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柏林之声消灭时达成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纳粹帝国的末日绝唱-柏林会战
热度3810票&&浏览25866次
时间:日 00:11
&日21时50分,苏军战士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    柏林会战概述:  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162个师共250万部队,另配属7500架飞机、4.2万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面之敌为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共 100万人。战役于日发起,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又对柏林形成包围。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2日柏林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8 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共消灭德军93个师,歼灭德军近100万人,其中俘获官兵约 48万人,缴获火炮8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苏军伤亡30.4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辆、火炮 1220门和飞机527架。柏林战役的结局,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  柏林战役经过:  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苏军距柏林仅60公里,准备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国首都100—120公里。4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在同德军库尔兰集团作战;白俄罗斯第3方(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面军肃清了东普鲁士集团(参见东普鲁士战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彻底歼灭了格丁尼亚地域德军集团残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抵达奥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夺占数个登陆场,并于粉碎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后着手变更部署,以占领施韦特至大加斯特罗泽一线,乌克兰第1 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间逼近尼斯河,并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进抵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乌克兰第3(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  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至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214个师(其中34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又14个旅。而当时对美、英军作战的只有60个人员装备不齐的德国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 G.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辖坦克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 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坦克师,以及许多其他部队和兵团,共约10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 3300架)。陆军总部预备队有8个师。此外,在柏林市还组建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守军总兵力超过20万人。德军在柏林方向的防御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包括奥得河——尼斯河地区及柏林防御地域: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三道防御地带,纵深20—40公里;柏林防御地域包括外层、内层和市区三道环形围郭。在屈斯特林登陆场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御工事尤为坚固,这里集中了最强的军队集团。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个师,每1公里正面60 门火炮、17辆坦克。德军统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苏军夺取柏林。而盟国也想抢占柏林,尽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国就柏林划归苏军作战区已达成有协议。英、美两国政治军事首脑急欲使其军队先于苏军进占柏林。但英、美军要完成此项任务却力不从心,于是盟军统帅部放弃了这项行动计划。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准备对德军的最后一战——强击柏林时,严守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商定和宣布的迫使德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参加柏林战役的有: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一部,空军远程航空兵第18集团军(飞机800架,司令为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国土防空军及第聂伯河区舰队。此外,还有波兰第1、2集团军。苏军集团共有 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25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约4.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辆、作战飞机 7500架。