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梗概一文痛击敌人的结果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
    您的位置: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一、读课文。略
  二、质疑。略
  三、审题: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
  生: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
  生: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五壮士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四、理文章脉络:
  师:很好,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现在咱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层次安排上,是不是围绕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写的。现在看提纲(老师指黑板上的提纲)从文章层次的安排上,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
  生:写了一件事。
  师:一件什么事?
  生:五壮士英勇杀敌的事。
  师:谁再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师:就这么一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的。
  师:哪是发生啊?
  生:“接受任务”是发生。
  师:哪是结果啊?
  生:“跳下悬崖”是结果。
  师:那剩下的三段是什么?
  生(齐答):是“经过”。
  师: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的是五壮士,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谁看出来了?
  生:“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跳下悬崖”这四段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好!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写五壮士,再看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生:最后一段“跳下悬崖”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后面一句没说准,应该说四段都是写五壮士的,而“跳下悬崖”这段是最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死精神的。再问大家剩下三段,联系课文想,有哪几段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斗争的,表现出来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生:这三段中第二段“引上顶峰”是写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的经过。
  师:这是一个,还有没有写面对面斗争的?
  生:第一段“诱敌上山”也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英勇斗争的。
  五、讲读课文:
  师: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写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现在咱们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没有直接写五壮士勇敢不怕死,为什么要写这段?看看课文,(学生翻开书,看课文)第一段有没有用呢?
  生:有用,第一段是作为介绍情况的一个开头。
  师:介绍情况的开头,干嘛要写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把日寇的猖狂劲儿写出来呢?
  生:写了这些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面临这么多的敌人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敌人“大举进犯”,和六班英勇歼敌是对比写的。敌人“大举进犯”是说敌人人数非常多,六班只有五个人,说明五壮士是勇敢不怕死的。
  师:很好,敌人数以千计,反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就五个人,他们最后是……
  生(齐答):以少胜多。
  师:对!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非常重要,不是没用的。现在大家来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分几个小层?
  生:第二段分三层,第一层从“为了拖住敌人”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这层说的是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第二层从“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层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第三层从“战斗进行很久”一直到“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是写五壮士消灭了很多敌人。
  师:很好。这三层,有几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生:有两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哪两层?
  生:第一层和第二层。
  师:好,这两层是直接写他们什么,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山,怎么歼灭敌人。
  师:再说得明确点儿。
  生:写五壮士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表现了五位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师:对,这两层是写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他们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书:英勇杀敌)
  第三层没正面写五壮士怎么英勇杀敌,这层有用没用?
  生:有用,因为第三层写敌人死得很多,说明五壮士非常顽强勇敢。
  生:我也认为这层有用。因为这层说敌人死的特别多,横七竖八的,都数不过来了。这说明五壮士英勇顽强,杀了无数敌人,更能说明他们是英雄。
  师:很好,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他们英勇杀敌的结果,更突出他们的勇敢精神。那前两层都写英勇杀敌,写法一样不一样?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既然都写英勇杀敌,为什么写两层呢?写法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概括写,是写他们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而第二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具体地描写他们每一个人怎么样打敌人。第二层写他们对敌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敌人。
  师:很好,她刚才说了第一层怎么写的?
  生:(齐答):概括地写集体。
  师:第二层是具体地写了每一个人。那么,哪一层最能突出他们是五壮士呢?
  生:第二层。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第二层。第二层共几句话?看书!(学生看课文。)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第二层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这句话是概括地说他们狠狠地打敌人。第二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从这开始是具体地写每个战士英勇杀敌。
  师:好,她说第一句是属于概括地写这五个人英勇杀敌,然后分述每个人怎么样勇敢杀敌人的。前面是总述,后面是分述,很清楚的。后面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第一句写班长什么?第二句写副班长什么?第三句写宋学义什么?第四句写两个小战士什么?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平时咱们常讲:描写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看看用了什么方法?谁看出来了?
  师:我找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什么?是语言?心情?还是动作?神态?读一句分析一句,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这句主要描写班长的动作,说明班长……
  师:主要描写动作?谁有不同意见?
  生:描写班长马宝玉的神态。
  师:神态,哪点儿是神态?你说!
  生: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表现了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师:很好,坐下。第二句谁分析一下?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句是写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和语口。
  师;语言在哪儿?
  生:没有语言。
  师:别的同学再说。
  生: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的心情。
  师:是动作为主还是心情为主?
  生:我同意××的意见,写心情多。
  师:什么样的心情?你说!
  生:“……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儿细致地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心情。
  师:第三句写什么?
  生:“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枪一圈儿……”写了他的动作。
  师:很好,坐下。第四句呢?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写的是表情和动作。
  师:表情为主还是动作为主?
