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美人手游官网170级地图178级怪哪个点挂机好,最好给出准确坐标,谢谢!!!

总结熟知风暴英雄每一张地图的特色和机制,同时利用好每一个细节,风暴英雄并不是无脑抱团的游戏,所以如果你想要在风暴英雄中玩出一个好成绩,那么地图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您现在的位置: >> 测量的目的是什么 >> 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
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
来源: 时间:
【地形图测量】地形测量报告一:实习目的(1) 学会利用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掌握控制测量和碎 步测量的基本方法,先控制后碎步,从整体到局部的基本 原则。(2) CASS 软件绘制地形图,要求熟练掌握利用 CASS 绘制地形图 的方法与技巧。(3) 学会利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掌握水准测量中的数据处理和 简易平差的计算。(4) 学会利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二:实习利用的仪器GTS-332w 托普康全站仪,DS3-007644 水准仪,J6 -810795 经纬仪, 棱镜,钢尺,镜架,三脚架,铁钉,铁锤等。三:控制点建立方法校内测量平面控制网建立步骤:(1) 控制点的建立:熟悉自己测区的地物分布,测区大小,在视野好 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如路口,转点处砸钉喷漆建立控制点,使 控制点与已知点围成一闭合多边形,由于我组所测得第六测区地 物比较复杂,我们所建立的是支导线,为方便之后的碎步测量我 们在每个入口都建立有控制点,从已知点到小西门,从小西门沿 着主道路到大西门,为方便测角,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良好,远 离障碍物,保证成像清晰。之后发现控制点不够用,就要用测坐 标的方法补测了几个控制点,检核无误后投入使用。(2) 外业测量方式:事先毛老师给出了两点的坐标 1, 2。2 在北,1 在南。我们把全站仪放在 1,1 作为测站点,2 为后视点。对中整 平后,往仪器中输入测站点 1 的坐标和后视点 2 的坐标,然后在 2 放钉子,瞄准后方向置零,逆时针旋转仪器至待测点 D1-A,在 D1-A 架棱镜,测出左角及距离,置零,顺时针旋转至瞄准钉子, 得到右角,记录下来,检查数据无误后搬站,之后的测站点采用 同样的方法。(3) 处理数据,利用左右角理论和为 360 度计算实际与理论的差值, 将真误差均匀分配给左右角,若多余出 1 秒,分配给大角,从而 得出左右角的值,且和必为 360 度。270°04′01″+ 89°55′52″-360°=-7″ 得平差后的左角:270°04′05″ 181°30′27″+ 178°29′30″-360°=-3″ 得平差后的左角:181°30′29″ 134°17′58″+225°41′59″-360°=-3″ 得平差后的左角:134°17′59″ 224°17′19″+135°42′43″-360°=2″ 得平差后的左角:224°17′18″ 177°21′30″+182°38′37″-360°=7″ 得平差后的左角:177°21′27″ 183°48′19″+176°11′33″-360°=-8″ 得平差后的左角:183°48′23″ 181°07′31″+178°52′21″-360°=-8″ 得平差后的左角:181°07′35″ 183°40′00″+176°19′57″-360°=-3″ 得平差后的左角:183°40′02″ 188°32′05″+171°27′57″-360°=2″ 得平差后的左角:188°32′04″ 181°50′57″+178°09′08″-360°=5″ 得平差后的左角:181°50′54″ 190°28′55″+169°31′11″-360°=6″ 得平差后的左角:190°28′52″ 176°04′09″+183°55′44″-360°=-7″ 得平差后的左角:176°04′12″ 189°16′20″+170°43′42″-360°=2″ 得平差后的左角:189°16′19″ 176°22′41″+183°37′22″-360°=3″ 得平差后的左角:176°22′40″ (4) 计算方位角方位角=前一个方位角±180°+左角, 或者, 方位角=前一个方位角±180°-右角, 计算出导线的各个方位角。Θ1= 270°04′05″ Θ2= 270°04′05″-180°+ 181°30′29″=271°34′34″ Θ3=271°34′34″-180°+134°17′59″=225°52′33″ Θ4=225°52′33″-180°+224°17′18″=270°09′51″ Θ5=270°09′51″-180°+177°21′27″=267°31′18″ Θ6=267°31′18″-180°+183°48′23″=271°19′41″ Θ7=271°19′41″-180°+181°07′35″=272°27′16″ Θ8=272°27′16″-180°+183°40′02″=276°07′18″ Θ9=276°07′18″-180°+188°32′04″=284°39′22″ Θ10=284°39′22″-180°+181°50′54″=286°30′16″ Θ11=286°30′16″-180°+190°28′52″=296°59′08″ Θ12=296°59′08″-180°+176°04′12″=293°03′20″ Θ13=293°03′20″-180°+189°16′19″=302°19′39″ Θ14=302°19′39″-180°+176°22′40″=298°42′19″(5) 计算出每个控制点的坐标X2=X1+L*tanθ ,Y2=Y1+L*cotθ (其中 L 为距离,θ 为方位角。) 可得坐标: X2==;Y2=2==.672=;Y3=2.488= X4=.633=;Y4=.361= X5=.644=;Y5=4.910= X6=.059= ;Y6=.777= X7=.359= ;Y7=.617= X8=.728= ;Y8=.324= X9=.873= ;Y9=.403= X10=.197=;Y10=.520= X11=.456=;Y11=.037= X12=.563=;Y12=.779= X13=.770=;Y13=.499= X14=.936=;Y14=.861= X15=.286=;Y15=.437= (6)通过算出的数据绘制表格, 以便数据更加直观的体现,方便后面的碎步测量。(控制点建立草图及数据处理表格见附页)山地测量控制网建立步骤:(1) 选控制点:在充分了解测区地形与范围后,围绕老师给的一个已 知点 K1 周围建立了 4 个控制点,所选点视野较好,可以看到测区 内较多的地物和地形,用木桩和铁钉建立控制点。(2) 利用老师给的两个已知点 K1,K2,在 K1 处架设仪器作为测站, 在 K2 立细铁杆,后视 K2 定向,分别在控制点 1,2,3,4 立棱镜,利 用全站仪测坐标的功能将坐标直接测出,得到控制点的坐标。将 坐标记录下来。控制点位置如示。(3)后来,因为仍然有很多地物和地形看不到,我们组继续向山下引了多个控制点,测出坐标,检验无误后投入使用。四:碎步采集方法校园测量:(1) 人员的安排:主测 1 人,记录 1 人,跑镜 1 人,核查 1 人。 (2) 主测先在控制点处架设好仪器,对中整平,然后进行测站设置, 输入测站、后视坐标参数,后视定向,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测量将 碎步点的坐标存入仪器了。而记录需要拿着画好的草图,保持与 主测人员的联系,保证草图上的点号与全站仪内存上的点号保持 一致。(3) 结合我们组的实际情况,由于建立的支导线,每个路口的控制点 的视野有限,我们又通过大控制引出多个小控制点,再通过每个 小控制点进行碎步测量。(4) 碎步点的定位,对于的房屋,只要测出三个角点的坐标,房 屋的附属地物,如台阶,阳台需确定位置及形态所以必须选取碎 步点,花坛、路灯、单个树、电线杆、摄像头等独立地物需要在 该处选取碎步点进行测量,行树得测出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的 坐标,圆状地物可以在圆周上测定均匀分布的三点坐标,圆弧线 一般应测定起终点和大致中间的一点。在碎步测量中,对于某些 特殊的具有高度对称的建筑物或者花坛,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测出 该地物的一半,在画图中可以采用镜像的方法画出另一半。对于 一栋楼上的阳台,由于形态一样,数目多,为了保证效率,我们 采用的方法是测出其中一个阳台的两个角点,反映出阳台的形态, 其它的阳台只测出左角点,反映出阳台的位置,在画图时可以通 过复制来绘出。由于小区中花草树木非常繁茂,有个别房屋的多 个角点只能测到不足 3 个,这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由于小区很 多房屋形态完全相同,当测出其中一栋房屋的全部角点得到其形 态后,其它相同的房屋可以只测出一个角点,在画图是采用复制 的方式绘出。总之,在碎步测量时必须在保证反映地物真实形态 的同时对碎步点的数量进行精简。山地测量:(1) 人员安排:主测 1 人,记录 1 人,跑镜 1 人,核查 1 人。(2) 主测先在控制点处架设好仪器, 对中整平, 然后进行测站设置, 输入测站、后视坐标参数,后视定向,值得注意的是,山地测 量中,由于要建 DTM,画等高线,需要得到三维坐标,故需要 输入仪高和镜高。之后就可以瞄准棱镜进行坐标的采集了。(3) 在山地测量中记录人员需要拿着事先画好的草图,草图中应能 反映一些特殊的地物和地形,与跑镜和主测人员都应保持交流 的畅通,记录下特殊地物如电塔,坎,炭坑的点号,在后来的 画图中不可以参与建立 DTM,记录下地性线上采集的点号,以 及谷,脊,鞍部等地形上的碎步点点号,以便画图时对应进行 检验,记录员要保证所记点号要与全站仪记录点号一致。(4) 跑镜人员要对自己所去的位置的地形十分了解,对其中的特征 地形加以留意, 在跑镜时选取得点需要能反映实际地貌, 比如, 在地性线上选点需密集,在山谷中选点需有代表性,选的点也 不能杂乱无章。五:利用 CASS 成图方法(CASS 所成图见附页)CASS 软件是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基于 CAD 平台开发 的一套集地形、地籍、空间数据建库、工程应用、土石方算量等 功能为一体的软件系统。增加了许多的专用工具和符号,为数字化 测量和成图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应用中存在着许多注意事项和技 巧,正确的使用这些工具和技巧,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为我们的工 作提供方便。(1)在菜单栏中,我们常用到的例如展野外测点点号或是展高程点, 我们可以展开在野外测得点继续接下来的绘图。如图所示(2) 再进行文字注记或画一些地物时, 如校园测量中的居民地, 路灯,电杆,在野外测量中的探槽,独立坟,电塔等,我们会用到右边的工 具栏。如图: 校内测量:(1) 展野外测点点号,将碎步点展到图中打开 CASS,在标题栏 中点击绘图处理,在其子目录中点击展外业测点点号,找到 CASS 坐标文件展点即可。(2) 在零层中对照草图将图画出来, CASS 工具和符号把相连 用 的点位连接起来, 把测区地物地形如实的反映出来。哪些是 房屋、道路、水边线、输电线路等用屏幕菜单不同命令作出 不同的地物。由大轮廓到小细节,最后加上地物。将草地花 圃等画出。在绘图时由于测区内阳台,草地很多,而且对称 性比较好, 多次用到了镜像, 复制等命令, 使绘图效率增高。(3) 分层,将居民地层,甬道等分层,将零层清空。CASS 的功 能很强大,根据我们的需要,我们只使用了它的部分功能。运用 CASS 可以展野外点点号, 展野外高程点, 绘制直线和 圆弧,画圆角,修剪,加入地图符号,添加注记文字等。用 捕捉功能可以很好地捕捉到交点,端点,垂足,圆心等特征 点,既提高了精确度,又加快了绘图效率。使用填充功能可 以使图形更美观和丰满,跟实地更相近。(4) CASS 在使用中有文件自动保存功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 用不当, 出现致命的错误时文件容易丢失, 因此必须注意使 用自动保存功能。 校外测量:(1) 由文件建立 DTM, 在标题栏中点击等高线下的子目录由图 面建立 DTM 命令。(2) 建立三角网,对三角网进行修正。(包括三角修剪,对边的 改正等) (3) 绘制等高线。(4) 展地物点点号,加地物。