这样就造成了数倍于德军的优势:人员比德军多1.5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倍,飞机多1.3倍。各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的对德军优势更大。柏林战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德军集团,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并于战役结束前使苏军前出易北河与盟军会师。战役企图规定,在宽大正面实施数个猛烈突击,合围柏林集团,同时予以分割,逐一消灭。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特别重视时间这一因素,要求战役高速度进行,在12—15昼夜内结束。各方面军司令根据大本营的企图定下了决心。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朱可夫)奉命以第47集团军(司令为佩尔霍罗维奇少将)、突击第3集团军(加强有坦克第9军,司令为库兹涅佐夫上将)、突击第5集团军(司令为别尔扎林上将)和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为崔可夫上将)的兵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于战役第一日突破第一、第二防御地带,保障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加强有坦克第11军,司令为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为拉济耶夫斯基少将)进入交战(在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攻占塞洛高地支撑点后)。至战役第六日,方面军主要集团应攻占柏林,尔后,突击第3集团军辖坦克第9军务于第八昼夜进至柏林以西地域;第47集团军则于第十一日前出易北河一线。第61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夫上将)和波兰第1集团军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北,而第69(司令为科尔帕克奇上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茨韦塔耶夫上将)和近卫骑兵第2军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南分别实施辅助突击。第3集团军(司令为戈尔巴托夫上将) 为方面军第二梯队。近卫骑兵第7军担任预备队。步兵和坦克应利用夜暗于拂晓前1.5—2小时,在3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发起冲击。为了冲击时对地面照明,共准备了140多部探照灯。  苏军计划以三路进击柏林:以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作为最强大的集团和攻击的先头部队突破奥德河东、西两岸防线和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攻击。 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前出到尼斯河东岸的南部直到苏台德山麓,从南面攻击。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前进到奥德河下游,从北面攻击。  柏林会战-进逼柏林:  4月16日凌晨5时整,朱可夫下达了攻击命令,苏军的炮弹呼啸着倾泄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轰炸机轰鸣着向德军头顶投掷下大量炸弹,整个大地都在可怕的颤抖之中。20分钟后,140多个探照灯一下子全部亮了起来,把德军阵地照得通明,德军士兵们目旋眼花,苏军乘机向对方阵地冲去。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第一道防御地带。与此同时,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亦于4 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发起进攻,迅速渡过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御地带后,当天中午即进抵到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但是,当苏军推进到该防御地带的枢纽泽洛夫高地时,却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扼守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散兵坑,给予苏军很大的杀伤。朱可夫不断增加突击力量,并将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几次进攻都被德军打退。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几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近千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苏军士兵高喊着口号向前冲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往上冲。此时防守在高地上的数师德军已是伤痕累累,最终经受不住苏军狂潮般的冲击,开始向柏林市区方向退却,4月18日晨,苏军终于攻占了泽洛夫高地,歼灭守敌近 3万人,并继续向柏林城挺进。20日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先头部队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率领下,抵达柏林近郊,使整个柏林城市区处于其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之内。20日下午1时30分,苏军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内轰击。  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强渡了尼斯河后,突破了德军在尼斯河的防御地带,尔后强渡了斯普雷河,前进了30公里。当朱可夫的部队在泽洛夫高地受阻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各坦克集团军首先从南面向柏林突击,至4月20日夜间,第3坦克集团军突入了柏林市南郊,第4坦克集团军也突进到柏林市西南郊。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4月18日发起进攻,至19日强渡了东奥德河,牵制住了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兵力。  