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黄蓝宝宝之歌三色组成的圆片转起来是什么颜色

袋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黄蓝三色小球各20个,一次最少摸出多少个才能保证至少有四个小球颜色相同?_百度知道
袋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黄蓝三色小球各20个,一次最少摸出多少个才能保证至少有四个小球颜色相同?
提问者采纳
3*3 + 1 = 10 个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红黄蓝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相惜 - 湖州教育博客
“克和千克”这一课内容选自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一、教学过程简述
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不一样,很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我
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记录5个物体和它的质量。懂得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角的共同特征;通过画角体验,学会画角并知道角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更深刻地把握角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会用尺画不同形态的角。
教学难点:
师:老师从生活中带来了3样东西,来看看是什么?(出示:剪刀、钟、三角尺)
今天我们要从这3样东西开始认识一个新朋友-----角(板书)。小朋友们仔细看,你能从这些物品中找到角吗?(生到屏幕上指角)
师:真聪明!能很快的从这些物品中找到角,那么到底什么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板书:角的认识)
(一)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1.出示角的图形
师:现在老师把小朋友们刚才找到的角拿下来,可以先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PPT演示拿下角的过程)是的,像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叫作角。既然都是角,肯定有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角的共同特征)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学生活动,师巡视)
2.观察小结特征
生1:这些角都是尖尖的。(师:每一个都有吗?)
师:这个尖尖的地方,我们在数学中把它叫做角的顶点。(PPT标上顶点两字)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一个角有两条边。(课件演示边,出现“边”)板书:两条直直的边
师: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指名、齐读)
3.生活中指角
师:那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到自己三角尺上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引导学生正确指角,先指顶点,再指从顶点出发的两条边。先自由指再请生上来指。
讨论后,提问:我们指了这么多角。这些角的顶点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尖尖的)两条边呢?(直直的)
所以角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一起来说。指板书,说共同特征。
4.判断辨析
师:知道了角的共同的特征,我们判断起角来就更方便了,下面请大家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是的在(& )里打√,不是的打×。
师:为什么这些是角?因为有什么时候特征。
为什么剩下的不是角?一个一个说。还可以说说怎么才能让它变成角。
(三)创造角(在创造中体会角的特点,并引出大小比较)
师:那接下来,我们来动动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创造一些自己喜欢的角。好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能创造角的材料,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PPT出示:吸管、圆纸片、两根塑料小棒
为了能用好他们,虞老师给小朋友们一点建议。一起来看!
建议(同桌两人一组):
(1)轻轻地从信封袋中取出的这三样东西。
(2)折一折、拼一拼,试着用每一样材料创造角。
(3)每创造一个,就和同桌一起来指一指这个角。好!开始吧!
师:好!把所有材料现在轻轻地平放在桌面上,然后人坐正。
虞老师看到小朋友们都很棒!三种材料都成功地创造出了角。现在我看谁坐得最端正,虞老师就挑谁的角来展示。
每种材料选择一个来展示。
提问:请你来介绍你的角。(什么材料做的,指指顶点和边)
吸管:折一折,指指顶点和边。(简单带过)
圆片:有谁也是用圆片做的,但和它的不一样,有没有?(可以对折多次)
师:老师这也有一个活动角。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轮流玩玩这个活动角,先请女孩子们拿起活动角,摆一个任意大小的角。然后交到男孩子手上。请男孩子们动一动让这个角变得大一些,再大一些。然后把角交回到女孩子手上,请女孩子把这个角变得小一些,再小一些。
猜一猜它们谁大一些。
PPT出示边的长短不一样,但大小一样的两个角。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
讨论后,动画验证。咦,重合了!证明什么?原来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只不过这一个角的边长了一些而已。那我把边再延长一些,角的大小有变化吗?没有。所以,角的大小和边有没有关系?(没有)
小结:那么现在谁能来说说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三、趣味练习
师:是呀。小朋友们真聪明!不仅创造出了角,还用这些角帮我们发现了有关角的大小的秘密。真不错!
现在请你轻轻地把这些角收回到信封里,然后放在一边吧!人坐正!
