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速器往下拖,松手便可加速的叫什么?我记得她有一种是有落花的,知道的请把下载网址发给我,谢谢了!

专家称伊拉克战争为美国相对衰落加速器-伊拉克战争 阿布格莱布 叶海林 马利基 道义胜利 名辩 专家观点 伊拉克警方 伊拉克人民 美国大兵-国际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专家称伊拉克战争为美国相对衰落加速器
来源:环球视线 选稿:黄骏
  日央视《环球视线》播出《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以下为节目实录: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日,斩首行动落幕,伊拉克战争爆发。
  2010年8月,伊拉克的未来却仍不明朗。
  2010年的伊拉克
  七年前,美军21天攻占巴格达。
  日,萨达姆雕像被推倒。
  七年后,美军悄然撤离伊拉克。
  日,最后一批美军作战部队向伊拉克告别。
  七年前,等待伊拉克孩子们的是惊恐。
  七年后,等待他们的更多是迷茫。
  七年前,布什站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伊战胜利。
  七年后,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布伊战结束。
  七年,战争带走了太多的生命。
  七年,战争留下了太多的疑问。
  七年战争,没有胜利者。
  水均益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特别节目――《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我是水均益。
  七年前,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曾经在巴格达的街头现场报道过伊拉克战争,当时那种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景象如今依然是历历在目。现在七年过去了,美国终于从伊拉克撤军了。但回望美军离去车轮卷起的滚滚的尘土,回望时间长河里的投影,这场战争留下的是4000多名美军的亡魂,更是10万多伊拉克平民的尸骨,还有一个更加纷乱的中东。
  七年前,美军曾经承诺给伊拉克人一个重新焕发青春更加安全和所谓更加民主的国家。七年后,伊拉克人抱怨自己的生活并不比以前好。毋庸置疑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的美国大兵留给伊拉克人的是一个烂摊子。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天凌晨的讲话当中所表露的那样,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并未获得胜利的战争。
  今天我们将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回顾和梳理一下这场新世纪最大规模没有胜利的战争。我们今天在节目当中将邀请一些专业的嘉宾,还有一些我们的评论员一起参与我们的讨论。首节参与我们讨论的是两位:一位是我们的特约评论员孙哲;还有一位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的所长袁鹏先生。
  在进入讨论之前我们还是先进入新闻现场,来看一下奥巴马在今天北京时间凌晨在白宫宣布美国撤军,以及刚刚在一个多小时所举行的美伊两军军事指挥权移交仪式的新闻。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
  奥巴马
美国总统:今晚,我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伊拉克自由行动”结束,伊拉克人现在为他们国家的安全承担主导责任。
  解说:奥巴马说,结束伊拉克战争是他在竞选总统时做出的承诺,结束战争不仅对伊拉克有好处,对美国也有好处。他说美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在国内预算吃紧的情况下,将大量资源投入国外战场,现在已经到了翻开新的一也之时。不过奥巴马表示,美国对伊拉克未来的承诺没有结束,他同时督促伊拉克各政治派别尽快完成新政府组阁谈判。奥马说,随着在伊拉克作战任务的结束,美国将把更多精力投入阿富汗。
  水均益:另外,今天美国副总统拜登亲自坐镇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主持了撤军交接仪式的仪式,这也宣告美军正式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自此,从2003年开始的所谓“自由伊拉克行动”宣告结束,而“新黎明行动”开始。在北京时间今天晚上8点半举行的这场仪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稍早前的画面,美国副总统拜登首先发表了讲话,当然他是大段的赞扬了美军在伊拉克的表现,同时当然也褒奖了伊拉克军民和美国方面的配合。拜登在讲话当中还专门强调了一点,美国将会在明年年底撤出所有在伊拉克的士兵,这个立场美国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有关这次的交接仪式,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之前举行的交接仪式,我们现在就来连线一下我们中央电视台特派伊拉克的记者单既明,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最新的情况。单既明,您好。
  单既明 本台特派伊拉克记者:您好,水均益。
  水均益: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仪式现在应该已经结束了,整个这个仪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单既明:整个仪式可以看出来美方对这个仪式还是非常重视的,他派出了国防部长盖茨和副总统拜登都出席了这个仪式,显示美国对这次仪式非常重视。而且从整个媒体方面来说,国际媒体、各家驻伊拉克的媒体也很重视,像著名的媒体美联社、CNN都派出记者参加了这个交接仪式。伊拉克本地的报纸对这个仪式也进行了报道,他们今天的报纸刊登了奥巴马今天早上发表的讲话,讲话再次显示了美军按计划撤出美国部队的这种计划,对美国按步骤、分阶段撤出驻伊美军的这种决心,现在仪式已经结束。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水均益:单既明,美军这两天的新闻我相信在伊拉克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点,伊拉克老百姓当然也很关注七年前来到他们国家的外国军队,现在相当一部分主要作战的部队要撤出了,伊拉克媒体和老百姓是怎么样评价的?
  单既明:对于美国这次撤军,伊拉克百姓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既希望美军撤出伊拉克,但是同时他们又对美军撤出之后,伊拉克本地的警察和军队能否维持伊拉克的安全局势表示担忧。我们在大街上采访的时候,没有看到伊拉克民众像我们想象那样到大街上进行庆祝活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天气太热;另一方面,撤军的消息其实一直在发布当中,美军撤军早在一个星期之前,美军大部分作战部队都已经撤出了伊拉克。所以老百姓对这次撤军的评价基本上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美国军队从进入伊拉克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占领军的姿态,在伊拉克的领土上有着外国的军队,对伊拉克人民来说这是一种被占领的状态,是一种屈辱的状态,所以美国撤军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但同时由于现在伊拉克正好是一个权力真空的时期,从3月份伊拉克大选到现在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这期间新政府仍然迟迟没能组成,基地组织和反美武装,以及恐怖主义组织利用这个时期发动很多了自杀性的恐怖袭击,让伊拉克目前的安全局势又有了进一步的恶化。所以伊拉克的百姓对美军撤出以后,伊拉克警方能否维持安全局势表示非常担忧。
  水均益:好的,单既明,等一会儿我们有时间还要跟你连线,来谈一谈你们这次在伊拉克采访的一些所见所闻,特别是美军撤离之后,伊拉克的安全局势,包括伊拉克未来的走向我们一会儿还要跟你连线。
  有关这次美军撤军的新闻,我们接下来再来连线一下我们中央电视台驻美国站的记者何岩柯。何岩柯,你好。
  何岩柯 本台驻华盛顿记者:你好,水均益。
  水均益:美国人一般是不太善于搞各种各样很正式的仪式,但是这一次美军的撤离,无论是从总统、副总统,包括国防部长都是亲自出马,而且搞了一系列的仪式,包括刚才一个多小时之前在巴格达搞的移交仪式,美国媒体怎么样来评价这次仪式感很强的这种活动?另外,美国媒体和百姓对这次撤军,或者说对撤军之后的这场战争,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
  何岩柯:其实美国媒体都普遍认为,在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政治走向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奥巴马是在利用宣布驻伊美军作战任务结束的机会,来告诉民众自己正在实现此前的承诺,这将为他增添不少的政治资本,特别是对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是颇有益处。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提出纳税人的钱将被用于国内建设,而不再是伊拉克战场,这个重申了恢复经济的一个决心,是一个非常具有拥护性的表态。与此同时,媒体也是披露了共和党人对此番行为的一个不认同,共和党人强调现在奥巴马当然可以很轻松地说自己实现了竞选的承诺,但是实际上是前一届政府为撤军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功劳应该是布什的,暗示奥巴马有些虚伪。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奥巴马没有在讲话中轻易地说出任务完成了这样的话语。一些分析人士就认为,这是为了吸取当年小布什政府的教训。因为在2003年伊战爆发仅仅三个月的时候,小布什总统就宣布说伊拉克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了,这与实际情况是相去甚远。奥巴马则比较实际地表示说,战斗任务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伊拉克未来的责任还远未结束。
