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至宏大市扬连淮扬镇高铁路线图

榆山张氏庄园
&&&&&&&&&&&&&&&&&&
一、繁华的庄园
始迁祖伯敬自明洪武年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平阴安城,二世祖讳林徙居大留村,因祖上被钦封留候,故村名为大留。
大留村位于肥城石横以东7.5公里处,北依凤凰山,东有一条从北面的青龙山发源的河流,南有大片的沃土。属于背有靠山,前有平原的风水宝地。后因人口增多,村庄向南拓展,分为南北大留两村。以原泰安至东昌府(以下简称“泰东”。)的官道(过去称由国家修建管理的道路为官道)为界,居北者为北大留,居南者为南大留。
北大留庄园以牌坊街为主,东起济南至东平(以下简称“济东”。)的官道,西至盐店街;南起泰东官道,北至后街(牌坊街后面的街);南大留庄园以众楼街为中心,东至东河,西至小集街,南至南大留牌坊街,北至灵子门街。庄园有多大,遗憾的是因为地下压煤塌陷不能测得确切数字,但是有一句一直令张家人引以为豪的俗话可以让我们不得而知:“关上大门找孩子,挨门挨户地找,找一天找不着,但也跑不到人家去。”可见庄园建筑之恢弘,面积之广阔。大留榆山张氏家族都是始祖伯敬(明朝)的后裔。
大留庄园古时候位于“济东、泰东”两条官道上的交汇处。张家的祖先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开设店铺、钱庄,设立集市,开垦土地,建造家园,建立学堂、祠堂,逐渐形成庄园规模。
十一世祖嗣宗老人告老还家后亲手在庭院里栽下一棵松树,就是后来世上流传的“南京到北知道大留那棵松”中的大松树。大松树所在的庭院即为松树院。以松树院为核心众星拱月般先后修建了松树院、梅花院、海棠院、长春院、紫藤院、丁香院;长松堂、对松堂、宝德堂、安雅堂;安吉堂、裕汇园、四大门、棂子门、小药铺等;在这些宅院里分别建有南楼、北楼、长松楼、望松楼、对松楼、海棠楼、长春楼、长安楼等十几座高楼;与这些建筑相匹配的观赏、游览、娱乐和祭祀场所有西花园、也是园、遏云楼、东大庙、三官庙、永思堂、追远堂等。逐渐形成了一个豪华的建筑群体。
这个建筑群体是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集居住、生活、参政、议政、耕读、贮存、经商、会友、娱乐祭祀、为一体的,风格独特、建筑豪华的住宅和府邸合二为一的一处繁华的庄园。
&&&&&&&&&&&&&&&&&&&&
1、北大留庄园
二世祖林从安城迁来落户的这条街即后来的北大留牌坊街。
牌坊街东至通往济南的济东官道,西至盐店街,宽约10米,长500多米。牌坊街因田氏老奶奶的贞节牌坊而得名。在这条街上有张家石圈门、贞节牌坊、老家庙、永思堂、司徒旧第等。
石圈门是张家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大门了,也是张家祖上传下来的著名建筑。石圈门位于北大留庄园牌坊街北侧,整个门楼全用青色石块砌垒,因年代久远日晒雨淋,青石表面变成乳白色,更加洁净雅观。石圈门下面一米多高的迎风石以上是弧形石块发圈,形成拱形结构。上圆下方的门洞,给人留下古朴、坚固、美观、豪华的深刻印象。出来石圈门向西走不远就是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坐北朝南,矗立在牌坊街北侧是九世祖梧为母亲田氏修建的。九世祖梧一岁半丧父,母亲历经千辛万苦将其抚养成人,做官以后,政绩卓著。深感母亲恩重如山,特申请皇帝恩准为母亲修建贞节牌坊。
牌坊高约12米,宽8米。分为上下两层,全用巨石砌垒。上层有5米多高,坊顶上是两条尾部相交的石刻巨龙,巨龙中间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刻“圣旨”两字,圣旨两字以下刻着“旌表令田太夫人节烈显扬于世”,再以下刻着“万古流芳”四个大字。下层6米多高,3个坊洞。中间的坊洞宽4米,两边的坊洞宽各为1米。
牌坊座落在4块几吨重的巨石上面,一块巨石前后各蹲着一个石刻狮子。中间的4个石狮大,高1.5米,两边的石狮小,高1米,8个石狮威风凛凛、虎视眈眈共同守护着高大、壮观、雄伟、神圣的牌坊,显示着牌坊的威严和节妇名誉的尊贵。穿过牌坊向北走便是张氏家族最初的祠堂(老家庙)和祭地。
老家庙是祖上来到这里修建的最早的祭祀祖宗的祠堂——两间瓦屋。老家庙后面是数十亩祭地。祭地向北走500多米是北大留戏楼。
北大留戏楼在北大留村北,与北大庙隔路相望,中间有一片空地。戏楼不知什么年代被毁坏,现仅存前台的两根大石柱,上有楹联保存完好——“化日光中恍惚天开长夜间燕语莺歌&