最后,我们来到智慧宫,看一看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等着我们。
今天迎接我们的是可爱的米奇。
1.它呀想给我们变个戏法。
你能够找出图中藏着几个角吗?
2.真不错。变完了戏法,它又拿出了一个长方形
如果直直地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可以拿出本子画一画试试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能说说你对角的认识吗?
其实关于角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一下。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到生活中去发现角,继续学习和研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听课教师点评:
(一)优点:
1.教态亲切,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中找到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再进行认识。
2.教学结构清晰,画角指导细致,能通过创造角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
3.层次清楚,学生充分认识了角,学会了画角。
4.关注细节,注意活动要求的明确。
(二)不足之处:
1.画角环节的设计有些重复,既有想象,又有电脑画,还有教师画,最后才让学生画。这样指导是很细致,但学生的想法展现得太少,讲授性感觉较重。应该多思考怎样让环节简单而内涵丰富,最好能让一个活动完成多个目标。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评价,信息的反馈处理需要提高,同时也缺少一些同学之间的评价。如在用圆纸片折角的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做的角来体验角的大小。而不需要单纯地靠教师手中活动角的演示来表现角的大小。
3.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不应做为本节课的讲授重点。只需要让学生通过角的重合比较出角的大小即可。因此,这一知识点不讲,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运用学生创造的角来发散思维,认识到角的大小就是两条边间叉开的大小。
今后的努力方向:
1.学会更好地研究教材,确定有关角的知识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简单的内容少花时间,重难点内容则多花精力,让学生发言,让学生讨论。
2.充分利用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注意与学生间的讨论和评价。不要总是牵着学生走。要给学生发挥才能的空间。增加自身对于课堂学生发言的应变能力。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叠现象,会借助直观图理解与分析。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交流经历用直观的韦恩图清楚地表达题意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直观图所表示的意义。
3.&情感态充与价值观:通过简单的生活情境理解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叠现象,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虞老师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你能来帮我想一想吗:“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却只买了3张电影票,这是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出示课件,指明:哦,原来是外婆、妈妈和女儿3个人。其中妈妈既是妈妈,也是外婆的女儿。所以可以说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
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里走一走,研究研究这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谈话:某校三(1)班的孩子们准备在一次班会上进行才艺展示。
PPT出示名单。
说一说,你从这个名单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1)&有的表演唱歌,有的表演跳舞
(2)&很快告诉我唱歌的几个人?跳舞的几个人?
(3)&那一共几个人?17人。哦!17人!提问:真的吗?
学生会提出反对意见:其中有人重复。明确重复的人有杨明、刘红、李芳,课件用红色字标出。
嗯,那看来不是17个了,这三个人应该怎么数?(只数一次)
好!那我们来数一数,数到重复的就跳过。好吗?师生一起数,数出14人。
2.&分析问题,引出韦恩图
师:不过现在我这个表你们觉得看上去清楚吗?(不够清楚)你有没有办法能让人一眼看出,表演一项的,唱歌跳舞分别是哪些人,两项都表演的又是哪些人?
嗯,有想法,那请你拿出练习纸。
先想一想,然后大胆地把你想到的方法在记录纸上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挑选学生作品,如文字描述、表格、符号、韦恩图)
评议交流学生作品。先一份一份理解,然后都放在展台上。
提问:你看出他是用什么办法表示的吗?简单解释介绍一下。
能不能一眼看明白,有什么建议想说?
比较:小朋友们的想法真多!很不错!那么这么多办法里面你觉得哪种最清楚,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韦恩图)
嗯,你们都看得懂吗?那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
3.观察图,理解含义
(1)PPT演示,先看两个大圈。用不同颜色涂出不同部分。请学生说说这表示的是什么。PPT出示大圈表示的就是唱歌的,和跳舞的人数。
(2)然后出示分别涂出三块区域提问,想一想这三部分又分别表示什么?
