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求生之路2怎么联机来的?

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按票数排序
其实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做知乎。因为 Quora?因为和微博不同,和搜索引擎,维基百科不同,和博客、论坛不同,和百度知道不同?说实话,这些原因都弱爆了。当然我们也梳理一些自己的版本,组织和整理各个领域的最佳知识,挖掘每个人的大脑,生产大量高价值内容,决策依据等。虽然意思都很接近,但这些话,要么有过于宽泛,要么只包含部分,理解起来,总有意外。比如,有人就理解成知乎要做成传统媒体,再比如,提到社区,有人会觉得我们是要做工具,还比如,不少人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不做 post,不做 wiki。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思考,这总归是一个无法编造的答案,因为我每天都会想到,要去告诉团队所有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初心。说一下我的想法我的初心不是「把高质量信息都聚集在一起」,这个目标实现的方法多了去了,靠扒别的网站的数据,靠人多的编辑团队不都是可以做的?信息量要大?那就加倍做呗,一样可以做到。质量要好?拿我们融的钱去开稿费,买专家呗,也能搞到。我的理想也不是去做一个海量的知识库,这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搜索引擎会做得更好。我也不想让知乎成为各种论坛的叠加,论坛就是垂直内容+人气,但牛逼的东西在内容上从来都不是垂直的,Facebook,twitter,Linkedin,微博,都是多场景的。虽然以上目标不赖,但我觉得这都不是知乎要做的事。同时,我也不想用各种概念来约束自己的想象力,说起来可笑,我翻了半天,也没看到 facebook 说自己是 SNS,linkedin 说自己是某 X 东西,twitter 说自己是某 Y 东西。我们真不应该拿社区、工具、SNS 这样本来就有歧义的概念套在自己身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随处可见的需求——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你会发现,我们总在不停做这件事,在各种场合倾听别人的谈话,征询过来的人建议,整理各种的笔记,但无论这个需求多么的普遍,却几乎只能在我们生活中最直接的小圈子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使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情况依然如此,你所获取到的信息的质量不足够好,得到答案的成本也很高。我认为能让这个需求被无限解决的可能性是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每个人的生活圈只有那么大,你也许永远无法和几百个人保持联系,我们需要一种真实存在,不仅仅是把我们大脑中高质量的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还能让这一切都和自己有关的连接能力。只要连接的状况好上一点,情况就会大为不同。这也恰恰是在过去的 1 年里,在知乎真实发生的事情。任何人的提问,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合适的回答者连接起来。任何一次邀请、关注和赞同都在发生奇妙的作用,很多人在同一个问题,同一个话题下的分享开始让他们彼此变得更亲密,创业者问投资人,工程师问产品经理,律师问医生,音乐人问互联网,极客问作家……在过去的 1 年里,知乎满足的是大家的基础需求——提问与回答。这是一种非常真实和直接的连接,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问题要问,只不过找不到合适的回答者。一旦合适的人来回答合适的问题,产生的价值就会非常高。这件事值得长期坚持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各自领域的「知识英雄」,如果知乎能把高质量信息分享与获取的成本降低到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价值就会不断增长。但我想说的是,问答或许不应该是知乎的全部。一家优秀的公司不是围绕一个定位思考,而是围绕一种用户场景不停思考。回到那个随处可见的需求——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所以,接下来我们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设社区,我们在做问答,还会做搜索,做阅读,和更多的事情。连接才刚刚开始。
我先抛几块砖。不要为Quora马首是瞻。可以被Quora启发,不要被Quora引领。从界面到功能,都应该走知乎自己的路。开始做了,就忘掉Quora。提供更好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我感兴趣的答案,应该允许我组织到我个人的知识库中。完整的、可被公开访问的个人页面。我说的完整,是说所有我所发布内容的统一的有组织的呈现,并且可检索。我说的可被公开访问,是说只要用户自己允许,该页面可以无需登录访问,允许搜索引擎索引。更好的站内沟通机制。用评论取代必要的站内沟通,不好。我所理解的知乎,本质应该是人际圈,问答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禁止他人修改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是谁问的,要比问题本身更重要。在这一点上不要学Quora。他人只能为问题添加标签。待续。。。
我比较喜欢大道理,所以胡说一些原则:我希望知乎的团队不要为用户量的增长、停滞、下滑而大悲大喜。这产品是一个长跑。知乎是个很奇怪的产品。它需要有很强的社区感,也需要有很好的技术和算法。这两件事不可偏废,需要很多时间去运营:一边是永远让知乎保持一个良好的、温和的讨论氛围,一边是对于算法的不停完善。某种意义上,一个 Twitter + Google。我相信短时间内,知乎并不会拥有海量用户,我希望知乎的团队能够耐心的服务于这些用户,让它的核心用户非常爱它,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健壮自己:找到运营社区的最佳感觉、找到最好的算法工程师、永远能给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惊喜的观点。
