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 学的cs. 但真的学不下去了, 太难了。 智商内存不够用怎么办, 想转统计, 值得吗? 就业来说

离开学术圈是种怎样的体验?
刚开始的挫败感有多强?会持续多久?现在还会时不时看看曾经做的领域的文章?关注学术动态有没有一种偷看前女(男)友空间的感觉?有没有再回学术圈的打算?
按投票排序
127 个回答
不请自来。我唸博士期间做理论物理,我是因为兴趣而唸的。我唸了八年,中间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曲折和难堪,但都过去了,到了末年,我还雄心勃勃地找学术的工作,但众所周知,2012年是学术界困难的一年。我有居留问题,而且那时女朋友,父母希望我比妹妹早结婚,我便找了另一份跟物理无关的工作。找工作期间没心情去失落,反倒一个又一个的decline让人心痛。学术界难找工作,但到工业界不是僱主们飞扑而来,而是要努力适应争取。但这个过程是有回报的,比学术界来得快。后来我在现在的政府部门找到工作,主要处理数据挖掘。唸物理的人的数学底子是可以应付这些工作的,但程度当然没有到计算机博士毕业生的程度了。这种工作蛮适合,因为工作也是研究,也是量化,也是数学,而我也要发表文章,东西也比物理容易,薪水也高,有work-life balance,其实可以很满足的了。有时我也会拿起以前的物理书或文章看看,也查一查现在的进展是什麽,可以说是怀愐。但学术界有时会把数十年前的工作拿出来又炒作一番,离开圈子久了有时又帮助自己的大局观,发现有些文章还真的挺无聊。更吸引眼球的,就是跨学科的研究,以前鄙视这些,但现在明白这些才是真正的研究问题。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头看才觉得当时找博后找这里工作其实也挺有意思的。离开学术圈后有过一番心理战争,而这在工作逐渐稳定下来时开始。身边总有一些朋友成功在学术圈内留下,但因总会觉得我不比他差,为什麽他可以找到而我却不能?然后总会有来自这些人的轻视。如果自己完全满足这状况,这些说话可以轻易不理;但我总会有一种感觉是因为我在学术圈混不下去才转行,不满自己也感到失落。这些失落很多时被繁忙的工作盖过。去年八月,我到了宾州参加一个华人基督徒教授团契的退修营,看到有些同辈开始tenure-track,有时会想一想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误,为什麽当初没有坚持下去。。。但在营中跟别人聊起天来,有一个老教授问我是不是想做教授,我说:「没有这个打算了。」(这可是实话!)然后他说:「弟兄,you are smart!」(我回家后和牧师谈起,他修正说:「不是你smart,是God is smart!」)我完全明白这位老教授的意思,两个博后、tenure-track、正教授,这是慢慢长路,要教学、收学生、写项目、发文章,其实这些都多于研究。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其实是技术、计算、不太忙的生活,那教授真的是我的理想工作吗?(毕业前已经很多人跟我这样说过。)很明显不是。但我也喜欢讲报告,写閒文,但出文章那个过程,我受不了。而且在很多其他人眼中,我找到一条不错的出路。这个理性的不走学术的原因,其实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但做了那麽多年,毕竟是有感情的,有时也在意部份在走学术路的同学们的眼光。这我明白是我的自视问题,有多明白我在上帝眼中的宝贵,和有多相信神给我的计划,和自己和上帝的挣扎,在我心中还是在进行中。
"学一门专业而以后又没有靠它讨生活,其实挺浪漫的,就好像谈了一场漫长 的恋爱,最后却未能修成正果。爱也好恨也罢,多年以后偶然接触到当年的专业,说着『以前也是学过这个的,现在倒是忘得一干二净了』,有点惘然,却无眷恋,简直像辜负了一整场青春一样动人。" 这是一年前看到的,与君共勉。那时虽然还没有离开学术圈,不过已经可以想象,以后也会是如此的心态。现在依然还没有离开,不过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作为某基础学科(物理/计算化学)的五年级学生,秋季转行找工作时候,被该领域大师兄强烈驳斥;虽然没有胆量追究下去 (个人猜测是重新跳进一个坑里,同样需要更多的努力,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是不大合适的),但是在本专业花时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论如何最重要的是想要在学术圈混下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不是我懒,而是因为时间都拿来做别的了。所以注定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而更要命的是,找工作过程中,你会发现由于专业所限,受到各种不重视。again 不是因为努力甚少,而是严重缺乏如此的环境和氛围,你以为自己准备很多,最终turn out 还是差距不小。这样的环境呆久了,多多少少会加剧后悔的成分。即便还没有离开,已经开始会“欣赏”学术圈病态的美,而越来越淡化它种种让我曾经极其不舒服之处,比如师生关系差,觉得方向不入流等等。胡言乱语先写这么多吧,anyway,本来就是一场极其复杂的心理体验。PS1: 说明下,在美帝某ivy 高校快要拿到phd,多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强烈建议如果不是top tier university/ group,另外对学术完全没兴趣,还是尽早move on 吧。不读领会不到,读了你早晚会有共鸣的。PS2: 如果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请诸位试图培养一个骨灰级的爱好,心理好有所寄托。本人一年多前开始练习健身,当你无可奈何或者极度失望之际需要发泄时,会很有帮助的。最后,Good luck to everyone!
