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辅导入行论97181

139生西法师辅导入行论-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139生西法师辅导入行论
上传者其它视频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视频上传者
上传视频数719
好莱坞影院推荐
史上最美礼服梦幻来袭
蓝胖子的深情告白
下载企鹅看看
好莱坞会员查看: 212|回复: 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70积分1419精华0帖子
金牌会员, 积分 14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0104圆切网 于
10:26 编辑
说明:非生西法师博客发心道友整理。个人学习资料,仅供参考,整理的错谬之处还请谅解。
181课笔记的“明暗慢”是错误的,应该是“冥暗慢”,法师在这课说了。
《入菩萨行论》第183课笔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再一次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是教导一个凡夫趣向菩萨修行的殊胜的窍诀,这里面宣讲的意义非常得深,因为是讲菩萨的行为。我们在修学《入行论》的时候,如果觉得词句很简单,或者认为《入行论》很简单,其实只不过是在表面上、从它的文字上面,比较容易理解而已。寂天菩萨在刚开始造论的时候也说,舍弃了很难懂的修饰、词藻等,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宣讲趣入菩萨的行为,所以词句当然就不会特别难懂,但是它的意义非常难以安住,因为这个是菩萨行。
凡夫人因为受凡夫人的习气等的控制,思想、行为总是相应于轮回当中凡夫的种种思维方式,因此现在我们这些凡夫的行为和《入行论》当中所讲的菩萨的行为,一对比的时候,就知道差得非常得远。所以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不要认为这个非常的简单、容易,容易简单只是词句而已,它的意义非常深的,所以我们要经常思维词句所表达出的意义,菩萨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思维、修行的,菩萨的慈悲、智慧是怎么样的,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了知,了知之后,把我们的凡夫心逐渐地调整,变成菩萨的发心、行为,最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趣入菩萨行,入菩萨行的意义就可以完全地表达出来。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这里面讲了两大内容,一个是宣讲世俗菩提心,第二个宣讲胜义菩提心。虽然从整个论典的篇幅来讲,胜义菩提心的宣讲不是特别得多,但是这里面讲到非常重要的抉择一切万法究竟实相的意义。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并不是谁创造、发明的,这种意义其实是一切万法的自己的本相,它自己的本体就是如是安住,只不过众生以自己的无明愚痴没办法发现而已。佛和菩萨证悟了这种究竟的意义,通过经典、论典的文字给我们宣讲。对于菩萨行,对于殊胜的胜义菩提心,我们也必须要去认真地学习、了知,因为这里面所讲到的就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在世俗菩提心当中,要让我们生起利他的意乐,打击我们相续当中根深蒂固的我爱执。在胜义菩提心(宣讲胜义空性)的部分,也是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或者说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他是如何安住这样一种实相的本体。这就是《入菩萨行论》所宣讲的两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实也可以和大乘教法的精要进行对照、了知。世俗菩提心是大乘核心当中的慈悲,胜义菩提心所宣讲的是大乘核心当中的智慧,所以大恩上师也经常提到整个大乘,除了慈悲和智慧之外,绝对再没有第三种修法。作为想要修菩萨行、想要趣入菩萨行的后学弟子来讲,怎样让我们相续当中产生利他的慈悲心,怎么样在内心当中产生了知万法究竟实相的智慧,在《入行论》当中宣讲得非常细致、清楚,所以我们必须要长时间学习,通过闻思的方式断除增益,有了定解之后,再一步一步去改变自己的相应凡夫轮回的心相续,这就是我们学习《入行论》的殊胜必要性。
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我们已经学习过,至于有没有生起来,当然和每个人的根机、意乐、精进、信心等等,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上根利智者,或者前世曾经修学过慈悲心、菩提心的道友,通过学习前八品的内容,内心当中以前没有世俗菩提心,现在已经发起了世俗菩提心,不管是造作的、不造作的,内心当中已经有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愿和心态,从这个方面来讲,就算具足了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远离分别念的,它的究竟意义非常深,所以我们真正要相应于这个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就必须要知道,现在我们的种种所思、所想都是错误的,都是相应于凡夫、相应于分别念的想法。如果要学习胜义菩提心,如果要真正学习菩萨入定的殊胜见解、智慧,我们必须要掌握在《智慧品》当中所宣讲的究竟含义。
这个究竟的含义,前面我们讲过,二转法轮的宣讲方式不是直接地指出来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或者说空性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这样的,它不是表诠。其实二转法轮当中讲空性的时候,它是遮诠。遮诠就是通过遮止的方式来诠释空性,遮止什么?遮止凡夫人种种的戏论、种种的分别心。真正地把众生的分别心全部都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有无二边(或者叫常断二边),就是有和无,所以这里面就是破斥众生相续当中认为有、无的执著——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因为众生只能执著有无的缘故,所以把有无遮破掉之后,不是有、不是无的这种状态,就叫空性。