对于知乎,知识的沉淀比社交更重要。
先说几句正确的废话:1、好问题本身是稀缺资源。2、每个人擅长回答的领域有限。3、真正的价值在于对普通用户提供帮助。知乎的发展,需要站方的深度参与,尤其在初期。对于 1,我也没什么好建议。我看有人建议学习Quroa抬高提问的门槛,Quroa这么做了不代表这就是必须要学的,我觉得这是双刃剑,度很难把握。我在Quroa上看到过不少模式一模一样的问题,很像是官方自己批量搞出来的。可以想想小时候非常流行的《十万个为什么》,找到好问题,就有吸引力。对于 2,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能给回答者带来什么?这部分用户是最重要的核心用户。不要指望单纯在问答环节解决这个问题。等级、积分、荣耀神马的都是浮云,长久不了。一定要对这些用户有帮助,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投入精力的地方。要帮助他们拓展关系结识同好,要帮助他们管理好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知识。如果把一本书一部电影看成一个问题,那么影评就是答案,可以请教阿北豆瓣初期是怎么做起来的。对于 3,我不认为普通用户有闲情雅致把答案一个一个读完,即使是他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我对当前这个问题就挺感兴趣,但40多个答案我肯定很难一个一个读完。对普通用户最有用的是答案综述或者最有价值的一个答案。普通用户有看了就走的倾向。不要高估回答质量的优势(除非做到维基的品质),在“找问题-&看答案-&走人”之外,知乎一定得有一点独特的价值,而且得简单直接,不然你过不了“知道”这一关。有个问题需要思考:“关系”在这个场景之下有用吗?知乎是好产品,值得探索,得坚持。
知乎是有野心的产品,尽管现在才开始孕育。理想的状态是:知乎成为一个以人与信息并重的社区,为到这里的人提供并推荐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及专家,让人能够快速获得含金量高的信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搜索与推荐的引擎。比如,我想了解“爵士乐”相关的信息,不论是否是明确的具体问题,那么我只需通过知乎的搜索框进入一个领域或一个问题,然后从列表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关问题推荐和专家推荐。那么,这是否就与百度百科或互动百度的作用重合了呢?答案当然是不,因为这里有“人”的概念,通过推荐,可以很快速的知道什么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达人,顺着这条线,又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的理想状态就在于是结构与信息流的清晰简洁,大道至简,这样的优化是没有止境的。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思考与合理架构的。这与知乎是不是抄袭Quora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重构这些关系。知乎现在需要的是做大量信息的积累,无论是问题与解答还是用户,这都需要时间。但知乎更需要的是做好问题的编辑与归类,同时解决好信息的存储和快速的调取机制(搜索与推荐引擎),满足用户能够快速简单的通过自己丢出去的问题砖头换回更多的玉,并且清晰的展现,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相信只要有人参与的系统,那么它一定是会被推着走的。知乎别慌,这才刚开始。
知乎的希望在于社交搜索。
我不怀疑知乎立足现有的定位,持续的优化算法,耐心的运营产品,能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化问答平台。
但这只能让知乎成为一家打上社交标签的有特色的web2.0公司,这不应该是故事的全部。
把故事继续讲下去的话,知乎应该去整合自己甚至其它社交网站的资源,提供给用户真正的下一代搜索引擎-社交搜索。
理由有三:
1、用户需要这样做:
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渴于获取信息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的需求。获取负面信息,是为了避免同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获取正面信息,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能力;
但在安全需求之上是社交需求。具体到知乎,用户过来并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心里已有自己的答案,更多是想看看同类的反应,找到自己属于的圈子,以及自己在圈子中的位置。
要想满足用户的这个需求,只靠编辑运营和用户自发产生数据流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复杂的算法和交互操作帮助用户更方便快捷的找到社交层次上的需求所在。
这些技术对应到传统搜索上,页面分析变成了用户资料分析,超链分析变成了社交网络分析,用户行为分析加入了更多的用户操作行为,摘要展现变成了用户行为引导。
2、传统搜索公司做不了:
现在社交搜索的概念很热,但还都是那些老牌搜索公司在新瓶装旧醋,试图在网页搜索上加上个性化信息来解决。
这是两代不同的产品,就好像雅虎在门户上打败微软,google在搜索上打败雅虎一样。想不动主业还能在下一代产品上继续称霸是不可能的。
或者说,沿着找信息的思路是没有前途的,用户在社交搜索上是为了找自己,构建自己。
3、商业价值值得做:
我一直都很喜欢Robin为百度定下的使命: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
但要提醒的是这里的人们也可以指商人,竞价排名机制实现了让商户平等便捷地找到潜在的客户信息。
社交搜索隐藏了更大的商机,蕴含了商户们梦寐以求的商业信息。
不要担心用户反感广告,那是一个传统的误区。该追问的应该是为什么没有把真正有价值的客户信息提供给商户?
