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跑卡丁车城镇高速可以跨高速发展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增长模式_赵燕菁.pdf 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规 划 研 究 Planning Review
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增长模式
传统的规划理论认为
迄今为止提出的各种抽象的城市空间模
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的演变过
型大多是一系列静态空间模式的序贯演替
程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换句
速度变量在这些模型中不是毫无意义就是无
话说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经济发
关紧要 空间模型同经济特别是城市规模的
展水平的函数 本文试图从实证
增长速度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不同城市模式
的角度证明 城市发展模式的选
的适用范围和转换条件也很少有文献涉及
择更多地依赖于城市规模的成长
这些都使得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变得软弱
速度 而不仅是经济发达的程
度 当城市发展速度达到一定临
本文无意为所有这些重大的问题提出标
界值时 合理的发展模式 会发
准答案 只是想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 提
出 存在动态的空间成长模式的可能 在
一定条件下 城市的空间增长模式是可以
关键词 城市模式
速度是选择不同增长模式的
图2 哥本哈根著名 指状发展 规划(1948)
1 二战后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
另一种思路是北欧的模式 以哥本哈根
按照英国著名规划师彼得 霍尔在其与
著名的 指状发展 规划为典型代表 其特
柯林 伍德合作的新著 可亲近的城市
点是沿着放射形快速交通走廊布置城市功
(Sociable Cities)中的归纳二战后欧洲的城 能 城市之间穿插入楔形绿地 城市沿着不
市重建规划大体上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模式展
同的发展轴向外伸展 见图2
前者被1959年日本东京首都圈和前苏
一种是1944年阿贝克隆比(Abercrom-
bie, Sir Patrick)提出的著名的大伦敦规划模 联大莫斯科规划所继承 后者被欧洲大陆国
式 城市结构由中心区 环状放射式的道路
家 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如斯德哥尔
封闭绿带加卫星城组成 见图1
所采纳 大伦敦规划通过前苏联专
家参与指导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传入中
国 在击败了梁思成 陈占祥提出另建新行
政中心的天才思想后 成为中国随后几十年
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的主流 围绕城市核
心区的环状路网+绿带+卫星城是这种模式
的典型特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图文:城市 助推跨越发展的引擎_网易新闻
图文:城市 助推跨越发展的引擎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湖北日报讯 图为:武汉城市建设。
  图为:襄阳市“清河春晓”廉租住房小区。
  图为:荆州国家园林城市绿化。
  图为:鄂州住房保障人居环境范例奖。
  图为:恩施市高拱桥民居建设。
  图为:随州国家园林城市绿化建设。
  图为:武汉石榴红村。
  我省城镇化水平突破50%,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重要决策,为全省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省住建厅表示: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将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关键词:城镇化
  2006年以来,我省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6个百分点。截止2011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1.83%,领先于中部平均47%和全国51.27%的城镇化率。
  这标志着我省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农业大省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级住建部门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年,他们先后提请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聘请国内外一流机构、专家研究编制《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基础设施
  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为平台,以园林城市等创建为抓手,我省市政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近10年来,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741亿元。至2011年末,城市人均道路14.25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6.08%,燃气普及率达88.23%,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5.01%、29.51%和9.54平方米。截止今年上半年,全省设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以上。全省9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3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33个城市获省园林城市称号。
  关键词:居住条件
  到2011年末,全省新建和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26.39万套,对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建房开工21.6438万套,基本建成11.2296套。武汉、黄石等城市,分别作为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受到充分肯定。
  关键词:村镇建设
  以“百镇千村”、宜居村庄等试点示范项目带动,全省村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省695个建制镇和204个建制乡均已编制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覆盖率达到100%;1.9万个建制村编制了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80.9。
  各重点镇从产业支撑、一镇一品、风景旅游、滨水园林、历史文化、民族建筑、古迹保护、人文风情等方面,不断加大创建特色镇力度,现已基本形成以交通枢纽型、工业带动型、大城市都市圈周边型、水乡古镇型、商贸型、特色旅游型等主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
