣军防守按台山,屯田和林、称海(今蒙古科布多东)以给军食,防范海都东侵。二十四年,乃颜联络漠北的东道诸王同叛,元军集中到东部镇压叛王。二十五年,海都乘虚越过按台山,占称海;次年,在杭海岭(今蒙古杭爱山)击溃元军,兵逼和林。和林宣慰使怯伯叛降海都。七月,忽必烈率大军亲征,收复和林,以伯颜为知枢密院事,留镇和林。伯颜与钦察族将领土土哈等进击海都军,将他们逐出按台山。二十九年,因那木罕死,忽必烈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命他统领成吉思汗四斡耳朵和漠北所有蒙古军民,驻守于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大斡耳朵。次年,又命皇孙铁穆耳统军镇守按台山;遣土土哈出兵收复了吉利吉思诸部地。三十一年,忽必烈死,铁穆耳还都即位,是为元成宗铁穆耳,以皇叔宁远王阔阔出代统守边军。大德二年(1298),阔阔出军为笃哇所破,成宗遣皇侄海山出镇按台山。五年,海都﹑笃哇联兵东侵漠北,海山、甘麻剌各统所部军拒战,海都受伤而死。其後笃哇和海都子察八儿力竭请和。十年,海山率军越过按台山,攻入窝阔台汗国,察八儿败逃,分地在也儿的石河([4]今额尔齐斯河)的窝阔台後王秃满归降,其地并入元朝,至此漠北始安宁。   海都败亡后,他统治下的人民大批迁入漠北,达百余万口,漠北人口激增,需要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来治理。另一方面,漠北地区诸王星罗棋布,也需要拥有更大权力的朝廷重臣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再发生叛乱。大德十一年,海山以手握重兵镇守漠北的有力地位取得帝位,是为元武宗。他深知控制漠北的重要性,即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太师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太傅哈剌哈孙为行省左丞相,漠北诸王及各万户﹑千户皆受其节制。同时,置和林路总管府,并分设称海宣慰司以管辖行省西境。皇庆元年(1312),改名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行省治所。行省辖境,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北冰洋之地,  行政区和管辖机构    行省境内各行政区和管辖机构,包括以下几类:和林路﹑称海宣慰司和谦谦州地区诸城郭﹑戍军﹑屯田﹑仓库﹑工局等,皆由朝廷命官管治。诸王“爱马”(ayimaq﹐元译“部”,指蒙古诸王﹑贵族的领民和领地)──拖雷系诸王所部分布在按台山以东至怯绿连河上游,其东为成吉思汗弟搠只哈撒儿(后裔为长者封齐王,分地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合赤温(后裔为长者封济南王,分地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及其以北)、别里古台(后裔为长者封广宁王,分地在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游一带)三家所部之地,按台山以西至也儿的石河仍属窝阔台后王秃满(封阳翟王)。贵戚﹑功臣的“爱马”──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逊都思部千户锁儿罕失剌世袭领有薛良格河(今蒙古、苏联色楞格河)原蔑里乞部地;八邻部万户豁儿赤世袭领有也儿的石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斡亦剌部驸马(封延安王)世袭管领本部四千户,仍居故土(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其他直属朝廷的部落,如大泽(今贝加尔湖)东西的八剌忽(Barqu)、火里(Qori)、秃麻(Tumad)、不里牙惕(Buriyad)等部。火里﹑秃麻盛产良马﹐元朝政府在那里设置一道牧场﹐饲养系官马匹,归太仆寺管辖。诸王﹑贵族各置王傅府或断事官,管理本部百姓的政刑财赋。蒙古民户按千户﹑百户﹑十户(也称牌甲)的十进制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居住,由各级那颜(noyan,官人)管辖,上下级有严格的领属关系。千户、百户、十户是岭北行省境内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因而不置州县。至大四年(1311),罢诸王所置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由本管千户鞫问,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自立行省后,漠北诸王的势力渐被削弱。   元代后期,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境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建于西元713年,亡于西元926年,唐时靺鞨分三个部落,窟说部落、黑水部落、粟末部落,窟说部落居于苦夷(库页岛),黑水部落居于黑水流域(黑龙江),粟末部落居于那河流域(松花江),唐伐靺鞨,平黑水部落与粟末部落,未服窟说部落,在黑水部落旧地建黑水都督府,在粟末部落旧地建渤海都督府,此后大祚荣称高王,经武王大武艺、文王大钦茂、废王大元义、成王大华玙、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喻、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宣王大仁秀,继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锡、大玮瑎,至末王大諲撰,为契丹所服。    唐玄宗即位后,对大祚荣继续招抚,于先天二年(713)二月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部所在地为忽汗州,任命大祚荣兼都督之职。    开国伊始渤海就接受唐王朝的 册封,承认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唐中宗即位,遣侍御使张行岌招慰之,大祚荣遣子入侍。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派遣使臣崔忻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唐朝承认渤海政权并与其建立了藩属关系。崔忻回程路经旅顺黄金山时,在山麓凿井两口,并刻石提名:“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七日。”此石刻是唐朝册封大祚荣,渤海民族政权隶属唐王朝管辖的实物见证。渤海立国229年,传15代王,每代王都主动派使臣去中原王朝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渤海的中央、地方的政治制度完全仿照唐朝制度,始终与唐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接受册封,就是表示渤海承认其臣属于唐王朝,是唐王朝属下的臣子。  中原王朝派节度使行使管辖权    《旧唐书·地理志》:“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统平卢、卢龙二军”。  渤海政权派遣质子入朝宿卫    据《册府元龟》卷974记载,开元六年(718),靺鞨渤海郡王大祚荣遣其男述艺来朝,唐朝授怀化行左卫大将军、员外郎、置留宿卫。