社交搜索有理由做的更好。
最后说一下做好社交搜索的关键是什么。
其实还是要把用户在社交网站上没能满足的社会化需求分析清楚。
用户来了又走了,带着什么目的,做了哪些事情,得到哪些满足,还有哪些遗憾。把这些分析清楚了,离做好就差不多了。
第一波人群是IT人群,如何以这个人群为基础,走出这个人群,这是一个难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早起床后打开知乎,第一条Feed正好是@周源 关于知乎的路怎么走问题的回答。本来不是很清醒,不过在读完之后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感觉很惊艳。今天也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了这个问题和周源的回答,下面就浅短的表达个人对知乎的一些主观看法。或许对很多人而言,先前都“小看”了知乎。经营一种理念。正如周源所说不想用各种概念约束想象力,也不要去管什么社区、工具、SNS之类的所谓定位,只是要满足这样一种需求,“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其实这一说很自然的令人联想到Facebook关于馈赠型经济一段的阐述,馈赠型经济的重心就是分享,人们将原本属于自己专用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也可以取走自己需要的东西。Facebook分享的可能更多更偏向于情感相关的,而知乎分享的则更偏向于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如果说Facebook谈馈赠经济有些“夸张”,那么知乎似乎更贴切一些,因为相对来讲知乎拿出来分享的信息本身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分享是一个恒久的主题。无论是时代发展进程所谓的认知盈余,还是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的为寻求一种尊重或自我价值实现,或是《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人有行为利他主义的倾向,再或是孔夫子所说的诲人不倦,总之大体上阐明了人是有分享自己已知以助他人未知的行为特质的。如果从这个理念出发,那么所谓的社区及工具的产品形态都只是一种手段,问答更是分享的“借口”和“线索”,知乎要做的可能更庞大也更伟大。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之前一直有人在探讨知乎可能的盈利模式,大都围绕着知乎现有问答模式展开或联想而谈,而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再开阔一些的。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盈利都是靠价值链的传递,比如互联网广告就是将广告商信息通过网站发布给用户,然后用户点击后或进行其他操作后广告商将报酬给网站,这就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价值链。而少数产品有自己的产业链,自己掌握着上游和下游,比如苹果的一系列产品就基本上无需借助其他环节的支持,同时实现高利润。知乎借助其高质量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打造自己生态系统的,占据着产生内容的优势,自己构建产业链。比如借助问答引出的搜索和阅读等一系列的衍生服务,可以形成体验上的闭环。在此基础上,是可以思考这些衍生服务的所具有的盈利模式的,比如搜索。打造一个平台。之前有人提到说知乎可以作为一项用户自我知识管理的服务,当然,这是个好主意。但是,在前面所说的基础上似乎就显得有一些狭隘了,这只是知乎的应用场景之一。相信知乎以后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和类型,还会产生很多其他的应用场景。比如有人对知乎的Feed流不满意,有人对知乎通知机制不满意,那么完全可以针对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app,而知乎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提供基础服务和环境,当然也必须是信息的最终集合处。
其实知乎未来从商业模式而言是有很多可能,也正因为此,现在去过多考虑过多的方向会让自己什么都像,也会让自己什么都不像!所以现在专注于产品本身更重要,不要考虑太多和啥啥的结合其实上面很多人提到了核心的点,知乎知识积累是核心,当然这种知识积累是通过关系来沉淀的,知乎这样的社区,关系可能有两类,一类是朋友之间的关系,通过熟人进行知识沉淀;另外一类是一般用户和专家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平台让用户有机会向领域内的专家学习,这两类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在知识积累层面的价值可能是不同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这些知识沉淀。目前的情况来看,知识的整理和沉淀,分类方面;专家的沉淀,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当然这些都得一步一步来,知乎这样一个站要做好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的,不要太急,做一个慢公司!