(5) 添加图幅:先用矩形将图形全部包含在内,利用工程应用 中测量点的坐标测出左下角点的坐标保留到百位要比原来 小,然后在桌面上新建一个空白文本,以“点号, 坐标, ,X Y 坐标”的形式输入坐标,点击保存,另存为保存格式 为.dat,之后在 CASS 中展测点点号,将该点展出,绘制新 的矩形框,用工程应用中的量取两点距离功能量得图幅的 纵向与横向长度,保留到分米。点击绘图处理中的任意图 幅,输入相应数据,拾取图幅左下角点,添加图幅即可。 六:水准测量的方法以及简易平差计算(水准测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及所制表格见附页)水准测量的方法:(1) 人员安排:主测 1 人,记录 1 人,检核 1 人,扶尺 2 人。(2) 通过从水准点布设一个闭合的水准路线,为了保证精度及度数 容易,保证偶数测站数且相邻测站之间距离不超过 100 米。(3) 每个测站,通过大致计算步数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保证精度, 将仪器整平后,先瞄准后视尺读数 A1,瞄准前视尺读数 B1, 调整仪高,大概与第一次的仪高相差 1 分米以上(可以提高精 度) ,瞄准前视尺读数 B2,瞄准前视尺读数 A2,.将数据全都 记录下来后,检核人员计算两次高差:H1=A1-B1;H2=A2-B2, △H=H1-H2,若△H 大于 3 毫米,则应检查数据记录或重测。(4) 整理数据,进行简易平差计算,通过水准点高程和各个测站之 间的高差,计算各个测站的高程。简易平差计算的方法:(1) 闭合差的计算,因为闭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理论值为 0,故 f= ∑△H。(2) 闭合差的判断, 允为 12 倍的根号 n, 为测站数。f≤f 允, f n 若 可以进行下面闭合差的分配;若 f&f 允,先检查数据的记录是 否出错,若检查不出错误则应重新测量。(3) 闭合差的分配,根据各长度按比例反号分配,因为在的 水准测量过程中每站按照步数计算与距离成正比,所以距离以 步数进行代替。如果分配时发现多出一毫米,应直接分配给长 度较长的一段。以 8,15 站作为待测站,进行计算:已知闭合差 f=+16,测站总数 n=24,假设起始点高程 HA=H 因为 f&f 允,故 由按比例反号分配的原则,选取距离最长的 16 段各减 1mm, 此时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为 0, 计算第 8 站高差:+175mm; 第 8 站前视点高程(累加平差之后的所有高差可得) :H8=H+239 计算第 15 站高差:-111mm; 第 15 站前视点高程(累加平差之后的所有高差可得) :H15=H+517七:经纬仪测量经纬仪测量水平角的方法:为了消除刻度盘不均匀、偏心等偏差,采用测回法测量水平角。(5) 盘左位置瞄准左目标,得读数 C1=0°40′24″。(6) 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瞄准右目标,得读数 A1=57°53′54″。(7) 故盘左位置所得半测回角值为 β1=A1-C1=57°13′30″。(8) 倒转望远镜成右盘位置,瞄准右目标,得读数 A2=237°54′00″。(9) 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瞄准左目标,得读数 C2=180°40′00″。(10) 故盘右位置所得半测回角值为 β2=A2-C2=57°14′00″。(11) 检验可知盘左盘右角值差小于 40″ 可得水平角 β=0.5×(β1+β2)=57°13′45″。 经纬仪测量竖直角的方法:测量目标 B 的竖直角,也需有盘左盘右两次测量值。(1) 盘左,瞄准目标 B,得到竖直盘读数 L=78°33′42″。(2) 反转望远镜得到盘右位置,瞄准目标 B,得到竖直盘读数 R=281°26′36″。(3) 计算盘左盘右得到的竖直角的值α1=90°-L=11°26′18″ α2=R-270°=11°26′36″。故竖直角 α=0.5×(α1+α2)=11°26′27″。八:实习体会接近三周的实习,分为大致三个部分:校内测量与成图,野外地 形测量与成图,校内水准测量、经纬仪的角度测量。同学们被分成了 多组,各个组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相互比较也相互学习,组员之间 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同时也互相监督,及时改正错误,大 家分工合作,有着自己的职责也同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我觉得在实 习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锻炼,经验的积累,还有的就是组员 之间的配合与默契度的提升,工作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习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组被分配到第六测区,相对重的任务让 我们觉得似乎任务“不可完成” ,我们遇到了很多错误,有些地方重 测了,有的时候因为某种错误半天的工作都白费了,但在一点点的改 正,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之后我们发现,之前的错误是一种经验,它为 我们后来的工作铺上了踏脚石。遇到错误不能泄气, 更不能马虎了事。经过几天的“早起晚归” ,我们终于将任务完成,当图也画完的那一 刻,我感受到是快乐。经过这次实习,我们实践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知识真正体现 了它的实际用途,相信它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我们以后的测绘工作 打下了基础! 暑期测量实习报告:测绘 1102 学号: 姓名:胡月瑶 指导老师:毛亚纯,高铁军 日期:2012 年 8 月
【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地点: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班级:测绘 0906 组号:第三组 姓名:朱翔 学号指导老师组员:杨婷 陈洲 汤佳伟1 目录一. 前言 1. 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2. 实习任务 3. 实习仪器工具及准备资料二. 实习内容 1.实习项目 2.测区概况 3.实习的技术要求 4.相关的示意图 5.实习成果及评价三.前言2 一、 的目的与要求 1. 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内容; 2. 进一步锻炼实际操作仪器的方法和技能; 3. 培养科学素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4. 加强同学自身及同学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 5. 掌握主要仪器(水准仪,全站仪,棱镜,标尺等)的使用方 法及注意事项; 6. 掌握导线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 法; 7. 了解测绘成图的基本要求和成图方法; 8.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培养责任心,确保仪器与人员。二、 实习任务 1. 导线测量 二级导线测量的观测和计算工作 2. 四等水准测量 1) 各小组对所用水准仪进行 i 角检验,并写出检验报告。2) 各小组施测一条约 5km 的闭合水准路线。3.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实习中得到训练,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 成如下任务1) 正确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按技术要求,完成不少于 5km 的水准测量3 2) 对所用水准仪进行 i 角检验,并写出检验报告。完成不少 于 10 个测站水准测量的往返观测和记录,以及 5km 水 准路线的高差配赋计算工作。4. 碎部测量 各小组测绘 1 幅 1:500 比例尺的地形图实习仪器、工具及准 备资料 1. 控制测量 2. 碎部测量 1) 除控制测量实习部分使用的仪器外,还需要皮尺 2) 自备 4H 或 3H 铅笔、橡皮、三角板、具函数计算功能 的计算器。3) 控制点成果表、导线测量手簿、导线计算表、水准(或 三角高程)测量手簿、高程计算表、碎部点测量手簿。4) 图纸。实习内容4 一、 实习项目 控制测量实习,碎部测量实习 二、 测区概况 四号区域 ,大图,天宫一角,北院宿舍及宿舍旁的小湖 三、 技术要求 1.导线测量 1) 选点 选择一控制点作为起始点的闭合导线。导线点应该选在道 路路边或其它相对安全 (不得将点选在道路中间或滑坡上) 而又便于仪器观测的地点。点位确定后要做好标记并同意 编号,然后画出导线略图。2)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 测距中误 测角中误 导线全长相 方 位 角 闭 合 (km) 2.4 (km) 0.2 差(mm) 差(″) 对闭合差 ≤15 ≤8 ≤1/10000 差 ≤16″√n测距的技术要求如下表观测次数 测距仪 往 返 总 测 一测回中 一 测 回 读 往 返 回数 读书次数 数 较 差 较 差 (mm) Ⅱ级 1 1 25(mm) 10310 3)导线计算 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对手簿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观测成果满足 要求。然后利用导线计算表计算各点坐标。2.水准测量 1)i 角检验 测量前首先对水准仪进行 i 角检验,i 角不得大于 20″,并写 出检验报告,内容包括:采用的检验办法,观测数据,检验结 果及结论。2)选点 原则上导线点与水准点选择相同, 也可以适当调整水准点的位 置和个数。选择一水准点作为起始点(可自行假定其高程或由 指导指定) ,布设一条约 20.3cm 的闭合水准路线。水准点应该在基础稳定的点位上,尽可能选用已埋设的导线 点。点位确定后要做好标记并编号,选用了导线点的,要和导 线点编号一致。3)观测 四等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视线 前后视 前 后 视 距 黑红面 黑红面高 长度 距差 (m) ≤80 (m) ≤5 累积差 (m) ≤10..0 读数差 差之差 (m) ≤ 4.6876(mm) ≤4.787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每站观测顺序 为后―前―前―后,黑―黑―红―红。由往测转向反测时,两 根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安置仪器。4)计算各点高程 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对手簿进行全面检查。合格后,利用高差 配赋表进行平差计算求得各点高程。3.碎部测量 1)一般规定 a) 测图比例尺为 1:500 b) 图上地物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5mm;邻近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应不超过图上±0.4cm c) 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0.15m 2)图根控制测量 a) 平面控制测量 在测区内进行踏勘,设计,选点,宜在高级点间布设附 合导线或闭合导线。图根控制点应该选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的地方。要方 便安置仪器,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和测距,视野开阔便 于施测碎部的地方,要避免选在路中间。图根点选定后, 应立即打桩, 并在桩顶钉一小钉或划 “+” 作为标志;或用油漆在地上画“ ”作为标志并编号。7 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符合下表规定附 合 导 线 平均边长 长度(m) (m) 900 80 导 线 相 对 测回数 闭合差 ≤1/4000 DJ6/DJ2 1 方位角 闭合差 ≤40√n*n 为测站数。测距单程观测 1 测回, 读数较差≤10mm。测角:DJ2 时,半测回互差限差为 12 秒;DJ6 时,半 测回互差限差为 30 秒。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成支导线。