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恋父从深渊走出的道士这没结果的烦为什么偏去想得到无时无刻都挥不去想得到的欲望我恨那些做父母的不懂爱与

回忆与学习
豆瓣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这个小组有2万多人,都是被曾经被父母伤害过身心的孩子。我跟其他人一样,刚看到转载的时候不以为然,觉得一定是这些孩子自己不好,才使父母生气怎么怎么的,认真看了“差点被父母杀死的种种阴暗”的话题不禁哗哗飙泪,再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对这些孩子既同情又无奈。
我没两年就到“不惑”了,但对很多事还是依然迷惑。年轻时恢复能力尚可,即使莽撞地东撞西突到头破血流也不惧,因而不觉得自己其实有很多性格缺陷,直到近几年没力道再去拼杀,时不时静坐反思,才知道被一些教育和经历塑造了的东西很难改变,命运也因此造就,同样不可逆转。我的内心不够强大,软弱怯懦,多疑又轻信,对老人孩子小动物等等都非常怜惜,但对我认为没素质的人和事又极度冷漠,双重人格得厉害。情绪不稳定,遇事缺乏回旋能力,憎恨暴力却又依赖暴力,这其中一些跟童年时遭受的暴力不无关系。
有次跟妈和姨姨们同车去榆次,在车上半开玩笑地讲起小时被爸暴打的几次经历,她们先是说那时我爸确实打的够狠,接着话锋一转,又说我性子顽劣,不听话,该打,云云。我说写《暗算》《风声》的那个麦家曾写过一篇文章,他上高中时,因为一件什么事(我记不得了),他父亲打了他一巴掌,他从此深恨父亲,很多年不跟父亲来往,直到父亲晚年两人才和好。我说人家才挨了一巴掌就不理他爹了,我要是那么记仇,累计下来这辈子都不用理我爹了,三姨当时开玩笑地我没心没肺,其实我不是,自己挨的那些打,根本忘不掉,皮肉之苦早已消失,但心理阴影会长期存在。尽管我早就谅解了父母,也自认对他们非常孝顺,然而那种伤害以及造成的后果很难抹去。只有我自己知道,它们是怎样强烈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有次跟一个朋友谈起,他说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应该学会原谅和遗忘。这位朋友现今为人处事十分圆滑,事业小有所成,家庭也和睦,但他小时候长期被父母忽视,经历过很坎坷的过程才有今天的成就。是的,我们不该一味归咎怨艾,毕竟成年后的一切还该由自己去创造和负责,我也正是这么做的,这些记忆尽管早封存内心深处,但看到类似的文章或情节,还是忍不住心疼流泪。
为人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教育孩子需要爱心和耐心,孩子是你生的不等于你就能随便对待。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大多不懂,就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想打想骂都可以。我一个同事说我以后有了孩子肯定不会打骂孩子,因为我曾经遭受过那样的“待遇”,而可怕之处正在于这里——我没有耐心,也害怕照顾孩子的琐碎,所以我对待孩子一样简单粗暴。小时候我曾经发过誓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打骂,但现在我发现,父母的简单粗暴好像复制到了我身上。这是遗传还是天生我也不知道,可我很担心我也不是个合格的母亲,只能尽量提醒自己,别让孩子将来要去找心理医生。
为自己的这些年,长叹一声!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网址
“差点被父母杀死的种种阴暗”的话题
一篇转载帖子:
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作者:武志红&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
  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
    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
    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
    尽管发生这么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许多人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们不讲逻辑漏洞,而强调说那些案件是特例,一个朋友对我说:“父母不爱孩子的,我估计是千分之一。”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上百度的“爸爸吧”、“妈妈吧”、“父亲吧”和“母亲吧”去看一看(方法很简单,打开[url][/url]后,点击“贴吧”,然后单独输入爸爸、妈妈、父亲或母亲就可以进入相关贴吧),就会发现,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样是太多太多。
    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虐待,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写信向我求助。
    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从这个角度上看,最终展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恶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关系,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复旦硕士ZLL在虐猫的时候,不过是把父亲对待他的方式转移到他对待猫的方式上而已。
    并且,直面这个事实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儿女,或者残忍地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直面自己有一个“坏父亲”或“坏母亲”的事实。我们的社会特别讲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们也要认为父母是对的。但是,这种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们把这仇恨转嫁到配偶、儿女或其他人身上了。
    这种转嫁机制,是很多恶行的基础。经常有人给我写信说,他想杀人,他想伤害别人。假若你和这样的人对话,他们一开始会对你说,那些人如何如何对不起他,但随着聊天的深入,他最终会承认,最对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亲至爱”的人。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宽恕那些虐待甚至杀死孩子的父母,也让我们看不到恶最初是如何孳生的,从而让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直面相反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  
    切记: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谎言(二):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这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
    这个谎言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无意识,它源自我们共同的一个经历:1~3岁时,当孩子蹒跚学步并开始探索世界时,大人们忍不住要替孩子们完成任务。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时,大人们递给他;孩子四处爬来爬去时,大人们因担心而制止他;孩子快乐地玩耍并大喊大叫时,大人们警告他们小声一点……
    总之,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爱”孩子,而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
    并且,等孩子长大后,我们变本加厉地这样做。譬如,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家长们在这样做,老师们也在这样做。
    这样做,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做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
    这种窒息感不难理解,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并且,这种“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这样看,孩子也这样想,社会上也这么以为。理性很容易欺骗人,但情感不会骗人,被“掐”得厉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现在,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
    广州近两年屡屡发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而且没有清晰的自杀原因,看上去完全是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多数是被这样“掐”死的。
    极端情况之下,他们也会直接攻击“掐”他们的人,这是广州董姓大学生弑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学生因老人劝诫自己好好学习而情绪失控并暴力袭击老人的原因。
    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的新闻这两年越来越多,很多在学校里做咨询的心理老师也说,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这两年明显严重恶化。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长和老师这些大人们替孩子做选择的情况太严重了,孩子们的生命正被严重扼杀。
谎言(三):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大人常借爱的名义,而强迫孩子和自己粘在一起,这也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谎言。
    一个妈妈写信说,儿子上中学后,再也不肯对她说心里话了,她没有办法知道孩子想什么,很焦虑。我回信说,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点,孩子必然要刻意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那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空间,做父母的没必要去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孩子想什么都知道。
    结果,我收到这个电子邮箱发来的第二封信。原来,这位妈妈不会用电子邮箱,前面那封信是儿子帮她发的。这次是儿子自己写来的,他赞同的说法,“但是妈妈不愿意接受”。
    这就很简单了,和孩子粘在一起不分离,这不是儿子的需要,而是这位妈妈的需要。其实,她大可以承认这一点,对儿子说,“我需要你,所以请你离我近一些,和我说说心里话”,而不必借用“我是为了你好”这种爱的谎言。
    父母和孩子粘在一起,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因为独立成长是源自生命的冲动,除非这个冲动遭到严重破坏,否则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会乐意整天和父母粘在一起。
    父母严重地粘孩子,会造成很多恶果。最常见的是会阻碍孩子向外发展的动力,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独立成长,甚至都拒绝谈恋爱,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对父母的背叛。  
    切记:做父母的,应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我自己?”