  生:以表情为主。
  师: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生: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敌人,大部队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胁。
  生:五壮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掩护好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
  师:好。
  生:五壮士这时候想的是:要把敌人死死地牵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让他们乱动一步,好给大部队创造转移的时间。
  生:这时五壮士想的是:把敌人多杀几个,好拖延时间,让大部队安全转移。
  师: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充满了对敌人的什么;
  生(齐答):仇恨!
  师: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师:把这四句读一读,读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来。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满腔怒火。”
  师:应该是“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我找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
  (生读这四句)
  师:好。这一段大家读得还比较好。咱们现在看看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生:(齐答):引上绝路。
  师:什么叫“绝路”?
  生:就是死路。
  师:绝路就是死路。这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学生看课文)
  生:“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她找得很好。这里一共写了两句话,一句写了谁?
  生(齐答):班长。
  师:一句写的班长,另一句写那四个战士。写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师:那是这个词的意思,在这儿为什么要用“斩钉截铁”地说呢?
  生:这就说明班长的话非常坚决、果断,不是犹犹豫豫地说的。
  师:是指在什么面前毫不犹豫?
  生:面临着死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
  师:怎么知道面临着死亡?
  生:因为课文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绝路就是死路,他们明知道走这条路是死路,走上去就下不来了,可是他们还是“斩钉截铁”地说,表现他们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不怕死。好,是指在生与死的面前,选择哪一条路?班长丝毫不犹豫,这是一种不怕死的精神。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
  生:因为那四个战士跟班长想的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想把敌人引上绝路,并且决不能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师:从哪儿看出想的一样?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从这句可以看出战士们和班长想的一样,因为课文里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和班长一样,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热血沸腾”,这说明其他四个战士也怎么样?
  生:情绪激昂。
  师:情绪激昂想干嘛?
  生:想和班长一起为了祖国献身。
  师:好,跟班长想在一起,行动一致吗?
  生:(齐答):一致!
  师:哪个词说明一致?
  生:“紧跟在班长后面”的“跟”。
  师:光用一个“跟”,其实这话也通,你们看课文,我念念“战士们热血沸腾,跟在班长后面。”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可是文章不用“跟”,而用……
  生(齐答);“紧跟”。
  师:为什么要加一个“紧”字呢?你说!
  生:加一个“紧”字,更说明其他四个战士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是一样的。
  师:他们想的一样,面临牺牲,他们准备什么?
  生:他们都想把敌人引上绝路,掩护人民群众。
  师:那自己呢?做了什么准备?
  生:准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师:他们已经准备献身。
  (板书:准备献身)
  谁把描写五壮士准备献身的英勇气概读出来?
  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很好,坐下。那个“走”字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重!
  师:读得重,那个感叹号,表示什么?你说。
  生:非常宏亮,非常重!
  师:那是读法,表达什么感情?
  生:非常果断,非常坚决。
  师:谁来读?
  生:“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师:谁再读一遍。
  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向莲花瓣走去。”
  师:很好,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就一个字,写五壮士的行动的词就一个“紧跟”。虽然描写得很少,一个字一个词,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读的时候要感情充沛。谁能再读一遍?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狼牙山五壮士&&西慈亭小学
22&&&&&&&&&&&&&&&&
狼牙山五壮士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
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斩钉截铁”、“壮士”、“屹立”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从英雄的壮举和感人的话语中,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3.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通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情,以情带读,分享学习快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由此而产生一次精神升华,爱国主义思想由此而深深地扎根在全体学生思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2.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启发谈话,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出示课件)学生说出课件中的英雄事迹: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
  (二)揭示课题: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三)由课题“士”展开,“士”在古代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能得到“士”这个称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1.学生用“士”组词,教师板书有价值的词语。
2.这些词语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战士”就是指部队里的士兵,他们都参加作战的。
&&“勇士”就是指非常勇敢的人。
&&“烈士”就是指在跟敌人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士。
&&“壮士”就是指很壮烈很勇敢的战士。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在狼牙山之巅,我们的五壮士是怎样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诗篇的?
(一)听课文朗读,思考:
1.听录音注意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2.这篇课文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自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轮流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己预习所得,探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重点检查部分词语(出示课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横线标出来。
(二)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三)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一读战斗英雄的故事。
一、精品细读,内化情感。
(一)接受任务。(出示课件)
1.说说五位战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2.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敌人的人数非常多,六班只有五个人,对比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歼敌,不怕牺牲。
(二)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炮火连天的1941年秋,走近狼牙山看看五位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预设一:他们是怎样诱敌上山的?(出示课件)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大声读一读。
预设二:请同学们自由读(出示课件)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场面吧!
