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LED65XT870G3D海信电视机排行榜观看3D节目时出现两个画面,如何设置为单个画面

海信LED42K316X3D电视机看3D电视问题 求高手啊 电视机显示左右2个画面电影 看不了3D_百度知道
海信LED42K316X3D电视机看3D电视问题 求高手啊 电视机显示左右2个画面电影 看不了3D
我把电脑主机和电视机连接在一起了,迅雷里面有专门的3D影院可以点播的, 打开3D电影
电视机显示左右2个画面的
3D设置里 只能设置2D转3D
别的左右模式都是灰色的点不了 开启不了3D模式
提问者采纳
需要通HDMI连接才可以看3D.别的通道都不行,别的通道3D键无法使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尊敬的海信用户,您好!您这种连接方式是无法收看3D的,在这种状态下,电视机只是个显示器,不可能识别3D信号。请将3D片源拷到U盘或移动硬盘中,插在电视机的USB接口中,电视机识别到3D信号后,您就可以进行3D设置了。
已回答43513
响应时间&11小时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哦,连接的话电脑是主机,电视只是显示,所以不行的你要吧这个电影下载到u盘上在电视上播放,或者用电脑上专业的3d播放器播放,还有个问题,声音来源是电脑。
用电脑放是不行的,你的电脑上面的播放器输出的视频信号电视机无法识别,所以会是这样,一般放3D电影最好是用把3D格式的电影放在U盘里面,然后直接用电视机播放。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3d电视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海信液晶电视如何观看3D电影_百度知道
海信液晶电视如何观看3D电影
电视是直接连接网络的,想从网上直接观看。
提问者采纳
海信XT39吗?他有三种看3D电视的方式:一、通过HDMI1.4的接口,接3D影碟机,二、通过USB2.0、三、通过智能转换2D转3D。你可以看到你的遥控器上有个3D按键,在普通画面上,按一下,然后在第三行有个2D转3D,点一下,就可以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尊敬的海信用户,您好!感谢您选择海信产品。海信智能电视自带的应用中,如华数,可以直接进入其3D专区, 选择3D影片收看即可。但要注意几点,一是要保证电视机有较高的网络带宽,二是有3D片源是收费的,这是由网络运营商来设定的。如有问题可致电海信全国服务热线。
你买的是三星的山寨版啊!在网络上是转不了3D的、USB接口解码不了高清的视频。最好是接3D蓝光播放器看!2D转成3D的效果都不好。在看3D画面清晰度不高
海信液晶电视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家是3D电视,有高清机顶盒,接收到3D频道的信号,但转换为3D模式后,确显示两个画面,什么原因?_百度知道
我家是3D电视,有高清机顶盒,接收到3D频道的信号,但转换为3D模式后,确显示两个画面,什么原因?
是左右两个画面,但是合不到一起,古怪的是有个”左右转换“的设置选项是灰色的,不能使用。不知道是不是信号的问题?3D频道(701频道)在普通模式下是左右两个很清晰的画面,当转换成3D后是左右两个模糊的画面,戴上3D眼镜看还是左右两个画面,但是会清楚,感觉画面靠近自己了,3D效果也谈不上明显,不像买电视时卖场里工作人员放的那种画面,3D效果比较突出。而且我感觉奇怪的是,3D频道的信号本身就应该是3D的,我在2D的模式下播放才应该是左右两个模糊的画面,然后我把电视转成3D模式后,就应该是一个模糊的画面,戴上3D眼镜就能看到清晰的一个3D效果的画面了。请高手指教,谢谢。
看了各位高手的说明,小弟应该明白了,我家没有HDMI线,用的是歌华给的色差线,看来得自己去买一根了。多谢各位大侠。
提问者采纳
~~~~~~~~~~~~~~您好:本人之前遇到的问题和您相似,后来成功解决了。原因是:必须要用高清线材才能成功传递3D频道的信号,3D电视才能识别出来。所以,解决方法是:购买一根 “HDMI”线(不贵,大约几十元)。记住,一定得是1.4版本的HDMI线(1.4的支持3D信号)。届时电视分辨率将会是720P的信号提示,此时3D电视上的3D菜单“左右”选项就开启,可以选择了。另外,有些机顶盒背后可能没有“HDMI”插口,只有一个“DV-out”插口。这不要紧,HDMI1.4线也能成功连接得上,一样用。因此,只要是第二代高清机顶盒就成。希望我得回答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
~~~~~~~~~~~~~~~~~~~~~~~~~~~
其他类似问题
3D电视机的3D选项中有模拟、左右、上下等好几种模式可调,现在试播的3D信号是并排模式(也就是左右模式)的信号,你需要将电视机的3D设置调整为左右(并排)模式,这样画面就不是两个画面了,没戴眼镜之前就变成3D正常的重影画面了,带上3D眼镜就可以观看了,3D效果非常好!你说什么转换选项是灰的?你是什么片子的电视机啊?在左右选项上按一下确认键看看有反应没有,还有就是你的HDMI高清线是不是支持3D信号,太老的版本不行,起码要1.3版本的。 还要说明一下,每个电视机品牌机生产厂的技术标准不见得一样,可能会出现少数3D电视与“3D电视试验频道”标准不兼容造成无法收看3D电视节目。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是电视设置的问题。我不知道你用的什么型号的电视,但你可以打开电视的主菜单,或者“选项”菜单。注意以下4个地方:1、电视是3D电视,戴了3D眼镜,机顶盒是高清机顶盒;2、电视显示必须设置为720p以上;3、所有3D相关的选项都要设置为“开”;4、最重要的一点,3D的格式一定要设置为“并排”,否则就是左右两个画面!如果还没有解决,请与厂商联系,事实证明,歌华的信号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3D信号是两个画面,左和右,但是应该不会模糊。第二,如果打不开立体模式,那有可能是你接的线或者接口不对,高清机顶盒要使用HDMI1.4标准或者HDMI1.4A的标准来传输,以下的就有可能打不开。第三,卖场里的东西主要是拿来吸引人的,3D效果肯定好。第四,左右模式的话,你在打开3D时要选择好左右。你的那个情况应该是开启了2D转3D了。主要还是试一下接口吧,一定要是HDMI1.4以上的接口。
正常 这就是3D模式有左右格式影片 还有上下格式的
你得带3D眼睛呀
是电视设置问题,你在电视菜单里找通道选择,然后选HDMI 1 就可以了(我家的HDMI线是插在HDMI 1口的)
一样,应该是HDMI线的问题,只有通过HDMI线才能将电视频道信号转化成视频信号,这样调节3D设置就有&左右&选择了.
你的问题大概做三次回答:1、你的电视 左右转换 功能即是进行3D播放的选项,打开才能看3D效果2、转换后,感觉还是重影,那是你需要设置景深3、2D模式下看3D视频信号,是两个清晰的图像重复,所以感觉模糊。带上3D眼镜后,才能将2个重影分别投入到左右眼镜内,形成3D场景
我和你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有人说是hdmi线的问题,不知道真的是这样吗?我在网上看可以下hdmi线,十几元到几百元的什么价格的都有,到底是不是这个问题,有没有试过的,给个答复!
左右格式和上下格式都是两个画面啊,戴上眼镜重合起来不就是立体画面了吗?我没有高清机顶盒家中的3D 电视还没法看立体电视.
