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职业选择2016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职业是什么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像分,阴阳之侯烈,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章。
  ——《九阴真经》总纲  九阴真经一书最早出现于梅超风之口,当时梅超风自大漠逃亡到金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在一间阴暗的地窖中抓住了郭靖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回忆,也由此引出了一段旷绝今古的师生恋情、一部武林奇书上下册之间的分合流离,以及一个叫桃花岛的门派之盛衰。  于是在许多回忆中,九阴真经都是与“桃花岛”同时出现的,东邪其人几乎是《九阴真经》这本书所牵涉的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然而他却从没有练过这本书,这是多么难以置信的事情。然而更加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丈夫遂愿,一个柔弱的女子竟会因为默出半部经书而丢掉性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故事。  然而现实往往就是残酷的,为了得到《九阴真经》,很多人都丢了性命,然而丢了性命却不是最惨的结局,丢了自己心爱之人,毁了自己原昔的生活,才是最惨的结局。东邪西毒,不过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受害者”。因为有此二人的“受害”,又凸显出王喆先生伟大。。。  这些人物,一个拉着一个,一个拽着一个,将命运尽数扭结在了一本书上面,笔者试图通过《射雕》系列中的九个人物的生平,来探一探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楼主发言:55次 发图: | 更多
  导论:九阴真经——神雕三部曲之最大线索  一、一本秘籍的影响力  一本秘籍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衡量标准。难道因为该书伤亡的人越多影响力就越大吗?那么《葵花宝典》的影响力恐怕还及不上《唐诗选辑》吧。难道书中所载武功越厉害影响力就越大吗?那么我们是该推崇《易筋经》的脱胎换骨,还是该笃信《神照经》的起死回生?又或者,既不比武学价值,又不比哲学价值,像现在的畅销书那样,比一比商业价值?  可见,一本书,尤其是武功秘籍这种小科目书籍,对其影响力大小的判定是很难实现的。但是,通过一些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一些江湖事件的审查与了解。尤其是武林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在一本秘籍的转手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锐化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举个例子,若干年前,江湖上出现了一本叫《怜花宝鉴》的书,当时作者王怜花急于泛海移民,于是千挑万选了一位“最可靠的人”为其保管此书并代理遴觅合适人选继承书上所载知识。恰巧“最可靠的人”小李探花出国访问,于是王怜花便将着急忙慌地将该书交于准探花夫人林诗音代为转交,似乎此书脱手之后就可以彻底撇清其个人对中原武林的一切义务与责任了。不料此去经年,林诗音并没有与李探花缔结连理,反而嫁与龙啸云为妻,至此《怜花宝鉴》竟藏于妇人之手长达十余载不曾现世。  有失口德地说,此妇人所嫁之人乃江湖头号伪君子(岳不群、江别鹤等人与之相比也未必高明许多),所幸林诗音不曾示书其夫,否则即使他不曾修习书中所载各门知识,仅就借此书之题稍作营销,还不在江湖上掀起轩然大波?   直至龙啸云良心发现幡然醒悟,拿着《怜花宝鉴》去诱惑上官金虹来换取李寻欢的活路,《宝鉴》才真真正正地在江湖上露面,几经周折,辗转反侧,《宝鉴》最终落于龙啸云之子龙小云手中。龙小云不似其父伪君子,乃真小人也,不屑于借书发挥,而是实打实地据之以为己用。然而百年之后,我们并没有见闻龙氏将《宝鉴》中所载绝世武功发扬光大,却从侧面听说龙小云晚年步其先尊后尘,良心发现幡然醒悟,将书中据说是害人的方法(下毒术,易容术,苗人放虫,波斯传来的摄心术)以及歹毒的武功进行大幅度删改,导致《宝鉴》艺术价值骤减,吾辈仰慕怜花公子大才之,得知《宝鉴》被毁之时,各各泣血(相对于这种毁法,我们宁愿选择在《多情剑客无情剑》第八十七章的那种毁法)!  话转回头,《怜花宝鉴》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名气,毕竟书中的武功如何如何厉害、各类绝技如何如何神奇我们都没有太多直观印象,只能通过对王怜花其人在《武林外史》这本书里的相关记载加以印证,而修炼这本书的人除了龙小云好像也没有别的记录——但是,我们却通过这本书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王怜花委托林诗音将《宝鉴》转交李寻欢,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林诗音从表妹变成了龙夫人,李寻欢从探花郎变成了李大叔,《宝鉴》一事却石沉大海,若不是天机老人和孙小红提起这件事,可能李寻欢包括咱们这些围观群众永远也不会知道有这本存在。那么问题来了,林诗音为什么要向曾经的恋人隐瞒此事?退一万步讲,就算没了情分,好歹还是表兄妹,就算不讲亲情,好歹还要讲讲江湖信义吧?这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2.龙啸云的一生几乎都生活在李寻欢投下的阴影里,使他即使做了武林盟主也不能阳光洒脱,即使得到了人家的老婆和家产也不能称心如意,于是他的一生都走在处心积虑地将李寻欢这个结拜兄弟弄死的邪路上。那么,他为什么又会幡然醒悟良心发现要用《怜花宝鉴》来拯救李寻欢的性命呢?这转折也太突然了吧?  倘若我们能完整地回答以上几个问题,那么《多情剑客无情剑》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些什么也就不是什么高深“武学”了。  然而回答问题不是本文的目的,即使是,也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却是发现真相的必经之路,从一本秘籍的始末入手没准正是发现问题的捷径(这正是武功秘籍的“线索作用”)。如果本人的指导思想没有错误,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从一本名垂千古的秘籍入手,来开展对一段近三百年的江湖盛衰史的探索。
  二、《九阴真经》的正邪归属  一本书其实也是分善恶的。  有的书积极健康,引导读者热爱生活、友善团结、文明和谐甚至富强民主,比如《中国梦实现路径》。相对应的,有的书就阴暗晦涩,反映的都是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让人读了情绪低靡对生活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比如《悲伤逆流成海》。  还有一种书,徘徊于二者之间,它不温不火,不咸不淡,看了到底有啥反应全凭你个人性格、心情、心态。比如一本《高等化学》,有的人读完拿到了某大学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找了份好工作一不小心升职加薪成为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有的人读完了却买了成吨的感冒药在家提炼冰毒一不小心东窗事发身败名裂成为犯人走进了监狱。  于是我们发现中性书大多本身不带有或者很少带有什么感情色彩,它的好坏与用途往往取决于读者的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而武功秘籍这类工具书恰恰就是这样的中性书。  例如《葵花宝典》这种大众观念中典型的邪书,也并没有令所有修炼者都堕入魔道,除了岳不群与林平之这对翁婿被《宝典》的负面思想腐蚀,林远图练了《宝典》(《辟邪剑谱》)后,吃的是镖局子的正经饭,杀得都是夺镖的绿林大盗,也算不上什么十恶不赦,而东方不败练了《宝典》后,更是隐居黑木崖,整天也就是绣绣花,与他的莲弟调调情,几乎可以说人畜无害(暂时忽略一下那七个无辜的小妾)。如此来看,仅凭《葵花宝典》要求修炼者自宫就断言其邪恶属性似乎有失公允,更何况如今地球人都知道,《葵花宝典》的最后一页清楚地写着:无需自宫,亦可成功。  而本书的主角《九阴真经》到底是正是邪实在关系重大,因为这关系到《射雕三部曲》的主旋律,倘若《九阴真经》是一本哪怕类似《葵花宝典》的观念上的邪书,那么《三部曲》都不免会像《笑傲江湖》那样蒙上一层似有若无的阴翳。好在,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事实中讨论一下,《九阴真经》的正邪归属。  1.修炼者异化(变坏)比例。  以《葵花宝典》作为参考,练过的人有:林远图、东方不败、岳不群、林平之,忽略岳肃、蔡子峰(时间太短估计没来得及练)以及作者老太监,异化者有岳不群、林平之,比例二分之一,可归类为准邪书序列(超过二分之一方为邪书)。以《九阳真经》作为参考,练过的人有:觉远大师、张君宝、郭襄、无色禅师,异化者为零,异化比例为零,可归类为正书序列。  下面来看《九阴真经》,练过的人有(按先后顺序):陈玄风、梅超风、周伯通、郭靖、黄蓉、洪七公、段智兴、欧阳锋、杨过、小龙女、黄衫女、周芷若共12人,忽略作者黄裳及王重阳、黄药师、张无忌等藏书人员,异化者有陈玄风、梅超风、欧阳锋、周芷若4人,异化比例三分之一,低于《葵花宝典》,完全可以归类为正书序列。  2.总纲的前世今生。  《九阴》总纲一开篇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而不足胜有余”,这句话太经典太耳熟了,出处为《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下一句要是改成“魔之道,生有尽而灭无穷,所以生灭尽,而有尽化无穷”,那么这段话就变成《天魔解体大法》的总纲了。  《天魔解体大法》最早出自还珠楼主仙侠作品《蜀山剑侠传》,后被梁羽生大师引用于《云海玉弓缘》等武侠作品中,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邪功,该功法以自残躯体的代价激发体内潜能,自身功力可在瞬间陡增数倍甚至数十倍,可对敌人一击必杀。  而《九阴》总纲的第二句为“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像分,阴阳之侯烈,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章”,语出自《黄帝内经》下编《素问》序言(王冰作)第一段六、七两句。斯文正气凛然,全无邪魔气息,一派天下武学总纲之风气,两之相比,高下立判。  3.所载武功的属性  《九阴真经》最初由黑风双煞带入公众视野,无论是铜尸的摧心掌还是铁尸的九阴白骨爪和白蟒鞭法,都给人一种阴狠毒辣、邪气蒸腾的感觉。然而这一错误映象的形成,仅仅因为双煞偷走了下半部经书,在缺乏上部内功基础的指导下而错误习练了这些高深武学。而《倚天屠龙记》中的黄衫女也证明了在正确的方法下修习九阴白骨爪,完全可以呈现出另一番武学气象。  总结一下,《九阴真经》一书,博采众长,种类齐全,内功高明,实为一部正义的武学奇书,完全值得我们花费以下的篇幅对它的历史进行研究。