有歌影里依稀人在华胥后衣冠礼乐”。
北大庙即人们常说的东岳庙,位于九龙沟北侧,中间那条土龙的龙头上。北大庙北屋5间,东西厢房各3间,都是前出厦的起脊瓦屋,里面塑着东岳神像。原来这里经常闹灾荒,非旱即涝,十年九不收。风水先生说是九条土龙作怪,张家立刻捐资修庙,请来了东岳神。东岳神手持“降魔杵,专门镇压九条土龙。从此这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此为传说,但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北大庙建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究,现在的东岳庙为明末弘治年间重修。
司徒旧第在牌坊街南侧贞节牌坊对过。司徒,上古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相当于宰相。张家祖上曾官至司徒,他的宅院其文化价值应该相当珍贵,可惜旧址已不存在,只留下一堵墙,墙上中间位置镶着一块光滑的长方形青石,上刻“司徒旧第”四个大字,石碑左下角还刻着十一世祖宪祖老人的印章。(宪祖十一世祖(清朝)号:依则,任州同知,建六宜园。司徒旧第所在的位置就是北大集。
北大集,随着村子增大,人口增多,生产、生活的需要,祖先在北大留设立了集市,也就是后来的北大集。北大集每逢一、六赶集,5天一个集。大留集越赶越大,北至牌坊街,南至泰东官道,西至盐店街,东至通往济东官道,北大留大半个庄子的街道和荒片都是集市。
集市上有粮食市、蔬菜市、禽蛋市,布匹市、鞋帽市、针线市,家具市、木料市、杂货市、柴草市、草编条货市、骡马牛羊市等。还有说书的、卖唱的、卖艺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等;还有铁匠炉,卖锄镰镢锨的铁货市场等等;逢年过节又增加烟花爆竹市。大留集闻名平阴、肥城、长清三县,黄河两岸,济南、东昌二府等;西铺、高于、双井、官庄、凤凰庄、毛铺、荣庄、沙庄、白庄等附近几十个村庄的人都来大留赶集。
北大集上茶馆、饭庄、丸子锅一个接着一个,香油果子现炸现卖。仅张家在集市上就开设了7个茶馆。那繁荣、兴旺景象至今令老人记忆犹新,啦起来滔滔不绝,津津有味。
在泰东官道上张家也开着十几个茶馆、客栈。庄园西边官道上有两条天然险阻,嗣宗老人出资修建了一步桥、通济桥。
一步桥,在通济桥以东1公里多地,北大留盐店街南头泰东官道上,有条小水沟,阻碍过往行人的脚步。修完通济桥以后剩下的石料运到这里修建了一座小桥,因桥小起名“一步桥”。
通济桥位于西大林南侧泰东官道上,这里地势低洼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季节河流通过,因为没有桥,过往客商只能涉水过河。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汹涌湍急,危及商旅人畜性命和财物。嗣宗老人见状立即捐资修桥。根据地势设计修建了一座4孔石桥,桥墩巨石砌垒,桥面条石铺就,长12米,宽8米。大桥建成以后起名曰“通济桥”。通济桥载石横镇志。
以泰东官道为界,官道以南是南大留庄园。
2、南大留庄园
在南北大留之间,济东官道以西张家修建了一处花园——西花园。
西花园占地100余亩,因在张氏庄园西边故名西花园。花园里珍花异草、古藤绿树、岁寒三友、亭台楼阁、雕画连廊、甬道纵横、荷花池唐、奇石假山,小桥流水等景观遍布花园。西花园一年三季鸟语花香,流水叮咚,让人流连忘返。园里还安放族中在外做官之人运回来的许多奇石珍品。其中最著名的也是现在的人能记起来的有太湖石、五音石。
&太湖石安在西花园南门以里当作迎门石,此石是祖上在江苏做官时购置用四轮大马车运回家来的。太湖石高2米多,长3米多。远近的人们称为“奇石”,奇在能预测天气。晴天,奇石表面干燥,粗糙;阴天,奇石表面泛潮,涩手;雨天,奇石表面湿润,光滑;如果奇石表面长刺,那就说明阴雨连绵的日子来到了。可惜奇石消失在战乱年代。
西花园静观书屋东侧还安放着一块“五音石”,精通音律的人分段敲击即能奏出“功、商、角、征、禹”五种不同音质的乐音。现在70岁以上的人还敲过此石,当今还保存在族人手里。
&&&&&&&&&&&&&&&&&&&
花园中的静观书屋,是花园中心路北段东侧一个二层楼阁,门上匾额“静观书屋”。登上二层楼可以鸟瞰西花园全景,是主、客游园在这里小憩、赏花论画或吟诗作对之处。书屋前东侧另有几间东屋,备有茶点,供客人享用。
花园里亭子最精美的可算得上“八角亭”。八根亭柱和翘檐是用1000盆木雕花卉榫接而成,由于她的精美,嗣宗老人题名“也是园”,也是园雕刻精美令人赞不绝口。从西花园出来向东走不多远便是小集街。