所以在《入行论》当中,前面对于很多有的边的执著,比如说,世间凡夫人执著的有的方式,外道执著的有的方式(比如神我、自性、大自在天等等),小乘所执著的微尘、刹那,或者唯识宗所执著的阿赖耶识,或者自续派所安立的分二谛的观点等等,这些认为存在的、认为有的,都要一一遮破,所以这里面对很多法进行了遮破。
为什么要遮破呢?并不是中观论师特别喜欢诤论,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一定要把对方打倒,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他要抉择空性,以前我们讲了,他必须要通过表诠(?遮诠?)才能够以真正比较接近空性的方式进行认定:空性到底怎么样呢?所以就要把不是空性的法一个一个都排除掉。他是用排除其他不是空性的法,最后认定这个就是空性法,所以这里面就排除了很多法。
前面讲到《心经》,《心经》从色法、五蕴开始,乃至于到无智亦无得(即菩萨的智慧,最后“得”就是佛果),所以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我们的分别心能够执著的,我们的眼识、耳识能够执著的,不管是有分别的识和它的对境,还是无分别识和它的对境,这些都要一个一个进行观察——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乃至于无四谛、无十二因缘、无智亦无得。
只要是我们能够执著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空性,所以要把我们能够执著的东西全部否定掉。把所有能够执著的东西都否定掉之后,我们就说这个就是空性。这主要是先破有边,破了有边之后,我们就会执著空的这种状态,最后因为有不存在,无就没有(如果没有显现就没有空性),所以这方面就把无也破掉。所以既没有有,也没有无,这就显示了究竟空性。所以《智慧品》虽然词句不是很多,不到两百颂,但是这里面讲到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空性,它不是按照小乘的观点讲空性,也不是世间人认为的方法来讲空性,也不是按照唯识宗,乃至于不是按照中观自续派的方式讲空性,它是按照应成派的观点讲究竟的离有离无的、殊胜的大空性,一切无所执、一切无所缘的究竟的大空性。
其实在密法当中,大圆满当中所讲的空分方面,或者大手印当中所讲的空性,禅宗讲到的殊胜的法身,这些其实都是大空性。大中观、明心见性、大手印、大圆满,其实都是在从无执著的这个角度来讲,完全一模一样。
在宣讲空性的时候,有些地方大德归摄到,龙树菩萨讲究竟实相法界和弥勒菩萨所讲的究竟法界,讲解的方式不一样,因为龙树菩萨着重宣讲二转法轮,弥勒菩萨主要宣讲三转法轮如来藏。打比喻来讲,就好像一个核桃或者一个果实,龙树菩萨说,外面的这个皮是不好的,必须要把皮去掉,比如核桃壳、桔子皮,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必须把外面的皮去掉。弥勒菩萨说,这里面核桃的果肉、桔子的果肉,这个是很好的。
所以说其实讲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说这皮不好、要把这个皮扔掉的意思,那把皮扔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当然就是如来藏光明的显现。弥勒菩萨所讲到的里面的内容——如来藏,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是常乐我净、光明显现等等,主要是讲它的核心,讲这个存在的部分。所以说一个是把不是属于它的部分去掉,一个是说它存在的部分,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意义。
当中观应成派的论师证悟空性时,他的如来藏会不会显现呢?当中观应成派的修行者证悟空性时,如来藏光明是同时显现的,毫无疑问。抉择三转法轮如来藏的时候,绝对是要在空性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安立。所以说,所讲到的都是一个法界,只不过解释、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在讲二转般若的时候,必须要按照龙树菩萨的系统来进行宣讲,如果不按照遮诠的方法宣讲,就绝对抉择不了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弥勒菩萨相应于二转般若,比如宣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也是按照打破对一切万法的执著的方式讲行宣讲,必须要这样。如果要讲如来藏的常乐我净、如来藏显现的光明,必须要按照弥勒菩萨第三转法轮的思想进行抉择。如果不按照这方面抉择,就永远抉择不了如来藏。
如果要抉择如来藏的光明,用二转法轮的方式是没办法抉择的;如果要抉择般若大空性,按照三转法轮的方式无法抉择,所以说在抉择的方式上面,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不一样。但我们要了解,不管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空性,还是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其实就是一个本性,只不过是一个本性两个不同的侧面。
一个说这些戏论必须要遣除,所以说二转法轮所讲到的全都是遣除戏论的、破执的。二转法轮所讲的所有都是破执(破执著),破一切的执著——破有的执著、破无的执著、破色法的执著、乃至于破对成佛的执著。当我们把执著破掉之后,法性不可能不显现。所以说三转法轮是在二转法轮基础上宣讲的,二转法轮已经把该破的执著(凡夫的分别心的执著)打破了,再在这个基础上宣讲光明如来藏,众生就不会再去执著如来藏是不是凡夫人面前的实有法、是不是空性等等。
有些修行者,因为没有在先学二转法轮的基础上,再学三转法轮,所以当他看到常乐我净、如来藏光明实有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很多疑惑。如果能通过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这个次第学上去的话,当我们学习到二转法轮的时候就知道,一切分别心,和分别心面前的所有执著、所有戏论,都不存在,不要说它的本体,连它的名称都没有。如果这样,再在这个基础上抉择三转法轮的如来藏,我们就知道了,能够被执著的,戏论的分别心在第二转法轮当中已经被破掉了,已经是不存在了。所以三转法轮再怎么讲常乐我净的这些名词,也绝对不可能落到戏论当中。也就是说世尊在《楞伽经》中,对大慧菩萨所宣讲,我这个如来藏的宣讲不同外道的神我,是通过三解脱等方式进行宣讲的,它本性是空性的。
