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完大战神广告音乐后,总是想当大战神广告音乐,可是现在和平了,唉

就是他,率领着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为共产党拿下了半个江山.  
林彪一家人的悲欢离合  
林彪和林则徐有血缘关系  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黄冈县,自唐朝以来,一直沿用黄冈这个地名.直到1991年1月改为黄冈市.林家大湾在黄冈县城东北方向,早先叫白羊山村,后来林姓人家多了,才顺口叫成林家大湾.  
据村里的老人讲,林家的祖籍是福建,在林家家谱中,记载林家在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到安徽,宋代末年来到林家大湾,繁衍成当地望族.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换句话说,林彪与林则徐有着血缘关系.  
林彪家诗歌大家庭,林彪爷爷林时朗,生有五个儿子.老三林协浦,是烈士林育南的父亲.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四,人称“林四爷“.  
林彪的父亲虽生活在山区农村,却不会种田,家里人口又多,又没继承下什么遗产,日子过的很艰难.林彪姐夫病逝后,姐姐林宝珠1921年带着两个还很小的孩子回到娘家.林宝珠带回一些钱财,在父亲建议下买回两台织布机.林明朗学过织布,他辞了外面的工作,还叫回了大儿子林庆佛,家里老少谁也不闲着,一家人拼命苦干,生意滚雪球般的越做越大,逐渐成了林家大湾比较有名的大户.  
林明朗有六个孩子,林彪生于日,林彪不到8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打柴挑水什么的,母亲常向村里人夸他懂事.  
家里虽然穷,但林明朗很有远见,他要让孩子们读书.  
玩打仗林彪争当司令  林彪九岁上了私塾,更是爱学习,除了帮家里干活,偶尔有点调皮,几乎是天天在屋里看书,晚上也点着油灯继续看.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被人称做“书呆子“.林彪在兄弟们中最聪明,据说在五岁时,他住在小阁楼上,夜晚起来小便,怕吵醒父母,就弄一根长竹筒伸到屋外,用来导尿.可以看出,林彪从小就能想出别人想不出的点子.林明朗曾对林彪说你毕业后就教书吧.林彪说,我一瓶子不满,不要误人子弟.现在国家不太平,我想报效国家当兵去,为国家打天下.  
林明卿吓了一跳,林彪长的白白嫩嫩,平时又整天在屋里看书,是个内向的人,性格完全不像是个当兵的,怎么能去打仗?林明朗认为是儿子的戏言.其实林明朗不知道林彪平时上山打柴经常和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每次他都争着当司令.因为玩打仗,鞋子破的快,遭到父亲的责骂.林彪非常要强,干什么都不服输,他钉了几块铁皮在鞋底上,以延长鞋子的寿命,但打仗的游戏照样玩.  
1922年3月,林彪考入武昌共进中学,因生活所迫他决定休学一段时间.林育南介绍他到粤汉铁路子弟小学教书.早教书期间,林彪还开办了夜校,并经常到工厂与工人接触.1924年林彪加入共青团.1925年五卅惨案后,武汉的学生纷纷游行,罢课,支援上海的斗争.林彪在进步同学集会上发表演说,一鸣惊人.1925年11月,黄蒲军校招考第四期学生在中共汉口党组织推荐下,在堂兄林育南,林育英影响下,林彪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投考了黄蒲军校.  
失踪十年的林彪,忽来一信  
林彪这一走就没了音信.林彪走后黄冈地区农民运动高涨,林明卿也参加了革命.他到党组织开办的贫民工厂里当代表,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不得不回到家乡,仍以开布厂为业.  
1936年底,家里突然接到一封林彪从延安寄来饿一封信,这是林彪离家十年后写的第一封家信.他祝父母花甲大寿,并说他当了红军大学的校长,现在国共合作,全国一致抗日.林彪的父亲看完信后高兴极了,想写回信却不通邮,他决定让林彪的弟弟林羽荣到延安看看,探个虚实.1937年初,林育荣经历千辛万苦寻到延安,见到了分别十年的各个林彪.  
1937年10月初,&汉口国民日报&上有这样一条重大新闻,“9月25日林彪率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寇板恒师团1000余人.消息很快传到家乡,乡亲们纷纷来林家祝贺,县城的官绅也赶来贺喜,至此,林彪的神话在家乡就流传开来.  
林彪家热门不得不逃难  
但林明卿心里明白,这下坏了,林彪名声大振,惹恼了日本人,日本人早晚会疯狂报复决不会放过林彪家人的,看样子在屋里呆不住了。此时日本人饿消息越来越近.1938年春天,林家就准备走了.留下大儿子林庆佛在家管理田地,林家租了两条木船,一家老少和糊口的织布机一起逃难.来到武汉,林明朗本想从武汉直奔延安,没想到日军进攻南方,国军一退再退,通往延安的铁路中断,只好暂时在武汉呆着。1938年十月,日军进逼武汉,武汉眼看也保不住了,一家老少只好掉头向南,经过洪湖,监利,到了沅江的草尾镇.这是个小镇子,林家在这里住的时间并不长.日军又快来了,一家子只好跌跌撞撞再逃难.一起出来逃难的还有一些人,有的受不了逃难的苦,就回去了,可林家没有退路,只能咬牙继续流浪生活.一路艰辛.议价老少总算在衡阳乡下安顿下来.在衡阳呆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大概是三年吧,林明卿安上织布机,生产中国军队急需的绑腿和棉布,以次维持一家的生活。就这样在人生地不熟的衡阳苦干了三年,到了1944年4月,形势又不稳定起来,风传日本人到了衡阳,林彪一家人在衡阳乡下又呆不下去了,带着一家人跟着难民逃向云贵.  
好不容易到了广西桂林,让人高兴的是货车还通,但不卖票,火车司机很同情这一家老少,让他们坐在火车棚子上.全家就只有林育菊一个壮劳力,车不走了,就靠他在车站看有卖饭的,买一碗送上去吃.一次他从车顶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妻子看到丈夫腿断了,精神一下子垮了,抱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哭,不知道哭到什么时候就断了气.林育菊命大,虽然腿瘸了,没死.为了纪念妻子,改名“林程“.  
火车到了广西的柳州不走了,早就断了顿的一家人只的找了些树枝,破木版搭了个破棚子.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心地善良的林陈氏看到一位被遗弃的病中妇女十分可怜,把仅有的一点稀饭嘴对嘴的喂给她吃.她不知道,那个妇女得的是霍乱.就这样被传染上了,又拉又吐的很快死去了。去世前林陈氏已经讲不出话了,她泪流满面,伸出两个指头.林明卿明白,这是想二儿子林彪.路上林家人曾看到过国民党放的电影,上面有林彪指挥打仗的镜头,林陈氏都看懂了,并且百看不厌.本来一路吃了这么多的苦就是投奔老二的,却再也见不到了,一家人跪在地上哭成一团.  
一家人终得团圆  
林彪家人出来逃难好几年了,一大家人先后死去五人.有林彪的母亲林陈氏,林吉的母亲和小妹妹,还有林育荣的妻子和女儿.那时大家都麻木了,觉得死去比活着幸福.起码不用再受这再也忍受不了的罪了。  
林明卿召集一家人商量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说还是和延安联系吧.于是林明卿让三儿子林育菊到独山县去给林彪拍电报.全家人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等待延安的回音.这是1944年初冬,林彪从苏联治病回到延安,他已经听说家人逃难,曾托人四出打听,一直没打听到.突然接到了父亲从贵州来的电报,大意是携家人逃难在黔,殛盼拯救.着之后又音信全无了。在延安的毛泽东,朱德看到林彪家人的电报后,指示在重庆的周恩来办理.周恩来和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讲了,冯派自己的副官到独山一带找了好几天,总算找到了.在一场大雪的前一天,一辆卡车把林家一家人送进了贵阳难民收容所.住了一段时间又辗转到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  
林彪的家人在重庆过了1944年的春节,到了6月,组织上安排他们去延安同行的有200多人,三辆大卡车.车队到达甘泉,林彪和叶群早早就赶到等候.毛泽东,朱德,康克清都来看望林彪的家人.朱德还下令给林明卿特灶.那时,毛泽东才吃小灶,特灶就是最高的礼遇了。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林彪把一家人接到了北平.  
林彪一家为革命牺牲的人有:弟弟林向荣,林子荣,林春芳,林正华等.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0张
  这里没有人对林彪有一些了解吗?
  请问林彪后来怕光怕水是怎么搞的?
  那是因为在作战的时候林彪负伤,伤害到了部分神经,造成植物神经紊乱,所以畏光畏水.
