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官府菜州州同相当现在什么官?

古代最常见的40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 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欢迎补充~
  从隋朝开始,有了科举制度,各个朝代安排级别不一样,大致上是:    a 状元、榜眼、探花,级别是一样的,都是进士一级的,都相当于博士毕业。分配工作全部是正处级的县令,县令是正七品,而不是9品。现在的博士可以直接任命副局级,高于县令。如南京市。    b 中举人,分配的是正科。相当于硕士毕业。9品或者从9品。    c 进士一般是从七品,副处级。秀才不分配实职,可以当科员,古代叫幕僚。    d 品代表什么?我理解是职称,不是职务,是军衔,不是军官的职务。是官达到一定结别才有品,有品的员外郎不一定是官。不够品的官不叫官,而是叫吏,不入流。    当朝一品的官员丞相、宰相、军机大臣、太尉之类就是总理、人大委员长;    主席相当于皇帝,没有品。副总理、副委员长也没有品可对应。    2品就是各部的尚书,相当于部长。从2品就是各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省委书记2品、省长从2品,副书记、副省长3品。    计划但单列市级一把手应该是从3品和4品,检察长、院长5品。地市级5品、从5品,检察长、院长6品,    县级市从6品,县级7品,检察长、院长8品、公安局长、财政局长、教育局长9品    古代企业没有品,现在不同了,厂长有局、处、科级的。我曾经办的经济实体正科级,相当于从9品。    水浒里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教头,林冲曾任此职.宋时&教头&位列&都教头&之后,都教头仅为宋时的中下级军官,教头略相当于现在的营级干部,职位大概为中校至少校。     提辖,鲁智深曾任此职,为宋时一州或一路所置武职中提辖兵甲者的简称。编制在30人上下,应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武警中队长。     节级,神行太保戴宗曾任此职,职位略低于提辖,故相当于副排职.    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当于宰相。但当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所以,《水浒》中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职位相当,但蔡京略高半级。     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显然,这个职位比宰相、枢密使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的话,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姑且算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宋朝    枢密院=中央军委    三司=国家发改委    大理寺=上诉法院【中国现在没有】    御史台=最高检察院    转运使司=省政府    经略安抚使司=省军区    提刑按察司=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检察院+省公安厅    提举常平司=省发改委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相当于国务院】: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官职古今对照实战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就算魏晋以后的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性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次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了。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军”并不是军职而是军阶,称“军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军”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得。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了。    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      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    勋赏爵位制度  隋唐五代宋分别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勋、阶、品、位、爵、赐、号等在内的,具有一定内容、系统分明的勋赏爵位制度。勋赏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正式的职事官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于正常官制之外。下面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文武散官唐代将其作为定班位眼饰和按资升迁的等级,“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29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45阶。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资而叙。高散官任低职事称“行某官”,低散官仕高职事称“守某官”,散官与职事级相同称“兼某官”。散官也称阶官。宋代文散官与唐一样有29阶,武散官则改为31阶,仅作为官章服饰的等级,大凡“文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    勋官是奖给文武官员的称号。唐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12转,受勋者即称勋官。宋沿唐制为12转,但已经成为文武官员常加的勋号。    爵即爵位。唐爵有9等,有王、嗣王、郡王和公侯伯子男等。宋划分为12等,即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食封分为食邑和食实封两种,一般与封爵相结合。唐代食邑自万户至三百户共分9等,宋代自万户至二百户共分14等。有食邑的在唐代“三丁以上为率,岁租三之一入于朝庭”,只有“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州”②。在宋代则食邑完全是空的,只有食实封才享有封户所纳的赋税,因此,宋代实封只从千户到百户分为7等。    赐即奖给文武官员某种政治待遇。唐代没有明文规定,宋代以剑履上殿、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紫金鱼袋、绯鱼袋等作为赐的6个等级。    