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A土壤调理剂国家标准的效果好不好?

新型土壤改良剂培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新型土壤改良剂培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摘要】:
研究如何综合利用作物秸秆、煤矸石、建筑垃圾及生活炉渣等废弃资源生产土壤改良剂,并配施适量氮肥,达到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多重目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室内模拟、盆栽试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秸秆配方、废料配方、胶土配方改良剂的培肥增产效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而胶土配方仅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玉米株高和鲜干重而言,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在0.6%用量水平上达到最大值,胶土配方在1%用量水平上达到最大值。建议在农业生产中优先选择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改良剂,且其较适宜的施用量为0.6%。
(2)秸秆配方、废料配方、胶土配方与0.5g/盆氮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盆栽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植株全N含量,过量施用氮肥(1.0g/盆)时,茎粗和地下生物量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改良剂因素和氮肥因素对全P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二者交互作用对其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
(3)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改良剂与氮肥配施能够促进大田土壤0-20cm、20-40cm土层养分的分解和转化,为植株生长提供良好的养分环境。施加两种改良剂后,全生育期土壤0-20cm层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20-40cm层养分含量与0-20cm层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只是其各时期绝对含量相对较低。
(4)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改良剂在促进大田玉米生长,增加玉米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以及提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穗重、千粒重、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且改良剂与263kg/ha氮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其生理生长指标、促进玉米穗的形成及产量的提高,但当氮肥施用量增加到525kg/ha时,各指标值增加不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5)氮肥施用量263kg/ha条件下,施加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改良剂,氮肥利用效率较对照(25.06%)分别提高26.18%、24.49%; 525kg/ha氮肥用量条件下,较对照分别提高7.04%、7.94%,其增加幅度较N1条件下都有所减少。在施用改良剂的条件下,可适当降低氮肥的施用量,减少氮肥的无效投入和浪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S158【目录】:
ABSTRACT5-10
第一章 绪论10-22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0-12
1.1.1 研究背景10-12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21
1.2.1 土壤改良剂发展应用研究12-15
1.2.2 土壤改良剂培肥效应研究15-18
1.2.3 土壤改良剂作物效应研究18-19
1.2.4 固体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19-21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21-22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2-24
2.1 研究内容22
2.1.1 土壤改良剂适宜施用量的确定22
2.1.2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盆栽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22
2.1.3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土壤耕层养分含量的影响22
2.1.4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22
2.1.5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22
2.1.6 不同处理对大田玉米养分吸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2
2.2 技术路线22-24
第三章 土壤改良剂不同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苗期生长状况的影响24-31
3.1 材料与方法24-25
3.1.1 供试材料24
3.1.2 试验设计及方法24-25
3.1.3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25
3.2 结果与分析25-30
3.2.1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25-28
3.2.2 土壤改良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28-29
3.2.3 土壤改良剂适宜施用量范围的确定29-30
3.3 本章小结30-31
第四章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盆栽玉米生长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31-36
4.1 材料与方法31-32
4.1.1 供试材料31
4.1.2 试验设计及方法31
4.1.3 指标测定及数据处理31-32
4.2 结果与分析32-35
4.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状况及生物量的影响32-33
4.2.2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3-34
4.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34-35
4.3 本章小结35-36
第五章 土壤改良剂大田玉米培肥增产效应研究36-53
5.1 材料与方法36-38
5.1.1 试验地概况36
5.1.2 供试材料36
5.1.3 试验设计及方法36-37
5.1.4 指标测定及数据处理37-38
5.2 结果与分析38-50
5.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38-41
5.2.2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41-43
5.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3-44
5.2.4 不同处理对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44-46
5.2.5 不同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46-47
5.2.6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47-48
5.2.7 不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48-49
5.2.8 不同处理对氮累积总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49-50
5.3 本章小结50-53
5.3.1 土壤养分含量50-51
5.3.2 玉米生长状况51
5.3.3 玉米生理特性51
5.3.4 干物质累积量51
5.3.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51
5.3.6 玉米不同器官养分含量51-52
5.3.7 氮肥利用效率52
5.3.8 施加改良剂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各指标的影响趋势52-53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53-56
6.1 结论53-55
6.1.1 改良剂不同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苗期生长状况的影响53
6.1.2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盆栽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53
6.1.3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53-54
6.1.4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54
6.1.5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54
6.1.6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54
6.1.7 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大田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54
6.1.8 施加改良剂对大田玉米氮含量的影响54
6.1.9 施加改良剂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54-55