支导 线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 450mm,最大边长不超 过 160mm。边长可单程观测 1 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 应连接两个已知方向,观测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不 应超过±40″;其它站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图根导线计算时角度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厘米。b)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点高程可用图根水准或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 量方法测定,实习采用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 法。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 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仪器高和棱镜中心高应准确至毫米。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取至厘米。c) 碎部测量 1.准备工作8 检测碎部测量将要使用的测量仪器。将控制点、图根点 平面坐标和高程值抄录在成果表上,同时展绘在图纸上 备用。为了准备展绘控制点,要在图纸上绘制直角坐标格网。控制点展绘要根据其坐标确定所在的方格,再于方格内 计算点距方格坐下角的图上距离,并分别以方格两端同 步量取应有之距离,作交线得控制点。最后再取各相邻 控制点间的距离作为检查,其距离与相应的实地距离的 误差不应超过图上 0.3mm。图纸上的控制点要注记点名 和高程,一般在控制点的右侧以分数形式注明,以分子 为点名,分母为高程(注记到 mm) 。用全站仪施测时,应对输入的控制点成果数据进行显示 检查。2.数据采集和成图过程 实习采用两种测图方式:a)传统经纬仪加小平板白纸测图, 和 b)全站仪加成图软件的数字测图。(此次实习采用全站 仪加小平板白纸测图的方式) 。白纸测图的图纸展绘与外业碎部点测量同时进行,边测边 绘,当天测,当天成图。最终成图完毕后的地 3.实习成果及评价 1:500 地形图导线把坐标计算电子点 号角度观测 值改正后角 度坐标方位 角水平距 离/m9坐标增量改正坐标增量坐标 ?x/m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88°0′ 8″ 183°15′ 25″ 154°16′ 19″ 138°40′ 30″ 191°09′ 31″ 194°26′ 45″ 165°52′ 24″ 101°12′ 21″ 243°07′ 5″ 160°16′ 56″ 192°50′ 40″ 164°30′ 41″ 173°28′ 19″ (右角) 188°0′ 0″ 183°15′ 17″ 154°16′ 11″ 138°40′ 22″ 191°09′ 23″ 194°26′ 37″ 165°52′ 16″ 101°12′ 13″ 243°07′ 47″ 160°16′ 48″ 192°50′ 32″ 164°30′ 33″ 173°28′ 11″ 148°49′ 33″ 140°49′ 33″ 137°34′ 16″ 163°18′ 05″ 204°37′ 43″ 193°28′ 20″ 179°01′ 43″ 193°09′ 27″ 271°57′ 14″ 208°49′ 27″ 228°32′ 39″ 215°11′ 34″ 231°11′ 34″ 237°43′ 23″ 281°51′ 35″ 148°49′ 33″ 75.675 65.701 80.797 85.501 60.469 79.365 84.037 71.350 75.394 99.098 106.683 79.654 116.076 -64.718 -50.906 -59.598 -81.849 -31.982 -28.148 -9.257 9.686 74.019 44.834 77.554 44.280 36.432?y/m 39.163 41.505 54.508 24.564 51.301 74.175 83.485 70.685 14.464 -88.40 7 -73.33 9 -66.24 2 -110..2 66 -65.98 2 -49.82 4?x/m -64.748 -50.926 -59.628 -81.889 -32.002 -28.178 -9.297 9.656 73.989 44.784 77.504 44.250 36.372?y/m 39.173 41.505 54.518 24.584 51.301 74.185 83.515 70.695 14.474 -88.387 -73.309 -66.232 -110.266x/m 151457. 049 151392. 301 151341. 375 151281. 747 151199. 858 151167. 856
151130. 381 151140. 037 151214. 026 151258. 810 151336. 314 151380. 564 151416. 936 151447. 405 151457. 049y/m 116109. 548 116148. 721 116190. 226 116244. 744 116269. 328 116320. 629 116394. 814 116478. 329 116549. 024 116563. 498 116475. 111 116401. 802 116335. 570 116225. 344 116159. 372 116109. ..′ 56″ 46 ° 58 ′ 06″135°51′ 48″ 46 ° 57 ′ 58″50.4-49.8 ° 02′01″2340°0′ 0″-0.500.360.000.0010 i 角检验报告实习2011 年 9 月 1 日,测量实习正式拉开了帷幕,作 为专业课的实践课,我们本着加深课堂所学内容,熟 练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的素质,实事求是 的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主要目标, 开展了本次的 实习。在九月的这个酷暑季节, 太阳温度无疑是我们实习所 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但是作为测绘专业的学生,与太 阳打交道势必会是我们一生的工作。在测量工作开始后, 为了避免太阳的暴晒和防止 大家中暑,遵循老师的教诲,早上早出工,中午早点 收工,下午迟一些出工,晚上晚点收工。这样便可以 避开下午太阳的曝晒。我们特意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 起床工作。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拿清晨拿丝丝 凉意, 欣赏着日出的美景让我们享受着户外测绘给我 们带来的些微乐趣。11 第一天使用仪器,整平工作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 间和精力,致使我们的进度比较缓慢,白白忙活了一 天。此后,在我们白天测绘工作进行时,我们必须时 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工作 的可靠性。这也是一名测绘工作者应有的基本职业道 德。在测绘实习的前几天,我们每天都可以按时起来 参加实习工作。抱着刚开始的热情与新鲜。但毕竟是 为期四个星期的工作,让我们不少同学纷纷晒伤,但 同学们还是秉着队自己工作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将实 习进行到了最后。在实习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就是团队精神。由 于我们组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再加上我们对所 学知识的熟练掌握, 使我们组的效率在后半段的时间 进行的变得很快。在组员有不同的看法的时候,需要 每的互相体谅,大家都需要学会承担自己的工 作。实习进行了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身心疲惫, 每天没有足够的睡眠和充足的体力面对酷热的天气, 让我们晕晕沉沉。工作效率低下。积极无存。但是再 苦再累,我们的组员都坚持了下来,在度过了最艰难 的时刻之后,我们能感觉到我们可以驾驭这份工作12 了,每天游刃有余,而且还对工作有了渴望和激情。甚至对数据有了更高的精确度要求! 在实习接近尾声的今天, 我们突然发现已经习惯了这 样的生活,虽然很辛苦熬人,但是在看到自己的工作 成果后, 我们的欣喜和满足感远远超过了它曾经带给 我们的痛苦。经过了为期四周的实习,大家个个变得矫健黝黑。每 一份同学对测绘外业工作有了重新认识。并对自己的 人生有了重新的规划。本次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大家在专业了的知识 上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进步, 对于自己也有了更高 的要求, 测量学的要求精度很高, 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面对这样一门与海量数据打交道的的工作, 我们必须 有这严谨的工作精神。希望自己可以真正的学会测绘这门功课。我为我们 可以独立完成这次实习而感到骄傲13
【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实 习 总 结 报 告实习名称姓 班 学 名级号地形图测绘实习 杨秋凤 测绘 122 谷双喜指导老师实习时间评定成绩:12 月 23 日至 12 月 29 日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制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地形图测绘实习》实习总结报告―― 杨秋凤 一、实习目标巩固和复习《现代测量学》和《现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测绘仪器(全站仪、水准仪等)和测绘成图软件 Cass 的基本操作。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学会团队协作和与人沟通的技巧。二、实习内容1)与设备1.实验时数安排 4 学时,实验小组由 4~5 人组成。2. 水准仪 1 套,全站仪 1 套,木桩和小钉若干,水准尺一根、,小钢尺一个。3.在实验场地选择一条闭合导线(3~4 站) ,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4.实验结束后,进行三角高程导线计算、碎部点计算并绘制图形,每人上交一份实验 报告。2)测区概况及外业数据采集1.测区概况水准测量与图根导线测量都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内进行, 由于学校整体建筑在低矮破碎 的丘陵地形上,各点之间相对高程不大,这给水准测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就在进行图根 导线测量的局部区域来说,测区内树木,灌木较多,通视情况一般,且多陡坎,沟渠的复杂 地物,给我们并不熟练的图根导线测量带来了一定难度。另外,由于测区位于校园主干道附近,且周围有楼,图书馆,宿舍楼等设施,导致测区 内人流量较大,容易对实习中的人员和仪器造成干扰或者带来危险。在实习过程中,荆州市区的天气状况以晴阴天为主,并且时常伴随着小到中雨,气温也一直 在 12--25 度徘徊,这些,也都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外业数据采集图根控制测量: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确定测区范围、边界、地形、地物然后在测区选定由 3~4 个导线点组成的闭合导线, 在各导线点打下木桩,钉上小钉标定点位,绘出导线略图。1, 四等水准测量:(一)使用设备 DS3 水准仪,47、48 水准尺一对,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薄,铅笔,计算器。本小组共有成员 4 人,在施测水准测量的时候,人员分配情况是 2 人为跑尺员(前,后尺各 两人) ,另外一人为观测员,一人为记录员。