  ZT(有删节)  “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    授衔的事就说到这为止,回头说育同志。前面提到元帅中育同志第三,独眼龙第四,文章也正在这儿。二人都是军事家,头脑都格外清楚,也都知道政治的险恶。天下打下来了,如果你只想当军事家,那么就到此为止,下面干什么你自己选,可以做军人远离政治,如果还想在政治舞台上继续表演,那就得军人参政做政治家,而政治家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最起码的一条,得会象真的一样地说假话。搞军事、打仗,说假话造假情况就只有吃败仗,没有一点疑问;而搞政治,“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据说是育同志的话,但实际上是所有政治家口中不说心中坚信的金言),说真话必定吃大亏倒大霉,同样毫厘不爽。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    刘帅是一纯粹军人,对政治素无兴趣,1950年平定西南后立刻采取行动,辞去二野、西南军区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本兼各职,由贺胡子接任,自己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创建南京军事学院。育同志此时同样不愿涉足政治,打到广州后就开始生病。他有病是真的,但同时也是在避开政治。他曾想要到某个边远省区当个省委书记,朝鲜战争也拒绝率军出征,这里有身体的因素,有对美军实力我军实力的考虑,但离开舞台中心也是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麻子事件里育同志是否参与、起了什么作用,远未解密,人们如今是在瞎猜,但我们看到的是育同志一直在养病。不过你躲政治也不见得躲得过,政治会来找你。独眼龙后来的遭遇、育同志后来的际遇和悲剧结局给出了一正一负两种形式的例证。    日中南海怀仁堂元帅授衔之时,有一个情况,虽然书中文章中叙述过,但没有人对此加以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个细节所包含的信息却不那么简单----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十大元帅只有八位出席,缺席的两位不是别人,正是育同志和独眼龙。其时二人都称病在青岛休养,接到通知,均回答说不能参加授衔仪式(有的老人说,其实他们就是为躲开授衔仪式才去休养的)。认真说起来,二人有病也不是急病重病,也不是病了一天两天了,再怎么样,要想参加授衔仪式也不是真的支撑不了;实在不行,穿上元帅服,列队从老润同志手里接过授衔命令和勋章,照完相就走也行,招待会参不参加无所谓。    另外从历史、从人生、从功业……,看,大千世界人至人归,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有几人能有这种机会、荣幸和际遇能参加此等盛会获元帅军衔?然而二人似乎对此并不重视,就是不来。为什么?独眼龙是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石同志正秉承润同志的意思对独眼龙本人及其所创建的“教条主义大本营”(润同志语----南京军事学院进行批判,他不愿面对润同志、彭,此外也不愿现身排在贺胡子之前,因为贺胡子对元帅排名不满,他认为“党军”来自八一南昌起义,自己是南昌起义总指挥,老总、独眼龙、叶挺、聂提辖均在手下,育同志更是名不见经传,为什么自己帅位才排第五名?    对刘帅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从打下天下起他就想避开政治而就是避不开,在针对他的军内政治运动中,象这种公开的政治场合,还是不露面为好。育同志更是明白人,其他九位元帅有八位比他资格老,而且象南昌起义时这些人比他高何止一级两级,现在他赫然排在第三,前面只有两位不可能不在他前面的人,其余他的教官、上级统统站在他身后,用民间话说,不是找着遭恨吗?他起码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不象后来文化大革命中。授衔前元帅们要先到场集合,闲聊一阵,别人都是“平辈”,自己一个“后生”,说些什么?战功自然不假,但资历在军中从来就是极重要的,就是到现在,部队中说到有关人的什么事,第一句话必定是问:“你(或他)是哪年兵?”育同志对此点极为敏感,当了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以后也是一样,他曾问长子:“我们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领导人。”可为佐证。不参加授衔仪式也是他在躲避政治,躲避可能的麻烦困扰的一种具体体现----此时,他还是军事家林彪。    1956年八大后,八届一中全会选中央委员会主席,润同志未得全票??他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育同志。也正是在这以后,八届二中全会上,育同志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这明明白白是润同志要他做政治家的信号。石同志如果有政治家头脑,他从此时即应明白润同志的暗示和警告:军中第一人从现在起是育同志而不是你石同志!从而逐步淡出权力中心,最后解甲归田,明哲保身得一善终,绝不会时至1959年还傻到在庐山会议上大发其言并给润同志写什么信,往人家枪口上撞。可惜石同志也是军人而非政客,事实上从他从朝鲜回来主持军委工作时起,他已经身不由己地做了政治家,但却无政治家的头脑、意识和手腕。正如铁流兄于1999年写的《石同志的悲剧探源》中指出的“他本身的个性不是政客,却以这种个性当了政客,并干了政客的勾当!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石同志非政客的个性给当了政客的他造成的悲剧,早在庐山会议之前就开始了。”育同志是明白政治这柄双刃剑的,对润同志的信号不敢忽视,但也绝不积极,当了中央副主席仍然以养病为主要工作,中央全会、政治局开会几乎次次请假,到了1959年庐山会议仍然请假,直到润同志把他紧急召上庐山,委以军委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务,正式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中心,权力中心。育同志对于这些职务权力是向往多年终于如愿还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干,谁也不敢下肯定断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从这一刻起,军事家育同志已经成为历史,以后的育同志,已经是“政治林彪”了。他的悲剧也就从此开始。    育同志在庐山会议上参加批判石同志,拖出长子任总参谋长,回北京后奉润同志之命开军委扩大会议斗争石同志,在全军从组织上和思想上“肃彭”,从政治角度讲,无可指责。政治斗争就是招招见血,必须善于伪装,能曲能伸、想东说西、,心狠手辣,拉帮结派,服从现实而不服从道德标准……(欢迎大家一起来给政治及政治家作结论下定义。我为育同志惋惜、对他开始有负面看法也是从此时开始。他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主动、精心策划的,也许是已经被推上战车,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客观上,他的政坛言行不能获得历史的正面肯定。石同志个人的缺点错误再多,再是以一军人身份硬要去干政,可彭到底是军人而非真的政治家,还是耿直并有正义感,他的发言和“意见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对老百姓、对党、国家、军队都有益,这已为历史所证明。育同志可以对石同志有看法以致恨彭,这都可以理解,也无可指责,谁也没有权力要求谁就一定要喜欢谁或不喜欢谁,石同志说话办事确有粗鲁可恨之处,为人也并不是那么可爱。但庐山上所争论的事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并非简单支持或反对石同志个人的事。应该怎么办?此时就看良心和人品了。政治家与良心是对立水火不容的,批彭也就批了罢, 但民间实情要不要说?    育同志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明了长征中会理会议之前他写信给军委一事与石同志无关(此事20多年来润同志对彭一直耿耿于怀),提示他整石同志有身不由己的一面,但他显然没有以民间真实情况见告润同志。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政治会把人异化到什么样子:“军事育同志”能当面顶撞润同志:“不是那么回事。你知道还是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在前线亲眼见!”而“政治林彪”就能180度相反,心知肚明民间情况是什么样而不顾良心地说假话----不是他不顾,而是政治家就是良心的天敌!那些积极批彭的人如胡同志、京都御史、柯庆施、长子、李井泉等也一样,何人不知大跃进的后果和民间真实情况?何人不知彭说的是实话?只不过是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历史现实恩怨,批彭作为政治投资或泄愤罢了;许大和尚之类对石同志开口骂娘则是出于对润同志的愚忠,他反正能吃饱饭且吃得好,不必想老百姓是否饿肚子!试想一下:如果育同志一面作为“政治林彪”猛批石同志历史上反对老润同志的种种“劣迹”,一面象“军事林彪”一样把真实情况私下汇报给润同志,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以润同志对育同志的欣赏和信任,他有可能一边搞掉石同志,去除这块心头大病,一边暗中真正大力纠“左”,挽回大跃进造成的后果,挽回自己的威信,不至于三年后在七千人大会上下“罪己诏”。要是育同志真的那么做了,历史将为他大声喝彩,石同志很可能就因此而黯然于历史,今天石同志头上所有“为民请命”、“体察下情”之类的光环都将落在育同志头上!然而,历史无情,无法假设,上述设想也许只是我们头脑简单的一厢情愿,以育同志之精明透彻,他未必没有这么考虑过,但政治有时复杂得超出我们的作为常人的逻辑和想法;出于种种我们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原因,他没有这样做。我们只能看着育同志走向政治深渊。    你会说,庐山会议上对润同志不说真话的何止育同志一人,那么多中央大员,包括如今为神为圣的伍同志,不也都没说实话吗?为什么只对育同志有负面看法?提起那些大员,无论人品好坏,多数本来就是政治家或曰政客,不说真话由来已久,而育同志是有可能免当政治家而以军事家彪炳于史册的,但不幸(?)陷入政治漩涡,说话从真到假,整人从少到多,扑朔迷离,至今难于盖棺定论。你对惯说谎话的人再说谎话一般不会感到奇怪和气愤,但对以前沉默寡言不说假话的人开始说假话则会感到不可容忍,有被出卖和愚弄的感觉。那些人中伍同志是由于在做政治家的同时还时时有着中国老百姓得吃饭的概念从而鞠躬尽瘁地维持着这个国家,同时又能尽量不整人,能让人过得去就过得去,才在老百姓心中有地位;如果仅凭他当政治家的那些言行,他早已与他人一样身后寂寞了。君不见胡同志平反后又如何?有几个人怀念他,包括跟随他多年的那些人?    育同志虽然已经陷入政治,但他仍然清醒。