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窖贯耳瓶是怎么烧造的

明代官窑哥窑八方贯耳瓶值多少钱,明官哥存世量有多少?-竹林居士32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明代官窑哥窑八方贯耳瓶值多少钱,明官哥存世量有多少?
这才是哥窖,谁要
感谢邀请。首先说,哥窑是宋代的。而不是问题里提出什么明代官窑哥窑,这一概念是错误的。官窑是官窑,哥窑是哥窑这是个两个不同的窑口。大概提出问题的朋友是问明代官仿哥窑吧?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哥窑?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多为抄录诠释前人著作的产物,沿袭《春风堂随笔》和《遵生八笺》之说。然而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倒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上述特征及烧造年代均与文献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然而,不久后人们发现了一类与哥窑特征相符的,而与龙泉产的哥窑特征有别的器物。此类器物亦为黑胎开片,紫口铁足,但其釉色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用支钉支烧,器型亦不同。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哥窑的特点: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2、“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3、“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4、“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5、哥窑釉质非常纯正浓厚,甚至有气泡存在与釉内,好似“聚沫攒珠”。釉面呈现一种含蓄的“酥光”,纹片种类繁多,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皇朝;哥窑作为民窑完全按照官窑的方式生产与官窑相同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仿造一件御器也要充军杀头的。于是,就有了“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之说。所谓“龙泉仿官”,说的是官僚贵族羡慕皇室用瓷,私下派人烧造以供自己需要。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难道官僚贵族就不怕杀头吗?因此“龙泉仿官”立论不久即被基本否定,代替它的是“龙泉官窑”。哥窑不能仿官窑,但官窑却可以仿哥窑,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宋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属于宋代哥窑烧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据统计,全世界哥窑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倍显珍贵。元、明、清时虽有大量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谢谢邀请!明代官窑凤毛鳞角,数量极少,明代官窑胎、釉、工艺、画、现代人做不了,如图:这是永乐甜白簿胎簿意九龙大碗,直径:256cm,重量只:247克。这是宣德青花龙纹教子升天:这是成化五彩,成化自画罐。这是有名气的鸡缸杯。象这些瓷器工艺已失传。材料(彩)无法找到。至于那八角瓶 “哥窑”。这种哥窑我从来没承认过…………,故宫专家李柄辉也不承认,李柄辉一生的建树就在这哥窑。至于图片显示的,明代官窑、哥窑。对不起无可奉告。
20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图文】官窑青瓷贯耳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官窑青瓷贯耳瓶
大小:175.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哥窑贯耳扁瓶 - 高古陶瓷 -
东方古美术—打造中国高古陶瓷第一网 www.dfgms.com
--打造中国高古陶瓷第一网 www.dfgms.com蛇年快乐
东方古美术 http://www.dfgms.com——欢迎大家光临!
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哥窑贯耳扁瓶
东方网专家
UID575&帖子4038&精华2&积分2607&威望5840 &金钱6643 &阅读权限100&性别男&来自北京市&在线时间102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哥窑贯耳扁瓶
本帖最后由 西风 于
00:51 编辑
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哥窑贯耳扁瓶
几年前有幸前往安徽繁昌县文管所参观元代瓷器窖藏,在安徽省文物局领导和繁昌相关领导的关照以及朋友的帮助下,进入库房上手学习这批珍贵的窖藏瓷器。每次这种近距离接触馆藏与平时隔着玻璃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远看只能看器形和釉面的大概,各个细节却难以窥探到,比如制坯工艺、施釉工艺、修足工艺、烧制工艺等都是平时隔着玻璃难以仔细观察到的,但这些恰巧就是学习瓷器烧制工艺和鉴别真假最重要的内容。前些天有朋友突然提议,让我把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元代青灰釉贯耳瓶发上来,供古美网的师友们研讨。这也许对元代时期烧制的哥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繁昌县已面世的馆藏文物就有数千件之多,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有671件,国家一级文物有28件,为一市三县之首。繁昌馆藏瓷器数量颇丰,按时代类型以商周原始瓷、六朝青瓷、宋代青白瓷、元代彩瓷为主。就数量而言,宋代青白瓷占绝对多数,六朝青瓷次之,原始瓷、五代瓷器、元瓷、明清瓷器较少。
1998年11月,在新港街道施工工地发现元代瓷器窖藏,出土青花龙凤纹大罐2件、青花龙纹高足杯13件、青灰釉贯耳瓶2件、蓝釉供器3件、青釉荷叶盖罐1件、卵白釉瓷器4件。其中,贯耳瓶、部分高足杯为官窑产品中珍品,国内罕见。该窖藏的发现被中国考古界誉为20世纪元代考古重大发现。