具体作业方法如下:在选取了合适的水准路线和固定点之后(水准路线见附图) ,开始进行 第一测站的观测,将水准尺立于固定点上做为后视,水准仪放置在水准路线附近合适位置, 然后在施测路径前进方向上取仪器与后尺大致相等距离放置尺垫, 在尺垫上树立前尺。随后 观测员对水准仪进行整平, 并按 “后后前前” 的顺序对后尺前尺进行读数。在一测站完毕后, 通知后尺移站, 此时前一站的前视点变为后一站的后视点, 按照与前一站相同的工作程序完 成该站的测量,直到完成该测段为止。注意事项1.读取竖直角时,指标水准管气泡要居中,水准尺要立直。2.每测约 20 个点,要重新瞄准起始方向,以检查水平度盘是否变动。3 各项限差图根控制测量方法:采用图根三维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既在控制点间布设闭合导线,利用全 站仪进行数据的观测,将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集成在对全站仪的一次操作中。各类控制点的布设方案经过实地勘察后, 本小组以在点位稳定, 安全性好, 通视情况良好, 便于观测为原则在测区内选择了 6 个点作为控制点, 并用油漆画作为标记, 由这 6 个控制 点构成闭合导线, 并且以其中两点连线方向做为正南正北方向, 给其中一控制点赋予坐标值 (,100) 。施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施测中使用的仪器有:全站仪设备 1 套,脚架 1 个,反射棱镜 2 套。在各个控制点的观测时,导线的转折角,导线边,导线控制点的高程进行观测,并量取仪器 高和棱镜高,其中对转折角及导线边长采用一测回观测,而三角高程测量时采用对向观测。在移站的过程中,采用三联脚架法,以减少操作和提高测量精度。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1) 在图根控制测量过程中,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分配:两人负责棱镜,一人为观测员,一人 为记录员。具体的作业方法如下在组织组员对测区进行了勘察情况下选定了控制点, 在确定已知点坐 标和正北方向后,按照三联脚架法对导线进行观测:将全站仪安置在第 I 站的基座中,棱镜 分别安置在后视点 i-1 和前视点 i+1 的基座中,进行导线测量,分别读取六种观测值:水平 角β ,距离 S,竖角α ,仪器高 i,目标高υ 。迁站时,点 i 和点 i+1 上的脚架和基座不移动, 将全站仪安置在第 i+1 站的基座上,第 i 站上则安置棱镜,再将第 i-1 站的仪器迁到第 i+2 站,随后再如前一站进行观测,直到闭合导线测量完毕。3.限差要求 (1)边长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l/4000。(2)对中误差应小于±2mm。(3)盘左、盘右测角的差值应小于±40″。(4)图根导线的角度闭合差限差按 ? 40?? n 计算(n 为测角数)。(5)三角高程线路闭合差限差 ? 40 D (mm)。(6)对相观测高差或单向两次高差较差≤0.4S(mm)。3)碎部测量作业过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 级”、“步步有检核”的原则。每次作业顺序为1.确定测站点。确定测站点时,要尽量保证大的可视区域,同时还 要保证有可通视的已知点。所以,在实际作业时一般将测站点定在 较高的坡或山顶,以避免经常迁站。2.架设仪器。架设仪器时,要保证仪器架稳,一般是将三脚架的腿 间距稍微放大些,保证平稳。角度过大将导致全站仪过低,给观测 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观测员的行动;角度过小时全站仪放置不稳, 存在仪器损害的潜在危险。观测前要进行仪器的校验,对准已知点, 以保证数据均为可信数据。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3.立棱镜,测量读数。立镜时要保证镜竿尽量竖直,每个碎布点保 持间距 35-45 米左右。实际碎部点间距大多在 35 米左右,符合精度 要求。全站仪能够自动保存数据,读数较快。一般有两到三人负责 立棱镜,其中两人同时立镜。4.记录。本次外业数据采集作业采用的是无码作业,这种方法的优 点是采集数据速度快,缺点是只能是采集数据,无法对数据的性质 进行分类记录,所以在观测同时要进行草图的勾绘,如:山脊线、 山谷线、探槽等特殊数据就要在草图上记录下来,以便内业作业。一般由一人主测,另一人勾绘草图 5.测站点检验及校和。在测量一定点数(一般为 300 点)后或迁站 时,要进行一次测站点检和。检和方法为:重测某一已知点(一般 为后视控制点),检验两次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如果误差超出 范围则所测数据有误。五、内业成图内业成图方法1)方法简介 在外业无码作业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内业将利用外业草图,采用南 方 CASS 5.1 软件进行成图。成图比例尺为 1:2000 和 1:1000。地 貌与实地相符,地物位置精确,符号利用要正确。所成的电子地图 进行了严格分层管理,可出各种专题地图的要求。图形格式为 DWG 格式。2)内业成图具体过程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1.DAT 文件的建立:在 Excel 文件中首先输入该点的点号,再空一 格,在第三格中输入 X 坐标的值,在第四格中输入 Y 的值,选择 CSV 格式进行保存,并将文件的扩展名改为 DAT。2.展点(高程点或点号):在绘图处理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展点” 项的“野外测点点号”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文件, 然后单击确定便可以在屏幕展出野外测点及点号。3.DTM 的建立:在等高线的目录下选择由数据文件建立 DTM,输入 绘图比例 1:2000,选择不考虑坎高,回车以后在选择直接显示建立 三角网的结果; 4.三角形的修改:在等高线的目录下选择“删除三角形”,“增加 三角形”,“过滤三角形”,“三角形内插点”,“重组三角形” 的命令,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可以对三角网进行修改。5.勾绘等高线:在等高线的目录下选择“勾绘等高线”,输入等高 距 2 米,选择“张力样条拟合”。6.等高线的修饰(包括修饰与高程注记):在等高线的目录下选择 “删除三角网”,修改不正确的等高线,并沿直线注记等高线或单 独注记。7.加图廓的方法:首先利用工程应用查询图框的长,宽;在绘图处 理的目录下选择“加任意图幅” ,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输入测图员的 姓名、长宽、接图表等与图相关的内容,拾取图的左下角坐标。完 成内业地图勾绘。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三、实习成果(正文,宋体,小四)四、实习与建议 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很多测绘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仪 的用途,熟练了全站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 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 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 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 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 温度、 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 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 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 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 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第三,除了熟悉了仪器的 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 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 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 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 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形图测绘实习 实习总结报告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 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 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 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 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这些, 就是在测量之外所收获的了。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 氛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的进度。实习总结报告总字数不少于 3000 字,封面页打印,正文内容要求手 写,书写字体规范、清晰,请实习结束后提交给各小组指导教师。
【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目录一、概述 (一) 、实习任务的来源 (二) 、实习的内容和目的 1、实习内容 2、实习目的 (三) 、实习测区范围及隶属 1、测区范围 2、行政隶属 (四)完成工作量 (五)完成期限 (六)项目承担和成果接受单位 二、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一)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二)已有资料情况 1、平面控制点资料 2、高程控制点资料 三、执行技术规范标准 四.成果主要指标和规格 (一) 、成果种类及形式 (二) 、坐标基准和高程系统 (三) 、比例尺及地形图分幅编号 五、项目实施 (一) 、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二) 、人员配置 (三)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四) 、选点、埋石 (五) 、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2、图根点高程测量 3、图根导线及三角高程控制测量成果 (六) 、大比例尺地形测绘 1、测图前的准备 2、地形图测绘方法及要求 3、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 4、地形图的拼接 5、 地形图的检查与验收 6、数字地形图 (七) 、测绘成果检查 六、实习总结 一、概述 (一) 、实习任务来源为满足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地球科学技术系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实 习需要,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安排我们测绘 1321 班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武定校区进行 1:500 全野外数字地形测量及数字成图软件(CASS7.0)使用任务 实习。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 5-六个人左右。(二) 、实习的内容和目的 1、实习内容(1)使用苏光全站仪(2 秒级)建立图根级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点; (2)使用全站仪进行 1:500 数字地形图 (3) 使用南方 CASS 数字成图软件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编绘大比例尺 (1500) 地形图。