博士毕业,申请基金,做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完成项目基金,然后继续申请,继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循环往复。如果你的学生不给力,你又认真,就只能自己做了。我曾经两天就差不睡觉了,把学生交给我的项目报告基本从头改到尾,结果我发现她写在自己论文里的那部分比交给我的用词逻辑都好很多。她说她以为报告就是那样写。我至今不知她是不是故意黑我。混学术圈最难得不是做研究,看论文,写论文,而是你不仅要做这些,你还要去找关系拿项目,你还要管理学生。如果你导师不是大牛,你基本先天不足。这时你想混入大牛的圈子,你就得去交际。学术圈的大牛,那简直不要太爽,随便写写就行。我就想拿着现在的工资,每年有资助开会,发表论文,我自己编程仿真写论文,学生越多越累!混学术圈累,可是如果哪个工作不累?至少这份工作还有我喜欢的不用早起上班,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我的业绩,高水平论文越多越有名。其他很多工作,你做了,可是没人知道。我也有很好的学生,工作以后还会经常给我打电话,我喜欢桃李天下的感觉。我喜欢开会时碰到各种学生,教授,听其他学生激情的介绍自己的成果。这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热心做学问的人。
哈哈哈,我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脱离,但是最近转行转的欲仙欲死~!!本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学校一般专业烂···),美国马里兰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读(第五年),毕业之时会发表大概6-7篇paper,一作3-4篇,其中也有发到PNAS之类,还过得去的journal上的。影响因子加起来大概50吧。我的履历当然不能跟大神们相比(我老板就是大神,Phd期间一篇cell, 一篇science,我当年就是跪舔在这牛逼闪闪的简历之下,愤而进入她实验室的。),但说实话,这些成绩在美国的生物phd中也还算中等偏上,老板很希望我毕业后去一个牛逼的lab当post-doc,发发顶级文章,然后走她的老路申请教职。我非常感谢我的老板,她交给了我很多东西,科学的思维方法,时间管理的概念,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等等。为了我,她也忙前忙后搞了很多,比如帮我申请funding啊 (虽然最后木有中,呜呜呜),指导我写proposal啊,把我的名字放到尽量多的journal啊之类的。大家都看得出来,她对我是有期望的。可是没办法,我自己事自己知,从心态,性格,兴趣上讲我都不是搞科研这块料,能做出些成绩也只是凭的phd这几年的一股韧劲儿,让我做一辈子,我受不了的。要转行的原因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投入产出比低,没有兴趣,无成就感,累成狗还木有钱之类的主客观因素。说说决定转行后的心情吧。首先,从已决定转行之后,我就从那种做不出实验的高压状态解放出来,做实验也好,设计实验也好都更从容了。别说,心态健康之后,实验结果还出奇的好,从决定转行到现在,也就才不到一年时间,又快发paper了。。。然后呢,会更多的关注学术之外的事情,特别是关注未来的方向。说句不好听的话,读了phd之后,我们的人生其实已经半废了,我们用以安生立命的技能点太单一了。像我们这些生物狗,毕业之后除了药厂,貌似就只能做博士后(美帝药厂还他妈很少支持H1B签证,这不是把我们往千老的绝路上推么!!),一旦整个学术圈生态链崩溃(其实已经快崩溃了,这几年NIH funding的中标率已经降到10%以下了。),最先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未上位者。一旦失业,我们连安生立命的手段都欠奉!当然,这只是我决定转行的一个外因,最根本的是我不喜欢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职业生涯。人生如果没有出人意料,那还有什么意思。决定转行之后,因为要思考出路,才陆续接触了些其它行业的知识,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有趣的事情,这激发了我的学习之心,让我觉得世界变得更宽广(虽然这些事情接触深了可能也会觉得无聊,但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呢)。最后,我更加关注自身了。读phd其实还是很锻炼人的,我们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下练就了一身解决问题的本领。但是,在决定转行之前我从来没有好好的审视过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知识需要补充。相反,是在想离开学术圈之后,由于要找出路,反而能够更冷静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还有性格,根据这些东西,再去寻找合适的行业。先就这些吧,毕竟转行还在进行时,等我完全离开学术界,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之后,再回来把这个答案补全~~
