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明离火剑 玉无心玉和玛瑙差不多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明清)
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明初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明 青玉镂雕□牌饰。长5.2厘米宽2.8厘米重10克。青白玉,挂件。其镂空雕法与常见的带板一样为明代晚期典型风格。顶部钱纹,主纹为□字纹,似有钱财万贯之意。
明 透雕云龙纹玉带板。
明 青玉龙柄桃式杯。长16.8厘米宽10.2厘米高4厘米重259克。青白玉。杯为蟠桃形,琢制得极薄,且有浮雕桃花,镂雕一龙为柄,并与桃枝缠绕,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寓意吉祥。
明 白玉透雕花鸟纹带饰一套(十六件)。总重716克。青白玉。此套带板镂雕两层花纹,此种工艺为晚明风格,《明史·舆服志》载:“文武官常服,洪武详定。凡常朝视事,以鸟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故此套带板为晚明一品大员所用。
明 白玉鹤鹿同春摆件。长16.4厘米宽4.3厘米高8.6厘米重631克。白玉。寿石灵芝,鹤鹿同春,寓意长寿,可以用做笔架,明代后期制品。
明 白玉花卉执壶。长8.3厘米高25厘米重1556克。白玉。柄缠螭,螭啣环与盖相连,与壶身皆整块玉琢成。壶盖立雕寿星,壶身浮雕花卉,流部立雕灵芝与壶身相连,皆寓意长寿。并刻诗四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明晚期作品。
明代 麒麟纹桃形玉带銙。
高3.8、宽3.2、厚0.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三爻村明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灰白色,与上图除外形有差别外,其内雕刻图案均相同
明代 龙纹桃形玉带銙
高6.7、宽6.3、厚2.1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廓门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玉质纯净,带銙呈桃形,框内纹饰为双层透雕,上层为一龙盘绕于云中,下层为缠枝蔓草纹,铜壳銙嵌入铜壳之中,铜壳底部亦为镂空缠枝蔓草纹,铜壳背面有焊接的铜扣,分为扣身和扣舌两部分,周边有三个钉孔穿铆固定扣身,一侧有桥形纽供革带穿过,扣舌伞形背上有桥形纽,纽上方外侧又有一细桥纽,用以系挂佩饰。
口径7.3厘米高7.8厘米重82克。仿金银器酒杯的样式,瓜棱,薄胎,阴线花纹如同錾刻,一切均仿金银器,可见用心之良苦,工艺之精巧,但又欠于细致,明晚期作品的特点。
明 青玉人物花口高足杯。
长11.4、宽1.4-2、厚0.3厘米
四川省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绵阳博物馆
青玉质,温润光洁,玉簪呈弧形,通体镂空,纹饰分三段,分别饰有线刻的鹰眼,镂空的钱纹,葵花等,该墓中还出有“正德”年号钱币。
明代 谷纹玉圭
长16.1、宽4.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石灵公社明罗江王妃墓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质地温润,器呈扁长条形,上端呈三角形,器两面刻五行乳丁状谷纹。
明代 豆荚形玉坠
高4.7、宽2.3、最厚0.65厘米
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翠绿色,不透明,并列双荚略有参差,顶端少许枝蔓轻绕,颇雅致。
直径5.4、厚0.4厘米
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青白玉,微透明,光洁晶莹,透雕童子一手捧手卷,一手托瑞草,四周围拥有祥云,花枝,线条流畅,雕工细腻。
明代 寿字玉饰
高6.1、宽3.5、厚0.3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白色。透雕“寿”字及莲纹,寓意颐享天年。
明代 蟠螭形玉佩
高3.9、长7.3、厚0.3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青白色,蜡脂光泽,不透明,造型为盘绕卷曲的蟠螭。
明代 镶玉铜带板
直径6.9-7.1、器高1.5、玉面径4.7-5.4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青白色。椭圆形铜带板上镶玉牌,玉雕刻团寿花纹
明代 水晶珠、玛瑙珠、玉珠
水晶珠直径1.8厘米
玛瑙珠直径1厘米
玉珠直径1.8厘米
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火葬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件。水晶珠和红色玛瑙珠均呈球形,有一圆穿,玉珠乳白色,有蜡脂光泽,扁圆形。
明代 玉肛门塞
长3.4、宽1.5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青绿色,质细腻致密,上有黄褐色沁斑,微透明,圆锥体,上窄下宽,通体打磨光滑。
长7.5、宽3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白色玉,泛青,质较细腻,半透明,器身略呈斧形,扁薄体,上宽下窄,底面平整,表面微有隆起,通体磨光,素面。
明代 玉眼罩
长3.9、宽2.6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白色,泛出淡淡的黄色,质细腻莹润,半透明,扁平椭圆形,一面平整,一面微隆起,光素无纹
明代 六瓣形玉片
长2.3、宽2.3厘米
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淡青色玉,玉质晶莹剔透,六瓣花形,中穿一孔,底面内凹,浮雕瓣面。可能钉附于某种器物上。
明代 绿松石菱角形佩
高1.1、宽1.5、厚0.6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红湖公社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槟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绿色。作菱角形,两角上弯。一面圆凸,另面平,中间一上下穿孔。
明代 琥珀珠串饰
直径0.9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一串共108颗,用丝绳贯串。串首三颗分别为宝塔形、三角形、长方形,其余为圆形珠。
明代 水晶珠串饰
江西省南城县洪门公社长塘村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无色,透明。珠粒较匀称圆滑,共计98粒
明代 龙纽玉印
通高6.7、印面边长12.2、厚2.7厘米
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黄白色。印面为正方形,阳文篆刻“阳平治都功印”,宽边细文,结构严紧。印纽为圆雕龙,半蹲卧状,方额,锯齿眉,分叉角,头发后飘翻卷。
明代 螭虎纽玉印
通高5.7、印面长12.3、厚1.9厘米
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白玉。印面为方形,阳纹篆书“阳平治都功印”,宽边细文,结构严紧,疏密得当。浮雕螭虎纽。
明代 长方纽玉印
通高4.8、印面长5.4、宽5.2厘米
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白玉,泛黄白色。印面叠篆“阳平治都功印”。文字笔画粗细不一,剔地深浅不一,长方形印纽,边棱抹角,纽面阴刻篆文“上”。
明代 螭龙纽玉印
通高4.3、印面长5.1、宽4.9厘米
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采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色,绺裂处有褐斑。印面为五道白文符咒。圆雕螭龙纽,身躯盘曲,方脸,阔嘴、蒜头鼻、蛇尾
长10.7、宽1.5、厚0.6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安乐乡蒋巷村明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灰褐色,有褐斑。呈长条形片状,龙形。张口含珠,上嘴唇长且厚,高鼻、圆眼、长眉、双角、素身、尖尾,口含之珠有一小穿孔。
明代 茄形玉饰
通高2.7、直径1.7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继妃孙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玉质,有褐斑。形似茄子,顶部有孔包金叶三瓣,上端有小圆环。棺内出土四件,造型相同。
