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中钻改成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招聘不行

与青春同行——我成长的七个关键词
&&&&&&&&&&&&&&&&&&&&&&&&&&&&&&&&&&&&&&&&&&&&&
& (贺延光摄影)
(日,我在北京举行的“李镇西从教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一个发言。会后我根据记忆整理成这篇文字。当然,这篇文字和现场发言尽管结构思路和大体内容是一样的,但在一些表述上也不完全相同,这不仅仅是因为我记忆不可能绝对准确,更主要的是,在整理的时候我补充了一些内容。这样,我的表述更加完整准确。)
仿佛昨天才大学毕业刚刚分配到乐山一中,可一转眼已经过了整整三十年了。
由一个除了激情与理想就什么都没有的小伙子,到现在还算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回顾我的三十年,我觉得对我来说,成长路上有这么七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机遇。
我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如果不是恰逢高考恢复,真的很难说我以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因此,评价我的成长历程,必须将我和我们这一代人放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考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恶梦中醒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从灾难中重新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天安门事件”平反、张志新冤案的披露、伤痕文学的轰动、朦胧诗的崛起、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科学的春天、中越边境战争、中国女排扬威世界、中美建交……中国,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开始了新的长征。&&&&&&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满怀激情地在“新长征”的号角声中开始了学习。梦想也罢,理想也罢,让中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当时,中国足球一次赛赢科威特的胜利,就足以让我和我的同学高呼着“中国万岁”在校园彻夜狂欢!在那民族复苏的新时期清晨,足球的胜利已经不仅仅是足球的胜利,它寄托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渴望腾飞于世界的梦想!
而这个梦想具体到我和我的大学同学,那就是怎样以我们的青春与智慧,让中国教育腾飞?三十年后,现在想来,这个理想当然很“理想”,但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尽管现在我们也不能说当初“狂妄”的理想已经实现,但心中有这个理想和没有这个理想是不一样的。至少追求这个理想的过程对我来说,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实话,一个普通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真的微不足道。但如果顺应潮流,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成为时代英雄。我当然远远算不上“时代英雄”,但因为我不自觉地把握了历史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因此至少在事业上也取得了一点问心无愧的成就。我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真诚拥护者。正是这条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呼唤思想自由的时代,是“让思想冲破牢笼”的时代,追求人的解放的时代,宽容个性鼓励创新的时代……我有幸和改革开放同行,并和中国的前进一起成长。我用整个心灵地拥抱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绝对不会有我的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不但要顺应时代,还得有“贵人”相助,这也是机遇。三十年中,我有幸得到了许多人的相助。对我事业所有的支持者,我都心怀感激。其中,我必须特别提到这些人——
谷建芬,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对我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在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给我的学生谱了一首班歌,而更在于谷老师代表了所有曾经和我素不相识却给我以关心支持的人,正是他们提醒我,人家并不是教育者都如此关心我的教育,那么我作为教育者,有什么理由不把我每一天的工作做好呢?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李镇西啊,丝毫不能懈怠啊,因为在你的身后有多少人注视着你啊!