  到“十一五”末,全省建制镇用水普及率达到91.23%,绿化覆盖率达到13.28%,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31平方米。全省先后有5300余个建制村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2009年以来,随着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我省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明显增强。
  去年以来,学习株洲城管工作经验,我省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针对“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六个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进行了数轮全省城市管理工作检查,并延伸到县(市),领导重视程度、参与广度、投入力度和成效空前。全省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关键词:投融资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解决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引导和激励作用,设立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建筑节能专项基金。推动城镇建设与住房保障金融创新,探索设立住房和城乡建设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动银政、银企合作,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住房保障和城建项目的贷款。
  关键词:目标任务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施提质扩容工程,进一步夯实城市承载能力;保护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程度;加强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注重村镇示范引导,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武汉 构建国际大都市
  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对城市承载能力和聚散功能的要求,武汉抢抓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机遇,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连续三年基础设施投入过千亿元,2011年达到1387亿元,创历年之最。
  着眼于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大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武汉火车站、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武汉北编组站建成使用,武广高铁、武郑高铁、汉宜高铁建成通车,武汉成为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之一。武汉新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使用,三期工程开工建设,累计开通国内航线160多条、国际及地区直达航线19条,旅客年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7条高速出口路建成通车。
  着眼于提高交通畅通能力,2010年,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通车运营。目前正同步推进6条地铁线建设,2号线一期年内将正式投入运营,迈入地铁时代;改造提升一环线,建成二环线汉口段、武昌段、三环线、外环线,新建、改造8条快速路、34条城市主干道,武汉大道、江城大道、高新大道、白沙洲大道、水果湖隧道建成通车。今年开工建设长江大道和东湖通道;到2016年,将形成5条城市环线和13条快速放射线。着力破解过江交通瓶颈。长江武汉段已建成“七桥一隧”,汉江武汉段已建成6座大桥。目前,正加快推进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建设,抓紧做好沌口、青山和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前期工作。到2016年,形成15条过长江通道、11条过汉江通道。
  着眼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在完善地面设施的同时,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未来三年,将新建、改造排水管网155公里,彻底解决地下排水管网建设问题。未来五年,投资108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095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9座,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着眼于彰显城市特色和品位,中心城区40个湖泊基本实现截污;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进展顺利;东沙湖连通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汉阳六湖连通全线贯通。今年1至9月,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6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天,优良率91.5%。大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成30公里江滩生态游园。今年,开工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和880公里的城市绿道系统。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从今年起,武汉全力推进“城建攻坚五年行动计划”,投资4200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襄阳建设都市襄阳
  一年来,襄阳市坚持“国际视野、顶层设计、全域统筹、系统规划”的理念,科学规划都市襄阳,引领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用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他们面向国际招标,选择一流规划机构编制了都市区、中心城区和县市区三个层级、11个新区、34个专项等系列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开展都市襄阳发展战略研究。聘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领衔编制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东津新区总体城市设计、起步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一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拿出3亿多元用于规划编制。
  根据规划,他们制定了《年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项目工作路线图》,将都市襄阳建设规划化、项目化、工程化、路径化,安排建设项目948个,累计投资1700多亿元。其中,今年实施307个项目,总投资380多亿元。