谎言(四):婆媳关系
    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它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却忽视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
    并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妇。从这个角度看,婆媳关系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词语,因为这给了儿子一个借口,让他从容地说,这是两个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实际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他袖手旁观,那么所谓的婆媳关系是很难处好的。
    这个三角关系,看上去是中国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大家庭观念,我们习惯上在结婚后,把男方的老人接来一起生活。这样一来,媳妇和儿子的这个新家庭,就和原来的大家庭搅在一起,从而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传统上,媳妇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来者”,一开始必然难以融进大家庭的体系。但是,现在的家庭中,媳妇和儿子差不多是同等重要,她一样要承担经济压力,一样要去外面奔波,而且一样拥有很多的资源,她必然认为,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并忍不住要在这个家中做主,就势必会起冲突。假若儿子上了“婆媳关系”这个词语的当,而不积极调解,那么这个家庭很容易支离破碎。
    不过,问题的实质还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反过来说是恋子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国内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更严重。
    因为,传统中国家庭是失衡的,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在这种模式下,母子关系几乎必然重于夫妻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妈妈而言,儿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
    这样一来,儿子一旦结婚,就意味着做妈妈的将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这种巨大的丧失恐怕没谁愿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开一场和儿媳的争夺战。
    必须强调的是,婆媳关系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困扰性话题也有一个前提:公公婆婆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相反,假若是岳父岳母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那么婆婆和媳妇之间的麻烦将被岳父和女婿的困扰所取代。
    因为,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配角,这一传统不仅造成了妈妈恋子,同样也造成了爸爸恋女。一个女子,因和父亲的关系太紧密,并且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超过和丈夫一起生活的时间,最终令丈夫离她而去。
    大家庭并不是问题,假若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独立性,并且,公公婆婆彼此相爱,他们的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那么即便公公婆婆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婆媳关系也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婆婆失去的只是自己生命中第二重要的人,那是可以承受的。同样的,岳父岳母假若彼此深爱,那么,他们和女儿女婿住一起也不是问题。  
    切记: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是调解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当付起责任来,积极地去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而不是逃避。
    如果你是长辈,则请记住“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爱人。
譬如下面几段:
  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离学校2.5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了。
  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三次以上的电话。在他的倾诉中,他说妈妈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张床,不知有多少次赶他了,但他一死皮赖脸地求妈妈,妈妈就会心软下来。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09:04:04
前面提到的,是孩子不想与妈妈分离,但也有另一种情形,妈妈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她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
  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而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结果,无论安吉拉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命令她闭嘴。但一旦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想什么。
   结果,到了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但忽然有一天,她说不出话来了。
  派克分析说,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模式: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她的个人空间,但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种潜意识模式的影响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她就会“失语”。这种“失语”只是为了捍卫她的隐私空间。
  像这样的父母并非少数。派克说,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父母倾注的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个孩子的自主性都不会得到尊重。
  不过,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时,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中吸取养料,以成为自己。这些偶像可能是老师、同学等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明星、科学家、政治家等大人物。
  这时,有拒绝分离模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遇到的认同对象经常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如果认同对象是单纯分离模式,那么对象会主动远离他。如果认同对象是拒绝分离模式,那么两个人会腻在一起,但这并不甜蜜,因为两个人的成长速度都会因为亲密而慢下来,新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促进他成长,反而会成了累赘。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9:06:22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09:07:08
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身上,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文文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09:10:58
实施肉体虐待的父母,会直接威胁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然也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实施精神虐待的父母,少了对肉体的伤害,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样威胁不小。譬如广州弑父大学生董吉君,他在杀死爸爸的前两个月,每天爸爸都会过来两个小时,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指责,这是典型的精神虐待。
   而对孩子实施包办型溺爱的父母,则剥夺了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权利,最终则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国家普遍缺乏创造力,可能原因就在这里吧。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09:14:01
很多父母的逻辑是:你不知道你自己,我们才知道你。
  结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即便看上去可能有些霸道,但他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为“你不知道你,别人才知道你”这种逻辑已经在他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根,他已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我自己猜,像袁绍之所以“谋而不决”并最终败给曹操,可能就是被这种逻辑给害的。他的儿子们全是狗熊,根本原因可能也在这里。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16:19:56
带我离开这里:
    我都这么大了,我父母进我的房间随便推门就进
    小时候那更是.
    我心里不舒服也得忍,现在我已经习惯了.
  ——————
   关键是,你别把这习惯带到别处,更别把这习惯带到自己未来的家庭中。
  紫扣子重返江湖:
   应该说中国由于体制问题,十分十分不适合正直善良的人生存,真正善良的人生存在中国,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挣扎和痛苦。
  ——————
   我相信你是正直善良的人,我相信中国有很多真正善良的人。
  我自己有一句话:看一个人,就要看他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家以外比较恶,这个人还有好的心地,肯定还有救;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表现得很恶毒,这个人其实是烂到心里了,救起来很难。
   所以,我相信你是正直善良,也相信天涯上无数人正直善良。
  皮簧客::
   但是总是跳不出孽缘轮回,好比深受压迫之苦的母亲也不会放过自己的孩子一样。
  ——————
   说得好,我自己想,心理学上也有前生,那就是父母,也有前前生,那就是祖父辈。这种命运的家族遗传,是非常重的。
  至于“文明本是逆天行事,只有死亡是一切的归结”这句话,我也持反对意见。弗洛伊德和你的观点一样,不过马斯洛、罗杰斯还有弗洛伊德的现代弟子们,多反对这个观点,我自己也反对。
  ——————
   正在出一套书,书的前言第一句差不多想好了——“世界上最阴暗的角落,在家里”。
  譬如希特勒的德国攻击波兰时,纵然英法政府采取绥靖政策,但各国人民却是群情激愤的。而当希特勒小时候,在家里被他的铁血老爸实施恐怖的暴力时,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关注,多少人能帮助他?