  刚才你提到说对于撤军的态度,美国各界普遍认为,尽管目前结束美军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看起来是完成了一个事先设定好的目标,但是却给伊拉克一个充满暴力以及政治不稳定留下了这样一个环境,持续派别冲突的阴云将依旧笼罩这个国家的未来。另外,很多媒体也明确地指出,所谓的撤军实际上是有点玩文字游戏的意思。因为直到2011年以前美国还将有5万名军人驻守在伊拉克,尽管他们主要从事一些训练伊拉克军队的任务,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是,在过去很多个月,美军也基本上没有太多前线的战斗,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待在基地里,伤亡人数并没有减少,撤军是否就意味着会有更少的美军士兵受到伤害,这是一个疑问。水均益。
  水均益:好的,何岩柯非常感谢,一会儿我们还有相关的话题再来连线你。
  就像刚才我们记者所提到的,2003年开战之后不久,5月1日在伊拉克战争开打只有44天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宣布主要的战斗任务已经完成,在这之后美国就陷入了伊拉克七年的谜团。在美军要撤出伊拉克的时候,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到底是怎么来形容他的这个撤军以及这场战争的呢?我们选取了他今天凌晨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讲话的其中一段,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短片)
  奥巴马:今晚,我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伊拉克自由行动”结束,伊拉克人现在为他们的国家安全承担主导责任。结束这场战争不仅仅关系到伊拉克的利益,也关系到美国的利益,为了让未来掌握在伊拉克人民自己的手中,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派遣青年男女到伊拉克服役,他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且在美国政府预算紧张的时候,我们还给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物资,经历了美国同伊拉克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我们履行了我们的义务和责任,现在是翻开历史新篇章的时候了。
  高调而来低调而去 44天速战速决7年深陷泥潭
  水均益:两位,其实奥马今天讲话内容还是涉及比较多,刚才这一段有几个点我特别想请教一下两位,一个是他强调我们战斗已经结束了,已经OVER了。然后他强调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履行了我们的诺言或者说履行了我们的职责,然后他说伊拉克历史要掀开新的一页。但是通篇像刚才记者所说的一样,孙先生,他没有提类似于使命完成或者说我们取得了胜利,多么辉煌,您怎么解读奥巴马这段话?
  专家观点:世界需要立体审视伊战
特约评论员:今天早上我全程看了他的讲话,他面部表情非常肃穆、非常严肃,基本上没有什么手势的。开始就感谢美国士兵的服役,然后就谈到伊拉克、谈到阿富汗,谈到美国的经济,最后呼吁天佑美国。就是短短的十几分钟,不到二十分钟的讲话传达了一个什么信息呢?就是他无法定义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历史永远是在一个灰色地带区前行的。
  这种情况下,整个世界包括奥巴马本人,美国人民都可能要重新站在一个更立体化的角度来审视伊战,一方面他需要一个显微镜,看看伊战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失误;另外一方面,他可能需要一个望远镜,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时空来回视伊战最后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情况下让我们怎么去评价伊战呢?因为立场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样,全世界基本上都在批评美国,说伊战基本上失败了,很少看到有人赞扬伊战打得好,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评论。但是美国人自己说,伊拉克获得了自由,现在伊拉克人民看到电脑了,可以上网了,他有了自由,虽然没有面包,但是苦日子会过去的。所以立场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奥巴马不敢轻言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他只能说我们没有输,没有赢,那么世界还在往前走。
  伊战7年美国之得失 撤军是“体面承认失败”?
  水均益:您说的这段话恰恰美国的主流媒体,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天在奥巴马讲话之后也有一段评论,我们不妨在这来看一下,他说伊拉克真正留给我们的,指的是美国人,唯一清楚的是:我们没有赢,也没有输,在战争的结尾没有投降的仪式,也没有抛彩带的大游行,结局就是“模棱两可的一团雾水”。袁先生,怎么来解读通过奥巴马今天的这翻讲话,我们来看看伊拉克战争为什么美国人现在不敢给它下一个结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因为伊拉克战争确实太复杂了,我有个观点一向认为“9?11”事件,大家都说“9?11”改变了世界,我现在回过头来想,“9?11”其实改变的是美国,因为它是在美国本土,导致美国大约3000人死亡,然后改变了美国对安全,对一切问题的认知。但是真正改变世界的我觉得是伊拉克战争,也就是说“9?11”只是改变了美国,伊拉克战争改变了世界。
  由于伊拉克战争导致本来大国合作反恐的大好形势,缔造一个后冷战时代大国合作的形式被瓦解,由于伊拉克战争导致世界格局重新书写,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导致中东格局也被打乱,包括巴以这个问题应该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这些年由于伊拉克战争无暇顾及,包括伊朗问题现在再起,中东问题现在越来越复杂,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也导致美国国家的经济状况、美国的实力受到损失。
  所以整个伊拉克战争我觉得给世界、给美国、给中东带来的是一团乱麻。这样一个乱麻现在要轻易地把它解掉,我觉得问题很多,所以你可以宣布胜利,但是胜利的标志是什么呢?按照美国事先的估计胜利有三个标志:一个是赢得了战争;第二个缔造了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伊拉克;第三个,给伊拉克带来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水均益:这三个一个都没达到。
  袁鹏:第一个可以说勉强,他说他可以自我标榜,他实现了,但是后两个到现在明显的没有结束。所以我们看他整个的撤军仪式是在夜幕中,是静悄悄的,提前两个星期就把大军撤走了,然后在奥巴马承诺的最后一天搞这么一个仪式,而且奥巴马本人没有说这场战争胜利。
  孙哲:就是没有谈及的一点,我个人补充一点,美国其实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在中东站住过脚。大家没有看到它可能经济上损失很大,政治上也因为“9?11”事件,全世界对美国给予了巨大的同情,但是它发动了单边主义的伊拉克战争,“点菜式”的外交,打了伊拉克,美国变成了一个很多国家痛恨的国家,认为它自私。但是通过这样一个战争,美国在中东实际上有了一个准军事同盟,除了以色列之外。所以在今后发展当中,它以后的影响还需要我们继续观察。
  水均益:还有一点就是在今天的讲话当中奥巴马还强调了一点,他说完伊拉克要掀起新的一页,或者说按我们中国通俗的表达是要翻篇了,但是翻完篇之后他马上话锋一转,他说我们现在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我们主要的问题上,那就是我们国内的经济。我觉得这是不是也某种程度上表明,奥巴马在这个话里也透露出来他无暇顾及伊拉克了,他得赶紧管国内经济,因为国内经济关系到他的政治,甚至于关系到马上要到来的中期选举。
  专家观点:伊战打破了美国战争拉动经济的规律
  袁鹏:伊拉克战争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打破了一个规律,美国历史上的战争往往拉动美国经济,包括越南战争,即使输了战场,但是还赢得了市场。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场战争,颠覆了战争拉动美国经济整个的历史规律,其结果就是美国的经济不仅没有被拉动,反而导致了一个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反而导致美国大规模的失业。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伊战应该改变了美国对战争的认识,也就是说伊拉克战争派不上大规模的武器,派不上大规模的人,但是你还必须拴住人,所以拉动不了就业,拉动不了大规模的军工生产,其结果就是经济被拖垮。在这种前提下,美国如果再在伊拉克耗下去,除了影响它国家的形象之外,也空耗了美国的国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伊拉克战争宣布撤出,不仅是奥巴马兑现他在当选之初的一个承诺,因为这个承诺不兑现的话,给共和党以极大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基于目前美国经济现状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当然在无可奈何的背后可能还蕴藏着更大的一个战略主动,那个我觉得是后话。
  水均益:还有一个问题,接着刚才袁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最后现在看下来,实际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美国的某种无奈或者说一种衰退。
  专家观点:伊战是美国相对衰落的加速器和显示器
  孙哲:我觉得伊拉克战争是美国相对衰落的一个加速器和一个显示器。2001年的时候,没有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我们单以GDP来算,美国当时占世界GDP大概是33%左右,但是到了2009年的时候,它只占到了全世界GDP的23%。这种强烈的对比,就让你看到美国经济现在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一直强调要呼吁,要重新振兴经济。
  我刚刚在美国中西部考察了两个多礼拜,到了底特律、密苏里,到了这些农业州。看到底特律,我以底特律为例,以前底特律旁边有一个小城叫迪尔邦,是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大概有十几万人。这种情况到现在这些人全都回国了,城市变得非常萧条,所以你沿着这条大道向底特律城市中心走的时候,看两边破败的房子,这种衰落,你可以看到它由繁华转到……
  美撤离留下连串问号 伊拉克“一地鸡毛”?