  他们全面启动中心城市和三县三市城市新区建设,重点推进东津新区起步区建设,5平方公里核心区征地拆迁已全面展开,多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抓紧建设,力争一年内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全覆盖,三年完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全覆盖;10大公共工程已完成规划选址,正面向国际招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与中国建筑、中交集团等签订了总投资165亿元的项目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东津新区建投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金融机构授信150亿元;启动了六大片区、29个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8个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城市内环线明年一季度建成通车,中环、外环线建设年内全面启动;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入评审阶段,麻竹高速襄阳段等四条高速公路建设正紧锣密鼓地实施,7个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北煤南运铁路通道及余家湖港口煤炭储运基地、襄阳新港、郑渝高铁、西武高铁、武汉至襄阳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抓紧推进。
  宜昌彰显大城魅力
  近年来,宜昌市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旅“大宜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届夺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
  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和特色,以自然丘陵、江河、田园风貌为背景,以90多公里长江景观带为主轴,形成山、水、城、坝、林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展现宜昌“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环水绕多组团”的独特峡江城市魅力。新建生态绿地公园10座,市级公园14座,确保中心城区绿地面积达到4000公顷,市民步行10分钟可拥绿入怀。疏浚和美化4条城内河道,活化和清洁城市水系,满足市民“亲水”需求。目前,已经建成了15公里长的滨江公园、121公顷的磨基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山水园林生态景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
  重点挖掘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嫘祖文化等内涵,打造宜昌文化品牌,近年来,先后有3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国际旅游节、国际龙舟拉力赛等节庆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市有8个县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级财政每年直接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都在20亿元以上;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权与事权,逐步建立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把宜昌建成智慧城市;着力破解“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宜昌成为全国交通畅通工程示范城市;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就业,积极解决城郊农民、进城农民工的保险、就业等问题,不断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水平。
  荆州古城科学发展
  荆州超前谋划,大手笔规划,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增强,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他们加大规划研究编制力度。《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为荆州发展提供了新的规划蓝图。完成了《荆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荆州市东部片区城镇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启动了国家级荆州开发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荆北、沙北、开发区商务中心等对城市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片区规划,完善了城市发展格局。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他们及时组织编制了城市道路、文化、教育、卫生等一批专业规划,以及纪南镇、郢城镇、李埠镇等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城镇的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控规的动态维护,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对已编制完成的单元控规进行评估、修改和调整。
  他们建立了由“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规划编制机制,“专家评审、规委会审议、政府决定”的规划决策机制运行规范,有效地提高了规划的编制水平。同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高标准、大手笔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规划、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荆州市旅游发展规划等重大项目规划,以及近几年新建住宅小区概念规划方案,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显著提升。
  他们推行建设项目审批行政许可听证、批前公示、批后公示制度、规划方案专家咨询评审和规委会审议制度,扩大了公众参与、民主监督力度,增强了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批后管理,建立了规划批后监督、跟踪巡察机制,强化对准建项目的日常现场稽查和通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建立全覆盖的规划执法监管网络,整合执法力量,严肃查处违法建筑,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黄冈鄂东明珠璀璨