王宝祥,《班主任》杂志首任主编。1985年,当我看到《光明日报》刊载消息说“我国第一本《班主任》杂志即将创刊”时,便寄去了我写的一篇9000字的《教育漫笔》,这是我的第一篇教育文字(不敢说是“文章”更不敢说是“论文”),没想到很快收到主编王宝祥老师亲笔回信,王老师不但给我的文字以充分的鼓励,而且还说《班主任》杂志将分两期连载。同样的,当时王宝祥老师和《班主任》杂志对于我的意义,也远不只是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字,而是给我以莫大的鼓舞,原来教育文章是可以这样写的!从那以后,我开始了我的教育写作——直到我现在的三十多本教育专著问世。
蒋自立,湖北著名教育专家。八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已经是名满四方的名师了。我读到他不少教育文章,便给他写信求教各种教育难题。蒋老师给我一封封回信,鼓励我不懈努力。后来,正是在蒋老师的帮助下,有了我的第一次面向全国的讲学。
杨兴政,成都玉林中学原校长。其实,因为我在玉林中学工作七年后的调离,杨校长到现在对我都还很有意见,但我一直对他心怀感激。因为是他把我从乐山一中调进了成都。这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我的教育视野得以更加开阔,我的教育平台得以更加宽敞。不管杨校长怎么“记恨”我,我永远感激杨校长。
王绍华,成都石室中学原校长。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见绍华校长时他对我说的话:“李老师,我知道你不喜欢做行政,那我就把你朝教育专家的方向培养。”后来他果真如此。王校长以他的能力尽量给我提供各种平台,包括让我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研讨会,使我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卡娅。可以说,我由普通教师走向所谓“名师”,是在石室中学王绍华校长的帮助下完成的。
苏霍姆林斯卡娅,乌克兰著名教育家。结识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到成为其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的好朋友,无疑是我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这里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但我因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了解从书本扩展到了现实,由中国延伸到了乌克兰。后来我多次与卡娅接触,还赴亲身来到帕夫雷什中学,让我对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了解更加全面而深刻,这些无疑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毫无疑问,1999年偶然认识朱永新老师,并于次年成为他的博士生,这也是我教育生涯的几个重要拐点之一。正是在苏州大学脱产读博期间,我再一次相对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我的教育胸襟得以拓展;正是在和朱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探讨着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我们共同发起了“新教育实验”。是朱老师建议我“还是应该做做校长”,这是我后来立志做校长的重要原因。我从朱老师那里学到的,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宽广的胸襟。他的一句:“只有大胸襟,能够做大事业!”一直影响着我。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原所长。严格地说,我和朱小蔓老师见面的时候并不多,但她的思想和她的为人的确深深地影响着我。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阅读了朱老师不少书,比如《情感教育论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关怀德育论》等等。我曾先后和朱小蔓老师一起在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墓前朝拜,表达着我们共同的怀念与敬仰。和朱老师的几次接触,她的善良,她对身边每一个人的尊重,让她真的拥有一种美丽的气质,这是精神散发的芬芳。道德教育,在她那里远不止是“说教”,而是一种质朴自然的为人。
雷福民,武侯区教育局原局长。现在雷局长已经退下来了,我在这里说几句由衷的感谢话,不算“拍马屁”吧?是雷局长一个手机短信,把我请到了武侯区做校长。在那之前我和他素不相识。我多次说过,我和雷局长没有任何私人关系,我们完全是因为志同道合走到一起的。他不但给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比如我刚当上校长,他就免去了学校原来欠下的教育局一笔270万元的债务,而且给了我其他地方很难有的自由,他对我个性的宽容到达了现行体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程度,坦率地说,我看不出我在中国其他地方当校长能够拥有这样的宽松和自由。
温家宝,国务院现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对我平民教育的一段批示,给我和我的同事们以极大的鼓励。温家宝并不知道“李镇西”是谁,这个人对他来说也不重要,但是我和我同事所从事的“平民教育”,却牵动着他那颗柔软的平民心。毫无疑问,在现行中国体制下,国家领导人的一句话的确能够带来一些特殊的效应,这个“效应”当然也给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也给我的事业——其实是我和我的同伴们共同的事业以强力的推进。
傅勇林,我参加校长培训班时的老师——所以我一直习惯并喜欢称他为“傅老师”。当年听他的课,就被他渊博的学识与儒雅的气质所倾倒。后来他邀请我参加过民进的公益活动。再后来他出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以他的方式继续给我的事业以支持。去年正是在他亲自关照下,我们学校成为成都市唯一的“城乡统筹教育改革综合试点学校”,许多政策让我能够实现多年来我的教育理想——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第二个关键词: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不停地做。教育首先是做出来的,不是只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所以,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一刻也不应该脱离学校,脱离学生。但是,这里的“做”又不只是拿着“旧船票”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绝不重复自己,不断地创新,不断超越自己。&