作为政治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年间,搞了几篇文章,点出“现在发生的一切挫折是因为没有听润同志主席的话、没有真正贯彻润同志主席的指示”,进一步巩固了润同志对他的信任;并开始由解放军报每天刊登一条润同志主席语录,之后编出了著名的“小红书”《润同志主席语录》和《润同志著作选读》,并大力突出政治,搞出了“四个第一”和“三八作风”并倡导“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运动等等。这一切颇得润同志的欣赏。对比育同志在东北搞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六个战术原则”,你可以发现“军事育同志”和“政治育同志”的不同。战争期间,育同志绝对务实,那么多年从不见他以与军事对立的方式突出政治,1947年9月润同志曾修改批转过四野3纵诉苦教育经验的报告,但那诉苦运动与改变解放战士的思想观点、提高战斗力及解决兵源问题直接有关,非常实用。育同志很明白部队怎样带,兵要怎样练才顶用,1959年后,以育同志之头脑,他会不清楚当时中国军队真正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然而“身在江湖”,为了政治目的,为了取悦于润同志,他在提倡鼓吹他实际上也不相信欣赏的那一套,别人抓了军训比武(这本质上是贺胡子、长子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真正治军目的而搞的,不过客观效果不错也要无情打击。育同志岂能不知练兵对于部队的意义?这就是政治的魔力!尽管我的前辈中有人与育同志关系相当近,因而对育同志待部下的尊重宽容和个人生活的俭朴节制多有了解,也知道许多育同志用兵的故事,但这无法代替他在政治中的颠倒黑白。我私心敬佩育同志的不可否认的优点长处,可这与他的政治行为是两个范畴的事,不容混淆。    育同志不会忘记政治的危险性。一方面作上述事,一方面仍然尽可能离权力中心远一点。从1962年秋指挥部队入闽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后就又长时间称病休养,让长子替他监军,政治局开会仍然请假,军委会议也是能不出席就不出席。至今军委所开重要会议会后留下的照片中,只见一张中有育同志,那是1962年军委常委广州会议后的合影。但是,既已是“政治育同志”,再如“军事育同志”时期那样淡泊江湖已经不可能,即使做法相同,其意义和效果也决然不同了。在政治学的意义上,你既身在其位,又躲开其位,他人需要这个位置就是自然的,搞明里暗里的阳谋阴谋抢夺此位也是合理的;而你自己除非真的不干彻底躲开,否则玩阳谋阴谋打击对手保自己的位置也是理所当然的。反正搞政治就与良心义气厚道说真话等等无缘。大家记得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否?“心子要黑,脸皮要厚”是搞政治的基本条件,搞政治的最高水平是“心极黑脸极厚而又使人们认为其不黑不厚”,方臻于化境矣。    果然,贺胡子以军委第二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工作,东奔西走,一时很成气候,而长子这位监军也是胸怀大志,有不断进步的意向,一时间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军委、总参甚至人大无处不见罗长子那人高马大的身影,权重一时,以致润同志后来说:“罗**不是军委主席么!也不是军委副主席么!党内也不是政治局委员么!怎么由他做总结发言?……大将也不只他一个么!现在许多元帅和大将怎么没工作干了?党政军的工作就靠罗**一个人干?……”有文章说:育同志因不大管事,长子逐渐与贺胡子靠拢接近。贺胡子乃一枭雄,不费几下就把长子搞定。事实并非如此。长子当时与贺胡子接近不假,但罗绝未被贺“搞定”。贺胡子无论在胡同志眼里还是长子眼里,都是只能利用不能依靠的人。这是对的,你细看一遍贺胡子的历史、战绩及历任职务就会明白他的素质。此外以罗的为人个性,绝不会甘心屈居于贺胡子之下。刘真正看重的是长子,而罗的工作能力和“进步意向”(或曰野心)也是大家公认的。据说胡同志曾于1965年5月说:我们的国防部长的接班人是***。我不知此事真假,但长子倒台的关键原因是润同志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是无需争论的。一些文章说是育同志是打倒长子的主谋,育同志担心长子取其位代之。而润同志被迫接受了这个结局,因为润同志需要育同志在未来的斗争中支持他本人而不是胡同志,权衡利弊,只有保林舍罗;也有文章说打倒长子实为润同志的战略部署的第一步。育同志如同在打倒石同志时一样没能在打倒长子一事上持公正立场,但育同志绝非要打倒长子,而是在得悉润同志的态度后,对润同志表示支持,并同意润同志的安排。哪种说法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情况,也许我们今生看不到有关材料的解密,无法得知了。不过我也不遗憾,两个政治家在一起协作、对局,互相猜测对方说出的话中的真实含义,或曰互相说谎,又要隐藏自己的目的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敢保证留下的文件上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真实内心想法?也许上述两种说法都对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子倒台也是历史的必然,润育两同志不要打倒他,也会有一个什么事件让他下台,原因就是他陷入政治太深但作法在某些方面又太不“政治”,厚黑均不到家,或者厚黑到家却让人觉得其也厚也黑,也是一种不到家。后来杨成武接任代总参谋长,被润同志置于润同志林周及诸位中央大员之间,不到两年也进入监狱,可见非政治家在未厚未黑或厚黑未到一定水平时涉足政治的后果之可怕。    再有罗倒台的一个次要原因是他的人缘不佳。可以数一数全军有多少人在他倒霉时替他哪怕在私下说过话!?没人帮忙说话也就罢了,还有更精彩的表演。日军委扩大会议即“三月会议”期间长子跳楼后,吕端以改宋朝辛弃疾《贺新郎.送嘉茂十二弟》词的下半阙来表达其欣喜之情:“将军一跳身名裂,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原词下阙第一句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全词写汉朝李陵之事,吕端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信手拈来,移花接木用在长子身上。以“身名裂”形容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是虚写,只对一半,而以“身名裂”形容跳楼后的长子则是写实,而且万分贴切:从无形精神上长子名裂、意志裂,因而有此一跳,结果是从有形物质上长子身裂、腿骨裂。叶帅真真是文采风流,以“一跳”两个字下接“身名裂”,改得撼人心魄,入木三分??何等手笔!又何等功力!这是不是与后来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少将在北航批斗石同志的大会中间休息时亲自动手把石同志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有点相似?虽然吕端的作法比李钟奇的行为高雅一万倍。我本人极不欣赏叶帅这种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态度和作法,但遭斗争被迫跳楼后引来别人赋诗庆贺,是否跳楼者的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某种值得深思的东西和某些问题?长子受不了军委扩大会议上众人的冷酷目光和语言,那他还记得1959年9月斗争石同志的军委扩大会议否?那时他可是“众人”的领头人之一,目光和语言的冷酷程度大概不次于这次“三月会议”上的众人。冥冥天道运行之中真的存在着报应?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5月18日育同志做了“五一八”讲话,之后八届十一中全会把育同志推到党内第二的位置,从此时直到日,育同志的言行也都是“政治育同志”的所作所为,史迹斑斑,无需我再多说,我也无法再对“政治林彪”心存半分敬佩。他与润同志的关系从“亲密战友”走向死敌是谁的责任,我们同样可能在今生无从得知真相;但这对于我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其理由与我不在意是谁先想整长子的理由相同:两个政治人物面对,尔虞我诈,谁的话可信?谁有理谁没有理?谁对谁错?如果是“军事育同志”对决润同志,我可能会为育同志欢呼,但“军事育同志”早已不复存在,“政治林彪”对决润同志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历史的悲剧兼闹剧。有人说《五七一工程纪要》是反对润同志的独裁暴政,是清醒现实地看待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历史性文件,育同志上台会比润同志要好,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我实在还看不出任何“政治林彪”恢复成为“军事林彪”的可能和迹象。如果“政治林彪”上台,不过是换了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第二个润同志罢了,国家不可能有本质性的好转。不过令我感到育同志还保留了一点军人气质的是他在与润同志决裂后不再与润同志见面,坚决不写检查,被迫无奈出席1971年天安门上的五一晚会时敢比润同志晚到达,在润同志不与他说话时他也不理润同志,坐了短短一段时间后起身拂袖而去。这是他与润同志见的最后一面。育同志的行为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彻底政治化,如果是成熟的政客,不会硬顶,而会在形势不利时批评自己,以曲求伸,以求来日东山再起。育同志到底是军人出身,他最后在润同志面前的强硬行为和无声抗议令我在对他的负面看法中有了一点点正面的火花。先不论谁对谁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七大以后,无一人敢在遭润同志批评指斥时拒不检讨、顽强对抗,伍同志没有做到,石同志没有做到,邓小平没有做到,陈会计也只是称病而不敢相争,唯有育同志。育同志结结实实给了润同志当头一棒,起码,育同志让润同志知道了到了他已为神为圣时还有敢于和他硬顶而拒不屈从他的意志的人,哪怕只有一个。此外,润同志一生英明,看人极少看走眼,几乎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瞒过他,却在育同志问题上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失蹄翻车。诚如刘亚洲所说:谁也骗不了***,只有育同志。育同志也让润同志知道了他并不能洞察一切,包括跟随他多年的人。当育同志在天安门晚会上转身离席而去、把润同志撇在身后时,我不知育同志是否想起了战争年代的岁月、想起了他与润同志的争吵和辩论,想起了当年的“军事林彪”?他是否设想了今后自己人生的几种可能性?    日夜里一声巨响,无论育同志是死于蒙古荒原,还是死于传说中的北京某地,反正他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入了历史。这对于育同志本人和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现在我们知道的一切还远远不足以做结论。我最想知道的是:育同志本人对他自己从称病躲避政治到进入政治中心舞台,是被动还是主动?是认为不该出山还是惋惜做得不够成功?