本科四年,硕博四年,博后两年半。文章也算不少了,二十多篇,影响因子也算还好了,平均过五,被引用也四五百了。做十几本杂志的审稿人也审了七十多篇了。看的文献怎么也得过千了。毫不犹豫地以离开学术圈为目标,也花了一个月就离开了。离开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拒绝了所有审稿邀请,不是不愿意学习,是大部分投的稿子都一样,排列组合就想发paper了,实在是太无聊了。不想锯掉所有的稿子所以就干脆把五六十次审稿邀请都拒了。不讨厌做科研,真心挺喜欢做实验。但本科四年博士四年是在国内一流大学上的,除了灌灌水浪费科研资金,学着什么了?什么也没有。而且科研腐败我也是不想多说。教授们早就不是搞学术了,全是商人。以前老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要替你们搞钱啊。真的替我们搞钱?那每个月就给硕士发50块钱博士发100多块工资?全国前五的大学都如此,更何况别的大学?家里人想让回国做个教授说女孩子要工作稳定。坚决不要。实在不想再灌水了,不想对不起自己的时间,不想对不起学生,不想对不起纳税人的钱。
想给准备考研考博,或者准备进入(国内外)学术圈的有缘人分享一下。看到问题时,觉得自己没什么资历,本来不想班门弄斧,后来发现众多回答也是简短的抒发感受,于是想多写一点。(我的回答偏重国内学术圈情况。后来发现知乎有这个问题 里面的答案是对国外学术圈很综合客观的介绍。)以下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最初的老回答,没有修改;第二部分根据是否怀抱功利目的投身学术圈分为两类,继续分析反思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观念(例如大学老师时间自由社会地位高);第三部分写能提升考研读博搞学术幸福感的状态;第四部分是总体建议。提问是问个人“体验”,我理解的就是个人“经历+感受”的总结。欢迎交流。但麻烦那些觉得自己人生选择很对、混得也很棒的学术精英们别在答主这里刷存在感,您可以自己开贴去宣传,谢谢。答主就是个没天赋的普通人,说的全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实话,肯定带有个体差异和行业差异。我不认为个人的感受还有正确错误之分。~~~~~~~~~~~~~~~~~~~~~~~第一部分 过度拔高的学术光环~~~~~~~~~~~~~~~~~~~~~~~~遇到有志学术研究的师弟师妹时,遇到被老师领导亲朋好友介绍来考研考博出国的咨询者时,我都先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之后根据对方的回答再分享一些看法,即使在大部分时候,对方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或者对方觉得我多管闲事,多此一举(“问啥你说啥不就行了”)。这是因为,我深深感觉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术被人为地赋予了太多光环,被过度拔高了。即使道理大家都明白,可这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光环仍然会误导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光环源于:1、绝大部分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是劳心劳力、清苦枯燥的。如果国家、社会的舆论大环境不赋予光环,就更没多少人去搞这些东西了。然而在宏观上,长远来看,这些东西又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需要有人持续努力来做。于是外部环境上,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提倡赋予光环。2、大学老师们大多在学术圈里混。即使里面很多人是在茫然窘迫地混日子,即使他们自己也知道很多东西没啥实践价值,也不为同领域的实务工作者尊重,他们需要成就感和满足感。于是他们自我营造了清高的氛围,不断自我说服,自我催眠,并无形中把这种优越感传递给了学生。如果他们对学生宣传不搞学术,不仅仅与主流价值相悖(重视教育、重视基础性研究),也是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否定。于是主观上,高校教师通过各种跟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的考核赋予光环。(记得有个知乎回答就是,即使在清华大学的化学专业,教授们也是各种忽视轻视鄙视不搞研究的学生。)3、体制形成后,国家需要领先国际水平的面子,学校需要丰厚经费的课题,学科需要高规格期刊论文的数量,一层层压下来。老师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多提新点子,多写好文章。于是制度上,大部分跟制度沾边的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光环的激励和压力。(我国的科研评价指标之类主要是跟美国学的。所以这个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4、历史文化上,千百万的人消逝于历史之中。那些留下来的名字里,对普通人来说最可能企及的,就是科学家作家,而非政治家(需要人脉和家族积累)、艺术家(被视为不务正业)、商人(中国的制度环境难以产生,难以保护财产;美国更易产生)。加之科学家和作家被人为赋予的清高,他们的例子常常被父母用来鼓励小孩子。。。。你我童年里都有很多听烂的小故事,不多说了。于是文化和观念里,搞学术的不仅有光环,还被宣传为很容易达成(死心眼努力就行+_+)。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子吗?正如上面某匿名用户的答案,搞学术,无非是一门普通的职业。