  mimi1999
  ——————
   忘了是陈独秀,还是胡适说过:万恶孝为先。
   对父母的孝顺,和对皇帝的臣服,是同一个逻辑。
   我们要爱父母,但不是孝顺父母。爱父母,也爱自己。而孝顺,则抹煞了作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独立空间
谎言(五):嫉妒
    婆媳关系是一个烟幕弹,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同样的,“嫉妒”这个词语也常是一个烟幕弹,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所以,嫉妒也是一个爱的谎言。
    看上去,嫉妒也是一个三角关系,“我”因为“你”垂青另一个人,而吃起了另一个人的醋。但实际上,嫉妒常是一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或者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
    今年最著名的嫉妒狂是邱兴华,他认为妻子被道观主持熊万成摸了一下,因此杀了10人,后来计划再杀10人,其中包括妻子。
    这个系列杀人案,表面上看,起因是嫉妒,邱兴华说,熊万成高大帅气,而他矮小萎缩,妻子当然会喜欢熊万成,并因此没有反抗熊万成的“性骚扰”。
    但实质上,嫉妒只是邱兴华的虚晃一枪,其实质是在通过嫉妒转嫁他的超低价值感。邱兴华的妻子说,她丈夫是最近一年多时间才变得特别爱吃醋,经常会无端猜疑她和其他男人有染,有时因此暴打她。也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内,邱兴华接二连三地遭遇挫折,最终基本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瑞士女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嫉妒狂的自我价值太低,他们因此很需要嫉妒将这种不好的感受转嫁出去。对他们而言,嫉妒的意思就是:“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的。”并且,因为根本不愿意面对超低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甚至都不能承受恋人对自己的直接否认,而非得需要一个三角关系,即:“不是我让你不喜欢,而是另一个人让你不喜欢我。”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人去承受他转嫁而来的自卑感。
    在第一个谎言中,我们讲到,将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产生的恨转嫁其他关系上,是最常见的恶行。嫉妒也是这个道理,那些常吃妻子醋的男人,你可以在他和母亲的关系上找到答案;那些常吃丈夫醋的女人,你可以在她和父亲的关系上找到答案。
    此外,嫉妒狂常强迫情侣断绝一切关系,最终只与他一个人交往。这常是因为他曾被父母严重“抛弃”过,所以他现在要让她断绝一切可能的三角关系,从而牢牢地控制住这个新的“父母”,以防自己再被抛弃。并且,他会用强大的意志实现这一点,有时会使用暴力,从而给情侣造成巨大伤害。
    这是心理上的“刻舟求剑”,虽然现在的船已不是原来的船了,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在现在的船上寻找答案。  
    切记:如果你嫉妒成性,那么请你提醒自己,这极可能是你的问题,不是你的情侣的问题。并且,不要从现在的亲密关系上找答案,而应该从原生家庭的童年关系上找答案。
    同样,如果你的情侣嫉妒成性,那么请你懂得,这不是你的错,你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都无法遏制他的嫉妒。所以,不要因为他的要求,而一一断绝你的社会关系,那会严重伤害你自己,并且也于事无补。假若嫉妒成性的他使用过暴力,那么绝对要注意保护自己,因为他几乎必然会再次使用暴力。
    此外,也请理解他,明白他是因为自我价值感太低才这样做。
谎言(六):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大的谎言!
    爱情,尤其是激情式的爱情、让你非常有感觉的爱情,其真正动人之处,并非是幸福和快乐,而是强迫性重复。
    什么时候会有激情式的爱情诞生呢?答案是,当童年时的现实关系模式和理想关系模式同时再现时。我们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感觉,那感觉一旦产生,就必然有其道理。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的灵魂深处认为,那个人是“答案”,既是让你强迫性重复的答案,也是解开你的强迫性重复的答案。
    譬如前面提到的嫉妒狂,他童年时被母亲严重抛弃过,一般是母亲因为另一个人而疏忽了对他的爱。等长大后,他会对一个特别像母亲的女子产生强烈的感觉,但等建立关系后,他会要求这女子断绝一切关系,只和他在一起。
    这样做有双重含义。第一是强迫性重复,找到了一个像母亲的女子;第二是治疗强迫性重复,他强迫这个像母亲的女子无条件地抛弃其他所有人,再也不可能因为其他人而抛弃,这就好像是治疗了他童年的伤痛。
    但问题是,这样做是“刻舟求剑”,他在现在的船的位置,找不到以前失去的答案。他最终会因此而发狂,从而对这女子产生激烈的恨,但这恨意,其实本来是针对他母亲的。所以,无论他怎样对这女子发泄恨,都无济于事。
    最终,这女子因为无法忍受他,于是离开他。结果,他童年的命运,再一次被重复。他一边感到受伤,一边也会因此而自得:“看,我早料到,女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一定会不忠于你。”
    其实,这个结果也是他所推动完成的。
    强迫性重复有很大的诱惑,这也恰恰是激情式爱情的诱惑。本来,一次激情式的爱情,是治疗自己童年创伤的最佳机会,因为它会完美地再现童年的关系模式的绝大多数感觉和问题,可以让自己借此意识到自己的诸多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去解决它们。
    不过,很多人在激情式爱情中拒绝反省,认为爱情中的问题一定是对方的问题,就像童年时,他完全无能为力,所以只好归咎父母一样。因为这种心理,很多人在激情式爱情中得不到治疗,最终只是一次简单的强迫性重复。
    但是,激情式爱情——也即强迫性重复——的诱惑是无穷的,那些没有在激情式爱情中成长的人,反而会迷上激情式爱情,而不断按照一个或两个模式去一次次地陷入新的爱情中去。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个媒体找出了他数十个情人的照片,从相貌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像希拉里这样的女强人,一类像莱温斯基那样的傻女孩。
    不仅如此,即便走到婚姻的爱情也并非是因为幸福和快乐才走到一起的,强迫性重复威力非常强大,我们经常可以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发现,某某娶了一个“妈妈”,而某某则嫁给了一个“爸爸”。
    这种强迫性重复的魅力,绝对强过幸福和快乐的诱惑。又如,美国一女子嫁给了一个死刑犯,这种选择也是强迫性重复。因为,她爸爸是“坏蛋”,她童年时和其他有“坏蛋”爸爸的女孩一样,希望能改变爸爸,让爸爸爱自己好好对自己,但这种改造失败了,爸爸丝毫没改变,还是虐待她。于是,她将这种改造梦想压在内心深处,等长大后,再看到一个特别像爸爸的“坏蛋”男人,就会心旌摇曳,动心得不得了。但这动心,并非是因为看到了幸福和快乐的可能,而是看到了完美的强迫性重复的可能——她可以再次在一个“坏蛋”男人身上实施她的改造梦想,而且因为这男人正在监狱接受改造,所以这个改造梦想看上去仿佛很容易实现。
    因为这种心理,美国很多死刑犯反而在监狱里做了新郎,而且还常有几十个女子一起争夺嫁给他的资格呢。  