至此,德军在奥德河——尼斯河的防御体系被苏军突破,苏军3个方面军昼夜不停地向前突进,开始对柏林实施合围。至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部队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柏林东南会合,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并合围了该集团军。4 月25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北面迂回柏林的部队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会合,从而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集团,也遭到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部队的夹击,处境十分困难。同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第5集团军西进到易北河,在托尔高地与西线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
  柏林会战-市区激战:  鉴于苏军已兵临柏林城下,希特勒决定德军统帅部撤离柏林,他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共存亡”。他下令军事机关的所有参谋和文职人员都毫无例外地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对退却的官兵不仅要处死,还要在他们的尸体上挂起“逃兵”、“胆小鬼”、“他背叛了国家、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众。  4月20日下午3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编制内的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的远程炮兵首先向柏林开炮。经过近一天的战斗,柏林接近地的德军防线被突破。德军防御部队在先前的战斗中遭到惨重损失,已极度疲惫,无法阻挡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的强大突击。  4月21日,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47集团军突破到柏林城下,由于道路狭窄,苏军调整战术,将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协同起来准备肃清残敌。同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坦克部队也接近柏林防御圈。科涅夫将炮兵第10军、突击第25师、高射炮第 23师加强给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歼击航空兵第2军担任空中掩护。同日,苏军从后方调来了大口径要塞炮用于摧毁德军坚固据点,每发炮弹重量达到500公斤,在后面13天的战斗中,要塞炮共发射约180万发炮弹,战斗到了空前惨烈的地步。  4月26日清晨,在柏林上空,苏军数千架飞机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和汽油弹。在地上,平均每英里已部署到近千门的各种火炮集中射击,柏林转眼间成了一个昏暗的世界。轰炸和射击结束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派出无数个突击群和突击分队,从四面八方向市区突进。由于有了斯大林格勒的经验,苏军战士们知道如何去攻占一个城市。苏军在进攻前首先用火炮和飞机对目标地域进行轰击,步兵在坦克和配有喷火器和爆破器材的工兵掩护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进,从后院、地下室甚至地下铁道和下水道渗透进去,攻占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楼房。但柏林是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苏军前进越艰难。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铁道、排水沟壕等等,都为德军提供了发扬火力的支撑点。因此,苏军不得不逐栋楼房争夺,逐条街道攻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此时希特勒仍在做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对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说“局势会好转的,我们的第9集团军即将到达柏林,同第12集团军一起,对敌人实施反突击,俄国人将在柏林遭到最惨重的失败。”一向对希特勒“报喜不报忧”的德军将领,使他们的元首不了解,部署在柏林东南的布施将军指挥的第9集团军已被苏军分割包围了,无法向柏林运动。在柏林西南防守易北河的第12集团军,由温克将军率领拼命向柏林靠近,但终因受到美军的牵制和苏军的阻击,在进至费尔希地域后就再也前进不了了。几乎与世隔绝的希特勒,呆在总理府的地下暗堡里不清楚上述情况,仍不断地发出由他签署的无线电报,调兵谴将。实际上,一些将领已不再那么坚决地执行他的命令了。  4月27日,苏军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区,凯特尔才给柏林打来一个道出实情的电报,电报承认第 12集团军不能继续前进,第9集团军也无法突出合围。希特勒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军从首都突围的计划,并保证“国家元首安全撤离柏林”,他还报告说,弹药只够2昼夜了,粮食和药品几乎告罄。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支持魏德林的突围建议,认为从军事的观点看,这个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希特勒意识到他已彻底输掉了到这场由他发动的战争,他拒绝离开柏林,他要在这里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2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属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逼进了柏林的蒂尔花园区,这个花园区是柏林守军最后一处支撑点,由于该阵地有政府办公厅、国会大厦、最高统帅部等象征第三帝国权力的最高首脑机关,所以,柏林守备司令部把党卫军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里。崔可夫上将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首先向该阵地发起了进攻,当天下午跨过了兰德维尔运河,占领了德军的通讯枢纽,掐断了柏林与外界的主要通讯联络。