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世界制作攻城大炮为何不用大炮将城墙炸毁.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以前,第一个往城墙上爬的,叫“梯头”。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决定一下,谁来做梯头。每次,梯头产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有时,有的人喝高了,大吼一声——我来。那就是他了。第二天反悔也不行了。还有的时候,大家在那里面面相觑的,都是自己的兄弟。环顾四周,这个是独子,这个还有老父,这个哥哥弟弟都战死了——那就我吧,明天我上。大家默默看着他,就像是在问他,“你想好了?”这时他点点头。大家再给他满上。当然,还有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上。队将队长就点名,这次你先上,下次换人。有没有下次,就没有人知道了。做剃头都是有好处的。决定是你的时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几串钱,先收下。可以先换点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几个上,都会死的,还没有钱。只有这个叫苌从简的人,每次都要来赚这份钱。他家里,世代都是屠羊的。他说,干一票梯头,放以前得杀好几个月的羊,一身的腥膻味,死了以后,下了地狱,牛头马面问起来,居然是杀他们兄弟的,指不定还会给你找什么麻烦?不如爬城墙来得痛快。专门做梯头的人,也讲技巧。爬没几步,就故意摔下去。翻个身,滚一滚,装个死,一身土,就完事了。之后还会有人掉下来,躲在他们身下,刚好挡个箭。再有石头落下来,也好有个肉垫。多好。城破了,就拍拍屁股爬起来,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回去——我是梯头。要是没打赢,也没事。等天黑了,没人了,自己从尸体堵里爬起来,笃悠悠走回去。苌从简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战鼓一敲,云梯一靠,他就疯狗一样往上爬。他觉得自己能爬上去。爬了几次,主将在后面远远一看——“这人谁呀!”于是他就出名了。从此,他就不爬扶梯了。他在大帐前做护卫,是个小小步军指挥使了。他的故事就开始了,《旧五代史》:苌从简,陈州人也。世以屠羊为业,力敌数人,善用槊。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为梯头 ,从简多应募焉,庄宗为其勇,擢领帐前亲衞兼步军都指挥使。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人力。当劣势方知道自己打不过时,就会退到城墙后方进行防御,有了高大的城墙作掩护,敌方想要突破城墙毁灭敌军获得胜利可谓难上加难。所以城墙是很好的防御系统。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方成千上万的士兵向城墙发起进攻,必要时架起云梯一批一批往上爬,无论城墙上方是射箭、掷石,还是扔火球,都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往上冲。明知上去就是个死,为什么士兵们还是前仆后继、不惜牺牲地往前冲呢?原因一:获取功名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曾明确记载,在攻亭战中,最先登上城墙的士兵可以获得大夫之职,并赏赐田地,于是许多士兵不顾危险冒死往前冲,最后一日之内就攻占了小亭。当兵的往往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如果贪生怕死,一辈子就是个兵,随时可能战死沙场,而如果足够勇敢并能先登,就有机会名利双收,获得巨大的赏赐,这足以改变一个士兵的一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否活下来,所以不如拼死一搏赌一把,活下来就功成名就,死了家人也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抚恤金。原因二:将军起表率作用战争时代,只有有勇有谋的人才有能力当将领,受到士兵的尊敬、爱戴,所以如果将领都能在最危险的时刻奋不顾身一往直前,他手下的士兵必定也不懦弱,也会跟着冲锋。一个军队的士气最重要的,在上战场前鼓舞士气,宣扬不怕死精神,士兵们到了战场上也就火力爆棚了。原因三:没有退路在战场上,是有人专门在后方监督士兵有没有临阵脱逃的,一旦发现格杀勿论,所以士兵们如果想后退,就是死路一条,而且还会背上骂名。与其羞耻的死掉,不如孤注一掷往前冲,说不定还有功成名就的希望。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谢邀,古时候第一批登城墙的人明知道其也要往前冲。其实很简单,军纪要求,别无选择。基本上无论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只要是军队就有军纪。你可以说某军的军纪不好,但即便是农民起义军都有军纪的。军队无令而不行。所以敢死队也好,先锋军也罢。你入了这个编队,你就得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般而言,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做先锋的,做敢6死队的,得到奖赏和晋升的几率也较大。毕竟这是拿命换的么。但是毕竟大家都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怕死。那么如何克服恐惧呢?第一,道义。听起来很扯,但很现实。因为先锋官绝逼不是一般人。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常超过普通军官。他万事非冲在最前面,所以他的忽悠功夫则绝对了得。他要让自己的手下绝对相信他们站在道义的一边。对方也就是敌人时邪恶的。只有登上城楼,用自己的身体面对敌人的钢刀长矛,给后面得弟兄争取时间,才能赢得道义的胜利。朱文正守洪都的时候,有个人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道义的力量,他的名字叫张子明。第二,荣誉。一个军队把荣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得时候,这个军队就拥有了排除万难战胜一切的潜质了。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毕竟每个人的觉悟都不一样。在残酷得战争面前,人性的弱点还是很容易暴露的。岳飞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这是一支拥有非常高荣誉的军队。金人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第三,赏赐。金钱,饱饭,酒肉,美女,晋升等等诸如此类的赏赐。冷兵器的时代,读书人当兵的很少,而且因为识字,做大头兵的几率不是很高,所以更多人觉悟达不到前两条那么高。所以来点物质奖励,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个太司空见惯了,直到热兵器时代都有这种情况。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的时候,劳军时,一筐筐的银元抬上阵地,发给敢死队。敢死队的军人却说,我要这个没用了,因为我根本回不来了。但是我希望我们上去挡住了小鬼子子弹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冲上去打死小鬼子取得胜利。当在大义之下,当官的还在操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套老办法,而当兵的却超出了低级趣味,为民族大义甘愿赴死。第四,督战队。好像说到重点了。没错,古时候很多当兵的命苦,不在于自己可能打不过敌人,被敌人砍了。而是你不往前冲,后面的自己人就可能砍了你的脑壳。这或许是在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最后一个办法了吧!整个冷兵器时代,督战队都是标配般存在,一直延续到民国的国军队伍。蒋介石领导黄埔学生军东征的时候。自己亲自做过督战队,还毙掉一个企图逃跑的士兵。历史证明了一点,最终取得胜利的都是那些靠着道义,靠着荣誉,靠着严明纪律的军队。只有这些军队里的军人才勇敢,才无所畏惧。而那些靠着金钱美色诱惑,靠着督战队再战友背后举着刀子逼着他们前进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是最终要失败的!
在缺乏重火器的时代,攻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上守军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用弓箭、石头甚至燃烧了的沾满火药的棉被(比如袁崇焕镇守宁远),来杀伤攻城之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攻城部队有人率先登上城墙,插上自己部队的旗帜,必将极大鼓舞己方斗志,瓦解守军守城的意志。然而,正如题目所言,率先登城的确是九死一生。那么为何还有人愿意如此呢?一是“赏格”,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攻城,首先登上城墙的人,会获得最重的赏赐,比如万历年间名将李如松收复汉城,对于先登城者,给予黄金五千两!那时从军多是贫寒之人,为了重赏,可能会孤注一掷,即使自己战死沙场,父母妻儿也能够获得这笔赏赐,从此安居乐业,再也不受饥寒之苦。甚至有的军队是先登城者,在城破之后可以先选城中的任何宝物。二是“斗志”,个别意志及其顽强的部队,在战斗中会激发士兵的斗志,乾隆皇帝曾经回顾满清开国的辉煌战绩,骄傲地说“开国之初,我旗人蹑云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数”,为了练习登城技法,乾隆还于八旗前锋护军内,上三旗每旗派五十人,下五旗每旗派三十人,择其少壮勇健者,演习云梯,组成了一支登城部队,亲自激励斗志,赐名"健锐云梯营"。三是“军法”,古代军队也是军纪森严,孙武练兵之时便是杀伐果断。后世军队在攻城时一般都是限期攻克,即使到了北洋军阀混战的时代,依然是后面的督战队手拿大刀,逼迫前方将士用命。所以,登城是死,不登城也是死,不如登城,说不定还能死里求生,换得富贵。
当利益足够大的时候,人是有勇气干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人们就敢犯任何罪,即使是绞死也不惧怕。想必很多人也猜到了为什么第一批登上城池的士兵明知必死,也要勇往直前。用必死比较夸张了,但是死亡率绝对是非常的高,高风险同样有高回报,从秦朝开始便出台了奖励制度,无论是拿哪朝哪代,对于第一批的攻城士兵奖励都是非常丰厚的,令人心动无比,这并不是简单的金钱奖励。简单的解释一下,拿到这种军功的人可以改变人生,封官加爵是肯定的,并且从此之后他便不是普通士兵了,如果能力够强,地位会越来越高。举个例子,樊哙此人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他一开始就是个屠夫,但是当兵之后,攻打濮阳时候他率队冲锋登城,并且活了下来,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举动,才成了将军,从此平步青云,还当上了左丞相。中国历史上当兵的穷苦人居多,他们想要正常途径改变命运,几率是非常渺茫的,做第一批攻城士兵是最快的捷径,即使死了,他的抚恤金也是很多的,最起码让家人衣食无忧。还有一点那就是古代作战也是有督战之人的,战斗响起后,如果正好自己的队列是第一批登城的,装死会被踩死,逃跑也会被处死,杀急眼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拼死一搏。总结起来,不怕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奖励太丰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二个,当逃兵也得死,不如搏一把。而且在攻城之前都会有将领讲话,并且带头冲锋,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