只唱歌、只跳舞、既唱歌又跳舞的。
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4.列式计算
师:好,刚才我们通过画韦恩图,更清楚地了解了参加表演的人,知道了有的人只表演一项,而有的人两项都表演。那么接下来虞老师问你。你能想办法看着韦恩图用计算的办法算一算参加表演的总共是多少人吗?(好,请你把自己的想到的算式写在记录纸上)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9-3=14(人)
&&&&&&&&&&&&&&&&&&&&5+3+6=14(人)
&&&&&&&&&&&&&&&&&&&&8+(9-3)=14(人)
&&&&&&&&&&&&&&&&&&&(8-3)+9=14(人)
&&&&&&&&&&&&&&&&&&&(8-3)+3+(9-3)=14(人)
全部写完后,提问:这么多个算式,你看懂了哪一种,来说说看!
教师适当地借助PPT解释一下。尤其说清楚第一种方法为什么要-3。
算法小结与优化:
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那么你们认为,不管是哪种算法,都要特别注意什么?
你喜欢哪种算法?(嗯,的确是个好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说意思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新知识一起去解决。
2.屏幕上出示书本P110页的第一题。
(1)自己先填一填
(2)汇报校对,提问,为什么把3填在中间?(因为它是既会游泳也会飞的)
3.完成书本P110页的第二题。
(1)接下来再到商店中走一走,看看又遇到怎样的问题。图中告诉我们昨天进了这些货物,(5种),今天进了这些货物,(5种)。那么两天共进了多少种货物呢?自己算一算,写在课本上。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汇报交流。呈现最优化算法:5+5-3=7(种)
4.文字题。
谈话:把课本合上放在一边。小朋友们学得真棒!接下来,我们再挑战一下,相信也难不倒你们。
(1)三(1)班每人都参加了课外小组,其中参加语文小组的有24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5人,两个都参加的有8人。三(1)班总共有多少人?&
提问:在这里,你们觉得用刚才的哪种算法解决最方便?(第一种)
(2)三(2)班共有50人,每人都参加了课外小组,其中参加语文小组的有26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4人,两个都参加的有几人?&
学生读题,写下算式,汇报交流。呈现最优化算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解决这类问题,我们特别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学起来并不很费力。一来,所有学生都在科学的学习中接触过韦恩图,并且已经能基本看懂;二来,不少学生在课外有学过这类的奥数题。因此,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清楚地表示数学信息以及对算式的理解上。
经过两次试教后,师傅和同备课组的老师给了我不少建议,我也尽量把这些好建议用到我最后的成长课中,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就把这次成长课的几点反思小结如下:
1.&语言有所进步
相比之前而言,课堂语言方面有进步,虽然还不能做到非常简练,但已经没有那么啰嗦了。这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门需要持之以恒的必修课。
2.&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课堂上“韦恩图”的出现并不需要教师一步步牵引着学生去得到,孩子们对韦恩图都有了解,因此课堂上通过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一眼看清楚,只表演一项的分别是哪些人,两项都表演的又是哪些人?”这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可以想到许多表示的方法,如文字描述、符号表示、表格或示意图等等,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不足之处:
1.激趣导入
在课堂一开始,运用了比较合适的素材,但语言却不够吸引人,因此,在师傅的建议下,把“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改成了“老师遇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这种改变在今后的教学中也需注意。
2.调控时间
试教时选择的学生作品太多,交流时的针对性及引导性也不强,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学会了尽量选取典型素材,交流时问题清晰,主要问学生看明白他的方法了没有,看看是不是能让人一眼看出,这样的改变,使得课堂上繁琐的教师语言变成学生的自由回答,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优化了表示方法。
3.重视学生的写与交流
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动笔写,这样想的才能想得更清楚。正发本课中的算式,应该先让学生先充分表达想法,不管对错都先写下来,然后再一一地引导学生理解与解释,这样思维才能更全面,更有逻辑性。
今后的努力方向:
1.&学会多多考虑课堂上的细节
2.&学会整理自己的语言,让表达更简练清楚
3.&学会设计好的环节,让孩子们有机会自己去探索
一、&主要的进步
1、&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很大进步。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反馈、评价、调控安排,学生课堂纪律有很大改进,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发言,师生之间能较好地进行互动。
2、&教师的课堂语言有进步。教师的课堂语言在简练性、科学性方面有较大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和理答更灵活机智。
3、&教师的教学设计有进步。教师在两次成长课的磨课过程中,能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各种资料,勤学多问,在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反馈预设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二、&今后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不能因为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各种表现,要注重细节。
2、&课堂中要注重评价语言的生动性和实质性。
3、&课堂中要注重课堂调控的灵活性。
&&&&&&&&&&&&&&&&&&&&&&&&&&&&&&&&&&&&&&&&&&&&&&&&&&&&&&&&&&&&&&&&&&&&&&&& 刘淑萍
“年、月、日”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提供用以观察比较的年历,让学生之间在自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辨析,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记忆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了解平、闰年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PPT、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了解学情
师:上个学期我们学习过了一些时间单位,还记得吗?(时分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年、月、日。
说说看,你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预设:一年12个月
&&&&&&一年有365天
&&&&&&一个月可能是31天,也可能是30天
二月是比较特殊的月份……
生自由回答。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那么刚才大家所说的知识哪些正确,哪些不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么研究,先来看看虞老师的要求。
PPT出示要求:
1.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表,并填空。
2.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请一个学生来读一读。(生读)要求读完了,你知道接下来的研究要分几步了吗?