小集街两旁茶楼,酒馆、客栈、钱庄、店铺、商号。各种门市鳞次栉比,挨挨挤挤,一步两摊,两步一市。南来北往的大马车、小驴车,赶驴的,推车的,挑担的,坐轿的,骑马的、骑驴的、步行的黑天都住大留;吃饭住宿,兑换钱币,购货易货,打尖歇脚,饮马备料;文人墨客则住下来,游览张家的庄园,拜谒张家的名人,瞻仰西花园、大松树。小集街上天天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小集街以东便是南大留张氏庄园了,庄园西起小集街,东至东河,北起棂子门街,南至南大留牌坊街,占地面积600多亩。偌大庄园被众楼街和四大门街分为三大块。
众楼街是南大留庄园的中心大街,西起小集街,东至东河,长500多米,宽10余米。这是张家祖上来这里建筑的第一条大街。这条大街两侧分别建有长松楼、对松楼、望松楼、海棠楼、长春楼、长安楼等十几幢楼房,是庄园里楼房最多的一条大街,故名“众楼街”。因庄园地势高,众楼街和南面四大门街都建有青石铺面的石簸萁崖子,俗称石崖子。上去石崖子便是张氏庄园大门。
大门有两层,下层是一个宽大的门洞,上层是一个阁楼,整个门楼全用青石铺基,青砖砌垒。高大宽阔,威严壮观。门上阁楼专供看门人休息或守望。平时里大门上有门丁负责开关大门,遇到荒乱年月就有手持武器的壮丁把守。
这样的大门共有5个。除众楼街西大门外、还有众楼街东大门,四大门街东大门、西大门;夹道街北大门。5大门因为修建的年代不同,结构大同小异。
到了夜间,5个大街门、众多宅院门和72角门一齐关闭,庄园以里深宅大院、烛光辉煌、森严壁垒,家丁、门丁、更夫,各司其职。族人们有的举杯小酌、有的琴棋书画、有的品茶赏月,有的飞针走线,顽童则嬉戏玩耍——玩起捉迷藏、老鹰吃小鸡等各种游戏。
进了西大门往东走,街北侧矗立着四个大门,依次是“安雅堂大门”、“松树院大门”、“海棠园大门”、“安吉堂大门”。这四个大门保留至拆迁的是松树院大门和海棠院大门。
松树院大门:大门前面两侧各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仿人跪地形状的上马石,上马石三面刻有精美地荷花图案;上马石后边台阶两侧一边蹲着一只石狮子,石狮口含“宝珠”,双目圆睁,雄壮伟岸,虎视眈眈,威风凛凛;石狮后面门楼两侧砖垛下方一边立着一块青色迎凤石,迎凤石上刻着豪华的马车图案;迎凤石以上是九层青砖,青砖以上是一块方砖雕刻着“驰鹿、梅花、白云”的图案,这是世袭皇家俸禄的标志;起脊的门楼山墙顶上一边一条绿色琉璃瓦楞,瓦楞上依次蹲着雄鸡、金猴、望天犬、千里马、玉麒麟等吉祥物;千里马上坐着立马横刀的关二爷,清胡须,红脸堂,双目圆睁;玉麒麟上坐着一位五官端庄的老道士,怀抱羽扇,手粘胡须,稳若泰山;全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往上便是屋脊了,屋脊上是两条龙尾相接、龙头相背,仰天长啸的巨龙,青眼红舌鳞身,活灵活现。两条龙尾相交的地方安放着一块“飞人”形的方砖(方砖上一个展翅欲飞的人像)。这些吉祥物包围着一个门洞。门洞上方正中木椽下悬挂着一块刻有“花瓶、荷花、金鱼”的木匾,寓意全家平安、和睦、年年有余;门洞两侧安有一对光滑如镜,刻有紫金花图案的石头门枕,门枕托着两扇厚重的黑漆红色包边的大门。这就是松树院大门前景——高大、宽阔、坚固、雄伟、壮观、文明、典雅、威严、神圣。
松树院:进去松树院大门楼是一面影壁墙,影壁墙是用50厘米见方的青砖拼成的菱形图案,中间镶嵌着一个大“福”字。影壁墙西侧墙角处是一座假山,假山往东是三级台阶,下去台阶是一道鹅卵石铺就的甬路,甬路南边是松树院的南大厅;甬路北侧与南大厅的门对着的是一个屏门,屏门以里是大松树,大松树北边是松树院北大厅;大松树以东以西各有东西厢房3间。南北大厅门楹相对,东西厢房合手相恭。这些房屋都是青砖琉璃瓦房,青色条石铺基,先架后起,木柱支撑,雕梁画栋,前后出厦;东西两山和屋脊上都和门楼上一样,镶嵌着巨龙等镇宅吉祥物。这就是松树院。松树院北大厅前后都有厦檐,大厅前面两根立柱擎的两根横梁刻得是龙头,后面两根立柱擎的两根横梁刻得是凤尾。这样的建筑格局称谓前出龙头,后摆凤尾。
大松树:大松树主干有3尺多高,分枝离地一丈多高,树围三个大人合抱有余。四根分枝像四条巨龙越过四面瓦房上的屋脊,伸向别的院落;分枝上又长出许许多多的侧枝,伸向四面八方,每根分枝下半部分两人合抱有余。树杈以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象一把巨大的伞,笼罩着这个四合院以及邻近的院子。攀上任一分枝都可脚不沾地走遍四面的房屋。站在树下仰面不见天,立于树上俯首不见地。这就是人人口碑赞颂的那棵“南京到北知道大留那棵松”中的大松树。