第一批冲的人,古代官称叫先锋(刀奴),现代叫敢死队(炮灰)。至于为啥有人愿意干炮灰,不知又没人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那个瘸子说的很明白,他自己是前一场仗打残了一条腿的老兵,所以上头让他负责忽悠新兵当炮灰,于是他就忽悠一波又一波学生兵去打头阵当敢死队。这批人就九死一生了,然后活着回来的又成了老兵,再去忽悠下一批新兵当炮灰。老兵都是人精,那是部队的宝贝疙瘩,还要靠他们打仗呢,新兵毛都不懂不安排你当炮灰谁当炮灰?再加上新兵蛋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娃,你说啥他都信血气方刚特别好忽悠。年纪大了到部队就不那么容易忽悠了。至于忽悠的过程那是有一套话术的。比如年轻人要经过战火的洗礼呀,为了XXX不怕流血牺牲呀,伤口是男人的勋章呀,大浪淘沙真金不怕火来炼呀,你现在是英雄的部队中最优秀的战士,然后虚构一个英雄的故事,说的越热血越好(苦不苦想想显雷武,累不累想想陈思睿……)理想呀,情怀呀……一套下来小伙子们都血脉喷张了,你不让他当炮灰他都跟你急。古代的刀奴就好弄了,刀奴有的都不发给你武器,因为你上去就是要死的,你拿着武器上去被敌军捡去咋整。发根棍子就不错。刀奴这称呼是下面说的,意思就是让你上去喂刀的,一般的刀刃砍十个人左右就钝了,砍到你拿的棍子那四五下就钝了,如果你手上拿块石头啥的砍一下就钝,就砍不动后面精锐部队(贵族子弟)的盔甲了。明面上你不会被叫刀奴,你是英雄,是勇士,是先锋,是……至于忽悠的说词就多了,不过大同小异……有个奇葩的,越王勾践,弄一批死刑犯在两军阵前排队自杀,表演抹脖子,这都有人干,何况攻城,那才多大点事。不要小瞧语言的力量,你找个马云那样的跟你聊十分钟你都能激动的现在就从城楼上跳下去
从古至今,人类历经无数大小的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就是靠人力,可战争并不是直接鲁莽的去打,如果有一方认为打不过,就会退到城墙后面进行防御,一旦有城墙作为后盾,那一方的防御能力就会大增,进攻方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跨过城墙灭掉敌军,可攻城战是十分难打的,防守方有高大的城墙作为后盾,可以轻松防御,所以很多攻城战会打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作为攻城的一方,在双方实力差距不大时,一般伤亡都是比较惨烈的。我们从电影电视可以看到,许多人都要冒着雷石滚木,被弓箭射,被开水烫.......的危险。特别是攻城的第一拨人,几乎是死路一条。 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往上冲呢?1、利益诱惑无论什么情况之下,为财而死者总是不缺的,战场也一样。攻城战相对于平地作战要难得多,不给予重赏又怎能激发战士们的斗志,所以历朝历代的都对攻城者有重赏的习惯。《韩非子》中有这么一句话:“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无论在任何时候,敢第一个冲锋的士兵都必定会受到巨大的奖赏,这种赏赐不只是小恩小惠,而是能够改变一个士兵一生的人。当年刘邦在攻打下邑时,周勃第一个登城被封为士大夫,开国后甚至当上了宰相。又比如樊哙,攻打濮阳和城阳的时候,都是他带领队伍先登,这让他从一个屠夫变成了大将军,后来甚至当上了左丞相。所以只要能活着回国,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当兵的人大多都是穷苦百姓,苦哈哈的生活谁也不想过一生,所以还不如拼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即使死了也能让家人衣食无忧。2、武力威慑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打仗都会有人在后面监督,俗称督战队。一旦他们发现有人想后退,就会直接杀死后退的人。例如二战的苏联的督战队,甚是生猛。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督战队便阻止了上万名试图无故后撤的部队,向惩戒营送了近千人,枪决了一百多号人。所以说前进虽然会死但还有可能建功立业,退后也会死,但什么也不会得到,甚至还会背上骂名。所以那些怕死的人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冲锋,而且连装死也不可以,因为士兵数量很多,一旦倒下装死,多半都会踩死,而且在那种激烈的战斗之中,士兵们看到朝昔相处的战友们被敌人杀人,内心想到的只有尽量杀敌,对于死可能早已经忘了。3、以身作则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如果一个将领能够在战场上以身作则,在战斗最艰难的时刻第一个冲锋,手下的士兵也会跟着冲锋。所以但凡有作为的将领多半都会受到士兵们的爱戴或是敬畏,在最危险的时刻将军都不怕死,士兵也不会懦弱,而且一般在重大战役面前,将军都会在开战前给士兵们打鸡血,燃气士兵们的士气为战争做准备。4、上级命令被上级安排的,只有执行。古代士兵入军营的时候,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服从命令,如果不服从,轻则杖打几十大板,重则小命不保。若在开战时,士兵退缩不前,直接会被杀。若是假装战死呢,结果将会更惨,会被后面冲锋的战友活活踩死。5、武器依托电影电视中的守城士兵用火烧、用石头和木头砸、用热油浇、用弓箭射等各种方法御敌,就是不推那摇摇欲坠的登城梯子,让人十分着急。后来才发现古代战争攻城的梯子根本就不是电视上那种用来爬树的“水货”梯子。在古代城池攻防战中人们使用的梯子并不是普通的梯子,而是一种构造较为复杂的战争器械。以云梯为例其下一般带有轮子可以由士兵推动在地面行驶,每个云梯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攻城时用梯子顶部的铁钩牢牢钩住城缘,让你想推都推不动。而且有可能你压根都碰不到这个梯子。以唐代云梯为例,唐代的云梯分为主梯和副梯,其中主梯是固定不动的而副梯可以上下移动,这种云梯和现代消防使用的云梯很像。士兵在使用它作战时先将主梯推到城墙下再移动副梯,这样士兵便可以爬梯而上了。由于副梯上下调动方便,所以士兵可以很方便的控制云梯顶端在城墙上的位置。而副梯一般只移动到垛口下方,让守城士兵无法碰到。下面有些古代的大攻城武器,大家可以看下。三弓床弩:重弩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国的三弓床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大小如同标枪,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名副其实的大杀器,除了被广泛用于野战外,还可用于城市间的攻防战。云梯: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从宋代开始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可有效抵御敌人从城墙上投下来的石块弓箭等。投石车: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它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冲车: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即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城门。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以硬碰硬,靠自身重量加速度撞击土夯城墙和木质城门,往往在战役快结束时使用。我国古代的冲车是有防护大,不是十几个人抱着一个大柱子去撞城门。巢车: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壕桥:壕桥又被称为“飞江”或“飞桥”,其实就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防御性障碍,为攻城军部队所用的机动性便桥。在宋朝的时候,这种武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壕桥被普遍装上了轮子,做成车型,以便于机动作战,大大提高了其携带的便利性。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在所难免,谁愿意争当敢死队员?可不向前冲也是死,与其死在自己人手中,还不如死在战场的战沿,死得其所,死的伟大!一.因为有自己的主公,拥有他们自己的信念,心里坚信一个目标,胜利是他们唯一要追求得,胜利者是最骄傲的。二.因为有古代的悬赏制度,每一个士兵的家庭都是坎坷的,他们尽力了太多磨难,极度渴望得到财富,在大量金钱面前,他们更愿意赌上一把。三.因为有古代的惩戒制度,所有士兵他们的行动,都有一套严格的考勤制度,必须服从长官,如果战场上当逃兵,他们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攻古人都是怕死的,谁不想活?但不冲怎么办?冲了可能是九死一生,不冲那就必死无疑了。古代打仗,攻城部队的后面是督战队,专门射杀消极作战、当逃兵的人。所以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不得不冲。还有,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军功制度,对冲上城墙的士兵奖励是非常大的,如果有幸活下来,一家人从此就会飞黄腾达,朝廷会给这位士兵奖励金银珠宝、良田万顷……在这种巨大的奖励面前,士兵们斗志高昂,会产生“赌徒心理”。作者简介:身为90后处女座的我,时而毒舌又文艺。观点犀利,一语道破。运用女司机的眼光发现问题所在,关注头条号:逗趣梦梦,有什么疑难杂症可以尽管来找我。
谢邀!城市的防御体系并不是单独的依靠城墙,而是和周边的防御工事(城外的堡寨)形成一个整体的,因为这样,首先攻城一方不可能离城墙太近扎营驻寨,第二,攻城一方无法全力攻城,因为城外的守军随时可以攻击他们的侧后,所以,一般情况,攻城一方必须拔出守军的外围据点,守军也要尽力保住这些据点。当攻城军队能够攻上城墙的时候,守军已经处于弱势了,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当然也有时候,守军极其顽强,攻上城墙的的士兵要退回来的话,一个是沿着来路,比如说攻城车,云梯退回去,他们是可以互相掩护的,攻城车上也有弓箭手可以压制守军;倒霉的话,就像前面说的,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跳下去,毕竟古代除了少数雄城要隘,城墙都不太高,唐代长安城也才五米左右,相当于从二楼跳下去,一般摔不死人;最倒霉的就是守军气势大盛,没有队友掩护,城墙又高,那么……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咯以下出自《魏书》:凡人所以临坚阵而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则求荣名,二则贪重赏,三则畏刑罚,四则避祸难。非此数事,虽圣王不能劝其臣,慈父不能厉其子。明主深知其情,故赏必行,罚必信,使亲疏、贵贱、勇怯、贤愚,闻锺鼓之声,见旌旗之列,莫不奋激,竞赴敌场,岂厌久生而乐早死也。利害悬于前,欲罢不能耳。