根据两个画面的位置,在3D选项中设置成左右或上下。
高清机顶盒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日,在北京市金宝街的丽晶酒店举行了MHL新技术的发布会。MHL公司王贵添先生介绍了目前已被广泛采用的高清传输标准MHL技术规范及其技术优势,为便携式智能设备与其他大尺寸显示设备无缝连接提供了一个更方便更快捷的选择。
由于移动终端先天性的尺寸限制和续航能力差等弱点为用户直接提供和分享高清体验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一种连接方式,方便且能高质量地将移动终端中的高清节目转移到高清电视中。
MHL传输技术的出现,为消费者真正的解决了这个问题。MHL能够完美的把手机上的高清内容接入到高清电视,并且完全不损伤高清的效果,是一种非常好的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内容与高清电视相结合的手段。
MHL技术特点是仅通过一条信号线和标准HDMI输入接口,即可实现高清内容的输出,并完美兼容常用的Micro-USB接口。相比19个管脚的HDMI接口,MHL只需5个管脚就能提供满足1080P播放需要的视频+音频信号,因此更适合运用在尺寸日趋“秀气”的便携设备上。MHL的高效、便利性显而易见。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会演示的PPT就是通过支持MHL技术的手机连接到投影上的。而通过跟三星手机的连接,更是在东芝的电视上面演示了各种游戏以及视频。
由诺基亚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矽映电子科技公司、索尼公司、以及东芝共同组建的MHL联盟正式成立。据了解,这个联盟的使命就是开发新型移动音频/视频接口标准,支持手机及其他便携式消费电子设备直接与高清电视和显示器相连。
总的看来,MHL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无压缩高清视频和数字音频:消费者将能够体验到高达1080p/60画质的视频内容,以及能够从他们的移动设备输出高达8声道环绕声的数字音频内容。
电视向移动设备充电:在输出视频/音频信号的同时,电视或其它CE设备也可以提供电源给移动设备。从而,用户可以用他们的智能手机玩几个小时非常耗电的游戏,或看一次电影马拉松。
使用您的电视遥控器进行控制:您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协议(RCP),使用电视机遥控器进行导航和控制播放。RCP是一项强制性统一要求,旨在确保互操作性。例如,可以使用Y品牌的电视机遥控装置控制X品牌的智能手机,让用户可以选择观看某段YouTube视频,并进行播放、快进或快退等操作。
使用很少数量的连接线:只需要一个5芯接口并使用细、柔软、灵活、且易于携带的MHL线缆,便可支持未经压缩的高清视频和数字音频、充电和遥控操作。
? 使用现有的通用接口:MHL技术并不需要自己的接口,从而使制造商能够灵活地利用现有的通用或私有接口。
内容保护:MHL规范充分支持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HDCP)技术,从而保护高价值的数字电影、电视节目和音频内容免遭未经授权的截取和拷贝。
而相对于目前的mini
HDMI接口来说可以节省不少手机厂家头痛的多接口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充电,让你玩游戏看电影时候不用担心电量流失,并且接口线柔软,通过使用一条细而柔软的线缆,即可在播放视频/音频的同时为正在使用中的移动设备充电,并可使用电视机遥控器来控制移动设备,。玩游戏不碍事。另外利用原有的micro
USB接口,可以让手机变得更轻薄。
在活动现场就看到了支持MHL技术的配件产品,这款产品可以将HDMI线接入到手机上传入电视,而且可以传输高达1080P/60HZ的高清视频,并且能传输7.1声道到音响。而且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进行遥控,即使是不同品牌的电视遥控器只要支持这个技术都可以实现。
MHL技术使用户可以把他们最喜欢的智能手机游戏传输到大屏幕上。智能手机游戏通常不能共享,不过,通过在一个更大的屏幕上显示,则可以在更多人之间进行互动。此外,打游戏非常耗费电池电量,这一点人所共知。利用MHL技术,用户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游戏马拉松,并仍然可以在智能手机处于准备就绪状态时,丢下手机去办别的事情。
商务旅客可从MHL连接中受益。利用支持MHL功能的投影机,现在,经常出差的用户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携带他们所有的幻灯片和展示文件,在飞机上甚至出租车上进行更新,并在到达目的地后,将其连接到投影机,进行具有高分辨率及震撼感的演示。通过将您的MHL智能手机连接到房间中的数字电视,MHL技术还具有将酒店客房改造成办公室或居室的能力。您可以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并在大屏幕上阅读新闻。另外,该技术还拥有在汽车、飞机和酒店环境中应用的潜力
―― 只要是有人携带手持设备旅行的地方,就有应用潜力。
不过目前支持这一技术的手机平板大多定位高端产品,随着不少芯片厂家表态支持,相信这一技术会被许多厂家采用,在明年的上市新手机中应该是屡见不鲜了。
终于还是入了心仪已久的GA-X58A-OC“超频橙子”。板子确实很赞,细节的质感相比技嘉之前的X58产品要强太多了。着急上机,所以就没再去找好的拍照环境,顺手在家里按了几张,效果不好,多多包涵哈~~~
最后来一张上机之后的照片吧~~~
整合显示核心是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另一大改进。与Westmere处理器所使用的MXM技术不同,Sandy
Bridge处理器率先实现了将显示模块完全集成于芯片内部,并允许其通过Ring
Bus(环形总线)与处理器模块共享三级缓存,以提升整体性能。
新的集成显示核心仍然沿用了以往的整体架构,但在规格上做出了明显的增强。与上一代的GMA
HD相比,全新的HD
Graphic显示核心每个线程的寄存器数量提升了50%,达到了120个,因此其单个Execution
Units(执行单元)的吞吐量增加了约1倍。Sandy
Bridge还将Turbo Boost功能升级为2.0,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即是支持GPU部分进行自动超频。即当系统对图形性能更为渴求时,处理器会根据CPU模块本身的负载情况,适当的释放出部分TDP资源,令GPU模块的运行频率大幅提升。同样根据产品定位不同,Turbo
Boost的幅度也有所区分。
Bridge处理器芯片照片,黄色框内是显示核心模块
与以往英特尔集成显示核心仅存在频率差异不同,Sandy
Bridge处理器中GPU模块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在Execution
Units数量上也有所区分。其中桌面版的Core
i7-K配备有完整的GPU,其中包括有12个EU,商品型号称为“HD
Graphic 3000”。而在其它产品的GPU中仍维持6个EU,称为“HD Graphic
这次体验套装里的Core
i5-2300集成有HD Graphics 2000显示核心。恰好手头还有以前测试Core
i5-2500K时留下的数据,正好对比下目前市场上从入门到主流中低价位段的独立显卡,看看在性能大幅增强的核芯显卡面前,独立显卡是否还有值得购买的价值呢?我们挑选的对手包括299价位段的Radeon
HD 5450缩水版、399价位段的GeForce GT 220、499价位段的GeForce GT
430以及599价位段的公版Radeon HD
基准测试项目组
基准组主要包括PCMark
05中的Grahpic测试、以及3DMark 06 /
Vantage两个常规图形测试项目。为了避免处理器不同对测试成绩的影响,我们只关注后两者与GPU评分有关的项目,其Overall成绩,仅作参照。
从上面的测试成绩对比图能够看出,HD Graphics
3000在性能上接近399价位段的GeForce
GT220,距离499价位的GeForce GT430则仍有较大差距。HD Graphics
2000性能上与3000拉开了档次,但相比199价位的入门级Radeon
HD 5450缩水版,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3DMark 06测试中,HD Graphics
3000进一步拉近了同GeForce
GT220之间的性能差距。在SM3.0子项目得分中甚至小幅反超。但同更高价位段的产品相比,差距依然明显。HD
Graphics 2000继续了之前的表现,同3000保持差距的同时依然对最低端的入门级产品保持者绝对的压制。
HD Graphics
3000在3DMark
Vantage项目中与GeForce GT220基本持平。但同GeForce
GT430与Radeon HD 5670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考虑到3DMark
Vantage相比之前的测试软件进一步提升了贴图材质的精度,因此个人认为缺少专用的高速显存是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网络游戏项目组
考虑到大多数选择中低端价位显卡的用户,几乎都有运行网络游戏的需求,因此测试中搜罗了目前人气比较高的3款3D网络游戏(类似《地下城与勇士》这样的2D网络游戏,对图形性能的需求较低,因此不列入测试范围),包括《龙之谷》、《穿越火线》以及《QQ炫舞》。《魔兽世界》我们同样进行了测试,但由于其测试结果依赖于测试场景中的人物数量,存在过高的不确定性,因此未列入比较范围。
在《龙之谷》中,HD Graphics
3000性能大爆发。在游戏中的典型负载下,平均fps.达到54.9帧,可以提供相当流畅的游戏操作体验。同时,由于《龙之谷》游戏本身具有“锁帧”(最高帧率存在限定值)特性,因此HD
Graphics 3000甚至接近同环境下GeForce
GT430的性能表现。HD Graphics
2000也能够提供接近30fps.的画面速度,继续保持着对Radeon HD
5450缩水版的压制。
《穿越火线》对目前的入门/主流显示核心几乎完全不构成威胁。HD Graphics
2000显示核心也可获得高达125
fps.的画面速度,HD Graphics
3000更超过140 fps.。尽管同GeForce
GT220以及更高的独立显卡仍存在差距,但对消费者来说,多出来的性能已近乎无意义。
同《穿越火线》的测试结果类似。无论是HD Graphics
2000还是HD Graphics 3000均能够在《QQ炫舞》游戏中提供绝佳的游戏体验。同时,HD Graphics
3000在该游戏中与定位主流的599价位的Radeon HD
5670并列测试成绩的第一名。而HD Graphics
2000的成绩甚至超过了GeForce GT
220以及Radeon HD 5450缩水版。
