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读书笔记 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望德

德兰修女:来作我的光_一就是一切_天涯博客
感悟——献给探求真理的人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08200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416
(1353)(60)(14)(33)(54)(9)(79)(29)(5)(83)(407)(22)(95)(87)(22)(15)(6)(15)(42)(32)(183)(31)(17)
(4)(6)(4)(2)(1)(1)(1)(1)(1)(3)(1)(1)(1)(1)(1)(2)(1)(1)(1)(2)(4)(2)(2)(2)(3)(2)(2)(3)(3)(4)(4)(6)(4)(6)(6)(5)(7)(11)(9)(9)(11)(15)(17)(8)(13)(15)(14)(9)(9)(10)(10)(11)(8)(7)(9)(10)(13)(7)(10)(9)(11)(9)(12)(20)(32)(36)(15)(14)(8)(21)(56)(49)(45)(15)(60)(68)(50)(88)(40)(2)(5)(11)(18)(9)(20)(27)(49)(32)(55)(37)(10)(12)(65)
  本文转载自博客“陈寿文专栏”  /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PostID=&BlogID=351212    《德兰修女:来作我的光》  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    作者: 布赖恩‧克洛迪舒克神父编著   译者:骆香洁  书系:Caring 052   定价:420元  页数:408 页  出版日期:2009 年 02 月 05 日   ISBN:9     特别推荐:丁松筠、王念慈、白培英、余德慧、李家同、南方朔、纪惠容、韦薇修女、孙越、张晓风、陈蔼玲、单国璽、彭蒙惠、汤静莲、黑幼龙、楚云、赵可式、黎建球、释昭慧、释慧开 (依姓氏笔画排列)  ---------------------------------------------------------------------    这本极富歷史意义的著作,  揭露德兰修女内在精神生活的祕密,  她是史上最受喜爱、最重要的宗教人物之一。    德兰修女毕生為赤贫之人奉献,成為超越宗教的慈悲代表人物。她照顾病人、垂死之人、成千上万受到遗弃的人,如此伟大的贡献早已在全球获得肯定与讚赏。然而,她的精神生活与挣扎却鲜為人知。本书所收集的文件与信件,几乎都是从未公开过的,能让我们一窥德兰修女的内在生活,初次深入了解她的圣德。    本书编著者布赖恩‧克洛迪舒克神父(Father Brian Kolodiejchuk)与德兰修女相交二十年,他是德兰修女封圣申请案的申请人,也是德兰修女中心的主任。本书整理了数十年来德兰修女写给神师的多封信件,读者可以跟著她的脚步,看见她的精神生活演变──包括多年来的神枯──这是她只与最信任的神师分享的祕密。她是典型的神祕家,内在生活燃烧仁慈的火焰,她的心也因為强烈的信仰试炼而遭受考验、得到净炼,灵魂陷入黑夜。    本书正好在她辞世十週年(2007)出版,深刻描绘这位修女的一生与贡献,她所树立的典范至今依然受到世人讚扬。    序  书序作者:布赖恩‧克洛迪舒克神父    数十年来,德兰修女和她的工作广泛地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有鉴於她在世期间与八十七岁辞世之际所受到的高度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她為什麼能够吸引这麼多人注意她呢?她本人是寧愿默默无闻的。她认為自己只是「天主手中的一支铅笔」(註1),并且深信天主利用她的「卑微」来展现祂的伟大。她从不以自己的成就居功,总是将大家的注意力转向天主和「祂的工作」,即在赤贫之人当中所做的工作。不过,在天主為她安排的计画中,并非要让她一生寂寂无名。不同信仰的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推许她对贫民无私的爱心与同情心,他们景仰她的单纯与真诚,而她所散发出的平安喜乐也深深吸引群眾。同时,见过她的人,就算只是见过一面,都能感觉到她看透人心的目光背后,有所隐藏。    德兰修女隐藏不了她对穷人的贡献,但她所隐藏的──而且藏得非常成功──是她与天主交往中深不可测的一面。她坚决不让世人看见藏於心中的爱的祕密。只有已故的加尔各答总主教弗迪南德‧佩里耶(Archbishop Ferdinand Périer)与几位司鐸,有机会深入了解她丰盛的内修生活;儘管如此,她仍然不断恳求他们销毁与此相关的所有信件。这股坚持的力量源自深深的崇敬,即对天主以及天主在她内和透过她所施行的工作的崇敬。她的缄默恰好见证了她的谦卑与细腻的爱。    幸蒙主佑,德兰修女的几位神师保存了她的部份信件。因此,在為将她列入真福与封圣所需而集结的证词与文件中,她与耶穌的密切关系便给发现了;这段非凡的故事就连与她最亲近的合作伙伴也不知情。相对於她外在的「平凡」,德兰修女的心裡话显露过去无人知晓的湛深圣德,而这圣德足以让她挤身天主教伟大的神秘家之列。    她的生平与所传达的讯息不绝令人惊叹。这本书是向眾多认识她、爱她、景仰她,以及想了解她的行為动机、力量泉源、喜悦之因与浓烈之爱的人的一个回应。书中揭示她的内修生活,既深邃又扣人心弦,為德兰修女遗留给世人的灵修宝库加添许多出人意表的瑰宝。    德兰修女中心主任  真福德兰(加尔各答)封圣申请案列品申请人  布赖恩‧克洛迪舒克神父 仁爱传教司鐸会    (註1)「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天主手中的一支小铅笔。书写的是祂,思考的是祂,运作的是祂,我只需要做那支铅笔。」摘自德兰修女一九七九年三月七日在罗马的演说。     中文版推荐序集锦一 (未收录)  书序作者:丁松筠、纪惠容、韦薇修女、张晓风、陈蔼玲    用大爱去做微小的事情/丁松筠神父 (光啟社副社长)    我们都需要典范来啟发我们、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方向。多年来,我一直把德兰修女说过的一句话放在书桌上:「服务的果实就是平安。」