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到庆城 铁路桐川有多少路

甘林资许准〔号关于S213线同心至桐川公路新庄湾至桐川段建设工程使用林地的审核同意书
发布时间: 16:50&&&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庆城县交通运输局:&  你单位S213线同心至桐川公路新庄湾至桐川段工程项目使用林地申请材料和庆阳市林业局上报的《关于S213线同心至桐川公路新庄湾至桐川段建设工程使用林地的请示》(庆林发〔2017〕1号)收悉。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及国家林业局《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S213线同心至桐川公路新庄湾至桐川段工程项目使用庆城县集体林地11.6693公顷(乔木林地7.9969公顷、灌木林地1.4558公顷、疏林地0.4430公顷、宜林地1.7736公顷)。你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需要采伐被使用林地上的林木,可以依据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或建设用地预审意见,按规定办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  三、你单位要依法足额向被使用林地的经营者支付林地补偿费等费用。  四、你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施工管理,严禁超范围使用林地和破坏植被,严防森林火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五、庆阳市林业局和庆城县林业局负责对该项目使用林地的监督检查工作。  六、本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有效期为2年,自发布之日起计算。项目在有效期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向我厅申请延期。项目在有效期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也未申请延期的,本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自动失效。甘肃省林业厅  日  西峰 庆城 镇原 华池 环县 合水 正宁 宁县的一些故事,你知道吗?
我的图书馆
西峰 庆城 镇原 华池 环县 合水 正宁 宁县的一些故事,你知道吗?
西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7′42″—107°52′48″,北纬35°25′55″—35°51′11″,东邻西安、咸阳,西连兰州,南通天水、宝鸡,北接银川。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总面积996.35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西峰区辖2个镇、5个乡、3个街道,共25个社区、117个行政村、1050个自然村。总人口达32.52万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二民族。建制沿革西峰,夏商时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地属义渠戎国,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秦属北地郡。西汉属郁郅县。东汉时羌戎入侵,郡县皆废。南北朝属彭阳县(县治在今董志乡南庙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彭阳为彭原(县治在今彭原乡彭原村)。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彭原划归宁州管辖。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彭原、安化入庆阳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安化县,直隶于陕西布政司。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设董志分县(县治在今董志乡政府所在地)。民国二年(1913年),撤董志分县入安化县,遂改名庆阳县,隶泾源道;民国六年(1917年),西峰受陇东镇守使管辖(治所在平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在西峰设立甘肃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后,成立军管会。1950年,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设西峰,遂成立西峰市(县级),同年5月25日,改县级市为区级市,归属庆阳县。1954年,改市为区,1955年,改区为镇。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峰市(县级),原庆阳县南部8个乡镇及原西峰镇辖区划归西峰市管辖,撤消西峰镇,增设寨子乡和南街、北街2个街道办事处。2002年6月,庆阳地区撤地设市,西峰随之撤市设区。人口民族截至2012年,西峰区总人口达32.52万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二民族。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濒蒲河与镇原县相望,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环县、华池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6′32″—108°05′49″,北纬35°42′29″—36°17′22″。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总土地面积2692.6平方公里。庆城县辖5个镇、10个乡(2011年),共15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2011年)。建制沿革庆城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万年以前。