    切记: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这倒很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
    不过,即便是灾难,也不必太否定自己的情感,因为,假若一次激情式爱情是坏的强迫性重复,那很可能也是你灵魂的需要。并且,你也的确有可能在这次坏的强迫性重复中得到部分治疗。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是你必须反省,必须主动借这次强迫性重复理解你的人生。
    此外,如果是严重自毁性的强迫性重复,那不管它是不是灵魂的渴求,你都不大需要,因为你可以借助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室中安全地展示你的强迫性重复,并最终得到治疗。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09:01:25
分辨爱的谎言,不是为了让我们悲观绝望,而是为了希望大家明白,伤害我们的,不是真爱,而是假爱。我们对“爱”绝望,其实是冤枉了真爱。
  我们要分清这个区别,假爱才会越来越少,真爱才会越来越多。
  也希望我们脑子里的浆糊逻辑——譬如父母生了孩子就是圣人——少一些。
  ——————————————————
    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心理活动和心理需要的核心。爱,则是令亲密关系健康流动的最高原则。
    我们都懂得这一点,但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误假借了爱的名义,结果使得关于爱的谎言在这世界上大肆横行,最终令我们部分失去了判断爱和恨的能力,令我们不懂得自己的爱与恨,也不懂得分辨别人的爱与恨,许多被爱的谎言严重伤害的人,干脆最后就再也不谈爱,因为他们的一生中,被“爱”伤害了太多太多。
    为了真爱,我们必须懂得“假爱”,假若你因某个亲密关系而伤痕累累,那一定不是爱让你伤痕累累,而是“假爱”令你伤痕累累。“假爱”背后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恨,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才不会对真爱失去信心。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10:52:20
nigiss:不会是“都”选择丁克。我们尊重自己的选择,也尊重别人的选择。拥有一个孩子,是生命的本能性冲动,丁克,是对这种本能冲动的一种背叛。
  但现在人类太强了,就像是“插上翅膀的老虎”,其他物种因此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
  那么,一些人选择背离那种本能冲动,也算是“插上翅膀的老虎”部分地在做平衡的努力。
  cqli31 回复日期: 22:00:42 
    与此相反,基督教教义是解构这一中关系的。
    耶稣说,我来到这里,是要你们动刀兵,父亲与儿子动刀兵,女儿与母亲动刀兵。
    你们必须爱我爱过你们的父母。
    我是真理,是光。
    所以西方人爱真理胜过爱父母。
    我们要接受这样的观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作为人的自由。
    不然,以爱的名义,我们将一辈子被奴役。
  ——————————
  这一段实在是太好了,我也常说“你不仅是父母的孩子,你更是上帝的孩子”。
  纪伯伦在《先知》中有一段经典的表达: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它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它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为它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10:59:49
试用名 回复日期: 23:12:56 
    楼主啊楼主,看到你的文字真让我感慨。N年前就是意识到,我这么多年在世上算活着吗?我被家庭的强势所包裹,被社会的规则所约束,但我是一个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人,我从来不敢去干涉别人的选择与自由,哪怕是小孩,我都喜欢尊重他的想法。因此我对自己的所受到支配却又无法“向外转移”出去,于是我自己变得越来越压抑。现在我对于家人以及某些世俗的、不尊重人性的约束已经深恶痛绝,我也不再爱他们!我要离开他们,而且彻底一点,只为我自己而活着。
  ——————————————
   如果你强烈地感到有分离的需要,你应该尊重它。
  不过,最后你终归会明白,这样的父母,就是你的命运。并且,你的个性,你的心理结构,也恰从这里而来。你必须尊重这个事实,你才能真正从糟糕的父母中脱离,变成你自己。
  如果只想简单地恨父母、忘记父母,彻底与他们斩断联系,那么,你更可能成为一个怨气很大的人,并把这怨气带到你未来的家庭中。
   这是一个过程:恨,分离+纠缠——接受、原谅+成为自己。
   请看这篇文章,另推荐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著的《谁在我家》,相信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11:10:51
作者:无爱行走 回复日期: 00:01:09 
    听过一个朋友说她爸爸在她上中学时经常打他,几乎每一次都打到要住院的程度,她当时叙述的很平静,好像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我听的毛骨悚然。看了楼主的帖子还有各位的回帖才知道真的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世界真的太可怕了
  ——————————
   她的情感出现了隔离,所以才能那么平淡地描绘那些事情。而你感受到了,“就像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
   她不得不这样,因为如果不把情感和言语隔离开,那么她那时会痛得活不下去。
  不过,与童年想比,她现在强大很多了,她可以重新在情感和言语之间建立联系,需要好好地为那些悲惨往事痛苦几场,需要发泄埋在她内心深处的恐惧、仇恨和怨气。
   否则,她会把这些情绪带到别处去。
  清流君:
  有时候我觉得肉体暴力的父母可能反而好一些,这样别人都知道他做得不对,至少子女还有一个理由去恨他。而精神暴力则非常隐蔽……自己也是被骗了许多年才终于发现……幸好我自己还能发现……但是即使是这样,直到今天我也还是看到他就堵心。
   ————
   不是这样子,实施肉体暴力的父母,几乎必然会实施精神虐待,所以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承受的是双重的痛苦。
  此外,你说的那种“我对异性比较抵触,我对爱情、感情不信任,强烈的反权威倾向和攻击性”……可以换到原生关系里去思考,那么这段语言就可以改成:“我对爸爸比较抵触,我对爸爸爱我这一点不信任,我强烈地反爸爸,我对爸爸有攻击性……”
   这样一来,就立即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于是就少转移给其他人。
   《邪恶人性》,我读过几遍,其核心观点即“转嫁责任,即邪恶的诞生”。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11:17:01
bingcha117 回复日期: 01:44:35 
    有这样一位母亲,生活上的确无微不至的爱着自己的女儿,生怕饿着、冻着,生活、学习、恋爱、成家都鞠躬尽瘁,后来还含辛茹苦的替女儿带孩子,那个孩子也几乎就是她的命。