有人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但实际上只当了一天老师,因为他每一天都是一样的,都是昨天简单的重复。有人做了三年教育,却实实在在当了1000天老师,因为他每一天都充满创造。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我的班主任工作,一直都在探索。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最早的“未来班”,是我的教育处女作,显然不完善,于是在第二个“未来班”便有了许多改进;接下来,第三个班,我着力研究“青春期教育”,后来的班,我先后研究“集体主义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公民教育”……三十年过去了,我的班主任历程有着清晰的足印,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成绩。
我的语文改革也是如此。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再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 (“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语文教育的探索。我的所有教案都没有重复过,哪怕是第二遍教同一篇课文,我也从不会“参照”以前的教案。我把教每一篇课文都当做我的“第一次”,于是,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于是,我由一名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我的教育角色也在不断超越,单纯的教师和班主任,再到学者——博士生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职研究人员,再到中学校长……虽然我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一直没变,但这一身份的呈现方式却发生了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我教育事业的向前推进。
我先后所任教的学校也不重复——最早的乐山一中是省重点学校,后来的成都玉林中学当时是普通中学,后来的成都石室中学是全国名校,再后来的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是一所全新体制的改革学校,接下来我又来到城郊结合部的涉农学校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执教学校的变化,同样标志着我教育视野的转换、教育实践的丰富和教育探索的深化。
一直在一线实践,并且一直不重复自己。不断超越的过程,就是自身潜力不断挖掘和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第三个关键词:阅读。
阅读,能够让心灵飞翔。无论怎样强调阅读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性,我认为都不过分。三十年来,阅读一直伴随着我,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比较注重四类阅读:读教育报刊,这是为了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为了直接聆听真正经典的永恒声音。
我特别要强调,人文阅读对教育的意义。我长期订阅《炎黄春秋》《随笔》《老照片》等杂志,最近一年,我阅读了《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南渡北归》《聂元梓回忆录》《中苏关系史纲》《瞿秋白传》《民主的细节》《西班牙旅行笔记》《我和八十年代》等著作。这些阅读和教育都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让我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每次阅读,都能够让我和思想泰斗对话,与人文巨匠为伴,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地俯瞰人生,审视课堂,增强我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思想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教育者的情怀感受世界。
现在做校长了,我在全校倡导阅读,组织读书沙龙,让老师们也从阅读中获取教育的养料,从更开阔的背景下理解教育。
& &&第四个关键词:写作。
写作,就是记录生命的流淌。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且通过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做!”
“”“”——
“”我一直保持着写教育日记和教育随笔的习惯,直到今天。
“”“”出版了《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怦然心动》《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李镇西教育演讲录》《我的教育心》等30余部著作。
第五个关键词:思考。
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很难设想,作为精神引领者的教师,会没有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实践,伴随着不断地思考,在我看来这是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素养。在谈到什么是“教育科研”时,我曾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这里的思考,也包括对自己的反思。
凭良知反思,用常识质疑,这是我的常态。思考,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素养”,只需要良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样,质疑一些谬误,也不需要多么坚实的“学术功底”,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八十年代我对任安妮之死与宁小燕之死的反思。
任安妮是我班上的一个女孩,因为迟到,我罚她在教室外面站了一会儿。这事看起来不大,我的做法也不特别过分。但后来我才知道她迟到是因为生病,而且再后来她因白血病去世了。也许是这么一个突发的事件,才唤起了我沉睡的良知。我开始反思自己,如果任安妮没有生病,我就可以罚她站吗?当然不是。罚不罚站和学生是否病了没有关系。但我永远不可能面对活着的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是我每天还面对着健康成长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何善待他们尊重他们?这考验着我的教育良知和教育真诚!反思的结论是,尊重学生并不是教育本身,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孩子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