有好几次,在我几乎想要放弃服务的机会时,这句话成了支持我的力量。这句话也提醒著我,在我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平安,总是来自於為他人服务,虽然我的努力还是不够。    你们或许会以為,在我看完《德兰修女:来作我的光》之后,发现德兰修女长年承受黑暗与精神痛苦,我一定感到非常震惊、幻灭。但是我一点也不惊讶。英雄再怎麼伟大,毕竟还是凡人。没有任何一个模范人物可以做到零缺点,也没有任何一个偶像是完美无缺的。德兰修女形容自己很「无能」,甚至是「有罪」的。她对自己、对神师、对天主,都同样诚实以对,因此我认為她比其他「英雄」更伟大。    我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為英雄,只是方式各不相同。若我们跟随德兰修女的脚步,「用大爱去做微小的事情」,并且体认这一切来自一个至高无上的力量,就能够像她一样,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没有走错方向。如此的体认将带来内在的平安,照亮我们的生命,无论黑暗有多麼深沉。      德兰修女的神枯经验/纪惠容(励馨基金会执行长)    记得在一九八五年遇到德兰修女,那是我在报社工作,奉报社之命「跟踪」报导德兰在台行程,全程跟了三天,我几乎累坏了,但是瘦弱瘻躯的德兰修女,仍风尘僕僕地巡视修会、演讲、拜会。    她清晨四点即起床祷告,是跪地祷告,时间长达二小时,然后非常虔诚地从神父手中领圣体,才开始忙碌的一天。然而令我动容的是,她的粗大、乾裂、变形的双手与双脚,她的脚只著一双因為走路而变形的凉鞋,身上一直是一袭蓝边粗布的衣裳。    当她接受本地教会安排拜会台湾的行政首长时,显得那麼不协调,对她而言,应该是忍耐吧。我唯有看到她在台湾仁爱修会拜访,分享手中的项鍊时,天真、喜悦的笑容。    今天拜读她的笔记与书信,看到她很诚实,几乎是半世纪发自内心深处的吶喊与孤单。她自觉「被遗弃、内心空虚」,甚至少了「信仰、热情与爱」,这种神枯的经验,被公诸於世,我认為无损她在世上的所做的工,反而更增添人性光辉。    她因上帝的呼召,献身穷人,每天面临病痛、死亡,经过半世纪的苦苦信仰追寻,在天主教的苦行与呼求上帝耶穌的怜悯与救赎中徘徊,试图找寻出路。她的信仰导师并没有给她真正的答案,可是我认為,她真实与穷人一起体验的磨难,可以说她体现了耶穌在各各他受难的奥祕,展现了上帝的大爱。    儘管有无神论者批判她一切是假的,或有基督教者认為她的苦行无法救赎她,但是她真实与穷人、临终病人在一起的体验,将世世代代感动、影响更多人。      爱到深处甘心承担/韦薇修女 (天主教新事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德兰修女生前就已经是世界公认的「活圣人」,因為她毫无保留地服侍世界各角落的穷人、老人、垂死的人,这些人曾被世界遗忘、判定為不值一顾。那时,我总认定这位活圣人一定有得自天主超然的力量与安慰。直到有幸细读此书,我才震惊与心疼地知道德兰修女大半生的祈祷与灵修是完全感受不到耶穌基督的临在,耶穌基督对她是至宝、是生命,可是她心灵的感官上却完全没有感受到天主的关爱与安慰,她的内心生活犹如枯乾的沙漠、人间地狱,遭受天主的嫌恶、讨厌、遗弃,而这种心灵黑夜纠缠她长达五十年之久。我边读边想,对一位完全纯洁无瑕的奉献者,她所深爱的天主為什麼要如此折磨及考验她?她又如何能持续去為穷人中的穷人喜悦地服务?    她逐渐领悟到她的「黑暗内在世界」是為了达到与「她的穷人」完全感同身受的合一境界,也就是完全拥有十字架上耶穌的真实经验:悲苦、寂寞、贫穷、受剥削与拒绝,於是她反而选择爱上黑暗,她对耶穌与「她的穷人」的炽爱不只是以慈善行动解救穷人,她持续祈求继续体验这痛苦的黑暗,她才能更分担耶穌与穷人的苦难。    作為修会与慈善事业的创始人,她这种爱只能用不可思议的「疯狂」来形容,但是穷人是多麼幸福啊,这位「黑暗圣人」甘心以此方式陪伴、支持与承担穷人的命运。更难得的是她始终喜乐地活出慈爱、毫不保留地付出,她拒绝让她内在的痛苦成為缺乏慈悲的藉口,她决定「痛苦愈大、黑暗愈深,给天主的笑容就愈甜美」,她亲身走入黑暗洞穴、深处黑暗中,点燃亮光是她一生的写照,她全然不求金钱、功德及权力,纵使她得奖无数她也不為所动,一切只為唤起大家对穷人的关注,对於我们第一线的社会服务者及许多慈善团体的主事者是震撼教育及学习彻底服务的典范。      在黑暗中按键/张晓风 (作家)    在黑暗中按键,这件事你做过吗?──如果你是一个使用手机或按键电话的人。    在黑暗中怎麼按键呢?当然,所谓黑,也许不是那麼百分之百的黑。也许有星光、月光、或都市的灯光,但这些光都不足以让你看见那在白天看来清清楚楚的阿拉伯数字。    要拨通,可能要按八下十下或十三下、十六下,我怎麼知道这些努力都是无误的呢?如果对方立刻接了,我当然欢欣雀跃,知道「一切状况都在我的掌控下」。但如果没有人来接听呢?难道是我的号码记错,或我按键的手已不够準确?    身為世间凡人,我们偏偏有一个奇怪的癖好,我们喜欢「一切状况都在我的掌控下」,如果事情发展不如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沮丧焦虑,不知所措。    一九九七年,十二年前,有两个举世闻名的女人死了。    其一是美丽的英国王妃黛安娜,其二是德兰吗吗。当然如果你要把香港算进第三也可以。香港是东方之珠,晶莹灿亮。但这一年却要易帜而「回归祖国」。她仿如白雪公主,第一度生命已断气,第二度生命却得看新来的王子為人如何,他会改邪归正来好好深情的亲吻公主呢?还是会上演家暴事件?名叫「香港」的那位公主死了之后会不会复活呢?    一九九七,十二年过去了,那年的沸沸扬扬至今仍点滴在心。黛安娜,那幽雅清丽如云中月神的忧伤女子(黛安娜的名字本指希腊月神)。照人世的道德标準裁决,她是个婚姻生活中的女罪人,但这样的绝世美女,谁又忍心用道德来衡量她呢?她死了,死得那麼妻惨,谁能不扼腕顿足同声一叹呢?    而那一年,德兰吗吗也死了。她瘦小拘僂,深目肥鼻,常年著一袭平铺直叙的道袍,皮肤的顏色则界於灰黑与脏黯之间。她的容貌和美丽两字根本扯不上关系,她生前也曾和高贵的王妃合影留念(当然是王妃去找她,不是她去找王妃),就外型而言,「白天鹅」和「丑小鸭」实不足以比拟这两个女人的天壤之别。    但德兰吗吗却自有她的芳烈馨香,恰如硕大华艳的牡丹在视觉上虽占尽便宜,在嗅觉上却不及小如米粒的桂花。德兰吗吗另有其更难忘的魅力。她死后六年便封了圣人,是天主教教廷封得最快的一次,一般都封得慢,是因為事事都需慎重认证,一般需时十年。    