明代 辣椒形玉饰
通高4.5、直径1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继妃孙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玉质,有褐斑。形似辣椒,顶部有孔包金叶三瓣,金丝穿过金叶绕孔内,金丝上端有小圆环。棺内出土两件,造型相同。
明代 玉童子
江西省南城县红湖公社红岭大队外源村北明益端王朱祐槟妃彭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1对。青玉,受沁而大部分呈鸡骨白。圆头硕脑,光头,缩颈,下颔于胸前。宽阴刻线推磨出五官,额与鼻呈“丫”形,鼻端略宽,眼部为阴刻环形外廓,内部凸起的阳纹眼睛中有一阴刻线,嘴为阴刻线。窄袖紧身衣,两手于胸前作持物状。肥裤,两腿交叉。
明代 玉香笼
通高15、外径3、内径2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白玉质,带褐黄皮和灰白斑。盖稍残,缺底座,器体呈圆筒状。镂雕三条螭及梅花、菊花,相互缠绕,浑然一体,螭为花叶眉,如意耳,夸张花叶形角及尾巴。器盖呈圆饼状,高约1厘米,青灰沁中带黑褐色花斑,琢一盘曲的浮雕螭龙。
明代 玉鸳鸯
长5.3、宽3.3、高4.2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呈紫色,其余部分呈白色。造型为鸳鸯戏水。鸳鸯昂首、缩颈,羽冠上翘,鸳鸯头顶雕有一柳叶形玉片与其尾相连以代毛冠,口衔缠枝莲,卧于莲花、莲蓬及莲叶中,姿态生动。底部为椭圆形,有两个对穿的小斜孔,以备缀串。
长10.5、宽1.7、高2.7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1对。呈青灰色,通体光素无纹。似方柱体,头部稍削略尖,尾部宽厚显方,底平,尾部浑圆,呈长条状俯卧状。平嘴,上唇微翘,用阴线刻圆眼和竖耳,形似汉、六朝时期的玉握,明代玉器特点不明显,这类玉猪在其明代墓葬中尚无发现,可能是旧玉。
明代 玉戒指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元妃李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4件。白玉质,润泽光洁。上半环戒面略宽,其横截面呈凹形。同墓出土四件,造型大小均相同,出土时固定在一块绸嘏上,置于墓主头部左侧。
明代 金耳环玉坠饰
玉坠长3.7、通长6.6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元妃李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1对。白玉质,玉质白嫩,通体抛光,光洁明亮。呈长茄形,上端有圆鼻,用金丝缀以金叶(花萼)四瓣,再穿绕于圆鼻内,每瓣花萼上透雕缠枝花卉图案,其上镶嵌宝石一颗,在四瓣花萼的中心顶端有孔,以较粗的金丝为耳环钩。
明代 玛瑙七梁冠
高3.5、横宽5.5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棕红色,透明。作长方形,冠顶雕七梁,梁向后内卷,两侧作卷云状,在卷云纹中有插簪用的小圆孔。
通长3、宽1.3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元妃李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共4件。青白玉。扣合后中间为一朵花,两侧各有一只蜜蜂,分开后则为一只蜜蜂与花相连,花中有一圆孔,另一蜜蜂前有一长榫,榫头有一圆片,可扣合到花的圆孔中,作花蕊,构思奇巧。出土时置于墓主头部左侧。
明代 玉组佩
长方形玉片长7、宽4.1、云形玉片长4.6、宽4.1、厚均0.3厘米
江西省南昌县明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有青灰色、黑色两种。青灰色上有白斑,黑色玉片上有青绿色沁斑。现存13片,3块云形玉片两面都有粗阴刻线琢制的纹饰,一面为阴线刻分叉两脚的如意云纹;一面为阴线刻凤纹,其余玉片上两面均为阴线刻如意云纹。
明代 玉组佩
最大片宽8.3、高5.5、厚0.3厘米
江西省新余县水西枫林张村张椿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现存11块,其中2块为灰白色,有黑点,其余9块为碧绿色。玉片两面都有纹饰,最大的玉片上,一面为云凤纹,另一面为如意云纹,阴刻线内描金。
明代 玉组佩
通长80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元妃李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一组2套,均由若干玉珠构成。珩、瑀、琚、璜上双面阴刻朵云纹。青灰色,有色斑。由玉珩、玉瑀、玉琚、玉冲牙、璜、玉花、玉滴等玉佩的常见构件及长条形、柳叶形、菱形、三角形玉片和352颗玉珠编成,珩上有金钩,珩下系组,以丝线串以玉珠,连于瑀、琚上。金钩内刻有“银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内造金五钱”。棺内出土2套,出土时置于包巾内。
明代 玉组佩
通长66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二套,共22件,计银带钩2、珩2、琚2、璜2、冲牙2、玉滴8、另有600多颗分段串缀的小玉珠,它们应分属2套玉佩的构件。玉珩上刻有纵横各5行圆泡形纹,其他玉片上刻变体龙、凤、卷云纹。
明代 玉组佩
珩长14、宽3.3、厚0.4厘米,三角形玉块长8.5、高5.5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洪门公社长塘村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玉,有沁斑。现存大小玉片20块,小珠478粒。珩上两面对称阴线刻变形蝴蝶纹,上端作五弧形状,有两小穿孔,下端有六穿孔。有十块玉片上两面都有宽阴线刻纹饰,一面为凤鸟纹,一面为如意云纹。其余的玉片上光素无纹。有些玉片侧面有数道凹痕。
明代 麒麟纹玉带
长条形銙长6.2、宽1.9、长方形銙长7.1、宽6.3、桃形銙横宽5.8、铊尾长9.3、宽6.5、厚均0.6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玉质,玻璃光泽,镂刻精工。共17块,计长条形銙3、长方形銙7、桃形銙5、铊尾2。3块长条形銙在边框内透雕花卉图案,其余均透雕有翼麒麟,衬以山石、松枝、牡丹花图案等吉祥纹样。
明代 包金玉带
长方形銙长4.8-7.2、宽3、桃形銙横宽3、长条形銙长3、宽1.8、铊尾长7、宽3、厚0.8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明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灰白色。共20块。玉片四周包金,两铊尾背面也为金铂所包,玉片光素无纹,抛光较好,背有鼻穿。
高15.5、宽4.9、厚0.7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宣王朱翊鈏元妃李氏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暗绿色青玉质。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双面刻五行谷纹,谷纹为圆泡形。出土时附有一个6.4厘米高的黄绢套子,置于墓主头部左侧。
明代 金镶玉蝶
翼宽5.1厘米
上海市南市丽园路明正德年间朱察卿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白色。翅翼舒张,作飞翔状,蛹形躯体,大圆眼,吻部前突,尾部有六条阴刻皮囊线。羽翼上用阴线刻出脉络,翼边波曲,玉蝶镶嵌在金托上,长须前展,玉蝶前后的边框嵌着红宝石。
明代 嵌玉鎏金银饰
长10.6厘米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镶嵌在银质鎏金框内,由上下两个六边形组成,上部呈正六边形,下部呈菱形六边,上部内区镶嵌镂刻白玉秋山图,在大松树下,一只鹿作驻足回首状,足下以山石为底,下部镶嵌透雕白玉牡丹花纹,一朵牡丹花盛开在上方,周围叶脉枝梗衬托,画面局部繁而有序。
明代 蘑菇头玉簪
长10.6厘米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玉。簪头鼓凸饱满,形如蘑菇,簪体浑圆呈圆锥形,通体雕刻出二螭虎,簪头螭虎呈圆形,作正面下冲状,簪体螭虎,螭首正视,须发飘拂,螭身卷曲,侧身向前奔,与簪头螭虎相呼应。
明代 玉卧童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玉。圆雕。童子伏卧状,大头圆面,头顶留桃形毛发,面相丰腴,略带微笑,抬头,翘臀,右手前伸,左撑于后脑,左脚搭在右脚上,身穿对襟衫,露肚兜,下着肥裤,造型活泼,在左手臂转角处和交叉腿间,各施一孔,以便系绳坠挂。