其中2件青灰釉贯耳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青灰釉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6cm左右,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圈足相比同类馆藏较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有护胎釉,破损处胎骨呈黑色。此瓶釉面呈青灰色,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纹,纹片自然,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宋元时期哥窑产品。
此对青灰釉哥窑八方贯耳扁瓶深藏库中,平时很少外借展出,在繁昌本县也很少展出。
青灰釉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北京西风元代瓷器研究工作室】-----------------------------------------
敬请指导与交流:
研究范围:元代瓷器窑址调查&&元代瓷器材料配方&&元代瓷器装饰工艺&&元代瓷器烧制工艺&&元代瓷器高仿
&&威望 + 2
我很赞同 &&威望 + 10
&&威望 + 36
&&威望 + 18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西风古陶瓷研究工作室:
东方网专家
UID575&帖子4038&精华2&积分2607&威望5840 &金钱6643 &阅读权限100&性别男&来自北京市&在线时间102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西风 于
10:12 编辑
(83.47 KB)
(82.56 KB)
(73.19 KB)
【北京西风元代瓷器研究工作室】-----------------------------------------
敬请指导与交流:
研究范围:元代瓷器窑址调查&&元代瓷器材料配方&&元代瓷器装饰工艺&&元代瓷器烧制工艺&&元代瓷器高仿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西风古陶瓷研究工作室:
UID18268&帖子22&精华0&积分11&威望0 &金钱23 &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1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西风老师,学生认为,元代哥窑器,不应出现(刷护胎釉)这一情况,您觉得呢?
酷爱收藏高古龙泉瓷
东方网专家
UID575&帖子4038&精华2&积分2607&威望5840 &金钱6643 &阅读权限100&性别男&来自北京市&在线时间102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西风老师,学生认为,元代哥窑器,不应出现(刷护胎釉)这一情况,您觉得呢?
华严塔 发表于
00:48 谢谢提醒,应“上护胎釉”不知对否?我仔细看了,确实有护胎釉。
【北京西风元代瓷器研究工作室】-----------------------------------------
敬请指导与交流:
研究范围:元代瓷器窑址调查&&元代瓷器材料配方&&元代瓷器装饰工艺&&元代瓷器烧制工艺&&元代瓷器高仿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西风古陶瓷研究工作室:
UID18268&帖子22&精华0&积分11&威望0 &金钱23 &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1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华严塔 于
01:05 编辑
西风老师,您好!从图上看底部,确实没有护胎釉,此器胎为黑色,所以没必要再涂护胎釉,底部的这种感觉是窑炉气氛造成的!哥窑精品,美不胜收,感谢西风老师上高清图共大家学习!!学生认为,这件器物也可以归类官窑,叫哥窑也没错,从工艺上看,年代应该是宋末,。个人拙见说错勿怪!!!!
酷爱收藏高古龙泉瓷
收藏鉴赏家
UID170&帖子1679&精华0&积分883&威望431 &金钱1537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56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这件更接近龙泉产品,
世事总归一笑
杭州通宝城一楼B003
UID11834&帖子259&精华0&积分134&威望46 &金钱278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34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收藏鉴赏家
UID4478&帖子1783&精华1&积分1475&威望5812 &金钱6785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154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依在下看,既不类官也不类哥, 只是仿官哥比现代人早些. 没有一点官哥神韵,甚至不如明清至现代高仿. 看不出美感.
& && & 谢西风老师提供图片.
UID4251&帖子1736&精华0&积分886&威望181 &金钱1798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12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UID842&帖子27&精华0&积分13&威望-1 &金钱10 &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3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考古发掘出来的都争议那么大,如果是网友的东西,早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了
收藏鉴赏家
UID8102&帖子10392&精华9&积分7645&威望24313 &金钱28336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92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依在下看,既不类官也不类哥, 只是仿官哥比现代人早些. 没有一点官哥神韵,甚至不如明清至现代高仿. 看不出美感.
& && & 谢西风老师提供图片.