应该以非搜索引擎能抓取或回答的知识为主线,即所谓的隐性的专家知识,以人为纬度,形成巨大的知识库。从这个角度讲,问的筛选和门槛比答重要,只有问好了,答案才会成为精华,进而能得到很好的沉淀和分享。驱动者的问题解决好后,被驱动者会逐渐形成良性的分享习惯。
有疑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到这里来寻找答案。灵感枯竭,抓耳挠腮时,到这里刺激一下大脑。闲极无聊,又看够了大片小片,到这里来关注下感兴趣的人和主题。好像数年前流行而又未流行起来的“圈子”,问答的方式能刺激用户参与,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圈子。如果定位为社区,而不是wiki,显示问题的提出者是比较合理的。有时候问了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或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用户也会有成就感。开放公众浏览,但注册需要邀请或审核。connect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如何合并类似问题?是否有必要合并?加强防spam功能,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水军和“知乎营销”。知乎和知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水分不同。
领域,专家,信任度,顺其自然,这个专家在知乎就值钱了。不是这个人值钱了,是这个人在知乎就值钱了。这就是无比的财富。********************有人支持继续吐槽。有人说过知乎可以做招聘,有人想过怎么着手做吗?我的瞎想如下:职业规划师,是个好行业,应该从这个角度着手。然后就有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就可以做招聘了
1. 希望知乎是作为一个有积累、有长期增长的项目,这是关键。2. 模式可以很快被复制,那么行业的壁垒除去用户就再无他了。玩儿命想如何给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让他们能经过最短途径摄取知识,使用户与产品共同成长,在模式上让时代在后视镜里消失就是你们要做的。
知乎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我的回答不是真正意义的回答,是针对此问题衍生出更多的子问题,或者思考方向。在寻找中国互联网思考者的专题中:有人提到了一观点,大致的意思是:从互联网的深度用户中催生集体智慧,反过来提升每个人的生活。问题1:知乎如何能让用户成为“深度用户”?‘深度’的含义是什么?深度可不可以理解用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深度/系统过程?“问与答”这个子过程嵌入到哪些更大的场景中,而这些场景是可能对 Q-&-A 有深度的使用?问题 2:如果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起源于内容,那么内容可以细化到什么程度?在一个大的Topic 下,难道只有 Parent topic 与 Child topic
这么简单的关系吗?问题 3:当有人回答一个问题时,可以感谢和赞同,那么对一个好问题,有什么鼓励机制呢?好问题不是好回答的开始吗?问题 4:有一个词叫作"神交",在这个场景中,有大量的问与答。知乎能鼓励用户将“神交”迁移进来吗?于丹最擅长的不是借用孔子,孟子等来回答现实的问题吗?孔子当然无法跨越时空来到知乎,但这也许不妨碍我们为孔子建一个“虚拟引用帐户”,在这个虚拟的页面:可以显示出孔子曾回答了哪些问题,曾问了哪些问题。也许可以给于丹也建一个虚拟帐户,可以显示“于丹与孔子携手” 回答了某问题。如果于丹亲自建了一个帐户,那一定要与这个虚拟的有所区别。这个听起来可能特科幻,但这个确实又是真正的现实。试问一问: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和知识的获得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神交"?一个人可能无法穿越时空,但一种思想,一个内容,或者一个“问与答”一定可以穿越时空,只要有记录和传播的媒介,只要有人去记录和传播,只要有对这种思想的需求。 曾经听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现在又用这同一个故事来教育女儿。每当我女儿忘了谦让时,我就会把孔融搬出来。有一次好像是看黄继新在回答一个问题时用到:“周源继新申申”,我一下子没看懂,后来才想明白。给一个有趣的解读:有起/来源,有继承,有创新,有延伸和连接;希望这个能是知乎的一个特征。因为 “知道”Knowing 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以现实生活为起源,有继承,有创新,有彼此连接和支撑
