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到惠忠惠新北里二手房怎么走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查看: 43913|回复: 358
文化信息 (不断更新)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解读海尔二十周年真实写照
解读海尔二十周年的真实写照
  ——评《海尔品牌之路》、《海尔的故事与哲理》和《海尔人话海尔》
  文/崔眉
  一个从“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主品牌,仅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即从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了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海尔神话般的品牌创建历程,是一段敢想敢干、敢于梦想的历程,是一段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历程,也是一段坚持创新、不断创造的历程,更是一段瞄准世界一流、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矢志敬业报国的历程。
  海尔20年的品牌历程,代表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推动海尔攀登上世界级品牌的高峰,首先源于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源于一种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家的责任,源于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海尔20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永远创新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新轨迹的最好写照;海尔20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的历程,在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潮流中,海尔是最具风格的先行者;海尔20年的品牌历程,是一个民族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
  在海尔集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青岛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海尔品牌之路》、《海尔的故事与哲理》和《海尔人话海尔》系列丛书。它们记载了海尔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发生在海尔的故事和折射出海尔的企业文化与哲理,用海尔人自身的语言道出了海尔人的心声……
  通读《海尔品牌之路》让我们对海尔这个民族自主品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正式评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名列其中。作为惟一的一个中国企业,惟一的一个中国品牌,迄今为止第一次进入世界品牌排行榜,无可厚非算得上是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件。然而,更具震撼力的却是那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那个一直洋溢着民族自强精神的品牌之梦,那个3万海尔员工的品牌之梦。
  《海尔的故事与哲理》结合生动的企业文化实战案例、精辟的专家点评和风趣的幽默漫画,运用大量真实的管理故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海尔创业20年来的管理思想、理念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解读海尔的故事及分析海尔的企业文化,定会让更多的读者和企业受益匪浅。
  《海尔人话海尔》真实记载了一位位海尔人与关心海尔的人亲身经历的、亲眼目睹的海尔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能够看到催人泪下的创业故事、鲜为人知的发展挫折、催人奋进的理想和情怀;能看到海尔每一次变革与创新所带来的海尔人的心灵的震动;能看到诸多专家学者关注海尔的过程中与海尔的情感交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一群真实的海尔人和一个真实的海尔!
  发展一批跨国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的实践证明,创造世界品牌并非遥不可及。正如海尔曾经和仍然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一样,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坚持开拓、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实现创世界名牌的目标。
                            编辑:伊宁
[ Last edited by 憶海流熒 on
at 01:57 ]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慰藉心灵净土的书
发自内心的情感 慰藉心灵的净土
  ——读《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文/崔眉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以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材料及一颗对西藏深深眷恋之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远离近代文明,但又绚丽多姿的文化世界。在这个雪山环绕、历史久远、传说弥漫、古迹遍地的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错综复杂、相互渗透、交错,构成了多重、多样、多层次、立体的文化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作者从故乡来到西藏,内心的读白该如何表达?写作是他最好的选择,笔是他放下枪后的另一种 “武器”,他随时处于一种待命状态。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如此拼命地呐喊,反复于故乡与西藏之间,只有与之心灵相通的读者才会明白。
  回眸美丽的故乡,奔赴神奇的西藏。是与飘浮着尘埃的故乡对话?还是与纯净得如少女般的西藏歌唱?无畏地伫立在两者面前,孤独一身,不管他们原意与否。作者唤醒了自己,激发了读者,品味那早已尘封的记忆。虽然远离故土,却一直凝视着故乡的游子们,快回来吧,这是作者的呼唤,也是故乡的呼唤。
  远行者,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去奔波。突然,有一浪子醒悟,跪在泥土中哭泣。那一刻,觉得生命中有些什么东西正离我远去,永远地融入了那片冻土地。而这本散文集正是收录了作者在故乡与西藏间的真实感受,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通读本书,如下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真实性与朴素性:西藏,是一个对许多人充满诱惑的地方。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美丽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湖泊,丰富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引天下人心仪神往,令海内外众多游客留恋忘返。西藏的美,用再多的形容词也无法描绘,但对一个青年军旅作家,一名在西藏当兵已9年的年轻人来说,是用一个视西藏为“第二故乡”的人在为你述说其眼中、心中的西藏。这是一名热爱高原、热爱军营、热爱边关、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阳光青年最真实而又朴素的情感。
  关联性与同感性:离开故乡,意味着你熟悉的和熟悉你的一切事物都将变得陌生,而想要熟悉的东西却始终格格不入,使你陷入一种身处两难的境地。作者来往于两者之间,好似一片浮云,飘来飘去。书中写道“谁还能记得我呢?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几乎都奔进城找钱算账去了,寂寞得有些发凉的村子,在一个起风的下午一下子将我的心田荒起来”。有许多读者很长时间没有给家里写信了,身在异乡为异客,始终融入不进别人的世界。通过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起到感同身受的目的。因为精神和意识是真正永远主宰一个人灵魂的神丹妙药。
  清新自然与无限空间:西藏,神秘而古老的地方,似乎看起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就是这种异类的个性,造就了它那天堂般的美景。它可以给常人无限的祭拜空间;给诗人自由的想象空间;给艺术家宽泛的创作空间;给异乡人独立的自由空间。它是作者的第二故乡,真切的情感发自内心,就如西藏湛蓝的上空,清澈的湖泊,洁白的哈达一样美好、神秘。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散文集,它更是每一个游子旅行包里的精神食粮,为整天忙碌的他们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能够慰藉心灵的净土!