  今年1月,省政府批准黄冈城市总规纲要及城东新区规划设计。该市按照“东扩北进、跨河发展”的思路,城东新区开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他们创新新区建设管理体制。新区建设“建管分离、市区一体”,由新区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全权管理。成立“黄冈城东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新区项目建设、投融资、土地经营等工作。该市国有土地储备中心对新区范围内的经营性土地统一储备或委托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代储,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新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实行统一储备、征用、开发,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筹集建设资金。新区实行集中办公、就地办结的运行模式。
  他们市场运作,筹措资金。农发行贷款项目已批复,申请用款资料已通过审定。亚行贷款项目已拟定了亚行技术援助团任务大纲及工作计划,签署了备忘录。市城投公司市政债项目已拿到国家发改委批文,进入发债程序。地方债券项目省财政厅已批复,目前,通过多种途径融资额度已达到42亿元。经多轮谈判,指挥部与葛洲坝集团等投资主体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探索BT、BOT、分期付款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政府、社会资金、开发商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按照经营城市的思路,他们完成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配套建设,制定了新区土地先征后转方案,明确了先征后转范围,成立了土地征收及附属物核查“二合一”工作专班,6月底已完成相关村组土地征收协议签订等基础工作,申报并已获批城东新区核心区2011年度建设用地规模2242亩,按照要求,拟定了5个施工标段14个子项目年度工程建设计划,每个标段投资6亿元左右,
  目前,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搬迁安置房已经开工,服务中心、学校、医院、体育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启动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加速推进。
  鄂州推进武鄂一体
  鄂州市地处“武汉城市圈”的内核。近年来,鄂州积极谋划武鄂同城化,市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达60.38%,居全省第二。
  鄂州以功能区加速推进武鄂同城化。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主动对接,在多个领域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梧桐湖新区作为对接武汉的重要节点,将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生态新城展示的窗口。三江港区作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将建设成为武汉新港南岸公铁水无缝链接、吞吐量最大的核心港区。
  经过几年努力,鄂州初步形成公、铁、水全方位对接武汉城市圈的交通网络。公路方面,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鄂州至武汉将增加至8条通道。汉鄂快速通车后到达武汉最快只需30分钟。铁路方面,有武九电气化改造后的高线与京九和京广的连接线。正在建设武鄂黄(石)黄(冈)两条城际铁路,通车后,到达武汉仅20分钟,到达黄石仅6分钟。水运方面,拥有独特深水岸线资源的三江港区被列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形成了港口对接。
  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和非金属矿的资源化利用,鄂州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区内循环利用项目,与武汉的青山、阳逻之间形成一条跨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正积极申报“青-阳-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随着与武汉共建的大梁子湖“两型”示范区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产业与武汉对接融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武汉新港三江港区建设通用泊位、钢铁、集装箱等六大功能区,促进新港临港产业快速发展。葛店开发区引进武汉富晶电子、爱民制药等企业项目,形成了整体优势明显的信息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生产基地。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试行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已成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员单位。
  黄石加快转型跨越
  黄石因矿建市、因企设市,城市布局先天不足,城市功能较为落后,曾被称为“光灰城市”。近年来,该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实现城市转型,终结了黄石半个世纪的“光灰城市”,污染指标持续偏高,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是组织实施了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黄石段、武黄城际铁路等重大设施项目,结束了黄石境内无实质性高速公路的历史。二统筹推进城市路、桥、管、网、气等新建和升级改造,城市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和98%。三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一个篮子归并、一个口子保障、一个通道转换、一个平台汇集、一个杠杆调节”的“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建设各类保障房156万平方米,解决了2.2万户家庭住房问题,并在全国、全省交流工作经验。四是组织实施了一批提升城市品质的工程,城区主干道全部实现了黑化,背街小巷实现了硬化,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40多公顷;每年安排100万元,以奖代补,完成农贸市场改造21个。完成“六区六景”的城市景观长廊,环磁湖景观,成为旅游观光胜地。五是启动城市内湖水生态治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磁湖水质由劣五类治理为四类标准。启动矿山环境治理、开山塘口治理等工程,复垦工矿废弃地11.8平方公里,治理开山塘口20多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对中心城区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搬迁改造,推行集中供热,关闭城区小锅炉50多座,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两年达到320天。
  荆门城乡互化模式
  近期,省委主要领导肯定荆门“三化”同步发展,指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城乡互化,城市用现代文明、工业文明,去改造提升农村;农村以其绿色、自然的生态文明,反过来陶冶改造城市。”
  荆门市委、市政府介绍,他们把建设中国农谷作为总战略;把优化空间布局作为“指挥棒”;把推进“两个转移”作为“驱动器”,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硬支撑”,以城化乡,风生水起。