送殯的队伍裡,印度人奔走哭嚎,如丧考妣,不,还更多,我相信他们失去德兰吗吗的痛远胜於失去父母的痛。她是「妈妈德兰」,她不懂经济学,她不知道世上為何有贫富贵贱之别,但她远离家园,去异邦寻找转於沟壑的贫穷之人,给他们乾净的衣食,向他们温婉一笑,让他们拥有死前最后一丝尊严。这样自小乖巧约敛却又以天下為己任的女子,虽无世俗的广财大位,想来自有上帝的垂怜独钟──而事实却不然。    最近出版的《德兰修女:来作我的光》(德兰吗吗的书信集),内容是她曾不断要求销毁的一些旧信。信中有一件事令人惊奇,原来在她漫长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事人生涯中,她最哀痛的事竟是感知不到上帝的同在,於是剩下的则只有孤绝和黑暗。    对任何信徒而言(教皇、神父或牧师,以及所谓的「平信徒」),感知不到上帝的存在都是件兹事体大的事。那牵涉到两种可能,第一,上帝根本不存在。第二,祂存在,但祂不理我了。这两件事都足以动摇信仰的根本。尤其是像德兰修女这种人,她已捨身弃家,并且她曾一度拥有那种「上帝同在的美好感觉」,如今外体累到天昏地暗,内心却空洞荒凉,脸上还得掛著微笑面具……    在欧洲,在大教堂裡,在玫瑰花香和蜡烛幽光中,在管风琴抑扬的弥撒曲裡,感知上帝想来比较容易。但在加尔各答,在贫穷、骯脏、恶臭、襤褸中,在小偷、扒手、娼妓中,在酷热、湿霉和满街异教偶像的狰狞面目中,要感知上帝的确比较困难。    然而信仰如数学,1+1=2是不需感知的 (虽然你要感知也可以)。在我认识的成千的信徒中自认明确见到耶穌形体的只有王蓝,他甚至因而痼疾得癒,多活了五十年。他的儿子后来也作了牧师。    我们能不能有第三种解释呢?上帝存在,祂爱德兰,但祂容许德兰感知不到祂。    感知到上帝的临在,当然是一种福气,感知不到,我想对德兰修女来说,是另外一种福气。信仰其实只是信任,相信风中自有花粉吹来并珠胎暗结,我才有银杏可食。但真让我看见整个风媒的过程甚至感知,我反而会迷乱昏茫,失去本真。    在黑暗中按键,是信仰,因為相信举世皆然的键盘上的数字次序,相信看不见的通讯系统,相信对方即使没接,我也可以留言。    《欲望街车》一剧结尾处女主角说:    「我一向依恃陌生人的仁慈。」    人,生存在茫茫大化中,看来也要仰仗陌生的造物主的善意,此事只是信念,无关感知,即使在黑暗中,你还是可以篤定按键。      追随德兰修女的脚步/陈蔼玲 (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富邦慈善基金会今年正好成立满二十年,而我也跟著它在公益的领域中过了二十年。这期间,虽然付出永远嫌太不足,在「再怎麼作、都不会圆满」的情况中,压力和挫败感也不断產生;但付出带来的满足,以及对有机会服务他人的感恩,让我拥有源源不绝的热情。因為我深深感受到,能付出就是上天给人的最大赐福。    除了有富邦的经济支援,同仁及义工的协力,最最重要指导基金会及我的,有许多智者贤人若圣严师父、证严上人、达赖喇嘛等人的教诲,还有不胜枚举的前辈典范。当然,德兰修女更一直是我的偶像!    德兰修女将自己奉献给贫穷,服务印度加尔各答等地方的穷人、照顾病人和垂死之人、带领年幼的街童远离罪恶。而且為了如此奉献,她完全牺牲自己:「為了接近赤贫之人,我必须变得跟他们一样;為了吸引基督的穷人,就必须彻底贫穷。」这绝非一般人可以办得到的,德兰修女是怎麼做的?是什麼力量支撑她呢?除了崇拜,我也有许多好奇……    在这本书中,我终於一窥究竟。「我不知道祂為什麼召叫我,因為我是最拙劣、罪孽深重的一个,充满了软弱、不幸与罪过。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祂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个谜。关於这个召叫我已经一再祈祷,从各个角度去思量,但答案都是一样的──抛弃一切,追随祂深入彻底服从的生活,為祂和穷人牺牲。」过去以為,就是这种对天主的爱及对教会的服从,让德兰修女几十年来都从容无悔付出;孰不知,还有这麼多她所谓的「黑暗的祕密」,让她在长达十年的期间内痛苦不已。    我惊讶,就连圣人如她,也有寂寞与痛苦;我更尊敬她,就算感受不到天主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的痛苦是天主「造成」的,她依然无条件付出……    爱因斯坦说,信仰上帝是「幼稚迷信」。我则是「近乎佛教徒」。撇开对信仰的不同见地,德兰修女的作為事实上已超越宗教范畴,她实践的,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无私忘我的爱!被封為圣人的她拥有凡人一样的挣扎,鼓舞著平凡的我们,只要以她為师,虽不中、亦不远矣!    中文版推荐序集锦二 (未收录)  书序作者:单国璽、彭蒙惠、赵可式、黎建球、释慧开    以无私大爱為「穷人中最穷苦的人」服务牺牲/单国璽 (枢机主教)    印度加尔各答的德兰修女,是全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不但将人类应该对老弱残障贫病者的同情、惻隐、怜悯、关怀、照顾、服事、爱护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特别爱护照顾「穷人中最穷苦的人」(The poorest of the poor)。她為了接近「穷人中最穷苦的人」,并為他们所接纳,便毅然放弃了她原属之修女会的欧洲生活方式和优越舒适的教书工作,彻底改变了衣食住行的方式,尽量和印度贫民窟的生活方式拉近。此外,她也放弃了自己欧洲的国籍,而选择作印度公民。她以无私大爱為「穷人中最穷苦的人」服务牺牲的精神,不但受到普世的敬仰,而且还吸引了许多心胸慷慨甘愿牺牲自己而献身為穷人服务的男女青年。她為男青年成立了「仁爱传教兄弟会」,為女青年创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她蒙主恩召时,她為「穷人中最穷苦的人」所创办的救济事业以及仁爱传教男女修会已遍佈全球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    為德兰修女立传的人,大都注意强调她怜悯、爱护、救助、服务「穷人中最穷苦的人」之大爱与热诚,以及她戏剧性地改变了自己和追随者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依恃天主的助佑勇敢大胆地创业精神。很少作者注意到德兰修女的内心世界和灵性的奥祕,特别是她在心灵深处所受的考验与煎熬。