编辑:伊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
  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
  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舒服的眼药水。
  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汇我睡了十年好觉。
  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的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匆匆足音挤破了时间的时间,三国的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
  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象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可为什么我只看见那些时尚宠物,它们在青草地上撒拉的样子实在是比饲养人可爱。
  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仔,更没跑到报社要的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孩儿顺手给他两个月饼,他才知中秋月夜呵。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他泪如雨下。仅管如此,我仍认为这个兄弟是幸运的,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月光伴着他入睡,月光吻着他疲惫的心灵,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何等的可遇不可求的月夜情愫呵。
  如果说,月光最懂浪子的心,我则更相信城里的月光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
  可现在,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夜空不仅月光难觅,就是白天里的云朵也不肯出来了。
  现在我多想摘一朵西藏的云,放在窗前抵制喧嚷的尘埃。让她像一页窗帘,抚摸黑夜里滋生的丑陋藤条。我在西藏的时间很短,虽然只有十来年,可惜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想西藏之外的事情了。十年中的西藏,我并没有好好构思那么多的云朵——只有一次在车里听着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与那么多的云朵擦肩而过。那是在与邻国隔着印度仅一线之隔的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错那——一个比手指姆还细小的地方。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想得偏多的就是我此时踏步的城市。在错那的云朵之间穿行,我想象所有的城市都该是亮晶晶的,包括它每天所诞生的故事。那时,总感觉云朵每时每刻都在眼前飘,她是属于我的。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冬季的错那,冷若冰霜。稀少的牦牛像爬山虎那样保持一致的姿态望天,偶尔低头看看光秃秃的错那;但这是一天中少有的事情。牦牛望天已习惯成自然,那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同稀疏的错那人一样。在指姆粗的错那,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很多时候是天说了算。
  路在雪的贿赂中幸福地烂掉了。我们只能在山口停下来等太阳,只要太阳一出来,什么也不可怕了。我想发现帐篷,放眼看到尽头,只有白茫茫的山,晃晃悠悠的山;我想发现穿黄军服的人,跑到山的尽头,只发现我越来越“黄”,臃肿臃肿的黄;我想听见鸟类的声音,可错那的鸟有驼鸟般的躯干,却很少出声。它们花斑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亲切友好。即使人走过去,它们也没有飞跃的意思……
  我还想发现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是云朵。
  我只能用比云朵更轻的声音轻轻地告诉你:
  云朵——云朵……云朵!
  ——登峰造极的云朵。
  特堤斯极地独一无二的纯粹!
  没法比喻,没法描写,没法抒怀。
  读着、读着,就忘了缺氧。
  忽然想伸出双手搂抱她,怕粘住了灵魂。
  忽然想钻进去,怕碰碎了宇宙。
  玻璃般的蓝天,云朵好似神山上盛开的雪莲,当太阳落泪的时候,大块大块的玻璃都被那贞贞洁洁的云朵柔碎了心,一丝一缕地飘飘然落到湖光里。
  西藏的湖不是彩色的童话,我看都是云朵添的醋。
  ——遥遥远远的西藏边城,错那的占地面积不足一户庄园。原以为在这里会发现我阔别多年的同窗,哪知走进那间小得像我们故乡山坡坡上的小学教室的检察院一打听,才知这个同窗已下山南一周多了,只看见黑板上留着他石块般个性的粉笔字。我们同窗时一起办过墙报,一起热爱过文字和绘画,那时我就得知他有个在西藏错那工作的父亲。对于一个久远的地名,忘记和记起都是不由分说的,好像生命早有安排,你的一生该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想起什么人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冥冥之中的状态。
  置身庞大的西藏,有时你思想中最容易发现的人却是你最难见到的人,即使他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等着你。真正你见到的人却是你未曾想起的大多数人。忆念中的错那,偶然相遇很难成为一种可能,除去至真至诚的云朵。
  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趟过冰河想去发现一种牛粪精神,可我发现的只有云朵。
  平生最爱西藏的蓝天,可走出那片天之后,我才发现城里的蓝,都是假的。
  只有点缀在西藏最西边的那些云朵真诚得让我梦里放歌——
  如果特堤斯海枯了,还有一朵云,那就是我飞过西藏上空所留下的一滴泪!