  水均益:对。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你看看伊拉克再看看底特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某种内在的必然。
  我们今天这个特别节目叫做《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还记得2003年那个春天,美军的悍马车,“阿帕奇”直升飞机以及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来到伊拉克的时候,当时他们希望得到的是伊拉克民众的欢呼和玫瑰,然而当他们长驱直入直插伊拉克腹地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是这片中东土地不受欢迎的人。经历了七年战争的伊拉克,战争创伤俯仰皆是,这场战争就像是,有的人形容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伊拉克的社会治安混乱,杀人放火、抢劫绑架等刑事案件不断,针对美军和美军合作者的这种爆炸暗杀也是屡屡发生。战争并没有把伊拉克变成天堂,反而使其显示出地狱种种的迹象,以至于连两届美国总统都没有对这场战争说出一句,说使命完成或者胜利的话。
  七年的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美国以及参与了这场战争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一些什么,留给了人们又是一些什么呢?在今天美军撤出伊拉克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一起不妨来回顾一下这场战争。
  (播放短片)
  解说:时间倒回到2002年。这一年的1月29日,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指责伊拉克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邪恶轴心国家名单排列中伊拉克首当其冲。
  2002年下半年美国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随之,众兵与海湾地区,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
  日晚,布什发表电视讲话,限令萨达姆父子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萨达姆政权将面临军事打击。萨达姆拒绝离开,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4月9日美军战争巴格达。5月1日,布什乘坐战斗机降落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乐观地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胜利结束。但是在那一刻,他肯定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又延续了七年多,成为美国经历的最漫长的战争。
  伊拉克是一个以文明、强盛和富裕闻名天下的国度,而这场战争把那里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伊拉克战争打开了伊拉克混乱、暴力、冲突的大门,形形色色的暴力袭击、恐怖爆炸、绑架暗杀从未间断。暴力浪潮最高时每天可发生100多起爆炸、枪杀、斩首等惨案,最不可思、最骇人听闻的事就在那里发生。商人、司机、警察、记者、外国游客、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可能成为被绑架杀害的对象,政府的工作人员在繁华的大街上,被连面具都不带的武装人员拖出汽车当场枪杀,联合国的特别代表和政府的部长在爆炸中身亡,狂欢庆典、大型集会经常在巨大的爆炸声和血流成河中收场。
  美英联军一度以为萨达姆是反美袭击的幕后总指挥,不惜开出2500万美元的天价赏金捉拿萨达姆。然而日萨达姆在提克里特被抓获,3年后被处死,但是伊拉克的恐怖暴力袭击反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理由,萨达姆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始终没有找到,美国失去了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正当性。后来的一系列事实更加证明,所谓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一个传说,美国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战争改变格局。
  更让美国倍感难看的是,2004年4月披露出来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这个事件让美国迅速失去了进步人道、文明正义的形象,让美国的文明归结为一个丑闻。美国政坛反战力量开始集结,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评论,布什政府中的强硬派利用“9?11事件”带给人民的感情冲击,在中东把美国人推到一条危险的、不公平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政策道路上。虽然布什很快就虐囚事件向阿拉伯世界公开道歉,但是就像《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这几张照片已经将布什政府自诩的道义胜利击得粉碎。五角大楼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愤怒地称,虐囚照片上的几名美军为“输掉战争的傻瓜”。其实这场战争从爆发就已经注定不会有赢家,又哪里谈得上输掉。
  字幕提示:
  2003年7月,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组成
  2004年6月,驻伊联军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了政权。
  日,过渡国民议会选举。
  2005年12月,伊拉克举行正式议会选举。
  2006年3月正式议会召开。
  2005年5月,马利基为总理的伊拉克战后首届正式内阁宣誓就职。
  日,伊拉克举行第二次全国议会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和政府。
  在通向和解稳定的道路上,伊拉克人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解说:2007年1月,为了稳定的伊拉克局势,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伊拉克增派3万战斗部队。同年七月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0%以上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这与伊拉克战争刚刚开始时80%以上的美国人支持对伊动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伊战4年多来,不断增加的伤亡、无底洞一般的军费支出,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前景和伊拉克糟糕透顶的现实,使美国民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束伊拉克战争成为美国人的共识。在这种民意的大背景之下,2007年9月,布什宣布将从伊拉克部分撤军。日,对伊拉克战争持反对姿态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2009年2月,他上任刚一个多月就宣布,驻伊美军将在日前结束作战任务。
  日,驻伊英军结束了作战任务。6月30日,驻伊美军完成第一阶段撤军,伊拉克政府接管了所有城镇的安全防务。日,美军第二步兵师第四斯特赖克旅的车队跨越伊拉克与科威特边界,驶入科威特境内,这标志着驻伊美军的最后一批作战部队已经撤离了伊拉克。
  当地时间8月31日晚8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七年作战任务结束。同一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表示,今天将留在所有伊拉克人的记忆中,伊拉克已经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在这一天,回首伊战美国的媒体看到的是7000多亿美元的战争支出,至少7万伊拉克贫民和4000多名美军死亡,480万无家可归的难民,2700多个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和一个遍体鳞伤的国家。伤感的情绪弥漫在美国的媒体,就像《纽约时报》说的,这是一场本来不应该打的战争。
  水均益:这是一场本来不应该打的战争。
  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特别节目――《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接下来这个时段加入我们讨论的还有我们的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先生。