号是加赐给文武官员的、旨在表示尊宠的封号。唐代以前没有明文规定,宋代以推忠、佐理、协谋等美称作为推崇功臣的名号,共分40等。    阶即文武官员升迁的秩序。唐代是散官级为阶,宋以职事官“寓禄秩,叙位著”作为资序。在品级之中也有上下阶之分。宋以官易阶,有文、武、内侍阶,其中又各有若干阶差。    位即班位,指朝参行立的顺序。唐代朝班是先按职位,后按爵位,爵位相同则以年龄来区分。宋代则有专门的合班之制,对每个官员的班序都有规定。班序与资品关系密切。宋代曾多次修改班序。班序又与叙迁有一定的联系。同品之内因班位的不同,也作为叙迁的一个等级,无形中扩大了等级层次。    品 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有流内、流外各九品,品内分上下阶,故又称为品阶。    检校 在唐代是兼理的任命方法,宋代则改为荣誉职,自太师至水部员外郎分为19等。    宫观 宋代授予休致官员的名誉职位,作为食俸禄的等级。宫观即岳庙祠祭之地,如中太一宫、玉清宫、集椿观、佑神观等,这些宫观各设使、提举、提点等职以分高下。    封君 是皇室女宗室和文武群臣母妻的封号。皇室女自大长公主至县主分为5等。内命妇是后妃之母,有郡、县君之分。外命妇是诸王及文武百官的母妻,自王妃至乡君共分6等。    职 亦称职事。在唐代是“诸统领曹事,供命王命,上下相摄,以持庶绩”,是有职务所掌的官。宋代则于“庶官之外,别加职事,所以厉行义、文学之士。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议论,典校雠。得之为荣,选择尤精”,不完全是有职务所掌的官,而成为推崇文职官员的一种制度。    上述勋赏职衔在阅读古籍时经常可见,如不加以分析就会虚实难辨。举例来说,作为《太子御览》领衔编纂的李昉,署名为“翰林学士承旨正奉大夫守工部尚书知制诰柱国陇西县开国伯食邑二百户赐金紫鱼袋臣李昉”。翰林学士承旨本为重要的官,因不常置,只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实际上是虚职。正奉大夫是文散宫正四品上阶,作为官服等次。守工部尚书是官名,作为食俸禄的等级。知制诰是内职差遣,属于实际职务。柱国是勋第二阶,陇西县开国伯是爵第十等,食邑二百户是虚封第十三等,金紫鱼袋是赐的第五等,均为荣誉衔。这样一分析,李防的实职虚衔就很清楚了。     宋  宋的官是最复杂的。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到了神宗元丰年间,由于寄禄官和职事官混在一起、显得非常混乱,于是就将大部分寄禄官改成散官阶。元丰改制,共定了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阶,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阶。比方说宋江当过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禄官、又是职事官,元丰改制后,用于寄禄的官名就改称散官阶武功大夫了。水浒中的太尉、保义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阶。除此之外,还有爵和勋。爵是给宗室贵族的,比如宋徽宗继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    1、实例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    2、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3、如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会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书省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然后代理中书省首长。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实际过问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了。    明清  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所以,总督又兼有监察地方之权。    花絮  1、洗马:即太子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比如唐初的魏征就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一直劝李建成除去李世民。    2、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    3、祭酒:即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部长  侍郎
副部长  员外郎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吏部尚书....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汉武帝时的刺史只有监察权,而且是中央临时派往地方巡视的,并要回中央汇报,还是属于中央的官员。到东汉,才开始掌管一州军政大权,但叫州牧了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到底是省长还是市长?如果知府相当于省长,那巡抚相当于什么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同上
  当朝一品的官员丞相、宰相、军机大臣、太尉之类就是总理、人大委员长;  -----------军机大臣是差使而不是职务,全称应该是: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学习行走,军机大臣都是有本职的,可能是尚书也可能是侍郎或都御史和副都御史,品级就各不相同了
  状元、榜眼、探花,级别是一样的,都是进士一级的,都相当于博士毕业。分配工作全部是正处级的县令,县令是正七品,而不是9品。现在的博士可以直接任命副局级,高于县令。如南京市。  ----------------进士名次靠前的都要入翰林院,次之任各部主事之类,也是京官。最不济才外放县令。至于三鼎甲更是特殊,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个职务是为状元特设的,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吏部尚书相当于中组部部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这个好像错了,,,  史部尚书,就是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需要帮助请查官称辞典
    :)  还是错了,应该还兼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
  中国的人事部长是没有实权的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非也,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水浒》里宋公明宋押司是不是相当于郓城县人民政府政法办公室主任(科级干部)?