明代 灵芝纹玉牌饰
高4.1,宽2.2厘米
上海市浦东区陆家嘴明嘉靖年间陆氏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白色。透雕,牌饰正中为方框卷叶灵芝,框外是窗棂纹,上方透雕弧形重环纹。
明代 莲鹅纹玉带饰
长3.9,宽4厘米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黄白色。透雕。由天鹅,荷花,莲叶,水草,水波组成。天鹅圆眼,振翅,俯冲,曲颈下潜,尾羽向上张开,荷花盛开,水草与茎蔓交错缠绕。
明代 瓜果纹玉带扣
宽2.4,高3.5厘米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黄白色。有褐色沁斑,带饰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四方委角形,一面利用俏色浮雕瓜果纹,另一面阴刻双线灵芝,横贯一矩形穿孔,下部作一椭圆形环扣。
明代 团龙纹玉带銙
直径6.7厘米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玉质,纯洁无瑕,团龙镶嵌在铜鎏金带扣内,龙张口,上唇凸起卷,梳形眉厚实,桥形角似飘带,龙身以阴线作脊柱,通体光滑圆润。
明代 金蝉叶形玉饰
金蝉长2.4厘米,玉叶长5.1厘米
江苏省吴县五峰山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由金蝉,玉叶组合而成,在一透明扁薄的玉叶上,一只金光闪烁,形神毕肖的蝉,栖息在玉叶上奏鸣,寓意封建社会的金振玉声。
明代 琥珀束发冠
高3.7,长6.7,宽3.2厘米 金簪子7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冠用整块血红色琥珀雕刻而成,色泽艳丽,光亮透明,冠呈半月形,中空,后部高于前部,上部饰五道直梁,两侧各穿一小孔,对插圆头金簪一副,以固定琥珀冠,五梁冠的形制与徐俌官职相符,是一件实用用束发冠。
明代 镶金玉带
葵形銙长,宽7.6厘米 提携葵形銙长8.8,宽7.9厘米 半葵形銙长3,宽4.5厘米 铊尾长8.4,宽4.2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张家洼汪兴祖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和田白玉,洁纯滋润,白如凝脂,共15块。玉带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为四块葵形玉饰,两块带提携,左右铊尾,上面高浮雕云龙纹,后面为七块葵形玉饰,雕琢祥云纹,玉带用金托镶包,显得异常精美。
明代 莲花形玉碗
口径10,底径3.1,高4.8厘米
江苏省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明沐睿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玉质较好,质地细纯,形如莲花形,口沿微内敛,弧腹,内,外底雕琢一朵盛开的莲花,碗壁为脉理个的莲叶,别出心裁。
明代 双龙戏珠玉镯
江苏省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明沐睿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1对,圆环形,一端连接处琢双龙首,龙首间含一宝珠,是为“双龙戏珠”玉镯。
明代 水晶鹿镇纸
长10、高6.3厘米
山东省邹县(今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无色透明。雕刻成卧鹿的形态,刀法简洁明快。为文房用品。
明代 贯耳螭龙纹玉瓶
高18.7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弘觉寺塔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纯洁无瑕,形体修长,高颈两侧有一对螭龙纹贯耳,瓶腹外壁以回形纹为地,浮雕生动活泼的云龙纹。
明代 花形玉杯
高3.2、口径7.3厘米
山东省邹县(今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白玉。内底花蕊凸起,镂雕的枝叶组成杯柄与杯托,枝叶脉络清晰可见。将玉先天的丽质和绝妙的灵感巧妙结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
玉觚形杯 明代
高4.7,口径2.5,底径0.9厘米
浙江省杭州茅家埠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青白色玉,玉质莹润,花瓣形斜敞口,鼓腹上刻兽面纹,矮圈足。器型小巧,制作精美
琥珀杯 明代
杯口径7,高4,连把长13.6厘米
江苏省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明沐睿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呈紫红色,俗称“血珀”。全器用一整琥珀雕琢而成,由杯身,杯把两部分构成,杯身呈圆筒状,杯把作成在捕捞的渔翁,渔篓,鱼鹰一应俱全,渔翁右手拉杯沿,左手抓大鱼,构思巧妙,是少见“渔翁得利”题材玉雕作品。
明代 玉提梁卣
江苏省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明沐睿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玉质,器表带有褐色沁泽,用一整玉雕琢盖,身,器表分区琢刻夔龙纹,器形及纹样均为仿古形式,肩部出方形双耳,上系金链。
桃形玉饰 明代
高3.3,宽4.3,厚0.4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吴麟夫妇墓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1对,黄白色玉,半透明,平面呈桃形,双层透雕,上层为人物和缠枝花,下层饰“十”字窗花,雕工细腻,为发冠上插戴的掩鬓。
五峰形玉饰 明代
高4.3,宽8,厚0.3厘米
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吴麟夫妇墓出土,现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黄白色玉,半透明,平面呈五峰山形,双层透雕,上层饰人物,缠枝花和楼阁,下层为“十”字窗花透雕,玉质莹润光泽,雕刻精细,为发冠上插戴的分心。
高4.3,长6,宽4.9厘米
安徽省潜山县彰法山明墓出土,现藏于潜山县博物馆
玉色淡黄,篓似鼎形,直口平沿,左右肩部雕出铰链一副和锁等,腹部阳线琢出席纹,下腹内收,寰底,四角为四兽爪足,上饰兽首纹。
双鹿玉山子 明代
长15.6,高7,厚3.9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玉呈青色,局部褐色沁,圆雕两梅花鹿游栖山野间,山峦起伏,山峰耸立,左前方雌鹿卧姿,中后方雄鹿行于山上,口衔瑞草,左右各雕一朵灵芝,两鹿回首相望,温馨吉祥。
玉执壶 明代
通高15.5,口径6.75,底径6.85,最大腹径10.15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青色,局部灰白色沁,器呈罐形,平沿,短直颈,圆肩,下腹内收,底内凹,扁状流,耳形捉手,上出扉棱,有一系孔,壶身阴线刻荷塘,荷花,莲蓬图案,斗笠形盖,阴线刻荷叶,荷花图案,顶有圆球形捉手。
高11,口径5.6,底径3.6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青玉质,仿青铜觚形,喇叭口,腹鼓凸,足外撇,四角各饰扉棱,觚身阴线刻出兽面纹,以扉棱为界,对称分布,觚底另出一矮圈足,内中空。
桃形玉杯 明代
高4.8,长径7.8,厚0.2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玉色青白,局部褐色沁,杯体呈半个桃形,中空,桃尖处阴刻一道弧线示桃瓣,杯口桃蒂部雕一桃叶为鋬,杯底为葵花形圈足。
锁形玉佩 明代
高5.9,宽7.3,厚0.32-0.6厘米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古城出土,现藏于淮北市博物馆
黄色,局部淡褐色沁,体扁平,器呈如意云头形,一面阴线两童子相对而立,中间饰一圆球,左右各饰花卉,另一面阴刻“和合喜事千年吉祥花礼口口”铭文,四周阴刻勾云边框,左右饰花卉,上缘平,中镂一长方形孔。
纹玉管 明代
直径2.25,壁厚0.4,通高4.75厘米
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5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玉色青白,局部黄褐色沁,圆筒状,中空,有盖。觯平口,直壁,壁面阴线刻回纹地,浮雕三只蚕,底平,盖底子口,边缘有三个凸棱,上各钻一孔。盖面中心凸起,琢一四瓣花朵,边缘一周打成斜凹纹,表面抛光。
玉簪首 明代
左:长3.95,宽2.54,厚0.4厘米