所以说我们在学习这个问题时,我们再看颂词,颂词当中所宣讲的是破数论外道,数论外道就是因中有果论。因中有果论在某些地方和内道的思想比较相近(我们只能说比较相近,绝对不是相同),因为从三转法轮的思想来看,一切的佛光明、佛的智慧,佛陀所具足的所有法身智慧,乃至于《楞伽经》当中讲的一切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其实都在如来藏当中本来具足。如来藏就相当于因一样,果就是这些如来藏的光明,好像就是因中有果一模一样。如来藏在众生本性当中如果没有的话,它也没有办法重新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和数论外道的观点比较相似。密乘中在灌顶时,有时也这样讲,众生的心中如果本来没有佛性,那么上师在灌顶之后,再怎么给你直指心性,也无法直指,就是因为本来具足,才可以直指。所以说这个地方和数论外道的因中有果也比较相近。
但是我们说,只是相似而已,绝对不是相同,没办法相同。因为它的核心在前面已经讲到,外道的神我、自性,他宣讲的时候,说它是恒常不变、实有的、它不是空性的法,在通过中观思想观察时,就会出现很多矛盾。而如来藏的本性,词句上面虽然也宣讲恒常不变等,但它的意义是在二转法轮般若法轮基础上面抉择的,它的本性是完全没有丝毫戏论、是本来空的。所以说在这样抉择的时候,虽然词句一样,但意义千差万别,意义有天渊之别。当然密乘中的众生本来是佛等等,更是在显宗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安立,所以就更加不可能有丝毫的矛盾,不可能有丝毫和外道相同、相似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愿我生生遇明师,饱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70积分1419精华0帖子
金牌会员, 积分 14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1 积分
我们如果在学习时没有把这些空性的观点理解好,后来学如来藏思想、学他空、学密乘观点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邪见。我们其实也看到过,有些居士把外道的《薄伽梵书》、《奥义书》拿来,就说“你看,这里面也讲到了这些思想,和佛教是相同的,所以这些也是正法。”或者有些人说“佛法不是正法,因为在外道的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说法、类似的词句。”这些只是相似而已,绝对不是相同。
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很多方面,对照词句一样的很多外道、内道,从词句方面相似的非常多,只是词句相似,但意义完全不一样。作为一个内道的修行者,如果不把这些分析清楚,第一,容易对佛法生邪见;第二,容易把外道的邪法认为是正法,进行依止、学习。没有经过正统的长时间依止上师,闻思佛法,非常容易产生这种怀疑、邪见,为了让我们内心不要产生类似邪见,我们必须要非常认真的来学习,佛菩萨的论典当中,对空性、对如来藏到底是怎样宣讲和安立的。
而且在宣讲、在听的时候,最好也是跟随有传承的这种系统进行学习,因为有传承而讲解的方式,和凡夫人自己看书所谓悟出道理而宣讲,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有传承,他有很多窍诀,这个地方最微细的地方怎么辨别,那个地方怎么辨别,相似、不相同的差别点在哪里,像这样,都会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辨别。在佛学院学习的时候,依止大恩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学习了很多自空中观、他空中观的观点,通过大恩上师们的窍诀或者讲解,我们也知道很多词句相似不相同的地方,虽然不敢说分析得很清楚,但比较普遍的、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方面还是可以辨别一二的。所以我们长时间去依止、学习,其实对我们抉择一个清净的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我们宣讲了外道所认为的因中有果的观点,宣讲完之后,我们就给他发了个太过:如果因中有果的话,那就“食成啖不净,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这个方面我们已经讲了。
卯三、破彼之回答:
我们给对方发了太过之后,对方要回答我们的太过,否则的话,如果承认了“吃食物犹如吃不净粪,或者应该以买布的钱去买种子穿在身上”,像就相当于自己抽自己耳光一样,他绝对不可能轻易地就这样服输,所以对方要对他的观点进行救护的回答,那么我们要“破彼之回答”。
谓愚不见此,然智所立言,
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
首先讲这四句。“谓愚不见此”,对方说虽然是这样的,虽然食物上有不净粪,虽然棉花的种子上面它的确有果,但是因为众生愚痴的缘故,他见不到这个,所以我们的宗义还是没有过失的。中观师回答说:但是智者所安立的这些名词、言词,应该是让弟子和众生了解的,所以说“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真正的世间人也应该了知、看到才行,“何故不见果”?那为什么看不到这个果呢?应该看到这个果。
我们再进一步看。“谓愚不见此”,我们前面给对方发了太过:在食物上面就该应有不净粪。但众生没有觉得吃饭时有吃不净粪的感觉,而且根本没有看到用买布的钱去买棉花种穿在身上。对方要保护自己的观点,他就说“谓愚不见此”,他就把这个过失推到凡夫人身上。他说,我们的宗义是淡黄仙人通过禅定看到的一切万法的本性,这个观点绝对不会有错,那么为什么众生看不到、不了解呢?“谓愚”因为众生很愚痴、没有智慧的缘故,所以看不到因中有果的观点,。所以对方就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没什么过失。
他虽然这样回答了,但还是有其他的问题,所以中观师就进一步地给他宣讲这个过失,“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这里面也包含了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
中观师:“谓愚不见此”,虽然你们说世间凡夫(愚痴的人)他看不到这个,所以他没有吃进去,但是你们创立这个宗派的智者,比如淡黄仙人,还有他的亲传弟子们,他们应该了知你们的因中有果论吧?”
他们(数论外道)说:当然了知。
中观师说:既然你们的祖师已经了知因中有果论,凡夫人因为愚痴看不到他们没有实行,但是你们创立宗派的祖师他们应该了知,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实行呢?他们也没有吃饭相当于吃不净物一样,或者他们也没有花钱去用买布的钱买棉花的种子穿在身上,也没有看到他们实行。像这样,凡夫人没有实行也不了知,你们祖师也没有去了知、实行,所以对你们的观点仍然是有很大的危害的,那么就说“何故不见果”?这是一种回答的方式。
第二种回答的方式,就是从词句上,“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从他的词句上怎么样了知呢?