农历盛夏雨后天气,天上骄阳似火,地上温暖如炉。阳光从大松树枝叶的缝隙里直射下来,犹如一把把利剑,插入地面,形成一道道光柱,光彩夺目,使树下增加了许多亮度;一夜来大松树下积聚地凝重的湿气,从枝叶的缝隙里冒出来,形成雾气,袅袅升腾,甚为壮观;树上树下,融为一体,迷茫诱人,神秘莫测,令人幻象丛生,赞不绝口。
另有诗为证:(清朝平阴县志记载)
当年携友过此亭,离奇妖娇势凌空,
入门一株如建屏,虬枝西折又转东,
奇屈主干才三尺,东枝拂云笼晓日,
翠摇毛半帘清,西枝穿霞挂晚虹,
为问枝何处觅?有时微风来亭际,
秀中泰岱石之隙,入耳稷稷茶声细,
枝根手植先大夫,有时疏雨撒空阶
沐雨侵霜寒暑易,半亩清荫长绿苔,
二十年过再来看,更是宜人明月夜,
尺蠖化作老龙蟠。秋高露滴白鹤来。
大松树四季常青,宁折不弯,坚韧挺拔,高风亮节。以它高尚的节操、优秀的品质受到世人的称颂和仰慕。多少年来大松树已被族人奉为“族魂”,引领族人坚守节操,规范言行,不屈不挠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走完自己的历史进程。
榆山张氏家族给予大松树的“俸禄”是30亩土地的收入。为大松树常年雇着两个长工,修枝整形,浇水施肥;大松树的枝干窜房越脊跨过宅院了,长工忙不过来还要雇短工为它修建砖木支架,避免它的枝叶受到摧残或压毁房屋;大松树每年要吃100多斤鸡蛋,100多斤豆类;干旱天气每天要喝4担井水;为了让它饱享天赐甘霖,临近的四合院落都有暗沟通往松树院,雨水都要通过暗沟流进松树院,渗入地下或排出院外。
南北大厅:大松树北边是松树院北大厅,大松树南边出了屏门是松树院南大厅。北大厅是会客用的,这里不再赘言。南大厅是候客室,遇到主人正忙着会客,又来了不能立即接见的客人,门丁就请到南大厅里等候。这里有专人伺候茶水。等有空了再接见。北大厅东边,东厢房北边有一个小院栽着一株梅花,叫梅花院。
梅花院是一个书院,东西两个角门可以出入。北边是十一世祖讳嗣宗老人的书房。嗣宗老人告老还乡后,除了接见客人外,就在这个小院里读书写字。小院里一年四季都散发着书香,到了寒冬腊月,梅花就盛开了。十二世祖嗣宗老人,字:德可。清朝雍正年间任刑部郎中。
&梅花院里书房前边南窗下栽着一株梅花,梅花黄掰红心,每年寒冬腊月开花,开花时散发着浓浓的幽香。有联赞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暗喻读书人要像梅花一样耐得住寂寞和苦寒,专心致志,刻苦读书,期盼着有一天功成名就,脱颖而出。梅花院向后去再过一个院落是长松楼院。
长松楼:众楼街上这些院落每家都有一幢楼房,这些楼房最有名的当属松树院的长松楼。长松楼位于村子中央,地势突兀,台基高大,5层楼在群楼中犹如鹤立鸡群一样。登楼远眺可以依稀看清路上的行人;俯首下瞰马就给小狗一样大小;每当有贵客要来的日子,登上楼顶顺着客人来的方向就可以看到客人来到哪里了。长松楼后面再穿过一个院落是三山夹一井。
三山夹一井:大留张氏庄园共有石砌水井72眼。井口有方的、长方的、有圆的、也有椭圆的。最出名的有西花园里的长方石井和长松楼后面的“三山夹一井”。三山夹一井因石井位于前院两个平房的山墙和后院西屋的南山墙之间而得名。三“山”即屋的三个山墙中间有一眼井。故名“三山夹一井”。此井南边是家具楼。
家具楼:家具楼是一个二层小楼,里边放着犁耙绳索,锄镰镢锨,铁镐铁锹等各种农具和工具。是为耕种祭地、防洪抢险等各种公益事业准备的。家具楼南边是海棠院。
海棠院大门:大门两个砖垛上方各立有一块方砖,每块方砖上都刻着竹节和阴阳鱼;两扇厚重的大门立在两块鼓形的门枕上,门枕上刻有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束盛开的荷花,荷花的下方刻着一对咧嘴欲笑的石榴。这三样石刻寓意家庭平安、和睦、多子多孙、人财两旺。
海棠花:海棠楼前右侧栽着一株海棠树。海棠树每年清明节前后开花,初开时花骨朵紫红,每到盛开时节白里透红。紫红色的花骨朵离离拉拉像蒜辫子一样长满枝条;花朵儿挨挨挤挤仰天怒放。姹紫嫣红,娇艳美丽,令人赞不绝口。可是凑上去闻一闻却没有香味。海棠花潇洒俊逸而无香气。暗喻男子要像海棠花一样,英俊正直,外表美观,却不香气袭人,沾花惹草,沉迷酒色。
各个大院里都栽着一种植物。这些植物都含有深刻寓意,代表着主人的心理愿望,潜移默化地教育后人。
丁香花:张家一般都在秀楼前面栽种一株丁香树。丁香花树干弯曲,树皮发黑皲裂;丁香花洁白而无杂色,丁香花朵小而不艳丽,丁香花低头向下而不张扬。但丁香花香味浓郁,芳香四溢。暗喻女子应像丁香花一样,不要只注重梳洗打扮,搽脂抹粉,要做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德馨久远的人。张家历史上闺阁之中有不少聪慧贤淑的才女,如族谱记载:
九世祖梧女适同邑工部尚书朱鼎延,以贤明著为尚书妻,称不亏焉。鼎延早岁困于场院屋中,中年娶梧女为继妻,梧女敦夫读书重仕,始以进士起家,官至工部尚书。后朱家历十余世而科第不衰,代有文人以世,其业皆女之后也,张氏女福履200余年未有过之者。
十六世祖广尔女、东平杜俊声妻淑惠是远近闻名的才女,现录她写的诗为证:
《晓起》晓起看花带露浓,多愁多病怨西风,明年秋草随春绿,我寄伤心无处同。再佳句云:今夜神随明月去,娥携手入天台。
夹道街:夹道街俗称家道,是张家庄园内部的一条南北街道,宽4米。夹道街北起棂子门街,南至众楼街,与众楼街上向南的胡同连起来至南大留牌坊街贯穿庄园南北。夹道街南首西侧有戏具院。
戏具院里有堂屋5间,东西厢房3间。专门用来存放锣鼓、各种戏装道具和化妆用品。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专门看管,这户人家的收入是10亩地,自种自吃,不收地租。
夹道街东边是众楼街东大门。再往东就到了栅栏门。
栅栏门:位于众楼街东首。大留村地势东高西低,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河水像脱缰的野马,打着漩涡,怒吼着可着众楼街往西灌。街上的地皮都被一层层刮走,临街房屋都被冲得豁露着屋基,摇摇欲塌。为此祖先在这里修建了栅栏门——滞水闸。滞水闸两边是两根镶在石墙里的凿有卧槽的巨大石柱,后有梯级台阶攀援,每逢山洪暴发,人们抬着木板沿台阶而上,登上石墙,将木板下在卧槽里,阻止洪水进街。栅栏门以里北边是东大庙和奶奶庙,人称庙上庙。
庙上庙:东大庙内有东岳庙、泰山老奶奶庙、菩萨庙等几个庙,故称庙上庙。
东大庙座北朝南,高高的台基以上是两道八字墙连接着一个精致的门楼,门楼两扇红漆大门。进去门是一个巨石组合的影壁墙,或说功德碑。功德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经铁錾细琢的巨石,碑身是两块方形条石镶着一块磨光的正方形的青石。青石上刻着建庙誌记和捐款人名单。功德碑后面是一条鹅卵石铺砌甬路,甬路直通庙屋,庙屋里供奉着从泰山上请来的东岳神,保佑百姓平安幸福。庙屋前边建有东廊坊和西廊坊。庙屋一东一西各有鹅卵石铺砌的甬路通往后院的奶奶庙。
东大庙后面有3间前出厦的瓦房,是奶奶庙大殿,里面塑着泰山老奶奶的神像等。奶奶庙座西朝东,前有起脊的瓦屋门楼,门楼很精致但是很小,据说是专为东岳神和泰山老奶奶等仙人听戏盖的,人走前门不走这里。门楼前面立有万丈碑,再向东过了河便是遏云楼。奶奶庙、门楼、万丈碑、遏云楼4个建筑物都在一条中心线上。
万丈碑:东河西岸奶奶庙前有
“万丈碑”,说是万丈碑,石碑只有2丈多高,立在一座高高的台基上。传说万丈碑是一块魔碑能随着水长,水涨多高,碑长多高。无论雨下多大,水涨多高都不能把它淹没。只要把它淹没了,那河西的村庄,河东的原野都会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洪水始终没有淹没过万丈碑。
有一年,大雨一连下了7天7夜,巨大的山洪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着上游冲毁的房屋檩粱、树木、牲畜倾泻而下,汹涌澎湃。人们以为这次要遭水灾了,家家做好了逃难的准备。有经验的老人说:“看着万丈碑吧!只要万丈碑不没,我们的村庄就不会淹没。”人们来到奶奶庙看到万丈碑还露着一个头顶,没被洪水没过。老人说:“大家放心吧,万丈碑一定会打败水龙王,保佑我村平安无事。”于是众人各自回家,洪水始终没有淹没村庄。
此属传说,万难考究,但万丈碑确有此石。与其说万丈碑有什么魔法,倒不如说先人根据历年洪水泛滥的经验而立的水文标尺。提醒人们根据万丈碑吃水的高低,推断洪水经过此地的大小和淹没程度,并以此为坐标,确立建筑物基础的高低。只要万丈碑不被淹没,村里的建筑物就不会淹没。万丈碑前面是东河。
东河:东河发源于凤凰庄北面的青龙山,经过大留、查庄、国庄、隆庄向南流入康王河。河东面一块空地上建有遏云楼。
遏云楼:过了东河再上东走有一座戏楼,是张家十一世祖嗣宗老人出资修建的。戏楼座东朝西是用几千斤重的条石垒成的台基,后台前看瓦屋后看楼,前台是一个由4根6棱石柱支撑的雕梁画栋翘檐的四角古亭。前台眉檐以下挂着一块木板,上刻“遏云楼”三个大字;两个石柱上雕刻的楹联是“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粉白雪五音调汁万民欢”。