首先我们早知道的大害必有大利。虽然攻城之时,会有很大的风险会死去,但是,如果自己侥幸第一个破了城,那么就很厉害了。飞黄腾达就离自己不远了,自己也会受到上级将领的赏识,甚至是皇帝的奖赏。比如当年刘邦在攻打下邑之时。周勃第一个登城,周勃封为士大夫,后来还做了宰相。而从当时的打仗情况来看,兵员也都是下层穷苦的老百姓,重赏之下也就有了一批不怕死的勇士。毕竟这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下层群众上位的唯一机会。如果自己侥幸,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这都会鲤鱼跃龙门。所以当时的很多人,也都是拼着命去赌一把。说不定就会有奇迹出现。第二个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军队为了防止逃兵的出现,对这些掉头返回的士兵实际上是有着严格的命令的。前面是死路一条,但有一丝生的机遇,甚至发家致富。但是后退逃跑就只能是成为自己这边的死尸,甚至自己家庭还会有牵连。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向前冲锋。第三就是,我们在以往的电视剧中也会看到,总有一些人会带动士气,人家都在往前冲,自己却在往后退,自己的行为会让别人笑话,再说,自己想往后退,后面在往上冲,想跑也跑不了,往后退,不小心被绊倒,做了自己这边人的脚下亡魂。所以就只能往上跑,要不自己死后依旧还是别人口中的笑话。从各方面来分析的话,当时冷兵器的时代,攻城战是很经常的,这些带头冲锋的人都会有一定的经验,并且从当时的思想统治来看,他们要把自己的所有贡献给自己的国家,所谓的忠君爱国在军中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所以也都会为了自己的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个极度荣耀的事情。因而,向死而生,在攻城之时,第一批人可能是军中的战神般的存在。
124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解放战争伤亡最大的攻城战役――太原战役
38745 次点击
19:29:00 发布在
来之不易的和平是如此的短暂,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不到一年,内战的烽烟便全面燃起。   其实早在重庆谈判期间,共产党与阎锡山就为争夺长治地区打过一场“上党战役”,内战爆发仅仅一年,占据优势的阎锡山就在解放军的打击下丢失了山西大部分县区,其主力被迫退守晋中地区,而在晋南和晋北仅保有运城、临汾和大同几座孤城。1947年和1948年,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之后,先后取得运城攻坚战和临汾攻坚战的胜利,晋南全部解放。攻克临汾不到一个月,还没有得到充分休整的解放军出其不意,迅速北上,徐向前兵团以不足七万人的兵力在晋中战役中歼灭阎军十万人,其中俘虏多达八万人,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此战之后发生逆转,阎锡山手中只剩下太原、大同两座孤城。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阎锡山军队在山西的这一系列失败使人难以致信,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军队在山西克敌制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阎锡山在他的“寅东”指示中曾有分析,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大打运动战、歼灭战。   1948年的夏天,晋中战役结束后,徐向前率领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完成了对孤城太原的包围,解放军兵临城下,太原战役的帷幕徐徐拉开。当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解放太原,成为全国解放战争城市攻坚战中历时最长、战斗最为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战役。   做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太原的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城东、城西均有高山做为屏障,登上山头,即可俯瞰全城。太原是阎锡山盘踞山西的统治中心,经过他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和日寇的八年统治,已经建成为全国主要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基地。   为了防备共产党争夺太原,阎锡山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太原的第二天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太原防御计划。太原的城防工事,始建于军阀混战的二十年代,1948年秋天,阎锡山军队在太原环城周边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防御工事。这个所谓的百里防御圈由前进阵地、外围要塞阵地、城垣主阵地及核心阵地四道阵地构成。罕山、武宿机场、石千峰和周家山构成外围的四大据点,牛驼寨、淖马、聂家山和松树坡又构成内部的四大据点。这些据点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在各据点之间相互机动兵力、火力,守军由这样的点连成线,由线构成面,使整个太原形成一个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在太原城内,也修筑了大量的巷战工事,解放前太原市区内共有大小丁字街364条的数字就是这一时期统计出来的。   到1948年底,在百里防御圈内仅式样繁多的各类碉堡就建成五千六百多个,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在这些碉堡的坚固巩卫之下,三十万人口的太原成为全国少有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一个美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陈毅到太原前线查看过防御工事后也惊呼:“好厉害哟。”这座国民党竭力宣传的“反共模范堡垒”在阎锡山的吹嘘下更是号称“可抵一百五十万军队”。   与此同时,阎锡山大力加强了政治统治,发布《告全体同志书》,号召进行所谓“总体战”,提出建立“战斗城”的措施,制定和颁布了保卫太原的“十二条行动纲领”,并据此把太原居民编为各类战斗队服务于太原保卫战,除了将7万余名壮丁和学生编入参战队外,还组织了6000余人的老年助战队、5000余人的少年助战队、14000余人的儿童助战队、近6万人的妇女助战队为前线提供各种劳役。阎锡山也在接见外国记者的时候,展示了他为自己和五百基干配置的五百零一瓶毒药,表达了顽抗到底的决心。   当年进攻太原的日军从小东门也就是迎晖门攻入太原后,人们于是将迎晖门戏称为“迎日军门”,当解放军包围太原之后,又有人担心大南门也就是迎泽门会成为“迎毛泽东门”,阎军将领王靖国因此一度准备拆毁迎泽门城楼。   7月22,也就是晋中战役全部结束的第二天,冒着蒙蒙细雨,蒋介石乘坐专机携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等人飞抵太原,与阎锡山商议保卫太原事宜。被东北、山东战场搞得焦头烂额的蒋介石在高级军事会议上许诺要尽最大力量援救太原,除了物资上的援助外,还将加紧从西安空运胡宗南部整编30师赴并。四个多小时后,蒋介石飞离太原,告别了这座曾经成为全国反蒋力量汇集中心的城市,带走了与阎锡山一样的沉重与无奈。   不久,整编30师一万余人陆续运抵太原,被迅速布署在了东山、河西阵地,加上后来从榆林空运的中央军第83旅4500余人和原有部队、抓丁补整以及被解放军释放的俘虏,阎锡山守卫太原的总兵力达到十万余人。   早在晋中战役结束前的7月16日,运筹于千里之外的中央军委致电徐向前,要求乘胜包围太原,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争取十天内夺取太原。当时阎军主力已被歼灭,驻守太原的仅有一个正规军,阎锡山统治集团和太原城在晋中失利的阴影中陷入一片惶恐与混乱,因而,此时一鼓作气乘胜进军的确存在速战速决的可能。但是,在夺取晋南重镇运城与临汾的战役中,第一次面临城市攻坚战的徐向前兵团付出了两万余人的伤亡,历时四十天的晋中战役结束后,一年来连续作战始终未得到及时休整的徐向前兵团已是疲惫至极,部队严重减员,基层军官短缺,有三个连只剩下六名步枪兵,而且,这支刚刚由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军的部队缺乏城市攻坚战所需的火力装备,在当时攻守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深谙敌情的徐向前是断然不会轻易冒险。7月23日,中央军委回电,同意了徐向前关于暂停攻打太原的请示,“暂定休整一月,情况许可再延长之。”徐向前兵团随即转入休整补充。   为统一太原前线各部队的指挥,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了太原前线委员会,徐向前与周士第分别担任正副书记,陈漫远担任参谋长,胡耀邦担任政治部主任。   太原前委首先补充兵员和健全基层指挥机构,新补充的大量“解放战士”也就是俘虏兵和新兵也就是“翻身农民”大多觉悟较低,加之新提拔起的基层军官缺乏管教经验,工作方法简单化,致使部队的逃亡现象一度相当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部队大力加强政治工作,普遍开展形势教育和诉苦运动。你们村有没有被地主老财欺压的?有!你们村斗争了地主没有?斗争了!你家分到了地主的土地没有?分到了!害不害怕地主的还乡团报复?害怕!咋样才能不吃二遍苦?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通过这一系列政治工作,提高战土的阶级觉悟,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战的观念,同时要求各级干部爱护和关心战士,改进管教方法,从而大大减少了逃亡现象,有力的巩固了部队,保证了整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至此,在太原前线集结的解放军共有下辖8纵、13纵、15纵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华北军区炮兵第一旅及地方部队各独立旅共八万余人。八月下旬,部队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练兵,结合实际敌情、地形,学习训练攻防战术、爆破和土木作业。攻打太原所需的400百万公斤弹药也及时调运到位,并为攻城准备了檩条30万根、门板32万块、麻袋30万条。   按照太原前委的作战方案,解放军预定在10月18日向太原发起攻击,但是,在9月底的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全歼10万守军,解放济南。受到强烈震憾的阎锡山以攻为守,以7个师的兵力主动出击,破坏解放军的攻城准备并伺机抢夺粮食。10月5日,面对脱离坚固防御工事的敌军,太原前委当机立断,提前13天发动太原战役。   一败再败的阎军在野战中已经远非解放军的对手,要不是解放军没有确实切断其后路而让部分阎军乘坐铁甲列车从环城铁路逃归太原,被歼灭的阎军将远远不止12000之数。   太原城周的险要地势和坚固工事也在此时表现出了它的威力,风格梁和李家山两个要塞就历经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反复争夺。风格梁位于太原东北20余里,由几乎清一色的盂县人组成的阎军保安第7团1大队驻守。担任进攻任务的陕甘宁边区警备2旅经过三天激战后才夺取风格梁,阵地移交给晋绥军区12旅三天之后,阎军组织黄樵松第30军一个团猛烈反扑,风格梁失守,这个号称太原北大门的阵地直到四大要塞争夺战结束后才最终由西北野战军7纵一部夺回。   在历时11天的太原战役初期作战中,解放军突破了太原城的第一道防线,向纵深推进六公里,冒雪占领城南武宿飞机场,在敌军东线防御体系中打开了缺口,解放军为此付出伤亡4300余人的代价。   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30公里的东山地区是太原的天然屏障,其主峰罗山高出太原城500米,可俯瞰整个市区。