右:长2.83,宽1.8,厚0.2厘米
安徽省嘉山县板桥陇西恭献王李贞夫妇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1对,白色,局部有灰白色沁和绿色铜锈,一大一小,大件体扁平,镂空透雕,凤鸟作回首展翅飞翔状。凤冠卷曲,嘴与翅膀相连,双尾分开,冠,两翼,尾均饰排列整齐的短阴线。身后饰透雕的飞翔状。凤冠打凹,小件体扁平,镂空透雕,凤鸟作展翅飞翔状,凤冠上翘,双翅饰排列整齐的短阴线,双尾卷曲,宛转飘逸,充满动感。
执荷童子玉佩 明代
高2.5-2.6,宽1.8-1.88,厚0.8厘米
安徽省嘉山县板桥陇西恭献王李贞夫妇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2件。白色,头,肩部有淡黄色沁,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圆雕一孩童双手斜执荷柄于胸前,肩扛荷叶,双腿微曲呈行走状。阴线刻眼,嘴,叶脉,衣结,衣饰“米”字纹
玉灵牌 明代
通高20.6,碑宽6,碑厚1.4,底座高4.6厘米
安徽省嘉山县板桥陇西恭献王李贞夫妇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玉色青白,局部灰白色沁,由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长方形,圆弧顶。一面琢阴文楷体“吴孝亲公主朱氏之柩”九字,另一面素平,碑座呈覆斗形,上下中部各琢一弧形凹槽,中通,碑身下有圆弧形凸榫,插在碑座上,表面抛光。
鹘攫鹅形玉牌 明代
残长4.9,宽2.8,厚1.4厘米
天津市蓟县鼓楼遗址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青玉泛灰。长方形,一侧残掉,透雕,正面刻春水纹样,一只海冬青紧紧抓住鹅之后颈部。残余图样中鹅之头颈残掉。背面沿四周刻连珠纹。雕工一般,但有元代春水纹样之风格。
玛瑙带钩 明代
长11.6,宽2.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细腻莹润,通体呈白色并均匀有黑褐色瑕点,带钩雕作羊首形,两只羊角随器形向后弯曲,生动自然,曲线流畅优美,钩的背部为一圆形纽。此带钩置于万历皇帝棺内。
玉杯 明末清初
高5.2,带耳宽15.1,口径9.3厘米
河北省大城县北关刘汉儒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料青色,有褐色绺,瑕,玉质凝润,细腻。耳杯侈口,深腹,圈足微外撇,杯身光素无纹,双耳为透雕对称的双龙,龙蹲踞于杯壁,双爪攀住杯口回首张望,极富情趣,龙身体穹起,凸目巨口,龙须飘洒,细长的身躯遍饰鳞纹,尾外翻上翘。
金环玉兔耳坠 明代
通长8,兔高2.4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圆形金耳环下,系一嵌红宝石的玉兔坠,玉色青白细润,兔竖耳,红眼睛,直立,抱杆,下有臼,作捣药状。
左:长26.8,宽5.9,厚0.97厘米
右:长27.3,宽6.4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2件,青玉质,洁润细腻,左件青玉质,洁润细腻,正面两侧各有一凹槽,槽内凸起竖脊,背面平素,造型端庄,别致,右件玉圭上尖下方,正面阴刻四山纹,纹样描金。四山分上下左右,象征东,南,西,北四镇之山,寓意“江山在握,安定四方”。为皇帝大典时所持之圭,出土时置于万历帝棺内西端。
镶金龙凤纹玉带饰 明代
通长10.7,玉饰两对角长5.3厘米,厚0.47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山形镂空金饰托,正面中心镶嵌一块八角形白玉片,玉质青白色夹有灰色沁斑。以阴刻技法雕刻龙凤纹,纹饰内描金彩。
镶玉宝石金簪 明代
左:通长13.5,顶长7.1,宽4.7厘米
中:通长13.5,顶长9.3,宽6.7厘米
右:通长9.9,顶长7.4,宽4.6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全簪选用白玉作为主题装饰材料,玉质洁白无暇,细腻莹润,玉片雕刻或花朵变形“寿”字等,周边以黄金嵌红兰宝石,猫眼石,珍珠等组成“寿”字形簪顶。工艺精湛,雍容华贵。图片中间一件金簪背面杆上阴刻“万历戊午造”六字年款。
镶金团龙纹玉带饰 明代
长9.7,宽5.1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云头形金托,正面中心嵌白玉镂雕团龙一条,带饰两端嵌红,蓝宝石及珍珠背面两端有两个四合如意云纹方形纽。底部为花丝云形纹,四壁在花丝上嵌金锭,古钱,云头形等“八宝”花纹。
玉带扣 明代
通长13,扣直径6.5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细润无暇,纹饰中有土锈,带扣为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母扣,正面镂雕二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纽,方形玉扣上副嗲一兽,并把两扣相连,开合自如,带扣琢刻精细,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泽。
玉组佩 明代
通长61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2套。佩饰共十排,顶端为荷叶形鎏金铜提头,两面均錾刻二龙戏珠纹,并嵌有红,兰宝石,上部正中有环鼻与带环挂钩相连。下部有四个环鼻分别用黄色丝线组穿于饰件。玉饰件以青玉阴刻叶片两两对组,每组之间以碧玉,玛瑙,绿松石,水晶,青金石等小颗粒雕刻的花朵,玉蝉,蟾蜍,鸳鸯,鱼,鸡等相隔。玉佩系于革带两侧,行走时撞击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玉组佩 明代
通长33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2套。佩饰共五排,顶有金钩,下系阴刻龙纹,花朵及卷云纹的玉珩,玉瑀,玉琚等,纹饰内描金。中间以珠串相连。
玉带钩 明代
长11,宽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白玉质,细腻润洁,带钩雕作龙首形,细眼,小耳,嘴齐平,阴刻长发,拱起的钩背上镶有四个椭圆形金托,内嵌红,黄,蓝宝石,龙睛嵌猫睛石。椭圆形钩纽。带钩镶金嵌宝,雕刻线条圆滑流畅,富贵华丽。
玉带钩 明代
长14.5厘米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白玉质,带土浸,龙首为钩,独角,小耳,嘴拱平齐,钩背上浮雕一螭虎,寓意“苍龙教子”。螭虎曲身向前,阴刻细毛发飘拂,圆纽上附一金别子。
通长21,笔帽径1.8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色灰白,夹有少许沁斑。笔杆顶端平,通体单阴线刻一条飞龙,龙身有鳞,四爪,张口露齿,阴刻双目,长发后飘,火焰尾,笔帽镂空六角形花纹,两端阴刻细回纹,出土时残存已霉变的笔头。
太狮少狮形玉摆件 明代
最宽33,高20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灰绿中夹有褐斑,材质坚硬。工匠以简单写实的设计构思,粗犷刚劲的琢玉技巧,圆雕双狮嬉戏摆件,太狮神情威武,目视前方,幼狮抬头仰望太狮,双爪紧贴其身,温顺乖巧的神态令人喜爱。
兽形玉镇 明代
长5,宽3.4,高2.5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色温润,有黄色玉皮,圆雕一独角兽,四肢收于腹下,兽凸眼圆睁,拱嘴,圆凹形小耳,发毛卷曲,背部脊骨呈连珠形突起,尾毛卷曲,兽镇造型简练,琢刻精细,抛光好,入土后玉皮受沁,更显柔美。
高12.7,腹径4.4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白玉,质坚细润,由壶体和盖组成,盖上立雕一鸳鸯为纽,尖喙处有一小孔,以排列整齐的短阴刻线示羽毛。壶体圆,斜肩,鼓腹,子母口,壶的肩部浮雕两个兽面,单阴刻六只飞鹤,腹部减地阳起四尾鲤鱼在浪花中浮游。壶底雕琢成旋涡状,三个小涡纹为足。是明代早期玉作的典型作品。
菊瓣形玉杯,盘 明代
口径5.3,杯高5,盘径6.7-9.2厘米
北京市房山市大韩继村多宝佛塔内采集,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2套。碧玉质,玉较粗糙,灰绿色中闪黄并夹有黑色沁点。一块玉料制成,杯为圆形,细长菊瓣外凸内凹,镂空叶纹为柄,上端平雕椭圆形花朵,圈形足。盘为椭圆形,碾琢出双层菊瓣纹,中间圆形凹槽置杯,内饰斜格纹,出土时杯,盘上留有朱砂痕。塔内还有“大明万历庚子年制”银牌等明代器物。
高10.5,口径5.8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润泽细腻,局部有黄色沁斑,樽为圆柱形,由器身和盖两部分组成。盖面呈弧形,正中有一圆纽,周围立雕卧狮,卧虎,辟邪,三兽之间阴刻兽面,樽外壁满琢剔地阳起的夔凤纹和螭虎纹。内壁光滑,樽一侧镂空一圆形把,上有凸起的象鼻纽,把下有剔地阳文篆书“子刚”款。底平,以三个等距兽面为足。