对方说“谓愚不见此”,他说凡夫人看不到这个因中有果。但其实淡黄仙人他自己在安立这个论式(观点)的时候,他是对谁安立的呢?他当然是对世间人安立的,他是对世间的现象作了分析、观察。“然智所立言”当中的“智”就是智者,我们可以理解成淡黄仙人或者他的传承弟子们。“然智所立言”,他们所安立的语言(比如“因中有果”)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世间亦应知”。因为因中有果的这些果我们都是可以看到的,五唯、五大、五业根、五知根这些都是世间的果法,都是世俗谛,属于二十三谛法,这些二十三谛法当然是世间的法,所以他安立的这个果当然是世间能够看到的果,所以“果在因中存在”这一点,肯定是世间也应该知道的,所以说“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因为他宣讲的就是世间一切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在世间的现象上面、在果上面可以去观察分析,这个果在因上面到底存在不存在?这就不存在所谓的凡愚看不到,因为他所宣讲的是世俗这一切的现象,所以就说“世间亦应知”。你们这个智者所安立的名词、意义,所安立的因中有果,它是针对世间现象安立的,所以他所安立的这一切应该世间人能够了知、看到的,“何故不见果?” 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果呢?应该看得到果。所以“因中有果”这个问题是应该可以被凡夫人看到、实行的。
我们学习到这个问题时,也许会有一个疑问。前面我们看到的“因时若有果,食成啖不净,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那么我们安立因中有果,已经在世俗现象当中,比如说“不净”(不净粪)、“食”(米饭或者面条等等),食物和不净粪是因果的关系。我们说,如果因中有果的话,那在食物上就应该有不净粪,你吃食物就相当于吃不净粪;棉花种是因,布是果,是因和果的关系,如果因中有果的话,就可以买棉花的种子,把棉花的种子穿上就可以了。
有时候我们会想:数论外道所安立的不是这个,数论外道的因是自性,然后自性当中显现了二十三谛法,所以说这个果虽然是众生能够看到的,但是它的因是胜义谛(自性),我们看不到。如果是这样,中观师所用的“食成啖不净”、“购穿棉花种”的比喻,能不能真实和数论外道的观点对应?因为他们真正的因就是自性,一切的果法都是隐藏在自性当中(不明显的果),然后显现出来我们现在能看到(明显果),所以按照对方观点来讲,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果,而看不到果在因中存在的事实。
如果我们这样分析,其实是没有仔细观察的过失,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因中有果,他的二十五谛法当中有一个主因,然后还要通过这个因产生果,然后果又产生因。我们看,最早的因是什么?最早的因是自性(他说三德平衡是自性),然后开始变现的时候,第一层因果就是自性显现成大,大就是第一种果,大就是自性所产生的果。然后以大作为因,而产生三种慢(现象慢、思维慢、冥暗慢),从这方面讲大既是果又是因。从这就开始了,并非所有的果都是自性产生的,有一部分果其实是从前面的果法再产生后面的法。现象慢显现成五唯,然后再从五唯产生五大,所以五大(地水火风空)是从五唯(色声香味触)产生的。从思维慢产生五知根、五业根、意根。所以他的因果并不是直接从自性产生二十三谛法,里面还是有次第的:从自性产生大,大产生慢,慢当中首先产生五唯,五唯又产生五大,五大是纯粹的果法。五唯属于现象慢产生,现象慢它自己变成了五唯,所以它既是果法它也是因法,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有果有因的。
因此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说:你的果法在因中存在,应该可以看到。所以说单单从现象(二十三谛法)当中也可以有因中有果,我们提到食物和不净粪之间的关系,食物和不净粪其实就是在二十三谛法当中存在的,二十三谛法中也可以有因中有果的思想的。然后棉花和它的果(布)也可以这样安立。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所安立的这个比喻、例子,其实是很正确的,没有任何的过失。如果真正是因中有果的话,那我们也可以在五唯当中看到五大,或者在思维慢当中可以看到五知根、五业根,像这样都可以显现,也会有种种的过失。所以说,“何故不见果?”应该可以见。
对方所认为的这个问题,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具体地观察。一个是,你们自己的祖师、已经证悟实相的智者们,他们安立了这个名言,但是他们也没有去实行,如果实行了,“世间亦应知”,我们可以这样了解,世间人他也可以看到。但我们从这个传记、从他的记载来看,从没有见过淡黄仙人怎么样只穿棉花种,把棉花种挂在身上当布取暖,也没有看到他安立食物当中有不净粪的观点。所以“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的第一个解释方法,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祖师(智者)安立了因中有果的言论,但是他自己也没有实行,如果他实行了,世间也可以知道他到底实行还没实行。
还有第二种解释,“然智所立言,世间亦应知”,就是说,你智者所安立的名言,其实就应该让世间人知道你安立了因中有果,但世间人没办法知道的缘故,所以你这个论师、论典和众生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宣讲到这一切万法的实相,所以“何故不见果?”其实应该见到果。但是没有见到的缘故,所以你们的回答其实是不正确的、很牵强的,没办法真实地遣除前面所发的太过。
愿我生生遇明师,饱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70积分1419精华0帖子
金牌会员, 积分 14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1 积分
下面对方继续诤辩,
世见若非量,所见应失真。
对方说,虽然因中的确有果,但是世间人所见并不是正量。前面我们提到过,正量就是一种不错乱的、不颠倒的心识,或者正确的、不颠倒的心识就叫做量。对方说,世间人因为有业惑的缘故,修行不到量的缘故,所以看不到真实。世间人看不到因中有果,就是因为他的能见是错误的,世见非量,世间人不是正量,即世间人的眼根、意根,因为没有修道的缘故,所见所闻都是错误的、是颠倒的,看不到万法的实相。所以对方就从“世见若非量”这方面进行回辩。
我们回答说,“世见若非量”,如果说世间人所见的是非量,它不是正量,它是错误的心识,那么“所见应失真”,通过世间人所看到的这些果法也应该不是真实的。