据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旧石器证明,那时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夏时天下分九州,庆城县属雍州。荤粥为北方最大戎狄部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今庆城县城)。商初,戎狄部落众多,互侵不断。后期,周人南下岐山,迁国于豳(今陕西省旬邑之西)。庆城县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商末,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几个氏族小国,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密须国(今灵台)、彭国等。庆城县属彭国古地。微信:庆阳通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巡游豳地,安五戎方国,有义渠戎、彭卢戎、乌氐戎、郁郅戎、太原戎等。庆城县属义渠戎国。义渠戎国也是甘肃建国时间较早的国家之一。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雒邑。其时,义渠戎国势力已越来越大,先后灭彭卢、太原、郁郅等国,疆域南临泾水,北据河套,西辖崆峒,东扼桥山,辖地甚广。义渠戎国建国时间最长,达300余年。义渠戎国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城邑建筑,人死后实行火葬。曾与秦抗衡达500余年。东周初,庆城县仍属义渠戎国辖地。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历经近200年战争。公元前266年,秦昭公灭义渠,庆城县始入秦版图。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全国分36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北地郡,郡属在今庆城县马岭。辖富平、乌氐、泾阳、朝那、义渠、泥阳6县,庆城县为义渠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基本沿袭郡县设置,仍置北地郡,隶属朔方刺史部管辖。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改义渠县为郁郅县。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郡县改置,北地郡辖19县(道):灵武、廉、灵州、富平、煦衍、直路、归德、鹑孤、马岭、方渠、回获(安塞)、郁郅、五街、略畔道、义渠道、大要、泥阳、弋居、除道(直道)。其时,在庆城县西北的马岭设北地郡守,析分义渠县地,设马岭县;在今庆城镇设郁郅县,县之东北林锦庙设归德县。东汉(25—220年)北地郡改属凉州刺史部。末年,羌戎入侵,郡县皆废。微信:庆阳通三国时,庆城县全境被匈奴屠各部落(亦称休屠胡)所占,原郡县皆废。魏咸熙二年(265年),庆城县为西晋所辖。东晋十六国时,庆城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属地。永和七年(351年),前秦灭后赵,立国于长安,庆城县复归前秦,仍以军代政。太元九年(384年),后秦军驱逐前秦驻军,在庆城置泥源军,军政合一。义熙十三年(417年),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建立大夏国,庆城县为其所辖。南北朝时,北魏实行州、郡、县建置,在县境内置西北地郡,在彭原置富平县(属豳州西北地郡),庆城县辖平富县全境。西魏置朔州、云州。北周再设西北地郡。隋朝初年废州置,实行郡县制。在庆城设弘化郡,废西北地郡及富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庆城镇置合水县,属弘化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今庆城镇北15公里环江东岸置弘化县,隋末移置现庆城镇,属弘化郡治。大业元年(605年)置弘德县、归德县、洛原县,复置马岭县,属弘化郡治。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义宁二年(618年)在今桐川置三泉县。微信:庆阳通唐初实行州、县建置,后改为道、州、县建置,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化郡为庆州。废弘德县置方渠县,改三泉为同川县。武德六年(623年),在庆阳城设总管府,移治弘化县,与合水县同为庆州治所,并分合水县,在今玄马乡置白马县,将合水县改为合川县。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划全国为十道。庆州属关内道,在今庆城镇设庆州都督府,归道管理。神龙元年(705年),改弘化为安化县。开元十年(722年)分洛源,在今县城东北75公里处设怀安县(今华池怀安)。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改白马县为延庆县。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化郡、县为顺化郡、县。乾元初(758年),复改郡为庆州,废怀安县。微信:庆阳通五代时建置多变,但行政区划大体同唐。后梁时,改庆州为武静军,废马岭县。顺化、同川、延庆、彭原仍沿旧制。后唐庄宗时,复改武静军为庆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延庆县,后归安化县。宋时,全国划为15路,庆州隶属永兴军路,后改属陕西西路,辖华池、安化、乐蟠三县。乾德二年(964年),改顺化县为安化县。乾德三年(965年),并同川入安化。庆历元年(1041年),陕西西路分置4路,庆州属环庆路,仍领3县。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桐川、彭原4县。金初,改府为安国军,又为安定军节度。并安化入彭原县。皇统二年(1142年),并宋时的泾原、环庆两路,在县城内设庆原路总管府。元代首次设立行省(含甘肃省),省下置路、府、州、县,县以下置乡、都、里、社等基层组织。元代庆阳府归陕西行省巩昌都帅府管辖,府治于安化(今庆城镇)。至元七年(1270年),废安化、彭原县归府直辖。微信:庆阳通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置府(直隶州)、县(州),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安化县,直隶陕西布政使。洪武九年(1376年),庆阳府隶属由陕西行省改为陕西布政使司,辖1州(宁州)4县(环县、安化、合水、真宁)。清沿明制,仍为府、县建置。