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冒险岛广寒仙境邀月14-8月宫守将

【转载】中国风景名胜词典
我的图书馆
【转载】中国风景名胜词典
转载】中国风景名胜词典-北京市&&
10:21:01|&&分类:
举报 字号&
本文转载自温柔细雨
中国风景名胜词典-北京市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中国风景名胜词典(一)
第一部分 北京市&&&&&&&
<font color="#、北京市02、东城区03、西城区04、宣武区05、崇文区06、海淀区07、朝阳区08、昌平县09、延庆县怀柔县密云县10、房山县
  一、本词典选收全国名胜古迹4,781条。包括全国著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风景区、游览区,有名的山水湖泉、亭台搂阁、园林洞窟,历代宫殿寺庙、塔幢墓碑,奇花异木,著名的、有特色的现代建筑和博物馆,少数民族地区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古迹。
  二、名胜古迹原则上以收现存的为限,已埋没废圮的一般不收。但个别历史上著名的,为便于读者查考,仍酌予收录。
  三、名胜古迹以收录今名、全名为主,别名、简称、旧名影响较大的酌立参见条。较集中的风景区和建筑物,除收总条外还酌收若干分条。
  四、本词典分省市排列。每一市县内的名胜古迹按笔划顺序编排,分条、参见条则排在其主条之后。跨地区词目排在一省词目的最后。书未另附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五、本词典历史纪年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夹注公元年代。公元1000年以前的年份前面加“公元”;公元前的年份前面加“公元前”,文中央注起迄年份一律不加“公元”、“年”字样。
  六、本词典对著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革命纪念地酌附游览图和照片。全书共附插图、照片约五百幅。
  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不在释文中注明。另附第一批、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部分名词术语简释,供读者查阅。
  再版说明
  《中国名胜词典》自1981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一再重印。
  近年由于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新开发了不少名胜风景区,也整理修复了许多文物古迹。为了更好地反映祖国的文化遗产,在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的主持下,由研究室组织备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作一次全面修订。
  这次修订的原则是:增加新的旅游点和经过整理的古迹;删去一些参观价值不大的文化造址和瓷窑址以及较次要的词条;对少数介绍不够确切的内容也作了降改或重写;每个省市自治区增附游览图;酌量增加一些照片等。本书出版以来,得到许多读者的支持和关注,并对词目和内容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谨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经过修订的《中国名胜词典》如有未尽妥善之处,欢迎读者继续提出,使本书质量能进一步提高。
  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出 版 前 言我国幅员广阔,山川壮丽,文化古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美不胜收。为了全面反映我国的旖旎风光,介绍祖国的文化遗产,为中外旅游人士和历史、地理、文物爱好者服务,特编辑出版《中国名胜词典》一书,以适应当前各方面的需要。
  《中国名胜词典》编辑计划提出后,得到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热烈支持,并担任了本词典的主编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组织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局、文物局、园林局等单位以及个人,分工协作,共同撰写。举凡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纪念地,有名的风景区、游览点以及文化遗址等,收录务求完备,内容简明扼要,对于流传甚广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则选择其比较健康、积极的予以介绍。
  本词典所据的资料,除广泛采用专著和方志等外,不少省市区的编写同志还作了实地调查,以核对订正书面材料,这对提高本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词典编辑时间仓促,收词和内容可能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编排也未尽适当,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三月
&01、东城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禁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术,总长40.68米,雕刻着一百七十多个人物,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干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慢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心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103吨的大石。碑心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于谦祠】
  在北京东城区西裱褙胡同。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族入侵,英宗率兵亲征,败于上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俘。京师危急,兵部尚书于谦拥立代宗,率军民奋勇抵抗,保卫了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于谦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年)破害。成化二年(1466年)特诏追认复官,将故宅改力忠节词,万历时改溢忠肃,并在词中立于谦的塑像。
  【天安门】
  在北京市区中心。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什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阀,重楼九槛,通高33.7米。在两千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自上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色墩台,两边分别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并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重檐飞翘,雕梁画栋,黄瓦红墙,异常壮丽。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汉臼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忆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大整的建筑艺术杰作。天安门是新中国山象征。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图形是我国国徽的组成部分。
  【大庙】
  在北京大安门东侧。总面积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北京市(3)之间有七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问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增,历时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殿字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上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甘外包沉香木,其余本构件均为金丝捕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大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大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中口革命博物馆近邻。
  建于1959年。两馆合成一座巍峨壮丽的建筑物,总面积65,000多平方米中央部位和两翼的中部是四层建筑,其余部分为三层,迎面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门廊,横额上嵌着一个闪闪发光的旗徽。浅黄色的墙面,琉璃砖镶砌的屋檐,饰以金黄翠绿的花边,使整个建筑物轮廓分外鲜明。穿过门厕,走进庄严的中央大厅,整个建筑分成互相对称的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收藏我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主要是中国通史的陈列,面积有8.000平方米,陈列文物资料约九千件。此外,还经常举办一些有关历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专题展览。馆内还布置有环行休息廊,浅绿色的墙面,乳色的吊灯。显得格外幽雅。
  【中国革命博物馆】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近邻。
  建于1959年。两馆合成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物,浅黄的墙面,金黄翠绿的犀檐,迎面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门廊。整个建筑分为相互对称的南北两部分,北部便是中国革命博物馆,有两层陈列室,每层4.000平方米,另外还有供举办专题展览的两个大厅。收藏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文物和党史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陈列,有展品三千三百多件。馆内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陈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展览。
  【中国美术馆】
  在北京东城区东四西大街北侧,1959年落成。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古典式建筑。高大的阁楼和向两侧子伸的回廊在米黄色墙壁的衬托下,显得典雅朴素、匀称明快。它是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和进行艺术交流的地方,经常展出大量优秀的中外名作,同时陈列我国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还举办我国画家个人作品展览。全馆共有十四个展室,展览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馆内还设有专供画家进行创作的画室和开展艺术交流的大厅。
  【毛主席纪念堂】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1976年11月动工,1977年8月建成。纪念堂大门正上方镶嵌着“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金字匾,枣红色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屹立着四十四根花岗石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重檐屋顶,是一座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正方形宏伟大厦。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组成。北大厅是在瞻仰毛泽东遗容前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是3米多高用汉白王雕塑的毛泽东坐像,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金光灿灿的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大厅中央烂漫的山花丛中安放着水晶棺,毛泽东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南大厅里的双白玉墙上,镌刻着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金字手迹。东西两侧是休息厅。1983年12月,纪念堂内设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纪念室。纪念堂南北两侧各有两组栩栩如生的大型群雕。纪念堂的四周,栽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花草树木,使纪念堂常年处于万绿丛中。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文天样祠】