世间人所见到的到底是什么果法?世间人所看到的就是这些二十三谛法,比如说身体的五知根、五业根(口、手、脚、大便道、小便道)、心脏(意根)、色声香味触(五唯),地水火风空(五大),这些都是二十三谛法当中所包括的,也是众生所现量见到的。如果众生的能见是错误的,那么众生所见到的绝对也是错误的。就好像眼睛如果有问题,所看到的绝对不是真实的。眼睛有病的时候,比如得了黄疸病、肝炎、眼翳,这时所看到的白色东西都变成黄色了。如果眼根有毛病,它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假的、错误的。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如果使用的工具(比如望远镜)不是一个标准的工具、有问题,所看到的东西当然也是错误的,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如果说世间人所看到的是非量的话,那么“所见应失真”,他所看到的这些就绝对是错误的,但在你们二十五谛法安立的时候,这个二十三谛到底是什么?众生所看到的这个是二十三谛,还是众生看到的这个之外是二十三谛呢?其实按照数论外道二十五谛的观点来看时,所谓的世俗谛(二十三谛法),其实就是众生的经验,就是众生自己的眼见、耳闻、所经由的一切。如果说众生的能见(心识)非量,是错误的,那众生所看到的这一切是错误的。如果所看到的是错误的,那你安立二十三谛法、安立因中有果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就把对方的问题返过去,对其根本意思作一个颠覆。
这个地方的核心、重点在哪里?因为对方想要避免前面中观师所发的过失,他就提出:世间人因为有无明的缘故,看不到真实;或者说世间人的眼识、智慧有误,不是正量。
(中观师就回答),如果世间人不是正量,所见怎么就能够变成真实的呢?如果能见出了错误,所见一定是错误的。众生的所见错误,就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其实这些所见恰恰就是数论外道安立的二十五谛法当中的二十三谛,即一切的世俗谛,这一切的世俗谛恰恰就是众生所经验到的,众生所看到的二十三谛法其实是失真的、是假的。对方安立了二十三谛法、因中有果、因中有这些二十三谛,但是众生的所看到的二十三谛全都是假的,那安立因中有果有什么意义呢?就彻底地颠覆了对方所谓因中有果的思想了,所以说就“所见应失真”。
这方面看的时候,中观师只是回答一句,说“所见应失真。”我们了知了“所见应失真”,它其实可以彻底颠覆因中有果。因中具有的是什么果?因(自性)当中所具有的二十三谛到底是什么果?是众生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山河大地,或者是其他的法?但是对方没有说其他的法,只是说五唯、五大、五知根、五业根,其实五知根、五业根就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手足、大便道、小便道,除了这些没有其他的法了,五唯是色声香味触,五大是地水火风空,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如果众生所看到的这些不是真的,二十三谛法就失坏了。二十三谛失坏的话,因中有果(果在因中出现)怎么安立?到底是什么?除了众生所看到的这些,还有其他的什么二十三谛法吗?其实根本就没有了。所以对方如果要回答“世见若非量”,最后中观师回答:“所见应失真,那你就彻底失坏了因中有果论”。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里面是怎么推的,或者给对方发过失到底是从哪个地方发的过失,如果很准确地掌握到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个颂词当中所讲到的,寂天论师的确点到了对方的死穴,把对方的死穴点住了之后,他就没办法动弹了。这里面一步一步地辩论下来,一问一答、一问一答、一问一答,下来之后,就是“所见应失真”,就把对方的观点死死地抓住了,让对方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因为彻底把他的核心思想完全驳倒了,所以对方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没有办法自圆其说。这方面是“破彼之回答”。
卯四、遣除妨害自宗:
连接上面颂词的意义,因为我们给对方发了很多的过失,到了这一步,对方已经没有办法真正地回答了,所以他就开始用我们给他发的过失,返过来,要妨害中观师的自宗,所以叫妨害自宗,我们现在就遣除妨害自宗。数论外道对中观师的能量、所量要作妨害,我们要把这个妨害遣除掉。
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
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这个颂词是对方的观点:“若量皆非量”,如果按照中观师的讲法,一切能量都是非量(都不是正量),那“量果”,这种非量所衡量的果难道不是假的吗?如果是假的,“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真实”,一切万法真实当中是空性的,或者真实空性的意义,也应该变成错误了。
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前面我们讲到,如果能量(能衡量的心或者理论)是假的,它是非量,它不是正量,通过它所衡量的东西那一定是假的。比如能量的直尺或卷尺,如果上面的刻度是错的,这个尺子是错的,我们去量所量,量出来的东西肯定也是错的。本来这个尺子标的是五米的尺子,但它其实只有四米或四点五米,用这个错误的尺子去量所量,它量出来的东西当然就是错的。所以对方说:你前面给我们讲,如果能量是错误,那它的所量绝对是错误,按照这个观点,“若量皆非量”,那“量果岂非假”,难道不是假的吗?应该是假的。
这和中观宗有什么关系?它可以从哪个地方妨害中观的自宗?中观宗讲到,世俗当中的一切分别心都是非量,观待于智慧来讲,或者观待于胜义谛来讲,一切能分别、所分别,尤其是能分别(分别念),它都不是正量,不是正量的。“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根是正量,正道复益谁?”这是佛经当中讲的。所以对方也知道,中观师的佛法当中讲了,一切的分别心,现在我们能够推理的、能够用意识去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呢”,这个分别心本身,中观师说这个也是错误的,这个不是真正的正量,因为这个是分别念,而真正的正量必须是佛菩萨的智慧。
所以从这些方面观察时,对方说:“你说如果能量是错的,那所量就是错误,那么你们中观宗承不承认,你们在名言当中分析空性的这个能量是非量?”