深夜,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指挥下向国会大厦外围的内务部大楼发起强攻,德军进行着绝望却又是最顽固的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在守敌几乎全部阵亡的情况下,这座大楼才被苏军攻占。  29日凌晨1时,希特勒宣布与等了他12年的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婚礼之后,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遗嘱,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接班人,他决定自杀并希望他们夫妇的遗体在总理府进行火化。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与结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寝室里双双服毒自杀,并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时,还举枪对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接着,戈培尔等人将希特勒和爱娃的遗体抬到总理府花园的一个弹坑里,浇上汽油进行火化。   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战士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圆顶。   苏军攻占国会大厦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着,第3突击集团军第150步兵师是最接近国会大厦的部队。30日下午6时,苏军士兵又一次向这座大厦发起冲击。盘踞在这里的近2000名德军,不愧是第三帝国的“御林军”,他们的顽强抵抗,使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血战中,即使苏军占领了大厦下面的楼层,在上面楼层守备的德军也不肯投降,苏军只好一层楼一层楼地与守敌搏斗,在大厦的任何一角,都在进行激战。苏军靠着源源不断涌进大厦内的强大兵力,才逐一粉碎了守敌的抵抗。21时50分,苏联英雄米哈伊尔.耶果罗夫中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30日深夜,德军通过广播请求临时停火,要求与苏军进行谈判。5月1日凌晨3时55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旗钻出帝国办公厅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苏近卫第8集团军的前线指挥所谈判,克莱勃斯对崔可夫说:“我想告诉您一件绝对机密的事,您是我通报此事的第一位外国人,希特勒已于昨天自杀了”。克莱勃斯接着要求苏军先停战,然后等到德国组成新的政府后再进行谈判。崔可夫立即用电话将情况向朱可夫做了报告。十几分钟后,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了最高指令:“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谈判,不同克莱勃斯谈,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谈”。9时45分,朱可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精神,代表苏军向柏林德军发出最后通牒:德军必须彻底投降,否则苏军将在10时40分对德军实施最后强攻。崔可夫让克莱勃斯把这份通牒带回给戈培尔等人,戈培尔见到通牒后,知道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了,傍晚便与妻子及六个孩子自杀了。  5月2日7时,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剩余守军约15万人全部投降。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柏林会战结束。此役苏军共歼灭德军100万人,俘虏48余万人,摧毁和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2万余辆,摧毁和缴获飞机6000余架,摧毁和缴获各种火炮2.3万门。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  日,约德尔签署无条件投降书;5月9日,受希特勒继承人邓尼茨的委托,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柏林军事工程学院的食堂大厅内,向苏联及其盟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批准书)。3个月后,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以同盟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柏林会战:  日,苏军为尽快结束欧洲战争发起了柏林战役。经过近 二十天的激烈战斗,苏军击溃德国100万大军,占领柏林,希特勒被迫自杀身亡,法西斯德国宣告灭 战役也是.希特勒自杀身亡。与此同时,苏军在进攻国会大厦时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盘踞在这里的近2000名德军不愧是第三帝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苏军在以巨大的代价进入柏林市区后,30日下午3点30分,眼看无望翻盘的“御林军”,他们使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大厦的任何一角,都在进行激战。苏军靠着源源不断涌进大厦内的强大兵力,才逐一粉碎了守敌的抵抗。21时50分,苏军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 5月2日7时,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朱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 ———柏林会战结束。此役苏军俘虏德军38万人,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文字转帖)。 
相关图文: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2 (119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3 (1196次打分)
【已经有1131人表态】
[感动最多的]
[路过最多的]
[高兴最多的]
[难过最多的]
[搞笑最多的]
[愤怒最多的]
[无聊最多的]
[同情最多的]英法德首脑聚会柏林 打造欧盟扩大后的三边运作模式&
英法德首脑聚会柏林 打造欧盟扩大后的三边运作模式&