  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因起兵抗元,被俘至大部(今北京)。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在柴市被害。其著名诗篇《正气歌》为世人传诵。明洪武九年(1376年)按察副使刘崧在府学之左建柯以志纪念。祠由大门、前厅、正殿三部分组成。正殿墙上嵌有明万历年间从良乡县移来的唐代李邕书云麾将军断础碑和一些歌颂文天祥的匾额、石碑等。
  【孔庙】
  在北京东城区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祭把孔子的地方。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曾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井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顺治、雍正、乾隆年间重修,除将崇圣词换成绿琉璃瓦外,各殿全部换成黄琉璃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正门名先师门,虽历经重修,但其斗栱形式,仍保存无代风格。门内院落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人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先师门前有嵌琉璃砖影壁一座,门内东为神厨、省牲亭、井亭,西有神库、持北京市(5)敬门、致斋所等。院内有碑亭三座,东一西二,两侧还有进士题名碑一百九十八块。大成门面阔五间,为通向大殿的过道门。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有月台,四周有石护栏,是祭孔的场所。殿前左右有碑亭十一座,两侧有东西配庑,放置从把牌位。院中古柏成林,内有四五百年树龄的除好柏。殿后有一独立院落,即崇圣祠,为供奉并祭把孔于先人牌位的地方。
  【进士题名碑】
  在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分列有无、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一百九十八块,其中元代三块,明代七十七块,清代一百十八块。元碑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于崇圣祠发掘出土的。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二百零一科,取中进士共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人,明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此处存放永乐十四年丙申科起至祟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块(中缺万历八年、崇帧十年两碑),以及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共一百十八块。今碑文因风蚀字迹不清者很多。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除好柏】
  在孔庙大成殿前西侧。有四五百年树龄。传说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到孔庙,行至树下,被落下的柏枝打中,因谓柏树有知,惩罚好佞,遂称除好柏。后围以木栏,供人览赏。
  【崇圣饲】
  在孔庙大成殿后。供奉并祭把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饲南向,有正厅五间,前有崇圣门,左右有东西配庑,四周用墙围成一独立院落。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降二年(1737年)将屋顶的青瓦换成绿琉璃瓦。
  【正阳门】
  俗称前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高42米,面阔七间,灰筒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层前后檐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涂朱砖墙,明间及山面为实踏大门一座。箭楼建千正统四年(1439年),瓦顶形式及开间数与城楼相同,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开箭窗(射孔)八十二个,北出抱厦五间,有门三座通向城台顶。城楼和箭楼下面,都辟一座券洞(城门洞)以通车马。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毁于火,随即修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城楼被八国联军所毁,箭楼也遭火焚,后按原状重修。1916年拆除瓮城,在箭楼上添建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遮阳,月墙断面上添加了西洋花饰,成为现在的外貌。比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举行人城式。1952年对城楼进行拨正加固。1977年全面维修了城楼。使古老的正阳门焕然一新。
  【前门】
  即“正阳门”。
  【东四清真寺】
  又名法明寺。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南大街。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56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当时任后军都督同知的穆斯林陈友重建。建筑华丽,有供礼拜的大殿、南北讲堂、水房、图书馆等,面积10.000余平方米,颇具明代建筑特点,兼有阿拉伯建筑风格。大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三座拱门刻有《古兰经》经文,刻工精美。殿后的窑殿为穹隆顶结构。院内树木葱茏,宁静肃穆。寺内文物图书汇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原宣礼楼上的铜顶;万历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碑阳刻汉文,记叙穆罕默德事迹,碑阴为阿拉伯文,中间刻“理本无极”四字;还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现为伊斯兰教协会会址,也是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会札的地方。
  【北京大学红楼】
  在北京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前北京大学校舍之一,建于1918年8月。楼呈工字形,四层。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厂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在一楼东南隅有的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刽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
  【地坛】
  又名方泽坛。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明嘉。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北向,汉白玉筑二层方合,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祇室五间,供奉皇地抵神牌位,外地墙(矮围墙)之西有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各五问,再西有宰牲亭,西北有斋宫,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处所。D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9年改市民公园,现名地坛公园。
  【观象台】
  在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立交侨西南,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台上陈列着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台下有以紫微殿、暑影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明、肩两代天文观测都以此为中心,故亦称明清观象台。原有明代的天文仪器,己移置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此台现存天文仪器有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等八件,均为清初制造。
  【孙中山行馆】
  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路北。1924年孙中山北上到京直至逝世均在此居住。现居室按其原状布置陈设。
  【孚王府】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原为清圣祖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府第。同治三年(1864年),孚郡王奕譓分府居此,奕譓是宣宗第九子,因此其府第俗称“九爷府”。府邪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门三问、二门五间、银安殿七间、中殿后殿各五间,各殿两旁均有配庑配楼,最后有后罩楼两层七间,布局严谨规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解放前曾为北平大北京市(了)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
  【国子监】
  在北京东城区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复称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大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集贤门是正门,大学门是二门,门内的辟雍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与北面的彝伦堂形成院落。其东西两面的配庄构成四厅六堂:东为典簿厅、绳愈厅、率性堂、诚心堂、崇智堂;西为典籍厅、博士厅、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彝伦堂后的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国子监祭酒(最高领导人)的办公处。国子监东夹道内存有乾隆石经。现为首都图书馆馆址。
  【辟雍】
  在国子监的中心。是后代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的方殿,座落在有白石护栏的圆形水池中央。水池四而有四座石桥(噮桥),构成所谓“辟雍伴水。
  【翼伦堂】
  国子监的藏书处所。原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明永乐时重建,改今名。辟雍未建时,皇帝来国子监讲学在此设座。
  【故宫】
  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迄今五百六十多年历经二十四个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保持原来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屋字九千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周围官墙长约3公里,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官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官及东西六官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故宫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育天安门和端门,形成官门前面一长列建筑的前奏。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后为一方形广场,其上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拱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大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熙和二门。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入太和门迎面为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问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内廷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周围的十二座宫院。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官和西六宫,每组院落都以前后殿、东西庑的标准格局组成。东六官南面有奉先殿、斋宫和毓庆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北京市(9)心殿。内廷中轴线之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的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官养性殿之西。慈宁官花园在慈宁宫之前。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紫禁城】
  见“故宫”。
  【丈和殿】