好古轩 发表于
08:33 民间爱好者只是文物收藏的有益补充,有一些东西还摆不上法律层次台面,“小小蚂蚁”---我们本不敢也不该去怀疑公立机构的文物可靠性,但是,更多的事件和案件给大家上了生动教育课,无论曹操、玉衣、壶王还是TV媒体节目文章等等,触目惊心造假事实给了可质疑的空间,给现当代的文物考古与公立收藏蒙上尘埃与阴影。为此,个人认为好古老师的思考题成立。
收藏鉴赏家
UID8102&帖子10392&精华9&积分7645&威望24313 &金钱28336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92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哦哦,想起一件事,对上博展览中的香炉是官窑/龙泉?,有最新的消息吗。
收藏鉴赏家
UID8102&帖子10392&精华9&积分7645&威望24313 &金钱28336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92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考古发掘出来的都争议那么大,如果是网友的东西,早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了
yyy 发表于
09:01 本来哦,民间的声音怎能撼动大象,不都在这玩玩开心吗,笑一笑十年少。
没有个人利益的发言不能形而上学啊,兄弟。
收藏鉴赏家
UID8102&帖子10392&精华9&积分7645&威望24313 &金钱28336 &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92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 &&&一组安徽安庆、繁昌元代窖藏青瓷
& &&&传世哥窑一直未找到窑址,而且在宋墓葬和宋代窖藏中也未发现类似传世的哥窑品,成为陶瓷史上的悬案?但在国内各地元代窖藏中常发现带开片的青瓷,与传统哥窑也有差别,又不是龙泉生产,博物馆的标签也只表明“元代青瓷”,是否杭州老虎山元代窑生产仿哥?贴出来供感兴趣网友参考。作者:邢舒良
(38.44 KB)
下载次数:15
(69.25 KB)
下载次数:7
下载次数:2
(72.61 KB)
下载次数:2
(78.75 KB)
下载次数:2
(81.38 KB)
下载次数:2
东方网顾问
UID6&帖子6808&精华0&积分3495&威望910 &金钱7749 &阅读权限150&在线时间57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仿古青铜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仿古青铜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贯耳瓶略考
贯耳瓶略考
&&&&&&&&&&&&&&&&&&&&&&&&&&&&&&&&&&&&&&作者:欧阳希君
&&&& 贯耳瓶这一器物,很早已见过,并知道这一名称,没作多想。自2002年笔者在福建竹树山窑首次发现并采集到数十件(片)宋元贯耳瓶标本(图1、2)后,开始追溯它的由来与作用等。查遍有关古陶瓷方面报刊、书籍,除知道南宋官窑、哥窑、龙泉窑、金华铁店窑[1]等宋元烧造贯耳瓶外,唐代见巩县黄冶窑烧造白釉贯耳瓶(图3)。《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2]一书&礼器和陈设瓷,如鼎式炉&&贯耳瓶&&&,将贯耳瓶与各式炉、瓶、觚、尊等归入祭器和陈设瓷。高久诚《邛窑古陶瓷精品考述》[3]有:&贯耳式样,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高颈陶壶即有初形,汉代称之为投壶,早期用以系绳,后多作装饰&。1南宋末至元竹树山窑贯耳瓶残件2宋元竹树山窑贯耳瓶标本
&&&& 因笔者爱好书画篆刻,古代石刻见得较多,记忆中汉画像石有数帧《投壶图》,但不像高先生所言,图中没有&贯耳形式&,且投壶是为一种娱乐礼仪活动的称谓,并不是器物名称,可能是把&投壶礼&之矢壶或称箭壶当成&投壶&了。却给我以启发,可在&礼&上追溯其源。3唐巩县黄冶窑白釉贯耳瓶4商晚期青铜贯耳壶