  到那时,我一定能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为我纵情歌唱——
  好一朵西藏的云朵,好一声唱不够的呀拉索!
  (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世纪兰台图书研究所提供)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作者/凌仕江 暨南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凌仕江继《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一书蜚声文坛之后的最新散文作品结集。
  飘逸的文字,唯美的思想,圣洁的青春,心灵的言说,动感的年代,虔诚的生活,犹如布达拉金顶折射出的缕缕阳光。雪山上盛开的格桑梅朵;赶着牦牛闯进圣地拉萨的阿里女孩;少年的诗恋14次往返米拉山的敏感淡泊;可可西里藏羚羊比月光明亮的眼睛;藏北五百年前的春天述说着青铜少女的游牧往事;尼洋河畔的边防心语;高原上的小木屋翻动着旧年的家书;雪域地平线,蓝色的雪风吹动亿斯年的风马旗,带给读者无限空间。
  一篇篇美文就像漂过西藏上空的云朵,叫人思绪纷飞,给人心灵慰藉,使你获得力量……
  这是凌仕江在西藏从军十二年来带给读者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当你邂逅这些比老阿妈手中捻的羊毛团还洁白的云朵,仿若就回到了故乡天堂。
  作者简介:
  身着军装,心却怀想自由的衣裳。喜欢静思;喜欢听歌;喜欢唱歌;热爱故乡!热爱西藏!热爱写作!常常望天。常常沉默。常常感动。总是在写作的时候,把馥郁的,浓浓的酥油茶喝成凌晨时分的夜色。多年来,一直把写字当作行走的知音。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音乐剧、歌词、小说等100余万字。主要作品见于《中华散文》《美文》《江南》《神剑》《少年文艺》《北京文学》《散文百家》《解放军文艺》。被《读者》《读友》《文汇报》《新华文摘》《解放军报》《散文选刊》转载。
                              编辑:伊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敦煌唐代仕女图赏析
这幅画采自莫高窟的幽兰深谷。画中钗光鬓影,绮丽纷呈;花木含春,蝴蝶翻飞,一片暮春暖日的气息!若从远处看,人群似乎正从花间款款而出,令人叹为花神。
这是莫高窟盛唐130窟里的女供养人像,人称都督夫人礼佛图。
  这位都督夫人号太原王氏,是天宝年间敦煌邻郡太守乐庭瓌的妻子。她本是名门闺秀,随夫镇边多年。敦煌人修建130窟大佛时,王氏夫人带头捐了一大笔胭脂钱。所以,按照当时的习惯,她的形象与大佛同在。
  她在哪里?画中右起第一位便是。身量大,气派足,头顶幡盖,袖笼香炉,一副朝廷命妇的架势。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后排的观众恐怕把她看成瑶台王母了吧?都督夫人的身后跟着她的两个女儿十一娘和十三娘,接下去是手捧供品的奴婢群。她们各依身份不同,一律穿戴着盛唐天宝年间的时世妆,“新装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留住铅华云一片,犀玉满头花满面”,使得传世的唐画名品《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出行图》,顿时失去了光华。
  众多形象中,我尤为喜欢两个人物,一个是都督夫人的大女儿十一娘,另一个则是手捧鲜花的双髻青衣,她没有名字,我们姑且叫她春杏儿吧?十一娘头束高髻,粉面花靥,肩披锦帛,长裙曳地,打扮得既入时又不失素雅。与母亲和妹妹相比,十一娘体态纤秾适度,完全是唐代标准的美人坯子,看到她,你不禁会联想起风华绝代的杨贵妃来。有人说她已经出嫁,也有人说她待字闺中,我更愿意相信她“养在深闺人未识”。
  再看春杏儿。穿着一身男子装,梳着一对“丫鬟”髻。脸还没有长满,或许是个新来的吧,乐府女管家给她派了个端花盘的差事。花盘里的花鲜艳欲滴,有点像杏花。我喜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所以一开始,我就把春杏儿当成了卖花的江南小姑娘!这可能没什么道理,却使我对她印象深刻!