渤海各代王子、王弟都先后前来唐朝,入朝宿卫。以恪尽臣子对皇上的忠心。  渤海政权遣使向唐朝献贡    渤海每年向唐王朝朝贡,唐王朝让户部掌管靺鞨之贡献。《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焉”。开元七年(719年)八月,“大拂涅靺鞨遣使献鲸鲵鱼睛、貂鼠皮、白兔、猫皮。”此后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向唐朝贡。以尽藩属之责。进献的方物有鹰、马、海豹皮、乾文鱼、玛瑙杯、昆布、人参、朝霞绸、鱼牙绸、牛黄、金银、金银佛像、白附子、虎皮等。  渤海有协助唐朝出兵征讨的义务    《册府元龟》卷986记载,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遣左骁卫郎将摄郎中张越使于靺鞨,以奚及契丹背恩义讨之。穆宗敕渤海王子:“举国内属,遣子来朝。祗命奉章,礼无违者。夫入修职贡,出锡爵秩,兹惟旧典,举而行之。”说明唐王朝对渤海国恪尽臣子之责是满意的。同时也说明渤海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它与唐王朝的关系是藩属关系。            
  老家都被拆光了。还关心这!!!等土地归还给p民,再来谈这个!!!还有别动不动自古以来什么的!  
      先发几个图。然后咱们从周代说起。
  @真正的海绵宝宝  19:32:19    只要还有一寸国外强占的领土没有收回,这个民族就还没有真正崛起,屈辱就还没有真正扫平   -----------------------------  怎么对付核武器?你想个好办法呗
  @梁锦秋  20:03:28    1644年吴山桂不降清,中国人就守着山海关往北看,白山黑土,都是满清鞑子,和我有何干系?那又何来罗刹国侵占领土一说呢?   -----------------------------  历史从来都不是假设出来的  吴三桂投降之u前,东北就是中国领土
  楼主,太巧了,刚才我还看着库页岛在流口水呢,
  说那么多没有用,先锻炼好身体,把等级升到超重量级别,然后等待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一个机会,结果自己不争气,还净被欺负,机会来了也只有被宰割的份儿,更别提收复失地了。所以啊,先图自强吧。
  西伯利亚原为肃慎故地。肃慎为我国满族的古称。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部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古籍中把“肃慎”部落领地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历史学家多认为秦、汉和隋、唐时“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部落均和“肃慎”有渊源。另一说法是舜的时代已经有他们,生活在山东一带,向舜朝贡,后受西周压力北迁。战国秦汉时称真番,北齐恢复原名,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他们有关。成为后来的女真人与诸申。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3]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淳维被认为是匈奴始祖,[4]是夏桀的儿子[5]。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夫余,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 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龙岗山脉),东与挹娄(有人说张广才岭),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松花江)。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他们与乌桓人接壤,北至黑龙江与内蒙古。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日中国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特别是农安),辽宁省昌图县、洮南市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市以南(最早的首都在四面城一带),皆其国土。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扶余王所居。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中国三国时代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扶余族在历史上属于东汉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献帝时,其王求改属辽东郡(后汉书/卷85)。正因如此,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貊人是扶余国统治阶级(扶余王与诸加)。    
  汉四郡(谚文:???)是汉武帝在征服卫满朝鲜后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设立的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其中,玄菟郡设于前107年,其他三郡设于前108年。四郡并存的情况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到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东部地区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西迁至高句骊县。之后的东汉、曹魏与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与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乐浪郡南部都尉(原真番郡辖地)为带方郡,并为魏、西晋所承继。313年,高句丽侵略乐浪郡,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随着乐浪郡在辽西侨置,管辖朝鲜半岛的汉四郡灭亡。而原真番郡辖地带方郡由于成为中原王朝的飞地,受到了孤立,4世纪时和乐浪故地一起成为高句丽与百济国争霸的场所。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自东胡部落(一说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1]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蕃所灭。      “西伯利亚”的名称来自“鲜卑利亚。不过近代有人提出锡伯可能是转音自鲜卑,因此可能性变得高些。较有可能性的转音是Simbei变Sibe变Sibo(锡伯)        
  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汉时称为肃慎,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金代的胡里改,明代的兀良哈),南北朝时称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是在黄初中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