在降低高度准备迫降的三叉戟专机上,或是在开出润同志的住地即将与火箭筒弹接吻的大红旗轿车上,他是否对自己成为政治人物感到了后悔?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有一句被鲜血浸透了的话:“政治就是充满罪恶,革命也不见得就是圣洁。”我想,这可能是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句话。张在有生之年认识到了这一点,是他的幸运。张国焘五四运动时期求学于北京大学,是陈独秀的学生,能力极强,帮陈独秀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共产党一大选陈独秀为总书记,李达为宣传局主任,张国焘为组织局主任。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三个干部。中国共产党开山的第一代人,包括润同志在内,无论什么出身,什么学历,哪一个不是满腹学问,胸怀大志。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学问来讲,要在那时给自己混出个功名地位绝无问题,但他们向往中国富强,向往一个合理的社会,不停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方法,为此,他们多少人身家性命、名利地位视若无物,只一心为将理想化为现实而奋斗。对于这一代人的革命初衷,我们唯有敬佩。为了上述目的,他们进入了政治“场”。然而,政治本身的属性不可能因为你追求向往的目标的崇高伟大而减少一丝它的黑暗可怕。我们现在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就其本身运作来说其实是最没有阶级性的,管你什么封建政治、资产阶级政治还是无产阶级政治,游戏规则运行规律一样的残酷。    曾经有多少人根据共产党宣言推理判断,既然无产阶级是代表了社会发展规律方向的先进阶级,其政治就应该且可能是光明磊落的,革命因而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事业,为此献身也在所不惜。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凡是这样希望或认为的人,几乎无一不得出相反的结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人,后来的代代人,也包括我们这一代。这不是说他们的目标、理想和追求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认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被过于理想化了。在政治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人有的认识到自己的白日梦,引退了;有的无法适应政治的厚黑,被吞没了;有的被政治彻底异化,嘴里讲的笔下写的还和原来一样,但血管中流的已经不是血而是油;有的为了适应政治场中生存的需要,言行方法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心里仍顽强地坚持着理想,坚持奋斗……他们之中,多少人从知识分子、学生、“专业人员”化为政治人物,开始你死我活的拼杀,对敌人,也对自己人。后来的代代人,也在不断进入这个“处理器”,发生着不同变化。这变化过程中间,一代一代出现了多少让人敬仰、鄙弃、消沉、鼓舞、切齿、雀跃、迷茫和大彻大悟的人和事,多少人在人世沉浮中醒悟或更加沉迷……。    就说张国焘,曾经尊师敬老,热心助人,处理党内事务与陈独秀意见不合时,陈独秀一发怒,张国焘立刻站起来老老实实听训,一如在学校中,还曾以自己恋爱失败(追刘清扬)的经验劝导别人,如此等等。曾几何时,在政治角斗场上已经变得血冷手黑。他在政治上的争夺和角逐包括和润同志的争斗,那些是非曲直我们就不予置评了(也难得评得清),只说在鄂豫皖根据地和川陕根据地肃反中他杀的大批人;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就真的认为这些人罪有应得,就是该杀?或是为了神圣的革命目的,即使冤杀也是必要的代价,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使用而且可以心安理得?希望他写出上述的那句话是真的认识到了政治的可怕和他个人被政治的异化,对因他而死的那些冤魂有过发自真心的忏悔,而不是仅因为安慰自己多年来政治上的失意而发出的一句慨叹。希望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能在离开人世之前尽早有类似的感悟和认识。    据说伍同志在证实了育同志死于蒙古之后曾嚎啕大哭。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一哭是太具有历史性、其内涵太丰富了,对此我们几乎没有能力全部理解,因为周经历过的人和事以及他所知道的党内军内不为人知的事太多太多,要研究这一哭,无论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还是哪一面,写本书都不算多。我试着从正面猜想一点点:此刻伍同志对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一定感慨万千,对他们这一代走过的路一定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一定产生了与张国焘相似的想法??想当年他们个个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为了中国富强,为了社会合理,东奔西走,建党建军,出国回国,出生入死,但在崇高的革命历程中,同样发生了一切人的劣性所造成的现象,沉浮生死,曲直是非,冤屈义伸,功过荣辱……,不同的只是这些发生在革命的名义下。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虽然心渐硬血渐冷,但毕竟还心存希望。革命胜利了,建了国,那些东西不但未减反而越来越烈,以致不是一个山头派系的不容,意见不同的不容,最后并肩走过这些岁月的人也反目成仇,难免一死!革命就是这个样子?这个目的?一辈子为之奋斗目标的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党、党中之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这个党、这个国家还能以这种样子继续存在和运行下去吗?人们开始用自己的脑子思索,试图寻找答案。想一想,有多少曾经满怀革命豪情和理想、到老润同志把他们赶入广阔天地仍念念不忘革命的年轻人是从育同志的死开始对革命的目的和手段产生幻灭,从而彻底重新认识领袖、党、国家、世界、社会、人生、理想和现实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清醒就是从育同志的死开始。育同志以润同志的亲密战友、接班人和副统帅身份与“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润同志决裂并在此之后非正常死亡是他对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什么育,润,看得烦眼
  只能说明你对党史毫无了解.
  作者:第三界限 回复日期: 13:25:39     什么育,润,看得烦眼       只能说明你对党史毫无了解。
  最近我一个网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外国网站,可以赚钱哦!毫不费力啊  可以边上网,边赚钱。只要在这个网站注册一下就行了  不收一分钱,不需要手机号码  本来我也不大相信,谁知一试竟然是真的!一个月竟有好几百美金,而且以后会更多。  原来,我们赚到的钱是这样得来的:   CashFiesta公司是隶属微软、美国的一家新兴的从事互联网广告业务的公司,现与实力雄厚的 Explore Technologies及Inc公司合并,   当某个企业要求其做广告时,将根据网民的点击率付给cashfiesta公司   广告费用,所以,cashfiesta公司推出广告条让网民点击来提高点击率,然后对网民返点,这些就是我们赚来的钱的来源!  想知道如何赚钱,请发E-mail给我  我的E-mail是
  作者:leafamy1027 回复日期: 13:52:21        垃圾!!好好的帖子怎么来了只苍蝇?
  据村里的老人讲,林家的祖籍是福建,在林家家谱中,记载林家在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到安徽,宋代末年来到林家大湾,繁衍成当地望族.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换句话说,林彪与林则徐有着血缘关系.      酱紫也算~~酱紫算全中国姓林的都有血缘关系了,扯淡么~!
  好文章!!
  成王败寇,历史自有公论,只争早迟
  我一直不相信林会谋反,都快入土了,他不耐心等待,偏偏在这时候谋反,而且他出事后,手下大将邱作会、黄永胜等人一头雾水,这象是谋反吗?  想起了明代胡惟庸、蓝玉,君说臣反,臣不反也是反。
  成王败寇,历史自有公论,只争早迟  
  作者:一个死鱼 回复日期: 14:21:29     据村里的老人讲,林家的祖籍是福建,在林家家谱中,记载林家在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到安徽,宋代末年来到林家大湾,繁衍成当地望族.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换句话说,林彪与林则徐有着血缘关系.            酱紫也算~~酱紫算全中国姓林的都有血缘关系了,扯淡么~!      我只能说你很无知.
  据说林彪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军事家”和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孙武、拿破仑还有一个忘了并列,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个人以为太夸张了。
  作者:龙渊剑侠 回复日期: 16:22:49     据说林彪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军事家”和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孙武、拿破仑还有一个忘了并列,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个人以为太夸张了。  如果你多读一些关于林彪的传记文章和回忆录你就不会觉得夸张了,再有就是他生活的朴素,让人都不敢相信。
  主席字润之  刘少奇化名胡服  周恩来化名伍豪  林彪原名林育容  罗瑞卿外号罗长子
  彭德怀字石穿
  作者:龙渊剑侠 回复日期: 16:22:49       据说林彪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军事家”和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孙武、拿破仑还有一个忘了并列,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个人以为太夸张了。    如果你多读一些关于林彪的传记文章和回忆录你就不会觉得夸张了,再有就是他生活的朴素,让人都不敢相信。      
林彪的传记我读的不少,他的功劳和军事天赋很令人佩服,但是要作为“世界六大军事家”还是不大合适,太大了!