  建议读下二十五史的百官志...    就拿第一个讲,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既然说得是秦汉,至少是小省省长,关内十八省,秦分36郡,平均1省=2郡,所以太守大约就是小省省长...当然,对于陕南、河南、晋南地区,一个郡还真和地级市差不多大...    再说第二个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刺史有从监察官转为地方大员的过程...武帝时的刺史只有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大县县令,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固定成为州牧。        第三个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这个差距不大...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太尉位比丞相...国家军委主席差堪当之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越骑校尉只管禁军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最多也就是个卫戍区的师长    ...
  不错 留了
  :) 了解
  想知道古时候一些清水衙门对应现在的公务员职务  
  是吏部尚书,不是史部尚书。  知府应当也是省辖市市长级别。但我还搞不清楚知府与知州的区别,可能是朝代称谓不同而已。
  看一下
  好帖,要顶的。留着看看长学问:)
  明白了,,,,,
  作者:李思行 回复日期: 23:17:49 
    是吏部尚书,不是史部尚书。    知府应当也是省辖市市长级别。但我还搞不清楚知府与知州的区别,可能是朝代称谓不同而已  -----------府比州大,以宋朝为例,地方行政单位是:路、府、州、县
  知府怎么只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级别,市长是一市的老大吗?很明显,与知府的相当的是市委书记。老实说,古时知府、县令、巡抚还没现在的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省委书记权力大,他们在辖区内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千万别忘了,是党国社会,政府还在党委领导之下。
  不具可比性~尤其是清代的武职~从一品的提督要受正、从二品的文职总督巡抚节制~而加兵备道衔的从四品文职知府居然也能节制正二品的总兵。~
  记号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官阶是六品(相当于地级市市委副秘书长),但因是散官(做杂事,无实权),地位等同于九品(不如一个县太爷)
    当时的江州(现九江)最高长官对皇帝派给他的秘书白居易是不敢怠慢的。白居易曾经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说不定哪天皇帝就想起这么个人来下旨重用。这样的人是不能得罪的。因此他安排白居易出任市文联主席,让他有足够的条件游山玩水外加泡妞。不久白居易便和当地一个商人的老婆勾搭上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几年后,皇帝果然想起他来了。一纸诏书,白居易升任为某市一把手了。不知道是否把他的二奶全家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弄去该市。然后安排一些工程给他们做。  
    宪宗死后,穆宗继位。白居易当时名气很大。穆宗又把白居易弄去当京官了。白居易基层做官几年,尝到了甜头,“天高皇帝远”么。于是他屡次要求外放。新皇帝是个文学青年,对他比较恩宠。就要他自己挑选一个城市为官。白居易选择了烟柳繁华之地的杭州。822年,正式出任杭州刺史,开始了他的“性福生活”。他的诗中指姓名道姓的妓女便达十几个之多。当然,他还是有政绩的。他在杭州修堤蓄水灌田,老百姓很感谢他,取名为“白堤”。
    唐朝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将官员频繁调动。比如白居易,一生大小官职达数十个之多。白居易就像皇帝手中攥着的跳蚤。时而位极人臣,时而变成芝麻官,像坐电梯一样,上上下下的享受。时间一长,唐朝的官员们都学会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因此,唐朝历史上没出现过像和绅那样巨贪,多是寄情山水和歌舞声色之中的文人墨客。
  这个一定要记号,不然老是说古代文人失意,看着官名又对不上,      学习了
  想知道一个论坛版主,在古代算什么官职?