1.战士们怎样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的?
2.指明读,说说壮士是怎样对敌的,五壮士的描写中那个词运用的好?(出示课件)
3.面对这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你想说什么吗?
预设三:正因为他们的不屈不挠,正因为他们的奋不顾身,所以敌人——引读。“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
引导学生五位壮士与许多、横七竖八对比,体会壮士壮举。
(三)引上绝路。
五位战士顺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词语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预设一:壮士们把敌人引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出示课件)
预设二: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预设三:交流感动的词语。(出示课件)
1.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斩钉截铁”引导学生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走!”朗读,从读中感悟壮士的决心。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3.战士们和班长的想法一致吗?从哪可以看出来?
他们一个个都是不怕死的铁铮铮的汉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学生齐读)
(四)顶峰歼敌。
在顶峰歼敌之中,写得最详细,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请找出句子同桌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一:(出示课件)
1.下面这段话的哪几个动作表现了马宝玉英勇无畏的精神?
2.“砸”,你能换个词吗?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字,而要用“砸”?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加以体会人物情感。
3.用心地读这几个句子。
预设二: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出示课件)
五壮士猛地举起石头,狠很地砸向敌人。深入体会决心、仇恨。
1.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可恶的日寇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烧、杀、抢、掠,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烧了我们的房子,杀了我们的亲人,犯下了许许多多的滔天大罪。
请学生说一说电影中看到的日寇的罪行。例如《中国兄弟连》中就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村庄在一夜之间全村的人都被日寇杀光。《狼毒花》中的日寇更是残忍,不过不招供,就割去一个耳朵,再不说就挖去一双眼睛,他们就是这样的折磨、残害我们的中国人。当时,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到了2100万人。同学们,这一个个死去的可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啊。
2.引读:此时此刻,相信你们对五壮士的决心、仇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决心和仇恨在你们心中燃起,同样在五壮士的心中熊熊燃烧。他们就用石头向敌人讨回血债,与敌人血战到底。让我们带着这份坚定的决心,满腔的仇恨再读这段话。
3.说说对“像雹子”这个词的理解。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又一批敌人上来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 这句话中动作描写还在哪里?
&& (五)壮烈跳崖。
&& (播放视频二)一同感受壮士的英雄气概。
1.(出示课件)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壮士们想什么?
2.(出示课件)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你怎样读这豪言壮语?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读到这里你会用怎样词语赞颂这些壮士?
二、回顾全文,提炼升华。
(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二)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碑,为什么说是五“勇士”。
(三)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或者为纪念碑写碑文。
三、总结写作方法。
1. 提炼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表现主人公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本文详略得当: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详略,人物描写的详略。
四、拓展练习。
读有关英雄的书籍,搜集有关资料,办一期“看英雄、学英雄”的手抄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四月份四年级精华帖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23豆丁精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四月份四年级精华帖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23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狼牙山五壮士》写作特点思考
《狼牙山五壮士》写作特点思考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二是通过阅读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如果,我们上述标书中加黑加粗的文字,像这样“教给学生”,很显然,学生只能当做概念来记忆;如果课文讲完之后,提出课文中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作为一道题目来完成,学生无非就是记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了解到重点写第二次完成任务,使得班长马宝玉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感人。”至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精妙,学生还是难以细细体验得到。不光是学生,老师如果仅仅是读参考书,自己也觉得枯燥。
怎样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从而使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样的方法有些感觉,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一些“写法”的“味道”?
我们不妨先来完成课后的第二个题目,想象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这个题目,按照常理说,并不难。而且,在我看来,完成这个任务之后,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对于把握主要内容来讲,相对会非常容易,因此,这个题目可以一箭双雕:既了解文章顺序,有把握主要内容。
学生在处理了字词阅读障碍后,应该能够比较容易的来完成这个任务——课文各个部分是有提示语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拖住敌人”,第三自然段的引上绝路或者准备转移;第四、五自然段顶峰歼敌(这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写谁在哪里做什么),第六七八九自然段,写的是跳下悬崖。
会出问题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拖住敌人”,而教学用书概括为“痛击敌人”,我们很多老师讲课的时候,都是讲的“痛击敌人”。“拖住敌人”是目的,结合上文,五个战士的任务就是“拖住敌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而课文中写的是一边痛击,一边将敌人引上狼牙山——使敌人不能去追赶大部队和群众。
怎么处理分歧?还是应该读课文,认真读这段话,看看详细写了什么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主要还是写的“痛击敌人”。教学用书这样写,就很有道理了。但是,我私下认为:这样概括还是不够准确的。他们是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在这里痛击,才“完成了掩护任务”,掩护的手段就是使敌人不能去追。所以,我提出一个“阻击敌人”概念,“阻击”,阻挡住并痛击,使得敌人不能住追赶大部队和群众。
实际教学的时候,学生找出“拖住”、“痛击”后,老师再给出“阻击”,引导学生讨论,看看哪个词语能够更好的概括这段的意思,包括他们做事的意图,只要学生再读课文,就能领会到“阻击”相对更准确一些(这里让学生讨论“阻击”是否合适,是有用意的,是为了后面顶峰歼敌、分析为什么当做重点写第二次做个铺垫)。
第三自然段,到底是“准备转移”还是引上绝路?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里面有个“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要,还没引。这是学生读书不联系上下文得出的错觉。这时候,引导学生读书,联系“斩钉截铁的说……跟在后面……”学生能够体会到:他们在用引上绝路的方式来转移,绝路,指的是棋盘陀。这里面又有了一个伏笔:转移,怎么会到绝路上去?