单机游戏项目组
相比于网络游戏,单机PC游戏往往对电脑的3D图形性能更为苛求,因此也更具对比意义。不过考虑到集成显卡与入门级独立显卡所覆盖的用户范围,例如Crysis之类的“显卡危机”型游戏也并未列入测试范围。最终选定的人气作品包括《星际争霸II》、《街头霸王
IV》以及《汤姆?克莱西之鹰击长空》。
热门游戏《星际争霸 II》中,我们选择了Demo中的单人战役场景,且运行一段时间,达到游戏典型负载时开始测试。HD
Graphics 2000无法在典型负载下提供令人满意的游戏效果,平均帧率低于20帧。HD Graphics
3000则能够达到平均47
fps.,能够应对普通消费者对单人游戏的流畅度需求。两者与GeForce
GT220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HD Graphics
3000在《街头霸王
IV》中能够达到51
fps.的画面速度,与GeForce
GT220几乎没有差距。HD Graphics
2000也接近流畅水准,达到了28
fps.。价位更高的GeForce
GT430以及Radeon HD 5670依然拥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
《汤姆?克莱西之鹰击长空》作为目前飞行射击类游戏的代表作品,精美华丽的画面对图形性能的需求也堪称苛刻。在DX10.1模式下,HD
Graphics 3000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游戏速度(平均34
fps.),但同入门级的GeForce
GT220之间差距较为明显。HD Graphics
2000的成绩则仅能满足基本流畅的需求。
测试总结:经历过多项改进和补强的HD Graphics 3000 /
2000显示核心,相比以往Intel平台的集成显卡,在性能方面无疑有了跨越性的进步。在大多数主流网络游戏中,均能够提供接近甚至超越300元级别入门独显的性能水准和游戏表现。尽管同500元以上价位的主流独立显卡相比,核芯显卡在性能方面尚存在差距,但相信随着驱动的进一步成熟,未来核芯显卡的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甚至将成为入门级独立显卡的“掘墓人”。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见识了Sandy Bridge处理器的Quick Sync
Video功能是多么的强大,它能够成倍的缩短用户进行视频格式转换时所需的等待时间。其实它只是Sandy
Bridge处理器众多功能中的一个,在其之外,还有例如InTru
3D、Wi-Di(需要无线网卡以及专用接收适配器)和Intel
Insider等等功能。这些诱人的功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需要核芯显卡的支持。
这意味着那些用更昂贵的价格购买更昂贵的P67芯片组主板的家伙很不幸的要与Sandy
Bridge的先进功能说Bye-Bye了,有木有这么悲催啊,有木有!!!有木有!!!当然,对于使用H67/H61芯片组主板的用户来说,对Sandy
Bridge功能的发挥也并非没有限制:如果在系统中存在独立显卡,那么即使是H67芯片组主板,按道理也是依然无法开启类似QSV、InTru
3D这样的功能的。
凭借ATI/NVIDIA显卡混插方案而著称的以色列LucidLogix公司出人意料的推出了新的解决方案“GPU虚拟化软件Virtu”,可以用纯软件的方式支持核心显卡与独立显卡之间的自动切换。其原理是在驱动程序层面加入图形任务分配的功能,以达到根据不同的性能负载,来启用集成或是独立的显卡。不过其目前仅支持DirectX游戏,且受集成显卡的限制,仅能支持DirectX
10.1 API。硬件方面则需要Sandy
Bridge平台的支持,且仅支持提供集成显卡输出接口的H67、H61以及未来的Z68芯片组。
▲Virtu原理示意图
根据Virtu的官方说明文档,其拥有两种模式,其中i-Mode将集成显卡作为主显卡,非3D应用时独立显卡仅运行在待机功耗,在3D游戏中,则调用独立显卡的运算资源,并通过集成显卡的视频接口进行输出。而d-Mode则将独立显卡作为主显卡。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i-Mode模式是为集成显卡增加了性能计算模块,而d-Mode则相当于为独立显卡加入了更多的功能模块。LucidLogix公司表示,通过Virtu的管理,系统整体功耗能够得到大幅降低,但独立显卡的3D性能影响仅有3%左右。
事实究竟如何?正好利用手头的体验套装进行一番测试。测试环境如下表所示:测试过程中,我们分别测试HD Graphics
2000的图形性能,以及i-Mode和d-Mode模式下的图形性能,观察Virtu对3D性能的影响。另外在d-Mode下,还需要测试Sandy
Bridge处理器的QSV功能是否能够正常打开。
Virtu软件的安装并不复杂:首先在BIOS中设置核芯显卡处于“一直开启”状态,之后进入系统,正确安装HD
Graphics 2000的显卡驱动及Radeon HD
6970的显卡驱动,之后再安装Virtu软件并重启就可以了。软件界面并不复杂,控制选项也比较少。其中包括一个独立显卡的开启/关闭按钮,品质和性能的平衡滑块。另外就是正式版中可以选择Virtu软件的Logo显示位置甚至取消。试用版该功能则被封锁。
▲Virtu主界面
▲Virtu程序兼容列表
下图是HD Graphics
2000以及双卡i-Mode、d-Mode模式的得分对比:
▲多种组合方式下的3D性能对比
可以看到,在i-Mode模式下,由于有独立显卡参与运算,整机的3D性能有了数倍的提升。而在d-Mode模式下,独立显卡的性能则被完全的发挥出来。由于LucidLogix公司所给出的“影响独立显卡性能仅为3%左右”这一说法并未明确指出是在何种模式下,且目前国外的相关测试也均为指明是使用了何种模式,因此对于i-Mode模式下的效率问题,究竟是因驱动版本导致的个体现象,还是普遍现象,目前尚未可得知。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d-Mode下是否能够成功开始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各项先进功能。我们依旧以QSV功能作为代表。开启CyberLink
MediaEspress
v6.5.1229软件,能够成功的识别出QSV功能(如下图)。测试转换一段700MB,时长3min的MPG视频转换为H.264编码的MP4格式的视频时,更快转换模式下耗时33s,同上一篇测试中所用时间完全相同。
▲有了Virtu,即使使用独立显卡的情况下,也能开启SNB处理器的QSV功能
目前看来,Virtu软件已经能够成功的实现集成/独立显卡的切换功能,虽然在特殊模式下,独立显卡的效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但相信随着软件本身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与显卡驱动更好的配合,效率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而在功耗方面,即使是LucidLogix公司推荐的能够明显降低功耗的i-Mode模式,因为彼时独立显卡依然开启且处于待机状态,与只启用独立显卡时并无明显区别,均明显高于只使用核芯显卡的功耗。其真正能够节省功耗的领域,仅仅是在开启视频播放软件,使用GPU进行硬件加速时,可以仅启用核芯显卡而使独立显卡依旧保持待机状态。因此,Virtu软件真正的意义,恐怕还是在于d-Mode模式下,能够在不影响独立显卡3D性能的同时,解放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各项先进功能,让用户能够更完美的感受新平台、新技术带来的应用体验的进步。
预告:接下来将为您带来“I之初体验③――游戏体验篇”,敬请期待
虽然之前也有机会接触了全新的Sandy
Bridge处理器,感受过其史无前例的强悍效能。不过因为当时所用的是P67主板,因此虽然性能和超频体验都令人震撼,但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很多特色功能――例如Quick Sync
Video――却因P67芯片组不支持开启HD
Graphics显示核心模块,而未能有所体验而颇为遗憾。
▲测试套装实物图
因此收到本次的试用套装时,发现附送的主板为技嘉的H67MA-UD2H-B3,颇为惊喜。终于可以体验一下HD
Graphics显示核心所带来的功能方面的革新体验。想必关于Sandy
Bridge系列处理器的性能测试文章,无论是网络还是杂志上都早已满天飞,因此,我在性能测试之前,将我的“I之初体验”奉献给Quick
Sync Video(以下简称QSV)吧~~
与AVX高级向量指令集、Turbo Boost
2.0等技术相比,QSV技术因为应用环境限制较为严苛,所以并未收到太多用户的关注。实际上,该技术却是Sandy
Bridge处理器所具有的革命性进步之一,它改变了以往仅以冰冷的绝对性能数值来衡量处理器的价值观,令处理器本身变得更为实用,更具人性化。QSV的官方名称为“高速视频同步”技术,其实质是通过Sandy
Bridge处理器集成的HD Graphics显示模块以及Media
Processor模块,以固化硬件指令,替代处理器进行视频转码操作。从而缩短用户将视频文件从PC上同步到移动设备中去的等待时间。
▲QSV与上一代处理器中的硬件加速技术的区别
在上一代Clarkdale/Arrandale处理器中,由于集成有GMA
HD显示核心,处理器本身也能实现视频转换过程中的硬件加速,但仅能存在于解码环节,因此对整体的速度提升有限。而新一代的Sandy
Bridge处理器,通过HD
Graphics显示模块则可以对视频转码和编码环节实现双重硬件加速,因此在视频转换的速度上无疑将更具优势。作为一项硬件技术,QSV仍然需要软件的支持才能够实现。目前对QSV技术提供支持的视频转换软件包括CyberLink
MediaEspress v6.5、ArcSoft Media Converter
7以及Roxio Creator 2011 Pro中的Video Copy
& Convert组件。
测试使用CyberLink MediaEspress
v6.5.1229软件。将一段700MB,时长3min的MPG视频转换为H.264编码的MP4格式的视频。测试环境如下表所示:
软件能够自动识别QSV技术,开启后能够在设置界面中对该技术进行简单的设置。在如下图所示界面中勾选“开启硬件编码”和“开启硬件解码”两项,即完全打开了QSV技术。同时软件还可以对QSV技术进行模式设置,选择“更快转换”或“更高质量”以追求速度的提升抑或更出色的画面质量。
▲QSV开启/关闭与设置界面
▲QSV测试结果对比
测试结果如上图所示。在关闭QSV技术,仅使用处理器进行转码操作时,需耗时60s,而开启QSV技术后则大幅缩短至32s(更快转换)和35s(更高质量)。效率提升约1倍左右。实际上转码的效率同视频源的格式以及转换的格式均相关,在随后的测试中,使用一段200MB,时长90s的MOV格式1080p视频进行转码操作,关闭QSV时需耗时约55秒,而开启后居然仅需8秒即可完成转换,效率提升接近7倍!!