清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攻占秦陇44城。六月,庆阳为清廷管辖。清朝初年,庆阳府仍为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四年(1665年)庆阳府改隶甘肃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甘肃省,安化县归甘肃布政使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陇东道,并董志入安化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隶陇东道。不久改泾原道(今平凉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泾原行政区,直隶于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府移至西峰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1月,陕甘边区各县隶属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无年(1936年)5月隶属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2月,庆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庆城镇成立,与国民党庆阳县政府(设西峰)并存。庆城县北部地区(驿马以北)归边区政府管辖,共设6区1市,即桐川、驿马、高迎(即今高楼乡和庆城镇一部分)、新堡、三十里铺、赤城6区和庆阳市。区以下设乡,乡以下设行政村。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庆环分区委员会机关由曲子镇迁往庆阳城(今庆城镇),改为中国共产党陇东分区委员会,同时在庆阳城设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微信:庆阳通1949年7月,西峰解放。8月,成立西峰市(县级)人民政府。1949年12月,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迁西峰镇。1955年10月,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区属设平凉。1958年4月,华池县并入庆阳县。12月合水县板桥等5个乡及宁县瓦斜、镇原县肖金乡并入庆阳县。1961年12月,庆、平分治,庆阳县仍隶属庆阳地区,并从庆阳县析出华池县,板桥等公社划归合水县,瓦斜公社归属宁县。1985年5月,筹备成立西峰市。翌年元月将原庆阳县的彭原、后官寨、温泉、什社、董志、陈户、肖金、显胜、西峰8乡1镇划归西峰市管辖。2002年8月,撤销庆阳地区设庆阳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人口民族截至2011年,庆城县总人口32万人,是多民族聚居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等。镇原县镇原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镇原县辖7镇、12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总人口51.98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括回族、维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建制沿革镇原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设置,委官牧民。西汉初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北魏时置原州(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临泾县被废。民国初年(1912年),镇原县被划分为五区。1935年,县城设临泾镇。1983年,设临泾乡。行政区划截至2012年,镇原县辖7镇(城关镇、屯字镇、太平镇、三岔镇、开边镇、平泉镇、孟坝镇),12乡(临泾乡、南川乡、上肖乡、新集乡、方山乡、殷家城乡、马渠乡、庙渠乡、武沟乡、郭原乡、中原乡、新城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人口民族截至2012年,镇原县总人口51.98万,其中,农业人口约48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括回族、维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共51户241人。华池县华池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东北部,东北与陕西省的志丹、吴起、定边接壤,西南与本市环县、庆城、合水为邻。地处东经107°29’~108°33’,北纬36°07’~36°51’之间。辖4镇11乡,总土地面积3776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133700人(2013年),2013年,华池县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微信:庆阳通历史沿革夏时,属雍州、北豳。商时,属义渠戎国。西周、东周时期,属义渠戎国。秦时,属北地郡义渠县。西汉,属朔方刺史部。东汉,属凉州刺史部。三国、西晋、东晋,属休屠胡。南北朝北魏属豳州,西魏属蔚州、朔州。北周属宁州。隋时,属弘化郡。唐时,属庆州。五代后梁属武静军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永兴军路。宋时,属陕西路庆州(960~1041年)、环庆路庆州(年)、庆阳府(年)。金代,属庆原路。元时,属陕西行省巩昌都帅府。明时,属陕西行省庆阳府,公元年属陕西布政司庆阳府。清时,属陕西布政司庆阳府。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甘肃省陇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甘肃省泾原行政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属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属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属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庆环分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陇东分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甘肃省庆阳分区。