  一场本不应该打的战争,但是在当时美国政府、美国总统也好那是言之确确,那就是要打,而且当时是我要先发制人,而且当时美国盛行的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就是要实行一种单边主义。现在七年回过头来再来看,是不是可以说这场战争如果说能够有什么总结、反思和遗产,那就是单边主义的一场失败。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对,其实美国有非常著名的记者,《华盛顿邮报》记者揭露“水门事件”的鲍勃?武德沃德,他写过一本书叫做《布什的战争》。他专门讲到在2002年的时候,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他们策划打击伊拉克整个的前前后后。过程当然非常复杂,我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在议会开战前20天左右,两个星期左右的时候,有一个议员说打这场战争我们需要190亿,只能拿出190亿来,当时切尼说最多是300亿,其它的钱我们可以用伊拉克石油的利润去补偿它。但是现在我们看起来是7630亿,也就是说单边主义背后,美国人一开始认为这是一场划算的买卖。
  水均益:可以赚钱的。
  专家观点:布什集团认为战争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宋晓军:对,最多花300亿。但是现在证明了撤军也是因为确实是钱花不下去了,每年按照国防支出给伊拉克拨出的,这七年是7630亿,这才是直接的一个成本。还有一个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去年的时候算了一笔,大概要3万亿到4万亿,这里边包括什么呢?比如说31900个受伤的人员,其中有20%是脊椎和脑瘫痪,这些人是不是要家人照顾呢。当然还有死掉的美军士兵当中,就是4420个士兵当中,其中有54%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东西带出来的机会成本,包括40%的军事资源搁在伊拉克,装备的磨损,整个这套东西算下来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原来想做一笔赚钱的买卖,现在的结果是赔钱。
  水均益:当然赚钱的买卖在这场战争总得有一个理由,或者总得有一个理念支撑,所以说这场战争在回望的时候,无论是单边主义的理念,还是说最初的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这样一个理由,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的时候,当我们在回望伊拉克战争,在叩问这场战争的时候,恐怕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这场战争是为了什么。但是很多人其实有了很多的反思,我们现在也整理了一些我们曾经采访过的,也是曾经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一些人物的采访。在事后,他们当中已经有些人离开了世界政治的舞台,但是他们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所说的一些言论,还是有助于还原和名辩这段历史的,我们不妨来听听。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他们曾亲历伊拉克战争从酝酿到爆发
  他们曾见证伊拉克从战火纷飞到乱象丛生
  他们曾在伊战漩涡中奔走 无奈 辩解
  字幕提示:
  专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
  水均益:我记得在战争前您曾经说过,参与战争的双方都会成为输家,您是否认为联合国也成为了输家?
  科菲?安南
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为此付出了代价,也承受了许多,我们不要忘记安理会花了大量的时间商讨伊拉克问题,我们一直是反对战争的,我认为我们履行了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但是对外界公众来说,一个以防止极端事件发生为己任的国际组织没能阻止战争的发生。
  字幕提示:
  专访联合国监核会前主席布利克斯
  水均益:人们想到还是会有疑问,那些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的迹象都到哪里去了?比如说核的、生物的、化学的武器,为什么什么都没有找到?
  布利克斯
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联合国监核会主席:我们现在知道1991年萨达姆下了一个命令,在入侵、战败和停火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被毁灭。但是他们在九十年代玩的猫和老鼠的游戏,给世界造成了一种印象,觉得他可能隐瞒了什么,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书中所提到的一个解释、一个理论就是,这就像某个人在房子里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小心狗出没,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狗,但他同样可以贴一个告示,这很容易。我觉得萨达姆想给他的邻国一个信号,给伊拉、给叙利亚,还有其他国家一个信号,我们还是很危险的。
  字幕提示:
  专访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
  水均益:您是否曾经后悔过您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人员,还有布利克斯先生没有能够改变的状况?
  巴拉迪
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当然,就我来说我是怀着一种非常沉重的心情来看待伊拉克战争的。因为我知道,我们没能阻止这个战争的爆发,而且我们也没有看到有任何核武器项目的迹象,布利克斯也说了,并没有发现任何生化武器项目的迹象。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安理会上说,我们还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来完成工作,来确保伊拉克不会发生任何异常情况。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在安理会上说的话,我说这三个月时间会是对和平的投资,但不幸的是我们没有争取到那些时间,不幸的是战争爆发了,不幸的是最终发生了这场战争,是在错误的假定下发生的,不幸的是我们每天都看到有无数无辜的平民死去。
  字幕提示:
  专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水均益:我知道当您卸任的时候您说过这样的话,扪心自问,我做的是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您今天还是这样认为的吗?
  托尼?布莱尔
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英国首相:是的,这就是我的信念,正如我所说的,人们有权利拥有不同的信念。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的时候你至少要理解人们行动的动机,也发自内心的动机,我也发自内心地相信,我做的是正确的事情。正如我所说,人们有拥有不同观点的自由,当你看到伊拉克或者是阿富汗的残杀和血腥场面,人们会问这种做法值得吗。我的回答是,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
  字幕提示:
  专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水均益: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当时德国在您的领导下,做了一个应该说比较艰难的决定,我想问一下那个时候对您来讲是很大的一种考验吗?
  施罗德 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德国总理:因为美国方面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说不,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现在他们理解了。
  水均益:我想在看这段片子的时候,肯定很多朋友都会感慨良多,早知现在,何必当初。说到这一点,其实今天配合伊拉克撤军还有一个新闻,就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今天他的一本新书叫做《旅程》,我们这有它封面的一个图版,出版了,在英国各大书店都在卖,上面标了半价。
  在这个书里面,据报道他说自己没有能够预见这场战争会给伊拉克全国上下带来如此大的痛苦,而且他还说他经常为伊拉克战争的受害者流泪。但是他又说,他不会因为决定2003年入侵伊拉克这样一个决定而感到奥悔。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们接下来马上来连线我们中央电视台驻欧洲中心记者站的记者李庆庆。庆庆,你好。
  李庆庆 中央电视台欧洲中心站记者:你好,水均益。
  水均益:我想首先结合布莱尔的这本书,是这本书卖得很火吗?我觉得英国好像正在讨论,而且恰恰在伊拉克撤军的这一天,是不是布莱尔有意选择这样一天?