她外表精力充沛,认清目标之后便全力以赴。遇到困难与阻碍,更是愈挫愈勇,并且常面带笑容,和人接触来往时充满了幽默,常常使人捧腹大笑,一点也看不出她心灵的深处正受到浓密的黑暗重重包围,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感到天主远离了她,耶穌抛弃了她,使她生活在无底浓密黑暗的深渊中。她内心的煎熬以及灵魂长久陷入浓密黑暗中的事实,在她自己的灵修日记中以及给她的神师和少数几位长上的信函内披露无遗。在她去世之前,曾多次要求神师及长上将她写给他们的信件销燬。但神师和长上都认為这些信件和她所创立的修会以及慈善事业有密切的关系,是歷史的证件。他们虽然以圣职人员的保密天职未曾向任何人洩漏德兰心灵的痛苦奥祕,但却将她的信件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不為人知的神修日记和信件,是审察德兰修女册圣案时重要的文件。    德蕾莎修女册圣申请人克罗迪舒克神父(Father Brian Kolodiejchuk),从上述那些祕密文件中取材写成了此书。这本传记是我读过多种语言之德蕾莎修女传记中最有深度的一本。為这个缘故,我大力推荐此书。    单国璽  序於高雄静居  二○○八年五月一日      软弱中仍然勇敢的心灵/彭蒙惠(空中英语教室创办人)    什麼叫勇气?勇气并不是「什麼都不怕」,而是在害怕、忧伤的心情当中,仍然选择做应该做的事。    德兰修女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在成立之前,因為和教会传统不同,并不被看好;在这本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女述说她个人的感动,其中包括她的失望和沮丧。    「我的天主──请赐予我光明和爱,让我能以祢的尊荣跟荣耀写出计画。别让我的无知妨碍我执行祢的旨意。请把我所欠缺的东西赐给我。」这段祈祷文是她接到总主教要她继续等候的信件的时候,写在总主教的来信的空白地方。我想她那时的心情一定很挫折、失望,但重要的是,她选择了等候及顺服;最难得的是她知道:她的力量来自上主,祂是一切的供应者。    之后,她终於走入贫民窟。但当她越和底层的民眾接触,她的心就不断被人间真实存在的苦难衝击著;在软弱的时候,她甚至发出:「天主会离开我多久呢?」的询问。    我来台湾宣教今年(2008)刚好六十年,这段时间曾经失去亲人,面对不同的考验和挑战,甚至连员工的薪水都曾发不出来。我想我能够了解德兰修女的心情,不过这也是这本书最宝贝的地方──就是我们能看到德兰修女也不过是个人,有人的情绪和软弱,但重要的是她选择了听从上主的旨意,让上主的荣光照映在她身上,然后再从她身上照映到其他贫穷、苦难的人身上。      赵可式(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    一位凡夫俗女的圣者──德兰修女的灵魂真像/赵可式(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    很惊讶心灵工坊会愿意出这本书,这本看起来应该是天主教出版社所需出版的灵修宝鑑,却让心灵工坊将之推展到更广大的读者群。全世界无论种族、文化、肤色、宗教、政治如何不同,或甚至敌对者,却对德兰修女有一致、共同的崇敬与讚叹。但这本书却不是对一位圣者的歌功颂德,而是在揭露这位圣者存在经验中的孤独、痛苦、黑暗、沮丧、渺小、渴求等试炼,她与任何平凡人一样脆弱,但是就因為她与创造她爱她的天主紧密契合,至死不渝的坚定信仰,使她在这些黑暗经验中仍然散发非凡的喜悦与爱的光芒。    在现代人感觉到心灵空虚、烦愁及飢渴之时,各种「灵修」的法门、老师、书籍、手册等大行其道。人们渴望顿悟之后的清澈光明,找寻灵修境界的平安寧静。自力的宗教靠自己的努力修為;他力的宗教疾呼他者的加持力量;然而得道者几稀矣!德兰修女被天主教会册封為圣人,其时代的意义是指出一条灵修的蹊径,当这位瘦弱娇小的女子与天主的光源连结时,她就能成為一个反光体,在黑暗、残缺、及痛苦中,反射出幸福、喜乐与平安的光芒。    本书最可贵之处,是没有将德兰修女「神格化」,好像人们对其他宗教大师所作的崇敬般,认為她是完全洁白无暇,天使般永远生活在光明之中。这样的圣者是我们这些凡人无能效法的。生活在俗世中的我们,常常如鐘摆般,摆盪於光明与黑暗之间。我们渴望爱、追求爱,却又常陷落在自我交战之中。而德兰修女,从与天主密契的存在性体验,使她从一介凡夫俗子成為圣者与得道者!本书真的可成為现代人追寻灵性的宝典。      领受「召叫的召叫」/黎建球 (天主教辅仁大学校长)    真福德兰修女,二十世纪中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她的无私奉献,犹如阳光灿烂,也似圣母般纯洁无瑕。    真福的贡献相信已是当代传奇人尽皆知,毋庸赘述。然而,这样一位瘦弱拘僂的女性,却如同巨人般震动世界。究竟这股感人的力量是如何產生的呢?真福又是基於何等坚贞的信仰,才能将世间大爱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呢?    究竟真福是受到何等召唤,从而开啟她无畏、无私、无怨、无悔的奉献旅程。原本她似乎有意将这过程作為她自身的密契经验,不欲对外公开。所幸透过部份生前书信的保存,以及藉由申请列入真福与封圣的过程,真福对於天主最深挚的爱与最虔诚的信德终得以公诸於世,成為世人景仰效法的无尽宝藏。    透过本书,我们不仅更能深入体认真福的伟大,也从而见证了天主与我们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我们无时不刻地蒙受祂无比的恩宠。当敬览真福所领受「召叫的召叫」,当真如古人所言:「虽不能至,心嚮往之」。阿们!      依止与归途/释慧开(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专任教授兼学务长)    长久以来,理性主义或科学主义者往往用科学的立场与观点来探究、质疑,甚至否定宗教信仰的真实性,包括信仰的对象、宗教经验等等,但是也都无法令人信服。南泉普愿禪师有言:「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真正的宗教经验,譬如悟道、感应、圣召……等等,是一种主体性的自觉与体证,远超过日常知识的范畴,所以,很难用日常的语言及认知的方式表达。