  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龙云风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蟋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35.05米,宽约63米,面积2.377平方米。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蟋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大典礼。加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付等活动都在此举行。殿中的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大和殿红墙黄瓦,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字。
  【中和殿】
  在故宫大和殿后。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华盖殿,嘉靖时改名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大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待卫执事人员等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各种大札前一大,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保和殿】
  在故宫中和殿后。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乾隆时重修。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乾隆后期(十八世纪末),成为殿试的场所。
  【乾清宫】
  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清康熙前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明崇侦十六年(1644年)皇帝朱由检因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由此仓惶出逃,自缢于景山。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
  在故宫乾清宫和坤宁官之间。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平面呈方形,黄瓦四角攒尖顶。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册、宝的仪式和皇后诞辰礼部在此举行。乾隆十三年(1748年),代表封建皇权的二十五颗宝垄收藏于此。
  【坤宁宫】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明时为皇后住所。崇祯十六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崇祯帝逃至景山自缢,其皇后吊死干此。清代改为祭神场所。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养心殿】
  在故宫乾清宫墙外西南。建于明代,清雍正时重修。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正间为皇帝引见官员之所,西问为皇帝阅览奏折和共商军政大计之处。东间在同治、光绪年间为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曾在此策划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后,宣统帝溥仪在此被迫决定退位,1917年张勋在此演出复辟丑剧。
  【储秀官】
  在故宫西六宫内,与翊坤宫、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明、清两代是后妃居住之处。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住此。她五十岁生日时仅重修储秀、翊坤两宫和赏赐臣仆就耗费白银一百二十五万两。
  【御花园】
  原名宫后苑。在故宫坤宁宫北。正中有坤宁门和园内相通,东南、西南两隅设门,分称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有顺贞门(原名坤宁门),是宫墙北并列的三座琉璃门,门外为神武门。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约11.700平方米,为宫城总面积的1.7%左右。园内有二十多座大小建筑物,结构精巧多样,间有山石树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宫廷式花园。殿堂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以布局紧凑、古雅富丽取胜。园景大致分三路,主体建筑为五问重檐的钦安殿,并依地形安置亭合楼阁,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殿后左方为人湖石迭砌的假山,名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殿后右方为延晖阁。与御景亭遥相对峙。其余摛藻堂、凝香亭、万春亭、绛雪轩、千秋亭等分布有致,增添庭园景色。
  【乾隆花园】
  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官西侧。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乾隆帝兴建太上皇官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患。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园分五个部分,著名的建筑有古华轩、楔赏亭、旭晖亭、遂初堂、革赏楼、延趣楼、符望阁、竹香馆、倦勤斋等。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透迄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谐适,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
  【珍妃井】
  在故宫的外东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及其爱妃珍妃怀恨在心,将他们分别囚禁在南海瀛台和冷官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时,令大监将珍妃推入井内溺死,因称珍妃井。
  【隆宗门】
  汀故宫保和殿西北侧。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北、山东等地爆发天理教起义,京郊的北京市(11)一支起义军曾杀进皇宫,攻破此门,直逼皇帝寝宫养心殿。今隆宗门匾额上留下的箭头,是当时天理教起义的战斗遗迹。门为东西向,宽三间,与景运门遇遥相对。
  【午门】
  故宫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高35.6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字墙。墩台正中有三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楼五座,俗称五凤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主楼面阔九间,重檐序殿顶,其余四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大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庄大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清代每年颁发历书仪式也在此举行。
  【神武门】
  原称玄武门。故宫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时重修。门楼建在高10余米的城墙上,面阔五间,重檐庄殿顶。上层檐下有华带匾,书满汉文“神武门”,楼下有石护栏围绕。城墙有三券门,中门可启闭,北向券门上部有“故宫博物院”石匾。明崇侦十六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直捣皇官,皇帝朱由检出此门到煤山(现名景山〕自缢。
  【金水桥】
  ①外金水桥。在天安门、太庙、中山公园前。共六座,三孔拱券式,南临天安门广场,北倚天安门城楼。桥栏雕琢精美,形似辛条玉带,与古仆的华表和雄伟的石狮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②内金水桥。在大和门前广场。共五座,单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衬映,十分引人人胜。
  【柏林寺】
  在北京东城区东北角。元至正七年(1347年)建,明宣德年间及清康熙。乾隆时均有修暮和增建,清圣祖曾题额“万古柏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塑像和维摩阁内的七尊木制漆金佛像,均系明代旧物。东配殿南北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铸造的交龙钮大铜钟,高2.6米,钟的周围刻满了往生净土神咒,铸造细致精美。寺内存有珍贵的《龙藏》经版,经版开雕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今存经版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块,是我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
  【皇史宬】
  又名表章库。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东边。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建,隆庆二年(1568年)和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均有修茸。全力砖石结构,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正殿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九间,黄琉璃筒瓦庞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门设两重,室内有高大的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一百五十二十。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其结构具有防人,防潮等特点,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明代除储存各朝的”实录”、“圣训”、“玉牒”之外,还收藏《永乐大典》副本和其他重要档案,清代除收藏“实录”外,《大清会典》、《朔汉方略》内阁副本以至将军印信也部曾入藏。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也是研究“金匾石室”的典型建筑。
  【钟楼】
  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干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楼内原悬有永乐年问铸的大铁钟,后改悬有永乐年题款厚约27厘米的铜钟,铁钟换置鼓楼后,至今尚存钟、鼓二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与西侧什刹海遥相呼应。互为借景,是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
  【鲁化寺】
  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建,初为家庙,后敕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精忠伺”,塑像祭祀。大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于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藏殿内尚存转轮藏一具。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上层四壁遍设小型木制佛龛九千多个,称万佛阁,佛像保存完好。阎内明间顶上原有雕饰精美的斗八藻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美国人盗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璃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茸,梁架、斗洪、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征。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遒劲雄朴,艺术高超。
  【普渡寺】
  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南口东。旧址为元代的大乙神坛,明时是南城的洪庆宫。清顺治初为睿亲王(多尔衷)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次年改称今名。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九间。前出厦五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飞北京市(13)椽共三层,为建筑法式中少见。
  【鼓楼】
  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下为高约4米的城台,台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一道。楼面阔五间,重檐重楼灰瓦歇山顶。鼓楼是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