  呵呵,楼上问的有趣,我也很想知道
  长了见识
  研制标语口号    这回有活干了。  
  长见识了
  柏杨翻译《资治通鉴》就把古今官名做了一系列对应,不一定准确,但是有助于理解。
  学习学习。。。。。。。
  长长学问。
  长见识了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刺史有从监察官转为地方大员的过程...武帝时的刺史只有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大县县令,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固定成为州牧。      唐代的刺史,相当于县长了。  
  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初步考察          大概是有些年头了,中央政府的领导人开始反思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编制人员过于臃肿,甚至有“十羊九牧”的说法。我照例是附和领导的,反正精简人员也轮不到咱们乡镇街道一级。但是这个问题始终萦绕脑际,总想在历史中寻找标本比对一番。正好这几天在看关于唐代的旧书,就顺便拿几个数据出来考察研究,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吧。          首先明确以下规则: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最完备的王朝莫过于汉、唐、明三代,汉朝有关职官法典的文献不足,明朝又诸多涉猎者,而有唐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转折点,沿革合理、配置精当,一直为后世(如明清)和外国(如日本)所效仿,所以现截取唐朝的全盛时期做标本,并非笔者有什么个人偏好;          二、唐代的中央行政机构设置颇为臃肿,有外三省内三省,有九卿六部四监,有御史台卫府,有东宫王宫,职权架构比较交叉重叠,但是其地方行政机关的敷设相对简练,编制完备职责明确,有作为标本的必要条件;          三、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西元740年)全国共有州府328个,县1573个,人口万,户数841.2871万,那么当时大约6人/户,而我国现在人口比当时大约多25倍;          四、〈旧唐书*职官二〉中说明“凡天下之州府,四万户以上为上州”,就是说当时一个发达地区(地级市)的人口超过24万人,折合现在人口600万,差不多正好符合一个计划单列市的标准,所以决定选取中唐以前上州政府的人员职掌、编制和规章来最做一个比较的坐标。          唐代的州府官员属吏的设置精简合理,属官和吏员之间区别明确:所谓“官”是指各部门机关的首长,为流内九品三十级之中的职事官,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机关公务员;所谓“吏”是指各部门机关办事人员,为有级无品的流外官,相当于如今的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共分以下4大块介绍:          一、州领导,有刺史、别驾、长史、司马等。     1、唐制,上州刺史从三品,低于六部尚书而高于侍郎,所以地位尊崇职权重要,“其所部有所改更,得以便宜从事”;     2、别驾为刺史副职,长史和司马为刺史主要助理,分掌监察军政,这三人“纪纲众务,通判列曹”,年终还要轮流入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一年以来本地的政务、户口和赋役。          二、下属司曹,暗合尚书省六部职责,相当于如今的部委办局。     1、录事参军事:相当于如今政府办公厅的职责,下辖录事为主官助理;     2、司功参军事:职掌繁复,分管组织人事、教育考试、祭祀宗教、医药卫生等;     3、司仓参军事:管理机关房屋和伙食,分管食品安全、赋税征收、储备粮库、市场交易等;     4、司户参军事:主管民政户籍、农业副业、蠲符签证、护照发放,主理民事诉讼;     5、司兵参军事:主管武官选拔、兵甲器仗、门户钥匙、烽候驿站;     6、司法参军事:执行法律、缉捕盗贼,主理刑事诉讼;     7、司士参军事:主管渡口桥梁和交通工具,并管理国有企业和矿产资源;     8、司田参军事:主管用地规划与土地分配;     9、参军事:随长官出巡考核下属,并负责礼仪纠察;     10、市令:负责市场行政管理。          