  王年一有云,林是反毛不反党。
  作者:龙渊剑侠 回复日期: 16:33:42林彪的传记我读的不少,他的功劳和军事天赋很令人佩服,但是要作为“世界六大军事家”还是不大合适,太大了!    如果他不能被称做&军事家&那我个人以为中国就没有人能配的上这个称号了,这也是十大元帅里为什么那么多资力比他深的人反而要排在他的后面的原因/  
  作者:第三界限 回复日期: 13:25:39       什么育,润,看得烦眼             只能说明你对党史毫无了解。    我觉得你这是哗众取宠,
  &世界六大军事家&好象太广了,每个时代都有冠绝当代的人物,在人类的前年历史上只凭六个好象太少了,而且一般这种排名都有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请问有这个的出处是什么地方?是国外的媒体还是国内的地摊小说?  
  作者:龙渊剑侠 回复日期: 16:22:49         据说林彪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军事家”和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孙武、拿破仑还有一个忘了并列    还有一个是汉尼拔?
      作者:风舞九天9 回复日期: 17:47:14  &世界六大军事家&好象太广了,每个时代都有冠绝当代的人物,在人类的前年历史上只凭六个好象太少了,而且一般这种排名都有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请问有这个的出处是什么地方?是国外的媒体还是国内的地摊小说?      
出处好象是外国一个什么研究机构,具体不清楚了,有说是《时代》杂志评的。
  浙江台州江先生发现青岛啤酒里面存在有害物体,特别《奉劝大家保重身体--远离伪劣啤酒》并且保留所有资料。请各位领导在各大媒体公布照片/img/.jpg新闻详情可以打电话: 4661564台州江先生了解!!大家都可以打电话到青岛啤酒浙江台州公司询问      青岛啤酒“800”免费电话:      江于秀要求不管情况结果如何,请各位领导能给他回复
  作者:cnbaoye 回复日期: 18:41:04    可以找消协啊.这种问题现在好不好解决吗?别给我的帖子添乱啊.
  军事论坛中,林派粟派已经打破头了,很搞笑的。
      对楼主有几个建议:    1、在网上搜索一下当年授衔的具体过程,就不会那么无知当勇敢了。    2、所谓&世界六大军事家&,如果编者是中国人的话,一定是中国的哈林迷。  对外国人而言,中国现代打了著名战役的人,不是缅甸层林中中国驻印军,就是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志愿军。林?WHO?        
  作者:第三界限 回复日期: 16:43:59     作者:第三界限 回复日期: 13:25:39         什么育,润,看得烦眼                   只能说明你对党史毫无了解。        我觉得你这是哗众取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确是哗众取宠,看了开头,就知道只是一个搞笑的而已。      同样,在本帖,也只是一些哈林迷的陈年旧饭,网上早就有完整的反驳的帖了,没有一点意思,莫非哈林迷们就这个水平?        
  作者:lxd_cn 回复日期: 20:20:16             阁下真是勇敢的可以,偶只能甘拜下风.
  那润同志和育同志的帖子应该是从舰船论坛上转的吧    我记得那帖子的名字好象就叫《论十大元帅》吧(大意如此)
  据说林彪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军事家”和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孙武、拿破仑还有一个忘了并列,  ---------------------------------------  搞笑。朱可夫算不算?曾国藩算不算?岳飞算不算?曹操算不算?还有韩信。林彪是牛,不过辽沈、平津就算得上世界上排头几位的军事教科书上的典范?值得怀疑。
  我想如果育成功我门的日子不一顶有今天好
  文革中他的那派人也逼死了不少人,海军夺权,陶勇夫妇“自绝于人民”还好许和尚把他的子女保护起来
  NND,愤青太多!有人说好就有人来说不好,一个比一个高明!不爽!
  仔细想想,林没有打几仗,名气却很大。    解放战争,其他老帅的功劳不比林小,彭德怀还打了超过解放战争的朝鲜战争。    
  林解放了东北,解放了华北,再解放了中南广大区,解放了华南,最后解放了海南岛,差不多半个中国,林没有功劳?谁有功劳?
  作者:夜幕下的哈尔滨 回复日期: 0:16:52     仔细想想,林没有打几仗,名气却很大。        解放战争,其他老帅的功劳不比林小,彭德怀还打了超过解放战争的朝鲜战争。          你这么说说明你对中国的军史了解的太少了。想当年当官的是没有几个可以靠名气混饭的.
  作者:飘在风中的人 回复日期: 22:05:22     据说林彪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军事家”和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孙武、拿破仑还有一个忘了并列,    ---------------------------------------    搞笑。朱可夫算不算?曾国藩算不算?岳飞算不算?曹操算不算?还有韩信。林彪是牛,不过辽沈、平津就算得上世界上排头几位的军事教科书上的典范?值得怀疑。    其实国内战争中的三大战役都可以算是典型战例.就作战的规模看,能比得了三大战役的恐怕并不多.辽沈其实很值得研究,战略战术,阻援攻城野战,在国内战争中都很经典.
  不得不提
  好文不得不顶
  顶,留印,取3分
  “通往延安的铁路中断”    当时铁路通延安????西安吧~~~~~~
  真的很不错
  文革的内幕我们不知道,但是林彪元帅确实很有性格,看看他的经典言语。  1.林彪被邀请在延安党校讲马列课,大家都准备记录下抗日英雄的教导,许多人都准备了纸笔,可是林彪上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发财,共产主义是大家发财,讲完了”,说完走下讲台,众人目瞪口呆。    2.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伤亡惨重,程子华向林彪报告损伤情况,林彪听完后,对手下人平静的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3.在辽西追歼战中,我军部队建制打乱,指挥不灵,部下向林彪汇报,林彪听完后同样平静的说:“乱不乱我不管,找到廖耀湘就行。”    4.六十年代,越南领导人向林彪请教如何赢得越南战争的胜利,林彪从嘴里只吐出了一个字:“熬”。越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林彪作为一个军事家也有失利的时候.血战四平就是一例.  日,林彪猛攻四平不克,东北民主联军损失惨重.  5月13日林彪率部发动夏季攻势,攻怀德,克昌图,收复沈吉线.占领双阳,伊通.连歼国军8.3万余人.  6月14日林彪以七个师及直属炮兵一部,猛攻四平.四平守将71军军长陈明仁指挥71军,13军一部共3.4万人顽强抵抗.18日晚,林部攻占四平西市区,但伤亡重大.  国军从沈阳出动9个师,从长春出动2个师分别南北增援四平,林彪原在四平外围布置了17个师,拟在运动中歼灭援军,但因南路援军力量强大,难以分别围歼.  21至23日,民主联军加强对四平的攻击,但收获不大。30日国军北路援军抵达四平,民主联军撤出战斗.
  林是黄埔生,他在红军时期的战功就是有的.在东北战功如何,可圈可点,有好有差,大家应是公正评定.  但是说林是战神就过了.从他的战功可以看出他的战功基本上是在顺利的情况下产生的,他可有过翻盘之战役呢?  想徐帅出大别山入川,险境重重,却自绝地反击,再创辉煌.后独守山西,将地方部队打造成野战部队,面对晋军的优势小心应对,终能打开山西之局面.  
  我老公写的文章当然好了啊!:)
  不打败仗之打胜仗的将军好象只存在在古代,比如春秋战国的时的白起,吴起(奇怪的是吴起的记录记载的是多少胜多少平,不知道古代的平是什么意思)  近代好象就没有不败的将军了,近代的战争成败有时并不是指挥官的纯指挥水平决定的,牵涉到很多因数,主要的是最后的成败.想天才的战术家项羽,一生只打了一次败仗,但那一次就要了他的命.  环境,对手等诸多的不同使得对比将军的优劣显得有点无聊,银英的战争描写很简单(这也是难人所为),但很多道理说得很好.记得先寇布对杨说,如果5:5的话,杨可以击败莱因哈特,但杨不同意.杨说,莱因哈特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莱因哈特在战前可以集中5.5以上的优势,抛开环境和对手评价人我觉得不是很适当.
  在我心里,战神是至高无上的,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种  因此林彪确实战功彪炳,但是离战神还差几档吧
  作者:lxd_cn 回复日期: 20:20:16             对楼主有几个建议:        1、在网上搜索一下当年授衔的具体过程,就不会那么无知当勇敢了。        2、所谓&世界六大军事家&,如果编者是中国人的话,一定是中国的哈林迷。    对外国人而言,中国现代打了著名战役的人,不是缅甸层林中中国驻印军,就是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志愿军。林?WHO?            严重的同意!!
  楼主是介绍林彪还是林彪的家人逃难史?
  “林”的伟大是针对“毛”说的,不过“毛”的这根标杆实在是矮了点
  林先生,姑且这么称呼吧,曾经是战神,也曾经是主席的希望,或许是不识时务,也可能是生不逢时.总之,有人的选择是错误的.
  想当年林彪在苏联多么风光啊!