高6.3,口径29,底径2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青玉质,通体光素。外折板沿,沿边上卷,口微剑,弧腹,平底。器厚重,与该墓出土的鎏金盆造型相同,为明中期的标准器型。
金盒玉盂 明代
口径10.8,高4.2,底径10.4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白玉质,润白细腻。圆腹,敛口,平底。腹部琢刻变形凤纹,爪持灵芝,并描金。盂底配有黑漆的圆形木托,一并置于镂空云龙,海水江崖纹的金盒内。
鎏金银盘玉杯 明代
口径5.8,高5.5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白玉质,洁白细腻,莹润无暇,杯敞口,深腹,圈足,光素,两侧附有镂雕牵牛花形耳,花心上嵌红宝石,放置在鎏金花卉纹嵌宝石的银托盘内。
金托玉爵杯 明代
通高11.5,长13.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青白玉质,温润细腻,微有黄沁,爵身呈元宝形,深腹,圆底,圆形柱顶上刻满纹饰。透雕龙形把,爵身琢刻龙纹,如意纹及“万”,“寿”字,三柱形柱根部刻如意云纹,爵杯配置一件錾刻勾连云纹,海水江崖,二龙戏珠纹及嵌红,兰宝石的金托,整器取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
金盖、金托玉碗 明代
高7,口径15.2,足径5.9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白玉质,洁白细腻,莹润无暇,碗光素,敞口弧腹,圈足。放置在刻有云龙纹的金托盘内,上有嵌红宝石的镂空云龙纹金盖。
玉飞天 明代
长6.5,宽3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光润无瑕,镂空加阴刻琢制一飞天,圆眼,高鼻,小口,阔耳,双发髻。双臂前伸,手捧莲花,背上衣带随风飘扬,双足交叉,足心向外,身下透雕如意祥云。双徹阴线碾琢出衣褶,手镯,飞天面部表情生动,造型丰满飘逸。
玉卧羊 明代
高3.6,长3.5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岳各庄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质,色青绿中夹有褐黑色土沁,以圆雕技法随玉料形状巧雕一只山羊,跪卧状,后腿收于腹下,羊首回转搭于蹄上休憩,羊背光素,肌肉骨骼打磨的平滑且富有立体感,整体看上去刀法简练,写实,古朴。
螭虎纹玉璧 明代
直径8.9,孔径3.2厘米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天宁寺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白玉质,坚硬细润,微有沁色,正面高浮雕一条修长弯曲的螭虎,大头,圆眼,小耳,细脖,身躯修长,用阴刻线示眼,眉,爪及骨骼。背面减地阳起云纹,地子碾琢十分平整,云纹线条流畅。
凤纹玉珩 明代
长8,宽5.4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玉色灰青,夹有深色条纹,一块玉料琢制成4件玉珩,扁片云头形,正面均阴刻飞凤,展翅于祥云之上,以短阴刻线示羽毛,凤尾后扬,背面一对光素,一对阴刻如意云纹,玉珩佩连接上,下端的饰物。
明、清玉印。
明白玉子冈款二乔观书牌。5.43.80.8
明白玉透雕仙鹤工字牌。7.2
明金镶白玉葫芦形耳环。
明、清扳指。2.92.33.12.32.4
明金镶白玉如意形发簪。15.54.5
明碧玉发冠
水晶七梁冠 明
长6厘米 宽4.4厘米 高4厘米 重106克
水晶呈白色透明,有絮状结晶体。顶雕琢七梁,双层呈捲云状,双层下端有一穿孔
青玉人物花口高足杯
口径7.3cm 高7.8cm 重82g
&&&&&&&&&&&&&&&&&&&&&&&&&&&
&&&&&&&&&&
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励精图治,扫清叛乱,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繁荣经济,出现了“康乾盛世”。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 白玉山石庭纹臂搁。长19.9厘米宽5.5厘米高22厘米重321克。嘉定、金陵两派竹刻,明末以来,饗誉士林。其中,臂搁为竹刻主要品种,这件玉雕臂搁完全仿嘉定派竹雕臂搁,可见竹雕艺术影响之大,从其细腻的工艺看,应为乾隆年见作品。
清 白玉巧作螳螂佩。长5.6厘米宽3.6厘米重1221克。这是一件用上等的羊脂白玉籽料精心雕琢的佩件,圆雕一只螳螂,伸臂蹬足,织细的足臂之间皆镂空难雕法,工艺精湛。尤为巧妙的是利用两点黑色瑕疵作为眼珠,更加活灵活现,是一件艺术精品。为乾隆年间作品。
清 白玉双龙镇纸。长23.1厘米宽3.2厘米高3.1厘米重321克。用一整块美玉雕成,工艺细腻规范,又以子母为饰,所以应为乾隆宫廷用品。十分珍贵
清 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纹瓶。宽5.1厘米 高9厘米 重101克。灰白玉。痕都斯坦玉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从玉质上看,多青白色杂有细小的黑点。以生活实用器(盘碗类)或装饰器(瓶罐类)为主。纹饰喜用单体的花朵或叶瓣拼组成几何图案,并在其中打凹形成高低起伏的浮雕效果,与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墙体装饰图案有相似之处。琢玉的磨制与抛光工艺非常成熟,作品能给人以晶莹剔透的美感。
清 白玉桃蝠水丞。长9.4厘米宽8.6厘米高3.9厘米重200克。白玉。传说喫了王母蟠桃园中的蟠桃可以长寿,因此桃子被称为寿桃,象征长寿。用一块桃形的上等籽料掏膛琢制而成,桃子表皮上浮雕桃花、蝙蝠,寓意福寿双全,是一件珍贵而吉祥的文房佳作。这件器物玉质精良,工艺精湛,似乾隆宫廷玉的水平
清 玛瑙松鹿笔筒。长9.7厘米高10.6厘米重643克。玛瑙,古代七宝之一,在古代十分珍贵。这件笔筒用一整块玛瑙雕成一截古松,虬枝盘绕,松下一只梅花鹿,寓意长寿,是一件既珍贵又文雅的文房佳作。
清 白玉三鹅摆件。宽10.6厘米高3.8厘米重80克。白玉。表现一大鹅与两只下鹅伏在一片树叶上,漂浮在碧波涟漪的湖面,悠然自得,给一以优美恬静的遐想。此摆件玉质洁白温润,做工精湛,应为宫廷制品
清 青玉巧作牧牛牌饰。5.3厘米 高1.1厘米 重49克。青白玉。这种方形玉牌子又叫“子刚牌”,传为明末名匠陆子刚创制,是明清以来极流行的一种玉佩。这件牌子运用高低不同层次的浮雕,并巧妙地利用玉料两种不同的颜色在这块小方牌上呈现了一幅立体生动的图画:用高浮雕雕成松树、坡岸、牧人及水牛,用浅浮雕成湖水遥岑。层次分明,形象逼真。与明清时的竹木牙角有着同样的艺术风格
&清 水晶松竹梅盖瓶。宽10.9厘米高14.5厘米重697克。
清 白玉渣斗。口径7.9厘米足径5.4厘米高8.1厘米重245克。
清 白玉玉兰花插。长8.6厘米宽3.8厘米高11.2厘米重326克。
是否就是御制诗赞美的那件?
清 清乾隆御题白玉花鸟纹如意。长40.5厘米宽9.7厘米高4.6厘米重583克。白玉。如意,本为佛教法器,法门寺出土文物中就有唐代金如意。清代帝王非常喜欢如意,一方面是因为信佛,另一方面是因为取其吉祥的寓意。在清宫中藏有大量各种质地和工艺的如意,有的是臣工进献的,有的是内廷制造用以赏赐的。这件玉如意用整块上等白玉雕成,是各种如意中较珍贵的。柄上高浮雕牡丹灵芝,象征富贵长寿;头上浅浮雕两只鲇鱼,为“年年有余”之谐音;上面有立雕一只飞来的蝙蝠,比喻福从天降。整体寓意极为吉祥。上面有乾隆戊申新春御题诗,可见极受乾隆的欣赏。可能是乾隆五十三年春节,臣工进献给他的。
清代 俏色玉童子
高3.8、宽2.9、厚2.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三爻村明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白色和黄褐色,圆雕,童子身体丰满,身着窄袖圆领袍,曲腿盘坐,侧首仰视,双手持一莲,茎上端有宽大的莲花合叶子搭在背上,童子圆脸小眉小眼小嘴,蒜头状鼻,面部五官刻划均采用偏刀斜刻,莲茎与童子之间采用了镂空透雕技法。
清代 玉鼻烟壶
高6、宽4.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宾馆清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器身有淡黄色,黄褐色沁蚀,器呈方形,小口,束颈,瓶体两面浮雕人物图案,其中一面纹饰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男子劳作图,下部为男子抚琴图;其另一面纹呈黄褐色,刻划一长须老翁立于树下。
清代 翡翠烟嘴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宾馆清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翠绿色,细腻光润,器呈管状,小口,口上有穿孔,细长颈。