  李庆庆:是不是布莱尔有意选这一天我们很难说,而且书是不是卖得很火,从今天上午的新闻报道来看,至少没有《哈利?波特》卖得火,因为还没有人在书店门口排队,而且你刚才已经说到这本书已经开始卖半价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书商本来的一种促销手段。但是媒体和民众对于这本书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今天的报道中看到,比如说这是今天《每日邮报》的头版,标题是“鳄鱼的眼泪,而且他还是不愿意说道歉”。
  从这个报纸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对于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态度是非常不满的。因为他在这本书当中谈到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就像你说的,他曾经为失去亲人的和失去生命的人而流泪,他也感到非常抱歉。但是他说他不能说他道歉,而且他也不感到后悔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因为他说推翻萨达姆他认为是没有错的。当然他说他没有想到在战争之后伊拉克会变成一场噩梦,他没有想到基地组织会有如此强的渗透对于伊拉克,他也没有想到伊朗会因为伊拉克战争而做大等等等等的没有想到,但是他依然说他不愿意说道歉。
  而且他就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还在英国政府有关伊拉克战争问题的调查中接受了6个小时的质询,他在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这场质询,他说他很生气,当时居然有人问他你感不感到后悔,他说我绝不会感到后悔的,我也绝不会说道歉的。
  水均益:庆庆,今天应该说对于很多美国人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但是我想对于欧洲人来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或者带有标志性的一个日子。就是说七年五个月的伊拉克战争结束了,或者说美国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了,美军要撤了。这场战争在欧洲实际上早于美国,早已经引出了很多的反思,甚至是这种叩问。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天欧洲的媒体在这样一个时刻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
  李庆庆:其实就像你刚刚在节目开头中说到这样一个问题,《纽约时报》说这是一场本不应发动的战争。但是其实究竟这场战争是否应该发动,我觉得今天在英国的媒体报道中是依然存在有两派意见的,比如说在今天的《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上他们都发表了评论,《泰晤士报》这个评论的题目叫“回望伊拉克”,而《每日电讯报》的题目叫“谁在伊拉克获得了胜利”。
  但是在这两篇评论当中,他们都没有对伊拉克战争发动是否合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无论如何是有道理的,因为推翻萨达姆照说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另外的两张报纸,比如刚刚我提到的《每日邮报》,还有《卫报》上,比如说《卫报》的评论员叫西蒙?詹金斯,他写了一篇言词非常锐利的文章,他说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万亿美元的一个灾难,他说伊拉克战争证明了西方依然觉得,有那种帝国思维,总是想教别人怎么做事情,总是认为别人不能管好自己的事情,伊拉克战争的失败给了西方一个很大很大的教训,而且伊拉克战争也使大西洋的强国,在世界上被孤立,我想他所指的这个大西洋强国可能就是指的美国和英国。
  另外就是我们可能对当时拉姆斯菲尔德提到的老欧洲和新欧洲应该还记忆犹新。实际上这就是就伊拉克战争而言的,当时西欧的德国和法国,反对出兵伊拉克,也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而英国和其它的一些中东欧国家是支持美国的。因此由此引发老欧洲和新欧洲的言论。
  但是到了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些不管是老欧洲,还是新欧洲这些国家,都开始渐渐地,不管是悄悄的也好,还是逐步的也好,还是一下子也好,都开始从伊拉克撤兵。因此美欧在这个问题深的分歧肯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见了一个分晓。当然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尤其是在金融风暴,20国峰会以后,美欧的关系,由于共同对付金融风暴又有所缓和,所以伊拉克战争我觉得这个反思肯定还再继续。
  水均益:好的,非常感谢庆庆带给我们的一些观察和你的一些思考。
  其实,袁先生,我觉得这场战争在这个时候我们来回顾、梳理,或者说叩问的时候,当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刚才实际上也都提到了,好像现在没有人问了,就是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了,也就是开战的理由现在好像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大规模炸伤性武器――伊战虚无的理由
  袁鹏:伊拉克战争确实毁了几个人。首先毁的是前国务卿鲍威尔,鲍威尔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正是因为这个诚实的人在联合国作证,言之凿凿,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最终使得美国民众,乃至多数世界的民众相信这个事实,导致这个战争,还赢得的欧洲一些国家的支持。但是这个战争最后也毁了布莱尔,刚才布莱尔到现在由于他错误地选择了跟美国捆绑在一起。所以即使几天出了书,也不敢承认当年犯了错误。但是也救了几个人,你像我们讲法国、德国、博勒斯,关键是跟法国、德国在美国传统的北约的盟友,跟俄罗斯站在一起反对这个战争。
  这个战争我觉得还值得叩问的一点,就是诞生了几个词,除了先发制人,颠覆了美国过去50年的对外安全战略的一个基础。过去50年美国的对外战略是遏制和威慑,就是后发制人。小布什居然先发制人,也就是想打谁就打谁。这个根本改变了全世界对美国今后用武的一个认识,所以导致各国拼命地发展军事实力,来应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先发制人。
  水均益:因为他经常会不打招呼直接就开战了。
  袁鹏:而且它还发明了几个新词,发明了邪恶轴心、暴政前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恐怖主义庇护国、失败国家、无赖国家,导致这些国家人人自危,以为下阶段我就是第二个伊拉克。
  阿布格莱布――美军的耻辱柱
  水均益:我给你补充一个,伊拉克战争还创造了一个词,这是针对美国人的,那就是阿布格莱布。现在你说什么虐囚,这些词不用,就这五个字――阿布格莱布。大家都知道,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其实这场战争里边,我觉得一个催化剂,或者说对这场战争世界人民看到的不同的一种景象,恰恰是这个阿布格莱布。有关阿布格莱布的情况,我们有一个小短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每一场战争都有一张为人熟知的受害者照片,如果说越南战争受害者最著名的照片,定格在从凝固汽油弹爆炸烈火中跑出来的小姑娘身上。那伊拉克战争最广为人知的受害者形象就是阿布格莱布的虐囚照片。
  关于巴格达以西30公里的阿布格莱布监狱,是伊拉克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黑暗阴影。那里曾是萨达姆政权关押、拷打和处决囚犯的地方。2003年美军攻下巴格达之后,以胜利者的姿态解放了这座监狱,把它改造成关押恐怖嫌犯的地方。2004年4月,美国媒体报道,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的虐囚丑闻,并公布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披露了美军虐囚事件,它不光美国民众愕然,世界各国也是一片哗然。5月6日,布什总统就此事向阿拉伯世界表现道歉。5月7日,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道歉,并表示要进行彻底调查。但是这扇虐囚门并未就此合上,更多不堪入目,骇人听闻的照片被不断公布。许多美国媒体这样说,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变得和纳粹一样凶残。
  2003年,美军攻打伊拉克的代号是“伊拉克自由行动”,美军以解放的名义进入伊拉克,但是被关押在阿布格莱布的嫌疑人,连穿衣服的权利都没有。虐囚事件一经曝光,美军在伊拉克的解放者形象哄然倒塌,美国在国际上人权卫士、人权法官身份也广受质疑。在国内外一片谴责声浪中,布什政府宣布将阿布格莱布监狱拆除重建。钢筋水泥的监狱可以拆除,但美军虐囚的野蛮形象却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
  水均益:的确可以这么说,阿布格莱布成了这七年零五个月的伊拉克战争当中的一个带有转折意义的一个事件。它一下子让世界人民看到,这场战争所谓标榜的,打着要自由、民主的战争的发动者,他们居然在干着这么肮脏、这么耻辱、这么黑暗的事情。宋先生怎么解读整个伊战过程中,阿布格莱布这样一个份量?