  三、九阴简史  前文说到《九阴真经》总纲的时候说丢了一个重要信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这段高深莫测的文字乃是由精通梵文的前大理功极帝段智兴先生翻译过来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灯惊叹无已,说道:“此中原委,我曾听重阳真人说过。撰述《九阴真经》的那位高人黄裳不但读遍道藏,更精通内典,识得梵文。他撰完真经,下卷的最后一章是真经的总旨,真经最高秘奥,全在总旨之中,前面所有难以明解的关锁,总旨乃是钥匙。他忽然想起,此经倘若落入心术不正之人手中,持之以横行天下,无人制他得住。但若将这章阐明最高武学的总旨毁去,总是舍不得,于是改写为梵文,却以中文音译,心想此经是否能传之后世,已然难言,中土人氏能通梵文者极少,兼修上乘武学者更属稀有。得经者如为天竺人,虽能精通梵文,却不识中文。中华人士如能通识梵文,武学又高,此人就不至为奸恶小人。他如此安排,差不多等于不欲后人明他经义。因此这篇梵文总旨,连重阳真人也不解其义。岂知天意巧妙,你不懂梵文,却记熟了这些咒语一般的长篇大论,当真是难得之极的因缘。”当下要郭靖将经文梵语一句句地缓缓背诵,他将之译成汉语,写在纸上,授了郭靖、黄蓉二人。  ——引自查良镛《射雕英雄史》第三十一章  这个信息之所以关键,是因为黄裳出于对《真经》中所载武学知识的保护而添加的梵文密码,严重限制了学全此书的人数——资料显示学习过《九阴真经》的12个人中学全此书的仅郭靖一人(有人说郭靖学全了就等于黄蓉学全了,但是黄蓉可以选择的武学资源太多,既要忙着率领丐帮配合丈夫抗击蒙古,又要忙着生二胎,有没有功夫学全真经上的武功还真难讲)——这就太令人唏嘘了。  这么一本旷世巨著,在多个高人的手上多番辗转,最终将之练全的竟只有郭靖一人,为什么?这中间的过程是有多么曲折离奇啊,让我忍不住想要捋上一捋。  《九阴真经》问世于1160年前后,由黄裳手创,据说为了报复仇家而花费近了40年的光阴尽破当时江湖上的高明武功汇入下编,并在上编中高强度浓缩了当时最全面最深刻最精妙的道家内功学知识体系,最后又在总纲部分阐述了阴阳互济、阴阳调和的至理,纠正了道家偏重阴柔,九阴极盛,乃成为灾的缺失。  黄裳死后,《真经》消失了一段时间,若干年后重现江湖引得武林豪杰争相抢夺大打出手伤亡惨重。出于对既有江湖秩序的维护,全真教创教真人王喆先生夺得真经,并史无前例地开辟了“华山论剑(计划每隔25年召开一次)”这一武术界最高峰会来通过比武确定《九阴真经》的归属。第一届华山论剑召开于1196年,参与者除了王喆还有丐帮第十八代帮主洪七、桃花岛主黄药师、大理国第十八任皇帝段智兴、西域白驼山庄庄主欧阳锋。经过一番艰难的角逐,最终获胜者为王喆,并与其余四人并称江湖“五绝”。  王喆在晚年成为天下第一,非但不是幸事,反而是个大麻烦。《九阴真经》这样的烫手货,哪个习武之人能不对其朝思暮想?更何况参与第一届华山论剑的其余四人均对真经虎视眈眈(还包括那个因武功未成谢绝赴会的铁掌帮帮主裘千仞),而且这些人个个年富力强、势力雄厚,单个来说已经很难对付,倘若他们要是两两抱团甚至集体抱团(当然这个几率非常渺茫)那简直就成了全真教的灭顶之灾——尤其是在王喆不在的情况下(他已经太衰老,自知去时无多)。为了保证《九阴真经》不被奸人所得而继续为祸江湖,于是王喆北结丐帮,南联大理,先后选中洪七时刻关注着黄药师以及其背后的桃花岛的动向、段智兴作为先天功的继承人来克制野心勃勃的欧阳锋。  1197年,王喆诈死,以先天功配合一阳指绝艺废去了前来终南山企图夺经的欧阳锋的蛤蟆功内力,导致后者躲回白驼山长达二十年不敢涉足中原(但是做了一系列小动作,后文将会详述)。不久后,王喆真的驾鹤西归,临终前将真经交给他的师弟周伯通保管,但是坚决不准他练经上所载武学(这个决定其实是错的)。  无可奈何的周伯通为了完成师兄的遗命,决定将《真经》的上下两册分开藏于两个不同的地方,不幸的是就在他携带下册前往藏匿地点的途中,他遇到了黄药师夫妇。黄药师智计无双天下人人皆知,但是更绝的是黄药师的老婆竟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那个周伯通永生不忘的遇见里,黄氏夫妇以一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盗走了《九阴真经》的下册,并且还骗得周伯通恼羞成怒亲手撕碎了下册的原件。此后的数年里面,周伯通一度沉浸在被黄氏夫妇欺骗的阴影之中,直到1204年他终于反应过来后,毅然决然地独身上桃花岛向黄药师讨要真经下册复印件,然后在不敌黄药师后被囚岛上长达15年之久。  黄药师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太骄傲,既然得到了半本真经,就赶紧凑合着练吧?可是人家不,他亲耳听见周伯通说人家王喆就压根没练过这个真经,于是他也决心不练经上的武功(估计是看出来没有上部的内功心法索引所以才暂时不练,还找了个如此冠冕堂皇的借口),倒是对下部结尾处的汉音梵文版总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乎两口子闲着没事徒弟也不教了时间净花在破译总纲密码上面了,一晃就是四五年之久,到底出了乱子。
  黄老邪与自己的女徒弟以及这个女徒弟与其师兄师弟之间的恩恩怨怨笔者限于导论篇幅暂时按下不表,重要的是(1202年中秋)他的二弟子陈玄风和三弟子梅超风偷了他的《真经》下册私奔了。黄老邪很生气,老婆也跟着上火,也不顾怀有身孕就拼命默写当年强记下的《真经》原文(重要文件备份存档是有多么重要啊),结果经没默完,黄蓉先出生了,当娘的却因为虚耗过度难产而死。  黄老邪那个伤心啊,痛心疾首之余,迁怒余徒,一气之下将他们全部打断双腿逐出了桃花岛。消息远远地传遍江湖,陈梅二人的日子立刻就精彩了起来,江湖上永远不缺那些热衷于争夺的混账王八蛋,自己不小心丢了性命就算了,还要累及家人朋友继续卷进无畏的纷争,比如那个叫柯辟邪的人。  陈梅二人一边被追杀一遍偷偷地乱练真经,终于练得比黄老邪还要邪,江湖形象地称这对亡命鸳鸯为“黑风双煞”。杀的人多了,胆子就大起来了,一路反围剿一路向西跑,离桃花岛是越来越远,直到跑到蒙古大漠,损了铜尸陈玄风,铁尸梅超风落了单。  几经转折九死一生,梅超风到底是活了下来,但是由于练功路子不对,竟把双腿给练废了(东邪门下,全是瘸子?)。大约1215年前后梅超风躲进了金国中都赵王府里一个隐蔽的地窖中,养伤练功的同时,做起了小王爷完颜康的家教,教的内容,正是流毒万方的九阴白骨爪。  1218年,郭靖自蒙古南下返乡,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故事,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段经历便是在赵王府误被梅超风抓住。郭靖被抓期间,不仅得悉了一系列关于《九阴真经》的机密往事,而且还在众人来救的时候误打误撞将双煞从桃花岛偷出的那部《真经》下册装进了怀里,而且又一路装回到了桃花岛上周伯通被囚的山洞前。郭靖怀里的这部再加上周伯通装在怀里15年的那部,正好又将《九阴真经》凑齐了。说起来可能不太让人信服,郭靖在被周伯通戏弄的情况下被动地将《九阴真经》全文背熟,而且还在不知不觉当中修炼了其中一部分武功。  后来因为求亲竞赛暴露了郭靖会背《九阴真经》,欧阳氏叔侄(父子)便使奸计胁迫郭靖等人为其默经,在黄蓉的主导下,黄氏加工版《九阴假经》横空出世,欧阳锋据此经不但成功地把自己练成了间歇性精神病患者,还一不小心在第二届华山论剑时夺得天下第一的宝座——只是很可惜,并没有任何与会人员出于对残疾人的同情信守王喆先生当年创设华山论剑时的主旨将真经授予这位受害者,而是默许了郭靖黄蓉这对南宋江湖的接班人将《九阴真经》藏了私。  几十年后,蒙古帝国在草原上崛起,然后以横扫天下之势灭掉了金国,并一而再地将其版图面积拓展到此前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几近枯竭的南宋终于不堪打击,摇摇欲坠。  南宋灭亡前夕(1270年前后),郭靖黄蓉夫妇为了传承中华武术及兵法,脑洞大开,将神雕大侠杨过赠与的玄铁重剑、君子剑、淑女剑混合西方精金铸成了一把刀、一把剑,然后将《武穆遗书》《九阴真经精简版》制成两块合金薄片分别藏入刀剑之中。此后,这一刀一剑又如同《九阴真经》一般在江湖上掀起风浪,详情不表。  1364年,峨眉派第四代掌门人周芷若同时得到了刀剑,又同时得到了剑中所藏《九阴真经精简版》,时隔近一个世纪后,《九阴真经》再次现世(也是最后一次),若干后由中国明教第三十四任教主张无忌收藏,再也没有出现于公众视野。  《九阴真经》的流传始末基本上就是上文所述这个样子,由于牵涉广泛,影响渊远,许多有关联的人物都没提到,甚至与之关系特别重大的事物(比如《九阳真经》、《武穆遗书》、《玉女心经》等)都没有述出。当然了,《真经》的故事又怎么可能是几段话能够说得清楚的?正因为话少了说不清楚,才有以下正文部分存在的必要。接下来,笔者将叙述九个与《九阴真经》脱不开关系的,大家都十分熟悉却又未必十分了解的人物,希望大家能在了解这些人物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九阴真经》。
    人物简历  姓 名:黄裳  性 别:男  民 族:汉  生卒 年:  籍 贯:福建南平  职 业:冒险家、市长、作家、词人、出版家、武术家  主要成就:主持雕版印行《万寿道藏》、重创明教、编撰《九阴真经》  主要经历:1044年-1082年,当衙内(宋朝官二代昵称),日常生活是读书作词画画旅游(谈恋爱)等,阶段性任务是考科举。  1083年-1111年,做官(去年中举了)  1111年-1115年,在福州市挂职,全权代理市委书记职务,主持《万寿道藏》雕版印刷发行工作。  1116年-1119年,退休养老,练功,访少林。  1120年-1121年,挑战明教高手,单挑方腊(碉堡了)。  1122年-1160年,逃亡,养伤,练功  1161年-1164年,重出江湖复仇未遂,退隐,著《九阴真经》,终老。  简 评:作为一个记忆中的人物,黄裳从没有正式出场过,但是在同样仅出现于副线的人物中(如独孤求败、夏雪宜、胡一刀等),黄裳却因为《九阴真经》而维持着超高的人气经久不衰。在他雕版《万寿道藏》的时候已经67岁高龄,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干部而言,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年后,他便会成为一个绝顶高手,在北宋江湖的大动乱里肆意驰骋,掀起万丈风浪来?  人物词解: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第一章 创造者:黄 裳,大器晚成终成一家  一、在朝为官  黄裳,字晟仲,出生于公元1044年(正史记载,官方数据),北宋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人士,因家乡有一个演山风景区,因此自号演山先生。  他出生的这一年,是北宋建国第84年,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已继位22年,亲政11年(之前只是他娘的傀儡),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范仲淹(989~1052)的改革刚刚开始实施(即庆历新政,可惜因为阻力太大,在持续了约十六个月后宣告破产),期间以太尉(中央军委主席)吕夷简(978~1044)、大名府通判(北京市纪委书记兼央直地方检察官)夏竦(985~1051)为首的保守派官员制造舆论攻讦革新派官员韩琦()、范仲淹(989-1052)、富弼()等人,谏官欧阳修()作《朋党论》予以回击。  这一年除了深化新政改革进展不顺利,国内形势总体而言基本良好,没有天灾,没有人祸,只有两起起少数民族反宋起义和一起边关将士叛乱,不过问题都不是很严重,没多久就平息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荆王赵元俨(即民间流传甚广的“八贤王”,)在京都开封病逝,享年六十岁。不知道此时正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全境及云浮市大部分地区)做监察御史(地方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包拯(999~1062)先生接到消息后会作何感想。国际形势则以辽夏战争为主,由于士大夫们的意识形态问题,北宋暂时没有参战的可能。  当然,上面这些都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关心的是同一时期的江湖环境。这个时候,天龙时期的主要人物萧峰、虚竹、段誉等人还没有出生,即使是他们的父辈人物此时也只是处在少年甚至幼童时期。不过各大势力集团都已经形成规模,渐显气候。例如丐帮,建立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一跃成为中原北部的第一大帮派。慕容氏也已在江南建立参合庄,其附带的私人图书馆还施水阁里面开始大量网罗各家各派的武学典籍。此外摩尼教已传入中土三个多世纪,此时以明教的称谓在内地秘密发展。与此同时,逍遥派二代掌门无崖子因感情问题与同门师妹决裂,李秋水及天山童姥离开逍遥派,稍后,前者成为西夏王朝()国君李元昊()的王妃(即后来西夏史上以风流奔放而闻名的一代艳后“没藏黑云”);后者则远走天山缥缈峰建立逍遥派支脉灵鹫宫。  那么此时黄裳在哪儿呢?黄裳正在一个官宦世家成长。资料显示黄裳的父亲黄文广也是个当官的,估计应该很本分,没有参与任何党派竞争,因此在史册上留名很少(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熙宁变法”我们都没有见到文广兄的身影),直到退休时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官衔)并加特进文阶(见于《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四册》),作为一个文官在那个政局动荡的年代里能混个光荣退休已经是非常走运的事情了。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出意外黄裳少年时最大的任务就是读书,青年时最大的任务就是考科举继父从官,与金氏江湖武术世界有关联的可能性暂时为零。  于是我们接下来了解到的情况是,1061年雁门关外乱石谷大战,没有黄裳的消息;1063年星宿老怪丁春秋暗算无崖子,没有黄裳的消息;1068年七岁的萧峰拜在少林寺高僧玄苦大师门下习武,依然没有黄裳的消息...直到1083年萧峰接任丐帮第十代帮主的时候,黄裳终于有了消息:他在去年高中了!