政府里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学术界、高校一样不缺。娱乐圈的男女关系、光怪陆离,学术界、高校一样不缺。商场上的互相征伐、你死我活,学术界、高校一样不缺。人性中的缺点弱点、命运有时无奈无助,学术界、高校一样不缺。觉得学术界、高校肯定干净得多?嗯,干净一点,绝对不“多”。如果身在其中还觉得干净得多,那要么说明你是一个幸运的小喽啰,要么说明你那个圈子的大牛们还没拿你当自己人。(只能说,国外学术圈比国内干净些。)然而,我并不是忿恨、抱怨或者批判。我想,易位而处,我无法比他们做的更好。我只是想说,不要被外部输入的光环所蒙蔽,从而做出一个让自己痛苦多年的选择。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怀着强烈自我完善心态的人,你很容易在这种光环效应下,投入某领域的研究,过后才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不在于此。如果你是一个乖乖学习听话又努力的好女孩,你很容易在这种环境和制度里一路顺利保研直博,或者一不小心考上博士,或者跟着别人脚步一不小心真拿了国外奖学金,读博痛苦后,毕业找工作不顺心后,或者在高校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封闭而茫然,神经质而吹毛求疵,孤傲而自卑,发现自己找对象高攀不起又低就不了,最终变成“灭绝师太”。如果你是一个对读书写东西、对掌握知识、对未知领域有兴趣的人,你很容易在这种光环效应下,认为自己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自己适合搞学术科研,过后才发现,你的兴趣只是common sense层次的,广而不深,而世界上有一万种职业都很需要具备“通识”的高级人才。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英雄主义的人,你很容易在这种光环效应下,怀揣对科学家的梦想无比坚定地投身学术圈,过后才发现自己不是the one.如果你是一个能力很强又肯下苦功的寒门才子,你很容易在这种光环效应下,因着对教授社会地位名声的仰望,因着对他们富足生活的向往,因着改善自己出身的强烈冲动,功利地投身学术圈,过后才发现,这个职业的生活比想象中的落差太大。。。。。。。初恋美好而令人向往,但大多没有好结果,因为后来才渐渐明白,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以及“想要”与“适合”之间的差距与平衡。职业同理。那些幼儿园里的科学家梦想,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好,有的是你对年少纯真和无忧无虑的怀念,又是一个光环。~~~~~~~~~~~~~~~~~~~~~~~第二部分 常见原因的反思~~~~~~~~~~~~~~~~~~~~~~~~很多人带着功利目的考研考博,乃至进入学术圈。可能因为觉得大学老师工作稳定自由时间多,可能因为学历提高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可能因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可能因为看到大学老师们优哉游哉地拿着丰厚课题经费和专家报酬受人仰视等等。先说这一类。(这一类的分析也是纯现实功利性的,不喜勿怪。下一类是非功利性的。)一、“自由时间多”“假期多”是最具有欺骗性的。有稳定工资的半自由职业者,每年寒假暑假时间好长,平时上完课就走,大部分时间自由支配,进可攻,退可守,兼职赚钱也自由。哇塞!简直是美好人生的不二选择。实情是:时间自由不意味着可以分给家人更多的陪伴,可以有更多的旅游机会。大部分情况下,时间自由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都是工作时间。高校里最忙的是每个学期一头一尾。行政会议和学院任务、备课讲课、考研考博笔试面试、开题答辩、课题申请、社会应酬、学期初期末杂务。。。。。。各方面事务会同时涌过来。如果你有比较熟的国内教授,可以观察一下,尤其每年下半年十一月份开始到第二年四月份为止,这半年里从讲师到教授连气都不能多喘一口。很多人经常通宵。这是课题申请季+期末期初+学生毕业论文初稿二稿定稿审阅+节日季应酬。。。。。。哪怕只在圈子边缘混过的,应该也会对课题申请季这五个字的意义有所感受。在做这些的同时,论文要坚持写哦,出版社又来催书稿了哦,领导年度总结和会议讲话稿要写哦,兼职那边也在催报告催专家意见了哦,协会那边征集选题了哦。。。。。一旦迈入学术圈,整个人就如一架不停运转的战车。如果是在国内,评上教授之后才能松口气。如果是在国外,这架战车要一直疯转到退休以后。我离开这个圈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师兄在还有三个月就稳评教授的时候因为过度劳累而一头栽倒地上,再也没能起来。而在之后的一年里,我身上所有的小炎症怎么吃药都好不了。后来统计了一下,那一年,我每三周至少打两天吊针。(从小学到高中,我都练长跑哦。本科时有次上午跑八千米越野赛全校第三,当天下午接着跑五千米团体越野赛全校第四。我是文科哦,不用做实验,没有任何X光伽马射线化学药剂医学病毒之类。)说实话,高校教师最轻松的时间就是每年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那两周左右。但要知道,平时的大部分周末,大家都在写论文查资料做实验,几乎没有过周末哦。嗯,或许可以在周二去看半价电影,在淡季抽空去旅游,但是,你想象一下带着论文发表压力去旅游的感觉。嗯,那是我们太年轻心里放不下,可到足够成熟的时候,估计也快是教授了吧。。。例外:内心别傲娇,评到副教授就出去兼职赚钱,不在乎学校同事和学生的评价,甚至是鄙夷。