  一阵清风掠过老夫人头上的幡盖,顷刻之间,也吹皱了十一娘和众多姐妹的心湖。此刻,面对大佛,十一娘在想些什么呢?春杏儿又在想什么呢?每次看到这幅画,这个问题就会浮上心头。终于有一天,四月八、佛生日,我和年轻的女伴去九层楼大佛殿烧香发愿,一时间才恍然若悟。
  那是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星河阑珊。争烧第一炷高香的少女们,一改往日的常态,脸上似乎都写着肃静二字。小心翼翼地点香,诚心诚意地发愿,三叩九拜之后,回看香烟正托着彼此的心语,袅袅飞向神明。
  这个敬神如神在的现代场景,使我终于明白了两件事:第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来是130窟大佛四月八开光时的剪影;第二,十一娘和春杏儿都在发愿,主仆二人心曲各异。
  少女的心曲无意会散落在春风里,如果你真想探知,就去问那画中美丽三色的蝴蝶吧!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 第七版)
                             编辑:伊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在卡萨布兰卡浪漫一把
吧台上方悬着的螺旋桨飞机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
  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城市像卡萨布兰卡这样因为一部电影而名扬天下,也没有几部电影会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渲染得像卡萨布兰卡这样令人神往。我几次拜访这座名城,没有一丝厌倦,总为它的美丽、浪漫动情不已。
  卡萨,白色的房子
  最初,卡萨布兰卡留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白色,无边无际的白色构成了城市的主色调。而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就是“白色的房子”的意思(西班牙语)。卡萨布兰卡人认为白色代表真诚、纯洁,因而喜欢穿白色的长袍,建白色的房子。
  有时候,时光就这么倒流
  “叹息一瞬间,甜吻驻心田。任时光流逝,真情永不变。”这是《卡萨布兰卡》的主题曲《时光流转》中的歌词。这部影片被美国电影机构评选为“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
  摩洛哥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跟我说,尽管影片不是在卡萨布兰卡现场拍摄的,但故事确实发生在这里。影片中的人物、场景,甚至细节都是真实的。
  怀着极大的兴趣,我曾多次试图寻找当年电影中的那家酒吧,但在如今高楼林立、车流如梭的现代城市卡萨布兰卡,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座低矮破旧的老店了。摩洛哥朋友告诉我,随着时光的推移,当年的酒吧早已荡然无存。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位沙特阿拉伯富翁根据电影的叙述,在酒吧的原址上盖起了一座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凯悦酒店,并在酒店里设了一个“卡萨布兰卡”的主题酒吧,其规模、摆设和营造的气氛和影片中的“里克夜总会”相差无几,不同之处是里面摆放了一部放映机,墙上挂满了《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剧照。酒吧里还不时地播放《时光流转》这首名曲,让人感觉到像是回到了电影之中。
  据报道,在《卡萨布兰卡》一片上映40周年时,摩洛哥影视界特地邀请了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已到古稀之年的英格丽·褒曼到卡萨布兰卡参加庆祝活动,还有意安排她旧地重游。据说,当褒曼来到那座白房子门前时,就已经情不自禁、感慨万分了。当她进入酒吧时,只见影片中扮演山姆大叔的那位黑人演员,还同当年一样,坐在钢琴边弹奏那首《时光流转》,而吧台旁走出一位头戴黑色礼帽、身穿米黄风衣,酷似男主角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的人。此时的褒曼只觉得乾坤旋转、时光倒流,旧日的情景似乎再度重现,尽管她知道鲍嘉早已不在人世。自那不久,一代明星褒曼就与世长辞了。
  重温影片中的爱情故事
  如今,酒吧的主人已经换成摩洛哥一位有名的大富翁欧麦尔先生。如果你有兴趣,花上30迪拉姆(约合3美元)就可以坐在这里,悠闲地品尝一杯地道的摩洛哥咖啡,浪漫一把。我就在这家酒吧里看到好几对不同肤色的情侣,无所顾忌地依偎在古香古色的沙发里谈情说爱,仿佛在重温着影片中的爱情故事。
  酒吧的侍者告诉我,来这里的人除了一般游客,还有许多世界名流,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拳王阿里、沙特亲王、卡扎菲的儿子等。酒店的生意也不错,除了斋月,平时基本爆满,如果不提前预订,根本没有房间,这全是托《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的福。
  《环球时报》 (日 第二十一版)
                                                                 编辑:伊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考古学家给埃及法老做CT&&
美联社1月6日消息,自从1922年古埃及国王图坦卡蒙的墓穴被发掘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因为图坦卡蒙的陵寝是少数保存完整的法老墓之一,也因其迄今无人破解的死亡之谜而备受世人瞩目。 
  当地时间1月6日,一组研究队员将这位法老王的木乃伊从坟墓中移出,即将为他做一个CT扫描,从而解开一个延续多年的“未解之谜”:这位在3000年统治埃及的男孩法老王究竟是死于谋杀还是自然死亡? 