阎锡山深知东山对于太原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东山一失,太原即失。”阎军在东山防线内精心修筑了各类碉堡3000余座,坐落在东山西麓顶端的牛驼寨、小窑头、淖(nao 四声)马、山头是东山防线的四大要塞,长达8公里,距城3到5公里,高出太原城300米,可以俯瞰控制城垣、城北工业区和城北飞机场。四大要塞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连结,分别由3到15个小山头或村落构成集团阵地,数十个碉堡组成防御要塞,辅以野战工事、鹿砦、铁丝网、劈坡和坑道,附属防御物少则3层,多则13层。阎锡山因此而吹嘘说“城东四要点,是塞中塞,堡中堡,足抵精兵十万”,“共产党根本不敢打,也没有力量能把它打下来。”   历史上李自成农民军和日本侵略军攻打太原,都是先占领东山主峰,然后向西平推,直至突破太原城垣。太原前委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条件,放弃了以城东南为主攻方向的计划,知难而上,决定首先攻占东山,从东北、东南及正东方向逼近太原,相机攻城。在战术的制定上,则放弃平推,而决定南北穿插,不顾敌人东山主峰的干扰,直接插入东山四大要塞。   牛驼寨由三大集团阵地构成防御圈环,十个主碉为阵地支撑点,地形狭窄,山峰叠起,多劈坡绝壁,是阎军东山防线上的主要阵地,这里由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负责攻取。10月17日夜,第7纵队主力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行军20余里,从秘密小道深入敌人防御圈内,楔入牛驼寨发动突袭,在次日拂晓前攻占了除主阵地庙碉外的其它阵地。就在向后续的19团移交阵地的时候,双方接管不严,第21团过早撤离,致使部分阵地被敌人重占。从18日起,阎军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连续组织反扑,一天冲锋十几次之多,并发射了“联二苯”毒气弹。21日,阎军最精锐的30军一个团和以日本人为骨干的第10总队再次发起猛攻,连续反扑七次,四架敌机轮番扫射轰炸,集中炮火轰击三个多小时,阵地上落弹一万余发,山体为之变形,除了钢筋水泥堡垒外,所有地面工事全部被摧毁,焦土厚达两尺,遍地弹片碎屑,持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在匍伏前进的过程中,浮土中锋利的弹片划破棉衣在战士们身上留下了道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一些陷入浮土的战士至死仍端枪挺立,死不瞑目,19团2营指挥所的坑道口被敌机炸塌,营部指挥员一度被困在地下坑道中。经过四天你死我活的残酷撕杀之后,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当天下午,解放军放弃牛驼寨。   重新占领牛驼寨后,阎锡山在绥靖公署举行庆功酒会,并把从牛驼寨缴获的解放军苏制机枪做为苏联军援的证据向记者展示,其实,他们缴获的那种机枪样式比较陈旧,是苏联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援助给国民党政府后流入解放军的。   在牛驼寨弃守的同时,其它几个纵队在进攻中也都进展不大,太原前委决定各纵队重新组织,集中兵力与火力强攻四大要塞。10月26日,四大要塞同时燃起战火,敌我双方都将主力投入到这个长不过8公里的阵地上,双方动用火炮800余门,战斗之激烈,为太原战役所空前。   26、27日两次强攻失利之后,7纵以独3旅、独12旅再次向牛驼寨的十个主碉发起猛攻,到31日,7纵攻占6个主碉,迫降1个主碉守敌。11月1日,庙碉守军在持法队的督战下五次反扑,均被击退,7纵在这一天以警备2旅接替独3旅投入战斗,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夺取了除庙碉外的大部分阵地。双方相持对峙了十天之后,随着兄弟部队的推进,牛驼寨已经是三面受敌,成为一个孤岛,12日,7纵以独7旅接替独12旅,向庙碉发动了最后的猛攻。庙碉此时还有敌军精锐一千余人,其中包括一支由残留日军组成的部队,他们在信奉日莲宗的团长的指挥下,敲打着腰鼓,诵读着《南无妙法莲华经》负隅顽抗。庙碉是敌人的指挥碉,也是牛驼寨的核心工事,壁厚超过一米,榴弹炮在它的坚固外壁上也只能留下一个白色印迹。13日,独7旅先后九次爆破五次攻击,在耗用了两千余斤炸药之后终于炸开庙碉,全歼守军,夺取了牛驼寨。   历时20余日的牛驼寨争夺战可以说是太原战役中最为艰苦惨烈的恶战之一,7纵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营最后只剩下50余名战士,徐向前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放以后,烈士陵园和解放太原纪念馆先后在这里落成,高大的解放太原纪念碑,外形就是一把竖立的钥匙,一把打开太原城的钥匙。   小窑头在太原小东门以东四公里处,该山主梁狭窄,支梁崎岖,共有大小13个山头15个阵地,阎军依山筑成交错连环阵地,凭借劈坡和高低碉堡防守,这里由第8纵队负责攻取。经过反复争夺与易手,8纵最终于31日夺取了小窑头。   淖马在城东三公里处,以淖马村为主阵地,劈坡有五层之多,周围山顶设有一至九号碉堡阵地,与主阵地相连接,这里由第15纵队负责攻取。10月27日,经过多次攻击反复突击,15纵仅用一天时间就夺取了淖马主阵地,弃守阵地的阎军营长姜啸林等20余人被持法队当场枪毙。阎军在此后两天之内连续反扑19次,均被解放军击退。在此期间,阎军的炮弹甚至打入了解放军火炮的炮管之中,有一支连队只剩下排长、战士、卫生员、司号员六人。11月10日,8纵向阎军四大炮兵阵地之一的淖马炮碉发起突袭,40余名工兵携带1600斤炸药在劈坡与峭壁上为突击部队爆破出通道,成功占领炮碉。11日,阎军组织5000余人的兵力反扑,先后攻击十余次,一度突入解放军阵地,弹尽粮绝的战士们以刺刀、铁锹、石头与敌人殊死格斗,在兄弟部队的炮火支援下再次将敌军击退。当天晚上,阎锡山迫令第8总队司令赵瑞率残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反扑,走投无路的赵瑞在政治争取下,率部下500人战场起义,淖马争夺战至此结束。   山头位于城东南五公里处,由主阵地山头及大脑山阵地构成,两大阵地之间,相距六百米,有工事连接,主阵地劈坡高达四至六米,少者二层,多者五六层,这里由第13纵队负责攻取。13纵38旅各团接受作战任务后,指挥员深入前沿阵地侦察地形,不幸触雷,113团副团长李兴汉当场牺牲。从10月26日到11月1日,38旅先后发起三次强攻,均被敌军打退。此后,蒋介石将整编10师83旅4500余人从榆林空运至太原,随即以该旅一部接守山头阵地。7日,38旅集中三个团的兵力第四次全力猛攻,只夺得部分阵地,而且很快就得而复失,总攻再次失败。10日,13纵以37旅接替38旅,成功实施突袭,终于在次日夺取山头阵地。   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之激烈残酷,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是少有的,各主要阵地上平均每平方米都要落下数发炮弹,以至焦土三尺,难以成垒,战士们只能用尸体堆积防御工事。整个争夺战中,阎军损失在两万以上。由于对敌情侦察不够周详,对阎军的拼死顽抗的程度估计不足,部队中存在着急躁情绪,急于求胜,攻击受挫后又顾虑重重,因而增大了不必要的牺牲,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16500余人的代价,战前准备了13000具棺材竟然仍然不够用。   四大要塞激战期间,徐向前司令员抱病坐着担架来到前沿阵地指挥,号召部队“坚持最后五分钟,胜利属于我们”。兵团政治部胡耀邦主任,也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赶到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   按照原订计划,解放军将乘机攻克太原,但前线部队全部兵力中只有四个建制团未投入战斗,保持完好无损,其余参战部队都伤亡较大,疲劳至极,急待补充休整。而阎军得到了国民党军第83旅的增援,在汾河以西和城北一带抢修了五个机场,其外援通道一时难以断绝,迅速攻克太原已不可能。此时,全国解放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于11月2日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展开,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不做休整,出其不意,秘密入关发起平津战役,如果过早攻打太原,则有可能会使北平的傅作义集团感动孤立而弃城南逃,增加以后歼敌的难度。因此,中央军委在11月16日指示,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等平津战役结束后再攻打太原。   1948年11月,太原前线部队转入长达半年的围城休整阶段,以小部队在前沿阵地监视敌人活动,展开对壕战和坑道战,主力则集中于太原东山进行冬季战场大练兵。针对部队在四大要塞争夺战中暴露出的侦察不够周密、步炮协同不密切、连续攻击动作不够快、不善于插入守军纵深、切断守军退路、包围迂回等弱点,兵团提出了10个战术原则,要求各部队对照检查,总结经验,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军事练兵。前沿部队还结合射击训练展开“冷枪运动”、“神枪手运动”,不断零星射杀敌人。   在部队整训的同时,对阎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攻势,各部队用话筒在前沿阵地对敌喊话,散发各种宣传品,尤其是利用新补充的晋中地区的新兵对阎军老乡喊话劝降,以瓦解敌军。一些部队还特制了“投诚通行证”,用大炮发射到阎军阵地。长达半年的政治攻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先后有12000余名阎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因为害怕被阎军军官射杀,投诚士兵经常一路猛跑冲向解放军阵地,奋力跃入战壕,以至压伤了解放军士兵,人们戏言,阎军士兵投诚比打仗还要勇敢。对于这部分士兵,年老体弱者发给路费遣返回乡,年轻力壮者则动员他们加入解放军,曾经有一名平遥籍的阎军机枪手,尚未换上解放军服装就在战斗中牺牲,此时距他投诚加入解放军仅仅一个小时。   阎军也展开了一系列备战行动,组织“评枪队”和特等射手向解放军阵地打冷枪,在挖掘战壕时也模仿解放军用门板加泥土掩盖隐蔽,附近村民因此成了名符其实的“夜不闭户”。在太原城内,阎军征用市民修筑城内巷战工事,连妇女们也同男人一起挖掘战壕。阎军还组织艺术慰问团到各阵地巡回演出,一位晋剧名伶在市内为阎军举行了两次演出。针对解放军的喊话运动,阎军组织了反喊话队,编写喊话材料,诬蔑共产党和解放军,但身陷重围的战场形势使得他们的宣传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加强宣传效果,他们甚至组织女中学生到前沿阵地上进行喊话。战场上的枪炮声在寒冷的冬季逐渐平息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间的劝降和辩论,双方士兵甚至在喊话的时候攀上了老乡。   但是,战场终归是战场,流血与牺牲即使在攻心战中也不可避免,新华社随军记者萧逸,后来就是在向双塔寺守军喊话时头部中弹牺牲的。为了悼念这位年青的新闻战士,萧逸的岳父、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在一封信中写道:“萧逸在前线牺牲,我的悲痛是双重的,为国家想,失一有为的青年,为他私人想,一番壮志,许多写作计划都没有实现。我已经多年以来,学会了把眼泪化为愤怒,但萧逸之死,却使我几次落泪。”萧逸的同行们与他一样,前赴后继,冒着生命危险忠于职守。另一位摄影干事李光耀,后来在攻占太原北门的激战中负伤后牺牲。此外,还有两位摄影干事也在前线光荣负伤。   阎锡山政权的新闻处也提出了以“纸弹作炮弹”的“新闻战斗”,组织太原市新闻记者前线采访团,报道前线战况。