&&&& &礼&是中华文化的一大表征。唐朝孔颖释《左传》指出&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左传&定公十年》孔颖疏)。《仪礼》记载礼制有&士冠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共17类[4]。《仪礼&大射仪》贾公彦疏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大射&者,诸侯将相祭祀之事,与其群臣射,以观其礼,数中者得与于祭,不数中者不得与于祭。大射仪于五礼属嘉礼&。《周礼》&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礼&&射者,可以观德行,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祭&。大射礼节与乡射基本相同,不同者,大射的主人是国君,乡射的主人为卿大夫。5商晚期矢壶6新石器良渚文化黑陶贯耳壶
&&&& 秦汉以后,大射礼也相应地发生变异,《隋书&礼仪志》已将大射礼归于军礼类&隋制大射祭侯于射用,用少牢&。唐朝修纂《开元礼》也在&军礼&中立有射礼,宋代欧阳修《新唐书》也在&礼乐志六&中的军礼部分记述射礼。《宋史&礼志十七》载&大射之礼,废于五季&&皇帝改服武弁,有七埒于殿下,王、公以次射,开乐县东西厢,没熊虎等侯。陈赏物于东阶,以赍能者;设丰爵于西阶,以罚否者。并图以其冠冕、仪式、表著、埻埒之位以进&。这时的大射行于筵酒之时,已明显有娱乐性质。7西周彩陶贯耳壶8汉画像石《投壶图》拓片
&&&& 投壶礼即是由大射礼演变而来。《礼记&投壶》记载大意为:投壶之礼是由主人捧矢(即箭),司射拿筹码等裁判工具,另一人捧壶,主人邀请宾客投掷,宾客推辞再三后从命。投壶礼最初只在诸侯士大夫中流行,壶的规格、矢(算或箭)的多少、筹算的方法、酒器的品种、尊卑与胜负、奖惩制度等均有一整套规定,繁琐不堪。宫廷宴饮时,多用宫女代为投掷。李白有诗曰&帝前投壶多玉女,三峙三笑开电光。&唐代宰相上官仪曾著《投壶经》一卷,据《古今图书集成&投壶集》[5]记载了不少投壶规定,&如初箭十算、全壶无算、终十五算、散箭一算、有初、连中、贯耳、散箭、横耳、横壶、倚竿、倒中、浪壶、败壶、全壶、终有等。壶高口宽的尺寸也有规定&&&,该书还有&贯耳瓶&式&浪壶&、&败壶&、&贯耳&等投射解说插图。9五代南唐《重屏会棋图》局部之矢壶10南宋官窑贯耳穿带瓶〔杭官窑馆藏〕
&&&& 先秦礼射活动不仅见于文献,最直观的莫过于两件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一件出土于河南辉县,一件出土于四川成都,均为小口,鼓腹,圈足,壶身用金属嵌错出多组图案,包括礼射、宴乐、射猎等场景。《诗小雅&宾之初筵》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意为比赛射箭时,胜者要罚负者喝酒。投壶是我国古代酒筵上宴饮娱乐角逐技艺之一,是由礼射演变而来的古代酒令形式之一,经过长期演进,投壶技艺被纳入&庙堂礼乐&之中,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礼仪内涵的投壶礼。商周青铜贯耳壶出土不少,如商晚期的兽面纹贯耳壶、&心囗&铭贯耳壶(图4)、矢壶(图5)[6]及西周凤纹贯耳壶等,为盛酒礼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投壶流行成一种时尚,《东汉观记》曰&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连神仙都喜好投壶,《东王公传》载:他&与玉女投壶,枭为脱误不接者,公为之笑,开口流光,今电是也。&可见投壶盛况之一斑。黑陶贯耳壶(图6)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江苏吴县,腹部刻划四个原始&符号文字&,它与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贯耳壶基本相同,均为直口,粗颈、溜肩、垂腹、平底,肩饰对称贯耳。岭南龙川曾出土一件年代相当于西周的彩陶贯耳罐(图7),已见贯耳雏形。该罐口颈至腹绘三组回纹,腹底印网状纹,不知是否也为投壶之&矢壶&?南阳沙岗店出土的汉画像石《投壶图》(图8),图中为矢壶,壶旁置放的酒尊上放一勺,壶左右各坐一人,每人手执一矢作欲投状,另手抱三矢,右边一人为主党或宾党的参赛成员,左侧为投射犯规受罚者,接受司射执棒(朴)的惩戒。与《礼记&投壶》&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算之多少视坐上之人数,每人四矢,亦四算也&&算长尺二寸,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胜饮不胜者&大致吻合(图中为每人五矢,值得深入研究)。