三、学校,类似如今的市立学院,分别设经学和医学两个门类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医学博士还作为公立医生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四、各部门均有属吏卒役,如各部门的佐史随员、户曹下有帐史负责收支帐簿,还有随从卫士、值班差役、学校中的助教、负责财政出纳监察的仓督。          唐朝官吏都有定员,按上述名单计,共政府中官21人(不含博士)、吏135人(不含助教),官吏相加计156人,学校中教师5人,学生75人,总计政府财政口薪给人数236员,较隋朝定员323员精简了很多。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比当时大约多25倍”,那么将156人加以25倍,看看如今市级政府机关和下属部委办局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有否过4000人呢?          如果目前“十羊九牧”这种现象真的存在,那看来我们国家并不是在一级政府中人员过多,而是地方政府层级过多。唐朝地方只有两级政府:州府和县,而如今地方四级政府:省(自治区)、地区(市)、县(市)、乡(镇),所以与其精简机构人员,还不如减少机构数量和层级,尊重和培植地方自治,确立中央巡视监察制度,这才是治本的良药。          在对唐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考察中,还发现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措施:     一、正职和副职之间必须保持距离,刺史的副手称“别驾”,意味着两人巡视辖区时不能同行,副职应该“别乘传车”;     二、选取仓督(财政出纳监察)时一定要候选人出身富厚之家;     三、市令(市场行政管理)不能用本地人,而博士、助教却最好是本地人;     四、仓督、市令、博士、助教必须每4年轮换;     五、上州每年必须向中央推荐3位人才(举人);     六、医学博士日常配置一些中成药,地方上有伤寒、流感、疟疾、痢疾等患者索取,就得免费提供;     七、地方官不能在自己的辖区内购买田地和开设粮食加工厂与百姓争利;     八、地方上的铜矿铁矿听任百姓私自采铸,政府需要黄铜白蜡得向百姓市场价购买,所谓“官无禁利,人无稽市”。     九、在边境上,不管公私都不得冶铁采铜。             
  有这方面的专门书籍或辞典么?欢迎介绍,谢谢!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水浒传》里的吴用出场时就是这个吧?
  我大姑曾对我说咱韩家祖上可是显赫过的,文官做过翰林学士武官做过九江提督。  我不知道这九江提督到底是个什么官儿?问问楼主。:)
  太强了
  !!!!!!!!!!
  无论在何地,书记数第一!
  一直都搞不清楚古代官职的大小,  这下长见识了..
  楼主跑哪去了?我请问的问题怎么还不回应呢?
  作者:砚池临秋 回复日期: 12:21:18 
      有这方面的专门书籍或辞典么?欢迎介绍,谢谢!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水浒传》里的吴用出场时就是这个吧?  -----------  这个不对。书里提到无用只是个教书先生,“教授'是对他的尊称罢了。假如是省教育厅长,他还何必劫生辰纲呢。梁上上原先做官的都是被逼上去的,没有主动上去的。
  不错的帖子,留个记号
  状元、榜眼、探花,级别是一样的,都是进士一级的,都相当于博士毕业。分配工作全部是正处级的县令,县令是正七品,而不是9品。现在的博士可以直接任命副局级,高于县令。如南京市。
  哈哈  还搞出一个史(屎)部尚书  相当于人事部长    没错啊!  人事部长一般都是吃屎长大的    想问一下楼主,古代的太监相当于当朝的什么职位呢?