后面几个自然段,学生概括小标题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在学生理清顺序,概括了个段落的小标题之后,可以着手安排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在顶峰又消灭了许多敌人,子弹打光了,又用石头砸,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敌人还在向上爬的时候,跳下了悬崖。
为什么要强调把这个细节特征概括进来?因为这是人物做事时候最感人的特征之一。
读到这里,不论是一般读者还是学生,应该都能从故事中感悟到这样的意思:故事很悲壮,五壮士真英雄,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打击敌人,坚强不屈,宁死不做俘虏。
但是,如果仅仅是读到这份上,学生是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五壮士到底装在何处?两次讲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啥重点写第二次?”只有研究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才会从内心产生队伍装饰的敬仰之情。
五壮士的高尚之处在于“本来或许可以生,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了死”。
生,是可能的,因为走这条路可以追上连队队,但是,面临着敌人也可能穷追不舍的,后果,很可能是整个部队都会与敌人遭遇并且会造成更大损失;他们选择了死——明知道绝路上是必然会死,但是自己的死能够换来整个连队的生!对于这个答案,只要结合课文思考一下“看看他们选择道路时候背后有啥思考呢?”这个问题,学生读书,就能够感受的出来。
他们在对两条路进行选择的时候的表现出了“舍我为集体、为大家”的高尚;选择的时候,态度是坚决的,因为文章共写道“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斩钉截铁,就是坚定的意思,而斩钉截铁,则强调了那种毫不犹豫、决策的果断、迅速,时间不等人,所以要快!其他人“紧跟、热血沸腾”说明五个人的思考是一致的,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考虑自己,这是五壮士的高尚,而且,最终他们选择的是跳崖,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悲壮的,民族的气节是豪迈的。至此,学生从五壮士选择绝路动机上,已经被感动了。
接下来的问题需要研究:两次写完成任务,为啥第二次当重点写。
首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的是:两次写“完成任务”,两次写,在表面上一样,但是,实质上有啥不同吗?
这需要了解一下“打阻击作掩护的规定”:只要阻止敌人多长时间,就算完成任务。前面,五个人把敌人给拖住了,坚持到了一定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撤退。任何担任掩护任务的人员,在坚持到一定时间后,必须撤退。所以,在对敌人进行了一定时间的阻击之后,“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第二次呢?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并且消灭了大批敌人。
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任何推理都需要有真实的依据。这里有必要联系一个资料:
“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为啥叫“引上绝路”,自己上了绝路,敌人几乎也追到了绝路。你追上来,而且是一边打一边追,追到了绝顶,用了多长时间?然后,在这样的地方,你再下去,得多长时间?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连队早已经转移到非常安全的地方了!
所以,把敌人引上绝路,而且一边引,一边打,到了顶峰,仍然“坚持打到只剩一颗手榴弹,还用石头砸,直到最后一个手榴弹投向敌群“开了花”。
多打死一个敌人是一个,想尽办法多消灭敌人,消灭起侵略者,宣泄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其实读到这里,学生已经对英雄产生了深深地爱慕和敬佩。
第二次“胜利完成任务”,是一次让敌人彻底的不可能再找到连队的胜利,是以自己较小牺牲换来敌人更多损失的胜利!这是第二次“完成任务”较第一次的不同含义。
但是,读到这里,仍然没解决“为什么重点写第二次”的问题。
我们可以做一个修改了的简单的对比: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当做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个感悟。
到此,“阻击敌人”,“引上绝路”,跟“顶峰歼敌”的关系就理清楚了。读懂文章的顺序,绝不是简单地读懂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我们还需要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交代,体会他们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所起的独特作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狼牙山五壮士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