  专家观点:阿布格莱布使美国在伊斯兰世界道德基础崩溃
  宋晓军:我觉得阿布格莱布确实是一个,应该说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或者说今后十年,它在整个对关系到当中,就是对外作战当中的这样一个道德基础的崩溃点。实际上就是简单地说有这件事,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你在十年内,你说什么都没有道理,就是由于阿布格莱布。
  水均益:你可以不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宋晓军:甚至你都不提赚钱的事。
  水均益:但是你不能够不提阿布格莱布,或者说你不能回避别人跟你提阿布格莱布。
  宋晓军:对,除了阿布格莱布以外,我觉得美国用这样一种野蛮的文明的方式去对待伊斯兰文明,今天我们看到,比如说美国人的视角更多的是一些算帐,给算这笔细帐,亏了多少,赚了多少,或者有一些欧洲的媒体说是死了多少人,比如说伊拉克当时开战的时候是五34000名注册医师,但是打到2005年也就剩了12000灭了,死了多少人,跑了多少人,这些数据,就是现代化的数据。
  但是中东很多媒体想到的是伊拉克战争对整个古巴比文明的摧毁,比如六世纪的某个石门被坦克压碎,比如说伊拉克博物馆的文物丢失了多少件。你想想,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当中,你做出这样一个证据留在这儿,对整个的伊斯兰文明会造成一个非常遥远的伤害,同时伊斯兰民族整个的信这个教的人,对美国的仇恨、对西方的仇恨会非常深。其实很多文明古国在这个问题上,中东的媒体在反思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反而是这一点,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他不了解这个。中国人其实很了解,一去圆明园,马上就会想到很多的东西,这个视觉我觉得是中东人的视觉,恰恰是美国人现在,包括现在他都没有反思到。
  水均益:好的,观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新闻频道正在推出的特别节目《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广告之后我们还会继续我们今天的特别节目。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日,斩首行动落幕,伊拉克战争爆发。
  2010年8月,伊拉克的未来却仍不明朗。
  2010年的伊拉克。
  七年前,美军21天攻占巴格达。
  日,萨达姆雕像被推倒。
  七年后,美军悄然撤离伊拉克。
  日,最后一批美军作战部队向伊拉克告别。
  七年前,等待伊拉克孩子们的是惊恐。
  七年后,等待他们的更多是迷茫。
  七年前,布什站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伊战胜利。
  七年后,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布伊战结束。
  七年,战争带走了太多的生命。
  七年,战争留下了太多的疑问。
  七年战争,没有胜利者。
  水均益:好,欢迎您继续收看新闻频道特别节目《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
  一个伊拉克诗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美国让我们互相交换礼物吧,拿走你们标准监狱的设计图,给我们乡村的房屋;拿走你们国旗上的横条,给我们星星;拿走萨达姆?侯赛因,给我们亚布拉罕?林肯,或者不必给我们任何人。”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在在伊拉克大多数人的想法。在这场战争落下帷幕的时候,人们的怀疑情绪在蔓延,美国人虽然走了,伊拉克人却要在不断响起的爆炸声中继续生活。
  于是,很多伊拉克人甚至开始怀念起萨达姆统治时期的生活。在萨达姆的家乡――提格里特,以及他出生的村庄,甚至还出现了一股有点越来越强烈的怀旧之情。尽管有现任政府的明令禁止,但是前往萨达姆坟前祭拜的伊拉克人却有增无减。对于中东来讲,曾经的政治强人的萨达姆就像是一个瓶塞,有他存在,中东局势似乎还能够平衡,但是对他处以极刑之后,美国却就此打开了一个魔瓶,中东局势从此更加迷雾重重。
  (播放短片)
  解说:号,全球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一个人的死亡,被美军捕获三年多的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当天被处以绞刑。从此以后,伊拉克乃至中东的风风雨雨再与他无关。素有“沙漠枭雄”之称的萨达姆从1979年开始统治伊拉克,在他掌权的24年间,伊拉克卷入了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凭借着巨额石油美元和庞大的军队,伊拉克成为中东第一军事强国,萨达姆也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反美英雄。
  但是这一切在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不复存在。没有了萨达姆的伊拉克,国内的逊尼派不在独享大权,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一跃登上了政治顶峰。但是数十年被压迫的经历使各方难计前嫌,冲突不断。没有了萨达姆的中东,美国少了一个公开挑衅的对手,但他自己的威信在世人眼里也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阿拉伯人不在相信美国号称能给中东带来的民主自由。与此同时,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在伊拉克找到了滋生的土壤,7年来,连环爆炸、自杀袭击在伊拉克从未停止。美军从伊拉克撤离不久,留下了一座座破损的城市,还留下了一片片心灵的废墟。
  水均益:当然在今天伊拉克战争七年美军开始撤军,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这样一个时间结点上,我们并没有必要去给萨达姆做人们的盖棺定论。但是似乎这样的这种情绪不仅仅在伊拉克有,在美国也有。首先,先来欢迎叶海林评论员加入我们这一段的讨论。我想问一下宋先生,美国是不是似乎现在多少也在反思,当时要把萨达姆不给他处以极刑,是不是会好点?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棺已盖论怎定?
  专家观点:伊拉克战争不能重蹈韩国模式
  宋晓军:我觉得是这样,就在今天撤军这一天,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韩国――未来伊拉克的模板》。当时这篇文章怎么写的呢?当然他写到朝鲜战争,也是55%的美国人反对,在最后停战撤军的时候,36%的人支持。当时死了多少人呢?死了3万多美国人,伤的10万多,比这次还要多。最后美国人还是留在那儿了,但是说了,当时《纽约时报》写的很清楚,留给这儿的时候,他支持的是一个军人的独裁政权。我们知道全斗焕、朴正熙,而且把经济搞的还行的时候,最后到了87年,韩国才真正有了民主。那么现在《纽约时报》这篇文章想,现在伊拉克这个乱劲,是不是我们再需要韩国那样一种模式,我们驻军,再扶植一个军事独裁强人。其实美国在拉美地区已经扶植过多个独裁的强人。
  水均益:而且对美国来讲,非常尴尬的是他8月31日奥巴马兑现了他的诺言,但是我们看看今天,伊拉克议会的选举都举行了好几个月了,联合政府都组成不了。
  处决萨达姆 美国亲手打开了魔瓶的瓶塞?