宁小燕是八十年代乐山某中学的高一女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她是个品学兼优,正是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更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自杀。当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但出于对教育研究的兴趣,我利用周末专程去了宁小燕的学校采访调查,我得到了她的日记作业,回来后用了半年时间研究。最后我得出结论,从法律意义上说,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宁小燕之死都没有责任,但是从教育的角度说,宁小燕的所有教育者对她的死都有责任。因为他们都不了解宁小燕的内心世界。宁小燕那么多的苦恼,却得不到排解,最后只有一死了之。宁小燕并不是我的学生,但她的自杀却让我反思我的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离开了心灵的理解与引导,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这样的思考,三十年来一直伴随着我的教育。去年年底,《中国教师报》请我写几句新年寄语。我写到:“2012年,我祈愿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油彩越来越厚,口红越来越艳,脂粉气越来越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培根说:‘德行如宝石,朴素最美。’教育也是如此。朴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标签,剥除包装,拒绝炒作,告别华丽。愿2012年,是中国教育回归朴素年。2012年,我祈愿中国校园恢复宁静。校园本来应该是宁静的,但问问现在的校长和老师,是否真能如胡锦涛先生所说‘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无止无休的‘验收’‘迎检’,花样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费了多少人力、精力、财力?学校不断被折腾。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愿2012年,每个校园都能成为教育的一方‘静’土。……”
就在前天,我还在发了一条微博:“年初发表了《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关于‘特色’,我的完整观点是:第一,我不反对特色;第二,有真特色当然好;第三,没有特色也不要紧;第四,特别反对假特色;第五,特色是经过实践与时间积淀而成的,不能“速成”。第六……
像这样的思考与质疑,的确是基于良知与常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违背良知与常识的做法何其多矣!我愿意继续坚守良知,遵守常识。
第六个关键词:个性。
我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原因之一,就是我的个性。而三十年来,我一直顽强地保持个性,所谓“保持个性”,就是保持纯净的自我。以世俗的眼光,我的个性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让我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我认为,因为失去了我本来就没有想得到的,所以我便多了一些人没有的宁静心态,就让我更加专注于我所热爱的事业,因而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我的个性成就了我的事业。
我一直试图保持一个怎样的“自我”?
崇尚率真。儿童的心总是一尘不染,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我们当然不可避免要长大,但是那份率直,那份赤诚,我永远不愿意丢弃。写真情,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远离城府。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我最不齿最痛恨的就是不动声色地算计,彬彬有礼地欺骗。人应该拥有智慧,但拥有智慧的代价不应该是纯真的丧失。
保持本色。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教育专家”,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校长,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面对教师,我都希望自己善良依然,纯正犹存,热情不褪,我都希望自己捧出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抛弃面具。我们的时代,是人人都带着面具生活的时代。我理解有时候必要的客套甚至必要的违心话,也是难免的。但我更喜欢素面朝天,真诚待人。以心灵赢得心灵,是我的做人准则。
追求单纯。人生一辈子也就几十年,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得不到。不如单纯一些,再单纯一些,这样我们活得也会更轻松更快乐。单纯地对待教育,会让我们真正走进教育的世界,并收获属于我们的单纯的教育幸福。
拒绝成熟。“成熟”在不少人心中往往是“圆滑”与“世故”的代名词,而这恰恰是我最深恶痛疾的。我不反感生存的策略,我也会警惕不被欺骗,但作为教育者,还是“幼稚”一些好,这里的“幼稚”其实就是“纯真”。
忠于心灵。守住内心最朴素的信念,除了追求真理,决不随波逐流,决不追赶时髦。不要给孩子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有人说:“一个人如果给别人宣扬他自己都不信的一套,那他就做好了做一切坏事的准备。”
执着理想。时间流逝,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变。比如少年的理想。
朴素最美。我特别喜欢英国思想家培根的一句话:“德行如宝石,朴素最美。”人生如此,教育也如此。朴素是一种单纯的情怀,是一种宁静的心态,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状态,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进程。
幸福至上。为什么我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因为我从年轻时便想透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和校长无关,和名利无关,只和幸福有关。教育,就是追寻或者说创造幸福的人生。
第七个关键词:童心。
