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小水滴的快乐旅行的什么 可填 游戏,课堂,活动,旅行

论坛ID:论坛积分: 点注册时间: 08:00称呼:杨辉OICQ:***邮箱:***性别:***所在地区:小学 实验小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溧水区实验小学& 杨辉
目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教师除了一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很少有其他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学科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多学科教学使这些教师备课及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这部分教师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及精力来制作课件并收集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上资源馈乏,大部分教师都把品生(品社)课上成了讲授课、训话课,学生成了被教育,参与、体验的时机不够理想,对学生的良好素养的形成不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形成的。
一、课题关键词及整体界定:
(一)课题关键词:
1、“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的既定动作的总和。
2、“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
3、“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将课内教学资源延伸到生活中,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去实践、去体验,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里的活动既包括生活性的活动,也包括探究性的活动。
(二)课题整体界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理清了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1、通过本项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师生利用课内、外资源的研究,提高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紧密结合。
2、探索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3、通过研究,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专业化发展,努力学习有效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之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理论依据之二:布鲁姆强调:“阐述教学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期完成之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者学生能具备哪些特征”。所谓一定条件下的学习结果指的是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结果。因此,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结果。
理论依据之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课题研究的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例研究,形成“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研究,从而更有效地落实课标目标、要求,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确定研究的内容有三点: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目标整合的研究。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
3、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与与品生(社)学科的教学相整合,形成有价值的“活动—体验”教育教学价值观。
(二)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1.利用每周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品生(社)的教研活动,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活动—体验”教学方法,努力实践。
2.利用学校的学生活动资源,进行“做中学,学中做”,将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恰当地整合和互补,并结合学校大队部相关联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一系列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活动—体验”教学案例的开发和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整理、修改,形成“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目标整合的研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目标起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旨在在教材上和教学中努力实现各学知识的整合和融合,在同一的话题中往往会体现多重目标要求的综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获得体验。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为达成目标而服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围绕总目标设定每课的三维目标,进而明确每一个活动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使活动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我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课时,我认为本课的知识目标要认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些简单方法。情感目标要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并影响他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水滴娃娃的朋友,我们可以怎么节约用水呢?在节水卡上写出你们的金点子!小水滴将会把节水标志奖励给“金点子奖”。大家评“节水标志”可获取每小组10分的加分。孩子们积极加入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组说:“洗脸、刷牙时不要用流动的水。”有的小组说:“可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装个矿泉水瓶,减少每次的出水量。”有的小组说:“可在公共场所安装感应式龙头,防止有人忘关水龙头。”有的小组还提出了家中使用循环水的具体的方法。正是因为活动目标定位的明确,一个小小的环节发挥了大作用,使学生掌握到了节水的小妙招,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课后,我班的学生发现厕所漏水也能主动到总务处去反映,请他们把水龙头修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种经验性和体验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课堂目标设立不宜过多、过高,要能在课堂教学得到落实,让学生课堂教学真正获得体验。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深华,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时效性。
2.课堂教学目标适度,学生得到发展。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对于“教学目标”考虑到“适度”便设定“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快乐而有意义”来进行教学:
(1)谁都希望自己能尽情享受自己的课余时间,让自己的童年快乐无比。可是,有位同学却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2)表演:旁白:某某,他可忙了,每天一早到学校上学,下了课忙着完成课堂作业;下午放学后,一回到家要先做家庭作业;做完成还要做一大堆家长布置的作业,常常要到晚上上十点才能睡觉。有时他想出去活动活动,打打乒乓球。
某某:“爸爸,我的作业做完了,能去打会球吗?”
爸爸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时间玩吗?快做作业去。”
旁白:有时他想看看课外书。
妈妈怒气冲冲地把书一把抢过去说:“看这些闲书能上南外吗?快去背复习资料去。”
旁白:一到星期六、星期日他就更惨了,爸爸妈妈帮他报了好几个辅导班。
某某:“唉,现在我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了,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痛苦了!”