清代 球形玉饰
直径1.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宾馆清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白玉质,器出土时有红色沁斑,局部有白化现象,器呈圆形,通体镂空花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采集,现藏于和田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青色杂斑,留有褐色玉皮。随形圆雕一坐猴,怀中和头后各有一只小猴。有孔,可供系佩
清代 鹰捕兔形玉坠
高5、宽4.3、最厚1.5厘米
贵州省贵阳市明墓出土,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白色微泛黄,微透明,鹰兀然立于兔背上,以一只强有力的翅膀压住兔的头和身体,探嘴啄兔头,兔肥硕笨拙,惊恐俯卧。
清代 翡翠镯
直径7.2、条径0.6-0.7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莲花池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副,镯体晶莹剔透,飘缀翠绿。
清代 玉扳指
高2.72、直径3.5、孔径2.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宾馆清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白玉。温润透明,呈油脂光泽,器呈圆筒型,口部内高外低,器外周一面浮雕执扇老翁坐于树下。
清代 玉帽花
最大件长6.4、宽3.3、厚0.3厘米
最小件长3.9、宽2、厚0.2厘米
葫芦坠形长4.5、宽3.1、高0.9厘米
梅花形直径3.1、厚0.4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莲花池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共17件,青白玉居多,少量灰绿色,帽花多有铁锈沁染黑斑于钉孔处,多为原墓主生前使用品,其中莲花形15枚,梅花形,葫芦形各1枚。
左:直径7.4、条径0.8厘米
中:直径7、条径0.7厘米
右:直径6.9、条径0.7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莲花池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3件。左件青白玉。中件灰白至棕红,右件白玉,玉晶莹润泽,有玻璃光泽。
清代 葫芦形玉珠
最大件长3.5、底径2.1厘米
最小件长2.2、底径1.5厘米
管长1.4、直径1.5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莲花池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6件。青玉和青白玉各3件。玉质温润光洁,葫芦形除1件为管珠,其余5件为葫芦瓶形珠,从造型看应为清代官员朝服帽顶珠
清代 花形转心玉牌
左:直径4.7、厚0.3厘米
右:直径5.2、厚0.3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2件。青玉,左件白色隐青,右件灰绿泛黄,均为圆牌形,正中雕四菱花。
清代 三连玉环
每环直径1.6、环体直径0.2、连环长3.5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2组。青白色,半透明,玻璃光泽,有部分经土蚀泛黄,三环以套接方式相连,均磨制光滑。
代 玛瑙戒指
左:直径2.5、高0.65、厚0.2-0.3厘米
右:直径2.3、高0.3、厚0.2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2件,红色,半透明,一件全呈棕红色,另一件淡红色为主,戒面呈浅棕色,圆圈状戒指,戒指正面凸起长方形条面,素面无纹饰。
南明(年) 玉带
长6-6.3、宽2.2-5.6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高望明桂王墓出土,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
7件,青玉,呈紫灰色,有长方形,桃形及长条形,主题相同,透雕和镂空图案化的“寿”字和仙草。
清代 翡翠翎管
长6.5、直径1.4、孔径0.8厘米
江西省九江市清山西巡抚刘瑞祺墓出土,现藏于九江市博物馆
通体翠绿色,顶端有少许的杂质。圆筒型,中空。
清代 翡翠镯
江西省樟树市市区基建工地采集,现藏于樟树市博物馆
局部有翡翠绿色,水份较足,色泽明亮,透明度好,透过亮光可见“虾肉地”,晶莹通透,透中见润。线条浑圆,打磨光滑。
清代 玉山子
高17.8、横宽17.8、厚4.4厘米
江西省丰城市石江乡窖藏出土,现藏于丰城市博物馆
青玉质。截面呈新月形,采用整块山料玉材,以圆雕的形式来表现“秋山行旅”题材。正面为两人牵马穿行山间,反面中部为高士端坐灵芝云端,山石表面琢以长线条的棱边,似绘画中的披麻皴,山石边沿、人物衣褶、树木轮廓都雕琢得棱角锋锐,似有刃。是典型的扬州工,时代特征鲜明。
代 龙纽玉印
通高9、边长9.7厘米
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采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碧绿色,有褐斑。印面为方形,白文悬针篆八道符咒文。圆雕龙纽,双龙背向蹲踞,鳞角须发琢制精细。
清代 八骏纹玉扳指
直径2.9,高2.4厘米
上海市陕西北路清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白玉。有褐斑。浅浮雕,八骏马神态各异,或静卧,或缓行,或疾驰,或伫立顾首,梭形眼,三角耳,颈有较粗的鬃毛。
清代 龙首螭纹玉带钩
长11.3厘米
上海市陕西北路清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色。龙头形钩首,条状板块钩身,龙头短促,额弧隆,双角,眼睛鼓突,与耳朵相连,凹鼻,大嘴内斜,舌尖外露。腮边有阴刻线三条,钩身上伏一螭,螭身细长,螭头微昂,额凸平,小凸珠眼,圆窝形耳,龙须三撮。长发后飘,蹄形足,长尾卷曲分叉,矮纽。
玛瑙捧桃仙女 清代
高15.65,宽5.15,厚3.8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玛瑙淡紫色,亮泽,局部褐色沁,圆雕作品。仙女站姿,高髻,团脸,右手捧一仙桃于胸前,左手举持一桃枝于肩上脑后,上有仙桃二个,左右各一,身穿交领宽袖著地长袍,腰间系带垂于腹下,底素平。
狮形玉饰 清代
长11.5,高5.7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青白玉,多褐色沁斑,圆雕,主体为一俯卧状太狮,回首顾望在尾后嬉戏的少狮,少狮攀爬于太狮尾部,眼望太狮,似为母子关系。
玉观音 清代
高19,宽7.8,厚4厘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玉色黄白,高浮雕,器作仰覆莲花底座,齿状边缘背光,观音长团脸,神态安详,头戴披巾,身穿长袍,双手捧经书,结跏坐于莲花宝座上,背面无纹,弧平。
豆荚形玉坠 清代
长6.8,宽3.2,厚1.5厘米
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平山村清礼部尚书太子保王懿修墓出土,现藏于青阳县博物馆
白玉局部有褐色沁斑。形似两只叠在一起的扁豆角,正面刻豆苗,豆藤,佩首以豆藤形状雕成孔眼,两侧均三孔,互相贯通成五孔,此佩构思巧妙,整体形态饱满圆润,线条流畅,精练简洁,形态生动,栩栩如生。
翡翠饰 清代
长径5,短径4.32,厚0.9厘米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泥巷清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通体翠绿,表面受土沁无光泽,扁圆形饰片,中间厚,周边薄,为镶嵌饰片。
长5.7,宽2.5,高1.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集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玉色青黄,大部分黑褐色沁,圆雕一兽,作俯卧状,头,身左拐,四肢前扑,头搭在前爪上,背部琢出脊梁骨,尾分卷于左右臂部。
玛瑙坠 清代
高5,宽4.2,厚2.8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集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据玛瑙玉料之形彩,巧雕花生3颗,黄色,蜜枣2个,蜜色,莲子2粒,白色。中间雕蜜枣,一侧雕花生,另一雕为莲子,谐音“早生连子”。此件俏色巧作,构思奇巧,为大师精心之作。
凤形玉佩 清代
长11.4,宽9.6,高3.5厘米