  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19]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
安东都护府地图,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熊津都督府(朝鲜语:?? ???),是唐朝与新罗灭亡百济后,在百济故地建立的羁縻府,由百济遗民管理,后在新罗与唐的战争中,被新罗吞并。    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百济故土划分为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马韩(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东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恩津面)、金涟(不详)五个都督府。熊津都督府下辖熊津、东明、支浔、鲁山、古四、沙泮、带方、分嵯8州,治所在熊津州,都督、长史、司马、刺史都由百济人担任。从显庆五年(660年)至龙朔三年(663年),百济复国运动兴起,唐朝与新罗联合镇压,其间为了军事行动的需要,将五个都督府合为一个熊津都督府。由唐朝将领王文度担任熊津都督,王文度死后,由镇守百济故都泗沘的唐朝将领刘仁愿为熊津都督、带方州刺史。百济复国运动失败后,刘仁愿改任百济都护,唐高宗任命百济国末代国王义慈王的儿子扶余隆任熊津都督。但扶余隆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只好由唐朝将领刘仁轨检校熊津都督。高句丽灭亡后,刘仁轨、刘仁愿回国,熊津都督依然是未敢赴任的扶余隆,代行其事的是百济人熊津都督府长史难汗、熊津都督府司马祢军。后来百济国的国土大多被新罗国兼并。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协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罗作战,最终失败。677年,熊津都督府被从泗沘迁至建安故城(今辽宁营口),与隶属安东都护府的建安州都督府合并  
  愤愤不同意收回的。  
  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2]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认可契丹为炎帝苗裔的说法。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在中亚,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乃蛮有契丹遗民,吉尔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部落,北高加索的诺盖人在乌拉尔山的巴什基尔人也有一契丹部落,在钦察部,契丹钦察与托里钦察是契丹与当地人后裔。据DNA鉴定,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被称为“本人”的族群,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8]成吉思汗曾经把一批契丹人赶入高丽,朝鲜半岛北部曾经叫契丹场。兀良哈有部分人来自契丹。          在俄语、古葡萄牙语、古西班牙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Китай”。 英语也有用“Cathay”的雅称来表示中国的情况,如“Cathay Pacific”(国泰航空,“中国太平洋航空”),而葡萄牙语(Catai)和西班牙语(Catay)亦然。突厥人说契丹时,不论汉人还是契丹,一律使用克塔伊一字。    辽国后来的领土      
  楼主不就是想说俄国人才是中华的敌人,共产党是俄国的。所以共产党也是中国的敌人对吧?
  @共和国王子
23:11:13    楼主不就是想说俄国人才是中华的敌人,共产党是俄国的。所以共产党也是中国的敌人对吧?   -----------------------------  你别胡说。俄国无论是什么人执政,也是占领咱们的领土啊。与政党无关。
  @奥尔良森林  19:04:42    收回外东北就像棒子收回天池一样困难。  -----------------------------  不仅如此,甚至和西藏独立一样艰难
  东京道,辽朝五道之一。    会同元年(938年)设置,治所在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境西起嫩江、医巫闾山,东到海,北达外兴安岭,南及今朝鲜咸镜道。  
  东京路,金朝的路。    金朝初年改东京道为东京路,治所在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境西起嫩江、医巫闾山,东到海,北达外兴安岭,南及今朝鲜咸镜道。辖境变小,只有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其他地区归属上京路、咸平路。下辖辽阳府、广宁府、沈州、复州、澄州、贵德州、曷苏馆路、婆速路,  
  野人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主要分布于海西(今松花江东)以北、以东和建州以东北的地方,包括了松花江中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鄂霍次克海岸与库页岛。明代称兀狄哈。  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野人女真也分为:渥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胡里改),东海女真(朝鲜人叫他们忽剌温、兀狄哈),使犬部,使鹿部,萨哈林部。他们的发展都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最后在1615年,被努尔哈赤所吞并。这些人大部分也不融入满州而是形成赫哲、鄂伦春与一些古亚细亚人如尼夫赫人。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明官署名。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1413)与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参崴博物馆。
  奴儿干,亦称“耦儿干”、“努而哥”,或作“纳尔干”。据《黑龙江古代简史》载,清人称为尼噜罕(满语“国画”之意),表示这里山川如画,风景秀丽。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明朝建立后,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置辽东都指挥司使。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总兵官周兴等进军到脑温江(今嫩江)、忽刺温河(今呼兰河)和斡朵怜(今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派官招抚,始建卫所制,设指挥使和千户。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太监亦失哈从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视察,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编辑本段  管辖区域及发展      奴儿干都司辖区,幅员辽阔,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编辑本段  成立背景过程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儿干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编辑本段  统治情形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及于海、并越海抵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  