这方面对方没有分清楚世俗和胜义谛。在讲名言谛的时候,有一个正量的标准,如果对一切万法衡量的这个量无错误、无颠倒,它就可以安立成一个正量。比如说因明当中有正量,虽然因明当中是分别念,但是因明当中也有观待世俗谛的现量、比量、教量等等,像这样,也有一个量和非量的标准。所以如果是按照名言谛的角度来讲,有能量,就有所量,它不观待究竟的胜义谛。如果不是观待究竟的胜义谛来讲,不是观待佛菩萨的智慧来讲,单单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有一个正确的能量,它所衡量的东西就是正确的。还有一种问题,是进一步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为能量和所量是观待的,观待所量才安立能量,所以说这个能量就是假立的,它不是真实义的、真实能够安立的,或者说因为这个能量是分别心的本体,它也不是真正的正量。
(对方说),如果你承许了抉择空性的分别念,它不是正量,那么如果它不是正量,它衡量出来的空性的这个量果是什么?用分别心掌握了五大因或四大因,然后去观察这个柱子“离一多故,它是空性的”。用能量的分别心去衡量万法的时候,最后得到一个量果,这个量果是什么?这个量果就是空性。如果这个能量是假的,所衡量的这个空性的果难道是真的吗?它就是假的了。如果它是假的,“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如果你所得到的这个结果——空性,如果它是假的,那你真实修空性、真实可以证悟空性,这个完全是错误的。你抉择空性有什么用呢?因为你抉择出来的这个空性不是正量、是假的,然后你修空性这个也是假的,没有任何作用的。
从这方面观察时,对方就把这个问题返过来。前面我们说“如果你的能量是错误的,你的所量也是错误的”,那对方就说“你中观师也是一样的,因为你们自己也承认能量的的心是观待所量的,所以观待所量的能量它不是真正的实有的本体。或者它是分别念的缘故,它是非量,也不是真正的正量。再进一步说,如果它不是正量,通过这个抉择空性的意识所抉择出来的空性的果,这个结果难道是真实的吗?它就是假的了。那么如果这个空性是假的,那你抉择空性来破我们的观点,说“自性实有是错误的,应该是空性的;神我不存在,神我是空性的;或者一切的法破掉,是空性的”,这个空性的结果就是假的。所以你这个如果是假的,我那个就是真的;或者说,大不了最后就是同归于尽,反正就我们的观点成立不了,你们的观点也成立不了。最后你修空性、证悟空性,这一切就成为错误的,没有任何利益。对方就从这个方面给我们发一个妨害。
那他对自宗有没有妨害?其实是没有妨害的。前面我们讲,如果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可以安立正量和非量的差别。在世俗当中有量,抉择无常、苦、空、无我,一切万法名言当中的正理可以通过分别心去抉择、衡量。如果对境是正确的(所衡量的对境能够找到,能够得到它的本体),像这样它就是正确的量,包括能量、所量都是正确的。如果所量最后观察的时候得不到,比如说神我、自性,这个就是非量。所以在名言当中有量,虽然观待胜义来讲它是分别念,但是分别念当中也有正确与否,有这种差别。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时,我们承许能量和所量是不存在的,这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没有问题,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也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直接承认,能量的分别心、所量的空性,从究竟的空性来讲,的确都是假的,这没有什么不敢讲。虽然是假的,暂时来讲它有一定的必要,还是可以依靠的。
这个地方的“假”,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假,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作用的假吗?还是观待究竟的角度来讲,它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下面中观师要给他分析,所谓的这个假,的的确确观待最究竟的意义来讲,所观察的能量、所量也是假,最后都要抛弃的。中观师讲一切都不执著,所以连能量(能衡量的心识)和所量(所量的空性)都要抛弃。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下面就要开始观察这个问题。
愿我生生遇明师,饱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70积分1419精华0帖子
金牌会员, 积分 14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1 积分
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如果不依靠所观察的实有,“不取彼无实”,那么也得不到它的无实有。“所破实既假”,这个“实”就是实有的意思,这个所破的实有既然是假的,“无实定亦假”,“无实”就是破完之后得到的量果,那这个无实的空性也绝对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就要舍弃,其实这就恰恰符合中观应成派的究竟思想。
中观应成派的究竟思想就是这样讲的:实有的法不存在,要破掉;无实有的空性也是假的,也要抛弃,也不能执著。通过这种回辩,既回答了对方的妨难,也标显了自宗应成派的观点,一举两得。大菩萨造论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方面遣除了对方所提出来的问题,第二方面,也进一步给我们阐释了,中观应成派究竟的实相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本体。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比如要得到无实、空性的观点,暂时来讲一切万法是无实有的,究竟来讲无实有也是无实有的,但是暂时要通过无实来打破有实。因为众生对实有法的执著的缘故,产生了很多戏论、烦恼、分别念、业障,然后开始流转轮回,所以必须要把最初障碍我们的法依法破掉,这个是破掉实有。
但是如果我们要抉择无实有的话,必须要有所依,这个依靠是什么呢?所依靠的就是实有法。那么这个实有法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到底有没有一个实有法?这要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有时会想,如果这个实有法不存在,本来实有法不存在,那我们要安立一个实有法,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实有法存在呢?这是不是不符合中观的思想或者佛经的思想?
其实实有的法在二谛当中都不存在的,胜义当中不存在实有法,名言当中也不存在实有法。这个实有法本身是不存在的。如果实有法不存在,那为什么要破呢?虽然实有法不存在,但是众生把无实有的法,错误、颠倒地执著为实有法,我们是对这个问题进行破斥的。
其实一切万法本性的显现,不管观察还是不观察,它本性就安住在离戏当中,一切万法它自己就是离戏的,它没有丝毫的戏论。但是众生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认定这个显现的法(比如花或其他东西),“这个是实有的”,或者“这个是无实有的”。其实一切万法都没有实有,也没有无实有,既离开有实也离开无实,但是众生就把这个既离有实也离无实的这个状态的法,或者执著为有实,或者执著为无实。所以我们现在要破掉有实,就是要把众生所执著的这个所谓的实有法,把它作为观察、依靠的基,所以要依靠所察的实有。
如果“不依所察实”,如果不依靠所观察的实有法,“不取彼无实”。如果没有众生所认为的实有,那我们怎么做观察“你这个实有是不存在的;这个实有如果存在,有这样那样的很多过失”。所以如果没有所依靠的实有法,就“不取”,就得不到无实的结论。得到无实的结论,一定是破掉了有实。破掉了有实之后,就得到了无实的结论。