弄好人缘当个副院长,退休前能不能评上教授随他去。如果真能做到不在乎,这种生活会舒服些。二、大学老师社会地位高额,国外还行。国内的话,真心不高。这种地位真是路人甲和年轻学生给的虚名:1、在国内某大城市跟法检系统开研讨会时,主办方明确强调,教授座位跟副处长同一等,不得在处长前。但在某大城市,厅级官员可以直接挂名兼职博导带学生;副厅级直接兼职硕导。2、不管国内国外,教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拉课题。资金赞助者就是大爷。记得Big Bang里面Lenard为了拉赞助被逼去卖身的情节吗?这不是过分的夸张。中国理工科教授为了拉经费把胃喝出血的一堆一堆。很多高校教研室的老师们在年度体检时,都是集体三高+脂肪肝。3、至少我遇到的比较成熟成功的社会人士们并不因为“教授”就高看一眼。社会有它的规则和话语体系,象牙塔无法阻拦外界侵袭,却确实对里面的人有封闭作用。这使得大部分高校老师在跟实务人士交流时表现得清高而稚嫩,格格不入。这又让别人怎么把你当朋友呢。有时别人冲我抱怨,我开解:学者都有小特色,很有意思呀。答曰,网上当趣闻看看挺好。当同事当朋友的话,就算了。而中国有些情况如某律所主任原话:教授么,我知道。每次开个研讨会我们都喊他们来,稍微给点钱,叫他们按我们想的说两句。大家哈哈一笑,出个新闻。挺好。4、在中国网民评论里,好像“教授”一词已被毁?不开玩笑了。如果你为人靠谱,能力出色,是不是教授,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朋友都会越来越多。反之亦然。阳光照义人,也照歹人。真正有素养的人不会因为任何身份标签就对人区分三六九等各自假以辞色。当然,教授的社会地位确实不算低。但对有的人来说,社会地位只是高校生活憋屈时用来自我开解的话(我在现实中遇到过,在网上目前还没遇到,请勿对号入座)。三、大学老师旱涝保收观点:只要野心别太强,讲好你的课,其他都不用管,至少不会饿死。或者宅在屋里搞实验搞数据就行,大不了少跟同事来往,少跟领导打交道。哦,好像这不是此类职业所独有的优势?而且好像这样赚的钱不太够花?(理工科大牛例外。然而他们要去喝酒搞关系拉项目,偶尔还牵扯政治靠山的。。。。。。)四、考研考博搞学术是为了镀金有人考研是为了找工作;考博出国是为了移民;搞学术是为了接触到好的平台和人脉。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功利的时候。再说上述选择各专业领域情况都不一样,不多说了。只是想说,追求的过程中,尊重他人,尽量少损害他人利益吧。我知道有人是申请全奖读博出国,出去后转为硕士,硕士毕业就找工作,然后办移民。如果是后来确实想离开学术圈或者实在做不下去,就跟各方慢慢沟通,大家都理解。但如果从申请读博一开始就心存利用,这不但毁自己的路(可能被封杀),也影响后人的申请。最终是所有人都没饭吃。五、先做学术再慢慢兼职最后加行政,官学商多面手,走上人生巅峰额,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思路、关注点、话语体系、规则等方面区别很大。从高校一路读上来的人要脱离既有窠臼很难。智商情商双高又极自律的人真的很少,所以最终实现这一点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我们这领域里,很多法官辞职下海以后非常后悔。律师是服务当事人的,法官多年,架子、思维等已经固化,转变的过程特别艰难。最好是有个铁哥们忘年交之类,他先让你去实务试试水;或者找个靠谱的牛人带带路。最关键的是,他能不抱怨吐槽地给你讲客观情况,也能对你的试水表现说真话。如果铁了心要走这条路,一定放下架子,一定尊重他人,一定虚心求教,一定厚道为人!然后,对很多不功利的人来说,学术清苦,但如香茗咖啡,甘之如饴。真的,离不开学术。我要考博,我要在象牙塔里静静研究我的蜗角天地。真的,一做起来,内心平安又喜悦。一、研究问题,改变世界,推动发展我敬佩这些勇者。但还是善意的举两个极端例子:1、乔布斯是干啥的?2、想帮助人类尽早登陆火星,生活大爆炸里是谁做?(貌似是因硕士学历备受嘲笑的Howard。现实中也是NASA。)所以,这真的不是学术圈、高校的独特优势吧?二、无论能否有成果,这样做的人,需要家人多付出一些。三、按照中国目前的体制,恐怕这种方式不容易保证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温饱尚有余。对二、三,我想说,找一个不功利、不浮躁、不抱怨、不计较的另一半吧。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向追梦的人致敬。~~~~第三部分 所有没有自己观点和解决方案的批判都是耍流氓,详见第四部分~~~~~~~~一、搞学术的幸福者以我目前的见闻,搞学术的幸福者大致有三类:1、家境富足,毫无后顾之忧,纯粹追逐兴趣2、能力超群,碾压我等凡人,碾压常人规则3、内心独立、强大而封闭,专注知识获得,对穷富得失圈外热闹丝毫不放心上嗯,这三类的共性是专注。我上面费了那么多词,不是为了踩学术圈,还是那句话,别赋予学术太多光环和负担。更别怀抱崇高的理想热情和更加崇高的自我定位走进去。尤其是在中国学术圈打拼的话,抱着理想走进去的人,大多没有抱着功利目的进去的人坚持得久。喜欢所研究的点,喜欢不停地自我完善自我充电,喜欢探索未知,那就做吧,管他在不在学术圈。学术圈给大家的交流、信息的分享提供了便利;至于它的评价体系,守不守都看你。二、学术训练经历的对待如果你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又想进修,想有个静静读东西充电的大段时间,恭喜!总体上看,考研考博抱怨最少所得最多的正是这个群体。如果是应届一路上来,记得给自己时刻归零。学界大牛当你导师,往来均鸿儒,入耳皆名人,但你真的就是nobody。学历真的就是一张纸。那些学术训练,有没有真的让你的思维方式变得条理清晰、细致缜密?有没有让你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有没有使你越来越平和宽容有耐心?有没有给你生命中出现的人带来益处?还是说,回头看的时候,只有几个奖学金和几篇资料堆出来、数据撑起来的论文?我是个学术渣。对自己学术训练效果最欣慰的一次居然是:去买菜时顺便整理了所在美国城市主要日用品的物价,附了点中文说明,后来发给朋友们,居然大受欢迎,就此给女博士正名