其实刚才我已经谈到这个话题了。所谓“童心”,就是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我今年54岁了,可我自认为我还保持着24岁时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兴奋、憧憬、向往、纯真……因为我有童心。童心就是单纯之心。回想我刚参加工作时,真的很单纯,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只有单纯而专一的热爱,就想着如何让孩子快乐,让自己快乐。当然,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教育界,也没有那么多的名利的诱惑。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职称”之说,也就谈不上要去争什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想法;那时候也没有“奖金”一说,只要不杀人放火,干得好干得不好每个月工资都是五十二元五毛;那时候中学教师的荣誉,除了学校表扬发个奖状,就没有什么了——好像有了“特级教师”的说法,但太遥远,根本想都不敢想,也就不去想了!所以,我只能单纯地工作,就想着如何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不像现在,各种职称,还有各种荣誉,什么“教坛新秀”什么“市优秀青年教师”什么“省级骨干教师”还有“学科带头人”,更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十佳”之类,如果我现在刚参加工作,说实话,很难不心动,很难把持自己一颗单纯的心。我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现在政府以各种方式表彰激励教师,我是说,面对眼花缭乱的“荣誉”“头衔”,守住童心的单纯最重要。
单纯的教育情怀,就是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对教育的热爱与对孩子的依恋。这里,我想再次引用两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一句是:“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这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一位教育家,还有如此细腻的情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就是童心。还有一句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这话是大家所熟知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到什么是教育最重要的,我们往往会想到“思想”“理念”“模式”等等,但苏霍姆林斯基说那些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起决定作用的品质”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如此依恋孩子,如此朴素而深情的表述教育,源于童心。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来源:今日教育传媒
教育界有句谚语: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行业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
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家长应该做点什么呢?
“分化”造成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期望能对你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
小学是人的一生比较平稳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在小学时期,“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绩了。
然而,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
这种类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
初二的教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策略:小学时期,由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知识水平都还很低下,弱化“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不可取的,过于强化“抽象思维”往往又不适宜。初一、初二,正当时。要注意孩子的以下几点:
1、改善学习方式。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2、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3、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有一部分学生较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他们错误地以为,取得好的成绩,原来如此简单,不认真不努力也可学好。养成了做事马虎,不求胜解,怕吃苦等不良习气。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识量要超过整个小学六年的二倍。这时,不努力是绝对学不好的。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点苦,怕受点累,就产生应付的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 策略:如何培养孩子刻苦、勤奋的优良品格?
1、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会玩才会学习”、“快乐学习”。我认为应这样认识:“会学习才会玩”,“学习快乐”。其实,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会有真正的、长久的快乐。
2、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勤奋”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观愿望,有一个自己去努力的目标,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观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为一体,就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奋”总是和意志力在一块儿。对于刚进初二的孩子,意志力是培养的目标。但是,现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经常连一点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谈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奋,还是先从忍耐力开始吧!