    可她女儿却始终不曾叫过她一声“妈”,母女俩也经常为小事争吵,女儿也常针锋相对。世人都说女儿不孝顺,可女儿也有理由,-----原来,小的时候,这位母亲生气发怒时,女儿不听话时,常常都是破口大骂,骂的内容不堪入耳,比如“娼妇”、“婆娘”、“卖XX”、“偷人”“怀胎妇人”等等,骂得邻居的老奶奶都听不过了,劝道:“你打她两下都好啊,别骂了。”可母亲却自有理由,“骂起来不疼不痒,打起来要痛的.”可那母亲海骂依旧。直到后来女儿成家立业了,母女吵架时母亲也还是用这些话来骂。
     说起童年的被骂女儿常常忍不住辛酸:“我们那时(这母亲有2个女儿)真的巴不得挨打呀!挨打再痛也能忍受的。”
     这母亲的身世也很可怜,13岁就父母双亡,丢下姐妹5个,她最大,又遇三年自然灾害,五姐妹也不知怎么活出来的。
    那女儿长大后性格异常内向,读书时与同桌都可以几年不讲话,以至于后来在生活工作中吃了一些亏,这些她常归罪于母亲,认为母亲让她性格变成这样子的;
    请问,这样的母亲该不该孝敬呢?女儿心中其实也很矛盾的,一方面,她已离不开母亲的照顾,比如帮她带孩子、做家务等,她也深知母亲口里骂她但依然是世上对她最好的人;但当母亲发作时,女儿又会想起小时候所受的谩骂,于是忍无可忍要对骂,而且始终叫不出一声“妈”。
  ————————
   的确是母亲把她性格变成这样子的,这一点没有疑问。
  不过,那是过去的事情了。她归罪母亲,没有错误。但是,她现在最能做到的,效果最好的,就是自己努力改变自己,而责怪母亲,除了让心理舒服一点之外,起不到什么作用。
   一边辱骂,一边像牛马……这样的父母,会和孩子生成“共生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这个女儿,相信她不只是依赖父母的照料,可能更重要的是,她怀疑自己离开母亲了,也没有谁对她好了。
   关系,是最重要的渴望,一个坏关系,也胜过没有关系。所以,尽管这个妈妈如此糟糕,但这个女儿却精神上离不开她。
   假若她明白了这一切,她自己会知道,该怎样对待母亲。
作者:武志红 回复日期: 11:19:11
作者:黄山湖 回复日期: 9:51:56 
    我已经上大学了有一次,妈妈非要逼我喝豆奶粉,她知道我拒绝了,但还是冲了一杯,然后我吃完了其它早餐,就是没喝豆奶粉。于是,她就发作了,她冲过去把豆奶粉倒在池子里,把杯子一摔,然后气极而泣,我就不知所措地看着她哭泣,不是心软而是尴尬,为了日后好相见,我还是委曲求全向她道歉了。后面还发生过几次,直到我的坚持取得了胜利。可能小时候从来就很听话,长大了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她就说我固执,是的,只要是她说的,不管对错,我都条件反射地抵制,这是她一手造成的。
  ——————————
   她是哭给你看,她也很依赖你的听话。
   假若你不在她身边,她就没得哭,也不得不自我改变了。
   关系是两个人的,如果你改变了,她一定会改变,虽然这个改变过程一定会充满矛盾和痛苦。
作者: 回复日期: 09:21:52 
  楼主我很喜欢你的文章。但是有两个问题,我想问一下。
  1。如果孩子不想做,而你又必须强迫他做的事情,光用讲道理,一定能实现吗?如果不能,是让孩子自己开悟,还是冒着让孩子恨你的危险去做?我认识一个欧洲男生,自小家长很自由教育的,但是他有腿部的残疾,如果父母在他幼年的时候强制他每天做复健,可以恢复到比正常人稍差一点的地步。但是他小时候不愿意配合,父母疼爱,就没有强迫他。现在他的残疾非常严重,不仅行动不便,也没有任何女孩愿意做他的女朋友。他的心情很苦闷,人也很阴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父母究竟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2。作为家长,对于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责任?打骂确实是很不值得推荐的方法,我也从内心深处抵触,但是有的时候,也很同情孩子的父母。我住的附近有一个单亲母亲,有时会听到她很大声地骂孩子。邻居都有点反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单亲的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她的辛苦比别人多出不止两倍,父母也不过是人,他也有自己的情绪,有时控制不住发泄出来(只要不是故意虐待,或经常性的),我觉得也不能就说是父母的错误。而楼主你说“打骂就一定是恨”,我非常赞同,但是这种恨,是任何父母都无法克服的,任何父母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这种自然状态,需要被克服吗?
  3。还有一个谎言,我觉得是,孩子都是纯洁的。我自认现在是个正直宽容的人,但是我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小时候某些偏激邪恶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要怎样教育孩子那是不好的呢?
  4。我自己的家教方式,该怎么说呢,我的父亲极偏激而阴郁,从很小的时候就狠命的打我,而且也是精神上的暴君,母亲并不能救护我。但是我并没有成长成同样的人。甚至,我是那种相反的人,连打宠物都下不了手,对人事也很大度(不是那种表面的阳光,我真的很容易化解不满的情绪,生活也颇顺利)。而我有一个同学,是在父母疼爱,一直鼓励,只有正面情绪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但是这个同学却刚愎自用,睚眦必报,非常自我中心,而且对父母有点呼来喝去。像我们这样的例子,是特例吗?还是有其他的解释?
  楼主,我有点罗嗦了,提前感谢你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 回复日期: 13:10:38 
  ajoyajoy:
  1.首先,你要必须逼他做什么呢?谈到强迫,你是不是正在违反孩子成长的规律呢?譬如,让一个3岁的孩子背唐诗宋词,他连那意思都不懂,逼他干这些,何苦呢?
  硬记住1000首诗歌,不如真切地体悟到一首诗歌的美更重要。
  你讲的那个例子,父母未必非要用逼的方式,还可以用爱的方式,譬如美国著名的海伦·凯勒,相信打动她的那个老师,不是用逼迫她的方式进步的,而是帮助她感受到了世界的美,所以海伦的生命能量被调动起来,她自己开始爱这个世界,喜欢这个世界了。
  我在想,你这个朋友的家长,是不是帮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有了一些溺爱的味道,所以孩子自己没有感受到锻炼的必要。
  此外,打孩子、骂孩子不是爱,但帮助孩子建立纪律,应该不是非得用打和骂吧?我自己的记忆中,没有被打过一次(据父母说还是有过一次的,但我不记得),也没有被骂过一次(只有老爸大着嗓子吼过我一次,还委屈地我找老妈告状了),但自认为纪律感还可以,而且从小就懂事得过分,很少给家里找过麻烦。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说,爱才是自律的根本,而自律则是纪律的根本,我深信这一点。当然,爱要是真爱,是爱与自由的平衡。
  我还想,你这个欧洲朋友,他的父母或许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直面孩子残疾的事实吧?他们内心里为孩子这一点自卑,而孩子也感受到这一点,也因而而自卑,所以不敢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真相。
  爱是一门艺术,抚育孩子也是一门艺术。如果碰到大麻烦——譬如你朋友的事情,就更需要发挥智慧去解决,而粗暴地强迫孩子,那是简单的、懒惰的做法。我深信一定可以找到好办法,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2.那个单亲母亲,她很可怜。但是,她的可怜,应该去找成年人去化解,而不应该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何辜,要承受她的命运的痛苦?