《阵中日报》记者张维在化客头阵地的采访途中,与带路的军官一起触雷身亡。阎锡山得知后抱怨说:谁让你们带记者上前线的,暴露了军事秘密,损失不是更大。阎军的新闻战斗随即停止。   在积级备战的同时,太原前委也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最后希望。晋军名将赵承绶在晋中战役中被俘后,徐向前的夫人黄杰将赵承绶远在上海的女儿、女婿接到太原前线与其团聚,徐向前亲自劝说他这位五台老乡、旧日同学回太原与阎锡山商谈和平解放问题。但赵承绶害怕有去无回而顾虑重重,徐向前也没有再勉强,而是让他写信给阎锡山及阎军高级将领,这些信件后来对瓦解部分阎军军官起到了一定作用。太原前委后来又动员阎锡山的一位老师,一个年近八旬的老秀才携带徐向前的信件入城劝说阎锡山,却被这个不顾念师生情谊的极端顽固的反共分子枪杀。赵承绶后来利用他的关系,动员太谷绅士孔老七进城给阎锡山送信,孔老七是国民党政府原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七弟,阎锡山召集官员开会,拆阅了信件后当场将孔老七扣押。孔老七后来被取保释放,解放区政府为此免除了他家支援解放战争的各种差役。   胡宗南为什么会派黄樵松增援孤城太原,30军为什么会被阎锡山赞誉为老虎团,黄樵松为什么决定阵前起义,戴炳南为什么要出卖共事十几年的老上级,胡耀邦为什么能够幸免于难。 1948年7月,在即将结束的晋中战役中,阎锡山损失了他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一时之间,太原空虚,危在旦夕,蒋介石急令胡宗南派兵增援太原。此后,整编30师所部一万余人从西安分批空运至太原。随后增援的,还有驻守于榆林的中央军第83旅4500余人。   整编30师师长黄樵松飞抵太原后,阎锡山极为重视,设宴招待并亲自坐陪,还为黄樵松配备了专车。当时阎军遭受沉重打击,部队番号大但人数少,为了与阎军编制相协调,便于主客相处,同时也为了拢络黄樵松及其部下,阎锡山将整编30师恢复了整编前的番号,称为第30军,黄樵松为军长,黄樵松的部下戴炳南为27师师长,其它部下如仵德厚等人也都得到晋升。   太原被围后,军粮主要靠空运解决,阎军士兵吃的是陈年“红大米”,而30军则享受与残留日军同样的待遇,供应白面和大米。阎锡山还成立了针对30军的招待组,又安排善于交际应酬的建设厅厅长关民权作私人联络,解决不便在公事上解决的问题,梁化之为此专门向关民权拨付了一批烟土做联络消遣之用。黄樵松等中央军将领很快就和山西军政官员熟识,经常在正大饭店和关民权家中聚会饮宴,有时候还带上他们在太原结识的女招待和晋剧名伶。   虽然30军是以原冯玉祥的西北军为班底组成,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毕竟是中央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极强。30军向太原空运期间,正值雨季,官兵们下飞机后,全部身穿油布雨披,令装备简陋的阎军官兵羡慕不已。当年临汾战役中,阎军两万余人被歼灭,30军参战的三千余名官兵中,有一个团硬是突出重围逃到了太原。在太原战役初期作战中,30军所部从解放军手中夺回了阎军丢失的风格梁、牛驼寨等要塞,阎锡山为此摆下庆功宴,称他们为狮子团、老虎团。   就在双方为争夺四大要塞而激战正酣之时,解放军积极展开了政治瓦解工作,不失时机地通过多种途径对包括黄樵松在内的守军将领进行策反劝降,并将黄樵松的老上级、在邯郸战役中起义的高树勋将军调到了太原前线。高树勋此前已经多次给黄樵松去信,但均如石沉大海,日,高树勋再次修书一封,分析了全国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和太原危如覆卵的形势,希望黄樵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以弟等之智勇果敢,必能当机立断,毅然举起义旗,坚决回到革命方面。”   黄樵松原名黄德全,字道立,号怡墅,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尉氏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黄樵松的父亲后来开了一家小店,以此供养黄樵松读书。1922年,立志报国的黄樵松投笔从戎,报考了冯玉祥的学兵团。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黄樵松被提拔担任冯玉祥卫队连连长,不久即升任营长。这一年,冯玉祥与李德全结婚,黄樵松随待左右,出于尊敬,将其原名德全改为樵松。1930年,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利后,残部被孙连仲收编,黄樵松在第二年出任孙连仲部第30军27师81旅2团团长,随即跟随孙连仲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当时担任27师师长的,正是高树勋。   抗日战争爆发后,已经担任79旅旅长的黄樵松率部北上参加抗战,转战河北,先后参加了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此期间,黄樵松被提拔为27师师长。   台儿庄会战期间,著名诗人臧克家来到30军采访,写下了《津浦北线血战记》一书,其中就有黄樵松的事迹和照片。在武汉会战期间,黄樵松亲自指挥保卫鸦雀尖,臧克家在他的长诗《国旗飘在鸦雀尖》中,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战况。诗中写道:“士兵死了,连排长上去。连长死了,拿营长去填。”“没有兵力给他增援,送去的是国旗一面。另外附了一个命令,那是悲痛的祭文一篇:‘有阵地,有你。阵地陷落,你要死。锦绣的国旗一面,这是军人最光荣的金棺’。”1940年春天,臧克家与田汉、碧野再次来到30军,在这五个多月里,臧克家经常到黄樵松师部作客,并应黄樵松之请,为其物色了一名秘书,两人分别后,还时常有书信来往。   1945年3月,日军集结七万多人,战车百余辆,于21日分路向南阳、老河口、襄樊进犯。黄樵松此时已调任第68军143师师长,受命固守南阳,他准备了一口上书“黄樵松灵柩”的棺材督战,坚守七日后突围。有人写过一部名叫《铁打宛城》的历史小说,描写了黄樵松坚守南阳的悲壮场面。   内战爆发后,黄樵松担任整编30师副师长,与友军一起参加了对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进犯,日,在邯郸以南被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包围,高树勋率部一万多人起义,其余各部南逃,途中遭到伏击,损失惨重,2万余人被俘。   在此期间,黄樵松的厌战情绪日益强烈,感慨“撕杀半生,如今还要打内战,国家何日得安定,人民何日得更生?”对老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极为同情。黄樵松不久请了长假回开封闲住,特意书写了早年的一首诗作悬挂在自己的住处:“十年戎马久离家,踏遍关山与水涯。待到功成归故里,携儿月下种梅花。”这首强烈向往和平生活的诗作表达了他不愿参与内战的心情。但是,闲居年余之后,黄樵松还是被强令召回军中,当时整编30师驻扎于渭南,归一战区胡宗南指挥,师长鲁崇义调迁后,黄樵松升任30师师长。   1948年7月下旬,蒋介石让胡宗南派军增援太原,胡宗南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非自己嫡系的整编30师,就在部队奉命集结在西安机场等待空运时,黄樵松称病住进渭南西关一家医院,以图躲避。胡宗南先后三次派人催促,老长官鲁崇义、孙连仲也多方劝告,胡宗南最后一次还派人带着他的手谕到渭南促黄北上,黄樵松只好应命,飞赴太原。   黄樵松朴素爽直,诚恳豁达,平易近人,普通农民家庭的出身使得他特别关心百姓疾苦、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人的一些回忆文章与他的那首诗作中深切地感触到。当他率领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身陷四面楚歌的太原绝地之后,几番血战,军事形势始终没有好转,部队伤亡得不到补充,面对渺茫黯淡的前途,黄樵松的内心极其苦闷。   1948年中秋节,黄樵松在新城军部设宴联欢,席散后黄樵松拉起胡琴,自唱了一段“秦琼卖马”,关民权唱了一段“探阴山”,热闹一阵之后,有人问道:“老黄,你看太原这战事前途怎样?”黄樵松说:“孤城一座,四无依靠,若是再无援军,将来想再唱‘卖马’也不可得了。”又有一次,众人在西北实业公司的宴会上恭维黄樵松,黄樵松在事后对关民权说:“就凭我们这一灯油,能熬几天呢?”   当高树勋的信件通过30军一名被俘的排长秘密送达到黄樵松手中后,黄樵松为了给30军在黑暗之中寻求一条生路,为了使饥饿苦难之中的三十万太原百姓及早获得解脱,毅然决定阵前起义,反戈一击。   日,黄樵松派遣他的谍报队长王震宇和谍报队员王玉甲穿越火线,来到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阵地接洽起义事宜。徐向前接到由8纵转交的黄樵松的信件之后,回信一封,并派遣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和高树勋将军连夜与王震宇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束后,胡耀邦准备携带徐向前和高树勋的回信亲自随同王震宇进城与黄樵松面谈,出发时又改成了8纵参谋处长晋夫。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掠过那片海]
[军事天地]
[军事天地]
[军事天地]
[大风如刀]
[唾弃猫屎]
[不二财叔]
[财经上帝视角]
[挑灯看吴钩]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40:0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48:00 &&
黄樵松为军长,黄樵松的部下戴炳南为27师师长,其它部下如仵德厚等人也都得到晋升。 仵德厚,hehe,台儿庄战役中最后的指挥官!凤凰台有他的详细报道!!!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50:00 &&
八路要是拿出打太原的勇气来打日本人,东北怕是40年就光复了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53:00 &&
太原五百士,真英烈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54:00 &&