画质方面,对比处理器转换的视频与QSV(更快转换)转换的视频,能够看到两者之间的画质差异相当小(提示:两图均为手动截取动态帧,因此画面中的人物模糊程度主要由于截取帧不同所造成,对比画质可以参考镜头中完全为静止状态的地面细节)。QSV转换的视频仅在路面及背景树叶的颜色过度上略有差异,细节边缘锐度稍差。而对比QSV(更高质量)的转换结果则与处理器转换后的视频几乎毫无差异!
▲QSV转换画质对比
与目前常见的NVIDIA CUDA和ATI
Stream两套显卡加速视频转码的解决方案比较,QSV无论在转码速度还是在画质效果上,均强于前两者。
目前来说,QSV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使用方面还存在一定限制,例如暂不支持多声道音频的转换,且高于H.264编码的视频格式亦不提供支持。同时,由于目前支持QSV技术的多为商业软件,因此软件本身均不提供对MKV这一封装格式的支持(MKV作为非商业标准,主要为非商业性转码软件所支持)。但网络流传的720p/1080p电影多为MKV封装,因此未来QSV被更多非商业性视频转码软件所大规模采用时,其超高转换效率的优势会变得更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预告:接下来将为您带来“I之初体验②――显卡切换篇”,敬请期待
凭借日本地震,《<font color="#12》成功的跻身全球最神棍的电影行列。但如果对科幻小说有点了解的兄弟,恐怕对<font color="#~70年代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沉没》则更为膜拜,小说之中列举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无论是场景还是发生顺序,都与<font color="#月<font color="#日的现实几乎一一映照,实在令人叹服。(值得吐槽的是,哥当年苦苦求索《日本沉没》的电影,结果千辛万苦寻得DVD光盘一张,放出来的电影居然叫《日本以外全部沉没》,我擦…尼玛这也太杯具了,有没有这么高潮,有没有,有没有??!!)
这场号称“史上最强”的地震,显然不止对日本人民的生命财产的造成了威胁(这里我们表示对日本人民的高度人文主义同情),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也绝对不容小觑,再考虑到日本每年的IT产业产值占全球IT产业的比重超过<font color="#%,以及无数攥在日系厂商手里的专利技术和关键产品的产能,由之引发的一些列全球经济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恐怕对天朝人民的“财产”也要造成不小的威胁了。新闻里不断滚动播放的日本企业损失惨重排行榜,显然已经让人提前看到的了“涨价”的趋势,毕竟从小就受到“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再度吐槽:房屋闲置率这么高,房价还TM一个劲的涨,为嘛天朝房地产行业就能不受经典理论的限制呢?)熏陶的天朝人民,在对价格的敏感性上,绝对排名全球前列。接下来就让我们总结下,日本地震鸟,到底神马会涨价?
Toshiba是这次地震中受损较为严重的日本电子产业巨头之一,地震后其立即宣布关闭了位于震区的一家芯片制造工厂。但同天朝官方台里成天叫嚣的“内存要涨价”不同,东芝生产的多为NAND
Flash芯片,即传统意义上的闪存,而非DRAM内存。而日本真正生产内存DRAM芯片的企业分别是位于广岛的Elpida和位于兵库的Micron工厂,在本次地震中受到的损失均较小。退一步说,即使这两家企业最终受到停电、辐射等影响关闭生产线,对全球内存市场的价格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毕竟韩国的Samsung、Hynix以及中国台湾省的力晶和茂德,都在DRAM颗粒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反观NAND
Flash芯片市场,东芝作为全球第二大供应商,占据全球闪存颗粒产能的<font color="#%左右。其工厂关闭,则必将导致全球闪存颗粒出现供货紧缺的情况,考虑到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计算设备对闪存容量需求的水涨船高,短期内的库存销售完毕后,呈现价格飞涨的局面并不出人意料。但短时间内,市面销售的配备闪存颗粒的成品设备,都不会因地震本身而导致价格增长。不过例如SD/CF卡等闪存占据主要成本的存储设备,因为后期供货紧张以及恶意人为炒作等原因,价格的上浮恐怕会立即显现。
SONY是本次灾难中的头号“倒霉蛋”,其工厂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北部。震后SONY立即关闭了位于宫城县和福岛县的<font color="#家工厂。据了解这<font color="#家工厂主要负责生产蓝光光盘、光头、播放器、电池以及其他半导体电子产品。考虑到SONY的蓝光产品以及锂电池在闲逛产业链中的地位,恐怕蓝光光盘/光驱/播放器以及锂电池都会有明显的价格提升。Sanyo的电池厂在海啸中同样未能幸免遇难,这也会进一步加剧电池市场的价格增长。而这必将带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以及其他移动设备的整体价格提升。
Sharp的液晶面板工厂同样因地震和海啸受损严重。但Sharp主要以生产大尺寸的电视用液晶屏幕和小尺寸的手机屏幕为主,因此对电脑相关产业并无太大影响。而全球液晶面板目前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Sharp的工厂恐怕仅对其自有品牌的电视造成影响。而对于韩系、台系甚至是国内的液晶面板制造商来说,趁夏普之危则有希望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同样遭受灾难打击的还有Fujitsu、Canon以及Nikon等半导体产业巨头。前者关闭了其半导体制造工厂。该厂主要以代工生产半导体芯片为主,虽尚未准确获知受损的生产线究竟有哪些,但以往Fujitsu的主要产品多为ARM授权的嵌入式处理器产品,因此受其影响部分嵌入式系统――例如汽车的动力控制系统的成本可能会有所提升。Canon受损的为镜头工厂,Nikon则主要为高端相机生产线,因此两者未来的产品价格增长显然不值得意外。
与工厂直接受损相比,原材料提炼工厂的关闭、供电短缺以及交通物流成本提升对日本和全球IT产业带来的打击,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段内逐渐显现出来。而日系企业的灾后恢复能力究竟如何,也将很大程度上左右今后一段时间的IT产品价格走势。以NAND
Flash芯片举例。东芝占据了超过<font color="#/3的市场份额,其关闭工厂后的巨大市场空间究竟由谁来弥补?从市场还是技术实力角度来说,三星无疑是第一候补。如果市场的需求超过了三星产能的承载能力,台系的NAND
Flash颗粒厂商无疑将获得千载难逢的良机。只是如果芯片企业过低的估计了东芝的抗打击能力,盲目的增加芯片产能,一旦东芝快速重新恢复生产,过剩的产能无疑会令闪存芯片重复之前内存芯片市场的悲剧。当然,NAND
Flash芯片价格如果出现大幅度降低,从而加速SSD产品的普及,也算是地震带给全世界人民的福利了~~~
除去上面提到的一些产品,日本企业虽然渗透在IT产业的方方面面,但都不会因为地震灾难而导致价格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如果遇到奸商夸大地震影响妄图加价出售相关产品,那么我希望看了此篇文章的消费者能够理直气壮的喊一句:“别TM扯淡,地震海啸神马的,哥懂!”
在日非常荣幸的在50万网友中被选出参加具有跨时代意义的Intel
SandyBridge处理器发布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融合处理器且具有真正核心显示功能的32nm处理器,具有低温,低功耗、超等特点,尤其是GPU与的联合运算意味着着IT发张中的一个飞跃。
作为一个电脑硬件发烧友,从最早的赛扬300A到现在的新酷睿,Intel的处理器一直伴随着我一路成长,虽然也玩过一些的处理器,但由于外频的限制,内存控制器的限制在我刚想深挖的时候却已经发现无潜力可玩,而Intel处理器相反,只要你有好的散热,给力的,超越自己频率的极限那只是处理器体质的问题。
其实早在2010年的新酷睿发布的时候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但这次意义却非常不同,Intel首次请我们网友到位于和平西桥的贸易中心的20层总部进行参观,既兴奋又自豪。
作为PCHOME荣幸的网友,为了不辜负网友对我的期望,提前半小时来到了位于北京和平西桥环球贸易中心的Intel北京总部,当与工作人员联系后发现,我们预计前往的20层必须通过同坐人员带领才可进入,否则电梯无法停靠20层,可是相当的神秘啊~~!!