  我一个朋友,父母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只有一点明显有问题——他妈妈太爱向他倾诉苦恼了。从小到大一直如此,给他的性格留下了很深的负面影响。因为你想想,一个5岁的孩子,听了妈妈的倾诉,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结果他的性格一直很消极抑郁。
  成人化解苦恼的办法很多,最糟糕的一种就是找孩子化解,当然最最糟糕的就是拿孩子出气。
  任何父母都不能什么时候都爱孩子,这一点永远无法克服,而且不需要克服,只需要自己明白就是了。那些认为自己怎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你想想他们会多么可怕,这种逻辑的顶峰就是,我杀了你也是为你好。
  3.纯洁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其实4~6岁的孩子已有了很明确的性意识,就有了恋父恋母情结,很多孩子还玩起了性游戏,来探索未知世界。但如果父母够爱他,又不贯彻这种逻辑“我们比你更了解你”,那么孩子一定是最单纯的,他怎么感受就怎么想,怎么想就怎么说。
  4.父母疼爱,但不要是溺爱。溺爱一样可怕,请看我这篇文章“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cn/u/06xm。放纵型溺爱会培养自己的敌人,甚至人类的敌人。你那个朋友,可能正是溺爱的受害者。
  有这样一个爸爸,而你仍然成长得很好,我想一定还有其他力量,譬如你的妈妈如何?或者,你的其他重要亲人如何?你小时候3岁前跟谁长大?6岁前跟谁长大?
  再者,恕我直言,我觉得你对第二个问题都有点站在那个妈妈一边,我觉得你也是受了爸爸教养方式的毒害,为这种方式不自觉地辩解了。
  并且,我们未必一定会简单地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转嫁过来,但你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继承。譬如,你有没有压抑愤怒的习惯?
作者: 回复日期: 18:06:20 
  我也有问题想请教一下楼主:
  我是一个两周岁男孩的母亲,我很愿意我的孩子在一个比较民主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而且我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自问我也算是比较有耐心的母亲吧。但我的小孩真的是很调皮的,举个例吧:
  在很小的时候(大概那时候才七个多月吧)他就懂得了自我,比如他没有习惯晚上尿尿尿在瓶里什么的,因为一直都是我起来把他,他已养成习惯。后来去了农村,可能农村晚上比较凉,他就不愿意起床,把他他不尿的,而且还很大声哭,(当然也有身体上的抗拒)总往床上尿,我就很生气了,一个是在别人家,总给人家把床尿的湿湿的,而且还大声哭。有一次我就实在是生气了,拍了他屁股一巴掌,马上就好了,也不哭了,也不打挺了,乖乖的就尿了,就再也没有尿过床了。其实我也感觉到他每次想尿尿的时候都是很不情愿起来尿的,其实我也知道打他不对的,但那时候真就有点失去耐心了。
  再说说他现在的一些做法吧,(其实我一直都没把他的一切行动当成是小孩看待。我的儿子很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我的原则是:只要对他没有身体伤害,玩什么都行。可是他太淘气了,具体表现为:玩任何玩具都得把他拆开、拧开、摔开,呵呵。。让我戏称为:三开政策。
  而且你怎么说他都不听,这个是让我最头疼的问题,你知道么?有一次都给我吓坏了,他看到我们做饭拧煤气头,他也要拧,然后就开始给他讲道理,不让他拧,当时表现为:还是很好奇,但屈于压力,不拧。然后有好几次都要拧,并不是说我们做饭时让他在跟前,为了打消他这个念头,那一次后,都尽量的在做饭时避免让他上厨房,当然不是专门不让他上,压抑他的想法。但他总是在想起来的时候就去了,有一次就没看住,然后就让他得逞了,幸好发现的及时,没发生什么大乱子,气的我把他一顿好揍(当然尽现于屁股),从此以后再也不去摸了,动我家饮水机也类似。这两样他现在从来不摸的东西都是揍出来的,呵呵。还有更气人的是,每次尿尿都不往他的盆里尿,其实他是知道的,把门关上,在屋里尿。(以防有人阻止)而且尿完了出来告诉你他尿了(对了,他到现在还不会说话呢,只会叫爸爸妈妈奶奶)而且现在还学会跟我顶嘴了,如果我说让他做什么他要不愿意的话就会拒绝我,呵呵。。当然我只是说现像,并不会当真,如果他不去我会哄着他去。比如我帮拿拖布什么的。还有就是如果他要做玩坏事了会看你脸色,如果你没动静你就怎么说他也不听,继续做他的,一边做一边看你,如果一看你这边有动静,马上就跑。
  这些都可以慢慢告诉他,我就是比较头疼的是必竟有的东西是对他有伤害的,但他的好奇心我也不能过多的阻止,而且给他讲道理他也不听,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作者: 回复日期: 18:58:37 
  欲女王:这么具体的事情的解决办法,超出我的能力了,呵呵,我还没做老爸,也有点不想做,前面提到了。
  你可以上一下摇篮网,中国妈妈网,请教更好的办法。
  一定有的。
  孩子天生并不纯洁,相反很早就有攻击性,但妈妈的爱,会化解他的攻击性。相反,如果他攻击妈妈,妈妈立即回击,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会有很高的信任感,也会缺乏安全感。
  那个做饭的煤气头,你无妨让他拧一次,时间短一点儿。一定会有很不好的气味出来吧,然后你可以给他解释,这个气味是什么,你还可以让他明白,这个气,是怎样最后化为火焰的……不用很技术地解释,反而可以艺术化地解释。
  说不定,你这个解释会给他埋下不知什么种子呢。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好的东西,三拆就拆吧,当然有很多东西是有限度的,为了捍卫那个限度,做点事情也很容易理解。
  关于这一方面,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中有很经典的论述。你可以在网上搜到这本书的电子版,自己读一读。
  孩子的好奇心,会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父母们为了自己省心,极力地压抑这个好奇心,那么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严重缺乏创造力的人。
作者: 回复日期: 19:06:07 
  actress:我提到那两本书也是非常简单的,很直观,当然更重要的是有非常非常好的理念。
  抚养孩子,还是需要一个理念来指引自己一下。
  此外,前面的“欲女王”,心理学一个说法:2岁前的孩子,怎么溺爱都不为过,都是好的。相反,2岁前的孩子遭到的任何一个攻击,都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记。
  人生不完美,父母不完美,这些印记,只要不多就可以了。如果多了,那么不管表面上是什么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后都会收到恶果。
  一些父母,不愿意在孩子2~3岁前付出巨大的耐心,那么他们就得付出一生的耐心。
  相反,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付出巨大的耐心,绝对是超值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0:05:23 
  作者:actress 回复日期: 19:34:43 
    那天看《新闻调查》,说是一个姓徐的男士,开办了一所军事化学校,招收那些特别顽劣的孩子(大概都是十多岁的少年),平时都是军事化的管理,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就采取“惩戒”的方式,即用戒尺打手心。
    那些接受这种惩戒教育的孩子,在入学前个个几乎都是淘气鬼,打架闯祸,但是到了这个学校却对老崇拜有加,认为老徐世因为爱而惩戒他们。孩子们的父母也对老徐的方式非常认同。
    我一贯坚持的就是爱的教育,孩子不懂事也要跟他讲道理,讲一次不行就讲多次。但是这个节目让我很迷惑。
  ————————————————
第一点,其实“爱的教育”这个词汇也有点问题。“讲道理”有时也很可怕的,一个妈妈,每天给孩子讲道理到10点~11点,要不就陪着孩子学习。那孩子在家里很听话,到了学校就成了调皮大王,故意惹老师生气。
其实,他讨厌占用他大段时间老讲道理的妈妈,但妈妈的道理看上去又太正了,他不能对妈妈表示不满。于是,他把这不满表达了妈妈的替代角色——老师。
在心理咨询中,特别讲“理解和接受”。在家里也一样,大人不要一看到孩子有了问题,就立即进行“教育”,而应该先去了解,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如果孩子出了比较大的问题——譬如厌学,一般来说,那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情绪困扰,还很可能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而是给他讲上学多么重要厌学多么不好,那么,不管多么耐心的“教育”都很难起到效果。仅就逼厌学的孩子上学这一点上,“爱的教育”可能真不如大棒顶用。