戏楼建在河东边的一块高地上,前面是空旷的河滩,后面是与邻村相连的原野。居高声自远,戏楼上一开戏,临近十里八乡的人都可听到锣鼓的响声,还可以听出唱的什么戏。据此祖先给此楼起名“遏云楼”。意思是因为戏唱得好,声音传得久远,云彩也驻下来听戏。由此可以看出祖先丰厚的文化底蕴暨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艺术夸张水平。遏云楼南面有一条大路,大路过河进村的地方有一座大桥,叫作南大桥,南大桥斜对着众楼街,众楼街南面就是四大门街。
四大门街:也是一条东西大街,西起小集街,东至东河,长500多米,宽16米。是张家来这里建筑的第二条大街。在这条大街坐北朝南均匀矗立着张家4座气派豪华的大门楼,四大门街因此而得名。
四大门:四大门是张家的四个门楼,这四个门楼在一条线上正东正西矗立在四大门街北侧。是四个一摸一样装饰豪华堪与松树院门楼相媲美的门楼。所不同的是:一、屋脊上两条龙尾相交的地方没有“飞人”形图案的方砖。二、山墙上没有“世袭皇家俸禄”的标志。三、屋顶上的瓦,松树院是一仰一合(同样大的瓦盖在两个瓦结合的瓦缝里),四大门是一仰一扣(卷筒小瓦扣在两个瓦结合的瓦缝里)。除上述三点不同外,同样坚固、雄伟、壮观、文明、典雅、威严、神圣。恕不多叙。有必要一提的是72角门。
72角门:各大宅院除了前门、后门以外还有角门,角门即设在里院和外院,东院和西院间隔的墙上的小门或说侧门。专供家庭内部人员夜间或有急事大门关闭了以后通过。这样的角门有72个。所以偌大庄园家家都有角门相连。
棂子门:棂子门座落在庄园最后面的一条东西大街棂子门街上,是张家这处庄园最北边的一个大门,大门因上面有五分之一的窗格而得名。棂子门主要是宽阔高大,门洞通过一辆大马车两边还有站人的空间。出了棂子门往西来小集街上往南拐就是著名的张家小药铺。
小药铺:张家的小药铺位于这处庄园的西北角上,临街三间门市,后院里有药库,煎药房等,雇着十几个伙计还忙不过来。说是小药铺,其实并不小,南北大留和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来这里看病拿药。小药铺里的人给人看病不分穷富,只要有病来这里看,就给你治。那时村子里流传着这样的话:“穷人家看病,富人家拿钱。”每到夏秋收获季节富人家大车小辆地往小药铺里送粮食,以粮食顶药账。药铺里再把这些粮食等价格合适的时候卖出去,换成中草药治病救人。
小药铺里啟瑞祖四世行医,最著名的一次是给泰安参将的亲娘看病,参将很孝顺,请了很多名医都没看好,小药铺的啟瑞高祖去了看好了。参将感激不尽问高祖要什么,是要官、要钱、还是要粮,即使要天也许半个。可是高祖什么都没要和参将交了朋友。后来参将保举啟瑞高祖任即选守备,升用都司加游击衔。此支族人在南高余还有一个药铺。详见照片。小药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名声远扬。看病人络绎不绝。小药铺里栽着竹子:常绿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有对联赞颂:“未出世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亦虚心”。表明了从医祖先学无止境、虚怀若谷的心境。
沿着小药铺往南来,走到三官庙东侧拐弯处上有一座桥,桥上有一眼井,叫桥上井。
桥上井:这眼井原在街的西侧,夏天街上雨水成河,污染井水,街东的人隔河吃水困难。族人商议在这井上建了一座桥,把井垒在了桥墩上,井口留在了桥面上,街东街西的人都可以在桥上打水吃。这就是“桥上井”。
关帝庙:沿着小集街往南走,走到南大留牌坊街向西走不远路北里就是关帝庙。当地传说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关二爷耍大刀(下雨)的日子,人们自愿来到庙里焚纸烧香,祈求关二爷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以上所述,是大留张家典型的建筑景观,其他建筑大同小异,都显示着张家过去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尊贵的荣誉
&&&&&&&&&&&&&&&&&&&&&&&&&&
白玉如意:九世祖梧在朝里为官时因政绩显赫皇帝钦赐“白玉如意”一枚。白玉如意像有线电话上的耳机,上头大下头小,中间像古代木勺勺柄一样稍有弯曲。拥有玉如意上可伴君,下可参王。手持玉如意在大门上一站,犹如圣驾亲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般老百姓见此绕道而行或是垂手而立静候路旁,叫你过去才能过去。先祖梧殁后,玉如意传给其妻姚氏老奶奶,姚老奶奶像宝贝一样珍藏着从不外露。她说:“那么大的权力可不能随便拿出去吓唬人!”