  一代战神到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异乡的结果
  作者:天边毅1 回复日期: 18:43:50     一代战神到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异乡的结果       这正说明权利斗争的残酷性.比战争的残酷有过之而无不及.能打仗不一定玩的过政客.
  这正说明权利斗争的残酷性.比战争的残酷有过之而无不及.能打仗不一定玩的过政客.----------------------------------------------------------------------------------------------------------------------我支持!!!
  林彪的俭朴和生活作风都是很过硬的~而且因为阎锡山哨兵的那一枪误伤基本上令他后半辈子过得很惨,他怕光怕水,需要坐在军车里不断颠就像行军时那样子的才能浑身舒服。我觉得也相当悲剧,他后期和叶群的状态基本跟毛主席和江青很相似了,所以关于他叛逃,中间是不是有什么被隐瞒掉的事情,那就天知道了。不过自他死后,毛主席的身体也是江河日下了。  
  不过令我感到育同志还保留了一点军人气质的是他在与润同志决裂后不再与润同志见面,坚决不写检查,被迫无奈出席1971年天安门上的五一晚会时敢比润同志晚到达,在润同志不与他说话时他也不理润同志,坐了短短一段时间后起身拂袖而去。这是他与润同志见的最后一面。育同志的行为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彻底政治化,如果是成熟的政客,不会硬顶,而会在形势不利时批评自己,以曲求伸,以求来日东山再起。育同志到底是军人出身,他最后在润同志面前的强硬行为和无声抗议令我在对他的负面看法中有了一点点正面的火花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罗严塔尔,因剑而生,因剑而亡。呵呵!
  透彻!!!
  说真的,林彪对妻子还是管的挺严的.没有江青那么跋扈.
  楼上杨文理同学说的不错
  hao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罗严塔尔,因剑而生,因剑而亡。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嗬嗬,背叛是英雄的特权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罗严塔尔,因剑而生,因剑而亡。呵呵!      
两个人都太骄傲了.另外说林卑鄙小人什么的,这个好象不是这样.林的私生活非常检点,个人的操守也非常好,他也是建国后高级干部里唯一不写检查不认错的人.
  过令我感到育同志还保留了一点军人气质的是他在与润同志决裂后不再与润同志见面,坚决不写检查,被迫无奈出席1971年天安门上的五一晚会时敢比润同志晚到达,在润同志不与他说话时他也不理润同志,坐了短短一段时间后起身拂袖而去。这是他与润同志见的最后一面。育同志的行为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彻底政治化,如果是成熟的政客,不会硬顶,而会在形势不利时批评自己,以曲求伸,以求来日东山再起。育同志到底是军人出身,他最后在润同志面前的强硬行为和无声抗议令我在对他的负面看法中有了一点点正面的火花。先不论谁对谁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七大以后,无一人敢在遭润同志批评指斥时拒不检讨、顽强对抗,伍同志没有做到,石同志没有做到,邓小平没有做到,陈会计也只是称病而不敢相争,唯有育同志。育同志结结实实给了润同志当头一棒,起码,育同志让润同志知道了到了他已为神为圣时还有敢于和他硬顶而拒不屈从他的意志的人,哪怕只有一个。  中国共产党开山的第一代人,包括润同志在内,无论什么出身,什么学历,哪一个不是满腹学问,胸怀大志。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学问来讲,要在那时给自己混出个功名地位绝无问题,但他们向往中国富强,向往一个合理的社会,不停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方法,为此,他们多少人身家性命、名利地位视若无物,只一心为将理想化为现实而奋斗。  此刻伍同志对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一定感慨万千,对他们这一代走过的路一定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一定产生了与张国焘相似的想法??想当年他们个个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为了中国富强,为了社会合理,东奔西走,建党建军,出国回国,出生入死,但在崇高的革命历程中,同样发生了一切人的劣性所造成的现象,沉浮生死,曲直是非,冤屈义伸,功过荣辱……,不同的只是这些发生在革命的名义下。    说的很有道理。  难得这位朋友看的如此清楚。  但是我想说一下,发动文化大革命也许并不是润同志的错。历史功过本来就是很难说的。毛擅长的是打倒一切,然后重建。谁没有在思想上真正的接受马克思主义,那么一味的发展就失去了发展其自身的意义。可惜的是他没有活到那一天,要不然,我们历史教科书的说法可能就 要改写了。  还有,至于林彪的军事才能,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充其量只能算个战术大师。比起毛的深谋远虑可是差远了的。  
  典型修正主义
  还有,至于林彪的军事才能,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充其量只能算个战术大师。比起毛的深谋远虑可是差远了的。    
如果是说军事才能的话,好象不是你说的充其量是战术大师吧.林的战略战术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从红军到解放战争时期,林在战略方面的贡献可不比任何人差啊.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可数的主动集结主力部队去和日本人正面交手的战例(这和中央当时的战略并不符合).东北初期的避战,撤退(这和中央当时的战略是矛盾的,陈云把锦州避战和四平撤退做为东北解放的两大基础.两个有一个没做好,我军很可能去苏联打游击),平津战役的“放弃两头直取中间”(最初的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这些先不谈,姑且说几个反面的例子.  红军时期那个著名的&红旗能打多久&,毛给林回的那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是这么说的,&……我知道你相信革命的高潮是不可避免地要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仍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的主张是利用流动游记的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姑且不说林的主张是否正确(林当时才22岁,是红军的纵队司令,本没必要在这种大战略上否认中央的决策),中央的战略也似乎乐观了点.从现在看,当时认为的革命的高潮是不可能迅速到来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年夺取江西更是错误的.  再说一下长征时林要毛交出指挥权的事.林写信给中央,要毛,周,朱几个军委负责人不要直接指挥军队,前线指挥建议由彭负责.四度赤水时,林在当时情势危机之时(中央提出决战战略,要求部队坚决执行),林认为不行,并提出了新的战略,和四方面军会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一个网友关于四度赤水的文章,四度赤水非常的危机,并不象我们现在说得毛神机妙算,轻松摆脱敌人的围剿那么简单.  辽沈战役,提到辽沈都是林胆小,没战略眼光.不要忘了一个事实,辽沈的胜利是秋季南下的结果,不是春季.毛在春季要求林南下作战,林不同意,而试打了长春,发现长春不好打(如果这时南下锦州,以当时打长春的结果看,不太乐观.但战争不好假设),林提出南下(这可不象一些想的是毛命令的结果,林什么性格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举个例子,东北初期的四平决战,林没毛的撤退电报就擅自撤退了.更不要谈年轻时林曾经让毛交出指挥权了.军事上林极其自信,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指挥风格是越权指挥,整个中国,除了蒋就是林了.这种指挥风格没有巨大的权力是不可能作到的,而越级指挥部队胜利,将士信服则不光是权力了,这是多大的战功和威望?想粟如此大才,尚有高级指挥官不服气,四野的那些骄兵悍将哪个好对付.更别提是越级指挥了.换个其他人去越过那些大将上将直接指挥到师甚至团试试.党内只有林和彭敢顶撞毛,在解放战争初期争夺东北时,林甚至有电报要毛&头脑清醒考虑之&.除了彭,谁人敢和毛如此.另外从林当时的兵力部署看,林南下的目标似乎不在锦州而在沈阳援兵),当林的目标确定锦州后,听说葫芦岛增兵,此时林担心塔山挡不住,这个没什么好指责的,锦州战役的重心就是塔山,没有塔山就没有锦州战役的胜利.之后林重下决心也和毛无关.接着开始的辽沈战役也并非我们想的那样东北决战.能打成决战完全是临时将南下改成打廖军团才打成的辽沈决战.毛在辽沈战役开始之前作过一个预计,从辽沈开始后大约3年时间左右就有可能打败蒋.但2个月后,随着辽沈的胜利,毛可以自信的说,只有1年就可以打败蒋了.因为辽沈战役我军原先预想的不是决战,而是锦,榆,唐战役.战役的目标是拿下锦州,榆关和唐山.后来打成东北决战完全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一步步打出来的.而提出回师灭廖而不是继续打锦葫就是林.  如果真的了解历史的话,林绝对不是战术大师这么简单.林从来指挥的都是我军最精锐的部队,林喜欢越级指挥(想想他越级越的都是谁),但手下骄兵悍将却无不服林.四野甚至有&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林总的命令望下传&,&林总指哪我们打哪&这样的军歌,这种威望根本不是现代我们这些人能体会的.
  平型关歼灭日寇板恒师团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  光凭这点就能确定林是民族英雄。
  平型关后,林彪写信给中央,第一次提出的敌后游机战的想法.  
  福威标局
福字在前 威字在后
  或是为了神圣的革命目的,即使冤杀也是必要的代价,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使用而且可以心安理得?
  政治就是充满罪恶,革命也不见得就是圣洁。    这一句囊括所有。一针见血!