2、实习目的(1)培养学习、研究与实践工作中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 (2)锻炼 工作中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培养工程建设中地形测量及数字测图工作的独立实践或动手能力; (4)巩固、深化和验证所学地形测量及数字测图理论知识; (5)了解精密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与使用; (6)掌握地形测量及数字测图外业、内业的流程; (7)可用所学理论与技术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般性测量技术问题。(三) 、实习测区范围及行政隶属 1、测区范围 1:500 地形图测量范围大概 0.1 平方公里 2、行政隶属 测区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四)完成工作量 二级导线点 5 个,图根点控制点 8 个,1:500 地形图测量 0.1km2。(五)完成期限外业阶段:2013 年 12 月 23 日~12 月 30 日进场并进行野外测绘; 内业阶段:2013 年 12 月 27 日~2014 年 1 月 2 日进场并进行内业成图; 内、外业检查:2014 年 1 月 3 日进场并进行野外测绘;2014 年 1 月 4 日进 行内外业自检; 2013 年 1 月 5 日提交成果资料。(六)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接受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成果接受单位:二、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一)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武定县恩路新村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武定校区,地处楚雄彝 族自治州东北部,地跨东经 101°55&至 102°29&、北纬 25°20&至 26°11&。东 邻禄劝县, 南与禄丰、 富民毗邻, 西与元谋接壤, 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其自然环境形成了县境地表崎岖,群 山连绵。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 面积的 97%,坝子及水面占 3%。全县平均海拔 1910 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 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武定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武定境内山岭纵横, 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地势、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季风气候明显。武定县年平均气 温 15.1℃。(二)已有资料情况 1、平面控制点资料:经踏勘检查,测区内有指导老师提供的二级导线点 5 个,分别为II01、 II03、II07、II08、II09,控制点保存完好。然而在用全站仪检测已有控制点时 发现两已知点距离相对中误差分别 为:K(II01-II03)=1/38183;K(II07-II08)=1/69118;K(II08-II09)=1/17794;因 此能满足图根级导线控制网起算点要求,所以采用 IIO1、II03、II07、II08、 II09 布设了两条附和导线。2、高程控制点资料:在测区附近有校区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经踏勘检核无误,成果可 以作为本次测量的起算数据三、执行技术规范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 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1:500、1:00 地形图图式》 GB/T7; 3《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 ; 4 数字测图实习指导书。四.成果主要指标和规格 (一) 、成果种类及形式成果种类 实习报告 控制点成果表 1:500 地形图 成果类别 电子文档 word 格式、纸质 电子文档 word 格式、纸质 电子 dwg 格式 规格 A4 纸 A4 纸(二) 、坐标基准和高程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采用武定县城建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三) 、比例尺及地形图分幅编号地形图测图比例尺 1:500;分幅采用 50cm×50cm 正方形分幅;编号采用自 然数编号法,编号顺序为自西向东,从北到南五、项目实施 (一) 、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1、硬件苏一全站仪 RTS312L 一台;仪器标称精度为:(2mm+2ppm)。2、仪器检验情况经检验全站仪的照准部,旋转部,十字丝,圆水准器气泡,管水准气泡,激 光对点器,2C 值,竖盘指标差都能满足测量的各项要求3、软件(1)计算机操作软件 windows 系列; (2)文字处理软件:word、Excel; (3)平差软件:南方平差易 2002 处理软件; (4)成图软件:南方 CASS7.1。(二) 、人员配置 实习项目指导教师:杨争龙 实习小组负责人:邓政廉(组长) 实习小组人员:鲁筱娜、赵利平、张正仙、储薇、方菽兰 (三)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整体技术路线:接收任务后,进行现场踏勘,然后进行技术设计。方案经业 主审批通过后开始作业。选点、埋石;平面控制、高程控制测量。控制测量经检 查合格后进行地形测量工作,外业工作结束后进行内业成图、报告编写工作;以 上工作始终坚持过程检查,过程检查通过后,提交指导老师进行最终检查,修改 存在的问题,经复核、检查后,提交成果资料。工艺流程: 接收任务 现场踏勘 技术设计 现场踏勘 选点、埋石 平面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布网设计 平差计算 外业地形测量、 断面测量 选点、埋石 内业成图 报告编写 最终检查 修正完善图根导线平面控制测量五等三角高程控制测量过 程 检 查复核 提供资料 过 平差计算 程 检 查 外业地形测量内业成图报告编写最终检查修正完善复核提供资料 (四) 、选点、埋石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依据,宜在各级国家等级控制点、 城市等级控制点、控制点下加密。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 传统测图方法平坦开阔地 区图根点的密度不宜小于表 4 之规定;数字化测图图根点的密度不宜小于表 5 之规定。地形复杂、 隐蔽以及城市建筑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并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密 度。图根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长期保存、便于仪器安置、通视良好、视 野开阔、便于测角和测距、便于施测碎部点的地方。要避免将图根点选在道路中 间。图根点选定后,应立即打桩并在桩顶钉一小钉或画“+”作为标志;或用油 漆在地面上画“”作为临时标志并编号。当测区内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 埋设标石, 埋石点应选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上,并应做到至少能与另一个埋石 点互相通视。表4 测图比例尺 图根点密度 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 1:500 150 1::测图比例尺 图根点密度数字化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1:500 64 1::2000 4(五) 、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导线、图根三角锁(网)方法,不宜超 过二次附合, 图根导线在个别极困难的地区可附合三次。局部地区可采用光电测 距极坐标法和交会点等方法,亦可以采用 GPS 测量方法布设。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6 之规定。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 时,可布设支导线。支导线不多于 4 条边,长度不超过 450m,最大边长不超过 160m。边长可单程观测 1 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连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 DJ6 光学经纬仪观测 1 测回,其它站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 1 测回,其固定角不 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表 6比例 尺 1:500 1:100 0 1:200 0 平均 边长 (m) 80 150 250 导线 全长 (m) 900
≤1/4000 ≤± 40 n 1 Ⅱ级 单程观 测 1图根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技术要求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m) 方位角 闭合差 (″) 水平角 测回数 (DJ6) 测 距 仪器类 型 方法与 测回数图根三角锁(网)的平均边长不宜超过测图最大视距的 1.7 倍。传距角不宜 小于 30°,特殊情况下个别传距角也不宜小于 20°。线形锁三角形的个数不应 超过 12 个。图根三角锁(网)的水平角,应使用 DJ6 级仪器并采用方向观测法 观测 1 测回。当观测方向多于 3 个时应归零。图根三角锁(网)水平角观测各项 限差应符合表 7 之规定。测回 数 1 图根三角锁(网)的技术要求 半测回归零 三角形闭合 方位角闭合 测角中误差 差 差 差 ≤±20″ 24″ ≤±60″ ≤± 40 n 表7仪器类型 DJ6采用交回测量时,其交会角度应在 30°~150°之间。前、侧方交会应有三 个方向;后方交会(α +β +δ )不应在 160°~200°之间。交会边长不宜大于 0.5M(m) (M 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点位应避免落在危险圆范围内。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 平面位置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8 之规定。采用 光电测距极坐标所测的图根点, 不应再行发展,且一幅图内用此法布设的点不得 超过图根点总数的 30%。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双极坐标测量,或适当检测各点的 间距;当坐标、高程同时测定时,可变动棱镜高度两次测量,以作校核。两组坐 标较差、坐标反算间距较差均不应大于图上 0.2mm。表8 项 目 仪器 类型 方法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测 最大边长 回 1:500 1:0 数固定角 不符值 测 距 测 角Ⅱ级 DJ6单程观测 方向法,连测 两个已知方 向。1