唯矢壶无贯耳。《新唐书》卷220《高句丽传》载:&高丽俗喜弈、投壶&,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南壁的供养人图中可见到投壶图像,投壶者束发高髻,头长尖耳,穿白色羽衣,坐莲台,右腿盘坐,左腿蹲立,右臂前伸,像是往一器内投掷物(李殿福:《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年1期。)。11南宋官窑贯耳瓶〔浙博藏〕12南宋官窑贯耳瓶〔历博藏〕
&&&& 1965年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木板屏风漆画《投壶图》,五代南唐周文矩所作《重屏会棋图》,《北齐校书图》、《三才图会》等都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古代投壶场景。这时的矢壶已基本见贯耳瓶形式,特别是绢本设色《重屏会棋图》(局部,图43-9)画中四人对坐下棋,身后屏风上绘山水人物,并有一小屏风立于大屏风中间,案台上所置矢壶已与宋元贯耳瓶相似,已见主要特征&贯耳&。汉武帝时,与东方朔同为戏谑之臣的郭舍人是投壶怪杰。一般投壶者为使投中的矢不再跃出壶外,常在里面夹以小豆,郭舍人却能让矢落壶后再反弹回手中,使一矢百投百返,汉武帝往往指定郭舍人代投。投壶流传到民间后,并没有太多规矩与限制,且多了民众想象发挥的空间,&如格名,除上述典籍内记载的以外,另有春睡、听琴、倒插、卷帘、雁行、芦翻、蝴蝶、小字、画卦、过桥隔山、斜插花、一把莲之类。&[7]这时的投壶技巧愈来愈神,闭眼投、隔屏投、背身投、望地仰投、投矢激箭矢、令矢返回等,应有尽有,矢壶形状、大小亦变化不定,民间投壶已变成一种纯娱乐,失去了先秦那种刻意追求德行的寓意,衍化为一种游戏。明人陆容《菽园杂记》曰:&近时投壶者,则淫巧百出,略无古意&&是以壶矢为戏具耳。&正如明人丘浚诗曰&玳瑁筵开宴玉楼,哨壶枉矢请相投。力期一中端倪巧,语重三辞礼数优。罚盏饮来分胜负,倚竿飞处迭赓酬。山翁不管淹留醉,只倚银屏漫数筹。&&《西京杂记》:&许博昌善陆博,窦婴好之,相与游处,法用六箸,以竹为之,长六寸。&徐陵《玉台新咏序》:&争博齐姬,心赏穷于六箸&是也。亦名曰箭,《列子》:&击博楼上,其箭长五寸。其数六。&《汉书&吾丘寿王传》,格五注云:&六博之类,不用箭。&是可证博必用箭,箭即箸也。后亦名曰矢,《晋书&胡贵妃传》:&尝与帝樗蒲,争矢伤帝指。&《五木经》云:&矢百有二十&是也。亦名曰子,《国史补》云:&法三分其子,为三百六十。&是子即矢,矢即箭,箭即周秦之箸,名虽变而用则同。盖戏时得若干彩,即投若干箸以为标识。《五木经》云&皆玄曰卢,厥策十六。&注云:&十六策者,行马时便以此数矢而隔之。&是可证得卢即投十六矢以为志。又以证《五木经》之策即矢也。&[8]
唐宋以后,随着各种雅令之兴起,投壶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人醉心于此,直至明清,甚至民国。唐代已见白瓷贯耳瓶,宋元矢壶多为瓷质,用于投壶礼仪的矢壶(贯耳瓶、壶)出土实物渐多(较唐及以前而言),仅见南宋官窑(图10~13)、龙泉窑(图14)、竹树山窑(图15)烧造青釉贯耳瓶,哥窑见传世品(图16~18,窑址不明),青白釉贯耳瓶(图19)似为宋景德镇产品。目前国内发掘出土的宋元贯耳瓶较之其它类生活用瓷相比,少之又少,这与投壶活动被冷落,其它雅会兴起有关。据《四川省中江县出土宋元窖藏》[9]一文得知:四川中江县一窖藏出土陶瓷102件,计盘15件、碗11件、杯69件、贯耳瓶1件、三足炉1件及陶钵等6件,有青、白、黑、影青色釉。其中2件高足碗与69件高足杯,与酒有关。元代产品贯耳瓶、高足杯同时出土于元代酒楼茶肆遗迹,可证是作为宴饮中投壶斗酒之用,可知元代四川中江县一带还盛行投壶。不过该文认为黑釉&有6件Ⅲ式黑釉高足杯,亦不排出是福建建阳水吉镇运来&是没有道理的。元代建窑不生产黑釉高足杯产品。13南宋官窑贯耳长颈瓶〔上博藏〕14南宋龙泉窑贯耳瓶