  1924年一度改为“明耻楼”,陈列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有关国耻的实物,现存楼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为八国联军所砍。
  【雍和宫】
  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官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建,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枢,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后奉雍正帝影像于永佑殿,并改名神御殿。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字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丽,院落五进,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碑亭、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平面呈十字形,殿内供铜质宗喀巴大师像,像后有五百罗汉山;黄琉璃瓦顶上设五个小阁,阁上各有小型喇嘛培一座,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风格。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本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匀称,体态雄伟。阁左右井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字脊纵横,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font color="#、西城区
  【人民大会堂】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建于1959年。是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开会的地方,也是国家和群众的政治活动场所。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高大的廊柱,四十多米高的巨大屋体,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立面,组成一幅压严绚丽的图画,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面对大安门广场,门顶上镶嵌着国徽。迎面有十二根二十五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门柱,进门便是典雅朴素的中央大厅。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场,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型宴会厅;南翼是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富于地方特色的、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的厅室。大会堂经常接待外宾并举办各种大型宴。
  【大高玄殿】
  在北京西城区景山前街。坐北朝南,前临筒子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明、清两代及民国后曾多次重修。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三座门,门后为过汀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大高玄殿为止殿,面阔七间,重檐黄琉璃筒凡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问;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向阔五间,两旁配殿各九问,最后是一座两层住阁,上为乾元间,圆形,蓝琉璃筒瓦攒尖顶,四周有廊;下为坤贞字,方形,黄琉璃筒瓦顶,殿为明、清两代的皇家道庙,清代因避圣祖玄烨之讳,文献中常写成“人高大殿”。
  【万松老人塔】
  在北京西城区砖塔胡同乐口。金无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者,为耶律楚材帅,死后瘞骨干此,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修,1927年又由都人集资重修。塔为砖砌仁级密檐式,玲成别致,是北京阶一处街景。
  【广济寺】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东口。金代为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部有扩建。1934年,庙内正殿及后殿烧毁大半,所存明代经典及国外进贡的白檀木释迎立像亦毁,次年重建。1952年和1972年曾两次作较大的修缮。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阁)等,西路院内有三层汉白玉石筑成的戒坛。
  【历代帝王庙】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明、清两代祭犯历代帝土的地方。原为保安寺遗址,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俗称帝王庙。门前有砖砌琉璃瓦歇山顶照壁一座,庙门之间有景德门、碑亭等。以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最为宏丽,面阔九间,绿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汉白玉栏杆,是北京现存较大的古建筑之一。碑亭内的雍正、乾隆御制碑是重要的石刻文献资料。
  【中南海】
  在北京西城区。与北海统称三海。中海开辟于金、元时,南海挖凿于明初,清代与北海合称西海子,列为禁苑。中海主要建筑是水云谢,为水中凉亭,亭中有“太液秋风”碑,是燕京八景之一。此外有紫光阁、蕉园等。南海主体景物为瀛台,上有翔鸾阁、涵元殿、香序殿(即蓬莱阁)、迎熏亭等建筑,山石花草,楼阁亭台,拥水而居,秀美宜人。还有丰泽园、怀仁堂、海晏堂等建筑。民国初年曾在此设总统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居住于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也在此办公。
  【瀛台】
  又名趯合,在南海中。三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象座海中仙岛,故名疯台。清顺治、康熙年间曾北京市(15)两次修建,是帝上、后妃的避暑、游览地,正门为翔耷阁,南是涵元门。门内西为庆云殿,东为景星殿,南为涵元殿。涵元殿右是绔思楼,殿左是藻韵楼。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曾被慈禧太后幽禁在这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死于此地。瀛台南面有蓬莱阎,又名香扆殿,阁前有一木化石,外形似木,质地为石,高2.6米。木化石南面临池有迎薰亭,亭内有柏梁体诗石刻十方。蓬莱阁两侧各有小亭,曲廊迂回,雕梁画栋。登阁四眺,南海景色,尽收眼底。
  【丰泽园】
  在南海西北面。是清帝行演耕礼之地。园内有颐年堂,原名崇雅殿,乾隆帝常在此设宴赏赐王公宗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乐往汪这里,也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颐年堂内集会。堂前东配房菊香书屋,是毛泽东的书房。
  【紫大阁】
  在中海西北岸。原名平台,是明武宗朱厚照观看跑马射箭之处。台高数丈,上建黄顶小殿。取名紫光阁。左右各四问,覆盖黄瓦”接栋稍下,覆以碧瓦,南北垂接斜廊。清代沿袭旧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并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阁后有武成殿,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皇帝邀集功臣进殿。设宴款待。同治年间,清政府在此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
  【中山公园】
  在北京天安门西侧。原址是辽、金时代燕京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耙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清代沿用。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今名。占地面积362亩,前临长安街,后倚故宫筒子河。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其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风景园林建筑,东部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部有迎晖亭、水谢、四宜轩、唐花坞等。1915年将原鸿胪寺的习礼亭迁建于南坛门外,1918年从河北大名迁来石狮一对。以后又陆续建立公理战胜牌坊(后改名保卫和平牌坊)、露天音乐堂和兰亭碑亭。中山公园以古柏著称,园内四周有上千棵树龄数百年的古柏,其中哺门内的七棵,据传是辽金时代古刹内的遗物。
  【中山堂】
  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北。原为社稷坛的拜殿,是皇帝祭粑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礼的地方。殿为黄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此停枢,1928年改今名1978年重修。戳北有三间戟门,门内原列就七十二把,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
  【兰亭碎亭】
  在中山公园唐花坞西。兰亭原建于圆明园文源阁,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圆明园被毁后,于1917年将兰亭碑及碑亭石柱移此。石碑正面刻有兰亭修楔曲水流筋图样,背面刻有清高宗书兰亭诗;亭中八根石住上分刻有历代书法家摹写的王羲之兰亭序及柳公权的兰亭诗。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额书“景自天成”四字。兰亭碑放置亭中。
  【社稷坛】
  中山公园内主体建筑。在全园轴线的中心。坛方形,汉白玉石筑成。上层每面长16米,中层16.8米,下层17.8米,上层台面铺五色上,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象征五行。坛四周的壝墙(矮围墙)顶,分别覆以四色琉璃砖,心墙四面各有白石檑垦门一座。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把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坛合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1950年移去。
  【保卫和乎石牌坊】
  在中山公园南门内。为汉白玉制成的四柱三楼蓝瓦院殿顶式的石牌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被打死,事后清政府依从德国的无理要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该处修建石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牌坊被捣毁。1919年中国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内,改名为公理战胜牌坊。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确定将其改为保卫和平石牌坊,并由郭沫若题写,刻在正楼额仿上。
  【唐花坞】
  在中山公园甫门内西北。平面呈燕翅形,是一座温室形的花房。采用民族形式的彩画和瓦顶,前檐用玻璃窗装修,以便采光。东西两端为出入口,居中一大间正中设喷水池,池中心安放一块高2米多、产自易县西陵深谷中的涵水石,池内畜养金鱼。花坞内种有各类名贵的花卉,并应时举办专题花展,供游入观赏。
  【什刹海】
  亦称十刹海、十汉海或石牐海。在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以北。元代原是一条从西北斜向东南的宽长水面,与通恩河相通,明初上游淤废,水面缩小,形成三个相连的水面,俗称后三海(西海、后海、前海),或总称什刹海。清代已成为人们游乐消夏之所,附近又多名园、王府、古庙,更增添这一带的繁华,解放后,这里夏日成为天然游泳场,冬日则是天然榴冰场。
  【月坛】
  又名夕月坛。在北京西城区南札士路西侧。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坛东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壝墙(矮围墙)四面各有怦星门一座。东门外为座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夜明之神(月亮)的处所,现为月坛公园。
  【北京动物园】