    我大姑曾对我说咱韩家祖上可是显赫过的,文官做过翰林学士武官做过九江提督。    我不知道这九江提督到底是个什么官儿?问问楼主。:)    ~~~~~~~~~~~~~~~~~~~~~~~~~~~~~~~~~~~~~~~~~~~~~~~~~~~~~~~~~~~~  翰林估计和现在的院士差不多~九江提督怕是没有~九门提督倒是有~  九江驻总兵有可能~
   尚书 部长    侍郎 副部长    员外郎 司长        
    “提刑官”    是宋代所特有的,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提点”就是负责、主管的意思。宋代在“路”(与明清时期的“省”相近)这一级先后分设了转 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从中央派文臣担任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 即“提刑官” 、提举常平公事。这三个机构合称为“监司”,其长官被称为监司官,都负有监察州县地方官的职能。同时,这些监司官又有一定的分工,其中,“提刑官”负责地方刑狱、诉讼。          北宋太宗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到真宗朝逐渐制度化,设置了提刑司的衙门。提刑司多设在占据交通要道的州府,“提刑官”则每年定期到所辖的州县巡查。“提刑官”的职能,除了监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的囚犯,对于地方官判案拖延时日、不能如期捕获盗犯的渎职行为进行弹劾。宋代杖刑以下的犯罪,知县可判决;徒刑以上的犯罪,由知州判决,而“提刑官”主要负监督之责;州县的死刑犯一般要经过“提刑官”的核准,提刑司成为地方诉讼案件的最高审理机构。“提刑官”还负责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以及接受民众的上诉。       一、“提刑官”即“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是我国宋代所特有的一种官职       “提刑官”是宋代所特有的,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提点”就是负责、主管的意思。说起宋代的“提点刑狱公事”,首先得谈到宋代的“路”。自秦朝施行郡县制以来,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基本上施行州(郡)县两级制,相当于现在的市县;同时,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在州(郡)县之上设置一级监察机构,如汉代在郡之上设置“州”,下辖几个郡,朝廷派出州刺史,唐代时则在州(郡)之上设置“道”,这些监察机构往往演化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省。宋初全国曾分为十道,后改为“路”,但数目有所变化。从规模上来看,宋代的“路”与明清时期的“省”相近,辖有几个州。但与明清时期在省设置巡抚不同,宋代的“路”始终没有形成权力独揽的封疆大吏,而在“路”这一级先后分设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从中央派文臣担任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即“提刑官”)、提举常平公事。这三个机构合称为“监司”,其长官被称为监司官。顾名思义,这些监司官都负有监察州县地方官的职能。同时,这些监司官又有一定的分工,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提刑官”负责地方刑狱、诉讼,提举常平公事则负责地方的仓储、农业水利等事务。   
      二、宋代的“提刑官”始设于北宋太宗朝,以后逐渐制度化       北宋太宗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朝廷选派文臣到地方,审理疑难案件,清理积压的旧案;到真宗朝逐渐制度化,设置了提刑司的衙门。后来“提刑官”虽有暂时的撤废,但两宋大部分时间都是存在的。         提刑司多设在占据交通要道的州府,“提刑官”则每年定期到所辖的州县巡查。史载宋代“提刑官”的职能,除了监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的囚犯,对于地方官判案拖延时日、不能如期捕获盗犯的渎职行为进行弹劾(《宋史·职官志七》)。宋代杖刑以下的犯罪,知县可判决;徒刑以上的犯罪,由知州判决,而“提刑官”主要负监督之责;州县的死刑犯一般要经过“提刑官”的核准,提刑司成为地方诉讼案件的最高审理机构。“提刑官”在巡查州县的监狱时,除了查看囚犯的人数、囚禁时间外,还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以及接受民众的上诉。       据史书记载,宋慈在广东担任“提刑官”时,属吏多不奉法,有嫌疑犯被囚禁数年不能得到审理,他限期加以审理,八个月裁决了二百多死刑犯,在巡查所辖的州县时,“雪冤禁暴”。