  黑龙江将军,全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清代黑龙江地区最高官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官阶为正一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为从一品。萨布素是首任黑龙江将军,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行东北新政,设黑龙江行省,裁撤黑龙江将军。最后一任的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改署黑龙江巡抚。    黑龙江将军辖区东至额尔白克河二千二百里宁古塔界,西至喀尔喀九百余里撤陈汗界,南至松花江五百里宁古塔界,北至外兴安岭三千三百余里俄罗斯界,西南至盛京一千八百余里,又西南至北京三千三百余里。[3]黑龙江将军曾辖有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呼兰、呼伦贝尔、布特哈、通肯7名副都统和1名兴安城总管。同治以后,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各副都统陆续取消,改以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取代。
  x  现在那里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吉林将军,全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为清朝从一品武职。    早在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始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二人。康熙元年(1662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宁古塔将军”,只设一人。康熙十五年(1677年),其治所奉旨移驻船厂(又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将军裁撤。改吉林将军为吉林巡抚,兼副都统,仍驻吉林府。
吉林将军衙门旧影吉林驻防将军下设宁古塔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三姓副都统、吉林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副都统以及珲春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下设协领二十三人、参领一人、佐领百三十七人、防御八十一人、骁骑校一百四十一人。管理满洲、蒙古、汉军、锡伯、巴尔虎等旗户,以及“打牲之部”。咸丰二年(1852年)设水师营总管一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增置一人,宣统二年(1911年)裁撤。[1]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边界,明清之际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条约》、清代中期《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远远不止35万平公里,从地图上看,大约应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东西两岸大致各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待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朋友进一步确证,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1650年(顺治年间)左右中国的疆域范围:  ⒈将1689年《尼布楚条约》割让给俄国的贝湖以东的原土谢图汗辖地、蒙古茂名安等部地区纳入;
⒉把同样是《尼布楚条约》放弃的乌第河、阿扬地区纳入;
⒊把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割让给俄国的贝湖南岸地区纳入;
⒋把属于中国的里麻、茶山地区(江心坡)纳入;
⒌在天马关、南坎地区与公明山地区,往外均稍有扩大,为的是尽量符合历史事实;
⒍把一直在上世纪50年代尚在中国版图内的西藏门隅的墨拉萨丁地区纳入;
⒎唐努乌梁海与外西北的范围在底图上没有变动,仍旧使用了1758年中俄边界的画法。实际上,在年这100多年间,俄国向我边境渐次蚕食,逐步占领了唐努乌梁海以北、以西、鄂毕河上游、乃至贝湖以北原属准噶尔部、扎萨克图汗、图谢图汗等辖地的近百万土地。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惜的土地逐渐丢失的过程。
  勒拿河(俄语:Лена;雅库特语:лнэ; 英语:Lena)    多数研究认为该河的名称来自鄂温克语 (称为Elyu-Ene,意思为大河)。中国清朝文献称为列拿河。    勒拿河长4,400 公里,是世界第十长河流,流域面积2,490,000 平方公里 (世界第九)。俄罗斯主要河流和世界最长河流之
勒拿河一,从东南西伯利亚沿贝加尔湖西岸耸立的大山之中的源头流往位于北冰洋拉普捷夫(Laptev)海滨的三角洲河口,全长4,400公里(2,734哩)。流域面积约2,490,000平方公里(961,000平方哩)。    起源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的贝加尔山脉海拔1640米处,距离贝加尔湖仅20公里。先朝东北方向流动,基陵加河和维京河汇入其中。与奥廖克马河会合后,经过最大城市雅库茨克就进入低地区。接着河流转向北方再汇入右支的阿尔丹河。在上扬斯克山脉的阻挡下,河流被迫以取西北途径,再吸纳最重要的左支维柳伊河,最后向北注入北冰洋边缘的拉普捷夫海,并在新西伯利亚群岛西南方形成面积18,0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河道在那里分成七支,最重要的是最东的贝科夫河口。    多数研究者认为勒拿河的名称来自古鄂温克语Elyu-Ene,意为大河。早在10世纪,中国辽国已派官员前往勒拿河地区考察。17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到勒拿河流域,清代文献将其称为列拿河。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俄谈判划定东段边界时,清朝曾提出以勒拿河为国界,以西归俄国,以东归清朝。但在条约中,则确定大致以外兴安岭为界。