环球世贸中心A座内的喷泉 相当豪华的大厦 表怪小弟刚进城
经过与Intel人员的通话后得知他们在B座20层,需要人员带领才可进入,于是便在大厅内等候
Intel漂亮的MM
与大厦人员确定后电梯才可通往20层,否则无法进入。
从电梯间走出便看到了前台接待处,此门没有门卡是无法进入的,进入后更是悲剧,各种不允许拍照,不允许乱走,直接被带进会议室。
在美女引导下来到会议室,发现我与菠菜这位网友是第一批感到的,他正在确认签到。
在前台处领取的参观者胸贴,无此胸贴的游客将被人员带离此层,相当严格。
相关的保密协议
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了解到此次前来培训的网友非常之多,在20秒内将2个会议室打通
很先进的隔板 通过滑轨可迅速将墙壁收起 嘿嘿 要是自动的就更好了
在2点左右大批网友来到培训室,经过了解他们是精英大学生此次前来Intel总部听培训。
大学生就是幸福,基本上都是一对对儿的,看着这羡慕
IFAN俱乐部成员与Intel工程师探讨产品问题,问题非常好且客观,同时Intel产品经理赵军也为网友认真解答。
IFAN俱乐部网友合影
抓拍的 美女哦~~ 有点远 不好 实际非常漂亮
会议在4点结束,出来后仰望20层的Intel总部,好高啊~~期待蜘蛛侠的出现~~
邀请我们前往Intel总部培训的同时,晚上将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水立方进行中国区Intel
最新SandyBridge处理器的发布会,非常期待~~
走在奥林匹克公园鸟巢边,菠菜网友非常兴奋~哈哈 被偶抓到了
IFAN俱乐部网友
来自天津的网友
竟然在鸟巢边看到小商贩卖的玩具在批发市场几元的东西在这里竟然要20元太黑了
经过20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此次会场水立方的入口,一个感觉太NB了,此入口平时不允许游客进入,经过打听后这是为Intel此次发布会专门开启的安检通道,特殊入口,好有钱啊~!
夕阳西下 水的尽头就是此次会场入口
这个有些不给力牌子太小了可能是我没太看到更大的宣传单把也许是Intel低调行事
在门口恰巧拍到一个外国人看样子像领导后来在会上了解到他是Acer的某位高层领导
巧遇 杨叙~~ Intel在中国区的BOSS
来到主会场的时候人还并不很多已经有不少人在摆弄着各种基于Intel平台的本本及台式机
气派的主板墙
微星P67A GD80及微星的P67A GD65
技嘉H67与安泰克骷髅配上UV灯管
发布会未开始前有家电视媒体便找到杨叙在做相关采访
这位女士。。。。)#&)%&#)&%
当时没记住。。我的错
签到台开始接待来访客人
媒体签到处 貌似有个信封
里面是美元呢还是人民币呢就不清楚了~~&
这就是咱们处理器核心制造原材料的硅
价格不菲别看小小的晶圆体他是由一粒粒沙提炼出来的
18:30分 离发布会开始时间还有1小时 按照惯例先进来抢沙发了 哈哈
和我一起同行的奔腾的心
在一阵绚丽的灯光过后 杨叙先生上台讲话 下面引来阵阵掌声
相机不给力 镜头不给力 只好拍现场大屏幕上的画面 有些不清晰
杨旭讲完话后 精彩的让处理器飞的话剧上演
讲述了一个母亲和儿子与Intel电脑的故事
他的老妈一直在用Intel奔腾电脑炒股 开启多个股票分析系统
为其赚了不少钱
但随着岁月的更新换代,速度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但出于对Intel电脑稳定性的肯定,他对这台电脑恋恋不舍,于是故事发生了。。。
而其儿子是一个电竞游戏迷
着迷于穿越火线及网络游戏,他购买电脑时结识了一个女朋友 成为了他的爱妻“i7”。
镜头不给力 怕影响到后面观众的影响 只好以这个角度拍摄
在我们前面就坐的都是IT行业的总经理及领导 更不敢打扰他们。
第二代新酷睿中加入了视频转换加速指令 在转码视频时更节省时间
穿越火线全特效 最高画质 帧速达到了89Fps
远远可满足竞技游戏需要。
Intel核心显卡的无线视频传输功能。
这个哥们可逗了~~ 要有风 要有肉 要有火锅 要有雾
现场3D演示
最后 所有Intel核心合作伙伴上台清楚发布会圆满结束~~
全球最大硬盘厂商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斥资<font color="#亿美元,收购日立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世界级硬盘大厂日立环球存储技术公司(HGST)。<font color="#亿美元将以<font color="#亿美元的现金以及价值<font color="#.5亿美元的<font color="#00万股股票方式支付,股票部分将帮助日立在收购完成后持有WD的<font color="#%左右的公司股份,同时日立还将指派两名代表进驻WD公司董事会。
WD此次闪电收购日立对硬盘市场的整体格局可谓意义重大。算上<font color="#05年希捷(Seagate)收购迈拓(Maxtor),以及东芝收购富士通。当年桌面硬盘的“战国七雄”,如今只剩下WD、希捷、东芝和三星(Samsung)四家。其中东芝并无<font color="#.5英寸桌面产品线,而三星同样在该领域内长期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WD此番收购日立,则一下子打破了WD与ST之间的实力天平。使得原本两强纷争的局面一下子进入了失衡的状态。如果以历史做比对的话,颇有些“推倒柏林墙”的意味。如今的希捷也确实有几分落寞苏联的景象,是否会走上“北极熊”的老路,还要看如何调整产品和市场策略。不过在前有WD苦苦相逼,后有SSD产业穷追不舍的局面下,希捷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也绝非易事。
而对于WD来说,此次收购显然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此前在整体出货量上刚刚完成了对老对手希捷的超越,如若再加上日立原本具有的市场份额,则无疑使得自己硬盘业界霸主地位更为稳固。考虑到希捷如今的窘态(<font color="#11财年Q2营收为<font color="#.19亿美元,同比下降<font color="#%,低于去年同期的<font color="#.27亿美元;净利润为<font color="#.50亿美元,同比下滑<font color="#%,低于去年同期的<font color="#.33亿美元),不要说反超,恐怕连追赶的步伐都会无比蹒跚。
相比当年希捷大手笔收购迈拓招致的一片质疑之声,WD收购日立,个人认为尚算明智之举。首先,与希捷和迈拓的产品线几乎完全重合的情况不同,日立的产品线与WD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在企业级市场,WD以往在高转速(<font color="#000rpm、<font color="#000rpm)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猛禽系列虽然凭借万转噱头在消费级市场能够充当旗舰形象,但在企业级市场却仍然找不着北。此番收购,日立所拥有的Ultrastar企业级产品线无疑将成为WD冲击企业级市场的敲门砖。随着云计算、远端存储等新兴应用模式的兴起,特别是以Youtube、优酷等网络视频、图片分享网站的出现高性能企业级存储市场必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而目前SSD在容量价格比方面尚无法同传统的机械硬盘相抗衡,在擦写寿命方面更是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因此,短期内能够在企业级存储市场获利的无疑还将是传统的机械硬盘厂商。WD选在这个时候依靠Ultrastar这一成熟品牌进入市场,时机方面可谓恰到好处。且无需再度付出品牌培育的成本,绝可谓精打细算之举。
其次,日立虽然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早已无法同WD和希捷相提并论,但日本企业惯有的对技术的长期关注和积累,令其市场在产业中时常扮演技术搅局者的角色,特别是在功耗控制方面在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此番技术储备及研发人员全盘被WD吸收,必将极大地增强WD的技术实力。再加上前几番收购的盘片技术研发和制造企业(例如:HOYA的玻璃盘基溅镀工厂),无疑将在WD公司内部形成完整的硬盘技术产业链,从而形成对竞争对手的全面技术压制,为稳固和进一步拓张自己的市场份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WD早已在<font color="#.5英寸硬盘市场位居霸主多年,收购同样在<font color="#.5英寸硬盘市场具有稳定市场占有率的日立,在巩固自己地位的同时,更能仅依靠自身的市场规模就足以对竞争对手实现围剿的态势。考虑到目前<font color="#.5英寸市场在利润率方面远高于<font color="#.5英寸桌面市场,且随着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以及小尺寸PC等设备的蓬勃发展,存储设备的需求显然仍处于加速扩大之中,此时加大在该市场中的份额,同样利大于弊。
日立此番售出HGST给WD,获得的<font color="#亿美元的现金显然有利于改善其目前低迷的企业运营状况。WD则背负上了高达<font color="#亿美元的债务。在SSD蓬勃发展的今天,敢于举如此之巨额债务收购,充分体现了WD魄力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表明了其对传统硬盘产业发展的信心。目前看来,即使SSD能够在<font color="#~3年内实现价格的普及化,但在“用户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与捉襟见肘的容量扩张”这一主要矛盾上仍然缺少实质性的进展。考虑到相关替代技术目前仍进存在于实验室阶段,恐怕在可以预期的<font color="#年内,传统的机械硬盘仍将是最为主流的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而按照WD最新的季度财报显示,其<font color="#11财年Q2季度净收益高达约<font color="#.25亿美元,即使按照这一速度,在<font color="#年内WD即能够具备债务偿还能力。而依照我们上面分析中提到的。进入高利润的企业级市场,以及在2.5英寸硬盘市场的再度扩容,无疑将有可能大幅度提升WD的利润比例,因此其债务偿还的速度有可能远超预期。