(3)小组合作学习:感到身心疲惫的某某来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你们现在就是心理咨询老师,你们想对某某说些什么?想对他的父母说些什么呢?可结合书上的小故事或其他名人成才的故事,法律小博士的话等一些资料来说。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好好准备,我们要评选出“优秀心理咨询室”。
(4)集体交流。
▲《这不是无用的玩意儿》达尔文坚持自己的爱好,长大后,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创立了进化论学说。那些被人认为无用的玩意儿,正是达尔文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它们使他走进了科学的大门。
小结:呀!原来学习并不只是读教科书、做习题,爱观察、爱实验,在玩中学,也是很有意义的。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啊!
▲《痴迷石头的小男孩》石磊正是因为迷上了石头,才使他变了个人,读古诗词、学绘画、学雕塑、盆景、收藏,还带领同学们用奇石拼成了中国地图。多了不起啊!
▲休闲指南& 出示:积极的兴趣爱好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能振奋精神,令人乐观开朗。如果人没有了健康的生活兴趣、文化兴趣、就会无所寄托,消沉萎靡,精神不振,或者对低级趣味感兴趣,甚至走入歧途。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激发人的学习活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结: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呀,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力量,石磊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法律小博士 出示:
●休息和娱乐是儿童成长和健康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父母不应剥夺儿童的权利。只有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娱乐,儿童才有可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儿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应让儿童有自己选择休息、娱乐的权利和自由。
●玩,是儿童神圣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第四条原则:“儿童有权获得充分的……娱乐的利益”,第七条原则:“儿童应当获得充分的娱乐机会,这种娱乐应当作为同样的教育目的而得到指导;社会及公共机关应促使儿童娱乐的实现。”
小结:休息和娱乐是儿童成长和健康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父母不应该剥夺儿童的权利。
(5)总结:大家的表现不错,给“优秀心理咨询室” 发奖。
通过刚才各心理咨询室小老师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只是学习!学习也并不是一味地多做练习题。我们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活动时候,教学不能只是忠实而有效的执行课程的过程,这样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的得到发挥,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个人的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构建者和知识文化的创造者努力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用教材”,教师只有深刻体会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话题的目标,才能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需要教学的课程目标之间的连接点。把握好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
1、理论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课程内容”对具体指标的表述做了小修改,让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实际,也给予我们对教学内容需要“整合性”的考量:
(1)“健康、安全地生活”部分:第一个小标题按照修改后的目标进行了调整,不再把“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并提,而突出强调儿童个体“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另外,根据现实生活和儿童的实际,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增加了关于防病防灾、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等条目,删去了与体育课程标准重复的要求。
(2)“愉快、积极地生活”部分:主要在个别指标上进行了小修改,使要求更贴近儿童实际,更明确、合理、具体。如:“能在成人帮助下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修改为“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增加了“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实现”等等。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部分:此部分主要是将原来三个小标题“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家乡、爱祖国”修改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修改原因是,让小标题更符合逻辑、更合理,与具体条目的内容更加吻合。另外,各具体条目都进行了一些梳理和调整,并根据儿童实际降低了一些要求。如“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修改为“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会唱国歌”修改为“学唱国歌”等。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部分根据这阶段儿童乐于动手而动手能力差的实际情况,把“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样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富于创造力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的特质。另外,这部分的小标题也做了相应修改,各标题下的条目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以更适合“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同时避免与科学课程标准重复。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品德与社会和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更注重活动中的“发现”,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知识的迁移、培养专研精神和创造能力。科学的主动探索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知识和能力,更有助于自我的不断突破和超趣。
2、多学科融合,实践探索,整合资源。我承担着全校的品社(品生)的组织、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从事着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力求结合语文课文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汉字的创造和发展》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身就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汉字是学生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每天都要阅读它、书写它,在汉字的帮助下,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信息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同时,这一内容也和语文课知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完全可以大胆的针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内容,结合语文课文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了解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在头脑中就意识到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这部分的相关内容在语文课上学过,只不过品德课是在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深入了解而已。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是和语文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感到陌生,不感到遥远。
又如,在教学《中秋节》这一课教学,结合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巧妙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中,孩子们知道了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论是我们,还是外地的小朋友,都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吃月饼,还有赏月。这样很自然的引出我国古代很多诗人利用月亮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接着,我问道:“你能朗诵几首吗?”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语文学科的知识很自然的融入到品德课中。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新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主要特点和理念;转变了教学方式,以“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正确处理了教师与儿童、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上与课下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的课堂建立了“调查体验——引入话题——合作交流——提升认识——课后践行”五大模块。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优化了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模式环节一:调查体验。新课程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同阶段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设计内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面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内容要简单、具体、明确。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强,设计的内容相对来说就要比较复杂、概括,这样才能给高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发挥他们的能力。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目的明确,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活动——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模式环节二:引入话题。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我设计了“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休、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叙述。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模式环节三:合作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学生经过交流,凭借对情境体验的直感,产生新的经验,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内化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感悟正确的做法,内化为引导生活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比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从各小组的汇报内容上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让他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师:同学们,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取得了丰硕的成就。那么独立思考是不是这些伟人的专项,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关系呢?