  因为被制成了精致的木乃伊,所以图坦卡蒙(简称图特)的尸体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看见图特王脸部的轮廓,就连他的脚趾和手指也是保存完好。为了避免有任何的损坏,这具极具价值的木乃伊将由一辆特殊装备的车辆从“帝王谷”运出,运往研究人员所在的医院。 
  在短短的15分钟的CT扫描中,研究人员将会针对木乃伊的不同部分拍摄下近1700多张图片,而这些简单的图片就可以解释一系列的未解之谜,诸如图坦卡蒙王的皇家血统,他的真实年龄以及死亡的确切时间,最主要的就是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发现图坦卡蒙法老王“藏身之地”的埃及最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哈瓦斯表示,虽然在36年前,有些研究人员以及为这位法老王的木乃伊做过X光测试,但是因为条件和技术有限,研究人员们只发现这位年轻的埃及法老王的颅腔内有碎骨片,而至于究竟是不是被重击致成的,还是一个疑问,相反即将进行的CT扫描,则要先进的多,可以发现更好细节性的东西。 
  负责此次行动的哈瓦斯表示,这次执行任务的研究队伍由10个人组成,而整个研究的结果将现在1月末见分晓。 
  在接受美联社记者的采访时,哈瓦斯说:“对于这位法老王的死,人们知道的只是一些传言,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当时发生在这个埃及最高领导人身上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将用德国最先进的医学设备破解这一未解之谜。” 
  虽然,这项研究行动遭到了一些考古学家的反对,但是相信大部分人士还是支持这一计划的,因为谁也不想心中总是有一个“?”。 
  据悉,自从1922年,图坦卡蒙法老的墓穴被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和卡尔纳冯伯爵发现后,墓穴内让人眼花缭乱的陪葬品、举世闻名的金面具以及那让人觉得有些毛骨悚然的法老的诅咒无一不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兴趣,然而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这位年轻法老本身。人们相信他英年早逝的背后,一定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 
  图坦卡蒙第18位埃及法老王,公元前年统治埃及。图特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是在今天最为文明的埃及法老王,他的黄金面具已经成为了埃及古老文明的象征。 
  现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木乃伊将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临幸”,相信一个月之后,这位年轻的法老王留给后人的不再是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而结果出来之后,这位一直被关注的木乃伊也会被送回自己的墓穴,过起平静的“生活”。(天石/天籁) 
  原载新华报业网
编辑:伊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鲁迅“抄袭”公案真相&&
  陈西滢,原名陈源,曾留学英国,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是“现代评论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出名,是因《现代评论》杂志开设“闲话”栏目。他在上面经常发表“闲话”杂文,其中有一部分是错误的,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在支持还是反对学生运动方面,陈西滢与鲁迅之间发生重大分歧,因而引出同鲁迅的一场笔墨官司。
  除了“女师大风潮”论战之外,还有一件特殊事件,那就是关于“抄袭”问题的争论。事情是这样的: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2卷第50期上,发表一篇“闲话”,题目是《剽窃与抄袭》。其中说:“我们中国的批评家有时实在太宏博了。他们俯伏了身躯,张大了眼睛,在地面上寻找窃贼,以致整大本的剽窃,他们倒往往视而不见。要举个例吗?还是不说吧,我实在不敢开罪‘思想界的权威’。”
  所谓“思想界的权威”,是当时某些人送给鲁迅的“封号”,因为陈西滢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鲁迅当时也未给予回答和驳斥。
  陈西滢含沙射影攻击鲁迅之后,却未见鲁迅反应,于是不出十天,他就写了《致志摩》一文,于日在《晨报副刊》上公开发表,其中攻击鲁迅说:“他常常挖苦别人抄袭。有一个学生抄了沫若的几句诗,他老先生骂得刻骨镂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在我们看来,你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也就罢了,何苦再去挖苦一个可怜的学生,可是他还尽量地把人家刻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本是自古已有的道理。”
  鲁迅对陈西滢涉及自己的人格和品德,不得不做出应答。于是写了《不是信》,在日《语丝》上发表。文章中作了详细的辩驳,使陈西滢哑口无言。鲁迅获得了胜利。
  陈西滢是鲁迅“抄袭”一说的传播者,而到底是谁首说“抄袭”的呢?陈西滢生前始终未说。
  胡适出面为鲁迅洗刷
  直到1936年,由陈西滢与顾颉刚的共同朋友胡适出面为陈西滢作解释。胡适在写给苏雪林后来又公开发表的一封信中道:“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先生(陈源—笔者)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使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温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胡适书信集》中册,第7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胡适披露首提抄袭的人是张凤举,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例如,鲁迅史料考证专家朱正同志就深信胡适的说法。朱正曾写了一篇《小人张凤举》,发表在《鲁迅研究月刊》上(2002年第12期79页)。其中说:“在胡适这封信发表以前,一般读者都不知道张凤举这人在这一论争中起了这样的作用。鲁迅更是完全不知道这事,还是同先前一样同张凤举往来。但胡适说的是可信的,大家知道,他同陈源关系甚深,这事想必是陈源直接告诉他的吧。想想看:因为女师大的学潮,这时鲁迅和陈源之间已经开始了论战,一面又到他的论敌那里去造他的谣言,让人家拿来攻击他。这样挑拨离间、两面三刀,称此人为小人,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用谣言作武器,是最坏的武器,当人家摆出事实真相来,你就一败涂地了,这一回陈源就吃了张凤举的亏,面对鲁迅提出的那些论据,他无法回嘴。这时,他本来可以说明这是听张凤举说的,多少可以让张分担一点责任,但他一个字也没有涉及张。我可以断言,一定是张央求他不要说出自己来。”
  顾潮回忆录揭开最后面纱