  现在,中国农谷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农谷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隆平高科、汇源生态产业园等先后落户;中心城区为龙头,3个县城为骨干,镇级市、工业重镇、旅游重镇等三类重镇和1000个农村新社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发展已经启动;土地整理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去年全市新增转移人口9.8万人,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产城融合全面提速,全市15个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去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3亿元,开发面积达到59平方公里,吸纳各类从业人员11.5万人。
  与此同时,推进生态建设,以乡化城,荆门城镇更秀美。
  他们将城区10余个湖泊规划建设为湿地公园,打造集保护、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景观群;每年绿化投入均高于5亿元,投资10亿元的生态运动公园深受市民欢迎;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边坡植生带技术治理在全国领先;城区花化、香化、城乡自衍花化初见成效,节约型绿地建设率80.2%;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45个,今年8月通过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检查验收;中心城区去年以全国总分第二的成绩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以城化乡,以乡化城,带来城乡互化,一体融合。荆门市掇刀区,城市、城郊、农村,三个区域联动,统筹发展。
  咸宁打造香城泉都
  咸宁为“中国温泉之都”,温泉品质之好、分布之广,全国罕见,浴池规模面积居世界首位。咸宁不失时机地规划建设占地54.6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新城,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中国温泉养生之都。现在,“香城泉都”已成为咸宁两张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他们实施五大工程,构建城市园林绿化崭新格局。以建设“中国香城”为主线,彰显“香城”特色,营造“四季飘香、满城花香、绿中含香、鸟语花香”的特色园林景观风貌,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香城”;实施“增香工程”,建设“魅力城市”。在“五城二区”建设中以“香”为主题,通过“留香、添香、增香、植香、选香、保香”六大“香化”措施,打造“香园、香道、香河、香院、香山、香廊、香泉”等七大“香化”景观;实施“百园工程”,建设“幸福城市”。按照“显山、露水、见绿、进园”的基本目标,建设街头小游园、社区公园、城市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大型风景区等五个层次的公园绿地,用五年时间,在城区实施“1235”百园工程活动,建设100个城市公园;实施“绿荫工程”,建设“低碳城市”。按照“一年做规划、两年见行动、三年基本建成、四年全部到位、五年成熟完善”的要求,建设绿道网络,编织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生态休闲绿道网;实施“滨水工程”,建设“灵秀城市”,分期分批修建了淦河公园、淦河东西两岸游憩带,形成了淦河沿岸别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走廊。实施“绿屏工程”,建设“生态城市”。对中心城区 34座山体以及城市周边王家寨山等山体进行保护界定规划,进行绿线划定和管理,以保护山体的自然形态,使山体周边的城市建设活动符合山体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要求,建设城市周边绿色屏障,确保城市生态安全。
  恩施建设仙居恩施
  恩施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规划,勾画仙居恩施蓝图。恩施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将州城恩施市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利川市、来凤县建成区域副中心城市,将其他县市建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中小城市。
  按照发展思路,近三年来,全州共完成城镇建设项目730个,累计投资达到200亿元。一是拉伸城市骨架,一批州城重点项目相继竣工,一批县城市政工程相继建成。全州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全州八县市城区面积扩展到12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100万平方米。二是实行组团式发展。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多个城市组团开发工程,有力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三是培育中心镇村。将30个中心镇和特色镇作为建设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展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规模,完善配套功能,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在城镇建设中,他们十分重视特色的运用与传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在“显山、露水、透绿”上大做文章,努力把“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相继实施了一批生态景观工程,形成了一幅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先后建设了一批特色街区、特色乡镇,建设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公路、高速、铁路沿线实施了近5万户特色民居改造,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始终围绕“以业聚财,以业兴市,以业富民”的目标,加快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建设,不断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十堰 再展大美风采
  近年来,十堰充分利用山水与城市交融的独特优势,努力做大城市规模、做美城市环境、做优城市品位、做旺城市人气,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绿地面积2843公顷,绿地率达43.6%;绿化覆盖面积293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5%,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位居全国园林城市第二和第三;公园绿地62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10.6平方米,拥有各类公园、游园、广场绿地70余处。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殊荣。