日,黄樵松将军的故乡,河南省尉氏县政协委托政协委员于兆福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信,请他对黄樵松起义中的几个史实问题进行回忆。9月6日,日里万机的胡耀邦在百忙之中亲笔回信,对有关史实作了三点答复,关于临时改由晋夫担任谈判代表进城这一问题,胡耀邦回忆说,当时他把亲自进城的想法向徐向前司令员在电话中汇报后,徐向前认为没有必要亲自去,因而改派晋夫以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的身份,带侦察参谋翟许友以警卫员的身份进城。今天我们回忆起这段史实时,不能不感谢徐向前司令员的小心谨慎与深谋远虑,否则,新中国将失去一个勤勉开明的总书记。   11月2日,晋夫随同王震宇进城后,与黄樵松将军深谈一夜。黄樵松将军提出了四点要求,主要是:起义成功后,由他负责改组山西省政府,保留并扩充30军,30军在一年内整编训练,暂不他调。黄樵松拟订的起义计划是:以换防休整为名对30军进行调动,用一个团从东山前线到太原小东门开辟一条走廊,引导解放军进城;用一个团占领其它各个城门,断绝阎军内外联系;用一个团直扑太原绥靖公署,活捉阎锡山,胁迫他命令阎军放下武器,接受改编。   11月3日,黄樵松亲自将晋夫送出城外,并派遣王震宇跟随晋夫再次来到解放军阵地,与胡耀邦进行起义谈判。在与徐向前司令员研究之后,解放军基本同意了黄樵松的起义条件和起义计划,但只希望30军迎接解放军入城,入城后的战斗任务全部由解放军承担,另外,徐向前司令员在回信中提出,解放军步兵师均为三团制,没有旅级编制,请30军最好照此编制。   就在这一天,黄樵松向深受信任的第27师师长戴炳南宣布了他的起义计划并安排了任务。戴炳南1905年出生于山东即墨,父亲戴宪斌曾在段祺瑞、唐继尧、阎锡山等人部下当过参谋、副官等职,其弟戴炳麟在原30军军长鲁崇义手下担任营长。戴炳南自1932年起就开始跟随黄樵松,深得黄的信赖和重用,从营长、团长一手提拔到师长,十几年共事的情谊使得黄樵松对戴炳南深信不疑。早在1948年10月,黄樵松在与戴炳南讨论全国战局时,黄樵松说,东北失利,徐州也不妙,不如早作打算,戴炳南说,时机不到。此次黄樵松宣布全部起义计划后,戴炳南认为阎锡山手中还掌握有大量军队,弄不好会全军覆灭,请求黄樵松再认真考虑一下,黄樵松说没有再考虑的必要,并命令他向所属各团传令行动。   戴炳南虽然勉强同意了黄樵松的起义计划,但他对固守太原仍存有一线希望,对参加起义顾虑重重,苦思一天后仍然难以定夺。据戴炳南被俘后的供述,他不愿太原30万百姓被共产党统治,不愿对不起老长官孙连仲和鲁崇义,不愿在西安的家眷受到牵连,不愿背负叛变投敌的罪名,因而在这天下午六点多找来他的结拜兄弟、27师副师长仵德厚商议对策。参加起义,投奔解放军,仵德厚不愿参与,他更害怕30军一旦守不住城门而被阎军消灭;自杀,逃避艰难的决择,仵德厚说不值得;告密,仵德厚同意这最后一条出路。随后,戴炳南又叫来下属团长欧耐农,欧也同意告密,戴炳南最终下定决心,背叛将他一手提拔起来、同生共死十几年、把他视为可以托付大事的生死之交的军长黄樵松。另外,据戴炳南自己宣扬,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山西任职,为阎锡山的旧部属,所以他本人与阎锡山早有渊源。阎锡山也常对他的左右说,他和戴炳南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戴炳南之所以告密,是受到他的山东老乡、30军参谋长仝学曾的劝说。   11月3日晚上11点,戴炳南赶到绥靖公署找到参谋长赵世铃,唤醒已经入睡的阎锡山,跪陈了黄樵松的起义计划并表示自己要坚决效忠党国。阎锡山听完之后,呆坐半晌无言,只是苦笑。随后,阎锡山根据戴炳南汇报的情况与赵世铃、孙楚、王靖国商讨对策,重新布防阵地,监视30军防区,诱捕黄樵松。   12点左右,黄樵松接到电话,让他到绥靖公署参加军事会议,黄樵松推脱未去,赵世铃随即第二次打来电话,仍未去,阎锡山于是亲自出马,一面打电话邀请,一面派汽车到北门外新城30军军部迎接。   华北军区野战军是一支曾与四大野战军齐名的英勇之师,与四大野战军一起,构成了解放军五大野战主力,并成为唯一一支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战略机动部队。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的前身是来自刘邓129师麾下的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因为长期由徐向前率领,直到由周士第指挥挺进大西北和大西南期间仍被称为徐向前兵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一部在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这支部队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二、三兵团。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野战军番号的决定,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原第一兵团的第8、13、15纵队分别改称为第60、61、62军。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二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下辖第63、64、65军。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三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天焕,下辖第66、67、68军。   太原前线的其它参战部队,华北野战军炮兵第一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三师,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隶属于第一野战军。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只剩下太原、大同、安阳、新乡四个孤立的城市和绥远的董其武部。中央军委决定调参加平津战役的第19兵团、20兵团和第四野野战军炮兵第一师西进,与前线原有部队会攻太原。   对于步兵部队来说,徒步千里的行军并不是一件比战场撕杀要轻松的任务,而炮兵部队更是不怕打仗,只怕行军。四野炮一师是在东北鏖战过程中用缴获的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这个师有一个团全部为朝鲜族将士。炮一师接到开拔命令后,3月4日从河北武清驻地出发,重炮全部拆卸为两部分,分别用八匹马拖拉。炮一师跋山涉水700公里,艰苦行军11天之后,到达石家庄,然后转乘火车抵达山西寿阳,又从寿阳赶到太原前线。   1949年3月底,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太原城下,原华北军区野战军的三个兵团第一次胜利会师。至此,太原前线的攻城部队共集结了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2个炮兵师,连同中央军委补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义部改编的4个师,共计25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300余门。而太原守敌共有6个军,17个师,总兵力约72000人,火炮900门。解放军从数量到装备都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尤其是用缴获的美式火炮武装起来的四野炮一师,不仅为压制敌军炮火、城市攻坚提供了保障,而且,该师的高射炮从四月上旬开始对空实施封锁,阎军的空中优势得到遏制。   为统一指挥各参战部队,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了太原前线司令部、政治部,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党的太原前线总前委也同时成立,成员包括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杨成武、杨得志、罗瑞卿、李天焕、胡耀邦八人。   在太原前线总前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徐向前,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年仅33岁的胡耀邦,当时谁又能想到,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个子也不高的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在三十多年后会超越当年排在他前面的所有兵团级将领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胡耀邦15岁时就已经投身革命,成为中央苏区的一名红小鬼。仅仅九年之后,23岁的胡耀邦被毛泽东亲自选定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陈赓、徐海东、王树声等一些身经百战的大将都曾被肩负人事任免重任的胡耀邦叫去谈话,甚至受到这个年青小伙子的严厉批评。   太原战役期间,胡耀邦主要负责政治与统一战线工作。在太原战役发起前,他就与徐向前、周士第一起签发了《攻取太原紧急动员令》,鼓舞全军将士攻取太原的士气与信心。在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最激烈的时候,胡耀邦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最前线,把《人民子弟兵》报送到战士手里,在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太原战役后期,胡耀邦又参与了策动阎军71师起义的工作,使该师在总攻开始前夕将他们驻守的太原北城外围阵地拱手让给了解放军。在黄樵松酝酿起义期间,也是由胡耀邦出面与黄樵松的代表王震宇谈判,胡耀邦一度准备亲自进城与黄樵松面谈起义事宜。   1982年,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为人民留下了勤勉开明的印象。1989年春天,太原解放40周年来临之际,太原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攻克太原》在中央电视台播映,然而,鞠躬尽萃的胡耀邦却在太原解放纪念日前九天与世长辞。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徐向前因病未能参加。当时负责西北作战任务的第一野战军仅有11万人,要完成消灭胡宗南部和马家军、进军新疆的艰巨任务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毛泽东向解放军副总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许诺,太原战役结束之后,不仅将参加太原战役的一野第7军等部队归还一野建制,而且,原华北野战军的三个兵团也将最少抽调两个兵团18万人归一野指挥,毛泽东还计划任命徐向前为一野副司令员。   3月28日,参加完七届二中全会的彭德怀在返回西北部队途中来到太原前线,前往峪壁村看望徐向前。徐向前说,我的肋膜两次出水,胸背疼痛,身体虚弱得很,没法到前边去,你就留下来指挥攻城吧,等拿下太原再走。彭德怀慨然允诺,报请中央军委批准之后,彭总便正式留在了太原前线。   4月5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太原总前委扩大会议,会议一开始,热情直爽毫不见外的彭总就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来太原前线办两件事,一是总攻太原。太原敌人城防坚固,我参加此役,主要是学习攻坚战的经验。二是来带兵的。打下太原以后,18兵团和19兵团将调西北战场参加对胡、马军的决战。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解放大西北。”   随后,彭德怀同总前委的几位负责人一起,指挥了太原战役的后期战斗。为了避免影响军心,当时下命令、写报告仍用徐向前的名义签署,彭总身挑重担却甘当幕后英雄。20年后,身陷囹圄的彭总写下了一系列材料,对强加给他的罪名进行申诉,在这部后来被汇编为《彭德怀自述》的书中,彭总对他指挥的太原战役后期作战仅仅是一笔带过。   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7岁即投身革命,抗日战争中参加了平型关大捷,他在开赴前线途中曾在太原停留。1949年2月初,杨得志率19兵团胜利开进北平,指挥机关驻扎于颐和园后的大有庄。一个月后,第四次来到山西的杨得志率19兵团参加太原战役,与晋中等军区三个独立旅一起负责从城南、城西发起进攻。由于19兵团炮兵力量薄弱,他们在总攻阶段打得非常艰苦,同时也涌现了攻取双塔寺的“攻克要塞开路先锋连”、登上首义门的两个“猛虎连”、突破水西门北的某部排长彭彦雪和战斗到最后全排最后一人的18岁小战士陈昌翰等一批战斗集体和战斗英雄。   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5岁参加红军,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平津战役结束后,20兵团千里行军,经大同抵达太原前线,与第7军的19师一起负责从北面发起进攻。太原城北一带是工业密集区,阎军依靠大量坚固的建筑物做为依托工事,杨成武为此制定了穿插分割、各个击破的战术。总攻太原前夕,杨成武带领20兵团军师两级指挥员登上太原城北的一座古塔观察地形,为攻城做最后布署。