其实真正的宗教经验是一种内在生命与灵性生活的蜕化歷程,而非知识的内容所能道尽;同时也非如人们所想像的那麼「神祕」而不可知,《六祖坛经》说得很贴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德兰修女的宗教生活与宗教经验,正好可以作為一个实例,十分深刻而具体地呼应及体现基督教神学家保罗.提立希(Paul Tillich)的詮释观点,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一种面对宇宙人生与自他生命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态度。基於此一终极关怀,宗教信仰成為一种涉及整个人格的核心行為与活动(a centered act or action)。进一步说,真正的宗教信仰(faith)绝非只是单纯地「相信」(believe)一个外在超越的对象而已,而是一种以全心投入自我生命来呈现的核心行动或作為。我认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层次及态度反映了他的存有层次;换言之,一个人如果怀抱了真正的宗教信仰的话,那是一种反映其全人格的心灵活动与存有境界。    以个人三十六年来的宗教探索与体会,我认為真正的宗教信仰──无论东、西方宗教传统──都不只是消极而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而主动的参与及融入,其心歷路程及终极体验皆有两个面向:一者、信仰对象的逐渐内化:亦即信仰的对象,不再只是外在的客体,而是信仰主体不断与之相互对话与融合,二者之间的差别逐渐消泯—天人合一、上帝与我同在、梵我一如、心佛眾生三无差别……二者、信仰主体的不断超越:亦即信仰的主体,也不再只是静态地处於一种固定的存有状态,而是动态地不断开展其生命的层次—希圣希贤,人皆可以為尧舜、作天主的光、作天主的工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本书所记录德兰修女的一生心歷路程,可以说是宗教信仰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具体见证,其中有血有泪、有起有伏、有痛苦有喜悦、有黑暗有光明、有怀疑有坚定、有磨难有救赎……在阅读之餘,还值得我们用心深入地体会信仰的深意。普愿还在寻找宗教信仰的旅人,能找到他心目中的依止与归途,已经进入宗教信仰的行者,能不断深化他信仰生活的内涵,坚定地活出生命的意义与光辉。    写於南华大学  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前言    「若我有一天成為圣人──我定会是「黑暗」的圣人。我将长时间不在天堂──而在地上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们的光。」(註1) 如果视作「使命宣言」,德兰修女这句话是了解她的属灵生活,甚至她的一生的关键。耶穌要求「来作我的光」,而德兰修女就尽力成為天主圣爱之光,照亮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然而,对她来说,这个使命最矛盾也最出乎意料的代价,是她自己陷入「可怕的黑暗」。在一封写给一位神师的信中,她写道:    神父──我从49年、50年,这可怕的失落感──一种无法形容的黑暗──孤独──对天主不间断的切望──带给我心深处一种痛苦。──我真的无法理解这黑暗──无论用心或用理智都无法理解。──天主在我的灵魂中缺席──我的灵魂裡没有天主。──切望所带来的痛苦如此巨大──我只是切望又切望天主──可是我总觉得──祂不接受我──祂不在。──……天主不接受我。──有时候──我听见自己的内心在呼叫──「我的天主」,别无其他。──我无法解释这种折磨与痛苦。──(註2)      本书目的     本书从上述「使命宣言」的角度,深入探究德兰修女的内修生活。这不是一份神学研究报告,而是為了展现德兰修女不為人知的内修生活,希望藉此进一步了解她坚定的信仰,以及她对天主、对近人强烈的爱。    在申请德兰修女封圣期间,她内修生活的三个层面得以揭示,也就是她还在罗雷托修女会(the Loreto Sisters)时宣发的私愿;因被召创立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而得到的神祕经验;以及在经年累月的内在黑暗中所分担基督十字架的痛苦。这三个因素息息相关:所许的私愿為将来服务赤贫之人的使命立下基础;新的召唤要她接受贫民的心灵状态;私愿支持著她,让她能够勇敢地活於痛苦的黑暗中。    本书分為三个部份。第一章与第二章描述德兰修女在受到「召唤中的召唤」之前的内修生活。从小,对天主与近人的爱便深植在她心中。离开家乡斯科普耶(Skopje)之前,她早已是一个宽厚的女孩。后来进了罗雷托修女会,她更表现出奉献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高尚的情怀在一九四二年宣发私愿时达到颠峰。事后证明她的私愿不只是善行的推动力,也让她在天主助佑下做好準备,迎向未来的挑战。    第三章到第七章叙述她在一九四六年九月十日获得灵感,创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实践使命前的戏剧性等待;以及最终离开罗雷托修女会,开始在贫民窟服务。在回应「召唤中的召唤」与随后辨别召唤的缓慢过程中,她都勇敢面对各种磨难,并坚持落实新的使命。    当一切看似尘埃落定时,最严峻的考验才正要开始。自从受到召唤,她便深信自己的使命就是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带来信德之光。但当时德兰修女还不知道,「黑暗」将成為她毕生最大的试炼,也将成為这使命的基要部份。第八章到第十三章所探讨的,正是这段深不可测的神祕经歷,和实践召唤与使命所付出的代价。      她留下的宝训     起初,遭逢黑暗令她措手不及。因為她早与天主高度结合,如此的转变不但教她吃惊,更使她痛苦万分:她无法像过去一样感受到天主的临在,她既困惑又害怕。她是否「走错了方向」?天主对她来说曾是如此的真实,但现在却又似乎失去了踪跡,她开始寻找背后可能的原因。最初的时候,她归咎於自己的罪过与软弱,於是把黑暗视為净化缺陷的手段。    在几位神师的帮助下,她慢慢发现这段痛苦的内在体验,其实是实践使命的必要过程。过程中,她分担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难──尤其是耶穌的「渴求」,也就是祂切望人的回爱,渴望每一个人的得救。最后她明白到这神祕的磨难,是刻在她灵魂上的基督苦难印记。