  该市以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蓝图,建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大道、公园、广场等园林精品,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总长达到124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86公顷。按照总体规划,分步依山就势建设山地游园,目前已建成牛头山森林公园、四方山植物园等游园27个;一期投资6000万元,占地500余亩项目,山体面积达50万平方米,全省最大的单体街头公园车城广场正在加紧施工。重点对城市主干道沿线的77处裸露山体进行治理,三年来共治理裸露山体104万平方米。充分利用屋顶、阳台、墙面、立交桥等推广庭院绿化、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建设小绿带、小花池、小花带。目前拥有省级园林式单位30家,花园式单位(居住区)104个,绿化达标单位(居住区)152个。
  他们还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城市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7%以上。先后对城区三大流域、七条支流污水明排、直排现象进行了摸排整治,投资6000万元全面推进了城区55公里排水收集管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污水收集问题。自2008年起,坚持每年建设10座公厕、10个垃圾中转站;2011年,他们又将30个社区公厕和生态移动公厕、17个老式垃圾中转站改造建设列入十件实事,全面提升了公厕、垃圾中转站标准。
  随州构建圣地车都
  随州城市发展按照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走出一条城市建设管理的新路子。
  随州市委、市政府最大限度地放大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山水优势和经济优势,使随州城市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和宜居特色日益显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50万,均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初步实现了由县级城市向中等城市、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强市的跨越。
  2008年底,组建成立了随州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投资公司,利用这一融资平台,全力筹资,市政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由2005年的2000多万元一路以几何数增长至2011年的30多亿元。近几年,先后建成30余条60多公里道路,扩大建成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包装改造20多条城市主干道和190条120余公里的背街小巷。全面贯通“一湖两岸”循环走廊,形成了新的城市亮点。投资2.4亿元建设新火车站配套工程,把随州的铁路配套设施一举提升到中等城市一流水平。持续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自来水普及率、排水管网覆盖率、燃气普及率、太阳能热水普及率全面提升。
  突显山水特色,他们结合随州自然禀赋,加速推进临山滨湖地区保护、开发和建设,打造出环白云湖“一湖两岸”人居胜地。深入推进“3515绿化工程”和绿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庭院活动,形成一街一品、一路一特色的景观。充分挖掘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精心打造,如今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已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广泛参与的国家级文化节庆品牌。
  他们瞄准国家级开发区标准,规划建设了随州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粮食、汽车、钢铁物流园,目前一个现代化的轻工、电子产业园已屹立于随州城东。2011年,开发区引进投产企业30多个,固定资产投资达6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省级开发区前五强。
  孝感推进孝汉同城
  孝感是武汉城市圈内北部唯一与武汉相连的中等城市,所辖孝南、汉川、大悟、孝昌四个县(市、区)均与武汉接壤,具有“承接大武汉,呼应大中原”的重要战略位置。近年来,他们着力构筑孝汉同城发展平台,孝汉同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成效不断显现。
  他们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打造孝感到武汉半小时、孝感各县市到武汉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发达的国省干线路网、农村公路网、城乡公共交通网,成为中部城区重要交通节点,基本实现交通同城化。他们累计实施重点市政工程212项,总投资55亿元,市民出行环境尤其是老城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投资4亿多元落实保障性住房3.5万户;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2011年,孝感跻身“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注重专业市场、科学教育、商贸物流等方面的合作,他们加大与武汉市在社会服务设施上的对接。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与武汉联手打造“就业直通车”,建成了5个“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实训基地”。市南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武汉白沙洲、皇经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农产品供销互补、信息共享。引进中百、武商、家乐福、武汉工贸家电等武汉大型流通企业进驻孝感,中百仓储在孝感7个县市区和部分乡镇建立了连锁机构。引进了武汉九洲通医药、华中锦龙等一批物流企业落户孝感。
  抓武汉产业承接,他们加强与武汉东风、神龙公司的汽车产业协作配套,引进武汉福达曲轴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孝感开发区兴建“东风乘用车配套曲轴生产基地”。引进湖北强丰英科、化研公司、志诚公司、天马公司、旺德福化工等一批武汉外迁化工企业在应城市入园发展。瞄准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云梦县宏博集团修建年输卤400万方的液体盐输卤管道,由云梦直达汉江慈惠墩码头,为武汉葛化及80万吨乙烯项目提供丰富的原料。
  仙桃提升城市功能
  近年来,仙桃紧紧围绕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城乡建设和管理力度,使城市规模、功能和品味得到明显提升。
  从2008年开始,他们大手笔启动南城新区开发。目前,首期23平方公里南城新区已见雏形,“五横九纵”总体框架已全面拉开,新区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和通信网基本形成,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已经布点落户,公共配套设施也在加快建设。今年,又启动15平方公里南城东区平台和10平方公里的西区平台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城市总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达60万人。