既然这个实有法可以被破掉,看第三句“所破实既假”,为什么所破实既假?因为它可以被破掉。它如果可以被破掉,就说明它不是真实有的,它就是假立的。它如果真实有,就破不掉了。所破的实有既然是假立的,那么无实有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所以“无实定亦假”。因为无实是依靠有实而得到的,如果有了有实就会有无实,但是真正的有实不存在(有实已经被破掉了),所以所破的实有既然是假的,那依靠有实而安立的无实绝对不可能是真实的,所以“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这个无实法也一定是假立的。
所以对方对我们说的也对,像这样“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真正在观察的时候,二者是相互观待的,能依和所依、能观察和所观察、能量和所量,都是互相观待的,如果一个是假的,另外一个也是假的。恰恰就说明,现在我们能够分析、观察的这个分别念,的的确确就是假立的。我们就观察,这个无实有的分别念是假立的,然后所观察出来的空性也是假立的,但是这个假立的,暂时来讲,需要依靠,因为必须要通过无实去打破有实,再返回头来把无实破掉。
在《宝积经》中也讲到了“二木相因,还烧是木”,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了,两块木头不断地摩擦,就开始发热、冒烟,木头就开始烧起来了,最后就把两块木头都烧掉了。所以观察的时候,最后来讲,都要被烧掉的,但暂时来讲,没有两块木头去摩擦的话,就没办法发热、起火燃烧,最后也没办法把木头烧掉。
所以说能查和所查,或者说所查的实有和最后的无实有,二者之间是相互观待而安立的。我们就要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他的空性之间的关系,不断轮番观察、轮番修行,最后通过无实破掉有实,因为没有有实就没有无实的缘故,所以说也把无实破掉,最后就得到了什么都没有的实相的境界,这时候在我们思想当中就会浮现出一种空性的总相——一切万法的确是空性的、无自性的、无实有的。
有了这个空性的总相之后,不管产生任何的执著、分别念,反正这个空性的定解在内心已经安住了,产生一个分别念就知道这个是空的,再产生一个分别念就知道这个是空的,执著法的时候知道这个是空的,显现任何一个法的时候也知道是空的。只要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存在了空性的见解,我们就可以用空性的见解去面对一切,这个就叫做修空性。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有了这个空性的见解时,那就不惧怕任何的执著、任何的分别念,因为找到了让分别念和执著彻底消失的方法——这个就是空性。
但是因为空性的法很深的缘故,所以一般的众生很难驾驭它,所以修的时候觉得很难相应,所以要一步步来,平时要积累资粮、忏罪、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然后对一切万法空性的理论,在打坐的时候反复观想,就缘一个法,把它从粗到细、到没有来观察,或者通过缘起因的方式观察破斥等等,一步一步,一次一次去观察,最后对这个过程很熟悉,最后观察的时候很快就可以得到“显现的时候,这个法就是空性的”。如果是得到之后,当我们产生任何执著、任何分别念的时候,一产生的时候就知道“显现是显现,但它是空性的”。
比如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念头,在佛法当中也有一套对这个念头本身的观察,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头是心的本体,从粗到细、从细到最细,最后乃至刹那之间观察,专门有破无分刹那的方法。在最初观察的时候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慢、比较长,因为我们很生疏,比如我们产生一个念头,(想),“哦,这是个念头,念头是由很多刹那组成的,这个刹那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我们经常观察,最后我们很熟悉了,当一个念头一产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念头就是假的,就是无自性的,就是无实有的,所以说不管产生什么样的念头在内心当中一浮现,我们内心当中马上就知道它是空性的。
当这个修法修得很深的时候,空性的修法、空性的见解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心中去了,当我们一起心动念,这个定解自然而然就会被带起来,为什么会带起来?因为空性的定解已经深入到我们内心当中,一起心动念,空性的见解就在这,修得很纯熟的时候,一起心动念马上就能安住空性,马上就能够认知。这方面修持一定时间之后,就会达到这样一种标准、境界,最后产生的时候就彻底安住在离开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当中。
刚开始的时候修的是单空,分别念产生的时候,知道它是无自性的、无实有的,修这个单空(无实有)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实有的执著很强烈,所以刚开始必须要通过执著无实的方式来打破有实,所以我们要修单空:它就是空的、没有的、无自性的,然后通过长时间,当无实的定解开始占上风的时候,才返回去修无实是空性的。
愿我生生遇明师,饱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70积分1419精华0帖子
金牌会员, 积分 14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1 积分
所以在观察、在抉择见解的时候,很快,一句话就抉择完了——“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实有没有,无实有也没有,就破完了,这个是见解方面在破斥,就很快。但是在修的时候,很长时间里要用无实去对治实有,这方面内心中要产生无实的感受,内心当中真正要产生“一切万法的的确确无实有,就是假立的”。当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安住无实有的时候,能够安住了,这个无实有(单空)的力量就很强了。当单空的力量很强的时候,不管看到什么东西,开始产生执著,不论是对感情、钱还是什么的执著,当一产生执著的时候,无实的力量就在这,可以把实有的分别念给压住。不管什么东西,都是无实有的,就安住在无实有的状态当中,当它很纯熟、很稳定的时候,再去对治无实,这个时候把无实对治掉,然后就可以安住在离开一切戏论的空性当中。
所以第一步修的时候,要通过无实去修,去灭掉有实,在中观抉择的时候,有无是非一下子抉择完了,但在修的时候,叫中观的四步境界。中观的四步境界不是抉择,是修的,让我们的内心安住在这四步境界当中。第一步空性,通过空性去破实有;然后双运,空性修完之后修现空双运;然后再修离戏;再修等性。这四个阶段、四个境界,逐步在内心中生起来。
第一个生起来的就是空性,必须要生起空性的见解,当内心当中安住空性了,这个时候有空执,安住无实、安住单空,单空的执著可以把显现的执著(实有的执著)灭掉,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是空性,在第一步境界是空性。
那如何灭除空性?要修双运,修显现。就是要把空灭掉,就知道,一切万法不单单是一个空,其实显是空的,空也是空的,像这样修显空双运。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对显不执著,对空也不那么执著,安住在这样的状态。
第三步要修离戏。双运也是一种执著,要打破我们内心当中对双运的执著。好像说有个法是双运的法,内心当中还有个很微细的双运的执著,这个时候就要修第三步(离戏),通过离戏的修法来断掉双运的执著。离戏就是对一个法开始修,比如柱子或者自心,其实是双运也不存在的,是离开一切戏论的,空的执著、显现的执著、或双运的执著都没有了,像这样是离戏,对一个法的法性达到了极致。
第四步修等性,不单单一个法是离戏的,所有的法都是离戏的,是平等的、等性的。像这样达到第四步等性,一切万法都能够了知是等性的。