1949年10月~1951年4月属甘肃省庆阳分区。1951年4月 ~1955年2月属甘肃省人民政府庆阳区。1955年2月 ~1955年10月属甘肃省庆阳专员公署。1955年10月~1958年4月属甘肃省平凉专员公署。1958年4月~1961年12月属甘肃省庆阳专员公署庆阳县。1962年1月~1968年4月属甘肃省庆阳专区。1968年4月 ~1969年10月属甘肃省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1978年12月属甘肃省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2月~2000年12月属甘肃省庆阳地区。行政区划截至2014年,华池县辖4镇:柔远镇、悦乐镇、元城镇、南粱镇,11乡:乔川乡、五蛟乡、怀安乡、白马乡、王咀子乡、上里塬乡、城壕乡、桥河乡、紫坊畔乡、山庄乡、林镇乡。人口民族截至2013年末,华池县户籍总户数43140户,其中:城镇16914户,农村26226户。户籍人口133700人,其中:城镇户口19331人,占总人口比重14.5%;农村户口114369人,占总人口比重85.5%。男性人口71422人,占总人口比重53.4%;女性人口62278人,占总人口比重46.6%。0-18周岁人口26260人,占总人口比重19.6%;18-35周岁人口41610人,占总人口比重31.1%;35-60周岁人口48740人,占总人口比重36.5%;60岁以上人口17090人,占总人口比重12.8%。2013年出生人口1463人,出生率11.22‰,死亡人口684人,死亡率5.25‰,人口自然增长率5.97‰。城镇化率28.6%。华池县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满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环县环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地处北纬36°1'—37°9',东经106°21'—107°44'之间,东临甘肃华池县、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庆城、镇原县,西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同心县,北靠宁夏盐池县。东、西宽约124公里,南北长约127公里,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环县辖4个镇、16个乡,共251个行政村[3] ,总人口35.31万。建制沿革环县在历史上属西北边陲之地,禹贡九州之时,属雍州之域。三代之前,又属古西戎地。春秋及战国之初,仍为义渠戎国。秦厉公时,始伐义渠,后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置义渠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三十六郡,环属北地郡。西汉时,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环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时北地郡郡治在马领(即今马岭镇),领县十九,环县属方渠县,治所在今合道川口环江与之交汇之处,约曲子镇西北之张旗一带。后汉之时,属凉州刺史部之北地郡。三国、西晋之时,没入羌胡地,正史无载,缺乏资料可考;东晋十六国时,先属前赵,再属前秦、后秦,后属赫连勃勃之夏国陇东郡;北朝时,为北魏豳州地,后属西魏朔州(治地在今庆阳市庆城县),北周时属宁州西北地郡(治地今庆城县)。隋朝,改西魏之朔州置弘化郡,领县七,环属弘德(今洪德)县。唐时,改隋弘化郡为庆州,属关内道,置庆州中都督府。天宝时,领县十,环属庆州方渠县。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改方渠镇升为威州(时方渠属灵州),隶灵武,并割木波、马岭二镇属之。周广顺二年(952年),因避太祖郭威讳,改威州为环州。这便是环县作为“环州”的最早记载。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九月,降为通远军。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复为环州,领县一,通远(即环县)。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阳府。金时属庆原路之环州,领县一,即通远。元代属巩昌总帅府,仍为环州,领通远一县,至元七年县并入州。明隶陕西行省庆阳府,为环县。清因之,仍属庆阳府环县。康熙八年(1669年),置甘肃省,环县始从陕西省改归甘肃,县治自元明以来,均在县城。人口民族截至2012年,环县总户数8.45万(农村6.76万),总人口35.31万,其中农业人口32.67万,占总人口92.52%,户均4.18人;男性183600人,占51.99%,女性169500人,占48.01%。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景颇族等13个少数民族。合水县合水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处于东径107°51'—108°42'、北纬35°36'—36°37'之间,东邻陕西省富县,西与西峰区、庆城县相连,南与宁县接壤,北靠华池县及陕西省志丹县。总面积2941.78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合水县辖3个镇、9个乡,共5个社区,80个村,4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5万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东乡族、苗族、壮族、土家族、裕固族等9个民族。建制沿革2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5000年前,人类在合水的生产活动已具规模,隋末设县,已有1300余年的建制史。秦朝时设义渠县。西汉设略畔道和除道县(一说为直道);新莽时期改略畔道为延年道;东汉末年二县县府南迁陕西,地域为羌胡所占,直至南北朝。西魏时期设蔚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合水县(治在今庆城);仁寿二年(602年)设华池县;义宁元年(617年)设乐蟠县。