  他们建成汉宜铁路仙桃西站,推动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启动武汉至仙桃城际轻轨、长荆铁路货运专线、汉江仙桃港多功能码头、南城新区一级客运站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仙桃建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武商城市综合体、银泰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
  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他们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相继启动的1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刘口等一批新型社区相继建成,展露新姿,收到了“城市得形象、社区得环境、村级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
  天门产城融合发展
  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天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先后引进了中绿集团投资13亿元整体开发建设沉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天源木业投资2.1亿元加工高密度纤维板、武汉卓尔控股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等项目,湖北泰尔生物、华世通等一批知名企业也纷纷落户天门。今年1至8月,全市招商引资新建、扩规、跨年度建设项目共201个,计划投资276.79亿元,其中18个过亿元,5个超过5亿元。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工业企业千万元税收培育工程,从企业融资、重大项目建设、财政扶持、企业减负等10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支持扶助政策,每年选定30家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支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扩规改造。去年22家重点企业实施了34个技改扩规项目,总投入25亿元。今年全市20家重点企业共实施技改扩规项目30个,计划投资13亿元,1至8月已完成投资7.28亿元。
  依托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天门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聚规模企业139家,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5%。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了棉纺织造、染整、服装加工的产业链,达到60万锭纺纱、800万米原料布、4000万套(件)服装的生产规模。医药产业已纳入全省52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机电汽配产业主要涉及机械制造、纺织机械、汽车铝轮毂、水泵阀门等行业。食品加工产业是该市成长性好,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涉及畜禽、果蔬、水产、食品等门类。
  潜江营造精致城市
  潜江按照“构建大格局、实行大招商、推进大建设、实现大跨越”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新城区建设、完善老城区功能、改造提升油田矿区,建设精致城市。
  他们先后投入近4亿元,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高标准完成了新城区总体规划、设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政、防洪排涝专项规划。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加强与中南建设集团合作,筹资50亿元,全力推进新区建设。现已完成核心区迁村腾地、7处农民公寓、“5+2”主干道、供水、通讯、天然气工程、水系整治、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正式启动了规划展示馆、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等主体工程建设,标志着新城区全面进入了加快建设阶段。
  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他们5年来累计投入近30亿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梅苑、曹禺公园、市民体育活动中心、杨市立交桥拓宽、火车站广场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完成了东环大道、广泽大道等城市道路建设,实现了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主干道路全程黑化。
  按照“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他们坚持和完善江汉油田与地方合作共建机制,加强高层会晤、部门沟通,支持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和项目建设,支持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支持油田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矿区农村生活用水秩序整治,为油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神农架发展旅游城镇
  神农架努力建设“宜居宜旅、八面玲珑”的生态旅游城镇,全区8个乡镇已有3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个乡镇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他们坚持山水融入城镇、城镇协同自然的理念,按照各自地理地貌、自然风情等特点,编制完成了全区8个乡镇的规划。同时,与中央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对接,将“山水型生态旅游城镇”作为木鱼镇的建设定位,聘请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香港雅克规划设计公司编制木鱼镇总体规划。在展现和完善木鱼“古朴、简约、生态、绿色”风格的基础上,实施木鱼西、北城镇建设工程,建设茶蜂生态文化展示的龙降坪度假区和集养生度假高端休闲于一体的养生堂。他们坚持生态修复与旅游建设双轮驱动,将大九湖湿地初步打造成具有汉唐特色的高山生态旅游城镇。面对神农架机场2013年通航的机遇,提前筹划,筹建高端养生的红坪百杉园临空经济带,着力将红坪成打造小而精、精而特,环境优美、人文与生态相协调的和谐旅游小城镇。
  在城市建设上,他们不比块头比质量,严格按照硬化、美化、绿化、亮化、文明化、秩序化、安静化、便民化“八化”要求,对各乡镇进行全面改造,截止目前城镇化率达到48%。在城市建筑上,不比体量比特色。松柏镇投资1750万元,完成了“三纵三横”老街道的改造;投资2.23亿元建设滨河新区,拉动投资16.3亿元;总投资2640万元建设堂房新城。滨河新区和堂房新城的建设,将松柏城区面积拓展了一倍,同时吸引了4家外来投资商投资兴业,成片区规模新建的保障性住房,为老城区改造腾挪了空间。截止目前,全区8个乡镇中,木鱼已成为魅力十足的旅游度假小镇。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跑城镇高速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