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于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库页岛,俄罗斯称为“萨哈林岛”(英文:Sakhalin;俄文:Сахалин),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岛屿,属萨哈林州管辖。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逼迫清政府割让该岛。1905年和年间,日本曾统治库页岛全境。1945年,苏联发动八月风暴军事行动,夺得库页岛全境。          库页岛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19°C 至-24°C 之间,北方地区气温最低可到-40°C。若干港口长期冰封。北部封冻达八个月之久。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  地形    库页岛北部地势较低,中南部多山。西萨哈林山脉(最高点奥诺尔山1330米)和东萨哈林山脉(最高点洛帕京山1609米)横穿库页岛沿岸,把特米-波罗奈斯克平原和苏斯奈斯克平原分开。  自然资源    库页岛上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较大的内河有:波罗奈河(350公里)、特米河(330公里)、维阿赫图河和柳托加河(各为130公里)。岛上有俄罗斯联邦境内最大的瀑布伊里亚-穆罗梅茨瀑布,瀑高为141米。此外,库页岛上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地。    库页岛上森林资源丰富,有萨哈林冷杉、鱼鳞松、阔叶藤本松。高山上有石桦灌木丛和偃松。此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渔业资源发达,水产大部分为蟹、鲱鱼、鳕鱼和鲑鱼。          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的库页岛与大陆相连。岛上原住民是以爱努族和尼夫赫族为代表的古亚细亚人,以及以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为代表的通古斯人,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元朝之前    中国早期的地理书《山海经》中,毛民国应该指的是库页岛上的阿伊努人(阿伊努人曾因皮肤较黑,毛发密长,汗毛,遍体被称为毛人),而玄股国则更像是居住在更北的尼夫赫人。    中国与库页岛最早发生接触据说是在唐代,当时库页岛上的流鬼国(阿伊努族)向唐朝政府进贡,唐王还加封其使者佘志为骑都尉。但是这种说法存疑,流鬼国更可能是比库页岛更远的勘察加半岛上的国家,而居住在库页岛上的更加有可能是靺鞨族的窟说部,不管怎么说,库页岛至少在那时已经和中原王朝发生联系了。    725年,唐朝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置黑水府,对粟末靺鞨、黑水靺鞨、窟说等部落等实行有效管辖。    12世纪,库页岛在金朝的管辖之下。  元朝    1246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征东招讨使塔匣刺讨伐库页岛上的骨嵬部(阿伊努族),但未能成行。此后四次大规模讨伐骨嵬部,始终未能成功。骨嵬人多次越海劫掠,元军无可奈何。至大元年(1308年),1264年,蒙古帝国派3000大军攻占库页岛,当地住民“骨嵬”向蒙古人朝贡。    1284年,“骨嵬”反元。    1285年,蒙古帝国在奴儿干地方设置东征元帅府,加强对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地的管理。    1308年,骨嵬王善奴等遣人来请求归降,并每年缴纳毛皮税,以海东青、貂鼠、水獭、海豹皮等为贡献。    元朝将其纳入辽阳行省的管辖范围。这是中国首次将库页岛纳入行政范围。  明朝    1368年,元朝灭亡,败走漠北,失去对此岛的控制。    1412年,明朝征服苦兀,在库页岛北部近海处设立囊哈儿卫,在中部波罗奈河流域设波罗河卫,东部驽烈河流域设兀烈河卫,隶属于奴尔干都司。    明朝政府为了更有效的管理黑龙江下游地区及库页岛,曾先后10次派太监亦失哈出巡奴儿干地方,并建立了永宁寺,树立《敕修永宁寺碑记》和《重建永宁寺碑记》两块石碑,以记载管理当地之事。    1430年,明宣宗遣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敕哈等前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  清朝    1616年,根据魏源所著《圣武记》记载:“清太祖遣兵四百收濒海散各部,其岛居负险者刳小舟二百往取,库页内附,岁贡貂皮,设姓长、乡长子弟以统之”。清朝建立以后,库页岛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1715年之后,归三姓副都统管辖。库页岛上的居民每年到黑龙江下游的普禄乡向清政府进贡貂皮。    1635年,江户幕府松前藩藩主松前公广派家臣村上扫部左卫门巡视库页岛。此后又于1650年、1689年、1700年先后派家臣巡视该岛。    1644年,松前藩提出为日本全国国土绘制地图,是为《正保御国绘图》。本图首次把北海道及库页岛等原本由当地原住民居住的地方纳入日本领土。    1679年,松前藩在库页岛的久春古丹建造临时性的渔民居住所,并开始与当地爱努族居民进行贸易。    1689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尼布楚条约》,当中规定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中国方面的认知是将库页岛包括在内。库页岛在法理上归属中国,但是满清统治者极度昏庸,导致库页岛实际上被俄国远征军控制    1709年,康熙皇帝派遣三位耶稣会修士测量全国版图,耶稣会士得知有一大岛,翌年第二支由满族人组成的测量队成功地横渡鞑靼海峡到达了库页岛。    1738年至1739年,俄国人什潘别尔克中尉在寻找日本航线期间,从虾夷人那里得到知库页岛的存在。    1742年,俄国人舍利京克勘察了几乎整个库页岛的东海岸,使沙俄认识到库页岛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性。    1783年至1787年,法国航海家拉彼鲁兹在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勘察期间,发现了宗谷海峡。    1785年,江户幕府派遣工部吏山口铁五郎等5人及随从人员分两路勘察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得出结论:“库页岛的北部是隶属于中国清朝的”。    1789年,沙俄侵略者,大肆屠杀岛上的赫哲族居民,并将他们驱逐回大陆,并在母子泊地方修筑政厅、教堂、监狱、学校等建筑,彻底占领库页岛。    1858年和1860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沙俄。
  堪察加半岛 英文:Kamchatka peninsula 俄文:Камчатс