  为了宣传鲁迅,我早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编写鲁迅轶事。关于鲁迅“抄袭”种种说法,我觉得也值得一写,题目也想好。材料,当然是根据胡适和朱正的考证。但后来我却放弃不写了,主要原因是我发现了新资料。据说,首说“抄袭”的人并非张凤举,而是顾颉刚。披露材料者不是别人,而是顾颉刚的女儿顾潮。她写了一部回忆录《历劫终叫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在书中,提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所谓“抄袭”一事时,顾潮是这样写的:“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以日本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为参考书,有的内容就是根据此书大意所作,然而并未加以注明。当时有人认为此种做法有抄袭之嫌,父亲即持此观点,并与陈源谈及,1926年初陈氏便在报刊上将此事公布出去。
  “随后鲁迅在《不是信》中说道:‘盐谷氏的书,的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为这一件事,鲁迅自然与父亲亦结了怨。”
  顾潮所写的回忆录中,很明确告诉我们,顾颉刚持鲁迅有“抄袭”的观点,并亲自对陈西滢说了,陈西滢便信以为真,即于1926年把此事在报刊上公布了。
  由此可见,鲁迅“抄袭”的言说,并不是张凤举首说,而是顾颉刚。
  另外,孙玉祥在看了顾潮的回忆录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出面传播谣言的虽然是陈源,而制造者却是顾颉刚!”(详见孙玉祥《鲁迅为什么刻薄顾颉刚》,刊于《鲁迅世界》2004年第1期)
  【摘自《世纪》 纪维周/文】
  大河报
                              编辑:伊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榜书艺术在京展出
来自北京晚报消息:第二届中国榜书大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全
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等近300人出席开幕式。
榜书艺术自古以来广泛用于皇室宫阙、风景名胜、坛观寺庙和市井商铺的门面等,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众多的爱好者。中华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在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榜书大展后,于去年6月10日举行第二届榜书大展征稿活动,3个多月时间内,先后有国内外近2000名作者参加了征稿,经大展评委会初评、复评后,推出了140余幅作品与广大观众见面,同时编辑出版了由邵华泽、李力生任编委会主任、欧阳中石题写书名的《第二届中国榜书大展作品集》,一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展出的榜书作品中有丈六、丈二匹长巨幅,翰墨淋漓,墨香扑面,目不暇接,“高瞻远瞩”、“金声玉振”、“种德收福”等作品,吸引着观众驻足不前。特别是书法名家沈鹏、刘炳森等精美的祝贺作品,为艺术大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庆祝成立80周年 故宫首度开门迎巨幅当代摄影
来自新浪文化的消息:具有500余年悠久历史的皇城———紫禁城,将破天荒地为当代摄影艺术打开紧闭的宫门。10月1日至10月31日,国内外36位摄影名家的300余幅作品将在午门、太和门、箭亭同时展出。此次紫禁城国际摄影展是作为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
为了配合故宫气势恢弘的建筑空间,摄影展将展示巨幅摄影作品。所有参展作品都将以超大规格的面貌出现。最小的作品也会达到1.2米×1.8米的尺寸。
此次摄影展以《文明对话》为主题。在这个宏大的叙事框架里,包含了多种风格流派的摄影佳作。大展组委会特地邀请美国著名摄影家威廉·克莱因等4名国际评委和国内艺术界名流陈丹青、顾长卫、阿城、张艺谋等人组成评选委员会。从近千幅送选摄影作品中挑选出300余幅佳作最后呈现给观众。
目前,参展作品还没有最后公布,仅从参展艺术家名单可以推测摄影展的规模。国内邀请张海儿、史国瑞、韩磊、黑明、解海龙、娟子等26位风格迥异的摄影家参展。试图多角度展示国内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10位国外参展艺术家包括时尚摄影名家安妮·莱伯维兹、《国家地理》摄影家威廉·阿伯特·阿拉德、纪实摄影家大卫·伯耐特、战地摄影家詹姆斯·纳赫特维以及巴西著名纪实摄影家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等人。国内外参展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涵盖时尚、风光、纪实、观念摄影等多种形式。
大展组委会称:“将邀请参展艺术家在展览期间到故宫进行摄影创作。将在2005年为这些以故宫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再次举办摄影专题展。”古老的紫禁城不但开门迎接当代摄影,还将在艺术家的镜头中焕发神秘光彩。(文章源于东方早报)
(编辑/午夜听雨)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记者 梁永琳 张稚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明因子多多,积蕴厚重,是构建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资源。从“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此问题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和强烈的关注。
文化遗产保护不当令人担忧
赵立雄代表说,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一切开发利用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他说: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漏洞频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世界遗产实行中央直接管理,而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却显得混乱,有的遗产交给地方政府甚至旅游公司管理,这是对世界遗产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些代表、委员说,失控的旅游和过度的开发是破坏我国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因,一些遗产地人满为患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开发造成的屋满为患,导致风景区人工化、商品化和城市化,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城建不可掐断历史文脉