明确两步任务后,开始研究,教师巡视。
二、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指名回答,先说2012年的,再说2013年的,注意提问2013年的观察结果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3、5、7、8、10、12——7个
小月30天:4、6、9、11——4个
平月28天或29天:2——1个
平年的2月28天,全年365天。
闰年的2月29天,全年366天。
师提问,全年的天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提一提计算方法)
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整理得很正确。看来每个月份的天数并不完全一样,怎样才能把他们分清楚呢?
3.记忆天数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言)
教师用课件出示介绍其中两种比较方便的办法。
(1)&左拳记忆法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
(回过头从起点开始继续)
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生展示,全班学生跟PPT尝试,师和生共同练习再说一次。这里要有三次说)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那么,这里没提到的那些月份呢?
(除2月天数为28或29外,其余都是30天。)
给学生一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
考一考学生记住了没有。教师说一个月份,学生很快说出这是大月还是小月,这个月有几天。
如:3月——大月——31天
6月——小月——30天
8月——大月——31天
师:看来同学们记得很不错,最后再来考你一个,2月!
2月——平月——28或29天。
师:对了!可能有的同学就在想了,为什么二月这么特殊呢,一会儿28一会儿29。谁知道其中的小秘密?
(生会提到四年一闰。)
到底是不是如你们所说呢,我们来看。
三、教师讲解,认识平、闰年
1.出示从1997年到2012的2月天数统计表,发现规律。
这是从1997年到2012年二月天数的统计表,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哦,果然是四年一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2.讲解四年一闰
(出示动画,教师讲解)
师:我们通常以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365天。其实准确的应该是365日5时48分46秒。如果按照365天来计算,我们一年就少算了5时48分46秒。这样一来,4年就一共少算了23时15分4秒,人们就把这少算的一天加到第四年的二月份里。因此,这一年的二月有29天,这一年就被称作是闰年。
3.讲解四百年又闰
师:正因为四年一闰,闰年的年份可就有特点了,那就是——一起来读(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好的,那么照这个规律往下,你能猜一猜2012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吗?(2016)再下一个呢?(2020)再下一个呢(2024)
师:嗯,真聪明!那一直这样下去,虞老师问你,到了2100年,你猜猜看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猜,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列竖式确定2100是4的倍数。
师:哦,刚好能除尽。所以,(师确定地说)2100年它是闰年!这是我们的结论。那老师这儿正好也有一张2100年的年历,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出示2100年年历,2月份突出放大。)
师:既然是闰年,二月份应该有29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哎?不对了,年历上怎么只有28天呢?这儿闪烁着一个小资料,来看看,是不是我们疏忽了什么。
人们用“四年一闰”的规律把每四年多出的23小时15分4秒当成24小时计,加在第四年的二月份上,这样算,其实每四年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
每400年多算了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凡遇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现在你明白2100年为什么不是闰年了吗?(生答)是呀,2100虽然能被4整除,但作为一个整百的年份,它不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那么如果再往下,到2400年,你觉得它是闰年还是平年呢?(闰年)为什么?(是整百的年份,能被400整除)
四、全课小结,巩固练习
师:好,学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预设:一年有12个月。
&&&&&每一年的1、3、5、7、8、10、12月是大月,都是31天。
&&&&&每一年的4、6、9、11月是小月,都是30天。
&&&&&每一年的2月最特殊,平年的时候是28天,闰年的时候是29天。
&&&&&平闰年的交替规律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1.&师:嗯,判断对错
师:看来收获不小。小明也学习了年、月、日,有几句话,他想请我们的小朋友来判断判断。他说——
一年12上月,不是大月,就是小月。
我知道每天都是365天。
我的书包是日买的。
2.&猜生日
师:嗯,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都掌握得很扎实。小明也不示弱,他还想再为难为难大家。你能猜出他们一家的生日吗?