她体现了耶穌在加尔瓦略山(Calvary)受难的奥蹟──耶穌的加尔瓦略山与穷人的加尔瓦略山。    这段内在体验是召唤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实践使命最大的挑战,也是她对天主和祂的穷人之爱的极致表现。她不仅照顾遭到践踏、摒弃的人,更愿意敞开怀抱,接受他们在物质与属灵生活上所受的苦,以及他们「没人接受、没人爱顾、没人照料」的孤苦境况。    属灵的剧苦既强烈又没有间断,其实可使她感到万分沮丧,但是她却散发出非凡的喜乐和爱。她是希望的见证者,是爱与喜乐的使徒,因為她把自己的生命纯然建立在信德上。正如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m Muggeridge)所形容,(註3) 她散发光芒有如一种「发光体」,这光芒源自她与天主的关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探索并阐明这段关系蕴含的互动力。      (註1) 德兰修女写给若瑟‧诺以纳神父的信,一九六二年三月六日。  (註2) 德兰修女写给若瑟‧诺以纳神父的信,日期不详,很可能写於一九六一年四月避静期间。  (註3)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為天主做美好的事》(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纽约:哈波与罗出版社〔Harper & Row〕,一九七一年),页一八。    第二章 献给耶穌十分美好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私愿    德兰修女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层面实践她的私愿。从稀鬆平常到特别的时刻,都是接受天主旨意、做一些「献给天主美好的事物」的机会。就像她的主保圣人圣女小德兰一样,德兰修女「用爱去做每一件小小的事,因而得益。」她后来曾向其他修女解释:     在好天主眼中没有微小的事情,因為祂是如此伟大,而我们却如此渺小──所以祂弯下腰,不厌其烦為我们创造那些微小的事物──给我们机会去证明我们对祂的爱。正因為那些事物由祂创造,所以它们非常伟大。祂的创造并不会渺小,而是无穷无尽的。我亲爱的孩子们,要忠信地实践小小的爱德,小小的内在克己,小小的守好会规,这样,圣善生活便可在你内成长──令你肖似基督。(註22)    她再次强调:「不用去做伟大的事情,要用很多的爱把小事情做好。……事情愈小,付出的爱就要愈多。」(註23) 每天无论做任何事情,她都活出这个原则。对她来说,事无分大小;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付出爱的机会。    為了实践私愿,德兰修女也养成了立刻回应需求的习惯。她总是马上採取行动,绝不拖延──只要她确定那是天主的旨意──立刻行动这种强烈的衝动是她显著的行事风格。有时候这种作风会遭到误解,被视為鲁莽、不够谨慎。多年后,她试图澄清一个误会时向佩里耶总主教解释说,许多年前她许下的一个私愿,是她行事急切背后的原因。    我从未告诉座下,我為什麼要立刻行动。── 一九四二年──我想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耶穌。──在告解神父的允许下,我对天主宣发私愿──表明反悔如犯大罪──天主要求的我必给祂──「不会拒绝祂任何要求。」这十七年来,我一直努力〔遵守私愿〕──这就是我想立刻行动的原因。──座下可以阻止我── 当您说「不好」的时候,我肯定我的私愿没有问题──这麼一来我就没有拒绝依从天主──……但是在这一点上,我的灵魂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因為我一向什麼都告诉您与范‧艾克森神父,每一次,您们说「好」或「不好」,我都乐意接受,因為这是天主的旨意。(註24)      「她在牺牲中非比寻常」    一九四二年四月,当德兰修女许发这个了不起的私愿的时候,印度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她的社区和学校陷入混乱。她绝不推辞天主任何要求的决心受到考验。英军徵收圣玛利亚学校用作军方医院,因此所有的修女和寄宿生都必须离开加尔各答。英语部的学生搬到西姆拉(Simla);孟加拉语部约有一百个女寄宿生(註25),全部撤离到莫拉派(Morapai)。几个月后,孟加拉语部搬回加尔各答,在租来的校舍裡恢复运作,直到一九四六年。有一位寄宿生回忆起在那些艰苦的年头,德兰修女的角色举足轻重:    当时财政状况非常糟糕。罗雷托的修女照顾我们,她们是我们的依靠。德兰修女给我们上课,也帮助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当康文路(Convent Road)十五号无法用来睡觉或上课时,她开始寻找别的校舍。后来她在柯奈街(Canal Street)十四号找到一所房子,这裡有四个大房间跟一个大厅。她把房子租下来。每天早上她把学生带过去,会在那裡待一整天,在那裡洗澡、上课。一到傍晚下课之后,德兰修女就带我们回〔康文路的〕圣玛利亚学校。(註26)    由於照顾寄宿生的修女人数减少,德兰修女除了负责原本忙碌的上课与监管学生的工作,还兼顾大部份打理宿舍的杂务。接手这些工作几个月后,她生了重病。一九四二年九月,一位驻孟加拉的克罗地亚传教士说:「德兰修女病得很重,他们本来认為她生存的希望很渺茫;但现在她又站了起来,一个人做十人份的工作。」(註27) 她的一个学生描述得更為详细:「二次大战期间,第四班到第十班都没有老师。德兰修女一个人教所有的班级,她让我们保持忙碌,使我们克服、忘记恐惧。」     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三年的飢荒令情况雪上加霜,这场饥荒夺走至少两百万条人命。德兰修女与学生因為粮食短缺而挨饿,曾许诺不会拒绝天主任何要求的她,也相信天主不会拒绝她的请求。她的一个学生还记得:「有一天,我们一点食物也没有。早上八点,〔德兰〕修女说:『孩子们,我要出去了,你们留在小圣堂裡祈祷吧。』下午四点,仓库裡 (註28) 堆满了各种蔬菜。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九四四年,德兰修女获委任為圣玛利亚的校长及圣安娜孝女会(Daughters of St. Anne)的院长(此修女会是罗雷托修女会的孟加拉分会)。