肖玉田代表在发言中情绪激愤:“一大批很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为瓦砾,历史文化在‘建设’的名义下被破坏,代之以一个个如流水线上走下来的毫无个性的建筑物。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假古董、人造景观却大行其道,过多过滥的世界公园、民族村、三国城、西游记宫等无处不在,这些建筑赝品浪费了大量资金与土地。”的确,拆毁文物建假古董,这种谁听起来都会觉得荒谬的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他认为,个别决策者没有从城市整体环境去经营,陷入了被唯利是图的开发商牵着鼻子走的境地,有的为片面追求土地升值,不惜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密布区。他总结说,经营城市一定要抱以人文心态。
让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今天,具有一些浓郁特色的地方戏、韵味无穷的皮影木偶,以及古琴、剪纸、年画、民间舞蹈、民歌、民族乐器、民间说唱艺术等似乎都在不知不觉间离我们越来越远,亟待重视和保护。
张国良委员再次呼吁把清明节、中秋节设为法定假期。他说:“在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岂能衰落?把清明、中秋增设为法定假期,是教育孩子们不忘祖先、重视家庭团聚的可为、易为、效果好的行动,不能再拖下去了。”
张信刚委员在介绍香港城市大学推出全港大学界独有的《中国文化》课程,而且规定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的情况后说,这一做法在加强民族精神认同感方面发挥了作用,我们要继续把它做好。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重拾中华文化自信
新华社报道:从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后的“唐装热”到今年世界各地纷纷庆祝“中国春节”,种种现象表明:一度失落的文化自信正在回归,各种具有强烈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形式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进入了百姓生活,而且走向世界。
近几年来,在“中国制造”逐步将“洋货”取而代之的时候,国人在文化上开始找回自信。在西式服装风行多年之后,传统的中式服装悄然回到人们的生活中。2001年APEC首脑会议在上海举行以后,唐装开始流行起来。苏州、杭州、湖州等丝绸之府,一些服装企业生产的唐装和真丝服饰开始供不应求。位于浙江萧山的江宁制衣是一家专业服装企业,近几年来企业开始用具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国粹”——丝绸作为服装面料,结果受到海外顾客的喜爱。2004年,企业生产的所有真丝服装全部出口,创汇8800万美元。
走进剧场、音乐厅、美术馆,同样的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觉。曾几何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很不景气,观众稀少,后继无人。而如今,虽然西方现代文化冲击更为强烈,但中国传统艺术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渐恢复了生机。
今年初,作为中法文化年重要活动之一,被誉为“法国艺术瑰宝”的数十幅法国印象派绘画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与此同时,相距不过数百米的上海博物馆则在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结果,两台文化大展均获得成功。法国印象派绘画展观众超过20万人次,而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吸引了观众30万人次。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表示,借上海之地展出在陕西出土的大批国宝,是为了让公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给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提一点“精、神、气”。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充溢于珍宝文物中的盛世气象,深深感染了参观者。
2004年9月在浙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100多台反映中国历史事件和当代生活的各类传统艺术剧目,在17天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数十万张门票在开幕前几天就罕见地销售一空。受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鼓舞,中国民众,包括那些爱穿西式服装、听西方音乐、吃西式快餐的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艺形式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也表达出更强烈的自豪感。
2004年,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在经过了长时期的衰落后,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一批剧目因其时尚化、青春化的变革成为海内外观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苏杭一带更是刮起了一股看昆曲、学昆曲、议昆曲的时尚之风。二胡、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京剧、越剧、评弹等传统艺术,都有数量惊人的“传人”。苏州评弹学校、昆山“小昆班”、浙江省青少年宫的各种表演班、演奏班都人满为患。今年,上海、浙江等地艺术类院校的传统艺术专业更是迎来了历史上罕见的报考热潮。
考察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不能不看它在本国之外还能够走多远。近年来,曾经深深影响过像歌德这样的西方思想家和文艺家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真正开始走出国门。中国文化年不仅走到了法国,还将走到爱尔兰、意大利。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已经开始见到规模不等的展示中国艺术的中心。而中国文化在世界地位的提高,又令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更为充盈。
事实上,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苏州,“外国人学苏州话比赛”已连续举办多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美国企业安德鲁公司的总经理柏迈高长期坚持学说相声,俨然已是专业水准;在诺基亚苏州公司工作的伊朗人艾哲罗,退休之后舍不得离开中国,在苏州定居下来。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振濂对笔者说,经济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力,重新重视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并乐于向外部世界展示,而城市的竞争力到最后往往取决于文化竞争力。文化这种“软实力”,其实和经济、科技、政治等“硬实力”同等重要。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重庆民间首次大规模征集抗战文化艺术品