6.2 建议55-56
参考文献56-60
作者简介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坤云;郭建斌;张宾宾;曹晓霞;李文斌;;[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余海波;宋静;骆永明;周守标;吴龙华;;[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3期
程文娟;潘洁;肖辉;陆文龙;王立艳;;[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高伟;邵玉翠;杨军;高贤彪;;[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1期
邵丽群;王翠红;何明远;;[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吕高明;陈炳睿;徐超;曾敏;周航;廖柏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孙秀梅;原晓玲;李淑萍;孙秀兰;;[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李强;代燕;;[J];农村科技;2011年07期
王珍;冯浩;吴淑芳;;[J];土壤学报;2011年03期
吴国新;姚方;蒯兴望;张媛;;[J];中国园艺文摘;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凤杰;宋世威;王加强;刘晓;陈日远;孙玉行;李康仁;;[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刘晓;宋世威;徐凤杰;王加强;陈日远;孙玉行;李康仁;;[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怡彬;沈恒胜;汤葆莎;陈霆隽;陈君琛;;[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陈琼贤;彭志平;;[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黄甜;肖文军;;[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范军富;刘志斌;;[A];现代化露天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露天采矿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王加强;宋世威;刘晓;徐凤杰;陈日远;孙玉行;李康仁;;[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蔡旭金;邹桂昌;;[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张余良;邵玉翠;严晔端;李悦;;[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锦松;章耿;蒋晓放;;[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范敏;[N];中国花卉报;2009年
柏斌;[N];中国花卉报;2010年
刘杰 何聪;[N];人民日报;2010年
孙鹏;[N];经济消息报;2000年
记者贺占田;[N];中国煤炭报;2011年
本报实习记者
徐筱璇;[N];中国花卉报;2006年
薄晓岭 通讯员
王光耀;[N];兵团日报(汉);2010年
辛华;[N];农资导报;2008年
潘广杰;[N];本溪日报;2008年
董恩氚;[N];中国花卉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香;[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杜红霞;[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张宝良;[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殷宪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董萌;[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郭淑青;[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于彩莲;[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杜芬;[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张金环;[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宾宾;[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许晓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曾稳稳;[D];南昌大学;2011年
姬红利;[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李卉洁;[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曲再红;[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高永恒;[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刘维涓;[D];云南大学;2010年
严超;[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吴珏;[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栖霞BGA绿天使苹果
烟台栖霞西城镇驻地
& -& &&&&&&&&&&
BGA土壤调理剂
产品通用名:土壤调理剂
商品名:BGA土壤调理剂
曾用商品名:BGA土壤激活剂
剂型和分类:粉剂&&普通型、沙漠干旱型、高原贫瘠型、盐碱土壤型、酸性土壤型、病害作物专用型;即将生产颗粒型。
核心技术:张建民先生发明并命名的综合处理技术(英文简称STT技术),营养及水分控制释放技术(英文简称CRTNW技术),此两种技术为原创性高新技术。
生产过程:发酵后或经膨化处理的农林有机废弃物,掺入BGA底料后即制得BGA土壤调理剂。
功能:改良土壤&&荒漠治理、生态恢复、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等;
营养植物&&提高农林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防治某些作物难治病害、提高作物抗逆性、提高植树成活率、加速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等;
保水抗旱&&抗旱、节水农业等
应用领域:防沙治沙、土壤改良、生态恢复、城乡绿化和园林建设、节水农业、经济林建设、公路和铁路路域绿化、城乡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等。
特点:1)以城乡有机废弃物(秸秆、锯末、枯枝、落叶、玉米芯等)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Features: 2)无毒,不含或极少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是生产绿色食品理想的生产资料,生产、贮存、运输、使用中不产生污染,是完全环保型的产品。
3)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
4)能在其它产品无法种植的极端逆境条件下(干旱、严寒、高原、强紫外线、贫瘠、盐碱、重污染、低光照等)使农林作物正常生长,大幅度提高植树成活率和农产品产量。
5)改善农林产品品质,恢复农林产品的天然风味。
6)节约用水。&
7)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意义:对维护国家耕地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检测:普通项目用常规分析方法检测,BGA底料用土壤能量信息谱仪检测。
作用原理:植物正常生长的必须条件是土、水、肥、气、热、光等各种条件都同时得到满足。BGA土壤调理剂能协调水分和营养的关系,它能够为植物特别是逆境中的植物提供一个完善的、和谐的根际小环境。
作用机理:1)BGA土壤调理剂的作用机理与&BGA土壤调理剂&环境(土壤、气候、大气、光照&)&植物&这一体系中能量的吸收、贮存、转移和转化有关;
2)土壤是有能谱的,BGA土壤调理剂施入土壤后能调整土壤能谱(激活)使之适合植物生长;
3)植物正常生长不但需要养分在数量上的满足,同时还需要在能谱上的&和谐&。否则再高的养分对植物生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4)BGA土壤调理剂施入土壤后的絮凝作用引发出它的主要功能,大大缩短了自然界的成土进程,所以BGA土壤调理剂的作用机理可以高度概括为:以能量换时间。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de & 2003-11土壤调理剂(PAM)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动态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2.004页¥2.004页免费5页¥2.005页¥2.00 5页¥3.004页¥2.008页免费5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9页免费5页1下载券2页免费23页免费3页免费
土壤调理剂(PAM)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动态研究|防​治​水​土​流​失​,​其​基​本​思​路​是​保​水​保​土​。​在​土​地​贫​瘠​的​条​件​下​,​采​取​周​期​短​、​效​果​明​显​的​水​土​保​持​措​施​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传​统​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的​基​础​上​新​兴​起​了​一​种​化​学​措​施​,​即​在​土​壤​中​添​加​土​壤​调​理​剂​(​P​A​M​)​,​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侵​蚀​。​国​内​外​使​用​P​A​M​防​治​水​土​流​失​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P​A​M​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防​治​效​果​及​应​用​前​景​。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调理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