  宋朝的官二代无非是以下三种形态(除了个别混乱时期大家各凭各本事之外,其实任何时代都这个样,包括现在):第一种是高衙内(详情参考施耐庵《水浒传》)这种类型的,不务正业,仗势欺人,狐假虎威,欺男霸女,鸡鸣狗盗,反正就是乱搞不干正事(反正他爹要钱有钱要势有势);第二种是寇准(961~1023)这种类型的,书香门第,家教良好,高等基因,就算少年时飞鹰走狗有点贪玩但是一没犯法二不缺德,早早地就进士及第(寇衙内19岁就中举了,刚好比咱们黄衙内节约了一整个衙内的时间),然后平步青云出将入相;第三种就是黄裳这种类型的,你说他家没势力吧,有点;你说他家没钱吧,又有点;你说他不爱学习吧,他也到挺用功;你说他没天分吧,他也是十几岁就开始出版畅销词集的(黄衙内的词写得还是很棒的,详情可参考《演山词》)——可他就是不高中!你说气不气人。  据《宋史翼卷二十六·十四》所载,黄裳“未第时尝作游仙记传于京师,神宗览而爱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两层隐含意义:一、黄衙内之前有考过科举,只是成绩不理想,没中。二、可是黄衙内并不像范进那样,执着到每科必考的程度,而是偶一为之,大有玩票的感觉。要知道在古代交通不够发达,不比今天飞机高铁轮渡,四方游历除了要花大把的钱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考科举几乎可以将一个人在上面捆死,每届秋天举行的州试到次年春天举行的省试之间也就小半年时间,省试由礼部组织,考点设在京城,考生须在考试前一个月就到京城住进贡院,开考前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至于部分边远地区的考生刚考完州试就要赴京赶考,出发稍迟就有可能错过考试。因此像黄裳这样没事出去旅游,回来还要闭关写游记的,别说赶考,就是备考的时间也未必充裕嘛。  不过科举这种事情,很多时候要看运气的。我们回到上句话的字面意思:当时的皇帝神宗赵顼()也是个文人,没事喜欢读点流行文学,凑巧有一次就看见了黄裳的大作,爱不释手。神宗喜欢黄裳的文章,京城的官员自然都知道。于是当本届殿试考生名单出来的时候,礼部立刻有人向神宗报信,神宗立刻下旨亲阅考卷(也可能想借机审查一下此届考试公正与否),结果在第五名时才看见黄裳的考卷,阅罢龙颜大悦,说:这才是状元的水平啊!当即提拔为第一名,并且以“高下失实”的罪名对当届考官进行了惩处(考官也真是日了狗了)。  中举后黄裳开始了他的文官生涯,起点为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北宋通过“以文驭武”对武装集权加以限制,因此武将只能打仗但是不能参与决策,而文官尽管不会打仗却可以收我兵权,老赵家“陈桥兵变”拿下的政权,肯定怕人家也来一出“黄袍加身”啊),这对一般的状元而言可是无法想象的绝高起点啊。元符二年(1099年),作为两朝元老【此时神宗已逝世14年,在位的是神宗之子哲宗赵煦()】又兼任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到了次年哲宗病逝徽宗赵佶()继位时,又连续转任工部兼礼部侍郎(相当于分管商务、农业、水利、教育、文化的国务院副总理),时年五十六岁的黄裳要求外调准备退居二线,被拒绝,继而留任礼部尚书(相当于兼任教育、文化部的部长)。  直到政和四年(1115年)以龙图阁大学士身份正式接任福州知府(即福州市长),事实上早在四年前黄裳就已经成为福州有实无名的市长,并在此期间开始了《万寿道藏》的雕版任务。而这个任务将彻彻底底地改变黄裳的余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命运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二、自学成才  宋徽宗赵佶(),史家眼中的艺术家皇帝,要长相有长相,要才华有才华,他独创“瘦金体”,又将诗书画印四项结合,在书画技艺上的造诣可说是登峰造极,此外于茶艺、骑术、射箭、足球、泡妞等主流休闲娱乐项目也都非常专业,可说无一不涉无一不精。  只可惜他太完美了,如果他也是官二代,一定会是个非常出色的官二代,将来会成为一代名臣亦未可知。但事实是他是皇二代,1100年他很幸运地(对大宋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幸的)从他英年早逝的异母哥哥哲宗赵煦()手中接过政权继任大统成了皇帝。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多才多艺不但不见得是加分选项,很多时候还有可能成为祸国殃民的由头。只因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感官刺激,美其名曰“捕捉灵感”,而这种特殊的需求在本质上必然与本本分分上班打工拿工资养活老婆孩子的普通生活相对立,于是我们看到有很多出身条件单薄的伟大艺术家为了追求技艺和境界上的突破,终其一生因不务正业而穷困潦倒(比如明万历年间的衡山派掌门莫大先生)。尽管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在少部分时候逆向刺激了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欲求,但是较多的时候起到的却是对艺术家本身的消极的限制作用。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一旦艺术家摆脱了经济上的束缚,他就可以彻底地舒展手脚,继而肆无忌惮地、乐此不疲地、不顾一切地寻求感官刺激,那么许多有悖常规道德体系的行为就无可避免了。再进一步说,如果艺术家不但摆脱了经济桎梏,而且还手握了权柄...天呐,那么这个权柄照耀下的国度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世界啊!  当艺术家对灵感的追求与皇帝对权力的操纵相互协调统一之后,则必然有:“艺术家皇帝”=“昏君”。【秦氏第十定律,引自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在某次晚宴上对前朝若干数学问题的口头总结】   做皇帝最大的好处,无非就是要什么有什么。皇帝的作品需要别人的赞赏,于是就有高俅、童贯这样的大拨奸臣跟在后面拍马屁;皇帝喜欢奇花异石,于是就有了万恶的“花石纲”源源不断地将文物从各地运往京城;皇帝喜欢美貌处女,于是就有了万富宫和艮岳来容纳上万的处女供他享乐。  三十来岁的赵佶觉得人生的一切都从心所欲、那么完美,踌躇满志之间不免心生渴望,要是这种日子没有尽头该有多好啊?按照当时的宗教理论,想要长生不老,当有两条路走:一条需要粗茶淡饭戒酒戒荤戒女人,另一条一切照旧只需万御处子即可白日飞升,你要是赵佶你还会想怎么选吗?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崇宁年间,),我们伟大的徽宗皇帝除了每天坚持驾驭处子外,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处搜罗道教典籍,只为寻求更多更好的长生秘诀。  搜集行动进行了几年之后,搜经工作组才发现道教典籍的数量、种类、结构的繁复程度早已超出人类的想象。自东晋(317~420)以来,几乎历代政府都有收集、编纂道藏的记录,只不过大部分比较出色的成果都不幸毁于战乱,因此想要让徽宗在杂乱无章浩瀚如海的道家典籍中高效地获取与长生有关的信息,唯一的办法就是再编道藏。   政和元年(1111),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兼福州代理知府的黄裳接到雕版任务,开始了整整四年的《万寿道藏》印行生涯。道藏雕版非同小可,尽管黄裳只需役工镂板不用亲自动手,而且在此之前送达的刊稿都已经有来自经局的专业人士校订过了,但是时年已67岁的老大人黄裳希望尽其所能减少错讹(这么庞大的工程,就算那个年代有计算机进行校对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个把错别字,更何况他们的印刷技术如此原始)以免晚节不保。  如何减少错讹呢?两个重要环节,第一是在向雕版工人发稿之前最后一次校订刊稿,也就是把所有的稿子全部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第二是在雕版工完成刻板后,将所有的刻板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如果确定没有错讹,就可以将雕版打包送往东京(不是会发热的那个东京,而是河南开封)经局收藏,以备印刷之用了。黄裳心细胆小,信不过别人,事事亲力亲为,因此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的《政和万寿道藏》,黄裳从头至尾阅读了两遍,耗时四年,撇开查阅资料,保守估计平均每周要校对约27万字(我的乖乖~~黄大人您老的大脑是十六核的吧)。  尽管努力到这种程度,《万寿道藏》还是未能逃脱类似于其他道藏的命运——《万寿道藏》于靖康之乱(,下文中将提到)中散佚,至金代已残缺,今不存。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黄裳的部分劳动成果毁于战乱,但是却成就了他在武学上的惊天造诣。
  武学最早脱胎于宗教理论,无论是来自于波斯的巴比伦瑜伽术(即后来随摩尼教传到中土的“乾坤大挪移”)还是来自于天竺的印度瑜伽术(即后来随达摩传到中土的《易筋经》),其最原始的面目都是非常简约的肢体动作,但是内里却蕴含着极其高深的身体操控技巧,着重要求修炼者通过大量的思考、内省与领悟而达到人体自然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在中原的本土宗教道教而言,这种原始的武学原理无疑就是脱胎于《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学说和内丹修炼理论思想。例如南宋时期武林泰斗王喆()先生在第一届华山论剑时力压四绝所凭借的高深内功“先天功”据说就创始于道教上古仙人赤松子。  总之,道家的修炼理论与武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修仙长生之说,终究渺茫,但是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却无可厚非。相对于徽宗皇帝这般一味异想天开反而终无所获,黄裳却弄巧成拙,在几年的道藏阅读中下意识地吸收了大量的道家武学思想,工作之余自行领悟消化,不禁总结出了许多高深的内家心法和炼精运气的规律,不知不觉之间竟成为一个绝顶高手。起初,黄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中习得高深武学,只是觉得书中所载的“修心养性”、“天人化一”的说法深谙养生之道,水准很高,于是闲暇时便按要求进行练习。稍有小成后,只觉神清气爽,体盈康泰,便是连天加夜地阅读、校对道藏经文竟也不觉烦闷、困顿,是以大喜过望,认为对维持工作效率有益,便坚持了下来,每天都练,后来甚至发展到一边工作一边修炼。   黄裳是文人出身,天资本就很高,其领悟及总结能力都是非常杰出的,如此长年累月的修炼、补充、总结、再修炼、再补充、再总结,终于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直到《万寿道藏》的雕版刊印完成后,年迈退休的黄裳在家养老期间,依然保持着清修的好习惯,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年逾古稀的黄裳,头发竟由白转黑,脸上的老人斑渐渐褪色,最终连带着皱纹一并消失,身体机能竟也由衰弱而转向青壮年的旺盛(那方面的功能竟也雄起),如果不是他还留着几缕胡须,估计别人会误认为他只是个小伙子。   