3、第三,教育学生,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奋。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勤奋学习是不可能的。明白要成才非学不成。任何的机遇都是勤奋劳动获得的,只有拼奋斗,才是通往成才的桥梁。秋天的硕果从来不属于春天的赏花人,而属于春天的辛勤耕耘者。明白勤奋学习需坚持到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只要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
■学习习惯上的原因现在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主要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商)
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兴趣、体力,还有习惯等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每个人的学习终身受益,也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自习课习惯、做作业习惯、预复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出考题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看每个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小学生、初一学生中,一部分学生贪玩好耍成性,不思进取,学习习惯非常糟糕。造成的原因,是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快乐地学习,怕他吃苦,怕他受累;是家长和老师督促、教育不够。
? 策略: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指导并严格督促孩子全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是聪明的学生,越要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书写的条理性。培养他们经常反思的习惯。对聪明但容易骄傲、贪玩好耍的学生,尤其不要过多的夸奖,应让他感觉到刻苦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是自己的本分,本就应该这样。
■青春期带来的烦恼
初二学生一般刚进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较大,体验深刻。特别是女生,比较关注自己生理的变化,造成学习不专心。有的学生把月经、遗精、乳房、痛经等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视为疾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开始对异性特别关注,注重穿着打扮,与异性交往过密,出现分心。
? 策略: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坦然地迎接挑战。尽管学校对学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但来自家庭、来自亲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父母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性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出现青春期生理不适的学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解除孩子心里的包袱,专心学习。
■个性与人际关系的尴尬性格比较狭隘、偏激的学生,或内向而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有的因人际上孤独而出现心理疾病,有的会交坏朋友,有的会从不良书刊、游戏和网络上寻找寄托。
? 策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成天对他人意见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较狭隘、偏激。家长应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去缓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爱心、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体谅他人,友好相处。
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为他人服务,多帮助他人,多与人交流,多交朋友。心里有事要向朋友向师长倾述。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开导。必要时,可以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人士(医生)的指导。
■ 家庭的干扰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孩子上初中的阶段,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状态的稳定。如果在这期间发了财或升了官,或调动工作,或出现其他大的生活变故,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亲子关系的对立,也是常见的分化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发育期,生理上的变化也让他们更需要个性发展,更希望让父母了解、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较重,反叛的行为比其他年级更明显”。
? 策略: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不发生父母离异、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不让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等。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欢的家长的共同特征就是“居高临下”。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一定要平等,以营造和睦的亲子氛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定会有疏漏,而且会使孩子的心事越积越多,还可能使孩子走向极端。
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果与孩子起了语言上的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决不能激化矛盾。中学阶段的孩子容易冲动,家长是成年人,应该理智。应立即主动采取适当方式停止争辩,但决不放弃。等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 社会的影响
初二时期,媒体和同伴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老师的一千句,还抵不上他伙伴的一句。一个很好的孩子,因为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网、痴迷游戏、谈恋爱、与社会上的“哥们儿”交往,可能一落千丈。
? 策略:这一点家长要十分注意。对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网、痴迷游戏、交坏朋友、谈恋爱、看黄色书刊影视等要密切关注。要尽可能地避免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频繁接触这些东西,少受不良影响。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时就与孩子讲清道理,说透危害,“约法三章”。出现这些问题的苗头时,及早发现,早做工作。
■ 理想和价值观因素
初二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如果没有理想,有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虚无、仇视、冷漠等),就会形成人的发展的“价值空白”或“价值邪恶”,以后再也不好教育了。这不仅仅会造成学习上出现分化的问题了,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之路怎么走,都让人担忧!
? 策略:要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树立崇高理想。要爱护、帮助弱小。要做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家庭和父母有报答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这些不空洞,都是很现实的。
重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低境界的价值观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尽量少接触家长生意场、官场上的朋友。生意场、官场上的好的东西,等孩子长大成人了再学,也不迟。
关注孩子结交的人,了解孩子交朋友的情况。交什么样的朋友,能反映出孩子是什么样真实状态。帮助孩子结交好朋友,断绝坏朋友。
这样做,都是因为孩子小,是非判断力较弱,又正是理想和价值观形成时期。
■其他原因
人的发展需要许多因素来支撑。譬如:文化因素。让孩子生活在充满书香的环境中,就容易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爱学习。再如:经济因素。家庭太富和太穷,如果家长处理不好,那么对孩子的成长都会留下阴影。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分化的重要因素。
? 策略:家长要明白自己的情况,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家庭的富与穷。富,不为富不仁,避免“暴发户心态”;穷,不埋怨社会,避免“等靠要心态”。防止金钱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不给孩子穿高档服装,不给孩子多的现金,不让孩子“显摆”;应不让孩子寒酸,不让孩子无零花钱,不让孩子自卑。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多到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场所去活动,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迁”提醒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