来自中新社报道:从8日起,重庆一家媒体和当地一家拍卖公司联手,开展大规模征集抗战时期文化艺术品活动。
活动举办者称,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举办该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挖掘重庆抗战文化。重庆市文化局人士表示,这是重庆民间首次大规模征集抗战文化艺术品。
重庆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陪都,不仅是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远东战区指挥中心。来自重庆市博物馆的数据显示,目前该馆收藏的抗战文物超过一万件,涉及艺术品、手稿书信、战争纪念品、民俗、经济生活等几大类,在全国抗战文物馆藏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据了解,尽管政府机构对抗战文物长期进行收集整理,但仍有大量珍贵艺术品散失于民间。此次抗战文化艺术品征集、鉴赏、研讨、展示、拍卖活动,将在文化和历史层面,深度发掘重庆抗战文化。
此次征集活动的对象是抗战时期在重庆产生的文化艺术品,如抗战时期的名人字画(包括油画、版画)、手稿、信札、纪念品,及珍贵印刷出版物等。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和海外。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联袂推荐 《万物简史》中译本出版
来自京华时报消息:(记者卜昌伟)达尔文为搞研究居然给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缝衣针插进眼窝,只为想看到会发生什么奇迹;卡文迪许则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直到失去知觉……昨天,一部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万物简史》由接力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为美国旅游文学作家比尔·布莱森创作,是继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之后又一部有关科学的力作,北大校长许智宏与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联袂向读者推荐。
据了解,《万物简史》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生的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书中回溯了自然与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解答了诸如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世间万物又是如何演进的等问题,并向读者介绍了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这些科学家背后千奇百怪的故事。据作者布莱森介绍,他想到这个主意的时候正在飞往外地的途中,想到自己竟对地球一无所知,就决定今生要拿出大部分时间来读书看报,寻访德高望重的专家破解这些难题。
(编辑/午夜听雨)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千手观音》有望拍成电影已向国家电影局报批立项
来自北京晚报消息: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因美轮美奂的舞蹈《千手观音》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为了充分展示《千手观音》的形体美和人性美,上海电影集团日前已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要将《千手观音》台前幕后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3月11日,上海电影集团已正式向电影局报批立项。
以台前幕后的故事为背景
昨天下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宣传总监雪莉简要地介绍了这部影片的筹备情况。她说:“上影集团在将《千手观音》改编成电影的事情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已集中上海最优秀的电影、文学创作人才组成创作班底,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决定以21位演员和4位手语老师的真实故事为背景,打造一部质量、制作皆优的艺术类故事片。上影集团已于11日将立项申请上报至广电总局电影局,他们表示很有信心在短期内获得电影局的批准。”雪莉表示好的艺术品是值得期待的,电影《千手观音》也是如此。由于艺术团对出品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态度严谨,该片不可能像一般商业电影那样为抢占时机、市场一蹴而就,因此,短期内影片还不会进入拍摄阶段。
25名表演者有望担任主演
雪莉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与上影集团达成了一个共识———由《千手观音》的25位表演者来演绎自己的故事。雪莉认为,不管是从剧情和还是从感情角度考虑,由本人出演角色都会完成得更加精准和真实,不过该意向还没有被形诸文字,也没有落实到签约的环节,所以是否由他们亲自出演还没有最终确定。如果确定由他们出演,还涉及调整演出档期问题,以及征求各位演员的意见。
表演者还不知道“好消息”
雪莉透露,目前介入该合作意向的只是负责此事的团领导,孩子们都在外地表演,关于拍电影一事团里还没有正式通知他们。“但是他们也可能通过报纸、网络了解到这件事情,我能够想象他们的心情和表情,一定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们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艺术。为弘扬残疾人事业,他们更希望能够亲历亲为。如果拍电影,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演好,就像用心表演《千手观音》舞蹈一样。”雪莉说。
UID:   注册时间:
点  主题:   帖子:
书法,中国美术之魂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这一点正说明,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造型艺术,都以可视的形象因素所构成,形象因素的最小单元是“点”,“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点与线的有机组合,构成书法,“线”移动的轨迹又形成“面”,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绘画,“面”移动的轨迹,形成体积,于是又构成雕塑、工艺美术品以及建筑等。
  我们将依次走近它们。
 首先,走近书法。
打开手机扫一扫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新北里社区附近人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