唐武德六年(624年)增设蟠交县;天宝元年(742年),改蟠交县为合水县。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乐蟠,地域归合水。金、元、明、清皆归庆阳府辖。民国属泾原道。1949年9月21日,合水县县治由老城镇迁至西华池镇;1958年12月20日,裁合水县,分属宁县、庆阳县辖。1961年12月15日,复置合水县,县城设西华池。行政区划截至2012年,合水县辖3个镇(太白镇、老城镇、西华池镇),9个乡(蒿咀铺乡、店子乡、吉岘乡、板桥乡、固城乡、段家集乡、何家畔乡、太莪乡、肖咀乡),共5个社区,80个村,498个村民小组。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与子午岭,南与泾河与陕西省相接,西北、东南分别与合水县、西峰区及正宁县相邻,马莲河自北向南穿县而过,为宁县最主要河流。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54.89万(2014年)。历史沿革夏商时期,宁县属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秦始皇数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经县属子午岭主脊约60公里,使宁县成为辅翼咸阳的军事要地。汉置泥阳、大要、弋居、彭阳、襄乐、义渠6县(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将军冯异进军义渠县,兼领北地太守事,控制了这一军事要地。魏晋时宁县地属雍州安定郡。微信:庆阳通北魏先后置华州、班州,邠州、豳州,辖西北地、赵兴、襄乐3郡,领10县。辖区南到陕西永寿、旬邑,北至陕西吴旗。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抚宁戎狄”为名,改豳州为宁州。隋、唐时,数度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宋、元时,宁县为军事州,辖五县,地处边关前哨。明时,宁县仍置州领县。康熙二年,析庆阳等府四府以置甘肃省,宁州遂属甘肃省。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行政区划截至2014年,宁县辖10个镇: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湘乐镇、新庄镇、盘克镇、焦村镇、中村镇、8个乡:米桥乡、良平乡、太昌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九岘乡、春荣乡,257个行政村,13个社区。人口民族截至2014年,宁县总人口54.89万,其中农业人口50.59万。宁县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与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与陕西省彬县相邻,西与陕西省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与甘肃省宁县相接,地理坐标为北纬35°14′40″—35°36′18″,东经107°56′20″—108°38′08″[1] ,全县幅员面积平方千米[2] 。正宁县辖4镇、6乡(2011年末),共7个社区、94个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96万人(2012年末)。微信:庆阳通建制沿革早在旧石器中期,正宁境内已有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为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夏禹时,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立邦国于北豳(治在今庆城县城),正宁属之。夏桀(履癸)年间,周部族先祖公刘建立豳国,正宁属之。商初,正宁仍归豳国所属。商末,周部族南迁岐山周塬,豳地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正宁属之。自西周末年起,义渠戎国与强秦抗衡500余年。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灭义渠戎国,县域属秦北地郡和上郡所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蒙恬修筑直道,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直道粗成,在县境长达70千米。汉代,县域建立独乐、阳周二县,是正宁建置的起始。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大军十八万众,沿直道经县域,出朔方,威振匈奴,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新莽始建国元年(前9年),王莽改阳周为上陵畤。东汉,县域设独乐、阳周、西川三县。三国两晋时期,部族攻伐,诸侯兼并,县域归属屡经更迭。南北朝末期,县域所设独乐、阳周、安定三县属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更阳周为罗川,属宁州。唐初,罗川属关内道宁州。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梦群仙现于“罗底”,派使臣在罗川县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宁”之意,改罗川为真宁。随后,唐肃宗李亨在此避“安史之乱”。宋代,真宁历属永兴军路宁州、陕西路宁州、环庆路宁州、庆阳军节度宁州、兴宁军节度。金天德二年(1150年),真宁属庆原路宁州。元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总帅府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宁州;万历二十九年(1601),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属甘肃布政使司(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世宗“胤禛”之讳,又改为正宁。正宁之名始见史册。民国二年(1913年),属甘肃省陇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泾源区行政视察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27日,正宁县解放,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宁县。