除了战略问题,人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每迈出坚实的一步,尽量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最后落实在公司的各项机制之中。产品本身是一个长跑者,但是在队伍建设和个人成长方面,还是应该抱着只争朝夕的态度。
刚进来的知乎er。因为我比较专注在“学习体验”上,所以对于 认知过程啊,信息架构啊,情境创设啊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我眼中的知乎,像是某种程度上的一个知识网络,或者用我跟团队讲过的一个概念:Mind Graph--姑且称为 “思想图谱”吧。在这样的画面下去想象“知乎”,内容是维系关系的一个最本质的载体,应该粗线条表示;人应该是某种标签。所以,关键就变成了 对内容进行管理。古今中外的知识论里面,关于知识管理,头等大事就是 “索引知识”的方式。有名的如 杜威十进制,A~Z等。如果“知乎”不能在索引方面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某种价值导向,我觉得这个根基就不好说稳固。社区发展后段那些什么招聘啊等等盈利方式,我感觉商业模式专家很多了现在,应该不用我想吧。刚才回忆下,我的这种思想 最大的影响源,应该是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很深,特别是最后一章:知识的工作原理。
也许 辛勤耕耘“知乎”者 可以直奔此源头品尝。
我也问自己:来知乎,真正在乎的是问题么?---是,也不全是。来知乎,真正在乎的是答案么?---是,也不全是。问题,答案,对于提问者而言,在那一刻是重要的。对于参与者而言,在那一刻是重要的。但那一刻,到底能有多长?很多问题,并不需要答案。但问题,答案,对于知乎的用户,在任何时刻都是重要的。知乎,对于贡献出价值的定义不该是知识,而是经验和思想。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在这里贡献的同时,更希望收获。能做到让用户更好的收获,除了关联,关注,搜索,推荐,那还该是怎么样的形式呢?对内容的再整合与呈现,至少对我而言是一个很现实的需求。在我眼中,知乎是一本汇集思想的书。很多人在写,在点评,在标注,在总结,但缺少一个上帝,能把那份辨识人的思想的通灵展示出来。知乎不该是个图书馆,也不是知识库,该是个大师。不但告诉你,还能启发你,是教,是授,是启迪智慧。如果有一天看到这个了,就是我满意的知乎。
如何将用户需要的答案准确的投送如何让问题得到更专业用户的答案如何让问题与用户形成持久的互动如何平衡热岛与长尾两种普遍情况
知乎的路怎么走?这个是大命题,但是要把知乎发展壮大,从知乎外部向内看:从公司发展角度:1、必须要源源不断吸引人才加入。2、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可以将互联网上的优秀功能整合进来,寻找感觉,寻找模式。3、找到爆发点之后(所谓的万事具备),再大量引入资金(所谓的东风),将十年的事情用一年的时间做完,将欲模仿者甩于身后,保持领先地位。(无论从哪个角度发展,哪个点发展,总有与互联网的三座大山相遇的地方。)从互联网发展角度:1、从中国市值较大的公司角度看,可以大体得出人在网上的基本诉求,而这些诉求也会体现在每一个网站里,知乎也不例外。从百度看,人有主动寻找的诉求,这点知乎已做得不错,收益主要来自于企业客户,面向个人收费的比较少,百度能够做得如此大,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基本上利用了互联网所有的资源,从某个角度某种意义上说,基本所有的网站都在为百度编辑、打工、提供内容,而因为其是搜索入口,而绝大部分网站又不得不依赖它,这个是目前的现状。从腾讯看,人有交流的诉求,QQ主要是一对一的快交流,QQ主要是暗交流,所说的暗交流是指隐私性的交流,别人看不到交流过程与记录的交流。而知乎目前用户的主要交流模式还是评论,评论主要是明交流,也就是说所有都可以看见的交流成为明交流,而私信则是暗交流。评论可以是一对一地继续,但是更多的是多对一与多对多地参与,而私信则是暗交流。所以知乎与微薄都是一样明暗两条信息通道皆用,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而差就差在时效性上。QQ上的关系主要是先通过现实中有关系,然后才发展成为QQ上的关系,也就是说用户在没上QQ之前就有关系了,而上QQ则是多了一个联系方式。