返老还童——千年来多少修道人士的终极梦想却将黄裳吓得不知所措,他到处查阅医学典籍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后来有人建议黄裳上少林拜访精通医术的高僧一探究竟。  于是重和年间(),黄裳北上少林。  【“是日天降大雨,其人御风至山门,竟无雨沾身。”摘自《少林访客档案(北宋卷·十二)》】黄裳的异人奇技引起了少林安保系统的骚动,尽管自上一次少林寺大战(即1093由萧峰等人因多种原因掀起的武林集会活动,最终由神秘人物“扫地僧”平息,详情可参考《天龙八部》第四十一章到第四十四章内容)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是少林的安保工作却再也没敢松懈过,黄裳御风上山所显示出的绝世轻功无疑造成了少林一方条件反射性的自卫行动,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年少林之行,因缘际会,间中误会重重,至今念及不禁哑然失笑,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引自《黄裳自传》,后转载于《演山词集》附录部分】原来当年黄裳上山之前曾托人呈上拜帖(这是文人惯有的缛节,不过对于少林这种级别的古刹当然也很必要),问题是他在帖中自称“致仕老臣(即退休老干部),年逾古稀,偶染怪症,药石罔顾,因此拜山访医而来。”人家少林高层收到拜帖也很重视,佛门广大普度众生,治不治得好都得像模像样地招待这位老施主不能少了礼数对不对?于是命知客僧早早地就在山门等候,专程接待这位不幸身患怪症的老人家,结果等来的却是个远看像中年人、近看像青年人的武林高手,从滴雨不沾身这一点足可看出他的内功修为已经到达怎样的境地了。面对如此高手,僧众自然敌之者多而友之者少,三言两语问不明白就只好动手(少林僧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大家都懂的)。这一方是训练有素的山门守卫,这一方是自学成才的内家大儒,双方一旦交上手,那还不风起云涌惊天动地。   黄裳没有练过拳脚,只是凭借高深的内力,举手抬足之间攻守兼具威力绝伦,少林方面虽然人多,短时间之内竟然也没办法将其制服。最终双方是如何罢斗的没有官方记载,对此江湖学者议论纷纷,其中最让人信服的版本是这样的:在关键时刻高僧灵兴禅师凭借近三十年的一指禅修为成功将黄裳击倒从而解除了少林危机。  有反对者认为,此时与萧峰的师父玄苦大师平辈(?~1091)的“玄”字辈高僧几乎全部死绝,又怎么可能有比“玄”字辈还要高的“灵”字辈和尚孑存?对此有反对反对方的学者认为,年龄与辈分向来就不存在必然的对等关系,比如原少林学员虚竹子(1069~?)于1093年改投逍遥派掌门无崖子()门下,成为其最后一名弟子,其年龄就比同门学长丁春秋、苏星河等人小四十岁左右(近两辈人)。  还有人认为上文的争论根本就不是重点,重点是即使灵兴禅师真的遇上黄裳也未必就能讨到好去,毕竟在萧峰之后直至1190年的“火工头陀事件”之前的这段时间,少林僧俗弟子加起来也没有再出过什么像样的高手,因此说黄裳被打倒的肯定是少林方面的托。对此又有反对方称少林作为一个老资格门派完全没必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就扭曲事实,再说黄裳此时也算不了什么绝顶高手,没看见后来他被江湖各大门派追杀的窘迫之相吗?少林那么多高手,怎么可能制不住一个老头子?  于是,两拨人因为此时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竟发展到互爆粗口拳脚相加以至于大打出手水火不容的地步(真是罪过啊)。。。  总之,少林之行让黄裳终于认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以及超强的特异能力之根源——只因自己无意中习得了十分高深的内功,而其在少室山上与高僧对战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不久后传遍江湖。也有研究人员(同意黄裳遭遇了灵兴禅师的那拨人)对此事加以延伸后得出以下结论:灵兴禅师得以在约十年后(南宋建炎年间)完全练成一指禅,是因为在黄裳访问少林期间受到了其部分道家内功学理论的影响。
        
  三、重创明教  明教,原名摩尼教,由中东玛第奴(波斯帝国巴比伦城北部地区,属于今天伊拉克境内)人摩尼(Mani,216~274)于240年前后创立,其教义为“二宗三际论(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同时吸收了基督教的弥赛亚主义、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的马兹达教义以及佛教的普济理念,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宗教,信奉多神,崇尚光明。  这一对此前产生的宗教进行了完美糅合的新兴宗教起初有着勃勃的生机,在中东及欧亚地区都得到了相当规模的传播,不过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27~395)的国教后,摩尼教受到了强力打压,生存空间的丧失使得这个生命力本来相当顽强的宗教一直挣扎到7世纪初彻底在西方消失踪迹。然而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这个外来宗教在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土后却前后在神州大地上以多种变种面目或隐秘或明目张胆地生存了超过十个世纪(自唐前期至清中后期),并且多次以农民起义工具的身份参与进中国历史,甚至在14世纪中期彻底推翻了一个帝国的统治(详情可参考本文第八章及第九章)。  到了两宋时期,摩尼教经历了唐后期的宗教打压【指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灭佛运动对摩尼教造成的牵连】以及五代时期(907~960)失败的农民起义活动【即毋乙、董乙为首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掀起的反梁武装起义,后梁贞明六年(920)兵败】后,意译为“明教”,教义也被简洁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进一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并以更加繁多的名目在长江及淮河两岸遍地开花,教众遍布东南各省。尽管相对于此前任何一个时代,明教在中原从没有如此风光过,但是真正将两宋明教的知名度推向顶峰的,却是中国明教第七任教主方腊()。
  方腊,小名方十三(大人物的小名,或者原名,永远都是这么低调奢华有内涵,比如,刘三、朱重八、李狗蛋等),祖籍徽州歙县,后迁至睦州清溪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万年乡堨村。幼时家贫,不到十岁便跟随父母到清溪县城一家漆园做佣工。十一世纪下半叶正是中原明教的抬头期,大批的贫苦大众纷纷投身教中成为信徒,其中出身低微的方十三也加入了明教。不久后,方十三被教中高人收入门下,开始习武,并正式更名为方腊。  少年方腊天资卓越,是块练武的好材料,很快就在同年人中出类拔萃,加之性情豪爽从不计较得失,很快便在教中建立了坚实广泛的关系网络,甚至明教高层都一度对之刮目相看。成年后,漆园主人邵氏(名仁楞,字逸夫,)对武艺出众的方腊赞赏有加,不但将漆园的生意全权交给他打理,并且将自己的独生女邵小荣(?~1121)嫁与他为妻。于是老漆园主死后,方腊顺理成章地成了小漆园主。  原本经营着这个规模不大不小的漆园,方腊的小日子也过得潇洒自在,看着两个儿子慢慢长大,共享天伦之乐,完全没有造反的理由。然而一切的安逸终被打破,只因为方腊继任了教主。1090年,方腊为岳父办完丧事,接手漆园不久,前任教主在修炼“乾坤大挪移”时不慎走火入魔中风瘫痪(因为练得还浅,所以不至丧命),松散的教内结构使得这个集团瞬间大乱,四分五裂。此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年头,教中高层老的老小的小,教主这么一撒手,教中林立的派系(比如淮南的“二桧子”、江东的“四果门”、江西的“金刚禅”、福建的“揭谛斋”等等)立刻排着队独立了出去。偏瘫的教主上天堂见摩尼前向诸护教法王交待,指派光明左使方腊继任教主一位,同时接手镇教宝典“乾坤大挪移”心法,条件是练成后阻止教内分裂,不可懈怠。  方腊不负众望,七年之内不但成功练就乾坤大挪移第一层,而且在歙县重建了明教总坛,此前独立出去的各个派系又都纷纷回头依附,分散后再度集合,教众已达数十万之众,一时间中原明教再度雄起,一跃成为华南第一大黑社会组织。方腊继任教主的第一个十年()是北宋明教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明教覆盖的疆域面积,还是明教革新的管理秩序都盖过了此前任何一个时期,最最关键的是,中国明教在此期间与波斯明教总坛重新建立了联系,并夺得了象征着神圣与光明的“圣火令”【约1080年,“山中老人”霍山(原名哈桑o本o萨巴赫,波斯人,?~1124)在西域传教并组建伊斯兰教分支阿萨辛派,期间觅得玄铁混合白金金刚砂等材质制成了六枚圣火令,其上镌刻有他毕生的武学精要,是为彼教派镇教之宝。由于伊斯兰教在中东及西域的扩张致使西域摩尼教的灭绝,嗣后,波斯明教总坛在与中国明教取得联系后,开始合力缴杀伊斯兰教(包括阿萨辛派)教众,意图重建西域明教。尽管霍山本人在摩尼教国际联盟的围攻下被迫向突尼斯(非洲大陆最北端国家)转移,但是他回到阿拉穆特(即“鹫巢”)大本营后重建了根据地,并与西域别派伊斯兰教分支残余藕断丝连,最终迫使摩尼教国际联盟放弃了西域。不过值得庆祝的是,霍山转移期间不慎丢失的圣火令最终不无凑巧地落在了方腊的手里,从此圣火令成为中国明教镇教之宝。】,这是继西域摩尼教(主要分布在新疆高昌、回鹘地区)灭绝后中国明教第一次获得外援势力。