-800 -≤± 40″注:1 边长不宜超过定向边长的 3 倍; 2 采用双极坐标测量时,每测站只联测一个已知方向,测角、测距均为 1 测回,两组坐标较差不超限时,取其中数。图根三角锁(网)和图根导线均可采用近似平差。计算时角值取至秒。边长 和坐标取至厘米。单三角锁坐标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 0.1 nt (mm) (nt 为三角形个数) 。线 形锁重合点或测角交会点的两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图上 0.2mm。实量边长与计 算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1/1500。2、图根点高程测量图根点的高程,当基本等高距为 0.5m 时,应用图根水准、图根光电测距三 角高程或 GPS 测量方法测定;当基本等高距大于 0.5m 时,可用图根经纬仪三角 高程测定。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 闭合环或结点网, 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必须先行检测该点高程的正确 性。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得大于 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得大于 6Km,支线长度不得大于 4Km。使用不低于 DS10 级的水准仪(i 角应小于 30″), 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 ,估读至毫米。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 合表 9、表 10 之规定。图根水准计算可简单配赋,高程应取至厘米。每公 路 里高 线 差全 长 中误 度 差 (Km (mm) ) 6 ≤ 50 表 9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 往返较差、附合或 观 测 次 数 准 环线闭合差 水 仪 准 的 与已知 符合或 平 地 山 地 尺 型 点联测 环 线 (mm) (mm) 号 铟 DS1 往一次 瓦 往 返 4 n 12 L 各一次 往 返 双 DS3 面 各一次等 级三 等 四 等 五 等10≤ 16 --DS3双 面 单 面15DS3往 返 各一次 往 返 各一次往一次20 L6 n往一次30 L--注:L 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n 为测站数。表 10 等 级 四 等 外 视线长 度 m 80 100 前后视距差 m 5 20 水准测量测站限差 前后视距累 黑红面读数 积差 差 m mm 10 3 100 4 黑红面高差 之差 mm 5 6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等级控制点上,其边数不应超过 12 条,边数 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光电测距 极坐标法图根点垂直角可单向观测 1 测回,变换棱镜高度后再测一次;独立交会 点亦可用不少于三个方向(对向为两个方向)单向观测的三角高程推求,其中测 距要求同图根导线。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1 之规定。表 11中丝法测回数 仪 器 类 型 经纬仪 三角高 程测量 光电测 距三角 高程测 量 对向 1 单向 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指标 差较 对向观测 差 高差、 单程 垂直 两次高差 角较 较差 差 (m) (″) ≤25 ≤0.4×S 各方向 推算的 高程较 差 (m) 附合或环形闭合 差 经纬仪 三角高 程测量 ≤? 0.1H C n S光电测 距三角 高程测 量 ≤? 40 ?D ?DJ61≤0.2 ×HC注1 S 为边长 (Km) , HC 为基本等高距 (m) , nS 为边数, D 为距边边长 (Km) ; 2 仪器高和目标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高差较差或高程较差在限差内 时,取其中数。当边长大于 400m 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计算三角高程时,角 度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3、图根导线及三角高程控制测量成果 (1) 、平面控制第一条导线(1) 、平面控制网等级:图根测量,验前单位权中误差 12.0(s) (2) 、控制网数据统计结果 [边长统计结果]总边长254.4950,平均边长50.8990,最小边长38.5660, 最大边长:70.0260 [角度统计结果]控制网中最小角度:106.3825,最大角度:226.4504 (3) 、控制网中最大误差情况 最大点位误差 = 最大点间误差 = 0.0065 (m) 0.0075 (m)
(s)最大边长比例误差 =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 = 几何条件:附合导线路径:[208-207-A4-A3-A2-A1-203-201] fx=-0.014(m),fy=-0.006(m),fd=0.016(m) [s]=254.495(m),k=1/16364,平均边长=50.899(m) 第二条导线(1) 、平面控制网等级:图根测量,验前单位权中误差 12.0(s) (2) 、控制网数据统计结果 [边长统计结果]总边长401.4040,平均边长40.1404,最小边长26.5420, 最大边长:55.0200 [角度统计结果]控制网中最小角度:33.4201,最大角度:272.0756 (3) 、控制网中最大误差情况 最大点位误差 = 最大点间误差 = 0.0088 (m) 0.0103 (m)
(s)最大边长比例误差 =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 = 几何条件:附合导线路径:[203-201-a8-a7-a6-a5-209-208] fx=0.018(m),fy=0.010(m),fd=0.020(m) [s]=200.695(m),k=1/9758,平均边长=40.139(m)(2) 、高程控制(1) 、高程控制网等级:图根三角高程 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 起始点高程 203 207 (m) (m) 11.89 (mm)高程控制网等级:图根三角高程 (2) 、 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 起始点高程 209 201 (m) (m) 29.02 (mm)(3)图根控制点成果表201 203 A1 A2 A3 A4 207 208 点名 208 209 A5 A6 A7 A8 201 203 X(m)
H(m) 8.931 7.344 5.237 4.440 H(m) 7.525 5.774 8.200 8.931 备注 已知点 已知点已知点 已知点 备注 已知点 已知点已知点 已知点 (六) 、大比例尺地形测绘 1、测图前的准备传统地形测图开始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 抄录控制点平面和高程成果。2) 在原图纸上绘制方格网和图廓线、展绘所有控制点。3) 检查和校正仪器。4) 踏勘了解测区的地形情况、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位置和完好情况。5) 拟订作业计划。传统测图使用的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视距乘常数应在 100±0.1 以内; (2)垂直度盘指标差不应大于±1@; (3)比例尺长度误差不应大于 0.2mm。(4)量角器直径不应小于 20cm,偏心差不大于 0.2mm。在原图纸上展绘图廓点、线、坐标格网以及所有控制点。各类点、线的展绘 误差应符合表 12 之规定。表 12 展点误差 限 0.1 0.3 0.2 0.2 差 mm 项 目 方格网线粗度与刺孔直径 图廓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 图廓边长、 格网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 控制点量测长度与坐标反算长度之 差2、地形图测绘方法及要求 (1) 、传统测图要求大比例传统地形测图可选用大平板仪、经纬仪配合半圆仪法等方法进行。传统测图时,施测碎部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方向 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等进行。仪器的安置及测站上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05mm。2)以较远的一点标定方向,其它点进行检查。采用经纬仪测绘时,其角度检 测值与原角值之差不应大于 2′。每站测图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定向点方向,采 用经纬仪测图时归零差不应大于 4′。3)检查另一测站点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 1/5 基本等高距。传统测图时,地物点、地形点最大视距长度应符合表 13 之规定 表 13 比 例 尺 1:500 1:0 碎部点的最大视距长度 m 最 大 视 距 长 度 地物点 80 150 地形点 70 120 200注(1) 、 1:500 比例尺测图时,在建成区和平坦地区以及丘陵地,地物 点的距离应采用皮尺量距或电磁波测距, 皮尺丈量最大长度为 50m; (2) 、山地、高山地地物点最大视距可按地形点要求。(2) 、数字测图要求数字测图时,碎部点坐标可采用极坐标法、量距法、交会法等,碎部点高程 宜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碎部测量与图根测量可同时进行或分开进行。设站时,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5mm。照准一图根点作为起始方向,观测另 一图根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坐标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2mm。检查另一测站 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 1/5 基本等高距;仪器高、镜高应量记至毫米。采用绘草图的数字化成图系统,应在采集数据的现场,实时绘制测站草图。采集数据时,角度应读记至秒,距离应读记至毫米。测距最大长度应符合表 14 之规定。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及时补测错漏数据,超限 的数据应重测。数据文件应及时存盘,并做备份。表 14 碎部点的最大测距长度 最 大 测 视 距 长 度 比 例 尺 地物点 地形点 1:500 160 300 1: 1: m(3) 、地形测图基本要求传统测图时,测绘地物、地貌应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地形图上的线 划、符号和注记应在现场完成。 测图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自检自校。每测站工作完毕后,应对照实地检查地物 地貌是否表示完整,是否有遗漏,综合取舍是否恰当。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为首曲线。从零米算起,每隔四根首曲线加粗一 根计曲线, 并在计曲线上注明高程, 字头朝向高处, 但需避免在图内倒置。山顶、 鞍部、凹地等不明显处等高线应加绘示坡线。当首曲线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 测绘间曲线。城市建筑区和不便于绘等高线的地方,可不绘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宜符合表 15 之规定。2) 、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河 川湖池岸旁、水崖线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测高程注记点。3) 、城市建筑区高程注记点应测设在街道中心线、街道交叉中心、建筑屋墙 基脚和相应的地面、管道检查井井口、桥面、广场、较大的庭院内或空地上 以及地面倾斜变换处。4) 、基本等高距为 0.5m 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大于 0.5m 时可注至分米。