第二点,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数人会形成一个特点——崇拜权威。要么,他们自己扮演权威角色,听不进反对意见,对不服从者大加挞伐,而且喜爱暴力手段;要么,他们崇拜更厉害的权威,对其言听计从,没有自己的思考。
   假如一个社会普遍如此,那么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
我自己常想,新中国成立后,多数中国人不就是把毛主席当成了一个“超级爸爸”吗?我们骨子里所谓的“奴才情结”,其实不就是永远做小孩子,永远让绝对正确的超级爸爸来决定自己的选择吗?
同时,伴随着崇拜权威的人格特点的是严重缺乏创造力,没有多姿多彩的个性和人生,这一点,现在渗透到我们的社会各个地方。我现在基本不看国内电视,即便像《亮剑》这样的电视剧,也充满了超级爸爸情结,令我极其难受。
   这个话题说大了,先说到这儿吧。
作者: 回复日期: 10:08:57 
  作者:ajoyajoy 回复日期: 19:41:21 
    谢谢楼主详尽的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压抑愤怒”这一点我肯定有的。基本上不发脾气,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先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然后告诉自己,“他们也是不得已的”。属于“胆小怕事”的那种人,就像我说的,一直以来比较顺遂。但是如果以后有人来欺负我,我很怀疑自己能反击回去,保护自己。  
    我以前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父母能够那样爱孩子,我总觉得自己太自私,做不到。但看了楼主的分析,我想,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多么有用的人,或者对孩子做主,也是另一种自私,只不过它比较隐蔽罢了。  
    不过说实话,我想楼主也不可能帮我们每个人研究每个具体问题,真正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得靠我们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楼主提出了不一样的教育观点,对我们大家都很有益助的。继续关注楼主,多多学习生活的智慧。
  ————————————————
   多谢你的体谅。
愤怒的意义是,当别人侵犯我的心理疆界时,我要反击,把他推远一点,否则他会肆无忌惮地继续侵犯下去,直到把你的个人空间压缩到不能再小。
   有那样的爸爸,而你又不叛逆,那么可以想见,你一定是缺乏愤怒的。
但愤怒是什么呢?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愤怒,是力量之泉》,.cn/u/06yb
按照自己的蓝图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用各种方法压迫他,这绝对是自私。替一个人做选择,就是在杀死这个人的精神生命,所以那些一直被父母做选择的人,常有较强的抑郁倾向,严重的则有自杀倾向,当然不少这样的孩子自杀了。这两年,自杀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越来越多,我认为和这一点关系非常大。
作者: 回复日期: 10:10:23 
  作者:落英缤纷_2007 回复日期: 22:06:06 
     在这里,我看到了和我有共同遭遇的人们,我终于觉得,我的心情有人能理解了。
父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无从选择的,父母在我们生命中造成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不知楼主是否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1、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父母,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重塑自我,摆脱童年时父母就投射下的阴影,摆脱幼年经历造成的性格中的负面特质,成为一个性格、心灵都比较健全的人。
    2、怎样既能与带着强烈负面特质的父母相处,又不受他们的干扰,不让童年的阴影和伤害再次重现?
  ————————————————
   祝贺你,你对自己的事情看起来理解得很全面了。
1.我们心里有一个关系,“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这个关系主要是6岁前,我们与父母的互动所形成的。那时的父母化为“内在的父母”,成为你的超我的重要部分,在你心中,无时不刻都在影响你,当“内在的小孩”想做什么时,它就会跳出来影响你。接下来,你要好好理解这个关系,譬如,“我认为我不应该做&&”,可以换成“‘内在的父母’认为‘内在的小孩’不能做&&”;“我控制不住想对&&发脾气”,那可能是“‘内在的小孩’控制不住想对‘内在的父母’”发脾气……多这样置换思考,随着你对自己了解越来越多,改变也会越来越多。此外,不要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工作。
条件好的话,又在大城市,就可以考虑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倒不是因为自己“有病”,而是自己需要了解自己。我自己的看法,只要你通过强烈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理性思考)碰触到了自己的人生真相,那么改变自然就会发生。
2.如果严重影响了你,且又与父母同住,那么你应该试着与父母沟通,让他们起码知道,他们那样做,你是很痛苦的。沟通时,不要说指责的话,而只是描述,描述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的回忆,如果你这样做,一般的父母一定也会被感动,你们的关系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整天住在一起,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你不能指望,你们的关系模式还是老样子,而你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作者: 回复日期: 10:11:37 
  作者:wizardyin 回复日期: 22:24:31 
    其实这个话题若真正说深了就涉及到宗教领域了。如佛教关于爱的本质的阐述,爱的本质是自私。所谓的爱,其实只是对自我精神需要的一种满足,出发点并非在对方身上。真正的爱,也就是基督教里所说的博爱,是完全无私的、普世的、不因人而异的。只不过这些道理太深,一般人无法理解或接受。
  ————————————
说的好,我不用宗教,我用“信仰”。譬如我自己没有宗教,但我自认为自己有还不错的信仰。不过,我不赞同完全无私,而是认为,我把自己看作主体,也把任何一个其他人看作主体。或者简单而言,就是把自己看作人,把其他所有人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尊重自己的独立,也尊重对方。爱自己,也爱别人,并因而拥有非常好的亲密关系。
  作者:我的十二月 回复日期: 10:03:05 
    作者:actress 回复日期: 19:34:43 
      那天看《新闻调查》,说是一个姓徐的男士,开办了一所军事化学校,招收那些特别顽劣的孩子(大概都是十多岁的少年),平时都是军事化的管理,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就采取“惩戒”的方式,即用戒尺打手心。
      那些接受这种惩戒教育的孩子,在入学前个个几乎都是淘气鬼,打架闯祸,但是到了这个学校却对老崇拜有加,认为老徐世因为爱而惩戒他们。孩子们的父母也对老徐的方式非常认同。
      我一贯坚持的就是爱的教育,孩子不懂事也要跟他讲道理,讲一次不行就讲多次。但是这个节目让我很迷惑。
    ========================
    我也看了,那些孩子根本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
   精彩,就是这样子!既然不能反抗,就只好由衷地支持,这也是独裁社会的人们的生活逻辑:服从必须服从的,反抗可以反抗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0:58:06 
  作者:xphiles 回复日期: 15:05:52 