  然而进入方腊治教的第三个十年()后,明教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徽宗赵佶当皇帝了...前文已经交代过,这位艺术家皇帝上任后,正事没干几件,除了写诗作画喝酒玩女人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压榨老百姓了。加上他信任的那些个马屁精个个都是贪得无厌之辈,于是宋国公民只好沦为鱼肉,成天在水深火热之间苟延残喘。  当时苏州有个叫朱勔()的大贪官,草根出身,因为逢迎奸相蔡京(),父子都混了官职。为了讨好徽宗,朱勔在苏州设立了“应奉局(从名字就可以猜想这是个什么单位)”,专门负责浙中一带的花石采贡。这期间,朱勔借督运“花石纲”为名,趁机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弄得浙中地区贫困潦倒民不聊生。而方腊所辖中原明教总坛恰巧就在朱勔压榨的地域范围之内,教众大多出身贫苦,被朱勔这么一闹还怎么安居乐业?当大部分教众的私有财产被掠夺的同时,作为教主的方腊的个人利益以及明教的集团利益均受到损害,时间一久,方腊坐不住了。  方腊首先想到的是凭借个人武力杀了朱勔,可是教中智囊团在长久讨论后却发出疑问:仅仅杀了朱勔就能平息世道的混乱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因为时代罪恶的根源在于帝国统治阶层的腐朽,想要打破这层痛苦的壁垒,唯一的途径就是击垮它溃烂的核心。更何况,已经有人提前一步这样做了,而且貌似成效还不错——宣和元年(1119),宋江(?~1124)在梁山泊(今山东省梁山县、郓城县之间)聚众36人(大部分为有一定造诣的武术家,对外号称108将,存有研究人员刻意放大造反集团声势的嫌疑)招募义军发动武装造反活动,不到一年在山东、河北一带攻占十余州县城池,式子拉得越来越大,给方腊树立了榜样。  鉴于宋江集团起义初期的成功,方腊很快开始以诛杀贪官朱勔为名联络东南各明教分坛(包括一些原本并非明教势力的独立武装也都加入了进来)势力,准备竖旗造反。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杀了清溪县一个发现了他们造反秘密的里正(主要管理户籍、纳税,相当于乡长)方有常,然后于十月初九这一天在他自己家的漆园誓师,拉开了起义的序幕。
  九阴真经应该代表了金庸三部曲武学中人间武学的巅峰了
  @南湖洗笔
13:52:17  九阴真经应该代表了金庸三部曲武学中人间武学的巅峰了  -----------------------------  也不尽然,其实最高武学的代表应该是《乾坤大挪移》,只是因为这个武功太难练了,所以好像看起来没那么牛逼。《九阴真经》是一本书,而不是一种武功,它更应该归类为一个武学体系,其中包含了内功、轻功、掌法、鞭法、爪法等等,倘若单单从里面挑出某一项武功来做比较未必就能赢过降龙十八掌、蛤蟆功、先天功、一阳指等等了。
  同年十一月,方腊攻克清溪县城,灭掉浙江省驻军部队五千官兵,活捉县长翁开(),然后自称“圣公”,建立政权,改元“永乐”,起义部队取番号“红巾军”,成了有纪律有章程的恐怖组织,走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反政府路线。嗣后红巾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六州五十多个县,势力范围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可是局势瞬息万变,事情从来不会永远按照计划的轨迹发展。两股起义武装在1120这一年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北宋政权受到了开国以来最强烈的撼动,于是帝国军队开始全力扑寇剿匪。宋江起义开始的早,破产的也早。宣和三年(1121)二月,宋江攻克淮阳(今江苏睢宁),继而从沭阳乘水路向东北方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进军,海州长官张叔夜()提前派人探清敌方虚实,得知宋江夺取官船十几艘,船上除了宋江的主力部队还有攻打各州府县衙夺取来的大量金银财宝,于是设下计谋等着宋江这只大鳖入瓮。张叔夜一方面招募死士组成编制一千人左右的敢死队在城郊埋伏,又派轻装部队昼夜不停地在岸边喧哗,引诱宋江部众下船交战,起初宋江方面不为所动,张叔夜方面便整整坚持了月余。三月,宋江等人终于按耐不住,集体登陆交战,诱敌部队瞬间四散,宋江得知中计想要回到船上可惜为时已晚,张叔夜已经派人趁机放火烧了船只。起义军看见船只被烧,既因后路被切断而胆怯,又因为财产被烧而心疼,斗志尽失自乱阵脚,伏兵趁乱杀出俘虏了大部分义军头目,宋江被迫投降。  早在1120年底,前户部尚书——现任亳州知州侯蒙()就曾上书谏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侯蒙传》)。”宋徽宗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是条借刀杀人的妙计,欣然采纳,只是第一次招安宋江时,“梁山好汉”名头正盛气焰嚣张根本不以为然,招安失败。这次宋江在连云港入了张叔夜的瓮,兄弟被抓赌本被烧,帝国马上又趁机向一败涂地的宋江伸出了涂满蜂蜜的橄榄枝,宋江这只大鳖立刻摇身一变成了赵家的猎犬。原宋氏起义革命根据地梁山上那杆挂着“替天行道”大旗的巨杆,在宋江与北宋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那一瞬间被雷劈成了渣渣。
  宣和三年(1121)年初,徽宗迫于舆论压力暂时停运花石纲,并免去朱勔官职削为平民以慰藉民众怨声,然后任命“媪相”童贯(,宦官,“北宋六贼”之首,官至太尉,即国防部长)为剿灭方腊起义的总指挥官,率领十五万精良部队前往东南配合地方驻军镇压起义军。同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此时杭州已被方腊占领),徽宗下诏招安方腊(可见赵佶的脑子还是很够用的,侯蒙给他提了个建议他就能活学活用两手打算,毕竟此时宋江方面还在连云港跟张叔夜对峙中,天晓得他会不会把张叔夜干掉继续坐大),遭到方腊果断拒绝。杭州城被围城中粮草告急,方腊亲自指挥率众突围撤离杭州,此后再也没能重新夺回杭州,而且自此节节败退,直到四月份以护教法王郑魔王(郑彪,,武松的左臂据说就是他师父包道乙砍掉的)被俘为起点,明教逐步丧失了此前取得的几乎所有领地,方腊只得率众退守大本营清溪县帮源洞(深约四十余里,且路线复杂,适合藏匿大量人员)。  四月二十四日,各路宋军在清溪县会合,将帮源洞层层包围。当时还只是宋军低级将领的韩世忠()担任侦查连连长,他的人很快探清了进入帮源洞的路径,明教教众终于被逼出洞接战。当时藏在洞中的有义军二十万左右(可惜大部分都已经丧失战斗能力)以及大量随军家属,而对方却有精兵十余万以及最近新收编的宋江部队(数目不详),实力悬殊不言而喻。这场战斗万众瞩目,但是仅仅只进行了三天就告一段落,最终以光明右使方七佛(方十七,后改名方貌,方腊三弟,)带领部分教众逃走,七万红巾军被杀,方腊全家及相关头目三十余人被俘收场。  关于方腊被俘的细节存有多个版本,由于欠缺实质性的文字记载,方腊到底被谁俘获始终存有较大争议。首先宋朝的官方记录显示,方腊最终被宋将辛兴宗抓获,但是这个说法缺乏支撑依据,甚至连简单的过程描述都没有,因此支持者少之又少。其次受明初史学家施耐庵()的著作《水浒英雄史》影响,许多研究人员都比较认可在镇压方腊起义过程中,被收编的宋江部队在宋军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尤其武松、鲁达等人的个人武术造诣更是扳倒方腊的主要因素。然而当代江湖学博士查良镛(1924~)先生在年的研究著作《射雕英雄史》中曾提到了黄裳的参与才是造成方腊失败的真实原因。
  方腊起义促使宋朝政府加大了对摩尼教的清查工作,在此过程中,调查组竟查出有人浑水摸鱼将部分摩尼教经典(《老子化胡经》、《明使摩尼经》、《二宗三际经》等)编入道藏,时年77岁的黄裳因“查经案”受到牵连被遣送至围剿明教的一线“戴罪立功”。  在此之前,黄裳因为少林之行已经名动江湖,成为一个传说般的人物。徽宗皇帝获悉黄裳事迹大为震惊,愣是将退休了7年的致仕老臣宣进了皇宫一探究竟。一见之下,徽宗再也没有让黄裳离开左右,硬逼着要黄裳将返老还童的“仙术”教给他,然而这一要求就像请多少男科专家会诊吃多少补药调理都没能解决他越来越严重的肾虚一样,令黄裳为难地嗟叹:臣妾办不到啊。之后不久明教挑动起义,“查经案”开始进入调查环节,沿着各大经局到道藏成书到道藏雕版最终查到了黄裳的头上,作为雕版监工,黄裳脱不了干系。前线战况紧急,徽宗见黄裳如今身负仙法能“刀枪不入、飞天遁地、点石成金、撒豆成兵”正好可以对付明教那些个邪魔外道,于是“知人善任”,让他赶赴战场为国效力。  就这样,黄裳最终站在了明教的对立面上。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更何况自己是戴罪之身,因此黄裳在战场上屠杀明教徒杀得异常卖力。在明教徒的传言中,有个留着长须仙风道骨的文士杀人不用刀,他赤手空拳满天乱飞,所到之处无人生还。当时明教的光明左右使、八个护教法王、五行使者等等高层成员大都与黄裳交过手,悲惨的是这些教中高手无一胜绩,均重伤落败,其中有几个更是直接当场死亡。【“黄裳的武功古里古怪,对方谁都没见过,当场又给他打死了几人”,南宋武术家周伯通语,引自《射雕英雄史·第十六章》】【“高层成员多数伤重是导致义军退出杭州城后失去扭转战局机会的最终原因”,引自《明教东方执金使者吕师襄(?~1121)遗书》,收录于《中国摩尼教成员档案》】  关于黄裳与方腊一战,大部分立足于查良镛先生研究成果的学者们都认为二人应该是棋逢对手一时瑜亮,因此在对战中两败俱伤,一个不幸被捕,另一个也因为伤重而未能顾及妻儿家小,最终家破人亡。对此有细心的武学理论家发出疑问,在二者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两人的武学造诣又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平,倘若给他们提供一个殊死搏斗的机会,相对于两败俱伤,一死一伤或者同归于尽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那么是否存有外部因素干扰的可能呢?对此研究人员结合查良镛在《神雕英雄史》及《笑傲江湖纪事》中关于北宋末年的武林人物的记载进行了筛查,结果显示,最有机会参与到黄方之战的是一个叫做独孤求败(鲜卑人,别号剑魔,生卒年不详)的神秘剑客。
  独孤求败很显然不是真名,而且也是到了后期真的找不到对手时才开始启用的名字,之前叫什么没人知道,此人【“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剑冢墓志铭,转载于《神雕英雄史》第二十六章】。按照独孤求败对自己武学境界的划分,“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以前与河朔群雄争锋”,而河朔一带(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在1120年左右恰好是宋江起义部队活动的地带,如果独孤曾与这帮“群雄”争锋过,估计宋江集团来不及归降宋廷就已经破产了,因此独孤在河朔一带活动的时间应该往前推至少十年以上——由此可以推测此人应出生于1090年左右(还有人认为独孤求败与慕容复有什么关系吗)。从某种程度上讲,宋江等人之所以在山东河北一带取得迅速进展,很有可能是独孤之前的活动起到的遗留作用。而“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一境界则彻底打消了独孤先生寻找敌手的念头,因为达到这种境界后自然而然地会对“胜败”产生新的理解,此时独孤的武学已经开始向哲学的方向转变,与人交手的可能性则十分渺茫,因此独孤与黄方交战的年龄当在三十岁之后,四十岁之前,刚好将时间点卡在1120年之后。此时的独孤正持着“大巧不工”的”“无锋重剑”“横行天下”,在南北宋相交之际神出鬼没四处寻找武林高手对战,这样就很说的过去了。  独孤求败得悉江湖上出了一个明教教主方腊,精通乾坤大挪移,可惜正在闹革命行踪十分隐秘;又得知朝廷里出了一个大学士黄裳,无师自通道家大法,可惜刚成名就被赵佶宣进了大内。两个高手一左一右,叫独孤想得心痒难搔却又无可奈何。