表 15 比例尺 高程注记点间距 1:500 15 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m) 1::2000 50地形原图铅笔整饰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物、地貌各要素,应主次分明、线条清晰、位置准确、交接清楚。2) 、高程注记的数字,字头朝北,书写应清楚整齐。3) 、各项地物、地貌均应按规定符号绘制。4) 、各项地理名称注记位置应适当,并检查有无遗漏或不明之处。5) 、等高线须合理、光滑、无遗漏,并与高程注记点相适应。6) 、图幅号、方格网坐标、测图者姓名及测图时间应书写正确齐全。3、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 等要素,并对各要素进行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及数字注记。地物、地貌各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1:500 1:0 地形图图式》GB/T 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之规定1) 、 各级测量控制点均应展绘在原图板上并加注记。水准点按地物精度测定平 面位置,图上应表示。2) 、测绘居民地和垣栅。居民地按实地轮廓测绘,房屋以墙基为准正确测绘出 轮廓 线,并注记建材质料和楼房层次,依据不同结构、不同建材质料,不同楼房层次 等情况进行分割表示。1:500、1:1000 测图房屋一般不综合,临时性建筑物可舍 去;1:2000 测图可适当综合取舍,居民区内的次要巷道图上宽度小于 0.5mm 的 可不表示,天井、庭院在图上小于 6mm2 以下的可综合,房屋层次及建材根据需 要注出。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 0.5mm 时可用直线连接。道路通过 散列式居民地不宜中断,按真实位置绘出。城区道路以路沿线测出街道边沿线,无路沿线的按自然形成的边线表示。街 道中的安全岛、绿化带及街心花园应绘出。依比例尺表示垣栅,准确测出基部轮廓并配置相应的符号,不以比例尺的垣 栅测绘出定位点、线并配置相应的符号。街道的中心处、交叉处、转折处及地面起伏变化处,重要房屋、建筑物基部 转折处,庭院中,各单位的出入口等择要测注高程点,垣栅的端点及转折处也要 择要测注高程点。3)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测绘包括矿山开采、勘探、工业、农业、 科学、文教、卫生、体育设施和公共设施等,地形图上应正确表示。以比例尺表 示的应准确测出轮廓, 配置相应的符号并根据产品的名称或设施的性质加注文字 说明;不以比例尺表示的设施应准确测定定位点、定位线的位置,并加注文字说 明。凡具有判定方位,确定位置,指示目标的设施应测注高程点,入井口、水塔、 烟囱、打谷场、雷达站、水文站、岗亭、纪念碑、钟楼、寺庙、地下建筑物的出 入口等等。 4) 、独立地物是判定方位、指示目标、确定位置的重要依据,必须准确测定 位置。独立地物多的地区,优先表示突出的,其余可择要表示。5)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所有的铁路、有轨车道、公路、大车路、乡村 路均应测绘。车站及附属建筑物、隧道、桥涵、路堑、路地、里程碑等均需表示。在道路稠密地区,次要的人行道可适当取舍。铁路轨顶(曲线要取内轨顶) 、公 路中心及交叉处、桥面等应测取高程注记点,隧道、涵洞应测注底面高程。公路 及其他双线道路在大比例尺图上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若宽度在图上小于 0.6mm 时, 则用半比例尺符号表示。公路、街道按路面材料划分为水泥、沥青、碎石、 砾石、硬砖、沙石等,以文字注记在图上。辅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离。出入 山区、林区、沼泽区等通行困难地区的小路,以及通往桥梁、渡口、山隘、峡谷 及其特殊意义的小路一般均应测绘。居民地间应有道路相连并尽量构成网状。1:500、1:1000 测图铁路依比例尺表示铁轨轨迹位置,1:2000 测图测绘铁路 中心位置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电气化铁路应测出电杆(铁塔)的位置。火车 站的建筑物按居民地要求测绘并加注名称。车站的附属设施如站台、 天桥、 地道、 信号机、车档、转车盘等均按实际位置测出。公路按其技术等级分别用高速公路、等级公路(1―4 级) 、等外公路按实地 状况测绘并注记技术等级代码。国家干线还要注记国道线编号。等级公路应注记 铺面宽和路基宽度。道路在同一水平高度相交时,中断低一级的道路符号,不再 同一水平相交的道路交叉处应绘以桥梁或其他相应的地形符号。桥梁是联结铁路、公路、河运等交通的主要纽带,正确表示桥梁的性质、类 别,按实地状况测绘出桥头、桥身的准确位置,并根据建筑结构、建材质料加注 文字说明。正确表示河流、湖泊、海域的水运情况。码头、渡口、停泊场、航行标志, 航行险区均应测绘。对铁路、公路、大车路等道路图上每隔 10cm―15cm 及路面坡度变化处应测 注高程点。桥梁、隧道、涵洞底部、路堑、路堤的顶部应测注高程,路堑、路堤 亦要测注比高。当高程注记与比高注记不以区分时,在比高数字前加“+”号。6) 、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正确测绘管线的实地定位点和走向特征,正确 表示管线类别。 永久性电力线、通信线及其电杆、电线架、铁塔均应实测位置。电力线应区 分高压线和低压线。居民地内的电力线、通信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连 线方向。地面和架空的管线均应表示,并注记其类别。地下管线根据用途需要决定表 示与否,但入口处和检修井需表示。管道附属设施均应实测位置。7) 、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海岸、河流、湖泊、水库、运河、池塘、沟渠、 泉、井及附属设施等均应测绘。海岸线以平均大潮高潮所形成实际痕迹线为准, 河流、湖泊、池塘、水库、塘等水压线一般按测图时的水位为准。高水界按用图 需要表示。溪流宽度在图上大于 0.5mm 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 0.5mm 的用 单线表示;沟渠宽图上大于 1mm(1:2000 测图大于 0.5mm)的用双线表示,小于 1mm(1:2000 测图小于 0.5mm)的用单线表示。表示固定水流方向及潮流向。水 深和等深线按用图需要表示。干出滩按其堆积物和海滨植被实际表示。水利设施 按实地状况、建筑结构、建材质料正确表示。较大的河流、湖、水库、按需要施 测水位点高程及注记施测日期。河流交叉处、时令河的河床、渠的底部、堤坝的 顶部及坡脚、干出滩、泉、井等要测注高程,瀑布、跌水测注比高。8) 、境界的测绘。正确表示境界的类别、等级及准确位置。行政区划界有相 应等级政府的文件、文本作依据。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界应表示,乡(镇)界 按用图需要表示。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绘高级境界符号,但需同时注出各级 名称。自然保护区按实地绘出界线并注记相应名称。9) 、地貌和土质利用等高线,配置地貌符号及高程注记表示。当基本等高距 不能正确显示地貌形态时加绘间曲线,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天然和人工地貌形 态,需配置地貌符号及注记。居民地中可不绘等高线,但高程注记点应能显示坡 度变化特征。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 70°以上时表示为 陡坎,在 70°以下表示为斜坡。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 2mm 时宜表示为陡坎 并测注比高,当比高小于 1/2 等高距时,可不表示。梯田坎坡顶及坡脚在图上投 影大于 2mm 以上实测坡脚,小于 2mm 时,测注比高,当比高小于 1/2 等高距时, 可不表示。梯田坎较密若两坎间距在图上小于 10mm 时可适当取舍。断崖应延其 边沿以相应的符号测绘于图上。冲沟和雨裂视其宽度按图式在图上分别以单线、 双线或陡壁冲沟符号绘出。 为了便于判读,每隔四根等高线描绘一根计曲线,当两根计曲线的间隔小于 图上 2.0mm 时,只绘计曲线。应选适当位置在计曲线上注记等高线高程,其数字 的自头应朝向坡度升高的方向。在山顶、鞍部、凹地、陷地、盆地、斜坡不够明 显处及图廓边附近的等高线上,应适当绘出示坡线。等高线如遇路堤、路堑、建 筑物、石坑、断崖、湖泊、双线河流以及其他地物和地貌符号时应间断。各种土 质按图式规定的相应符号表示。应注意区分沼泽地、沙地、岩石地、露岩地、龟 烈地、盐碱地。10) 、植被。应表示出植被的类别和分布范围。地类界按实地分布范围测绘, 在保持地类界特征前提下, 对凹近凸出部分图上小于 5mm 可适当综合,地类界与 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符号(道路、河流、坡坎等)重合或接近平行且间隔小于 2mm 时地类界可省略不绘,当遇境界、等高线、管线等符号重合时,地类界移位 0.2mm 绘出。耕地需区分稻田、旱地、菜地及水生经济作物地。以树种和作物名称区分园 地类别并配置相应的符号。林地在图上大于 25cm2 以上的须注记树名和平均树高, 有方位和纪念意义的独立树要表示。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 1mm(1:500 测图 2mm) 以上用双线表示。在同一地段内生长多种植物时,图上配置符号(包括土质)不 超过三种。田角、田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均需测注高程。11) 、注记。地形图上应对行政区划、居民地、城市、工矿企业、山脉、河流、 湖泊、交通等地理名称调查核实,正确注记。注记使用的简化字应按国务院颁布 的有关规定执行。图内使用的地方字应在图外注明其汉语拼音和读音。注记使用 的 字 体 、 字 级 、 字 向 、 字 序 形 式 按 《 1:500 1:0 地 形 图 图 式 》 (GB/T)执行。4、地形图的拼接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 5mm,自由图边在测绘过程中应加强检查,确保无误。地形图接边只限于同比例尺同期测绘的地形图。接边限差不应大于表 2、表 3 规定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 2 2 倍。接边误差超过限差时,应现场检查改正,如 不超过限差, 平均配赋其误差。接边时线状地物的拼接不得改变其真实形状及相 关位置,地貌的拼接不得产生变形。5、 地形图的检查与验收 地形图的检查包括自检、互检和专人检查。在全面检查认为符合要求之后, 即可予以验收,并按质量评定等级6、数字地形图地形图精度统计如下:1:500 一 二 允 许 实 测 允 许 实 测 地物点平面点位中误差 Mxy(m) ±0.02 ±0.0065 ±0.05 ±0.0088 等高线插求高程中误差 Mh(m) ±0.15 ±0.14 ±0.15 ±0.14注:hd 为基本等高距。(七) 、测绘成果检查 1、自检互检1) 作业小组首先对外业控制资料和成果、图件资料,按有关《规范》和要求, 进行认真的检查核对, 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修改, 各小组之间都进行了自检互检, 然后提交给指导进行过程检查。2)野外检查图幅 100%。地形部分采用巡视与设站检查。内业检查主要检查 地物属性编码是否正确,等高线属性编码是否正确,表示是否合理,地块划分是 否有遗漏, 在检查中发现遗漏与错误都已经全部修改。作业小组首先对外业控制 资料和成果、图件资料,按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认真的检查核对,对检查 出的问题进行修改。2、过程检查 (1)过程检查指导老师负责,过程检查在小组自检互检后进行。(2)过程检查必须保存检查记录。(3)对观测记录、平差计算资料进行查阅、对照。(4)控制检查:各项精度都满足规范要求。(5)1:1000 地形图检查:地形图内容齐全、各种地物及符号表示正确,地形、 地貌能很好的反应测区的现状。(6)外业检查:各项精度都满足规范要求。 3、数据安全措施内业处理所使用的计算机为专用计算机,严禁接入互联网。数据资料配备专 用设备专人保管。4.环境、安全管理(1)布控制点时,使用水泥、油漆的过程中,存在水泥、油漆的泼洒,从而导 致对环境的污染; (2)作业人员野外用餐时,快餐盒的乱丢对环境存在污染; (3)高压电线、雷击有危及跑尺人员身体健康的安全隐患; (4)下雨路滑,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作业,作业人员有摔伤的危险因素; (5)施测过程中,注意交通安全。