他断案重视获取物证和案情的推理,案情“疑信未决,必反覆深思”,以“检验”(获取物证)乃“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栝”。(《洗冤集录序》)他所写的《洗冤集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除了覆核、审理州县的案件外,维持地方社会的治安也是宋代“提刑官”的重要职责。这包括剿除、捕获盗贼以及镇压农民起义。例如,辛弃疾在做湖南“提刑官”时,就平定了茶商的叛乱。所以“提刑官”的副手多为武臣,在出现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或社会动乱时,甚至用“武臣”做“提刑”官。在刑狱、治安之外,宋代的“提刑官”有时还监督某些赋税的征收,或监督地方仓储的管理。可以看出来,宋代的“提刑官”具有今天的省检察长、公安厅长、省高级法院院长、省军分区司令等多重的身份和职能,而且他们直接对中央负责,在地方上没有直接的隶属对象,不像今天的检察长、公安厅长或法院院长等,与省委、省政府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       三、“提刑官”的设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能有效地监督刑狱、诉讼,平反冤案,打击不法官吏,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提刑官”的设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能有效地监督刑狱、诉讼,平反冤案,打击不法官吏,又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正如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所展现的,由于州县官的渎职,胥吏的敲诈勒索,导致案情“虚幻变化,茫不可诘”,“提刑官”是判决的一个重要关卡,他们能否尽职,关乎百姓能否得到公正的判决,冤狱能否得到昭雪。因此宋王朝很重视“提刑官”的人选,多由曾长期任职于地方的、熟悉地方事务的官员担任。宋慈在出任“提刑官”之前,就曾在福建、四川等地做了十几年的地方官。       当然,熟悉地方事务并不代表就能够尽职,关键还是“提刑官”自身的态度和对他们的监督,宋王朝是通过中央的监察官以及同级的其它监司官,对“提刑官”加以监督。       四、元明清三朝的按察使可能受到了宋代的“提刑官”的影响       与南宋对峙的金代,在“路”一级置有提刑按察司,类似宋代的提刑司,设按察使。元代沿袭金代提刑按察司,在“道”一级置肃政廉访司,设廉访使。到了明代,在省级设置提刑按察使司,清代改为按察使司,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但按察使之上增设了巡抚一职,独揽一省大权。可以看到,元明清三朝的按察使是沿袭金朝的提刑按察使,后者可能受到了宋代的提刑官的影响。   
  御史台=最高检察院  ----------------------  ==似乎&中纪委&更合适.
  好贴。
  市令:负责市场行政管理。
  尚书 部长    侍郎 副部长    员外郎 司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状元、榜眼、探花,级别是一样的,都是进士一级的,都相当于博士毕业。分配工作全部是正处级的县令,县令是正七品,而不是9品。现在的博士可以直接任命副局级,高于县令。如南京市。    ----------------进士名次靠前的都要入翰林院,次之任各部主事之类,也是京官。最不济才外放县令。至于三鼎甲更是特殊,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个职务是为状元特设的,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知府是主管大概相当于现在市的长官,又叫府台。四品,从四品。       按察使是主管省级刑狱,科考,治安方面的官,    清时,在一个省里,相当于省长的有两个,叫布政使和按察使,又叫藩台和臬台,虽都是省长,主管不同,按察使比布政使稍低一点,副省长吧。他们是三品从三品。     县令当然就是县长了,七品。  
  学习了
  马克之。学习。
  有意思。  
  比较全面。
    这个太好!收藏之!谢谢LZ!  
  见识了
  …………我想知道洛阳北部尉是个神马官……
  水浒中的“梁中书”是个神马官?
  清时,在一个省里,相当于省长的有两个,叫布政使和按察使,又叫藩台和臬台,虽都是省长,主管不同,按察使比布政使稍低一点,副省长吧。他们是三品从三品。   ----------布政使和按察使,加上都指挥使,简称都司,合称三司,是从明开始有的,分管一省得民政、司法、军事。但清朝情况不同,在他们之上有真正的一省之长巡抚,巡抚之上还有管两三个省的总督
  谢谢!楼主分享!
  顶一下
  学习转发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隶黑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