  谁知1121年四月官方媒体传出消息:黄裳被派去攻打明教了,独孤高兴地差点呛死,连滚带爬地跟到了帮源洞战场。独孤对战争自然是没有任何兴趣的,但是黄方二人的单挑却让他兴奋不已。本想等黄方二人决出个高下再现身挑战赢家的,可是没看他们对几招,独孤就发现这两个家伙的水平实在差得不太多,要等他们决出个胜负估计要等到他们比拼内力双双耗死为止了,况且就算一方获胜自然也是油尽灯枯,那还有什么架好打?  独孤当即跳出来制止黄方的战斗,随后发生的不难想象,必然是黄方联合起来合攻独孤——因为独孤这个人太奇怪了,人家在决生死他却笑话人家玩耍浪费时间——然而这一战却当真让三个人都尝到了苦头。独孤虽然以一敌二最后胜了,却发现自己对重剑太过依赖,决心此后撇开武器的束缚,希望成为像黄方二人一样拥有独立内功体系的赤手武术家(尤其黄裳的无招之招更是让他加大了自省的力度),而不是拘泥于剑术的剑术家。黄裳虽然落败却醍醐灌顶,道家之道,讲究以柔克刚,似独孤这类一味刚猛的武术,伤敌的同时不免自损,是以伤人而不损己,唯有以曲求全,以枉得正,以洼成盈,此即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唯有方腊,他恨死了自己忙于打理漆园而没能突破乾坤大挪移第四层境界,更恨的是他忙着整顿明教却放弃了多学一门外语——圣火令上的高深武学全系波斯语刻成,假如方腊练成了圣火令上的武功...
  @南湖洗笔
13:52:17  九阴真经应该代表了金庸三部曲武学中人间武学的巅峰了  -----------------------------  @柳文若
09:44:08  也不尽然,其实最高武学的代表应该是《乾坤大挪移》,只是因为这个武功太难练了,所以好像看起来没那么牛逼。《九阴真经》是一本书,而不是一种武功,它更应该归类为一个武学体系,其中包含了内功、轻功、掌法、鞭法、爪法等等,倘若单单从里面挑出某一项武功来做比较未必就能赢过降龙十八掌、蛤蟆功、先天功、一阳指等等了。  -----------------------------  乾坤大挪移只是一门武功而不是武学,只能内力深厚就能练上去,张无忌练成脱胎自九阴真经的九阳神功,没费多少时间就练成七层境界。九阴真经当然是一种武学体系了。
  @南湖洗笔
13:40:20  乾坤大挪移只是一门武功而不是武学,只能内力深厚就能练上去,张无忌练成脱胎自九阴真经的九阳神功,没费多少时间就练成七层境界。九阴真经当然是一种武学体系了。  -----------------------------  只要您开心就好~~~~~~~~~~~~~
  四、著书藏经  宣和三年(1121)八月二十四,被宋军俘获的方腊以及他的妻子邵氏(圣母娘娘)、二儿子方毫(二太子,大太子方书在杭州突围战中身亡)、方腊叔父方肥(丞相)等五十二位明教高层(“永乐”政权主要头目)在北宋首都汴梁慷慨就义。  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落下了帷幕,接下来的大半年里方七佛等残余势力与宋军展开了游击战,尽管义军首领个个慷慨激昂,但是在帝国军队的全力猛扑下终于成为秋风下的落叶被清扫一空。期间自1195年开始派驻于中原明教的波斯明教使者“勤修宝树王七世”查理斯·赛龙(?~1122,在波斯明教有类似于中原明教的护教法王,即“宝树王”,建制上共设十二人,按名称分摊教内公务及排名次序,大部分王位世袭,勤修宝树王位列第五,详情可参考《倚天屠龙史》)亲眼见证了明教起义的兴衰,并且在明教最危难的时刻紧跟大部队的步伐四处辗转跋山涉水不离不弃。1121年三月,明教退出杭州之后赛龙就敏感地察觉到方腊起义部队成员均缺乏职业军人应有的纪律性及机动性,尽管在攻打驻守薄弱的城寨时可以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压倒对方,可是一旦遭遇一定规模的正规军队必然会一攻即溃。而且大军走到哪里都带着大量的义军眷属、随迁民众、战俘,时间越久负担越重,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虽然赛龙对此看得十分透彻,却仍然想尽办法与波斯明教总坛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引入外援扳回必败的战局,然而收回的消息却让他万念俱灰。  西方基督教世界为了夺回穆斯林占领的累范特(Levant)圣地,在1096年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到了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使得整个中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到来之前,波斯明教不可避免地卷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圣战中,大量教众被误杀,根据地被占领,以至于波斯明教在眼睁睁地看着宿敌穆斯林们遭到追杀的同时,竟也无暇发出笑声。到了1120前后,精疲力尽的波斯明教幸免者也不得不在十字军的威胁下逃往非洲北部。不知是明尊开眼了还是穆罕穆德的施舍,九死一生的波斯明教残余在阿拉穆特找到了霍山遗留下来的阿萨辛教派根据地“鹫巢”,然后在接下来的十数年里一直龟缩在这个孤独的山峰中被突尼斯地方政府误认为阿萨辛派余孽,惨遭多次围剿。此时此刻的波斯明教苟延残喘、自身难保,又怎么会有余力去顾及中国明教的死活?既没有外援,又丧失了大量武术家的庇护,义军很快走向瓦解,终于在1122年四月份被宋军彻底扑灭,赛龙也在转移期间不幸遇难。  方腊起义告终之后,黄裳却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徽宗多次派人寻找都没有发现黄裳的踪迹,更绝的是黄裳一家大小在1121年八月二十五日晚(方腊被处决的次日)惨遭灭门,一夕死绝,连狗都没有逃过一劫。徽宗对此十分震惊,但是念及黄裳劳苦功高,还是下令将他全家安葬了,有民间评论家就此事发表预言:这将是徽宗退位之前干得最后一件人事。这一预言一度成为当年茶馆、天桥等人口密集场所传播率最高的经典段子。  ——数年后,历史向众人验证了这个预言惊人的准确性。
  1091年到1092年间,前丐帮帮主萧峰()为了给自己的小姨子(新女友?)治伤,曾在辽国东北一带暴走,这期间他在长白山结识了一个名叫完颜阿骨打(,部落酋长的儿子)的女真族年轻人并与之交好。当时的女真人虽然名义上是辽国公民,但是社会体系却依然落后,阿骨打所在的女真族完颜部落本是黑水靺鞨(因生活在黑龙江沿岸得名)的直系后裔,在十一世纪的大交融环境中获得了走向文明的契机。完颜部落自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社会体系发生了较大转变,到了阿骨打爷爷那一代已经形成了松散的部落联盟,到了阿骨打爸爸那一代部落之间的吞并以致部落联盟之间的吞并已经是家常便饭,女真族的大合并在大半个世纪的酝酿中发酵成不可变更的趋势,但是由谁来完成这一伟大任务却有待揭幕。与萧峰的相处在思想上给了阿骨打很大的冲击,尤其通过萧峰的描述使得阿骨打对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另外萧峰惊人的武术造诣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93年,萧峰因为拒绝助辽道宗耶律洪基()南下攻宋而被囚禁,北宋武术家集团自发开展了国际营救活动,阿骨打也带领本族勇士加入其中前往南京(即大辽析津府,今北京市)并最终救出了萧峰。在南京,阿骨打见识了中土繁华的城市化建设,就此决心摆脱大辽的钳制,振兴女真,引领女真走向城市化。  1113年10月,阿骨打继任女真族部落联盟酋长,稍后统一东北各部,继而加大了扩张力度,进一步巩固部落联盟势力,到了1114年其实际控制范围一度覆盖了辽国东部,已经有了足够的抗辽实力。同年十月,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阿骨打举兵反辽,其进军路线自东向西推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1115年,阿骨打称帝,改名完颜旻,建立大金()政权,定都会宁府(今吉林省白城市)。
  对于大金的崛起,以及金对辽的战争、辽国内部的叛乱危机,徽宗幸灾乐祸的同时,动起了对辽恭宗耶律延禧(年在位)趁火打劫的歪主意。在此不得不再插一句,自打五代时期后晋(936~947)皇帝石敬瑭(982~942)于938年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全境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割让给契丹,这块华夏赖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便成了历代汉人统治者的一块心病。北宋开国之后,经太宗真宗三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历时25年之久,终于没能收复这块作为《地缘政治学》教材上常被引为典例的“宝地”,尤其在1004年底,北宋作为战败国不得不以每年大笔进贡作为条件与大辽签订了相对平等条约“澶渊之盟”,自此与大辽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双边关系——换句话讲,之后北宋政府再没有找到合理的借口(或者足够的胆量)通过主动对辽开战夺回燕云十六州。  到了徽宗这一代,一向心比天高自负圣君的徽宗在半路杀出的金国身上隐隐约约看见了希望。早在1118年,徽宗就差遣使臣前往金国访问,并在中间人赵良嗣(原名马植,辽籍宋裔后又加入宋籍)的献策斡旋中开始了联合金国围攻大辽的计划。尽管谈判之前这一愚蠢的计划就遭到了来自宋朝有识之士的反对——甚至当时弱小的宋的附属国高丽棒子都捎了话来“辽为兄弟之国,存之可以安边;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但是徽宗和童贯等人却铁了心要去败家。对于野心勃勃且胜券在握的阿骨打而言,宋国的支援本质上可有可无,但是这笔送上门的赚钱买卖最终还是引起了金国方面的兴趣,于是协议达成,宋国出兵北上配合金国攻辽,金国则助宋夺回朝思暮想的燕云十六州,宋国承诺事成后将原来于澶渊之盟输给辽的岁币(也就是年供)转输给金,是为“海上之盟”。
  按照盟约的计划,宋国本来最迟1120年就该出兵,不想恰巧宋江起义在这一年爆发,徽宗为了保证精良部队北上,勉强应付,左支右绌,结果没多久方腊起义接踵而至。百年来从未对外开战,帝国国防系统漏洞百出给了起义部队可乘之机,到了最后徽宗无法可施只得调遣北上部队南下镇压起义。尽管宋江、方腊一一平息,但是迟迟没有依约出兵引起了金国方面极大的不满。1121年金国派人来催宋国发兵,徽宗等既不敢明言罢盟又不能外扬家丑只好亦步亦趋支吾期间,金国使臣在开封住了半年一无所获不得要领。宋国首鼠两端,金国吞着恼火将之暂时放在一边,一步步把大辽蚕食殆尽。   1122年初,金国攻陷辽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吓得一路南逃,直到夹山(今湖南省石门县),金人催促宋朝履诺发兵。童贯新败方腊,信心十足,踌躇满志,深觉此次北伐析津府(今北京)定能一战告捷,燕云十六州已是囊中之物。结果四月,童贯大军抵达高阳关(今河北高阳县),见驻军百年不战,普遍羸弱,颜态庸靡,当地居民,对于“王师”的到来更是不显丝毫热情,就连城防外围的护城河也因久经淤积水源断绝而枯竭见底(那可是用来抵挡大辽铁骑的救命稻草啊)。见此情状,童贯瞬间面无人色,心凉半截。   此时因为耶律延禧外逃,辽中央一时与之失去联系,辽人既因暴君延禧的“意外失踪”而庆幸,也深知群龙无首乱成虫的流弊,立刻推举延禧的叔父魏王耶律淳()在析津府即位,并组建了“北辽(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政权之一,仅持续了约20个月)”。这个耶律淳也是个极品人物,他既不担心已经占有大辽三分之二土地的完颜阿骨打,也不惧怕拥军十五万来势汹汹的童贯,唯一能够让他寝食不安的,只有那个失踪了但还没有确定已经死亡的耶律延禧。