玉如意在姚氏老奶奶手中只使用过两次。一次是同族兄弟两人为出入上的一棵大树,撕破了脸皮,撑了老婆架子,就在互相拉扯着要告官时,老奶奶手持玉如意到了。兄弟两人一见玉如意立刻停止争斗,跪地求饶。唯恐不尊,受到惩罚。
还有一次是张家与外姓人家争地界,地界从春天耩谷子时就有争执,到了秋天割谷子时,为了一耧谷子的归属,矛盾激化,双方雇工手持镰刀,为了高额奖赏,各保其主,跃跃欲试。血案就要发生,姚祖母手持玉如意坐着四人小轿赶到了。双方一见玉如意赶紧扔下镰刀,垂手而立。任凭中人测量,重新认定了地界,埋石为证。日后再没发生争执。
望龙朝野:在松树院的北大厅里两个楹柱之间悬挂着一块御匾,上书“望龙朝野”4个鎏金大字。这块匾是十一世祖嗣宗任刑部郎中时,皇帝钦赐的。意思是十一世祖嗣宗无论在朝在野都可与皇帝同桌共饮,畅谈国事。皇上和嗣宗老人之间取消了“赦尔无罪,方能视君”的礼数。这是一种荣誉也是皇上赐予的一种特权。嗣宗老人还带回来一件墨宝——荣寿并臻。
荣寿并臻: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亲书“荣寿并臻”四个大字相送。高度赞美讳嗣宗老人为国为民、与公与私都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孝廉方正:“孝廉方正”是清朝特设的制科之一,以汉代“孝廉”、“贤良方正”合为一科,名为“孝廉方正”科。赐六品服,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松树院的后边是对松堂,对松堂大厅里两个楹柱之间悬挂着一块御匾,上书“孝廉方正”四个鎏金大字。这块匾是十八世祖牧韩在曲阜为官时,同僚钦佩,万民拥戴,通过考试和吏部考察以后,皇上钦赐的。&&&&&&&&&&&&&&&&&&&&&&&&
万名旗伞:十九世祖洪韬因在山西治乱有功,清廷调他进京为官,临行时当地黎民百姓为感谢他的恩德连夜赶制了“万民旗、万民伞”赠送与他,以示万民拥戴之意。详见本人所著30万字长篇小说《万名旗、万名伞》。
千字文:千字文是张家祖上传下来的唐朝欧阳询所书的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一个字写在一米见方的宣纸上,1000个字写在1000张纸上。装在一个紫檀木做的箱子里,平时就诊藏在长支长的藏书楼或地下室里,只有各分支族长聚会、慕名而来的贵客要求拜阅、农历6、7月份驱湿防蛀,才得以拿出来展示。一般情况下都是深藏不露的。
抗战期间,日本鬼子曾包围大留寻找千字文,也曾派人秘密潜入大留意欲高价收买,都没有得手。
文化大革命中千字文作为四旧化为灰烬,后来有人看见在一家连灶炕用秫秸扎的隔断上糊着3张半,后来也不知去向了。这在台北博物馆里才存着2张半。其价值可想而知。
几百年来,张家祖上所获御赐珍品和民间赠品还有很多,比如金瓜、钺斧、朝天灯等,因实物被毁,这里不再赘述。
&三、虔诚的祭祀
张家有四大林地——西老林,杨家圈林,北大林,南大林。
西老林:西老林是张家最早的林地,位于北大留村西约1公里处,林地的西边是一条季河,林地的南边是泰东的官道,西老林四周用石块砌垒,林地巨树参天,幽深繁茂。始祖伯敬等祖先就安葬在西老林。
去年铲平土地时,推土机一铲挖出来一个隧道,隧道下去一个8米的竹梯还又接上一节绳子才到了“底”(这个底是否是淤积的泥沙也说不准)。据说这是一个有地宫(地下宫殿)的坟墓。地宫有多大?位于何处?是否在林地里?离开坟头或林地有多远?地宫里藏有多少宝贝,是否还存在等?就无人知晓了。有幸的是肇栾叔及时赶到了这里,他不顾个人安危,强烈谴责和制止挖掘祖坟,祖坟才幸免于难。
杨家圈林:杨家圈东、西、北三面环山,东南面是广袤的原野,其形状如圈椅,因此而得名。林地原属西铺表亲耕地是祖上花钱作为林地买下来的,因而沿用此名。
杨家圈林地载满了柏树,古老的柏树两人合抱有余。前面是巨石垒成的梯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林地,林涛呼呼,两耳贯风,素有北国风韵。林地西侧有两眼井——水井、旱井。
水井一年四季不干,80岁老翁没听说过也不记得这眼水井干过。旱井吞没山洪的能力大得惊人,历史上无论下多大的雨,三面山上的洪水一齐汇聚在这里进入地下,从没淹没过田地或庄稼,也不见洪水从哪里流出。
这说明当年祖宗选择林地时肯定找地质专家看过,这样的格局风水学上叫作:“天门地户”,地下肯定有一个巨大的水库,不然的话,井水从哪里来,雨水又往何处去?天门指水井,地户指旱井。
水主财又主文,这些年来张家财旺文昌,或许即缘于此吧!