  在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明代这里是皇室庄园,北京市(17)清时为皇亲、勋臣傅恒三于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邪,俗称三贝子花园。其东部原叫乐善园,西部原为可园(光绪五年改名继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成农事试验场,栽培各种植物,驯养观赏动物,越两年对外开放,称万牲园。解放后经全面整修扩充,辟为西郊公园,1955年更名北京动物园。园内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有犀牛馆、河马馆、狮虎山、熊山、猴山、象房、羚羊馆、长颈鹿馆、熊猫馆、海兽馆、猩猩馆、两栖爬虫馆、呜禽馆、小动物园、鹿园等,展出我国珍奇动物加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麋鹿(四不象)等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动物品种,共有四百九十余种,近五千头动物,是我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
  【北京图书馆】
  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前身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1928年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其藏书历史可远溯到七百年前,它继承了南宋皇家图书馆缉熙殿和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部分藏书,1910年后又以清内阁大库、翰林院及国子监南学的藏书为基础,陆续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石室写经等珍贵刻本和手写本。今馆建于1931年,原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增为近40.000平方米。1949年时藏书一百四十万册,至1979年底已达一千万册,其中有国内二十多个民族的古今典籍和数十万册善本图书,还重点收藏国外一百十五个文种的出版物,其中以英、俄、日、法、德文为最多。它是我国收藏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国家书库,从阅览、外借、照相、复制、报告会等不同角度为学术研究提供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北海】
  在北京西城区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金灭辽,建中都,即在此大兴土木,营建高官别馆、亭台水榭,名为大宁宫。十二世纪元统治者建大都,宫殿建筑以琼华岛海子为中心,建成一座封建帝都的禁苑。北海中心的山称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水域称太液池,山顶和山腰兴建厂寒、仁智等冒殿。明时在人颀池北岸修筑五龙亭,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在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并将岛南部的宫殿改建为永安寺。乾隆时除在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外,又在北岸修建了先蚕坛;阐福寺、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澂观堂、静心斋等,在东岸修建濠濮问、画舫斋等,具台了今天北海的规模。北海全园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谢隐现于幽速的山石之间,穿插交错,富于变化。山下为傍水环岛而路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北海的布局虽受江南园林影响,但仍保持北方园林端重的特点。<font color="#25年辟为公园。解放后疏浚湖泊,进行全面修整,并增植了果树花卉等,这一占地70余万平方米的公园,已成为首都重要的游览胜地。
  【太液池】
  指北海的水面。元代名太液池,明代因与中海、南海区分而称北海。全园布局继承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在水中设置岛屿,沿岸建筑亭台楼阁。太液池水面广阔,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琼华岛耸立于水面南部,彼光塔影,景色宜人。沿岸一带建有濠濮间、画肪斋、静心斋、五龙亭等,分别隐现于绿丛水色之间。
  【金鳖玉蝀桥】
  原名金海桥、御河桥。横鳄北海、中海水面。桥东。桥西原有明世宗所建牌坊各一座,西名金鳌,东号玉蝀。桥为石砌六孔拱券式,外观为九孔,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南向曰“银演作峤”,联曰“玉字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北向曰“紫海回澜”,联曰“绣縠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桥面南北原装有栏板,均平顶方形覆莲任头望住,整个桥身犹如一条玉带,洁白无暇。1958年,为适应交通进行改建,拓宽桥面至34米,桥身加长由七孔改成九孔。
  【琼华岛】
  在北海太液池南部。金时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岛上建筑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庄、钟鼓楼等,黄瓦红墙,色彩绚丽。西面为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及存放乾隆时模刘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阅古楼。岛东建筑不多,但林木成荫,景色幽静,别具一格。乾隆书“琼岛春阴”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双层六卞间的临水游廊象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岛拦腰了起,回廊、山峰和白塔倒映小中,景色如画。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与秀美的景山、故宫交相辉映,黛色岚光,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白塔】
  在北海琼华岛之巅。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于无代广寒殿旧址上,并于半山建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康熙十八年(1679年)、雍正九年(1731年)因地震塌毁,先后重建。1964年和1977年两次修缮。白塔为喇嘛塔,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北京市(19)座,其上承托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悬铜钟十四个,最上为鎏金人焰宝珠塔刹。
  【琼岛春阴】
  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书“琼岛春阴”四字,立碑绿荫深处。碑身盝顶,四方形,碑文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人偏重新风尾娑。乐志讵因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小路直达迂回曲折的见春亭、石画廊。
  【永安桥】
  又名堆云积翠桥庄接白塔山和北海南岸的通道。三孔券洞,曲尺形,桥而铺条石,坡度平缓。桥身两侧有雕刻情美的栏板和望柱。桥南北分别置立四柱二楼武木牌坊一座,绿筒瓦顶朱红色圆柱,色彩鲜艳夺目,枋心有蓝底金字题额,南为“积翠”,北为””堆云”。坊前各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细,姿势雄伟。
  【漪澜堂】
  在北海白塔山山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仿照江南镇江金山寺建造的建筑群。与北岸五龙亭、西天梵境隔水相望。主建筑肪澜堂前为碧煦楼,左为道宁斋,斋前有远帆阁,四座建筑及其连接的六十间延楼,依白塔山阴作半圆形。延楼回廊外绕长达300米的汉白玉护栏,尽头各有古堡式小楼一座。东南为倚晴楼,西南为分凉阁,分别作为漪澜堂的人口。南眺高塔,北望沧波,有金山江天一览之胜。
  【悦心殿】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出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与庆霄楼相联。原为皇帝临时办理政务和召见大臣之处。
  【阅吉楼】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下。平面作半月形,为两层楼字,上下各二十五楹,左右围抱。内有蟠龙升天式螺旋楼梯。楼内上层壁间嵌满《三希堂法帖》(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迫远帖》,乾隆帝收得这些珍贵墨迹后,命其堂为三希堂)等刻石四百九十五方,保留了魏晋以来到明末历代书法家一百三十四人的墨迹,汇集了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精华,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
  【画舫斋】
  又称水殿。在北海东岸,隐藏在士石山林之中。南接濠濮间,北邻先蚕坛,原为皇帝行官,门前一带曾是练习弓箭的地方。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厅廊环抱,构成一处幽胜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粗壮繁茂的古槐,相传己有千年,庭因名古柯。画航斋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的园中之园。
  【濠濮间】
  在北海东岸。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为三间水谢。
  北邻画肪斋,东北面有迭砌玲玫的山石环绕,还有石坊、曲桥、爬山廊等,回旋变化于飓尺之内,极富幽深之感。
  【静心斋】
  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清乾隆:十二年(1757年)建。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斋内遍布大湖石山景,玲玫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斋内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沁泉廊、画峰室、抱素书屋、韵琴斋、枕峦亭、吞画轩、叠翠楼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棺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海,车站被毁。1913年经修茸,改称静心斋,成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宴请外使的场所。解放后进行全面整修,使庭院更加绮丽秀美。
  【五龙亭】
  在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五座亭子临水而建,中名龙泽,东为澄祥、滋香,西称涌瑞、浮翠,合称五龙亭。亭顶式样富有变化,采取左右对称手法,顶部覆盖绿筒瓦黄剪边琉璃瓦,檐下梁仿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亭与亭之间用5形平桥相连,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
  【九龙壁】
  在北海北岸大王殿西。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面阔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底座力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蚊龙浮雕。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明月当空流云图像。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庑殿顶,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四百二十四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铁影壁】
  在北海北岸。建于元代。通高1.89米,檐口长3.56米。上为单檐歇山顶,刻有屋脊瓦优及勾头。由一块中性火成岩雕成,两面浅雕云纹、异兽等纹饰,古朴雄健,因颜色和质地象铁,故称铁影壁。原北京市(21)在德胜门内铁影壁胡同,1947年移至北海公园。
  【自云观】
  在北京西城区广安门滨河路。全真派的著名道观。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建,原名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名太极宫,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安置长春真人邱处机于此,改称长春宫。越三年东移今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改今名。现存寺观为清代重建,规模宏丽壮观,由几进四合院组成。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和云集山房等。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正统年间刊刻的《道藏》一部,是珍贵的道教文献。邱袒殿为主要殿堂,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葬邱的遗骨。此观清代改建时将布局改成类似佛寺建筑,唯细部装饰彩画用道教图案,如灵芝、仙鹤、八卦、八仙等。观内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等,记述有关观址建筑变迁的历史。1956年进行修缮。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民族文化宫】
