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符咒奇术有多少种符

茅山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是上清派的正式名称。的实际开创者是。南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归隐,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及历史的《》以及《》《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茅山宗简介
茅山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常州大约60公里,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宛如一条绿色苍龙横卧于江苏省句容、金坛、溧水、丹徒、丹阳五大县(市)之间。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虽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茅山有四大特点: 一、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还有众多星罗棋布的厅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风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圣地而著称。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被后人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三、茅山还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茅山被毛主席列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四、茅山是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地点,六七千名常州知青这里留下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和热诚,为茅山的开发留下了不可磨来的功绩。
过去的学者大多将南朝以及唐代的道教主流误解为上清派(茅山宗),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将唐代的李渤“真系”(《云笈七笺》卷5)所记上清经篆的传授次序以及元代的刘大彬《茅山志》(HY304)中记载的茅山宗师脉谱,误解为是讲述上清派(茅山宗)的谱系。由于将从东晋的杨羲到唐代的李含光等这些人物的脉谱,误解成上清派(茅山宗)的谱系,因而陆修静、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都被看作是上清派(茅山宗)的道士。其结果,导致了东晋末以后,江南一带的道教主流是上清派(茅山宗),到了唐代上清派(茅山宗)还是主流这一误解的产生和流行[1]
将“真系”、《茅山志》的上清经篆的传授谱系误解为讲述上清派谱系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对道教的三洞学说没有充分理解。许多道教学者片面地相信上清经篆的传授只在上清派(茅山宗)中进行,实际上,上清经篆的传授也在提倡三洞学说的天师道中进行。刘宋的天师道依据三洞学说,把过去的葛氏道、上清派所传授的灵宝经、《三皇经》、上清经吸收到自己的教义之内,将三洞部的所有道书尊奉为天师道的道书,此事可以由刘宋天师道里存有“三归依戒”这一事实得到明确证明。天师道的三归依戒要求信徒归依三宝即道宝、经宝和师宝,三宝是指道宝的太上无极大道,经宝的三十六部尊经,师宝的太上老君。这里所说的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指三洞十二部的道书,所以归依三宝即是归依道宝的无极大道,经宝的三洞十二部的所有道书,以及师宝的太上老君。因此,刘宋天师道当然也崇尚上清经、灵宝经以及《三皇经》。而且天师道的法位制度一旦完备,便出现了于道士法位中修成上清经的道士洞真法师、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以及三洞法师(参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法次仪的“正一法位”)。而上清经策在这些法师那儿也得到了传授和掌握[1]
如果天师道也实行上清经之传授,那么“真系”、《茅山志》所记载的道士之中就可能有天师道道士的存在。因此,若对各个道士的思想和事迹进行调查确认,其多数则是天师道的道士。例如,刘宋的陆修静,查阅《陆先生道门科略》(HYlll9),显然是将东汉的张陵(张道陵)仰奉为祖师的天师道道士。而且陆修静倡导三洞学说一事可以明确地从“灵宝经目序”(《云笈七笺》卷4)、《洞玄灵宝五感文》(HYl268)中获知。就是说,陆修静是天师道的道士,同时也是三洞学说的信徒。其他如“真系”记载的唐代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还有《茅山志》所记载的在此之后的黄宗元、孙知清等茅山宗师也都是天师道的道士[1]
刘宋天师道提倡三洞学说,意义极大。若天师道尊奉所有的三洞部的道书,那么,不论是《上清经》、《灵宝经》、还是《三皇经》,其所述教义,都将包摄于天师道之中。陆修静的《洞玄灵宝五感文》基于三洞学说,对三洞部道书所说斋戒进行分类解说,其中包括《上清经》的上清斋、《灵宝经》的灵宝斋、《三皇经》的三皇斋以及天师道独有的三元涂炭斋和指教斋,陆修静将所有这些斋都看成是当时天师道所实践的斋。这样,刘宋天师道通过提倡三洞学说,迅速扩大了其教法范围,使得天师道一家就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师道将自己的教义称作“道教”,来对抗佛教。于是,“道教”这一宗教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立了。“道教”本来是指以三洞学说为基础的天师道的教义[1]
从上述可知,对三洞学说的不同理解,就会导致对整个道教史的看法的不同。唐代道教的主流是上清派这一误解,也正是由于对三洞学说及其倡导者的思想没有正确理解所致。道教是由刘宋时期的天师道,于5世纪中叶创立提倡的宗教,刘宋以降至南宋末,道教的主流是天师道,金末元初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加入了道教之后,直到现代,天师道和全真道构成了道教的二大流派。[1]
茅山宗唐代茅山宗
公元711年,亲眼目睹两公主入道的张万福,似乎还是当时的太清观主史崇玄的属下,不过才过了两三年,大概是随着太平公主的倒台,史崇玄的败亡罢,他渐渐开始崭露头角,终于作到太清观新的主人,成了开元时期的道教重要人物。据都筑晶子《唐代中期④道观》的说法,在盛唐时代,张万福和朱法满(名君绪,?_720)在长安的太清观和玉清观,分别占据了重要的舞台,他们编纂的《三洞众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和《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等,在规范道士行为和整理道教仪式上起了很大作用。其中,特别是张万福,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仪范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批判各地的道教仪式的失范,一方面动手将各种道教流派的斋醮仪式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清理。
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的时候,他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他说,“近有庸流,不达古贤之情,先于玄师前补署六职,宣科授简,然后升坛,仍云简寂先生(陆修静)斋法谬误,饰非谤说,词理纷然,寡识无知,一至于此,尚有其党,相仿行之,不唯获乱法之愆,实亦受谤贤之罪,达教君子,宜共斥之”,他强调说,“金篆古仪及黄篆旧法,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皆先作自然朝(即礼十方忏悔三礼是也),然后行事……所以云:须明旦晨晓,依法行道”,他指出,这一整齐化神圣化的道教仪范,是——此法自张天师、陆简寂、寇天师、张清都(万福——引者注)相传至今,颇历年代,皆以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2]