总体来说,WD闪电收购日立,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两家企业的技术及市场的融合,无疑是件一石多鸟的妙棋。必将对未来硬盘产业的整体走向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面对WD如此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希捷将何去何从也将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未来的硬盘产业会否最终向X86处理器领域一样,变成极端强势的英特尔与相对弱小的AMD那样的单挑,也许很快就将显出端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Windows 7 SP1
MSDN简体中文版光盘镜像下载
SP1我最关心的两大改进:整合USB 3.0驱动,另外支持AVX高级向量指令集扩展。
Windows 7 SP1 Ultimate x86
简体中文版:
电驴下载:
Windows 7 SP1 Ultimate x64
简体中文版:
电驴下载:
另,附赠最新Windows 7激活程序:Windows 7 Loader
下载地址:
SRS HD Audio Lab
Gold最近更新到了v1.0.67,相比之前的几个版本,Bug明显减少。音质优化更为明显。软件分音乐、电影以及游戏等3种声音优化模式,试听后效果十分明显。即使是《宝石迷阵》这种休闲游戏中,更沉厚有力的爆炸声,也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游戏音乐感受。当然,如果愿意动手的话,软件也提供了自定义EQ方案的调整。
总之如果你对你的PC声音不够满意,而且没有预算升级声卡、耳机或者音箱等设备,那么尝试下SRS HD Audio
Lab Gold v1.0.67绝对会带给你不小的惊喜。
下载链接:
关于网盘的选择:国内用户首推还是115网盘吧,下起来方便容易。但有时候115无法下载,Hotfile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速度很快。就是免费用户用起来有些繁琐。
另,115共享过期的时候,Blog留言给我就OK。
● Fraps 3.2.6更新内容:
修正启动时Fraps无法初始化DirectX的问题
修正视频录制时程序崩溃而导致文件写入不完整的问题
修正视频录制时帧花屏的稀有Bug的问题
修正Windows 2000系统程序崩溃的问题
下载链接(Hotfile):
E2360显示器用了好久,一直也没得着时间拍点照片,周末终于有机会把它最美丽的一面带给大家了,哈哈~~~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啦~~~
先来两张标准的证件照,E2360的整体造型方正硬朗,凌厉的平直线条勾勒出时尚明快的质感。
侧面照是E2360的最大卖点之一,12.9mm的超薄机身。显然这样的机身厚度必须采用LED背光+外置电源方案,同时屏幕内部的空间也必须最大限度的压缩。令人满意的是在压缩屏幕厚度的同时,其结构强度保持得还算不错。
正背面的斜视图,可惜打光控制得不好,渣技术,列位看官多多包涵哈。
与机身的平直线条风格相反,背部大量应用的曲线设计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感,也令E2360在审美上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群。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喜欢的也是E2360这个超炫的透明支架。棱角分明的方正造型,加上点缀其上的金属装饰,凸显了E2360的精雕细琢质感,让其具有了电子产品中极为罕见的艺术风范。
待机时,显示屏下方的LED灯会发出红色的光芒,而工作状态则会变为沁人心脾的蓝色,灯光经过支架上的金属反射,呈现出更为绚丽夺目的光彩,绝对赚人眼球。
隐藏在屏幕下方的OSD按键,触感清晰,操作简单明确。视觉效果方面没有W2486L的感应式按键那么绚丽,但明确的操作感显然更容易在使用中博得用户的好感。
顺应潮流,E2360也提供了全面的输入接口,D-Sub、DVI以及HDMI均位列其上。虽然没有DisplayPort接口,但考虑到目前DP接口普及度较低,将其省略以控制成本也无可厚非。
E2360的整体造型在当前鱼龙混杂的LCD市场中绝对令人眼前一亮。简约到极致的设计却带来难以言表的气质感受,由此设计功力的厂商恐怕在业内也是屈指可数。E2360唯一的缺点就是底座设计得有些单薄,重量过轻。虽然其屏幕本身的重量很小,足以保持稳定,但无意碰撞时摇摇晃晃的感觉还是令人有些担忧。虽然目前金属价格一路飙升,但还是希望能在底座上增加部分金属材料,以保证屏幕的稳定性。
32nm工艺带来的超频性能早已经在Clarkdale处理器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而工艺更加成熟,且微架构换代升级的Sandy
Bridge是否还继续保留着出色的超频能力呢?用我手里的这颗Core i5-2500K来验证一下吧~~~
悲剧的是,时钟频率发生器已经被整合进Sandy
Bridge处理器内部,因此传统的以外频为切入点的超频方法基本已经成为浮云(至少在传说中的Z68芯片组出来之前是这样)。因此,SNB平台上如果还想继续超频,那就必须购买“K”字后缀的型号――与以前的E6500K、875K一样,它们开放倍频。另外还需要P67芯片组配合,因为传说中H67芯片组是不支持倍频调节超过Turbo
Boost上限的...总的来说SNB时代玩超频比以前更费钱了...好在Core i7-2600K和Core
i5-2500K都不算贵得离谱。
由于只能调节倍频,因此SNB的超频变得异常简单。尝试几次发现,如果预期目标为4GHz的话,那真的是什么操作都不需要做,开机、仅BIOS、调节倍频到40、F10保存并重启,基本你就能得到一颗非常稳定的运行在4GHz的SNB处理器了。当然要超得更高的话,加压那显然是必须的。
来回探索的过程简单而枯燥,也就不过多赘述了。最终我手里的这颗2500K能够稳定的运行在4.8GHz的超高频率上(核心电压1.325V,CPU-Z有BUG,电压总是停在1.188V不变),确实有些令人惊艳。尽管反复调试冲击5GHz大关仍然失败了,但在风冷条件下依然能够达到如此高的频率,证明了SNB的超频性能相比Clarkdale又有了新的进步。
超频前后,对Core
i5-2500K跑了些测试,能够更好的看出频率的大幅提升对SNB处理器性能的影响。测试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参看下表:
首先来对比一下基准测试项目的得分,第一张图是实际得分,第二张图是以超频前的成绩为100%,对比超频后的成绩提升幅度。
可以看到,相比于运行频率45.1%的提升幅度,各项测试成绩的增幅都有所衰减,这是因为在默认频率下测试开启了Turbo
Boost功能,而超频时为了稳定性,将该功能关闭了。超频后2500K的大多数成绩已经接近甚至超过Core
i7-975处理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SNB架构的超高效率。
图像渲染测试中,3种测试软件均包含单线程与多线程渲染测试。最终的结果与基准性能测试环节相仿,超频后成绩提升幅度均在40%上下浮动,与频率提升接近正比。这意味着即使在4.8GHz这样高的频率下,SNB处理器的性能曲线依然没有出现衰减。而在Clarkdale处理器中,当频率超过4.7GHz之后,其性能/频率曲线将会出现明显的衰减。
实际应用软件中,文件压缩和音视频编码是较为常见的高负载应用。在WinRAR的压缩测试中,超频后的成绩提升仅为15~17%,考虑到与SNB在整数运算方面表现出来的巨大进步,并不吻合。也许等待WinRAR软件进一步优化之后,SNB会有更好的表现吧。相比之下,音视频编码软件显然对SNB处理器有着更好的适应性,同时对频率也更为敏感。超频的2500K在Xvid视频转码、H.264视频转码和MP3音频转码3项测试中分别领先了27.5%、28.1%和29.2%。
总结:微架构的优化设计加上成熟的32nmHKMG工艺,使得SNB处理器在超频性能上更上一层楼。尽管普通处理器不再具有可超频性,但好在K系列处理器的定价也并不比非K版本的贵上太多(JS炒作除外)。目前看来,SNB的K系列处理器基本都具有4.5GHz以上的体质,且超频后带来的性能提升十分明显。
另外,提一下SNB平台的内存超频。由于剥离了超外频的概念,因此SNB平台的内存超频同样仅限于分频比例的调节。目前看到的P67主板中,内存分频选项基本都是13.33/16.00/18.66/21.33这个路数。只要硬体质足够好,就可以轻松超到更高的频率。而留给玩家折腾的,恐怕只有小参了。
经过简单的拆包之后,LG E2360就正式在我的新家安家落户了,不幸得是因为外观过于时尚靓丽,因而被老婆大人强制征用,而我反而一直无缘体验。今天终于有机会将E2360同我一直是用的三星F2380(C-PAV面板
CCFL背光)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其实在以往我也做过LED背光的W2486L显示器同F2380的对比,因此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超薄设计会否影响LED背光的画面表现"。