这不是抉择,是内心当中生起,这叫中观的四步境界。当我们说四步境界的时候,不是抉择见解,是内心当中安住这样的状态中,一步一步安住,四种安住法。当我们能够安住空性的时候,这个实执就很少了;当我们安住双运的时候,这个空执就很少了;当我们安住离戏的时候,这个双运的执著很少了;当我们安住等性的时候,我们认为一个法是离戏的,其他法不离戏,像这样有别别的“这个法……这个是柱子的离戏、这个是瓶子的离戏;这个是张三的离戏,这个是李四的离戏,好像在每个法上都有一个离戏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有的离戏是一味的,柱子的离戏也是瓶子的离戏,张三的离戏也是李四的离戏,所有离戏都没有任何差别,内心当中就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再进一步,就很快能够登初地,真正可以现证空性。所以说“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里面讲到了很多对我们修持空性很有用的方式。
下面再看颂词: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寂天论师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帮助我们了解。“如人梦子死”,好像一个人做梦,梦到生了儿子,很高兴;又梦到儿子死了,又非常忧伤。如果在梦中能够了知,其实这个儿子是没有的,这时就能够遮除有子的想法;但是“遮除有子的想法”的这个想法,也是假的。寂天论师通过这个比喻,就彻底让我们知道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
“如人梦子死”,《三摩地王经》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少女,她在做梦的时候,首先梦到自己生了一个很可爱的儿子,当梦到生儿子时,在梦中她非常高兴、欢喜;突然,儿子又死了,在梦中她一下子从很高兴变得很忧伤。这时就出现了苦乐,刚开始很乐,然后是很苦。当她苦了一段时间,她在梦中突然想起来了:不对!我是在做梦,其实我还没有儿子。这是“梦中知无子”,“能遮有子想”,能够遮除“我有儿子”的想法。能够遮除“我有儿子”的想法,当然就能遮除儿子生时她的快乐、儿子死时她的忧伤,她就知道:其实我刚才这么高兴、这么痛苦的想法都是假的。
当她能够知道这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她能够遮除有子的想法,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不存在的”。有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应该是空性的。其实这(“能遮有子想”)还不是究竟的空性。“梦中知无子”,她就已经知道儿子不存在了、苦和乐都不存在了,那它——“能遮无子想”,应该是空性的吧?但是还不是,“彼遮也是假”。她在梦中遮除有子的想法,“我现在在做梦,其实我的梦中,我是没有儿子的”,这种“没有儿子”的想法是不是真的?这个“没有儿子”的想法也是假的,因为这个“没有儿子”是观待于刚开始她“有儿子”的想法。最后她梦中知无子——我是没有儿子的,这个“没有儿子”是观待于前面“有儿子”的想法。所以说遮除有子的这个无子想,它是遮除有子想,有子想是假的,刚开始说我有儿子,然后儿子死了,儿子有了高兴,儿子死了悲伤,这种认为有儿子的想法当然是假的,因为是在梦中,后来梦中知无子——我是没有儿子的,能遮有子想,就是通过无子的想法遮除有子的想法,第二种无子的想法其实是针对前面有子的想法,所以这个无子的想法其实也是假的,“彼遮也是假”。
我们对照意义来看。比如众生在轮回当中,如果是发财了,就特别高兴;然后突然又破产了,财富一下子蒸发掉了,没了。刚开始发财的时候很高兴,然后破产的时候很忧伤,最后他想:其实这一切都是空性的,财产是空的,我这个人也是空的,我得到财物、我失去财物也是空的,我快乐、我痛苦也是空的。他就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不存在。但是在想“一切都是空的”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刚开始的这些“我存在、我发财、我没财”,这些是假的;但是后来认为“我不存在、这一切都不存在”,是观待前面“有我、有发财、有破产” 的想法而遮止的。所以说后面这个认为“我不存在、是空性的”这个想法也是假的,“彼遮也是假”。
当那个少女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昨天晚上在梦中我梦到有子,后来我在梦中又知道无子,不管是有子、无子,其实在醒来之后,都不存在,都是假的。少女做梦,就相当于众生在轮回当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痛苦。她在梦中知道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相当于我们修空性,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她从梦中醒来之后,就相当于菩萨或佛证悟了一切万法的本性。证悟一切万法本性的时候,就知道,在凡夫位的时候,当执著这些财富、执著自己存在,或者后来修法遮除这些,认为这一切都是假的、空性的,其实这里两个想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只有醒来之后的佛菩萨的境界,才是真实的。
就像这个例子中醒觉位作为最高标准,以醒觉位来看梦中的有子和无子,都是假的,因为梦中的子本来不存在,那无子当然也不存在了。所以如果按照佛菩萨的智慧,以这个最高标准来看,众生在六道当中执著这一切的世间显现,或者修道的人观空性,认为“这些是假的”的修法,其实都是假的。
我们再分析这个梦,就知道,在梦中的时候,首先生儿子时很快乐,然后儿子死了很痛苦,后来知无子。虽然梦中知无子是假立的,但当知道无子的时候,它能不能对治前面儿子死时的忧伤呢?它能够对治。虽然它是假的,它有作用。它能够遮除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们在修单空(无实)的时候,这个是假的,但是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作用了。所以可以通过“一切万法空性”的观点,以这种错误的观点,来对治更错误、更痛苦的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观点,它可以作为一个过渡。
虽然观待佛菩萨来讲,我们这样观察空性、缘空性,还算是错误的、颠倒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可以破掉认为我们存在的实有观点,所以仍然是有用的。虽然它是假的,但是在阶段性的修道过程当中,它仍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实这也是佛菩萨引导我们,首先要了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然后去修空性、安住空性,最后修到一定量,当把实有的执著打破得差不多或者破完之后,可以修无实,就可以知道无实也是假的,是从梦中醒来的方法。所以说,“彼遮也是假”。
通过这个比喻和意义,我们就知道,寂天论师告诉我们的,一方面破掉了数论外道的回辩,我们自己也安立了应成派当中的究竟的观点;在安立究竟观点的过程当中,也顺便安立了,暂时的空性对我们修道的作用非常大。这样的意义我们必须要了解。
第一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愿我生生遇明师,饱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198精华0帖子
注册会员, 积分 1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感恩您的分享。阿弥陀佛!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行论181课法师辅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