师:对,别看我们人小,可我们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双勤劳的手,一颗产生奇思妙想的脑袋。这不,有一位叫汤姆的小哥哥,就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一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
(1)学生思考:汤姆发现了什么?结果怎样?
(2)讨论:你觉得小学生能向久负盛名的专家质疑吗?
(3)你佩服汤姆吗?为什么?
(他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积极开动脑筋以自己的能力解决心中的疑问……)
(4)请你用语言来赞一赞这位小哥哥!
(5)小结:只要我们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
模式环节四:提升认识。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此环节可分两个层次完成。
第一,补充材料,指导行为。新课标指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在教学《中山陵前》,老师恰当地、适时地补充了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一)为何要推翻清王朝?
1、为什么要推翻清王朝?(因为清王朝太腐败)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说清王朝如何腐败?
3、教师边出示课件边声情并茂的说:
(1)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就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打出部分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其中我们熟知的香港、澳门就是那个时候与祖国分离的!&&&
(2)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一把大火把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毁于一旦。园中许多奇珍异宝,被侵略者抢走。现在堂而皇之地陈列在自己的博物馆里!&&&&&
(3)八国联军侵华。外国侵略者在我们国家任意妄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我们的国土上划分租界,居然不允许咱们中国人出入!
(4)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台湾。台湾同胞从此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骨肉分离!
(5)再看看疆域的变化。(出示清朝初期与后期的版图)
(6)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人民苦不堪言。国,不像国;家,不像家;民,民不聊生!(出示人民苦难的图片)
第二,总结提炼,升华情感。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流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
师:想成为金牌旅行社,还要过一关。章××离开溧水之前还想买点土特产送给家中的亲戚朋友。作为溧水人,对家乡的特产一定不陌生,下面我们就玩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游戏规则:依据文字提示,猜出它是家乡的哪种土特产,教师说开始,学生们举手抢答。大屏幕依次出示一些语言提示,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谜底放图片,答对的同学有相应的土特产作为奖励、品尝,并说出感受)
师: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你心目中的金牌旅行社是哪一个?
师:同学们,我们家乡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让我们一起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发出邀请——
模式环节五:课后践行。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将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儿童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们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儿童内化道德认识。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从2012年9月着手开始准备,收集、整理、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完善课题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形式,深入研究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参加了南京市优质课赛课,课题是《我的课余生活》,获得三等奖;参加市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联片活动,课题为《人种有不同》;在校内为品社(生)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题目为《让品德课活动起来》。
2、以课题的研究内容为主题,撰写《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论文,获区论文评比二等奖。
3、代表溧水区,组队并任组长,参加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荣获二等奖。
4、撰写的品社(生)课堂教学实录《请到我的家乡来》发表在《新教师》杂志上。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教案、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活动”“体验”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得意展示,真正落实到每一节品社课中,还有待研究的加强。
2、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模式的创建和课堂案例的归整,使得研究有“形式化”,教师的主导地位较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失偏差。如何精心设计“活动——体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走向常态化、精细化。
3、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活动——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加以推广,在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也是今后继续进行研究的重中之重。
日期: 15:59:5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乐的旅行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