  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北侧。1959年落成开放。是一座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塔式高层建筑。洁白的楼体在孔雀蓝琉璃瓦顶下十分壮丽,主楼高耸,喷池环抱,两翼平伸。建筑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由展览馆、图书馆、礼堂“舞餐厅和俱乐部等组成。展览馆的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分为综合馆、地区馆、专题馆,内容全面,充分反映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会上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图书馆内没有阅览室和研究室,收藏民族专业性图书资料三十多万册。礼堂位于东翼楼,供各民族集会和演出歌舞、戏剧之用,可容纳一千五百人,没有可以听八种民族语言的超短波译意风。舞餐厅位于西翼楼,厅内设有雅致的茶座,可以举办宴会。舞餐厅的地下室是俱乐部,没有体育室、游艺室、音乐室等。
  【西什库教堂】
  在北京西城区西什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慈禧扩充西苑,怕府右街蚕他口的教堂钟楼能望见中海,特和法国公使商量,拨给旧西什库地20英宙,补偿迁移费75.000英镑,迁建原天主教北堂于此。后经扩建,成为北京最大的天主堂。
  【团城】
  在北京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金时,为御苑的一部分。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城高4.6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承光殿是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方形大殿,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顶抱厦,成为富有变化的十字形平面,造型优美,殿内有一尊雕琢精美、洁白无瑕的王佛。殿前玉瓮亭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内藏整块墨玉雕成的玉翁,其他如古籁堂。伞清斋,情澜亭等。卞局紧凑严整,自具独特的建筑风格。
  【承光殿】
  在团城城台中央。平面旱带折角的十字形殿前后有方形月台,殿正中为重檐大殿,抱厦呈单檐卷棚式,抱厦檐与殿下檐连成整体。顶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飞檐翘角,宏丽轩昂。清代前为圆殿,现存方殿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东西各有配庑七间,后侧东部为占籁堂,西为清斋,殿后有敬脐堂,面阔十五间,两侧依地形堆有玲成的假山。殿东侧有株高大苍劲的油松,树冠如盖,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清乾隆帝曾封之为“遮阴侯”。殿内后厦有木龛一座,供奉整玉雕琢的白玉坐像佛一尊,色泽清润,高1.5米,头顶部和衣褶嵌红绿晶石,左臂有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
  【利玛窦墓】
  在北京西城区马尾沟。利玛窦()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为天主教那稣会著名传教士。万历二十九年至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以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为布道手段,同时把我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到欧洲。死后神宗“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嘉兴观之右”。墓为土丘形,前立万历三十八年螭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额十字架纹饰,碑身刻中西文合壁“那稣会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砖砌花墙围绕,左右两侧分别有哺怀仁、汤若望二外籍传教士的墓和碑。
  【宋庆龄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后海北岸。原为清初大学土明珠的宅第。
  清末是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淬王府的花园。庭院坐北朝南,有长廊、恩波亭环湖相映,登临假山上的扇面形箑亭,可与南楼、听雨屋相望,园内苍松翠柏,更有鲜花点缀,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式庭院。1963年来庆龄寓此,直至日病逝。故居整理后,在宋庆龄逝世一周年时正式开放。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二层楼房为其工作室和起居室。由原前厅濠梁乐趣和后厅畅襟斋改成的大客厅和大餐厅现为故居陈列室,陈列大量图片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及实物,介绍宋庆龄伟大的一生。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元至元八年(1271年〕
  建。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加设计与兴建。至元十六年,塔前增建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改名妙应寺。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布局谨严。白塔为喇嘛塔,高50.9米。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硕大的覆钵形塔身有六条铁箍环绕。十三天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四十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三十六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华盖顶的铜质小塔形宝顶,高近5米,重达4吨。它是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
  【都城隍庙大殿】
  在北京西城区成方街。供奉都城的城隍神庙。元至无四年(1267年)建,名佑圣天王灵应庙,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大部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明永乐年重修,改名威灵祠。明正统、嘉靖和清雍正、乾隆、同治年问均经重修。现存大殴,黑琉璃瓦顶,前出抱厦。气势雄伟。
  【恭王府】
  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亲王奕沂的府第。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呻的第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第宅人官,嘉庆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璘,是为庆王府。以后咸丰帝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沂,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中东西三路,由三条轴线贯穿的多进四合院组成。中路前部是面阔三间的大门和面阔五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台院组成,采用小五架梁式,是明代的建筑风格。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字宏大,廊庑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着东西长160米的四十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霁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由于恭王府及其花园的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加以过去还有碧水纷绕,流经园内,因此一向被传称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及大观园。
  【锡晋斋】
  原名庆颐堂。恭王府西路院落最北端的正房。面阔七间,前有庑廊,后出抱厦五间,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暗楼,楼内的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捕木装修,臃饰精美细致。其外檐柱的鼓形柱础,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的形制相同。和砷罪状第十三款中的“所盖捕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断式样,皆仿宁寿官制度”,即指此而言。光绪六年(1880年),奕诉从成亲王府中得到晋陆机《平复帖》后,存放室内,乃改个名。
  【沁秋亭】
  亦称流杯亭。在恭王府苯锦园东南部。单檐六角攒尖顶。亭内有流杯渠,从山上注井水人渠以效法晋人修禊曲水流筋的典故。
  【蝎殿】
  亦称蝠厅、蝠房子。在恭王府萃锦园北端正中。有正厅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各出三间歇山顶抱厦。正厅两边各接出三间折曲形耳房,与正厅相接处为硬山顶,折曲处为庑殿顶,两端都是歇山顶。四面出廊,形制多变,如蝙蝠两翼,故名。
  【徐悲鸿纪念馆】
  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著名美术家徐悲鸿1953年病逝,次年曾将其旧居(东受禄街31号)辟为纪念馆。1966年因建地下铁道,旧馆拆除。1983年徐悲鸿逝世三十周年时,纪念馆在新址落成。馆坐西朝东,是一座设计新颖,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庭院内,徐悲鸿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在黑色大理石基座的衬托下,十分引人注目。展厅分上下两层,陈列面积1.213平方米。展出徐悲鸿生前作品国画、油画、紊描等一百五十余幅。馆藏徐悲鸿绘画一千二百余件和其生前收集的绘画珍品工资料一万余件。展厅年还举办徐悲鸿生干展览。
  【郭沫若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大门东向,前临什刹海。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咸丰、同治年间,是恭亲王奕沂的马号。清室亡后,为达仁堂乐家药铺乐松山的宅园。1963年10月郭沫若高此,直至日逝世。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上丘,二门内的五间北房为其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三间。四周回廊环抱,有封闭式走廊通往后院。另外还有一东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图书等珍贵文物资料。
  【景山】
  在北京西城区故宫神武门对面。元代为大都城内的一座上丘,名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营建宫殿,将拆除元代宫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上加堆其上,取名万岁山。相传皇宫曾在山下堆存煤炭,俗称煤山。崇侦十六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卒农民军攻人北京,崇侦帝仓惶出逃,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死。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南门内有绮望楼三槛,供奉孔子牌位。山北有寿皇殿,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另有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停灵的地方,均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所建。景山有五峰,东西排列,峰顶各建一亭。古柏参天,风景宜人。现为景山公园。
  【景山五亭】
  在景山顶上。中峰上的名万春亭,三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亭东西两峰有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的亭各一座,东亭名周赏,西亭名富览。两亭外侧两峰又建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小亭,东名观妙亭,西名辑芳亭。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铜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被毁,其余四尊被动走。
  【寿皇殿】
  在景山北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殿九间,有左右配殿、神库、神厨、井亭,殿前有宁坊、石狮等。殿仿太庙形式建造,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现为北京市少年宫。
  【鲁迅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寓此。故居为一小四合院,院内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是客厅。北房东屋后接一个不大的小屋,人称“老虎尾巴”,鲁迅自称绿林书屋,为工作室和卧室。前院有鲁迅手植的丁香。后院有一井,井旁植有刺梅。解放后。故居重新修缮。斗按原样陈列,故居东侧是鲁迅博物馆,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正式开放。馆内收藏有关鲁迅生平的丰富文献和鲁迅珍藏的图书一万三千多种。