她欣然接受这些新的职责,宛若是天主亲手交给她一样。她在工作上讲求效率、要求严格;但她律人严,律己也严。她树立的典范也啟发了週遭的人。有一位修女说:「她是个完全无私的人。她在牺牲中非比寻常。她愿意為天主的爱做任何事情,忍受任何屈辱或痛苦。」(註29)    德兰修女总是热切承行上主的任何旨意,有时候甚至因而陷入险境。一九四六年八月,加尔各答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爆发衝突,导致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后来所谓的「杀戮之日」那天,流血衝突导致五千人命丧街头,伤者人数至少达五万。加尔各答的一切活动,包括粮食的供给都中断了。為了不让学生挨饿,德兰修女决定离开安全的修院,外出寻找食物。    我走出恩塔利(Entally)的圣玛利亚学校。校内有三百个女宿生,都已经断粮了。我们不该离开学校,但我还是出去了。我看见有很多人倒在街上,他们曾遭戳刺、毒打,尸体上的血已乾结,死状怪异。虽然一直躲在修院裡,但我们知道外面发生了暴动。有人翻过修院的围墙,先是一个印度教徒,然后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我们收容每一个逃进来的人,并协助他们安全逃脱。直至我走到街上,才知道他们受到致命的威胁。有一辆载满军人的卡车叫我停住脚步,他们说我不该外出,这个时候谁也不该外出。我说我不得不出来冒险,因為我的三百个学生正在挨饿。这些军人有米,他们载我回学校,卸下几袋米送给我们。(註30)    德兰修女的长上从未命令她或期望她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她对学生的义务,也不包括走上浴血的街头。是她选择这麼做。或许她的内心深处感应到天主的召唤,她已承诺会答允天主的任何要求。她绝不会拒绝!她把一切交託给天主,信赖祂的干预,这份信靠获得了赏报。她很可能曾经遇到许多考验测试她对私愿是否忠信,但随著每一次重新对主说「好的」,她与天主的结合愈来愈密切。她随时可以為天主牺牲「甚至是生命」。      (註21) 圣女小德兰,《灵魂的故事》(Story of a Soul),圣母圣衣会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翻译(华盛顿D.C.:加美乐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Carmelite Studies],一九七六),页一九六。  (註22) 德兰修女对全体修女的讲话,一九六○年十一月的首个星期五。  (註23) 德兰修女给全体修女的训示,一九八一年十月三十日。  (註24) 德兰修女写给佩里耶总主教的信,一九五九年九月一日。  (註25) 参看《天主教使命》,一九四二年二月。  (註26) 乐蒂莎修女(Sister Letitia)的声明,她持有专业深入研究文凭(D.S.A.)。  (註27) 耶穌会安提‧盖布里奇神父(Father Ante Gabrić, S.J.),引述自《Majke Odbacenih》(克罗地亚札格拉布:私人印行,一九七六),页五四。  (註28) 印度习惯用「godown」(仓库)一词来形容储放物品的房间。  (註29) 法兰契丝卡修女(Sister Francesca),荣福童贞玛利亚修女会,引述自纳文‧修拉,《德兰修女》(洛克波特:艾勒曼出版社,一九九六),页一四。  (註30) 引述自艾琳‧伊根,《街角的美景:德兰修女──她的精神与工作》(Such a Vision of the Street: Mother Teresa──The Spirit of the Work)(纽约:双日影像出版社(Image Doubleday),一九八五),页二四。      第三章 「来,作我的光」     「我渴」    德兰修女终其一生都相当坚持,她所创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唯一存在目的是為满足耶穌的渴求。火车上接触后数月,她开始撰写修女会会规的第一份草稿,主要的内容与现在的会规基本上没有分别,她在草稿中描述修女会的目标:「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一般目标,是满足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对爱与人灵的渴求。」    修女会的目标既是「满足十字架上的耶穌的渴求」,就表示这段神祕经歷的背景是加尔瓦略山,当时耶穌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祂说:「我渴」。(註5) 她认為这圣经引句不仅概述了她的召唤,也提醒她勿忘这个召唤。她在指导修女时解释:    「我渴」,耶穌在十字架上说的一句话,是祂在受尽鄙视、身心饱受摧残、了无慰藉、孤独无援、在绝对贫穷中垂死时所说的。祂所说的渴──不是对水的渴求──而是对爱、对牺牲的渴求。    耶穌是天主:因此祂有著无限的爱,无限的渴。我们的目标是為这位降生成人的天主解祂那无限的渴。就像天使在天堂裡不停歌颂天主一样,各位姊妹也要用绝对贫穷、贞洁、服从、仁爱四个圣愿去為穷人服务,不断以她们的爱和她们所带给祂的人灵的爱為天主解渴。(註6)    德兰修女所透露的这点点解释虽是意犹未尽,但藉著她的训导与榜样,追随她的人还是能够理解她在「灵感之日」那一天所领受到的恩宠有何涵义。    德兰修女知道,惟有与第一个听见耶穌呼喊「我渴」的玛利亚结合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因此她敦促追随者:    让我们时常与加尔瓦略山的圣母玛利亚在一起,站立於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旁边,(註7) 用以四个圣愿造成的苦爵,装满克己之爱和纯爱,恭举苦爵贴近耶穌受苦的心,藉以使我们的爱蒙主悦纳。(註8)    渴──是必须满足的生理需求,是对所缺的苦苦切望──是她用来形容天主对每一个人的爱的特别之处。她辞世前几年,如此提醒追随者:    耶穌要我再次告诉你们……祂深深地爱著你们每一个人──远远超过你们可想像的。……祂不仅爱你们,还有更甚的──祂切望你们。当你们不肯接近祂时,祂想念你们。祂渴求你们。祂时时刻刻都爱你们,儘管你们自觉不堪当。……    这对我来说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我们修会的一切都是為满足耶穌的渴求而存在的。