  林彪说过:日本这个国家,迟早我们要教育他们一下。  毛泽东说过:只要给我四野,一样我也能打天下。  朝鲜战争期间很多军队大员都说过:要是林总在,绝对不会让我们整编制整编制的死人。    林彪是GCD最大的功臣。  尤其不在他的打天下  而更在于他的死一直只有控方,没有辩方,GCD可以把所有的错误,屎盆子往他身上口就可以了,就没事了。GCD就撇清责任了。  为林彪将军 默哀。
  一身戎装的林彪元帅.
  战神?应该是夸大了,感觉是和白崇禧差不多的一个人,论指挥才能,彭、粟、刘、徐恐怕也不差吧,如果让国外人来评判,我想彭恐怕更出名吧,毕竟朝鲜战争是他指挥的呀!
  &蜗牛角上斗不息&的说法的比较搞笑,按照你的说法,四人帮的功劳也不小,林死得早,71年就死了,之后所有的案子都是由四人帮承担的.这个是说笑的.  但案子都推倒林彪,四人帮头上大家都方便,象现在提到的陈光将军,不也推到林头上了吗?还好现在没有为以前的肃反,某某路线什么的翻案,不然林名下的受害者又要多很多了.  
  国外对林的评价怎么样不知道,但国外有一些关于朝鲜战争的书依然把第一次战役当成是林指挥的.  林在抗战初期就以平型关而闻名中外,斯大林对林很重视,林在苏联享受的是是最高特权的生活.当时林只是一个师长,没有平型关很难想象斯大林会对其如此,但有传闻说林对苏德战争有过建议给斯大林,斯大林甚至愿意用3个师去换林,当然只是传闻,但斯大林对林的重视是真的.  小的不说,林的平型关,辽沈,平津三个中任一个都足以让一个将军荣耀一生了.
  平型关大捷后不久,按照中央指示,115师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林彪率领,又晋东南转往晋西吕梁山.其余的兵力由聂荣臻率领,负责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根据地.  1938年3月,林彪率部队到达吕梁和太岳山区,开辟晋西南根据地.此时,阎锡山部队驻扎在115师侧翼,国共双方协同抵御日军的扫荡.  这期间,日军占领了太原,并在那里住下休息两个月后,又举兵向南进发.林彪考虑到自己手中的兵力有限,实力不足,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便避开敌人的锋芒,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让敌人大摇大摆的过去,再尾随其后,伺机歼敌.  晋南山区,早晚都有弥漫的大雾,这天林彪骑着一匹白的像一道闪电的高头大马穿行在雾中.这是平型关大捷所获的战利品.平型关大捷后,板恒师团留下了大量的军用物资,115师好好的补充了一番,每个团以上干部都得到一件黄呢子军大衣,林彪也有一件.除此之外,林彪还从缴获的马中挑选了一匹被战士们唤做&千里雪&的良种马,自从有了这匹马,林彪便喜欢骑马四处溜达,去任何地方也总是骑着这匹马.  3月2日这天清晨,林彪又骑着马,带领部队跟在日军后面.这时,前面传来了枪声,骑兵班侦察回来报告说没有什么异常情况.林彪听了报告就继续骑马向前走.  就在这时,只听附近什么地方有人喊叫了一声:&放!&一排子弹扫了过来,子弹仿佛长了眼睛,整个骑兵班没有一个人受伤,单单走在前面的林彪一个人中弹了。子弹穿胸而过,洞穿右肺叶,林彪应声落马.  随行的侦察科长苏静立即冲上前,把林彪扶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只见林彪鲜血从胸膛涌出,连大衣都染红了一片,林彪一看胸前,含糊的嘟哝了一句:&这可怎么得了哇&&便晕了过去.  打中林彪的不是日本人,而是阎锡山部队的流动哨.原来,阎锡山部队看见日军大队人马开过,没敢放枪,怕打不过.当大队日军开过以后,流动哨突然听到一阵马蹄声,,哨兵班班长看见雾中跑过一小群骑马的士兵,看不清是什么人,但林彪骑的那匹马和他身上的日军大衣害了他,让哨兵误以为他是日军的大官,便下令开枪.  当烧饼得知自己打的是赫赫有名的林彪时,吓的浑身发抖.阎锡山听到消息,大吃一惊.立即带着自己的医官前来看望林彪.但因为手术条件不具备,无法开刀取出体内的子弹.  自从平型关大捷以后阎锡山非常敬佩林彪,看到自己的手下闯了这么大的祸,当即下令枪毙哪个班长和哨兵.林彪知道后立即表示反对,希望宽恕哨兵和班长,哨兵和班长被感动的大哭.  阎锡山总觉得该表示点什么,就把自己部队的住房全部让给了115师.延安方面得知林彪负伤的消息,感到震惊.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立即发来慰问电,毛泽东派出医术高明的傅连璋赶到115师为林彪治疗.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弹头仍留在了体内,一时无法取出.子弹还擦伤中枢神经,为林彪留下终身的后遗症.  由于林彪身体极度虚弱,伤口也在恶化,中央决定林彪回延安治疗,由343旅旅长陈光代替林彪的职务.回到延安后,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所有的高层领导都到医院看望林彪.4月的一天,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路过延安,专程去慰问林彪,并送给林彪100万发步枪子弹,25万枚手榴弹,180箱牛肉罐头作为礼物.  这就是林彪负伤的经过和他以后怕光怕风的原因.
  我已经说过了林是一个战术大师,其实这就是肯定了他的战绩和军事才能。诚然,林确实是个常胜将军,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神话。但是,一个真正军事家,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常胜将军。孙武也没有打过多少仗,但他就是一个军事家,毛泽东也是。  
&红旗能打多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信上所以那么说,只是毛给林彪一个台阶下罢了。  
“四度赤水时,林在当时情势危机之时(中央提出决战战略,要求部队坚决执行),林认为不行,并提出了新的战略,和四方面军会合”  
你是怎么说的,我们谁都知道,当时以红军的实力,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难道党内其他人就是笨蛋?这就能说明他有战略眼光?  
也许我说的“充其量”对他来说是委屈了一点,但是无论怎么说,一个军事家,战略眼光是很重要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常胜将军,但我们并不叫他们军事家。  
  转个四度赤水的帖子,你可以看看  “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最近的电视剧《长征》更是大肆渲染,歌颂四渡赤水的文章、书籍更是数不胜数。下面简要叙述四渡赤水过程,并稍作分析。   1、黎平会议。34年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可以说是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但黎平会 议本身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即《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说:“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这个决定否定了在湘西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决定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则又有些不切实际。因为,蒋介石入黔追剿共军是一石二鸟之计,他一直视半独立的西南为巨大隐患,总想拔去,其谓“川滇黔叁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用兵还好”。只要掌握贵州,他既可扼桂,又可图滇,因此他不惜重兵,大修碉堡,长期据守,他是绝对不会允许红军在贵州立足的。  而当时红军长征后,一直处于夺命而逃的状态,加之长征前中共上海局被破坏,负责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李竹声、盛忠亮两人先后被捕叛变,中央红军已经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军领导人的视野,无论是老叁人团还是新叁人团对蒋介石的整体战略意图和西南军阀的算盘都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次黎平会议和后来作出的诸多决定仍习惯性的把贵州当作偏僻、敌人力量薄弱且难于顾及的地区,老想着在贵州一带立足,这在战略上是不切实际而且也是行不通的。   2、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确立了红军新的领导人,同时遵义会议采纳了刘伯承、聂荣臻提出的“打过长江,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建议,暂时搁置了黎平会议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计划,因为“四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比黔北好”,土城战役就是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而发动的。1月20日红军总部下达《渡江作战计划》,规定作战方针是“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实行总的反攻”“赤化四川”。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有赤化成功,一月27、28、29日红军在土城遭到了巨大失败,为什么?主要吃亏在轻敌。应该说《渡江作战计划》并不是一个粗糙的计划,它还考虑了能渡不能渡两种可能性。但是,这个计划缺乏对川军的深入了解,对刘湘抗拒红军入川的决心和川军的战斗力都估计过低,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同时,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急于扭转战局,急于烧新官上任的叁把火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3、扎西整编。土城战役失利后,红军迅速渡过赤水河,遵义会议确定的方向被迫 进行修正。但这修正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开始只是修正渡江地点。原定从泸洲至宜宾之间渡江的计划行不通了,便西渡赤水,寻求在古蔺、叙永地区机动作战,准备从宜宾上游过江,还是想实现遵义会议确立的建立川西北根据地的设想。