  【德胜门箭楼】
  在北京西城区北部。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清康熙年间因地震塌毁而重建。原德胜门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城楼在1969年地下铁道施工时拆除,仅存箭楼和瓮城部分垣墙,箭楼在城楼前沿,建在砖砌的城台上,为城楼的防御性建筑。面阔仁问,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内铺楼板三层。两檐问和东西北三面墙上,开有方形箭窗(射孔)八十二个。南面出抱厦五间,抱厦南面有三座大门通向城台顶部。1980年重修。是北京内城九门中仅存的一座早期箭楼。
<font color="#、宣武区
  【天宁寺】
  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北魏孝文帝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业寺,唐开元时又改天王寺,金代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殿字无存,明初重建寺院,宣德(一说正统)时改称今名。现存殿字为清代重修。辽代在寺庙后院添建一座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总高57.8米,建于方形平台上,塔座为须弥座,有斗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座。塔身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尤等纹饰,形象生动,相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
  【牛街清真寺】
  在北京宣武区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重修,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主要有礼拜殿、邦克楼、皇月楼、碑亭等。礼拜殿坐西朝东,由三个勾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古朴宏丽。邦克楼又名宣礼楼、唤醒楼,为重檐歇山方亭建筑,前身为宋、元年问修建的尊经阁。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是伊斯兰教寺庙中特有的建筑。此寺建筑上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的装饰风格,如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往彩画用阿拉伯图案等。寺内保存有一批重要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无十六年(1280年)和二十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及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札拜寺记》碑,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先农坛】
  在北京宣武区永定门大街西。为明、清两人帝王祭祖先农神的处所,建于明嘉靖年间。坛为砖石砌阶方形一层,长宽各约15米。高1.5米,四面出陛各八级。坛扎有正殿五间。供奉先农神牌位,东房为神库,西序为神厨,西北为宰牲亭,神库和神厨之南各有井亭一座。民国初先农坛一度改为城南公园,三十年代初东南角辟为体育场,北部则成为市场及街道。祭祀先农的坛,只是其中之一。南部原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的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祇二坛。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
  【观耕台】
  在先农坛太岁殿东南。台方约16米,高1.5米,南向,东西南出陛各九级。台面明代为本制,清代改为方砖铺■,四围砌芦绿琉璃砖,合同绕以白石护栏,台前为耤田一亩三分,明清两代每年三月上亥日皇帝来此扶犁亲耕,三公九卿从耕。皇帝耕后即上台观耕。台北面有具服殿五间,为皇帝亲耕和祭祀先农时更衣处,1927年改力诵幽堂。台东北是神仓,圆彤,为收藏耤田谷物之处,仓前有收谷亭,后为祭器库。
  【太岁殿】
  在先农坛东北。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正殿南向七间,祀太岁神,东西配庑各十一间,东庑把春秋季神六位,西序化夏冬季神六位。前有拜殿七间。殿旁有蛰龙井,为明代山川坛旧井。
  【庆成富】
  明代先农坛的斋宫,清乾隆时改今名。正殿和寝殿各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正殿前出月台,台基周围有石护栏,三面出陛各九级,皇帝亲耕后,在此犒劳扈从臣僚茶果。月台前设日晷和时辰牌亭。
  【报国寺】
  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北。建于辽,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年)因周大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重修旧寺,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寺西院为顾处士词,词把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顾炎武在京时曾在此居住。
  【顾处士祠】
  见“报国寺”。
  【松筠庵】
  在北京宣武区达智桥。为明嘉靖时杨椒山(继盛)的故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为词堂。祠内有谏草亭,杨两次批评朝政的谏言草稿,都刻在亭内石碑上。
  【杨椒山祠】
  见“松筠庵”。
  【法源寺】
  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是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多刹。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诏令立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进行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庞等组成。悯忠台存有历代原藏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官舍利函记》最为重要,台外山墙上还嵌有清翁方纲复刻的唐“云麾将军碑”残住础、《法源八咏》及《心经》等,都是研究寺史的重要资料。耘源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刹,宋钦宗被掳曾囚居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曾作策试女真进士的考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仿得被拘在此绝食身亡,清时则以花木幽胜著称。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南堂】
  在北京宣武区前门西大街。北京最古的天主教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天主教那稣会教士德意志人汤若望在利玛窦所建经堂旧址上营造。堂前至今保存着顺治十四年(1657年)《御制天主堂碑记》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徐日异保卫天主教碑》。除大堂外,相传还建有天文台、仪器室、藏书楼等,后为地震和火灾所毁。现存建筑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顶为拱券形,正面有精致的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馏金花纹。祭台上悬挂着大幅圣母马利亚油画像。外观宏敞,加上镶嵌着彩色玻璃窗,更显得富丽堂皇。现为北京爱国教友的宗教活动中心。
  【陶然亭公园】
  在北京宣武区西南隅。因陶然亭而得名。辽时为京都郊壤。元代在此修寺建庙,明、清时曾辟为窑厂。陶然亭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初名江亭,悬挂在山门内檐下的金字木匾上“陶然”二字系江藻遗墨,取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江藻所撰“陶然吟”石刻镶嵌在亭南壁。清末后,渐趋荒芜。1952年全面整修,凿东西两湖,堆土成山,栽花植树,辟为公园。园内慈悲庵,为元代古刹。1954年又从中南海移来云绘楼、清音阁两组古建筑,更添公园古雅清幽的景色。其后陆续开辟标本园和月季园,新建水谢、凉亭、石桥等。近年又在园中建成了以亭为主景的百亭园。
  【慈悲庵】
  旧称慈悲院。在陶然亭公园内。建于元代,清时曾几经修茸。庵为四合院式建筑,东、西、南、北诸殿各三间,南殿为前殿。内存辽寿昌五年(1099年)《慈智大德师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金天会九年(1131年)《观音甘露破地狱净法界真言幢》。陶然亭在庵内西侧。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琉璃厂】
  在北京宣武区和平门外。辽时为海王村。元明时曾设琉璃窑厂,因有“琉璃厂”之称。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解放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及中国书店和文物商店的许多门市部如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先后在此设立。过去,书家、名士如何绍基、陆润庠、康有为、华世奎、翁同龢、梁启超、沈尹默等都曾为书铺、文物店题写牌匾,后又有当代书家为萃文阁、悦雅堂、怕肪斋、振衰阁、温玉斋等商店题匾。名人书写的牌匾给人以文苑意境的清雅古朴之感。1982年琉璃厂文化街整修重建。新建后的街道两旁,铺面店堂青砖灰瓦,砖雕彩绘古色古香,更具有浓厚的古代街市色彩。
<font color="#、崇文区
  【天坛】
  在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名大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十三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有壝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噮丘、祈北京市(29)谷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圆匠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哺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西墙上有两座门:北为祈谷坛门,南为乾隆十六年(1752年)增建的噮丘坛门。内坛墙共有六座门:析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回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的琉璃门。噮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噮丘坛、皇穹字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斋宫,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天坛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把性建筑群。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破坏严重。1918年正式开放。现为天坛公园。
  【圜丘坛】
  在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大的地方,故又称祭大台、拜天台、祭台等。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坛圆形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坛外有壝墙(矮围墙)两重,内壝圆形,外壝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住三门根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两座只余遗迹),坛南有潘柴炉、痊坎、具服台等。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庞、神库、神厨、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皇穹宇】
  在天坛圜丘坛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处所。正殿圆形以象天。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存放圜丘配祀神牌。其正殿及东内配庑,共围于一圆墙之内,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俗称回音壁。
  【回音壁】
  见“皇穹宇”。
  【祈年殿】