北大林位于大留村北面,九条土龙的中间那条巨龙的龙背上,北有凤凰山做靠,南有九龙沟畅通,往东不远处还有一条河通往衡鱼康王河。无论旱路水路都畅通无阻,源远流长。为防九龙闹事,在中间那条土龙的龙头上修建了北大庙(东岳庙)。北大庙遗址至今犹存。
南大林:南大林位于南大留村南的一块地势较高土地上。绿树参天,石碑如林。是张家较晚的一块林地,这块领地里安葬着清末时期张家的老祖宗。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坟墓是御赐吊棺。
御赐吊棺:十七世祖衍曾老人,官至参将,钦封“宣武将军”。因武功高强,政绩显赫,安边有功。殁后皇上御批为其修建吊棺。墓葬用石灰、豆面、蛋清和泥,石料砌垒,巨石盖顶。棺椁用3道铜箍,3挂铜索悬于墓葬之内。文革时坟墓被破以后匿迹。
四大林地都有林门,林门前面石头台阶又高又陡。杨家圈的台阶属于最高最陡的。“柏木套棺”进杨家圈林地得用24人抬,上台阶的时候,每个人的后面还要再站上一个人拥着前面抬棺人的腰,如果抬棺人撑不住劲就要随时替换。48个人听着号子一步一步向上移动。这时候披麻戴白的孝子在前面双膝跪地,一个劲的砰砰地磕头。那悲恸、壮烈、动情的场面,惊天地泣鬼神,谁见了谁都忍不住心酸流泪。
&&&&&&&&&&&&&&&&&&&&&&&&
老家庙以后张家有两大祠堂——北大留永思堂,南大留追远堂。
永思堂:永思堂位于北大留牌坊街北侧贞节牌坊、老家庙旧址西边,永思堂是一个有门楼的四合院落,5间正房,6间偏房(东屋、西屋),3间南屋,1间门楼。门楼和房子都是起脊的瓦房,屋脊上镶着陶龙等吉祥物。始祖伯敬老人的灵位就供奉在这个院子的堂屋正中,他的子孙按长幼依序排列。
追远堂:追远堂位于南大留牌坊街北侧,其建筑结构与永思堂基本一致,恕不详述。但有一条祖训一直不变:“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南大留的子孙得先到北大留永思堂进行祭拜,礼毕再回到南大留追远堂进行祭拜。祭拜完了祖先再给老人拜年,南北大留拜过年来回到家里都要到点灯时辰。
据风水先生说,大留村所占的土地是一条龙脉,张家的庄园就建在龙背上,而松树院就建在龙脊上。这意思是说张家出人才是占了风水宝地的光,其实张家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只知道教育子女好好读书,通情达理。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的人。这次续谱统计,几百年来这个庄园里仅登记在册的就有30多位进士,最高官职到过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州同知、知县和将军等。
老村因地下压煤已经沉没于地下了。但对老村的老街、老宅、老屋、老井、老树、老庙等总有一种难割、难舍的情愫。那里肥沃的土地和具有显明的农耕社会文明特色的房舍毕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适逢续修家谱,族人纷纷提供家乡的资料,于是欣然命笔,编辑《大留榆山张氏庄园》。
& 始祖伯敬老人勇敢、坚强、勤劳、智慧,奉旨迁徙,落户安城;二世祖林老人再次择迁来到大留这块土地上,一穷二白,勤劳耕作,繁衍子孙,由最初的窝棚、土屋变成了高楼大厦,奠定了“书香门第”,“大户人家”,“官宦府邸”的基础;榆山大留张氏庄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文明建筑群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其建筑豪华、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设计独特、布局合理和人才辈出名闻遐迩。大松树作为“族魂”凝聚族人团结和睦;引领族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平凡走向卓越。庄园虽然没了,但庄园文化不能丢。&&&&&&&
《大留榆山张氏庄园》附族谱一起付梓之际。感谢族亲玉韩曾祖、柱韩曾祖、振阳祖、肇惠伯父、肇勉叔、肇栾叔、肇平叔、肇军叔(拖车泉)、肇祥叔、肇军叔(北大留)、肇伟叔、建恭哥、基恒哥、英杰哥、张敏(胞姐)基涛哥、脉恭弟、张猛(胞弟)、乐恭弟、富远侄、永远(老师)、久远侄、谨香侄、谨祥侄、长远侄、显明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上文字,因庄园旧址已经不在,资料全靠族人口述,加之撰稿人水平有限、虑事不周,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之处,万望同族宗亲暨关心文化大事的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不吝赐教。谢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扬班公交路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