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建置。行政区划截至2011年末,正宁县辖4镇(山河镇、榆林子镇、宫河镇、永和镇)、6乡(永正乡、周家乡、西坡乡、湫头乡、三嘉乡、五顷塬回族乡),共7个社区、94个村、677个村民小组。人口民族2012年末,正宁县总户数为73768户,户籍人口为23.9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58万人,女性人口11.3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5%和47.5%。出生人口3900人,出生率为16.45‰;死亡人口2617人,死亡率为11.04‰。全县常住人口为18.1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04‰。正宁县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少数民族以回族人数最多,大部分居住在五顷塬回族自治乡。
馆藏&1445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庆阳庆城县简介
行政区划代码:<font color="#1021
地址:庆城镇庆阳大街1号
邮编:745100
  庆城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濒蒲河与镇原县相望,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环县、华池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6′32″-108°05′49″,北纬35°42′29″-36°17′22″。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总土地面积2692.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庆城县辖5个镇(庆城镇、驿马镇、马岭镇、卅铺镇、玄马镇)、10个乡(赤城乡、桐川乡、白马铺乡、蔡家庙乡、太白梁乡、土桥乡、蔡口集乡、高楼乡、翟家河乡、南庄乡),共153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庆城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万年以前。据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旧石器证明,那时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夏时天下分九州,庆城县属雍州。荤粥为北方最大戎狄部落。“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今庆城县城)。
  商初,戎狄部落众多,互侵不断。后期,周人南下岐山,迁国于豳(今陕西省旬邑之西)。庆城县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商末,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几个氏族小国,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密须国(今灵台)、彭国等。庆城县属彭国古地。
  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巡游豳地,安五戎方国,有义渠戎、彭卢戎、乌氐戎、郁郅戎、太原戎等。庆城县属义渠戎国。义渠戎国也是甘肃建国时间较早的国家之一。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雒邑。其时,义渠戎国势力已越来越大,先后灭彭卢、太原、郁郅等国,疆域南临泾水,北据河套,西辖崆峒,东扼桥山,辖地甚广。义渠戎国建国时间最长,达300余年。义渠戎国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城邑建筑,人死后实行火葬。曾与秦抗衡达500余年。东周初,庆城县仍属义渠戎国辖地。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历经近200年战争。公元前266年,秦昭公灭义渠,庆城县始入秦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全国分36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北地郡,郡属在今庆城县马岭。辖富平、乌氐、泾阳、朝那、义渠、泥阳6县,庆城县为义渠县。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基本沿袭郡县设置,仍置北地郡,隶属朔方刺史部管辖。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改义渠县为郁郅县。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郡县改置,北地郡辖19县(道):灵武、廉、灵州、富平、煦衍、直路、归德、鹑孤、马岭、方渠、回获(安塞)、郁郅、五街、略畔道、义渠道、大要、泥阳、弋居、除道(直道)。其时,在庆城县西北的马岭设北地郡守,析分义渠县地,设马岭县;在今庆城镇设郁郅县,县之东北林锦庙设归德县。东汉(25―220年)北地郡改属凉州刺史部。末年,羌戎入侵,郡县皆废。
  三国时,庆城县全境被匈奴屠各部落(亦称休屠胡)所占,原郡县皆废。魏咸熙二年(265年),庆城县为西晋所辖。
  东晋十六国时,庆城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属地。永和七年(351年),前秦灭后赵,立国于长安,庆城县复归前秦,仍以军代政。太元九年(384年),后秦军驱逐前秦驻军,在庆城置泥源军,军政合一。义熙十三年(417年),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建立大夏国,庆城县为其所辖。
  南北朝时,北魏实行州、郡、县建置,在县境内置西北地郡,在彭原置富平县(属豳州西北地郡),庆城县辖平富县全境。西魏置朔州、云州。北周再设西北地郡。