观察完毕后,杨成武一行刚刚下到第五层,古塔即遭到卧虎山要塞阎军炮兵的袭击,一枚炮弹打入塔身,在第六层爆炸,杨成武下塔之后举头回望,不由得心有余悸,如果再晚下塔半分钟,全兵团师以上指挥员恐怕就基本报销了。总攻时刻,20兵团率先从小北门东部的突破口将红旗插上太原城头,据说,小北门之所以成为战后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城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太原解放三天后,解放军正式举行入城仪式,彭德怀在原太原绥靖公署门前检阅了入城军队。五月初,彭德怀对18、19兵团的部署加以确定之后回到陕北。徐向前因为身体的缘故最终未能跟随彭总并肩解放大西北。1949年夏天,第20兵团做为战略部队,被布署到京津附近保卫党中央的安全,第18、19兵团正式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跟随彭总挺进大西北,与胡宗南、马家军决战。这年冬天,第18兵团又被划归刘邓的第二野战军建制进军大西南。18兵团60军180师在这一过程中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堪称雄师,他们曾以四个班击溃国民党一个军,生俘2200余人,他们也曾以一个团迫降胡宗南的精锐部队第38军。朝鲜战争爆发后,原华北军区野战军的三个兵团先后参战,都有过出色的表现,最著名的莫过于《奇袭白虎团》,但是,曾经创造辉煌战绩的180师被敌军包围,全军覆灭,成为解放军对外作战中成建制损失最大的一次。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百万大裁军,一支支英雄的部队令人惋惜地从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参加太原战役的10个军,原华北军区野战军的第60、61、62、66、68军和原一野第7军的番号被撤销,第63、64、65、67军继续保留在新时期解放军24个集团军的行列里。在中苏对抗时期,隶属于北京军区的第63军重新回到太原,派驻山西在太行山构筑华北的第二道防线,保卫我国部署在山西的军工厂和战略导弹基地,后来的山西省武警总队就是由该军第189师改制而成。有消息说,第63、64、67军将在新一轮的裁军整编中成为第一批裁减的三个集团军,昔日为解放太原而浴血奋战的胜利之师,终于即将完成他们的历史始命,无论他们的最后归宿如何,龙城太原,将永远铭记那段血与火写成的历史篇章,永远铭记他们抛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热血。   除了征战于第一线的将士们,广大支前群众和隐蔽战线上的同志们也是这支胜利之师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晋中战役刚刚结束,太原战役前委就组建了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由裴丽生担任司令员,负责指挥太行、太岳、晋中、晋察冀、冀鲁豫各解放区有关支持太原战役的后勤工作。整个战役期间,直接参加支前工作的第一线和第二线民工多达25万人,民兵5万人,参加运输的牲畜2万余头。民兵主要负责看管粮食仓库和军用物资,并按部队的作战需要,担任必要的看管俘虏、运送弹药工作,有时还直接参战。民工主要负责运输工作。寿阳、阳曲等距太原百里以内地区的群众全体动员,无论青壮年男女、老人、少年,几乎全部参加了支前运输工作。有的民工一夜之间在七里长的运输线上往返九次,去时扛器材,返回时抬伤员,行程一百余里。四大要塞争夺战期间,民工们不仅运送物资,还需要开山辟路、就地开采煤碳,关键时刻就留在阵地上参加战斗。   太原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共运送弹药400万公斤,各解放区支援的粮食16453万斤。支前民兵与民工共有203人牺牲,746人负伤。就象“人民群众用小轮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一样,太原战役的胜利同样离不开普通民众的汗水与牺牲。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就不断向太原派遣地下党员和地下工作者,以各种职业作掩护,甚至打进入敌人要害部门,搜集情报、策反敌军。太原战役前夕,阎锡山甚至认为共产党在太原的地下工作者和伪装分子多达数万。而事实上,到1948年冬,太原城内的地下党员共有488人,还有内线关系859人。   面对渺茫的前途,阎锡山政权的山西省新闻处处长杨怀丰对阎锡山说:“现在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南京对挽救大局,是没有办法的。”刚愎自用的阎锡山说:“南京没办法咱有办法,一线光明在太原。”阎锡山还提出所谓的“以城复省,以省复国”,命令歌剧队大演战国时田单指挥火牛阵以城复国的故事来振作士气。   在日益孤立的情况下,阎锡山的一些部下和朋友都劝他离开太原,阎锡山均表示自己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誓死不离太原。他在对邱仰睿的回电中说:“不死太原,等于形骸,有何用处!”在对祁志厚的回电中说:“山自以为老而无用, 任一事结一局以了此生。”在对徐永昌的回电中说:“我决死战太原”。阎锡山还在他的办公室里贴了一幅横披,上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革命。”   阎锡山还说:“昔日田横五百壮士,壮烈牺牲,我们有五百基干,要誓死保卫太原。不成功,便成仁。”他向一名德国医生咨询时,听说纳粹军官在牙齿中暗藏氰化钾毒丸,咬破后可以当即毙命,于是让川至制药厂试制。由于技术问题难以解决,最后配制出五百瓶毒药,阎锡山将它们摆到自己面前让美国记者拍照,并把照片送给司徒雷登和陈纳德等人。阎锡山还叫来几名士兵,对美国记者吹嘘说:“这是标准的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士兵,我让他们跟随我的左右,以便在危急的时候,将我打死。这个任务,非日本人不能完成。”   阎锡山身上有着浓厚的商人气息,山西的土财主舍命不舍财,阎锡山与他苦心经营三十余年的根据地太原共存亡的决心绝对是他的真情表露,为了保卫太原,一向精打细算的他可以不惜血本,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从内心上讲,阎锡山依然希望太原杀身成仁,完成他心目中的涅,所以他又寄希望于王靖国与梁化之,让他们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顽抗到底。   阎锡山善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尽管由于他的多疑和在用人上过于浓重的乡土意识,致使名将孔庚、商震、徐永昌、傅作义、陈长捷等人先后脱离晋军,但他对部下控制之严密、部下对他之忠诚都是其它军阀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尽管他下达了允许投降的命令,但梁化之、王靖国这些死心塌地为他效命的高干们一直顽抗到解放军攻入绥靖公署。日,章士钊和邵力子在写给李宗仁的一封长信中,曾对阎锡山守太原有过这样的评价:“夫阎君不惜其乡人子弟,以万无可守之太原,已遁去,而责若辈死绥,以致城破之日,尸与沟平,屋无完瓦,晋人莫不恨焉。”   4月22日,阎锡山在南京解放前夕逃到上海,在那里以无言的沉默接受了太原解放的现实。不久,阎锡山在广州出任行政院长,为扶大厦于将倾而奔走努力,但最终难以抗拒时势,败走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宣布复职,苦心撑持危局九个月的阎锡山递交辞呈,迁往阳明山的菁山草芦居住,开始了他“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日,阎锡山在不能追随蒋介石重回大陆的遗憾中去世,终年78岁。   早在日,阎锡山发出未梗手令,战场倡议投降者杀,无命令后退者杀,主动放弃阵地者杀。阎锡山的未梗手令和他精心培养的数万名铁军基干将阎锡山政权的所有军政人员绑上了战争列车,共同驶向失败的终结。   失败早已注定,但这些败军之将的结局则不尽相同。除了战死和自杀的一部分外,阎锡山的大部分军政干部没有勇气服下那为五百基干准备的氢化钾,而是同七万七千余名官兵一起做了解放军的俘虏。   渺茫的前途与严酷的军纪促使阎军将领做出决择,在关键时刻临阵起义是他们唯一的光明出路。晋中战役后,解放军不断把被俘的阎军官兵放回,这些官兵经过反省甄别之后,全部编入雪耻奋斗团。阎锡曾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说:“延安真把事情做绝了,放回被俘军官,使你用不能用,杀不能杀,又不能不管。”他又解释说:“被俘过的人,象失过节的女人,到困难的时候,又容易失节。”不幸被阎锡山言中,阎军最起战场起义的,正是雪奋八团团长李佩膺和他的部下。阎军第8总队司令赵瑞、第71师参谋长孟壁也先后率部起义。赵瑞起义后,阎军中曾流传过“包文正用的是王朝、马汉,杨六郎用的是孟良、焦赞,赵承绶用的是杨诚、赵瑞。”的说法,杨诚是赵承绶的部下,他在晋中战役中被俘后与赵承绶一起投降了解放军。 在太原战役中,出现了一批分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犯下战争罪行的绝无仅有的双料战犯,这就是阎锡山军队中的“残留日军”。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希望利用日本军队维护他的统治,对抗共产党,一批日本军官则希望利用阎锡山的保护残留于中国,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以图卷土重来。经过阎日双方策划,投降日军共有五千余人残留于山西,编入阎军建制,所有残留日军一律官升三级,兵发双饷。此外,还有数百名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也留在了山西。在此期间,一些日本少女嫁给了中国人,而太原女师的一些女学生也嫁给了残留日军。   山西的残留日军先后参加了阎锡山与解放军的历次重要战役,他们明显高出一筹的战斗素养和顽强作风赢得了阎军官兵的钦佩和阎锡山的倚重。在日常训练与生活中,残留日军也表现出他们特有的风格和个性,他们遥望着东山的硝烟在城内举行棒球比赛,他们赤裸上身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出操,引得太原市民驻足围观。1948年夏天,残留日军在晋中战役中遭到解放军的沉重打击,残留日军司令元全福负伤后自杀。太原战役前夕,阎锡山曾与日本军官城野宏计划从日本招募10万人的雇佣军来太原参战,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实施。此后,残留日军将非战斗人员和家属全部送回日本,剩余3000余名日军被整编为四个团,今村担任司令,岩田担任炮兵总指挥。牛驼寨争夺战之后,残留日军主力被歼灭,余部被编为500人的炮兵大队。太原解放后,今村自杀,岩田、城野宏、曾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河本大作等人被俘,送入战犯管理所,五六十年代先后被遣返回国。   阎锡山对日军残留部队倚重有加,太原被围困以后,阎军士兵吃的是“红大米”,而残留日军与中央军则供应大米白面。太原战役后期,军粮供应紧张,太原市内三家医院收容的伤员多达一万五千人,有关官员想从轻伤员口中挤出些白面大米来保障日本人和中央军的供给,结果,愤怒的伤兵们上街游行,砸毁了孙楚、王靖国的公馆。   太原被围后,粮食供应能否保障是阎锡山固守太原的关键之一,太原战役之所以提前13天发起,就是因为阎军出城抢粮。在城内存粮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阎锡山绞尽脑汁寻求对策,清查出多达五万的军队空额,裁减一万名机关职员,停发留用官员眷属约一万人的粮食,将山西大学等大、中学校迁往北平或解散。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援华空军志愿军“飞虎队”的陈纳德准备继续留在中国,在上海筹组航空公司。阎锡山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与其接洽。