  于是,当童贯遣往析津府劝降的使者到达耶律淳的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杀了来使,并派人回访童贯,告诉他“你们宋人现在出兵是背信弃义勾结虎狼(金人)出卖朋友的行为,这么不要脸的事情都做了,竟然还好意思劝降,要么滚回汴梁吃锅贴,要么留下来一起打金狗”。童贯听罢,脸上绿如铜锈,本想效仿耶律淳杀了来使,终于怒气旁泄,一时间犹如愤犬遇上了铁棒,暴雉落水了沸汤,不得不显示了一下大宋的“气度”。  五月,两军在卢沟桥(就是八百多年后爆发“七七事变”且位于北京丰台区的那个卢沟桥)短兵相接,辽兵因为腹背受敌(此时阿骨打仍在北辽后方攻城略地)反而抱了必死之心士气勃发,宋兵受到童贯的影响心浮气躁,一见到契丹勇士个个如狼似虎,毫无战力,四处逃窜,乱作一团,十五万大军全线溃败,死伤枕籍。  童贯退守雄州(今河北保定雄县),进退两难。  捷报传来,耶律淳大喜过望,兴高采烈到手舞足蹈。不幸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消息传来,耶律延禧在夹山兴兵五万(准备了很久,直到析津府破城也没发兵,而且行军不到一半时被完颜氏活捉),要来取他项上人头,夺回政权,耶律淳大吃一惊摔倒在地,卧床不起。   六月,受惊过度的耶律淳没能挺过去,一命呜呼(...咱们还能说啥?),他的妻子萧普贤女(?~1122)掌权,自封皇太后。她当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韩昉()向童贯献表投降,然而就在她上位的不久前,与之向来貌合神离深怕遭其毒手的“怨军(一个由来自辽东不愿投靠金国的辽籍青年自发组建的爱国军队)”司令员郭药师举兵投降于宋,同时献上治下涿(河北涿州)、易(河北易县)二州。本来兵败的童贯瞬间就膨胀了,立刻对于韩昉的降表不屑一顾,韩昉大哭而回。童贯决定奇袭析津府,命种师道和辛兴宗分兵两路开拔,辽人早就看透了童贯的伎俩,城防坚厚,童贯见急攻不下心生胆怯,下令退兵。辽军趁机杀出,一路追赶,二十万宋军,瞬间崩溃,自析津到河北一带,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完颜阿骨打获悉童贯大败,吃惊错愕,他几乎不敢相信宋军的战斗力竟然低到如此地步,于是目露精光,开始琢磨灭辽之后的战略部署。
  童贯退兵不久,阿骨打率军南下,横穿居庸关,攻打析津。在宋兵面前不可一世的契丹勇士遇见女真人立刻就向掉了魂一样,析津府摇摇欲坠,萧太后在金人的威胁下显露出女人的本色——慌了手脚,竟决定投靠耶律延禧,就算延禧不是记载中那个喜怒无常的暴君,他愤怒地杀死萧太后的行为,我也坚决表示理解!   析津城破后,自徽宗以下竟举国庆祝,因为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似乎如果没有他们在河朔歃血如雨,金人永远也无法进析津城,萧太后这个女人更永远不会逃走。庆典之后,徽宗命马植前往析津索要燕云十六州。阿骨打告诉马植,宋人没有按照“海上之盟”的约定如期出兵,也没有依约在古北口会师,十六州那是想都不要想,但是太行山以东的七州(其中包括由郭药师献出的涿、易二州)可以给宋,但是燕京(即析津府)是金攻下的,所以燕京的赋税理应纳给金国,同时宋国每年应向金国纳贡白银二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交易达成,“皆大欢喜”!   1123年9月,可能因燕京美女太多而一时需耗过度的阿骨打在从燕京(前文的析津被金人攻破后就叫燕京了)返回上京会宁府的途中突发肾衰竭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不久后他的弟弟吴乞买(又名完颜晟)继位,一改对宋朝的“纵容”态度,觊觎之态愈发显露,“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令之垂涎又何止三尺?宋国的北方由于燕京这个大包袱的拖累(金人撤出燕京时将城中所有财宝全部挖空掘尽,美女、工匠、农民全部带走,留下的只是一座残破的空城,宋人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还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重建燕京,同时还要每年大笔开销用来交税),毫无保障的境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得益发岌岌可危。
  1125年二月,自辽中京大定府被阿骨打攻破(1121年)后一直逃亡在外的天祚帝耶律延禧终于落网山西,大辽灭亡,西夏见状适时地向金称臣,宋国终于被大金围在了胯下。而宋国却依旧沉浸在惨不忍睹的胜利中举国欢庆,对即将到来的蹂躏没有丝毫察觉。同年十月,完颜晟分两路挥军南下包围开封,我们伟大的徽宗皇帝吓破了狗胆立刻传位其子赵恒(),然后就撒丫子逃出开封,年轻的赵恒不用等亲爹死去就登上皇位成了宋钦宗,真不知是走了狗屎运还是倒了八辈子霉。  当时宋国防部副部长李纲()是个很有本事的军事家,他力挽狂澜,及时地解除了金军的威胁,然而无可救药的赵恒君臣却在关键时期纠缠于战与和的命题辩论摇摆不定。结果李纲遭到罢免,金军卷土重来兵临城下,头痛医脚的赵恒在江湖骗子郭京的忽悠下竟然愚蠢到用“六甲军”这么非主流的负能量猪队友去代替正规部队守城。在号称刀枪不入的六甲军大量死亡的情况下郭京以亲自作法督战为由缒城而出逃得无影无踪,赵恒至此才彻底相信大限已至。过程是离奇的,结局是悲惨的。赵恒以及以为危机已经解除而返回开封的太上皇赵佶被金人一道掳去遥远而又寒冷的北方成为了阶下囚,随行的还有一众皇室成员、政府官员、皇宫内务、开封市民,以及城内几乎所有美女和值钱的东西…这就是汉人统治史上最大的阴影之一——靖康之耻。  至此,持续了167年的北宋政权宣告破产,当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赵佶第九子)正在河北调集军队救援京师,躲过了被俘虏的悲惨命运。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南宋开国。屁股没坐热,又着急忙慌地向南逃亡,一再迁都,最终逃到杭州定都,改称临安(取义临时安定之所)。华夏大地从此以长江为线,一分为二。
  南宋建立后,失踪了数年之久的黄裳老哥曾短暂地露面。据说他这些年因为江湖仇家的追杀一直躲避在僻篱乡野,一边养伤,一边悲伤地悼念遇难的亲人。直到搅得天翻地覆山河破碎的靖康之难迫使他的仇家暂时放弃了私人恩怨,他才得以喘息片刻,并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下参与进了民间的抗金势力中一解家仇国恨。只可惜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面对国破家亡的既成事实,仇家的反扑无疑加剧了他的心灰意冷。于是,他在1130年诈死,并将死讯报知南宋政府,后赵构追赠其为太傅。一招金蝉脱壳为黄裳带来了三十多年的宁静生活,在此期间,他得以潜心整理自己的武学体系。与众多武林高手对战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招式素材,他反复思索这些来自各门各派的武功套路的破解之法,再结合研习多年的道家内力学知识,终于让他整理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法齐全的武学理论。  这套武功以内功修炼为主旨,囊括了轻功、拳、掌、腿、刀法、剑法、杖法、鞭法、指爪、点穴密技、疗伤法门、闭气神功、移魂大法等多门武功绝学。这些冠绝当时的绝技,莫说尽数修习,即使练成其中一门便可以横行江湖无往而不利(例如,13世纪初叶,桃花岛叛徒陈玄风、梅超风练成九阴白骨爪及摧心掌后,驰骋大漠罕逢敌手,人称“黑风双煞”,详见第五章)。  1160年前后,黄裳武功大成,自信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决心重出江湖为亲人报仇。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隐匿江湖期间潜心武学却没有察觉到时间已经匆匆地流逝了近三十年,大部分仇家都已老死或者在宋金战争中遇难,最终他找到了当年攻击过他的一个小姑娘,而她也已成为一个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老婆婆。只有他自己,因为长期修炼道家内丹妙法,早已突破了普通人的生命长度(此时黄裳已有一百一十多岁)。多年的计划化作泡影,使得这个不死老者一度浸溺于消沉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据江湖情报系统琅琊阁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披露,黄裳在报仇未果后曾漫无目的地游荡且不无凑巧地达到过当时已经沦陷的北方地区,在一座孤独的山峰中他发现了当年与他交过手的神秘剑客独孤求败栖身过的“剑冢”。当然,即便是早于黄裳数十年就已自认为无敌于天下的独孤也早在大约20年前作古。黄裳发现的不过是独孤留下的那首不容置评的墓志铭、三柄宝剑、一只巨大的宠物雕以及一套精炼而又高深莫测的剑道理论。  独孤的遗物无形中刺激了黄裳作为一个武术学者的责任感。就时代背景而言,动荡的时局损耗了一大批(甚至可以说整整一代)优秀的武术家,许多顶尖的武术就此失传,这对华夏民族的武术传承无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就个人而言,再长久的生命也敌不过瞬息万变的命运,就算黄裳他自己还有活下去的信念也终于躲不过化作黄土的一天,到那个时候,苦心孤诣几十年总结下来的武学精华也将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黄裳一改消极情绪,再一次潜下心来,呕心沥血,将几十年的武学心得一字一句地书写了下来。且不说增删八次,批阅三载,真个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谁知书中文,句句皆辛苦!书成之时,黄裳将之命名为《九阴真经》,剑桥大学的武侠史大师新垣平博士对之的评价最是中肯:“这部书集合了黄裳所知道的道家武学的精华,是自吕岩以来几个世纪间内家武学的总结,注定将在嗣后两百年中深刻影响武术世界的命运。”  完成《九阴真经》后,黄裳将之妥善藏匿,道家的思想理念向来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有缘者方可得之。没多久后,黄裳驾鹤西去,告别了传奇而又漫长的一生。但是关于《九阴真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期待着楼主的更新  
  期待着楼主的更新  
  @luiyuyou-11 17:06:27  期待着楼主的更新  -----------------------------  我的妈呀~~~开帖的时候仗剑和煮酒是同时更新的,我还以为仗剑这边都没人看呢。。。。。。
17:07:39  每天都习惯来老师这报道了  -----------------------------  不敢当不敢当,别叫老师,叫师兄就行了!!