而知乎从关系角度看,两个人交流前,可能根本就是陌生人,甚至是毫无关系,然后通过问答的水平展示,再吸引关注,可以逐步让陌生的人相互了解认识,逐步成本现实中的关系,而由于一开始不是熟悉关系,所以关注功能的出现,解决了信息单向流动的问题。因为加好友的关系是:他爱你,你也爱他,才会加。而关注更像暗恋,在不影响被关注人(被暗恋人的情况下),接受信息,也就是允许,你爱他,但是他可以不爱你的情况。这其实主要是知乎目前的功能分析,也是生活中存在的情况同样发生在网上,网络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是让人过得更方便、更好的。而知乎上尚未有太多交易元素,也没有购物行为,所以暂不分析淘宝,因为网站要发展,要盈利,最终还是要有企业客户或者用户参与付费的。也就是说购买的这个元素最终也会在网站出现的,最终只是看看以哪种形式的出现而已,互联网能收费的无非是广告、购物、游戏、一些增值服务。说到这里有点神游天外了,呵呵,仅供参考。2、从同类网站中比较分析。其实说到知乎,一开始就有很多知友拿其做各种各样的比较了。比较得比较多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国外的,我了解得比较少,只是看过一些相关的简介与评论,所以暂不从国外的网站与知乎分析比较,只从国内的一些相似网站分析比较。从国内的网站情况看,与知乎有相似点的地方主要有:微薄、百度知道、豆瓣网、有问必答网(健康类垂直问答网站,拿出来比较主要是因为觉得知乎目前就是IT的垂直问答类网站。)
知乎吸收了微薄关注与评论的功能,而关注的功能不仅仅使信息单向流通,而且解决了一个推荐功能,能够使网站在用户一登陆的时候,就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判断用户喜欢的内容,从而实现向其输送的问题,从而实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主动向用户流动,最大地让用户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所以以前的门户网站,当所有人登录首页的时候,首页的内容的是不变的,所以所有人看到的是同一个首页,用户获取内容,还加了一个主动去寻找的一步,而现在,无论是微薄的个人主页,还是知乎的首页,每个人每次登录网站,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且看到的都是相关的内容,其实知乎的首页有点类似于微薄的个人主页了。这样就实现了用不同的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将每个人的获取信息得到初步整合,所以说互联网信息逐步针对性相关性地主动向人靠拢,让人在获取信息时节约了一步与一些寻找的时间的成本。这里主要是说微薄的,不同点主要是传播性不如微薄,限制性比微薄大很多,但是内容要深很多。豆瓣网上觉得是吸收了其推荐内容的方法,了解不是非常深刻,不过多比较,且相似的地方不多。而百度知道,好像有一个帖子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且在里面做了回答,这里也不在多做分析。这里说一下有问必答网,有问必答网主要是健康类的一个问答网站,但是用户体验不是好,主要是05年的产品,相对比也现在的知乎,有很多功能的缺失,但是不能说没有意义,因为现在知乎其实就是一个IT类的垂直问答网站。相同点,都是问答。不同点是面向的用户群体的大小、分类、与生活结合的密切程度,这些对知乎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无论是IT垂直领域也好,无论是医疗健康垂直领域也好。既然是问答,那么提问者与回答者的知识本身就存在的不平衡,也就是存在知识不对称,对于单个问题来说,对回答的者的要求要比提问者的要求高得多。通过问答的模式使信息逐步对称,逐步达到平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问必答网的专家还要比知乎上的专家容易区分一些,因为有问必答网面对的主要是两类人,而提问者与回答者比知乎更清晰明了,患者是明显的提问者,而医生是明显的回答者。而知乎呢,每个人都能是提问者,每个人都可能是回答者。还有一个部分是浏览者,而且无论是知乎,还是有问必答网,绝大部分都是浏览者。所以知乎要明白谁是提问者,谁是回答者,要聚合什么的人,为什么样的人服务,需要什么样的客户,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想知乎主要还是想走社会化的,不是走垂直化的,怎么从垂直化走向社会化是知乎需要考虑的问题。知乎要做大,必须需要各行各业的专家加入,并做好分块与内容流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虎极光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