堪察加半岛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濒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南北长约1,200公里(750里),最宽处约480公里(300哩),面积约370,000平方公里(140,000平方哩)。有两座沿半岛延伸的山脉,最高点海拔4,750公尺(15,584呎)。有127座火山,其中有22座活火山。有许多喷泉和温泉。半岛南端有俄罗斯唯一的小型地热发电站。植被大部为苔原植物。渔业是唯一重要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沿海捕蟹业。也有少量农业及牛和驯鹿放养业。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主要城市和港口。1934年在东海岸建立克罗诺基(Kronotsky)自然保护区。居民主要是俄罗斯人,另有科里亚克、楚克奇和堪察加人。    堪察加半岛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从东北向西南延伸1200多公里,北部以宽仅100公里的地峡与大陆相连,面积37万平方公里;    堪察加半岛生长着各种植物。这个半岛上的低矮植被养育了大量的动物,例如堪察加旱獭。堪察加是一块遍布火山的陆地。沿半岛的山脉链分布着100多座火山,其中22座为活火山。    
堪察加半岛帕拉纳附近冻原上人的驯鹿半岛属俄罗斯。东濒太平洋和白令海 ,西临鄂霍次克海。东北-西南延伸达1200千米,最宽处约450千米。面积37万平方千米。中部山脉和沃斯托内奇山脉纵贯南北 ,后者与东海岸平行。两列山脉之间为中央堪察加低地。    沿西海岸为狭长平原,称西堪察加低地。地壳不稳定 ,火山活跃,地震频繁,多温泉和间歇泉 。有火山160多座 ,其中    活火山29座。东部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4750米,为半岛最高峰。气候冬寒夏凉,年降水量600~1000 毫米 。高山有现代冰川。中南部是半岛森林区,广布以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树及桦树、白杨等;北部为森林苔原和苔原。森林占半岛面积的40% 。有煤、浮石、金、云母、铜、汞、钼、钨等矿藏。    半岛人烟稀少,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居民大部分是俄罗斯人。经济以海洋渔业及捕猎海兽、鱼类加工、木材加工为主。主要城市有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及乌斯季堪察茨克。前者为堪察加州首府,后者为半岛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约24.8万。    
  通典》、《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流鬼的记载,以《通典》记载最为详细。其叙述如下: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设靺鞨船行十五日。无城郭,依海岛散居,掘地深数尺,两边斜竖木,构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杂麻为布而衣之,妇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鱼皮,制与獠同。多沮泽,有盐鱼之利。地气冱寒,早霜雪,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俗多狗。胜兵万余人。无相敬之礼、官僚之法。不识四时节序。有他盗入境,乃相呼召。弓长四尺余,箭与中国同,以骨石为镞。乐有歌舞。死解封树,哭之三年,无余服制。靺鞨有乘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于是其君长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来朝贡。初至靺鞨,不解乘马,上即颠坠。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啖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
    有《唐代对堪察加的航线》一文说: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安东都护薛泰请在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以其最大的部落为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并派遣了内地长史(都督的副职)等官员协助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辖,开元十四年唐朝在这里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开元十六年赐都督姓李名献诚,对黑水靺鞨地区(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治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唐代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黑水靺鞨开辟了对堪察加的航线即库页岛与堪察加半岛的鄂霍次克海航线。航线起点在莫曳靺鞨(莫曳皆部)所在的库页岛。     《新唐书·靺鞨传》载,黑水(黑龙江)西北有思慕部,往北走10天到郡利部(今黑龙江入海口庙街),再往东北走10天到窟设部(又名窟说部,“窟说”是“库页”的音转),再往东南走10天就到莫曳皆部即莫曳靺鞨了。终点在流鬼国(今堪察加半岛的西南岸)。这条航线从库页岛出发后,顺着海流趁西北风(这一地区一年中西北风有八个月)向东南航行,到择捉岛后,则转向东北而后到堪察加半岛南端,全长918海里(1700余km),用15天。说明库页岛的靺鞨族人在唐朝已掌握了鄂霍次克海的逆时针方向的海流规律,开辟了这一条从西北走向东南再转东北的大弧形航线。     库页岛北部和黑龙江入海口相距很近,现在叫鞑靼海峡,其最狭处只有7.5km,且有两个多月的冰封期,对于懂得航行的东夷人来说到达库页岛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库页岛上居住的是靺鞨人没有什么疑问,因此我非常认同流鬼并不在库页岛的说法。       流鬼国按《通典》上记载,“三面皆阻海,北至夜叉国。”这个地理位置是堪察加半岛。“依海岛散居”其海岛或许为千岛群岛或者是阿留申群岛。由此可见流鬼居住地为堪察加半岛及其周边岛屿。   
  远东联邦管区是俄罗斯位于远东的联邦管区之一。2002年的人口为702万人,总统驻远东地区代表是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фонов。  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亚民族的活动地区,这块土地上曾先后存在肃慎、夫余、靺鞨、女真等民族。自从该地区归俄罗斯统治后,除了俄罗斯民族外,尚有赫哲族、达斡尔族等当地居民。    
  你说是你的,你的又从何处而来?别扯什么自古就是,那是骗人的外交辞令,难道自古以来中国的疆域就没变过吗?文明发展本来就是一个扩张与吞并的过程,土地本无主,强大者自取之。单说华夏民族自黄河流域扩张至席卷东亚,就不知道灭了多少个戎啊,狄啊,蛮啊,夷啊的,又驱逐了多少匈奴,突厥。他们的后裔若还在是不是还得找中国讨回被占的土地?土地并不天经地义就是你的,你占住它是因为你有能力占住它,你失去它是因为你没本事保住它。别扯什么正义道德,谁对谁错没有绝对的,各自为自己的种族拓展生存空间而已,谁屁股后面都不干净。在这嚷嚷没用,煽动民族仇恨也没有意义,自己强大才是正途。而真正当中国崛起的时候,眼界又何必仅仅局限在那些曾经我们拥有过的的东西上?那时,何者不可取?又岂一外东北乎?