依照传统,本次色彩测试包括基准测试和应用测试两个部分。基准测试环节,我们使用AIDA64(原Everest)软件内置的显示器测试软件进行色彩拍照。拍照使用的相机是Pentax
K20D。后期只对图片进行了大小缩放,并为进行其他任何色彩方面的调整。拍摄环境是晚上12点在家里营造出的简易暗室。对照组显示器是三星F2380。主机配置是Core
i7 930 + HD4850 + 6GB DDR3 1600 + Win 7 Ultimate
RTM简体中文版。
两台显示器的设置:均采用DVI接口,在系统中设置复制显示以保证两个屏幕的内容同步。两台显示器均选择默认对比度和色彩设置(三星的叫"用户自定义模式",LG的叫"正常模式"),均手动将亮度调节至最高,其余设置维持系统默认。
以下图片,左侧为LG
E2360,右侧为F2380。
纯色测试中,LG
E2360依然凭借LED背光而明显更胜一筹。整体色彩通透靓丽,在色彩准确度方面相比F2380也有着先天优势。特别在白色测试环节中,LED的色纯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完美的白色表现让明显偏红的F2380无地自容啊~~~
与W2486L相同,因为LED背光的高亮度,因而在黑色测试中,E2360的表现略逊于F2380。上图是我对E2360的单独拍照,可以看到在红框所圈出的边框部分,还是有着轻微的漏光现象。这也是我之前对超薄设计所最为担心的。毕竟极限压缩显示器的厚度,必将导致LED光源的放置会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出现漏光现象也就很难避免了。尽管如此,LG
E2360的漏光幅度,仍然比我之前想象的要轻微得多。
色彩过渡方面,LG
E2360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灰阶过渡中明显颜色更为准确,过渡衔接更平顺,没有明显的断层,值得称赞。而在多色彩过渡上,E2360则将其在颜色表现上的优势体现得更为突出。注意黄色、绿色的色彩表现,明显较F2380更为生动和丰富。虽然为了人眼的喜好而进行了明显的鲜艳化处理,但作为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日常应用的产品,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无可厚非。
实际测试环节,我们用两台显示器播放两部影片来进行画面效果的对比。设置和拍摄环境完全与基准测试环节相同。影片为《阿凡达》IMAX版
1080P与《变形金刚:卷土重来》IMAX版
1080P,采用CPU软解码的方式来保证系统输出颜色的准确度。
《阿凡达》开场的片花就给人以惊喜,LG
E2360的颜色准确度令人惊艳。相比之下F2380则相距甚远。除了Logo本身的颜色差异,注意背景天空上的云彩的颜色,F2380的明显偏红。而E2360则非常完美的还原了湛蓝天空下云彩应有的通透感。
注意红框中的暗部细节对比。F2380已经黑成一片,但E2360上仍能明显的看到皮肤的细节。实际上如果离屏幕较近的话,甚至能够看清上校脖子上的纹身。
《阿凡达》空战场景更完美的体现出了E2360准确的色彩效果,天空的通透感以及悬浮山上翠绿的植被都被很好的表现出来。另外注意机身爆炸的火光。
《变形金刚:卷土重来》中的战斗场景,两款显示器在动态拖影方面都表现得不错。红框中的画面再度体现出了LG
E2360的超高对比度,阴影中的草地依然能够清晰地显现,而F2380再次完败。的确CCFL背光产品在画面表现上完全无法同LED背光产品相抗衡。
注意擎天柱大人的面部颜色,以及箭头所指处的细节表现。
色彩表现的对比,注意画面中部的高温火焰效果,哪个更准确已经不言自明,无需我再普及基础物理学知识了吧?哇咔咔~~~
暗部细节表现对比的经典场景,结尾部分的超暗场景拼合图,快门比较慢,拍得有些虚,不过对比还是非常明显的。LG
E2360完胜。
最后奉上我跟老婆大人的经典对话:老婆把E2360接在她的HP 6910p笔记本上玩《宝石迷阵
3》,之后突然问我:
"老公,我在你电脑上玩《宝石迷阵
3》的时候是不是特效没有开到最高?"
"我了个去,哥的电脑i7 870 + HD 5870,玩个《宝石迷阵
3》难道还要开低特效么?"
"那为什么我觉得在你电脑上玩的效果不如在我电脑上玩得好呢?"
"那是因为你的显示器比哥的强太多了!"
USB 3.0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由于设备端的缺乏,我们一直对USB
3.0的实际性能保持着未知状态。最近,ICY Dock推出了全新的USB 3.0系列接口产品,曾经在USB
2.0时代广受赞誉的MB668系列2.5英寸移动硬盘盒也随之升级为MB668U3-1SB。
▲MB668U3-1SB实物
与前代产品MB668US-1SB相比,MB668U3-1SB(名字中的区别仅仅是将U后面的“S”替换为“3”,以表示USB
3.0)在外形模具上完全没有变化,依然是阳极氧化铝材质的壳体,辅以可以免工具快速拆卸的接口部分。
▲USB 3.0与Mini
USB接口对比
MB668US-1SB可以说是2.5英寸移动硬盘盒市场上最经典的产品之一,快速拆装设计使用方便,同时合理的壳体内部设计还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硬盘的稳固性,提高了抗外力冲击能力。足够的内部空袭也能够保证空气的流通,提高散热性能。最主要的是,在不使用壳体的时候,单独的接口部分同样可以接驳3.5英寸桌面硬盘,这使得其成为一个简易的硬盘座,以满足用户更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而以上这些优点,被MB668U3-1SB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与上代产品相比,仅仅是接口面板发生了变化
USB 3.0接口的供电电流提升到了900mA,相比USB
2.0有了大幅增强,因此在接驳3.5英寸硬盘的时候,MB668U3-1SB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无需再连接辅助供电线,这令用户的使用变得更为方便。
介绍完产品之后,我们准备开始测试USB 3.0的实际传输速度,看看相比USB
2.0究竟有多大幅度的提升,是不是值得我们升级。为了避免硬盘本身出现性能瓶颈,我们使用Kingston
SSDNOW 100 64GB SSD(实测约200MBps /
135MBps的读写性能)作为基准测试设备。每次测试之前均进行全盘擦出操作以避免其本身的性能降低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主板我们选择在USB
3.0方面做得最早,同时也最为成熟的Gigabyte,其主板型号中带有“A”字样的均为提供USB
3.0接口的产品。本次测试选择的产品为GA-X58A-UD9。
▲测试使用SSD以保证传输性能
▲测试平台全景,主板为GIGABYTE
GA-X58A-UD9
测试使用HD Tune Pro与HD
Tach两款软件,磁盘均无分区以进行读写双向测试操作。测试结果截图如下:
Pro读取测试截图
Pro写入测试截图
RW测试截图
可以看到,在HD Tune Pro v4.60测试中,USB
3.0接口无论读写操作均不会对SSD本身的性能造成明显影响,实测读取速率高达196.8MB/s,写入性能也高达123.9MB/s。其读取曲线十分平顺,基本等同于将SSD通过SATA
3Gbps接口直接接驳到主板上的情况。写入曲线稍显凌乱。而在HD Tach RW
v3.0.1.0中,测试成绩甚至有小幅上扬,平均读取速度达到了201.1MB/s,写入性能也提升至154.3MB/s,特别是写入曲线已经接近使用SATA
3Gbps接口时的表现。
我们将MB668U3-1SB接驳到USB
2.0接口进行了同样的测试,并对成绩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在USB
3.0接口下,读取性能的优势均超过5倍左右,而写入性能即使受SSD本身的限制,也依然拥有超过4倍的表现。ICY
Dock方面表示MB668U3-1SB的定价相比MB668US-1SB并不会大幅提升,因此如果你的主板支持USB
3.0接口,那么尽快将设备段升级到USB 3.0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的选择,在性能和使用感受上的提升,将会远超USB
另外最后提示一点:由于USB 3.0设备出现得比较晚,因此即使你使用的是最新的Windows
7系列操作系统,仍然需要安装相应驱动才能够使用。不要以为USB
3.0是免驱的啊。
有幸参加了LG的新款超薄LCD显示器E2360,获得了一个月的试用机会。哈哈,先上个开箱的直播,过过眼瘾~~~
E2360,是E60系列里面的最高型号,23寸的显示尺寸,所以箱子超大。不过得益于超薄机身设计,因此并不重。
给箱子上的机身型号标签来个特写~~~
打开箱子,露出包装箱的真身。上面的宣传图表明了E60系列的最性感之处――透明棱柱设计的底座。
包装箱特写,LED背光标识下是E2360的3大卖点:超薄设计、百万级动态对比度、超高能效。
正式开箱,先看到的是附件:包括说明书、底座、VGA视频线、电源线以及电源适配器。话说E2360因为追求屏幕厚度的极致薄,因此采用了电源外置设计,这也避免了内置电源组件会产生电磁干扰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图像效果。
E2360屏幕真身,嘿嘿,蒙着泡沫的确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感啊~~~右上角若隐若现的LED字样,的确令人心生向往。
E2360的拼装十分简单,将底座对准屏幕下方的透明棱柱并拧紧螺丝就OK了。拼装的时候太过心急,也就没拍照片,呵呵。拼好后往电脑桌上一放(左侧),果然气质十足。跟我原来的其他设备相比,E2360的艺术感颇为超凡脱俗啊~~~
拆包的直播就到这里鸟,如果关注E2360这款显示器的色彩和能耗表现的话,就请时刻关注我的Blog吧。
早在年初的CES上,Mad Catz就展出了Cyborg R.A.T.