  隋朝初年废州置,实行郡县制。在庆城设弘化郡,废西北地郡及富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庆城镇置合水县,属弘化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今庆城镇北15公里环江东岸置弘化县,隋末移置现庆城镇,属弘化郡治。大业元年(605年)置弘德县、归德县、洛原县,复置马岭县,属弘化郡治。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义宁二年(618年)在今桐川置三泉县。
唐初实行州、县建置,后改为道、州、县建置,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化郡为庆州。废弘德县置方渠县,改三泉为同川县。武德六年(623年),在庆阳城设总管府,移治弘化县,与合水县同为庆州治所,并分合水县,在今玄马乡置白马县,将合水县改为合川县。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划全国为十道。庆州属关内道,在今庆城镇设庆州都督府,归道管理。神龙元年(705年),改弘化为安化县。开元十年(722年)分洛源,在今县城东北75公里处设怀安县(今华池怀安)。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改白马县为延庆县。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化郡、县为顺化郡、县。乾元初(758年),复改郡为庆州,废怀安县。
  五代时建置多变,但行政区划大体同唐。
  后梁时,改庆州为武静军,废马岭县。顺化、同川、延庆、彭原仍沿旧制。
  后唐庄宗时,复改武静军为庆州。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延庆县,后归安化县。
  宋时,全国划为15路,庆州隶属永兴军路,后改属陕西西路,辖华池、安化、乐蟠三县。乾德二年(964年),改顺化县为安化县。乾德三年(965年),并同川入安化。庆历元年(1041年),陕西西路分置4路,庆州属环庆路,仍领3县。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桐川、彭原4县。
  金初,改府为安国军,又为安定军节度。并安化入彭原县。皇统二年(1142年),并宋时的泾原、环庆两路,在县城内设庆原路总管府。
  元代首次设立行省(含甘肃省),省下置路、府、州、县,县以下置乡、都、里、社等基层组织。元代庆阳府归陕西行省巩昌都帅府管辖,府治于安化(今庆城镇)。至元七年(1270年),废安化、彭原县归府直辖。
  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置府(直隶州)、县(州),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安化县,直隶陕西布政使。洪武九年(1376年),庆阳府隶属由陕西行省改为陕西布政使司,辖1州(宁州)4县(环县、安化、合水、真宁)。
  清沿明制,仍为府、县建置。清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攻占秦陇44城。六月,庆阳为清廷管辖。清朝初年,庆阳府仍为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四年(1665年)庆阳府改隶甘肃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甘肃省,安化县归甘肃布政使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陇东道,并董志入安化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隶陇东道。不久改泾原道(今平凉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泾原行政区,直隶于甘肃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府移至西峰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1月,陕甘边区各县隶属陕甘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无年(1936年)5月隶属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2月,庆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庆城镇成立,与国民党庆阳县政府(设西峰)并存。庆城县北部地区(驿马以北)归边区政府管辖,共设6区1市,即桐川、驿马、高迎(即今高楼乡和庆城镇一部分)、新堡、三十里铺、赤城6区和庆阳市。区以下设乡,乡以下设行政村。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庆环分区委员会机关由曲子镇迁往庆阳城(今庆城镇),改为中国共产党陇东分区委员会,同时在庆阳城设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西峰解放。8月,成立西峰市(县级)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迁西峰镇。
  1955年10月,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区属设平凉。
  1958年4月,华池县并入庆阳县。12月合水县板桥等5个乡及宁县瓦斜、镇原县肖金乡并入庆阳县。
  1961年12月,庆、平分治,庆阳县仍隶属庆阳地区,并从庆阳县析出华池县,板桥等公社划归合水县,瓦斜公社归属宁县。
  1985年5月,筹备成立西峰市。翌年元月将原庆阳县的彭原、后官寨、温泉、什社、董志、陈户、肖金、显胜、西峰8乡1镇划归西峰市管辖。
  2002年8月,撤销庆阳地区设庆阳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
庆城县气候概况
  庆城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地带,全县除驿马镇、桐川乡有部分较宽塬面外,其余塬面支离破碎,川、台狭小,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呈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全县海拔米。&
  庆城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537.5毫米,年平均气温9.4℃,无霜期150天。
热点关注政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西铁路 宁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