这里关于道教仪范的正统谱系,是从张陵、陆修静、寇谦之到张万福。而宋代编辑的《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一《仪范门》之《序斋第一》在追溯过去斋法的渊源和历史时,也要说到张万福,它说“今世醮法遍区宇,而斋法几于影灭迹绝,问有举行之士,又复不师古始,信末师而哂前哲,是流俗而悖经教。坛仪乖竦,科式舛谬,甲造乙习,遂成旧章,切切用力于徼影响谲诡幻怪之间,以为舍是无以起信末俗”[21,所以必须重新清理斋仪,而它在回忆正确的斋仪的来历时说,最早是正一真人,“自以斋法旨趣渊微,法禁森严,非愚浅始学所可明了,乃妙出五称文、撰立正一斋法,目为‘旨教’,以遗祭酒篆生,灵宝之教,秘而不传,仙人口口相授”,接下来到太极仙公,才将斋仪书写下来,而陆天师“复加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最后就说到唐代的张万福:
痛庸师之不学,悯流俗之无识,非非相承,其失不悟,以简便为适当,以古法为难行,则自张万福天师以来,尝病之矣。
这里的历史系谱仍然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张万福。
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寇天师、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门七叶图》这个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2]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即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2]。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献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著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和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组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著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2]
应当说,上清一系在当时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来,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渐渐在上层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纪中叶,尽管事实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长安和洛阳,但是,在上层士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司马承祯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1]。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李渤《真系》为这一派追溯历史时,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仿佛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陆修静、陶弘景,而列数到隋唐的王远知(580—667)[2]、潘师正(?一682)[3]、司马承祯(647-735)[41、李含光(683—769)的[5],尽管这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6][2]
而《真系》又被阅读道教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收录,而号称“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仅以《真系》为主,所以,后世关于开元、天宝年问的道教史的回忆,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历史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可以模糊成为背景[1]。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道教,可以发现,盛唐时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远远没有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2]。毕竟历史文献没有全部湮灭,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机会,像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就在不经意中留下了开元时代的道教风景[3],其中在开元、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相当多[2]
茅山宗发展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天师道道法精髓。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
宋代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
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茅山宗来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文
化的主旨是以老子的“道”来阐述宇宙的生成规律,以及教导人们如何效法天道而后与道合真。千百年来,道教均以这一主题发挥和完善了道的旨义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门学科诸如哲学、天文、地理、中医及养生学等。
茅山,中国道教的主流道派上清派的发源地,坐落于江苏省西南部,风景秀丽,幽静宜人,素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这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
她发扬的道教宗派称为“茅山宗”,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其所受到的帝王的钦崇也是其它道派所罕能企及的。历史上曾有四十五代宗师相继传承茅山道学文化,历代祖师也遗留有众多的道书古籍,为推动和完善道教教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清派形成于东晋,鼎盛于隋唐,影响几乎纵贯整个道教史。早期上清派主要的活动中心主要以茅山活动中心,故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隋唐时期,上清派的影响已经远播大江南北,《全唐文》云:“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在宋朝其宗师受赐于朝廷;第23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曾为真宗求嗣,赐“国师”号;第25代宗师刘混康()也受宠于哲宗徽宗两朝。
上清派许多宗师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上清派自创教之日起,其代表人物或出生于士族大家,官宦高门,或为饱学之士,这样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便赋予了上清派与众不同的贵族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开启了道教向上发展深化的路径。
南朝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了总结和改革,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的“专业”很多,有的为斋蘸,有的为符箓。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职事,汉末以来,一直盛行不衰。作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的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至元代,朝廷命张天师掌管“三山符箓”,即龙虎山、合皂山与茅山。从此凡符箓一派,都归入张天师一系,称为正一派。该派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同时兼习灵宝经和三皇经,以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