六、实习总结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从课堂 所学的理论知识, 获得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独 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 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为今后解决实际 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测量实习, 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 更加熟练, 学会了碎部的测量、 导线的测量和地形图的绘制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 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 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 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 速而高效的完成, 所以加强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非常总要。不过也有一些经 验教训:控制点很重要,控制点的好坏决定了测量的速度;实验仪器的整平对实 验数据的误差有很大的影响; 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平角测量均需检查闭合差,超过 差限一定要重新测量; 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 实的进度。实验习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往事还历历在目,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 有辣的, 心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这些经历将会是我人 生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和经验的积累。数字测图实习是每个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 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 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 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从专业素质的角度来看, 我也获益非浅,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测绘工作的科学 性,精密性和艰苦性。即使在我们的实习这样精度要求不太严格的测量工作中, 许多限差的单位都是以毫米, 秒等小单位来进行度量的,这是测绘工作具有高精 密性的直观的反映; 在学校这样相对比较容易的测区进行观测,我们许多同学都 感到了疲劳, 更不用谈那些在情况更为负责和困难地区进行的野外观测了。正是 通过对测绘工作科学性, 精密性和艰苦性的直观认识,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合 格的测绘工作者应该也必须使自己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际测量中我 们尽量作到仔细,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认识到了在工程中,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 严谨,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可能影响全局,这也培养了我们做事严谨的作风,而这 也是专业素质的基础。通过此次实践, 使我加深了对数字测图的理解, 掌握了数字测图的基本方法, 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 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懂得了如何运用理论联系 实际去解决问题。收获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 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 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这次只是实习, 但是我却把它当作了我人生中第一笔财富。从中我学到了很 多在其他地方永远学不到的做人和做事的经典和经验, 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 会永远记得这些, 因为它们都是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通过这次实习我真正感觉 到步入社会后我们要学得的东西很多,差距还是有的,专业课知识的欠缺、动手 能力不足等等, 我也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不过我坚信我能做到这一 点。这次实习对我以后走入社会参加实际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能够在以后 的实习过程中体会到很多东西。最后还应该感谢老师给的此次机会,让我真正学 到了很多专业和社会知识。
【地形图测量实习报告】张少波 2-9-7测量实习报告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姓名:张少波 学号: 班级:10 资环 联系方式:时间:2012 年 7 月 7 日――2012 年 7 月 14 日-1- 张少波 2-9-7目录一、任务来源二、测区概况三、图根控制测量外业四、地形测图方法五、测量注意事项六、总结七、个人体会-2- 张少波 2-9-7一、任务来源应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 划的培养要求,2010 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承担了内蒙古财经大学西区数 字化地形测图任务。二、测区概况学校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占地 2026.9 亩,校舍总建筑 面积 57 万平方米。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正在建设 新校区。新校区建设分两期进行,总建筑面积 34 万平方米,总投资近 6 亿元 人民币。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筑面积 122648 平方米。测区分为六块, 其中 第二 组 负责 旧教 学楼 旧操 场 以及 经济 管理 实验 楼 这个 小测 区的 测量 工 作。绿化以及建筑物繁多,同学们采取了很多的方法来减少由于测量工作制 造的误差!-3- 张少波 2-9-7三、图根控制测量外业:⒈仪器工具全站仪一个,棱镜两个,脚架一个,小钢卷尺一个。⒉作业内容根据图根控制测量网形图, 确定每个控制点上应观测水平角、 垂直角、 边长, 作业中应携带测区草图,以免漏测方向。⒊图根控制外业观测注意事项①对于背景模糊的点位,设置了明显的辅助照准标志(组员艳色衣服),以便 寻找。②观测者在作业开始前,先应该确保仪器的正确。③照准目标时,直接瞄准棱镜,大致对中即可。⑤垂直角观测时每站量取仪器高。⑥观测过程中, 观测者不随意离开仪器; 休息时, 将仪器收好, 盖上仪器箱, 放倒脚架四、地形测图方法小组成员分配如下:一人负责碎部立尺,一人负责绘制草图,一人负责记录 数据,一人负责观测,两人负责量距。㈠、测图前准备工作 ⒈草图绘制。⒉检查仪器。㈡、作业方法因为测区内的地物比较凌乱, 视距以及视野均受到限制, 我们用了 “草图法” 模式,现场绘制草图,室内用编码引导文件或用测点点号定位的方法进行成图。㈢、使用工具及仪器HB、2H 铅笔各一枝,小刀一把,绘图橡皮一块,A4 纸两张,全站仪一台, 棱镜两个,脚架一个 (四)全站仪使用⑴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进行对中、整平,仪器对中偏差应小于 3mm。并在 测量前量取仪器高,取至厘米。-4- 张少波 2-9-7⑵打开电源进行仪器参数设置。⑶取与测站相邻且相距较远的一个控制点作为零方向点, 将全站仪准确瞄准 零方向目标, 然后按照全站仪水平度盘制零的方法制零,定零后同经纬仪一样设 置检测方向。⑷草图人员到达一个测站后,根据该测站所能观测的地物,进行现场绘制草 图。⑸立镜人根据草图人员的指令,在碎部点放置棱镜,用全站仪准确照准待测 碎部点进行水平角、 天顶距和斜距测量,在测量后测量人员把全站仪屏幕上的显 示的结果,诵读给记录人员进行记录。⑹立棱镜员应随时报出棱镜高。在进行碎部测量的时候,由于有的地物特征点不能直接观测到,我们在可以 确定其方位的方向线上定两点进行观测, 用皮尺量取定位点与特征点间的距离的 方法来确定,这样就提高了外业测量的速度。五、测量注意事项1. 仪器架设好之后应立即量取仪器高,防止忙于换站遗漏。2. 置零后应先顺时针照取检验角。3. 每观测一定量的碎部点之后应该回测检验角,进行检验。4. 草图者与记录者应时时进行点号对照,防止出错。5. 当尺高有所调整时立尺者应及时报出。6. 绘制草图时应注明地物的特性以及电线杆和通讯杆的线路走向。六、总结:这次实习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战经验,加强体质锻炼。在实习过程 中, 许多原来模糊的知识逐渐被清晰的理解, 许多原来没被忽视的方面重新认识, 更在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课本上未曾讲解的知识⒈ 测区划定后需要进行勘测在测区划定后进行踏勘,使小组成员初步熟悉测区,为接下来的水准测量和-5- 张少波 2-9-7导线布网做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组成员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了直观的了 解和充分的准备,直接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增进工作紧迫感。⒉团队人员的合理的安排例如,在导线测量时,中午天气过热引起仪器读数变化,此时让有经验的观 测员进行观测,这样可以减少观测人为误差。在碎部测绘的过程中,遇到地物较 为凌乱的地方, 安排方向感好的绘图员进行绘制草图,这样的做法使得我们小组 的作业效率有了提高。所以在测量开始的时候,周春生老师已经强调了会引起误 差的各种原因,在测量的时候同学们都尽量的避免!七、个人体会:上大学以来, 我一直以为实习是一项轻松愉快的事情,直到我遇上了工程测 量实习。虽然听学长学姐说过每年这个时候,最辛苦的工作莫过于工程测量的实 习了。现在,我算是领会到这个专业的艰辛了。老师分别给我们班布置了任务后,我们小组开始研究自己的想法,第一天的 任务主要是选点, 控制测量。第一天的工作还算顺利, 很早就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晚上回到寝室, 我主要负责了数据的整理。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的区 块划分,我们开始了碎部点的测量!一直到测量结束!我们又进行了数据的整理 和草图的精绘制! 通过这次的测量实习,认识到组长应该比组员更清楚测区内的情况,每一个 工种都应每个人尝试, 实习就是在进行正式工作之前的训练,只有在熟悉每一个 工种之后才可能适应日益更新的社会需求。当然,在进行一测站工作时,也应适 当根据组员的性格特点安排工作。通过对测绘工作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的直 观认识, 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测绘工作者应该也必须使自己具有相应的 专业素质。谨慎仔细,尽量将错误降到最低,但只要有错误或者遗漏就应该返回 现场重新进行!-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美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