&2月18日,英、法、德三国首脑聚会柏林,就工业政策、社会安全、劳工市场及欧盟宪法、土耳其入盟谈判、欧盟财政及欧盟下任委员会主席人选等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此次首脑会议因被指责是一个排他性的“三人董事会”而受到一些欧盟国家的责难,但实际上,此次会议形式重于内容,三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没有什么明显突破。尽管如此,此次会议却使扩大后欧盟的三边运作模式呼之欲出。当然,这一模式目前还无法取代德法轴心。
三边模式呼之欲出
对欧盟来说,2003年是不幸的一年,先是伊拉克战争把欧盟从中劈开,“新”“老”欧洲相互指责;接下来,《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因法德两国以国内经济困难为由拒不遵守而形同虚设;到年底时,几经坎坷的《欧盟宪法草案》又因德法与波兰、西班牙在理事会内的表决权问题上分歧严重而未能在首脑会议上通过,制宪努力暂时失败。一时间,欧盟似成一盘散沙。就如奥地利常驻欧盟大使瓦希拿格说的那样,“我们正经历一场危机”,但有时候危机又似乎是必须的,英、法、德现在就希望通过加强三国的沟通与合作来推动欧盟扩大后的运转,三边运作模式呼之欲出。
此次引起欧盟其他成员国不安的柏林首脑会议并不是三国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英、法、德三国修补关系、彼此示好、加强合作的必然结果,有其清晰的发展轨迹。
去年9月20日,三国首脑在经历了伊拉克危机期间激烈的争吵后首次聚会柏林,就欧盟共同防务政策初步达成一致,即欧洲应有不利用和不求助于北约的独立军事指挥中心,英国也不再反对法、德拟在欧盟内建立一个防务先锋集团的设想。10月16-17日,在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期间,英、法、德三国就欧盟宪法草案中的防务条款进行了进一步磋商,明确表示要推进欧盟的独立防务。10月21日,英、法、德三国又在伊朗问题上抓到了展现其团结的机会,三国外长共赴伊朗,成功劝说伊朗放弃核开发计划并与其签署协议。11月24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到伦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访问,与布莱尔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在12月12-13日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英、法、德三国对设立一个欧盟军事策划中心又达成了一致。英法最近还在欧盟武器采购署署长一职的人选上达成协议,并决定成立能在沙漠、山地及城市和丛林作战的特别部队,之后德国也表示愿意加入,这都标志着英、法、德三国在防务上日益密切的合作。而就在本次柏林峰会前不到一星期,布莱尔还与施罗德举行过会谈和联合新闻发布会。施罗德声称,“他(布莱尔)是我的私人朋友,也是德国的朋友”。
总而言之,自伊拉克危机结束以来,欧盟内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国就一直试图摒弃前嫌、寻求合作,并已取得一些合作成果,特别是在欧盟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方面。那么,促使三国接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各有所图、各取所需
这一首脑会议部分原因是三大国之间在伊拉克战争后仍需有进一步的和解,仍需修补关系;部分原因则是为了寻求在欧盟扩大后建立一种不完全同于以往“德法发动机”的新型领导模式。
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布莱尔在改善与希拉克和施罗德的关系上投入了很大精力,除了去年三人在欧洲共同防务计划上的一致、伊朗核问题上的成功外,他还想加深这一关系。
英国长期以来的欧洲战略就是力图以三国联盟代替旧有的德法轴心,这一轴心曾在欧洲一体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英国也想加入到这一新的领域,用一位英国外交官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正把脚伸到水里。”布莱尔认为三国组合能够运转起来,他对内阁表示,“法国和德国与过去相比更愿意进行经济改革”,他也相信德法两国已经认识到在一个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内,两国特别关系已经不太适应。英国外交大臣施特劳就说,欧盟的扩大使英国和德法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三驾马车”非常合乎逻辑。
施特劳的话反应了英国这样一种情绪:即这是一个让布莱尔证实他的欧洲信念、代表其他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家及大西洋主义国家发言的黄金机会,从而展示英国在欧盟内的存在和影响,增加他作为美欧之间桥梁的可信度,并向世人表明,英国并不会因为处于欧元区之外及与美国结盟而在欧盟内被边缘化;和欧洲两个大国的合作也是在向国内民众说明,英国是欧盟内领导集体的一部分,从而可能改变英国公众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英国人此前一直倾向于认为欧盟是由法德主导的,因而不符合英国利益。英国从德法那得到的让步越多,他就越有理由让别人相信他参与德法协商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不仅是对本国选民,也是针对意大利和西班牙、波兰等国。
另外,布莱尔在三边机制上的热心也是他在欧洲其他问题上未能取得进展的一种掩饰。例如,他接受了英国近期不会加入欧元区的事实,他在宪法草案上对其他国家如对波兰施加压力上也很小心。18个月后英国将举行大选,在欧盟宪法问题上稍不小心就会招致国内媒体的攻击。
尽管如此,也有人担心布莱尔为展示他的欧洲信念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如希拉克会要求英国在其每年高达46亿欧元的预算回扣问题上做出让步。
对希拉克而言,他知道欧洲的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只有和英国紧密合作才能得到发展,因为英国是欧盟内除法国之外唯一拥有真正军事实力的国家。希拉克还需要英国帮助法国缓和与即将加入进来的东欧国家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紧张关系。在让华盛顿接受欧洲的想法这一事情上,英国因为和华盛顿关系密切,也比法国或德国更能胜任这一工作。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说,“很明显,法德英三国组合非常强大,能取得很多成就。它可能还使华盛顿三思而行,这个念头对我们三国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是欧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希拉克也将努力防止德法关系的“盎格鲁-撒克逊化”。