安徽省宿县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玉色青白,局部褐色沁,凤由整体玉料圆雕而成。扁平,中厚边薄,正面雕凤首昂起右望,双翅朝上左右张开,翅尾内卷,翅膀面琢简化龙首纹,左右催趁分布,凤身饰羽毛纹,凤尾饰勾云纹,向右回卷。背面翅膀地面琢简化龙首纹,胸腹饰羽毛纹,浅浮雕凤爪,此器构思奇妙,琢制精细。
长8,宽3,高3.1厘米
安徽省岳西县桃阳乡清墓出土,现藏于岳西县文物管理所
青色,圆雕,器作卧猫形,首左昂,前爪并拢扑地,后爪平放,尾卷曲,两前爪中有一孔。
致敬.2,方孔圆形,孔边细线刻边框,外缘细线刻圆形一周,缘平,上缘正中有一牛鼻穿孔,两面有阴刻铭文,一面为“状元及第”,作上下左右排列,行书体,另一面为“三多九如”。
寿字玉牌 清代
长6,宽4.4,厚0.4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卫公社民主大队清墓出土,现藏于安庆市博物馆
青白玉,局部褐色沁,器呈抹角长方形,遍体透雕蝙蝠,对龙,“寿”字,花草,卷云,蝴蝶等形象和图案,各自成组,互相对称,显得繁复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纹饰精美华丽,两面图案对称,顶上蝴蝶尾部有系挂圆孔。
长7.9,宽4,高2.1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十里乡五里村侯冲清墓出土,现藏于安庆市博物馆
青色,泛灰白,圆雕卧牛形,牛四肢蜷曲而卧,显得安详平和,整体造型圆滑规整,形象生动。
包金玉币 清代
左:直径2.59,穿径0.45,厚0.27厘米
右:直径20.5,穿径0.4,厚0.27厘米
安徽省休宁县潜阜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2件,形制,文字相同,惟大小,玉色,雕工有别,小件为白玉,温润光泽,外缘有廓,两面砣磨阴文楷书“西方接引”,外围包黄金,大件玉呈黄色,形制较大,空白处打凹,制作粗糙,此钱与民间崇尚佛教有关,较为少见。
童子玉佩 清代
高6.13,宽3.73,厚0.59厘米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出土,现藏于望江县文物管理所
白色,局部黄褐色沁,体扁平,单面雕,童子双手握萧,作吹萧状。阴刻整齐的短发,两侧各雕一发髻,身着宽大长衣,卷袖,双腿微曲作行走状,用粗阴线表现衣褶纹。整件器物雕琢精细,形象生动逼真,琢磨润亮。
翡翠如意 清代
长23.1,如意头5.38-8.77,厚0.1-0.72,柄长22,宽2.94,厚1.5厘米
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平山村清礼部尚书王懿修墓出土,现藏于青阳县博物馆
翡翠通体绿色泛灰,柄的头尾处为红翡,器由两块玉料雕琢而成,首柄分开,灵芝形首,浮雕一大两小灵芝,其边缘卷起如荷叶边,上端中部钻一小孔,柄身镂雕大小不同的的九棵灵芝和细藤,呈缠绕状。灵芝头与柄用一铁钉铆接。
翡翠扳指 清代
高2.75,直径3.45-3.49,孔径2.2,壁厚0.75厘米
安徽省蚌埠市张公山公园园中园木棺墓出土,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
翡翠呈绿,黄和白色底子相间,三色一体,整体温润光亮,筒状,中孔壁垂直光滑。
翡翠坠 清代
长4.3,宽2.1,厚1厘米
河北省南皮县张之万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呈翡翠绿,器表有玻璃光泽,两面透雕。正面为一松鼠头向上作偷吃葡萄状,圆眼,小立耳,长尾上饰细阴线纹,衬以叶片和一串葡萄,构图别致,造型生动。
通高6.3,口径13.5,底径9厘米
河北省南皮县张之洞旧宅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青玉。盒为扁圆形,子母口,矮圈足。盒盖四壁浮雕菊瓣纹,正中圆形开光内,剔地浮雕一朵盛开的牡丹,盒身外壁同样浮雕菊瓣纹,与盖扣合后严丝合缝,周壁的菊瓣纹也一一相对,线条流畅,柔和。
玉兰花形玉花插 清代
高20,宽10.5,厚3厘米
河北省南皮县张之洞旧宅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青白玉,圆雕一大一小两朵含苞欲放的玉兰花,枝叶蔓卷,两只蝙蝠正展翅伏落在花朵之上。花下为一块太湖石,石头的缝隙间还生长着一株仙草,展现出一派吉庆祥瑞的景象。
高3,直径2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色白莹润细腻,玉工巧用红色玉皮雕刻独角兽为图章纽,兽口微张,四肢各关节部位饰涡纹,分岔长尾盘于一侧,兽角下有一个小孔,可穿系。
桃形玉佩 清代
长13.5,宽12厘米
河北省南皮县张之洞旧宅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温润细腻,有脂样光泽,巧妙利用玉皮青,黄褐色,圆雕一桃,并琢出缠绕的枝条和细长的叶片,在桃实上还浮雕了五只姿态各异的蝙蝠,寓“五福捧寿”之意。
翡翠翎管 清代
长7.3,直径1.8,内径1.1厘米
天津市西青区小稍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翠绿色,均匀,润泽。作圆柱体,器体内有纵穿未透,顶部出榫,上有横穿,平底。器形规范,制作精良。
水晶六棱柱形饰 清代
高5.6,最宽1.3厘米
天津市西青区小稍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蓝色,质地纯净,透明。器作六面棱柱体,顶向上渐收成峰,下端有一孔供穿系之用。雕刻精致。
平均直径1.1厘米
天津市蓟县桃花园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0颗。绿色,芙蓉石质球珠3颗,直径2.6厘米,大水滴形坠一个,高3.7,宽2.1,厚1.4厘米,下水滴形饰件4颗,高2.5,宽1.6,厚1.2厘米,扁椭圆形件一个,中间略厚,边缘渐薄,内中有一纵穿,长4.8,宽4,厚0.9厘米。
玉杖首 清代
长12.8,高4.4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温润如凝脂,杖首立雕,前端为变头,中间为鸠首,杖尾似鱼尾略长,杖首两侧用减地阳起技法琢刻怪兽颈部。鸠颈部饰鳞纹,尾部饰卧蚕纹。怪兽胸部的三单徹线内饰六角纹,杖兽其他三面连刻楷书御制诗及《乾隆己未仲夏》御题。乾隆己未年,为乾隆四年。
玉山子 清代
宽31,高26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青绿色间夹有黄色皮绺。以浮雕,透雕双勾技法琢刻出穿行于陡峭山崖间的仙翁,手持藤仗,宽衣大袖,长须齐胸,神采飘逸,一童子手攀枝条在前引路,一童身背小筐,紧随仙人,山岭重叠,松枝茂密,小桥流水,整器系子玉整雕,借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巧妙地融合在玉雕创作中。
玉如意 清代
长34.5,如意头宽7.2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绿色闪黄,夹有绺纹,整雕过枝灵芝纹及宝瓶,蝙蝠,谐“福、寿、平安”吉祥意。
镶金玉镯 清代
直径7.5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白玉质,细密坚硬,莹润略有瑕点,以单,双阴刻线琢刻出龙首相对的两条龙,龙嘴平齐,双角,龙鳞以细密的格子纹示。手镯内壁镶有金里,出土后仍有较好的光亮度。
鸽形纽玉印 清代
高3,印面长2.1,宽2.1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玉质,青绿色中夹有絮状润斑,章纽浮雕一伸展双翅鸽子,以阴刻线饰眼及羽毛,鸽尾下垂处留一孔隙可穿系。印面光素。
“平安如意”玉摆件 清代
通长18.5,高13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局部泛灰色并夹有褐色瑕斑。造型仿古,立体透雕。工匠巧用一柄灵芝将壶,卣,凤相联,凤高冠,细眼,尖喙,拢翅,长尾后迤,立在灵芝一侧,壶为子母口,活环,盖顶雕灵芝为纽,壶侧为提梁卣。
玉笔筒 清代
高16,口径14.6-9.3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青白玉质,局部有桔黄色玉皮,笔筒掏膛后依玉料雕成椭圆形,外壁浮雕过枝梅花,枝干粗壮,双瓣梅花依枝开放,黄色玉皮俏作花蕾,平底,内壁光滑,笔筒玉质莹润,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玉人头像 清代
残高7.6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质,色深绿,清理含经堂遗址时发现,出土时仅存有头部。人物脸部丰满,神情端庄,祥和。
秋叶葡萄形玉佩 清代
长6.7,宽3.2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温润细腻,扁片,镂雕的葡萄珠呈圆凹形,肥大的叶面也内凹,对称的阴刻叶脉清晰自然,背面平素,出土后仍保持极好的光泽