  阿穆尔州(俄语: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是远东联邦管区的一个州。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人口88.11万,首府海兰泡(俄方称布拉戈维申斯克,俄语:Благовещенск)。      3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陈寿在其著作中记载这一地区生活着挹娄人。  5世纪挹娄改称勿吉,又改称靺鞨。  7世纪靺鞨诸部形成渤海国,但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部单独建国。  11世纪契丹人统治这一地区。  12世纪靺鞨人的后代女真人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建国。  13世纪蒙古占领这一地区。  14世纪蒙古势力被驱逐,女真诸部落臣服于明朝。  16世纪女真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其子多尔衮在1644年进入山海关,经过几年的战争满洲人(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完全占领整个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世袭王朝——清朝。  17世纪俄国和清朝就这一地区的主权问题发生争端,经过数场战斗以后,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该地区归属清朝  19世纪俄国再次入侵该地区,1858年《瑷珲条约》当中该地区被割让给俄国。        阿穆尔州位于俄联邦的东南部,其南部、西南部与中国相邻,西部与赤塔州接壤,北部与萨哈共和国相邻,东北部和东部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相邻,东南部与犹太自治州相邻。  [编辑]地形  阿穆尔州的北部是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Станово?й хребе?т,高达2312米,南部是亚根佳山、杜库林哥拉山、索克达汗山、达日哥德山。有约五分之二的土地为捷伊斯克——布列斯克平原和阿穆尔——捷伊斯克平原所占据。在东北部有结雅河(Зе?я),发源于外兴安岭,然后在海兰泡附近汇入黑龙江。
  自然  阿穆尔州处于温带地区,气候为季风性大陆气候,全年州内少风,年均风速不高于3.6米/秒。  州内气温由南至北变化,一月份南部平均温度为零下27.6℃,而北部为零下32.8℃,每100公里气温下降0.76℃;七月份平均温度南部为20.7℃,而北部为17.6℃,年降雨量约为850毫米。    阿穆尔州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估计经济潜能可达4000亿美元。主要有金、银、铂、钛、煤、沸石、高岭土、稀土元素,包括铀和金刚石。据地理学家勘探计算,有123个各种非金属矿原料和建筑材料产地,其中包括40亿吨铁矿和15亿吨的煤,石炭和褐煤资源约有700亿吨,铁矿38亿吨。此外,阿穆尔州还有许多非金属矿产资源产地,主要有磷灰石、高岭土、石棉、硅藻土、粘土、沙子、砾石等,这些可用于开采制作建筑材料、化学原料及冶金材料以及矿物颜料等。  阿穆尔州的森林覆盖面积为2190万公顷,占其面积的73%,主要树种有落叶松,云杉、冷杉、樟子松、柞树、白桦树、白蜡树。
  滨海边疆区(俄语:Примо?рский край)是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的一个边疆区,面积164673平方公里,人口1 988 008 人。首府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上古五帝时肃慎(活动范围就在黑龙江流域及海)臣服于舜帝,向舜帝朝贡武器[1]。  [编辑]周代  周武王克商后,肃慎再次进贡楛(音户)矢石砮[2][3]。 周成王攻伐东夷取得胜利时,肃慎族的使者前来祝贺,周成王指令荣伯作“锡肃慎氏命”。“命”是古代中国帝王以信物爵位赐给臣下的诏书,周初被称为肃慎的部落联盟就臣属西周并接受周王的册命。[4]  [编辑]两汉魏晋南北朝  汉朝、三国时这里聚居着附属于玄菟郡、辽东郡下的夫余部落[5]。向汉朝进贡楛(音户)矢石砮以及貂皮等贡品。在伯力博物馆里存放着自战国至两汉间的古钱币多件,这证明当时滨海与中国有者频繁的贸易往来。 挹娄(臣服于夫余)向曹魏、西晋进贡楛(音户)矢石砮[6]。北朝时聚居在今天滨海边疆区这里被称为勿吉的部落,向北魏、东魏朝贡不断。  [编辑]隋唐以后  隋朝时聚居在这里的被称为靺鞨的部落(音末合),在开皇年间向隋文帝朝贡,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时,曾参加隋军征伐高句丽(隋与高句丽的战争)。[7]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汗国被唐军打击下解体后,聚居在今滨海边疆区的被唐人称为黑水靺鞨部落的首领在贞观五年(631年)向唐太宗朝贡从而建立了藩属性的外交关系。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朝廷在今滨海边疆区南部及其正南设羁縻性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其中率宾府驻地就是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任命黑水靺鞨部落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刺史,同年设黑水府。开元十一年(723年),设黑水都督府隶属安东都护府,唐朝廷派官员到黑水都督府任职,官职为长史,监督都督府行政。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均隶属于安东都护府。  大契丹国时属东京道五国部节度使。  金国属速频路。  大元帝国时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开元路、水达达路(由开元路分出)。  明帝国永乐七年(1409年)5月21日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羁縻此地。后在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之。  满清时属吉林将军三姓和宁古塔副都统辖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帝国与帝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其中包括今天的滨海边疆区。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Хаба?ровский кра?й)是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边疆区,面积78.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36,570人(2005年)。其首府伯力(俄方称哈巴罗夫斯克),距离中国边境仅30公里。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Саха? (Яку?тия);雅库特语:Саха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雅库特人,自称萨哈人 (萨哈语:Сахалар),是突厥语民族之一,也是西伯利亚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也分布于阿穆尔州与马加丹州,人口约47万,是北极地区的原生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居住地区最北与最荒芜的突厥人。    发源于贝加尔湖一带,中世纪(10世纪)时为防范布里亚特人北迁至北极圈一带至勒拿河、阿尔丹河、维柳伊河及雅库特共和国,那里也是全世界最泠的地方维科扬斯克(冬季时气温可降至摄氏-60度),他们有80个部落,各部落又有很多氏族。他们是高车后人,赶走了大多数通古斯人,融合了一部分鄂温克族与埃文人。一说他们是骨利干。    