德国的情况与英、法都有所不同,施罗德是希拉克和布莱尔的共同追逐对象。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德国开始小心寻求从法国紧紧的怀抱中挣脱出来,而使自己的立场更接近英国和美国。德国一位高级官员曾表示,和华盛顿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争吵对柏林来说是“灾难性的”,施罗德总理成为了去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反对华盛顿推翻萨达姆的斗争的“囚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依靠法国,但这种状况将不会长久,”另一位官员解释说:“我们必须小心,我们和法国总统说的每句话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身分,还要更清楚。”
“德法相互理解是欧洲前进的一个必要前提,但这还不够”,德国一位高级官员说。“欧洲项目如果没有英国和波兰就不能前进,法国对此并不总是能够理解”。很明显,柏林似乎是要对曾一度非常强大的“法德发动机”进行重新设计,这一发动机的要件将包括英国,也许还有波兰。
作为东道主,德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所带来的压力,已经放弃了它一贯珍视的欧洲理想,如“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应超越本国的短期利益”等。柏林现在毫不犹豫挑战欧盟委员会的权威,并公然在布鲁塞尔鼓吹本国利益。而在执行这一政策时,他发现希拉克和布莱尔都可能成为盟友。尽管三人在欧元和农民补贴问题上看法不同,但在防务和外交政策上却有很多的共同点。
此外,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是,目前的国内处境都不太好:布莱尔刚刚摆脱凯利事件的影响,国内声望很低;希拉克也卷入政治丑闻,支持他的联盟四分五裂;而施罗德的经济改革大失人心,党内地位下降,此前又刚刚交出了党内的领导权,地位岌岌可危。因此,欧盟层面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成功对三人都有好处。
在此次会议上,经济议题虽然是主要的关注对象,但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关键问题是在晚宴时要讨论的热点问题:欧盟宪法、土耳其、欧盟财政、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等。为得到英国支持理事会内的双重多数表决机制,德法两国可能支持英国在外交、税收、司法和社会安全方面的否决权要求;英国支持土耳其入盟,施罗德也支持,但国内强烈反对,法国对此则不热心;在欧盟预算问题上,尽管三国都不同意欧盟提出的预算,但法国想要减少英国的预算回扣,英国则想减少农业支出;在委员会主席人选问题上,法德支持卢森堡首相容克,英国则认为他对一体化太积极,并且仍然讨厌他曾反对伊拉克战争,但英国也可以此要价,从本国派出一名掌握实权的欧盟委员会委员。
因此,三国参加此次会议的目的不同,但却都为“所需”而来。
三角会取代轴心吗?
柏林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欧洲经济和里斯本议程中的经济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三国领导人强调要在2010年以前“把欧洲建成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富活力的经济体”。为此,他们还建议任命一位专门负责推动经济改革、刺激工作机会增长、提升欧洲工业竞争力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并给予他一切有关欧洲经济发展的执行权力。这一建议被列入了三国致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的一封件中。
经济领域是欧洲一体化较为成熟的领域,三国的声明和建议也不脱离以往欧盟的各项规划和议程,因此并不具有实质意义。倒是设立一个负责经济改革问题的“超级委员”的建议会引起欧盟小国的疑虑,担心这是三国在欧盟委员会内制造小核心的图谋。
在其他如欧盟宪法等热点问题上,三国是否达成交易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三国的讨价还价肯定十分艰难。
因此可以这样说,此次首脑会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成果,只是这一安排的形式引发了其他成员国对这种三边运作模式的猜疑。
对于此次会议,亲美的波兰表示欢迎,波兰首相米勒说,“当然,布莱尔能加入到法德双边协商是件新鲜事”,“这只会有益,布莱尔可以提出大西洋的选择”。爱尔兰外交部长则警告说,三国在诸如伊朗问题上绕过欧盟外交决策机制的做法会损害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外交政策的努力。意大利和西班牙则从根本上怨恨这种行动,他们对被排除在外非常不满,因为这暗示他们不属于大国俱乐部成员。意大利外交部长说,“对那些认为欧洲是一个分享权力的机制而不是一个集中权力到硬核心的机制的人来说,三国的所作所为令人忧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很愤怒:“欧洲不需要任何董事会,这极其糟糕”,他还告诉记者说,“除了这三国外,几乎所有欧盟其他国家都这么认为”。
此次首脑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国首脑还有内阁成员的陪同参与,外交部长与会尤为重要,因为外交领域是三国最有前途的合作领域。但这种合作与紧密的、机制化的合作有根本的不同,德法两国外交部长的私人办公室每天都处于紧密的联系中,菲舍尔和德维尔潘经常见面,而施特劳只是一个偶尔的造访者。
如果三国关系机制化,则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就像德法两国在部长们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会议和很深的合作一样。但有人担心这种非正式会晤会成为一种正式关系的预兆,在这一架构下,三国将会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欧盟其他国家。英国外交大臣施特劳就说,“如果我们三人能达成一致,那欧洲就可能更团结”。对此,一名捷克外交官表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在一起工作对欧盟是足够的,那就错了”。“他们能扮演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能成为“督政府”。
当然,如果这一“三边主义”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固的基础之上,那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
那么,曾是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德法轴心能否演变为英、法、德三边机制呢?