心形玉佩 清代
长7.7,宽4.6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莹绿略透光,局部泛黄色或黑色瑕点。扁片形,以减地阳起镂空技法琢制。四角呈委角,佩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另一面为凤鸟,依附在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出土后仍极光亮。
右:清“三多九如”印。覆斗形钮,四斜面刻螭龙,高2.83.5
清琥珀竹篓形鼻烟壶
清玛瑙人物鼻烟壶。6.24.22.8
清水晶内画“峻岳乔松”鼻烟壶。6.54.31.6
清水晶内画山水鼻烟壶。5.73.61.3
清翠七弦琴。
清青玉痕都斯坦刀柄。1342
清青玉御题“碧峰馆”诗山子。20297
青玉,有赭黄色沁斑。文玩摆件。扁长体,随形而琢。正面通体浮雕亭阁,茅屋、长阶、松树及携琴访友等图案,上端正中铲平处琢御题“碧峰馆”七绝诗一首。背面部分带皮雕,饰有羊、鹿、鹤等二禽二兽。体材硕大,琢工精良。
清翡翠象。
清岫玉龙。9.21.74.5
清白玉獾鹿。43.33.7
清白玉麒麟送子。3.51.53.8
清翠玉多宝串。5.31.21.1
清白玉铭文坠。4.53.71.7
清白玉透雕葡萄獾珮。4.41.7
清白玉草虫坠。5.42.71.4
清白玉蕉叶蜻蜓蝉珮。7.42.51.2
清玻璃翠透雕雀梅牌。3.32.80.3
清白玉透雕福庆双余牌。7.67.30.5
清白玉山水牌。5.44.40.5
清白玉苏轼牧羊牌。5.13.50.6
清扳指。3.62.82.62.82.41975
清白玉蜻蜓形发簪。15.22.6
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纹瓶清
宽5.1厘米 高9厘米 重101克
灰白玉。痕都斯坦玉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从玉质上看,多青白色杂有细小的黑点。以生活实用器(盘碗类)或装饰器(瓶罐类)为主。纹饰喜用单体的花朵或叶瓣拼组成几何图案,并在其中打凹形成高低起伏的浮雕效果,与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墙体装饰图案有相似之处。琢玉的磨制与抛光工艺非常成熟,作品能给人以晶莹剔透的美感。
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纹碗清
口径10.9厘米足径3.8厘米 高4.6厘米 重72克
灰白玉。痕都斯坦,印度莫卧尔王朝统治下的一个藩国,位置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由于其处在昆仑山西部支脉,盛产玉石,所以玉雕业发达,工艺精湛并极富特色。主要特点是花纹精细,胎薄如纸。此件玉碗为痕都斯坦玉器。这种玉器传入中国后,受到乾隆皇帝的欣赏赞美,并令宫廷造辦处仿制这种风格的玉器。
白玉刘海戏蟾佩 清
宽2.7厘米 高5.3厘米 重29克
白玉。刘海,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元世祖时封为“明悟弘道真君”。同时,刘海与三足金蟾也是明清以来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这件用白玉籽料为立雕的刘海戏蟾,是一件清代精美的玉佩。
青玉巧作牧牛牌饰清
长5.3厘米高1.1厘米 重49克
青白玉。这种方形玉牌子又叫“子刚牌”,传为明末名匠陆子刚创制,是明清以来极流行的一种玉佩。这件牌子运用高低不同层次的浮雕,并巧妙地利用玉料两种不同的颜色在这块小方牌上呈现了一幅立体生动的图画:用高浮雕雕成松树、坡岸、牧人及水牛,用浅浮雕成湖水遥岑。层次分明,形象逼真。与明清时的竹木牙角有着同样的艺术风格。
白玉巧作螳螂佩 清
长5.6厘米 宽3.6厘米 重1221克
这是一件用上等的羊脂白玉籽料精心雕琢的佩件,圆雕一只螳螂,伸臂蹬足,织细的足臂之间皆镂空难雕法,工艺精湛。尤为巧妙的是利用两点黑色瑕疵作为眼珠,更加活灵活现,是一件艺术精品。为乾隆年间作品。
白玉山石庭纹臂搁清
长19.9厘米宽5.5厘米 高22厘米 重321克
嘉定、金陵两派竹刻,明末以来,饗誉士林。其中,臂搁为竹刻主要品种,这件玉雕臂搁完全仿嘉定派竹雕臂搁,可见竹雕艺术影响之大,从其细腻的工艺看,应为乾隆年间作品。
白玉福寿纹扁方 清
长31厘米 宽2.7厘米 重84克
白玉。扁方,满族妇女的独特首饰。此件扁方用整块羊脂白玉雕成,两边镂雕四幅捧寿吉祥图案,应为清宫后妃所用。
清乾隆御题白玉花鸟纹如意 清
长40.5厘米 宽9.7厘米 高4.6厘米 重583克
白玉。如意,本为佛教法器,法门寺出土文物中就有唐代金如意。清代帝王非常喜欢如意,一方面是因为信佛,另一方面是因为取其吉祥的寓意。在清宫中藏有大量各种质地和工艺的如意,有的是臣工进献的,有的是内廷制造用以赏赐的。这件玉如意用整块上等白玉雕成,是各种如意中较珍贵的。柄上高浮雕牡丹灵芝,象征富贵长寿;头上浅浮雕两只鲇鱼,为“年年有余”之谐音;上面有立雕一只飞来的蝙蝠,比喻福从天降。整体寓意极为吉祥。上面有乾隆戊申新春御题诗,可见极受乾隆的欣赏。可能是乾隆五十三年春节,臣工进献给他的
清 青玉人物山子
清 白玉瓜棱如意耳盖瓶
清 乾隆御题白玉花鸟纹如意
清 白玉刘海戏蟾佩
清 白玉佛手
清 白玉螭纽比连印
清 青玉墨床
清 白玉巧做荷叶式笔掭
清乾隆 白玉雕山水人物纹插屏一对
插屏为圆形,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画面优美,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清乾隆 白玉雕龙首耳三足炉
炉用白玉雕成,龙首耳,下承三兽足,外壁刻三弦纹,玉质洁白莹润,刻工犀利流畅。
清乾隆 碧玉雕花鸟纹插屏一对
插屏为椭圆形,两面以高浮雕装饰,一画刻喜鹊闹梅图,一面刻梅花蝴蝶图案,刻画细腻,层次丰富,蝴蝶小鸟栩栩如生,刀工圆润,为碧玉玉雕中的佳作。下承紫檀座,透雕灵芝图案,为原配木座。系皇家御用品。
清乾隆 青白玉雕蛇纹双蝠耳瓶
瓶外壁刻缠绕的蛇纹,双耳刻龙首及蝙蝠纹,盖、肩、足饰如意云头纹,造型古朴典雅,刻工流畅,玉质莹润。
清乾隆 白玉雕太狮少狮钮双耳活环扁瓶
扁瓶用上等羊脂白玉雕成,盖钮镂雕太狮少狮,瓶耳为双龙形,耳下套活环,扁圆形高圈足。玉质洁白温润,雕琢精细,抛光亮泽。
清乾隆 白玉雕狮钮三足炉
白玉炉盖钮雕狮子衔牡丹纹,肩部饰双龙耳,套活环,下承三兽足。玉质莹润,雕琢精细,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清乾隆 黄玉龙凤纹璧
“乾隆年制”、“成字二十七号”楷书款
黄玉玉质柔和莹润,尤如小儿肌肤。出廓,两面爱雕。壁中心呈环形,周围镂雕龙凤纹,龙身饰鳞纹,凤身饰羽纹。龙凤飞腾,,辗转腾挪线条优美,雕工精湛。壁廓一面刻“乾隆年制”,另一面刻“成字二十七号”楷书款。壁上端透雕两条相对地的飞龙,形态自然逼真。造型优美别致轮廓清晰,图案线条的运用刚柔相济。
清乾隆 玉雕山水人物图卸题诗大玉山(带紫檀座)
青玉山子,材质硕大,气势雄浑。随形雕刻崇山峻岭,苍松古道,仙人行旅,意境高远。正面山石上填金刻乾隆五言御题诗一首,尾落“乾隆已卯秋御制”款。配紫檀座,雕刻高山流水,惊涛拍岸,劲柏修竹,其间嵌寿山石,上刻“峡云岭月”四字。整个玉山构图严谨,远近布局合理,透视感强,为乾隆玉山之难得精品。
清乾隆 御制羊脂白玉龙钮瓶
玉瓶用新疆和阗羊脂白玉制作,盖钮透雕龙纹,肩部饰象首衔环,造型优美典雅,带原装紫檀盒,盒盖上刻“大清乾隆御制,赐恭亲王”。
清代中期,宫廷所用玉器均由造办处督造,通常由造办处从新疆上贡朝廷的玉料中,挑选质地上乘者,在宫中设计式样和图案,送苏州专诸巷制作。此种玉瓶仅见藏於故宫博物院,为宫中御用之物,民间流传甚少。
镂空碧玉香熏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直径19厘米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罗布林卡藏
碧玉,质纯净。通体上下镂空缠枝莲纹。纹饰磨琢细腻,工艺精湛。器物造型和图案风格具有清代宫廷制品的特点,应是经苏州专诸巷的玉工加工制作后,由乾隆皇帝赐赠达赖喇嘛的礼品。
碧玉兽面纹爵
长12.2cm 宽5.4cm 高12cm 重259g
水晶松竹梅盖瓶
宽10.9cm 高14.5cm 重697g
瓜形青玉壶 
高10.5厘米 口径8.5厘米 梁高10.4厘米
玉嵌彩石瓶
清 痕都斯坦玉器
通盖高20.1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4.5厘米
痕都斯坦玉器
长24厘米 最宽处5.4厘米
清雍正玉六瓣执壶&
通高11.5厘米
外口径8.1厘米内口径7.4厘米足径7.7厘米
清 玉嵌宝石八角菱花洗&
高3.8厘米 口径12.8厘米
清 玉兽面纹瓶
&高22.8厘米口径10.8&8厘米足径12.3&8.9厘米
清 玉弥勒&
宽7厘米 高5.5厘米
清初 玉舞彩球童子
最宽4.9厘米 高5.5厘米 厚1.8厘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玛瑙是玉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