  宋晓军:也就是说美国的《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现在拿韩国当年的例子,就是朝鲜战争结束撤军,然后再驻军,再扶植,这样一个过程来描述伊拉克,说明他们当时对萨达姆这个政权打倒之后确实是有所后悔。其实后悔的事他们也在做,比如说他们当时用了阿拉维到约旦召集的很多逊尼派的长老,也就是萨达姆的支持者,组织了一个新的长老会,然后下面有一个13万的民兵,想跟什叶派组织的政府军之间做一个平衡,但是恰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水均益:叶先生怎么看这个伊战,这可能涉及到是一种策略、战术性的问题,把萨达姆干掉,甚至于给他判处死刑,用极其残忍的绞刑。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对伊拉克这场战争下来,伊拉克很多的空白没有人来填。
  专家观点:三种政治理念填补萨达姆的空白
  叶海林
特约评论员:其实现在不是伊拉克有空白,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生态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需要有人来填。萨达姆时期,中东是有三种政治生态的,一个是萨达姆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复兴党,这是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党,它不是宗教式的,那么它也不是封建王权的,因为他早就废除国王了。另外一种政治生态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的这种王权政治,他们地区的是旧阿拉伯的体制,这个体制其实会孕育很多很多问题,包括本?拉登在内。另外一个就是伊朗的神权政治,是有这么三种的,然后美国把萨达姆打掉。
  水均益:三足鼎立。
  专家观点:一为美国所喜二为美国所忧
  叶海林:对,打掉以后,剩了两种。这两种有一种是美国很喜欢的,就是沙特的王权制度,一种是美国非常不喜欢的,就是伊朗的神权制度,但这两种都在加强。还有一种是以前伊拉克没有的,就是基地组织的这一套宗教极端分子的这套政治意识,以前伊拉克根本没有这些东西,萨达姆时代基地组织在伊拉克根本活不下去,甚至在整个中东基地组织都活不下去,1994年以后,就是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后,本?拉登就中东地区想立住足,最后一直立到索马里去,它在整个中东的阿拉伯半岛上是站不住的。
  那么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以后,他的生态一下子就有了非常大的吸引力。等于今天的伊拉克土地中有三生态,也是整个中东的三种政治生态,有一种是美国喜欢的,两种是美国不喜欢的,应该说从这个帐算下来,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件事情,他打掉了一个敌人,给自己打出了两个敌人。
  水均益:没错。说到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或者说今天美国人撤军了,美国大兵可以带着他们这种有形无形的伤口,多少还是可以回家的,能见到自己的亲人,但是留给伊拉克人的是什么呢?真的很多媒体都在用烂摊子这样一个词,一点不为过,因为首先我们不说他的近来,其他所有这些东西,我们昨天用了一个短片,我们不妨再利用这个特别节目,再来看一下,实际上有很多伊拉克人,他们这些年主要的工作是在干嘛呢?奔波在寻找他们失踪,或者据说被打死的亲人的路上。而且这些人也许很多人都已经再回不来了,他们只是在电脑屏幕上,或者说在殡仪馆电脑屏幕上几千几百几十几号的一个代号,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今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哈米德?贾什姆和他的母亲走进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个殡仪馆,寻找自己的哥哥阿拉扎维。一张张标有数字编号的照片从他们面前飘过。
  在伊拉克有成千上万人像这对母子一样,前来这里通过照片认领自己亲人的遗体。编号为5061号的人脸色青肿鼓胀,哈米德?贾什姆确认这就是自己的哥哥。
  哈米德?贾什姆:这件上衣就是他的,但原来并没有这些红色血痕。
  解说:在屋外他的母亲和妹妹们都已经泣不成声了。
  哈米德?贾什姆的母亲:没有你,我们怎么能够继续活下去。
  解说:哈米德?贾什姆的妈妈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这是她五年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大儿子,但没有想到是在宾殡仪馆见到的。
  阿拉扎维被埋葬在一个叫和平之谷的墓地,这个墓地在距离巴格达三个小时的纳贾夫。于是哈米德?贾什姆和家人驱车来到了这里,五年的艰难寻找,终于在这个墓地结束了。阿拉扎维是在这里下葬的,B5061号受害者,那是在日。
  哈米德?贾什姆:我们从没有预料到会有这种结果,我们原以为会找到他,但我们花了那么多钱,用了5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却在这里,在这片墓地找到了他。
  解说:通往巴格达的路很遥远,现在是到了回家的时候,但是还会有更多的家属来到这里寻找亲人。
  过去七年间,根据美国军方统计,至少超过4000名美军官兵的亡魂留在了伊拉克。而根据伊拉克内政部的保守统计已经有七万二千一百二十四名伊拉克人再也无法站立在自己的土地上。
   水均益:那么现在美国人要走了,美国的一些智库的中东问题专家就在分析。奥巴马这个表态说明美国未来将仍旧和伊拉克维持一段时间,而且他表明了留下5万人,不管是培训、治安等等也好,但是一旦有事,伊拉克政府邀请我,我马上还要回来,参与作战,或者是保卫伊拉克现在这样一个成果。从美国的角度来讲,我想他可能无论如何是不会放弃伊拉克的。但是也有很多人隐隐感觉美国撤军不就意味着实际上最终会抛弃伊拉克。
  美伊未来将维持何种特殊关系?
  叶海林:其实美国会不会抛弃伊拉克,要看伊拉克自身的政治发展。当然也要看美国,如果伊拉克能够继续在中东发挥一个建设性的作用,包括对外的建设性作用,那美国没准还看中伊拉克的价值再回来一趟。但是如果伊拉克从此变成一个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那恐怕美国对伊拉克就没什么兴趣了,关键在于说伊拉克这个地盘对美国有没有吸引力,它除了石油以外,它还有向外辐射的功能。而石油美国是能够有把握的,但是向外辐射这个功能,美国能不能再回得来,那要看伊拉克这个功能还能不能发挥出来。
  水均益:而且是不是还要考虑到,由于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朗态势的变化,因为原来两伊――伊拉克、伊朗,伊拉克多少对伊朗是一种制衡,可是现在恐怕从美国,包括以色列的角度,伊朗可有点做大了。
  叶海林:但问题是说美国如果再想用伊拉克去平衡伊朗,他起码得让伊拉克是一个稳体,就是他是一个稳态才行。今天的伊拉克之所以我们说国家失去,在于说伊拉克的主要政治势力都不是以伊拉克这个国家为认同的,它是以一个民族、一个教派为认同的。美国想让伊拉克去平衡伊朗,得先解决伊拉克内部的平衡,而这个问题美国是不愿意的,他现在觉得自己的力量已经不够。他要平衡伊朗,他宁愿调回头,去找那些过、酋长,像沙特、阿联酋这样的国家,让他们去想办法去平衡伊朗。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美国非常注意在中东波斯湾这一侧,去加强跟科威特、跟沙特的军事合作关系,那就是伊拉克现在已经用不上了,那我得在这边的盟友上,要加大他们的份量。
  水均益:宋先生怎么看现在美军撤离之后的伊拉克是一个什么摊子呢?是会越来越乱,或者说可能相当一段时间,可能都处在一团迷雾的状态呢?
  安全混乱宗派分歧 伊内部会否矛盾激化?