小明:我是9月30日的后一天出生的。
爸爸:我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小月的第一天出生的。
妈妈:我是劳动节的前一天出生的。
妹妹:我的生日很特别,今年已经12岁了,才过了3次生日
3.&考考你
师:真是难不住你们,最后再来考一个吧!小明说他今年在外婆家……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今年我们在外婆家住了连续的两个完整的月份,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3、5、7、8、10、12——7个
小月30天:4、6、9、11——4个
平月28天或29天:2——1个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四年一闰。
【教学反思】
听课教师点评:
1.教态亲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交流。
2.教学结构清晰,能通过同桌合作来发现平闰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层次清楚,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基本能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4.关注细节,注意活动要求的明确。
不足之处:
1.课堂组织要重视,要注意养成学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交流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评价,切忌不置可否,信息的反馈处理需要提高,同时也缺少一些同学之间的评价。
3.每一个知识点的完成最好辅于巩固练习尽量使人人动笔,人人参与。
今后的努力方向:
1.&课堂上活动的组织要有秩序,这点需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多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思考与理解别人发言的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数学课探索、合作与交流的目的。
2.&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这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
3.&尽可能的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开始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知识学得扎实,人人动笔,人人有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24÷6=& 34÷8=&
27÷4=6……3,根据这个式子,你还能用这4个数写出不同的算式吗?
在旅游景点,它们发现有一些三角形的小旗子,按下面的顺序排列,那么第15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第26面呢?
15÷5=3(组)
答:第15面旗是绿色。
26÷5=5(组)……1(面)
答:第26面旗是红色。
追问——到第26面旗为止,有多少面红旗多少面绿旗?
红旗:2×5=10(面)10+1=11(面)
绿旗:3×5=15(面)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回顾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纸
1……其中的1份
2……平均分成2份
平均分(对折)
读作二分之一
1……其中的1份&&&&&&&&&&&&&&&&&&&&&&
2……平均分成2份
1……其中的1份
4……平均分成4份
的重要性。重点部分讲得慢,学生接受了之后可以加快,这样就能使课堂有起伏、生动活泼、井然有序!
说明他们学会了。注意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感悟。留足够的空间去实践与探索。在设计《几分之一》这一课时,原本是准备了正方形、圆和三角形三种图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做。这一做法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给学生留空间。经过师傅的提点,我们将这一步改成给学生准备不同的图形,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去折,去感受。这样老师也轻松,学生也自由,聪明的孩子就能折得比别人多,不会白白浪费课堂时间。
&&师傅点评:
&&&&& 经过两次试教和一次成长课的磨练,虞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虞老师能认真研读教材,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合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2、对课程资源的整合。
&&& 在初次试教时,虞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虽然比较完整,但是有些环节比较零散,琐碎,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说的多,学生被一步步引着走。经过与同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试教中,虞老师就对零散的教学环节经行了调整,使教学资源更加整合,留给学生思考、分析、动手操作的时间就更充分,教学效果也更好了
3、对课堂的调控。
&& 虞老师是一位教学素养很高的年轻教师,在初次试教时,就表现的非常自然,大气,在对教学环节的把握,课堂时间的调控,对学生的反馈处理等各方面都掌握的很好。
4、对学生的评价。
&& 虞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经行及时恰当的评价。有效地引导,适时的小结,巧妙的过渡,多样的点评,语言科学、规范,亲切、自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玩人豆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