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在认可法、德、英三人组合时也强调了德法联盟的力量:“我们虽然在预算稳定公约、制宪大会、欧盟扩大等方面得到了英国令人鼓舞的支持,但也很清楚,我们和德国的联盟是所有行动的基础。”
希拉克总统避免使用“董事会”一词来描述正逐渐演进的英、法、德三边关系,他不想让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由三个大成员国组成的集团在排除他国的情况下制定欧盟的日程。法国欧洲部长尼罗尔称这是“一种新型的还存有变数的三角形,它将来有可能变成方形或五角形”。
法国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低调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外交表达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巴黎渴望继续保持和德国的稳定的双边关系,自2002年重新当选以来,这一直是希拉克欧洲战略的中心。对于此次三边会议,希拉克明确表示,“三边”不会和德法“强化的合作关系”形成竞争关系,将它们进行比较是“不适当的”;他还说,“德法关系非常特别,不是你在短期内就能取代或出口的东西”。希拉克也不愿意承认:在当前情况下,这种双边关系在欧盟扩大到25个成员国后已经不足以提供前进的动力。
希拉克虽然和布莱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把他们在伊拉克问题的紧张抛到一边,但他对英国在加入欧元区上的摇摆态度感到失望。现在看来,英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呆在欧元区之外。
另外,希拉克的多极化世界观和布莱尔的美国单极世界观存在根本矛盾,很难调和。因此,希拉克对建立一个非正式的三人组合的真正顾虑在于,他担心布莱尔正寻求篡夺在欧洲的领导权。希拉克本可以在这时踩住刹车、阻止这次峰会的,但似乎是施罗德劝说他改变了主意,因为三人组合目前还很有价值。
菲舍尔在1998年时曾说过,三边伙伴关系对欧洲来说是个“灾难”,因为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并且拒绝欧洲更深入的一体化。尽管菲舍尔2月初在接受《每日电讯报》的一次访谈中,采用了布莱尔的一些语言,称欧盟必须依靠几个强大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但德国没有放弃和法国的密切伙伴关系的想法,这是它的外交政策的中心,如果说要对这一政策有任何改变也必须是渐进的。
因此,德法不会放弃他们的根本联盟——而这又经常和英国的利益相抵触,例如在农业补贴问题上。所以,本次峰会不会改变德法轴心的根本性质,三边关系也难以如法德关系那样机制化。但在以政府间形式为主的欧盟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合作方面,三边机制则非常有用。当前欧盟正讨论设立一个专职的欧盟外交部长,但不管欧洲宪法怎样规定欧盟的运作机制,如果要使欧盟的外交政策更有效的话,还是大国能在关键的实质性问题上扮演决定性角色。小国虽然不满,但只要三国措施得当,小国也不会反对。
施罗德表示,这样的三边首脑会议将来可能还在伦敦或巴黎召开,如果这样,三边合作虽然不会像德法合作那样密切,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机制化,姑且称之为“半机制化”吧。
(张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大快跑小游戏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