可是这个设想无法维持,因为它于川军的作战原则迎头相撞。当时刘湘的原则是:  红军只要不入川或者入川也只是借道,就虚与周旋,保存实力,决不硬拼;如果红军想深入四川建立根据地,则拼死相博,在同归于尽中求生存。现在见红军反复寻找渡江地点,大有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意图,川军只有硬拼了,刘湘立即调数十个团把守长江南岸渡口。红军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很快知道,川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弱于中央军。面对川军的顽强阻击,从宜宾上游渡江入川的设想明显不可能实现。2月6日,朱德命令一、叁军团向扎西靠近,电报说:“根据目前敌情及渡金沙江、大渡河的困难,军委正在考虑渡江可能问题,如不可能,我野战军应立即决心留川、黔边进行战斗和创建新苏区”,电报还要求一、叁军团领导人迅速将意见电告军委。7日,彭、杨回电军委,建议在川黔滇边建立根据地。9日政治局扎西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乘敌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川南,回师东进,再渡赤水,向黔北进击。10日,红军开始扎西整编,全军除一军团保留师建制外,其余各军团一律取消师建制。其中,一军团2个师6个团,叁军团4个团,5、9军团各叁个团。   4、二渡赤水。2月15日,野战军下达《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并于18日~21日 ,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24日,一军团攻占桐梓。25日,叁军团彭德怀和一军团林彪先后建议攻打娄山关、夺取遵义。26日,一、叁军团占领娄山关,28日占遵义。由于前来增援的吴奇伟93、59两个师过于突出,红军决心消灭这部分敌人。当吴奇伟把全部力量用于进攻老鸦山时,林彪率领一军团侧后出击,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忠庄铺,吴奇伟身边没什么人马,只得狼狈逃窜。指挥部一逃,敌军军心大乱,两个师象羊群一般沿来路向乌江狂奔。遵义一仗,歼敌2400多人,俘虏3000人,缴枪2000支以上,确实是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但是要看到,吴奇伟的部队并非没有战斗力,主要是指挥部受到林彪出其不意的打击,使得整个队伍溃散,两个师大部分是被一军团给追垮的。   5、鲁班场。从黎平会议起红军就想在黔北扎根,遵义大捷后,红军图黔的决心更 加坚决。为彻底实现在川黔滇边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中共中央决定与追击军主力周浑元纵队决战。3月4日军委发布战役命令,同日,《红星报》提出“为赤化贵州而战!”。8日发表《党中央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赤化贵州告同志们书》。“打 大胜仗”“赤化全贵州”“赤化整个云贵川叁省”,二渡赤水后遵义大捷的空前胜利,使得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再一次急于求成。一渡赤水前打败黔军就轻视川军,二渡赤水后打败吴奇伟就轻视周浑元。可是3月5日、6日两次寻歼周浑元未果。   3月10日,林彪建议打鼓新场,当天政治局开扩大会议讨论林彪的建议并获多数通 过,毛反对并以辞职要挟,结果差点下台。第二天毛总算说服大家取消了打鼓新场战斗,但毛还是要打周浑元,决心“以全部力量”“毫不动摇地消灭鲁班场之敌”。彭德怀13日提出异议,可是毛泽东决心不变,结果红军又遭鲁班场失利。  其实,无论林彪的鼓新场还是毛泽东的鲁班场战斗都是错误的。林彪的计划核心是不打中央军打黔军,毛泽东反对的理由就是那是“打固守之敌”,附近有敌人援军。而毛泽东的鲁班场何尝不是如此?在鲁班场攻势发动以前,周浑元部已经挖了4天工事。前面说过,鲁班场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胃口太大,轻敌。  6、叁渡赤水和四渡赤水。鲁班场失利后,红军被迫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设想 ,并于16日于茅台叁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前进,摆出北渡长江的架势。可是渡过赤水后,发觉预定进入的古蔺、叙永地区已叁面受敌,回旋余地小,而且敌人的碉堡封锁线即将形成,于是刚刚叁渡赤水河马上又决定四渡赤水河,并于21日从二郎滩等处渡过赤水。25日,新叁人团以军委主席朱德名义致电各军团负责人,提出牵制吴奇伟、周浑元部,消灭王家烈部,然后转向西南,以求得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扭转战局。实际上,这个计划胃口还是过大,当时红军连续奔波,相当疲劳,士兵逃亡、给养困难,掉队十分严重,此时还想消灭黔军已没有可能。彭德怀认为实行这个计划有困难,并建议向西南乌江流域转进。26日,毛泽东决定红军向南急进,抢渡乌江。3月31日,红军主力除贺炳炎、何长工带领的9军团伪装主力留在乌江北岸外,其余全部渡过乌江,一下子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蒋介石的几十万追兵和一大群碉堡线都甩在身后。抛开战略,就战术而言,这一系列动作十分精彩。   7、入滇。南渡乌江的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贵阳,并沿途张贴“打下贵阳,活捉 蒋介石”的标语,由于贵阳兵力空虚,蒋介石急令滇军孙渡纵队驰援,红军乘机越过贵阳南下,向贵州、云南交界奔去。可是红军又面临选择落脚点的紧张时刻。从黎平会议的川黔边,到遵义会议后的川西北,扎西会议后的云贵川边、再到二渡赤水后的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四渡赤水后的黔西南,红军的目标不断改变,又不断被迫放弃,当时红军将士和领导人的急切心情,只怕是今天人们难以体会的。此时,一、叁军团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13日,彭德怀给军委建议 :迅速西渡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在滇黔边与敌作战,并说“平彝、盘县为滇黔咽喉,四向可以出击,敌人封锁困难”“我军向西,甚至入滇”。电报的关键在于“入滇”。自红军从江西出发,就一直避免被压向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少数民族住居的地域。从1月20日军委下达《关于渡江作战计划》以来,到3月31日南渡乌江,在长达70余天的四渡赤水期间,红军徘徊于黔北、川南不去,一直  争取建立川、滇、黔新根据地,就是不想被逼到更偏僻的地区。彭德怀的“入滇”建议不在难于想到,而在于有勇气第一个提出这个大家都回避的问题。4月18日 ,红军渡过北盘江,24日进入云南。   8、金沙江。4月25日,进入云南第二天,军委下达在白水、曲靖地区作战的命令。同日,中共中央向前线指挥员发出指示,叁次提到“决战”,两次提到“紧急关头”,两次提到“坚决执行”,决心在滇东与敌人决战。这份指示无法执行。在当时敌人陆续而来的情况下,立足未稳的红军要立即与敌人决战并扭转战局,实际上是做不到的。25日晚,林彪、聂荣臻致电军委建议:“在目前形势下,.....应迅速脱离此不利之局势,先敌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会合”。中央刚来电叫不要争论,坚决执行军委命令,林彪就要求改变原定战略,颇有不敬意味,电报没有立即发挥作用。但这封电报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方向,实在独具慧眼。这里,林彪的建议与遵义时决定的进入川西北有根本的区别。遵义会议的决定是选择敌人力量强大的川南过江,而林彪的建议则是从敌人力量薄弱的云南过江。   26日彭德怀给军委去电说:“因我军行动错失争取平彝、盘县的良机,使战略已陷于不利地区”“明日应继续向西北前进,渡过东洪江,争取休息几天,解决一切刻不容缓的事件”。显然,彭德怀看出自己以前的建议已经不适合了,这里彭德怀一定有些恼火,好好的计划怎么没几天就因“错失良机”而陷于不利呢?“解决一切刻不容缓之事件”颇有检讨领导责任嫌疑。这大概就是后来彭德怀因为林彪的信在会理被批的原因所在吧。28日晚,中央和军委开会,采纳了林彪的建议,并于5月4日~9日在皎平渡靠6只船渡过金沙江。而9军团自从四渡赤水时与主力分开后,先后在黔西、黔西南与敌军周旋,在老木孔伏击取得歼敌2000人的大胜利,队伍不但没有减员,反而壮大不少。并于27日占领宣威,29日为掩护主力渡江占领东川,最后在5月6日、7日从会泽、巧家一带渡过金沙江。  9、总结。四渡赤水不是神机妙算,也根本没有神机妙算,只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的变换决策。其中的许多决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只是这种错误得到了及时的修正。而彭德怀和林彪等人为这种修正作出了重大贡献。   10、争论。林彪和彭德怀在四渡赤水期间一直对中央军委的指挥有所疑义,特别是林彪,一直抱怨“尽走弓背不走弓铉”。在过金沙江前后还抱怨:如果一渡赤水到扎西或则叁渡赤水不向古蔺、叙永,而是向西突破孙渡纵队,不是早就过江了?那么,林彪的抱怨有无道理?先看看一渡赤水后从扎西西进云南走类似于后来9军团的路线,有无可能成功。扎西时,红军一度把黔军和中央军甩开了,当时 孙渡的滇军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昆明附近。这从红军扎西整编时,孙渡纵队从威宁──镇雄向扎西逼近可以看得出来。另外,当时滇军总共只有12、13个团,力量不是很强,凭它想挡住红军西进可能性不大。而且,滇军早就抱定只要红军不深入云南,就不与红军硬碰的方针。看来如果红军在扎西时直接西进,从巧家或巧家以北过金沙江是完全可能成功的。至于叁渡赤水时穿过孙渡纵队,则情况要复杂些,但考虑到滇军的战斗力和“只追不堵”的作战原则,也还是有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林彪所说的走弓铉还真有几分道理。四渡赤水红军损失很大,减员接近一半,这些减员大部分不是战斗减员,而多是行军途中因为疲劳、伤病掉队造成的。如果按林彪的“弓铉理论”直接西进,当然会有战斗损失,但是否会如四渡赤水那样损失一半呢?很难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斗战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