  在天坛北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原名天地坛,坛上有圆殿称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名大享殿,是馏金宝顶三层檐攒尖顶圆形建筑,上檐用蓝色琉璃瓦,中层黄色,下层绿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今名,次年将三层檐改用蓝瓦。光绪十五年(1889年),殿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1970年重修。现有东西配殿各九间,配殿原各有后殿七间,乾隆十五年拆除。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殿座三层,每层围有石护栏,外有壝墙一重。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七十二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斋宫】
  在天坛西天门以南。是皇帝行祭礼时斋戒处。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一百六十三间。宫东向,正殿五间,红墙绿瓦,为拱券形砖石结构,俗称无梁殿。止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五间,东北隅有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
  在大坛内坛墙西天门外以南。是专门用来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机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称神乐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前殿五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两旁环绕转角廊庑各十九间,后院有显祐殿七间,左右配殿各三间。
  【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前身为中央自然博物馆,1958年下放在北京市。有植物、动物、古动物、古人类四个陈列室。植物陈列室通过众多的现代植物标本和古代植物化石,展示植物的主要类型和进化历程。动物陈列室通过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标本,再现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质变。古动物陈列室陈列着珍贵稀有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介绍古脊惟动物的演变发展。人类陈列室则通过古人类学、人类学、解剖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和人与动物的骨胳、内脏等标本,说明人起源于动物这一利学论断。它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而且是广大群众参观学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场所。
<font color="#、海淀区
  【十方普觉寺】
  在北京海淀区寿安山南麓。因寺内有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1320年)扩建,称昭孝寺,后又改名洪庆寺。明宣德、止统年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并北京市(31)颁《大藏经》置诸佛殿,成化时宪宗敕命修延寿舍利塔(今无存),崇祯年间又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改今名。寺坐北朝南,由三组平列院落组成,中路入口处有一座琉璃牌坊,过坊是一个半圆形水池,上有石侨通向山门殿,水池左右有钟鼓楼。山门殿之后,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等,两侧围以廊庑配殿。东路有斋堂、大禅堂、霁月轩、清凉馆、祖堂筹建筑,西路力行宫院。卧佛殿内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铸造的铜卧佛一尊,长5米余,右手支颐,左臂直伸,后面环立十二尊泥塑佛像,表现释迦牟尼涅槃于娑罗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卧佛造型浑朴精致。体现了元代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卧佛寺】
  即“十方普觉寺”。
  【七王坟】
  在北京海淀区北安河。清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184O—1890)墓地。同治七年(1868年)筹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内葬奕譞及其三个妻子。地表为四进院落,有祠堂、享殿、过厅、走廊、花园等,建筑宏伟而完整。
  【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北京海淀区八宝山南麓。建国后,在明代护国寺基础上改建。分两部分,殿堂改建为骨灰堂,朱德、董必武、彭德怀等的骨灰安放在最后进的大殿内。寺院四周是墓葬区,1950年任弼时去世后葬此,翟秋白的灵枢后也迁葬于此。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所·斯特朗等国际友人逝世后也在此安息。整个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中,庄严肃穆。
  【三一八烈士墓】
  在北京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南角。1929年,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牺牲的四十六名烈士而建。墓碑坐北朝南,5米高的六角形纪念碑,矗立在60平方米的墓基上,碑身正面镌刻“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四周铭刻刘和珍、杨德群等烈士的姓名和籍贯。1971年三一八烈士刘保彝、江禹烈,陈燮的墓碑从北大工学院移来,立于北侧。
  【大觉寺】
  在北京海淀区西郊旸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迭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殴、大殿、无量寿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玫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汩汩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糟顺山势缓缓回流,使整个寺院呈现一派生机。寺内古老的银杏树已有八百年历史,依然枝叶繁茂,乾隆年间栽种的玉兰树每逢春花怒放时节,更是芳香袭人。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延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寺的历史沿革。
  【大慧寺】
  在北京海淀区大柳树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初时规模宏大,现仅存重檐庑殿顶大悲殿,虽经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茸,梁架木结构仍保存明代风格。殿内原有精美高大的铜佛,在日伪统治时期被劫走,后重装木胎粉彩大佛。山墙前高大的二十八诸天泥塑和墙上的壁画,是明代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作。东首第一个东岳大帝,面上颧骨突出,两颊下陷,嘴角伸出一对獠牙,表现一幅苍老而威严的人物形象。二十八尊神像各具神态,加上服装的衬托,彩色的渲染,更显得生动逼真。山墙上的大型彩色工笔连环画,描绘一俗人终身为善、超生得道的故事,色彩绚丽,细致传神。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北京海淀区复兴路北侧。1959年建成。
  平面呈山字型,东西两翼各四层,中央七层。七层上的塔座,托着金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大楼面积60,000多平方米,收藏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的革命文物和资料。中央大厅是“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展览”。前厅东侧的一、二、三层楼分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第三次国内革命成争馆,这三个馆用五千多件文物和图片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前厅西侧,一楼是综合馆,二楼和三楼是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馆。中央大厅外东西广场,陈列着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使用和缴获的兵器。各陈列厅和休息室内还有各种电动图表和艺术雕塑,生动地再现了人民军队斩关夺隘、所向无敌的战斗情景。
  【玉泉山】
  在北京海淀区颐和国西。西山东麓支脉。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水清澈,晶莹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亦因此得名。水自池底上翻,如沸汤滚腾,有“玉泉垂虹”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称之为“天下第一泉”。水出山名玉河,金,元、明、清各代,成为北京水运和民间用水的泉源之一。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王泉山行官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寺,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北京市(33)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园内旧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五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迸珠泉、心远阁。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大部毁于兵火。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是造园艺术的成功范例。风景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五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缘寺等为最著名。
  【静明园】
  见“玉泉山”。
  【北京天文馆】
  在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大街南侧。建于1957年。主要建筑有天象厅、讲演厅、展览厅、天文合等。天象厅是一个直径25米,能容六百人的圆形建筑,顶部呈半球形,可以观看天象仪映出的日月星辰等模拟天象,仿佛使人置身于天际,进行超越时空的宇宙遨游。展览厅举办引人入胜的天文知识展览。讲演厅经常开办各种天文学术交流会和天文知识讲座。在银白色圆顶的天文台里,还可以用天文望远镜观看太阳黑子、行星和星云。
  【团城演武厅】
  俗称小团城。在北京海淀区红旗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清高宗为出征四川懋功大小金川曾在此筑碉堡多处,选旗兵中精壮者,成立健锐云梯营,以练习仰攻,现傍山尚存一些碉堡。演武厅为圆形城堡,外环筑护城河及石桥,城上有二楼,楼内立乾隆御制碑。城南有殿三间,黄筒瓦歇山顶,殿前有月台,可供阅兵。1934年曾遭火灾。演武厅西南有实胜寺碑亭,乾隆十四年建,内有满、汉、蒙、藏四体文清乾隆帝《御制实胜寺碑记》,方形,高丈余,四面镌文,记述平定金川的经过及实胜寺沿革。今寺已不存,只余碑亭。
  【李大钊烈士陵园】
  在北京海淀区万安公墓内。1927年么月28日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后灵柩一直停放在北京宣武门外妙光阁浙寺。1933年4月中共北平地下党设法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1983年在公墓内为烈士新建陵园。陵园坐西向东,墓前是一尊高2.3米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立雕像,像后为李大钊及其夫人赵纫兰墓。墓穴用花岗石砌成,墓盖为青白大理石,后面并立着烈士和夫人的墓碑。墓后是一座高2米、宽4米的青花岗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整座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之中,庄严肃穆。墓地后是李大钊革命事迹陈列室,陈列先烈生前的遗物、遗墨和照片。在这次移灵中发现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团体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墓碑也陈列于此,正面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园的西南。当年刘半农为之撰写的墓碑仍竖立在墓地上。
  【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
  在北京海淀区温泉南面山坡上。1936年兴建,为纪念1911年滦州清军第二十镇官兵武装起义牺牲的烈士。塔身石砌,八角七层,饰以灰蓝瓦飞檐,庄严静谧。陵园东向,立石门,园内自南而北顺山势一线排列,还建有石碑、碑亭、摩崖石刻、八角形石幢等。建筑物上分别刻有冯玉祥、赵登禹、张自忠等题字和优恤殉难诸先烈的详情。
  【松堂】
  在北京海淀区香山。为原实胜寺旁的小厅堂。因四周遍植白皮松,故名。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寒仙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