  宋晓军:我觉得会越来越乱,至少一段时间。因为今天美国有几个媒体,好像是《今日美国》,我忘了,他采访几个,买枪的问题,有好多伊拉克居民,有一个开商店的人,他的商店被抢,然后他去借了1500美元,买了一把枪,他说美国没有给我们带来民主,给我们带来的却是盗贼,我必须得买枪。
  伊拉克原来是一个世俗社会,他应该说是社会化程度在中东是非常高的,城市化和社会化程度,甚至有一部分工业化。那么正常的一个社会变成这样,当然肯定会很乱。现在取决于,比如说以什叶派为主的这一批人,马利基这些人,无论是军事还是警察,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他们能不能联合库尔德人和部分逊尼派,他要做大,但是美国人肯定是不愿意让他做大,因为他背后是伊朗。以色列昨天的媒体说的很清楚,说马利基这些什叶派已经选好了地点,准备清算逊尼派,比如提格里特几个地要去清算。其实美国人走以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坏是肯定的,但是好好到哪去,没人敢做出任何的评价。
  水均益:但我想,伊拉克将近3千万人口,对于大多数的伊拉克老百姓来讲,他们实实在在能感到的,或者说他们能够看到、指望的是日常的生活能够稍微地安全一点,能够稍微地安宁一点,这是最核心的一个,而且我注意到很多记者,只要到伊拉克去采访,都一定会要关注伊拉克老百姓的安全状况,因为实在太不安全了,各种统计数字都在。我们这次特派伊拉克的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了伊拉克以后,也做了一个相关伊拉克的安全局势的采访,他跟随伊拉克的老百姓,他们一天的生活做的一个采访,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
  记者:我身后的这栋楼房就是我们在巴格达的住所,这栋楼房外表看很普通,而且又是在居民区里面,所以还比较安全。然而即便如此,这里的防范同样严密。大家看在我的右手处,在这个街口,和巴格达几乎所有的街口一样,都有警车还有水泥墩,在这儿24小时都会有持枪警察把手。
  酒店外面还有一点值得介绍,大家听到声音就知道了,就是这个发电机组。在巴格达由于市政供电每天大概只有2到3个小时,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发电机,所以发电机在这里可以说是最畅销的商品,现在我们一起到酒店里面去看一看。
  解说: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酒店设施一直没有更新换代,身为记者出门采访是每天的重要工作,而如何选择安全的出行方式,成了摆在记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虽然现在巴格达还比较危险,但是我们每天都出去采访,8月份是巴格达最热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仪表盘上现在的温度是43度,这还是比较凉快的时候,而我们最害怕碰到的是堵车,因为这时候是危险系数最高的时候。
  解说:为了顺利、安全地完成报道工作,本台记者在当地租了一辆汽车,同时还请了司机和向导。这位小伙子叫穆拉德,他既热心又细致,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巴格达哪里安全,哪里危险。每次当我们离开车较长时间后,再回来开车,他都会看看车底下有没有炸弹,这些细心的举动人记者们倍感温暖和放心。
  水均益:老实说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感慨良多,因为当年无论是战前,还战争爆发以后,我们在巴格达采访的时候,还不至于没事在车底盘下看一下有没有炸弹。这就是七年战争给伊拉克带来最大的变化。原来是伊拉克跟美国的一种对抗,或者说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现在变成伊拉克是一个不安全的国家,生活在那个国家,你处处是处在一种恐惧当中。
  叶海林:他相互间不再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一个国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天的伊拉克没有任何一套意识形态,或者说政治主张能够把伊拉克人团结在一块儿,民主这一套的,美国人给的这一套没人信,确实现实上七年的流血,也让这种价值观很难有吸引力。萨达姆时期至少有一套,有社会复兴党那一套,搞工业化、搞现代化,走现代道路的这一套,这一套不管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喜不喜欢,但是他能说的出去。而今天这一套,你也说不出去了,因为社会复兴党这一套,实际上是在伊拉克现在不是一个很被提倡的意识形态,他们想翻身也很难。
  你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你用宗教,你用宗教的话,等于制造矛盾,因为这两个是不共戴天的。现在伊拉克最大的问题在于三个主要的政治流派,想不出一个共同点。因为库尔德人不是教派的问题,是民族的问题,而什叶派和逊尼派是宗教问题,在这三个之间没有一个交集,你想谈你都没地方谈,这跟阿富汗还好一点。
  水均益:现在有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现在美国人在那儿罩着,所以这几派,无论是宗教,还是民族,还相对相安无事,可是一点要撤了会不会闹起来?
  叶海林: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六七十年以前,当英国人要从印度撤退的时候,当时圣雄甘地曾经跟蒙巴顿勋爵讲了一句话,蒙巴顿勋爵跟甘地说,“我们英国人要是现在走了,你们印度就是一片混乱”。但是甘地马上说“那也是我们自己的混乱。”所以其实就是这种心态,不管今天的伊拉克人可能出于对美国走的时候暂时担忧有多大的比例,希望美国继续留下来,但这只是一个出于恐慌的心态。但你要真的心里揪,他们当然是希望美国人走了以后,自己来处理这个事。
  水均益:所以马利基说,不管怎么说这是伊拉克人民值得纪念的一天,伊拉克有了自己的独立。
  叶海林:他起码有了一个机会。
  水均益:当然有了独立,有了主权之后的伊拉克,到底怎么面对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说伊拉克人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的记者在伊拉克特派采访的使命当中也采访到了伊拉克现任的总统塔拉巴尼。我们听听这位伊拉克现任的总统是怎么谋划他国家的未来的。
  (播放短片)
  解说:对于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表示,现在是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的恰当时机。塔拉巴尼还指出了未来伊美关系发展的方向。
  塔拉巴尼
伊拉克总统:我们不再需要美国的作战部队,现在我们能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的全体人民也不希望外国军队留在我们的国土上。我们认为伊拉克与美国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谅解、互利的基础,同时要尊重伊拉克的主权和独立。
  解说:对于备受关注的伊拉克安全局势问题,塔拉巴尼总统认为全国和解是伊拉克和平的关键。
  塔拉巴尼:伊拉克全国要想和平,我们需要达成全国范围内的和解,同时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因为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很难把恐怖主义斩草除根。
  解说:在回答对伊拉克新政府何时成形的问题时,塔拉巴尼表示,经过各方的努力,在斋月结束前或者下周将会确定新总理人选,新政府届时将会组建。采访的最后,塔拉巴尼总统还着重强调了伊拉克与中国的传统友谊,并欢迎更多中国公司和企业来伊拉克投资,参与战后建设。
  塔拉巴尼:伊拉克所有的领导人不分党派和民族,都和中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我们视中国为朋友,我们和中国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我们将致力于发展这种友谊关系。
  水均益:听上去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对他的国家未来比较乐观,我不知道宋先生您怎么解读?
  宋晓军:我觉得是这样,如果说美国人走掉之后,伊拉克可能能够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看到,7月份,平均从20次袭击上升到40次袭击,都是基地组织来袭击逊尼派的,就是伊拉克之子,也就是逊尼派民兵,是美国人投钱支持的,也就是阿拉维这一个部队,包括前不久60个新兵被炸死。基地组织是觉得这些人是逊尼派的叛徒,我就要炸你。
  如果一旦美国人撤掉,逊尼派真正的长老会和什叶派,加上库尔德人他们三方联合起来,排挤基地组织是能做到的。因为基地组织毕竟在伊拉克没有那么深的根。当然他们利益分配上还得作一番平衡,真正的伊拉克两个教派,一个民族,分成两个民族这样的,他们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迟早他要面对这一天。所以我觉得塔拉巴尼说的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有丰富的资源,有原来比较的工业化人口,伊拉克有很多大学,他一定会能够治理好自己的伊拉克。
  水均益:没错,因为战争留给无论是美国还是伊拉克的遗产,也许是悲剧性的。但是伊拉克战争对于当代世界,它是一个启示,它像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一样,告诫人们,诉诸武力、炫耀武力、崇拜武力,往往是武力的失败者。
  七年伊拉克战争留下的烂摊子有目共睹,伊拉克将在未来的七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里边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未来的伊拉克会给中东、给世界带来的是希望还是灾难,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到今天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还有一点也是确定无疑的,曾经创造过灿烂两河文明的伊拉克人民是可以在苦难当中把握自己未来命运的。
  好的,感谢您收看我们新闻频道的特别节目,《伊战――没有胜利的战争》,也感谢两位嘉宾,非常感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记得我爱过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