1948年6月,陈纳德与夫人陈香梅来到太原,阎锡山在柳巷正太饭店设宴招待,陈纳德向阎锡山赠送了飞机模型。经过协商,阎锡山以一百条黄金入股,陈纳德航空公司帮助太原空运物资。   陈纳德的航空公司是当时中国三家航空公司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但却担负了太原空运一半以上的任务,以18架运输机,每天平均起运28架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的八个月里,据不完全统计,陈纳德航空公司为太原空运粮食2500余万斤,副食10万余斤,子弹2500万发,炮弹10万余发,以及其它大量的军用物资和医药用品。空运的军用物资中,包括化学弹和黄磷燃烧手掷弹,这种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在东山要塞争夺战和坑道作战中给解放军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最后攻城时刻,为了防止燃烧弹,攻城士兵大都不系棉衣,一旦被火引燃就可以尽快脱去。   陈纳德的航空公司还有过直接参加国共内战的记录,一名阎军官从军事杂志上看到关于凝固汽油弹的文章,转而向阎锡山介绍。阎锡山向南京方面请求拔付,但南京没有库存,阎锡山于是通过其它途径弄来一颗,由陈纳德的飞机投放在西山黄坡前线,将解放军阵地烧成了火焰山。此后,陈纳德将率数百架战斗机前来保卫太原成为阎军反复宣扬的政治谎言。   军粮虽然基本得到解决,但普通士兵因为长期吃不到蔬菜而患上夜盲症,一到天黑就看不到东西。阎锡山飞往青岛时,购买了一批干带鱼,以解决士兵缺乏营养问题。带鱼下发部队后,士兵们都不知道带鱼的吃法,只在火上烤烤就撕着吃,并没有解决夜盲。不久,南京方面调拔的大米开始向太原空运,据说向太原运粮的费用差不多是当时全国军费的四分之一。但运到太原的是粗糙的陈年“红大米”,士兵们浸上点盐吃白饭,无不感觉难以下咽。   空投的粮食只保证军粮供应,每名士兵每天也只有12两的定额,阎锡山政权的下层机关职员也经常饿肚子,曾经有一名普通职员得到上司的餐券,在机关食堂暴食一顿而被撑死。虽然太原没有发生类似长春围困战中市民锐减十几万的悲剧,但军政人员尚且如此,普通市民的境遇就更为悲惨。解放军的炮火控制太原所有的飞机场后,陈纳德的飞机从此很少降落,物资主要依靠空投,经常有从天而降的麻袋包砸坏民房,一些抢粮的市民被扫粮队打得头破血流,城外空投场的士兵还曾向抢粮的饥民开枪射击。太原战役后期,市内酒厂醋厂库存的糟糠和油房的豆饼也成了抢手货,一块豆饼最贵时卖到二三十块银元,一些市民一天只吃一顿豆饼,连野菜都没有。市面上传说有人抱着金子被饿死、首义门当街卖人肉包子。由于阎锡山行政当局的严格保密,很难知道究竟有多少市民被饿死。为了减少城内的粮食消耗,阎锡山政权又以避免炮弹伤亡为名组织疏散,将原籍在太原城外的居民和老弱病残武装护送出城。但是,这些难民很多难以通过封锁线,经常是早晨离去到晚上又回来,与守城阎军发生冲突,还有一些难民滞留于双方阵地之间被活活饿死。   1949年的早春三月,太原城内已经没有春的气息,日益绝望与恐慌的败军之将早已注定的败亡结局正在一天天逼近。   1949年 4月24日清晨,解放军1300门大炮向太原城垣同时开火,25万解放军兵分12路攻上城头,在歼灭阎军13万余人、解放军付出了 45000余人的伤亡之后解放太原。这场持续了六个多月近百万人被无情卷入的残酷战役,成为国共内战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55:00 &&
请问一下他们,这些死的人是不是都是中国人? 日他奶奶,自己人总是打自己人,现在又叫嚣要打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1:00 &&
就他妈的杀中国人厉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2:00 &&
打内战威力无比,有这个本事抗战的时间出点里,抗战何至于8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5:0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6:00 &&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在西返途中于3月28日来到太原前线,中央军委同意他与抱病工作的徐向前一起指挥太原战役,总前委决心以插入分割战法,首先扫清外围,然后在4月15日总攻破城。   就在彭德怀抵达太原的当天,南京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电邀阎锡山赴南京商讨国共和谈中的山西问题,阎锡山于次日飞离太原。   4月1日,国共和谈正式开始。4月5日,中央军委致电太原前线:“阎锡山已离开太原,李宗仁愿意出面交涉和平解决太原问题,我们已告李的代表(本日由平去宁),允许和平解放,重要反动分子许其乘飞机出走,其余照北平方式解决,部队出城两星期至三星期后开始改编等语。你们应即派人进城,试行接洽,求得十五日前谈妥。进行情形望告。”   据此,太原前线司令部决定派遣原阎军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等人入城试谈。临行前,彭总与他们谈话,要他们转达解放军的攻城力量和决心,阎军寄希望美援和坚固工事是靠不住的,如愿意和平解决太原问题,采取长春或北平方式都可以。8日,赵承绶等三人携带信件进入阎军61军阵地,要求入城谈判和平解放太原,王靖国在电话中以“会长不在,无人负责”,拒赵入城,令其原路退回。   11日,中央军委又根据国共谈判的进展情况致电太原前线,要求将攻击太原的时间推迟至22日,等待谈判结果再行决定。是时,太原守军封锁更加严密,我方在太原城外挖成的六条坑道中有一条被阎军发现并挖通破坏,我方再次送信人员已很难进入阎军阵地。太原守军一方面宣扬北平国共和谈已经取得协议,另一方面又发表社论,宣传其坚强意志,表示要奋斗到底,并调整部队,加强战备。太原前线司令部因此于14日致电中央军委,请示如果16日谈判没有结果,是否可以提前攻击太原。次日,中共代表在北平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宣布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17日,中央军委复电太原前线:“你们觉得何时发起打太原有利,即可动手打太原,不受任何约束。”据此,太原前线司令部将攻击太原的时间确定为4月20日。   4月20日凌晨,解放军十几路部队向阎军太原外围阵地发起攻击,先后突破守军前沿,继以猛烈攻势向纵深发展,阎军城外防御体系顿时土崩瓦解。   就在这一天,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次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而太原前线在这个命令发布前一天就已经提前行动了。   双塔寺位于太原城东四华里的向山脚畔,阎军以此为中心精心构筑了被称为固若金汤的“生命要塞”,这个太原城的东南屏障驻扎守军4000余人,并有强大的炮火。双塔寺内建有两座十三层高约五十余米的古塔,登塔了望,太原尽收眼底,阎军炮群的观察所就设在塔上。为了夺取双塔寺要塞,解放军一名侦察兵在战前利用与该寺僧人的故旧关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化妆成和尚潜入寺内进行了侦察。4月20日,63军完成对双塔寺的合围,在攻打双塔寺东南的12号碉时,连续牺牲了11名前赴后继的爆破手,直到第12名勇士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后才将其成功爆破。艰苦激战两天之后,解放军在22日清晨发起总攻,夺取了双塔寺要塞。由于通讯不畅,解放军炮兵曾炮击了已被兄弟部队占领的一处阵地,而阎军飞机则在解放军完全占领双塔寺后仍大方地空投食品。在这次战斗中,双塔寺中的西塔也就是文宣佛塔被炮火击伤,佛塔二到八层被炸飞半边。37年后,当年指挥作战的原63军军长郑维山重游双塔寺,不无惋惜地说:“当时不打就好了。”解说员回答说:“当时打是需要的,现在修也是应该的,人民是理解的。”   标高二百余米的卧虎山要塞是太原城东北的主要屏障,驻扎有“铁血师”等部5000余人,配备火炮170多门,被阎军吹嘘为“共军三个军一个月也攻不下的要塞”。正是考虑到卧虎山的险要地势和坚固设防,太原前线司令部在67军完成对卧虎山要塞的包围之后,决定攻克太原之后再回师解决,持行监视任务的199师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决策,于21日夜晚发动突袭,在200师的协助下猛攻10小时,击溃由城关及城内青壮年为主组成的“铁血师”,一举攻克卧虎山。建国以后,这里成为园林化的奶牛场,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扩建为卧虎山公园。   与此同时,解放军迅速消灭了太原城北工业区和汾河以西的阎军,并夺取了汾河洋灰桥,从四面逼近太原城垣。“太原城头见!”,这是68军某连连长邢多玉在行军途中向他担任军医的老乡于勤恺挥手作别时的最后一句话,仅仅一个月后,当于勤恺在设于太原城北天主教堂的战地救护所里再一次见到邢多玉时,这个朝气蓬勃的22岁年青人已经在攻打城北工业区的战斗中牺牲了。就在邢多玉手下的战士们高喊“为连长报仇”的时候,阎军阵地竖起了白旗,该连三排的战士们在指导员的带领下跃出掩体发起冲锋,当他们在泥泞过膝的护城河中艰难前行之时,阎军一齐开火,近一个排的战士在毫无掩蔽的情况下壮烈牺牲。   失去所有外围要塞之后,阎军开始向城内收缩,没有来得及逃回城内的阎军在这一天被全部消灭,阎军至此在外围作战中损失了12个师40000多人。一名阎军军官在城墙根下亲眼看到解放军的炮火在他的士兵身边爆炸,脆弱的血肉之躯立即被撕成碎片,鲜血淋漓的人体碎肉被爆炸冲击波牢牢沾在了城墙上,这一场景在几十年后依然历历在目,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恶梦。   4月22日夜,在下达最后通谍的同时,赵承绶再次携带徐向前的信件,到达阎军前沿的一个团部,亲自打电话给王靖国,对城内守军作最后的争取,劝其为全城军民的生命财产和个人前途着想,依傅作义的先例和平起义,但仍被王靖国坚决拒绝。不久,太原前线司令部宣布梁化之、孙楚、王靖国、戴炳南、日本顾问岩田为战犯,通令攻城部队缉拿。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保卫城市的坚固防线,明初大规模的修造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古城,它们在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现代化战争中依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防御作用,我们在前几章中介绍过的天镇保卫战、涿州保卫战、亳州保卫战以及“二虎守长安”等等名垂战史的城市保卫战,无一不是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古代城墙而孤军长期坚守达数月之久的经典战例。   民国时期的太原城垣由名将潘美始建于宋朝初年的公元 982年,明朝建立之后,第一代晋藩朱派遣他的岳父谢成对宋代太原城向南、北、东三个方向扩展,这也就是民国时期周长24里的太原城垣。太原城墙高12余米,上宽6到10米,底宽15米,砖厚2米,每隔百余米还有一个突出部位,全城共有32个突出点,在全国也属于较为坚固的城墙。早在抗战初期的太原保卫战时,傅作义将军就将太原城墙改造成防御工事,抗战胜利之后,阎锡山为保卫太原,又在太原城墙上新建了环绕全城的碉堡和防御工事,将部分区段的城墙掏空辟建出大量的炮兵射口和机枪射口,防御最严密的地段,整个城墙从城根到城头从下至上共有七道火力网。但是,进攻与防御总是难以统一,如同毁于蚁穴的千里江堤,在火力空前加强的同时,被掏得千疮百孔的太原城墙也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面前也失去了原有的厚重与坚固。 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城掠地武将选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