我还想要不弄个季度和年度价格曲线。知乎有个问题是学霸们怎么高效率学习生活的。里面有个答主提到学霸玩大型网游从小白入手,迅速成长并打败了他这个老玩家。我个人理解是,学术训练应当是帮人认识这个世界,掌握探索世界、学习未知、对待异我族类、处理不确定性的思维方法和相关能力。我的导师曾经说,他立刻离开学术圈去当厨师,也会是个好大厨。我无比赞同。三、你废话这么多,我到底该不该进学术圈?额,我们都不清楚你本人的情况,怎能一概而论地给个不负责的答案。稍安勿躁。这部分是过渡。下一部分详说。~~~~~~~~~~~~~~~~~~~~~~~~~~~~第四部分 总体建议~~~~~~~~~~~~~~~~~~~~~~~~~~~~1、这个世界对真正优秀的人是打通的。例如,法学专业里,智商情商双高又很自律的人,往往既是大学领导,又是知名学者教授,还是很有名望的律师或者法务顾问。选哪一条路,他们都能成功。即使打翻再来,他们依然可以很快拿到领先优势。2、具备复合型知识储备的人很吃香,即使在美国。例如,有心理学学位或者执业背景的MBA,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师。。。。。。即使换了专业行业,你的知识依然会在日后某个时刻发挥作用,甚至大放异彩。3、人生关键的就那几步。除此之外,只要年轻身体好,来日方长,偶尔绕绕路又怎样。高考时,觉得复读就人生从此天日俱黑。可结果呢?拉通来看,多那一年又如何?多活五年就赚回来了。4、人生没有任何选择、任何学历、任何职业、任何圈子能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生活,一个幸福的保证,更不可能给你的内心一个答案。所以,在为选择纠结的时候,如果自身问题没解决,即使选对了,也当不上CEO,娶不了白富美,走不上人生巅峰,得不到安全感。5、所以,大胆尝试吧。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别被环境蒙蔽,也别屈服。你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王菲谢霆锋复合的热点都没过一周,你以为你做个弃笔从戎的决定就那么受人关注么?除了父母和伴侣,你只是别人饭后完全无心的谈资,可能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6、对未知有兴趣,对未来有期待,对自我跟世界的关系有困惑,正常状态下,所有人都如此。你真的不特殊。你所困惑的问题,别人会有,书上则早就有了前人困惑后的答案。7、试过之后,发现不适合。那在尝试的过程中,你真的努力了吗?方法对了吗?努力程度有没有高考的一半?8、我个人的坚持是:25岁前,不管怎么折腾,不能动用父母的养老钱,救命钱。25岁后,不管怎么折腾,尽量不用父母的钱。9、不管怎么折腾,怎么坚持自我,跟亲密的人好好沟通一下;以及,不管怎么功利怎么努力,尊重他人。他们是跟你一样的生命存在,仅这一点,就值得被尊重。最后,是我看遍人生规划、人际交往技巧却愚蠢忽略后得到的教训:要厚道,耐心,真诚,坚持。抱歉,我太啰嗦了。谢谢你们看到这里。祝你平安快乐!
其实如果在里面呆得久了,或是在外面呆得久了,感受都差不多。如果不是官富二代,大部分人都是从一个坑跳到另外一个坑。在天朝这种体制下,学术圈里的问题其它地方都有,其它地方的问题学术圈里一个不少:资源分配极不平衡,人力投入奇低,青年人上升困难,一切都得先站队讲ZZ,做得东西和理想相去甚远,等等。只是学术圈的发展太过单一,且一切资源由党国控制,而外面的可能性和自由度多些。当然如果你是大牛或海龟水平稍高的,情况会好些,起码能混个千人在国内985211中科院先混个位置灌几篇水然后过个几年升个教授就能安度一生了。只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学术圈的人智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高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里面比你聪明的人实在多太多了,而且智商在里面并不占主导有时甚至忽悠更重要。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学术界整整断代了一代人,60后在改革开放后占据了大部分核心位置而他们还远未到退休年龄(很多都是脱离了一线科研的“行政教授”和“党政教授”,他们自己不干正事却对要招收岗位的博士要求近乎苛刻,相反在科研岗位的教授倒宽容很多),99年大扩招后高校研究所的位置又被当时的本科生和硕士迅速填满(当时博士少不够用),使得现在毕业的土博甚至一般的海龟占坑都变得极其困难。大部分知名高校禁止近亲繁殖的规定甚至使得很多暂时没找到位置的博士毕业生想在本校打个临时工都很难,又有了中国特色的廉价劳动力式的博士生延期。一旦发生了延期或找不到工作,旁人的眼光、家庭的期待、经济的压力等会使得个人心态在那时变得很差。普通人无非为博士毕业挣扎为找工作挣扎为混资历挣扎为申基金挣扎,即使你再有理想,在这种现实压力之下,长久也会变得庸俗不堪。当然这是大环境,博士生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过于沉迷电脑,与外界脱节,浮躁,缺少学术规划等等。所以很多人离开学术圈不是做不下去了,而是看明白了里面的规则,觉得自己性格不适合或能力不匹配,不如自己不玩了,或是被迫不玩了。