祂的话在修会的每一个小圣堂的墙上,(註9) 这不是祂从前说的一句话,而是正在此时此刻对你说的,你相信吗?……耶穌為什麼这样说:「我渴」?是什麼意思?这是难以文字解释的──……「我渴」比「我爱你」寓意更深长。非到在心底内了解耶穌对你渴求之情──你还未能开始了解耶穌之為你是谁。或你之為耶穌又是谁。(註10)      (註5) 若望福音十九章二十八节。  (註6) 德兰修女所写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原本会规释义。从开始,德兰修女和其他修女都将发愿与给耶穌解渴连繫一起。例如,修女们需在纸上写下发愿仪式中所发圣愿,她们用的纸的上端,就画有一个十字架,旁边写有「我渴」二字,作為标记。  (註7) 参看若望福音十九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  (註8) 德兰修女所写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原本会规释义。  (註9) 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每一个小圣堂墙上,都有耶穌说的「我渴」二字在十字架旁边,提醒大家谨记修女会的属灵精神与使命。  (註10) 德兰修女对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修士、神父所说的话,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十章 「我渐渐爱上黑暗」    「没人接受、没人爱顾、没人承认」    德兰修女把天主之爱散播给穷人,他们每天忍受困苦的生动「画图」深植在她的脑海中,对她来说,这些「画图」似乎变成描写她灵魂状态的蓝本。写信给同工的几个星期后,她写信给诺以纳神父:    您对我真好──為我祈祷──又给我写信。……     我正在读玛格莉特‧楚纳(Margaret Trouner)所写的「修女」圣玛格莉特‧玛利亚(St. Margaret Mary)与耶穌圣心一书。(註49)──她对耶穌的爱给我更加痛苦的切望,我也想像她一样爱主。我的心多麼冰冷──多麼空虚──多麼痛苦。──领圣体──望弥撒──灵修生活之中神圣的事物──基督在我内的生命──都是如此空虚──如此冰冷──没人接受。街上的穷人没人接受、没人爱顾、没人承认的情况──正是我对耶穌之爱以及我的属灵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这种可怕的痛苦,从未改变我的渴望。──还有,我希望维持现况,止於何时任由祂。──     六月我可能会去孟买。如果尼玛拉还想见我──我非常乐意去浦纳找她,或是她来孟买的修院找我。──这也能让她有机会看看我们的工作。请為我祈祷──让我以仁慈,以喜乐去行善。(註50)           在主内您的  玛利亚‧德兰  仁爱传教修女会(註51)     她说加尔各答街头穷人的景况,遭人摒弃、独自受苦,正是「我的属灵生活的真实写照。」她已经达到与「她的穷人」完全认同的境界,认同他们的悲苦、寂寞、遭人摒弃。    她也觉得自己没人接受──不是那些需要她的人,而是天主没接受;天主对她来说比生命更重要。她也觉得自己没人爱顾──不是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人,而是天主不爱顾她;而她爱天主,用尽灵魂的每一分力量。她也觉得自己没人承认──不是把她当成母亲的穷人,而是天主不承认她;而她认為自己是天父所爱的孩子。     内在黑暗让德兰修女有能力去体会穷人的感受。她说:「最大的恶是没有爱、没有仁,对露宿街头受到剥削、贪污、贫穷和疾病欺凌的近人漠不关心。」(註52)    她尽心尽力改变穷人的悲惨生活。不只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她给的更多,因為她知道「今天的人渴望爱、渴望富同情心的爱,这种爱的力量更大,也是解决寂寞与严重贫穷的唯一答案。」(註53) 她服务的人都知道她爱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共苦。他们感受到,对她来说,他们是世上最受重视的。她提供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协助,更是她那令一切改变的爱。    她和修女姊妹们都坚持一定要体验贫穷才能了解穷人:    天父派遣圣子耶穌往穷人 (註54) 当中,為能感同身受,主耶穌在祂的心灵和身体上体验贫困。如果我们想变成真正的主爱信差,也必须体验贫穷。要把福音传给穷人,就必须知道贫穷是什麼。(註55)    如果没有内在黑暗,如果不知道对爱的切望与没有爱的痛苦,如果不能与穷人如此彻底认同,德兰修女就不可能如此广泛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爱。    德兰修女的痛苦已达致最深刻的层次:也就是她与天主的关系。但是為了她对人灵救恩的热忱,她愿意拥抱全部她要忍受的痛苦,好让她所爱的穷人可以充分体验天主之爱。结果,她的黑暗变成最大的祝福;她「深藏的祕密」正是她最大的恩赐。      (註49) 圣玛嘉烈‧玛利亚(一六四七~一六九○),是法国巴莱勒毛尼(Paray-le-Monial)圣母领报会的修女。她是敬拜耶穌圣心的使徒。此处德兰修女所指的是玛格莉特‧楚纳的著作《修女》(The Nun)(纽约:诸圣出版社(All Saints Press Book Guild Press),一九六五)。  (註50) 参看宗徒大事录十章三十八节。  (註51) 德兰修女写给诺以纳神父的信,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二日。  (註52) 引述自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的著作,《為天主做美好的事》(纽约:哈波与罗出版社,一九七一年),页七三至七四。  (註53) 戴斯蒙‧朵依(Desmond Doig),《德兰修女:她的民眾与贡献》(Mother Teresa: Her People and Her Work)(纽约:哈波与罗出版社,一九七六),页一五九。  (註54) 参看路加福音四章十八节。  (註55) 德兰修女,仁爱:使命的灵魂,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