&&&& 明清与宋元时期的贯耳瓶在造型中并无多少改变,所见多为官窑器,除仿宋元名窑外,在釉色品种上有较大发展。如明嘉靖法华描金云龙贯耳瓶(图20)、明成化仿哥釉贯耳爪棱瓶(图21)、清雍正松石绿贯耳八方瓶(图22)、清雍正青花贯耳六方瓶(图23、24)、清雍正窑竹节贯耳瓶(图25)、清雍正珊瑚地粉彩贯耳瓶(图26)清乾隆绛红釉贯耳瓶(图27)、清乾隆暗八仙贯耳方瓶(图28)、清乾隆缠枝花卉贯耳六方瓶、清乾隆仿钧(图29)及仿哥釉贯耳瓶(图30)、清乾隆斗彩贯耳瓶(图31)、清光绪霁蓝釉贯耳方瓶(图32)、清光绪粉青釉贯耳方瓶(图33)、清同治窑变釉贯耳瓶(图34)等。多为朝廷礼用。也多见年款,以乾隆朝稍多。说明这时民间已不流行投壶,民间窑场目前少见出土贯耳瓶,禹州老城曾出土过明(16世纪)白地黑花褐彩贯耳瓶残件2件,如图35,英国大英博物馆亦有一件明中晚期白地黑花褐彩八仙人物图贯耳瓶(图36),应为禹州窑产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北京定陵在明万历神宗皇帝朱翊皇陵内棺贴身处出土的&金匙箸瓶&,造型为直口长颈,两侧附贯耳,扁圆腹,圈足外撇,腹刻精美龙凤戏珠纹及云纹,颈及贯耳刻各式云纹及弦纹,是目前惟一金制贯耳瓶。因该金壶出土时内装金箸一双、&金铲&一把,故被人称为&金匙箸瓶&。据文献记载,万历皇帝生前喜好饮酒,故随葬品中有不少豪华酒具,且绝大多数置于内棺,计有金托玉爵、金托盖玉盏、金托玉酒注、金托青花瓷盏、金爵、金酒注、金杯、&金匙箸瓶&等20余套件。此外,陵中还随葬许多锡质明器,器上贴有墨书标签,写明酒器名称的有:酒注、酒瓶、酒瓮、酒缸、酒盏、酒盂、爵、台盏、按酒碟等,充分反应出神宗帝的好饮之癖,好酒的皇帝能不好投壶?其实这是标准地道的矢壶,壶内所插金箸即是金矢(清人尚秉和曰:&箸之形象,后又名箭、矢、策、子&)。&金铲&名不符实,是否为司射判筹之工具?金矢长14cm,与定陵出土的两双长26cm的金箸相比短很多,无法夹用食物。故它不是&金匙箸瓶&,而是神宗生前喜好的酒筵助雅娱乐活动投壶的用具&&矢壶(图37)。与之造型比较相同的铜贯耳瓶于1989年在福建建阳书坊乡明墓中出土过。15宋元竹树山窑贯耳瓶残件16宋哥窑贯耳八方瓶
&&&& 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贯耳瓶即为矢壶,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器型的大小、高矮略有变化,其主要特征&贯耳&没变,最终人们以它的特征而命名&&贯耳瓶,今天,大多数人早已不知投壶礼,更不知贯耳瓶的原名为矢壶、箭壶了。从贯耳瓶溯源的考证过程中,笔者再次感受到在收藏中研究并增知长识过程中带来的乐趣,感受到了古陶瓷纵横拓展研究之丰富内涵,这是一种发现的动力与探索之趣味。17宋哥窑贯耳八方弦纹瓶18宋哥窑贯耳瓶19宋景德镇窑影青贯耳瓶20明嘉靖法华描金云龙贯耳瓶21明成化仿哥釉贯耳瓜棱瓶22清雍正松石绿贯耳瓶23清雍正青花贯耳六方瓶24清雍正番莲贯耳六方瓶25清雍正竹节贯耳瓶26清雍正珊瑚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27清乾隆绛红釉贯耳瓶28清乾隆暗八仙贯耳瓶29清乾隆仿钧贯耳方瓶30清乾隆仿哥釉贯耳瓶31清乾隆斗彩描金贯耳瓶32清光绪霁蓝贯耳方瓶33清光绪粉青贯耳方瓶34清同治贯耳方瓶35明禹州窑白地黑花褐彩贯耳瓶残件36明禹州窑白地黑花褐彩八仙人物图贯耳瓶37明万历金矢壶
[1] 贡昌:《浙江金华铁店村瓷窑的调查》,《文物》1984年12期。
[2] 杜正贤、周少华:《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3]& 高久诚:《邛窑古陶瓷精品考述》,《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古今图书集成&投壶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
[6] 马自树主编:《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之定名为&矢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7] 张仁善:《中国古代民间娱乐》,商务印书馆,1996年。
[8] 尚秉和著,母庚才、刘瑞玲点校:《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2001年。
[9] 王启鹏、吴梅:《四川省中江县出土宋元窖藏》,《四川文物》2005年2期。
&原文发表于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及《收藏快报》2009年3月18日9版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泸州老窖一品坊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