与其跪着清高,不如站着赚钱。 说了这么多回到自己和题主的问题吧。先说会不会回去。学术圈是个需要保持曝光率和持续跟踪你方向最新进度的地方,一旦出来了,一般就回不去了。而且也不想回去。主要还是职业规划问题。选了另一条路,意味你所有新的学习、人脉、投入等都变了,要回去得重新积累。而学术圈和社会有时又像两个世界,这又不像其它的转行。挫败感?出来的时候会有。毕竟这个方向,自己搞了这么多年了,怎么都是有感情的。整体导师和师兄弟都算不错。当时转行自身的原因占大多数,觉得自己搞砸了,不会灌水,没有人脉,没有好工作,也没有学会这个圈子内的规则。而且这还是多年的理想,却与现实的落差很大。这种挫败感本质还是人生的失败感和理想的破灭而不是转行引起的。至于持续多久,没有多久吧。转工作之后,生存的压力、重新学习的迫切性、社交和休息等等使得胡思乱想也成为奢侈。而新工作逐渐转入正轨后又慢慢淡忘了。毕竟时间是稀释一切的利器。至于会不会去回看以前方向的动态。新闻会关注一些,毕竟最近实验有些热点的突破,也在知乎回答一些以前方向的问题,也纯粹出于兴趣。不得不说,对同一个方向,兴趣和职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至于专业论文是不会去看了,不是说看不懂,而是其它事情更多,比如现在的职业什么的。去看之前的东西像偷窥?不至于,光明正大,只是心境不同了。比如我在知乎回答相关问题就很轻松,完全没有职业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有时心态还更好些,能很好整理和关注以前的思路和一些数据、计算、程序之外更加实质的东西。总之,对学术圈,普通人还是慎入,兴趣不是你最大的资本因为把兴趣当成职业在任何地方都是有风险的。而一旦进去,就必须要学会这个圈子的生存法则,先活下来,再想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转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有些人觉得不适合在里面混下去了,仅此而已。
从别处抄来的:
“要是有一家这样的实验室。该有的设施都有,安全干净宽敞;该有的仪器都有,专人维护且都归我们用;该有的试剂都有,没有的订完货第二天就送到;该有的平台都有,出结果又快又准;该有的数据库都买了账户,没有下不到的文章;该有的gene library, cDNA library都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愁经费,不愁合作,不愁产出。
博后们高效专业,学生们热爱科研,技术员尽忠职守。实验室成员们团结友善,其乐融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无须当领导,只求不被穿小鞋;无须参与行政,不用迎来送往。工作日白天上班,做做实验上上课,开开会讨论讨论课题。晚上回家陪老婆看电视,陪孩子写作业。周末在家打扫卫生,喝喝茶看看书,或是出去看看电影逛逛街。
每月之中,去城市的另一头看看双方父母,或者和朋友们小聚一场。每年之中,借开会之际,去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所在的学校和研究所蹭吃蹭喝,去和‘神交已久’的业内大牛或合作伙伴见面讨教。噫吁兮,此间乐,别无他求。”
我的学校是二本院校,老板是院士的学生,经费算不上多但是让实验室的硬件不亚于中科院的化学类研究所,放羊式管理不push,偶尔一高兴还会自己掏几百块钱奖励学生。也不知道是风水好还是八字合,招的学生们也巨靠谱。
在我没有学位证毕业后连续两年考研期间收留我在实验室做科研助理。
所以当遇到对的人再加上小木虫上的奇葩事迹,完全让我有理由无比珍惜这个气氛,尽全力不让某些足够让人抱怨出声的事情发生。
当我还在实验室的时候一直都在为了这个状态而奋斗,为此我身兼采购维修技术保洁,带新人成长拍院领导马屁帮刚有了小孩的博士妈妈们和教授爸爸忙前忙后跟在实验室做毕设的每一个本科生后面当奶妈,等等。
在我要离开的最后一年,实验室的实体店采购价格几乎赶上了淘宝包邮,有些下不到的文献和做不了的测试解决不了的技术疑问可以联系从实验室出去在985211读研读博的本科生,时不时和师弟师妹们组团去老师们和师姐们的家里打打牙祭。现在我离开了,但是依然要抽时间跟上专业内的进度,时不时地和毕业的前辈和带过的后辈联系,送送荔枝打打电话。
因为这个实验室如此美好值得我去奋斗。
回答可能有些鸡汤,但这不是鸡汤文。我也有早上睁开眼一想到农忙时期实验室的凄残状况或者某个人突然心理生理问题发作开始闹别扭在等着我,让我有“为什么要醒过来”的念头。但是只要想一想在我最困顿的时候有个地方能够作为容身之处,这就足够让我从床上滚下去了。
历史学科硕士一枚,老师眼中混学术圈的可造之材,毕业那年报名校博士,碰一鼻子灰,然后找工作,先去的江苏某基层博物馆,现在在某市方志办工作。现在自诩是历史圈非主流,偶尔关注圈子新动态,也继续历史文化研究,小有心得,也常怀恋以前憧憬学术圈的那份理想。这几年在体制内所见所闻,对于从圈子外反思自己学术梦想很有裨益。学术圈跟体制内其他圈子大同小异罢了,人事背景为核心的各种潜规则,体制内各种腐败和奇葩现象……真正能够安静的读书,搞搞研究,对于笔者这样没背景,不够天赋而且人事处理不够好的nobody来说,反而是在非主流的状态下更好。毕竟学术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是很艰难的,更何况对如今想混学术圈的年青人而言,文凭贬值,论资排辈,量化科研指标,唯权力中心,都是无力改变甚至日益恶化的现状……就笔者目前的状态而言,手头工资,小康即安,再静下心来,做些主流圈子不屑于做的一点小研究,所谓自己所挚爱的学术,其实原本不过如此……
混过大学老师4年,中央政府5年,然后银行至今,离开学术圈的感觉就是,终于离开了又虚伪又低质还不赚钱的大垃圾堆!