  @7-01-11 17:07:54  期待着楼主的更新  -----------------------------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wertong-11 17:09:21  谢谢老师  -----------------------------  受宠若惊呀!!别叫老师,叫师兄就好了~~~
    人物简介:  姓 名:王喆,初字允卿,后字世雄,入道后改字知明,号重阳子  性 别:男  民 族:汉  生卒 年:  籍 贯:陕西咸阳  职 业:商人、军人、乞丐(这个有点尴尬)、道士  主要成就:抗金,开创全真道,开辟“华山论剑”会议,解除《九阴真经》危机,重创西毒  主要经历:1112年-1131年,读书、习武、游学,过着普通富二代的生活。  1131年-1137年,在咸阳经营出版社。  1138年-1140年,中武举,继而在金朝做武将。  1140年-1142年,配合岳飞在豫陕一带抗金。  1142年-1159年,流亡江湖,踏遍大江南北,得先天功真传。  1159年-1161年,建活死人墓,意图起事抗金。  1161年-1167年,起义流产,让墓于林朝英,出家为道,后再次流亡,四处传教,结交周伯通,陆续收全真七子,创全真教。  1167年-1195年,修道,练功,传艺,扩大全真教,成一代道祖。  1195年-1196年,开辟“华山论剑”,力挫四绝,解除《九阴真经》危机。  1196年-1197年,入古墓,留“重阳遗刻”,访问大理,传南帝先天功,习一阳指,破欧阳锋20年蛤蟆功力,不久仙逝。  简 评:同样作为一个从没正式出场过的人物,因为出现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以及老顽童周伯通这样的顶尖人物的记忆中,使得他的形象高大无比,几乎成为《射雕》、《神雕》三代人记忆中永远无法超越的天人。但即使这样也无法掩盖他在战场上的失意,抗金大业终成空,兼之与林朝英的一段旷世虐恋,我们不得不说“重阳一生,不输于人”的自评当真太过自恋。然而“华山论剑”这一创举却又惊人地左右了南宋武林半个多世纪的运势,令人不得不服,不得不叹,“中神通”其人,当真名不虚传。  人物词解: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第二章 保管者:王 喆,不输于人却输于己  一、抗金岁月  王喆,自称王三(在家行三),原名王中孚,字允卿。生于公元1113年(古历1112年腊月二十二),籍贯陕西省咸阳市大魏村。  这位伟大的全真教祖师爷出生的时候,总统赵佶正在汴梁为了长生不死拼命驾驭处女,市长黄裳正在福州为了道藏雕版各种核阅经文,CEO方腊正在清溪为了增强功力狂练乾坤大挪移。整个国家看起来,尽管贫富差距很大,但至少整体是稳定的。倘若没有旱涝、地震、海啸、陨石坠落、通货膨胀等不可抗力的干扰,即便有几个贪官污吏借花石纲之名敲诈勒索,民众至少还能顾得上温饱,还不至于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客死异乡。  然而仅仅十四年后,半个国家,就在赵佶父子的手中葬送了。这对于生活在黄河沿岸的少年王喆以及千千万万的原宋籍百姓来说,都是极大的打击——家乡成了沦陷区,自己的社会身份立刻就由平民变成了奴隶。但凡有点民族气节的人,无论以怎样的物质水平生活在敌国的统治下都是一种痛苦。  王喆就觉得非常痛苦,虽然他出身门阀(富魁两邑),钟鸣鼎食,席丰履厚,但是时局的变动也对他的家族造成了冲击。1128年(靖康之难次年),济南知府刘豫()见北方地区一片混乱,请求改派江南,遭到宋临时执政集团拒绝。稍后金兵围城,刘豫果断杀死手下干将举城投降,成为头号汉奸。此时金人尚没有能力消化靖康以来所吞没的大片宋土,同时北方民间抗金势力风头正劲,为避免与这些新生力量正面对抗,金人狡猾地扶植了一系列傀儡政权加以缓冲,同时借助这些汉奸政权对北方人民进行高压统治。由刘豫出任皇帝的伪齐(,统治今河南、陕西地区)政权便是由金朝宗翰集团扶植的一个典型傀儡代表。为了奉承金人,刘豫在位期间对治下汉人实行了一系列残忍的压迫政策,一方面强烈镇压、粉碎反金势力,另一方面苛捐杂税全面剥削人民财产。不到一年,就产生了“岁屡饿,人至相食”的惨烈局面。  1131年,王喆的慈善家父亲王员外主动出面遣散家财以救济乡里,结果“远而不及者,咸来劫取,邻里三百户,余亦因侵之,家财为之一空(引自元·赵道一《王重阳传》)”。没想到慈善活动竟会发展成刑事案件,王员外因为高估宋人的道德水平自此患上了严重的心肌梗塞…
  对任何人来讲,家里被抢了都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时政府有关部门曾出兵围捕前来打劫的难民,王喆知道了不但没有追究,反而为难民开脱罪名将之释放。历史证明,王喆对于家里被抢并非没有丝毫不满,而是他将这笔账默默地算在了金人的头上,估计他立志抗金的念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王喆不但慷慨好义,而且还是个文武双全的杰出青年。二十岁前后他就中了进士,而且金天眷元年(1138)还参加了金朝筹办的武举考试并一举夺魁。  金朝的武举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121年,由金阿骨打设立。表面上看是为了吸收民间武术、军事等方面的高手进入部队以加强国防软实力,本质目的却是为了调和军队内部因为复杂的裙带关系而日益严重的党争与分裂。从之后接二连三的政变来看,阿骨打的眼光无疑是深邃而长远的,不过很可惜,直到阿骨打死去78年后,金朝的武举制度才由章宗完颜璟(,中兴之主)正式确立。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届(当然不包括阿骨打自己试行的第一届)武举的宗旨是真的为了选拔人才,那时的武举不但没有固定的开考时间,而且连规则也可以随意变动——只要当权者乐意的话。  1138年,宋金第一次议和在即(详情见下文),作为名义上昭示世人宋金之间友好和平关系的手段,金朝方面决定举办武举,并加大宣传,鼓励汉人参加选拔。在此届科举的前半段,汉人少有参与,原因很简单,即使生活再艰难,武术家们也不至于为了名利去给金人当走狗吧?但是到了后半段出现了一个叫仆散忠义()的高手,此人身材魁梧,形容凶悍,力大无比,在技击科目的擂台上打败了所有前去应举的汉人,而且痛下杀手,落败者无一生还。   这件事立刻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北方武林立刻选出代表组成质询团到东北上访,要求熙宗皇帝就此事给出合理解释,处死凶手仆散忠义并向死者家属郑重道歉。面对武术界的群体行为,金廷方面气焰嚣张,不但没有答应质询团的任何要求,还派出部队威胁质询团,扬言要将他们当做抗金组织严厉处置。对此,仆散本人则公开表示,只要质询团中有人能够打败他,他甘愿引颈受死,条件是质询团以参加武举的形式与之进行公开公平的比试。
  这件事立刻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北方武林立刻选出代表组成质询团到东北上访,要求熙宗皇帝就此事给出合理解释,处死凶手仆散忠义并向死者家属郑重道歉。面对武术界的群体行为,金廷方面气焰嚣张,不但没有答应质询团的任何要求,还派出部队威胁质询团,扬言要将他们当做抗金组织严厉处置。对此,仆散本人则公开表示,只要质询团中有人能够打败他,他甘愿引颈受死,条件是质询团以参加武举的形式与之进行公开公平的比试。  很显然,仆散的有恃无恐来自于金廷在背后的默许,而整个武举就是个阴谋,其目的无非就是在宋国向金称臣之前加大对宋人武术界的打击力度,好从思想上瓦解宋人的反金热情。这一点从仆散的身份上即可看出。由琅琊阁出具的鉴定材料显示,仆散忠义天赋异禀,早在16岁时就已经是金人的少年将领,之后跟着完颜宗辅(,阿骨打第三子)混,宗辅死后就一直跟着完颜宗弼(?~1148,阿骨打第四子)混,此时以“猛安(金人军队编制,相当于团长级别)”军衔在上京会宁府做皇族的高级卫兵。  视线转回武举擂台,质询团令人失望的武术水平达成了金人的舆论目的——仆散忠义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间断地击败了质询团所有成员,然后拧下了其中一个人的脑袋扔向在场的媒体工作人员,宣告宋人的无能与金人的强大。  当这件事传到陕西的时候,王喆正在咸阳市里开印刷厂,他跟他的兄弟们利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阴真经职业选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