  布里亚特人(蒙古语:??????? Буриад Buriad,俄罗斯布里亚特语:Буряад)为蒙古族的一支,分布在鄂温克自治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北与色楞格河一带以及东方盟呼伦贝尔苏木,人口436000人,是东北亚较大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自治共和国,首都是乌兰乌德。他们是分布最北的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分前后贝加尔共有十个部落,后贝加尔包括色楞格人、豁里人、库达拉人、巴尔古津人。前贝加尔包括阿拉尔人、巴拉干人、韦尔霍连斯克人、通卡人。布里亚特为蒙古之一部。元代时被称为林中百姓、不里牙惕,由岭北行省管辖    从种族上来讲,布里亚特人是厄鲁特蒙古人的近支,最初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的地区。1631年,俄国人来到这里,与当地的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随即开始了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最终布里亚特人向俄国臣服。但仍有一些布里亚特人反抗到底,他们一部分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投向在黑龙江以西刚刚打败俄军的大清帝国,最终被清朝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赐名巴尔虎人,并编入八旗。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布里亚特人都生活在俄罗斯的土地上。除了归属于俄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外,俄罗斯境内还有两个布里亚特自治区,分别是伊尔库茨克州的乌斯特奥尔丁和赤塔州的阿金,它们都在贝加尔湖的西边。然而布里亚特人对领土广袤的“祖国”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    
  图瓦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Тыва;图瓦语:Тыва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俄罗斯联邦中的一个联邦主体,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府为克孜勒。图瓦共和国位于蒙古国西北、西伯利亚以南。  图瓦人事实上是蒙古勿日央亥部落的人,后泛指林中百姓。匈奴时代已有一些丁零人在此生活(匈奴也统治这里),图瓦人先世是铁勒的都波(生活在东萨彦岭),与他们最接近的还有科里亚克族与楚科奇人等的古亚洲人,在突厥汗国时代被征服,逐渐突厥化,成为木马突厥之一;回纥汗国时代,有部分回纥人被派到这里,因此图瓦人也有回纥人的部落。另外二支是弥列哥(蔑儿乞)、饿支。后被吉尔吉斯人统治。到蒙古汗国时代又被蒙古化(1207年与瓦剌部长忽都合别乞投降蒙古)。中国境内的图瓦人被官方登记为蒙古族(他们并不代表图瓦人的主体成份,图瓦人的主体在俄罗斯联邦)。元朝有一秃马部(打死博尔忽那部落),是林木中百姓,可能也是图瓦人前身。他们先是元代臣民,在明代他们是阿勒坦汗臣民。他们生活在萨彦岭至阿尔泰山。  另外,他们元代叫图巴,是色目人的一种,速不台与者勒蔑也是出自兀良哈部。一些人认为图瓦是一个由突厥过渡到蒙古的过渡民族。图瓦人有三支,其中一支是人数极少的图法拉尔人,有数百人分布在伊尔库茨克州,他们的语言有古都波语的特色。蒙古人曾统治过他们,他们曾在19世纪末举行过反抗蒙古封建王公的起义。他们在文化,服饰,生活习惯上非常接近蒙古。      唐努乌梁海是清代乌梁海的一部。乾隆年间归附清朝,被编为五旗,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管辖。唐努乌梁海原本并不在外蒙古(喀尔喀部)范围之内,是不设札萨克的内属蒙古。清末,大批俄罗斯移民进入唐努乌梁海。1911年外蒙古独立后,唐努乌梁海被俄罗斯控制。1913年中俄声明将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一并划入“外蒙古自治区域”。1919年一度被中国军队收复。1921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唐努乌梁海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不久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苏联承认其为独立国家。1944年改称“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并入苏联俄罗斯联邦。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隶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华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华民国领土。中华民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图瓦共和国为俄罗斯领土。其地北依萨彦岭,南抵唐努山,是位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其主体部分为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华人所到之处 全归中国所有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罗马化拼写:Vladivostok,音译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东方统治者”或“征服东方”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城市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不冻港,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历史上海参崴曾自唐、辽、金起,这里已渐见人民活动。元时称为永明城。清时该地被划为吉林将军的领地内。  自17世纪中期,沙俄帝国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不冻港口。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领土上的纠纷。虽然在清康熙年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属清朝,但是,清朝中叶国势日衰,鸦片战争后,在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2年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  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在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  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中,其曾被日本海军派遣的分遣舰队突袭。但由于有俄军巡洋舰队坚守,使日本海军转移目标攻击辽东半岛和大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反对共产党的势力在此和俄国远东地区渗入。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势力如英国、美国和日本,日英联军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此城,1920年远东滨海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  1930年代开始,此城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先后囚禁在这里的包括苏联和日本的战俘。  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雪夫曾到临该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        其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南端的佐托伊角湾(即金角湾)的北坡,为阿穆尔湾和乌苏里湾所环抱,南临彼得大帝湾。自东北向西南绵延30公里,呈斗圆型,面积为约600平方公里,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仅次于新西伯利亚的第二大城市。斯大林统治期间,城内的几十万中国满族、汉族几乎全被杀或强制迁移,朝鲜人也被全部迁走。
        
  天然良港!      
  楼主:令堂虽叫尼玛格丹,千不该万不该,即便是香港也是租期满了才回归的,你丫的 什么 居心 ?
  海参崴大街上,漂亮的俄国姑娘          
  如此美丽的女人,如此神圣的土地。快回归吧!                  
  小样 喽猪
居然在线。。。。。。小爷我才吃完晚饭{非夜宵、加餐,却实实在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你丫的是希望目前中俄交恶吗?}
  楼猪,爷极其鄙视你。。。别说什么素质、修养。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745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山失败了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