本来做了个报告,准备apply for professor,中央就把我调到北京去了。
12年6月博士毕业高校任教,14年3月辞职。先说结论:目前来讲走与不走各有各的烦恼;但从长远来看,留下就是一个自我贬值的过程,得不偿失。原因很简单,学术圈目前的基本制度是二元驳杂的,无实力不行,全凭实力也是妄想,非专业水平的因素占据了高层太多资源。当事物不能是其所是而又似是而非时,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都会面临一个价值观矛盾的痛苦时刻,越优秀这种痛苦会越强烈,严重影响你的成长效率。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高校研究氛围实在是糟糕,科研评估体制的僵硬与好大喜功,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混乱与繁琐,加上学生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功利性倾向,唉,心累。离开后也会想念同门和导师,偶尔看着群里大家为发论文议论纷纷时,心里还是有一丝落寞的。围城心理谁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但是有能力还有决断最终能离开的人,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人哪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绝对不知道我作为一个化学的PhD怎么学起CS来了。所以傻[哔---]老板和我讲话,说课题组已经决定了你下学期没工资,我说这太TM草蛋了,我实在不是自夸,我一个天天工作到晚上的PhD工资怎么就没了呢?但是老板和我讲大家已经决定了,后来我念了两句诗,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我就学CS去了
我想说点别的。感觉大部分从读书就希望通过改变命运的人会选择努力踏入学术圈,他们往往家庭条件不咋样见识也不多加上导师的洗脑认为读研读博搞科研就是高人一等人生从此上了一个层次生活从此能改变这些人流行一句话“努力搞科研必成高富帅”,搞科研明明是为了提升自己却摆出一副拯救全人类的姿态,发文章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共享最新知识而是我要想办法比你先发我贡献比你大我牛。恶性竞争不比商圈逊色。另外也有为数不多本来自己家族很好从小见识挺多不愁生活的人进入学术圈,明明他们不乏能令自己过得更好的机会他们偏偏乐意进入学术圈,这群人反而是真的追求真理的一群人,才是对科学有贡献的人。“我搞科研因为科研高大上钱多”和“我不缺钱我乐意搞科研因为我真的很想搞科研”得出来的结果是有很大区别的。可惜的是在国内我见到的是第一类人占绝大多数。退出的原因无非就是第一类人得不到他们想象中的回报,第二类人受够了这种氛围。
虽然还没有离开,但是那美妙的感觉,我能想得到!~~~~~~~~~~~~~~等我离开了,我一定来写体验!
曾经在美帝的数学博士森,现在已经离开所谓的“学术圈”了。体验?没什么特别的体验,翻篇非常快。无非是找一份工作,平衡工作和生活,找一个好对象经营感情生活,然后该干嘛干嘛,真没什么特别的。离开时的失落?当然有过,毕竟离开一个圈的结果是一种惯性被打破,自然伴随一段时间的不适感。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有没有问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到了顶点。当被你问起,我再回想那段“学术经历”,已经没有什么五味杂陈了。离开或者进入学术圈充其量是人生的一个事件,有的人对这件事特别上心,像题主说的那样“会有像是偷看ex空间”的感觉。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事,对有些人一旦有了下家的感情记就很容易看淡了,而对另一部分人总有一个不能得到的另他们念念不忘。你这个比方倒也贴切!
视野更加开阔,以前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某个极其小的分支 上的具体问题上。原来搞学术的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
世界变得很宽广。
一群压根就没进过学术圈的人在这里起个什么劲。。。起码也得做过个一两站的博士后离开的才够格回答这问题吧。。。求折叠
在美国,见过好多个弃文从餐饮的phd了,混到最后,发现还是开餐馆赚钱。。。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商不够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