9/7/5/3系列鼠标,其中9和7为最高端产品,区别只是9采用无线连接方式。一向只收集有线鼠标的我,自然将目标瞄准到了Cyborg
R.A.T. 7上面。
经过长达6个月的等待,Cyborg R.A.T.系列终于开始正式发售,我也终于得以一尝夙愿。Cyborg
R.A.T.鼠标作为这半年来最受关注的鼠标产品之一,其可调整外型特性早已被大多数爱好者所熟知,所以,今天咱就直接看图说话吧。
▲巨大的包装盒子采用了多边形造型,表面的图案采用覆膜技术,成本绝对够高。
▲换个角度欣赏包装盒的美丽。话说刚拿到的时候我半个小时都没舍得开封,哈哈~~
▲包装盒的侧面印刷有Cyborg R.A.T. 7的一些基本技术参数,例如DPI、DPI调节步进、加速度、刷新率、速度等等。
▲包装盒背面巨大的机械鼠形象,总让我想起以前的动画片《猛兽侠》。
R.A.T. 7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哈哈~~~期待已久啊~~~
▲拿开塑料罩子,仔细看看吧。
▲拆出鼠标的时候,能够看到鼠标线采用了尼龙捆扎带,比常见的铁丝包线YY多了。毕竟是价值不菲的高级货。
▲鼠标真身,拍照技术不好,有点暗,高手们轻拍哈。巨大的金属转轴轻易地就俘获了俺的视线。
▲之所以被称为“变形金刚”就是因为其外形可变特性,例如上图中的后盖。总计提供了4个调节段位。
▲滚轮后面是DPI档位切换按钮,纯铝的底盘加工工艺令人满意。
▲左键旁边是模式切换键,用户可以拥有3组自定义模式存储在鼠标中,切换后按键上的Logo呈现出不同的背光灯色彩。
▲鼠标底部全景,复杂的设计和繁多的调节轴是最大的卖点。
▲鼠标右侧(画面左上部分)可以通过金属螺杆进行前后的调节。
▲鼠标后部可放置配重砝码,5颗砝码总重30g,没有重量差异,因此也就无组合特性可言。
▲标称最高5600DPI的光头,没拆开看,尚不清楚使用了哪颗主控芯片。
▲砝码拿下后的照片,那个手拧螺丝样的其实是内6方改锥,帮助用户调节螺杆用的。
▲丰富的附件盒,提供了砝码收纳仓(中间的圆柱体),左侧的两个是鼠标可更换侧边,右面上下排列的两个是不同表面质感的鼠标掌托。
▲可更换附件与鼠标本体大合照。
▲附件、说明书、包装盒、鼠标全家福。
▲YY的代价就是107.5美刀...真不算便宜啊...
▲最后一张YY照。
总体来说,产品做工和触感都令人满意,YY的设计让不菲的价格多少变得不那么令人心痛。不过总体手感尚不习惯,用起来还有些别扭...希望两天之后能够磨合得更好些。更详细的试用感受,等周末有时间再搞吧,呵呵。
DOCK恐怕玩存储周边的朋友都比较熟悉,
无论是在工业设计还是在制造工艺方面都绝对堪称业内翘楚。这次带来的是MB994SP-4S,一款光驱位2.5英寸硬盘阵列盒。产品还处于工程样品阶段,完成度并不高,很多细节还有待修葺,不过看得出来,是款值得期待的产品。
相比我之前玩过的SNT的ST-1042ss和ST-1040ss,MB994SP-4S在框架方面的用料更为实在,这点从其接近800g的重量就能看得出来。但由于是样品,所以表面喷涂工艺还略显粗糙,ICY
DOCK那边也没有明确表示未来的量产版是会沿用这种磨砂表面质感还是采用阳极氧化工艺。另外内部的2.5英寸框架还略显单薄,结构强度相比ST-1040ss还略有欠缺,不过想必未来的量产版上会有所改变。
风扇是MB994SP-4S的另外一个问题,两颗4020风扇(还没拆开看究竟是什么牌子的)提供了足够的风量和风压,但却没有在产品上提供调速开关,而实际上很多消费用户买这样的产品多数都是用来安放SSD,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无需风扇,因此个人认为还是增加一个风扇的调速开关更好些,如果能够提供完全关闭风扇的选择就更为理想了。
另外还有两点存疑的地方:首先MB994SP-4S的整个外壳没有开孔,因此散热能力是否足够就是个问题了。也许正是因此MB994SP-4S才采用了不常见的4020风扇以图更好的构建风道吧。其次在于产品内部框架的分割,只使用边框上的细小边条,是否能够禁得住长期插拔造成的磨损?一旦出现磨损过度,势必会造成硬盘框架与整个外壳的咬合不紧密,在运行过程中就难免产生机械硬盘最为畏惧的震动了。
想看SNT的ST-1040ss的朋友,
前几天收到的R600
OEM散热器如今有了续集,朋友再次弄到一批货源,我就一次性又买了两个,原本想留下一对儿收藏,另外一个拆了尝试改装的,结果朋友告诉我说,他现在有个不带握把的版本...其实当年第一次见R600
OEM的照片的时候,就曾经YY过要是没有那个握把该多好,没想到ATI果然也有这样的计划~~~
估计这批没有握把的版本是为消费市场的Radeon HD
2900XTX准备的,还在卡的散热器底板上提供了一个手拧螺丝位,很有可能是给过重的散热器提供一个额外的支撑位置的,当然由于Radeon
HD 2900XTX 的被取消,这一切只能是我们的猜测了。哈哈,废话不多说了, 上图才是王道!
当年的R600虽然在性能和功耗上相比NV同期的8800GTX/Ultra算是一败涂地,但其无比精湛的设计和做工还是对得起ATI“末代皇帝”的称号的。作为ATI最后一代完全由自己独立开发的产品,R600的OEM版――也就是传说中的Radeon
2900XTX将ATI不计成本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后的RV670/770/870虽然在性能和市场上一代比一代更为成功,但是融入了AMD之后总是在成本控制上显得更为吝啬了。
2900XTX由于成本过高、良品率过低最终难逃被取消的命运,导致AMD-ATI的HD
2000系列显示核心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旗舰型号。也正是因此,存世量极少的R600 OEM版就成为显卡收藏中的极品。只可惜现如今R600
OEM版已经有钱也难买到了,因此难得有机会托了朋友搞来一块OEM版的散热器,虽遗憾尚存,然聊以自慰吧。
话说这款散热器采用了极少见的全长版型,超大的纯铜散热片采用当时堪称惊为天人的4热管设计,其中两根为8mm热管。传言中这块散热片所采用的技术是日本Fujikura公司提供的“Advanced
Vapour Chamber
(高级蒸汽室)”,其原理是GPU的热量传入散热片底部的“小型蒸汽室”,使其中的液体气化后上浮,接触到蒸汽室顶部与热管相连接处后受冷液化,而热管中的液体则气化吸热,并流动至热管的冷凝端后将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后再液化,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完成GPU热量的向外发散。说得很复杂,其实理解起来大致相当于一个2级热管,只是底部这一级采用了类似均热板的方腔式造型,并在内部有垂直的气流管道,因而对设计和制造能力要求极高。
正是这一极端复杂的设计导致了这个散热器的整体成本高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算上从香港NTK采购的定制型号涡轮风扇,整个散热器成本宣称高达60美金,就算后来AMD-ATI的散热器采购部门被爆出了存在着严重的资金黑洞,这个散热器的实际成本也绝对是目前的单卡散热器之冠了。可惜因为R600特立独行的55mm孔距,使得这个散热器基本没有安装到其他显卡上的可能了...
其实单独看照片,很难对这个散热器巨大的尺寸有个实际的感受,那我们就用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大型显卡散热器来对比一下:Radeon HD
4890的散热器同样采用双Slot设计配涡轮风扇设计,而且覆盖了PCB表面将近4/5的面积,在尺寸上已经算是庞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家伙,相比R600
OEM版散热器的时候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正所谓一卡在手,夫复何求...作为一个浅度A Fan,真的是做梦都想拥有一块真正的R600
OEM版啊,只可惜现如今散热器虽然已经到手,只是卡本身却仍然踪迹难寻。本想买块普通的Radeon HD 2900XT
1GB把散热器换了,无奈早上研究了半天版型,基本没有改装的可能性...唉,只能继续等待缘分的到来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信电视机维修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