宋朝的符箓道教,继承以往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也出现了神霄、清微、净明等新教派,正一道自北宋真宗重见于世,24代天师张可大,25代天师都得到宋廷“先生”的赐号,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成为南方道教首领。第30代天师张继先,蒙徽宗多次召见和赏赐,他本人博学能文,以“本来真性”为成先之本,要教徒通过“休歇”来达到解脱,形成符箓派的道教哲学。
时至今日,上清正一教符箓派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元符道人为茅山九霄万福宫主人,二十余年对道法勤求穷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传承了杨许所传的上清经箓,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特别精修于符箓。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工草隶行书尤妙。
道人怀着一颗济世度人之心,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除恶,并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道教教义,以更好地弘扬道教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利物济人的道德观,净化人们的心灵,澄心静意,开通智慧,以至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茅山宗开创人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行了总结和改革,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市)。他的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等三个朝代。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他曾从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教符图经法,算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云笈七签》卷五李渤述《真系》: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陆(修静)君之教,杨(羲)许(谧)之胄也。陆授孙(游岳)君,孙君授陶(弘景)君。陶君搜摭许令(谧)之遗经略尽矣。
据《茅山志》说,孙游岳有弟子百余人,唯陶弘景是他的入室弟子,经法诰诀,悉相传授。
陆修静生平总括三洞,力阐道教;孙游岳甄汰九流,潜神希微;而陶弘景生平对道法之勤求穷究,著述道书之丰富,较之陆孙均有过之,可说是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他不仅继承了杨许所传之上清经箓,更是广泛搜访杨许三君之遗迹,据以纂《真诰》;他不仅重斋仪,更兼重烧炼黄白及医药服饵;他不仅力阐道教,更且主张三教融合,法无偏执;他不仅重道教经箓,更且重儒家谶纬。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 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作为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的身份,前往鄮县礼,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礼佛的真实原因。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众的生存。有悼好友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者也概莫能外。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一生勤于著述,纂《真诰》.《登真隐诀》,注《老子》等帕二百余卷,其中最著名的道教典籍为《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及《真灵位业图》。
陶弘景茅山宗传经,最重三君(杨羲.许谧.许翙)手迹。即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至三六五年)杨羲.许谧等托言众真降授所留手书遗迹。并据南齐颐欢所整理真人口授之诰,纂而为《真诰》。
据《云笈七签》卷一百七引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而正之。成辰年(公元四八八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至庚午年(公元四九0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摽及诸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
小林正美《中国的道教》
葛兆光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 茅山有多少个道教大殿,分别距离多远?
茅山有多少个道教大殿,分别距离多远?
有多少个道教大殿,分别距离多远?
[题主采纳].cn我去年去过。1. 进门以后就会买门票,门票我记得是80, 门票包括乘车费用所以记得保留好门票。2. 进门以后就是道教广场,你可以四处走走。3. 广场后面就是苏南抗日站长纪念碑。4. 进门后建议你先上车,上去开到游览处。5.游览地方又个索道,可以买25元索道费用下山去看看,据说山下是一个古镇。6. 我没做索道,直接进门,进门要出示你买的门票。7. 进门后有几个宫你看看官网。我记得是5个宫。如果你从下游览车走到最高处,如果你走得快不仔细看的话。 2个小时差不多。8. 但是我知道你是道教徒,所以估计你要仔细看。如果仔细看没有5小时走不完的。因为真的不小。9. 每个宫的距离不等。还有三重建筑设计的样式。建筑很宏伟的。10。 只要你保存好门票。游览车随便做的,有车站的。你就车站等着就行了。11. 不用找导游,你自己看就行,因为你是道教教徒应该很懂。满意请采纳, 其他请提问。
游览顺利!
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宫所在的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民国年间(公元 1912 年— 1949 年),元符宫仅存灵官殿、三清大殿、太元宝殿与东秀、西斋、勉斋、聚仙四房道院等建筑;解放后,宫内殿堂及道院多次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拨款、屡有修缮;十年浩动期间,该宫除万寿台与勉斋道院内的部分道房之外,其余建筑均被拆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贯彻与落实,道院的道教活动日益得以恢复,元符宫亦逐渐得以重新修建,并于 1988 年 11 月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建成与修缮完工的主要建筑有睹星门、灵官殿、碑亭、万寿台、三天门、慈航殿、勉斋道院、黄鹤楼、东岳楼与道舍及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属工程。
最著名的就是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合称“道院”。希望能帮助到你。在句容主入口(西门)有观光车将游客送到山顶九霄万福宫门口,在其他各景点也设有站台,车费25元。建议坐景区内的观光车,因为景区较大,徒步的话要1-2小时才能到达大茅峰顶。自驾车是不准进入景区。
徒步到顶峰有多远距离?可以徒步上,走下来不?游览车不容易耍好。
<textarea name="editor" class="_j_content _j_answer_suggest" id="_js_editorText" placeholder="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作答,而不是网上搜来的信息好回答不一定特长,但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永远替提问者【多想一步】,会加分哦~" >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山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