    楼主,你好,我是看了你的贴子才决定注册一个账号的,因为终于遇到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已经陷入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社会的每个方方面面每个角落都扭曲变形,楼主所说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只是众多扭曲变形中的一种而已吧。长江、黄河都有源头,社会上生活中一切一切的阴暗变态也有其根源,我个人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皆来自于现在的中国人本身,道德信仰缺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黑白颠倒、没有同情心、没有一颗爱与被爱的心、不会感恩……当然不排除由于各种制度所造成的问题,但是制度也是由人制订的不是吗。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中国人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没有或者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和途径释放、修复,在不断的累积压抑中,把这种负面阴暗的心理、思想释放出来强加在他人身上,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平衡。
    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心理医生,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楼主^_^
    1、父母对孩子施以的精神虐待,其实是他们自己对自己小时候受虐的一种反射和释放,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也是受害者,也应该给予同情。那有些人无端端的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给他人,比如有时候经过一些保安或者小摊贩的面前,他们会故意大声的咳嗽,等你走过了,他们又不咳了,或者故意在你走过的时候,将碗里的水或者脸盆里的水用力泼出来,但是又一滴不会溅到你,只是让你平白无故心一抖,这种人算是什么心理?同事去税务局办事,那里的人坐在椅子上一边颤抖个不停一边白眼看她,你和他说三句话,他才和你说半句话,还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又是什么心理?公交车司机老远看到你朝车子奔过来,等你奔到他面前,他门一关开走了,这算什么心理?诸如此类。
    2、我很高兴自己的心态还算健康,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带给他人,哪怕我之前和A吵得头破血流,也绝不会把怒气发向无辜的B。但是当我自己遭受了如问题1所说的别人带给我的负面而且很糟糕的情绪,我该如何化解。我不是圣人,偶尔碰到一两次可能自己能够给自己安慰,可是现在的社会总是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哪怕修养再好的英国绅士来,时间一长恐怕也憋不住破口大骂了吧,这种情况怎么办,毕竟我是要长期生活在这个社会和环境中的,我如何自己调适自己呢?
    3、感觉楼主是一个心态非常健康而且有学识并且非常善良的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心理方面或者哲学方面的书可以介绍一下。我个人认为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西方社会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我有我自己的精神信仰,这样可不可以,是否一定要信仰一个宗教?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十几岁的时候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来好笑是因为看了很多美国电影和电视剧的缘故,比如X档案,楼主意下如何?
    4、楼主认为一个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应该是怎样的呢?
    谢谢楼主!!!
  ————————————————
1.你太敏感了,你习惯上觉得,世界上围绕着你转的,所以别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针对你而来。实际上,大家未必注意你,人很自我中心的,你谈到的那些场景,相信都是你的错觉——他们的动作都是为了你。
   如果你年龄已过20,我强烈建议你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上海有许多不错的心理医生的,你可以自己搜索“上海
心理”一下,可以找到不少的,或者网站找一下。
2.不迁怒是很重要的。愤怒很有必要,但和A吵得头破血流,看上去像是在宣泄愤怒了,失去控制的宣泄,一定是有深层原因的。如果你了解了自己这一点,可能就不需要宣泄了。
控制愤怒的最好方式是理解,即理解对方乱发脾气,不是他强大,而是他弱小,所以他才这么做。假若你懂得他的脆弱,那么你就很难发脾气了,因为没有必要。所以要不断地深入生活,更深入地理解人性。
也可以有一些简单的宣泄愤怒的方式,譬如摔东西、打假人、大声吼叫……很多很多,你可以找一种适合你自己的,只要不是针对人的,那么怎么宣泄都没有关系。
3.强烈建议通过dangdang或joyo网买一本斯考特·派克著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心理自助读物,相信一定会对你有启发。
   4.自爱,爱别人;懂得亲密,懂得独立;理解、包容,但又能坚决捍卫一些东西
   这些都是我的答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的答案。祝你快乐!
作者: 回复日期: 17:31:07 
  繁华成落叶:
所以应该先厘清什么是爱?如果爱是给予、是支出、是甘做牺牲的话,“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在中国基本是对的,我相信80%以上的中国父母愿意为孩子做多数事、愿意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孩子。
如果是爱是尊重、是体谅、是不干扰不强求、是帮助的话,则“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在中国绝对是错误的,至少90%的中国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孩子。
     什么是爱?什么是大家认为都愿接受都想得到的爱?范围不清晰,我也认识不准,想听楼主的意见。
  ————————
   既懂得爱,又懂得自由的父母,堪称完美父母,那个标准太高了。
我所反对的“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谎言,是从最基本的标准来谈起的。就是,父母真地很想爱自己的孩子,不会失去控制地虐待孩子。
仅仅这个标准,就已有很多父母不合格了。即便20%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想一想,这些20%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多么可怜。而且,这些家庭长大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会成为暴力倾向严重的人,很容易成为罪犯。
假设100个家庭有1个家庭会出一个罪犯,这已经令我们足够提心吊胆了。我正在读一本书《疑嫌画像》,是FBI的一个犯罪心理分析专家,分析了100多个连环杀手,清一色是生长在有严重问题的家庭里。
   做父母的,起码在孩子3岁前不要虐待他,要细心照料他。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不大可能发展成一个暴力倾向严重的人。
多数中国父母,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只是在2~3岁以后,孩子开始自我探索了,多数中国父母会限制他们的探索,自己去安排孩子的选择。这一点是中国特色,也是东方国家的特色。
   爱是什么?我喜欢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做到这一点,那么那个孩子一定会成长为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有爱心且意志坚强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深渊走出的道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